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篇1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8亿元,增长17%,高于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工业呈现出生产、销售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3.61%,提高9.88个百分点。工业投入明显增加,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增长40%,占全部投资35%,比上年提高近10百分点,其中26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8.6亿元。中泰化学12万吨聚氯乙烯专用树脂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新疆众和高纯铝及其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自治区批准并开工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省级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83亿元,占全市的32.68%,比重进一步提高。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园区配套设施条件,增强了项目承载力,今年以来已有149个项目落户园区,其中神华集团年产12万吨活性炭、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0辆客车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39亿元,增长18.24%。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住、文化娱乐成为消费热点,文化体育用品、汽车、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销量均大幅上升,消费品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良好态势。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262.41亿元,增长20.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4.24亿元,增长12.4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4.6%。加强了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围绕民族民俗风情游、都市休闲消费游和冰雪风情游等,认真抓好旅游促销和旅游接待工作,保持了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870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购物总收入80.45亿元,增长12.19%。

——农业继续稳步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强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8万亩,增长8.3%,年产蔬菜89.69万吨,增长5.2%。畜牧业平稳发展,各类牲畜存栏头数78.6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33万吨,增长4.39%。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投入100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带动农户投入5000万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750座、大棚1600座,食用菌大棚150座;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共计培训6112人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共计转移5130人次,转移率84%;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51元,增加600元,增长12.9%,高于计划目标2.9个百分点。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县、达坂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照壁山水库成功下闸蓄水,乌—板—水公路主线通车,大西沟水库附属工程已顺利开工,达坂城区、**县水西沟镇供排水项目,3个乡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1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工。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1.09万亩。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1%。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实施。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06亿元,增长15.23%。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4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6.27亿元。120项市级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已开工建设103项,项目开工率达86%,完成投资74.89亿元,乌石化百万吨芳烃、年增6万吨三聚氰胺产能扩建项目、八钢800万吨产能扩建工程、新疆国投风力发电厂托里风电厂二期30兆瓦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50项城市基础建设重点项目已开工43项,新华南北路、河南东西路、喀什东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米东大道一期工程等已竣工,城北主干道、河滩路防洪工程、河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进展顺利。

——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在服装、鞋帽、塑料制品、家具及零件、日用百货、番茄酱等传统产品出口增长和电子铝箔、机电设备、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的带动下,我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继续增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据)37.7亿美元,增长5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6个,引进区外到位资金88.3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外资企业26家,合资企业8家,合作企业4家),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增长15%。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环境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并分解下达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狠抓了八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加大了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强化了对79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监督和管理工作,实施了城市中水回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继续实施蓝天工程,拆并燃煤锅炉3697台,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43万平方米,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神华煤矸石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1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23%。

——构建和谐首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在全疆率先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标准,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3万平方米廉租房已开工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发放了货币补贴,向低收入群体中无房或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房或租赁住房补贴。继续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累计享受最低保障16.51万人次,发放最低保障金2055.47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建成了8个劳动力市场,53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全年安置城镇人员就业5万余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3.1%。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3元,增长9.02%。继续加大卫生、文化、教育等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市急救中心、血液中心、3所医院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街道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室,8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投入40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5个农牧区广播电视站点,解决了达坂城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二是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粮、油、肉等价格上涨过快。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20**年是实现“**”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提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预计可达970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8%。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正在调整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继续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冶金等优势产业。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支持乌石化大芳烃、大化肥和大型化纤原料等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支持神华12万吨活性炭和中泰化学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扩能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热电联产,重点支持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以大带小、神华煤矸石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促其尽快开工建设。积极做好**西山热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当年获得国家核准。加快推进风电开发利用,扩大达坂城等大型风电基地建设规模,力争当年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加快冶金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支持八钢产能扩建项目建设,促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以电子铝箔、单晶硅为主导的新材料工业,以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为主的设备制造工业,重点建设年产1.2万吨高压电子铝箔、200兆瓦非晶合金工业变压器、1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促其早日达产。继续发挥好工业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投入不低于上年,重点抓好米东化学工业园和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

(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认真做好商业网点规划落实工作,优化布局,加快商业向城市北部、社区和农牧区延伸,当年新确立14个社区商业示范点,改建(新建)100个标准化废旧物资回收站,新发展40个便民利民商业连锁店,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网络。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现有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改造整合力度,完善功能,形成一批竞争力强,专业化、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市场和仓储配送中心。加快**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抓紧落实铁路国际物流园发展规划,依托航空、铁路枢纽优势,不断完善民航、铁路物流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我市尽快成为辐射全疆及周边省市和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等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筹建**国际会展中心,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搭建对外交流经贸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发展民族风情游、冰雪风情游和都市休闲游,加大对城市公园、游园,特别是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四个公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条件;充分发挥旅游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完善南山景区、天山野生动物园等著名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增强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加大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力度。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安排2000万元市级设施农业引导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当年完成5000亩日光节能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建设。继续支持34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企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加快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牧民抗风险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收费清理和农资产品价格的监管,减轻农牧民不合理负担,确保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做好**县、米东区、达坂城区村镇水、电、路、标准化居民点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7750万元,新建6条182公里县乡公路;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新建5个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

(四)突出重点,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

进一步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继续按区县、部门分解下达投资计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加强重点建设(支持)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加大项目帮办、协办和督办工作力度,积极为项目建设和投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确保重点建设(支持)项目开工率和投资额不低于上年。更加突出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性,计划安排政府投资56亿元,重点向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倾斜,重点抓好拆并燃煤小锅炉、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大西沟水库、**职业大学新校址建设、南区热网工程、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可研、初设、招投标、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资金使用的稽察工作,防止挤占、挪用、浪费建设资金,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重大项目稽察率达到100%。继续认真做好轻轨交通项目前期工作,促其尽早达到国家立项审批条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梳理近期实施和将要实施的项目,筹划一批已列入规划和对我市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支持。大力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二轮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继续做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用工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内地发达省区驻我市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服务环境,推动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参与我市经济发展。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定期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引导内地企业在我市投资办厂和参与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经贸展会资源,继续实施乌昌统一组团,参加乌洽会、厦投会、西洽会、上海工博会等重大展会,推介一批前期工作扎实、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不断扩大利用区外资金和外资规模,力争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增长20%。完善**出口加工区综合配套设施,重点做好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设,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深度研究周边国家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发挥外经贸扶持资金导向作用,适时在周边国家举办**商品交易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专业性国际经济贸易展会,引导企业不断调整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建材、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规模和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引导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增强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六)加强价格监测和监管,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继续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粮、油、蔬菜、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天然气、煤炭、成品油等生产供需情况,及时预测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继续规范教育收费,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加强经济适用房价格、廉租房租金和物业收费的监管,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价格问题。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完善调价公示制度,定期审查垄断行业成本变化情况,为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依据,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适时提出对中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政策措施。继续开展涉农、涉企、教育、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检查,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检查力度,积极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加强社会监督,做好价格举报工作,着力打击价格欺诈、相互串通、合谋涨价行为,规范价格秩序,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篇2

(一)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6.3亿元,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0.1亿元、76.3亿元、29.9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2.2:55.9: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4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亿元,同比增长13.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二)投资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上台阶。引进省外资金36亿元,新开工项目72个、总投资142亿元。重点在建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03亿元,其中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82%;5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23%,其中谷夫食品年产40万吨谷物食品饮料、中鹤品鲜年产20万吨速冻调理食品、贝迪塑业年产8万吨塑钢等项目竣工投产,年处理100万吨小麦深加工、聆海家居年产6万吨整体家居等项目主厂房建成、正在安装设备,新大陆绿色农产品物流园、御生堂年产1万吨中成药、捷恩家年产6万吨烘焙食品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新谋划项目170个、总投资622亿元,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持续提升。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7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达到105家,工业用电量3.74亿度、增长7.2%。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8.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6家,总投资130亿元,新开工工业项目31个、总投资66亿元,被评为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全省最具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连续5年获得省政府表彰的3个产业集聚区之一。针对原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情况,历经半年时间,多次与上级部门申请对接,成功将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为家居用品制造产业,形成食品加工和家居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县粮深加工园区,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8家,总投资35亿元,中鹤集团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优秀民营企业,逐步形成粮食就地转化和后续精深加工基地。农业优势地位得到巩固。粮食高产创建面积34.3万亩,在粮食高产创建的带动下,实现夏粮生产的十一连增,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23.2公斤,总产54万吨;玉米平均亩产597.3公斤,总产49万吨;全年粮食总产量103万吨。12万亩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3.7公斤、768公斤,继续保持全国同面积单产纪录,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67家。畜牧业整体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1个,新增规模场户22个,实现畜牧业产值28.87亿元,畜牧加工业产值13.5亿元,分别增加5%、5.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新发展节水面积6.3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3.2万亩,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红旗渠精神杯”十九连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我县。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新造林62500亩,农田林网建设31200亩,分别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18%和10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民俗文化节,展示了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发展,客流量稳步增长,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8.3%。《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得到省旅游局批复,正式将我县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大运河县段申遗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启动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古城墙、县衙、西城门、角楼、古运河橡胶坝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东大街、浮丘山广场、城隍庙广场、怀禹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使用。《县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新增物流企业1家、达到11家;新开业商贸城3家、酒店2家、宾馆3家。宏基商贸城和浙江商贸城相继投用,城市活力进一步彰显,现代商贸、餐饮服务和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

(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乡总体规划》、《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省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县空间发展规划》、《县卫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4项规划,为城市科学建设提供了依据。卫河路北段、霄河路南段等5条道路通车,初步形成“5纵6横”城市路网。城区绿地率19.5%,人均占有绿地3.2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网1.2公里,完成民用入户1108户、商业用户11户。州公园一期投用,文化艺术中心、教育园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黎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县城面积拉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16万,城镇化率35.7%,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全县16个在建社区,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开工建设住宅楼542栋,入住群众1100户。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竞争力较弱的基本县情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很大,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县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抓住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市打造两个构建升级版的机遇,以改革创新求突破、务实重干促提升为总基调,以建设活力、文化、生态、幸福县为总目标,充分发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务实重干,奋勇争先,力争在全市新一轮转型升级、提升发展中走在前面,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建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建设拉动、开放招商带动、载体平台支撑,创新完善推进机制,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抓好开放招商,提升招商实效。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分地区、分行业制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引进方案,力争取得新突破。围绕主导产业,瞄准国内百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下大力气引进一批行业龙头、知名品牌和高科技含量、高成长型项目。在推进工业招商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服务业、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招商,拓宽招商领域。重点抓好联合利华食品工业园、滑热电联产、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城区集中供热等40个在谈项目,争取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年内确保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0个,引进省外资金41亿元以上,境外资金7400万美元以上。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推行县领导分包和联审联批,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50个,竣工投产项目30个,确保总投资427.1亿元的51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服务好闽台工业园休闲食品、兴鹤食品调味剂、聆海整体家居二期等17个签约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对古城保护开发、鹤快速通道、六和至真工业园、御生堂工业园等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明确节点,督促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见效,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继续保持项目建设在全市的先进位次。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我县主导产业,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支撑项目,确保全年新谋划超10亿元项目2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交通公路、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发展等拟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库,尤其是总投资15亿元的中鹤新城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等对县域经济支撑力强、带动力大的好项目,明确专人,盯死看牢,确保全年争取上级资金8亿元以上。

(二)着力调整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做强工业、做亮农业、做优服务业,推动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外延向绿色低碳转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着力做强工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功能,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工业整体实力,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县产业集聚区,确保年内落地超亿元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0亿元,税收收入完成2亿元。围绕主导产业,依托谷夫食品、中鹤品鲜、捷恩家食品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高中档面制品和速冻调理、快餐休闲食品。重点推进总投资8亿元的捷恩家食品年产6万吨烘焙食品、总投资5亿元的超汇食品年产20万吨烤肠、总投资5亿元的利华厨乐年产12万吨休闲食品等项目建设进度。发展壮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依托聆海集团、贝迪塑业、万华生态板等企业,加快发展高端家居用品制造业。重点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聆海家居年产190万套整体家居、总投资3亿元的贝迪塑业年产4万吨节能塑钢型材、总投资2.9亿元的万华生态板业年产14.4万立方米环保秸秆板等家居项目。建成全国重要的家居用品制造基地。粮深加工园区,争取总投资3.3亿元的中鹤铁路专用线项目上半年开工,总投资9亿元的年100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年内竣工,争取年内落地超亿元项目3个。着力做亮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巩固农业优势地位。抓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工程,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再夺“红旗渠精神杯”,继续引领全国高产创建水平;统筹安排涉农资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新建高标准粮田13.4万亩,全面建成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重点抓好谊发牧业、百联花卉苗木等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档次、增效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壮大中鹤、益民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良种和集种养、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提升集群规模和发展档次。新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以上,家庭农场5家以上。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大田物联系统,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以农业信息化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重点支持新大陆绿色农产品物流港项目建设,搭建绿色农产品物联网平台,建立农产品二维码追溯体系,建成省首个食品安全溯源物联网集成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做优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和新型物流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全面启动浮丘山4A景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全力提升景区环境和服务品位。加大游览环境整治,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功能设施,拉大浮丘山景区旅游沿线。依托第六届民俗文化节,对庙会活动进一步策划包装,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做好“浮丘山寿庆文化周”、“七夕节”、“重阳节”、“八月古庙会”等节庆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加强与国旅集团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联系,统筹推进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积极推动总投资54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强力推进古城保护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完成西城门和县衙复建、城墙维修、县前街改造和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等工程,启动南城门、北城门、庙前片区改造、西城门广场整治等工程,大力发展民俗体验游、古城观光游、运河泛舟游,打造全国重要的古城?民俗文化游目的地。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重点抓好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中原综合建材城、总投资10亿元的新大陆物流港、总投资1.6亿元的麦多购物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批发购物、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用信息化嫁接提升传统商业,鼓励支持现代金融、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优质高效、有机连接的服务业体系。

(三)着力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走“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生态宜居”的路子,科学有序、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县新城建设。以县卫水湾片区整体开发为重点,依托鹤快速通道,向西发展,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扩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州大道西段、黎阳路西段、科技路北段、金城路西段、淇河路等11条城市道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单位外迁,启动4个城中村改造,逐步将老城区、产业集聚区内的人口向新城区转移,力争年内县城建成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积极谋划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南水北调水厂一期等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用,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生态宜居新城。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建设县至鹤壁新区快速通道,确保年底前竣工通车,实现与新区的高效连通。加快推进永定线改建、大海线升级改造等干线公路项目,确保永定线改建、南线东延、东上线改建等项目竣工通车。加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投资238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努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王庄镇为重点,依托中鹤新城,在健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新型城镇,树立城乡一体化样板。继续加快推进16个在建新型社区建设,争取早日达到入住条件,确保全年竣工住宅楼203栋,完善已建成社区配套设施,引导群众2300户搬迁入住。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调整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健全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清除户籍、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权益等方面障碍。扎实做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依托新丰社区,高标准实施总投资2900万元的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居住品位,打造生态宜居新城镇。加强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美化。

(四)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守生态和环保底线,持续抓好生态建设、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环境整治层次。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重点抓好干线公路、城区主干道、产业集聚区、“两山”、农田防护林网等重点区域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内河治理工程,持续搞好非煤矿山绿化和生态开发,让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切实抓好循环低碳发展。落实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和审查制度,把好新上项目节能环保关。以鹤壁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抓好秀田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得邦利达废旧木材综合利用、万华板业年产144万张环保生态板材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升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完善循环型城市这一薄弱环节。依托环燕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废旧轮胎年产3万吨高附加值橡胶板、给力软管有限公司年翻新10万套工程轮胎、大成橡塑年利用废旧轮胎生产5万吨高强力再生胶等项目,打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年内确保总投资5亿元的火龙岗风力发电项目竣工发电,总投资2亿元的中鹤2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县”。切实抓好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定期监测制度,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空气、水源、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优化环境容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篇3

2、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5亿元,年均增长35.1%。县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教育体育中心、步行街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建成。交通建设,全县完成通畅工程1985.5公里,通达工程240.9公里。新改建或完成高速双峰段、S209、S210等干线公路,高速实质性建设正在积极协调中,大道正式列入省级规划。水利建设,累计投入4.64亿元,完成89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数23.4万人。电力方面,新建或改造了22万伏变、金开11万伏变和城北新区电网等,全面完成了电网低改和城网改造。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得到大幅推广,3G网络实现全覆盖,三网融合全面推进。

3、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村镇银行正式营业;农村综合改革、户籍一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对外开放力度加大,2008年我县被列入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先后引进一批知名鞋业企业,初步形成了加工贸易产业集群。2011年底全县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万美元;到位外资3800万美元,天宏不锈钢、100万头生猪加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县。

4、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9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71元,分别比年增加1717元和6883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低保人数达1.14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26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5%。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进一步巩固,教育累计投入3亿余元,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3万多平方米,消除危房1.5万余平方米,建设合格学校106所。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作进展顺利,扩改建乡镇卫生院16所,县中医院改造正式启动。省级旅游强县创建活动强势推进,,全县共接待游客3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4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国土管理、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人民武装、统计、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快发展。

篇4

1、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08亿元,可比增长13.3%,增幅超年计划12.5%的0.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594.88亿元,增长18.2%;工业增加值完成148.72亿元,增长17.1%,增幅超年计划13.9%的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32.2亿元,增长23.1%,增幅超年计划的11.5%的1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增幅超年计划12.5%的14.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增长33.4%,增幅超年计划10.5%的22.9个百分点;合同外资2.24亿美元,增长364%;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增长45.7%,增幅超年计划30%的15.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22%,增幅超年计划16%的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10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7元,增长12%,增幅均分别超年计划8%和6%的4.3和6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实施重点项目95项,完成投资62.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1%,省级重点项目7项,完成投资15.7亿元,为年计划的187.1%,市级重点项目20项,完成投资31.3亿元,为年计划的109.5%,建成中铝瑞高精铝板带、新大陆芯片等重点项目19项。实施“五大战役”成效显著。列入市“五大战役”项目12项,完成投资30.7亿元,为年计划的111.2%。

规划执行良好。时期的五年,是全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区、构建和谐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经过五年努力,规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均高出预期年均增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高于预期目标的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9%,均超过规划要求的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的目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1%,高于预期目标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6%,高于预期目标11.6个百分点;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6.4%,高于预期目标4.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8.19亿美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54.1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272.4%;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均超过规划年均增长7%和6%的目标。

2、发展方式持续科学转变。一是工业生产持续向好。通过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有力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91.04亿元,增长18.7%,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1家,比上年增加6家;二是突出发展总部经济。路千亩总部经济聚集区完成控制性详规,部分项目用地已挂牌出让。建成国脉科技、新日鲜等企业总部,海西物流大厦、移动公司总部、百事达研发大楼、世创国隆中心等总部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围绕“50聚龙”战略,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上市,、伊时代、冠林科技等六家企业已被列入省年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华映显示“借壳”东上市,新大陆通信、升兴等多家企业加紧推进上市前期工作,目前,区内上市企业16家,资本市场板块加速形成。同时,新大陆电脑增资扩股,国脉科技、冠城大通等企业准备上市再融资;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年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共有49家高新技术企业重新通过国家认定。第八届618共签约项目63项,目前已动工55项,动工率达88%。新增驰名商标6件,名牌产品14项;五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1%,化学需氧量削减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815吨标煤,同比下降5.3%;六是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中铝瑞、上润智能执行器、华映切裂罐等21个企业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8.2亿元,新增产值20亿元。

3、新城规划建设迅速展开。围绕“从单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变”的功能定位,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完成新城规划并报批,启动廊道、环山观光道项目建设,新建、改造魁岐大道等13条城区主干道,动建城市广场,休闲文化广场加紧筹建。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完成城区9幢建筑物立面景观改造和港口路等主次干道电缆下地,机二高速公路沿线及君竹出入口、104国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的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持续开展户外广告清理、交通综合整治、违章建筑拆除,区容区貌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长安污水处理厂及厂外管网工程,畜禽禁养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4、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以“5•18、6•18、9•8”为平台,开展多形式招商活动。全年新批外资和增资项目20项,合同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增长364.5%;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制定落实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年出口总值22.6亿美元,增长33.4%,增幅超过年计划10.5%的22.9个百分点,华映显示、华映光电、省华、中铝瑞等7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推动区内29家企业列入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全面改造港客运站,开通两岸邮件船。成功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以及书画艺术展、体育联谊等活动,船政文化对台交流系列活动列入国台办年重点交流项目。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持续深化“双百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好防汛、防火、防疫工作,加强以供水、道路、防洪排涝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浚河道8公里,加固海堤3公里,完成幸福水库等三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两岸台农业合作()精品科技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4.4%。

6、开发取得新突破。与大连万达等投资团队签署《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开工建设大桥,环岛堤路工程、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7、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校安工程加固改造5782平方米,动工建设开发区职专教学楼、三中分校、教育学院一附小魁岐分校,建成安小学。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船政文化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新农合农民免费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有序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作,全区已完成11862户改造。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严打整治行动,切实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在肯定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储备不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缺乏能够有效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继续提升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

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年经济社会工作,对于保持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抢抓海西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工业增加值增长15%;

财政收入增长12.87%;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

出口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农业增加值持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改提升、企业上市、品牌创建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技改提升,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冶金压延、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生产等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新大陆、华映显示、冠林科技、大拇指等企业为龙头,培育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对二维码、智能传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物联网感知、传输、信息处理、行业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的完善。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定。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上润智能执行器、双翔电子、东南造船厂等重点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转型升级。

2、推进企业上市。继续实施50聚龙战略,用足用好扶持企业上市政策。一是推动被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伊时代、冠林科技等企业尽快在境内外发行上市;二是积极支持国脉科技、冠城大通、新大陆等已上市企业创造条件,增发新股,实现再融资再投入。三是积极引导升兴、新大陆通讯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抓紧推进上市前期工作,尽快列入上市企业后备库,努力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核准发行一批”的上市推进格局。

3、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引进和发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加快建设百事达、国航远洋、国光电子等企业总部,基本建成移动、海西物流大厦总部项目,动建阳光、华浔、顺隆等四个总部经济项目,初步形成千亩总部经济聚集区。加快推进快安城市综合体、核心区综合体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建设,打造新城商贸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支持有条件企业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荣泰钢材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等大型交易平台,促进商贸流通业升级。打造“船政文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宣传营销和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重点项目管理,抓好项目的谋划生成、推动落实工作,策划生成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关系发展全局、关系民生的重大项目,强力推进项目规划、设计、融资等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及时解决项目征迁、交地等问题,保障项目建设。年初步安排在建、新开工及前期工作重点项目72项,总投资455亿元,年计划投资48亿元。按项目类型分,产业项目34项,基础设施项目23项,社会事业项目15项。按项目进度分,年开工结转年续建项目27项,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年计划新开工项目29项,年度计划投资19亿元。

2、加快新城建设。加快编制完成新城总体规划和快安城市综合体、核心区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集聚区等重要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实施“十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市政交通网络,新建、改扩建魁岐大道、经五路、铁北路、快洲路等道路。加快推进快安城市综合体、总部集聚区、核心区综合体、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推进渔片、君竹环岛片、旺岐境片、进步里片等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加快天马山体育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建设客运东站和公交总站及配套站点工程;实施沿江、沿山、高铁桥下等重要通道、关键节点的绿化美化工程。强化城市长效管理,继续加强交通综合整治,加大清违、环卫保洁、广告清理等工作力度,推动区容区貌持续改观。

3、推进全面开发建设。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桥,抓紧环岛路堤工程、雁行江景观工程、全岛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规划区内主次干道、污水处理厂、供电、供水、土地平整等各项基础配套工作,建立动漫、文化创意、软件园、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区等新兴产业园区。

(三)促进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1、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把企业上市募资、技改增资、产业链招商以及总部商务集中区、服务外包基地等“特色园区”招商作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的重要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围绕已形成的产业链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后续项目、技改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大力拓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物流等现代服务领域招商,力争在生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用足用好近年来出台实施的出口专项补助、融资贴息、增量奖励等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引导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出口大户调整进出口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推进外贸发展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鼓励境外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的并购。

3、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抓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机遇,努力在构建产业对接、物流合作、文化交流、双向往来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台湾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链、集成电路芯片、光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转移对接,吸引更多台湾上市企业、大陆地区总部落户。积极开展两岸滚装运输业务,做大台湾商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拓展“两马”交流层次、内涵,办好“两马同春闹元宵”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四)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双百工程”、“六六工程”载体和抓手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向农村拓展覆盖。因地制宜引导城郊村建设外来员工公寓,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配套的二、三产业。结合旅游岛开发,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依托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引进、推广台湾农产品加工、种养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名优果蔬、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抓好海堤和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推进天台水库、林浦排涝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五)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内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优质教学资源均衡。继续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力争完成35590平方米校舍加固改造,加快四十一中教学楼、开发区职专教学楼等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前教育,发挥公办幼儿园作用,解决入园难问题。

2、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建成开发区医院,动工建设镇卫生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大力提高医疗救治、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人口和计生基础工作,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坚决淘汰落后工艺、产能,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工业脱硫减排项目建设。严格环境保护,加快推进长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和垃圾转运站建设。加强对湿地、生态功能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六)加强民生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持续提升就业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就业岗位,重点做好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劳动合同法》,加大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工作力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篇5

2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和谐**”奋斗目标,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狠抓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7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8.9%18.6%,其它主要指标也圆满完成全年计划。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农业增加值完成25.4亿元,增长5.8%。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全年新发展优质黄桃2000亩,有机板栗5000亩,优质核桃3500亩,高酸苹果1140亩。食用菌规模继续扩大,总产达到12万吨,增长50.8%。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全年新建200头以上规模猪场1**个,300头以上奶牛场1个,100头以上肉牛场6个。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肉鸡屠宰、**、**、**、**山楂生物食品、**-**公牛站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新打机井649眼,维修旧井781眼,新增果树微灌面积3700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6万亩。文明生态村建设进程加快。全年完成造林4.6万亩,实施337个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沼气池1.6万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100户,新建村民中心205个,改建乡村道路84公里,新增文明生态创建村24个,全市文明生态村达到575个。

(二)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节能取得新进展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06.4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4.9亿元,同比增长6%。六大工业产业中,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分别增长23.3%、21.3%。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在耗电量大企业推广英福特节电技术,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

(三)旅游产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发展加快

旅游规划和项目开发得到加强。对全市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度假村、**泉度假村、**度假村、**泉宫、**旅游服务基地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稳步推进。旅游设施和服务得到改善。国际饭店、**宾馆、**饭店等星级宾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旅游秩序、旅游服务得到改善。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亿元。城乡市场建设发展加快,市场繁荣活跃。庞大汽贸、贸易城批发市场改造、**钢材市场改造等项目完工,**市场改造正在有序进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铺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3.8亿元,增长25.6%。金融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98亿元,比年初增长22.1%;各项贷款余额60.9亿元,比年初增长2.2%。

(四)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重点项目支撑力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5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7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2.4%,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完成投资63.4亿元,同比增长1.2%,93个项目顺利竣工。**、**高炉技改、**高技术制药、**易拉盖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拉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五)改革不断深化,双向开放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完成建筑安装公司等4家企业出售工作,实现资产收益4700万元。双向开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引进省外资金13.1亿元,增长35.8%;实际利用外资2509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39.4%,增长40.6%;出口创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完成1.26亿美元,增长19.3%。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面貌明显改观

全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71个,22项工程基本竣工,完成投资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城市路网建设加快。实施道路工程15项,其中文柏路改造等9项工程已经竣工通车。城中村及旧城改造取得新进展。实施城中村及旧城改造项目21个,其中三间房和东三里2个村已经完成改造,**、**等10个村已经完成拆迁清场;镇**街两侧、**路北桥两侧等9个旧城改造项目正在按计划稳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四园”、“四河”、“三厂(场)”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其中人民公园、**公园、**公园二期基本完工,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已完成,基本达到通水条件。城市公用事业成效显著。新增天然气用户4600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新铺设城通管网7800米,解决800余户居民吃水、用水难题。城市治理力度加大。拆迁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创建省级卫生城活动全面展开。在城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广告牌匾、市场环境、五小行业”等五项战役,全市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28.5%。

(七)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4535人次,其中再就业7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次;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66期,培训6063人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启动我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参保农民达到10万人;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目前参保人数达到10600人;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不断规范,新增职工医疗保险4068人,新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7349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增长18.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690元,增长11.7%,增速同比分别加快7.5和3.1个百分点。

(八)科教兴遵战略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广泛开展。实施科技项目100项,获省山区创业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食用菌等6家研发中心被列为**市级研发中心。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考工作再传捷报,本科二批上线人数等6项指标在**各县(市)区名列第一。加大教育投入,实施职教中心、三中新校及4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市人民医院新建项目进展顺利。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发展。继续为符合生育政策的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两免”服务(免费提供“优生四项”检查和服用叶酸片),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项奖励扶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人口自然增长率6.05‰,控制在计划目标6.8‰以内。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选矿企业整合治理及尾矿库专项整治工作,取缔非法选矿企业141家。严格落实省“双三十”工程及**市“10**0”减排工程,全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8%。深入开展绿化攻坚行动,完成投资1.4亿元,新增绿化面积4.6万亩。广播电视、民政、交通、文化、体育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都不断发展。

总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受国际金融动荡及国内发展增速下滑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二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还存在着差距,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仍很艰巨。三是立市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足,特别是对财政收入增长具有支撑作用的二产项目储备不足,制约了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四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环境面貌需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中等城市、和谐**”、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达到4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5%;第二产业增13.5%;第三产业增长14.2%;工业增加值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力争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91元,比上年增长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00元,比上年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4%;主要污染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1.6%。

为实现20**年的各项目标,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增加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强力推进119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列入**重点项目建设。20**年列入**重点管理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19个,全面落实项目考核奖励政策,加强项目督导调度,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抓好在建项目建设攻坚,集中力量抓好**、**冷轧完善、**实业精密轴承、**仿木地板砖等35个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产。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争取国华电力电厂二期、**实业新型干法水泥、**秸秆发电等84个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二是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快项目立项、环评等前期工作,全力落实拆迁、供水、供电、供气等项目建设配套条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保障工作。三是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承唐高速**段,实施国道112线大修,省道帮宽线升级改造,谋划遵蓟高速,做好**铁路过境段基础性工作。四是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充分调动企业主体上项目、谋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企业家、专家、政府三方项目谋划研究机制,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奖惩机制,逐步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确保20**年项目储备总数达到240个以上,总投资390亿元以上。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依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一是继续加大对钢铁、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重点加快**实业精密轴承、**、**冷轧完善、**、**矿机四期、众邦泵业二期等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抓好**粉末电子软磁铁粉二期、**阻隔防爆器材二期及运油槽车等项目建设。三是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冶金产业的**、**,矿山机械制造业的**、**,食品加工产业中的**、**、**、**等企业,帮助这些企业排忧解难,上项目,促发展,以企业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四是继续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市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区、金山工业园区及矿山机械产业带建设,壮大园区经济。五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重点企业进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突出发展畜牧主导产业。以**、商业总公司肉联加工厂、华时肉联加工厂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壮大奶牛、肉牛、猪、鸡等畜禽生产规模,加快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加快畜禽良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种公牛站二期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以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优质板栗、优质核桃、优质鲜果等优势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带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饲料加工、**、**、**、**50万吨果汁果奶等项目建设。四是狠抓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公路改造、文明生态村、造林、农村户用沼气等工程。

(四)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继续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重点抓好文翠路南通、文北大街东通、建林路开通、建设南路、文礼大街翻建等道路及桥梁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四河治理工程、四园建设工程、三大基础设施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南部新城区集中供热站、供水管网、城通管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行政中心、职教中心、市人民医院等重点工程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形象。抓好**、**、**、**路北桥两侧、**花园公寓等城中村改造及其它住宅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努力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优化城市建设环境。深入抓好“省级卫生城”创建活动。

(五)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是继续突出抓好旅游产业的开发投入。突出皇家文化体验与观光休闲度假特色,加快以**为龙头,以汤泉为重点的北部长城旅游带建设,抓好**、**泉、**泉宫三个5亿元以上温泉旅游项目和**乡旅游开发、**景区开发、**度假村、**旅游服务基地等旅游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提高功能和档次。重点抓好**果菜批发市场、东旧寨优质核桃批发市场、**市场三个专业市场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好益民农资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加快谋划建设六大服务领域、六大功能区项目,特别是建设好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加大企业改制攻坚力度。重点抓好未改制企业、二次改制企业的产改工作,全面推进租赁到期企业租转售工作。二是努力扩大双向开放。增强沿海意识和机遇意识,发挥双环优势,积极承接“南资北移”,京、津等大城市的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围绕延伸传统优势产业链条、旅游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选好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拓展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益。三是增强对外贸易。不断壮大出口主体,加大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外向型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努力拓展新兴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创业辅导、信用担保、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新晨

篇6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市委“迎难而上、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和区委“保持续、上水平、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抓住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大力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园优势企业为重点,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同步推进;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带头推进“两个加快”,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各项经济目标基本实现“双过半”。

(一)经济止滑企稳

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平稳。1—6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亿元,同比增长11.9%,超预期目标1.9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财税征收力度,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口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继续位居五城区第一,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1—6月,全区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3.17亿元,同比增长8.9%,完成年度目标的5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95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年度目标的53%;实现税收7.72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年度目标的51%,税收总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0.5%。

(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按照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的思路,以产业发展优先为指导,对“198”范围内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优化簇桥、机投桥和金花桥片区“城中村”改造控规方案,累计签订拆迁协议212户,涉及房屋拆迁面积10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土地整理222亩。新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铁佛北二期和南片区b组团、江安河一期、南桥b区主体竣工,龙井一期和半边街a、b区开始产权初始登记,武顺路、华兴路等9条道路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公行道、金雁路、晋吉南路等街区进行特色打造,种植树木1700余株,地被植物3400余平方米,疏通河道沟渠49处,拆除新增违法建筑4处,在市首次城乡环境综合测评中位居五城区第一。

(三)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政府贴息、税收优惠、给予补贴等方式,拉动社会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6月,全区58项政府投资项目实现投资19.52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同比增长23.7%,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176个区属重点建设项目实现投资60.08亿元。其中,58个年内拟竣工投产项目实现投资23.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2%,桑莱特研发生产基地(一期)等6个项目已竣工;30个加快建设项目实现投资23.0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8%;56个促进开工项目实现投资11.3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9%,东方凯特瑞(二期)等1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32个前期准备项目实现投资2.3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9%。

(四)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卡美多”、“艾民儿”品牌分别荣获中国真皮鞋王(名鞋)称号;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彩虹集团分别获得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西部智谷获得省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引导资金扶持,14个项目获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助。与金融机构签订银保合作协议,为博高科技公司等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截止6月底,2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集中度达45%。全区工业企业实现税收4.93亿元,同比增长26.7%,占税收总额的17%,较2008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五)社会消费需求趋旺

全面落实各级消费刺激政策,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截止6月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20.4%,超预期目标2.9个百分点。以信息软件、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2.37亿元,同比增长27%,占三产业税收总额的11%,较2008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

(六)招商引资扎实推进

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性,突出上门招商和专题招商,先后组织开展了广州、东莞、深圳等小分队专题招商活动,日本安斯泰制药、美国德州仪器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我区。1—6月累计引进市外项目289个,实际到位资金44.5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1%;引进外资及增资项目12个,实际使用外资8273万

美元;外贸出口47802万美元,同比增长29.5%,完成年度目标的51%。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半边街幼儿园、江安河小学、铁佛养老院主体竣工。实施“社保业务下沉”,区社保专网新增10个街道和27个社区(村)接入点,“15分钟服务圈”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截止6月底,参保

人数达11.87万人,为2788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54.83万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搭建创业平台、促进人才产销衔接、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保障等措施,多途径、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1—6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628人。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率先在街道、社区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站(点),与企业、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实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和“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创业载体初步形成,目前已有397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就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组织承办“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武侯区配套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在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夺得6个冠军;组织全民读书活动,与新津建立城乡教育互动联盟,向崇州捐赠图书13余万册、音像制品1.6万套(盘)。开展甲型h1n1防治,调查处置相关疫情32起,对180余人实施集中(居家)医学观察。人口与计划生育、双拥、统计、物价、保密、档案、老龄、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倍感珍惜。这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正确行使职能、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辛勤付出的结果。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如投资结构仍需改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需增强、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须进一步夯实等,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关于下半年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下半年,全区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保持平稳发展的压力较大,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还未消除,二是房地产业全面复苏还有待时日,三是重大项目的引进还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土地市场不够活跃,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虽然面临这些困难,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二是区域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三是人南科技商务、红牌楼商圈、198区域和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和基础,四是具有发展资源基础,下半年计划推出800—1000亩土地上市,将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总的来看,全区仍具备平稳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预计全区经济将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既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新的挑战。在下半年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基础,充分挖掘积极因素,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着力在加大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方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重点及导向,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

一是加大投资规模。继续围绕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性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效应,采取多种形式提升社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推进实施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谢菲联二环路商业项目、利君(三期)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推动卡美迪鞋业研发生产基地(一期)、新希望大厦、西南成都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it软件动漫创业产业园、锦江国际、核桃小区农迁房等项目竣工。

三是优化投资环境。下大力气抓好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治安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以环境建设促资金引进,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引导四川川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好上市筹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畅通民间投资渠道。

五是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及时组织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包装和方案设计,认真做好储备项目子库的建立和管理工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载体保障。

(二)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抓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营造政府服务的比较优势。

一是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的优势,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审批程序,进一步精简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效能。

二是进一步营造政策支撑环境。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非税收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着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继续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灾后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涵养税源。加强税收征管,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

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深入开展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土地存量,积极做好土地储备,加快实施土地上市计划。

四是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保障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区供电设施、加油(汽)站点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川藏路、沈家桥等4座变电站建设,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确保西部智谷、来福士地块、红星美凯龙二期等重点建设项目用电。

(三)加快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加快的有利时机,增强城市功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高端会务、咨询策划、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推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重点抓好“三大商圈”建设,优化整体布局。以武侯直销鞋城为载体,拓宽“成都造”女鞋销售渠道。发挥“武侯房产·人居典范”的品牌优势,加大商务、商贸等商业地产的开发比重。加快西南成都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区。

三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坚持“一区一主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为中心,突出轻工企业总部业态。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利君实业、远大铝业、美丽点鞋业等企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加大对重点工艺、重点环节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换。

(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一是加快农民新居建设。确保核桃小区农迁房、顺江村安置房、吉春苑、沙竹苑等项目竣工,加快武新花园、鞋都农迁房、西南物流农迁房、铁佛新居(南片区)、新苗新居(一期)建设,力争南桥新居(二期)、中汽物流农迁房、晋阳新居等开工建设,做好吉福新苑和江安河、铁佛、南桥、新苗、龙井村等新居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期准备。

二是加快城市改造。统筹推进“198”区域、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确保共和村改造工程竣工,加快机投桥、金花桥、簇桥区域城中村改造和“198”区域建设,力争实施龙江路十一街旧城改造拆迁和3508厂旧房改造。

三是加快道路网络建设。确保武侯大道及延线、聚龙路改造和七里大道改扩建、草金路40米段延伸线、货运大道a段(一期)、武侯大道下穿隧道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促进武青西四路及东西延线、武新花园片区路网开工建设,做好双凤片区、铁佛片区和七里片区路网建设的前期准备。

四是加快环境优化。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继续深化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模式,确保机投桥二道河截污堰、陆坝斗渠末端移动式污水处理站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全区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加快陆坝公交枢纽站前期准备,力争尽早开工建设,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五)注重民生改善,构建和谐武侯

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为农民子女免除“一费制”、低保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等政策。确保红专西路小学教学楼、江安河小学竣工投入使用,加快十二中改造工程,加快川大附小教学综合楼和武侯实验中学体育馆、食堂建设。

篇7

年以来,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和胡总书记来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应先行、走前列”的目标,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推进,特别是下半年来,我们按照省委、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集中力量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经过努力,“十一五”规划和年度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9亿元,增长15.3%完成年计划的132.2%,;分成后财政总收入5.04亿元,增长21.2%,完成年计划的105.4%,地方级收入3.43亿元,增长24.3%,完成年计划的1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1亿元,增长45.1%,完成年计划的116.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494万美元,增长56%,完成年计划的1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增长29.6%,完成年计划的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7元,增长14.8%,完成年计划的104.3%;农民人均纯收入8622元,增长12%,完成年计划的103.7%。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㈠重建设,强管理,城市更具品位

一是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竣工通车,路、大桥及北连接线等城市道路新开工建设,构建了“六纵六横”的城市路网;市消防特勤站新建成投入使用,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区检察院技侦楼等市政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城市管理更具规范。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抓手,加大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市容整治力度,取缔占道经营2340多起、流动摊点1730多个、乱吊乱挂1450多起;同时,进一步强化城市道路的清洁和保洁,纠正“滴、撒、漏”违章行为980多次,督促工地清洗污染路面270多次。三是城市环境更加优化。扎实做好九龙江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抓好减排工作,基本完成东部片区污水管网一期建设,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工业排污管网;取缔、关停24家废旧塑料加工场及1家罐头厂和1家机砖厂。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建设和家园清洁行动,新创建3个区级绿色社区,新建公厕35座、垃圾池142个、垃圾中转点13个、垃圾转运站2座。同时,继续抓好城市绿化工作,完成植树造林509亩,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㈡重运作,促进度,项目扎实推进

一是引项目储实力。强化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和密集式招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饮品、食品、啤酒、万达城市综合体、人民广场欢乐城、瑞华房地产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二是办项目出实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运作,采用BT方式建设东四号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补助,年中央扩大内需以来共争取国家、省资金补助项目59个,补助资金10660.8万元,其中年24个项目,补助资金4659.3万元。制定出台了制定《权限内项目投资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推项目显实效。77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5亿元,占年计划112.5%;其中,17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年计划145%。90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2.1亿元,占年计划的102.7%;其中,46个“千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占年计划的120.1%。

㈢重创新,调结构,产业持续升级

一是创新驱动持续有力。引导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科技经费3500万元,重点扶持一批优化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项目,建成国家钟表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39个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重点工程项目;科能电器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电子被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组织70多家重点企业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等项目35个,总投资7.4亿元。

二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工业拉动有力,216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30.5亿元,增长25.9%,占工业总产值83.6%。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产值超亿元企业31家,比年增加4家,完成产值7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8%。扶持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新增规模企业15家。食品、机械、仪器仪表、家具制造等主导行业,完成产值57.1亿元,增长22.9%,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43.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2个百分点。

三是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商业广场、广场、物流、烟草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规划建设国际汽车城和经济开发区汽车4S店一条街等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销售走廊日益繁荣,全区实现汽车销售额22亿元,增长37.8%。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蔬菜6000多亩,总产量1.8万吨,创产值2900万元,种植白背黑木耳3300万袋,总产量4950吨,创产值8000万元。扶持发展重点农业企业,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

㈣重投入,增实惠,民生保障有力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项目7个,新建农村水泥路11.6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700口。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花园二期、一期、新村、等4个项目竣工投用,交付使用面积6.8万平方米。突出抓好农村及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0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0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农村养老保险不断深化,累计参保人数14037人,基金积累达495.4万元。救助保障及时到位,对全区1161户2669人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42万元,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显著,发放医疗救助、生活救助、临时救助、“两节”慰问金等各类救助金179万元。

㈤重统筹,求稳定,社会和谐有序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九中学建成招生,开发区实验小学正加快建设,二实小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加快医院建设,推动市第二医院奠基开工,开展郭坑中心医院前期工作;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新农合参合率继续提升,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进一步扩大。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加快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文体设施;成功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计生工作保持前列,顺利通过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考评验收;人口出生率11.2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52%。稳定工作紧抓不懈,开展区领导干部接访群众活动34批(次);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和“三年行动”,全社会安定稳定。广电、妇女、老龄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取得这些成果,一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围绕区委的工作部署,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坚定不移地把既定发展思路和举措贯穿于工作始终;二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不畏艰难、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始终把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三是得益于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总体经济规模仍然偏小,新兴产业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还需加大力度推进。对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忧患在心,主动作为,全力改进,实干实效,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分析年发展环境,结合我区发展趋势,建议我区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17.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财政分成总收入增长2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6.6%;

实际利用外资持平;外贸出口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这些目标是预期性和导向性的,年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总体好于去年,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全面实现上述目标有较大难度,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㈠做大城区,把着力点放在塑造宜居品牌上

1、加快新区崛起。加快北路、东路二期、等道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推进市台商会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等行政服务项目建设,完善城区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设施,增强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学府、置业、等房地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楼盘,努力将我区建设成新兴宜居中心城区。

2、推动小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推进小城镇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大道、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一批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逐步把建成宜业宜居城市综合体。

3、建设生态。持续推进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路提升泵站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促进开发区污水管网全部并入东区污水厂处理。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继续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巩固拓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

㈡紧盯项目,把着力点放在攻克瓶颈制约上

1、狠抓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和项目报批、方案设计、招投标等各项工作,对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六号路南段、南路、延伸段、物流配送中心、酒店等21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尽快转化为在建项目。

2、狠抓项目要素保障。强化资金保障,着重抓好出让金的回笼工作,继续策划、推出一批成熟地块的“招拍挂”,缓解财政压力。加快完善投融资平台,推动“政银企”合作,努力解决项目融资难问题。积极向上衔接,争取我区符合国家和省投资导向的项目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强化用地保障,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快建设用地的上报审批工作,确保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3、狠抓项目规范管理。继续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挂钩领导和项目业主责任,力促80个区级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按照项目建设终身责任制等要求,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对工程进度等进行检查督促,确保重点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㈢提升工业,把着力点放在持续优化结构上

1、培育龙头,引领提升。围绕提升电子、LED、石英钟、汽车、机械等新兴产业,以科能电子、电子为龙头,加快科能电子园区和电子园区建设,带动一批光电产业企业的壮大;以电子为龙头,推动国家级石英钟检测中心建设,促进石英钟产业的掘起;以矢崎汽配为龙头,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发挥好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推动规模以下企业的成长,力争新增一批规模企业。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饮品、食品、啤酒等重点工业项目,力保早建成、早投产。

2、强化创新,助推提升。以创建“知识产权强县”为目标,不断拓展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的服务层面,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与改造,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个,争取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家。加强品牌创建、运营和提升,鼓励企业争创驰、著、知名商标。引导企业参与制订各级标准。加强企业上市工作,协助企业解决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3、做大载体,配套提升。抓紧开发区扩区各项准备工作,促进开发区扩区尽快获批;按新城区的理念规划开发区建设,加大市政道路、供水排水、行政服务、商住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开发区功能配套,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高层次的先进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园区500亩行政商业中心用地、园区137亩商住地和园区汽车4S店土地招拍挂工作,促进生产生活业发展。

㈣突破三产,把着力点放在壮大新兴业态上

1、力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新突破。加快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物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社区服务电子商贸、网上购物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加快万达城市综合体、明发商业广场、人民广场欢乐城等项目建设,努力引进一批高端商贸业态,发展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

2、力求传统服务业提升有新突破。加快国际汽车城和开发区汽车4S店一条街建设,促进汽车展示中心、4S专卖店、二手车交易市场、零配件及汽车用品供应等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特色商业街。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积极打造以风景区为中心,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培育城市休闲之旅、宗教朝圣之旅等特色旅游,并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打响旅游品牌。

㈤内外联动,把着力点放在增强开放实效上

1、在稳定规模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紧盯双百企业、央属国有企业、世界500强和国内民营大企业,加强对产业整体发展、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的研究,努力储备生成一批事关产业升级的好项目。加大产业链项目的招商力度,引导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弱的传统生产企业外迁,并利用腾空的土地、厂房发展高新产业或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狠抓在谈重点项目的转化,促其尽快落户。

2、在扩大份额中转变外贸方式。密切跟踪我区重点出口市场和25家重点出口企业动向,做好大宗、重点产品出口情况的监测、预警,引导企业因势制宜调整经营策略,有效规避外贸风险。继续推进外贸出口转型,鼓励出口大户培育自主品牌,力促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参与海外并购,建立直销渠道,获得国际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力量,避开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

3、在拓展平台中密切龙台合作。积极对接先进制造业,加强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冶金、食品加工等产业对接,鼓励骨干企业与相关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承接台湾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转移,拓展龙台产业合作空间。精心打造传统武术、民间信仰、宗亲联谊等文化交流载体,继续办好“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㈥和谐为本,把着力点放在改善民生质量上

一是重视“三农”工作。强化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和水利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00人;加强与省外劳务合作县区的联系,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众、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推进慈善事业全面发展。

四是加快安置房建设。加快永兴小区、龙江小区一期、梧店小区一期、东裕花园、进贤小区一期、小区等安置房建设,保障动迁群众如期安置。

五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继续开展区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活动;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㈦社会协调,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各项事业上

一是努力提高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扎实推进开发区实验小学、二实小、中心小学、中学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教学楼、中学宿舍楼等校舍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开工建设4个镇公办中心幼儿园。

二是努力繁荣文体事业。推进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抓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三是努力推进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施药品零差率;加快推进医院、市第二医院、卫生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重大疾病监测和防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篇8

(2014年7月11日)

根据市政府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我局今年负责实施的计划主要是农村闸站建设、圩堤加修、完成幸福河整治工程、开建川东港整治工程和完善城市防洪工程等五项工作,现将上半年有关工程完成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农村闸站新建维修改造工程。今年全市计划新建圩口闸45座、排涝站45座,维修改造圩口闸100座、排涝站50座。其中, 新建圩口闸45座、排涝站45座为小农水重点县工程项,主要分布在大营、新垛、老圩、钓鱼、西郊等五个乡镇,目前,工程招标工作已完成,由于汛期水位较高无法施工,待汛期一过立即组织施工,保证在年底前全部完成;维修改造圩口闸100座、排涝站50座主要分有在全市面上。目前已完成维修圩口闸96座,排涝站49座,还有4座圩口闸和1座排涝站计划在下半年完成。

二、圩堤加修工程。今年市政府继续安排3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圩堤除险加固以奖代补,计划加修圩堤土方100万方。上半年已完成加修土方57.7万方,占计划数的57.7%,其余正在抓紧实施,确保10月底前全部完成计划任务。

篇9

一、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110.8亿元,年均增长11.7%,高出预期计划0.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5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2447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八五"期末增加645美元。"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0亿元、外贸自营出口183.6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1.5倍、2.5倍和2.2倍。累计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亿元,年均增长12.6%。

--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0.7:47.3:42调整为9.8:46.2:44。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由"八五"期末的27:38:35调整到1999年的28:31:4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联营、三资企业实缴税金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别由"八五"期末的57.6:20.9:4.3:5.3:11.9变化为39.5:7.8:7.9:21:23.7。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如期完成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任务,通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减员减债、主辅分离、抓大放小、搬迁改造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初步实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12家优势企业改制上市,直接融资40多亿元,增强了产业的集中度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培育了近500个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新建了一批要素市场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实现了旅顺局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为龙头,遍布城乡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7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3/4以上。国际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到2000年末境外合作范围已增加到51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99家境外投资企业,其中生产型企业74家;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1.8万人,出口额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5%和25%。"九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倍增速度发展。200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4%,比"八五"期末提高8.4个百分点。加快了以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双D港"、软件园为骨干的3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引进了东大阿尔派、诺基亚、东大士通、博涵咨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化、国际化。

--城市建设成就卓著。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展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改观。"九五"期间,搬迁改造了75家城市工业企业,置换出大量土地,有效地防治了大气、海域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综合治理了市内41条沟河、排水设施和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等70条市内交通主干道及路街,新建了星海湾、奥林匹克、海之韵等32个广场和森林动物园等10个公园。"九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共绿地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1999年大连市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0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产业化的示范城市。

--口岸优势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瓶颈"制约向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转变。5年来,共投资50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显著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功能、集散功能,形成了较强的口岸优势。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6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万标箱。空港运输增长迅速,已开通了103条国际国内航线(境外航线14条),与国内外54个城市(国际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2000年旅客吞吐量达275.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8倍和2倍。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也取得新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4%。以华农油脂、大成肉鸡、绿雪蛋粉、础明精肉等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大连软件、北大科技、实德建材、大宇电子等8个科技、工业园和18个市属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区市县的税金、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60%都是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2000年,南三区与北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已由1995年1.02:1变化为1:1.06,实际使用外资比值由2.8:1变化为1.1: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值也由1.9:1变化为1.6: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现代博物馆、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的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提高了城市档次,增加了文化底蕴,还树立了新的城市形象。新建了儿童医院、社会福利院、广电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地支持了医疗卫生、新闻、广播电视、文体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装节等大型涉外经贸文化活动,铸就了大连城市品牌,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拓宽了对外贸易合作的领域。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全市98%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90%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70%的城市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53.4%、59.6%降至2000年的45.1%和48.5%。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3.8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2.66平方米;农村人均实有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1.8平方米。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1元,年均增长3.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23元,年均增长9.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1995年的月均140元提高到221元。

二、基本经验

"九五"期间,我们不仅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一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二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三是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篇10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冰冻灾害、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区划调整的特殊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融城强县”发展战略为指导,全面推进“工业兴县、城乡统筹”发展方针,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望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判断,“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可望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竞争实力大幅攀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0亿元(预计数,下同),是的2.8倍,年均增长16.2%,超过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是的4.1倍,年均增长31%,超过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快速攀升,由的第170位跃升到的第92位,成功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宏伟目标。

2、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90亿元,是的4.6倍,年均增长32.6%,超过规划目标9.6个百分点,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有色新材料、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7:69.5:21.8,其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2和4.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3.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3、农业基础夯实巩固,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年均增长7.5%,超过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30多亿元,改善了大批农业水利设施,改造了一批基本农田,建立了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农业基础夯实巩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集体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引进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项目,特种水产养殖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性、带动性作用逐步显现,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4、投资规模持续加大,发展优势明显提升。,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0亿元,是的4.5倍,年均增长34.9%,超过规划目标23.9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在投资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以雷锋大道、金星大道、长湘公路、金洲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等融城主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城镇规模持续扩张,县城品位不断提升;水利基础夯实巩固,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供电质量大为改善;邮电通讯、给排水等其他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再加上京珠西线、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石长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启动建设,我县的发展优势明显提升。

5、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随着大批产业项目的引进投产,发展类型正在由投资拉动型向产业支撑型转变;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注重科技进步,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区域发展实现了由“融城”到“建城”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县经开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大规模投入建设,长沙电厂、晟通科技、金龙铜业、亚华乳业、澳优乳品、雪津啤酒和中航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等大中型工业项目成功落户或建成投产,和记黄埔、恒大名都、联城国际、深圳南山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发建设,我县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6、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0元,年均增长14.1%和18.3%,分别超过规划目标3.1和6.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是的2倍,年均增长15.4%,超过规划目标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大为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计生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发展经验

综观“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六个成功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融城强县,统领全县发展;二是始终坚持工业兴县,突出

发展工业经济,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大力度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四是始终坚持借力发展,狠抓招商引资,不断借智借脑,借外力助推经济发展;五是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六是始终坚环境优先,把环境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三)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不够大,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市化进程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将整体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国转型与调整的压力持续加大,我们面临以大调整、大变革促进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是宏观经济发展转型调整。全球产业、金融、贸易等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焦点。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的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最为紧迫的任务,国家将致力于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以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等形式,突破城际边界,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优化配置资源,长株潭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第二道经济发展长城”建设的战略支点之一。三是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是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关键期,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将由起步区向核心区拓展,试验内容将从基础设施与产业工程向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迈进,望城开始站在更高、更新的位置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将成为支撑省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建设现代生态新城的新亮点。四是长沙迈开城市国际化步伐。随着长沙国际化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的布局,长沙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显,将为望城新区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二五”所处的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将处于历史上最重要的“以转型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转型将以县域向城区的区域空间与发展模式转型为核心,包括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立体转型。综合考虑各因素,“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处于工业化中期,进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端化发展、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的新阶段;二是处于城市化“黄金发展期”,进入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进入以沿江开发为主攻方向的滨江时代,望城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格局将基本形成;三是两型社会建设提速,进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四是社会发展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多元演化,公共产品和需求明显扩大,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受关注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进入发展型阶段。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动力

受经济外向度低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望城的发展动力依然主要靠投资和消费的双驱动,但发展方式将转变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发展的轨道上,发展区域将转向到新区建设和“一江两岸”、互动发展、统筹协调的发展路子上。总的来说,望城加快发展具备诸多动力: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驱动,将为望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来“黄金期”;二是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双推进,将为望城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空间;三是滨江时代和高铁时代双叠加,将进一步放大望城的区位优势,更加有利于望城生态优势的发挥;四是新区建设和园区发展双融合,将为望城“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五是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双战略,将为望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是发展理念需进一步创新。进入城区建设的崭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切实转变县域经济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城市经济认识,以全球视野、“两型”理念、都市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新区建设,精心打造大河西乃至省会的新地标。二是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同步快速推进;要转变发展模式,协同推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要转变发展形式,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两型发展。三是发展机制需进一步突破。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只要是有利于建立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有利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管理制度,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四是第三产业需大幅度提升。人气不旺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必须打通进出通道和过江通道,以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人气;必须构筑江湖美景、田园风光和山水洲城,以宜居环境来凝聚人气;必须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以三产发展来提升人气,促进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提升。

三、“十二五”发展总体构想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建设新城、强工兴园、城乡一体”发展方针,不断优化“一核、两带、三区”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打造滨水新城区、建设幸福新望城”而努力奋斗!

(二)战略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谋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的精神满足与社会进步同步,让人民群众劳动得更加体面,生活得更有尊严。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打造和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形成科教竞争优势。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社会体制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望城。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不合理不协调向统筹协调转变。妥善处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各环节、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坚持“两型”引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望城的生态环境,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两型”理念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把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抓发展、上项目的底线,降低资源消

耗,减少污染排放,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绿色发展之路。(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两型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六大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适当考虑物价因素,2015年达6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4:40,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1%,2015年达8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2015年达1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达100亿元以上。

——城市建设大跨越。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力争到2015年形成3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到2020年形成5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把新区建设成具有文化品位、时尚气息、风貌独特的现代生态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至2015年建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55%以上,形成以新区为龙头、以重点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定位明确、产业联动、设施健全的城乡互动发展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两型建设大跨越。资源节约充分体现。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实现静态削减18%,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控制在0.7吨标准煤/万元、140立方米/万元以内。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到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6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基础设施大跨越。加快建设铁路轻轨、快速干道、过江通道、港口码头,构建铁路交通,拓展城际交通,完善内部交通,提升水路交通,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网络化、大容量的综合交通体系,全方位缩短对内对外时空距离。实施通畅工程、品质工程、安居工程和文明工程,建设具有国际水准、时代气息、代表望城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水、电、路、燃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商业、文体、休闲等市政设施,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社会建设大跨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达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24000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9和45平方米,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完善设施配套,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四)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一核”,开发“两带”,打造“三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突出“一核”,即打造核心新城区,重点建设新区起步区,大力发展综合商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星级酒店、滨水房产,打造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改造提升县城区域,向东拓展至湘江西岸,打造以斑马湖为“绿心”的城市景观,构建功能完备的城市商圈;着力建设物流枢纽城,打造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和现代新型生产力服务中心,构建“品”字型组团式城市建设与发展格局。开发“两带”,即开发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和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湘江生态经济带以潇湘大道和湘江大道北延为契机,加快湘江两岸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岸线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以金洲大道沿线的秀美风光为依托,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等,使之成为展示湖南农村风貌的新名片。打造“三区”,即打造特色鲜明而又紧密联系的高星经济区、河东经济区、大众垸经济区。高星经济区以望城经开区为依托,发展有色新材料、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和与之配套的生产生活业。河东经济区以长湘公路和湘江大道为依托,以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仓储物流和能源产业。大众垸经济区以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高乔大道为轴线,加快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区向都市生活配套区的转变。

2、城镇布局

结合长沙市总体规划,按照“一江两岸、一核多点、西主东强、南融北通”的思路和“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一核心、多亮点”的空间形态。一核心,即以新区为核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起步区;多亮点,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新镇、旅游文化名镇、生态风情小镇,构建开放式、组团化、生态型城镇发展格局,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产业布局

—— 三产业布局。商贸物流业,重点在新区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以斑马湖、月亮岛为中心的核心商圈建设,建设大河西物流枢纽城;房地产业,重点在湘江两岸、城区部分和风景秀美的山体旁建设精品楼盘,打造高端生态居住区;文化创意业,重点开发“一江两岸三镇四岛”;现代金融业,重点在新区建设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商业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在新区布点;同时,在新区打造城市综合体,在黄金建设河西高铁新城,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

服务业等。—— 二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区三基地”,即以望城经开区为龙头,开发建设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努力打造重点突出、多点支撑、互动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体系。

—— 一产业布局。重点建设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一园、两带、三基地”。一园,即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带,即百里名优水产养殖带、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三基地,即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与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新区、打基础、强产业、谋福祉”四大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四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望城”、“开放望城”、“实力望城”和“幸福望城”。

(一)建新区,即大力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城区建设工程,打造“生态望城”

建设滨水新区。立足“以人为本、两型引领、国际品质、文化提升、江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新型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以世界眼光、国际水准、现念,高标准做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创新融资方式和开发模式,建设“四纵五横”骨干道路,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使湘江风光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实现起步区城区基本建成、核心区骨架基本完善,规划区格局基本成型。同时,打造新区产业支撑。大泽湖起步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办公、高端生态住宅、娱乐休闲产业,着力打造长株潭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斑马湖起步区大力引进商贸流通、宾馆酒店、金融保险、度假培训等业态,着力打造生态型、高经济附加值的城市商业圈。谷山生态居住区突出生态公园建设,着力打造长沙新的高端生态居住区。

推进城乡一体。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顺应现有的地貌和生态,加快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城镇产业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的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切实改善城镇环境。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消除农村危旧房;推动中心集镇和农民新村建设,使其成为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建设具有望城特色的湖湘新居。

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形成城市、林业、农田、湿地、流域等五大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道路两厢绿化,建设城区公园,增加绿地总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绿化体系。开发谷山、乌山、书堂山、黑麋峰四大森林公园,建设湘江、沩水、八曲河、马桥河四条景观轴,打造斑马湖、大泽湖两大核心景区,美化月亮岛、蔡家洲、香炉洲、冯家洲四大生态绿岛,建成斑马湖湿地景观与生态休闲区、大泽湖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月亮岛美猴王主题公园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休闲之都,形成水网交织、山环水绕的滨水花园之城。

(二)打基础,即大力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开放望城”

加快开放式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大幅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全面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迅速提高水路交通能力,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协调配合建设好长潭城际铁路、长岳城际铁路、长益常城际铁路、石长铁路复线和地铁5号线,升级改造望城火车站,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快速推进京珠西线、黄桥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建设,规划建设好g319、北横线、湘江大道北延线、芙蓉北大道、先导区连接线等交通干道,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大力建设新区路网、雷锋北大道拓改、星城大道、望城大道等内部交通,规划建设丁白大桥、香炉洲隧道等过江通道,实现东西互动发展,并完善与京珠西线、黄桥大道等干线公路的互通连接线建设,连通城际城内主干道,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规划建设铜官、靖港、游艇码头等港口码头,升级改造望城码头,打造湘江黄金水道,提高水路交通能力。

打造开放式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抓住长潭、长岳、长益常等城际铁路在望城黄金镇交汇,黄金站将成为城际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黄金站,建设与之配套的公路网络,整合、梳理城际轻轨、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把黄金站打造成以高铁为基础,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河西地区综合型交通枢纽门户。同时,适应“跨江发展、沿江建设”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一江两岸”防洪景观工程,加快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把望城建设成为大河西地区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构筑开放式发展格局。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积极采取产业链招商、增资扩股等引资方式,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重点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品牌和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代表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江河湖泊治理为代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望城自来水厂改扩建为代表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以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雷锋全民健身中心为代表的群众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电力、通信、燃气、市政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完善配套,提高区域开放层次。

(三)强产业,即大力推进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打造“实力望城”

明晰产业定位。按照产业发展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形态两型化、三次产业融合化的要求,选准产业主攻方向,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做强工业:突出壮大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陶瓷、石材、砂石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部食品加工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供应中心、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把望城建设成为长沙重要的工业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做优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业、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产业,将望城打造成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态型生活

居住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做精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将望城建设成都市生活配套区。壮大产业规模。一是打造大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做大做强望城经开区,形成千亿元规模,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化、特色化新兴园区。二是发展大产业。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大幅提高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集群度,注重培育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百亿级产业,将有色新材料打造成500亿元产业集群,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打造成200亿元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大企业。规模企业达到500家,其中亿元企业60家,10亿元企业20家,50亿元企业5家,100亿元企业3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四是建设大项目。继续加强招商引资选资,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湾田实业、航天磁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努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五要实现大调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陶瓷、石材、湘粉、砂石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一批具有望城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放光彩,振兴内生经济。

培育产业竞争力。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引导企业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力争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

(四)谋福祉,即大力推进以社会事业为核心的民生工程,打造“幸福望城”

实施人才兴业工程。以高层次人才和新城区建设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精心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型、经营管理型、农村实用型和行政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把望城打造成为长沙的人才高地;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面向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制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富民工程,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五大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机会公平原则,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政府办园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拓宽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鼓励、支持、规范民办教育,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社会贡献水平。

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便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敬老院,关心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广电、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篇11

——人均GDP实现14062元,同比增长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52.7%。

——工业生产性投资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2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71亿元,同比增长38.5%(目标任务38%),比目标任务高0.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82亿元,同比增长17.5%,比15%的目标任务高2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28%,比16%的目标任务高12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6元,增加560元,同比增长14%。

——符合政策生育率93.2%,高出92%的目标任务1.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20.9:50.7:28.4调整为**年度的20.6:52.5:26.9。

综上所述,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运行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年全县克服春旱和冰雹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等不利因素,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亿元,实现增加值8.59亿元,增加值增速5.5%。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培育农产品品牌6个,完成39个“一村一品”和3个专业乡镇发展规划,已初步建成专业村24个、专业乡镇1个。优质生猪、果蔬、家禽等六大优势农产品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启动了7个示范村和13个试点村的建设,投入资金3780万元,重点打造正华、团结、莲花三个亮点试范村。10个村被列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项目行列,为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新建通乡公路22公里,通村公路89.5公里,治理水土10平方公里,新解决**人饮水困难,新建、维修提灌站36座,新建沼气池4060口。救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在严重的旱灾情况下,水利工程保障了全县18.3万亩水稻适时保栽,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灾年不减产不减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后劲增强。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增加值13.71亿元,同比增长38.5%;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25%;用电量同比增长2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5%;新增规模企业13户,总数达到73户。

运行特点:一是效益提升。企业利润、税金普遍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普遍下降,规模企业利润实现1.5亿元,增长125%,规模企业入库税金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33%,税收上千万元企业有4户(**、电力公司、**南风、**)。二是重点突出,培育和发展重点企业成效明显。产值过亿元企业14户,累计完成产值29.5亿元,占全县规模企业总量的59%,成为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其中**完成产值4.86亿元,增长378%,其产值占全县规模企业产值的9.7%。三是投资持续增长。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大的情况下,全县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3%,其中技改投入完成8.6亿元,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县55个工业技改项目中投资千万以上项目29个,强劲的势头为明年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三)三产快速发展,城乡市场活跃。

三产增加值完成11.21亿元,增速达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82亿元,增速达17.5%。城乡消费市场活跃,71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验收合格,带动了农村市场。外贸出口快速发展,出口额达93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三产九大行业发展良好,旅游、教育、汽车、商住、文化等消费热点不断形成和扩散。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竣工面积达37.1万平方米。彭湖湾、滨江路A段、**•金碧天下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顺利,**市四大精品旅游景区之一的彭祖山开发正积极推进,旅游总收入完成4.1亿元。

(四)项目投资强力推进,对上争取资金成效显著。

**、**建材、**生物、**豆奶、**•金碧天下等一批大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为投资快速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全县在建项目158个,县级46个重点项目投入18.0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进展顺利。重点加强对**循环经济园区、**化学建材园区、**食品工业园、迪美特生物科技农药产业园区等项目的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9个市级重点项目有序推进,6个市级亿元项目有5个全面开工建设,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年各部门共争取项目资金1.6亿元,同比增长65%,居全市前列,争取省开发银行贷款2000万元,这些项目资金的到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效果明显。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落实招商责任,提高招商实效,强力实施“内外联动,全民招商;突出产业,全面开花;注重质量,整体推进”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招商引资工作再创辉煌。全县履约在建招商引资项目115个,到位资金22.87亿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19.2亿元的119%,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25个,到位资金9.9亿元。工业项目87个,实际到位资金16.9亿元,完成市下达工业项目任务13.44亿元的126%。新签约工业项目41个,协议引资116.8亿元,投资**万元到1亿元的项目5个;亿元及以上项目13个;20亿元项目3个。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28%,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4亿元,同比增长34%,确保了全县各项重点支出。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6.99亿元,同比增长16.6%,各项贷款余额14.98亿元,同比增长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4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96元。

(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长足发展。完成了城区教育医疗机构布局调整优化的规划和前期工作,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血吸虫病、狂犬病等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和民政等工作不断加强。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30人,完成目标任务101%;全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征地拆迁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铺开,已有6464人参加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高达95.8%;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县享受城乡低保1.3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76万元;新开通有线电视村10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制约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趋紧,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出现阶段性短缺。二是质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较少,开工率和履约率不理想。三是物价持续上涨,以食品类为主的物价水平持续攀升,影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环境容量制约因素日益突出。五是发展遗留问题仍未完全消除。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贯彻执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点、线、面”发展方略,“靠南向北”,融入**,建设**“卫星城”。坚持以快促好,快中求好不动摇;坚持工业主导,三产互动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动摇;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不动摇。着力建设“开放**,富裕**,宜居**,和谐**”,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二)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3%以上,人均GDP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0亿元,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增长16.6%以上,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入22亿元;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减少800吨,氨氮排放减少30吨,二氧化硫减少1600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5%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这样安排的主要考虑是:

一、从需要看,GDP增长13%以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与我县“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有利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从可能看,根据07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08年实现这一发展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二、安排全社会投资42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22亿元,符合**现阶段加快发展的实际和要求。只要我们继续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安排体现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点、线、面”发展战略,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夯基础、调结构、重投入、求发展上来。

(三)发展举措。

1、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突出抓好青龙新型工业城建设。“建设工业强县,实现跨越发展”,是多年来我县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发展目标。我们要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工业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紧紧围绕目标,强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浓烈氛围。一是要突出抓好青龙新型工业城建设,人力、财力、政策适度向新型工业城集中和倾斜,大力推进工业新城建设,科学完善工业新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园区功能,增强园区吸附力,积极寻求园区拓展空间,以“融入**,合作新津”为重心,与新津共同打造以承接大化工等高科技项目为主的“新彭工业园”,逐步形成以“新彭工业园”为前沿对接点,以新型工业城为核心区的新的工业格局;二是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突出化工、轻纺、机电、材料四大支柱产业,打造三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循环经济园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精细化工、机电、现代纺织为主的新技术产业集群,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集群;三是要创新招商方式,既着重招商引资,更着重招商选资,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围绕**产业转移,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千方百计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企业,把招商引资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推进旅游发展,突出抓好黄龙生态宜居城建设。抓住**市市政中心南移和发展**平原城市群的良好机遇,抓住市委、市政府整体开发三苏祠、黑龙滩、彭祖山黄金三角旅游带的契机,结合我县旅游发展现状,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对接**”上做文章,在增添措施上动脑筋,在落实行动上求突破。依托**•金碧天下项目,充分利用牧马山、黄龙溪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建设黄龙生态宜居城,带动黄龙片区旅游三产快速发展。加快彭祖山综合开发,抓好彭祖山长寿养生主题度假区等旅游项目招商工作,把彭祖山打造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版块。大力发展高档农家乐,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青龙柏杨湖生态开发步伐,全方位、高品质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

3、推进城市发展,突出抓好县城中心商贸区建设。县中心城区包括南、北新区以及两江汇合处,根据城市性质定位为“**市圈内的卫星城市,以长寿文化为特色的滨江园林城市”,可联片开发,一体打造县城中心商业区,在开发中突出“滨江”、“园林”、“山水”和“长寿文化”特色。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是抓好规划修编,科学定位。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完善以联接**为主的交通路网规划,抓好岷江二桥建设,打通融入**的快速通道。启动县医院、中医院、一中和看守所、消防站等的建设,抓好污水处理厂的投运工作。三是抓好城市重点区域建设,县中心城区及灵石片区,重点抓好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优化人居环境,北部新区重点打造科教中心、信息咨询、后勤培训基地,支持**大学锦江学院二期建设。

4、积极开展统筹城乡试点工作,加快统筹步伐,加速农村发展。借鉴**市统筹城乡工作先进经验,努力探索符合我县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新路子,吃透、用够、用活国家统筹城乡试点县的政策,要紧紧围绕土地整理、土地流转方式、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等做文章、做好文章。一是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聚居点规划编制等工作;二是抓好城乡产业发展工作,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业专合组织,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土地向工业、农业、三产流转试点工作;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形成“四纵连一横、一环绕**”的公路交通主骨架网络,全年完成通乡公路16公里,通村公路40公里,逐步形成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

5、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体制和机制,按照全国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要求及市政府《关于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严格执行对高耗能行业的差别电价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减排的源头控制,把能耗和环境评价作为新开工项目审核的前置条件,强化工业、城市、农村污染源整治,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环保型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6、繁荣社会事业,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全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巩固提高教育“两基”实施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二是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是繁荣和管理并举,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迎奥运为契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创建**省中医先进县;五是加强计生工作,确保符合生育率达91%,认真落实计生奖励政策。

7、着力解决民生民本问题。全面推进“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认真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妥善处置被征地农民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和后续就业扶持工作、企事业单位改制遗留等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各位代表,**年各项目标任务是根据市上下达,结合**实际,体现加快融入**,加速“三城”建设,加强城乡统筹的原则制定的,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但我们深信,在县委、县政府坚强的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人民众志成诚,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各项目标任务完全也一定能够实现!

附件:1、**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草案)

2、**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建议)

篇12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4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26.48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9%,比去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61亿元,同比增长37.4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亿元,同比增长19.4%;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52.4%;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43.9%。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45.05亿元,同比增长18.25%,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15.8%。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5.97%。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58.3%,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29.2%。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中国)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9.24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项整治”成果,区域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品质得到提升。

1、景观打造扎实推进。夫子庙核心景区品质不断提升,在通过省级验收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完成瞻园扩建工程,启动了西广场地下停车场建设,实施了江南贡院改造出新及景区亮化提升;历史文化名河打造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内外河沟通工程,后五华里中华门至甘露桥段沿河景观商贸设施基本建成,甘露桥至西水关段改造即将开工;明城墙保护卓有成效,雨花门复建工程全面完工,西水关段城墙修复开始启动;景点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完成胡家花园拆迁,实施了芥子园复建拆迁工作。

2、老城改造进展顺利。城市路网布局不断完善,开工建设大明西路西延工程,基本完成明匙路拓宽二期拆迁,完成东风河、红花河河道清淤,改造了开源、龙苑等小区地下管网,完成五一沟续建工程,全区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危旧房改造加速推进,今年实施的6个危旧房改造拆迁项目中,后江沿、胡家花园拆迁进入扫尾阶段,门东C2、D4及家居乐、教敷巷地块拆迁进展顺利,全区共完成拆迁居民3850户,工企38家;房地产开发稳步推进,皇册家园三期主体封顶,佳日雅苑、雅居乐花园二期开工建设,来凤街1号、蓝天华门即将开工,全区新开工面积31万平方米。

3、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出台加强城市长效管理十项举措,强化市容管理责任无盲区、管理无脱节、长效无回潮工作标准,多次开展清除新违建联合执法行动,按照“七无”标准,重点打造长乐路、中华路等10条“区级市容严管路”,完成雨花路中段等17条道路的店招店牌、夜景亮化改造出新,实施了55万平方米小区出新和38万平方米房屋整治工程,积极做好市政设施管养维护,补植更新行道树、花草灌木约27万株,启动了大明西路等地块绿地建设,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在六城区名列第2。

四、改善民生强化保障,社会事业在争先创优中统筹发展

围绕“五有”目标,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富民工程,努力促进创业就业,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谐构建取得新成效。

1、富民工程稳步推进。成立5个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重点打造天诚二手车市场等示范创业园,实施创业扶持、岗位补贴、缓交保险等稳定就业政策,完成小额担保贷款155万元,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120人次,新增就业岗位9316人次,实现再就业2385人次,援助困难人员就业797人次,开展职业培训2604人次。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万元,同比增长9.7%。

2、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建成经济适用房配套幼儿园,启动钓鱼台小学扩建工程。成功举办“名城之约”主题晚会等大型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了“金陵五月风”等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各类市场性娱乐演出1000多场,评话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深化卫生服务改革,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通过评估验收,认真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广泛开展“六送体育进社区”活动,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

3、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及时为全区3600多低保户及近1.5万户困难家庭发放各类保障金1822万元。积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区新增社保参保人员4265人,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3.4万人。积极做好拆迁居民住房保障工作,建成夹岗经济适用房8.7万平方米三期工程,翁家营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基本完成拆迁,佳营路2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正式立项,全区共受理申请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约1000户。

五、提升效能维护稳定,公共服务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优化

注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效,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社区建设管理,有效钝化社会矛盾,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1、行政效能不断提升。积极开展服务企业“三帮”行动,办结了87个帮扶事项;深化权力阳光运行,出台《区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推进网上审批,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实行了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举措;强化效能考核激励导向,按月通报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加强公务员素质培养,继续开展公务员“5+X”能力考核,全面实行网络学校培训;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街道所属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通达厂人员分流,基本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