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28 09:20: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篇1

关键词:

传统手艺;泥瓦;地方社会

在古代,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传播工具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学习,进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趋向于丰富化。另外,我们知道,在中国这片宽广的土地上,我们将人们分为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们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丰富都离不开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特色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更是具有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紧密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的特点

(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就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这些文化广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了,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辽金时期的汉文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辽金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猛,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而经济贸易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人们渐渐地将他们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家渐渐地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了汉文学的创造中,其他优秀文学的引用,使得辽金汉文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从而使得辽金汉文学可以源远流长。

(二)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在我国古代时期,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封建伦理观念表现的更加突出。而这种封建伦理观念对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例如,在辽金时期,人们都非常注重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都会将礼作为评价人们的指标之一,同时,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另外,随着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礼的性质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中原地区的封建伦理观念比较强烈。例如,中原地区的人们始终强调男女有别,以及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必须由父母做主等,并且,它们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许多年轻人在面对婚姻大事时都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必须由父母来指定,而他们的父母也始终坚持着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也是我国辽金时期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

(一)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在我国古代时期,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中原地区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从而使得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淡薄,这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礼”,它是我国古代封建伦理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来源于各种宗教祭祀等,随着我国社会性质的不断改变,它渐渐地被人们用来表明身份的等级,最后,渐渐地转变成了维护制度的行为准则。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所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并不能正确地了解并且认识封建伦理文化等。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少数民族的生活比较自由,它们不愿意受各种封建伦理的约束。例如,在中原地区,男女之别以及婚姻问题被人们视为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人们始终持有男女有别,以及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等观念,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男女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约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伴侣等。同时,在少数民族前期,少数民族所用来表达爱意的诗歌受封建伦理影响较小。

(二)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另一个主要特质在少数民族文学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口传文化,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口传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是,在古代时期,除了傣族以及彝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有着历史比较悠久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民族文字以外,其他的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所特定的文字,因此,口传文化成为了他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口传文化就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声音以及形体特征来向其他人传输他们的思想。在古代少数民族,大部分民族都会选择利用口传文化来传达各种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以及自己继承其他优秀文化等。例如,当人们在举办一些婚礼、葬礼以及采访亲戚时,人们会举行各种唱歌以及对歌活动,然后,参加活动的歌手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进行唱歌,通过唱歌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争取各种荣誉等。另外,口传文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及传播带来了许多特点,我们知道,口头文学的讲述者必须要时刻面对所有的观众,并且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经常会有音乐或者舞蹈来伴随,然后,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对这一作品进行评价。另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也促进了许多神话、诗歌以及歌谣的产生,并且,这些文学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

(一)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古代,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须要靠长途跋涉或者马车,甚至通过书信等,但是,这种方式不仅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尤其是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由于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甚至是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的不同,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两种文化又各具特色。人们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然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引用到了汉文学中,与此同时,少数名族也大量地学习并且借鉴中原文学。最后,使得两种文学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学。

(二)少数民族文学是辽金时期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金时期,中原大地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贸易远远比其他时期更加的频繁,正是由于这样才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学大量地涌入到中原地区,然后,中原地区的文学人士渐渐地开始学习并且借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进而,使得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很好地融合。例如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于是,大量的少数民族开始涌入中原,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从而更好地进行谋生。在他们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他们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带到了中原地区,并且随着他们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它们的文学渐渐地被传播到各个地区。于是,许多中原文学人士开始关注并且学习这一文学,它们渐渐地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造方法应用到了他们的创造过程中,这就是许多汉文学具有少数民族文学特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我们民族后来的经济以及文学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种类极其丰富多彩,而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时期的文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组成部分,并且它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辽金时期的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辅相成,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彼此的文学内容,同时,这两种文学对于其他类型文学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其他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辽金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身影。

四、小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不仅仅对我国现有文化的形成以及丰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已经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来不断丰富他们国家的文化。另外,辽金时期汉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更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两种文化相辅相成,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引进彼此文化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从而使得我国的文化可以更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便利,我国许多地区开始渐渐地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和贸易,在将我们的文化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我们也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尤其是辽金时期,这种现象更加的频繁。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文学,思想与学术史交叉点的反思与建构———论刘大生《现代中国中少数民族文学》[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篇2

1 前言

让戏剧进入校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戏剧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是卢梭的教育理念。戏剧教育在100年前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发展,而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不久。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引领下,各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戏剧进校园在我国开始慢慢盛行。2016年教育部提出,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弘扬,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增强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建立密切联系,普及戏曲教育。就目前来看,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新兴事物也随之产生,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抛之脑后,一些传统艺术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振新传统艺术,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这就需要从青少年着手,进行传统艺术的教育。

2 戏曲教育实例

2.1设立戏曲课程

我校进行戏剧教育,那么首先就要从课程着手,因此北京某一所中学专门招聘专业的戏剧老师,由戏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戏剧的了解与学习,同时也带领一些热爱戏剧的学生进行表演。二年级开始面向全校学生设立京剧课程,对学生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通过普及知识,因而让学生从小就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不会对传统戏剧文化遗忘,从小就对传统戏剧产生深厚的感情。

2.2建立戏剧社团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学习戏曲知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与了解。我校成立了戏曲社团,其中分为了7种行当,学生可以根自己的喜好加入社团,社团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对于戏曲的认识与学习戏曲中的难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学好戏曲,可以进行自我才艺的展示。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自己真正参与到戏曲中去,更加容易接受戏曲,对传统戏曲的传承有极大的帮助。

2.3加强学校交流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教育模式,学校之间应该互相的交流,才能更好的让戏曲进入校园。北京东城区的4所小学与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合作,对小学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同时也让小学生进入高校专业戏曲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让小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优秀的戏剧人才,提高他们对于戏曲的崇拜与热爱程度,从而树立目标,更易于他们学习戏曲。

3 戏曲教育规划

3.1大力宣传戏曲教育

戏曲进入我校,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宣传与号召,各个地区都应该积极的响应号召,不能让戏曲教育只停留在一二线城市。因为各个地区的师资力量不一样,基础设施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和扶持。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当地部门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些学习戏曲中的基础设施,也对老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因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学习传统的中国戏曲,使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

3.2课堂戏曲教育

在我校内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主要还是要靠课堂上的学习,其他的社团活动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进行戏曲教育不应该仅仅靠老师传授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清华附中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戏曲鉴赏与表演课程,在课堂上首先有老师讲授知识,让学生对于戏曲有了解,其次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与创作,形成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戏曲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戏曲的学习中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表演能力与创造力。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3活动性戏曲教育

戏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也应增强它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了解戏曲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好一种自己喜欢的戏曲,能够将其展示出来。例如北京某一所中学,会不定期的举行戏曲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准备戏曲节目,进行表演,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参加全国“戏曲杯”比赛,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有了热爱和深刻认识,才能使传统戏曲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4 总结

在普及教育阶段渗透传统戏曲文化的进程中,我国依旧需要学习国外的一些方法,更好的完善戏曲进校园体系。对各个学校的戏曲教育进行定期的审查,不能让此行动成为形式主义,防止一些学校出现应付的现象。同时,国家方面,应该组织戏曲方面的专家进行戏曲教材的编制,各个年级的教材各不相同,低年级小学生应为童话系列的书籍等,形成一个完整教材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无法进行戏曲教育,这就需要国家的支持,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对于贫困地区的戏曲教育有着强大的帮助。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不仅是对戏曲的学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戏曲教育有利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冯波.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应用实训[D].东华大学,2015.

篇3

中图分类号:TQ174.6+4文献标识码:A

一、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概念的涵义

首先指地理、气候、区域的不同,从装饰艺术设计的狭义来讲,是指不同风格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与人文环境。地域性概念受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以及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推动,装饰设计的地域风格将会成为一种设计潮流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一)表现形式

地域性是一个对传统与现代双向的探索,而又不断创新融合的过程,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延续地域文化的追求。地域主义者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地域气候条件,与各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呈现了一种新的气象,体现了一种新的态势。正如目前许多设计师们的一个大合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可包括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建设、技术发展等若干方面。设计师要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同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形态、大小、布局以至颜色材料等方面下工夫,再整合优选,融汇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又极具个性的精品。

(二)地域性的作用

地域文化成为设计保持鲜明个性,不断推陈出新的利器。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是沿着“因题、因地而异”两方面探索。“因题而异”是准确地把握项目的性质定位,从项目内涵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和发掘,吃透项目的功能要求,再将其溶入到艺术创作的氛围之中,使装饰设计得以升华。“因地制宜”是指考虑项目的外在条件和各种背景情况,对建筑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条件诸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这种创作追求既体现出地区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又阐发出地区文化的新特征。

无地域文化的作品是平淡无味的,地域性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装饰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要学习借鉴传统装饰设计文化的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探索传统与现代艺术、审美意识的结合,在装饰设计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的辩证思想,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融汇到现代建筑之中。

二、地域性概念的特性

(一)人文性

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设计中撇开了文化,就如同撇开了一个民族的根,那样的定位是平淡的。装饰艺术中地域性特征主要通过人文性来体现,室内装饰更应考虑地域文化。某个特色性区域文化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如少数民族文化,某县乡的特色文化。在装饰中运用这些元素、单品能再现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吗,体现该地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地域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室内设计的根源就是要来自人们的生活。室内设计师在工作时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生活,在运用色彩、装饰图案和手法方面应结合当地人的习惯,创造一个符合当地文化的空间。好的室内设计可以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独创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重情知礼,以人为本,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在建筑和装饰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所组成的,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和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现代设计中就由于它的独创性和标志性而备受青睐。

设计师只有量体裁衣,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对装饰物所在地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设计出被人认可的作品。社会在发展,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有地方色彩的建筑,不能让现代人停留在原来的方式中。

(三)传承性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历史与传统文化艺术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对现代装饰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艺术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可以借鉴、吸收,即使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都注意这一点。从传统的角度研究装饰设计中地域性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变化趋势等,也是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传承贯通。

三、地域性概念的延续

装饰艺术中地域性概念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其他各地以至世界文化。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原来所具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同时又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每一个设计者需要深思的两难课题。一方面需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需要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地域性概念的延续代表一个时期的趋势。

(一)恰当合理运用地域性概念定位

地域性定位一定要合理,要体现现实的存在,不是盲目的照搬。如果盲目追求所谓的“地域化风格”,破坏空间环境,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域性设计成为流行元素的重要补充,但主要适用于酒店等消费场所。如上海T 8餐厅、金茂大厦等,而在写字楼或办公室使用过多的地域性元素会给其他人以被排斥之感。

(二)追求地域性概念的神似

完善建筑设计,关键是表达神似,而非不一定要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要体现当地居民对地域性审美情趣的认可和准确把握。对外人则是满足其对当地的好奇心或认同感。比如福建龙岩某宾馆大堂是一个纯粹的大圆形,没有多余的装饰,但还是给到此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地域特色的展现有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这就需要设计师在生活中用心观察,搜集提炼,在装饰设计中巧妙运用,达到神似。

篇4

文化软实力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当今区域竞争白热化的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区域稳定、繁荣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区域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大都是一般的理论分析、现象考察和提出一般性的政策建议,基本上停留在“软”的研究上,因此,特别需要构建科学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研究。

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情况、特征结构和发展水平的一整套指标体系。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真实性、全面性、区分性和可行性等原则,既要能够客观、全面反映文化软实力状况,有效区分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度的可行性,尽可能简明扼要。同时,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达到评价结论的科学可靠。指标体系的设计,通常要考虑到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核心力等方面。其中,文化生产力与文化影响力偏低是造成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文化生产力是推进文化软实力提高的根本动力,文化影响力是促进文化生产力提高的催化剂,没有较强的文化生产力与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以及文化核心力的充分发挥和提高都会受到约束和限制。文化核心力指数是指标体系中数值最高的,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虽然目前总体水平不高,但有良好基础,提升潜力较大。

一、衡阳市文化软实力区域比较研究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城市精神,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就如一盘散沙。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湖南省中南部,是三水 (湘水、耒水、蒸水)交汇的风水宝地。衡阳的文化传统很多,有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勇往直前的抗战文化,有锐意创新的蔡伦文化、团结协作的雁阵文化,还有包容和谐的宗教文化,相比一些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对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她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衡阳湘剧、祁剧、衡山影子戏、衡州花鼓戏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衡南七巧龙、祁东渔鼓、常宁瑶族谈笑、耒阳敖山庙会、耒阳蔡伦造纸、杨裕兴面条制作工艺等是省级 “非遗”项目。

首先,文化传统方面。为了充分反映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设立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二级指标作为考察的对象。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并且考虑到评价指标在各地区间的区分度,我们用各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文物保护业藏品的数量来反映其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少,并且设置了每万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个/万人)和每万人文物保护业藏品数(件/万人)作为相应的评价指标。

篇5

丝绸之路作为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同样承载了文化的交流。目前中国外交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引来了各界人士展开对于丝绸之路进行研究,选择具有悠久历史的纹样进行研究,可以把更古老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是怎样促进文化的创新。

各地区的纹样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特定纹样出现,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交流中,某种纹样比如葡萄纹、联珠纹、格里芬、等在某一地区被创造出之后,流通到其他地方,再根据其地方特色把具体形象内容加以改变,成为不一样的纹样。 中亚和草原地区是丝绸之路比较中心的位置,丝绸之路上各个地区间物质、文化的交流经过中心位置,而这个中心位置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比如在巴泽雷克古墓出现的丝织品,上面绣有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凤凰与西亚很受欢迎的斯芬克司形象。但是该丝织品上的斯芬克司形象与以往西亚风格的斯芬克司形象有了差异。受中国纹样影响该斯芬克司不再是鹰的尾巴、狮子的身体,而变成了拥有凤凰一样华丽尾巴、豹或鹿的身子、带鹿角的人头地形象。与凤凰形象相近的斯芬克司,包括阿尔泰地区的鹰与凤凰结合组成的纹样、“黄金之丘”发掘出的“双龙守护国王金头饰”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们都吸收了东西方的特点而组成一个新的形象。丝绸之路对于文化的交流创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由丝绸之路上物质的交流,纹样在载体上被流传、发展。好多的纹样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到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改进为新的纹样。汉代以前染织品上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但是在丝绸之路之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西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艺术随着宗教逐步走向现实主义,唐代时期则是中国的染织影响了丝绸之路其他地区,并不断吸收国外文化。研究考古表明,早期中国在纹样图案上均采用的是传统文化题材,多是几何纹等简单纹样,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纺织品上均出现了动物、即佛教题材的纹样。到了隋唐时期,波斯风格对中国纺织品纹样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骆驼、鹿、象带有翅膀的狮子、马等动物形象,更出现了太阳神、人马等形象。团窠纹也就是所谓的团花。最开始出现在唐代的丝织品中。这种以圆形为单位元素的装饰图案是从波斯图案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包括人形,动物和形式化叶饰之作的圆形元素,是所在装饰中加以变现的事物的原型。根据对波斯纹样的吸收与发展,唐人又创造出了带有波斯风格的新样式――“陵阳公样”。这种图案是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保持了中国纹样四方连续等传统形式,用环式花卉或卷草代替联珠纹,以中国传统动物主题代替西方神话造型。这种在西方基础上加以中国的元素与形式改进的纹样,在中国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个人简历:

姓名:于慧中,出生年月: 1991-11-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山东省淄博市,当前职务:学生,当前职称:学生,学历:本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纹样

篇6

广西民族文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

广西是我国壮族人们的主要栖息地,其民族文化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壮族人们的智慧,是壮族文化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文化提倡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睦共处,和谐统一的观念。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一致,是生态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鼓是壮族民族文化的代表,其在广西建筑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广西省内的建筑中,铜鼓文化很好的融入到了城市景观中。尤其是南宁市,铜鼓形象成为了城市的主要象征。

1.广西传统文化在设计理念上的表现

设计理念是设计成功的保证,是景观设计的主导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现代设计的重中之重。传统元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设计者景观设计理念的转变,是广西传统文化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设计者要根据景观周围的环境,根据场景所需进行合理布置建筑、雕塑、园林景观等,将壮族传统文化在植物景观中充分体现,可将花、草等设计成民族传统形象,充分体现民族元素的味道。景观设计想要彰显民族文化的理念,就要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运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2.广西传统文化在装饰材料上的辅助表达

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在新型材料建筑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比如五象塔的整体设计中,其外表是灰色氟碳漆,而整体形象中又结合了斜斗拱和铜鼓等广西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新型材料与广西传统文化的结合。五象塔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的广西杆栏式建筑的特质,强调用现代新型材料建造传统的艺术外形。灰色氟碳漆的颜色与周围环境一致,实现了景观与环境的结合。园林景观设计中,新型材料的选择要慎重,其要满足传统文化的需求,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民族文化元素才能在不同的新型材料建筑中得以充分应用。

广西民族文化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民族文化在自然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要根据现场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场地和空间设计,设计要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要坚持生态发展的原则。广西民族文化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是景观设计中的崭新元素,是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补充。壮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考虑区域性,采用适合当地文化的元素进行地域特色展现。广西地区植被较多,建筑多以木楼为主。设计者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场地的面积,其次考虑场地周边的环境,在场地合适的位置建筑木质景观,以体现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防止出现硬性拼凑的效果。如果景观设计区域有村落存在,设计者一定要保持村落原有的分布和格局,切不可贸然破坏。村落是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直接表现,其独特的民俗和历史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特色元素。

2.民族音乐文化的应用

广西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丰富,背带歌、八桂情歌、十二月花歌等都是广西地区的特色节目。音乐可以直接抒发人们的情感,其是民族对大自然最直观的认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音乐部分的表现较为困难,可以举行专门的活动,通过表演形式展现出来。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配套音频播放系统,实现声音的展现。例如云南月族村的广场雕塑,其展现了古人悠闲的手持乐器,翩翩起舞的状态,赋予了雕刻全新的生命。音乐特色的展现是民族文化呈现的重要途径。

3.民族服饰文化的应用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各个地区的服饰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利用民族服饰文化,可以提高景观的民族内涵,使观赏者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个民族的习俗。民族服饰的应用可以提高景观的艺术性,实现景观的价值,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结

篇7

1现阶段群众文化遇到的瓶颈

1.1地区群众文化参与度不理想

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群众中的参与度,如果没有群众

的参与,又何来群众文化的创新,现阶段群众文化参与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对群众文化重视相对不足,对于现阶段群众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因此在以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群众文化参与度,加强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针对性的群众文化建设,真正的让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众都参与进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文化气息浓厚的社会氛围。

1.2群众文化覆盖面相对较窄

以往的群众文化建设对应面过于狭窄,人民群众对于新文化的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之相关部门没有给予合适的文化建设指导,使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相对缓慢,而且对应的资源也不平衡,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文化建设更加缓慢。而这些地区缺少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理想,导致群众文化建设效果并不可观。

1.3地区间文化交流较少

虽然群众文化创新不断深入,但在一些地方,对于群众文化创新的紧迫感、对于群众文化创新的方法和手段等,还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推动群文创新,增强群文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任务还很艰巨。

2未来群众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

2.1加强群众文化理论与体系创新

根据群众所需交流创新。例如:近几年广泛流行的“广场舞”就是很成功的例子,最初是由群众自发形成的文化健身活动,现在已经大规模化形成了一种群众文化,各单位应积极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创新。在实际的创新研究之中,相关领导需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与民间文艺的融合,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中,更应该把握这一点,随时进行相应的理论创新。

2.2拓宽群众文化体系的覆盖面

在现阶段,群众文化的覆盖面日益加强,例如向农村,做到公益演出全覆盖。以群艺馆、文化馆站为主体,广泛吸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及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全市广大农村进行公益性文艺演出。在实际深入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群众文化大都是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加快群众文化体系的深度与覆盖面是当今群众文化建设的一大要点。各有关部门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更要时刻把握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将地区文化加以扩展,做到各个地区群众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学习,借鉴,形成一股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

2.3引进相应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现阶段,地区间文化交流手段还十分有限,相应的领导单位应该从实际入手,建立相应的群众文化交流平台,使各个地区的文化能够有机的统一,形成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过去人们学习外来文化的主要手段是报纸、广播;而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的加深,网络逐渐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这给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各个地区和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网络载体,宣传各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改革,在多变中树立新型文化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等中心理念。同时,网络群众文化建设仍然有相当的阻力,不仅需要对网络技术进行普及,加强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培训,更要注意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行为,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同力合作,共同建设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3.结语

群众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具体的文化改革措施,相关领导部门一定要深刻重视,加大对群众文化改革的力度,加强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群众文化作为一项贴近民心又深入生活的文化,需要更多人民群众加以重视并实践,相信在各方面通力合作下,一定能够形成良好的群众文化建设氛围。

参考文献

[1]孙彦琴.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篇8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经济、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理念进行思考和实施。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设计和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农村地区的文化特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9万个行政村,因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1.1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所以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开采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制定合理的开采开发制度,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确保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可以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1.2 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我国的乡村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自己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是独具当地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说,乡村景观规划应该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情况,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并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区域统筹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制约。此外,各个区域的空间布局杂乱无序,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络,这同样给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较大的制约。另外,城乡结构的二元化结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目前各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则改善十分缓慢。

3、 乡村景^规划的建议

3.1 尊重传统乡村肌理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的乡村肌理完成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对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传统风俗、传统文化等加强重点保护;其次,根据乡村的现有建筑、道路、桥梁等情况,合理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和交通,将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格相互结合;再次,加强对于乡村区域的水系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水塘、湖水等周围栽种绿色植物,并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树木。

此外,还需要对乡村的健身场所、医疗卫生院、厕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它们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线路的通畅,以方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3.2 发扬乡村地狱特色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植物、石刻雕像等景观。同时,充分融合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着重体现区域特点,提升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3.3 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

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有序性和规划性,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事先进行非常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形成尺度宜人、井然有序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合适的尺度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作为参考和度量的,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半径应该在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人际交往的距离应该在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

4 、结论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而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尊重传统乡村肌理、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以实现优质的乡村景观,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卓美行, 王.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

[2]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骆敏, 李伟娟, 沈琴.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 (3):11-13.

[4]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8(6):58-61.

[6]代琛莹, 王士君.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9-01

一、概述

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丰富多样,可以为中学美术教育提供许多优秀的素材。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已经编辑了很多版本的中学美术教材,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被教育部所认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当今中学的美术教育要体现出这一点,积极地将优秀的民间美术运用到中学美术教育中,让民间美术更好地展现出传统魅力,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到祖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

二、民间美术的价值

民间美术包含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对人们产生很好的教化作用,是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瑰宝。民间美术可以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得以体现。对于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中学生来说,深度接触民间艺术可以让他们找到自豪感和产生奋斗精神。将民间美术运用到中学美术教育中有很多优点,第一个是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到许许多多的美术表现形式,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第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对民族产生认同和自豪感,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得以很好传承。如今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周围,我们更应该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让同学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民间美术的运用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最近几年里许多教师进行了有关的探索。下面以剪纸为例简述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剪纸是将纸剪成各种花样,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布的区域非常广阔,并且各个区域的人文特点都大不相同。剪纸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文化精神,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剪纸艺术有着装饰性强、造型简练等特点,可以很简练地表现出物体的形象特征。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教学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剪纸艺术丰富多样,能带给学生们美的感受。

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是不能够被忽略的。当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情感后,他的思维才能够活跃起来,联想也更为丰富。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光表现在它带给人们良好视觉效果和它的含义,也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发掘美术作品中的意境美,激起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之情,让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充满兴趣。

在激发起学生对剪纸学习的兴趣当中,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和一把平凡的剪刀,就可以创造出精美的具有多种风格的剪纸作品。如果按照传统纸工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已经剪好的作品进行模仿制作,学生就会感觉到无聊,就算照着做,做出来的作品也不是真真正正属于自己。所以在教W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赏析的方法,让学生们首先欣赏到我国南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不同。学生对那些充满浓厚的传统民族艺术气息的作品进行欣赏后,就会被剪纸艺术的质朴之美深深吸引,沉醉其中,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传统的剪纸色彩是以单色(特别是大红)为主的,而如今设计领域中的剪纸丰富多样,寓意也都大不相同,所以可以将色彩灵活运用起来,甚至可以运用当下最为流行的色彩。或者将西方的色彩观与民间的剪纸艺术相互结合,这更能够表现出现代剪纸艺术丰富多样的风格。(2)传统的剪纸大多是平面的,且被贴在门窗或日用品上面。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局限,可以将剪纸发展到三维,甚至在平面设计领域、服装领域、建筑领域、动画和电影中应用剪纸艺术。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现有材料的性质,展开丰富的联想,激活美术课,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3)民间剪纸艺术比较讲究完整性,它不允许形的破碎,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但是从现代设计的角度上来看,剪纸艺术已经不局限于二维平面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打破限制,根据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的语言来打破常规,在不破坏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增删改,将剪纸图案构图进行扩展,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潘鲁生.中国民俗剪纸图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3.

篇10

中图分类号:K890;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121-04

民俗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险。文化多元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因此,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应该引起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民俗体育受到了我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进行探讨,产生了颇具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民俗体育应该具有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特征,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为它与特定地区的民俗、民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民俗体育研究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民俗、民情的个案,通过对各地区不同特色的民俗体育进行挖掘与整理从而形成我国的民俗体育体系。潮汕文化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移民文化、凝聚力、记忆文化、商业精神、主动性等方面[1],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潮汕民俗体育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发展轨迹、表现形式和价值。

1 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简介

对我国现有的民俗体育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是推进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自1991年至今的20年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有240余篇。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1)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王俊奇[2]认为: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特点。王铁新等[3]认为:“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布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象与活动。”李艳茹等[4]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活跃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我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状况的提高”等社会功能。(2)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刘旻航[5]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民俗体育的认知过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知、了解民俗体育;才能够让民俗体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张国栋等[6]指出,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郎勇春等[7-8]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全面发挥多元功能、内容形式保持地域特色、科学传承并且和所依附的社会形态与时俱进。(3)区域民俗体育研究。如王俊奇等[9]的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此外还有浙江、湖北、天津、、闽台、河洛等地区的民俗体育研究,各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均呈现出不同的特色。(4)民俗体育学研究。如柯玲等[10]指出,民俗体育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和现实意义。王铁新等[3]也指出关于民俗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民俗体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此外,还有关于民俗体育资源开发、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当然,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科学发展模式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俗体育的经济效益开发及发展前景研究、民俗体育发展历程研究等比较缺乏。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尚未发现有关潮汕民俗体育的系统研究。为此,进一步深入了解以上的研究内容,增强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的理性认识,无疑将有助于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开展。

2 潮汕民俗体育研究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

篇11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 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 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 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 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 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 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 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 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 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 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 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 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 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 洋\"是名副其实。[2]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 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 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 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 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 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 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 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 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 者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 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 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 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 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 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 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 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 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 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尽管如此,但是各个地区未将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 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而曾指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 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旅游 业入手,发展西部经济。当然,要形成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 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举世 罕见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吸引外资的窗口。世 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但我们现在的旅 游业发展还不够,光靠几个兵马俑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套历史的知识.

  要组织一批人来讲清楚西部的人文资源,包括中国早期文化的光辉历 史,在全世界确定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 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 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是当务之急,对推动 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 可缺少的部分.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证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 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 环境进行保护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根本。因为没有少数民族 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长的支撑力.

篇12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定居于西南高原山地,长期与世隔绝,经过久远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属于苗族的文化体系。遵义地区苗族主要分布于各个县乡,如遵义县洪关苗族乡、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正安县苗族仡佬族乡、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现有人口约30多万。苗族虽然分布广,但是苗族聚居地都较为分散,苗族村寨联系不深,这就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分布的差异性。遵义地区苗族与其他苗族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一、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况

遵义地区的苗族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话:“一天一小节,三天一大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苗族节日的多样性。

苗族的传统节日按其来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的活动,如“鼓社节’。二是纪念苗族英雄人物的活动,如 “四月八”节、 “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隆重的节日,具体纪念事物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有随节日流传下来的几个传说故事对其说明。每年的四月初八每个苗族人都会休息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直至通宵达旦,不少苗族青年男女都会在这一天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一天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四月八”,其性质与西方情人节和中国元宵节相近,均属于青年男女的浪漫节日,但是它又与西方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和中国元宵节的元宵灯会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近似于狂欢的节日气氛,直接表现出了苗族热情开放的民族特性。三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虽然近代以来各地苗族文化都稍有改变,但遵义苗年一直承古传今,均于每年阴历十月过。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祖,这与汉族春节相差不大。祭祖时在自家火坑旁祭祀,礼毕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喝酒吃肉。而且过苗年时,白天要举行斗牛比赛,参加人数往往在数千人以上。到了晚上就芦笙齐鸣,人们载歌载舞直至兴尽而归。苗族另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吃新节,又可以叫做敬新谷节。它必须在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进行,以当地瓜果蔬菜开始成熟和稻谷抽穗为准。因为是为庆祝风调雨顺而获得好收成举行的节日,所以过节时要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谷物,全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各吃一株胎穗,表示庆祝。这就是苗族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吃新节。四是情爱娱乐类节日,如“姊妹节” 、“踩鼓节”、“ 芦笙节”等。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每年春天,苗族妇女都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吃完“姊妹饭”,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遵义苗族现行的“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等许多节日就是苗族所特有的节日传承,有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在苗族的各项节日中既有特定的仪式也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如对歌、吹笙、鼓舞、斗雀、斗牛、赛马、荡秋千、上刀梯等。

二、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够重视

遵义地区的主导旅游产业是红色旅游,因此民族文化的开发处于被动的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视不够,这直接导致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缺乏健康科学的规划,忽略了苗族自身的原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异地性。苗族虽然同源,但各个地区的苗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特点,而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完全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照搬照用,这就把属于自己的特点完全抹杀,如此下去遵义地区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将不复存在。如贵州凯里西江千户苗寨对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随着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大批游客涌入苗族脆弱的原生态环境,当地苗族居民每天都在接待游客,这种联系使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节时间、过节方式和各个节日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当地苗族固有的传统节日文化被汉族逐渐同化,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逐渐的丧失。在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对苗族有特别重大意义的“苗年”已经改为和汉族一起过春节了,虽然他们也过着自己的节日,但节日的增多使苗族自身的节日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现在遵义市的苗族人民除了过苗年之外,其他的节日都在做着自己的工作,除了留守家乡的人,很少会有人专门回家过苗族传统节日。

(三)外来节日文化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节日文化对遵义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影响最大。现在很多地区的苗族人民都同汉族人民一起过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而比春节早两个月的苗年却被搁置一边,更不用说其他的苗族节日。此外,西方的圣诞节进入中国后,得到年青人的青睐,对中国本土节日文化也产生的很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缺乏保护机制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给遵义苗族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民族文化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其益处又有其弊病。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非常脆弱,开发者在面对处于弱势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地影响了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开发的同时建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三、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科学的发展规划,增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

遵义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时,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地位,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发,而应该开展科学的规划管理和建立多元的投资途径,在立足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发展规划的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传播,充分宣传它的积极向上的部分,充分挖掘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旅游的文化底蕴,让旅游者真正享受到民族文化内涵的熏陶。由此,我们要尊重当地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和历史,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使其参与旅游相关的培训,让居民成为旅游经营、生产和管理的主体,增强其对苗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

(二)突出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价值远远超过了民族文化本身。对其适当的开发并进行创新,无论是对其本身的传承性还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应该牢固地树立自身的传承,充分调动苗族人民的积极性,把苗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并发扬。其次,在开发中要保护好遵义苗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当地苗族的原生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下去。再次,无论从形式表现上还是苗族文化内涵上,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形成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特色和内涵。

(三)以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本,吸收融合有益的外来文化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以不同的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将本土的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多元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更为客观公正地审视外来文化,并接受外来文化中有利的一部分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面对外来节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不能一概排斥,而应该以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为本,接受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一部分,这样不仅会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会大力促进自身文化更健康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不断地吸取融合多元文化中有益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苗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既要促进遵义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要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节日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但我们应该剔其糟粕,留其精华,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 玉石阶.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改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