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9: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的审美本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西方古典合唱的审美本质
古典艺术中,普遍存在着和谐、崇高、悲剧、优美等特征。西方古典合唱作为古典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这些审美特征,然而西方古典合唱的起源,又决定了它审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
1.1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美
在审美学中,“和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样统一”的和谐,另一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和谐。在西方古典合唱中,这两个方面相互存在互相补充,使整个古典合唱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1.1.1 多样统一的和谐
多样统一的和谐,也称为和弦纵向结构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各个声部在音和旋律中等和声结构中达到和谐,这种和谐通常是以音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1)音与音之间的和谐。音与音之间的和谐,实际上就是“音程”关系的和谐。在合唱中,依据人的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音程状况,可以将音程分为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协和音程每一种音程的高低组合起来之后能够诗人心情平静舒畅,乐声虽高低不同,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在合唱中,纯一度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完全合一的八度,这两种音程会让人产生空灵飘渺的感觉,这是渗透进人类心灵的组合,是极完全协和音程;而纯四度和纯五度在合唱中,声音融合在一起,同样沁人心脾,它们就属于完全协和音程;还有大小三度以及大小六度,它们虽然不是特别融合,但是能够使整个合唱曲变得丰满有内涵,这种就是不完全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顾名思义就是声音的音程组合过于不协调,甚至刺耳。不协和音程经常让人们产生烦躁、苦闷、讨厌等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的观赏质量。在音程中,大小二度、七度以及各种增减音程基本都属于不协和音程。
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的和谐尤为重要。甚至在西方社会早期,就已经有人专门研究“协和音程”,例如在西方封建社会晚期以及拜占庭帝国所写的音程理论之中,就清楚地将四度和五度音程分别归为谐音和附唱。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与音之间的和谐是合唱最基本的审美要求。
(2)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在合唱中,乐音和乐音自身情感的传递都要通过演唱者来完成,所以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对于整个合唱的成功尤为重要。这里的和谐一般指的是演唱者的音乐功底,比如声音的平稳、圆润、有感情、不抖动等等。这种和谐感是观众用视觉和听觉共同感知的,所以更为直接。
1.1.2 对立统一的和谐
对立统一的和谐,一般是指乐曲中横向的和声的和谐。而对立统一主要针对的是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之间。
不协和和弦、协和和弦,这两者之间本身是对立的关系。单纯的不协和和弦由于其乐音极度刺激人的听觉神经,如果用到合唱中,会使整个合唱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同时也毫无美感而言。而协和的和弦能够安静人们躁动的心,陶冶人的情操,用到合唱中,提高合唱质量的同时,也传递着音乐自身的美感和情绪。
“统一”几乎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趋势,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也不例外。要实现和声的和谐,就必须使不协和弦与和协和和弦在乐曲中相互转化,之后达到“和谐”。这种方式在乐曲中很常见,可能够体现出两者的统一。
西方古典合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离不开和声。因为在原始的乐音中,音程的结构大都是一音对一音,随着音乐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用拉长或者持续音符等方法,是的声部的作用更加重要。之后,各个声部之间会一句音乐的节奏而相互穿插互补,这就形成了多声部,即和声。合唱本身是多声部音乐,它基本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和声的一种表现形式。
多样统一的和谐和对立统一的和谐,是西方古典合唱中不同的和谐之美的表现,也是这种兼有纵向和横向的全面的双重的和谐,促使西方古典合唱成为人类音乐的瑰宝。
1.2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崇高美
1.2.1 创作目的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起源于宗祭祀活动,多以它们的创作经常是为了歌颂或者祭拜神明的。在古希腊戏剧中,合唱一直是其主要的舞台表现艺术。而古希腊的戏剧经常是根据希腊神话或者传说创作的,并且在这些创作中,悲剧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这两个方面基本都是崇高的严肃的,所以作为戏剧感情传达载体的合唱,同样也是严肃的崇高的。
与此同时,基督教中的合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神。比如四声部《Ave verum corpus6》这首合唱曲是文艺复兴时期伯德的代表作,但它隶属于基督教圣餐仪式中的歌曲。宗教本身带有的严肃崇高性,自然而言会感染伯德的创作,使整个合唱曲显得庄严崇高。
1.2.2 所表达的审美情趣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向世人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是真挚的坦诚的,并且能够揭示相关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概况。引导听众看清这些问题,同时能够透彻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种崇高在古希腊戏剧的歌队合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悲剧,通过当时的歌队的合唱表演,向人们传达的是命运之事,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崇高审美情趣的表现。
西方古典合唱中中和谐和崇高的美,是其一直延续至今的法宝,也是整个西方合唱艺术发展的基石。相比之下,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就有些差强人意。
2 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合唱艺术发源于夏商时代,至于其准确性,尚有待考证。可中国现代的合唱艺术却是 在19世纪西学东渐时期发展起来的。如今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商业化,渐渐失却其本质。
2.1 作品不能与时俱进
合唱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品。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流行音乐风靡世界,专业院校中愿意从事合唱事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合唱作品的创作。回想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无非就是《黄河大合唱》、《茉莉花》、改编的《听妈妈将过去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能够引起众人兴趣作品屈指可数。作品不能与时俱进,是造成整个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2 对合唱抱有严重的功利心
当前,中国各高校、各电视台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合唱比赛,这些比赛在宣传合唱艺术的同时,也摧毁了它。人们参加合唱比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获得奖品、能为自己带来人气、能使自己更加有名气,这些都是将合唱作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手段,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功利心使得整个合唱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人达到目的之后直接转行,导致合唱队的人数缺乏,整个合唱事业发展艰难。
2.3 缺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合唱艺术来源于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合唱艺术中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趋减少。这是整个中国合唱艺术的悲哀,念此令人痛彻心扉。
面对中国合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根溯源,找到合唱艺术的本来面目,帮助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而这个根就是西方古典合唱艺术。
3 西方古典合唱对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启示
西方古典合唱从创作到整个演出都透漏着和谐崇高的美,所以中国的合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要注重四点:一是要创作具有崇高精神的和谐的合唱作品,这是整个合唱艺术发展的前提;二是在演出的过程中,合唱队的成员们要尽量通过声音极其自己的肢体语言,将崇高和谐的美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能够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这个合唱营造的氛围;三是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合唱艺术,尤其是已经投身合唱中的人,应该纯粹地忠于合唱本身,而不是功利性地利用它;四是重要的也是最能促进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因素,即在合唱艺术中加入中国元素,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能够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合唱艺术本身不仅是艺术,也是群体凝聚力的象征,中国的合唱艺术之路还很长,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期望中国的合唱艺术将来能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394.
华山.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解析——从合唱比赛的繁荣说起.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5860.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3):151154.
对于当代油画的艺术本质概念不仅是指时间概念上的艺术,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艺术现象。好比提起我国当代的油画艺术,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将其艺术与商业化价值联系到一起。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油画的艺术风格也是不断的革故鼎新的,不能再以传统的绘画模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艺术发展。虽然在今天,仍无法肯定的给予艺术的定论,但是艺术的定义在不断的被丰富当中,尤其是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绘画更是以多元化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无论是绘画艺术发展为今天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始终彰显着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与内涵,这种艺术本质都是无可替代的。
一、艺术的内在本质
对于艺术本身来看,艺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价值体验,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又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来呈现。所以说,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之下,艺术的本质体现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同时又将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首先,的艺术本质明确的指出艺术本质主要是彰显社会的意识形态。艺术形态的转变就是源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外,艺术又通过人类社会的审美意识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其次,美学唯物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才是艺术本质的体现,艺术的最大功能就是模仿现实的世界,但是其观念却磨灭了艺术来源于世界的真实客观性。就好弗洛伊德的艺术只存在于人的无意识状态下,却无关于外部事物的影响的艺术观念。最后,美学唯物主义在承认艺术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的同时,却忽略了艺术的唯心主义观,将其完全抛弃,没有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很好的理清。也没有真正的从事物内部的本质及其联系去准确的表达艺术本质。所以,对于艺术的内在本质的正确的理解,即为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艺术本质,这种科学的艺术本质解读,不仅奠定了美学史上的艺术本质观,更是为其艺术的本质特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判断。
二、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变换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也有了更多不同的观念理解,尤其对油画艺术者而言,强调其艺术观念是油画艺术者的绘画重心。但是,也由于其对艺术观念的过分强调,使得诸多的油画艺术者更容易陷入到美学唯心主义观,扭曲了对艺术本质里艺术家所应有的自我主观意识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本质,不能很好地理清意识与存在之间的真实关系。纵观油画的历史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而后在进行艺术的概括,绝非是通过艺术家的自我主观意识化,脱离现实生活。因此,当前的一些油画艺术家也不再只是满足于写实的绘画手段来进行作品创作,大都是以夸张、抽象的手法来呈现,在绘画的言语上更是大胆的表达探索,以特有的意识来传达出思想情感,更关注社会百态,摆脱了传统的绘画艺术观念,以此创造出更具多元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当今许多的油画艺术也常与商业价值挂钩,使得绘画本体遭受到各个层面的挑战,部分艺术家也为了能够在艺术市场中占领先机,就不顾对绘画艺术的作品质量和创新追求。所以,针对这当前的绘画艺术发展,为了防止过渡形式主义的出现,艺术者更应该从艺术的本质去进行创作,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是要遵循艺术规律的发展潮流,通过对社会经济及其意识形态、自我意识的更好结合来进行艺术创作上的创新。
三、当代油画艺术如何彰显艺术本质
(一)符合当代审美规律
艺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审美观的提高。审美是人类学所具有的艺术本质,对于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不应该以传统的绘画美来直接判断,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真善美来进行探究,才能真正的将其称之为艺术作品。审美情感是艺术家所特有的审美情调,彰显其人格魅力,是对绘画艺术内涵更好的升华,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当代绘画艺术,彰显其艺术本质,就应该遵循审美规律,不断提高在艺术上的审美观念,合理运用审美规律,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二)创新求异,与时俱进
由于我国绘画艺术受到艺术市场的推动发展,这就使得以绘画为名义的艺术形式在市场中大量的出现,且在新闻媒体的不断传播之下,这些油画作品给人们也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然而,在此情况下也逐渐暴露出油画艺术在其文化内涵上的短板。对于当代的油画艺术本质,不仅需要艺术家们不断进行创新,更要求其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重塑自身自我意识方面的新,结合当代社会的特征,与时俱进,让人们在接触油画作品的同时,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到油画艺术的新颖。此外,在创新油画艺术时,还应该注重油画艺术本体,不应过度的要求创新,适当、合理的创新才能保障艺术的全面发展。
结语
针对当今的艺术发展格局中,艺术家们更应该理清其艺术本质的观念,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体验,并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感知能力,在进行油画作品创作时,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探索,更好的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的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好的促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就此中断油画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归宿。
【参考文献】
[1]秘云腾.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艺术的审美探究[J].大舞台,2015,12.
一、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
艺术作品是人们接触艺术的重要窗口。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听一首悦耳的乐曲,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因此,要想理解艺术的本质,首先需要理解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可以归纳为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反映的基本形式,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人们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表达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不同的艺术种类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划分,大体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和文学形象四种类型。它们增添了艺术形象的审美色彩,丰富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
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是人类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性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与自然美有着重要区别。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不仅表现了内容美,更表现了形式美。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内容的美感,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曾提出“意在笔先”的说法,强调意念产生在构思之前,艺术作品应凸显内在精神。艺术的审美性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
(三)主体性与艺术密不可分
艺术的主体性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物态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会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因而艺术作品也有鲜明的主体性色彩。欣赏者是艺术欣赏的主体,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会因为自己所处时代、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不同的审美感受体现出艺术欣赏过程中强烈的主体性色彩。
艺术的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构成了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艺术生动的外部形象能够给人鲜明的审美感受,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
二、艺术本质内在规律的特征
如果把艺术的外部特征看成艺术的表现,那么其内在规律的特征就是艺术的升华。关于艺术的升华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艺术应当具有思想性
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一件能够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带有思想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的思想性就是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研究艺术作品,人们了解了其所处时代的人文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潮流,使艺术凸显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二)艺术应当具有情感性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性是人们对于客观生活的特殊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带着自己对客观自然的感悟和体会进行创作。因此,情感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用心的赏析,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联系自身,从而与其产生共鸣,与艺术家的情感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标志。
(三)艺术应当具有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活动以客观世界作为灵感的源泉,它并非单纯地再现客观生活,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想象进行加工创造,将生活中所见之物进行升华,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活动同样与想象密不可分,如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需要通过想象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大脑中组合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想象力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艺术本质问题可以从它的特征入手。特征是本质的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艺术是由艺术家主观想象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审美形象。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以及思想性、情感性、想象力都是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参考文献:
艺术摄影是为创造美的价值而存在的,是以它的审美服务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摄影艺术要想在艺术园地里寻到自己的席位,就必须具备它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艺术摄影在通过特定的场景,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它往往不以反映具体事物为终极,而是通过画面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感情、生活态度,并对生活做出自己的评价。艺术摄影还要求通过生活的真实达到艺术的真实,首先是激起观众的美感情绪,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决定着我们的艺术创造者在创作时的审美物化中,审美意识的高度集中,才有可能创造出较高水准的摄影艺术品。如果只用认识的、政治的、记实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来作为衡量艺术摄影作品的标准,那就可能会混淆了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历史、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科学的界限。关于艺术的标准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恩格斯这里对艺术的评价是历史和审美价值的评价,而不是其它标准。就艺术摄影作品来说必须以它审美价值来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体现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
艺术摄影属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同样也是人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手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但它又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等其它社会意识形式。艺术摄影的本质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就艺术的把握方式而言,艺术摄影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它决不是简单的对客体进行复制,而是用艺术的“掌握”方式主动地对客体予以艺术的观照。表现在创作上是主体审美意识对客体的艺术掌握方式上,不同的主体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其目的也不相同,这就是艺术摄影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曾在《1844经济手稿》中指出“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艺术摄影审美活动的独特方式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也显示了它的独特本质。就艺术摄影的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而言,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摄影艺术家应该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生活实践这个客体世界。面对巍峨的群山,我们的摄影艺术家看到的是山峦起伏的线条、层次、光影、色彩诸因素,考虑的是选择怎样的最佳角度,将客观世界通过艺术的方式,构成美的摄影艺术形式,来体现审美价值的实现。同样面对这个客体,地矿学家看到的将是地理构造的形成,注意研究的是各类矿产资源的含量成份,构想的是怎样开发利用来服务于社会。而一个佛教徒看到的可能是山中古色古香的庙宇,理想的世外桃源,幻想中静观入化的妙景,很显然它是以宗教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笔者曾在某次创作活动中,在牧区遇见人们正在修建饲养场,此时正值中午,光线将房顶梁擦的影子投在室内地面上,眼前的客体构成一个可见而不可求的美妙的光影世界。主体审美意识中长期寻觅的积蓄在这一瞬间客体的刺激下得以实现,在主体的审美观照中客体成了主体审美情感的载体,主体灵光附体似的在创作中进入了痴迷状态,经过高度的凝聚,瞬间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主体的审美意识迅速得以物化。这里我们看到,艺术摄影的创造它既来源于客体的刺激,更重要的则来源于作者审美情感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