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09:2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1 空气—呼吸道传播 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当患者大声说话, 咳嗽, 打喷嚏时, 就会释放很多细小的飞沫, 患者一次咳嗽可以释放3500个飞沫, 用力打喷嚏时飞沫更多, 若易感者吸入这种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即可被感染。另外吐痰传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染途径, 肺结核患者如果把含结核杆菌的痰吐在地上, 痰液干燥后痰中的结核杆菌与尘埃混在一起飞扬在空气中, 可被健康人吸入肺内引起感染。
1. 2 食物传播 结核病患者用的餐具、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结核杆菌, 如与结核病患者合用餐具, 或吃患者剩下的食物等, 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结核, 替排菌患者倒痰罐不小心手上沾了痰液, 如果不认真洗手, 用手拿食物吃, 也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情况下, 消化道对结核杆菌有较大的抵抗力, 结核杆菌一进入胃内很容易被胃酸杀死, 除非咽下大量结核杆菌, 否则不易感染, 消化道结核杆菌多数由于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引起。
1. 3 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许多动物如猪、猫、狗、 牛、羊、猴等, 均可患结核病, 人类和这些动物经常接触也可被患有结核病的动物感染。
2 预防措施
2. 1 控制空气污染是预防结核病的关键, 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据统计每10 min通风换气一次, 4~5次后可以吹掉空气中99%的结核杆菌,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 有杀死结核杆菌的作用, 对患者进行卫生宣教, 使患者了解结核病的危害和早期保健, 培养患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训练患者不随地吐痰, 将痰液吐在纸或吐在加有2%煤酚皂溶液的痰盂里, 每日消毒一次,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或手帕掩口鼻等。
2. 2 患者实行分食制, 不吃其他患者吃剩的食物, 洗漱用具专人专用, 患者餐具用后经消毒柜消毒30 min, 有感冒症状的患者分桌进餐, 牛奶煮沸后饮用。勤洗手, 勤换衣, 对患者的书籍、棉被等可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倒完痰罐后要认真用肥皂洗手等。
2. 3 有肺结核病史与肺结核接触史的患者及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及患疱疹性角膜炎或结节性红斑的患者要掌握其病情动态变化, 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防止结核病的蔓延。
2. 4 提高患者发现率, 控制传染源。精神患者是一特殊群体的患者, 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 感染结核后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 尤其是那些轻微局限性感染的以及从患结核病经治疗病灶已经钙化的老年精神患者, 感染后仅有反复感冒, 咳嗽的表现, 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是误诊率高的首因。护理人员对咳嗽, 发热、气急、胸闷10 d以上经抗生素和抗病毒不见明显好转的患者, 应怀疑得了肺结核需做胸部X片检查。
2. 5 患者一旦感染肺结核, 首先是有家属的尽量通知家属, 将其转入结核病院治疗, 但很多家属都不愿意, 我们就要把结核病患者的危害讲清楚, 如果家属坚持, 一定要和家属签署一份告知书, 表明你已经进到告知义务, 如果出现任何问题由家属负责, 另外要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对病房内其他患者, 我们是全部做胸透排除, 对近期消瘦明显的患者我们会定期做胸透监测, 并监测体温, 因为结核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总之,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 提高患者发现率, 做好相应的消毒措施坚持消毒, 严格消毒, 杜绝传染源的传播,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结核病的产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56-03
[Key words] Early warn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Mental disorders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了5 000多万,各类精神疾病负担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1%[1]。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 600多万名,其中精神分裂症约占900万[2]。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已排名首位,约占20%,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25%。显然,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精神卫生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 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造成大量患者未能得到适宜的治疗和管理[3-4]。所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社区防治康复是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的主要趋势,倡导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而在社区中,要有效地预防精神疾病复发,降低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负担,预防和减少精神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早期监测、早期预警报告和早期干预。然而,国内鲜有针对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专门建立预警模式的报道和研究。本文拟就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在上海徐汇的运行情况,结合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做简要介绍。
1 基本含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精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委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所组成的集预警监测、预警报告、信息核实和预警处置于一体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一支预警队伍,工作重心在社区,对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潜在隐患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精神卫生事件进行快速、准确、全面地监测、预警、处置的全程化和综合性的干预模式[5]。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和领导,精防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担预警报告、治疗和康复的技术指导,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信息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信息核实和处置。
2 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目的
在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开展预警信息监测,早期发现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或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早期提出预报警告,并结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实际需求,实施预警信息核实、报告和处置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检出率,使社区精神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轻度滋事率和肇事肇祸率,尽可能地控制各类精神卫生突发事件在萌芽状态,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 基本模式
3.1 预警对象
根据建立预警模式的目的,将社区中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居民、有明显精神症状但未明确诊断的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做为预警对象。
3.2 基本流程
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区卫生局。
3.3 职责分工
预警报告体系主要依托“社区基层―街道(镇)―区”精神疾病三级防治康复网络体系,预警队伍分别由社区信息报告员(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社区医务人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和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人员组成。
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员组建社区信息报告员队伍,信息报告员经专业培训后,在社区搜集精神疾病相关信息作为预警信息来源,并及时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落实社区责任医生(每个居委安排一名医务人员),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告信息,并协同社区精神卫生条线医生对预警对象进行预警处置和后续管理。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对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和预警处置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收集社区上报的预警信息,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信息。区卫生局:总体负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队伍的运行和信息;协调街道(镇)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推动预警模式的建立和日常运作,并对预警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
3.4 社区防治康复预警分类及其处置
3.4.1 疑似预警 主要指在社区发现疑似病例,进行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专门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的《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信息报告员按照调查问卷提供的线索内容对社区人群进行排查,只要符合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即可将其定为疑似病例,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精防医生建议其到精神卫生或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咨询、就诊。同时,对于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普通居民也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医生进行早期干预。
3.4.2 复发先兆预警 指在社区监测患者的复发先兆症状,对存在先兆症状或病情有波动的患者进行早报告、早干预。复发先兆症状监测主要围绕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既往精神病症状出现和注意力、适应性等六方面进行[6]。对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患者,由社区精防医生向患者家属提出预警信息,提供随访服务和健康教育,督促其积极就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平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干预、技能训练、个案管理等适宜康复技术服务,有效控制复发先兆症状,以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3.4.3 复发预警报告 是对社区中监测到的复发患者进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复发标准: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如患者满足下列任何一条,判定患者复发。①因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或已住院治疗;②PANSS量表中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思维散漫、幻觉行为、猜疑或被害、装相和作态和不寻常思维内容),其中以任意1项超过5分或任意2项超过4分为界限[7-8];③精神症状影响生活、工作,或出现暴力行为,如自伤、伤人、毁物等;④临床上出现明显的自杀观念或企图者。对上述标准的患者,由社区信息员向社区精防医生报告,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随访教育,或者提供应急处置服务,协助送门急诊或住院治疗,使患者及早得到规范治疗,以控制再住院率或降低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3.4.4 危险行为预警 指早期评估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等级,对存在危险等级、有肇事肇祸倾向、滋事、肇事或肇祸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干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随访中进行危险行为登记评估(有需要随时评估),危险行为等级共分0~5级,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版)》统一的评估标准[9]。对存在危险等级或肇事肇祸倾向的,由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和社区居委干部组成的社区监护小组向其家属发出预警信息,督促及时就医;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出动应急处置小组,协助入院治疗,并签订监护责任书;若已发生肇事肇祸事件,由公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强制治疗。
4 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现状与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0]。SARS事件敲响了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警钟,同时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处理体系,才能有序、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公共卫生问题[11]。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又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机制,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建立以来,在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及肇事肇祸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将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各类异常事件控制在早期萌芽阶段,对疾病管理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效应。在2010年世博期间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中,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处置了各类预警和异常事件226件,其中滋事1件,易肇事肇祸11件,复发先兆预警处置85件,疑似预警处置34件,走失失踪处理13件,拒绝患者恢复9件,空挂找回22件,其他个案处理49件,有效地确保了该地区无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目前,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精防医生和区精神卫生专业防治机构人员组成的预警队伍进行逐级报告、处置和反馈。笔者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预警成员认为开展社区预警干预是合理可行的,但预警队伍对精神卫生事件的报告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预警队伍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队伍年龄、文化结构有待改进,这些也是我们在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进行预警报告和处置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5]。
公共卫生应急预警是一门系统科学,包括指挥体系、监测体系、疾控体系、医疗应急体系[12],更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健全精神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更加有助于尽早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和管理疾病。为做好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工作,有效应对和防范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特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和强化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异常病例或事件报告机制,进行常态化管理;建立基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疾病自动采集和预警监测试点,加强复发预警监测;完善网络直报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与调查处置能力;为巩固预警处置远期效果,加强社区精神康复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当然,预警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同时要有健全的社区信息直报系统和指挥协调系统,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并及时作出正确反应。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Z].2002.
[2] 张熙维,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2):69-71.
[3] 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引发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29-330.
[4] 肖水源.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4-847.
[5] 张国芳,张伟波,沈文龙,等.徐汇区精神疾病控制预警系统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08-2810.
[6] 何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实用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315-316.
[7] 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l6(10):707-710.
[8] 周建初,邱继红,汪波,等.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1-262.
[9] 卫生部.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Z].2012.
[10] 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精神病人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使用抗精神药物对白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病人免疫力下降,同时精神病人病程迁延,住院时间长,病人长时间生存在人口密度高的环境中,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本文对本院2009年患者出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针对院内感染率高的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分析原因及提出预防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的精神科病人 1156例,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确定院感诊断,发生院内感染共84例次。其中呼吸道57例(67.85%),胃肠道10例(11.90%),皮肤感染7例(8.33%),口腔感染6例(7.14%),其他4例(4.76%)。
2 易感因素及预防管理
2.1 上呼吸道感染
2.1.1易感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房为封闭式,病人群聚在一起,门窗关闭致使通风换气不良,室内空气混浊,成为呼吸道致病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患者生活自理差,多数患者体质较差,因此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的镇静作用,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吸入的灰尘微生物保留在呼吸道而发生感染,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致吞咽困难[2],病人进水、进食过程中易发生呛咳而导致呼吸道感染。
2.1.2 预防管理 增加通风换气时间、减少空气中致病微生物是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每日晨晚间护理后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月一次做好病房空气质量监测,冬夏季使用空调后,护士要严格调节好空调温度并定期对空调清洗。
加强病人的卫生护理,特别是对病情不稳定生活不能自理的不知冷暖饥饱的患者要帮助病人随着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合理调配膳食加强营养,对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给予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组织病人到室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强用药护理,督促病人平时睡觉侧卧位,预防呛咳。同时饮食清淡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多进软食,如蒸鸡蛋,肉糕等。饮食时给予足够的时间,细嚼慢咽,以免引起呛咳,甚至噎食等。
2.2 胃肠道感染
2.2.1易感因素 精神病人卫生观念差,生活懒散,用餐前不洗手,有些病人甚至洁污不分,常会捡垃圾吃[3]。同时精神病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是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另外精神病人饮食实施共食制也可能增加感染率。
2.2.2预防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训练和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病人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捡脏东西吃,防止病从口入,对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极度低下的病人采取一帮一结对并由相应的床位护士负责。做好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对家属送来的食品和水果一律统一存放,由保管员负责检查管理,定时定量分发以防止暴饮暴食,水果一律用84消毒液消毒后再发给病人。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碗筷平时每日三次用84消毒液浸泡用流动水冲洗,每周一次送高压蒸汽消毒。对肝功能正常与异常的餐具要分开应用分别处置。病人饭菜凳椅每次饭前用泡腾片消毒液擦拭,水杯毛巾每周二次集中浸泡半小时后冲洗干净并固定专人专用。一旦出现肠道感染病人立即实施床边隔离,集中管理感染者以切断感染途径并对床单位做终末消毒。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有的患者已发生感染但无明显体温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平时要掌握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及表现,善于发现患者的细小变化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住院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另外工作人员要注重洗手的依从性,规范护理操作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人的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使人体正常免疫体制缺损,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期处于封闭式环境中群居,活动减少,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因素。本文发现精神科院内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占总院内感染的79.76%,因此要减少精神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重视消除易造成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精神科护士只有加强工作责任性,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从细微处入手,抓好每一个环节,以热心、爱心、真心、诚心的服务态度,把精神病人当成亲人,无微不至关心、照顾,使医院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