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77-02
统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经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例如,计量经济学现在已成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而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来源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著名学府经济系、金融系或商学院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在《金融中的统计方法》一书中揭示了金融研究中若干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学科分支在统计学、数学及金融学的交叉与融合。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建设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重要的一环,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力量,统计学在经管专业课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经管专业教师(本文中指非统计专业的经管专业教师,以下同)对统计课程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探索
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基础,统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传统的统计教学,侧重于统计理论知识讲授,注重理论推导,缺乏适当的应用背景,使学生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及其作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大部分经管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统计学的价值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的用途、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普遍认为统计学的学习难度大,看到数字和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习信心;与经管的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趣味性要欠缺一些,而更强调的是逻辑性、推理性和严肃性,学习过程较枯燥乏味,所以导致许多同学对于统计学的学习容易产生心理暗示,对统计学学习缺乏兴趣,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心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分的要求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被动学习的成分较大。
大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各学科中,在商业以及工业中,统计被用来了解与测量系统变异性,程序控制,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第一产业方面,可运用统计计算出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情况及价格分布,从而指导生产;在生产行业中,统计学可以运用在产品开发、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从而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在服务行业中,例如在金融行业中,运用统计技术将各种交易资料加以分类、整理,从而得到如客户贡献度、客户偏好、存款变动趋势、产品分析、行业发展等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等等。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多涉猎一些经管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统计学的应用价值。由于统计学课程在经管专业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经管专业课程存在很多交叉部分,这就要求经管专业教师对统计学课程的内容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对本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予以正确应用。但我院目前的经管专业教师对统计课程的了解到底怎样,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我院经管专业教师对统计课程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和国际工商管理系中,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份,从结果中可以得到经管专业的专业教师对统计学的基本了解情况。下面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结果进行分析:
1.对于经管专业学科是否需要开设统计学课程及何时开设?
经管专业的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较为一致,专业教师的选择见图1,73%的专业教师选择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较为合适,没有教师认为在大学四年级开设,由此可见,在大部分经管教师眼中,统计学还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2.在各专业课程中统计学的重要性?
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经管专业教师从事的专业课教学可以分为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教学,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将管理类中的会计专业教师单独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教师,普遍认为统计学在各专业课中的重要性一般,而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管理类(不含会计)专业教师更是认为统计学在其专业课的重要性比例高达89%。而会计专业教师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略有提高,但仍然低于经济类和金融类的教师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无论是在经济学、金融学,还是在管理类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课中,都可以见到统计学的身影。
3.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现所教授课程中有知识点和统计学相重复?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专业教师中只有27%的教师认为统计学和其所教授课程中有知识点和统计学相重复,而有73%的专业教师认为统计学在其所教授课程中几乎用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由各位专业教师写出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在这个问题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只有一个老师能够写出统计学的基本内容,而大部分专业教师只简单认为统计学就是计算平均数等类似的描述统计。正是因为专业教师对统计学课程的不了解,造成了很多专业课和统计学相同知识点的重复讲解,即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学生反感。
三、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经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中,由于各经管专业课程与统计学课程的交叉作用,其他专业教师应该对统计学课程有所了解,和统计学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对所教授课程进行整合,明确统计学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讲授情况。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已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独立学院最大的生命力就是逐年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则要使独立学院在众多的高校教育中办出特色,多学科交叉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复合型人才是多元型的人才,重应用、动手能力强,同时在科学文化方面又有一定的基础和造诣,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能重视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不同课程相互补充,实现交叉讲授和专业优势互补。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崇高的师德、现代教育观念、优秀的教学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念、创新精神这六种必备的基本素质,才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英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
2杨绪忠.财经类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2(5)
3贺 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9)
4亚 非、朱远程.经济管理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5(8)
5刘淑茹.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6)
6 章文杰.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分析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认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配套开设实践课程、实施多样化《统计学》考核方式;注意《统计学》与其前、后置课程间的衔接等建议.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7-02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离不开统计学,联合国建议,一个能立足于现代国际社会的政府,必须有能力提供1600项国情统计数据[1],可以说统计推动了人们各项生产生活的发展.《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目前,经管类本科专业均开设了《统计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存在许多问题.
1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选择
应用型本科《统计学》教材选择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很多学校的教材决定没有经过相应的教学团队讨论,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片面.其次,由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已经确定,且变动不大,许多教师为了“省事”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材,而不愿意变更教材,甚至授课时所使用的企业案例也不变.虽然相关理论基本不变,但是某些经济指标的统计口径可能会调整,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则会误人子弟.
1.2 教学过程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差,主要还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教学不具有针对性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具体应用到某门学科中去才能体现其做法及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备一个教案多次使用,不分专业使用同样的案例、同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体现出统计学在具体领域的运用.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结合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学专业都应突出专业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就市场调查的相关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会计学专业应着重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样才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其能将统计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1.2.2 实践教学不足
通过比较某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很多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安排得很少,有的学校由于资源不足全部安排理论教学.在教学中没有对于Excel、spss等常用软件的应用教学.仅仅依靠《办公自动化》、《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的补充并不能满足实践中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重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科学如此发达的现在,学生应更多地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课程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1.2.3 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2].这种考核方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匹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应包括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考核其市场数据调查的能力,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考核其财务数据调查、分析的能力等.将能力的考核落实到成绩评定上,会激励学生多练习、多运用,增强其统计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统计学》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其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的衔接上.统计学方法大量地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因此《概率论》、《数理统计》是《统计学》的前置课程.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许多高校在不设置《概率论》、《数理统计》课程的情况下,直接设置《统计学》课程,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教学效果效果很差.有的学校虽然《统计学》的前置课程中设置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是课程偏重概率论,而数理统计涉及较少,同样给学生后期学习带来了困扰.
同时,很多专业核心课程又是《统计学》的后置课程.教师教学时同样应该注意《统计学》与后置课程的衔接.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是《统计学》的后置课程.该门课程重点在于市场数据调查与整理分析,与《统计学》中统计调查部分的内容衔接紧密.许多教师在对教学时,往往没有注意到两门课程的衔接,所有章节一视同仁.导致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印象不深,在后期学习《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时需从头学起,影响教学效果.
2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2.1 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
好的教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未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教材选择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教材规格.为保证教材质量,要求教师所选教材尽量为国家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等.第二,教材出版时间.要求所选教材必须为近三年出版教材,保证教材内容及时更新.选择资深教师成立教材把关小组,由小组成员(有统计学背景)对所选教材进行最终把关,避免教材选择不当.
2.2 突出应用的教学过程
2.2.1 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必须结合专业进行教学才会引起学生兴趣,否则就变成单纯的理论教学.因此,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内容来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如市场营销专业中,在进行市场调查时,需要对产品利润总额进行分析,以进行合理的营销决策.利润总额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润率,从中确定哪种因素对于营销决策有重要影响,而这些都属于统计学中的指数分析法.这样的案例与市场营销专业结合紧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的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我提高.
2.2.2 配套开设实践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独立开设《统计学》实践课程,安排学生进机房进行统计软件的应用学习,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为2:1.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学习过“统计调查”部分内容后,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给出统计调查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调查以获取数据.随后学生进机房录入调查的原始数据,作为学生后期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在后期则配合教学进程对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
没有条件的学校,授课教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以便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统计软件的应用演练.并在课后参照上面步骤,操练习作,完成作业.
2.2.3 多样化《统计学》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类型为考试课的,下调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将平时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可以在学期中布置学生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实践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评定因素之一.或将《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设置为考查,直接在平时的实践中进行考核,也可以根据分析的数据在期末撰写调查报告,最终获得考核成绩.
2.3 好安排《统计学》与其前、后置课程间的衔接
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前置课程而言,已经设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该侧重于“数理统计”的教学;没有设置前置课程的务必设置.与后置课程的衔接,同样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该了解后置课程,熟知后置课程运用到的《统计学》内容,在教学时重点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为后置课程作好铺垫.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对其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
1.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功底存在欠缺。现在许多高校在经管类专业招生时是文、理兼收,同一个专业内文理科学生共同学习。由于高中文理分科教学,文科生的数学功底相对薄弱。从近几年的数学高考大纲来看,与理科相比,文科去掉了所有的概率、排列组合等相关知识点,同时对大部分的统计内容都只了解层次,而这一部分知识都是经济统计中的基础部分。即使同为理科学生,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难度要求也不相同。学生对数学基础的掌握程度不同,使得统计学的学习效果差异明显,容易导致课堂上有的学生认为内容非常简单,有的学生却像听天书一样,无法理解。
(2)学科思维方式不同。统计学作为一门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涉及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理论,特别是在推断统计部分,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与统计学要求恰恰相反的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追求的是创新能力与创造性,体现形象思维,因此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这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受不到统计学的乐趣,进而对统计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3)对统计学学习缺乏重视。高校学生大多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在选择了经管类专业后,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与自己专业关系并不密切,与未来升学就业距离更加遥远。在实际教学中,统计学因大量应用数学知识而被认为是一门枯燥难懂、不易学的数学课程,甚至有学生认为统计学比高等数学还要难学。相当一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了文科专业,跟数学没有关系,进而对统计学的学习非常不感兴趣,对统计学学习缺乏主动性。
y计学和其他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二或者大三开课,学生课程负担较重。同时,这段时间往往学生也在努力学习,争取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同时,学生认为统计学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联系,学得好与不好关系不大,而且也不是考研主要科目,所以对统计学的学习缺乏重视。加上学习考证压力较大,时间精力有限,导致对统计学学习要求停留在及格就好的学生大有人在。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多媒体。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公式、图表以及数据,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往往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讲授。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等种种优点,但是由于提高了讲课速度,教师在课堂时间内可以讲授大量知识,反而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进而使学生无法完全记忆、领会、消化所学知识。同时,由于教师按照多媒体设置好的内容讲解,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与学生缺少及时的沟通与互动交流。
(2)过分重视数理推导。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其他应用型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相比,大部分教师还是侧重于基本数学原理的讲授。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统计学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往往从概念讲到公式推导,再到例题讲解和习题的联系。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这种过分重视数学推导,缺乏统计应用方法讲授与统计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使得统计课程与现实脱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缺乏专业针对性。目前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统计理论进行介绍,而这些理论知识无法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无法理解统计学对经管类专业的支持作用。在教学方法方面,大部分教师不进行区分,不管哪个专业都是用同样的教材、教案,甚至是相同的案例,不去考虑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重视程度,甚至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以闭卷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考试模式严格依照教学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公式为主,可以充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却无法考查学生对统计学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方法也导致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3.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课程教学不连贯。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两门课程,市场营销专业还开设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则开设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上述课程都是统计学课程或者是统计学的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各高校现在往往是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多数教师只关注于自己所教学的课程;学校在制定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时也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相关性。由于相关课程教学不连贯,很容易导致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大量重复的内容,每门课程所独有的内容也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一步深化学习。
(2)教学实验、实训环节安排不合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作用以及设备条件的限制,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首先,目前的统计学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知识作为一项补充,学时普遍较少,且课时设置不合理。其次,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手工计算为主,实验手段落后。最后,实训课程欠缺。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都应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为目的,而实训项目则是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最好的方式。但是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训项目设置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
二、对策与建议
1.强调人文统计,培养统计思想
统计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小组工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理思维方法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所提供的帮助远远大于统计知识本身。统计学为人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因此统计学属于方法论科学。因此,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统计教学应注重人文统计、统计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统计素养,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注重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统计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地看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运用统计来进行定量分析。
2.学大纲,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学校往往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后开设“经济统计”,之后继续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 “计量经济学”等课程。而推断统计在数理统计和统计学中都有涉及,抽样方法等内容在市场调查与统计学中都是主要内容,而回归分析也出现在“经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中。所以在编写统计类课程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应注意前后的连贯性,突出每门课程色的部分,避免重复知识点的出现。
在授课过程中,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量数据的呈现、图表的展示以及课堂练习可以使用多媒体,而公式的推导、习题的解答过程应采用板书的形式,这样可以控制课堂进度,既提高效率,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
3.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应用
经管类的统计学教学不是培养统计学专家,而是培养掌握一定的统计技能,具备应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数理公式的教学是不合时宜的,而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与具体专业相联系,让学生迅速掌握统计的应用。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
4.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增加教师科研项目
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验课程的课时。如果没有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试验,则课堂教学中只能采用小样本的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讲解,效果不明显,应用性不强,只能停留在理论介绍的层面上。因此,合理的实验课时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在加强试验课程的同时,实训课程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感兴趣的方面,选择一个需要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的现实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再到选择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并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可行的实训方案,同时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积累,为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授课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5.改进考核方式
在学习评价环节,应避免单纯地使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包括进最后的考查范围内。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用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实验课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提交分析报告。而实训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提交报告。而利用最后的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每一种考查方式按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单纯书本知识的掌握不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才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本科层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培养能够运用定量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统计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合格人才。
【摘 要】统计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从教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
《统计学》作为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该课程涉及的数理知识也使得它成为难度系数最大的课程之一。从学的一方面来说,“听不懂、学不会”是很多学生在谈到《统计学》学习时经常反映的问题,学生们在学习统计学时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从教的一方面来说,虽然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教师们都有一定的共识——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而非数理推导等内容,但是在授课的时候往往很难把握好尺度,最后导致学生没有真正学懂统计学的方法,更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些方法。
那么,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调动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懂统计学的方法并很好的应用这些方法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所有的统计学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统计学教学实践,对相应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见解。
1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现状
1.1 独立学院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现状
学生缺乏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不太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并且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是文科生,对于数据、公式、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不善于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普遍经验是学生对于描述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很轻松,但是对于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则是“叫苦连天”。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似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不少学生向老师抱怨“好难,好难”。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是36-54学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经典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描述统计学、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授课,时间已然不太足够。更何况,学生在高中对于排列组合的学习并不深入,甚至很多文科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内容;在大一只学习了微积分,并没有开设概率论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基础知识,不仅时间不够用,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2 独立学院教师的统计学授课状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已属不易;由于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学习太难,一线的授课教师迫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不得不删减掉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得不局限于教材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授课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虽然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也能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图形的变换。但是多媒体授课很难帮助教师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尤其是统计学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科,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教材选用不太合适
独立学院的很多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都和母体院校保持一致,统计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也不例外。然而,母体院校本身就是偏重科研,在教学方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也更应偏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母体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同等难度的教材肯定会很吃力。因此,简单的套用母体院校使用的教材肯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冲突的现象。许多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应用,太过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过程,而缺乏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向学生介绍基本方法及其推导,缺乏学生的全身参与,就会使得课程更加枯燥无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个性活波的90后,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3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由于课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统计学教学方面,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单向讲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相关公式,没有把统计学的授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很多个专业在统计学授课时用同样案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统计学之后,对它的印象只有“和高数一样难”,“一大堆公式”,而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该怎样用。
2.4 考核方式简单
如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分析附带一堆数据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却很难考察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挂科”和评奖学金的压力下,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他们希望取得高分,所以在期末时会拼命的通过习题进行演练,这个过程当然也能带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效果。但是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学生练习足够多的习题,即使他完全不会运用这个知识点,仍然能在试卷上按照早已经熟记的步骤和公式写出解题过程,仍然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的。
3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材
前几年的统计学教学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统计学经典教材,该系列的教材内容全面、逻辑清楚,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然而该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偏重于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而缺乏详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例子。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国外学者主编的《经济与商务统计》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包含有丰富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有些案例是讲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之后怎样运用统计学的思维进行解决的。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丰富的案例能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建设学生参与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树立“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授课,要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案例教学法中,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培养他们应用统计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统计调查任务;让学生作为任务主体,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3 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很清楚具体的统计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没必要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更没必要擅长把数据套进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统计的结果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了。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弱化公式的推导和统计计算。
教学手段上,不应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应当结和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增加上机课。统计学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全部采用幻灯片授课,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了。板书教学会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并且步骤清晰,更方面学生进行复习。上机课主要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讲解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技能的训练。
3.4 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期末闭卷考试,描述统计学部分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图表结合的报告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分析报告,以此来培养和考核学生撰写规范的统计报告的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4 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决不能因为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忽视统计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虽然独立学院现有的统计学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削减统计学课程的课时数。要解决现有的问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深入探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选择合适的教材,建设学生参与型课堂,改善教学内容设置,改变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使得统计学的教学更有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有用工具。
参考文献
[1]胡林招.关于高职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改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4,7: 267-269.
[2]刘元欣,庄严.对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38-14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并从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研究的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①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来为未来的决策经营提供依据,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也将“统计学”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统计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存在严重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在推进地方性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成为许多统计学老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1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统计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且涉及到较多的公式和计算,和数学课程有点类似。有些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例如讲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率论基础,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什么叫置信水平,为什么在假设检验中会犯两类常见的错误,如果学生对置信水平,原假设,备择假设这些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那么就很难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这些统计工具进行灵活应用了。而讲到线性回归时,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来理解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相比,统计学课程更强调逻辑性和推理性,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不了解统计的用途和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因而认为学统计学没有用,因而不想学。
(2)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畏难情绪严重。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而且以文科生居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之前的微积分,概率论课程学得不太好,因此看到数字和公式较多的统计学,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一门数学课程,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程,我肯定学不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自己不学统计学找到了借口。在笔者和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类的课程必定挂科,所以统计学肯定是学不好的。再加上地方性院校学生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佳,②统计学学的学得不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3)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其生命力在于应用。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过于过于专业化,④对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挖掘不够深入,学生不能理解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和经济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公式,不能对统计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也就不能利用统计指标来分析经济问题了。这无形中也进一步加深了统计学就是一门数学课程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案例反复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不能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最新经济管理类案例,做到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教材的选用存在一定难度。
虽然《统计学》的教材很多,但是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基本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专门统计学教材。现行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强调公式与计算,内容深奥不够通俗,部分案例过于陈旧。贾俊平教授等编著的《统计学》教材教师认为较好,有excel和SPSS的操作步骤,单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的推断性统计部分公式较多,案例过于陈旧,不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畏惧心理。
2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紧跟时事,精选一些最新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案例或新闻,通过案例将统计学理论与经济时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统计学在经济专业中的重要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如讲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可以引入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对比民众的吐槽来说明平均数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也可以通过经典的消费函数来解释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相关概念,深入浅出的解释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统计学确实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
在讲解描述性统计学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设计经济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在讲解推断性统计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增加上机课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工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许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考前突击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统计指标。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更应当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改革现有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综合考核应当包括知识体系的考核以及技能考核。知识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和闭卷考试的表现。平时成绩的考核一方面从学生听课及回答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Kahoot平台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技能考核则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和平时上机课的表现。调研报告通过分组调研,撰写调研包括的形式进行考核,上机课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要求的作业,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是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一要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经济常识,综合素养较高,对行业前沿动态把握准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更能发挥作用,能够传授给学生行业中最新的应用性技能,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型”教师阅历较为丰富,能够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课本知识行业发展的及时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问卷,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搜集数据。二是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搜集到的直接或者间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中找到规律,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对分析出来的结论能够进行合理解释。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考核方式都要围绕着两个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当然,统计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与困难,统计学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
注释
①贾俊平,何晓群,金进勇.统计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②刘金龙,张君霞,赵琳琳.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2014.9.
③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07.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故统计教学一定要突出和强调 “用”这一特点,即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会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应具备一定的统计素质,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统计素质的要求,故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的统计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应当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高校统计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性、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高校统计教学要突出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的特点。
当今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校统计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统计教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侧重于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得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统计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及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较差。现传统的统计教学方式已造成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这种现状表明统计教学在财经类学生中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非统计专业统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使人们对统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地位认识模糊。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统计教学工作实践,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课堂讲授内容详略要得当
在高校统计教学普遍周课时为3节/周,学期总学时数只达51学时,且在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安排得详略得当。有些内容可详讲,如第一章绪论部分,可向学生详细介绍统计的发展简史,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渊源的历史,从而增加对统计的认识及提高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也要详讲;有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可略讲,可引导学生自学,如第二章的统计资料的搜集以及第三章的部分内容;有的可以将课堂内容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可要求学生课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表。问卷设计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他们的所关心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最好采取积极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选题,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愿意去进行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2、加强对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
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都能实现这一目的。但是描述统计是通过获取总体数据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掌握一定的推断统计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从理论体系来看,推断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主要内容。主要将参数估计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并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讲授。此外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对长期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等问题,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指数讲授综合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讲解,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统计教学要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教师为主导且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
1、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点是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点即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属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属于主要地位。
2、实施提问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在更多的教师在崇尚运用启发式教学,借此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在运用后一种提问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让学生解决开放型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统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消化,并能具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实践课程的内容。《统计学》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穿行。实践教学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辅助指导。课内实验课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完成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Excel及SPSS软件的实际操作,借助于Excel及SPSS软件,掌握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量表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最后要求学生写出3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等。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即从教学项目的提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统计数据的具体收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对整理好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论―撰写项目分析报告的一系列统计实践活动过程。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采取何种模式?教学环节又要注意什么问题?本文将作初步的探讨。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经济数据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一门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中国现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过多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讨论,沉溺于概念的翻新和创新,使过时的观点和陈旧的例子在反复重复着,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失去了应用学科的特色。第二,教学方式死板,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上课仍然是教师讲和写,学生听和记,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不多,应用更谈不上。例如“假设检验”,学生知道使用过程和步骤,但并没有掌握“小概率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再如“正态分布”让学生记住曲线的形状和数字特征,但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普遍存在性,更谈不上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结构、个人条件等现实问题。第三,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主要针对SAS、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学生接触的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第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不知道根据期望收益去作出判断;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第五,考核方式内容单一。学生往往机械性的记忆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烦琐的计算公式,而随着考试通过,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荡然无存,违背了统计学的教学目的。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学生对统计专业的知识接受较弱,为了加强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各个环节做好充足的工作,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兼顾,统计教学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一)教学前
1.教材的选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能力较差,仅仅是把统计当成一种工具,不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所以,针对此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教程应妥善处理理论的比重,不应过于注重理论,同时选取的例子也应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设计。
在计算机统计软件方面,由于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才适用,与之相比,选择EXCEL适用性更强,已基本满足经管类学生的需要。如贾俊平的《统计学》编排较合理,比较适应管理类学生。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备课。而备课环节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应注意重点突出。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寻找和获取数据以及选择正确的检验与推断方法,而且会考虑数据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可得性;重点讲授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拓宽教学范围,增加国家统计机构的组成及政府统计的性质等内容。
(二)教学中
1.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提问式教学方法和模拟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实施提问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模拟教学:组织一些模拟式的统计调查活动,展开课堂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2.教学手段的运用。可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网,制作课件和网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机会把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再从网上加以复习和巩固。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的计算,有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一贯注重学生的统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支出连续调查一个月,并对自己的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统计分析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
1.加强实践教学。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
课内实验课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完成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Excel软件的实际操作,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量表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 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14-02
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改革,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统计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主讲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着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在此,笔者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谈谈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思想改革
1.领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着力体现人才的个性和特长。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服务领域,突出人才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目前,独立学院基本上将办学类型界定为教学型,其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应用型,这种定位明确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就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第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只有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握如何培养人才问题。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只有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经济领域,才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
2.从“教师本位”改为“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现在高校,几乎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思想下,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说教为主,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灌输的对象。这种现代“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不仅缺乏创意、缺乏师生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容易使学生“消化不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摒弃“教师本位”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辅学”的新型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使统计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内容改革
1.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意与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修正统计学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实际性和够用性。如在给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可以联系到市场调查、企业生产产品质量评级、对外进出口业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等问题。
2.重视统计软件的介绍与应用。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统计图表的绘制与繁杂的计算过程,这些内容通过统计软件处理就很容易得到解决,同时也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因此,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统计分析与统计软件相结合,介绍常用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了应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提供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SAS、STATISTICA、EVIEWS、BMDP、SYSTAT等等。笔者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电子表格软件EXCEL。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而且EXCEL的统计函数与统计宏软件包,已经覆盖了统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完全能够满足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的需要。
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统计学的理论知识点多、应用领域广,仅靠课堂教学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而且要当好知识的中介者,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第一堂课上,笔者就给学生推荐相关的统计学专业教材、统计相关网址,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广泛充实自己的统计知识,了解统计在相关领域里的运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通俗实用的教学方法将课程重点难点简易化,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方法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很大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目前,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条件、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学生实际特点,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针对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结合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笔者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启发法、项目驱动法与实验实践法等创新启发式教学方法。
1.案例启发法。统计学中不乏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可能会因为难以掌握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启发法,将枯燥的统计学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案例中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分析讨论方式总结得出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许多实际案例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习,如大学图书馆使用状况分析、某4S店服务质量分析、我国网民人数增长趋势分析等。
2.项目驱动法。项目驱动法,即结合统计学理论知识与教学进度,设计项目任务,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合理设计与过程控制,使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使下积极主动接受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将知识应用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将项目驱动法引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将统计学课程分散在各教学章节的零星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到综合性的“项目”中,有利于实践教学功能的系统发挥,有利于学生实际调研能力和统计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
2009-2010学年的第一学期,笔者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08级财管专业4个班级的统计学教学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法的尝试,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5个步骤。
(1)划分项目小组。在统计学课程开课之初,笔者就让学生分组,每组人员8~10人,一个班级大概5~6组。学生分组的依据:在遵从学生自愿原则下,照顾同寝室(方便课后交流讨论)、考虑性别搭配(方便分工合作)等细节问题。各组推荐一位“项目经理”(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2)选定统计调研项目。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统计学课程知识点的需要,笔者提出了若干贴近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生活的调研项目供学生参考,如: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大学生时间分配状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等等。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讨论自拟感兴趣的可行的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选择项目。
(3)明确项目实施任务。具体做法是:笔者在各组学生选定统计调研项目后,给出每组学生总体的任务要求;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每上完一章节内容,就会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提醒督促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在具体的任务要求中,注意既要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如在介绍完第二章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内容后,笔者就提供范例,并且让各组制定相应的调查方案。而整个项目实施的流程按照统计工作的四个环节展开,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最后成果表现为统计调查报告。
(4)辅助学生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组组长负责组织管理,针对本组项目任务随时召集项目组成员开展研究讨论,明确组内分工,同时注意成员间协同学习、共同攻克项目“难题”。这期间,笔者注意辅助各组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度,适时适度给以提示指导。具体方式途径可以选用EMAIL、QQ等通讯方式,做到学生有“难”、及时指导。
(5)项目成果展示。在学期末的时候,选取一个课时,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进行收获交流,笔者将和学生共同评定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通过交流对比,让学生对自己参与完成的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寻找优势与不足,同时进一步激发创造激情。
目前,项目驱动法已经开展了四个学期,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生表示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通过项目实践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能力。
3.实验实践法。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掌握统计软件,笔者将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由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转型,将原先54课时的理论课时改为36理论课时,18实验课时。在实验实践中,向学生提供实验指导手册,该手册包括了附有详细操作步骤的实验案例,以及根据统计基本理论、方法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资料编成的单项或综合实践作业。在实验课堂上,学生利用EXCEL软件,通过教师演示或者自学案例,进行基本概念的辨析、统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实验实践法,为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论知识,用统计方法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条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开展统计实践研究,引导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参加相关竞赛活动,以科研与竞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统计学考核方式中,除了强调期末笔试考试外,更要注重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统计学教学目的,结合统计学教学方法,笔者在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中,提出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目前统计学成绩主要包含三项: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60%,而课程中的项目调研作业包含在平时成绩里。随着实践教学环节的逐渐完善与成熟,可以在期末考核时,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将课程项目作业的分值提到与上机实践一样,而课程项目作业最后要以统计调查报告与课件(用于成果交流)的形式提交。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应着眼于“应用”教育,注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应用实践,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从而更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金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新兴交叉学科。1992年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级学科[2],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定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因此,统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面向应用型的经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能力的重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对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的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只设置理论课程,没有统计实践环节;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包含实践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只是名义上的融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剥离,即先讲完理论,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到实践时,理论部分已不甚清晰,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统计思想的教育缺乏。教学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的学习,缺乏统计思想的传授,导致学生只会照搬公式,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用场景;此外,相对于教学内容,课内学时较少,课外时间利用不足,实践部分演变成讲习题,不能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班制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仍以“满堂灌”式的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时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又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案例[4];教学手段上,多数是“多媒体PPT+板书”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外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组织上,“大班制”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指导、成绩考评过程中,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得部分学生“打酱油”,效果不佳。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和结构化为基本思想,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和立体化教学手段为主体,以统计竞赛、统计证书、资源建设为补充,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
2教与学的设计
课题组负责全校经管6个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任务,课题组成员主要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老师组成,本身注重方法的应用性。2012年以前,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统计学理论和统计软件实践组成,为更进一步深化统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于2012年将其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时调整为96学时,贯穿整个学期。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
根据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矩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据获取基础模块、描述统计基础模块、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统计分析高级模块、专题模块等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划分成若干小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实践分为统计软件操作实践和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两大部分。在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即开展软件操作实践,即学即用,前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促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2.2教学方法丰富化,突出统计思想教育
理论讲授主要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统计思想教育,而非公式推演;实践教学以案例驱动法、同步协作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为主。案例驱动教学法:每一个模块由一个典型案例导入,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充分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案例的编制均是课题组老师主持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统计调查基础模块由民生调查、学校后勤管理问题调查两个案例引入,描述统计基础模块由学校师资状况调查、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两个案例引入,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由产品质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两个案例引入,统计分析高级模块由保险赔付预测、生态指数设计两个案例引入。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统计学概念、方法讲授时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统计学基础知识、推断统计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步协作法:首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次,同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若一人未能学会则全部组员不能通过,促进互帮互助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教学法:第一,在统计调查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求各组完成一个真实命题的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第二,在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完成后,各组完成一个真实问题的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全程机房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锁屏、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材料的、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擂台比试,以此缓解课堂疲劳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外,制作统计理论微课,供学生课外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补给,夯实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制作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软件操作实践,扎实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开展统计分析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6],全面训练统计调查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之后,即可推荐参加统计分析师证书考试,考试成绩亦可替代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对于内容比较有条理且简短的统计图、统计表模块的教学,则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一个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学习和软件操作,课堂上则让学生进行讲解和探讨。从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统计图、统计表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掌握得更加全面扎实。
2.4评价体系过程化,促进学习协同性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测试、统计软件操作测试、统计分析报告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授完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统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统计软件操作实践讲授完后,以一对一上机实操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统计软件应用的能力;课程最后,以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方式考核学生的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从课程开始,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同步小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小组成员共进退的机制,每一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试中,若小组中有一同学不通过,则全组均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测试,直到全部通过为止。这样有利于激发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同步小组逐步成为一个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进步,也能避免“打酱油”“混学分”情况出现。
3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作为经管专业综合类课程,研究并探索出了三课堂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设计、案例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微课、反转课堂等新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步协作组机制、过程化考核机制,既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学赛结合和学证结合,充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者:王二威 廖爱红 董平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7):76-77.
[2]刘馨,魏宏皓.“统计学”认知教学与“统计大赛”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83-186.
[3]未良莉,王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123-1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63-03
随着定量研究的日趋重要,统计学已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应用方法论。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内部特征,也可预测事物的未来趋势,从而也成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成为对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教学中发现统计教学并非尽如人意,也存在某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周丽华和田在兰(2009)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并提出统计学教学三个环节的模式[1];刘秀艳、王听和阮亮(2009)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而进行改革[2]。曾五一、肖红叶等人(2010)认为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内容应包括制定新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要设计课程体系并构建新交流平台[3]。刘丹丹(2013)认为传统方式存在不足,提出重视统计软件的运用和多样化的教学[4]。这些学者都对统计学的教改各自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也有些忽略了课程教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所起的一些作用。
本文以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对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两个方面提出改进方向,并为统计学的教育工作着适应时代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畏惧和传统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对各种研究数据需求剧增,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是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认识以及目前传统的统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相当多的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不扎实
在经管类院校中有些文科背景的学生,他们原先的数学基础就薄弱,并且在大学里学习高数时相当吃力,对概率论的知识非常头疼;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概率论,但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讲解,导致学生知识不扎实,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倍感吃力。因此他们对统计学患有惧怕心态,所以导致许多文科背景的同学不得不被动学习,从而缺少完成学习的信心。
(二)统计学课程具有概念多,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特点
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这是定量分的基础。而统计学核心部分是依赖概率、逻辑与推理等内容;其教学过程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欠缺趣味。特别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导部分,每章的引入概念很多,概念间相互引入,例如:随机抽样中样本均值的均值分布、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中心极限定理等,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兴趣低落,概念混淆,导致畏惧学习而退却。
(三)传统教学存在忽视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应用学科,统计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统计学教学,仅仅对理论知识过于强调。目前,统计学大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偏重记忆和解题,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培养能力重视不多。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缺乏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统计技能。
(四)统计学的教学时间中计算机软件的培训课时不够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中使用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利用计算机来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将会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统计课课程时间的有限,使得众多高校没能将统计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相结合起来教授学生。这导致学生一旦面临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演示和练习,使得学生学习时倍感吃力,理论知识和运用脱节。
(五)对学生的统计学考核和激励内容单调
高校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抽象的统计概念以及繁复的统计计算作为闭卷考试,而平时成绩检查仅来自于练习与考勤;甚至只以最终的期末考试一次作为考核标准。学生应付考核通常以死记硬背就可通过考核。这些并没有让学生完整和主动的去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教师依然很难了解学生掌握的统计的理论和能力程度。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统计学是门专业性强的适用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以及统计学的教学有效与否,文章从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考核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一)改进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1.选择难度适宜的统计学教材。选择难度适宜的可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的统计学教材,并辅助与社会热点关联的政治经济案例。教材重要视编写的质量,其选择的标准应以培养统计思维为核心,统计案例练习为补充;培养能应用统计推断能力为重点,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及EXCEL等软件为目标;还要突显教材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知识系统性和实用性。教材中数据要适时更新,案例要联系现实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问题要能够以定量的思维剖析。
2.根据不同的统计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主要讲授数据的图表展示和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其中数据的预处理和数据的整理展示,理论难度小,但是概念很多,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能容,就显得内容枯燥无味,但是相关内容可以用Excel或者SPSS进行展示。例如在数透视表一节内容中,让学生看书或者讲解PPT课件,学生的反应依然疑惑。但是通过课堂时间把该内容的案例通过电脑或视频逐步展示时,效果清晰,学生疑问减少。
推断统计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概率原理,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核心内容;并依据样本信息,探讨总体数据的规律性。因此,掌握推断统计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要点。根据教学实践来看,少用数学公式,避免统计学课程成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知识点的介绍,多用与经济和企业活动相关的案例讲解统计推断中的检验统计量、拒绝域、Z值和P值决策过程,并要通过软件演示。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老师虽然只起到引导作用,但是老师依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改进。通过改进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得课程变的生动有趣,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在传统注入式教学中融入自我和启发学习式教学。第一,教学方法融入自我学习式教学。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课程内容的PPT课件,这属于自我学习;并且让学生自我讨论并分析总结,在课间时间进行表述;这不仅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也增加他们彼此间的荣誉。但是,自我学习必须加入老师在课间的教学总结,必须对学生自我学习时存在的不足等点评分析,并指出统计学知识的核心内涵和理论的外延扩展。第二,教学方法融入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内容较难理解的参数估计何假设检验章节内容中,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融入学生讨论、提问等启发式教学。老师在课堂时的身份像是个教练,一起与学生去讨论探索、分析总结,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这个教学思想还要与案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成为一种较灵活的教学实践。
2.增加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实现学以致用。增加统计学的案例教学,这是统计学课程的一种效果较好教学的手段。学生们通常厌烦枯燥繁杂的理论,即使机械的记忆,很快就忘记,而案例教学以学生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把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首先,利用案例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的一种思维框架,这是理解理论的较好的手段。其次,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需要扮演主要角色,这样才能主动的学习知识和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案例破析,并解决社会中类似相关问题。第三,案例教学还需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甚至科研的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利用消费者购买汽车需要考虑的安全、价格、品牌、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对消费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同时增加与学生毕业的论文相关的案例教学时,把论文中相关的数据和问题抽出,交给学生;由他们讨论后进行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并进行计算分析。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改进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日常备课也是一种挑战,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也要利用网络不断更新案例教学的案例库。案例教学的背后,是教学相长,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3.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第一,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旦遇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演示一些篇幅较长的资料、复杂的图形信息及大量计算时,板书的缺点毕现,从而影响教学。而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尤其是电脑和投影的使用,上述影响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和复杂多回归中,对于计算量大,涉及的分析因素较多的回归计数结果,可以迅速地展示出来,这个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第二,多媒体与统计教学软件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普及,但是对学生统计软件的学习也要重视。常用的统计软件有Excel、SPSS、SAS等。Excel非常容易操作;SPSS和SA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有着良好的输出界面,需要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上机训练。对于教学Excel软件中提供的函数功能就可以胜任,而对于科研或者复杂的社会问题,后者才能满足。掌握一两种统计软件工具不仅可以快速处理现代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重视软件的学习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通过透视图、派雷托图、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学生在电脑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统计学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加课间的提问式教学。课间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方法。提问的形式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变化。对于学习过的内容来讲,提问是检查和复习;对于课时即兴提问,是强调重点和引起学生关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这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估计区间内容时,可以班级预先分好的小组,提供每组一份预先准备好的抽样框和随机数表,然后计算样本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并估计总体的估计范围。最后将班级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将区间估计的内容、过程以全面理解和学习。当然还可以上第五章节前必须对第四章节的核心概念进行提问。在课间的提问式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大小。
(三)改进考核内容,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普通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凭借苦记就通过了期末考核,并且这种难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了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统计考核有较大影响外;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在学生的平时考评中,团队学习和考核也是影响学生统计学习的重要因素。
1.改进考核内容,引入“团队”学习及成绩进入个人考评。学生的总成绩是考核的结果,而学生的总成绩考核来自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团队成绩三个方面)、以及最终考试;一共四个方面,并分别分配一定的考核权重(例如:10%、10%、20%、60%、)。
由于统计课学习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好有差,可以近似一个正态分布;对数学较差的学生来说,统计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困难,但是以宿舍就近原则(或者学号就近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采用小组内帮扶、考评的方式学习,并且小组内部自由的推荐小组组长;用小组计分方式考评学生成绩。
2.团队考评需要奖罚分明。统计学知识需要精讲和练习,传统题型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的培养,但在对统计学知识点进行提问式教学中,可以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课后作业和课堂作业,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上台演示,有利对学生应用能力考核,使得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
小组成员上台演示次序如下:各组的组长上讲台做题,然后随机抽取组员上台做题;如果组长做出来,而组员做不出来,我们将结合情况扣小组组长和小组集体分数。如果组长和组员都能做出来,就可以加分。
另外,根据教学经验每个组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可以快速的进行考勤。对于就座前排第一排的小组适当加平时分,最后排先回答的问题、随时小组点名上讲台演示的方式,随机进行检查和考评,让学生们上课不敢分心。另外小组考核,增加了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大家在学习中既有相互帮助,也有相互竞争。
3.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需要团队的配合。传统练习题有助于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但对学生具体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无效。由于不同的学生其个人在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上各不相同,导致其在统计软件学习中水平各异。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老师不能够一一作答;团队的互助学习就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要问题被团队中一人知道,该问题就将会在团队中迅速传开。这不仅有利学生们的学习,也起到老师教学中的助手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掌握统计学知识和统计相关软件工具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不同的模式和创新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把统计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组织学生们的适当学习和考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的学习。
此外,统计学教师不仅需要个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需要学校大力开展教师的培训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丽华,田在兰.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一、高校开展技能竞赛的益处
科技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
于学生,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社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于教师,技能竞赛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提升自身教学科研水平,从而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加晋升机会。
于学校,技能竞赛有助于形成技能学习氛围,营造校园育人文化,有利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办学模式改革,扩大学校知名度,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
于社会,技能竞赛有助于各教学单位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努力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接轨,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促进整个社会技能教学水平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实用的技能人才。
同时,科技竞赛项目选择的都是密切结合相关科技领域的实用技术,通过参与科技竞赛,既能起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检验和提高的作用,也能起到对教学实践的扩展作用。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竞赛管理机制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努力的目标。
二、 市场营销专业开展技能竞赛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调研、财务核算、广告策划,图片、视频、幻灯片等营销工具的应用、营销策划方案设计等没有进行实训演练,很多时候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
(二)实训软件过于简单、脱离实际。
现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很多时候都是靠一两套市场营销模拟软件来进行,想借此模拟软件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熟悉整个交易流程。但这些模拟软件设计都太过简单、呆板,只能让学生按照预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方法单一、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操作手册,任何人都可以完成,没有灵活多变的环境和自由多样的操作方法。凭借这样的实践环境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跟企业的实际运作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凭这样的模拟软件是无法实现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在任教师都是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新型调研工具、图片视频广告设计,财务核算等课程的操作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将实际需要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四)管理体制落后,影响创新型,技能型教师的发展。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职称制。创新性较强,技能水平较高的年轻教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奖励。因为职称较低等原因,很多评优和奖励与他们无关,改革创新的支持也不到位,经常受到各种保守体制的限制,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创新教学的积极性。
(五)考试考核体制陈旧,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
1.考试的内容结构不合理。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2.考试形式单一,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尚未形成;3.重期末总结性考试,轻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试;4.教考一体,效度不高。考核面窄,难以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改革措施
(一)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环节。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2.加强专业建设。3.优化课程设置,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培养综合能力。4.选用合理的教材。5.完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实际行动锻炼学生能力。
(二)完善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抓好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加快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构建立体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营销类工作过程需要,引进操作性强的学科技能竞赛软件,配置营销工作需求的设计类软件。
(三)建社一支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担任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竞赛和实训指导工作。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并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一定科研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技能鉴定和考核评价,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保障,学科竞赛经费保障,激励奖励制度保障。
(五)设立创新学分和考评体系激励学科竞赛开展。
以爱好为牵引, 设计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如专业技能大赛、项目挑战赛、创意竞赛等等, 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