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营经济发展对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民营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聊城市为例,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0.21万户,资本金数额25.61亿元;私营企业实有1.70万户、注册资本(金)为620.39亿元。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近1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4%,占新增就业人员的90%以上,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市GDP的百分之六十多,税收的一半,85%的用工在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安排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财政增收的生力军,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从我市民营经济自身发展情况看,民营经济规模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与南方和我省东部先进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总体规模小。与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我们一个县的经济规模只相当于人家一个比较好的乡镇。江、浙民营经济先进市、县、乡镇从事工商业的户数已达全部人口户数的80%以上,而我市则不足10%。2.产业层次低。我市民营经济的主要产业多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科技含量较低,初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乏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市民营企业普遍起步门槛低,很多企业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企业制度不规范;在企业管理上,制度不健全,多数是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有的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差,短期快速发展后就走向衰退甚至破产。4.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科技进步比较缓慢,高附加值产品少,科技投入不足,新上项目面临资金、用地、高素质人才等因素制约,致使民营经济新生增长点不够多,投入增长势头不够强,影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
(二)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制约因素还比较多
1.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缺口大。今年以来,受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的影响,广大中小企业普遍感觉到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缺口明显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上浮30%-70%;我市中小企业在民间的融资年利率大多在15%-20%之间。据对全市中小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来看,全市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在100亿元以上,有的企业资金链已出现断裂的危险。
2.受通胀影响,能源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据调查,企业用煤炭、钢材、铜材、棉花、聚乙稀等价格均有大幅增长,幅度在5%-96%,且涨跌不稳,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可替代性较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将成本转嫁到产品中去,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严重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3.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据调查,当前我市民营企业劳动力流动频繁,“普工荒”和“技工荒”局面并存。企业平均工资同比提高20%以上。4.人民币升值较快。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型民营企业成本增加,普遍不敢接长订单,产品出口减少,利润率下降5.土地制约因素仍比较突出。近年来工业用地指标减少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地形势日趋紧张,部分项目因土地无法落实而不能开工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
(一)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
国家的科技创新力量和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应大力引导这些创新资源为民营服务。加强民营经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规划,支持引导科研机构开发民营急需的技术。设立技术创新平台,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自治、市场化运行”的原则,为民营提供技术研发的服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
(二)推行“一乡一品”、“一镇一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把特色产业作为撬动我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借鉴全国“千强镇”的发展模式,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等块状经济、特色经济,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区域特色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加快我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一定要在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上狠下功夫。鼓励产业内企业加速自我积累,实施兼并重组,搞好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产业内企业,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借助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更大范围的产业链接,做到低风险运行,“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向跨国企业发展。鼓励产业内企业在本区域内搞好生产经营配套,积极扩散上下游产品,发展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当地千家万户及大量中小企业的骨干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要把提素质塑品牌作为战略举措来提高我市民营经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民营企业搞好内部管理,摒弃家长式管理,用先进的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搞好公共平台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要加快行会、商会、融资担保协会、培训、检测检验、市场开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民营经济呈现出区域特色鲜明,板块效应突出,内部结构调整加快等良性发展特点,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落差,武汉民营经济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的总量偏少、比重偏低。武汉市民营企业户数只有广州的52%,杭州的91%,成都的81%;GDP占比只有41.1%,均低于广州、杭州、成都。二是民营经济的规模偏小、发展偏缓。武汉市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只有广州的42%,杭州的84%,成都的68%。近年来,在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方面,广州增加20.6个百分点,杭州增加26.4个百分点,成都增加7.4个百分点,而武汉市仅增加了2.5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家资源、管理人才稀缺,缺少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四是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力度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偏低。武汉作为全国第三个科教基地,但是其科技转化率,只有39%,之所以如此,就因为缺少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五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瓶颈”依然突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六是虽然政策出台不少,但落实不到位、办事难问题依然突出。针对上述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应采取如下战略思考与对策。
一、制定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从社会舆论到政府行为,从体制机制到政策支撑的合力。从温州、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看,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胆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辉煌发展的今天。因此,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至关重要。改变把民营经济视为一般经济增长点或仅满足就业需要的片面看法 ,进一 步启动民间投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重塑武汉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使武汉市民营经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武汉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研究力度,制定新时期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两大重点,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把扩大民营经济总规模放在重要位置,推动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一是要更加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民营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二是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引导民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领军型民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职业经理人队伍,推动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加速民营企业技术、 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 , 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 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不断技术创新 , 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有关资料表明, 在法国 60%的技术产品创新由民营企业贡献 ,德国的科研成果中有 70%的发明创造和最高工艺来自民营企业 ,意味着创新选择是民营企业发展国际趋势和长远选择。因此,必须加大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促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要通过加大技改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 、 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重振大武汉制造业的雄风。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武汉有金融机构31个。外资银行4个,16个全国性银行,全国密度第5,可是,在武汉,金融资源大都向国有或外资企业倾斜,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在浙江,出现了一家泰隆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被称为“中国的尤努斯”,而在武汉,汉口银行能否保持高速发展,则是一个未知数。武汉“新56条”出台后,各级各部门要针对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实施细则。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按照“治庸问责”的要求,层层抓落实,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并积极发展适应民营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 、 资本市场 、 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让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在真心实意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武汉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向民营企业提供帮助的最佳切入点, 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包括政策信息、 技术信息、 市场信息在内的民营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渠道 ,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和经济研究所的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服务,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 如提供专利技术 、 技术咨询 , 进行技术交流 、 技术合作攻关 , 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等。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涉及的范围广,经济总量大,对市场经济的贡献突出,因此,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时间短,上升的空间和后劲很足,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如经济地位、政府干预、后续资金、经济规模、企业转型 、企业管理等诸方面的问题。其中,信用问题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民营经济的信用环境及其影响
应当说,信用问题并不仅是民营经济所面临的瓶颈,也是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的一种共同现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信用问题,成了我国经济“肌肤”上的一颗“恶性毒瘤”,严重危害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缺少国家政策、地方政府的扶持,该问题应值得各界更多的关注。
经济学范畴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民营经济涉及的信用主要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商业信用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赊销成本过高造成的阻碍生产与流通,限制市场规模的扩大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企业相互之间的拖欠货款。这种拖欠现象全面延展,形成扩及几乎所有企业得拖欠债务链,即“三角债”。据统计,近年相互拖欠的应付未付资金总量约达3000亿元~4000亿元。这就使企业间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过高,即很难找到一个资信水平高、道德风险低的交易对象,致使交易对象只能限定在一个教小的区域内,造成市场交易困难,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利于其市场规模的扩展;企业资信的缺乏,造成银行产生巨额不良债权。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的同时,必然对银行也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且,同时发展起了故意把逃废银行债务作为掩盖经营失职、侵吞国家财产等意图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银行开户的62656家改制企业中,经金融债权机构认定的逃债企业就有32140家,逃废资金1851亿元,占贷款本息的31.96%。 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放贷条件趋严,造成“惜贷”现象。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策性支持,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而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间接融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是不现实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因信用瓶颈导致的资金、生产、销售、市场规模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健康、持续发展。以上问题可能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带来的不利后果,但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认真对待。
三、信用瓶颈的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模式(国家指令和压倒性优势的国有经济)决定了民营经济的信用问题不是一时出现的,也不会很容易地解决。但我们可以从信用问题所涉及的主体入手进行的分析,得出有实用价值的思路。
信用问题的出现,与各信用主体自身的原因不无干隙。民营经济的信用问题只涉及两个主体――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但包含着多重关系:货款关系、借贷关系、监管关系。而这些关系中,第一种关系属于合同法规范范畴,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金融法律规范范畴。根据民营经济中的信用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须从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监管机构自身及立法上寻求对策。在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观点:
1.进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破产立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企业破产法的起草,但并未将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主体纳入其中。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企业规模、制度化建设的差别很大,赢利能力也参差不齐。赢利能力差、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退出市场,一方面将节省金融机构的后续贷款,减少呆坏帐,使其更多资金流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现金融服务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进行民营企业(个人)破产法的立法,可完善市场淘汰机制,改善我国经济的信用状况,利于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山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入民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成效最突出的时期,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截至2006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个数超过55.5万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2500多家。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制造业中小企业中,山东省以272家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山东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了全省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安排了8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小企业完成了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山东民营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发展环境、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存在差距。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环境上,某些政策性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
尽管与前些年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大为改观,对民营经济除了在认识上不断破除清规戒律外,还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给予鼓励和扶持。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在某些行业和领域,或者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或者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在民营企业的创办和经营过程中,审批过于复杂、摊派过多,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有的地方“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吃拿卡要”时有发生;有些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落实力度也不够。这说明,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有很大的潜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融资难、土地供应紧张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影响较大
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大多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做大以后很难依靠自身积累继续发展。就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备,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据金融机构统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中,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贷款仅占1%左右,与其创造的增加值比率极不相称。另一方面规范建设用地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发展影响凸现,土地供应紧张使部分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项目被迫调整投资计划,出现大量项目停建、缓建和迁建现象,使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并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营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1、民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且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普通。
2、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基本限于本地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上项目起点较低,能挤进国家高新技术的项目少之又少。
3、人才缺乏。大多数私营业主和个体户都具有头脑灵活、能吃苦敢闯的精神,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私营业主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视野狭窄,不能及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训人才,造成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缺乏。
4、管理落后,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相当普遍,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企业缺少创新。此外,民营企业在政策法律观念、资信、劳资状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使得山东省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
(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整个山东从经济发展上看,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沿海地市最为发达,西部地区最为落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1、民营经济总量差距拉大。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民营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省的47.1%,民营增加值最高的青岛是最低的菏泽的65倍,差距比2004年扩大24%。
2、东部半岛地区发展快,西部偏远地区发展慢。凡是在东部沿海或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其民营经济单位数量多、从业人数多、营业收入高。
3、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市、县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不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造成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低下,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二、加快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要将国务院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04]24号)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创新机制入手,营造公开、公正、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环境。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制度,对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确实做到政务公开;在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可实行“一票式”收费,真正使投资者进一个门就能够办完证、交好费、办成事。
2、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坚决杜绝执法行为与部门利益挂钩的现象,实行检查、收费、罚款报请制度。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进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要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山东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较少,满足不了融资的需求。今后,应设立不同种类的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市、县都应设立一个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担保机构。一方面,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公益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这样的担保机构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管理,担保机构可以盈利,但不分红,并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成立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经政府认证资格后,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同时,政府要对这类中介评估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分期分批将各种中介机构进入政府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评估提供优质服务。
(三)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营企业的需要,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见面会。大力实施人才租赁和人才办法,为民营企业拓宽用人渠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制定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培训班,让民营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市场经济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等。
(四)发挥优势,缩小地区民营经济差距
造成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差别。这既是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地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有利政策,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发挥各地优势资源,努力扩大民营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周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92).
2、綦刚长.山东省平度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6(7).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1.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在谈到区域民营经济的时候指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例如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联营经济等都属于民营经济。刘建生(2011)则从所有制角度论述了民营经济,他认为民营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私营经济。综上所述,民营经济的界定不外乎两个层面,意识所有权的层面上,另一种是经营权的层面,但是无论处于哪一个层面,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纷纷发展起来,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该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之多。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增,不但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民营经济为社会的贡献也日益显著,为我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拓宽了我国社会就业的渠道。与去国有企业就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就业岗位较多,门槛较低。而且随着民营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民营企业吸收了占全社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就业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人群的就业问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提高了经济自主创新的意识。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75%的新产品,65%的国内发明专利都来自于民营企业,这说明民营经济的加入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民营紧急的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进程。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私营经济是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而个体工商户经济又是私营经济的重要构成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注册资金都在高速的增长。但是高增长的背后,意味着我国私营企业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例如我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狭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仍有近八成民营企业流动资金存在缺口,民营企业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民营企业融资呈内部融资比重大,外源融资低的现状。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此外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成为民营企业最主要的贷款方式,因此资信质量高的企业就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一些有发展潜力但不能提供足够信贷保证或者刚开始发展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质的民营企业,由于银行缺乏敏锐的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现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差异,非正规金融融资在不同的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这也使很多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了更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完善民营经济的外部环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市场准入标准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问题,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准入标准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市场行业被国有经济垄断,民营经济再想介入十分困难。此外,由于民营经济的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民营经济想要开辟新的市场,就要受到层层的审批,准入的条件比较苛刻,审批的环节比较复杂。而且从国家利益分配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倾向于国有经济。因此,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资格,条件,还是机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信贷融资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受限制,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较小的很少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帮助。很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缺少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金融体系,是导致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一个因素。除了向银行直接融资以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会间接的进行融资,如企业拆借,信用担保,审计评估,民间融资等,但是这些间接的融资不但没有给民营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反而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第三,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表现为过多的监管,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2.企业自管理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缺少相应的长期目标,市场竞争力较弱。其次,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低。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有严重的缺陷,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财务管理制度条例有待健全。最后,民营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小、盈利少、固定资产缺乏,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贷款时的抵押物一般要求为固定资产,这使得民营企业的可抵押物较少,并且抵押担保的价值较低,资产评估程序繁多,收费颇高,缺乏准确评估的可靠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批准民营企业的贷款申请。
四、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金融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平等而又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机制,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还要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应该针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多种成分,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扶持体系。我国民营经济想走出融资难沼泽,仅依靠大型商业银行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伸出援手。根据实践经验,融资金融机构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颇具成效,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和鼓励其发展。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提升技术水平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来为产品生产提供导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对已有的设备进行完善,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同时,应当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技术优化,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设备,来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到提升产品自身竞争力上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从而为更好的融资提供基础性保障。
其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吸引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加快各项体制改革,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企业各项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民主化决策模式。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融资,应当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设,主动规范自己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要加强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1,02:104.
[2]⒔ㄉ,田芬.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08:25-27.
[3]刘仁惠.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27:141-142.
云南省实施“桥头堡”战略后,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出来。“桥头堡”战略强调云南省要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同时借助于“桥头堡”战略,也要成为云南省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战略步骤。民营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成分;民营经济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10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于近期的《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中提到:“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云南桥头堡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但是总体而言,云南省的民营经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民营经济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是当前云南省在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就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试图提出若干建议。
1 “桥头堡”背景下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民营经济目前有了很快的发展,一些民营经济实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据云南统计年鉴显示,2005至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呈逐年上升态势,2011年为3743.14亿元[2]。但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凸显了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1 民营经济生存的制度环境亟待提高
云南省的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经济主体仍然没有享有与其他经济主体同等的“国民待遇”,民营经济生存的制度环境亟待提高。这里所说的“制度环境”,是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外在综合因素,包括国家及当地政府的相关法律政策,投融资环境约束,行政审批手续,等等。民营经济的非公有制特征,使得其在创业、投融资及发展方面仍然遭受一种“主观歧视性”待遇,生存的制度环境亟待提高。
1.2 民营经济主体融资难仍得不到有效缓解
在所有凸显的问题当中,理论界一直重视的问题是民营经济主体的融资问题。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难以回避的瓶颈。大型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主体一直持有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曾就民营企业融资难及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通过民建云南省企业委员会成员对云南省32家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及融资成本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18家民营企业能够通过商业银行取得长短期资金,占了被调查对象总体的56%;13家民营企业另外采用了长短期民间借贷形式进行融资;14家民营企业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个别民营企业通过客户朋友筹集资金。由此可知:商业银行贷款由于其资金成本低仍是民营经济主体的首选;当从商业银行融不到所需资金或所融资金仍有缺口时,民营经济就不得不转向于资金成本高的民间借贷,其资金成本率是前者的4倍左右,在18%至60%之间波动。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对微利民营经济主体而言,更是将其处置在了生存警戒线的边缘。
1.3 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缓滞
总体上看,云南省民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贡献值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民营经济实体的经济增加值不高,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实体数量上较其他省份而言比较少,规模小,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缓滞。
2 原因分析
以下将对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2.1 当前云南省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因素影响更大
虽然云南省的民营经济主体本身有一系列问题尚待提高,比如应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管理素质,应主动披露财务信息,应凝聚更多的管理人才,等等;但是从目前云南省民营经济所处的环境看,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影响民营经济更大些。熊波、陈柳(2006)从制度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做了研究,认为从根本上说,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是制度问题,对发展环境有着特殊依赖性,并提出通过制度创新来建设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外在的制度环境中有如下两点因素影响更大些:首先由于云南省属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均比较落后,民营经济在观念上仍是中小经济的代名词,地位远居于国有经济之后;其次在实务中,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没有一定的倾斜度,本质上仍将民营经济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难以在各方面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并进。
2.2 众多因素制约了民营经济主体的融资
民营经济主体融资难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世界上各个国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对民营经济主体融资难进行原因上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融资难的原因分析。第一,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模式缺陷导致民营经济主体贷款难。根据周兆生的研究,认为银行对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以胜任的原因就在于其庞大的层级结构使成本过高,包括监督成本高,激励不足;体现在业务上,就是审批手续相对严格而且审批期限长[4]。银行出于自身风险因素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贷款,考虑优质客户。对于民营企业,由于不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以及没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银行职员对民营企业进行细致而专业的考评,银行对民营企业体现出一种“惜贷”、“慎贷”的主观歧视性倾向。第二,民营经济主体自身的特点制约了其进一步的融资与发展。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上相对落后,没有凝聚到足够的优秀人力资源,创新性不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这些对银行等贷款金融机构而言,风险是巨大的,是不可估算的。因此,银行从主观上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第三,银企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的不对称情况。民营企业及银行所处的地域范围越大,如大中城市,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严重,民营企业贷款的可得性越难。
2.3 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推动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主体发展
民营经济主体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不至于被后跟进的模仿者置于不利竞争地位。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来推进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主体的发展。人力资源是推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省地处国家边缘地段,较其它省份而言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尤其是缺乏高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而云南省本地的科技创新人才往往分布于各高等学校、各科研院校及各科研机构。民营经济主体所需要的科研人才与云南省的人才分布形不成一个有效的“交集”,则技术创新不能应用于生产力,不能利用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
3 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对策
“桥头堡”战略,本质上是实施一种“走出去”的战略,即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站位于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省的民营经济应当前瞻于开放式的市场,定位于区域一体化经济。对此,提出以下云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策。
3.1 大力提高云南省民营经济主体生存的制度环境
应大力提高云南省民营经济主体生存的制度环境,创造一种促使资源配置要素自由流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
3.1.1 建立民营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云南省已经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一个民营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民营经济主体需要的各种咨询服务、各种可投资领域、各种可融资渠道等信息予以公布,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消除各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1.2 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鼓励优秀人才服务于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主体由于自身的诸多缺陷导致吸引不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如生存周期短,前景不明朗,薪酬待遇不高,或事业前途不好等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就职于民营经济实体的毕业生大多不必办理档案手续,不被纳入高校就业统计中,这种现状多少也不利于民营经济实体的发展。因此,政府及各职能部分要采取各种积极的如提高薪酬待遇等措施来鼓励优秀人才服务于民营经济。政策上应有一定的倾斜度倾斜于民营经济,才能使民营经济主体有一定的吸引力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3.2 采取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民营经济要发展,民营经济主体要运转,必须有“血液”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就跳不出“生存周期短”的宿论;这里的“血液”即是资金。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
3.2.1 积极培育中小型融资机构。
解决民营经济主体融资难的一个措施,就是积极培育中小型融资机构,并限定最高资金成本率。中小型融资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优势之一就是其与民营经济主体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比较了解民营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等状况,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再有,就是中小型融资机构从上至下的链较短,审批手续简化。这两点都有利于民营经济主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贷到所需资金,也适合民营经济主体灵活生产经营的特点。
3.2.2 鼓励采用多种资金融通形式。
民营经济主体从生命周期看,可分为处于初创期的民营经济主体和处于成长期的民营经济主体。对处于初创期的民营经济主体而言,由于其经营周期短,信誉沉淀不足,又没有可抵押的资产,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因此贷款可得性不高。传统的抵押贷款等方式基本上都行不通。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应鼓励采用众多短期金融工具进行资金的融通,如应收账款、货物、合同等。
3.3 采取措施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要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撑;应充分重视高校优秀人才在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大力推进并深化高校实验室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促使科技创新技术的迅速转化。另外,可加强产学研联合体,根据市场需求,利用高校实验室进行研发,最终又应用于市场,形成联合体促进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http:///.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59.
[3]熊波,陈柳.基于制度角度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56-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或正在成为县域社会投资的主体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黑龙江省现有66个县(其中县级市19个),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5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1 9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比2002年增长4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县域人均生产总值8149元,比2002年增长39.1%,年均增长11.6%。全省县域工商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88.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比2002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 990元,比2002年增长47.4%,年均增长13.8%,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794元,比2002年增长37.6%。其中,绥芬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 095元和11 444元,为全省最高。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
相对灵活的经营机制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市场活力。民营经济大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经济产权明晰,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民营经济还具有应变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优势。正是凭借着这种机制灵活的优势,民营经济活跃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领域和本小利薄的零售、服务领域,从而使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民营经济不仅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而且通过兼并、收购以及民间资本进入和参与国有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产权多元化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2.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县域民营企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民营经济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的17.6%在乡镇企业就业,占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总数的4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来自乡镇企业。
3.民营经济能够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2005年,全省十强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37∶28,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30.6%,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而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区政府缺乏对民营企业的足够重视
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它显示出来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使领导干部长期存在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与偏见基本上得以消除。但仍有一些县区政府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发展民营经济列入工作规划中,没有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没有给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上的支持、金融上的支持、司法方面的支持与人才方面的支持,使民营企业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自我繁衍的状态。这是欠发达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速度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内部技术、管理、研发力量的制约
黑龙江省县域民营企业主要是个体工商户,企业技术含量明显偏低,从事信息、环保、医疗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民企很少,研发力量薄弱,致使产业升级难度很大。此外,县域民营企业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管理方式落后,家族式管理相当普遍。企业缺乏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高层大多是创业型,而不是管理型,经常凭经验决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低,加之几近苍白的企业文化,企业难以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面对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显出很多的不适应。
3.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近几年来,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部,但是无论从自身机制还是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民间融资的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民营企业缺少获得银行信贷的正规渠道。特别在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融资环境差,加之担保和信用体系等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寻保难。企业融资难迫切需要政府加快担保和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4.龙头企业小而少,带动能力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阿城、双城、肇东等县民营经济比重占县域经济70%左右,其他县占50%左右(而南方发达县域比重都在90%以上),且县域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商贸服务领域,工业性企业尤其少。兰西县3840个个体工商户中,从业人员4485人,户均仅1.17人,其中从事工业的仅158家,占总数4.1%,多数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比重都不到10%。这种发展落后、区位分散、规模小型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小打小闹式民营经济难以聚集发展,形成地区产品优势。
三、推动黑龙江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2)在县域范围内,强化政府为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
2.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弥补自身不足
民营企业经营者要与时俱进,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管理。要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式。要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重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农业产业化建设:为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经营空间
县域经济主要是以广大的农村、农民为市场,其经营产业也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而且有许多县域民营经济主体本身就是农民,其生产经营地也在农村。农业产业化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建设民营产业化龙头,这无疑将大大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如双城市以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味精、南京雨润等国内外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牵动全市粮食、乳制品、禽蛋、肉制品等四个产业链条迅速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已有7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的65%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
5.坚定不移的打造县域特色产业,搭建民营发展平台
县域特色产业是指一个县(市)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市场需求,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具有合理规模,较高效益,明显特色的行业,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长。许多县市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也都十分重视对特色产业的培育,根据县情打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如宾县、呼兰等县区,发挥毗邻大城市和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建设科技产业园区,筑巢引凤,集群式发展,园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6.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税收政策
国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值税税收优惠,而地处同一地区的民营企业却享受不到这种优惠,待遇的不同致使二者在市场竞争中有失公平。因此,建议在一定条件下,对民营中小企业也可给予一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或减免税收。对于所得税的征收,应尽量避免重复纳税,可以考虑降低民营企业所得税税率,扶持民营企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private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to support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was catching more and more the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in China,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Key words: private economy; role; the status quo;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国营以外的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其中,所有制多元结构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经营方式包括国家经营、集体经营、个人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等。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1、民营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来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内在矛盾日益加剧,弊端日益暴露,亏损面越来越大,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收入、产值、效益严重下滑。从总体看,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相反,民营经济以其优越、灵活的机制,早已三分天下有其一了。逐渐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地位也随之上升,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下岗、分流和优化组合出来的人员越来越多,成了社会的一大难题。从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民营经济确实为下岗再就业立下汗马功劳,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可以说,今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命脉主要依靠国有经济,而就业必须依靠民营经济。
3、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我们更快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所谓共同富裕,就是指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但这不等于同步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合理布局、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地区协调、企业合作、先进个人帮助落后个人,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的你追我赶,波浪式的共同富裕道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富裕道路是需要通过公平竞争,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实现的。而国有企业由于其本身的弊端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效益不佳,亏损面大,竞争力非常弱,不可能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力量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相反,民营经济从产生的那天起,由于其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和城市下岗职工的主要就业渠道。
4、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也就是国企改革中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这一层次的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走出了很多路子,但总体效果仍很有限。实践证明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就是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重要力量,其迅速发展构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实践看,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成了私营经济一展身手的好机会,他们抓住了机遇,使这些领域蓬勃发展,市场活跃,有力地带动了一方经济。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民营企业“一年合伙,两年冒烟,三年散伙”是很常见的现象。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政府角色转换。
第一,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好的环境。从全国范围讲,应保持公有制的优势,同时,按照不同经济类型制定有区别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融资政策,从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第二,对民营经济实行产业引导,使之经营重点转到第一,二产业,改变其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
第三,推进民营经济从单纯注重量的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企业组织化程度,对民营经济进行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使民营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向社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第四,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力度。民营经济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从事产业调整优先发展产业的民营企业,应搞好政策引导、政策扶持,保证其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发放贷款、物资采购、外贸出口等方面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权利待遇。
2.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好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关系到中国当前的社会稳定和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状况。解决民营经济的融资难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改革国有银行的信贷机制,建立与民营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民营经济没有合适的贷款担保,是其难以取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民营经济贷款担保体系是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国民收入、税收、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在,是支撑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个体私营经济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加快发展。”纵观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经济发展历程,民营经济是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不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首先,民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十分有力。截至2011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数量逾40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户数达3406.54万户,资金总额1.27万亿元;私营企业达818.88万户,注册资金总额17.73万亿元。已走过“而立之年”的中国民营经济,现已占到我国GDP的50%以上(狭义的统计),贡献了50%左右的国家税收收入。
其次,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截止2011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10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民营经济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最后,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其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说国有经济是富国经济的话,那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舞台必将更加广阔。尽管受到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2011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35.1%,而民间投资却占到社会总投资的57.7%,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尽管我国民营经济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熟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具有产权明晰、决策自主等优势,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远非完善的背景下,还存在一些阻碍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较为不利。
2. 我国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努力发展,民营企业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曲折道路,谨小慎微的思想导致产生了稳妥发展的思路,因而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
2.2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改善
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模糊,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企业产权不明,缺乏制度约束,决策管理不够科学。同时,民营企业落后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观念也使得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严重短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3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
相对于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借贷资金困难重重,同时只有少数发展规模宏大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的支持上一直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随着温州民间借贷问题的爆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的问题再次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因此,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亟待解决
2.4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们变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毕业生及高科技人才很少光顾民营企业导致了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缺乏,高科技成果应用不多,科技开发能力弱。影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据调查,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平均知识含量较低,创新能力弱,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开发人才,而且也缺乏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人才,这些都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3.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方式,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和执行董事、监事会。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企业竞争力。
3.2拓宽民营资本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在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领域已经陆续采用了BOT、PPP、ABS等项目融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间资本已经逐渐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金。因此,应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交通运输建设、医疗建设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领域中,更加规范并且有效地引进民间融资,完善我国的融资体制。
3.3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目前一些正在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和完善,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的投入资金,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胆进行自主创新投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不断被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3.4提高民营企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水平,建立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进入民营企业,参与到民营企业的建设中来,提高民营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质量,营造出有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触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00(9).
[2] 周叔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新华文摘,2010(21).
一、引言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近些年中国增长最快的经济成分。但是,由于诸多问题如战略定位、融资困难等,民营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并不等于它的潜在增长速度。因此,本文通过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的非国民待遇问题
1.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这种融资状况在融资规模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民营经济发展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提升阶段后,这种融资状况与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依赖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然而,在国有金融机构有大量资金贷不出去,而在具有明晰的产权、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良好的经营业绩的民营企业方面又有许多好的项目融不到资。民间投资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筹资困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信贷考核的利益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不相称,贷款审批环节过多,均不利于民营企业贷款融资;在直接融资上,民营企业也受到歧视,政策缺乏公开性,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导致民间投资项目的发展空间十分狭小;民间投资用地受到限制,不少民营企业用地不够规范,土地产权关系不够清晰,难以办理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无法提供贷款抵押。“融资难”瓶颈明显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税赋和法律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在税赋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束手无策。
(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等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
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誉问题也很严重,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已形成的“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短期行为,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伤害。这主要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其一,一些民营企业的纳税意识差,为了偷税漏税不惜违法做假账,使财务报表、会计表册失去可信性,致使在一些地方“民营经济”=“违法乱纪”=“弄虚作假”;其二,民营经济法律意识差的问题较突出,短期行为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短期效益或不义之财,大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从而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有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往来中长期拖欠贷款或拒不付款,失去了供应商的信用;其三,民营经济内部出现信用危机,一方面个别业主不守信用,如许诺给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兑现或者百般克扣,从而失去职工的信任,另一方面,个别职业经理人不守信用,如携密跳槽、吃里扒外等。由此造成社会对民营经济认识上的偏见。
(四)民营经济结构不合理
1.民营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
传统产业产品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比重过低,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
2.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离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统一的;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长期发展的,而时间的长短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的。然而,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按照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人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
(二)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三)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四)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在制度和渠道方面上创造条件,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1.民营企业融资法律制度
完善间接融资法律制度。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以非国有经济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入股方式的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配额,并成立专门的贷款担保机构。建立非国有经济信用评审体系,规范其财务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原则相衔接。
健全直接融资法律制度。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改变现在的股权结构,打破国有股与法人股不可流通的局面。建立多种合法的交易组织形式。设立二级市场,拓宽非国有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
2.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银行应以民间资本构建的股份制为主,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对所有出资人一律给予国民待遇,保证中小银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
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中小资本市场体系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二级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级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级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
(五)在人才方面要树立“人本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
民营经济发展也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1.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2.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不能把他们和一般人员等同对待,要使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
3.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建议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参考资料]
[1]蔡继明,刘俊民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5]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中图分类号: 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徐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3035.93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1.2%;上缴税收285.83亿元,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41.8%。目前,徐州市中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全市50%以上的税收由中小微企业提供,民营经济在徐州市经济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盈利空间降低以及发展受限等诸多难题,急需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破解,从而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不断增强徐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动力。
一、徐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完善的政策。为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有效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徐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打造优质的融资环境、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从源头上解决了徐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2.开放便利的平台。徐州市政府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突出强化服务,创新载体,着力打造四大平台,助推全市中小企业和谐发展,增强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搭建融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瓶颈;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作用,服务中小微企业。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平台,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大数据平台,利用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充分挖掘企业实用信息,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
(二)劣势
1.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徐州地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苏南地区有很大差距,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企业规模较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优势。规模的限制导致很多企业可担保抵押的资产很少,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所需资金,更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去筹集资金,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发展中遇到资金短缺问题,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2.民营企业管理混乱、发展方向不明确。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且多为家族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维系企业团结、提高凝聚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升级,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因此,将民营企业逐步改造为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三)机遇
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徐州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徐州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徐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提升徐州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便于徐州企业深度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企业发展所需的材料采购和资金筹集的渠道,产品销售市场更加广阔,从而为做大做强徐州民营经济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进入高铁时代带来的机遇。随着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全面开通,以及徐兰、徐连客运专线的加快建设,徐州已经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徐州到北京、上海仅需两个多小时,进入长三角、环渤海重要城市两小时经济圈,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会加速向徐州集聚,一大批新兴产业将会伴随高铁时代而兴起,为徐州带来众多的发展商机,也将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提升徐州市民营企业的盈利空间。
(四)挑战
1.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行为偏好的不断变化,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投入少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积极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产品及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将企业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民营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许多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企业开始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使得企业有可能从事并不熟悉的种植、加工等产业而影响了企业原有的利润实现模式。因此,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民营企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末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提高末端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快发展徐州市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各项配套措施,发展和壮大中小企业专业化融资平台,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合作,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从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难题。其次,加快出台政府采购扶持民营企业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民营企业提供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减少和合并行政审批事项。第三,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更新观念,积极谋划民营经济发展。第四,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民企集群集聚发展。
(二)民营企业应注重内涵发展,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过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是民营企业的动力和源泉,民营企业要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坚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民营经济只有依靠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加强民营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构建良好的信贷环境。民营企业必须立足企业长远利益,恪守信用关系,树立信用观,按期偿还到期的各种贷款,促进偿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不断加强诚信教育,从而为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第四,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应变风险的能力。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不断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财务管理,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提高理财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民营企业由于在徐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推动科技进步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全社会要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把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考核监督。切实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透明度,增强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共识,进一步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面满足民营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不断加强中介民营企业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第三,通过立法规范相关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使其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发挥其在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徐州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12-02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微观基础,是实现民富国强、共同富裕的主要保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国营经济的必要补充转变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民营经济的这种地位被写入宪法,获得了国家根本大法的肯定。但是仍有些人受“左”的思想影响,认为发展民营经济会动摇公有制的地位,引起两极分化,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
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制度要素,而它们往往反映着我们头脑中对民营经济性质、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因此,政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提高认识、端正思想,在思想上实现全方位转变,在观念上实现转变。以党的精神为指导,统一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那种“谈民色变”的状态,要把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认识,而不应对他们心存偏见。要克服“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多种手段强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观的正确宣传,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人们尽快树立起职业平等的观念。克服“偏”的思想观念,有些人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民营经济,看消极因素多、看积极因素少,甚至将其与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坑蒙拐骗划等号。诚然,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一些消极影响和作用,但绝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我们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加强管理和监督,做好引导工作,就能把消极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来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要切实做到把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摆在同一起跑线,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2 优化民营经济的社会信任环境
要形成一种适合民营企业成长的氛围,首先要让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解放思想,对民营企业的观念进行重新定位。要强化舆论宣传,通过媒体等方式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民营企业家的重要贡献,使人们认识到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财富创造者,民营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改革开放成果起了重要作用,许多民营企业家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等等,从而营造浓厚的尊重和重视民营企业家的氛围;要消除“权力经济”和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破坏正常市场秩序的不法之徒要予以惩罚和谴责,对依靠自身能力致富者要鼓励,以扭转人们对民营企业家的偏见,真正形成一个尊重企业家、鼓励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氛围。
社会信任文化的建设也是优化民营经济的社会信任环境的重要环节。一些民营企业的信用失范行为(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造假帐、拖欠债务等)使其失去普遍信任。然而,现阶段,一方面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建成,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计划约束逐渐失灵,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导致道德失信的企业不能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全社会诚信、互惠、守约和敬业等商业道德文化建设对于转轨时期社会信任机制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非制度安排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的道德灵魂。应充分利用声、像、图、文各类传媒,宣讲建立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重要意义,广泛开展信用建设大讨论,加深思想认识,提倡诚实信用,反对失信欺诈,对不良信用行为口诛笔伐,给不良信用行为者曝光,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营造一个信守承诺、珍视信誉的社会经济信用环境,形成讲信用的习俗和道德习惯,让第三配置的力量充分地协调着社会各阶级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人人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信用道德风尚的提高。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媒体传播的必须是真实的信息。一个社会如果媒体都说假话,假冒伪劣就很容易盛行。因此,要在我国建立起良好的的企业信用秩序,就必须大力强化媒体监督的作用,在强化主管部门监督作用的同时,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群众参与的社会监督体系,并通过法律法规激励和约束媒体讲真话。
3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价值取向
从整体上看,当代我国的民营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已完成了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了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的质的提高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从经营、管理、质量、营销、服务,到产业升级、结构重组、人才争夺等背后,都有“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发挥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辐射功能和规范约束功能,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就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能够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内部摩擦、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企业文化的存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确立的方向是:
(1)诚信文化。
美国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在退休时,对他的继任者说出了他管理GE公司20年让GE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的十大管理精华,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诚信。从世界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诚信不仅是做人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企业的基本原则。因此,民营经济的企业文化要弘扬以诚信为本的精神,端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把诚实守信思想,覆盖到全体员工和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中。尤其是民营企业领导者要树立诚信意识,自觉守法守信,以自己的人品、操守、道德作出表率和榜样。
(2)人本文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朱勤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越来越依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机器的性能。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其才干。那些卓越的企业之所以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其要诀之一就是依靠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因此,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重塑中应该充分重视企业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即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把员工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创新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极需创新精神的时代。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创新文化同样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创新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不懈创新、求异、追求卓越、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并为其创造新价值。
(4)品牌文化。
创造企业品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民营企业创造名牌产品,创建名牌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名牌价值必须成为企业每一名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要充分发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文化因素的作用,促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巨大意义,看到自己在创造名牌中的重要价值,品尝作为名牌创造者的巨大快乐,感受到创造名牌对自身素质、能力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