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7-28 09:20: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述德育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德育的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046-03

随着近年来“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相关“智慧”概念的提出及在学术研究及实践建设中的蓬勃发展,“智慧”一词已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如何将智慧IT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运用到所在行业的事业发展和建设之中也成为了人们思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出,并在被赋予了丰富内涵的同时,其也真正进入到了图书馆界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如何看待“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又有着的怎样的区别?作为以服务为其存在和核心价值体现的图书馆来说如何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实现途径?等等。都将是“智慧图书馆”研究中无法逾越的一道难题。本文拟通过在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发展、内涵、意义认识基础上去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1 智慧图书馆

1.1 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新世纪以来,图书馆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技术在图书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岗位开始利用信息技术,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寻求新的技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因此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当智能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物联网等初具雏形且逐渐应用于公共交通、物流管理等领域以来,图书馆人就以职业的敏锐眼光看到了其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如我国的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多家与企业合作,早在2008年研发了24小时智能自助图书馆,成功的将RFID等技术运用到了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之中,使得智能图书馆成为了当代图书馆的主要建设模式和存在形式。但随着2010年IBM“智慧地球”等智慧概念的提出,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趋势以及绿色环保等理念深入人心,加之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等也逐渐成熟,于是,智慧图书馆被提出并快速的被人们所接受和研究。

1.2 智慧图书馆的提出与发展

虽然早在“智慧地球”等智慧概念提出之前的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等就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论文成果,指出“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1]。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但其服务较为单一,主要是利用同一个搜索引擎为联盟图书馆的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2]。

我国图书馆界则对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较早,如早已实践的智能自助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尽管这些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不能完全定义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但我们也认为这些都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存在形态。但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在2010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以后才开始的,且从成果来看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群体单一、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数量较少。主要的研究成果是严栋发表于《图书馆学刊》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3]、王世伟的“智慧图书馆”系列论文[4-6]等。且从这些研究来看,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与概念定义是在“智慧地球”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上演化而来,研究也主要是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等进行了探讨,尽管也有学者[7]对其服务模式、技术框架进行了构建与研究,但研究还不深入、不成熟。

1.3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学者王世伟[4]认为,目前全球的智慧图书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建设实践都有待深化。并认为智慧图书馆注重的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时空读者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也非常赞同这些观点,同时认为,基于智慧图书馆内涵的理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可从多时间多空间、以人为本、高度智能、基于“第三空间”理念及资源共享和集群式管理等五个维度去构建。

2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及其构建

2.1 多时间、多空间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多时间、多空间的图书馆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形式,也是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内涵要求之一。智慧图书馆除为用户提供了基于传统的物理图书馆建筑进行的基本书籍借阅等服务外,还能提供了延伸空间与时间的服务,“三网融合”也为这种延伸提供了便捷支持条件,利用网络、电视、新媒体享受基本的图书馆服务不再是难题,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智能图书馆都已保证了全天候的多时间服务。智慧图书馆在多时间、多空间的服务途径构建中,需一方面以实体的物理图书馆为阵地,增加以阅读活动、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主题的活动,另一方面还需增加手机图书馆、网络数字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服务平台,延伸和丰富图书馆的服务载体,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包括白天、晚上、节假日)、任何地点(如办公室、家里、地铁)都可以实现通过图书馆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可喜的是,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设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此外,截止2012年6月底,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已在全国的38个城市得到了应用,随着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在2013年即将展开及将24小时图书馆列入评估内容之一,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得到应用。再次,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对信息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企业也敏锐的查看到了民众信息需求的迫切性,也开展了诸多的图书借阅服务,如中信出版社所推出的“云端图书馆”[8]。这些方式新颖、服务贴合实际、创建主体多元的服务方式也都进一步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的多时间、多空间服务内涵特征。

2.2 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之一,而这一特征也是智慧图书馆的另一大主要内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注重技术在服务与建设中的实践,这对图书馆服务水平、效率的提高毋庸置疑,但在具体的发展中很容易走入迷信现代生活元素而疏忽传统人文特色的歧途,如在馆舍建设、资源构建方面走铺张浪费道路,重馆舍面积及馆藏数量而轻服务,使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研究、储存的本职功能未能真正发挥该有的作用。智慧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的服务途径构建中,应重视原有的传统服务优势,充分发挥馆员及馆藏优势,开展如特色馆藏服务、学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数据挖掘等充分发挥了人和信息相互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嵌入式、专业化服务,让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知识组织、研究与服务的中心。2000年始于哥本哈根、2009年进入我国的“真人图书馆”[9],就是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的一大创新典范,值得各个图书馆的实践借鉴与创新拓展。

2.3 高度智能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智慧图书馆强调图书馆的高度智能与智慧管理。高度智能方面,信息技术及系统的发展促成了今天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的资源、人力、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Web2.0、RFID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图书馆智能化的资源定位、智能化的资源推送、智能化的资源定制、智能化的资源管理、智能化的办公等提供了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智慧管理方面,图书馆管理者既需重视文献资源的收藏、研究与利用及客户的知识挖掘、组织与服务,也需重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既需重视读者用户的服务环境、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建设,也重视将读者吸引、融入到图书馆建设中的作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与要素的作用。智慧图书馆在智能化服务的实现途径构建中,可主要以实现智能化的图书存放与调度系统、智能化的图书馆安防系统、智能化的服务环境调节系统(如灯光调节、温度调节等)、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个性化知识的智能化抓取、组织与推送等)为实现突破口,运用智慧管理,推动智慧图书馆对现代图书馆的一场发展理念、服务技术、管理形态的全新革命。

2.4 基于“第三空间”理念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及人们逐渐强调图书馆的文化休闲作用,图书馆从传统的以书为中心转变到未来的以人为中心,以实现阅读、休闲功能的“第三空间”成为共识[10]。“第三空间”这一词也准确表达了近年来人们对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愿望,“第三空间”所反应的图书馆休闲理念也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理念之一,因为智慧图书馆也强调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智慧图书馆在基于“第三空间”理念的图书馆服务实现途径构建中,可以通过增加图书馆的如咖啡屋、音乐室、文化活动室等为主要方式来实现,再通过营造舒适的人文、绿色、休闲环境来凸显图书馆的休闲氛围,让读者在休息中阅读、在阅读中休息。

2.5 基于资源共享、集群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服务途径与构建

信息社会海量的信息量及用户信息需求的复杂多样化为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走资源共享道路、构建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因此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总分馆、集群式、联合发展等资源共享模式已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得到了实践。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由于是一种新型的以知识和信息进行共享整合、便捷利用、多维度服务的服务模式,因此,资源共享与集群式发展是智慧图书馆的一大主要特征。智慧图书馆在基于资源共享、集群发展内涵要求的服务实现途径构建中,需在借鉴已在国外发展成熟、国内迅猛发展的总分馆等建设模式基础上,总结、分析自身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因地制宜,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资源共享、集群管理发展模式。

3 结语

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图书馆是否会灭亡、电子书能否代替纸质书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但证明了图书馆不但不会消亡,更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层出不穷,智慧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发展高峰期涌现出来的一个颠覆了传统图书馆认识、内涵的概念,是图书馆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滞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依据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理念,构建图书馆服务的服务途径,将为现代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打造基础,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带来更好的服务质量,能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社会中更具魅力的公共文化服务结点。

参考文献:

[1]Aittola M, Ryhanen T, Ojala T. Smart Library :Location-AwareMobile Library Service[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2003,(5):411-415.

[2]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Using Smart Library[EB/OL].[2012-10-15].http://biblioottawalibrary.ca/en/main/find/catalog/looking/smart.

[3]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4]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4.

[5]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6]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11):2-6.

[7]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5.

[8]董一寒.中信“云端图书馆”引领书店新商机[].经济视野,2012,(Z1).

篇2

1实践理论解析

    实践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主体,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实践理论基于规范的哲学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但并不是二者简单机械的拼凑。因此,不能把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看作是一般科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简单延伸,它是以规范的哲学理论和一般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合理的抽象中建构而成。教育技术实践经验主要指一线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各学科老师,他们是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者)使用教育技术(目前也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形成的领域,而这里的“实践领域”不是单纯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它是基于教师固有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的复杂的、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者值得挖掘的财富,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文有详细阐述)。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使命在于,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讨论和反思性研究中,一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研究(如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将这些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抽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

2对话视角的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2.1关于对话

    对话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话语,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诸多形式之一。在学术层面上,它又是个重要的学术话语,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

    对话哲学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家戴维·伯姆从社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对话理论,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他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狄尔泰式的主体间性对话、伽达默尔式的解释学对话、德里达式的互文性对话,哈贝马斯的交往式对话等等有关对话的种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理论视角。

    “融合”构成了对话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融合”是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多样性的交流样态,“理解”是“融合”式的交流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理解需要对话双方搁置己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仔细的审视自身和对方的思维假定,对话的目的不是对话本身,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对话双方的反思性实践,因此对话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2.2在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对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传统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为方法论核心的”。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假说验证的因果关系判明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种忽略教师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仅靠因果关系推定式的独白思维,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会得到支持吗?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因果关系并不重要,而指出“今后该怎么做”却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开展对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即实践性理论)而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开辟了一条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要克服停留在象牙塔里独白式的因果推定研究,需要他们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教师的生活,以教师个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关注教师的个人体验和实践性知识开始,与一线教师展开“深度汇谈”,在相互合作的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共同完成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1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要建立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首先必须确认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首先是实践性研究,其主体是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研究的内容在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而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往往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密切相关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伽达默尔曾经指出,实践知识与掌握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因此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变化,并通过具体运用来发展和充实一般。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有别于一般大众的知识和各领域研究者之知识的教师固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与其说是在“理论的实践化”中发挥功能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她认为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一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教育技术实践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们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赋予了实践性,教育技术究者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教师公开交流它们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师们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教师的个体生活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并将个体教师独特的关于个人如何实践的体验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抽象,在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中,形成一条“自下而上”的探索之路,产生教育技术对教育世界独特的理解视角,在这样的理解中教育技术说出自己的话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2与教师组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包括:共同的问题、为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反思性实践,问题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共同体中待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国外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演绎出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路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共同体内部不存在专家学者自上而下的指导,也不存在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服从,不存在实践与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动态的,互相渗透的,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表达和聆听各自的困惑、心得,互相纠正和补充。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体成员成为每个人用于返照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们之间实现着意义的共享,体验并分享着集体思维的强大力量。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研究者需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倘若我们只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远远的观望着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的观察者,而不去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理论永远也不会具备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者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他们自身方能感受到作为生命整体与教学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才能理解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2.3一个不该忽视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队伍中的重要分子,应将之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群体之内。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需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群体在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为其他老师做课件、打材料,不仅仅是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理论研究者所看到的信息技术老师吏应该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素材提供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应用的创新者和推广者。

篇3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篇4

精神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指的是创新、奋斗、志向以及信仰的集中体现,其本身是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是一种行为方面的准则与规范。针对医院图书馆员来说,服务医疗事业是职业,更是一种事业,并且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何谓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近年颁发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将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发展为敬业精神、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平等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医院图书馆员通常较为注重塑造“服务精神”,处在理想的境界当中,医院图书馆员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并高度崇尚智慧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光辉形象。图书馆服务之所以与其他服务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其是促使知识增值、促使智力开发的服务类型。处在当前这个信息服务互相渗透、信息技术同质化的“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内涵应当是一种敬业、负责、奉献的精神,也是一种诚信、服从、合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创新、开拓、智慧的能力。

二、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构建的障碍

(一)缺乏职业崇高性认知。医院图书馆工作本身是一项崇高、神圣的工作,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其对医院图书馆工作均有极高的重视程度与尊重程度。而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对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了解程度不足,片面地将医院图书馆工作等同于常规服务工作。正是因为受到上述认知行为的影响,部分图书馆员片面地认为自身工作缺乏实际价值,甚至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使得部分医院图书馆员开始对自身职业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最终发展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图书馆开始面临新兴信息服务行业带来的竞争。与此同时,因为社会与历史方面的因素,过去图书馆员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传统技能等,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相关要求,新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技术,对广大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正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引发医院图书馆工作越来越大的工作要求与图书馆员自身适应能力方面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医院图书馆员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层面的压力,最终引发职业精神丧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制度约束。现阶段,我国图书馆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重视针对图书馆员开展科学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没有构建对应的制度规范与激励体系。医院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在针对医院图书馆员管理方面,主要是以医院领导层个人评价作为标准,在使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正是因为制度约束方面的缺乏,使得许多医院图书馆员认为学不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不掌握专业技能都一样,逐渐丧失不断学习的动力。除此之外,在医院图书馆员职称晋升方面,仍旧存在轻服务质量、重科研成果的现象,导致医院图书馆员基本上朝着科研方面倾斜,最终使得他们出现积极性、主动性逐渐降低,为医院图书馆事业服务的职业精神自然也被不断磨灭。

三、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构建与培育对策

(一)全面树立图书馆职业意识。图书馆是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柱,在任何医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门。医院图书馆员同样享有医院职工待遇,然而广大图书馆员并不能感受医师“救死扶伤”的成就感。因此,对医院图书馆员来说,正确认知图书馆职业价值,全面树立医院图书馆职业意识是至?P重要的。必须要认识到医院图书馆工作并非单纯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科学性质的工作,其不仅与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差异性,也不同于常规医学科研工作,更不同于一般服务工作,其本身是一种专业性质强、知识内容广的服务工作。图书馆员的工作是为广大医师提供医学文献方面的服务,从而有效满足医师医学文献的使用及相关知识的更新需求。其直接决定了医院图书馆员的工作成果凝聚了他人有形的知识更新、科研成果以及素质提升方面,其正是医院图书馆员工作本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既然意识到自身工作的实质在于帮助他人,广大医院图书馆员就需要树立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职业精神,在工作中应当准确认知自身工作的待遇与定位,正确对待职业方面的责任与荣耀,真正树立良好的勤劳观与职业观,将自身工作与医院图书馆寻求的目标理想进行充分结合。

(二)大力培育爱岗敬业精神。敬业作为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其本身所传达的一种对自身从事职业的敬畏态度,通过无私的奉献与付出,最终获取成就感、荣誉感。“互联网+”时代,社会在不断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但医院图书馆员敬业乐业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并且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对医院来说,应当加大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力度,让广大图书馆员意识到自身“服务育人”的重要责任,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基本原则,通过专业、先进的技术,最大程度满足医院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在工作中做到用心服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医院图书馆员只有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落实到自身的工作中,针对工作方面精益求精,真正具备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时刻牢记献身医院图书馆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此,广大医院图书馆员才可以感受到自身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感受到自身在工作中创造的人生价值。

(三)建立健全图书馆员绩效考评体系。美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专家马克霍哲(Marc Holzer)曾经提出过,广大公民清楚并可以表达自身真正的需求,同时也极有可能清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广大公民参与绩效评估,能够帮助公共管理者将精力放在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针对设计并完善绩效评估系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医院图书馆员的绩效评估不应当局限于图书馆方面的成就,而是应当尽量吸引医院职工参与进来,医院应当积极组织问卷调查、职工座谈会以及网络投票等模式,使得各个层级的员工均能够参与到医院图书馆员的绩效考核制定方面,以便于对医院图书馆员提出全新的履职要求。读者参与是有效培育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良药,对医院来说,广大职工共同参与是有效培育医院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良药。这就需要各个医院综合参考图书馆现状、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医院发展战略,同时主动将广大医院职工意见纳入进来,以此来不断完善图书馆员绩效考评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全面调动医院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医院内部职工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强监督的覆盖面,真正促进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5

一、引言

经济景气监测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目前,美、日、欧盟各国都建有庞大的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景气调查,建立了景气监测系统。目前比较著名的有:卡斯特评介中心的卡斯特经济景气指数、中国经济监测中心的国民经济综合指数、国经指数 、企业景气指数、国房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国家计委的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等。

稀土是镧、铈、镨、钕、铕、钆、铽、镝等 17种元素的简称,具有独特原子结构和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稀土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稀土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和监测。稀土行业景气指数是借鉴经济景气监测理论基础和实践而建立的行业景气指数,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对稀土资源实施收储策略还是释储策略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调控稀土产业政策和出口贸易政策的依据。

二、影响稀土行业景气的因素分析

本文将行业景气定义为:当行业处于不同的周期节点时呈现不同的市场景象。处于周期波动不同周期节点的行业将有明显的表现差异。处于周期上升期的行业出现需求旺盛,生产满负荷,买卖活跃的景象;反之,处于周期下降期的行业出现需求萎靡,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应收款增加,价格下跌,多数企业亏损的景象。行业周期波动是行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必然规律。当需求增加时,促进行业生产规模扩张,生产能力增加。供应超过需求时,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行业周期由上升期转向下降期。下降到一定程度,落后企业被淘汰,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行业转向复苏,这样周而复始。

影响行业景气的外因是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经济周期、上下游产业链的供应需求变动。内因是行业的产品需求变动、生产能力变动、技术水平变化及产业政策的变化等。一般进行行业景气分析,分析周期较长时间,本文根据《稀土信息》公布的数据,以10年来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稀土需求变动分析

当稀土产品需求增加时,会导致销售增加,总产量提高,稀土行业景气由差向好转变,但这取决于需求量的多少,维持时间的长短。短时间的需求量提高不能作为景气转好的特征,仅作为波动因素。

(1)10年国内稀土消耗变动分析。由图1可知, 2000年~2010年国内稀土消耗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也呈现一定的需求扩张和需求紧缩的周期性波动。

图1国内2000年~2010年稀土年消费总量情况

(2)10年国际稀土消耗变动分析。由于全世界稀土的消耗90%以上从中国进口,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基本上代表了国际稀土消耗总量。由图2可知,2000年~2010年国际稀土消耗总量整体呈现周期性波动。由于我国对稀土资源的出口额度指标、稀土出口税率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对稀土出口总量进行了较严格的控制,预计今后我国稀土出口总量将会控制在3.5万吨以下。

图22000年~2010年国内稀土总出口量

2.稀土供应变动情况分析

当行业内部因竞争或产业政策限制使总供应下降,而总需求不变时,这时企业效益好转,景气转好。只要总需求不变,这种景气转变往往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1)国内稀土总产量变动分析。由图3可知, 2000年到2010年国内稀土生产总量增长了近2倍。据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u.S.G eological Survey,2011), 截至 2010 年底,世界稀土总储量为11000万吨,其中,中国占50%、独联体 占17%、美 围 占 12%,国家储量合计占世界总储量近80%。中国50%的储量供应了全世界90%以上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南方五省蕴藏着非常宝贵的中重稀土资源,工业储量达150万吨,但已经开采90多万吨,只剩下60万吨(杨子健,2008) ,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20年后资源就面临枯竭。所以我国开始实施更严格的稀土生产指令性计划和征收稀土资源税等资源紧缩政策,使稀土总供应量得到明显控制。由图3可知,10年来,稀土矿产品总产量呈扩张和紧缩的周期性波动,但产量呈紧缩趋势。

图32000年~2010稀土矿产品总产量

(2)国外稀土进口总量分析。从图4可知,2000年~2010年稀土产品进口总量呈扩张和紧缩的周期性波动,进口量呈紧缩态势。

图42000年~2010年稀土产品进口总量

3.稀土产业政策分析

10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要求进一步提升和技术更新换代,使稀土产业整体得到升级。稀土行业内企业的整合,使稀土行业内的企业总数减少,稀土行业集中度提高,行业内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效益转好,这种产业政策导向能够长时间地使稀土行业景气。从未来稀土产业政策来看,我国对于稀土保护性开采政策和限制性出口政策基本不会改变,由于过去对稀土的过度开采以及稀土生产企业过于分散,造成了稀土资源的低价出售,在行业整合求变之后,今后预计稀土行业政策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小。

篇6

目前,我国科技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正处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时代,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与建设过程中也在逐渐的引用新时代的技术手段。在进行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建设,并且依据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技术,制定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得管理和建设方案,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一、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多样化发展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多种信息的打击,因此,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图书馆也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有一部分高校的图书馆选择引用互联网技术来管理大量信息资源的购买、输出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深化发展的越来越成熟。但是从我国整体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上来看,很多高校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区域政策以及学校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是处于落后地区的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能力以及政策支持,导致无法全面化的引用互联网技术,并且与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相比,他们的应用设施和管理方式也比较落后,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致使高校图书馆的资料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要想建立完善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就要提升相关的技术和理念,并且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1】。

二、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的对策

(一)给予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政策倾斜

要想实现建设完善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就需要给予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政策倾斜,也就是指高校整体的人员支持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网络化建设。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从以前的辅助工程变成了信息资源的源头,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信息管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加快了信息资料的流通度。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求高校的领导者改变原有的观念,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要予以支持,并且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努力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

要想实现建设完善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就需要努力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也就是说具有专业化的技术人员才是发展图书馆里工作的有效保障。引用高科技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的操作互联网技术,同时也具备完善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信息资料流通知识。互联网那个技术下的图书馆管理,主要是依据互联网的高效性、开放性以及流通性,对图书馆的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展现,并且根据不同人员的需求进行分类,让学习的人通过自我搜索来获取有效的资料信息,这样不仅对高校图书资料实施了有效的管理,还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也就要求进行管理的工作者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的掌握互联网技术。由此可见,在实施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要依据多中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升,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从而建设完善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模式【2】。

(三)合理开发与配置信息资源以实现共享

要想实现建设完善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配置信息资料以实现共享。图书资料的管理实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互联网技术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信息逐步扩大的特点,对高校图书资料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与开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具有不稳定性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发展自身的优势,设定有助于读者需求的资料信息管理的模式,从而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将最完善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还可以提升高校建设具有特色的信息化资源管理,以此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化。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只有从学校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加强对图书资料的网络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发展,以此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从而将高校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融入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道路上。

(四)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以实现现代化管理

要想实现建设完善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就需要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以实现现代化管理。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资料都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建设了有效的、合理的资料管理文库,虽然应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技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高校在建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时,能力不同,方式不同,这就阻碍了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发展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对资料的系统性管理,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技能【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引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对与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要应用的技术人员能够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合理化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从而最大化的展现互联网的特点,以此建设具有系统性、完善性的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系统,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措施,逐步地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逐步的带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引用互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在多样化发展的社会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18-02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实现和谐社会,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把教育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同时,教育育人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图书馆,更要贯彻教育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努力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氛围,让读者充分体验图书馆的良好学习环境,在和谐的氛围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高校图书馆的目标是满足广大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质量服务。罗杰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学习效果最好,从而达到大学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一、人本主义与高校图书馆和谐发展相呼应

人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继承了人文主义“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因此,关注完整的人和受教育的对象就成为教育问题的核心。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视为主要对象和最重要的资源,围绕人的行为和需求进行服务。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在管理过程中是以文献等实物为主要管理对象,围绕文献典藏而开展工作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读者和馆员)的因素则处于次要位置。图书馆是高校全体师生重要的教学与科研阵地,因此,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确立读者和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中的主导地位,把人的因素当作图书馆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考虑本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及各种需求等情况。适当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馆员的潜在能力,搞好信息和流通服务工作,以实现图书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创建和谐图书馆。

二、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读者方面。高校图书馆不仅承担着借书还书职能,还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场所的机构。但有些读者大肆用课本、作业本、书包等占座;有些读者在阅览室内高谈阔论、大声喧哗、接听手机影响其他读者阅读;更有甚者任意挪动图书馆内的桌椅板凳,以占为己用;还有些读者乱丢垃圾、饮料瓶;有些读者用他人的借阅证借阅图书;还有少数读者由于缺乏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而使一些馆藏书籍发生少页、条形码与书标损坏的现象,甚至于书籍遗失;有些读者不用代书板,随意频繁抽取、翻阅,阅读完毕后将读书随便乱放,而不归架,以致影响图书的流通和再次使用。

2.管理方面。高校图书馆实行流通开架阅览后,图书馆书籍乱架错架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仍存在着旧观念“图书馆,管图书”,并没有把读者服务放到适当的位置,对读者服务的认识不足,在馆员的价值观念中没有“读者满意”的服务理念,面对读者时,不能为读者着想。图书馆的工作仅仅被看作是管理图书、图书的保管与收藏,如何发挥图书的作用仍然是重中之重,却忽略了读者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没有将图书的收藏与阅读结合起来,导致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脱离。

3.馆员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流通开架服务增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部分工作人员有怨言怨愤;高校图书馆馆员学历相对较低,素质的缺乏提高等现象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并且有些图书馆领导与馆员都是非图情专业出身,对图书馆系统业务缺乏了解;图书馆馆员没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没有意识到高校教育教学与自己的岗位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是现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建设和谐图书馆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引导读者,创建和谐环境。读者始终处于图书馆的中心地位,所以,加强读者教育,对积极引导学生读者和谐用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读者的引导应从大一新生开始,可用图书馆的老师开设校园讲座、选修课以及图片展示等各种形式,给学生读者介绍图书馆的特色、布局以及如何检索文献和查找书籍。并积极引导学生读者和谐用馆、规范用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墙上粘贴一些规范用馆的标语和图片,从而杜绝学生占座,在阅览室中大声喧哗,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学生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协会以及馆员和学生助理的帮助下,来熟悉图书馆的业务和布局,熟悉读者规章制度。同时,图书馆协会可选出读者志愿者一起参与由图书馆部门领导参加的馆内巡视,发现违规使用图书馆的读者要对其提出批评、教育和帮助。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育人理念,我们要用以读者为本的积极态度,对那些阅读行为不规范和不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读者进行积极引导与教育,使其规范用馆,从而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良好的、和谐的阅览及学习环境。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上必须实现“以人为本,以馆员为本”的理念。真心诚意地倾听馆员的内心需求、人生目标、个人价值,并在具体的、细微的行动上有所体现,在生活上关心、关爱馆员,在工作上激励馆员,促进馆员的个性化发展,帮助规划馆员的职业生涯,为馆员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交流机会。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在新时期的核心将是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它要求图书馆建立起让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和用人机制。使每一位馆员把工作的过程当作是实现组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使每一位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3.增强馆员人本主义理念,服务读者。人本主义教育观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地位,它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潜能;学习者在没有压力,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学习的效果最好;重视学习意义,提倡自由探索;提倡以学习者中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注学习者的自我评价。馆员要对待学习者要真诚、尊重和珍视,从内心深处了解学习者的反应,要赞赏学习者。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要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树立相适应的办馆理念。首先,馆员就必须先转换观念,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习者身上,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创建和谐安全的阅览学习环境,而不是单纯管理藏书,服务于学习者才是办馆的最终目标。其次,作为图书馆馆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积极了解本领域的科研动态,作好学术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如此一来,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从资源管理、服务理念、环境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一中心进行改进。

总之,构建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和谐图书馆,代表着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图书馆系统中,读者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只重视服务,而忽略读者,二者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是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和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必须引进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充满学习氛围的人文环境,是实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林君庄.浅谈高校图书馆阅览对新生的人本服务[J].图书馆,2012,(3).

篇8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严谨、抽象,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倾向于形象记忆,弱于抽象思维。特别是低段的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呢?多媒体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如低年级可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和情节,像喜羊羊和熊出没中的人物形象,都深受学生欢迎,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设计的情节要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如喜羊羊带领大家去逛超市,参观动物园等,在游玩的过程中设计数学问题要大家帮助它解决,然后自然导入数学的教学。这样学生就能有兴趣地投入学习当中去,学习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有意无意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习惯于多讲,习惯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久而久之,学生要么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么失去自学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场所,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个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三、改变传统教法,注重知识引领

改善或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形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利用学案进行导学,设计温故知新部分,内容简单,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让“学困生”体会得到知识的快乐,从而缓解内心紧张感,轻松学习。同时,联系实际,讲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课时注意增强趣味性,重视课堂练习的教学。(2)利用多媒体技术,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需要帮助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有效地突破数学概念的重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突破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具体过程如下:

多媒体出示问题一:篮子里有8个大小相同的苹果,小明吃了2个,请问小明吃了几分之几?

学生大多答出:小明吃了2/8。

多媒体出示问题二:篮子里有8个大小相同的苹果,小明吃了2个,这2个看作1份,请问小明吃了几分之几?

这时学生碰到了思维障碍,有的学生认为是1/4,有的学生认为是2/8。这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具体分法:每2个分在一起,8个苹果平均分成了4份,小明吃了2个,也就是吃了其中的1份,所以此时小明吃了1/4,而不是2/8。

多媒体出示问题三:你认为1/4和2/8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明白:1/4和2/8大小相同,但所表示的意义则不相同。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极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对于数学中不易表述清楚的难点,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或演示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关注学生情感,转变传统评价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前进。然而,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仍随时存在的。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从版面设计还是章节安排,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从对学生发展来看,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更注意生活化,这对学生来讲本身也是一种吸引。如我在教《与数学交朋友》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节课时,课前就让学生去做准备:(1)搜集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2)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年利率;(3)找一个正方体物体或自己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正方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形状。我布置的这三项任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这三项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特别是第三项任务还在班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学生对这堂课饱含期待,教学效果可想而之,每个学生都在这堂课上得到了锻炼,愉快的获得了新知。如果课前不做这些准备,相信这节课难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可由教师讲,年利率可由教师抄给学生,正方体影子的实验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但两者所达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学,而后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二、营造民主的氛围,构建和谐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场所或平台,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改变传统的教法,注重知识的引领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些探索和尝试:(1)利用学案进行导学,设计温故知新部分,内容简单,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让学困生体会得到知识的快乐。同时,联系实际,讲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课时注意增强趣味性,重视课堂练习的教学;(2)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做生活听有心人,学会归纳整理好习惯,从而学习数学获取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如何解决同底数幂的乘法,学生掌握容易忘记快的问题?根据教学实际,这个问题我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法则的规律,例如: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可以让学生总结底数是乘法,指数就是加法,指数的运算比底数的运算低一级。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用和逆用法则。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就不会忘记了;(4)尽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用顺口溜、故事等引导需要帮助的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特别对于数学中不易表述清楚的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或演示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70-02

一、目前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数字校园重复建设、不均衡

目前数字校园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教学应用、资源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建设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应用水平存在差异。许多学校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同样而重复的事情,大大降低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数字校园建设,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加上由于学校之间的应用不均衡,可能会限制区域内信息化整体进程。

2.数字校园建设出现新的数据孤岛

数据和内容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数字校园建设有效解决了学校内部的各数据信息孤岛现象,从而使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进行整合,提高数据使用的效率。但各校建设的数据信息建立在学校自身的管理、特色、应用的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导致数据规范、接口、标准的不统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校之间(特别是县区级范围内学校)的交流密切,数字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的瓶颈。数据孤岛从学校内部上升到学校与学校之间,甚至是学校与各上级部门,不利于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3.数字校园间信息化素养不均衡

数字校园建设取决于人,其核心力量就是教师。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师信息素养极不均衡。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光靠学校自身来解决固然可以达到,但是实现的时间以及实现机制取决于学校管理层,如何引领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成为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前置内容。

4.数字校园重建设轻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中学校特别重视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平台开发,由于各个学校开发的平台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之间不通用,从而使学校建设了许多硬件设施,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跟不上发展需求,使软件应用系统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了,应用得不到保障。

二、区域推进数字校园的必要性

尽管有着上述原因,数字校园建设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如何提高数字校园建设的软成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成为我们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课题。因此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区域推进数字校园主要是指以区、县级教育行政区域为单位,统一规划、部署、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思路就是区域推进、学校建设并举。首先是区县级层面建设步骤――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加强应用、评估引导、保障到位。然后是学校层面建设步骤――结合学校自己情况,发现和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个性优势,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学校自主特色的数字校园。

三、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路径

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新方向:促进均衡、弘扬内涵、提升品牌,促进区域内学校协调发展。统整全区信息化教育资源,形成具有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发展,使数字化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

1.区域推进建设信息化环境

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环境是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区域内建立统一管理的网络环境、服务器集群、统一存储,有效解决部分学校无技术力量、无信息机房的困难,也能有效地解决硬件资源建设的浪费,形成高效、稳定、安全的信息化环境。①统一规划区域内网络链路。区域内学校形成裸光纤互联、分布式的网络管理链路,网络速率达千兆,甚至是万兆,满足各类应用的需要,区域内实现统一分配IP地址,接入设备,各学校的配置表可以通过中心分发,方便网络管理。有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部署统一无线网络覆盖。②集中管理服务器存储资源。解决学校技术力量薄弱、硬件重复投入的问题。采用云计算、云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学校解决服务和存储的问题。

2.区域推进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平台

公共应用区域建设,分析和整理区域内教育管理、教学应用、资源建设的应用需求,形成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统一应用,如学籍管理、OA办公、教师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教研、资源建设……建立区、校两级管理的区域推进的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区域内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换、统一身份认证等功能,并为学校开发特色平台提供统一数据接口。保证各校之间基础数据的统一性、权威性,为全区开展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在线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3.区域推进建设应用培训、评估、督导

形成区域内数字校园应用培训、评估、督导机制,引导学校有效开展数字校园整体应用和特色建设。通过培训,改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提高教育技术能力;通过评估,制定标准、技术引领,促进学校的应用成效;通过督导帮助学校找准、发现和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个性优势,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核心竞争力。

四、数字校园建设的途径

学校在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大环境下,积极参与区域应用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同时在区域推进的高水平环境下,有更多的时间、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开展学校特色化应用研究。

1.学校成为区域信息化应用落地的执行者

篇11

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是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着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他们更羡慕和佩服知识丰富的教师。博学多才的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不仅向同学们讲授相关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同时也要传授给学生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数学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要素中包含着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良好的性格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充满亲和力,从而使学生喜欢老师,接纳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数学基本概念与数学思想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事物的基本形式。数学概念是指一类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具体性和概括性。概念与概念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由于数学概念是进一步研究数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概念在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三维目标形成的一个核心环节。事实上学生的数学素养差异主要来源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的深度不同和对基本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上的不同。因此,有效实施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数学基本概念教学要重视创设体现数学概念的思想方法的情境。新教材将数及其运算、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贯穿整套教材,而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数学的意识,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因此,创设体现数学概念的思想方法的情境是数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用数学思维理解数学重点、难点知识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认识数学的重点、难点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概率教学的内容与课时都不同程度的有了增加,加强了对随机现象的认识、理解,强化了对概率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概率的教学意义和原则做了初步的探讨。概率知识作为一个重要分支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来,可以说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它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概率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丰富的生活背景。然而,概率的知识原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遵循抽象与具体相融合的原则,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具体的生活案例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感受概率知识的实用性,总结知识原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概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领会随机思想的方法。而概率知识与统计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事件的概率是从局部考虑问题,而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和数字特征则是由全局考虑问题。概率是先出示数学模型,之后分析、探究其性质、规律等;而统计则是在概率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随机现象的观察以及运用概率运算所得出的数据来构建数学模型,进而才做出分析。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随机思想与统计相结合教学,深化学生对概率知识的学习。

篇12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读者服务”一直是高校图书馆与生具有、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命之源,读者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由于读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图书馆传统概念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已成为制约图书馆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优先地位的一大瓶颈。

一、采用“约束理论”原理,分析阻碍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

约束理论(TOC,Theory of Constraint的首字母缩写),简单来讲,TOC就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该理论是找出限制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最薄弱的环节,然后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措施来消除这些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简单说就是优先突破“瓶颈”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正处在像瓶子的颈部一样的关口,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有可能一直被困在该处。大家着急的是目前图书馆的“瓶颈”问题是什么呢?已有许多文献提出当前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归纳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问题

图书馆员是完成图书馆工作的主力军,是实施服务的主体。可一线服务长期被认为是单调,繁琐、重复的工作,在人员分配上相对薄弱导致图书馆员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高校图书馆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管理机制,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激励政策,馆员们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求新、求变的信心得不到激发,久而久之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淡化,自然失去了对读者的了解,更谈不上掌握读者信息的变化,重视读者的个体性差异,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为他们及时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也就不会做好个性化信息服务工作。

(二)数字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21世纪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应用把人们带入了数字化时代,也把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带入了数字化进程。数字资源具有容量大,传播范围广泛,可以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存取方便,可供多人同时阅读,还可以即时更新信息等优点,让一直人气冷清的图书馆看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因此高校图书馆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在人力和有限的财力上加大力度,努力构建数字资源库,以此作为对实体文献资源的有效补充。可是在运行的几年里,通过后台服务器统计发现,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极不乐观,所以数字资源利用率仍是目前大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

由于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仍是目前热点话题之一。又因为传统服务评价机制不完善,在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客观性、灵活实用性等因素,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服务质量的真实性、时效性,使一线人员的工作较为被动,问题处理滞后等现象,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不满情绪一直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同行的战友们都在出谋划策,力求提高服务质量和读者的满意度。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仅是读者的服务需求,也是图书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因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实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评价体系,确保图书馆日常工作的良好运行,促使图书馆工作形成创优争先的局面,有利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和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凝聚力。

二、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图书馆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这次高校实施以岗位管理和聘任制度为基础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以来,图书馆领导班子认为这是改善图书馆面貌,提高服务质量的好机会。通过岗位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的政策,打破了以前图书馆成员的“大锅饭”思想,实行绩效待遇发放,增强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因而他们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目前馆里把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列为图书馆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继续教育能使图书馆员接触新的服务理念并及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充电,不断更新图书馆的业务知识,了解各种信息媒介的作用,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心理状况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能。良好管理机制的运行和惠民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他们会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不仅要求每天都有收获,还会为读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久而久之图书馆员对待读者的态度,服务积极、认真,这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很自然的被读者所接受、所感染,服务的价值将得到迅速提升,从而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满意度。

(二)强化文献检索技能,提高读者的网络学习的能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显得特别重要,及时获取信息已经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拉开了大战。正如钱学森所说信息战、情报战是新时代的特点,谁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谁就是胜利。因此获取信息和怎样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需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是在校大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高校开展的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大学生们查找、利用和评价信息的有效途径,教给他们在浩如烟海、知识门类繁多的图书馆和泛滥的网络信息中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查阅文献资料。再说90后大学生多数都较早接触网络,具有浅层的网络学习技能,并且他们还认为上网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如果我们对这样的一个群体给与充分的关注,利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态度,对他们进行文献检索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强化,从而提高读者的网络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加强数字资源整合、优化,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数字资源整合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图书馆各种独立的数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集成,将其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数字资源新体系。其目的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读者,使读者的检索、浏览、使用更简洁,在统一的检索系统和用户界面就能得到所有的数字资源。在数字资源整合过程中,整合检索入口建立起数字资源导航和垮裤检索,主要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并迅速找到所需信息。图书馆对数字资源进行统一优化处理,提供统一的入口和定位,实现了读者单一的检索表达,真正实现“一站式”的服务,提高了检索效率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借阅积分制

近几年通过调研发现积分制在目前许多领域都得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超市实行积分制促进消费者的消费,提高商业利润;银行实行积分制使不同等级的用户享受不同的服务,我们知道用户等级不是一成不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还有一些虚拟的积分制如09年大家疯狂玩的QQ农场,QQ牧场游戏等等。若我们把“借阅积分制”用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上,对解决目前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会有不小的帮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