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的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空气中飘扬着清爽而苦涩的中草药味道,宽敞的诊室坐着面目慈祥的老中医,耐心地向病人询问着病情。病人诚恳地问:“请问我最近时常咳嗽,已有半月之久,有何良方矣?”把脉后,老中医笑曰:“咳嗽乃肺虚也,你心跳略快,有慌乱的表相,应治根本啊!”“以前我曾服用多种味药,可皆无用,想请您大展身手一番!”“我给你开一副药,用夏枯草、琵琶叶、罗汉果、生石膏等来调解嗓子红肿,从而起到调解肺火与肠胃不服之病症。去楼下抓药,后面还有病人,我们改日再聊。”
好一个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关心病人的好中医!
六年级:李正阳
1 中医传承的现状
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基础上的实用医学,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医学经验与技术。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近些年来,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保护和扶持力度并非不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的萎缩,中医的临诊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名老中医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继承,农村中医医疗严重缺失,民间特色中医疗法不断失传,中医传承明显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担忧。笔者认为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医优秀人才的选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其中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是重中之重。
2 隐性知识与中医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匈裔英籍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并指出了隐性知识的三个特性:一是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况、环境和条件下所拥有的内在知识;二是不同于学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人的目标实现相关;三是隐性知识的获得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是在日常工作和经验中获得的[2]。日本知识学教授Nonaka从管理学角度提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3]。
“隐性知识”即为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言表、但却能感觉到、自己知道如何去行动的知识,如个人的价值观、技能、诀窍、处理问题的方式、心智模式等。人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技能知识大部分都属于隐性知识。《旧唐书·许胤宗传》曰“医者,意也”,中医的神韵正在于其“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意向性特征当中。中医隐性知识就是指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个体所拥有的、难以用文字描述和言语传授的知识和体验,它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中医隐性知识包括理论认知和技术操作两类:前者主要指存在于中医经典古籍等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后者主要指中医医者在临床中自行发挥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很多中医医生在临床诊疗时所施展的医术背后,已经是调动和激活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3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前期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疑是组织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而隐性知识由于其很强的个体性和难以模仿性,已经成为了组织中最为核心、最为持久的竞争力。当前,国内外学术界都在呼吁加强对知识测评问题的研究。个体隐性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部分,其在国外研究起源较早,不过近些年国内各界学者对于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了。以下是国内外隐性知识测评研究的相关成果。
根据隐性知识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斯滕伯格和瓦格纳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军事领导者设计开发了“管理人员隐性知识量表”(简称TKIM),用于测评个人隐性知识水平的高低。问卷主设计了各个相关领域可能遇到的典型情景,采用7点量表让被试者对不同情景的相关选项进行等级评估。主要通过比较“专家-新手”的差异给出个人隐性知识的得分[4]。澳大利亚麦克夸利大学计算机系的两位学者D.Richards与P.A.Busch(2000)则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研究隐性知识。他们基于斯腾伯格等人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形势概念分析对被试者在隐性知识测试中的差异进行建模和比较,把数据可视化,进而分析隐性知识。他们利用形式概念分析法段来测试表征隐性知识,为挖掘、分析与利用隐性知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国内学者马伟群和姜艳萍(2004)依据个体知识能力的特性及其表现程度,提出了一种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模糊测评方法。他们建立了一套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指标体系,指标包括工作经验、技能、团队精神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然后请专家以模糊语言的方式给出各指标的测评信息,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黄荣怀(2005)在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个体发展的隐性知识12维度结构框架。以大学生为例编制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隐性知识测量工具,来揭示隐性知识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发展了斯滕伯格和瓦格纳的理论,使隐性知识的构成更加具体化,便于研究隐性知识的识别和测量[7]。李作学、王前、齐艳霞(2006)根据直观体验认知机制,提出五个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包括知识广度和深度、取象比类能力、运用意象能力、隐性知识相对绩效、知情意向贯通能力;因这些评价指标边界不清,是模糊概念,而后又细分指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对员工隐性知识做出综合评价[8]。
中图分类号:TP182;TP315 文献标志码:A
中医医学历史悠久,同时也产生了与中医学有关的大量文献。在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海量科学研究数据和文献,但是这些资料存在着分散、片面等状况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由于历史的久远和中国地域的辽阔,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名称,更是加大了实现古医学与现代医学资源共享的障碍。
语义检索可以通过从语义网上获取数据从而给出与检索者请求的查询结果以及请求的相关资源,从而解决了关键词一词多意或多词一意等局限性,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实现了机器理解与人机交互的协同能力[2]。在基于本体的检索系统中,领域本体[3-4]的Ontology层提供共享的术语和概念,而知识库则使用这些语义的共享来表达领域事实,因此本体层是语义搜索引擎的关键所在。本文引入信息工程的知识库架构和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库构建理论,将中医喘证知识作为形式背景,使用Protégé 工具及OWL 语言构建了基于中医喘证本体的领域知识库实例,解决了案例知识的表示和组织问题,为下一步中医喘证案例推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1知识库
知识库是针对某一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的集合[5]。
领域知识是指在某一专门领域中重要问题或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集合。领域知识库这一术语源于人工智能领域。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域知识主要应用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系统中。
1.1知识 目前,知识这一概念有3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①Feigenbaum:知识是经过消减、塑造、解释、选择和转换的消息。②Bernstein:知识是由特定领域的描述、关系和过程组成。③Heyes-Roth:知识=事实+信念+启发式。知识常常是模糊、不确定或不完全的。而且知识还处在不断地动态变化过程中。
对于任何知识,通常采用Heyes-Roth提出的知识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即知识的范围、知识的目的和知识的有效性。范围由具体到一般,目的从说明到指定,有效性由确定到不确定。知识的三维空间描述,见图1。
图1 知识的三维空间描述
大量的数据经过加工后才会有价值,经过分析处理的数据形成了信息,信息的作用后有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为了使信息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处理,这个过程叫综合,综合后的信息组成了知识。
从计算机科学的观点来看,知识是信息综合处理的结果。在综合过程中,信息传递相互比较,结合成有意义的链接。数据、信息和知识具有层次关系,它们的层次关系,见图2。
图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次关系
1.2领域知识 领域知识主要应用在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有关概念的约束的集合。知识工程对领域知识进行了3方面的描述:①领域知识是一个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包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②领域知识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约束。③领域知识是陈述如何推导计算出新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规则。
领域知识的2个基本概念:①领域特征概念:是领域知识的概念化,是各种相关领域内的重要概念的语义描述。②领域特征属性:是指某一领域内的概念所具有的特点,领域特征概念可以是词,也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成短语甚至词串。
2本体
2.1本体的概念 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在被引入信息科学之后,其定义尚未统一, Studer在1998年对本体的定义得到最多认同,他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此定义包含4层含义:①概念模型:本体论的研究对象;②明确: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被准确定义;③形式化:计算机可读的精确的形式化描述;④共享: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
2.2本体构建步骤 以本体构建[6-8]原则[清晰(Clarity)、一致( 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Encoding Bias)、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为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构建本体的实际操作方法,归纳为两种模式:①利用现有文献和领域专家使用手工的方式创建概念关联;②将已有的叙词表改造成本体,或者采用学习机制,进行自动或自动化的本体构建。
目前国际上被认可的本体手工构建方法主要包括有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KACTUS、循环获取法、IDEF-5、七步法等本体构建方法。
本文架构的中医喘症知识库即采用七步法构建本体。
2.3本体构建工具 目前构建本体的工具有很多种,不同的专业领域选取不同的本体构建工具,本文选择由斯坦福大学研制开发的Protégé(使用Java和开放资源作为操作平台)作为本体的建模工具,OWL(Ontology Web Language)作为描述本体的语言。Protégé提供了本体概念类,关系,属性和实例的构建,并且屏蔽的具体的本体描述语言,只需在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模型的构建。
3中医喘证医案的本体和知识库构建
3.1中医喘证医案的研究背景数据整理 收集和整理《吴鞠通医案》、《丁甘人医案・伤寒案》以《中华医典》所收录的75部医案著作中所涉及的喘证医案为研究对象[9],以"喘主证"、"喘息"、"喘逆"、"喘鸣"、"咳喘"、"上气"等关键词为核心概念,筛选整理医案,最终确定相关属性字段10余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医喘证医案数据库,如图3所示,将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形式背景,见图3。
图3 喘症医案数据库
3.2形式背景中概念树的组织
3.2.1定义类及层次关系 从喘证本体中自上而下抽象出基本类及层次关系,并采用Protégé建立中医喘证领域本体类关系初步模型。其中,类对应本体体系中的Class,对象对应本体体系中的Instance或Individual例如,外感型喘是实喘的子类,实喘又是喘证的子类,用OWL描述上述关系具体如下。
3.2.2定义并应用各类之间的关系 每种关系相当于一个二元组或多元组函数,各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为喘证本体模型内部的各本体类和子类对象,可分别由各关系所对应的ObjectProperty属性的domain和range两个子属性来设置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便于本体模型内部各类通过上述关系进行关联,以下显示的是ObjectProperty属性"痰象"以及它的特殊性质,其中"痰象"的定义域是案例,值域是由"痰白"、"痰黄"和"痰清稀"组成的并集构成,说明案例是由值域中的3部分构成的,同时它还具有传递属性()
3.2.3设置各本体类的属性及关系 包括各属性的名称、值、类型及其他约束,对应本体体系中的Datatype Propety。
属性是个体间的二元关系,也就是说,属性把两个个体连接在一起。
本体所描述的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有4 种:①概念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Part of);② 概念之间的父子继承关系(Kind of);③概念的实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instance of);④某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属性关系(attribute of)。
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规则的逻辑推理就能获取概念间的蕴涵关系。
3.2.4定义概念的语义扩展关系如同义、近义、上下位关系等。为了实现关键字的语义检索,本体模型需要实现词语的本义、同义、近义和上下位等关系查询。例如,"微喘"可以具有"喘息"等同义词或近义词,若把其中任何一词作为关键词输入,不仅可以得到关键词的本义信息,并且能查询到关键词的同义、近义信息。这也是将来提高案例检索查全率的关键技术。
3.2.5实例填充 用具体实例填充(1)中定义的类,并对实例的属性及其属性值进行定义和扩展。
3.2.6修正本体模型 采用Jean推理机对已构造本体进行推理,验证本体初步模型是否合理性以及概念是否具有可满足性,并完善不合理之处。
3.2.7设置本体的存储方式。本体存储主要有文件存储和数据库存储两种方式,文件存储指以OWL或RDF等文件格式存储。喘证本体模型以OWL的文件格式存储,知识库中的案例数据以关系数据库形式存储。
应用Protégé工具建立的中医喘证本体片段,见图4。
图4 中医医案喘证本体片段
3.3导出owl本体文件 目前,Protégé 中存在4 种文件类型,本文选择OWL RDF files,导出的本体文件可以支持OWL 浏览和编辑的工具中被保存、阅读和修改,为知识推理[11-12]和检索提供了资源描述。中医喘证医案本体的概念集合语义树,见图5。
图5 中医喘证医案的概念模型
4结论
本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组织工具,可以多维度、可视化、动态地表示和组织中医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资源,基于本体的领域知识库可以清晰地表达领域知识的基本概念、属性、处理方法和内在关系,使用这些概念可以完成知识表示和语义推理。本文将本体技术应用于中医喘证的知识库构建,是下一步实现中医喘证的知识检索和案例推理的前期关键工作,旨在为中医信息化和知识传承探索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田甜,高思华.本体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6):1832-1834.
[2]许德山,张智雄,邢美凤.面向本体知识库的可视化检所研究[J].信息系统,2010,(8):114-117.
[3]李景,孟宪学,苏晓路.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4]曾召.构建中医药学领域本体的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7):1-5.
[5]马晓丹,邓晓楠,彭文娟,等.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库架构和实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0):42-47.
[6]高成勉,包含飞,.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2008,(5):581-583.
[7]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Chinese Journalof Information on TCM,2010,(3):100-106.
[8]张继芳.基于本体的教学领域知识库构建及应用[J].时间与经验,2011,4:58-61.
[9]阎红灿,李丽红,马会霞,等.基于粗集理论的中医喘证临床医案关联规则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7):1218-122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20
当前,中医英语教学阶段存在用英语表述相关中医药知识,但存在学生并未把握此类知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中医英语专业尝试应用各种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的一些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中医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弊端分析
第一,把中医药知识写成更易理解的资料,之后再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英语》尽管属于一类为中医专业提供教学的教材,它的内容与要求还远远达不到专业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标准,但它提供了一个将中医英语教学和中医知识相联系的方式,即选择通俗易懂的中医材料,实行中医英语的教学。
第二,中医英语教学阶段始终存在衫嘟萄е贫龋褐幸接⒂锝萄Ш椭幸胶河镏识内容的教授。实际上,中医英语教学还划分为初期的基础教学和末期的中医英语课程。此类教学方法在中医英语课程当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其体现了科技英语课程当中重视专业知识的原则,对确保语言应用阶段的专业化内容交际的精确性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中医教学课程所占的时间相对更多,造成英语教学方面的时间缩减,且中医专业教学无法像专门的医学课程那般满足系统化标准,导致事倍功半;其二,长时间应用中文教授中医专业知识,导致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问题;其三,总体教学阶段中,进行中医英语教学的时间比较少,无法反映出应用英语表述中医专门内容的中心需求。
第三,把总体教学阶段分成前后时期,前期努力实现英语方面的课程教学,后期应用英语进行中医专业知识。教学阶段解决了大量应用汉语教授中医知识存在的弊端。尽管应用英语教授中医知识属于一类乏味的方式,但其实现了应用英语学习中医知识的需求。它的缺陷主要为:其一,教学阶段连续性较差。学生在前期几乎没有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导致中医英语教学很长时间处在知识空白的情况。而在学生后期采取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后,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极易出现理解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焦躁,严重时会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学习;其二,后期教学不能基于语言学习的原则分配科学的教学工作。
第四,主要以中医专业知识当中的核心理论为基础前提,进而提升汉英翻译水平。其消除了中医教学体系当中的划分学科制度,把仅在药物学教学当中才有的药理药性以及在方剂学当中才有的方药知识等单独提取,构成了一类和中医药教学应用存在差别的新式编排制度,为中医英语教学阶段设定符合自身专业应用的编排体系提供了参照。但此类方式中关系到的中医专业知识还相对较少,无法自根源上消除中医英语对专业知识需求的弊端。
二、中医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分析
应用真实的教材、设立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以及指导真实的语言活动是交际教学模式当中的基础教学准则。此类真实语境中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学习使用外语”的根本需求,但并不是“应用英语进行中医教育”的模式,其属于多种因素彼此影响的结果。此类因素通常包含情景、作用、意念、社会、性别、心理、语体、重音语调、语法词汇、语言辅助方式等。
真实的语境当中实行英语中医教学需对以上几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功能意念和中医知识紧密联系,此类真实的语境一方面为中医英语教学当中的各类教学行为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反映出相关中医知识内容在现实应用阶段或许会简化、通俗化以及深化,最终实现中医专业的科研人员才可以明白的能力。此外,现实的交流阶段的话题会伴随交流的主题改变而发生变化。自总体交流阶段来看,话题通常会包含常用和不常用话题两类,它们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换句话说,每一个话题的应用频率都存在差异。这两个事实对消除中医英语教学和中医知识的联系问题方面具备非常关键的作用。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医知识能够基于内容的困难性分为对应的层次水平,进而在中医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基于知识内容的难易性设定教学活动,且构成英语教学的级别体系。其二,因为话语主题方面有应用频率不同的问题,但优先处置常用的话题是交际当中的核心部分,所以,需基于话题的应用频率重新划分教学工作。但常用话题当中可能包括相对较难的中医知识,需基于实际情况靠后划分。其三,中医知识基于知识内容的难度和话题应用频率进行重新安排后,构成了一类不仅具备难度层次,还满足现实交际需求的中医知识编排制度,实现了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内容的需要,保证了中医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的优势可以获得填补和健全。
针对中医专业知识当中关系到的知识内容进行高度总结后,教师可以暂时提出人体、疾病、方药和设施几类话题范畴,同时还可以将各个话题范畴划分成多个小范畴,涉及实际交际过程中,医患彼此优先进行的常用话题。另外,医生在病例中对症状的描述和归纳相对较难,需安排在英语教学的后期。总的来看,进行英语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中医的基础知识、诊断学、中药学以及针灸学等体系分配中医英语教学工作,相关疾病症状的话题可散布在多个学科当中,切实反映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层次关系。
如上述,在符合实际交流需要为原则的基础上,中医英语教学当中关于中医药知识能够分成各类难度的内容,进而构成满足中医英语教学的主流系统。目前,此类体系来主要从实践阶段的教学模式当中提取。在许多模式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必定会对中医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提供一份助力。
我国在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如何将中医药知识产权转化为中医药标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及发展状况,来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的转化机制、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等,应当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是一个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也愈趋激烈。仅依靠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或者标准的公用性,已不能满足企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专利技术的大量涌现和产业化速度的加快,突破了标准只是普通技术规范的范围,使得知识产权不但得以进入标准的内容之中,而且还能够借助标准的平台寻求更大的利益。目前,利用知识产权的排它性和标准的统一性,让知识产权借助标准的特殊地位来强化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上无可争议的事实和趋势,也是中医药行业在制定标准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中明确表示,允许专利技术加入到标准技术中。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也同样如此。这使得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有了法律上的依据[1]。中医药行业在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意识纳入知识产权成分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推动的结果。
2 现行技术标准阻碍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每年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在中医药方面,由于国际上还没有中医药方面的公认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单方面用自己的标准(主要是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要求中医药,因而,近年来不断出现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包装、说明书和有毒中药等标准问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受到他国设立标准的阻截和排斥。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植物药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以及日本、韩国等汉方药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制定并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国际植物药或汉方药质量标准,并引导消费者接受他们的标准,为他们的标准国际化、技术许可化作准备。而我国在道地药材、中医服务、中成药制剂等现有标准中技术成分不高、不含知识产权的成分或其技术含量没有被知识产权制度所确权,难以应对国际上对草药市场标准的变化,难以推动和保障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3 我国已具备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基础条件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优势的科技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是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回归自然意识的兴起,中医药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同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标准建立也期盼由我国来主导。我国多年的标准实践使得我国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上占据特殊优势。
我国实行知识产权制度20多年来,已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原始积累,与中医药有关的专利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底,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总数已达到31435件;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上的有62531条(包括驰名商标84条),其中有一部分为医疗服务类商标;中医药的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和科技投入等逐年增强;我国已完成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基础条件。
4 我国必须将知识产权纳入到中医药标准战略中来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中医药的推广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和标识,并对标准认证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国内外对中医药形象和标识的使用处于没有法定监管依据的局面。对现行各级标准文件的记载以及格式,对一些与标准有关的中医特有标记符号等,都没有按知识产权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没有将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去。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目的、规划和进程,也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其基本原则与基础措施也已确定,其中适时地提出了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战略思想。中医药界在制(修)订标准中一定要与知识产权界密切结合,积极探索一条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战略道路,将已经形成的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有效扩散,并有目的地创造可用于标准方面的技术性知识产权,从而使中医药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我国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保持我国在中医药上的优势地位。
5 在知识产权向中医药标准渗透时须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创新规律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标准与西方国家的医学(乃至国外传统医药)技术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中医药的标准还是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乃至两者的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医药完整保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定要体现中医药的本色,坚持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创新规律,不但需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中医药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标准化制(修)订过程中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其提出的思路和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企业增强自主竞争力、有利于制定的标准成为国际上的通行规则。
在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介入知识产权成分,不但要考虑把最先进的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中的前瞻性,而且要运用商标或地理标志制度来形成中医药标准的可执行性,还要防止其他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抢占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权,实现中医药标准化自身的需要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中医护理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随着临床护理学的进一步完善,中医护理中的特色,将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也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中医护理工作扎实、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对我院护士进行了中医护理知识和操作的认知与态度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8名被调查者是我院护士,均为女性,年龄31.98±6.02岁(22~48岁);护龄10.80±7.50年(1~29年);学历:中专76名,大专38名,本科15名;职称:副高3名,中级55名,初级70名;岗位:护士长20名,责任护士56名,其他52名;科室:外科56名,内科60名,其他科室14名;中医护理教育背景:系中医院校毕业者3名(2.3%),参加为期1年以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者4名(3.1%),其余参加我院组织的中医护理培训者121名(94.5%)。
1.2 方法 制作“枣庄市王开传染病医院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和操作的认知与态度调查表”,包括被调查者的背景材料、中医护理相关知识及操作的可行性与掌握程度(非常认同5分,比较认同4分,一般3分,不太认同2分,不认同1分);中医护理项目开展情况(是、否)等。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条目及答案上打钩,答完后一并收回。共发放调查表140份,收回138份,回答完整128份,有效率92.8%,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与态度 结果显示护士对中医护理的必要性认可度较高,得分率在64%~96%(得分率=得分均值/满分值),尤其对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护、即病防变、养生保健、中医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积极性较高,得分率70%以上,而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得分率54%~65%;对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书写2项认可度相对较低;必要性、可行性、积极性及掌握程度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41~0.57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士对中医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分别从职称(中高级与初级)和学历(本科与大中专)两方面对128名护士在中医护理知识:辨证施护、生活起居、情志调护、既病防变、饮食调护、养生保健、中医护理书写及中医护理操作等方面掌握程度进行比较发现,中高级职称人员对辩证施护、即病防变、中医护理书写和操作的掌握程度高于初级职称人员;本科学历人员对辩证施护、生活起居、情志护理、即病防变、中医护理书写和操作的掌握程度高于大中专学历者。
2.3 对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的认知、掌握与运用情况 中药湿敷、刮痧、穴位按摩、水针、穴位敷贴、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中药敷脐、拔罐、耳穴埋豆等项目适合护士开展的认同率达50%以上,并且刮痧、穴位按摩、中医湿敷、中医灌肠、穴位敷贴、水针、中药雾化等操作项目掌握率也在50%以上,中药湿敷、中药灌肠2项目被50%以上的护士临床运用,其他项目运用较少。认为影响中医护理操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不足122人(95.3%),护士人力不足119人(93.0%),医生不开遗嘱95人(74.2%),不能收费89人(69.5%),缺乏设施仪器84人(65.6%)等,详见表2。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知识与操作现状分析
3.1.1 护士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比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生活起居、情志调护、饮食调护、既病防变、养生保健、中医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积极性较高。这与中医护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三因制宜”、及“预防为主”等原则进行护理,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以及中医护理操作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简便易行、直观安全、收费低廉、创伤小、见效快,极大地迎合了患者的需求,而深受患者喜爱和护士的肯定有关。
3.1.2 护士对中医护理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护士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处于中等程度,这与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学基础较为薄弱有关,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仅有5.5%的护士毕业于中医院校,或接受系统的西学中培训,绝大部分毕业于西医院校,加之中医院校教育也大多定位于中西医结合方向,中医护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临床实践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和临证能力较为薄弱,尤其是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书写的认知与掌握程度较低。
3.1.3 系统培训有利于中医护理临证能力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中高级职称人员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优于初级职称者,这与护理部制定并落实中医护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培训计划,每年举办“中医护理三基培训”继续教育项目,组织中医护理科研和教学,培训并实施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等,提高了中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有关。而中医院校毕业生均为本可学历,对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优于大中专学历者。
3.1.4 影响临床中医护理运用的因素 多大数中医护理操作项目被认同为适合护士开展,并且刮痧、穴位按摩、中药湿敷、中医灌肠、穴位敷贴、水针、中药雾化等操作项目掌握率在50%以上,但仅中药湿敷和中药灌肠2个项目被50%以上的护士临床运用,提示中医护理操作项目的临床开展不如护士对其的掌握。主要原因是护士人力不足,医生不开医嘱,不能收费,缺乏实施等因素有关。目前护士严重缺编,忙于完成治疗性护理任务,而中医护理操作一般需护士持续在病人身旁操作20~30分钟,且绝大多数中医护理项目未列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影响医护人员实施中医护理操作的积极性,也影响医院对相关设施设备的投入。
3.2 建议
3.2.1 培养高级实用型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科研人才
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西医护理教育增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内容;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可先在中医特色浓厚的病区进行中医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全面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打下基础;尽早着手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建立中医护理专业护士认证制度,成立资格认证机构,举办规范、系统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和专科护士培训项目,使中医西医护理知识与技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预防、康复、保健等领域的作用。
3.2.2 加强中医护理许研究与立法 目前中医护理的科研项目少、科研能让层次低,大多是对现有的护理方法或护理技术的临床疗效的回顾性总结,缺乏深层次的、前瞻性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这与中医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科研意识、科研组织管理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有关。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做了规定,但与针灸学、推拿学等存在诸多重叠、交叉,《护理条例》也未对中医护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因此,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界定、执行中医护理操作的从业资质等均需要中医护理工作者进行系统研究,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用法律行使予以明确规定。要运用循证护理理论与方法,加大中医护理知识的宣传,尤其是中医护理在慢性病防治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地位和工作质量。
3.2.3 加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护理技术操作以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管理的目标,保证其有统一的质量和标准,从而对护理行为起到基础保障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进行科学研究;积极争取将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列入诊疗项目和医疗收费项目中,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健康、规范、科学、有序的发展,保护护士的合法权利,避免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祖国传统医药学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慢性病等方面所体现出独特优势。因此,应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用循证护理原则确认临床护理疗效,积极开展中医护理培训,研究与推广,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穆兰,陈学建,张诗文.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45-46.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69,(3):282-283.
中医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遗产。如何促进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广泛传播,使全球中医、学者都能充分利用这座知识宝库,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万维网构建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药知识的检索和访问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1]。作为领域知识的数字载体,知识库在知识服务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2-3]。近年来,知识工程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构建知识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有效手段[4-5]。
中医证候学是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6]。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分型是中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7]。开发面向证候学领域的知识库和知识服务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证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永久保存,而且能为中医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本体(Ontology)是近年来知识工程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兴技术,它已在复杂知识建模和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为中医证候知识建模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8]。本体是一种用于表示领域知识的计算机模型,它定义了一组表示知识的“原语(primitive)”,如类(class)、属性(property)和关系(relationship)等[9-10]。中医学者已开展了基于本体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探索工作[11-12]。例如,车立娟等[13]以Protégé为工具,构建了用于表达“肺阴虚证”病机规则的本体知识库;李新霞[14]以Jena为工具,构建了中医脾胃病领域本体知识库;易钢等[15]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医概念、关系及规则等内容的知识库;于彤等[8]提出了基于本体对证候层次结构进行建模的方法。这些工作初步验证了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可行性,但构建全面、完整、实用的中医药学本体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本研究选取“中医脾系证候”作为目标领域,探索中医证候领域的知识建模方法,开展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的示范研究,演示中医证候知识库的潜在应用,探索知识服务的新颖模式。本研究依据中医文献、病案以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界定“中医脾系证候”的范围,搜集并筛选相关概念,梳理概念的层次结构和语义关系,构建示范性的本体知识库;继而开发了一个面向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知识服务系统,支持领域专家共享中医证候知识,开展中医证候学研究,具体介绍如下。
1 中医证候知识库
本研究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示范性的“中医脾系证候知识库”(以下简称“Spleen”)系统。Spleen的分类体系如图1(a)所示,其根节点是“事物”,其下定义了“证候”、“疾病”、“症状”、“方剂”、“中药”等类型。在“证候”类型之下,以“八纲辨证”、“精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等多种方式对证候概念进行了分类组织。为了精确描述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该本体还定义了相关的症状、疾病、中药和方剂等概念。
本研究提出了“上下位关系”、“现象表达”、“组成”、“治疗”、“证候调整”、“方剂调整”、“症状加(调整)”等一组语义关系,对Spleen中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规范化表达。如图1(b)所示,Spleen通过这组语义关系将“证候”与其他的语义类型关联起来。中药和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证候的,因此在“证候”与“中药”、“方剂”之间建立“被治疗”关系。证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症候群”的含义,它可被视为由一组症状“组成”的。因此,在“证候”与“症状”之间建立“由……组成”关系。“疾病”是“证候”所表达出来的某种现象,它们之间是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因此,在“证候”与“疾病”之间建立“现象表达”关系。为了记录证候知识的来源,建立“证候”与“文献”之间的“来源于”关系。“来源于”关系也可被用于标注疾病、中药等其他领域实体的出处。
Spleen为概念添加文字属性,来表达概念的相关知识(如方剂的功效、性味、归经,以及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等),这丰富了Spleen的知识内容。
上述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文字属性,为证候学知识建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基于此框架,已录入概念2710个,其中证候有265个,证候加减527个,疾病86个,方剂482个,中药385个,症状959个;添加8926条文字信息以及10 471条语义关系(于2014年1月24日统计)。
2 中医证候知识服务系统
在Spleen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以万维网的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知识检索与展示、知识浏览与导航以及知识问答等服务,现分别介绍如下。
2.1 知识检索与展示 该系统实现了基于关键词的知识检索功能。如图2所示,用户可输入关键词――“肝气犯胃证”,系统将会提供“肝气犯胃证”等概念的基本信息,并推荐与“肝气犯胃证”相关的概念的链接。当用户点击这些概念的链接时,系统将引导到这些概念所对应的知识展示页面。系统以概念为单位对中医证候知识进行展示,它在一张页面中综合呈现某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并基于概念语义关系实现知识导航功能。例如,系统会针对“脾胃阴虚证”提供一张知识展示页面,展示“脾胃阴虚证”的中文正名、类型、来源等信息,基于“现象表达”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疾病,并基于“由……组成”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症状”。
2.2 知识浏览与导航 系统实现了中医领域概念的分类导航界面。该界面提供一个类型列表,展示语义类型的名称及其实例数量;当用户选择某一类型时,系统列出该类型的实例。当用户点击某一概念的链接时,系统会导航到该概念的展示界面。
系统还实现了语义关系的导航界面。该界面列出知识库中的语义关系(如“由…组成”、“来源于”、“上位词”、“下位词”等)以供用户选择。如图3所示,当用户选择“由…组成”时,系统会分页显示知识库中所有的“由…组成”关系。用户还可以输入关键词对语义关系进行筛选。如当用户输入“香砂六君子汤”时,系统会列出所有包含“香砂六君子汤”的“由…组成”关系,用户即可了解到“香砂六君子汤”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若用户想了解“哪些药物治疗肝火犯胃证”,可在语义关系列表中选择“治疗”,并在搜索框中输入“肝火犯胃证”,系统则列出与“肝火犯胃证”有“治疗”关系的中药或方剂。
2.3 简单的知识问答 问答系统是知识库系统的一般交互方式,也是展示推理能力的一种常用方式。本项目构建了一个中医问答系统的雏形,它提供类似于搜索的界面,但“更加智能”:它不是提供成千上万的搜索结果,而是提供问题的答案和准确的知识。该系统实现了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以及推荐处方等常见的问答形式。如图4所示,当用户输入证候“脾胃虚寒证”之后,系统会向用户推荐“小建中汤(来源于教材《方剂学》)”、“丁萸理中汤(来源于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方剂。系统还基于简单的间接关系推理来找出推荐方剂。例如,系统可根据“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腹痛”和“脾胃虚寒证现象表达腹痛”,推测出“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脾胃虚寒证”,并将“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作为推荐方剂提供给用户。用户点击“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信息右侧的“推理依据”,即可查看系统推荐意见背后的推理依据。
目前,中医问答原型系统目前实现了3种用户场景,具体如下。
2.3.1 中医辨证场景 用户可输入一组症状(如口干、唇干、干呕、呃逆、面色潮红、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系统从知识库中找出与这些症状最为匹配的证候(如脾胃阴虚证),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2.3.2 中医证候信息问答场景 用户输入证候(如“肝气犯胃证”),系统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合适的方剂。在方剂推荐中,系统可根据知识库处理“肝气犯胃证兼有胃痛”等各种证候加减变化的情况。系统还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与该证候相关的疾病。
2.3.3 中医疾病信息问答场景 用户可输入疾病名称(如痰饮),系统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3 结语
中医证候学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基于知识库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了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本研究采用本体技术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对中医证候的古今概念进行准确描述,并理顺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该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万维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如下3方面的功能:(1)知识检索与展示:支持用户通过检索词检索知识库中关于某个概念的知识;(2)知识浏览与导航:支持分类导航、语义关系导航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导航;(3)知识问答:支持辨证问答、证候信息问答和疾病信息问答,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该系统初步验证了基于中医证候本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对于在中医证候学领域推广知识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博,崔蒙,杨硕,等.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5-9.
[2]张鸣.知识服务方式之――构建学科专题知识库[J].图书馆学刊,2006,28(3):108-110.
[3]李伟,赵卫利,刘冠群.知识库和知识发现技术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9,29(7):180-182.
[4]袁国铭,李洪奇,樊波.关于知识工程的发展综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30(1):138-143.
[5]马利,刘保延,谢琪,等.我国中医知识库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14.
[6]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晔.中医证候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6.
[7]孙卫卫,张恩,霍艳红,等.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4、5期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08.
[8]于彤,崔蒙,杨硕,等.基于web本体语言的中医证候知识建模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3,8(8):41-44.
[9] Gruber T 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2):199-220.
[10] Gruber T R.Ontology.Entry in the encyclopedia of database systems,Ling Liu and M.Tamer ?zsu(Eds.)[M].Berlin:Springer-Verlag,2008:1-6.
[11]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0-101,106.
[12]于彤,崔蒙,李敬华,等.中医药本体工程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7):110-112.
[13]车立娟,王瑾德,,等.基于“肺阴虚证”本体的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4):18-20.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YU Tong, MAO Yu-xin, GAO Hong-ji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5-118
【Abstract】 A core problem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main is as follows: in the face of massive knowledge resources, how to automatically find out which ones a user may be interested in so as to realize activ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with its popularity, convenience, and ability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vides an ideal platform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background of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and propos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ough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device
First-author’s address: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兼具理论深度和民族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型,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始更加重视生活品质,追求延年益寿,因此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兴趣。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建设了大量的文献库和数据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体系[1] 。这些数字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资源与人民群众分享,使普通人从中受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能够整合中医临床知识、中医药理论知识、中药方剂知识和中医疾病知识等中医药知识资源,面向网络用户提供中医知识或其他的数字化服务,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2] 。
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一般都实现了知识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从海量的中医药文献和知识资源中迅速找到有关知识[3] 。但知识检索这种服务方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为检出所需的知识,用户必须能够输入正确的检索词。这就要求用户已关注相关主题,并能用正确的医学术语将其表述出来。这对于医学专业人员可能并非难事,但对于普通人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普通人很可能忽视了一些与自身健康有关的知识主题,甚至不清楚在网络上存在哪些有用的知识检索服务,因此无法充分获取在知识库中已经存在的知识。
为了弥补知识检索的局限性,可根据用户的特点向其进行主动的知识推送。不同用户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但人们往往对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更感兴趣。若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则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在下文中,将介绍个性化知识推荐的概念、背景和技术,阐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知识推荐服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1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
个性化知识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以中医为例,系统可根据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向其推荐与该体质相关的知识;若用户患有某种疾病,则系统可优先提供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为实现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需要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由用户填写或设定,也可由用户使用行为推定。例如,用户可通过表单填写(或勾选)其所感兴趣的疾病;又如,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可反映出其所关心的主题。系统会为每个注册用户构建“用户模型”,用于描述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判断用户的需求。
当用户访问系统时,系统会根据该用户的模型以及系统自身的推荐逻辑,确定针对该用户的知识推荐内容。例如,若系统测出用户属于气虚质,则会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气虚质适宜的饮食(如当季水果等)。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是知识服务系统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1 可定制性 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系统采取“量体裁衣”的策略,向用户提供和推荐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1.2 主动性 系统不仅被动地响应用户的知识请求,而且会“猜测”用户需要什么,并采用推荐、提醒、个性化知识展示界面等方式主动提供知识服务。
1.3 差异化 系统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知识内容,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会因自身特点和需求不同,得到不同的用户体验。
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能进一步简化用户利用中医知识的方式和途径,降低中医知识普及的门槛,促进中医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2 推荐系统技术概述
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的后台需要推荐系统(亦称推荐引擎或推荐平台等,Recommender System)的支持。推荐系统能推测用户对某一信息条目的偏好程度,从大量信息中过滤出用户想要的信息[4] 。近年来,推荐系统在电子书店、视频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种网络信息系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一项功能强大、价值巨大的信息服务。
推荐系统的核心是其所使用的推荐方法(或称推荐算法)。目前,推荐方法主要包括“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基于内容的过滤”(Content-based filtering)两大类[5] 。协同过滤方法是根据某个用户的行为(对事物的购买、选择或评价等)以及其他用户的类似行为建立模型,再使用该模型预测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事物[6] 。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判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向用户推荐更多类似的事物[7] 。
很多其他的人工智能方法也可被应用于推荐系统。例如,主题模型(Topic Model)是能够从大量离散数据集中挖掘出隐含的主题结构的一类统计模型[8] 。这里的“主题”是指由一些语义相关的特征构成的、用来描述一个话题的抽象概念。利用主题模型可以识别一份文档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将该文档推荐给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用户。又如,社会网络分析 通过网络模型体现一类人群中个体之间的多层次交互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好、生活习惯等相似关系,以此为基础对用户做相应的个性化推荐[9]。再如,利用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算法,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推荐[10] 。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涵式,具有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是以关联规则为基础,若用户特征满足规则头,则将规则体的内容作为推荐对象推荐给用户。
上述推荐方法都是基于统计的,试图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基于知识的推荐系统”(knowledge based recommenders)与这些方法不同,它不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推荐的,而是基于事物分类、用户偏好、推荐原则等方面的显性知识的一种推理技术[11] 。基于知识的推荐方法因它们所用的“效用知识”(Functional Knowledge)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效用知识是一种关于一个事物如何满足某一特定用户的知识,因此能解释需要和推荐的关系。效用知识可以是任何能支持推理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是用户已经规范化的查询,也可以是一个更详细的用户需要的表达式。此类方法可以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过滤”等方法不适用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优点是不依赖于大量的数据积累,因此容易启动;其缺点是在定义推荐所需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知识获取瓶颈。
既然推荐系统已被成功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商品关联推荐,它也就可能被用于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可综合利用上述方法,研制面向中医药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系统,使之能够利用用户个人健康信息、人际网络信息和健康公共信息,向用户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有效的建议,帮助用户决定应该进行什么有益的饮食规划、生活活动或疾病治疗规划,达到疾病防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一个面向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将能够实时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做出主动推荐,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及其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3 移动互联网和中医知识推荐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取得迅猛发展[12] 。移动互联网因其普及性、便捷性以及强大的个人信息采集和自动感知能力,为个性化知识推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首先,智能终端为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可通过规范化的问卷、量表采集用户个人健康数据并判断其健康状况。例如,可以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为用户提供“中医体质测试”服务;系统会列出一组与用户近期的体验和感觉相关的问题,根据用户的答案判断出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其次,基于智能终端的传感系统自动采集时间、地域、天气等用户相关数据,这种用户情境感知能力能进一步提升推荐系统的精准性。例如,通过GPS系统,可感知用户的地理位置,据此推荐当地的美食,而无需推荐在当地不存在的食材及相关食谱。最后,智能终端为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提供了移动应用程序、万维网、短信、微信等多种实现途径。
在中医药领域,已出现了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中医美容保健、养生美颜听书等一系列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的移动APP。许多产品会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和健康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知识推荐等个性化服务。例如,“过日子”会提请用户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健康信息,并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判断用户的中医体质,进而针对用户的体质类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中华养生”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实现了养生提醒功能,适时推荐运动、食疗、调神等方面的养生知识,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中医养生钟(普及版)”根据时辰(时间)与脏器经络的对应关系为用户提供养生提醒服务;“体质养生(食疗)系统”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提供个性化知识推荐,帮助用户在选择食物时能根据自身体质去分析营养价值,而不仅根据喜好[13] 。上述产品有助于用户获得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知识,指导并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之目的。
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上述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但尚有改进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权威性和用户信任度较低[14] 。中医学术界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组织全国一流专家进行数据库加工,建设了大量的中医药数据库[1] 。通过建立严格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审校机制,保证了数据质量[15] 。这些数据库具有领域权威性,知识可信度高,为中医知识推荐服务提供了优质资源。需要研究如何对这些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并与用户对中医知识需求建立关联,使这些知识资源能更有效地支持推荐服务。
另外,上述产品的推荐机制的合理性尚未得到专家的论证,在推荐技术和方法方面尚有进一步研发和改进的空间。可根据个体化健康状态,以实时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研究智能健康信息推荐技术,开发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系统,即时提供满足百姓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方面的中医知识。其中涉及3项主要的研究内容。
4.1 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为实现个性化的知识推荐,首先需要设计符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且具有中医特色的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需要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个体数据采集手段进行调研,分析现有的个人健康数据的内容、质量和利用价值,对用户的个体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量化建模,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领域相关的用户特征模型。
4.2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算法研究与实现 首先,可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用户访谈等方法,整理个性化中医药知识推荐的案例,明确知识推荐策略。进而,可采用知识表示技术,构建一个面向中医知识推荐的规则库,将推荐策略表达为形式化的知识推荐规则,从而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模型与中医药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基于规则的中医知识推荐。最后,可采用“基于知识的推荐”与“协同过滤”相结合的混合型推荐机制,研究和实现专门针对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4.3 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在研究和实现推荐算法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对该算法进行网络化封装,在万维网(Web)服务器端实现和部署知识推荐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使得移动客户端和其他信息系统都能动态调用知识推荐算法。该服务能够直接根据用户特征向移动客户端推送中医知识,从而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知识推荐。
5 小结
知识推荐与知识检索是知识服务的两种基本方式:知识推荐属于系统主动推送,知识检索属于用户主动提取。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医知识服务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和针对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具有用户情境感知能力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成为可能。“过日子”等移动应用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可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如性别、年龄、体质、疾病等)以及时节、地域等环境信息,进行个性化的中医知识推荐,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针对自己和家人的养生知识和健康提示。需要基于中医药领域现有的优质数据资源,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研制权威的中医知识库以及智能化的中医知识推荐技术,实现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帮助普通百姓获得精准的个性化中医知识服务,从而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以及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参考文献
[1] 崔蒙,尹爱宁,范为宇,等.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04-105.
[2] 高博, 崔蒙, 杨硕,等. 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9): 5-9.
[3] 于彤, 苏大明, 尹仁芳, 等.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5):120-123.
[4] Francesco Ricci, Lior Rokach, Bracha Shapira. Introducti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 [M]. Handbook, 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2011:1-35.
[5] Hosein Jafarkarimi, Alex Tze Hiang Sim, Robab Saadatdoost. A Na?ve Recommendation Model for Large Databa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2012, 2(3):216-219.
[6] Prem Melville, Vikas Sindhwani. Recommender systems [M]. Encyclopedia of Machine Learning, 2010.
[7] Mooney R J, Roy L. Content-based book recommendation using learning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C]. In Workshop Recom. Sys.: Algo. and Evaluation, 1999.
[8] David M Blei.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J]. Comm. ACM, 2012, 55(4): 77-84.
[9] John P Scot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2nd edi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10] Hipp J, Güntzer U, Nakhaeizadeh G. Algorithms for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 a general survey and comparison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00, 52(2): 58.
[11] Burke R. Knowledg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J].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69(32):180-200.
[12] 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等. 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 计算机学报,2011,34(11):2029-2051.
[13] 胡奥杰. 基于android的体质养生系统的开发[J]. 电子世界,2014,20(7):112-113.
[解读] “最多只能活半年”的肝病,莫非说的是肝癌?从画面上来看,黄一平做的是寸口号脉法。通过寸口处的脉象,可以知晓疾病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的大致情形,但以此判断出“肝癌”只能是戏剧化的夸张。
中医的传统看病方式为“望闻问切”,号脉只是“切”而已,很难据此全面掌握病情。如果号脉真的有剧中说的那么神奇,医院就没必要花几百万上千万元买CT机之类的诊断设备啦。
B.有“牛黄清肝丸”这种药么?
[剧情] 黄一平告诉盛秋月,自己有祖传秘方牛黄清肝丸,可药到病除。这种药一颗是一个月的剂量,十个月为一个疗程。
[解读] 牛黄其实就是牛的胆囊结石,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以牛黄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可不少,在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的网络查询系统中,我们找到了牛黄清火丸、牛黄清胃丸、牛黄清脑片,唯独不见“牛黄清肝丸”的身影。剧中所说的剂量和疗程,自然也是编造的。
C.肝经受损会引发“脚癌”?
[剧情] 盛秋月吞下数颗牛黄清肝丸。黄一平警告她,这种药大寒,伤足阙阴肝经。千万不能用双脚走路,否则会气血逆行,引发脚癌。
[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医学上是没有“脚癌”这种说法的。癌症命名要以组织来源为主,例如脚部皮肤有癌便为“皮肤癌”,骨头有癌便是“骨癌”。
再有,牛黄吃过量的确有副作用,主要影响胃肠和呼吸系统,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跟气血逆行什么的风马牛不相及。
D.经脉埋磁鱼可致瘫痪?
[剧情] 蔡八斗(刘冠麟饰)被黄一平在经脉中埋下磁鱼,结果无法倒着走路,几乎瘫痪。
一、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缺陷
西药在风靡全球的过程中,其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而中药治疗许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多次在实践中得到证明,这让国外的一些企业把目光聚集到我国传统中医药精粹上。同时由于医药暴利的诱惑,一些外国公司和外国研究机构采取多种方式窃取我国中医药经验成果,然后稍加改进,一个华丽的转身,就去申请发明专利。据统计,近10年境外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数量占中药专利申请总量的百分比均在10%左右。这些资料表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但我国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国际现行药品知识产权制度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不匹配,中医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际上的药品专利是针对化学药品而建立的,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为其具有优势的知识(如西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护体系。而中药与西药在制作工艺和评判标准上有着巨大的差别,用保护西医的方法去保护我国传统中医药肯定会存在很多缺陷,让中医药得不到系统全面地保护,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多中医药秘方都是好几代人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申请专利的话必须向申请方公开配方以及具体用量,并且发明专利的保护期只有20年,这会造成传统中医药秘方的泄露,根本不利于保护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而且现行发明专利制度保护的是新发明,中医药秘方都已经经过数代人之手,不具时效性。这些都导致我国中医药在国外申请专利较少,限制了我国中医药产品的出口。所以,推进国际法制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尤为迫切,需要在大环境下营造对中医药发展的有利氛围。
其次,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滞后与漏洞,国外企业和国外研究机构肆无忌惮地窃取中医药精粹,我们竟束手无策,让国家遭受巨大损失,法制尊严何在?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80余个古方、验方进行研究,结果,1990年的产值已相当于我国目前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其中牛黄清心丸一个品种的产值就达0.7亿美元。我国现行《专利法》对药品知识产权的规定,是以西方的专利法规为模板,因为西方的药品专利针对的是西药,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很大的缺陷,不能全面系统地保护传统中医药相关的技术不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窃取。这就要求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设立必须切合我国实际,切合中医药自身的特点。
再次,国人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意识薄弱,加速了中医药精粹的外流。在发达国家借着我国知识产权的漏洞,利用先进技术加快对传统中医药有关技术及药用生物资源挖掘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国人竟鼓吹中医是伪科学,主张让其自生自灭。这一部分人不仅没有保护传统中医药文化,更把中医药推向尴尬的境地。任何东西都不是完美的,中医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几千年的传承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最后,国内一些中医药企业以国家保密配方为借口,隐瞒药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引发多起医疗事故,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质疑。云南白药作为老字号的中医药企业,最近几年遭遇了不少舆论危机,大多是针对其药品中的有毒成分未公开,用药安全的关键信息上。该企业面对舆论的质疑,基本上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公众对企业的误解,损害了云南白药的声誉,同时,也不利于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难道这就是中医药企业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吗?
二、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单靠国家的力量是不足的,应该把国际、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力量结合起来。
首先,在国际上,我国应该积极推进国际法制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现行WTO规则的严重缺陷,为改变现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抗争。我国可以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保护传统知识产权,推进国际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但这条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之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
其次,根据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中医药相关的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光从国际层面是不能解决的,重点还是要完善国内立法,给予中医药知识产权以制度保护,有法律依据。针对现行《专利法》对中医药保护的缺陷,国家应积极构建中医药的专利审查标准。要有效地遏制外国势力攫取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行为,我国立法部门必须加大惩罚力度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侵权认定细节。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受侵权人不容易收集到证据,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让侵害方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同时,国家应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让中医药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把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现有的科技结合起来,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再次,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应增强自身的品牌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市场地位。同时,应加强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团结,积极筹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同盟之类的行业保护和自律组织,在行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的集体保护机制,依靠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加强自律,协调对外行动,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大环境。协调对外行动,防止中医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注重中医药产品质量,保障中医药行业整体的利益。
最后,广大国民应该多了解中医药文化,提高自身对中医药知识的认识和保护,不让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流入外人之手。拥有知识产权就等于拥有强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广大国民应积极增强权利意识,积极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和运用知识,从而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本”,进而使得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尤其在知识信息时代,资源的占有量越来越重要,结合新医改背景,医院档案工作需要作出调整,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档案记载着医院社会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技术成果和科学理论等。档案的整理、编目、编研、开发利用等工作都属于知识劳动,因此,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知识资源的开发。有人曾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将成为知识管理,档案服务成为知识服务,档案机构的核心功能将是档案服务与开发能力。”与此同时,医院档案事业也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新医改的到来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医院档案文献信息数量会出现激增,其次,医院档案载体的种类也趋于多样化,更多的会以电子文件(主要包括光盘、视盘等)形式出现。然而电子文件管理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档案模式,如更加重视档案的特征、特性以及意义。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帮助下,档案信息的产生、形成以及归档、传递等都提高了效率,同时对人们运用档案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新医改形势下,要想使医院档案资源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医院中的档案管理进行创新,加强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变硬性管理为一种软性管理,即知识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内涵
医院的档案管理和我国档案管理一样划分为三个阶段:实体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对知识本身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形成知识共享,能够及时满足医院对有关知识的需求,同时能够协助医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医院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因此,在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发展新趋势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才能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一)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使得医院档案保管过程实现了细化
随着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信息传递及存取技术的应用。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了从保管单位到知识元的细化。知识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单位,它是表达技术诀窍、管理要素、基本原理及思想方法等的基本单元,它是经过专家研究、评价、提取、筛选以及测试通过后知识的“浓缩”。对电子文件以及数字化档案来说,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方式更能满足用户需要。
(二)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实现了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打破了知识的局限性,让人们在需要档案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利用,并且没有地域限制,这更符合档案利用开放的初衷。从封闭到开放,再到主动提供服务,知识共享下的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将更加有助于实现医院档案室等服务机构的价值,改变以前故步自封的守旧状态。传统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是一种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强调通过合作来促进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主要包括各种科室合作、医院档案馆与个人的合作、医院档案室与史志部门的合作等形式。知识管理视阈下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则以隐藏在医院档案资源中的知识成分为基础,通过知识的积累、组织、发现等流程,实现医院档案知识的最大开发,以满足知识服务的要求。它强调通过合作来促进开发方式、技术、产品以及宣传利用手段的创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深层次的开发要求,以提供主动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
(三)医院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医院档案业务流程的再造
对医院档案知识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内部的知识得到有序的开发、传播,同时还可以便于医院最大化地应用档案知识,进而更好地推动医院进一步发展。围绕医院档案中相关知识所具有的四点要素,即医院档案知识采集、存储、共享和创新构建档案资产流程。1.档案知识资产的采集。这主要是从知识视角角度分析,该文档主要形成在于积累,特别强调知识收集以及建档,同时也需要对医院相关部分的知识作出评估、分析以及科学规划,进而能够在全面建设知识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效保障知识能够被运用、储存和共享。2.档案知识资产的存储。在知识管理中,主要是按照知识管理特点而划分不同资产管理的具体策略,即医院档案资源中的有形资源,主要的内容包括:文献、资料、档案、公文以及图档等。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库,进而可以更好地保障数据资源,同时也促进数据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存储。3.档案知识资产的共享。这是知识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般在个人或者是小团体中将知识有计划地转变为组织知识之后,从而能够将知识实现共享,进而也能够创造新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实现知识生产循环的目标。4.档案知识资产创新。档案知识创新主要指的是利用医院员工所采集、掌握以及吸收的知识而创新性地应用在具体工作中,这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知识创新则主要是从外部有效掌握知识,并能够结合医院内部的情况,如个人、群体和整体等渠道进行方法增进,强化医院之前所包含的知识,进而能够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中有效实现资源的创新服务,使得知识共享能够早日实现。
二、分析知识管理运用在医院档案机构中的具体策略
将知识管理的方式运用在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提升档案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医院档案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作出具体分析:
(一)将知识服务理念和组织文化融合在一起
这主要是由于组织文化可以有效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以及约束的作用,这就使得知识服务可以在组织文化中更好地融入其中,此时医院中的档案资源就可以在崇尚知识、创新服务以及倡导学习中更好地提升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学习更好地向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进而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
(二)将知识共享视为重要的目标开展合作
在医院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和其他各个部门的交流以及沟通,这是有效培养大家合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团队中分享知识以及管理经验。由于医院档案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即内部人员,其主要追求知识的共享,满足组织工作的需求、此外,通过广泛合作的方式而有效将档案信息中所包含的资源合理地提供给用户。
(三)将技术支持作为管理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技术发展的环境下,医院档案的实体管理有重要作用,同时实施虚拟管理就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这是知识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数字档案馆以及档案网络联合等方式,都是依靠相关技术才得以实现,有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视为其重要的生存之本。例如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中,医院档案管理机构运用现代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因为在知识管理的系统中,海量数据能够在存储以及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技术支持则可以为知识共享提供帮助,档案机构中的知识需要进行不断创新。
三、结语
知识经济和新医改对医院档案事业的殷切期待,与我们医院档案管理落后的现状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应该看到,由于对自身资源开发不够,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相对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新医改形式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管理。当前,医院档案管理观念的更新、医院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知识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新形势下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赵跃,周耀林.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05):66-73.
[2]夏立芳.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2(06):154-156.
[3]方丽萍.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三大转变[J].档案学通讯,1999(06):32-33.
一、中医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一)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和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是”“中医”与叫药”的合称,“中医”是指中医学的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形成于中国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它的内容涉及生理(含解剖)学、病理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含方剂)、临床各科和养生学。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产业
(二)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1、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是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知识的~部分。世界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中,唯有我国的中医药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浩然的文献,且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瑰宝,它是属于中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人都不得将其据为己有。
2、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有利于中医药利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秘方的持有人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获取中医药资源及其相关知识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会抑制对中医药的开发利用,因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中医药进行投资的交易成本。此外,秘方持有人为了防止秘方被他人无偿利用,采取家传的方式代代相传,那些具有特殊疗效的药方不可能被广泛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中医药文化知识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3、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增强中医药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中医药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致使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了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中草药的出口,大部分是原材料出口,这与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而外国企业又利用我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销往全世界,占领我国的中医药市场,甚至返销我国境内,打压我国中药民族产业的发展。所以,只有有效的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才能增强我国中医药业在世界上的市场地位。
二、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12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些规定为中医药文献重新整理和汇编提供了著作权保护。
(二)商标权保护
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商标不仅是一种商品标记,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好的商标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为权利主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行《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都没有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有关医疗与药品的法律法规对医药产品尤其是中医药产品的商标权问题少有提及。
(三)专利权保护
专利保护是对药品发明保护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对药品发明的保护也主要采用专利保护。我国1985年《专利法》刚实施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的需要,对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给予专利保护,只保护药品的制备方法,并不禁止他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相同的产品。1993年修改的《专利法》开始给予药品发明以专利保护。
(四)商业秘密保护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商业秘密法,但在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第1款规定:”国家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任何人不得对该未披露的实验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不正当的商业利用”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劳动法》和《合同法》对商业秘密也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著作权方面
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著作权的保护对象要求具有原创性,而大多中医药创作却缺乏原创性因其大都源于生活、医疗实践,是世世代代相传的既有文化的表现,是否具有原创性常常受到置疑。而且大多数中医药创作尤其是早期创作由集体智慧发展而来,著作权人的认定很困难。
2、著作权制度保护的客体不能超过一定的期限,但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相传,大都超过了著作权所设定的保护期,不符合其保护的要求。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作者终生加死后五十年,那么,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则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古籍都大大超过了保护的期限
(二)商标权方面
我国商标制度在中医药领域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生产厂商意识淡薄。到l995年,我国共有2000万家企业,但仅有50万件商标注册,平均40家企业才有1家注册。
2、药品名与商标名混用。我国企业对药品名和商标名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药品商标纠纷案较多。
(三)专利权方面
由于专利制度并不是我国传统中固有的制度,因而与传统的中医药并无较强的契合性,导致了中国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中医药难以满足专利权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个特性中的新颖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不具备新颖性。
2、我国《专利法》第25条规定:”不适宜专利法保护的主题:(1)科学发现;(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此条规定就使得传统中医药特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3、“中医药传统知识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而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专利技术必须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从这个方面来看,传统中医药也不符合专利制度的要求。
(四)商业秘密方面
1、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这
些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条文难以保证内容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体系完整性
2、商业秘密的条件过于严格。因为条件太多,符合保护的主体就少,保护的范围就越窄,从而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护传统中医药。
3、存在不可预期的泄密风险。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规定,药品要想进入市场,必须把有关的秘密数据提供给主管部门。而我国没有规定政府的保密义务,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不负担保密义务,则技术秘密很可能从专有领域流入公有领域。此外,商业秘密还存在着其他重大问题,主要有:(1)缺乏对商业秘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2)违反与权利人的合同约定。(3)以占有为目的的违法获取。包括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采用利益引诱的手段;采用威逼、胁迫的手段;采取违反商业道德的手段。
四、完善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
从目前的《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与WTO的TRIPS协议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缩小有关法规之间的差距与矛盾。纵观我国在中医药方面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除了《商标法》、《专利法》和相关通则之外,还有一些规定,其中有的内容与《专利法》相冲突。如《中医药品种保护条例》,其目的在于保护和支持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有些内容与《专利法》有相悖之处。因此笔者建议,尽快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提高中医药的著作权保护
1、将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从而获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保护的是作者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并非思想内容本身。如果把中医药知识编译为数据库,就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2、对于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已公开的知识,按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已过了保护期。但很多中医药古典书籍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可以考虑对中医药之类的国家历史精华采用特殊对象特殊对待的方法,另定其保护期。
3、中医药企业在其商标设计过程中,应该确定其版权的归属,及时给商标设计人以奖励或报酬,以免后患。
(三)强化中医药的商标权保护
1、强化中医药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保护。商标权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才能与国际上的名牌进行较量,也才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中医药商标侵权的法律制裁问题。如果在立法中没有法律后果的规定,那么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实践性受限。因此,必须针对中医药商标侵权行为设计具体明确的法律后果与法律制裁,只有极大地增加商标侵权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治理对中医药的商标侵权行为。
3、增强人们的医药商标法律保护意识。现代法律意识对于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为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具体到商标法领域,药品企业必须具有鲜明的商标保护意识,及早申请注册商标。
(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
针对中医药专利审批周期长的特点,应积极推进相应的专利保护措施,加快审批速度,缩短审批周期。目前,药品专利的审批周期太长,申请人要获得药品专利需要等待的期间过长,不利于中医药的专利保护,可以考虑在修订《专利法》时,根据中医药本身的特点,加快中医药专利审查的速度,缩短从申请到授权的时间。
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了申请专利必须具备”三性”。然而,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对它进行特殊的规制,对”三性”标准作适度调整,并尽快制定出比较明确的审查指南,以利于提高中医药专利申请的审查通过率,使中医药专利获得名副其实的、更为周到的法律保护。
(五)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
1、提高中医药行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的普遍培训,明确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的武器。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秘密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