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60-01
农业服务体系,也有称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多回路的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全面系统化的服务,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网络体系,是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机制。它是和农业生产部门(农场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组成了一个包括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贮存、运输、加工、包装和最终产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农业综合体(或称农工商综合体)。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很不适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进行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所在。
一、国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纵观国外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其农业服务体系基本都处于成熟期,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服务构成了政府、合作社和私人公司三个层次的网络体系,即公共农业服务系统、合作组织农业服务系统、私人(公司)农业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互有所补而又自我发展,形成了“政府+农户”、“私人(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农户”三种常见的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政府不仅承担着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引导、援助等促进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任务,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使公共农业服务系统更加充满了活力。
2、“私人(公司)+农户”服务模式。私人的农业生产服务公司,包括独立经营的家庭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主要为农业提供系统的购销、加工以及产中服务,其服务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领域。
3、“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服务模式。在农业服务体系中,合作组织系统为农民提供销售、购买、信贷、运输、仓储、灌溉乃至电力、电话、医疗保健、住房、植保、灌溉、家畜品种改良等方面服务。
二、国内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政府+农户”服务模式是以国家的有关涉农政府部门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服务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设在县、乡(镇)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设在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植保站、良种站等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其服务的对象的主体是农民,提供服务的特点是无偿或微利的,提供服务的性质是社会化的。有关部门还采取政令、法律、试验等手段,以“深化改革,抓好落实;扩大试点,重点突破;完善机制,巩固成果”为总要求,以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在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加工流通企业被喻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
3、“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我国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形式,一般是松散的组织形式,会员入会只交纳少量的会费,依靠大户投资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合作组织收购和推销产品通常采取买断制、推销、中介或保险机构等经营形式。
4、“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十农户”服务模式。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以集体所有土地和其他共有资产为边界的组织,它汇聚了社会组织、合作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交叉功能,在农业服务中具有双重经营体制的作用,承担着乡(镇)村范围内的管理协调、生产服务、资产积累和政府委托的某些政权职能。
5、“市场+农户”服务模式。该模式中的“市场”是指具体从事商品交换的场地,一般是由场地或集散地的农村社区集体利用其公用土地建立起来的场地设施,目的是利用市场集散商品的效应,为当地村民提供一个农产品销售场所,也为村组集体建立一个出租摊位和收取管理费的创收窗口。
6、“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主要是那些为农民提供各种综合配套和系列化全程服务的个人和经营组织。这种模式,对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地区来说,起到了疏通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当地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相似性分析。世界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各具特色,但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现有模式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呈现出平稳的渐进的发展态势。
2、差异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相关文件指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这是我国从建设三农的角度出发,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迅速发展提出来的策略,当前农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面临着新形势,人们需要逐渐认识到气象为农业、农村与农民做出的贡献,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据着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社会的安定,所以,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是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对气象的依赖程度高。农业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是与气象产业直接相关的一个产业,可以说农业生产是与天时密切相关的,农民要取得丰厚的农业收入就需要科学的气象服务。
第二,气象信息不精准。从目前来看,各地区都成立了人机交互,并建立在数字分析基础上的天气预报,通过全面利用气象信息以及一些高端的科学技术对天气状况进行预报,这其中也涵盖了相关的气象工作人员的经验,这就对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挑战,掺杂人为观念的计算机模拟无法提供真正真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精准性。
第三,产品供应不及时。气象信息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要具备准时性,因为气象信息只有在一定的事件范围内才会是有效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台风、暴雨----预警时间短促,要想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播出去,农业用户只有提前获得这些有效气象信息才能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采取预防措施,对灾害进行防御,一些重要的信息没有及时向公众通报,而且一些大型的权威电视机构只能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才能观看到气象预报信息。
第四,气象信息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当前农村偏远地区的通讯设备仍然欠发达,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仅限于电视固定时间内的播报,再加上农民自身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正确使用网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进入,农业信息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了气象服务作用的失灵。
第五,农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欠缺。我国人口大多数都是农业人口,自身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而且受到文化水平的差异,对于气象灾害的认知程度存在差距,在没有强烈的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就会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的对策分析
1、提高气象服务农业的责任感。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气象信息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各个气象部门要紧抓农业服务这一主题,本着时时警惕、刻刻留守的原则,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服务。
2、丰富农业气象服务类别与传播方式。气象信息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为农民带来信息和服务,所以,气象部门要以农民的需求为核心,深入开发和利用现代气象技术成果,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建立更多的服务类别,例如:手机短信、电视屏幕滚动等方式来丰富气象信息服务类别,要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要点、面结合,拓展信息服务途径。
3、完善与气象信息相关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对于一些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以及冰冻等自然灾害要完善其监测、预报与评估,通过建立抗灾御灾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其影响,尽量减少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
4、实施人工作用天气,来抵御灾害。要不断完善农业地区人工作用天气的设备,通过开展示范作业来加强技术系统建设,在必要的时候,如果自然现象不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利用人工措施来作用于天气,使农业生产不至于受到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人工降雨、水库调洪、森林调节气候-------
5、完善气象风险评估,以及对气象灾害的普查与排查。要积极拓展气象风险评估业务,鼓励更多的农民深入到农业风险预测中来,要对农村中一些存在重大危险灾害的区域给予排查,并设置一定的防线,来保护农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还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设置防雷设备,在一些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例如:学校或者市场-----建设安全区域,减少因为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生命危机。
此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媒体、电信等通讯部门的合作,利用这些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对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增加天气预报的播报次数,设立稳定的播报时间,健全网络服务系统,在预测了准确的信息以后,要在最短时间内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供可供参考的灾害预防应急方案。
总结:
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需要时刻监督、长期看守的复杂的服务工作,对于农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气象部门要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的巨大,以为人们服务的思想提供准时、精确的信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由于受到农业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所带来的农业损失。
参考文献:
[1] 熊文兵,周能,气象科技服务的当前形势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3,24(2),61-63.
[2]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
鸡西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总面积(含农垦)3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50万,城镇非农人口110万,其余为农业人口。下辖三县六区共计46个乡镇、45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15万亩。域内有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下辖的15个农场,112个管理区,耕地面积39万公顷,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以煤炭、石墨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及深加工和水稻、玉米等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为主。2011年地方GDP总值507.8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2.4亿元。
鸡西市地方金融业发展现状
目前,鸡西市共有金融机构12家,分别为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虎林农村商行等。金融机构全口径存款745.34亿元,贷款325.79亿元,各家金融机构存贷比普遍偏低,大多数都在40%左右,哈尔滨银行虽然成立时间短,实力相对较弱,但存贷比始终处在65%以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较高。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较大。
哈尔滨银行鸡西分行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1 始终如一坚持清晰的支持小微和服务三农的战略发展方针不动摇。目前,鸡西地区有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9万余户,从业人员近28万人,由于地处祖国偏远地区,小微企业普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成长性、行业较单一、非资源性企业匮乏等方面,但该行自成立以来就坚决贯彻国家号召和其总行的经营方针,不等不靠,积极培育小微企业客户,发展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业务,截止2012年3月底,该行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范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近34亿元,支持客户近4.5万户,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小额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已超过60%,有力践行了哈尔滨银行“支持小微、服务三农”的社会承诺,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 配合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宏观经济规划部署,积极支持了黑龙江龙宇养殖有限公司、普晨石墨有限公司、黑龙江远方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环保达标,科技含量附加值高、成长性好、行业上下游带动效益显著的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小微企业发展项目,使得这些企业在创业初期或发展的关键阶段及时获得了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实现了企业和银行共赢、地方政府满意的健康发展局面。
3 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突破传统担保方式为切入点,真正率先破解了以担保难为核心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针对当地小微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在其总行的正确领导和产品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下,该行近年来陆续开展了法人客户小企业联保贷款、商全通个人经营类贷款、小企业循环贷款等融资创新业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在当地金融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4 风险管控成效显著。该行在成立之初就树立了业务创新和风险管控并重的经营理念,通过有效执行其总行有关规章制度和《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等监管部门规定的措施,夯实银监会提出的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六项机制”基础建设工作,以IT建设和小微企业新信贷系统升级改造为重点,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同时,通过严格的贷款“三查”制度,辅之以较为完善的科技手段,有效的控制了不良信贷资产的发生,成立3年来该行累计投放近4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未发生一笔不良,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局面。
贵州省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是贵州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该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在组织架构、运用方式、产品设计、营销模式和服务理念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新增额均居花溪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已成为花溪辖区内银行机构中小微企业客户数量最多、支持客户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但面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公认国际难题,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同样面临着不少阻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改善花溪区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优化融资环境,促进花溪区内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
首先,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产品类型仍较为单一。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以商户贷款和商户存款为主要内容,尚未开始对小微企业进行非贷款类产品的销售,同时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以企业法人授信为主,极少采用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方式。然而,贷款和存款仅仅是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部分内容,交叉销售才是花溪农村合作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景所在。增加产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高银行在单一客户身上的产品覆盖力度,可以降低银行单一信贷产品的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富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中有超过60%来自非贷款类产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已开发出大量针对小微企业非贷款类的收费、支付和财务管理等服务,这些产品在盈利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充分利用电子渠道,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更可通过网络和电话银行提供远程服务。最重要的是,通过对非贷款类产品的销售,可深入到小微企业内部,和小微企业携手共同成长,最终成为小微企业最可依赖的银行。
其次,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不足。小微企业自身“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决定了银行特别要注重控制风险,但一旦严格控制银行的风险,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就会提高,一旦银行放宽标准,银行自身风险就会增大,只有平衡好这一矛盾,才能实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虽然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已将传统侧重贷后风险控制变为全流程的小微企业风险控制,从客户准入、业务审批、放款管理、贷后管理、资产催清收等方面入手对小微业务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评价,推动全过程、全覆盖风险管理思想的实施。但该行仍主要以质押、抵押和担保等传统的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服务,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的贷款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因而,探索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更新理念,变被动控制风险为主动经营风险。该行应根据小微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在保证业务总体风险高度分散和对个体风险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风险定价,变被动控制风险为主动经营风险,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结构中的弱担保比例;其次,发展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模式。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应根据资本约束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区域、行业、集群、客户、担保方式、定价等方面入手,有效调整各类零售资产的风险组合和结构,在保持全行小微授信业务合理、协调增长的基础上,有效地防范小微授信业务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最后,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小微企业服务员工素质有待加强。随着花溪农合行发展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经营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同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自身人才问题已日益加剧。花溪农村合作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部门中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诸如咨询、担保性业务等高层次、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同时,对银行自身而言,素质参差不齐的信贷员在为小微企业服务过程中,容易对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经营状况分析、判断失误,形成操作风险。制约未来花溪农合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金融高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为了让花溪区内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应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把对金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作为今后工作的关键。可通过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充分利用花溪区内高校集中的优势,举办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班,如会计、财经、审计、风险控制等;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将他们充实到高级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外聘资深行业分析师以及风险投资专家对花溪区内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更为深入地了解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以弥补行业分析领域本银行内高端人才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王国才.先行先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7).
[2]郭敏,刘畅.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1(5).
[3]牛鹃鹃,万荃.研判经济走势 关注热点问题 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N].金融时报,2011-7-9.
一、信用服务行业的概念
信用服务行业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包括为企业资信调查(企业征信)、消费者信用调查(个人征信)、财产征信、资信征信、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利用电话查询票据等十多个方面开展服务的产业。
从狭义上来说的理解,信用服务产业就是指征信服务产业,通常包括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财产征信和资信评级等,它们以生产征信产品为主,其业务取向是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合法传播。
二、信用服务行业的特点
(一)领域新,技术高
信用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然而信用服务行业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该行业发展时间之短,领域之新。信用服务行业在很多方面依赖互联网,换言之,现代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所以我们可以把现代信用服务行业视为目前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环境污染少
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而水污染确实最严重的问题,作为第三产业的信用服务行业,本身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少,更多要求的是人力资源,其主要运转媒介还是电话及计算机,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环境的负重。真正体现了信用服务行业的优势力量。
三、长春市信用服务发展的问题
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喜忧参半。同理,信用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出现一定弊端。
(一)竞争力普遍偏低
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产业竞争力低下,原因如下:首先,长春市的管理模式高度集中,市场开发放度低,导致了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然后,由于信用服务行业在我国形成时间不长,从而造成行业的发展在初期会有许多障碍。最后,相关领导部门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若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长春市相关领导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使信用服务行业在政策的保护下健康发展起来。其次还要努力提高信用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缩短和其他发达城市的距离。
(二)信用服务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形成至今,只是初步形成其规模。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不足以使长春市现代服务行业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有待发展。再加上人们的传统服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观点的变化需要一些时日,不断加强对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其市场得到充分开发。
(三)相比其他发达城市,技术含量偏低
由于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是新型行业,形成时间不长,所以老百姓对其认识度和接纳程度都偏低。相反,北京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的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与之相比明显落后,尤其体现在技术问题上。信用服务行业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媒介依托发展起来的行业,如果其设备技术跟新不配套,容易引发信用行业内部产生发展脱节或断裂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技术的投资,全方位的建设长春市信用行业的发展。
四、长春市加快现代信用服务行业的启示
(一)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减缓就业压力
国家劳动力,具有数量多,价格廉价等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仅凭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剥削我们劳动力的根源所在。发展国家自主品牌,加快长春市发展信用服务行业的措施,可以扶持许多国产中小型企业的建立,与其说用就业带动创业,不如说用创业带到就业。信用服务行业本身形成时间短,前景大,市场竞争力较小。长春市借此机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行业,从某种程度上不仅解决了就业压力,还支持了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品牌。
同样是服务,有的企业卖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有的企业卖的无形的品牌理念。这种现代型服务的理念一旦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将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长春市加快信用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刺激了自身产业的发展,也同时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给其他的城市。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了减缓就业压力。
(二)加大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如果长春市能够加大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就可以缩短和发达城市的信用服务行业中间的差距。所以政府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把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带动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为其提供经验,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经济交流圈。
(三)努力提高消费率,刺激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根据2012年的消费趋向表显示,居民收入与消费成正相关。长春市加快信用服务行业员工收入,员工收入需求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消费方式由单一的物质性消费向多元化的服务性消费转变。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就是变相提高消费率。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GDP的比重,也可以增加行业员工收入占其他行业的比重。这就可以更好地刺激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快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可以有效改善其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政策,为信用服务行业消费提供有利的社会氛围。
五、结论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信用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分析的主要模式为现状分析——解决问题——研究意义,紧紧围绕这个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三个方面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这样的分析模式也为长春市加快信用服务行业找到了思路和策略。相关的政策建议也为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图标数据较少,得出来的研究成果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发展现代服务行业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现阶段我国物联网服务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首先我国的现代通信行业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其次,我国的物联网相关产业正在向高端化转变和升级,形成了机器和机器相互连接,通过构建出完善的应用基础型设备、行业物联网服务系统等现代化产业和市场,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极大提高和拓展软件和集成服务、智能化处理等应用环境,这能够很大程度上为物联网服务行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1 物联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更加深入和发展,这也推动了服务行业的不断深化和演进。由于经济发展和模式的创新,对于服务行业内部结构的逐步升级和变动,使得传统的行业逐步消失,而有些新兴行业取得高速发展,还有很多行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这种发展变化也是新的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服务行业的发展是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服务行业融合的产物和新形态。对于传统产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运动方式等,构建出完善的经营方式,例如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形式、信息技术模式、物流行业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工业设计系统等多个环节。
对于物联网服务模式的建设,应该是通过完善的IT技术以及现代化知识经济模式的发展,其主要是通过新的技术支撑、业务水平、服务方式构建出的新模式。所谓的物联网服务系统,是在现代化的物联网应用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新型管理理念、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现代化通讯系统等新态势。根据物联网的新兴技术,企业和用户能够通过终端实现货物、人员之间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对于物联网服务行业而言,是现代化服务行业的重要内容,因此其必然会成为影响现代化行业发展的重要行业,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科教、文化、娱乐等环节的市场潜能进行充分激发。其主要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主要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例如在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电网服务系统、医疗服务系统、卫生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环节;主要以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市场,例如现代通讯系统、电力管理系统、物流服务系统等;主要以个人和家为主导的现代消费模式,例如购物、休闲、娱乐、家居等方面的智能化。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对于IT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云计算和云管理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在硬件设备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积极的创新,物联网服务行业正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形态,最终实现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2 物联网服务的具体应用对策
2.1 做好物联网服务的发展规划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大部分的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物联网服务示范基地,但是在这些示范基地中,由于基础技术方面所做的准备不充足,使得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地区在进行物联网的发展中对于物联网的功能以及具体的作用没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规划中,没有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在发展规划方面比较薄弱。但是,我国又是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发起国之一,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应该重视物联网服务的具体发展规划,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的配合企业做好物联网整体方面的设计,保证物联网服务的科学有序发展;法律层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物联网行业发展有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于物联网服务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持,使得物联网服务在融资方面有着有利政策,保证物联网服务所需要的资金。
2.2 通过物联网的发展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市场的实际需求,要在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下进行发展。因此,在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要将现有的物联网示范基地作为发展的基础,在更多的领域和范围之内扩大物联网的应用,同时要发掘物联网服务中所存在的潜在因素。现阶段,我国的物联网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对于物联网方面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需求和依赖。为了保证物联网的健康发展,要将物联网的知识进行普及,使得人们有充分的认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联网服务的便利性;同时,物联网服务企业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将客户的需求与物联网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物联网服务产业链,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应用,保证物联网服务的发展。
2.3 保障物联网的安全性,促进物联网服务的发展
由于物联网服务的开放性特点,而随着物联网的逐渐发展,在信息安全性方面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相关的部门和企业要在构架物联网整体服务的前提下,明确物联网服务中的安全需要,避免其中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在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专业的人才有着比较大的需求。因此,企业要与高校进行强强联合,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物联网人才,有效推动物联网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起伟,曹静,凡燕,朱科峰,王支凤.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12(05):1173-1180.
[2]郑淑蓉,吕庆华.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5-15.
一、前言
在当下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税收制度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营改增”计划的实行,服务行业已经逐渐被纳入该计划范围。与传统税收制度相比,收费方式相对合理,收费制度越来越公平,同时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
二、“营改增”纳税人的界定
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 500 万元的纳税人视作一般纳税人,未超过的纳税人归为小规模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按以下公式换算:应税服务年销售额 = 连续不超过12 个月的应税服务营业额合计/(1+3%)。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即: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 3%。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即:应纳税额 = 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且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三、“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一般来说“现代服务业”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企业,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二)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营销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的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基本教育、公共卫生、医疗和福利信息服务等)。
四、“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宏观影响效应分析
服务行业实质上是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镜子,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服务,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营改增”计划方案实施之前,服务行业与其它经济发展产业的纳税方式不同,不能享受税收服务的优惠政策,所以说即便是在税率较低的情况下,服务行业也要承担相对较高的税负压力。“营改增”计划方案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推进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调整了“营改增”计划相关内容,让服务行业与其它的经济发展产业享受同等的待遇,继而为扩大服务行业的发展规模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政策优惠下,大部分服务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通过对“营改增”计划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企业发展的标准方向,随着政策制度的变化,加快了企业经济转型的脚步。
(二)微观影响效应分析
“营改增”给我国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宏观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承担税负的变化,与宏观影响切入点不同,微观影响主要表现在服务行业的财务指标变化,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影响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行业收入,行业消费水平和服务企业的利润提升度,具体内容如下:
1.行业收入。行业收入的实质是服务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赚取的费用,主要的活动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行业费用标准的制定主要以税收制度内容为依据,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受我国传统税收制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我国交通运输企业都不会更新车辆设备,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行业不能享受进项折扣优惠政策。但是在“营改增”计划方案实施之后,交通运输企业利用增值税进项
折扣的方式,在特定的时期进行车辆批量换新活动,与此同时扩大企业运营功能点,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经营模式现状看,税负的增额不断减少,交通运输企业全新的经营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也逐渐趋向于完善,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环保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行业消费水平。“营改增”计划方案的实施,减少了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为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提出一定的项目优惠计划,继而吸引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力,从整体上提高服务行业的消费水平。以小型的服务企业为例,小型的服务企业大多都受到外部资金的支持,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大,“营改增”计划方案的实行,对小型服务企业的影响不大,所以小型企业没有税负变化的担忧,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小型企业可以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丰富服务的形式内容,与此同时有效利用“营改增”计划内容,实现提高行业消费水平的目标。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营改增”计划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重复收税的问题,同时放宽了企业经营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增有减的税收形式,简化了收税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内容调整企业经营发展结构,进而实现降低企业税负负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浅谈“营改增”对信息技术行业税负的影响[J].2013.
[2] 石丽媛.“营改增”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04:38.
[3] 胡芸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影响研究[D].青岛理工大 学.2014.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结构不合理和差距过大。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居民收入比重,特别是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从收入分配差距来看,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理顺收入分配格局刻不容缓。从现阶段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现实条件出发,有必要从产业视角出发,选取既能够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又有利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之势的行业,作为重要抓手和推手,使收入分配调节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报酬
由于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具有最强、最稳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就业是劳动报酬的基础,因此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稳步增加劳动报酬及其比重。
就业吸纳能力可以从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两个角度来考察。就业结构,是各个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三次产业吸纳就业存量的相对水平。就业弹性,是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对应的该产业就业增长的百分点,揭示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量的水平。
(一)服务业就业比重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将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1978―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70.5%下降至38.1%,年均下降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2.2%稳步提高至34.1%,平均每年上升0.71个百分点。30余年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有1982年出现过0.15个百分点的小幅下降,其余年份都呈上升态势。同期,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7.3%震荡上升至27.8%,平均每年上升0.34个百分点。在1989―1990年以及1998―2002年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从就业结构上看,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有2/3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按此趋势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在2012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二)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三次产业平均水平,是“十二五”持续稳定吸纳就业的产业
从就业弹性看,1978―2009年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0.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0.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是三次产业平均水平的3.4倍,是第二产业的2.4倍。在1978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高于国民经济总体的水平,在各个阶段都对就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与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再次说明服务业吸收了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部分。
以5年为周期计算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进一步看出:(1)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第三产业始终在吸纳就业;(2)第二产业不止一次出现了就业弹性为负值的情况,曾经起到了挤出就业的作用;(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均值较高、离散系数较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均值较低、离散系数较高,第三产业可以稳定地促进就业,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太稳定。
综合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两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强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就业增长更加稳定。可以预判,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会继续保持较快、较稳定创造就业岗位的效应。
三、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服务业具备的持续稳定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其能够促进劳动报酬及其比重的提高。劳动报酬属于工资性收入,通常来讲,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比非工资性收入的差距要小。所以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增加劳动报酬的服务业也有助于遏制和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工薪收入之比为6倍左右(按收入5等份分组),而财产性收入之比约为15倍。在财产性收入内部,房屋出租收入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比为10倍,利息收入差距近20倍,股息与红利收入差距高达40倍。可见,财产性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远远超过工薪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差距的对比情况与城镇类似。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之比为9倍,而财产性收入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比高达18倍以上。
由上述城乡居民分组数据可以推知,由于服务业能够通过持续稳定的就业吸纳来增加劳动报酬,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会产生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效应。
四、服务业的分类与“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
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功能,可将服务业划分为流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个人服务业,其中,流通服务业也可称为配送业;根据服务提供来源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可划分为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根据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新兴服务业、补充业和传统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的生产环节,可划分为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业。
生产,是生产者在竞争性市场购买的服务,该类服务主要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属于中间投入环节;消费是消费者在竞争性市场购买的服务,属于最终产品环节;公共是由政府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也属于最终产品环节。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服务业被划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分别是流通服务类、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类、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类、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类。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各个服务行业之间不仅在就业吸纳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平均工资水平上也有显著差别,并非全部服务业行业的发展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鉴于此,可以从就业吸纳能力和平均工资变化两个维度,识别具备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且平均工资水平较稳定地处于中等位置的行业,即“均等促进性”服务行业,将其作为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既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又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服务行业。
五、“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的识别
(一)维度一:就业吸纳能力
计算行业就业弹性涉及行业增加值及其折减水平的统计,这方面的公开统计资料不太全面。而且,2003年以来行业分类做出了较大调整,不利于前后数据的比较。考虑到可比的行业统计数据时间序列比较短,在就业结构、就业弹性之外,可增加年均就业人员增长率作为参考指标,综合评价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占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7.14%
按照2003年以来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业内部的大行业共有14个,完全平均分布的单个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14%,以此作为参照,超过此水平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5个行业符合标准。
2、名义增加值就业弹性超过0.09
2005―2007年,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该产业就业人员增加0.09个百分点。以此作为参照,高于此就业弹性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0个行业符合标准。
3、年均就业人员增幅超过2.46%
2003―2008年,服务业各行业年均就业人员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46%,以此作为参照,高于此增幅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6个行业符合标准。
(二)维度二:收入等级变化
在服务业内部,平均工资水平始终处于中间位置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服务业内部收入分配均等化的作用。在14个服务行业中,平均工资的排名位于前3位以后和后3位以前的,是本文界定的“中间位置”。2003―2008年始终属于中间位置的,是符合收入等级变化标准的服务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7个行业。
(三)综合判断:六大行业
根据本文的界定,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是服务业中具备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且平均工资水平较稳定的处于中等位置的行业。
就业吸纳能力主要根据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来判断,就业增幅作为参考。就业结构是行业吸纳就业存量水平的表现,凡是符合就业结构标准的,就应该符合就业能力吸纳标准。如果不符合就业结构标准,考虑到时间序列较短,受短期因素影响,一些行业可能会呈现出较高的就业弹性或就业增幅,因此必须同时满足就业弹性和就业增幅这两个标准,才被看作是符合就业吸纳能力标准。
在服务业的14个大行业中,有9个都符合就业吸纳能力标准,反映出服务业行业普遍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将9个符合就业吸纳能力标准的行业与7个符合收入等级变化标准的行业取交集,就得到了同时符合两个维度标准的“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共6个,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符合所有标准,对理顺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
①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3)
②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9(9)
③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④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⑤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⑥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2003年5月14日
⑦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⑧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⑩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1)
11裴长洪、彭磊,《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Bacon, R. and W. Eltis, Britain’s Economic Problems: Too Few Producers, London: Macmillan, 1976
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农业在生产、销售上不断扩大,农民们开始选择利用农机进行生产,以代替传统的人力劳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农田的产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农机的不断生产固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农业生产问题,如农机维修不方便、零件更换不及时,等等。虽然可以通过直接更换新零件来提高维修效率,但是却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埋下事故的安全隐患。对此,人们尝试在乡镇中发展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通过使用机电技术来实现对农机的正确维护。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原因
目前,我国乡镇所具有的维修加工服务通常规模不大,修理农机的维修点数量极多,但技术水平却普遍偏低,就行业角度而言可谓是非常杂乱。究其原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就内因而言,机械应用者的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一直在农村中生活,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几乎不曾受到过较为专业的技术培训,在机电维修上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专业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很难对农机实现系统性、专业性的维修,这些维修者不过是基于自身维修其他类似机械的经验进行参考,在农机的维修上主观性过强,致使农机在维修后依然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就外因而言,主要是我国乡镇在农业维修的行政许可上很难实施,机电维修行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更是有着有较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其专业素养也不可以过低,这就使得农机维修在就业准入门槛上变得较高。而现实情况是,机电维修本身是一种就业准入工种,从业人员若想从事相关职业就必须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个职业资格证书恰好是乡镇从业人员很难取得的。
二、机电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拖拉机电器维修
拖拉机是我国农业操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机械,其在生产中可能因为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而出现故障,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故障便是直流发电机无法发电,一般而言,这一故障的发生原因有如下几个:其一是电枢线圈、整流器的绝缘云母烧坏或破损;其二是发动机导电;其三是励磁线圈断路或短路;其四是发电机轴承磨损严重。这些原因只要出现一个便可导致直流电机无法发电,也有可能在现实中多个原因共同作用。若要应用机电技术进行维修,则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原因不同、故障轻重不同,所选择的技术便需要具体分析。
(二)拖拉机液压系统维修
拖拉机可能在运行中出现液压系统故障,液压系统具有控制机械工作的作用,因此一旦液压系统出现故障便会导致农机无法正常进行工作。探究液压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是系统中掺入了一些小杂质,系统中的精密零件受到杂质的影响而损坏,系统因此而失常。对于这种状况,使用者应该在日常应用机械时注意做好保养,及时清理液压器中的杂质。而维修人员应该对液压系统的基础构造有全面的了解,基于技术理论技术进行精细、准确地维修。例如,在向机械液压器中加油时,应该确保过滤器位于应在的位置,而不是将过滤器取下;在使用液压油进行清洗时,尽量选用统一品牌、同一型号的液压油,以免不同液压油溶合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杂质,磨损或腐蚀过滤器。而在杂质清洗干净后,应该及时更换上新的滤芯,这样既可以防水,也可以防气。
(三)播种机维修
播种机存在的故障问题比较突出,这与其复杂的使用环境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旦播种机发生故障,便会给播种效果带来严重影响。一般而言,在使用中播种机常出现的问题有:①开沟器阻塞;②地轮滑移过大;③漏种;④不排种。问题不同,需要应用的机电技术也就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地轮滑移过大,源于播种机传动结构在播种前后的不平问题,这时可以利用机电技术解决传动机构的阻卡问题;开沟器阻塞一般发生于土壤湿度过大或农机升降过猛等情况下,维修人员可以将农具升起,再对农具进行检查,将阻碍物清除干净。需要注意的是,农具升起时不要停止运行,如此有助于维修人员在动态运行中发现故障所在。
(四)收割机维修
当前农田所用的收割机多为联合收割机,故障普遍比较复杂,其中零件加工问题、铆合问题以及配重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一般而言,在加工套类零件时应该放置油槽于套孔之中,在配重时尽量不选择焊接而是选择螺丝来配重。此外,不可随意改变轴承与皮带轮的位置与尺寸。结语:农机维修当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三个角度探析了机电技术于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的具体应用,以供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一、引言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下行风险,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竞争力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服务贸易也已成为各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和主要动力。中印两国在劳动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及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相似的国情,对两国服务贸易进行对比研究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01~2012年,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以高出世界同期7.58%和8.85%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指标对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提供的中印服务贸易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情况。首先是侧重于量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的分析。在这方面,中国竞争力强于印度。在服务贸易内部,中印两国MS值最大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竞争力也是相对较强的。其次是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个侧重于质的指标的分析。其结论是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而印度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在旅游、建筑等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于印度,而印度则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
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1.对波特钻石模型的修正
印度政府在其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核心作用。新的钻石模型将政府作为钻石模型的核心,作为一个主要的决定要素。下面将利用修正后的钻石模型,结合中印两国国情对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2.基于修正的钻石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政府因素的比较分析。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引者和协调者,可以为一个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中,政府必须扮演强力的角色,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政策,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生产和消费,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等。政府虽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更多表现的是消极作用,其中政府对服务行业的不当规划和干预影响最大。在中国,很多服务行业都存在着政府管制与行业垄断,许多服务企业都陷于市场与政府双重挤压的经营困境,自主性受到约束,对市场变化难以及时做出反应与调整。另外,缺乏完善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也很大,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印度政府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积极。印度服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创造的良好环境。印度政府对服务行业的行政干预较少,对外开放了本国大部分的行业部门。印度有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和良好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印度政府最大的缺陷是行政效率过于低下。
二是生产要素的比较分析。中印两国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劳动人口,传统服务业发展都相对成熟。不同的是,印度培养了众多的科技精英,为服务贸易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印两国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合理开发,两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三是需求条件的比较分析。从国内需求条件看,中国要明显好于印度。首先,中国拥有更为庞大的消费人口。其次,中国居民收入更高,拥有更为庞大的中产阶层。最后,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更为合理。从国外需求看,在传统的旅游、交通运输和建筑方面,中国的需求条件更具优势。中国拥有更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在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都以高质低价而闻名。在新兴服务贸易方面,印度需求条件明显更具优势。印度拥有与西方国家相似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方式和语言。
四是服务业及关联产业的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相互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要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中国缺少一个可以代表中国服务贸易、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强势行业,服务贸易各行业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化学反应并未充分发生,而印度服务业内部相互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一方面,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另一方面,印度具有强势的软件产业。相关产业方面,中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印度,更能带动和支撑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是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的比较分析。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该国的服务企业,而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往往又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等。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缺乏长远有效的企业战略,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不正当竞争和恶意竞争时有发生。中国企业彼此之间经常产生内部斗争,相互压低产品和服务价格,造成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另外,中国国内服务行业的自由开放程度不足,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显得极其不足。
三、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完善政府政策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支持
一是自由开放政策。过于严格的行政管制和高度化的行业垄断是限制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服务行业各部门可以有步骤、有限制地对民间资本和外资实行开放。以印度为例,竞争力极强的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部门是印度较早开放且力度较大的部门。实行高度自由化政策一方面有利于服务企业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服务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宽松的税收政策。印度对软硬件进口一律免税,软件服务企业更是享有对税收、劳动力和污染等方面管制的豁免。而我国服务企业目前的税收负担仍然很重,因而政府应加速推进税费体制改革并覆盖服务行业。宽松的税收政策将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增加企业资金储备,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是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是我国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限制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法律给予服务客户的保证是:“数据最终永远属于客户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保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营造有序的竞争环境并吸引国外优秀服务企业。因此,政府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2.充分利用和培养生产要素
一是充分高效利用现有丰富的生产要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是生产要素丰富。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实现旅游出口的重要保证。将这些生产要素充分结合利用,保持我国传统服务贸易的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提升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前提。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创新高等生产要素培养机制。服务贸易提供者的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中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占据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渠道化。丰富的高等生产要素将是我国提升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3.提高服务业的消费比重和层次
波特在分析服务业国家竞争优势时强调:“对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而言,需求条件可能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服务业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度服务的需求状况。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仍是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仍然不足。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服务需求大部分集中在必要需求上,如生活服务、教育等,对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显得力不从心。提升需求的关键是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4.培育现代服务企业和强势的服务贸易领导行业
我国企业要强化企业的战略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水平,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敢于参与国际竞争。印度软件业在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迅速提升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同样需要一个强势的服务贸易领导行业。一方面,这样一个强势的领导行业能够支撑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中国服务行业的全球知名度,起到宣传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建筑业,并且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在全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他诸如通信、金融保险都可以成为我国具有强势地位的服务贸易领导行业。
参考文献:
[1]李练军.“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1).
[2]丁平,徐松.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08).
[3]陈光远.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4]赵秀红.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035-02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这使得中国的农业机械份额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极少数懂得农机维修原理的老年人的严重老化的知识结构已难以适应其技术要求。有的农机只是出了小问题,就干脆更换新零配件,有的还得跑好远才能够购买到,费时、费钱。增加农机修理点,扩大农机修理范围,提高农机修理质量,农业机械化需要快速发展的要求就能够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机电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那么如何将机电技术与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串联起来,这应该成为日后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简单剖析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机电技术的作用。
1 机电技术的概念
机电技术也叫机电一体化,是把电子技术应用于信息处理功能、机构功能、控制功能和动力功能之中,以使电子软件、电子化设计和机械装置结合成一个系统的总概念。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信息变换技术、软件编程技术和接口技术等各种群体技术,这是其基本特征。
2 机电技术的发展状况
机电技术总体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1960年以前。电子技术有了初步成果,人们应用这些初步成果不自觉地来改善机械产品各种性能。那时的研制和开发还处于自发状态,推广已经开发出来的初级产品。
蓬勃发展阶段:1970~1980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此时得到了充分发展,奠定了机电技术的技术基础。
深入发展阶段:1990年以来的十几年。各个学科的巨大进步为机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人们的想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实施,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3 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与农机机械化水平相关联的维修业也随着农机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维修业的特点主要有小规模的修理点数量多,个体的修理点过多,专业修理点比较少。探究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农机修理和农机管理方面处于“两难”的局面:一个是农机的维修行政许可实施难;一个是农机维修工就业准入制度门槛过高。农机修理维护是一项要求有较高的技术规范、较强的专业素养的人从事的工作,农业部有规定称:农机维修工是属于就业准入的工种,需要持证上岗,如果没有农机维修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是绝对不允许从事相关的农机维修工作的。目前的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很少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其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难以形成比较正规、系统的维修技术,只能靠经验来维修,不能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不仅保证不了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证农民的财产安全,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影响农业生产。
4 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
作用
不断蓬勃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导致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现身农村各个角落,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中又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未来又能有什么新的应用呢?本文将简单讨论一下几种常见机械设备中机电技术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4.1 机电技术在拖拉机电器系统故障时的应用
拖拉机的电器系统问题中最为普遍的故障就是拖拉机的直流发电机在某些情况不发电。一般来讲,要想找到故障原因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烧坏电枢线圈;(2)不导电;(3)烧坏了整流器的绝缘云母;(4)激磁线圈的短路以及断路等;(5)发电机的轴承被磨损。以上只是最常见的一些故障原因,具体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检查了这几项,基本上可以搞定这个问题了。对于农民在操作过程中而言,一般不会有更加深入的故障出现。
4.2 机电技术在联合收割机的维修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维修中应注意:(1)铆合件;(2)易损件;(3)没有平衡机的轴类修理在配重的时候,要拧紧螺丝,尽量不要用电焊方式来配重;(4)套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油槽放在套孔中来抽;(5)轴上和皮带轮上的键应尽量在保证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修复;(6)收割机的液压维修,首先卸下底阀和分配器等,然后用泵压的各种管的实施充气时,最后应先安装液压油滤芯进行排气。密封件主要是运用到装配液压的维修上,所以,这些密封件在拆下以后最好是换成新的。
4.3 机电技术在播种机的维修加工上的应用
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个:地轮滑移率大、不排种、开沟器堵塞、漏种、播种不一致、行距不一致、播量不一致、播种过浅,邻接行距不正确等。针对以上问题都有相关的机电技术来解决。如果是地轮滑移率大,这是传动机构的阻卡(它是由于播种机前后不平导致的),液压操纵的手柄处在中立的位置上,可以通过调整拖拉机上的拉杆长度来得到解决;另外针对开沟器的堵塞这一问题来说,其原因主要是农具在降落的过程中,或是没有升起倒车,或是用力过猛,或是由于土壤湿度太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应该把农具升起,并停止工作清理堵塞物;降落农具应该在行进中进行,而不应该在拖拉机停止的时候进行;一旦发现拖拉机上有堵塞物的话,应该立即把堵塞物清理掉,以保证拖拉机的正常运行。
4.4 机电技术在拖拉机液压系统的保养上的应用
拖拉机在工作时,液压系统中很容易会进入一些固体小杂质,这些小杂质会损坏液压系统中的一些精密零件,导致液压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所以在平时要注意液压系统的保养和维修。维修人员需要学习液压系统的相关构造原理,然后根据其构造及所应用的机电技术来对应地进行保养,从而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比如,加油时不能去掉过滤器,而且要使用干净的手套和工作服以防细小杂质进入到液压系统中;清洗时使用同一牌号的液压油,而且尽量在清洗完杂质后更换新的滤芯再继续使用。要经常检查液压系统的各个部分,保证各部分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要注意在保养和使用过程中,尽量防止水和空气侵入到液压系统中,同时要注意使用合格的液压油,这样才能保证液压系统尽可能地少出毛病。
5 结语
由于我国农机设备应用广泛,因此乡镇农机维修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机电技术越来越朝着人工操纵性、与网络链接更紧密、更具有整体性、更环保、更小型的方向展开,这样就可以对操作这些机械的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降低一些,但是,对于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就需要有很大的提高才能从事维修业。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农机维修,省时省力,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冯兰新.加强农机维修工作管理 提高农机服务质
量[J].新疆农机化,2011,(1):50、54.
[2] 王洪涛.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提高农机维修服
务水平[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0,(2):
52-54.
[3] 黄春福.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提升农机维修质
量[J].福建农机,2013,(2):51-52.
[4] 张绍亮.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18-19.
[5] 杨春君.谈新时期农机维修工作的探索[J].农机
使用与维修,2010,(1):1-2.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40-05
一、引言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但从目前看,服务业的发展受到诸多体制机制约束,而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税收制度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并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开展增值税“扩围”试点,拉开了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大幕。随后北京、江苏等10省市被国务院批准纳入试点地区,仍然适用上海改革方案。上海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上述试点行业不再征收营业税,而改征增值税。
增值税“扩围”改革势在必行,而行业税负是影响“扩围”改革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分析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后对工业和服务业理论税负的影响,揭示增值税“扩围”改革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决定“上海方案”能否全国推广的关键条件。
关于增值税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定量研究,一种是基于理论分析的定性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姜明耀(2011)、潘文轩(2012)和孙钢(2012)。姜明耀(2011)自行设置了“扩围”行业和税率,对增值税“扩围”后工业和服务业的行业税负应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测算,发现增值税“扩围”后,工业的税负普遍下降,服务业税负则有升有降。潘文轩(2012)基于投入产出表研究了服务业增值税全“扩围”后,服务业行业税负的变化,发现商业服务业等大多数行业税负减轻,但租赁业等部分行业税负会加重。孙钢(2012)认为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变化的影响增减不一。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增值税“扩围”后,工业行业税负变化呈下降趋势,服务业行业税负变化增减不一。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产生的对工业和服务业税负的影响进行模拟估算。
二、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影响模拟估算方法
(一)增值税税基的模拟估算方法
税基的估算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总计法和产业部门法(Jenkins,2000)。投入产出法主要是使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增加值、存货变化、出口、进口等数据为基础,通过中间投入对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数据进行调整,计算税基;总计法是利用统计年鉴中GDP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进口、出口、资本、中间购买的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调整,计算税基;产业部门法与总计法类似,只是按照总计法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税基,然后加总得到总的税基。选用何种方法进行税基的模拟估算,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来判断。本文主要研究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投入产出表基本提供了我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但是由于研究中会涉及到设备工器具投资数据,这一数据在投入产出表中无法获得。因此我们主要使用投入产出表,并借助统计年鉴的数据来计算增值税税基。
税基、总产出、中间投入、进口、出口和资本形成总额用TB、GO、II、IM、EX、CF来表示,因此,税基的最初形式为:
TB=GO-II+IM-EX-CF(1)
其中,资本形成总额由存货改变量(IC)和固定资产形成总额(FCF)两个部分组成,而根据现行增值税税制,可以抵扣的固定资产为新增设备工器具投资(IETI)。因此,可得:
TB=GO-II+IM-EX-IC-IETI(2)
此外,由于缴纳增值税的行业购买免税部门的产品和服务时,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需要在计算税基时考虑中间投入对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PDPS),增值税免税部门主要包括农业和缴纳营业税的部门。引入免税行业对税基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TB=GO-II+IM-EX-IC-IETI-PDPS(3)
(二)行业范围的选取
本文测算的工业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本文需要的设备工器具投资数据来自于统计年鉴,而统计年鉴中的工业行业划分比投入产出表的划分要粗一些,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行业名称主要采用了统计年鉴中的名称,并对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做了调整。工业行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批发和零售业39个部门。“扩围”行业的选择参考上海方案,主要包括了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及文化艺术业17个行业。
(三)行业税负的测算方法
1. 工业行业税负的测算方法
由于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是包括了增值税的数据。因此,在计算税基时,应该按照各行业增值税税率(TR)扣除数据中所含增值税:
由于总产出与中间投入的差为增加值(AV),因此:
依据现行增值税税制,交通运输业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由于交通运输行业和非交通运输行业抵扣方式的不同,需要在计算中间投入对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时,将其分为中间投入对非交通运输行业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PDPS1)和中间投入对交通运输业服务的购买(PDPS2)。其中,交通运输行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中间投入非交通运输行业免税行业包括农业(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所有服务业。
现行的增值税税制中,增值税税率主要包括17%和13%两档,其中13%的优惠税率主要适用于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这两个行业与其他工业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不同,需要单独考虑对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的购买(PDPS3)。
此外,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根据2007年《中国税务年鉴》,一般纳税人收入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占税收收入比分别为0.94和0.06,在测算行业税负时,依据这一比例对税基进行调整。
营业税税率为TR1,增值税税率为TR2,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为3%。不含税税基增加值(AV)、进口(IM)、出口(EX)、新增设备工器具投资(IETI)为:
中间投入对非交通运输业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包括农业和所有服务业,由于农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免税,所以在计算不含税税基中间投入对非交通运输业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时,一部分是需要缴纳营业税的部分(PDPS11),一部分是免税的部分(PDPS12)。不含税税基中间投入对非交通运输业免税产品和服务的购买(PDPS1)为:
增值税“扩围”前后工业行业税负的变化(TBC1)为:
2. 服务业行业税负的测算方法
增值税“扩围”改革前服务业行业税负(TB1)为营业税税率与行业增值率的比值,故:
增值税“扩围”改革后,免税产品和服务包括农业(不包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未“扩围”的服务业。增值税“扩围”改革后,不含税税基增加值(AV)、进口(IM)、出口(EX)、新增设备工器具投资(IETI)为:
三、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模拟估算结果
(一)工业行业税负模拟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依据上海方案,增值税“扩围”后,工业税负的下降幅度主要在1%~2%之间。相对而言,食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税负下降幅度较大,都超过了2%。这说明增值税“扩围”这部分行业的受益较为明显。而烟草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税负下降幅度不大,没有超过1%,这部分行业的受益不明显。但总体来看,增值税“扩围”改革后,工业行业的税负平均下降幅度约为1.488%。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虽然使得全国的工业行业税负都普遍下降,但从下降的幅度来看,对全国工业行业的税负影响不大。
(二)服务行业税负模拟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上海方案涉及到的“扩围”行业中,各行业的税负变化有增有减,大多数行业的税负变化幅度集中在-3%~3%之间。其中税负增幅较为明显的为航空运输业、其他服务业等,表明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会加重这些行业的税负;而降幅比较明显的为租赁业、管道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城市公共交通业等,表明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会减轻这些行业的税负。增值税“扩围”服务业平均税负下降约为0.234%,说明从整体来看,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整体上会降低服务业的税负。
四、结论和对策
根据本文的模拟估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上海方案推广到全国,会使工业行业的税负普遍降低,服务行业(扩围行业)的税负有增有减,但总体来看服务行业的平均税负是下降的,服务行业税负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工业行业。服务业行业增值率较高且行业间差距明显是服务业税负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税负降幅明显的服务业包括管道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租赁业和软件业,可优先作为全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服务行业。
估算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为分析税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提供了一条思路,为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判断增值税“扩围”改革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关注税负波动较大的行业。要深入分析行业税负变动的原因以及税负变动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措施,比如对税负加重而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采取税收先征后返、适当降低税率等措施,促进其加快发展。二是关注行业“扩围”顺序。对于“扩围”行业的选择,应参考行业税负变化情况,优先选择税负降低且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作为“扩围”的首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扩围”行业纳税人缴税的积极性,提高税收遵从度。三是关注财政收入减少问题。如果按照上海“扩围”方案所确定的行业和适用的税率,在全国范围进行增值税扩围改革,从静态来看势必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可能增加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迫使地方政府增加债务、甚至乱收费,同时减少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从长远来看,试点行业改征增值税后,行业税收负担下降,势必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弥补这部分财政收入的减少,才能确保“上海方案”在全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Jenkins G. P.,Kuo Chun-Yan. A VAT revenue simulation model for tax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8,(4):763-774.
[2]Aguirre,C.A., P.Shome. The Mexican Value-Added Tax(VAT):Method-ology for Calculating the Base[J]. National Tax Journal,1988,41(4):543-554.
[3]Gottfried,P., W.Wiegard.Ex-emption versus zero rating:A hidden prob-lem of VA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1,46(3):307-328.
[4]姜明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11-16.
[5]李渊.税收调节初次分配的路径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
[6]孙钢.增值税“扩围”的方式选择——基于对行业和体制调整的影响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