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成果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活动成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活动成果

篇1

近年来,呈现出村集体积极筹资、群众踊跃集资、社会知名人士主动捐建公用设施的大好局面,涌现了许多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诸如浊峪村干部带头、全村群众捐款16.8万元,解决了文化大院建设资金的缺口;卢氏县汤河乡汤河村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捐资8万元建设文化大院等等。

随着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文体活动在农村社会中的多元功能已越来越明显,它已不仅是农民健身的手段,而是担任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有效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出现了“六多六少”的现象,即:赌博酗酒的人少了,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多了;吃药打针上医院的人少了,身体健康、不害病的人多了;村民邻居之间闹矛盾的人少了,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人多了;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少了,服从大局共谋发展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积极致富的人多了;恶习俗气、不讲文明的人少了,崇尚新生活的人多了。老百姓用淳朴的语言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体育设施建起来,农民群众乐起来,歪风邪气少起来,村风民风好起来”。此类现象充分说明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改变和带动了农村社会环境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和谐及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民的自我发展

开展农村文体活动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民的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文化大院这个平台来开展农村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既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改善了群众的健身意识,激发了参加锻炼的热情;又促进了农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促进农民主动学习和交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同时又对发展个性,塑造人格魅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农村文化大院各项活动开展给农民带来欢乐,为农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活动开展增进了农民与外界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锻炼意志、更新观念,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如卢氏县,以文化大院为依托,先后成立了西瓜、粉条、中药材、食用菌、核桃等专业合作社,进行技术学习交流,引领农村群众走上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弘扬地域特色文化”

通过文化大院活动推出了一些品牌和特色。诸如:灵宝市的索辛酉、卢氏的赵邦性等6人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陕县北湾挂面等13个项目的申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进展顺利;正在对陕县剪纸、卢氏烙花艺术、灵宝道情皮影(多次应邀到法国、奥地利等国演出)等20个项目,进行资料搜集、整理、申报和陆续开发。农村文化大院为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设施支持和活动场所,让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得以发展和传承,取得了不少成绩。

农村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开展的可取经验

(一)国家政策支持、当地文化体育部门的有效规划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体育和文化同源同根,属于人们精神生活的范畴,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体育局从2003年开始提出构建“豫西篮球走廊”,到2005年开始进行“豫西体育走廊”的建设,使农村体育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体育走廊”为“豫西文化长廊”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弥补和丰富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高档次体育场馆和文化大院的建设,带动了农村体育和当地文化活动从普及走向提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很多群众称赞“两廊”是“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不少村为政府部门送来了锦旗、牌匾和感谢信。豫西文化大院中体育场地设施的建成和使用,既完善了原有设施的健身功能又开辟了农村体育活动的新场所,使广大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正是由于文化、体育部门与时俱进,适时决策,让文化长廊和体育走廊带动了当地农村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重视典型村镇和群众骨干的带动作用

当地文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大型比赛和一些品牌活动开展,离不开一些典型村镇和文体骨干的带动。灵宝市的农村篮球联赛,在全国已有名气,比赛起源于群众体育基础较好的焦村镇,从而带动其他乡镇活动开展。值得说一说的是,被网民誉为“民间萨马兰奇”农民梁金牛,他自发组织活动骨干,免费为各村组织比赛和裁判服务,正是这些活动骨干无私的行为,才有了目前的活动局面。

陕县大营村的文化大院已经具备规模,甚至优于城市社区,大营村的群体活动在河南省和全国都是一个亮点,无论在体育组织,还是体育设施都相当优越,并且多次承接了河南省农民男球赛,文体活动一年四季没有间断,满足了群众需求,增加了体育人口,激发周边村对体育的热情,从而带动了周边的城村、黄村、温塘村、辛店村、吕崖村、七里村等十余村(镇)都相继建成了各自规模的文体中心、篮球场、门球场、健身苑,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三)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广大群众热心支持和参与

该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尤其篮球等一些传统项目的发展与积淀,为当地的文体活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群众是创造和发展文化的主体力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豫西文化长廊建设中,各级政府注重保护和维护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立起形式各异的文化中心、文化大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满足了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阵地活动的主角,文化建设的主体,掀起文化大院建设热潮。

文化大院建设和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豫西体育走廊和文化长廊的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农村还是低水平的富裕,农村文体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农村文体活动开展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文化建设方面,乡镇一级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状况。一些镇干部认为抓文化工作只投入不产出,或很少产生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前乡镇财政和村集体收入相对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忽视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忽视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再者,因为部分政策的实施和保障不到位,中央和省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还不能得到财政的必要扶持;有影响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使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从而导致了文化建设滞后的情况。

(二)缺乏宏观管理与组织,常规文体活动难以开展

基层文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尤其是村级活动不能经常开展,缺少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随着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加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精神追求,无形中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由此凸显了基层特别是乡(镇)、村文化工作队伍力量的薄弱。绝大多数乡镇村没有文体专职工作人员,村里面都是兼职或临时指定,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人员配备不足、更换频繁、兼职过多、专干不专;还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造成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这些现象使蓬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缺乏了专业性辅导,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严重地影响了基层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乡村一级不同程度出现文体设施不齐,经费不足,缺口较大

由于乡村一级财政收入有限,国家的补贴也有限,导致基层活动经费无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受影响。一些村文化活动室设施不全,场地不足,只能维持小规模的文化活动所用,大型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乡镇的年度经费预算计划中大多没有安排体育经费的预算计;举行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靠自筹,没有一定的财力扶持,加上各村经济状况不同,导致举行活动的起伏很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四)存在好大喜功、形象工程、锦标主义的情况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豫西各县市都积极加大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都投资不少资金来建设文化活动场、文化广场,各乡镇都设立文化站,并修建健身路径、体育设施和图书阅览室,村村基本上都修建了文化大院。但是,由于建设、管理的误区,存在有一些设施华而不实,如健身路径建设在远离群众的地方,造成设施浪费,还有一些文化大院外观很壮观,而内部服务于老百姓的东西较少,造成本末倒置。此外,还有许多文化大院和体育设施过多的照搬城市和其他地方设施,没有从农民自身喜好和习惯出发,忽略了当地的实情和服务于农民的宗旨,更有部分活动设施闲置,灰尘遍布,有形无实。

(五)普遍存在文化大院建设和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现象

通过走访得知,农村开展各项活动的思路和方式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等、拿、靠、要”思想,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村镇比较突出。由于经济条件、管理组织和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差异,农民文化活动的发展不平衡。体现在:1.观众群体庞大,锻炼群体相形见绌;2.参与活动男性多,女性极少;3.中年人参与明显少于老年和儿童;4.地区开展的不平衡,各个县市、乡镇、农村差别。

(六)文化大院后续发展缺乏新思路

篇2

1 研究目的

城市社区体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史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近年来,中国社区体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与需求进行分析,以间接了解当前中国社区体育开展的效果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重点,进而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社区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为研究目标,选取上海、北京、温州、天津、太原、湖北、安徽、内蒙古、福建等部分省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以上省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态度

体育动机与态度既是参与者主观出发点,也是客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料表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健身、健心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健身为主。据崔丽丽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社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高达80%以上的居民是为了“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高维岭等人对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动机的调查中,对“健康长寿”一项的选择比例最高,占到72.03%。表明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有了高的追求,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关爱程度也明显提高。“社会交往”成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第二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发展给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对面对面交流机会的渴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已得到普遍推广。但居民健身态度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温州市民中知道并清楚健身意义的仅占调查人数的9.66%,57.86%的人不具体了解,32.47%的人回答不了解。内蒙古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有39.5%的居民认识处于一般,不太清楚的占29%,不清楚的占183.%。说明除了人们的主观意识不足外,有关部门对体育的宣传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持续度都有所欠缺,进而影响到了体育的大众化普及甚至是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3.2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

健身场所直接影响着健身者的健身动机、健身时间、健身方法及健身效应等方面。因此选择和保证良好的健身场所是开展和完善社区体育的重要因素。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场所与所在社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等有很大关系,就近活动是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一个基本标准。

资料显示,街头公共场所、公园、社区空地、本单位设施依然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时占比例最高的选择。显然,因陋就简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是目前中国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一大特点。另外,目前中国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的体育系统的场馆无论从客观数量上还是居民就近选择上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现有的体育资源因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有限体育资源的浪费。

3.3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形式、时间、频率及成员特点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3种:一为利用早晚进行健身活动的日常型;二为以家庭为单位,在节假日进行健身活动的假日型;第三种就是参加有组织的社区体育竞赛。从参加时间和频率来看,各地活动时间多集中在0.5h—1.5h为主,频率从每周0~7次不等,没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就参与对象而言,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以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而青年人较少,表现出年龄结构失衡,如天津晨练者中,中老年人占73.2%,青年只占26.8%;晚练者中,中老年人占77.9%,青年只占22.1%。在温州市民高达70.9%的不进行体育锻炼人群中,中青年人(26-45)是锻炼最少的人群。武汉市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群体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从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来看,内蒙古、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女性参与者所占比例高达60%甚至更多,呈现出较大的性别失衡。这一情况在全国各地较为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不同年龄人群闲暇时间的差别较大外,社区内缺乏适应不同社会群体需要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对活动内容缺乏必要的选择性也是其中之一。相对于中年人社会、家庭双重压力的重担影响其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分配外,青年人自己独特的体育需要在现有的以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活动中,难以得到满足。

3.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

从研究资料来看,中国社区居民日常型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健身娱乐性,竞技性相对较弱。内容的选择多为健身操、太极拳、武术、体育舞蹈、跑步、球类全民健身路径及棋艺等体育项目,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且在民间有相当的基础和普及性;②以非器械类为主,大多数项目均不需要特殊的器械;③场地要求较低,易于开展,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活动场地;④技巧难度较低,易于开展;⑤运动量较小,动作平缓,尤其适合老年人进行;⑥群体性活动较多;⑦花钱不多。比较经济实惠。

3.5 制约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资料表明,影响中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没时间锻炼(武汉市居民高达71.2%)、没场地设施、参加体育锻炼时缺乏技术指导、家庭经费困难等问题。其中,造成没时间锻炼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工作繁忙、压力大、易疲劳、家务繁忙等等,这些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却也因此成了很多人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借口,而事实上,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的晨练,即使起不到明显的健身效果,也会给参与者神清气爽的一天。再者参与体育活动也是积极消除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是我们的大部分人虽然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从意识上增加了,但其行为上却依然处于“有病医治、无病不防”的阶段。再加上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方便最终造成了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健身的不以为然。

参加体育锻炼时缺乏技术指导也是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就不可能科学的锻炼效果,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可程度。这一点除了与中国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本身不足有关外,与中国现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也有很大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中国城市杜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健身和健心,但更主要表现在健身。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模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参与意识的缺乏和体育宣传力度的不足。就近活动是社区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一个基本标准,因陋就简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是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一大特点。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员构成体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失衡。总体表现为离退休的中老年人比例高于青年人,女性高于男性。体育活动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和有效利用率不高以及缺乏技术指导依然是制约中国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一大因素。

4.2 建议

(1)加强城市社区内健身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锻炼和健身的场所。同时定期地培训与考核社区体育指导员。提高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篇3

l我国老年人口与老年体育人口状况

人口学家指出:21世纪将会成为全世界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世纪。1990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约为4.88亿,占总人口的9.2%,199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已超过1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7亿,占总人口的10%左右。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1950年不足40岁上升到2000年的71.8岁。人口学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预测2000—204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年化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十年提高3.99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由1.37亿增加到2.29亿,占总人口的l5.25%;到2040年,中国人口老年化进入高峰阶段,老年人口将达3.74亿,占总人口的24.28%i2];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到4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6%,即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国现有体育人口4亿左右,占总人数的31.4%。

目前我国老年体育人口已突破5000多万,约占全国1.37亿老年人口的36.50%,有29.8%的老人居住在城市。城镇老年体育人口约1700万,占城镇老年人口的44.55%,我国城市老年体育人口的比例达50.2%Eli。上海市1999年底60岁以上老人2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l8.55%左右;广东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中51岁以上年龄组体育人口为50.39%;浙江省部分城市5O岁以上年龄组体育人口为48.72%;北京城市社区50岁以上年龄组体育人口为68.17%;山东省部分城市老年体育人口为24.13%;甘肃省部分城市55~60岁的人群中55.5%的人有体育参与行为,西藏自治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25.2%引,山西中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1.06%,偶尔参加的占28.32%;中国老年妇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生活起居有规律的人数占53.5%一引。据观察:江苏部分城市公共体育锻炼场所,早晨、晚上锻炼的人群中,老年人比例最高。从以上的统计数据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老年体育人口的比例较大,并且呈现出越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老年人口与老年体育人口的比例越高的特点。

2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情况分析

2.1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时段和频度

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每次时间较长,一般在2O~60分钟左右,年均体育锻炼时间已达300小时,锻炼lO年以上的有27.08%,有77.74%的老年人能够坚持体育锻炼J。据观察、访谈江苏部分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以每次3O分钟以上人最多,每周活动4~5次的人数比例最高。山西中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体育锻炼每次时间3O分钟以下占18.3%。30分钟以上占81.7OJ。有体育健身活动习惯与兴趣的城市老年人每次活动大于1小时者约占78.5%¨。早晨、下午、晚上是城市老年人体育健活活动的主要时段选择,并且以早晨活动人数最多,晚上次之。据资料反映,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时段选择,早晨占78.35%,下午占8.25%,晚上占13.4%‘,广东高校5l岁以上高级知识分子选择早晨体育活动的频率最高;重庆清晨、傍晚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H。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频度表现为长间隔型,每周活动1~3次;短间隔型每周活动4~5次;无间隔型每日活动。

这三种类型以每周活动3次以上的短间隔型人数最高。据资料反映,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每周3次占78.76%,每周2次占17.70%,每周一次占15.04%。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频度较高,体育活动已成为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时段与频度特点,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2.2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

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动机呈现多样化特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康复保健、调节精神、人际交往,是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我国城市老年人往往因年老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生理与心理疾病。体育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康复保健、娱乐身心、调节精神、促进人际交往等功能,日益为现代城市老年人所意识到。据资料反映,我国部分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中,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成为首要动机,娱乐身心、寻找精神寄托占65.2%,消除孤独、加强人际交往的占50.5%,防病治病占65.9%,实现自身价值占33.7%,消磨时间占7.69%。西安市6l岁以上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中,休闲娱乐占80.14%,强身健体占90.30%,交际占32.86%,追求时尚占8.23%,提高水平占0,从众占12.6%。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动机中,增强体质占73.68%,疾病康复占14.04%,闲假娱乐占7.02%,人际交往占2.63%,缓解压力占0.88%。江苏部分城市老年人的活动动机与全国其他省、市城市老年人活动动机相似。从以上的数据分析看出,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目的性较强,动机呈现多样化且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

2.3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内容与形式

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内容与形式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同时受到职业、兴趣、习惯、运动能力、体质、性别、区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城市老年人选择的活动项目与内容主要有散步、跑步类、气功、太极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门球、保龄球类、自行车类、篮、排、足球类、体操类、舞蹈类、棋类、水冰类,其中散步、跑步类、乒乓球类、羽毛球、气功、太极类、体操类、舞蹈类成为我国城市老年人最前位的选项内容。

据资料统计: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体育活动内容中,参加气功、太极类、保健类、跑步类约有3000多万人,舞蹈类、球类、棋类、体操类、水冰类也深受欢迎,老年人人均活动项目达3项之多。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散步、跑步64.24%,球类11.18%,交际舞5.59%,武术气功15.84%,游泳、滑冰2.80%。重庆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以门球、气功、太极拳项目和跳扇舞、打腰鼓、扭秧歌民族特点项目为主。广东高校老年高级知识分子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保龄球、自行车、三大球类、跑步、气功、太极拳、广播操、舞蹈等为选择项目。另外,华北盛行气功、保健,北京市有l0万多老年人练“回春医疗保健操”,东北多练扭秧歌、老年迪斯科、舞蹈类等,华东地区盛行太极拳等。江苏部分城市老人活动内容以散步、跑步、气功、太极拳、太极剑、乒乓球、扇子舞、老年迪斯科、球类、游泳为主。从我国城市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选择看出,他们的选项带有明显价值取向和目的性,具有保健性、健身性、娱乐性、独立性、实用性,富有竞争和审美意识的项目内容普遍受到城市老人的青睐。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已不再单调,而是丰富多彩,带有年龄特点,呈现多样化、季节性、地域性的特征。单独活动、与家人一起活动、十几人或数十人群体活动、社区活动,这四种活动形式是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以自发形式进行为主,带有年龄特点,注意发展个性,注意亲缘关系,兼顾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

2.4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

家庭院落、公共活动场所、学校场馆、单位体育场馆、马路、空地、公园、收费场馆等,是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据资料反映,广东省高校5l岁以上高级知识分子选择在家庭进行锻炼人数最多,其次是在本校体育场馆Hj。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34.42%在公共体育场,12.14%在学校场所,33.23%在家庭院落,11.18%在公园,5.75%随地进行,1.28%在收费场馆。江苏部分城市老年人在公共免费场所活动人数较多,在收费场馆活动人数较少。城市老年人选择的体育活动场所体现出环境条件好,相对固定,就近、方便、少花钱的特点。

2.5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与获得途径

据资料反映: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人均达3项之多。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选择锻炼项目,长期一种方法占43.42%,阶段固定的占33.22%,不固定占23.36%。锻炼方法来源,凭兴趣占38.46%,靠他人传授占34.32%,学校学习获得占8.28%,有偿培训获得占8.58%,自学体育书籍获得占5.82%。分析资料得出: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选择不再单一,往往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相对固定的特点。季节、气候因素成为绝大部分城市老年人改变活动方法与项目,更换活动场所与环境的主要因素。城市老年人获得活动方法的途径是多样的,感兴趣、靠他人传授、学校获得、有偿培训获得、自学获得等,是城市老年人获得体育活动方法的主要途径。

2.6我国国民体育消费与城市老年人体育消费

中国目前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偏低,300元/年以上的占8%,200~300元/年占9%,l00~200元/年的占18%,0~l00元/年占37%,无体育消费的28%,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人均体育消费在l000元/年以上,甘肃省兰州市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不足50元/年,重庆市个人年均体育消费为377元,1998年上海市民家庭户均体育消费为566.18元,43.7%市民每月体育消费达l00元以上。广州市民体育消费人均38.7l元/年。北京市有50.4%的人有过体育消费,49.6%人没有过。山东省l998年调查,每年体育消费l00元以上占近1/2,l00~200元的占近1/3,200元以上占20%。广东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消费20元以下最多,其次是2l至50元,每月体育消费50元以上者男性为6.62%,女性为3.11%,男性组有60.29%的人,女性有64.9l%的人无体育消费。山西中型城市老年人有29.2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70.75%人没有过。湖南城镇50岁以上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每年300元以上13.42%,l00~300元占23.20%,0~100元占35.25%,无消费28.13%引。江苏部分城市老年人曾有过体育消费的约35%,消费水平以每年不足l00元人数最多。从以上国民与城市老人体育消费统计数据看出,我国目前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国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与经济、文化、观念、素质等有着直接关系。

2.7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态度

据资料反映,我国部分城市老年人中有28.26%的人是在患有疾病之后才加人体育活动的行列,意识到体育的健身作用。山西中型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关心,有31.86%是主动的,12.39%被动,46.02%随意,9.73%不关注;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有9.73%的人全面了解,38.94%知道,29.20%部分了解,22.12%不知道;对体育法了解程度,有15.45%的人全面了解,32.73%部分了解,l5.82不知道。对健康的理解,有l8.26%的人正确,60.00%的人部分对,21.74%的人错误引。

江苏部分城市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有作用,对《体育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较少,他们从事活动有主动、自觉性。社会科技、经济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体育法》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城市老年人对体育的认知态度有所改变,花钱买补品、花钱治病的观念正逐步被花钱买健康的新观念所替代,但是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程度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8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

人的生理规律导致了人老体衰,城市老年人社会与家庭角色的转变,使身心产生了巨大变化,失落感、孤独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闲暇、自愿、心理满足成为现代城市老年人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吃饭睡觉、家务、看电视、读书看报、教育后代、体育健身活动成为我国城市老人的主要生活组成部分。其中体育健身活动日益成为城市老年人满足身心需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然而常常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了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与普及。体质与健康状况不良、缺乏兴趣、方法与锻炼知识、缺乏组织与技术指导、缺乏健身环境与活动经费等,是影响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口、老年体育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城市老年体育人口比例达50.2%,而且表现出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城市,老年体育人口比例越大的特点。

3.2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每次时间较长,早晨、下午、晚上是其健身活动的主要时段,长间隔型、短间隔型、无间隔型是其活动频度的三种类型;活动动机呈现多样化特征,具有明显价值取向和目的性;活动项目与内容丰富多彩,散步、跑步占居首选位置;活动形式突出发挥个性;活动场所、方法相对固定。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与我国国民的偏低体育消费水平相适应,同时受到所处省、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对活动的认识态度有所改变,但仍显不足,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了我国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3.3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有关体育法规,使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得到落实。

篇4

一、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特点

(1)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广阔性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的范围。经访谈,低年级学生兴趣较为广泛,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喜爱的运动项目由多变少,由广泛到集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性别上,男生较女生运动兴趣更为广泛,并随着年龄的增大,同龄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呈现出大幅度递减的规律,从而导致这种性别差异更加明显。(2)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选择性与性别的关系。经访谈,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已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先后顺序为低年级男生:球类、武术、田径、体操。低年级女生:球类、体操、田径、武术。高年级男生:球类、武术、田径、体操。高年级女生: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可见中学生在运动兴趣的选择性上有年龄、性别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二、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观因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运动能力差、心理自卑是影响体育兴趣的主观因素,部分学生是由于体质较弱,导致对一些练习动作力不从心,于是便缺乏自信心,不能自觉地练习;部分学生是由性格决定的,不好动、不合群,羞于在同学面前做动作,缺乏表现的欲望尤其是女生。现在的中学生,不少是家里的宠儿,缺乏艰苦磨练,而体育课大部分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风吹日晒,摸爬滚打,所以这些因素对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影响很大。学校也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不惜忽视学生的体育发展。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敢过分地投入。

三、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客观因素

中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的调查中显示,体育教师素质低会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材、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言行仪表、意志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单一守旧也是影响体育兴趣培养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渐趋成熟,对事物的要求向着有趣、唯美等方面发展。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学生的体育动机。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差是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培养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途径

(1)丰富体育课的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根据中学生体育兴趣活动的特点,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2)利用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游戏,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在一个娱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身体素质。(3)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和学生沟通,抓住他们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掌握和调节课堂气氛,塑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运用幽默的语言,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1)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2)低年级学生的运动兴趣较为广泛,并随着年龄的对喜爱的运动项目由多变少,由广泛变集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3)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中学生运动能力差、心理自卑;中学生怕苦、怕累、怕脏;怕影响文化课的学习。(4)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学手段、方法单一;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差。

2.建议。(1)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多鼓励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加大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学校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体育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2)针对当前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观因素,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积极的方法鼓励她们。(3)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做到劳逸结合。

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准备活动作为体育与健康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被大多数体育教师忽视。然而,对于教师而言,准备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为体育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服务,还可以作为挖掘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手段,克服神经机能惰性,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并能起到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下面具体谈一下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准备活动的认识及对策。

1.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准备活动的新认识

1.1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

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作准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由课前的安静状态进入课中的剧烈运动,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指挥能力,预防伤害事故,而且还能发展身体素质,因此,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2新课标下准备活动的要素

1.2.1时间和运动量要适宜,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作准备的,不能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新课标下一般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实施起来,很难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小,起不到作用,运动量大,令学生感到疲劳,再去学新的教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其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

1.2.2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

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要紧密结合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既要做到灵活多变,又要与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在全面的身体活动基础上,还要侧重身体的某些部分,此外,还应围绕教材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练一些与教材相衔接的辅动作,如学跑跳类内容,最好采用以下肢活动为主的行进间练习。

1.2.3准备活动形式要有创新

准备活动应有目的地借助于各种合理的练习手段,以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尽可能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要适合学生的心理敢于冲破陈旧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用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1.2.4准备活动要科学合理

准备活动的强度、密度、动作幅度要循序渐进。首先要保证全身活动,在这基础上突出重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准备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素质水平和机能状况来安排,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状态、情绪做出相应调整,如学生兴奋性较低,可进行趣味性较高,活力十足的活动来提高其兴奋性。如学生兴奋较高,可选缓和而有节律的活动来限制一下。

2.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准备活动所采取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把做好准备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使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共识。体育教师应利用室内课巧妙地把学生在体育课上或者课外活动时遇到的一些伤害事故设计成问题,如跑步时腹痛,脚扭伤等常见运动损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发生原因、后果等,最终让学生明白,做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

2.2勇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2.1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准备活动中来。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三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子,如果每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或者游戏都不尽相同,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信息时代和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或是让每个学生都编写一个游戏,然后你就会发觉,学生编排出的东西超乎你的想象,这样一来,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也会随之有所增强。

2.2.2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接手新的教学班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编排出一系列奖励措施,学生大都好胜心强,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其今后发展。

3.结语

篇6

2 区域活动中的困惑和问题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现象,而教师也因幼儿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困惑。

2.1 小班

1)来自幼儿的。

①“观众”现象。当教师将游戏材料投放到活动区时,有的幼儿会很快投入到游戏情境中,而有的幼儿却面对材料不知所措,只是看着其他幼儿操作,好像与他无关。

②“粘人”现象。当教师介入幼儿集体时,有的幼儿因突然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群体环境,从“以我为中心”的自我情境中突然到一切听从集体规则的纪律约束,一时不能很快适应,他就会寻找一名可亲近的教师迁移感情依赖,随时跟随。

③“争抢”现象。当教师将材料投放到活动区时,因小班幼儿的从众意识较强,幼儿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个玩具,出现“争抢”行为。

④“无序”现象。当教师将游戏材料投入活动区,讲解游戏规则时,幼儿的注意力早已被活动材料所吸引,对教师的要求充耳不闻,他们只是依据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组织纪律性无法体现。

2)来自教师的。

①“焦点”问题。活动中教师往往被几个孩子围住,他们不断地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或要求。教师成了活动的焦点,脱不开身,而出现活动区的杂乱无章。

②“盲区”问题。活动中还经常出现一个区域需要较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教师只能顾及个别区域而忽视了其他的区域指导。

③“无从下手”问题。教师面对活动区幼儿的“一片混乱”不知该如何有效介入组织和指导。

2.2 中班

1)来自幼儿的。

①“腻”现象。由于教师设置区域活动时,对活动区的内容、形式、材料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以致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能积极投入游戏。

②“懒”现象。中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有时会对一些陌生的游戏活动内容产生质疑,对一些熟悉的游戏了然于胸,但缺乏继续探究的倾向,从而出现机械的操作行为。

③“无兴趣”现象。个别幼儿对区域活动不能踊跃参与,当班级开展区域活动时,喜欢自娱自乐,与集体不合拍。

2)来自教师的。

①“头脑枯竭”。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与幼教专家的引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出现不知该设置什么区域及怎样开展区域活动等问题的困扰。

②“无法突破”。教学中,教师只是囿于本园“闭门造车”,设计活动内容时没有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出现“江郎才尽”的局面。

③“指挥失灵”。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活动中当教师的要求与其希望相悖时,他会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④“无从下手”。面对众多材料,有时教师会因所设区域的类别不同而出现如何更科学投放的困扰。

2.3 大班

1)来自幼儿的。

①“想”现象。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积累,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知道了探究,并知道通过自己的能力想办法解决。但大班的五大领域的教学任务较中小班的要重,区域活动较中小班的要少,因此大班幼儿更渴望能多参加区域活动。

②“爱”现象。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及现象,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是大班幼儿情志发展的一种反映。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已初步具有了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某种偏好倾向。因此,他们更希望在相对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展现个人的风采。

③“贪”现象。在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贪心”——哪个区玩不到都不甘心。时间已经到了,他们还久久不愿离去;被迫离去后,叹息声此起彼伏。

2)来自教师的。

①“时间紧迫”。大班幼儿想象力丰富,合作意识强,区域活动时,他们能够出乎教师的预期,自行拓展游戏,从而延长活动环节,导致整个活动时间延长。活动时间的延长又会直接影响下一个活动的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对于大班的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投放效果显性模糊,浪费资源与精力”。由于大班区域活动时间的断续间隔较长,教师有效指导时间有限,幼儿活动热情浓厚,造成教师判断失误,往往会对大班幼儿在某些领域的区域活动中的要求过高,没有全面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没能科学设计,导致活动不能有效开展,造成资源与精力的双浪费。

3 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对策

3.1 小班

1)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趣的材料能吸引、维持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

①提供色泽鲜艳的材料。颜色对于大脑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幼儿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系列,此颜色能与之已有经验相互作用。幼儿会根据客体对象的属性选择适合对象的颜色。教师可根据幼儿的颜色偏好,为幼儿创设能适应其颜色偏好特点的环境和提供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材料。

②提供形象生动的材料。幼儿思维的直觉性决定他对形象、逼真的事物情有独钟,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越接近实际,越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③提供动态变化的材料。将红、黄、蓝、绿的水彩(色素不会沉淀)融入水中制成4种颜色的水,分别与色拉油混装入矿泉水瓶中(具有轻巧、透明、安全的特点)。幼儿用力摇晃瓶子,油、水迅速混合在一起;停止摇晃,油、水又自然地慢慢分离。这一变化的现象可以深深吸引幼儿,他们不断地重复活动,由此积累油、水分离的感性认识。

2)提供具有生活性、情景性、可操作性的材料。如给娃娃喂饭、折叠毛巾、扣钮扣、帮娃娃戴帽子和穿衣裤、倒水、拆装螺丝及螺帽等,幼儿在不厌其烦的反复操作中获得快乐、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同时也应注意,投放的材料应该安全、卫生、易于收放。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可以用废旧物品或自制的替代物来代替,如可以用薄泡沫板剪成形状各异的模型食物解决黄豆、米粒满地撒的问题。

3)活动材料采用独立盛放的方式。由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较弱,还不具备合作分享的能力,经常发生争抢现象,另外注意力较易受干扰,活动较难深入开展。在每个活动区里为幼儿准备不同层次、不同玩法的多份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首先每人一份独立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争抢和纠纷,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其次,孩子有了选择材料和活动的自,有了独立操作和探究的条件,许多孩子在自己的一份材料中投入地玩上许久,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指导;第三,独立的托盘可以便于幼儿收拾和摆放,他们逐渐养成了东西放回原处的好习惯;最后,在活动中有了更为科学的规则,幼儿渐渐懂得要玩别人的一份材料需要交流和等待,有的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别人的操作获得新的经验,或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与他们交流,幼儿的社会性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积极的发展。

4)材料放置的位置固定、环境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小班幼儿注意力易受外界影响,材料放置的位置和环境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班区域活动空间应相对固定,中间放置独立的小桌子和小椅子,每一种不同的操作材料独立分盘放置。避免同一组有过多类型的材料出现,因为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可以吸引幼儿,同样也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转移,幼儿一会儿拿拿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不能专注地投入活动,与投放材料的初衷相悖。

5)同一种材料投放的数量应该大于该活动区最多可容纳的人数。小班幼儿好模仿,喜欢独立的平行游戏,他们常常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要玩什么,因此每种材料做到人手一份外再多备几份相当重要。

6)同一区域应该提供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同是小班幼儿,但他们在理解、操作、表达等方面均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材料的投放也不能一刀切,应该考虑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其需要。

①种类由少到多。如穿孔的区域,教师先提供串珠,再逐一增加动物、粗彩管等,目的在于首先发展幼儿用线穿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幼儿自主选择串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积累排序等感性经验。

②难度由易到难。活动要求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例如捡豆,可先要求幼儿只分拣一种豆,再要求分拣两种,并按要求装入相应的盒中。

③内容由简到繁。区域活动时,活动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

7)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深入活动内容。例如,按数排序,当幼儿能够按数排序时,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按色、按形间隔排序。

3.2 中班

1)相信幼儿的能力,不必面面俱到,给他们想象的空间。例如,拼摆区只给幼儿提供一些主要材料,其他可替代品不给提供。幼儿没有现成材料时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活动的继续深入进行,有时幼儿还会创造性地升华游戏。

2)区域活动材料常换常新。一成不变的活动材料时间久了,会使幼儿失去新鲜感,引不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区域活动的材料要经常更换,让幼儿在新材料的吸引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空间。

3)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游戏行为。真实的物品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需求满足感。在“农贸街”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真实的蔬菜及购物工具会更加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促使幼儿更投入地进入游戏情境。

4)注重个体差异,体现层次性。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区域活动就是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

5)材料的更新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刚开始进行区域活动时,曾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辛辛苦苦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厨具,却几乎没有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着机械地摆弄。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成型的材料过于精美,引发不起幼儿的创造愿望,面对精美的成型材料,幼儿已经不需要协商、讨论、创造,只要分个角色,就可以完成游戏。而如此简单的游戏显然不能满足中班幼儿的需要。由此可见,再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幼儿提供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思维空间,就会失去其利用的价值。

6)投放的材料要有目的性,具有可选择性。幼儿之间存在智力水平、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差异,而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在区域活动时应根据主题内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操作材料的提供,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有目的地选择,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7)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具有可变性。在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提供的材料既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幼儿和不同角色幼儿的需求,更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活动原则,因此要注重材料的可变性。

3.3 大班

1)根据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挑战性材料。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喜欢对接触到的一些新鲜事物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在激起幼儿问题意识的同时,又可使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提供给幼儿适当的探索空间。其次,笔者还觉得:注重材料挑战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即及时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为他们不同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例如:这种材料可以有几种玩法?如何适合班内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操作?

如在主题为“我是中国人”的活动中,把儿歌制作成书的形式,有的是图文并茂,有的是可粘贴文字的,对两者进行配对,同时还提供了原始材料以便参照,进而发展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使幼儿思维活跃的探究性材料。探究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展幼儿思维的过程。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材料,就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在“手工坊”区域中,投入大量的半成品材料,学生在其中乐此不疲。

3)提供能促进幼儿合作的合作性材料。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通过合作、协商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游戏向纵深发展,进行合作游戏。教师应当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材料,让他们合作进行活动。比如在大舞台区域中,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制作成头饰或胸饰,鼓励他们合作进行表演;又如在主题“动物大世界”里,设计一个“套圈”的材料,有比赛,有积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也使区域活动更富有情境性。

4)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投放区域材料。

5)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大班幼儿其发展水平仍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并提出相应要求。

6)真正发挥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功能性。

①开发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功能。在科学区、操作区尤其要注意锻炼幼儿左右协调及手指的精细化能力。

篇7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大胆设计“单元专题探究活动”(简称“专题探究”)的方案。该方案由“选择探究专题一设计活动方案一搜集加工处理信息一开展多样活动一交流、评判成果”五个部分,便于操作实施。下面就五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选择探究专题——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师生共同协商,确定一个学习探究专题。专题以单元的主题为中心,结合自然、社会、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确定。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组织专题探究小组,决定探究内容,学生围绕专题从自己关注的问题进行探究。

2.设计活动方案——确定专题后,主要从活动目的、活动步骤、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去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步骤一般分四步:

(1)准备(2)活动(3)交流(4)总结围绕某一内容(活动内容)开展合适的活动(活动方式)。全班交上活动方案后,挑选出最切实可行的,或进行汇总,把活动方案告诉学生,以使搜集资料、开展活动。

3.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围绕专题从活动内容去搜集资料。可以在自己家中搜集,也可从社区、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实物等。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加工处理信息,仔细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出规律性的观点。这些信息为活动、论文作准备。

4.开展多样活动——依照活动方案开展活动。我们开展过的活动有演讲、辩论、朗诵、采访、赛诗会、故事会、图片展、设计比赛、宣传活动和当一回导游等,方式生动多样,内容丰富精彩,且能做到人人参与。

5.交流、评判成果——全班汇总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和评判,学生交流在活动中的收获、感受、参与程度、成功经验、不足之处,教师总结学习活动得失,以表扬鼓励为主。

下面以专题“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为例来具体解说该方案的实施过程。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探究专题定为“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然后按设计的方案开展活动。教学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进行调整的,在中秋节学习了《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让他们在月夜赏月,吃月饼,体会节日的氛围,学生主持了猜灯谜、字谜活动。又上网搜集了咏月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了五首咏月古诗背诵,选择其中一首配画,改成散文,朗诵,最后汇编成《中秋咏月专集》。这样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感受到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其余的三篇文章利用一周学完。在国庆之际,开展“模仿秀”活动

学习名家的写法,为祖国母亲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同时利用国庆放长假进行社会调查

人们对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国外节日的看法,从而使学生不很成熟的看法逐渐完善起来。为期一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资料有文字(传统节日的由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图像资料(春节联欢晚会的光盘、《良宵》的磁带等)、实物(灯笼、饺子、压岁钱袋子等),只要开动脑筋,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资料。由此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各不相同,让学生为节日用修辞手法分别写三句最优美的话,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编了一部句典。最后请同学谈对节日的看法,并撰写论文。在学这一单元时,同学们动手、动脑去找资料、实物,兴趣很浓,等把他们的成果集中展示一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更是意犹未尽。

在布置成充满节日气氛的教室里,光吃的就有:粽子、月饼、重阳糕等;用的物品:中国结、招财童子、张贴的对联等;还有看的听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刊物、光盘等。成果展示课拉开帷幕,共分五个版块——第一版块:花落谁家(知识竞猜)由学生主持,小组开展竞赛活动,组员要通力合作,场上气氛很活跃。这些题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出的,围绕传统节日这个点向四周辐射,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版块:出神入化(佳作欣赏),佳作有学生的漫画《春联的来历》《中秋咏月专集》,习作《我与祖国同生日》《观龙城吉祥》,二胡独奏《良宵》。学生欣赏完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三版块:锦句佳话(节日句典),选取汇编的《句典》中的一部分句子让同学朗读,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优美,体会一下为完成《句典》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第四版块:智慧火花(宣读论文)同学们在论文中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抒发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精华、热爱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由同学自编自演的相声《中西结合疗效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明白了对传统节日和国外节日应持的态度。第五版块:满汉全席(实物竞说)请同学就搜集的实物说一说怎样搜集到的,为什么要搜集这一物品,同学纷纷抢说自己搜集的实物。最后请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收获,这一成果展示分享课充分显示了学生杰出的才华,潜在的能量,这些都是老师无法估量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26

1 前言

景观体育是一种新兴特色的体育组织形式。2006年5月“景观体育”在全国体育大会“太湖体育论坛”上被首次提出,使其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城市景观体育最早在上海兴起,南京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的F1世界锦标赛等等,都为上海增添了新名片。景观体育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景观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郑州开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对郑州全民健身开展的影响,阐述景观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意义。

2 景观体育的内涵

“景观体育”这一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至今对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张美江在对景观体育的解读中认为:景观体育巧妙、有机地将体育和景观结合起来,是一种新颖的体育锻炼方式;陈锡尧在对上海城市景观体育赛事运作的探析中认为:景观体育是一项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突破传统体育场所的限制,将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鲜活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比赛活动;周丽琴认为城市景观体育是以城市景观为背景或场地开展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等等。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景观体育就是一项以城市景观为主要背景或场地,将静态景观与动态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特色体育活动形式。

3 景观体育的特点

3.1景观体育的地域性

城市景观是景观体育的生命线,它作为景观体育的场地或比赛背景,展现了景观体育独有的特色。不同的城市风貌赋予了景观体育不同的风情,同样是马拉松,当镜头中运动员矫健的身影穿过天安门,我们知道这就是北京国际马拉松的现场;当镜头中的运动员闪过五通灯塔,我们知道这就是厦门国际马拉松的现场。景观体育就是这样借助着不同地域风情的城市景观,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关于赛事举办城市的视觉享受,从而让我们在精彩比赛的过程中了解这座城市。

3.2景观体育的整体性

景观体育是体育与城市景观的巧妙结合体,它不仅包含着体育的元素,同时也夹杂着社会、自然等元素,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元素间相互影响着彼此。因此,景观体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形态,而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特色景观与体育文化现象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只有充分将体育比赛与城市的特色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高质量且具有特色的景观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观赏者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3景观体育的时尚性

景观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其样式新颖,项目安排具有一定的时尚性。景观体育能在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世界迅速的发展与其突破传统束缚密不可分。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景观体育历时较短,发展迅速,例如攀岩、Fl摩托艇、低空跳伞等体育项目都属于新兴起的体育项目;从空间的维度上看,城市景观体育打破了传统体育的理念,将城市景观作为体育比赛(活动)的场馆,使静态的城市景观与动态的体育运动惟妙的结合在一起,为其形式增添了时尚的魅力。

3.4景观体育的休闲性

传统的体育比赛看台与比赛场地界限分明,使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具有一种“局外人”的心理,而景观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以自然或城市景观为比赛背景的体育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比赛项目的束缚,消除了观众在场馆内观看比赛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参赛运动员的物理和心理距离,活跃了比赛和活动现场的氛围,消解了两军对战造成的萧杀气氛,使整个比赛的过程更具休闲的气息。

4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是由中国田径协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4.1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缘起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于2006年11月19日正式开通,这也标志着郑汴一体化的建设正式启动。

同年的8 月 6 日,一份“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倡议”的帖子引起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广泛关注。倡议是由头一天徒步贯穿郑开大道的“半月大哥”和“随风缘”提出的。郑州和开封两地的政府也极为重视这个建议,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郑开大道具备举办马拉松最基本的条件――拥有42.195公里的合格赛道。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最终在郑汴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各路媒体的共同推动下,万人签名、筹委会成立的条件下,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于2007 年 2 月 15 日正式获准举办。

4.2郑开国际马拉松项目设置及参赛人数情况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人数也从首届的5600人增至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49000人,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为能更好地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郑开国际马拉松在设置传统的全程和半程赛事以外,还开设了5km和10km的比赛,同时在5km的小马拉松比赛中还增添了情侣马拉松和亲子马拉松,丰富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项目的多样性,使得马拉松比赛更具趣味性,从而吸引郑汴两地市民投身其中,推动了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4.3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事特色

第一,它是最具东方文化魅力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道地处中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道路两旁浓郁的乡村风情,壮阔的黄河景观,秀丽的雁鸣湖景区,还有终点开封八朝古都的绝代风华使郑开国际马拉松更具魅力。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可谓是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最佳地域。

第二,它是最平坦开阔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通道宽阔平坦,道路宽达100米,双向拥有十个车道,是最理想的马拉松赛道,最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优异成绩。

第三,它是最具人气的马拉松赛事

河南是拥有一亿人口的人口大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是铁路、航空的枢纽,这里交通发达,物流充沛,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得到了省委领导和普通百姓热烈支持。可以说从组织、协调、住宿、旅游、安全等各方面均无后顾之忧。

第四,它是最能体现马拉松精神的赛事

马拉松比赛展现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头连接郑州,一个一度被遗忘的商代古都,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心城市,另一头则牵手八朝古都开封,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曾经无数次遭受大水和毁城却仍然原地站立起来,创造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这种百折不挠的城市精神恰好契合了马拉松精神,可以说郑开国际马拉松将马拉松精神和城市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马拉松精神得到最完美的升华。

第五,它是最具唯一性的马拉松比赛

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世界上唯一由网络催生的国际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链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让马拉松复古,回到原生态的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全程直线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

第六,它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比赛精神和郑汴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马拉松文化与东方文化精髓--中原文化的融合,河南的崛起,经济的腾飞,神秘的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都让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定是最有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5 郑开国际马拉松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价值

5.1丰富了两地市民的体育锻炼手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健身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多数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太极拳、广场舞、健美操等也都是在规定的区域或场馆内进行,而郑开马拉松突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它将马拉松比赛与郑汴两地的特色景观相结合,以郑开大道沿途的景观为背景,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开辟了新思路。

5.2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健身意识是人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自觉性的反映。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随之减少,健身的意识逐渐淡化。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强化了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赛中市民们不仅欣赏了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还领略了沿途秀丽的风景,以及郑汴两座古城的风光,这种国际赛事与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极大地刺激了两地市民参与其中的欲望,点燃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5.3促进了两地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并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这使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各级地方政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各地级政府的落实,还要培养和唤醒群众的健身意识,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另一方面,唤醒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健身意识,使市民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5.4推动了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今,我国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不高,与实现体育的生活化还有一段距离。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拉近了市民与竞技体育的距离,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营造了休闲的锻炼氛围,有助于郑汴两地的市民在美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主动从事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体育和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使体育向社会广泛展现其特有魅力,有利于体育在市民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体育的价值,推动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5.5实现了市民免费观赏体育赛事的需求

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都是在专门的体育场馆中进行,想要欣赏高水平精彩的赛事就必须提前订票或花钱买票才可进行观赏。如国外的NBA以及国内网球、乒乓球比赛等都需要昂贵的门票,这使得许多体育爱好者因为经济的原因与自己喜欢的比赛失之交臂。而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以城市景观为比赛场地或背景的国际体育大赛,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观赏国际顶尖运动员间的较量,从而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泽野.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篇9

一是学习开展早。市工商联区县党组书记会议后,金山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及上海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是方案拟定早。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金山具体实际,金山区于3月中旬拟定完成了金山区关于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四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

三是部署推进早。在部署推进今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金山区注重从实际效果出发,强化分类指导推进,充分利用工商联主席会长办公会、基层商会工作例会以及执常委会等平台,对各类对象进行分类部署动员。截止到4月底全区各个层面的动员部署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二、活动推进注重“实”

1.抓好一支队伍,努力坚定制度信念

在不断强化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整体教育引导的同时,区工商联着力突出教育引导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将青年创业者队伍培养作为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抓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是健全组织,为创业者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内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金山区积极推动在区镇两级成立了青年创业者联谊会,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组织构架。全区各级青创联组织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会员微信群以及季度工作例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创业经验和学习感悟,有效提升了联谊会队伍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完善机制,为创业者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以区工商联青年创业者联谊会为主要平台,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与中欧学院、上海交大合作以及聘请区内有较强代表性的一代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初步建立了定期培训、导师带教等配套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利用相关培训机制,不仅提升了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本领,更实现了金山区企业家政治坚定、奉献社会优良传统的代际传承,为青年创业者快速、健康成长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快车道”。

2.依靠两个平台,不断增强政企信任

一是依靠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区工商联积极履行金山区服务非公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深入基层商会、会员企业,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所思、所想、所需,并通过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上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是依靠法制服务论坛。在法制服务论坛的框架下,积极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通过组织开展青年企业家座谈会、科技企业沙龙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面对面、心贴心开展交流,增进了政企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得到了区内非公企业的广泛好评。

3.提供三大服务,切实提振发展信心

一是政策服务。为了强化非公经济人士对政策信息的了解和把握,金山区通过召开各类政策解读会、专题沙龙活动等,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对自贸区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邀请金山海关、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行金山支行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自贸区金融创新及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为企业把握机遇,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二是金融服务。坚持深化银企合作工作机制,本着公平、开放的原则,不断拓展和加强与上海农商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今年以来,又成功与交通银行金山支行建立合作关系,并联合开展了“商银携手行”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我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是用工服务。在积极与人社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政策法规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紧紧依托商会组织网络,推动全区基层商会通过组织各类集中招聘活动,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劳动用工难题。今年以来,金山区累计组织招聘活动10余场,有效地缓解了区内非公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

三、区镇联动体现“紧”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金山区还高度重视基层联系点的指导和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和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效地提升了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性和实效性。如张堰镇商会提出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理念,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对非公企业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企业服务新格局;山阳镇商会创新工作方法,分层推进教育,发挥老一辈企业家领头羊作用,激发接班人热情,带动扶郎花积极参与,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共铸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取得积极效果;嘉乐公司面对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不等、不靠,主动创新开拓,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基地在外、财务税收等核心经营在金山的生产管理结构转型的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内传统企业创新转型开拓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上海融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党建基础和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突出出资人带头和企业员工全员参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阶段金山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要在准确把握“四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结合金山实际,把理想信念活动与区工商联全年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以坚定信念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

通过坚持定期举办非公经济人士培训班、深化青年创业者培养以及强化非公企业党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全区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学习好、领会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理论观点和系列政策举措,努力把我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建设“三个金山”的具体实践中。

二、以增强信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将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信息多渠道、广覆盖地向基层非公企业进行宣传;利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机制平台,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完善配套措施,切实帮助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一些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跨部门、跨领域,单个部门难以协调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不断加强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增进理解、增强信任、形成共识。

三、以提振信心为指向,进一步强化有效服务

篇10

结合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和关于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的要求,我们提出从第五届起展示活动的目的要从“以表扬先进、展示优秀课的具体形式为主”转向“引领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在安排活动日程时要求宁肯少展示几节课,也要保证足够的研讨时间。依据“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的认识规律,要求展示活动不只让人看到“有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并与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市金水区商量,把这一要求贯彻到包括开幕式阳光体育展示在内的各个环节。

实际进程表明,第五届展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组织教学观摩展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结合教学展示进行互动研讨,符合“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规律

把总结、展示、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和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观摩展示活动的综合效益,也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推动课程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一位大学教授在研讨现场发言表示,通过观摩此次展示课和参加现场研讨,他认为在有关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再一次走到了实践前面。建议今后各地在举办类似活动的时候借鉴这一做法,重视提高综合效益,重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使观摩展示活动得以更普遍、更经常地开展。

二、在展示课现场就地组织上课教师、指导教师,专家与观摩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和交流,这种形式值得大力提倡

现场就地研讨,可以有的放矢地围绕所观摩的展示课进行讨论,还可以探索和交流体育实践课背后的理论问题,从而把学习观摩和深入探讨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结合起来。研讨时不但有专家评述,还有上课教师关于备课过程的思考与说明,参与观摩的教师还有机会就教学过程的某些方面表达肯定与质疑,为一线教师与专家交流提供了机会,是挖掘展示课内涵、探讨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希望各地在组织研讨方面采取更多、更好的形式,吸纳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使体育教学研究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百花园呈现出繁花似锦的绚丽局面。

三、举办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更提倡就地,就近组织

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理论研究、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今后我们要在上级学会与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下,在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以及广大体育教师的支持下,继续组织好两年一次的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观摩展示活动向纵深发展。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能参加全国性活动的毕竟只是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的极少数。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要求,更应提倡就地、就近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使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有机会参与观摩展示。有文章介绍说,美国全国有5

000个教师培训中心,按其全国3亿人口粗算,平均每6万人就有一个。而我国人口60万以上的县不在少数,是美国一个教师培训中心覆盖人口的10倍。建议积极探索健全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范围内开展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相结合的机制,使五年一次的教师全员培训真正得到落实。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总的来看,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开得比较成功。从展示课反观授课教师与指导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理解,大体上已逐渐趋于一致;通过研讨,对一些过去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现在也都逐渐地清晰了起来。值得欣慰的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少了,趋于一致的共识多了,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提高了。我认为,这次展示活动对与会的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坚定课程教学改革的信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自己也在这次观摩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与鼓舞。现就通过展示活动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体育教学改革将朝着创新求实的方向发展

改革就意味着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实施。通过10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广大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这次展示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都力求在组织教法上有所创新,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创新的实效性。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克服了那种片面追求热闹、翻新花样、华而不实的作法。我认为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创新求实”应当是我们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有重点地全面整合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与价值。”过去,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课程多元目标时,有些教师往往把“五个领域”的目标一股脑地写到教案中去,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有些目标,特别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脱节,形同虚设。而在这次的观摩展示课中,大都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以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重点,结合教材与教法的特点,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做既有利于重点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我想这种作法很可能会得以推广。

三、更加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已深入人心。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基本上也都成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他们认识到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不仅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与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因此,在这次展示课上,授课教师都比较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如每进行一项练习都提出练习次数的要求,而且几乎所有的授课教师都专门安排了“课课练”,用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我认为,运动负荷的安排将成为今后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通过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强调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过去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许多教师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性较强的练习内容或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通过实践,大家体会到这种作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长远之计。于是就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组织教法的改革上来。在组织教法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上多下功夫,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激发与升华。与此同时,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这些作法,在这次展示课中都有较好的体现。我认为,这一作法将在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普遍的关注。

五、结合体育学科与学生年龄特点运用现代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课程改革之初,由于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这些学习方式缺乏深入研究,运用这些学习方式大多比较表浅,徒有其形,难有其实,因而受到诸多质疑。在10年的改革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边实践,边学习,边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结合体育学科与学生年龄的特点,灵活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对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求全责备的少了,共同探索的多了。由于运用现代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必将受到理论工作者与广大体育教师的广泛重视。

六、积极探讨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运动技能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课程其他目标的载体,因而运动技能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这一点在这次展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展示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许多教材教学单元的学时都有所增加。这反映了大家都想克服过去那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作法,希望让学生学得好一点,学得扎实一点。但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样子,具体达到什么程度,仍然不太明确。

课程标准列举的运动技能类别与项目很多,显然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一个项目都学成一样,即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的学生所掌握的程度也不可能一样。于是对不同项目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其等级标准的探讨就势在必行了。不同项目的“有所体验”、“初步掌握”、“基本掌握”、“较好掌握”、“熟练掌握”、“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体育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也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有关运动项目学生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与等级标准。这也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教授)

日前,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我照旧参加了这个活动的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展示活动越搞越好了,方向越来越正确,对基层老师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了。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展示活动不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可以学到别的老师的好经验和教学本领,让那些优秀的体育教师把自己多年研究出来的好经验介绍给别人。我想,这些目的都已基本达到了。在此我们还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来找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找到我们今后要更加努力的课题,找到今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教学实践、方法展示和成果推广的方向。在此,我仅就参与此次活动审查、评奖、讲评等活动时的一些感受,谈谈对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工作的认识。我想从“体育回归”、“钻研学理”、“教师技能”、“改革心态”、“培训内容”、“专家压力”几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内在关系、但实际上都是与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步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体育回归”

可能谁都能感到,现在的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一种明显的“体育回归”趋势,这表现在:

1.展示课的名称都是以体育运动技术为名称的,而不是过去那些很像“曲目”“小品”和“电影电视剧”的所谓“主题”。

2.课的教学的目标都是以“教会什么”“锻炼什么”为主要指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搬上抽象的“五个领域目标”以装点新课改。

3.教师们所展示的主体内容是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大家热衷于展示我设计了什么怪诞的主题以示我的教育思想有多新;你用了什么奇怪的家用器具和生活物品以示体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他穿了什么样的衣服、扮演了什么人以示他多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我说了什么取悦学生的好话,让他们感到温情以示我多么地尊重学生;你引进了什么似是而非的新内容以示你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有多重视;他用了多少的废标语旧麻袋以示他很能因陋就简、克服教学硬件困难等等。

4.展示课的各个环节都会围绕运动技术教学而展开,技术教学的教法是否正确已经是广大体育教师观摩的重点和要点了。

5.相当一部分评课教师已经开始注意评价运动技术教学的细节,开始用“这时应该采用这样的练习”“这时应该是这样的比赛方法”“这个教法是不是有效应该研究一下”“这个动作的示范不准确”的话语体系来评课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用“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节课注重五个领域目标的实现”“这节课很有新意、有特色”“这堂课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这样无用、无力、索然无味的语言来“忽悠”和“糊弄”广大体育教师了。

可以看出,今后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会不断地从“理念”转向“实践”,要从“虚的忽悠”到“实的进步”,还要从“粗放的课程改革”到“细致的教学进步”。

二是“钻研学理”

由于体育学理和教法研究的严重不足,体育课程依然面临着“不知道什么是‘会’”“不知道如何达到‘会’”“不知道通过什么教法能教‘会’”“不知道教多少时间能教‘会’”等等一系列学理的基本问题。但可喜的是现在有许多体育教师开始注重学理的研究了。在我点评的“篮球切入”的几堂指定教材的片段课中,指向学理的探索初见端倪,令人欣慰。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讲解明确指向技术的细节和真正意义上的要领,使得同学们认真听讲甚至探头伸脑地听。

2.教师的练习环环相扣,难度层层叠加,学习不断进步,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课题,而学生们则由衷地大声说“好”,积极性发自肺腑。

3.学生课中的专项练习花样很多,而且这些练习与运动技术学习关联度很高,学生在强度较大的专门练习中呼哧带喘,运动技能的实战性练习和运动素质的“课课练”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4.运动技术习得有深度关联的探究学习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探究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指向运动技术学习的深入思考,比如“我和对手的距离是怎样的”“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晃过对手”“我应该在接球时注意哪些问题,会遇到怎样的干扰”“我应该怎样防守”“对手高大时和速度快时我又该怎样防守”等等,这些问题与学理密切相关。

5.体育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加具有技术含量,也更加有指向性和激励作用,以往经常出现的空洞、无力,甚至肉麻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做的太漂亮了”等虚假表扬几乎听不到了。

6.围绕快乐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运动器材和道具的改造和创意多了,如我评的江苏的课中就见到一个硕大的篮球筐,而以往低级庸俗的破麻袋、废标语和扁担南瓜之类消失了踪影。

7.看课的教师们更认真了,他们都在关注着做课教师的教法运用,相信他们也在思考着相关的学理和教法的问题。

三是“改革心态”

在此次展示活动中,无论是展示课的教师还是看课的教师,大家的心态比10年前要平和了许多,看课教师们的眼神中多了一些淡定和平静,做课老师的教案和课堂都少了浮躁。一段时间里“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设计理念”中常见的高昂口号、宏大目标、浮躁承诺以及盲目批判,逐渐被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问题分析所取代。这种心态的转变代表着体育教师的整体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态度已经从“盲目激奋的革命精神”转变为“有现实问题的有针对性解决”,已经从“被人忽悠起来的亢奋”变成“面对自己真问题的探索”,在这样正确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良好心态下,我们的课程改革有望会逐渐取得更实在的成果。

四是“教师技能”

通过评课我发现,凡是某个教师的运动技能好,对该运动技能理解得深,他的教学设计就很合理,课的技术学习的难度就有递进感和层次性,教师的讲解很清楚简洁,教师的示范很清晰,教师的指导和指点就很到位、很有效果,技能的练习方法就很多样、很有特色、很好玩,教师的技术学结就很“点穴”,教学的比赛组织就很适时适量;而相反,当某个教师在所教项目上的技能较差时,他的教学设计就很别扭虚假,课的技术学习的难度没有递进和层次,教师的讲解就感到像背书,语言很不生动,干巴巴的,教师的示范就很勉强,也不敢多做,甚至不敢示范,教师的指导和指点就似是而非也没有什么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干巴巴,通常是排成队列的练习为主,看着整齐但实际很枯燥,一点不好玩,教师的技术学结就会远离技术要点而绕到“态度”和“努力”上去,课中教学的比赛组织就难以适时和适量。由此可以看出,广大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素质的提高是普遍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课程改革能稳步向前的关键。

五是“教师培训”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我依然感到教师们传授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还很少,也没什么深度和“科技与文化含量”,而且,与锻炼原理与方法、运动安全、营养、紧急救护有关的内容传授依然不足,新兴的运动项目的教材研究成果依然罕见,一些有效的行为和品德的教育方法依然很空间。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都有赖于体育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很显然,国家也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当前的“国培”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本人在参加这些“国培”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一些“国培”的培训效果并不十分好,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不符合基层体育教师的需要,通过培训,体育教师们没有学到想学和急需的那些内容,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培训的内容过于学术化。现在国培任务单位基本上都是大学,由于一些大学老师缺乏对一线教师实际需要的理解,所设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学术化,个别培训机构给一线体育教师大讲体育科研方法和如何写论文等,对此体育教师们表示很不满意。

2.培训内容只限于理念讲解而没有内容和方法。一些培训机构聘请的专家只会讲课标的解读,其内容空洞乏味,从文件到理念,从原则道理到条款,从概念到文字,从国外到海外,就是没有教学内容、没有教学原理、没有教学方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线教师们自不会满意。

3.培训内容远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凌乱而无系统。个别培训单位把授课理解成待遇和尊重,请了一些平时并不研究中小学体育的领导参加培训讲课,于是内容就因这些讲师的“擅长”而显得很凌乱。

4.讲课内容过于陈旧,新兴运动项目内容和健康教育内容是明显的软肋。应该说,当前能为体育课程带来活力和科学性的,就是新兴运动项目的引入和健康教育内容的充实,如软式网球、趣味乒乓球、跆拳道、软式垒球、踢踏舞、轮滑、花样跳绳、定向运动、花毽、羽毛球、心理拓展练习、趣味田径运动、排舞、拉拉操、防身术、独轮车、各种趣味健身法、可以用于运动会和课间体育的大集体游戏、趣味性长跑等,都是体育教师们急切需要的。此外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还有各种救护的方法、运动处方的原理与方法、逃生的方法、安全的方法、营养的知识等。这些都是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体育教师急需进修的,但是这些内容却在各种国培中极为少见,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更是少之又少,教师们眼前都是理论和理念,自然这样的培训效果也就差了不少。

上述这些教师培训的问题是我们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该同时进行改革的问题。

六是“专家压力”

此次,我作为现场评课专家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我在揣摩:来到全国教学展示现场观摩的老师们希望得到怎样的信息,学到怎样的东西,他们会希望听到怎样的让他们豁然开朗的教学原理,学到怎样的实用教学方法,找到怎样一个更加确切生动的标准来帮助他们判断体育教学中的是是非非,看出现象中新课改的含义和方向。

我想他们当然不会再理会诸如“这堂课很好,用目标统领了内容”“这堂课‘淡化了技术教学色彩’”这样的错误言论;一定不会再爱听“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的区别对待做得很好”“这节课很好地运用了探究、合作和自主”“这节课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样空洞的教学评论。但是,他们想听到什么呢?我猜想,他们一定想听“这节课在什么教材研究的做法,在什么教学设计上,在什么教学环节中,在哪个评价的操作上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节课由于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比赛和专项游戏,使‘学’‘练’‘赛’‘评’很好地融合,所以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老师面对一班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运用了怎样的分组和‘小灶’的方法使区别对待的精神体现得很好,让每个同学都有收获”“这节课教师通过怎样的提问,怎样让学生边练边想,怎样适时地提供有用的信息让学生探究了一个体育的重要原理”“这节课教师通过怎样的小组学习,设计怎样的合作情境,培养学生怎样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在体育学习中进行合作”“这节课教师怎样留下作业要求,怎样确保运动安全和学习效率,怎样通过学习集体的自制力很好地让学生们进行了有效果、有延伸、有探究、有合作的自主学习”“这节课怎样把知识点的传授、技术的提高、有针对性的健身很好地融为一体,让体育体现了‘体育为健康’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等等。而这样的期待是不可能用似是而非、宏大而空、漂亮而虚的说法可以欺骗得了的。此次我评的三节课就必须用许多篮球的专业知识,用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语言,必须带有学理探究性的原理来引导教师,来评价教法,的确很有难度。因此,我感到,作为专家将来为体育教师服务的难度更大,作为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更脚踏实地,更多学习专业知识,更深钻研教材和教法,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学理,这样才能适应今后的课改,当然,我也希望我的这个认识能与每个体育课程教学的专家学者们共勉。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已于2012年10月14日在河南郑州圆满结束,带给人们的有兴奋、有欣喜,也有思索,课改10年的成果在本届观摩展示活动中体现了许多。展望新课改,人们不禁会问:距成功的课改还有多远?实际上,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作出了无声而有形的回答:再努力一把,就在眼前。因为,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中已经看不到课改中曾经出现的“乱象”,而看到了教学内容逐渐步入正规,探究学习不再完全流于形式,评价方式更加灵活了许多。

一、课改中的“乱象”已逐渐消失

体育新课改初期,由于人们对课改理念、要求尚未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一度出现了内容随意选、方法误解用、评价在走偏的混乱局面。甚至是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也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犯起了难。还有一些行动较快,但理解不深的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离了轨道,如把扁担南瓜、扫把、稻草、多米诺骨牌等都引入了课堂;在放羊式教学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科学放羊”;形式化的扎堆探究比比皆是。这些异化课改的各种“乱象”,使正规的体育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部分老师难以判断孰是孰非,结果就产生了茫然,而不知所措。但本届观摩展示活动充分展现出了老师们面对课改的冷静与从容,正确地选择了教学内容,准确地运用着新方法,也在灵活地渗透着过程性评价。总之,“乱象”不乱了,“方向”找到了。

二、教学内容已逐渐步入正轨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向是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内容就无法实施教学工作;内容不合理,教学目标也将随之偏离。从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老师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来看,已经告别了昔日的“乱象”,扎扎实实在教新课改要求的、该教的、能教的内容。小学、初中、高中观摩展示活动教学内容统计中有惊人的发现:从教材中选择的内容和校本开发内容共占98.32%,非正规内容仅有1.68%。其中小学的所有展示课中有97.66%的都来自于正规项目内容,初中有98.21%,高中有99.35%,而且内容选择涉及面较广,小学选择有田径、体操、小足球、小篮球、武术等16类,初中14类,高中16类。说明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已经逐渐步入正规,仅占1.68%的非正规内容也将会随着课改的推进,逐渐消失在课堂中。新课标修订版在教学内容上已有了明确的建议,而且是按照不同水平段给出的内容选择建议,相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快将不再成为老师们的困惑。

三、探究学习正远离形式化

新课改倡导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引入课堂,顿时如同炸开了锅似的,形式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拥而上,尤其是流于形式的扎堆探究更为多见。诸如只提问题,不留足思考时间的蜻蜓点水式探究;只分组而不提要求的泛化式探究;只布置任务而不引导的盲目式探究等,都是形式化探究的具体体现,反映出老师们用了新方式,但由于对新的学习方式未能达到深刻的理解,结果就使得探究学习偏离了轨道。时间浪费了,效果却不明显,学生的探究能力也难以有明显的改观。而第五届观摩展示活动有了真探究,说明对该方式的选用已经在回归探究学习的本源。

篇11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篇12

1、《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由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进行编写,凝聚了33 个全国学会、1200 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2、《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通过体育活动概述、体育活动的策划和体育活动的管理三个部分详尽的介绍了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的细节、步骤和规程。

3、《体育管理学》: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职能与方法,体育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管理,体育赛事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和体育信息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