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篇1

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高校双语教学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变化与特点,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期。双语教学主体双方思想认识和外语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广泛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发展契机。从思想认识上分析,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生培养思路中,用人单位对于外语的常态要求,使得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倒逼机制也使在校生深知,必须学好英文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师生达成共识,都支持开设更多的双语课程。从外语水平上分析,由于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教学者和受教者的英文水平较十年前均有很大的变化。从教师层面分析:当前本科高校任课教师,普遍以博士学位为主;正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多有海外学习或进修背景,少则三个月到一年,多则若干年。从学生层面分析:90后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幼儿起就陆续参加外语培训或就读双语学校,对双语教学并不陌生。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促进双语教学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突破是时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内在要求。构建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从管理层面对于双语教学进行指导研究,实施规范有效管理,是促进双语教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双语教学管理是其子项目。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对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保障教育成效。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遵循从探索到总结并不断完善,进而再实践再总结的事物发展规律,量大面广的双语教学基础研究为管理层面双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双语教学规范化管理,构建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新形势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对于老师、学生及管理者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施规范管理,保护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渴望,才能有效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在双语教学的管理工作中,结合双语教学特点,注重双语教学系统化研究,逐步构建规范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

二、构建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

(一)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原则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分级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1.系统性原则

双语教学管理内容繁杂且彼此关联,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个因素。必须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双语教学管理中多种因素的特征和关联度,以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为核心,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子项目,对双语教学进行整体化管理。

2.分级性原则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密度,以及双方对管理因素的认知程度,对于管理的有效性有较大影响。在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中,应注重去行政化和去形式化。结合双语教学管理内容,明确划分校院两级职能管理部门的责权,实行分级管理,避免多头重复管理。

3.连贯性原则

教学管理是为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系列性特征。在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避免只热衷出台文件,忽略执行效果;只重视初始管理,忽略过程监管等非持续性、间断性现象的出现。应以双语课程群为教学管理核心,实行有始有终的连贯性管理。

4.可操作性原则

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应以高校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从监管和落实的双重角度来把握其可操作性。学校层面的管理文件制定可遵循框架法,为院系管理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因管理模式固化导致的执行落实难。而院系管理部门,应结合学院和专业,参照学校的相关管理文件,另行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分级管理文件,从而保障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

遵循高校教学管理规律,借鉴国外课程管理经验,结合双语教学特点,构建层级式连贯型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其内容由开课审核、过程监管、教学评价三项体系组成。

1.开课审核体系:以管理部门为核心,构建分级式开课审核体系

校级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以专业培养计划为审核主体,对不同专业双语课程开设数量的合理性、开设科目的科学性、开设时间的连贯性进行认真细致的开课审核。从源头避免双语教学中课程设置随意性、间断性、无体系性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对照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双语教学文件要求,对于单门双语课程进行开课审核。主要审核:教师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教学材料是否齐备、教学方案是否合理等,确保双语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两级教学管理部门,都应注重在管理中形成: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动态循环,以保障开课审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效性。

2.过程监管体系:以课程群为核心,构建项目式过程监管体系

组建双语课程群,负责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及教学实施。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管理下沉理念,各个专业由双语课程任课教师组建成立双语课程群,并由1-2名资深双语课程教师担任群长,通过组织编写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对双语教学进行过程监管。其内容为:结合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制定双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考核要求,并提供教法建议及参考教材目录等。各双语课程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各自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并及时反馈教学实践中相关问题,以便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及相关教学文件执行情况进行常态检查与监督。对照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不定期抽检各专业双语教学情况,以督促教学单位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落实相关教学文件,避免随意性。院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常态交流。制定细则,全面开展双语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研讨会、师生座谈会等多形式研讨与交流,以提高双语教学整体质量,促进双语教学效益最大化。在过程监管体系中,课程群为管理核心。由双语课程群组织编写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是双语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契合学生需求的具体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统一编写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可以有效地协调解决关联性双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问题,避免同一专业的不同双语课程教师因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导致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同时也有利于双语教学法递进式展开,避免双语教学模式衔接不当等问题,从而保证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化设置及双语教学模式的连贯性。

3.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构建多主体全方位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评价,由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协同负责。应建立全方位多主体科学性评价体系,避免单一学生评教的片面性。评价可以有:学生、专家、同行、自我等不同主体,建议学生评价占比最大,其次是专家评价,后面排序分别为自我和同行,也可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比例。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中,建议秉承快乐教学传导机制和有效反馈理念,设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快乐教学传导机制的内涵是:受教育者对于教授者的尊重和认可,使得教授者愉悦,产生快乐源泉;并由教授者通过教学环节将快乐传递给受教者。基于此内涵和有效反馈理念,双语教学学生评教可设计为分项指标满意度调查形式,其答案选项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其中,选择满意无需说明,选择其他两项则需提供佐证材料或陈述说明予以支撑,否则调查结果不予计入。同时,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应基于直观性和简洁性原则,分类选取适当的评价项目。科学严谨的评价设计能够避免传统评教的随意性。同时,如果学生不能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提出佐证材料和明确陈述,以证实其不足,则必须表面认同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而如果任课教师在某些方面确有不当之处,学生应以客观事实和依据加以明示,形成有效反馈,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评教结果来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9-02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现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对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分别文件,提出“高校要实行双语教学”,“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等战略部署。全国各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在完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双语教材、改进双语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在整体管理和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对双语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系统设计以及在双语教学系统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和教学效果。因此,高等学校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大多数开设双语课程的高等院校里由于实施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多是采用英语这个语言媒介来学习专业课程,用以培养能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化交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是非移民国家,且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与英语语系差别很大,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使得双语教学从教专业导向了教语言,双语课程由此变成了专业外语课、翻译课,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很多大学在双语课程的设置方面缺少统筹规划,盲目设立双语课程,而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接受水平,导致那些富有创见、在母语教学中非常活跃的学生在双语教学课上难于自由表达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2.在教学系统设计方面存在欠缺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

大部分高校将双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师资、教材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上,而忽视了学生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受众,一切教学计划与准备应该从学生这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忽视了学习者的需求,注定达不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将先进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外语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知体系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程度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水平以及专业理论掌握程度不一,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以及对专业知识的陌生,也会造成双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很多高校不重视在双语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造成“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使学生丧失了双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缺失

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而双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教学的考评机制来衡量。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不利于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不利于双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评价有反馈才能促进双语教学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语型专业人才。

二、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模式研究

为克服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高校应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双语教学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该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应侧重于对双语教学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上,整个体系成一个闭路的循环系统。该系统由管理中枢全权指挥,由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成果评价与反馈几大板块组成。(如下图)

1.双语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

双语教学管理中枢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职能部门,一般是指由校方建立起的专门的双语教学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双语教学的宏观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包括:

(1)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对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拟定专门的双语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并结合本专业特点,逐步地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如在低年级的基础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专业课程中采用示范型纯英语教学。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慢慢接受到逐步适应再到流利灵活地使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消除了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2)对双语教学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与管理。

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包括人员要素(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教材)以及物质要素(教学媒体)等几个组成部分。

首先,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上,各高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如建立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选派任课教师去国内名牌大学观摩教学或短期培训,或参加一些国际学术讨论会或直接赴国外大学深造;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双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办公条件、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双语教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双语教学师资储备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稳定。

其次,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方面,学校应注重双语教学环境的建设,主动创建双语课堂以外的双语社会环境。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外文图书、音像、广播及影视作品等的推荐与展播,举办读者座谈会与学习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设置英语角、成立英语俱乐部,开展英语文化周、英语故事会、英语文艺演出、英语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扩大英语的普及范围,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同国际学校的友好关系,通过将部分师生送出国门或者邀请外国学校师生来校访问等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开放性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也十分有益。

再次,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支持教师用于购买英文原版教材及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教学资料,支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翻译、影印以及自编教材以及与教学活动有关的支出等。在教材、教学媒体和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应用到双语教学实践中。

(3)对双语教学准备、实施、评价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以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实施。

2.双语教学准备与实施环节

双语教学的准备和实施是整个双语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双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根据本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双语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在开展双语教学前可预先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班授课。同时,教师还应认真备课,积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是学生能不仅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更能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在双语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应应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详细的英文课程提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教学内容等,作为预先的准备和参考;在课堂讲授环节,应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图片、图表、表格、音频、视频等国内外最新的信息数据补充到课程教学中以帮助同学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并组织同学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现场答疑等;每次讲授结束后,教师可推荐与本次课堂内容有关的英文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并以英文布置相应的平时作业,也可通过在线应用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相关中英文网站,学生从这些网站中查阅自己所需资料并解答问题。

3.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系统

双语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环节是整个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双语教学评价与反馈子体系的建立,是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对整个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双语教学管理中枢,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对于教师与教学方面的评价,可以制订详细并具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小测验、课程小论文、阅读报告等形式多样的考评模式,全英文设题与答题,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结

高校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改变和避免双语教学实践“一哄而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宏观上做到统筹兼顾,协调一致;还可以从微观上对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力的监督与指导,从教学准备、实施到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保证双语教学长期、稳定发展,并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国际型双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詹丽娟,李瑜,庞凌云,祝美云.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与制约因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8-25.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56-03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学校面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实验技能、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必要场所, 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资源和保障。[1]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速度的提升和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室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多样化,同时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

(1)设备信息维护工作量巨大[2]

传统方式下,实验室设备信息是依靠手工建立台账、卡片,然后形成大量卡片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台账等存档要占用大量空间,而且仪器档案的查询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如果设备状态发生变化,在借出、归还、丢失、损坏、闲置时,都需要登记相应卡片,造成管理手续复杂,工作量巨大。

(2)实验室信息孤立

实验设备的信息、学生实验信息以及课程信息等不能有机地结合,各种收集和管理都是独立分散地进行,致使各个实验室之间、教师和实验室之间缺乏联系,造成了实验信息管理效率低、实验设备利用率低、预约实验比较烦琐等问题。因而,传统的书面和人工管理方式对于承担大量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室而言,确实存在难度大、工作量大以及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3)实验室运行数据统计困难

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在实验室的数据统计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进而制约实验室的总结评估工作。因为在有关信息查询或统计分析时十分不便,无法及时得到精确的统计数据,导致实验任务安排欠科学,实验室各类数据得不到充分发掘,只能依靠不精确的数据进行估算和评价,过于依赖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4)实验室开放运行受到制约

由于高校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竞赛、学生科研、实验选修课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受到重视,这些教学活动大都需要实验室提供仪器、场地以及时间支持,实验室开放化管理变得异常重要。然而,利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进行开放运行管理将给实验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同时,过于烦琐的申请流程会影响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开展实践操作的积极性。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已开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加强自身的开放式管理。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利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来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可以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信息化在高校实验室发展中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性,易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减少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系统整体设计

本文将以浙江树人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信息与电子工程实验示范中心”为例,对该实验示范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实施方案,系统整体设计的结构如图1所示。

“信息与电子工程实验示范中心”(以后简称:示范中心或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由5个部分组成:

(1)示范中心网络改造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所有数据传输提供基础平台;

(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通过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中心对接,完成中心所有数据的采集、统计工作,并为教师决策、学生自助提供帮助;

(3)数据中心建设包括中心网站建设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两部分,前者为中心提供展示窗口,为教师、学生获取数据提供接口,后者负责整个中心所有数据的存储;

(4)门禁监控系统负责采集学生进出示范中心实验室数据,并通过刷卡实现实验室开放运行;

(5)远程实验教学系统是示范中心的特色,通过网络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实现实验箱的远程操作,使学生在寝室通过互联网便能完成实验项目,实现部分实验室开放、共享的管理方式。

三、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

1.示范中心网络平台改造

示范中心现有实验室大部分都建有局域网,但不同时期建设的局域网缺乏统一规划,出现了实验室之间数据孤立、IP网段分配凌乱等问题,无法形成一个通畅的数据传输平台,为此本课题将网络改造作为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综合考虑示范中心应用需求和楼宇结构特点后,提出采用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交换型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每一间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放置一台接入层交换机,为教师机、学生机提供接入服务,同时为门禁系统提供联网接口;每一楼层的所有接入层交换机通过6类非屏蔽双绞线(6类UTP,提供1000Mb/s传输速率)连接到该楼层的汇聚层交换机上,汇聚交换机负责本楼层实验室之间的数据流通,同时将跨楼层的数据流量以及将本楼层采集的所有数据上传到核心交换机,同时为本楼层视频监控提供接口;核心层交换机放置在三楼中心机房,通过光纤与校园网中心机房相连,负责本中心与校园网的互通;通过6类UTP与三层楼的汇聚交换机连接,负责跨楼层数据流量的转发;通过6类UTP与数据中心相连,负责进出数据中心流量的传输。

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规划

为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科学管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本课题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管理方法,设计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结构图,如图3所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由实验室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三个部分组成。

(1)实验室管理员模块是本系统设计的重点,由系统管理、资产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三个子模块组成,主要辅助实验室管理人员完成登录权限管理、资产维护与报废管理、实验教学排课、处理教师与学生预约申请等工作;

(2)教师模块主要辅助教师完成上传实验教学资源、预约实验场地与时间以及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

(3)学生模块主要是采集学生进出实验室的信息、帮助学生申请开放实验室资源以及对教师上传资源提供搜索服务。

3.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数据中心建设包括中心网站建设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两部分。

示范中心网站不仅要作为本中心的宣传展示平台,同时考虑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的C/S架构,可以通过网页的方式登录与管理,因此中心网站也要为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接口,给管理员、教师、学生进行管理操作,简化管理方式。网站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采用多线索的信息组织方式,整合信息、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教研成果、在线调查、内容检索、实验设备管理等功能模块于一体,为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数字化资源共享环境。

数据库建设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服务器和UPS(不间断电源),预计放置在三楼中心机房,通过千兆端口连接在核心交换机上,用于收集来自于整个示范中心的刷卡信息、实验教学数据,同时保存教师、学生上传的项目资料和实验作业等。软件部分包括数据库管理软件和服务器操作系统,用于维护数据库正常运行以及对数据库备份等操作。

4.门禁监控系统方案

门禁监控系统负责采集学生进出实验室数据,为实验室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为实验室实现开放式运行提供支持,其方案设计如图4所示。

门禁监控系统由门禁系统、监控系统以及数据库组成。门禁系统从校园一卡通中心获取学生信息,并根据学生事先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预约情况,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筛选,只有预约申请被实验室管理人员审批通过的学生才能打开电子磁锁,同时读卡器记录学生的信息并上传至数据中心,为后期统计与评估提供支持。视频监控系统负责获取实验室声音和图像数据,便于实验室管理员对开放实验室进行远程监控,及时发现违规操作仪器、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行为。

5.远程实验教学系统

远程实验教学平台是示范中心开放式运行管理的创新点,依据该平台学生能在任意时间、任何有网络的环境登录示范中心系统,预约实验并远程操控实验设备,远程采集实验结果。该教学平台主要由STC单片机实验箱、远程下载器、摄像头和服务器组成,如图5所示。

该平台主要功能是提供单片机实验的远程调试,学生在寝室和家里通过浏览器(如IE、Firefox)访问服务器网址,选择准备要做的实验。根据网页上的实验原理、硬件原理图和软件流程图编写C语言程序,上传该程序的hex文件。服务器通过网络接收到hex文件,在硬盘上自动存储,并通过网络传输给远程下载器。远程下载器接收到hex文件,自动把hex文件下载到STC单片机实验箱中,反馈下载状态和相关的串口数据。服务器接收到远程下载器成功下载的信号后,自动把相关的串口数据和摄像头采集的STC实验箱视频传输给学生。学生观察反馈数据和实验箱的视频结果,判断自己程序是否完成程序设计的功能。

四、总结

通过信息化建设,系统自动采集实验室运行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发掘数据规律,合理规划实验资源;教师将教学资源、实验内容上传到数据中心,为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实验室开放程度大幅提高。?筅

参考文献:

[1]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5-187.

[2]饶婕,刘朝晖,王蓓.高校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80-83.

[3]杨伟.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20(2):46.

篇4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也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里所谓的教学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给与了关注,其研究成果涉及到英语、经济、新闻、体育、航运、医学、机械等多个领域。笔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状况进行论述,从中探求学术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得失,望对后续研究者有所帮助。

1、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笔者以CNKI网络版作为统计源,使用“教学管理”为检索关键词,并用“体系”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时间设定为1979-2009,检索时间为2009年7月31日,得到有关论文162篇,再将范围限制为高等院校,实际获得论文90篇,其中属于教学管理体系理论研究的有48篇,占53.3%,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等几个方面。

1.1 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研究。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转型、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而形成的就业压力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且为学校的重要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如刘艺、张黎指出:“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高级人才保驾护航。在高等教育已经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理论,探索高校教育管理规律,建立符合高校当前实际的科学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齐毅也认为:“只有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通过建立现代教学管理体系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使高等教育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3]

1.2 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研究。如前文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教学管理也必然进行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也必然向着更适应实际、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应紧密联系,互相支持;另一方面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专业设置,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教学改革和建设,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整体优化,具有活力。”[4]唐日梅也提出:“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院系是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院系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5]林琼、周远成强调:“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创建科学、完善的系级教学管理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6]

1.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模式被大量引入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并迅速发展成一种国际化的行动。国内有关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直到1999年高校扩招后,有关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才逐渐增多。21世纪则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反映在高等教育方面,社会所急需的是各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高校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如胡丽竹提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为此,许多学者尝试将IS09000系列标准等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高校教学管理领域,探讨了基于IS0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与教育教学质量观。比如王真真提出:“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在全国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需要。高等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要积极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实施步骤进行,领导以身作则,全员积极参与和实行配套改革。”[8]吴立伟也认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过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理念,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9]此外,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地方院校在人、财、物、信息、师资队伍建设、资源设施等实力和教学质量上与省部属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王贤生、孙悦亮认为地方院校要突出自己的优势,优化自己的行为,“非常有必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管理,激发教与学的 积极性”。[10]

1.4 教学管理评估研究。所谓评估,是对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的项目、规划或政策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评估,包括其设计、实施和结果,其目的是为判断目标的相关性及其实现情况、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评估,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比如王政铎指出:“把评估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以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室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三个评估’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一条较为适合目前教学环境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之所以说应建立以上三个评估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原因在于,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课堂教学、教研室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对教学质量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抓住这三个方面,就其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估,进而实现有效调节和控制,无疑就抓住了关键,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11]随后,王政铎又分别就评估方案的建立、实施及信息的反馈等环节详细论述了对这三个方面的科学的质量评估方法。

1.5 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对策研究。针对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的关键与措施进行了研究。比如康德军提出:“教学反馈督导评价体系、教学研究体系、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和教学监督体系是构成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框架。四个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四个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高质量。”[12]杨国辉认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将实践的自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变“钢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而这种“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指高校本科教育中立足于学生自主开展、自由性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弹性实践教学计划基础上的全新管理制度,开放、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学生实践教学自主管理与服务系统。它建设的目的在于使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过渡到“指导性”的“弹性”管理,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主观能动性,实现实践教学经常化、差异化、多样化、规模化,提升实践教学效果。[13]孙鹏、张东旭认为,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偏重行政管理,造成学术型教学管理的弱化。因此,二人在论文中以思想更新为先导,从教学管理制度、二级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优化机制几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学术型教学管理的基本框架,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14]耿艾莉等还进一步阐述:“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基于服务功能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15]胡丽竹则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从高校扩招、教育目标、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从教学质量保证、监控和评估方面入手,结合教学管理经验,确定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与运行方式。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管理方法、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17]

2、我国教学管理体系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高校始终把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针对学校实际,在强化教学管理方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在统计的90篇论文中,实证研究的共42篇,占46.7%,学者们在其中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比如:吉林农业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校、院、室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1234”教学质量监控工程,实现了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的目标。[17]山东农业大学历经八年的时间,研制开发成功了八个系列电脑教学管理系统,边研制边开发边应用,使教学管理由局部现代化走向整体现代化,由纸与笔走向了激光与电脑,由模糊的经验决策走向了量化的科学决策,结束了手工教学管理的历史,建立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体系。[18]

近年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学院在理顺四校合并后新浙江大学教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设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定,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操作方法》等,这些教学管理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的提高。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各种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及时实行纸质保存和电子信息保存,以便日后能随时调用。而且,学院在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配备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建设,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管理工作环境等。[19]

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模式,日益不能适应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华东理工大学于1998年7月确立了相关研究课题,并于2000年7月完成,构建了教务处与高教研究所两者的职能有机结合、“官方管理”与“民间管理”有机结合的教学管理新体系。实践表明,这一新体系突破了原先体系僵化、呆板、疲于应付、就事论事等计划经济时期固有的模式,突出了思想观念领先,注重了分析与调研,尤其是先后设立与完善了一系列以“民间”为主的管理机构,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教学管理,使教务处有效摆脱忙于日常繁琐事务的栓桔,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20]

此外,经过长期勤奋耕耘,积极进取,清华大学在向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本校特色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四项教学基础性建设,包括专业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含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②四项教学改革,即教学内容、体系、方法改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多种形式因材施教,整体优化教学过程;③五方面管理,即教学秩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学生学习管理,学籍管理。这个工作体系主要是在人才培养的全局上发挥作用,它保证了清华本科教学总体结构的先进性、合理性,体现了学校真正把培养学生作为主要工作的一贯做法。[21]呼和浩特指挥学院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发挥党委、机关、教员和学员的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22]

3、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研究的得失分析

就学术界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而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对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纵观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就教学管理体系研究本身,还是从研究者队伍来看,都还存在诸多不足。

3.1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起高效能的、灵活运转并能创造性工作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措施,这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等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体现为:

3.1.1 理论意义。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如何克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旧观念存在的弊端,更好地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学者们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做一系统的理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教学管理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新体系,有利于丰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涵,扩大其研究视域。

3.1.2 实践价值。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明确提出,“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一直以刚性的计划性行政管理为主线,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教学管理也一直遵循这一主线。随着高校改革形势的发展,生源质量、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必须与时俱进构建一套适合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学者们对教学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我国高等院校自身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理论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的具体应用,这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依据。

3.2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局限

虽然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教学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变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从理论研究深度、研究的系统化、校内外的整个社会环境与条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 理论研究不足。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更多的是从条件层面对如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进行宏观探讨,很少涉及观念层面,尤其是较少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学科的方法论思想。而且从整体上看,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及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等尚缺乏研究,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模型。

3.2.2 应用研究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在结合高校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但由于部分理论工作者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仅作纯理论研究,实用性还不太强;而在一线工作的管理者,他们对某专题的研究具备实践经验,但较缺乏理论知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经验和教训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

3.2.3 研究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研究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教育研究院所人员、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等;另一类是在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如教务处人员等等。但从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来看,许多学校还没有能够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学校的教学管理还不到位,也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内外教育研究信息沟通的机制。因此,学校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研究,对学习、借鉴、继承、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我国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这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探索。为了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我们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改革研究成果,并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作一系统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国内高校特点的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与相关实践策略,将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从而强化教学管理的效果,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康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3(11):47.

[2] 刘艺,张黎.构建院系科学化教学管理新体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12.

[3] 齐毅.关于专科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探讨[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9.

[4] 陈广立等.构建院系级教学信息链,优化教学管理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222.

[5] 唐日梅等.构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7.

[6] 林琼,周远成.创建科学规范的系级教学管理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229.

[7] [17] 胡丽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1.

[8] 王真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7(3):63.

[9] 吴立伟.ISO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2007(5):58.

[10]王贤生,孙悦亮.地方院校教学管理中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86.

[11] 王政铎.论评估手段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80.

[12] 康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3(11):48.

[13] 杨国辉.高校“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构想[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9.

[14] 孙鹏,张东旭.构建高校学术型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9-61.

[15] 耿艾莉等.基于服务功能的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8.

[16] 沈成君等.创新教学管理改革模式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6.

[18] 井明伦,黄瑛.建立高等农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7(6):25.

[19] 肖亚芹等.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综合性大学中学院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13.

[20] 华东理工大学课题组.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0(3):69.

[21] 周远清等.锲而不舍,讲求实效,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1):19.

[22] 崔振军,赵荣涛.构建“四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N].人民武警,2008-02-05.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Chang-hai LI Zhen

篇5

执行力在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凡是规划或者是方案,只有在执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效果,而执行力越强,效果也会越明显,所以现在的社会实践,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校园管理,都十分重视执行力的强化。在校园教学管理工作中,执行力代表是教学管理方案的落实,执行力越高,方案落实便越好,所以进行全面的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可以帮助教学管理工作者认清自身的规划落实情况,从而实现自我执行能力的提升。

一、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进行教学管理执行力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教学管理组织落实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实施能力的诊断。所以在进行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目标明确的时候,各阶段的评价内容,以及不同的工作组织所担负的责任才会更加的清晰。

(二)系统与完备性原则

系统与完备性原则也是执行力评级体系构建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执行力评价要能够彻底的反应问题,必须要保证评价具有系统性,而且评价的内容要有完备性,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要牢牢掌握系统和完备性的原则,使得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的全面。

(三)普通性与突出性原则

在执行力评价当中,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具体的评判。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不同,对于执行力的评价要求也不同。再者,不同的工作涉及到的是执行力的不同内容,所以在具体执行力评价中需要突出侧重点,还要认识到普遍性。换言之,在进行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要体现普遍性和突出特色的原则。

(四)动态性和精简高效的原则

在具体执行政策或者落实方案的时候,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进行执行力评价的时候,要重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还要对其的精简程度进行掌握。所以在构建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将动态性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融入进去。

二、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执行力

在执行力评价体系中,执行力是最根本的构成要素。而对于教学管理而言,执行力主要指的是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战略目标的转化能力。即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发展战略进行目标的转化,使得战略发展具体化。第二是实施方案的设计能力。在目标转化完成后,需要具体的方案实施,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对现有资源以及情况的把握进行方案设计,进一步的明确教学管理的实施步骤和细节。第三是目标任务的实施能力。这一步主要指的是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具体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实施情况可以判断工作人员执行力的强弱。最后是目标调控能力。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干扰因素,这时候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控,从而克服干扰。总体而言,教学管理的执行力由这四种能力构成,执行力的强弱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也是执行力评价体系当中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管理中,执行力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执行人员的支撑力度。其中主要指执行工作人员的态度、信念以及抗压能力。一般而言,执行人员的支撑力度越强,其执行力和执行效果越好。第二是执行经费支持力度。在教学管理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来支持工作的开展,而执行人员的最终目标是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越好,执行力度越强。第三是优质资源调配力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同的人员可调配的资源存在着差异性,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而调配资源的力度则是执行力度的重要体现。

(三)评价组织

评价组织是执行力评级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评价组织的作用,可以实现对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力的综合评价。在高校中,评价组织一般由负责教学的校长领导。在评价过程中,以校长为核心可以组成专项的评价小组,然后对学院,对专业开展评价。而评价的主要指标便是执行力、执行力度以及执行效果。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考评之后,评价小组对学院和专业给出相应的考评成绩。通过考评成绩的高低,便可以判断各个学院和专业的执行力。

(四)评价方法

评级方法在执行力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评价方法直接关系评价的结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自评,主要是由被考评单元进行自我的测评,通过自评,学院或者企业可以加深自我认识。第二是进行互评。互评主要在不同的学院或者是专业间进行,通过互评可以发现其他学院或者专业的优势。第三是进行专业的测评。专业测评主要由石油专家小组展开评价,在三种评价中,专业测评的含金量最高。在通过专业测评之后,综合自评和互评的结果,便可以得出最终的执行力评价。

结束语:

执行力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学管理组织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当中,正确的应用评价原则,并且把握好体系中的构成要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胡若飞,梁英.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3,02:59-62.

[2]周元琴.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3,20:103-105.

篇6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不仅信息技术的信息兼容展示特征,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局限。但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备受热捧也导致其发展暴露出了明显的快速性与无理性特征。这也给高校的多媒体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一、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1.经费开支紧张,难以满足规模发展需求

大多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管理软件价格普遍较高。不少高校也鼓励老师开发制作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所需经费较高。此外,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使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支出不断增加。很多高校的经费设置和项目拨款很容易跟上不上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规模扩大的速度。

2.教学资源零散,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创新

教学资源的零散分布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和教学资料在高校的实际存在现状中。很多多媒体教室都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媒体课件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通用性多媒体教材有往往缺少应有的资源共享,导致很多老师都须要额外投入时间精力。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资源缺少整合及创新健全而导致的。

3.准入制度模糊,欠缺严格审批程序机制

不少高校不仅盲目鼓舞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且缺少必要的准入制度。不少老师的个人综合水平其实尚未达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相关要求,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也不一定适用于多种不同学科,即使存在标准制度也甚少落实。这些不良现象相互作用,最终很容易导致多媒体教学走向恶性发展道路。

4.管理主体缺位,问题解决不及时或不当

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高校内的很多职能部门。但是不少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所辖范围及其管理职责比不是很明确清晰。这不仅会导致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容日出现空白区域,而且追究责任时往往各部门之间就会相互推诿逃避问题。这对于解决问题都是不利的。

二、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对策建议

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相关制度执行力度

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制度机制应包括以下五大方面:①多媒体资源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规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规定、多媒体课件的管理规定等;②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标准和审核方法、教室资格评定制度等;③多媒体教学实施制度:多媒体教学的规范体系等;④多媒体教学评价制度: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估方法;⑤多媒体教学保障制度:多媒体教学的经费管理方法、授课老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高校职能部门在具体制度体系的制定及完善过程中,须要严格遵循合理科学、条例规范、可操作、连贯一致、清晰分明等要求进行。

2.严格按照有效供求的原则来配置多媒体教学资源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主要就是多媒体教室的分配使用。具体又可分为针对不同课程的分配安排和针对不同老师的分配安排。实质上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的。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学科,如果改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尤为明显。但是对那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相关学科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相当有利的。除此之外,不同老师之间的技术水平、讲解风格和知识能力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并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因此,在配置安排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时,必须要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和授课老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才能确保教学资源的平衡分配和有效使用。

3.完善教学软件库的建设,积极构建有效创作平台

多媒体教学的软件库,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大量可用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方式综合体。该软件库应当包含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具备的基本元素,如课程教学资料、单元教学、虚拟积件、教学策略、资料呈现等部分。常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库的建设方法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将教学软件等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变为可独立再次使用的相关积件素材,和购买添置资料光盘;二是将文本、图形、声像等未曾数字化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但是这必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些教学软件资料在完成添置或处理之后,必须放到多媒体教学专用的专用网站上,或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以便各科老师自由使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用。

4.改善现有教学管理手段,采用科学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很多高校管理和控制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靠学校组成的教学评估督查专项小组指派专人实地听课进行审核,相关的维修服务工作也需要专业人员一间一间教室完成。显而易见,这样的管理控制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效率有限,而且不便于实时进行调整,也不便于掌握整体情况。高校可以改为使用远程监控、设备遥控、系统维护、示范转播、广播通话等更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控制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扩展高校的多媒体教学现有功能,提升多媒体教学的督管效应,并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效率水平提高目标。

5.加强专业管理团队建设,培养专业技能协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具备管理主体多,技术倾向强的两大特点,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人员须要一定的管理综合素养。这也是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人员开展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媒体使用及开发技术等专项培训,强调相互配合、相互团结等品质精神要求的根本原因。只有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团队具备较高水平和专业素养,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完成到位。结语多媒体教学虽然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在教学管理上暴露了很多问题。只有及时开展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措施,高校的多媒体管理效果才能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晓阳.高校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0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49-01

在古典管理体系中,无论是科学、行政还是一般管理类模式,虽然各有侧重,却存在着一种共性特征,就是把管理对象当作“机器型”对待,忽视了“人”的本能性因素及其各种需要。随着社会开放的不断加快,这种铜墙铁壁式的管理理念和形式体制在各自领域里逐步得以不同程度地弛禁,“人本化趋势”的管理体系日益有所体现和发展。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这种解禁和变化呈现出非常特别的现象,集中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了急转直下甚而迥然不同的差异,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不对称,人本化管理体系“与众不同”“几近另类”。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诚然到了非规范不可的程度。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规范的重要意义

毋庸讳言,现行高校教学工作存在“观念模式滞后、方法手段老套、运行水平较低、管理质效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过程性监控若有若无、形同虚设,以分数考评学业的标准逐步被异化为“控制教学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可怕性魔杖”。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三化”(程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趋势严重,几乎形成了“章不对人、人不见章”的现象。三是采取大班授课制和“教师讲授―学生听记―定期考试”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灌输轻综合实践、重继承轻创造”的问题。四是许多教师“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学生缺乏联系交流,彼此间的信息传递严重不对称。五是刚从“鸟笼囚禁”中解放出来,又在“无人组织、少人监管”的环境里“天高鸟飞、海阔鱼跃”,除了应对各类考试外,谁还愿意把更多精力投放到自主“空学”上?几年高校生活就这样地在“舒适新鲜、随波逐流、盲从迷惘、充满焦虑”中渐渐流逝,难怪有人称为“步入社会前的美妙休整”。以上种种表明,实施高校教学的“人本化”管理既有必要性又有战略性。

二、对高校教学“人本化”规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人是矛盾统一体,有灵性有劣性,有惰性有弹性,有个性有共性。管理应战略战术并重,把指导性与针对性、强制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1.与时俱进,努力创建人本化管理体系

如果把社会人看成是生产力的话,那么管理体系及其形式制度对应的就是生产关系,而后者往往滞后于前者。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快,尤其是相对集中在高校内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思想活跃、接受力超强的青年学生,对社会发展变化相当地敏感,没有一套人本化和科学化兼具、时代性和灵活性并行的管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实践主体,他们要么在管理中慢慢沉沦,要么在管理中获得重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根据社会时代进步和师生发展需要等情况,一方面创建一套既具指导性又有实践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与积极完善,以确保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科学实效地快速运营起来。

2.以教促管,充分体现人本化管理实质

无论哪个领域何种行业,教育管理只是一种必要性手段,促进发展才是根本性目标。人本化理念的核心在于教育而非管理,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着力通过“以教促管、以教代管”的方式来逐步达成目标。作为教学管理的责任方及其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院校教师在责任意识、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注重进行常态化的教育、督查和评价,促使他们为振兴教育事业、追求强国之梦和培养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能够尽职尽责,自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日常教学渗透和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不断拓展他们以学强身、面向未来的进取意识和动力源泉。

篇8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0-02

为了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各种要求,各种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进入到中小学校,设备管理及维护任务大大增加。设备如果得不到及时管理和维护,非常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教学使用或者是缩短使用年限,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设备管理工作中,不但能够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中小学设备管理工作中科学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应是一项重要课题。

1 中小学校教学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开展,在资金以及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在中小学教学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教学设备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作用不可小觑。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日常维护与管理,是一项常规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小学校中教学设备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体系不完整,管理不够科学 从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的情况来看,缺少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机制。由于目前不同设备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建立完善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是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的前提。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小学中,不但缺乏这样的管理规范,同时在管理方式上也不够科学。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的时期不同,用途、型号、操作方法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有很多教学设备应用必须要有具有相应的条件、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教学网络以及教师,那么必然会影响多媒体设备的效能发挥。

技术培训不足 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学设备也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学校也必然会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引入新的教学设备,但在新设备引入后,学校在这些设备的使用操作的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缺乏能够完全独立操作新设备的人才,使引入设备的作用无法真正被发挥出来,教学应用效果难以产生。

教学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在学校中,一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了解职业的特点以及责任,工作意识不强,服务观念差,很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不仅影响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且也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设备也往往会因此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影响教学的开展。

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不足 引入各种先进的办学设备,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室,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学校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的制约,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自身的经济实力又不够,添置新设备难度很大,即使有能力购买设备,也难以保障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费用,从而导致设备管理力度效果的降低。

2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设备管理平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下,建立的能够及时搜集、分享以及处理、设备信息的系统,是学校设备管理工作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其管理途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初始意义就是以学生为本,为素质教育教学发展服务。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基础,能够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管理员以及领导、学生之间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并及时将设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设备优化配置的目的[2-3]。

其次,构建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打破设备部门管理局限和管理现状,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库,管理系统有全部设备的信息,能对所有的设备采购、使用信息进行查阅,实施动态管理,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依据,该管理系统既要与学校现有的网络视频中控系统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兼容匹配,实现网络互动教学或教学直播以及精品课程录制,也要与教务处教学资源库链接,便于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估、教学评比与远程教学观摩,还可以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再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图形查询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图形查询是根据信息化教室中设备的位置、类型,绘制出信息化教室设备分布图,需要查询具体设备信息时,可以直接在设备分布图中点击相应设备,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最后,要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教学设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使其能够更好地操作管理设备,将设备的运行状况一一进行记录,设置建立使用反馈、投诉功能,通过网络、意见簿收集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善管理,保障教学需求,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3 结束语

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各项教学设备的不断增多,建立更加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校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学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的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设备信息的整合、储存、分类以及分享。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6-02

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着水平不高、办学条件不足、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强、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在同众多的“名牌”院校的竞争中,在生源和发展的竞争压力面前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必然的选择[1,2]。ISO9001标准是基于“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3,4]。沈阳工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13年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及沈阳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合并并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学校处于面临转型发展和本科评估的历史时期,学校认为要继续发扬“质量立校”的传统。首先要转变质量观,要从考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视角确立质量新标准;其次要明确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同时,质量管理是系统性工程,从顶层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新生接待、毕业生离校等微观的教学及辅助活动,都会影响教学质量,有必要寻求一个体系来强化教学质量的管理[5]。因此,拟定在二级分院――能源与水利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探索。

一、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沈阳工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二级管理工作的深化,二级分院管理工作量大量增加,职能部门或二级分院之间协调难度加大,职责不明的工作不断涌现。时常出现脱节和推诿现象,出现“有些事都知道该做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者发生问题时职能部门和二级分院互相推卸责任”(职责问题),“该说的没说到或没说明确”(指令问题)、“指令明确了却没做到”(执行问题)或“虽然做了却好坏不分,努力工作的没得到应有的评价”(评价与奖惩问题)等,有时出现多指令问题,即同样一件事,多个职能部门要求二级分院上交表格,内容相同,格式不同等等。凡此种种,对二级分院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二级分院要确保办学质量,迫切要求尽快建立规范、高效、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引进质量管理体系是:

1.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全面创建的任务,而质量提高必然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尤其如此。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建立一套适合学校自身情况,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缺少专门的质量管理理论,因此,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被广泛认可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这些院校借鉴的唯一选择。

2.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导作用,提升执行力度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大多数采用学校―二级学院―系(所)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的互通性发展,使得校级教学管理趋向于宏观管理,而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构建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注重不同教学过程的执行情况。因此,二级学院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利于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3.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需要。高校的管理通常比较死板,以不变的方法来解决变化的问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注重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工的岗位职责,规定了教学规程,各种程序文件、需保留的记录等,从细节上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

4.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育的一个层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学生能力的获得急需对其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控制,才能保证其质量。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实践能力形成过程,这样才可以保证转型期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及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增加生源、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一个学校的知名度在于它的整体给社会的良好印象。能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学校,一定是有好的校风的学校,它的管理一定是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

2.规范学院管理,建立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规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一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过程规范;能够及时预防和纠正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格项,以确保持续的改进和控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通过编制教学质量管理文件,完善和规范学校管理,做到一切要求和职责有据可查。规范学校的各职能部门,依据程序文件和工作指导书展开工作,形成工作质量记录,根据记录追溯责任,从而减少混乱和推诿现象。

3.提高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过程教育和评价,学校的一切设备、资源、教学、教育及活动都是以“顾客”――学生为出发点,及时与“顾客”沟通,一切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都以“顾客”满意为导向。

三、能源与水利学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程序参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方法,结合学院教学工作的特点,程序如下:

1.通过调研,识别社会、特别是周边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识别出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求;明确家长对学生成长的期望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的要求。

2.理解相关需求,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分院内各专业间的有效沟通,确定分院教学质量方针及教学质量目标。

3.根据教学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要求,识别教学质量目标实现的所有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核心过程,确定出过程的方法、职责和目标。

4.确定相关过程的资源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提供以及教学经费的保障等。

5.制定不同过程有效性办法,例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教师工作考核办法、教师工作规范、考试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等。

6.依据过程方法进行相关过程,通过过程控制、评价办法检查过程的有效性。包括进行教学规范督导、教学工作检查、学生教学成效评价等方式来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7.制定出防止潜在不合格品产生的预防及纠正措施办法,对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如制定并实施班导师工作方案、学生课程重修、补考管理办法、学生违纪处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

8.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阶段性对各层面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过程评价及调研结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四、能源与水利学院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型应用

1.QC课程组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质量管理中的QC质量小组方法用于课程建设中,在水利水电类专业中成立不同QC课程组,不要进行必修课的建设和质量保证工作,每个QC课程组建设指定专门负责人,小组成员由讲授该组相关课程的人员组成,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制定《QC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来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活动。

2.将PDCA过程法引入课堂教学。PDCA循环是戴明提出的,P-plan,策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将PDCA循环引入课堂教学,找出每节课存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并寻求改进。当第一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策划:包括整个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辅助设施的需求等;然后根据教学策划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互动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最后留出时间接受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判断课堂教学的成效,并马上进行改进、补充,同时也为下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采用PDCA循环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保障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学校要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就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而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1标准可有效保障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利于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军,宋明顺,熊明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8):67-69.

[2]夏思淝,刘东红,俞琳,等.加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82-85.

篇1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利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是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

PDCA质量管理循环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包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置)四个阶段。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行动(或处置)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时推广、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例如,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怎样执行?等等);(5)执行,按照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6)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7)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1)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2)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3)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4)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对于高校而言,把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教学质量控制活动始终按照PDCA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并在周期与周期之间实现连续不断性和循环上升性,将会推动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见图1、图2、图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阶段

(一)计划阶段

学校成立教学质量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和质量控制方针等重大事宜,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各级教学管理目标,调动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这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是一所高校在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下的质量战略决策,目的是选择与其自身资源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任务及其完成任务的方法与途径。

(二)执行阶段

在执行机构中,确定两级管理模式,分为一级执行机构和二级执行机构。一级执行机构主要按照学校决策机构确定的各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要求,负责制定各教学保障措施、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教学信息的收集。二级执行机构主要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在授权的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保障、具体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具体工作为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设备管理、图书资料的建设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含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等)、实践教学(含毕业论文、实验、技能训练、实习、课程设计等)和考核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教风学风、信息收集的具体管理工作。

(三)检查阶段

多元教学评价结合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系部教学单位与教学管理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形成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形成对学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

信息监测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客观公正及有针对性地控制学校教学的工作状况,包括教务工作助理和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评教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收集和反馈信息。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收集、整理、分析和定期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个人。这些信息包括:(1)开学初、期中、期末等关键阶段的教学检查。监控采用定期安排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各级领导还应对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听课制度。这是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检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系、部自查,由各系、部组织自查小组,对所属的系、部承担各门课的主讲教师进行全面的听课检查;第二部分是职能部门参加听课环节;第三部分是校领导参加听课环节。(3)召开座谈会。每学期召开学生、教师等多种座谈会。各系(院)、部、教务处利用座谈会直接与学生、教师对话交流。多渠道、全面地了解教学动态、教学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条件,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4)建立教务工作学生助理员制度和成立教学信息员制度。目的在于拓宽学校教学管理层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构建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动态和需求,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促进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5)评教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通过各系(部)向学生和教师发放“教学质量评价表”与“学风评价表”,广泛收集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评价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出评价结果,用以检测、指导、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风的目的。(6)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

督导保障由学校聘请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专家、教授组成督导小组,在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一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具体工作是经常深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中去,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提出供教学主管部门参考的意见。

(四)处置阶段

教学质量监控处理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通过评估、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途径收集的信息和评估意见,为教学处置机构提供依据。学校通过院长办公会、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讨论、调整落实,在质量监控文件系统的支持下,做出各种处理意见,反馈到计划部门和执行机构,供计划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执行机构不断调整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特点,构建自上而下循环反复、全过程、持续改进、具有敏感性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

循环反复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四个环节形成封闭的环型。计划部门制定好目标和方案后,由管理职能部门和教师、学生为主体去具体实施。通过对执行环节的检查、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再返回到计划部门制定新的计划和方案,如此反复。

篇11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立和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一种科学、有效、经济的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今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教育界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即针对高校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期为推进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1.基本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先后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ISO9004)。国际上通常将这6项标准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2.主要特点

ISO9000族标准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⑴坚持采用过程模式,通用性、兼容性好。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自身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兼容性,ISO9000标准选择在公共基础上的“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主体内容,运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可通过相同管理要素的“连带效应”,实现其他管理体系的运作。此外,ISO9000标准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它已完全没有某个行业的色彩,更具通用性,也更加强调体系的有效性,顾客需求的满足和持续改进。

⑵坚持强调组织“满足顾客需求”。ISO9000族标准列出的第一项质量管理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出“组织依存于顾客”的理念。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期望。在ISO9001标准要求中有12个条款直接涉及到“顾客”。

⑶坚持“持续改进环”,强调自我改进机制。ISO9001标准将“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监视”和“数据分析”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确定提供顾客可接受产品的过程,以及保持这些过程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用于持续改进的框架,以使顾客满意。

二、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重要意义

1.实验教学及其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相互协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环节是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实现循序渐进。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相互关联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

2.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与改进。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准备必要的资源条件(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教学媒体等资源),然后通过设置教学组织机构,分析确定需要开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活动的职责和接口,通过程序的制定给出从事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的工作方法,使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过程)能够经济、有效、协调地进行,这样组成的有机整体就是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意义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参照了 ISO9000 族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⑵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验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学校可以向家长、社会各界和政府展示自己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齐备,并且教学质量处于受控之中,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同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了解学校的组织是否健全、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否齐备、工作机制是否健全,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并进而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⑷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依法治校而不是以人治校,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基本思想。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借鉴企业按 ISO9001 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方法和成功经验,吸收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以环节、活动及因素实施有效地控制,确保高校“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使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促进高校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是对教学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质量目标。①教学质量特性,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特性,如师生比、骨干教师比率、服务态度、学校特色、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②比较特性,与同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③质量改进特性,反映学校教学进步的指标;④时间特性,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限度,比如一所基础薄弱学校确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在教学质量上达到本地区中等水平。

3.构成要素。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和相应的文件要求;

⑵实验教学管理职责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括管理承诺、质量方针、方案策划以及管理评审;

⑶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⑷实验教学产品实现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和方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设置、科研等。

4.模式设计。

对于高等学校这一组织而言,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和引用ISO9000 标准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现,包括实验教学过程输入、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输出效果,第二个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的要素构成由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监控与改进四个部分组成,与ISO9000标准中规定的四大板块内容:管理职责;资源;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动态过程的不断运动,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联、交叉和作用,构成了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运动过程,可见,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动过程实现的。

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是必要的。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是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目的。

四、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适应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构建规范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因而值得我国高度重视。

1.认识不充分,致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实际。

有些高校在没有真正了解ISO9000标准的作用和意义的情况下,就盲目效仿企业引入ISO9000标准,机械地按照模板进行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和编写,在短时间内,堆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事实上,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非是一堆形成文字的文件,难以与实际情况衔接和挂钩,无法增值和有效运行,很多环节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因此,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管理问题,解决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问题。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必须到位,领导要带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办事,切忌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出懂ISO9000标准的内部管理人员,结合实验教学管理特点灵活把握,充分识别过程,对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心策划,构建符合本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缺乏全员参与,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在应用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嘴上倡导“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多数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文件编写和修改时,部分人员考虑的不是怎样提高质量问题,而是尽量想办法“避责”;在内部自查、审核过程中,也是在一夜之间造一些“假”记录,应付检查;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也是应付草草了事,整改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抓质量教育工作,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质量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和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质量教育。因为人才培养是双向行为,学生是高校“产品”的载体。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教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3.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注重形式而非实质

在引入 ISO9000 标准时,机械地制定了大量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和记录表格。这样的结果是,在实际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每一项工作,不管大小、有无必要,都要进行记录,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缺乏灵活性,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把教师、管理人员限制得太死,因此不满情绪和反感情绪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 ISO9000 标准的实践中,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现行实验教学及其管理的实际情况,只要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文件应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发现某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反复出现,在需要修改补充相关的规定,甚至增加新的质量体系文件。

参考文献:

[1]李漪.引入IS0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98-99.

[2]薛梅,张学军.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63-65.

[3]严思明,卿大咏.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9,(2):56-57.

[4]汤志军.基于过程监控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05-107.

[5]辜竹筠,李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22-24.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