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7 09:2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篇1

1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1.1学校规模小且分散:由于我县的地理形状是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以及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分散,我县大部分学校都在边远山区,山区农村小学中主要有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教学点存在学校规模小,而且比较学校分散一般有一至三年级,各学校教室比较少,有的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各年级学生人数偏少,一般15人以下,教师分配比较少,好多学校让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进行复试教学,给教师上课带来困难,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落后,当地政府与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教育关心不够和投入的资金很少,农村小学教学设备非常短缺,好多教学点没有音美题材,教学点面积比较小,让学生无法开展体育锻炼,这就边远山区小学教育音体美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农村教学点学校布局混乱,需要进行对农村小学规模和布局做调整。随着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有所提高,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各地区实施了完全免费的教育政策。家长的觉悟有所提高,宁愿自己再苦,也要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山区农村小学的小学生数目逐渐减少,学校不得不缩班级。也一些山区农村小学进行就近的学校进行合并。即使学校进行合并,但学校面积没有扩大,教室没有增加,那么对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师不得不采取包班制教学,教学质量依次有所下降。成了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理由。1.2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边远山区小学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条件差,教学设备短缺,学校的内部管理跟不上现代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了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原来的起跑线上。没有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对小学长远发展的方向思路考虑,严重制约农村边远山区小学发展。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是否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程度;社会各阶层人士是否关注程度;学生家长对是否学校支持教育的观念;以及学管理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校长学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这四个原因直接成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增加投入,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跟城镇小学对比,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设施跟不上城镇中心小学的设施。长期的发展,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的差距越来越大。1.3师资力量薄弱: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原因,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和城市学校师资力量相比。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城市学校师资力比较雄厚,年轻教师为主。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死板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现在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有一段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缺少年轻教师,教师中老年教师为主,加上中老年教师大多数以高中文凭,有些中老年教师文凭虽说大专和本科,也是函授文凭。在加上从好多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中调走教师,没有及时新分配的教师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短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力量更加薄弱。1.4工作环境差,教师积极性不高:边远山区农村小学交通不便,教师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很多教师不愿意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安心教学,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和工作不热情。

2解决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困难的对策

2.1整合教育资源,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比较分散且条件差和教学质量低下是当今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如何保证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接受平等教育义务,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大众、家长、以及教师需要关心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一个好的教师影响学生一身,使学生终身收益。边远山区农村教师严格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整合。2.3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随着边远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是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必然趋势。2.4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想留住更多的年轻化教师,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应该工资待遇有差异,加大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如基层补助、生活补助、车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那也只能是舍本逐末的效果。只有实质性改变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才能很多年轻教师愿意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才能改变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否则,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改变只是一个设想?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网,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2]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7日,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正视农村教育困境。

[3]学术期刊网,试谈农村小学教育现实困境和对策。

篇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农村儿童未来也许会走向城市,但农村始终是他们的根,他们更是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因此,山区农村品德课程实应当以促进农村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引领学生认识农村,参与农村建设,适应新农村生活,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新农村人。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山区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教学。

例如,在教学《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一课时,教师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风景、美食,感受家乡的变化,从中体会家乡之美,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考察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有学生指出,家乡的风景并不美,也没有什么美食。当前,我国城乡差异较大,许多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田地荒芜、农村发展凋敝确是事实。于是,教师调整了预设活动,以“家乡这几年都有哪些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变化。如外出打工回来的村民,用学到的技术,开办养殖场,种植高产经济林木等,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发现了不一样的农村生活,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确实不算美,但我们真切感受到它的变化,那么,怎样才能使家乡变得更美呢?”学生踊跃发言,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由此,“正确认识家乡,立志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目标顺利达成。

立足农村现实,用批判的眼光引领儿童发现农村之美,重新认识农村,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农村,生发爱乡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

二、引领山区校园生活,创生教学素材

山区农村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比较少,生活视野有限,校园生活也比较单调。同时,由于受到以往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或看图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品德课教学空间局限于课堂。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应当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生适合山区儿童的教学素材,激活儿童的校园生活,引领农村孩子走出封闭、单调的生活,形成开朗、健康的个性品质。

例如,《一次运动会》一课,教材创设了如下场景:学校要召开运动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准备?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运动会对城市儿童而言,司空见惯且素材丰富。但在山区农村学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师资的缺乏等,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运动会。这一场景和话题讨论显然成为农村儿童难以完成的任务。于是,基于农村学校的体育课实际,教师和班主任合作策划了一次班级跳绳比赛活动。比赛设有8人集体跳绳、S形跳绳和双人跳、单人跳四个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此,组织学生讨论:“跳绳比赛即将举行,我们应该如何做准备?”这样的活动素材来自农村儿童的校园生活实际,满足了儿童的活动需求,自然激活了儿童的思维,孩子们自然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

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只有营建灵动的课堂,引领儿童创造生动、鲜活的校园氛围,才能帮助他们学会积极、愉快地生活。

三、激活村庄生活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让儿童真正走进农村生活,体验生动、朴实的村庄生活,品德课堂才能由此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引领农村儿童真正成长为未来农村的建设者。

例如,《我们的社区》一课,要求学生认识自己的社区,了解社区的设施为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初步形成公德意识。教材展示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传达室、早教中心等机构。对农村孩子来说,这些设施都非常陌生。但着眼学生的未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机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基于农村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社区就是自己所生活的村庄,并重点让学生认识村委会、村卫生所、村里的商店等机构及其作用;并结合农忙季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农用灌溉渠、犁和耙、防洪大堤等农村公用设施及其作用。这些设施对农村儿童来说并不陌生,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教师特别使用了一则因大堤遭到破坏而导致农业损失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农村公用设施缺乏或受损给人们带来的困难。农村人往往“靠天吃饭”,学生对此深有体会,自然能深刻理解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更容易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

朴实的村庄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农村生活的价值,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如此才能激活农村生活资源,服务于儿童的成长。

四、着眼儿童未来,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但许多农村学校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仍然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设备,传统媒体仍然是主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山区农村品德课教师要正视现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运用录音机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品德课堂服务。

例如,《上学路上》一课中,设计有游戏“玩交通安全棋”,其中涉及许多交通标志。山区农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交通标志,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动感的画面自然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认识和记住这些标志。但学校设备有限,于是,老师们动手制作了交通标志图,利用投影设备,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名称和作用。这样的教学直观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续活动――“玩交通安全棋”游戏作好了铺垫。

篇3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篇4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篇5

近年来,我国一发展和直十分重视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持续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东部广大平原地区来说,种植业和粮食生产得到了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然而,对广大山区的农民来说,由于缺乏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许多农民在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下,许多地区农业的发展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山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过去的许多的荒山变成了绿川,许多零星的粮田已自然退化为草地和林地,曾经农民赖以生存之本已被闲置并荒芜,作为拥有集体林权使用者的农民未能从其拥有的林业资源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许多农民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但在短期内要想实现小康,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仍然显得尤为困难。

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占总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也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6%。许多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森林资源是山区的优势资源,也是实现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探索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把农村林业发展的问题解决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山区农村的发展,尤其是许多贫困地区的致富问题。

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俗话说,靠山吃山,然而,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林业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并可持续发展,是许多农民面临的问题。个人认为,必须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好林地,挖掘林地的生产力,发挥林地的作用,在保证林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对林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解放林业生产力。

要发展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林农增收、林区稳定的林业产业,突破传统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产业模式,建立以符合生态为前提的林业发展模式。只有用现代林业的理念发展林业,充分挖掘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功能,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和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路子。

纵观世界很多林业发达国家,从欧洲到北美,从日本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森林都在由单一功能经营向森林三大效益全面利用过渡,发达国家指导林业发展倾向于多功能林业,是因为对林业经济功能有两大方面的认识。一个是森林提供木材与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生态服务是相互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另一个是从材料可获得性和环境友好性的比较角度分析,木材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林业经济发展也为农村、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提供了巨大贡献,这更是社会稳定的内在需要。因此,多功能林业强调林业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是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主方向。

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效益,山区林业经济发展优势突出,大有可为,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 林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等特点,还收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环境威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林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山区,首先就是交通、信息的闭塞,致使多数农民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市场经济意识缺乏,难以理解林业经济发展的潜力,要么局限于发展传统的种植业,粗放的砍伐木材获得短期直接的经济效益,要么放弃农业,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此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也是导致林业活力不强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地区集体林权改革难以推进,许多集体林产权归属不清晰,经营主体得不到落实,使得林权流转不畅,林业要素市场无法建立,制约了林业发展,大批林业资源无法得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要搞好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就必须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振兴林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改变山区面貌,实现富民、富区的重大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山区林业,使资源合理配置,生产优化组合,充分挖掘潜力,让综合开发成为林农走上致富之路的良好途径。

在发展山区林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和永续利用。

(2)坚持不断调整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粗放的林业发展方式。

(3)坚持集约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原则。资源培育、利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抓好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4)坚持科技兴林原则。以科技促资源增长,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5)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具体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结构,不断延伸和拓展林业产业链。坚持林农结合,充分利用山区林地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调整林种结构,林木比例,使得阔叶林与针叶林比例合理,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比例合理。坚持林旅结合,积极开发森林观光、森林体验、森林休闲等森林旅游业,启动各地方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让森林旅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发展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完成区域山区林业综合开发规划,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我号林业经济发展方向。

篇6

所谓综合型的复式小学,就是10个学生以下的三级复式小学(村小),提倡办成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服务的综合型复式小学。最终把一个山村的几个学校、几种教育融为一体,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使其彼此渗透,互相贯通,协调发展。即普通教育(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三管齐下,三种教育一齐抓,实施“农科教结合”、“村校一体”。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农民办学负担。三校合一校,男女老少一齐教,三校开支变一校,农民负担大减少。二是发挥了学校内在优势,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一个综合型复式小学就成了几个山庄、十几户人家的大组合,男女老少,互教互学,“超前反刍”,共同提高。三是在一个学校实行三教统筹,就从根本上加强了职业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自然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五是综合学校担负了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任务,使成人教育强化了计划性、系统性、实用性、长期性,把提高农民素质落实到了实处。六是参加者又是办学者,学校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所谓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就是小学13年级低段办村小,45年级高段实行联村办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一般5公里左右,远者7.5—10公里,全县119所五年制小学,寄宿制小学就有90所,占75.6%。这样做,减少了复式小学的层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尤其是小学高段办成单轨和多轨制的单式班,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了,学科教师配套了,能按照国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四五年级复式教学就不行,学生小学毕业了,但没有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办寄宿制小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有时间、有师资、有条件上好体育、美术、自然常识、劳动技术课,也能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近两年来,各乡(镇)又都试办了1—2所包括低年级在内的寄宿制小学。办这样的寄宿制小学难度较大,只能成熟一个办一个。因七八岁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首先要解决好吃、玩、睡、卫生保健等问题,才能保证学习好,使家长放心。办好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要建立一支具有特殊素质的管理队伍:校长要有统筹全局的艺术,要有社交方面的应变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班主任要把温柔体贴、一专多能、忍耐持久,归结为一颗赤诚的“爱心”;后勤人员思想觉悟要高,烹调技术要强,服务态度要好。二要针对寄宿制小学的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建立“董事会”,民主管理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伙食,开辟多种渠道,丰富课外生活;强化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等。管理问题解决好了,寄宿制小学就会有效地推进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所谓技术型的乡镇初中,就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 村,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我县的做法是:一、普通初中带有专业性,认真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切实做到教师落实、教材落实、时间落实、基地落实。劳技课不及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三、实行初三分流。就是初中阶段一进入三年级,就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面协商决定,把学生分为回乡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班”和准备继续升学的“提高文化基础知识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分别编班就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有利于解决“3+1”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费、住房、教师等);四、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农教育,诸如:深入农村调查、往届毕业生回校模范事迹报告、成立学科研究小组、学校附设回乡学生短训班等。

金秀县通过“三型”学校,每年都要为农村输送30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实用人才,为振兴沁水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之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进一步落实,沁水山区在脱贫的道路上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层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是前的20倍。大家都说,“三型”学校既出脱贫致富的人才,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

篇7

城乡教育失衡导致山区小学的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欠账太多,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想方设法地提高山区教育的质量,包括提高山区教师待遇,教育硬件设备设施向山区小学倾斜,多渠道开展教育帮扶等。在国家的引导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山区小学教育的整体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校园美了,设备先进了。但实际上,城乡教育失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虽然在办学条件上缩小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但是比硬件设备更重要的软件,却与城市学校相去甚远。现在,山区小学普遍存在着“配到钢琴当饰品”“爷爷奶奶教小学”“教师进取欲望不强”等现象。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是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老龄化、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和困境。这使得山区小学的发展举步维艰。软件的改善不容小视,只有软实力提高了,才能充分发挥优质硬件资源的作用,没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引领和支撑,再先进硬件设备也只能沦为摆设,毫无用处。因此,教育资源向贫困山区倾斜,应该包括教育的物质、财力、人才等政策的倾斜,既要重视对山区小学的硬件投入,又要在育人水平上进行帮扶。

社会认同缺失导致山区小学的品牌难以打造

良好的社认同、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正确的教育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水平是打造高品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良好的社会认同是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源源动力,是孕育高品质教育的沃土。山区小学,特别是地处偏远、规模小的山区小学,要打造高品质的学校品牌实属不易。良好的社会认同是学校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有效保障。随着城乡规划一体化、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撤并或合并山区小学、麻雀学校的信息与日倍增,社会对山区小学教育品质的认同感也日益消减。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城区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比山区小学要强。在这普遍的舆论中,山区小学无法寻求到一种可以改善自身办学的方式。社会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山区小学缺乏办学的自信,缺乏前进的决心。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育观念慢慢滋生,并日益制约着山区小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层面认同的缺乏,低人一等的教育情怀,使得山区小学的教育品牌依然徘徊在构思的尴尬中。单凭高人指点、外力帮助的山区小学,没有了社会的认同和学校发展理念,就失去了改革发展的内部动力,犹如被折去双翼,永远也无法翱翔蓝天。

篇8

山区农村的初等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基础教育硬件条件差,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基础教育的软件条件严重滞后于现代基础教育整体步伐。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山区儿童教育的现状,让社会更加关爱农村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笔者对轩辕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儿童思想、自身素质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到三个年级的学生,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山区农村思想教育品质的现状,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并为山区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一、资料和方法

1.资料

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华胥镇的轩辕小学,此校学生来自附近六个村子,年龄集中在7-11岁。学生来源于三、四、五年级,其中五年级人数占51.14%,四年级人数占23.86%,三年级占25%。

2.方法

问卷中分别设置了关于人生理想目标、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幸福来源、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问题。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来分析目前农村儿童所表现出的教育品质,总结目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积极的对策。

二、结果分析

1.思想和学习状况

生活环境对山区农村学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有61.3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上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但仍有36.36%的学生把上学读书视为赚钱的必经之路,不正确的人生观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甚至会使其人格的发展出现扭曲。

对于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是否能积极回答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61.63%的同学能够立即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非常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有34.09%的学生能够在思考后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回答,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来源于高年级的学生。这说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累积,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他们能够在一定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反应。

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问卷中还调查了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63.63%的学生能够按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能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是,有33.47%的学生对待家庭作业存在着不认真的态度,普遍的情况是做作业的时候不能集中精力,边玩边做。因此,家长要切实做好学生学习的督导工作,不但要对他们的成长投入物质的支持,还要对他们进行精神层面的帮助,做好学生课外的指导工作。经济学中关于学生成绩决定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形成三个视角:学校教育生产函数、家庭决策模型以及学校与家庭相互作用模型。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在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进步。

2.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

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当学生和家境比自己好的同学在一起时,只有27.27%的学生表现出较为快乐的感受;有59.28%的学生对此种情况有着仅是一般的感觉,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不存在特殊的感受;有13.64%的学生和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在一起时自身会有自卑、孤独的感受,这些学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变得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甚至产生心理交往障碍。根据对如何对待初次见面的新朋友这一问题调查显示:有87.50%的学生会主动和新朋友打招呼;有5.68%不好意思;有6.82%的表示会只顾自己玩不和新朋友打招呼。调查发现有85.23%的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会有快乐的感觉;有8.07%的表现出在交往过程中感觉仅是一般;6.70%的学生表示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没有找到快乐的感觉。调查表明学生交朋友最看重学习成绩的有30.45%;看重彼此谈得来的有7.95%;根据彼此的品行道德结交朋友的有59.32%;看重家庭背景的有2.28%。在如何对待与认识的长辈见面时的问卷中,有86.36%的学生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有13.64%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好意思。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经济的逐渐发展为山区的孩子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阳光,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但还有少数的孩子的心理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更多关心和呵护。父母的关注和呵护能够帮助他们在人生认识、人生价值和个性发展上保持健康的发展;老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主动地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交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3.品质方面的调查

有95.48%的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奉献自己的爱心,还有4.52%的学生是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上过不去。对于假如你的家庭突遭不测,老师号召同学为你捐款帮助你时,你的感受如何的问题上,有93.18%的学生会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有1.14%的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有5.68%的觉得自己有苦难时,别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显示了山区农村的孩子们整体上都具有良好的品行和爱心,在接受外界的帮助后能够充满感激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爱心继续传递,为构建和谐的集体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个人成就感方面的调查

调查分析,在竞选班长时有85.23%的学生选择“我能行,我会努力争取”选项;有6.03%的选择“当与不当班长无所谓”;有8.74%的选择“我不行,我不当”选项。结果表明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于挑战自我。在做事不能成功时,自己该如何做的问题调查中,有19.32%的学生选择不服气,重新再来;有49.09%的学生表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做事做积累;有26.59%的学生选择寻求外界帮助;有5.11%的选择放弃努力,不再继续做此事。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成绩较差的原因分析时,有12.12%的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努力不够;11.36%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教的不好导致自己的成绩较差;5.68%的是自己的家庭背景的干扰致使自己的成绩较差;10.83%的学生认为由于自己天资较差成绩差的最大的原因。这说明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评价意识。

5.家庭环境的调查

在对学生们的家庭居住环境调查时发现,有63.60%的学生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居住;有2.25%的孩子与自己母亲或父亲其中的一个共同居住;有34.15%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不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少年儿童。山区的农村青年劳力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选择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子女交给父母看管,造成目前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师,对于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及时地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6.结论

山区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我国初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儿童教育的发展制约和决定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逐渐增多提示我们儿童教育质量的进一步的提高需投入更多的物质和更大的精神支持。在艰苦的条件下,孩子们能顽强地、健康地成长是家长的希望,更是社会的需要,山区农村儿童的教育品质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刘泽云,孙百才.家庭、学校与儿童的学习成绩―基于甘肃省农村地区的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篇9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03304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里程进一步加快,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生活状况改善,整体上基本步入了小康水平。但从全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来看,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山区,传统的农耕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山区农机化发展难以推广的原因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机械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多机具都存在半年闲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农户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资料和简单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很低,主要就是适合在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很少,且利用率很低,使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就是发展,而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大幅度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所说的农业机械化作为生产手段不是狭义上的拖拉机、收获机等,而是广义上的农村电气化、水利化、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的整个农业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自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同时,要加大农业机械开发研究的投入力度,调研山地实际情况,研发适合山地使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的适用率,激发农民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劳作的热情。

2加强山区农机化建设的措施

2.1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资装备。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农业的机械化大幅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解放了劳动力,使一部分农民充实到第3产业以及其他产业当中,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了共同富裕。促进农业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突出的表现在:劳动力的节约,生产资料的节约,耕地、能源、种子、化肥、农药等的精细使用,提高了利用率精播、精耕、滴灌、微灌、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精准作业,实现了能源的节省,促进了新型农业的发展。

2.2紧密结合山区特点,开展农机化工作

结合我们的山区农机化的实际,要抓好农机化建设,必须以抓人员素质和组织建设入手,加强有力的手段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农业劳动的生产率的因素有2个: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先进的工具的使用。这2者都离不开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新型科技教育的培训工作。因此,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农机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作用,以及农机化发展进程的加建作用和农民心目当中的教育作用。通过大量新农具的使用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教导农民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业机械的制度管理,将农机执法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农民和政府的理解,赢得他们对执法工作的支持,改善执法队伍的装备和执法环境,提高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法业务能力。根据山区特点,积极引进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型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并加以推广,通过现场会、推介会等方式,鼓励农民购买新机具,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2.3积极推动农机合作组织建设

所谓农机合作组织是指将农机户与作业市场连接起来,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机的利用率,根据分工与合作理论,建设农机合作组织有利于形成农机户与农业户的互利共赢,农机合作组织是近年来发展的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方式之一,效果比较明显,通过学习外部先进管理经验,几年来,共建成3个村级农机合作组织,引进机械15台套。

总之,经过不懈的努力,抚松县农机化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为其他相似地形地区发展类似农业机械化提供可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巨大的城乡差别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矛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各级政府首先应当关注和解决的是学前教育在农村如何从无到有、从稀缺到普及的发展问题。而城镇应当重点通过减小班额、培训教师、改进理念加强管理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解决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早在九年以前,房山区政府和区教委就注重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说很有远见。他们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采取公共财政支持、降低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处于空白状态的情况下,房山区的一些乡镇能够让100%的农村幼儿享受一年学前教育,让97%的农村幼儿享受三年学前教育,这不可不谓了不起的创举。

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总体上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递减趋势,随着城镇化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必将不断减少。因此,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要防范简单追求政绩的“”思路,防止出现“空壳学校”。

房山区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合理利用空置校舍,有效整合超编教师资源,用来发展学前教育。在幼儿园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房山区也没有一味地和城市攀比,而是成功地调动了这些转岗幼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各种乡土学前教育资源。这些都堪称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值得在全国有关地区推广。

房山区在适当超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建议应该着重掌握好未来发展趋势,规划设计好未来发展方向。就学前教育的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幼儿园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办园形式的小型化和家庭化,学前教育服务的社区化等,都是普遍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在促进儿童发展、有效利用幼教资源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成效。在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正规学前教育的同时,还提供幼儿临时托管、低龄学童上学前或放学后的托管等社会服务。有些国家有众多微型幼儿园不断涌现出来。很多社区建立了幼儿学习中心等,直接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亲子教育服务。实际上,我国部分地方社区也已经出现了亲子教育服务机构。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适当给予支持和引导,同时还要加强监管。

篇11

一、前言

 

教育是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类别,其中小学教育占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学校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在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重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在小学时期培养孩子对预防疾病和身体健康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2.小学教育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学习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时机。

 

3.小学教育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是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节点。

 

(二)学校小学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铺路石,不仅关系到未来个人的前途发展,还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教育尤为重要。

 

二、广西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及管理现状

 

广西地处中国南方沿海,四周地势多为山地与高原,多山的地形环境和复杂的水文特征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带给偏远地区农村的小学教育不可磨灭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偏远山区的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城市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更加严格,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小学开始,学校和家长就注重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的全面性了。

 

根据政府规划的城市小学的建设标准,除了基础的教学教室外,城中的小学还另设有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多功能教室。学校的选址大都在交通方便、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的地带。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大多数教师教龄长,毕业于高校,有专业的从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城市的小学教育偏向人性化,更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培养孩子的基础教育知识外,课外的拓展活动也成为了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小学教育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越发趋于完善。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广大群众关注的重点,偏远山区的小学教育管理有以下现状:

 

1.乡村学校生源缺少造成学校教育困难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城市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得农村的大量人力物力向城市输出。这些输出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人口出生率降低、劳动力缺少。生源萎缩,学校招生困难,乡村学校教育管理艰难。在广西,很多偏远山区一个乡里只有一所小学,整个学校人数几乎不过百。据数据统计,在一个辖管7、8个村,人口达4千多人的广西中等山区张乡只建有一所小学,每年中途离校的多达3、40人,而每年招收的生源不过20几人。张乡10年在校学生人数为160人,11年为120人,12年为100人,每年几乎以20多人的速度在递减。

 

2.乡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师源缺乏问题严重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发展机会少,这些造成了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在广西一些偏远的小山村里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位教师留守,山区的教师年龄普遍偏高。据统计,在广西偏远山区50多岁的老龄化教师队伍占教师队伍80%的比例。偏远山区学校资源不足,经济实力差,无法吸引年轻的高素质的教师来教学。而在城市中更多优质的教师队伍流向高校,使得城市乡村教育更加二元化。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因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思想守旧,教学理念陈旧,使得乡村教育更加落后。

 

3.乡村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只有受教育读书这一条途径,小小的教室,已经成了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可是有时候因为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学校设施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软件设施如图书以及与教学课本相配套的资料等缺乏,使得孩子们的教育不完善,教学素质低下。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条件也体现了教育的地域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三、广西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及管理的对策

 

解决广西偏远山区小学的教育管理问题,改善学生的教育学习环境刻不容缓。针对偏远山区的教育管理问题,本人有以下几个简要的对策概述:

 

(一)政府的资金投入要满足乡村教育的发展需求

 

偏远山区小学的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进入乡村教师队伍。因资源的分布不均,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集中投入在城市里,使得每年都有许多骨干教师从乡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所以加大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投资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改善校园环境

 

降低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义务教育贯彻始终,让贫困生也有学上,以此扩大生源。改善教育机制包括改善校园硬件和软件设备条件,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三)加强建设标准化的师资力量,提高校园的教育质量

 

提高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放宽教师编制,招聘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多样化教学,让孩子全面了解不同课程的知识,对紧缺的课程教师可选择区域性的调配。

 

四、总结

 

篇12

村改选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非法拉选票

漾濞县双涧乡是在去年6月至9月,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办法,选举产生了5个村党支部委员会和5个村民委员会,全乡全面实现了村民自治。总体效果是显着的,它极大地深化了山区农村村级组织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乡村两级组织体制的活力,推动了山区农村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