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篇1

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洞井小学也不例外,在2008年下学期,建立了心灵小屋。

“心灵小屋”是我校为了使同学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心境更加开朗,更活泼而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是大家接受心理咨询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由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们解决有关心理问题,包括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的“心灵小屋”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完善,让同学们在玩玩乐乐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心理咨询室采取色彩柔和、富有童趣的布置。“心锁打开,阳光进来”八个大字与旁边的太阳组合,让孩子们心情豁然开朗,各式各样的向日葵激励孩子们蒸蒸日上;可爱的时钟告诉孩子们时间的宝贵;完善的制度增强了孩子对它的信任;可爱的卡通窗帘与飘飘的柳叶把孩子带入童话森林的意境中,粉红的窗帘加嫩绿的沙发,更是给孩子们一个轻松、舒适、温馨的环境。

篇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加大;同时独生子女和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增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加之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比较滞后,德育工作远未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心理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任务。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以上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对新生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本院近三年来的新生问卷调查,每年都有1/4左右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人数逐年增加(见表1)。同时根据我院每年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人数统计,有超过55%的咨询学生都是大一新生,因此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图1所示。

表1 2011-2013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状况

普查基本情况一览表

备注:所用量表为UPI,一类为严重,二类为较严重,均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图1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1学期咨询学生情况表

二、高职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由于竞争淘汰或多或少地存在对现实的不满意,并缺乏心理适应的准备。升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及环境变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变了,家庭和社会的要求也变了,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2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1学期新生

心理咨询情况统计表

三、内观法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

高职生经历着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又面临着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重大的人生发展问题,因此,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高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难免的,高职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高职生心理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其心理具有可塑性。

内观法是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心理疗法。内观法定义为以“别人为我做的、我为别人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的3个问题形式,通过不断回忆和反思自己在历来人际关系上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彻底地反省,比较自己给他人带去的困扰、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并进行深入的自我洞察与分析,以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内观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人的感情世界,找回缺失的关系感、责任感、回报感、耻辱感、荣誉感、幸福感以及其他缺失的感觉,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将内观法运用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起到以下作用。

1.有助于加深自我洞察

在进行内观时,一般会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以静坐的方式进行。在没有外界环境刺激的情况下,个体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内心的洞察,梳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恢复身心的平衡。这一特点也较为符合高职生善于“内省”的特质。

2.有助于加速情感变化

在内观过程中首先使其从体会被爱的感觉开始,逐渐唤起自信、责任感、受恩要报的义务感,然后在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时又会唤起羞愧感等。这样,义务感和羞愧感互成表里,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

3.有助于改变认知模式

内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事件,从不同时期众多人的角色立场来观察自己的认知特点,获得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个人认识。所以通过内观,高职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立场,进而通过修正来获得比较客观的认知评价。这样就会对现在的认识立场形成冲击、动摇,产生重新认识对方的动机,最终建立起一个新的认知模式。

综上所述,内观法不仅符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可以帮助高职生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发展问题。对具有不健康人格的大学生,通过内观训练,可使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学会感激和回报,在总结中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别人,学会做人。内观疗法的推广和创造性运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将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张文超,龙云玲.内观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

篇3

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例如,作为大学新生而言,学生普遍存在恋家的心理,甚至在校园中感到孤独无助,并且逐步上升为一种病态的心理。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已经处于成年人的年龄,这样就致使学生不愿意表现出自己恋家的心理,特别是更爱面子的男同学。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也不希望接受任何的教育,从而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顺利的进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团体咨询,也就是改变以往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团体中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个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难以启齿的。

基于此,学生能够更主动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咨询,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带动作用

团体咨询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更明显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的带动作用。

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当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成功克服自己心理问题以后,就会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变得活泼起来。这样就会影响着团体成员,带动其他成员变得活泼起来。对此,团队的带动作用就能够逐渐的形成,推动学生克服更多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3、团体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

对于大学生成立的师资队伍来说,主动高职院校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疏导以及治疗,没有利用充分的人力、物力等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

团体咨询有着较高的水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务等。和个体相比,团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比个体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成员带来其他的收获。

2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诸多高职院校已经慢慢将实践教学当作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力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中,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益处,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中负面意识的影响和侵蚀。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受到“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意识影响的人数并不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不是个例。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意识,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在进入社会后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因为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个例,高校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团体咨询,针对整个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社会中的负面意识,进而提高心理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是非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2、利用团体咨询建立良好的班风

同时,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不但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沐浴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进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班级作风,并在班集体中创造出一个健康活跃的气氛,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深深感受到,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创造有利条件。这时,教师就能够将团体咨询模式应用其中。

针对于整个班级,教师就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变得健康。

3、新生入学时的应用

在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也是团体咨询得到普遍应用的方面。大学生新生难免存在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无助的负面心理、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等。

篇4

尽管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学校适度规模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寄宿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校认真研究和实施了寄宿生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强化食宿管理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底气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除聘任专职职工外,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的特殊作用,学校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我校为寄宿生提供创设适合中学生“两休”的铁架床,统一物品摆放要求,宿舍管理员、守夜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及时消除宿舍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两次不定时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内务,帮助指导寄宿生整理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

(3)配好供给。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用的碗筷橱,二十四小时冷、热水无常供应。

2. 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依靠

(1)管“穿”。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为此,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值班老师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2)管“吃”。孩子们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班主任为主)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丰富学校进餐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

(3)管“住”。科学制订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班教师负责。我们制订了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可随时通过校讯通、教师手机、学校电话与家长联系,缩短了学生和家的距离。对于寄宿生就医我们也开通了乡卫生院与我校的直接通道,学生可以不出校门直接到卫生院就医,情况严重的,医生到校诊治。

(4)管“行”。我校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4、5公里,远则10公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都要履行家长接送签收手续,并要求每个班级要做好记录。

(5)管“导”。学校安排了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

3. 建立心理健康校本培训课题总结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

在我校,树立了“人人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意识和职责:

(1)我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放入培训档案。对教师的自学提供资料,并定期检查督促。

(2)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会议,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汇总交流。

(3)对中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应重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反思。此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①由培训教师收集或组织撰写心理教育案例或请专家提供已有的案例;②将案例先交给教师自主思考;③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什么是案例,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开发,怎样进行案例开发;④对提供的案例组织讨论⑤培训者指导教师分析案例并形成共识再概括总结;⑥再布置教师写案例分析,体会并按照案例开发的方法学会关注心理教育案例,为下一轮案例分析培训作准备。

(4)每位教师都要写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方案 。

4. 采取多种渠道,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途径

(1)认真上好、上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教师讲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全部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

(2)完善健全心理咨询室,建立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

(3)建立寄宿生心理档案,利用晚自习,值班教师与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畅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做好记录与反思。

篇5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当事者在某种情况下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心理,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并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于环境及事物具有较高效率及能动快乐的适应,而且是多种品性兼具,即心理健康的人在遇到任何情况时都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恰当的适应性行为,以及愉快的气质。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同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人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期。研究显示,衡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需关注十个方面:智力正常;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有健全的个性特征;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只有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心理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表征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即心理品质好的高职生,会更加自信,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善于把握机会,注重自我实现,抵抗挫折的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和素质会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性格特质,对于其未来的工作事业和人生幸福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心理健康表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智力发育正常,情绪基本保持愉快、稳定。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具有较好的专注力,热爱学习,求知欲强,不经常发怒;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基本上能听从教师与同学的合理建议,不过分挑食、拣穿,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是具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喜欢和善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寻求解答;学习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不抽烟、不酗酒、无网瘾;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三是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乐于并善于与同学交往,对他人富有同情心,行为友善,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学;在群体中能愉快地生活,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四是具有克服心理惰性及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遇到难事不退缩、不埋怨,敢于挑战和战胜困难;诚实守信,不说谎,很少说空话、套话、恭维之话;做错事不隐瞒,敢于承认错误。

五是能清楚地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对称赞和表扬感到快乐,有幸福感、成就感;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喜欢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地畏难、胆怯等。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2012年,对全国22个城市的高职生调查显示,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8.8%的学生有不良习惯,11%的学生情绪抑郁、自卑,5.8%的学生心理焦虑、紧张,20%的学生出现多动、坐立不安的情况,25%的学生偏食,22%的学生性情古怪。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职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已达21.6%~32%,尤其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具体体现在:内向、害羞、不自信;对一切都没有兴趣,缺乏责任感和竞争力;急躁、爱发脾气、攻击性强;对环境不适应,对家人依赖性强;跟父母难以沟通,不服管教;做事情磨蹭,无法专注功课;挫折抵抗力差,无法接受失败或批评等。这些信息充分说明,遏制和纠正高职学生行为问题刻不容缓,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寻求能塑造高职生健康心理品质的良策。

四、体验式体育在塑造高职生健康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科学、系统、规范的体验式体育更能促进学生智力、个性、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高职生具有好动、好奇、合群等心理特点,体验式体育的内容及形式恰好符合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式活动可增加学生相互间的接触、交流和合作,活动中的集体性、公平性、参与性、合作性、艰苦性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合作、竞争、参与、克己、自制、成功的乐趣,以及失败后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体验式体育以其动态的环境和新颖的内容能够满足高职生爱动、喜新的本性需求,心理的放松状态是学生心理行为的最好流露途径,营造集体氛围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公平的规则、比赛的胜负感是培养学生建立平等意识和顽强品质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体验式体育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感化其不良心理行为的有效途径。

体验能提高认知,平日里不易理解、不易表达的东西在体验中可以得到尽情流露和释放;体验角色转换,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会换位思考,领悟角色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久而久之就会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水平,进而更懂得感恩、尊重、合作的意义,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五、体验式体育塑造高职生健康心理品质的策略

在体验式体育目标设定上,既要着眼于学生自信、负责、思维活跃、创新欲望强烈、果断、主动、坚毅、自制力强、行动敏捷、动作灵巧等良好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又要培养学生敢于应对挑战、勇于创新、助人为乐、关爱生命和自然、善于合作的社会性精神品质。

教育内容设计应直指人心。创设种种特殊情境,将体验教育目标分解和落实于情境及活动中,在各种体验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心理震憾,感受内心所发生的变化,由此构建一个崭新的思维和情感平台。

篇6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通过传授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化解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在施教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方法,促使高职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理解、感悟、升华,摆脱各种心理困惑,提升心理素质,顺利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每一个学习者个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个体健康成长、个性整合和自由解放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老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对学生最核心的态度是真诚、无条件的关注和同感,它们远比教师的教学才能、专业知识、课程设计、教学工具都重要。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前提。

(二)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重视示范和相互影响是观察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而利用好的示范来鼓励和激发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是体验教学的特点。应用体验式教学,能够使他们在观察学习中重新感到学习的快乐,建立积极的体验,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体验式教学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设计不同的主题,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高职生的情感,鼓励高职生参与、体验并相互分享,引导高职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心智得到改善与提升,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对于置身于体验式教学的高职生, 他们的感受非常深刻, 通过一个个构思巧妙、启人深思的活动, 让同学们在欢笑中有所领悟,积极地讨论, 说出自己在活动里的感想与体会, 这不仅使高职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凝聚力,效果非常好。比如, 许多学生参加“背摔”体验活动后有相似的体会, 有个同学曾写道: “当亲身经历过这一活动后, 突然有了一种顿悟, 如果说对队友的信任使我迈出了背摔的第一步, 那么团队的激励和支持就是我最后那一跃的真正动力。在团队中, 我们能够战胜自我, 全面提升自己。个人在团队中, 往往能够获得巨大的支持和激励, 释放出不曾有过的勇气。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一天都有新的生活,每一天都有新的未知,都会有新的困难出现在我们面前, 背摔过几次,你便不会对未知充满恐惧,也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了。活动结束时, 觉得心情明显变得舒畅放松, 并且期待下一个也许是更加有趣的活动 ”。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体验式教学的第一步,这对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为:第一,情境设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情境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贴近高职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高职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释放,能够给高职生带来丰富的心理和知识体验。

(二)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性和灵活性

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能够使该情境的效果达到最大化,这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师可以根据情境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此外,体验式教学的进程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

(三)注重教学过程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

首先,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积极、必要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体验往往是个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这就需要互相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互动。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除了最终的评价之外,教师应该注重对高职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体验以及整个心理的动态变化的评价。

篇7

理健康教育 EAP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25-02

一、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顶岗实习学生主要存在的

心理问题

高明曾在2012年对565名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差异显著,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这3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总的来说,高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适应能力不强。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企业生活,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但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因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生活不适应、同事关系不和谐等问题经常抱怨,没有主动去适应环境,有的学生甚至动不动就离岗,给学校和企业造成极坏影响。

2.人际关系处理不善。很多学生性格单纯、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经验,在工作中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或客户的关系,甚至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缺乏沟通能力。

3.情绪困扰。在高度竞争的企业环境中,当常规的情绪调节方法失效后,学生可能会面临情绪失控而又无人帮助的情况。

4.自我认知偏差。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只想到实习单位做领导和管理工作,不愿去基层一线做具体的工作。但是在领导、在学历高的人面前,或是遇到困难时,又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

问题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院2010级顶岗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该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可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却对顶岗实习学生帮助甚少,而大三学生的危机事件又往往发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变成了一个真空期。

1.理论研究薄弱,参考经验缺乏。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查找中国知网,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探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论文不到10篇。

2.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存在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不均匀的情况。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排查及后期跟踪,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极为有限。虽然每年“5.25”心理活动月要求各年级学生参加,但仍然是以大一学生为主,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心理的教育也仅限于几次讲座,缺少系统跟踪和个性化的服务。朱易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为:“对大一新生过分关注,对大二年级适当关照,对大三毕业生放任自流”。

3.职业教育的开放度不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均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者既不了解顶岗实习学生,也不了解企业,大部分的工作局限于“课堂、活动、咨询”这个狭窄范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产生众多心理问题,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无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EAP的具体应用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以下简称EAP)是美国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企业界所推行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精神福利支持项目,旨在帮助员工解决心理、行为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员工的人际关系,强化工作中的团队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组织管理效能的双重目标。据1995年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的资料称:美国对EAP每投入1美元,便会得到5~7美元的收入。

(一)EAP在高职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执行模式

常见的EAP执行模式有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混合模式4种。高职院校可采用混合模式,即顶岗实习单位有EAP服务的,学生就享用该单位的EAP服务;顶岗实习单位没有EAP服务的,由学校向这部分学生提供EAP服务。可见,学校是提供EAP服务的主体。

(二)EAP服务的实施方案

EAP的实施类似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针对的对象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服务的时间从顶岗实习开始持续到毕业。

1.心理状况调查。通过问卷、面谈、小组座谈等形式评估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是组织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是工作环境的问题还是企业软环境的问题,向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丰富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内容,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消除问题的诱因。

顶岗实习学生到岗的两周内就要安排心理状况调查。对于顶岗实习较为集中的企业安排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开展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完成调查问卷,也可以是小组座谈;对于较为分散的情况安排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同学负责完成,主要是通过QQ等网络工具获取相关信息;针对联系不上或无法完成调查的学生要特别注明原因是什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校内EAP服务的总牵头人,要负责统和各个顶岗实习点的调查结果,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分析原因并向学校、企业提出意见,同时向各顶岗实习点反馈情况并安排进一步工作。

2.心理健康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各顶岗实习点的调查结果,通过宣传手册、海报、自助卡片、网络、讲座、微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

关于职业心理的教育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就要开展,甚至是新生一入学就开展,校企双方必须及时地将学生所选择专业方向的专业特点、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手段、培养理念,以及整个教育流程全部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适应问题、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问题,可制作成微博推送到学生手机上或制作成宣传手册等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用担心、焦虑,当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要及时向别人寻求帮助,并留下咨询电话或网络咨询方式。

3.教育培训。对于顶岗实习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以通过讲座、团体辅导、团体活动、素质拓展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调节职业心态等知识,能够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热情,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成员,甚至是企业的员工。

4.心理咨询。通过电话、网络或者团体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顶岗实习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因为顶岗实习学生大部分在外地的特殊性,目前主要开展的咨询方式是电话及网络咨询,学校要建立好免费的电话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要还懂得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技术。

5.效果评估及总结。学校要做好EAP工作阶段性结果的调查反馈和总结,帮助学校或者企业了解EAP实施效果,并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调整方案。这一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让学校和企业看到EAP的效用,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这项服务。学校也要发挥辐射地方的功能,帮助我国更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EAP服务的投入是值得的,EAP通过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管理。

(三)EAP服务的原则

1.预防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EAP服务的对象为全体顶岗实习学生,以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为主。这一点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一致。

2.学校、家长和企业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导致的。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和企业的支持,顶岗实习并非学校唱独角戏,而是学校、家长和企业三者互相联动的一个过程。只有学校教师,家长和企业三方面相互关注和配合,共同管理、教育、帮助学生,才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3.解决普遍与特殊问题相结合的原

则。因为个性、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不同,顶岗实习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殊性,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是相同的,这就让EAP服务要关注他们的共性,也即普遍性。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要将普遍与特殊问题相结合,才能在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其自身问题。

总之,把企业的EAP福利运用到高职顶岗实习学生上,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入职后遇到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技能,进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获得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认同,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值得在高职教育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

[2]朱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J].文教资料,2010(34)

[3]吴玲玲.DK公司员工援助计划

(EAP)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篇8

【中图分类号】 R 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6-03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在对自己重要性的正面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1-2],即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有研究认为,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通过培养个体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来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3-4]。相关调查[5-6]也显示了这一结果。本研究拟通过测庆市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现状,找出自我价值感中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因素,为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重庆市城乡4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4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其中高一年级学生190份,高二年级学生194名;男生198名,女生186名;城区学生195名,郊县学生189名。

1.2 方法 以随机抽取的班级为单位,由各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团体限时施测,施测时间为2008年10月。研究工具包括:(1)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7]。共56个题项,全部测题总计得分越高,表示自我价值感也越高。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2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道德、人际、心理、生理和家庭自我价值感。该量表是一个比较符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的自我价值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的本次取样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7,0.86,0.82,0.63~0.80,0.61~0.78,再测信度分别为0.64,0.73,0.71,0.68~0.84,0.58~0.77,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令人满意,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构念效度[8]。(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9]。该测验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组成。每个内容量表的得分根据常模转换为标准分,将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加起来就是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次测验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0~0.78之间,都具有较高的信度。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高中生自我价值感 从年级来看,高一与高二年级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除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呈显著相关;过敏倾向除总体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显著相关;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均与自我价值的各因子显著相关;而且以上各种相关均呈负相关,即高中生在自我价值感量表各因子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心理症状因子分量表上的得分就越低。见表2。

2.3 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分别以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进入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5个方面的回归方程。社会特殊自我价值感进入了孤独倾向的回归方程。总体自我价值感进入了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回归方程。见表3。

3 讨论

3.1 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现状 在本研究中,年级之间存在着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差异,高一年级得分高于高二年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和稳定;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还不了解高中阶段已不能像在初中阶段那样很容易取得好成绩,但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很清楚这一点。而成绩对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10-12]已经得到证实。从性别来看,男、女生之间存在着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卢秀琼等[13]的调查结果不同。这说明现在的性别之间已经不存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差异,但还存在着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即男生比女生更崇尚个性。城区与郊县学生之间存在着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差异,城区学生得分高于郊县学生。这说明尽管近年来城市一体化的措施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但其城乡差异的观念仍在影响着郊县青少年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也有可能是从整体上来讲,城乡学校的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着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学历和母亲工作状况及学校开展的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差异[14]。

3.2 高中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除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呈负相关,过敏倾向除总体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呈负相关,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均与自我价值的各因子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范蔚等[4]在2002年研究结果相比,相互相关的因子更多,这显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即高中生对自我越满意,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这一结果也证实了以往研究,说明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3.3 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进入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5个因子的回归方程,显示了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对这几个方面的预测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独立性逐渐增强,因而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认识、体验自己,他们觉得自己重要就重要,自己有价值就有价值,而不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满意,认为自己有发展前途、在团体中有影响力,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尊重,则自信、乐观、热情、有成就感、不与自己过不去、少焦虑、无破坏性、感到自己充实、愉快和有力量;如果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毫无长处、在团体中缺乏影响力、他人不喜欢自己,则表现出抑郁、自卑、孤僻、无助、爱猜疑、对人不友好、焦虑不安等心理障碍,阻碍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着重从提升学生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入手,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特别应注意方法,避免其形成闭锁心理。有调查显示,高中生的不被了解性与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呈正相关,显示出高中生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他人所无法了解的,因而不愿向他人吐露心思的特点,这非常不利于其自我价值感的提高[15]。

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恰好又面临高考这一巨大压力。本研究提示,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其心理特征的变化,给予高中生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对自我的悦纳,提高其自我价值感,保障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童梅玲,邓静云,段娅莉,等.早期教育对婴儿行为发育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0(3):164-166.

[2] 童梅玲.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和脑潜能开发.江苏卫生保健,2002,4(1):1-2.

[3] 鲍秀兰,孙淑英,编著.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7-28.

[4] 范蔚.自我价值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2):172-176.

[5] 范蔚,陈红.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25(3):352-353.

[6] 周宏敏.高职生自我价值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52-653.

[7] 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8] 黄希庭,余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报,34(5):511-516.

[9]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王蕾.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3-146.

[11]ROBINSON-AWANA P, KEHLE TJ, JENSON WR. But what about smart girls? adolescent self-esteem and sex perceptions as a func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 Educ Psychol, 1986,78(3):179-183.

[12]郑涌,张惠蓉,黄希庭.中学差生自我价值感及其控制源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4):497-498.

[13]卢秀琼,周静.三峡库区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调查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01-103.

篇9

一、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一个中学生,他整日耳边响起的都是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同伴的嘲笑,经常被要求去做或者去达到一些非他能力范围的事情和目标。长此以往,他就会产生焦虑、恐慌、自卑,做任何事情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能力甚至于智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冷漠、嫉妒等;反之,如果他生活在宽松、宽容、和谐的氛围中,那么他就会学会宽容和谦让。

篇10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生而言十分重要,这关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予以重视。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出现心里不健康的问题。以往,高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和考试无关的内容就选择加以忽略,事实上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有些学校的教师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时,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学生的心理情况开设的,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主体探索能力削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得知,研究性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并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解决心理问题,完善自身人格。

一、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以往,教师在讲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对知识进行口头讲述,这些知识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安排的,事实上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的方式也能够认识这些知识。研究性学习相关资源主要涉及到实验法、文献法以及调查法等基本方法,并且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学习案例。高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这些研究性学习方法,然后使学生根据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这些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范例的他人经验加以学习,并对这些研究方法加以掌握。

例如在进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高中心理教育和高中生的关系十分密切,是高中生主观层面的教育。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很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厌烦情绪。教师不妨让学生掌握小组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就会相互讨论。当然,由于教师也是从高中阶段过来的,他们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也会有一些把握。所以教师不妨向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理解。当然,学生然后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小组分工应该尽可能明确,一部分学生负责查阅相关资料,一部分学生负责进行问卷调查,一部分学生则负责提取观点,以此类推。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创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活动课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他们只是草草结束整个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针对这一情况,高中教师应该开展心理活动课,并且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导入课堂情境和进行实例分析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追星一族”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合理创设心理活动课。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最近备受追捧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然后让学就“追星的利与弊”为题开展辩论赛。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学生通过辩论进行自主探究,并将所学心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潜在思想,这样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问题追根究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合作程度。通过合理创设心理活动课,学生能够对心理不健康因素给人造成的影响加以体会,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合理运用主题探究方式开展教学,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主题探究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讲解时,很少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应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心里专题进行研究。当然,这还需要教师对研究主题加以确定,并鼓励学生对相关心理主体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谈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进行主题设置,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会更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早恋”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从该主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谈及自己对“早恋”的看法,并向学生讲述一些实例,是学生形成“早熟的苹果不好吃”的观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加以整合。首先,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其次,教师应该合理创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知识;最后,教师还应该合理运用主体探究方式开展教学,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措施

前言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阶段,思想由幼稚逐渐转向成熟,心理情况十分复杂,在家庭生活和学校学习当中都存在很多压力和冲突,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排解,那么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进而影响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其抗压能力,正确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1.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状况

高中生的年龄段正处于学习知识和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是由幼稚逐渐转变到成熟,心理变化及其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当前我国高中生心理状况的总体情况来看,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抑郁、迷茫、暴躁等等。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虽然很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有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但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此方面课程的开展并不重视,在心理健康课中只是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少进行询问,课程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脱钩,不能够取得实际效果,且心理健康课课时很少,还经常被一些其他课程挤占。学生对此项课程的开设也不重视,课堂中学习效率很差。

2.2心理简况教育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更好的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十分单一,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在教学方面也没有创新,课堂学习对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没有帮助,教学效果很差。

2.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社会各界近年来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高度的重视,但是实际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的人数较少,造成心理健康教师明显不足的情况,在课程开展中受到了很大局限性。一些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教师,只有安排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性格慈祥、平易近人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学任务,虽然能够更好的同学生进行交流,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学校必须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自设难问题,丰富学校教育活动,为学校更好的教师提供动力。

3.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造成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一般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很多学生在非常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自身的抗压能力很弱,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学生必须加强自身教育,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知识讲座,在高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竞赛、演讲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触心理健康知识,有效解决自身问题。

3.2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面形象,起到榜样作用。学校要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心理健康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3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的位置不宜过于明显,不能够处于人员流动较多的位置,一般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大都很难启齿,不希望其他人知道,即使去心理咨询室咨询也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很多学生因为怕羞、害臊等因素不愿意想其他人说自己心理健康问题,即使存在问题也通过各种方式掩盖。因此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更多人的知晓,最好由一名教师单独同学生进行接触、开导,要对学生保证对其心理咨询情况的保密,进一步放松学生的警惕心理,更好的帮助学生敞开心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开导疏通。

结束语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道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刘娜 单位:陈州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4;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100-01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必要的指导。部分高中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对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打开学生的心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学校和家庭条件

高中生平常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学校和家庭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避免心理问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障碍。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随时为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高中生的思想问题跟他们的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年龄段的学生思想比较复杂,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又常常会拒绝学习,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要与家庭进行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通过开家长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思想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开家长会,学生家长能适当了解一些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能进行妥善处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中阶段。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要调整好对待孩子的态度,既不能过于苛刻,又不能过于放纵,要准确把握好这个度,要防止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在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习压力,要让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懈努力下去。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把压力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减轻大量的知识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压力。学校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心理发展稍不注意就容易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际观,指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当学生由于心理原因犯下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进行批评,要帮助学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把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善的地方摆出来,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控来解决的。作为班主任,应当定期组织班会,让学生共同交流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应对的方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能够提高思想认识,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三、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更多的要依靠教师,因此,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十分必要。要明确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地位,因为班主任最了解自己的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作为班主任不仅肩负着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班主任除了要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应当适当地帮助学生释放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学生的压力减轻了,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只有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让教师成为能够独立对学生进行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的心理专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问题不仅会出现在学习能力上,还会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上。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心理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重视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处处起楷模作用。家庭要配合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武晓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