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预防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精神病的预防

篇1

1. 1 空气—呼吸道传播 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患者大声说话, 咳嗽, 打喷嚏时, 就会释放很多细小的飞沫, 患者一次咳嗽可以释放3500个飞沫, 用力打喷嚏时飞沫更多, 若易感者吸入这种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即可被感染。另外吐痰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途径, 肺结核患者如果把含结核杆菌的痰吐在地上, 痰液干燥后痰中的结核杆菌与尘埃混在一起飞扬在空气中, 可被健康人吸入肺内引起感染。

1. 2 食物传播 结核病患者用的餐具、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结核杆菌, 如与结核病患者合用餐具, 或吃患者剩下的食物等, 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结核, 替排菌患者倒痰罐不小心手上沾了痰液, 如果不认真洗手, 用手拿食物吃, 也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情况下, 消化道对结核杆菌有较大的抵抗力, 结核杆菌一进入胃内很容易被胃酸杀死, 除非咽下大量结核杆菌, 否则不易感染, 消化道结核杆菌多数由于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引起。

1. 3 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许多动物如猪、猫、狗、 牛、羊、猴等, 均可患结核病, 人类和这些动物经常接触也可被患有结核病的动物感染。

2 预防措施

2. 1 控制空气污染是预防结核病的关键, 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据统计每10 min通风换气一次, 4~5次后可以吹掉空气中99%的结核杆菌,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 有杀死结核杆菌的作用, 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 使患者了解结核病的危害和早期保健, 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训练患者不随地吐痰, 将痰液吐在纸或吐在加有2%煤酚皂溶液的痰盂里, 每日消毒一次,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或手帕掩口鼻等。

2. 2 患者实行分食制, 不吃其他患者吃剩的食物, 洗漱用具专人专用, 患者餐具用后经消毒柜消毒30 min, 有感冒症状的患者分桌进餐, 牛奶煮沸后饮用。勤洗手, 勤换衣, 对患者的书籍、棉被等可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倒完痰罐后要认真用肥皂洗手等。

2. 3 有肺结核病史与肺结核接触史的患者及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及患疱疹性角膜炎或结节性红斑的患者要掌握其病情动态变化, 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防止结核病的蔓延。

2. 4 提高患者发现率, 控制传染源。精神患者是一特殊群体的患者, 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 感染结核后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 尤其是那些轻微局限性感染的以及从患结核病经治疗病灶已经钙化的老年精神患者, 感染后仅有反复感冒, 咳嗽的表现, 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是误诊率高的首因。护理人员对咳嗽, 发热、气急、胸闷10 d以上经抗生素和抗病毒不见明显好转的患者, 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需做胸部X片检查。

2. 5 患者一旦感染肺结核, 首先是有家属的尽量通知家属, 将其转入结核病院治疗, 但很多家属都不愿意, 我们就要把结核病患者的危害讲清楚, 如果家属坚持, 一定要和家属签署一份告知书, 表明你已经进到告知义务, 如果出现任何问题由家属负责, 另外要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对病房内其他患者, 我们是全部做胸透排除, 对近期消瘦明显的患者我们会定期做胸透监测, 并监测体温, 因为结核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总之,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 提高患者发现率, 做好相应的消毒措施坚持消毒, 严格消毒, 杜绝传染源的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结核病的产生。

篇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56-03

[Key words] Early warn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Mental disorders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了5 000多万,各类精神疾病负担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1%[1]。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 600多万名,其中精神分裂症约占900万[2]。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已排名首位,约占20%,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25%。显然,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精神卫生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 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造成大量患者未能得到适宜的治疗和管理[3-4]。所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社区防治康复是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的主要趋势,倡导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而在社区中,要有效地预防精神疾病复发,降低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负担,预防和减少精神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早期监测、早期预警报告和早期干预。然而,国内鲜有针对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专门建立预警模式的报道和研究。本文拟就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在上海徐汇的运行情况,结合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做简要介绍。

1 基本含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精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委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所组成的集预警监测、预警报告、信息核实和预警处置于一体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一支预警队伍,工作重心在社区,对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潜在隐患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精神卫生事件进行快速、准确、全面地监测、预警、处置的全程化和综合性的干预模式[5]。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和领导,精防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担预警报告、治疗和康复的技术指导,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信息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信息核实和处置。

2 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目的

在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开展预警信息监测,早期发现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或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早期提出预报警告,并结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实际需求,实施预警信息核实、报告和处置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检出率,使社区精神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轻度滋事率和肇事肇祸率,尽可能地控制各类精神卫生突发事件在萌芽状态,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 基本模式

3.1 预警对象

根据建立预警模式的目的,将社区中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居民、有明显精神症状但未明确诊断的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做为预警对象。

3.2 基本流程

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区卫生局。

3.3 职责分工

预警报告体系主要依托“社区基层―街道(镇)―区”精神疾病三级防治康复网络体系,预警队伍分别由社区信息报告员(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社区医务人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和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人员组成。

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员组建社区信息报告员队伍,信息报告员经专业培训后,在社区搜集精神疾病相关信息作为预警信息来源,并及时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落实社区责任医生(每个居委安排一名医务人员),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告信息,并协同社区精神卫生条线医生对预警对象进行预警处置和后续管理。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对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和预警处置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收集社区上报的预警信息,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信息。区卫生局:总体负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队伍的运行和信息;协调街道(镇)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推动预警模式的建立和日常运作,并对预警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

3.4 社区防治康复预警分类及其处置

3.4.1 疑似预警 主要指在社区发现疑似病例,进行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专门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的《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信息报告员按照调查问卷提供的线索内容对社区人群进行排查,只要符合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即可将其定为疑似病例,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精防医生建议其到精神卫生或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咨询、就诊。同时,对于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普通居民也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医生进行早期干预。

3.4.2 复发先兆预警 指在社区监测患者的复发先兆症状,对存在先兆症状或病情有波动的患者进行早报告、早干预。复发先兆症状监测主要围绕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既往精神病症状出现和注意力、适应性等六方面进行[6]。对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患者,由社区精防医生向患者家属提出预警信息,提供随访服务和健康教育,督促其积极就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平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干预、技能训练、个案管理等适宜康复技术服务,有效控制复发先兆症状,以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3.4.3 复发预警报告 是对社区中监测到的复发患者进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复发标准: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如患者满足下列任何一条,判定患者复发。①因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或已住院治疗;②PANSS量表中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思维散漫、幻觉行为、猜疑或被害、装相和作态和不寻常思维内容),其中以任意1项超过5分或任意2项超过4分为界限[7-8];③精神症状影响生活、工作,或出现暴力行为,如自伤、伤人、毁物等;④临床上出现明显的自杀观念或企图者。对上述标准的患者,由社区信息员向社区精防医生报告,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随访教育,或者提供应急处置服务,协助送门急诊或住院治疗,使患者及早得到规范治疗,以控制再住院率或降低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3.4.4 危险行为预警 指早期评估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等级,对存在危险等级、有肇事肇祸倾向、滋事、肇事或肇祸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干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随访中进行危险行为登记评估(有需要随时评估),危险行为等级共分0~5级,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版)》统一的评估标准[9]。对存在危险等级或肇事肇祸倾向的,由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和社区居委干部组成的社区监护小组向其家属发出预警信息,督促及时就医;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出动应急处置小组,协助入院治疗,并签订监护责任书;若已发生肇事肇祸事件,由公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强制治疗。

4 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现状与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0]。SARS事件敲响了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警钟,同时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处理体系,才能有序、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公共卫生问题[11]。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又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机制,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建立以来,在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及肇事肇祸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将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各类异常事件控制在早期萌芽阶段,对疾病管理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效应。在2010年世博期间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中,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处置了各类预警和异常事件226件,其中滋事1件,易肇事肇祸11件,复发先兆预警处置85件,疑似预警处置34件,走失失踪处理13件,拒绝患者恢复9件,空挂找回22件,其他个案处理49件,有效地确保了该地区无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目前,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精防医生和区精神卫生专业防治机构人员组成的预警队伍进行逐级报告、处置和反馈。笔者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预警成员认为开展社区预警干预是合理可行的,但预警队伍对精神卫生事件的报告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预警队伍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队伍年龄、文化结构有待改进,这些也是我们在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进行预警报告和处置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5]。

公共卫生应急预警是一门系统科学,包括指挥体系、监测体系、疾控体系、医疗应急体系[12],更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健全精神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更加有助于尽早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和管理疾病。为做好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工作,有效应对和防范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特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和强化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异常病例或事件报告机制,进行常态化管理;建立基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疾病自动采集和预警监测试点,加强复发预警监测;完善网络直报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与调查处置能力;为巩固预警处置远期效果,加强社区精神康复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当然,预警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同时要有健全的社区信息直报系统和指挥协调系统,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并及时作出正确反应。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Z].2002.

[2] 张熙维,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2):69-71.

[3] 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引发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29-330.

[4] 肖水源.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4-847.

[5] 张国芳,张伟波,沈文龙,等.徐汇区精神疾病控制预警系统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08-2810.

[6] 何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实用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315-316.

[7] 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l6(10):707-710.

[8] 周建初,邱继红,汪波,等.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1-262.

[9] 卫生部.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Z].2012.

[10] 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

篇4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精神病人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使用抗精神药物对白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病人免疫力下降,同时精神病人病程迁延,住院时间长,病人长时间生存在人口密度高的环境中,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本文对本院2009年患者出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针对院内感染率高的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分析原因及提出预防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的精神科病人 1156例,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确定院感诊断,发生院内感染共84例次。其中呼吸道57例(67.85%),胃肠道10例(11.90%),皮肤感染7例(8.33%),口腔感染6例(7.14%),其他4例(4.76%)。

2 易感因素及预防管理

2.1 上呼吸道感染

2.1.1易感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房为封闭式,病人群聚在一起,门窗关闭致使通风换气不良,室内空气混浊,成为呼吸道致病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患者生活自理差,多数患者体质较差,因此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的镇静作用,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吸入的灰尘微生物保留在呼吸道而发生感染,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致吞咽困难[2],病人进水、进食过程中易发生呛咳而导致呼吸道感染。

2.1.2 预防管理 增加通风换气时间、减少空气中致病微生物是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每日晨晚间护理后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月一次做好病房空气质量监测,冬夏季使用空调后,护士要严格调节好空调温度并定期对空调清洗。

加强病人的卫生护理,特别是对病情不稳定生活不能自理的不知冷暖饥饱的患者要帮助病人随着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合理调配膳食加强营养,对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给予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组织病人到室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强用药护理,督促病人平时睡觉侧卧位,预防呛咳。同时饮食清淡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多进软食,如蒸鸡蛋,肉糕等。饮食时给予足够的时间,细嚼慢咽,以免引起呛咳,甚至噎食等。

2.2 胃肠道感染

2.2.1易感因素 精神病人卫生观念差,生活懒散,用餐前不洗手,有些病人甚至洁污不分,常会捡垃圾吃[3]。同时精神病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是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另外精神病人饮食实施共食制也可能增加感染率。

2.2.2预防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训练和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病人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捡脏东西吃,防止病从口入,对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极度低下的病人采取一帮一结对并由相应的床位护士负责。做好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对家属送来的食品和水果一律统一存放,由保管员负责检查管理,定时定量分发以防止暴饮暴食,水果一律用84消毒液消毒后再发给病人。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碗筷平时每日三次用84消毒液浸泡用流动水冲洗,每周一次送高压蒸汽消毒。对肝功能正常与异常的餐具要分开应用分别处置。病人饭菜凳椅每次饭前用泡腾片消毒液擦拭,水杯毛巾每周二次集中浸泡半小时后冲洗干净并固定专人专用。一旦出现肠道感染病人立即实施床边隔离,集中管理感染者以切断感染途径并对床单位做终末消毒。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有的患者已发生感染但无明显体温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平时要掌握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及表现,善于发现患者的细小变化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住院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另外工作人员要注重洗手的依从性,规范护理操作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人的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使人体正常免疫体制缺损,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期处于封闭式环境中群居,活动减少,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因素。本文发现精神科院内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占总院内感染的79.76%,因此要减少精神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重视消除易造成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精神科护士只有加强工作责任性,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从细微处入手,抓好每一个环节,以热心、爱心、真心、诚心的服务态度,把精神病人当成亲人,无微不至关心、照顾,使医院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5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篇6

1 临床资料

1.1 精神科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是采取相对化的健康教育方式[2]。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1)阶段性不明确,病人住院时间不确定,时间长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被忽视;(2)针对性不强,护士健康教育随意性大,内容不够系统;(3)对于部分自知力不全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4)家属健康教育时间过短甚至缺失。

1.2 健康教育模式发展 1988年我院组建半开放、半封闭式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健康教育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开始,我院增设全开放式家属陪护心理病房,健康教育实施质量满意度由92.5%提高至96.8%。

2 实施方法

2.1 健康教育内容制定 有针对性地将患者与陪护家属的教育内容分开并制订成册,方便责任护士使用。家属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科室制度介绍;(2)安全护理指导;(3)精神病症状知识;(4)用药指导;(5)疾病预防及康复知识。病人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精神病知识教育;(2)自知力教育;(3)药物和电休克治疗教育;(4)康复治疗教育;(5)出院后家庭、社会问题指导。

2.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在相应时段同时对陪护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具体过程如下:

2.2.1 入院初期 入院初患者精神症状多较丰富,自知力缺乏且认知功能受损,陪护家属对精神卫生了解粗浅,家庭护理知识贫乏,且多存在一定的情绪反应[3],此时健康教育侧重于陪护家属,患者则以劝导配合常规治疗和督促生活自理为主。

2.2.2 康复期 患者精神症状控制,自知力恢复,健康教育重点以病人为主,对陪护家属则督促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交流,通过双方的和睦相处和得体照顾,降低患者的情绪表达。

2.2.3 出院前期 着重以康复治疗为主,通过家庭或集体授课讨论的形式,促进各个住院患病家庭之间的互相交流,这种方式既可加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亦可吸取他人对困境处置的经验。

2.2.4 出院时 发放医院自编健康教育手册一册,方便出院后家属继续加强辅导。

2.3 评估方法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质量评估:(1)责任护士对陪护家属和患者的评估。每次健康教育后,根据双方认识理解程度给予打分,并由陪护家属签字核实;(2)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考核。护士长根据责任护士的评估结果,通过对陪护家属与患者的再考核,落实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3)自制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问卷30问,内容以病人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于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测试,得分在90分以上为达标。医生必要时可根据测试分数决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3 讨论

3.1 家属陪护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对患者与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比单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更明显,其原因在于家庭支持因素中,情感支持改变了患者对应激的应对方式,信息支持帮助患者重新评价现状从而适应社会[3]。不过,陪护家属对患者健康教育的负性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认清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把握其实施技巧,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2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

3.2.1 双重性 健康教育对象是病人与家属的双重群体,对精神病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同步进行教育干预,端正了双方的态度和期望值,提高了家属的照料水平和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病人的复发率。

3.2.2 短暂性 陪护病房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多病情缓解后出院,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力度不足则效果欠佳。此时有必要对家属和患者双方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3.2.3 排斥性 陪护家属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认为医生知识面和能力高于护士,对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往往采取排斥不合作态度,有时甚至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3.2.4 反作用性 由于陪护家属的传统观念、信仰及文化水平的差异,对健康教育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经常存在偏差,容易将一些错误的观点灌输给患者甚至其他陪护家属,使病人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3.3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实施技巧

3.3.1 安排教育计划 根据不同病种、不同个体、不同陪护关系、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住院时间来安排健康教育计划,以连续、交叉、互补方式为患者及陪护家属提供健康教育辅导。

3.3.2 加大陪护健康教育强度 针对患者可能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对陪护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强度宜加大,必要时让陪护家属同时掌握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争取能在出院后继续给病人加以辅导。

3.3.3 医护之间宜加强配合,共同协调 有资料显示,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是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4]。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容知识了解程度较之医生略显粗浅,加上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技巧性不足,在宣教过程中的某些内容与医生的解析可能存在部分差异,容易使陪护家属对责任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护理管理部门平时必须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护士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

3.3.4 及时发现纠正陪护家属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偏差 不少陪护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在饮食、电休克治疗、用药等方面认识有限,常把错误的认识灌输给病人或其他家属,影响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拒绝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定期、及时评估陪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组织家庭式健康教育,纠正认识偏差。

4 小结

与精神科传统的标准健康教育相比,陪护病房的健康教育无论从内容、方法和实施技巧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尽管陪护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影响的利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5,6],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精神科陪护病房的健康教育将更加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这种健康教育的模式,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张松兰,李虹,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3,37(4):266-268.

2 丁常美,周芙蓉.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89-790.

3 毛晶.对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患者及陪护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C):46-47.

篇7

[摘要]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干预组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结果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室检查(0.98±0.33)、(1.11±0.41),神经系统反应(0.96±0.34)、(1.10±0.4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循证护理的应用有效预防了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护理中应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62-03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绪、意向及行为障碍[1]。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药物治疗时间、用药剂量及不同药物种类等原因,患者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2年6—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并和常规精神科护理相对比,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精神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04例中,男性90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3.4)岁;病程1~28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下69例,大学以上10例;已婚59例,未婚45例。对照组104例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3.6)岁;病程1~30年,平均(9.8±0.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下68例,大学以上8例;已婚53例,未婚51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所采取的护理知情同意。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同病房室友,关注患者的个人卫生、饮食及睡眠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现将循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本文中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由1位副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护师带头成立,组员则由主管护师、护师等10人组成。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成员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以下目标:①确定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②明确检索所需的

关键词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论证,最终确定结论;③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周一上午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④运用实例,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⑤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1.2.2 确定循证问题 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及严重程度:①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②如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和预防。

1.2.3 循证证据支持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查询,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根据提出的问题中

关键词 进行检索,及相查阅关书籍等的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资料[4]。

1.2.4 系统评价 按照查阅文献的纳入标准,首先进行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研究,排除不科学、不严谨、不可靠及研究内容重复的文献。其次是评价者对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查询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研究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找出与本研究所需内容想接近的资料,并得出合并结果。研究中纳入文献的主要观点是差异性不大,只是研究的内容和涉及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太相同。

1.2.5 应用最佳证据以指导护理干预实践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根据所查阅资料及结合临床专业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可靠而又适用的最佳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患者,为其制订个体的护理计划。首先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及治疗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训练有机的结合,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讲明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逐步改善护患关系。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干预中以注重病人个体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精神上得到支持,进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调查工具

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进行评定。

1.3.1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采用此量表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该量表将34项症状归纳为6组:行为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5]。

1.3.2 依从性量表 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个人整洁等3个方面。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存在主动性合作,并遵从医护指示。②部分依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存在拒绝医护指示倾向,但经劝说后能够接受。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护理,且存在违拗行为,需采取强制性措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对104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后发现,及时正确的了解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给众多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也能深层次的推进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治疗药物还是新型研发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可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急性期还是以药物主,但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能干扰患者的精神活动及日常生活,且患者因为服用药物的药量及用药时间太长,精神病患者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对各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应采用何种护理方法非常重要。而采用何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6]。从我院对干预组采用的循证护理干预可知,对个体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地进行预防,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及时处置,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正确规范应用。该研究对精神病人的用药类别及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都提前列举出来,并每周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而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3.2 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对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及减少患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者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依从良好、部分依从和不依从[8],该研究中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也自制了调查表格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观察。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 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 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医护人员的判别尺度不一致,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9]。该研究中笔者将循证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10]。表1显示: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是药物的疗效同时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如体重、仪表形象、注意力等。若这些不良反应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信心以及审美观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可以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家属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的智力、生育等问题,这些观念均会降低家属对治疗措施的信心[9]。循证护理以人性化的态度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从而更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综上,该文笔者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精神病药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总结,以全面了解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研究方法针对性更强,可以全面了解研究目的。但是本研究只研究了8周,而精神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和用药巩固的过程,所以观察需要时间更长一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药的不同心态。该研究对这方面的观察不足,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了解精神疾病的类别、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可真正达到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因此,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护理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汲送花.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37-38.

[2] 曹国兴,曹华琼.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1-622.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99-102.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8-205.

[6] 高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78,84.

[7] 吴英美,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29(18):35-37.

[8]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4.

[9] 李瑞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47-48.

篇8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篇9

相关因素

支持系统

在精神科疾病中,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病态人格的患者,极易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此外,长期患慢性疾病,癌症,年老体弱等病人缺少社会的支持而产生厌世观念。

自杀是一种伤害行为,它有二种表现形式。

1 症状

病人在病态的支配下,特别是在命令性行为的支持下,患者对此坚定不移。

1.1作态性自杀: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别人不关心,不重视自己,用自杀手段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以吸引他人注意,此行为一旦失手,而造成假戏真作。

1.2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焦虑、坐卧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

1.3在意识朦胧状态下,病人受丰富的幻觉、错觉的支配下,无任何准备,目的性,发生冲动性自伤或自杀行为。

2 情绪

2.1抑郁症患者,对任何事情均无兴趣,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自杀。

2.2恢复期的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长期有病,对学习、工作、家庭造成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将仇恨转向自身,为逃避痛苦,而选择以死求得解脱。

3 预防

3.1做好评估:自杀危险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患者自杀的危险度,根据评估打分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进行护理风险干预。

3.2自杀相关因素:

A:自杀:又称自尽,自决,自裁,自灭,自终,指杀死自己的行为,自杀又分为:成功自杀,自杀未遂,自杀意念三种。

B:易导致自杀的疾病: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自杀患者中约80%患有抑郁;5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15%—25%抑郁症病人最终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

C:抑郁与自杀: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悲观,整日愁眉苦脸。

D:自杀的高危时间:午夜之后频率最高;午后交接班时间;节假日;春秋两季。

E:自杀的地点:厕所,病室床上,无人居住的房间,未上锁的房间(更衣室,洗漱室,洗澡间)。

F:自杀的方式:自缢的占80—90%,吞食异物,割腕……

G:抑郁症患者自杀,在难以分辨真伪时,宁可信其有,而不可轻率予以否定,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找线索:患者平素对穿着,打扮不注意,现突然将新衣服穿上,打扮的漂漂亮亮;言语线索:患者向自己的亲属或朋友交代一些如果自己不在了,对今后的家庭、财产、子女、亲人……都一一交待;行为线索:患者有意识地寻找一些自杀工具及场地,如:买老鼠药;敌敌畏;或找一些绳子;或去一些无人的地方。

4 护理

4.1心理护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或消除病人自杀企图,阻止自杀行为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其次,做好沟通,鼓励病人抒发内心体验,护理人员以温和、平稳的言语及情绪,接纳病人对护理人员的倾述,有时也可以让患者大哭一场,以宣泄内心的情感,最后,护理人员也可以利用肢体方面的语言,如:拥抱患者;握住病人的双手;给病人以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处理压力,给予正确的疏导方式,鼓励病人建立生活的信心,以发展个人适应客观实际行为进而取代自杀意图或行为。

4.2环境的安全:对于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安置于重护病室,对病房做好安全检查,将病人的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绳、带、打火机……拿走,护理人员不要将患者的所有个人物品都拿走,除非病情非常严重,因为这样会加重患者的无用感。

4.3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有自杀观念的患者都比较悲观、自卑,对任何事情均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挖掘患者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此外,向患者强调生活的意义,帮助其建立对现实的期望,可提高患者的自尊。

篇10

此次研究选取的是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干预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353.4)岁,病程在0.6~167月,平均病程为(78.338.37)月。其中精神分裂症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焦虑症14例,癫痫所致精神病5例,其他为9例;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324.67)岁,病程在0.5~165月,平均病程为(75.249.35)月。其中精神分裂症24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4例,焦虑症8例,癫痫所致精神病8例,其他为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且在年龄、性别、病程、精神病类型临床资料中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的跌倒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跌倒预防教育,一旦出现患者跌倒事件,要在此对跌倒患者进行指导,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将跌倒事件书面上报到医院的护理中心进行备案。对干预组精神病患者则实施跌倒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评价患者跌倒风险。医护人员要增强预防患者跌倒的意识,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行为活动给予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发作,要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跌倒或受到伤害,并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相应的跌倒风险评估。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要避免出现跌倒的发生,另外一些容易昏厥、意识障碍与运动障碍比较大以及服用有特殊药物的患者,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对其跌倒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嘱咐家属配合监督,避免患者跌倒。(2)改善病区环境。对患者的跌倒风险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患者布置一个合理、安全的环境,将一些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障碍物移除,定时进行卫生清洁,保持地面的干燥,在浴室、厕所门口以及易滑区域设置防滑垫,尽量由医护人员陪同。在患者的床头安装护栏,并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防跌倒手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护理,防止患者跌倒。医院要加强基础设备建设,配备监控设备,加大巡视力度,避免患者出现低血压或头晕目眩、视觉障碍造成的严重损伤,杜绝出现打闹、嬉戏、暴力等危险行为,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3)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医院护理部门要完善精神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标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对于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保护性的隔离治疗,避免出现人身伤害;对于身体免疫力差、体弱多病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与监控。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基于不同级别的护理,降低跌倒以及其他危险事件的发生。另外,要做好监控工作,尤其是在事故多发时段以及夜间,医护人员要轮流值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医护人员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对患者进行肌力、关节以及平衡力的指导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及运动策略,降低直立性低血压以及昏厥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精神病患者的跌倒伤害主要分为I级、II级以及III级。I级:患者出现轻度擦伤、挫伤或皮肤小撕裂伤,简单处理观察即可;II级:患者出现扭伤、深度划破或外伤,需要缝合、绷带等相关护理;III级:患者出现骨折、意识及身心状况改变,严重时会出现死亡,需要进行医疗救治。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用的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时,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跌倒预防管理,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5%,而干预组精神病患者仅有5例出现跌倒,跌倒发生率为8.33%,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跌倒伤害程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跌倒,其中I级伤害为3例,II级伤害为6例,III级伤害为5例;干预组患者有5例出现跌倒,其中无伤害3例,I级伤害1例,II级伤害1例,无III级伤害,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篇11

中图分类号 R69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24-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12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目前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方式,具有取石率高,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但在取石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结肠损伤等并发症,虽然发生概率非常低,但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2]。目前,国内对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的报道很少,本研究收集云南省内4家医院6年收治的5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云南省内4家医院2009-2015年收治的5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例,女2例,年龄32~26岁,平均45.2岁。5例患者中,多发肾结石3例,鹿角状结石2例,在治疗方式上4例患者采用小通道(F16-18)治疗,1例患者采用标准通道治疗,其中左半结肠损伤2例,右半结肠损伤3例,均为腹膜后损伤。

1.2 处理方法

5例患者在发现结肠损伤后均禁食、给予肠外营养、胃肠减压、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3例患者是在术后2~3 d出现结肠损伤症状,肾周及结肠旁有积液,在肾造瘘管旁置入引流管进行引流,1例患者在手术中发现穿刺扩张进入结肠,在肠腔内留置引流管,1例患者在手术后8 d发现结肠损伤,但腹膜后已经出现广泛的积液、积脓,并有分隔,经开腹探查后,进行脓肿引流、结肠腹壁造瘘术。

2 结果

3例患者在术后5~7 d将肾造瘘管退入肠管腔内,继续留置7~10 d后完全拔出造瘘管;1例患者在肠腔内留置引流管,术后对症治疗,1个月后拔除肠腔内引流管;1例患者开腹探查后,清洗消除脓腔并引流,行结肠腹壁造瘘,3个月后行回纳术。5例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肠梗阻、腹膜炎、腹膜后脓肿等并发症。

3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手术,是使用皮肾镜经皮入肾通道进行碎石取石工作,在整个操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经皮肾的通道。目前,在手术中,由于采用X光定位,或者B超定位时未明确辨别肠管等原因,不能对肾脏周围的肠管进行定位,因此,在取石过程中就会对肾脏后位的肠道造成损伤[3]。患者在手术中的姿势为俯卧位,受到重力的压迫,肾脏周围组织的疏松程度不同,这就使结肠受到了较大的幅度变动。如果患者的结肠向两侧延伸包绕肾脏外侧缘,那么经皮肾进行穿刺时,很容易对在腹膜后位的结肠造成损伤,也就是形成对穿伤[4]。

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后,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早期发现、及早处理,对腹膜外的损伤,在处理时,可以采用将造瘘管依次从肾集合系统推入肠腔,最终拔出造瘘管,在处理过程中,要对肾周围及结肠旁的积液进行引流,防止形成脓腔,并且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禁食,或者禁止食用含有残渣的食物,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以及抗感染的治疗,通常患者情况较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而一些患者的结肠损伤情况发现时间较晚,发现时腹膜后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脓腔,或者因为腹膜损伤导致腹膜炎,在这一时期,就要通过开腹手术进行探查,进行脓腔引流,给结肠腹壁造瘘,当二期时回纳肠管[5]。

在对肾脏和结肠关系的检查上,CT平行扫描或三维CT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肾脏和结肠的关系,并且能够了解肾脏结石的大小、位置、形状、分支方向,以及结石与肾盂、肾盏的位置,积水的位置及程度,从而为穿刺的确定起到重要的作用[6]。同时,使用CT检查能够发现肾脏是否出现其他合并症,如肿瘤、囊肿、肾皮质脓肿等,因此,为保证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之前要为患者进行CT检查。此外,CT检查能够发现马蹄肾、异位肾、脊柱畸形、萎缩肾等情况,使用CT能够起到提示肾脏后结肠存在的病例,从而在手术中能够配合定位,使穿刺点的位置尽量靠近背侧。在为患者穿刺时,在一次穿刺失败后,从较大的角度转为较小角度穿刺时,穿刺针要退到肌层再进行穿刺,这样能够避免较大角度穿刺对肠管造成损伤[7]。如果已经穿入肠管,穿刺针还没有退出肠管,那么就会加重肠管的损伤,所以,患者在进行穿刺前,要使肠道做好准备,减少肠道内的内容物,这样能够对造成的损伤及损伤后的处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当在经皮肾镜取石手术中发现对结肠造成损伤时,可以再建立另外一条通道,完成取石,在手术中对结肠造成损伤后,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然后调整穿刺点,调整穿刺角度,保证再次穿刺取得成功,取出结石[8]。这样能够保证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经济负担。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和预防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关键的作用。结肠损伤部位多是在腹膜后位置,炎性病灶具有局限性,而且肠容物不会有剧烈的化学刺激,但手术过程中和手术结束后的尿外渗对腹膜起到了刺激性,从而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腹痛、腹胀等情况的出现,并且结肠损伤在早期的时候容易被漏诊,腹部穿刺检查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结肠损伤。而CT检查能够发现肾脏周围是否出现尿外渗、肾造瘘的位置,经过造影,能够明确造瘘位置。

在结肠损伤的预防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前为患者进行CT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在穿刺时要尽量靠近背部;二是指导患者在手术前做好肠道准备,通过灌肠排空大便;三是对有开放性手术史及体质消瘦、肾脏体积小、肾周围间隙较大的患者在手术时要注意肠管的位置,防止移动到穿刺的区域;四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刺采用X定位,联合B超对穿刺路径上是否有肠管进行探查。五是扩张要保证宁浅勿深,在遇到阻力时不要强行突破,要通过进境观察确认;六是对确认肾脏异常的患者穿刺要选好角度。

对于在手术过程中结肠损伤的诊断上,医生要把握好诊断要点,扩张器、工作鞘在肾周围遇到阻力时,会出现明显的扩张困难感,并且有明显的回弹感;当感觉到工作鞘遇到阻力时,要使用先进镜进行观察,方向为内镜沿着导丝的方向向前观察,如果发现存在粪渣样物体,可将内镜深入肠腔内进行确诊;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排除肠管损伤的情况,可以将工作鞘退出,并观察通道的情况,防止出现漏诊的情况。在手术结束后,对是否出现结肠损伤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判断的,患者在手术后1~2 d出现腹胀、腹痛,排除尿液外渗、腹腔积液的情况,可以判断是结肠损伤;患者的肾造瘘管内引出的液体是粪水样,对造瘘管造影发现造瘘管的位置发生改变,出现在肠腔内,可以判断是结肠损伤;经X线平片显示,患者的膈下有游离的气体,造瘘管发生明显的移位,可以判断为结肠损伤;使用CT对患者检查发现肾造瘘管脱出肾外或肠腔内,可以判断为结肠损伤。因此,在术后诊断上,医生要将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与检查相结合,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防止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通过对其他研究的总结及本研究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在手术结束后发现结肠损伤的患者,首先,要保证引流的成功,防止发生肠漏的情况;其次,在拔出肾造瘘管的时候,避免形成肾结肠窦道;第三是保证肾脏引流正常,输尿管内置架及留置导尿管能够及时的引流,防止尿液反流发生外渗到腹膜后;第四是保证肾周引流管的放置能够及时引流出外渗的尿液和肠内容物。此外,通过禁食抑制细菌在肠腔内的繁殖,缓解肠腔内气液淤积,从而使肠管的血运得到改善,促使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要早发现,早处理,在手术前为患者进行CT检查,为准确穿刺提供依据,对发生损伤的患者经处理后,如果病情稳定,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取得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炯明,刘建和,陈戬,等.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附4533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3):174-176.

[2]周林昌,郭波,倪安,等.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症原因及防治[J].医疗装备,2015,28(7):69-70.

[3]杨贞.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88-189.

[4]华庆生,龙兆麟,吴世皓.斜卧截石位联合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可行性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5):629-630.

[5]王黎,姚启盛,王晓康.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异常肾肾结石[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4):282-284.

[6]肖谦,郑鸣,苏继峰,等.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并发肠道损伤的客观原因分析[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1):55-56.

篇12

精神症状:对2004~2007年全院住院骨折病人做调查分析,见表1。

骨折总体发生为0.94%,危险因素以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支配和慢性衰退为前三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电休克[1]:2例均为精神症状控制后,病人反映肢体肿痛,经X线检查证实为骨折。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2]:过度镇静、性低血压和药物引起癫痫发作等,均为跌伤骨折。

骨折后的观察与护理

骨折发生后护理上除了加强基础护理、观察骨折及牵引或术后情况外,还要密切关注精神症状。对于长期卧床者,要观察和处理并发症。

骨折后观察:观察牵引及石膏固定情况,重点观察局部肿胀、疼痛以及肢端血供等。牵引一段时间后,石膏固定部位开始发痒,有很多病人这时自行解除了外固定。

观察和处理精神症状:通常骨折后,抗精神病药物用量会酌情减少,加上疼痛刺激,可能会引起精神症状复发或加重,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对可能出现的精神症状,一是申请加大用药量;二是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让病人尽量卧床;三是加强心理治疗与疏导。

并发症的观察:病人骨折后可能会出现诸多并发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而且往往因为精神症状或慢性衰退,导致对并发症的主诉差,使之不易被发现。①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由于骨折产生强烈疼痛,多发生在骨折后的3~10天。观察呕吐及呕吐物的颜色、腹痛腹胀、大便颜色等。处理上,让病人多食保护消化道黏膜的食物,可以使用保护消化道粘膜的药物和止痛药。②肠梗阻: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饮水量下降、使用抗生素和抗精神病药物等原因引起肠蠕动下降、大便积聚,促发肠梗阻。观察大便次数、量、干燥程度及有无腹胀、呕吐,肠鸣音情况等。让病人多喝开水,多食粗纤维食品,必要时要灌肠,严重时禁食禁水或手术治疗。多食粗纤维食品。③呼吸道感染。长期卧床,通气下降所致。常见有坠积性肺炎、肺结核等。观察咳嗽、咳痰、痰的性质、发热等,一日多次肺部听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线摄片等。一旦发生,需抗菌治疗。④泌尿系感染。常见症状:膀胱刺激症、发热和尿性质变化等。70%为大肠杆菌异位所致。处理:多饮水、抗菌治疗。⑤褥疮的发生。骨折病人无法自行翻身,长期受压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形成褥疮,应在受压部位垫上充气的橡皮圈或垫上厚的海绵软垫。无感染时应擦些滑石粉,用手轻轻按摩,帮助血液循环。如果受压的皮肤红肿甚至发黑坏死,表示已患褥疮。应用淡盐开水清洗患处周围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并用涂有抗菌药膏的纱布覆盖褥疮。下面垫上橡皮圈同时口服抗生素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病人抵抗力。

小 结

精神症状、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电休克治疗,使精神病患者骨折的风险大大提高。精神症状导致受伤骨折前三位是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支配及慢性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过度镇静、性低血压及癫痫发作可使患者跌伤骨折。电休克发生的骨折在精神症状未控制时不易察觉,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

精神病人骨折发生率很高,尤其在封闭式病房中。病人骨折后带来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精神科知识,更要了解骨科、外伤科等外科知识。由此,除做好精神科观察和护理外,还必须注意骨折及其并发症,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