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6-06 18:5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篇1

一、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实施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 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 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 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 定音鼓

(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 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 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和连贯舒展的声音演唱《法国号》。

2.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三拍子。

3.了解法国号的知识并通过欣赏由法国号参与演奏的乐曲,体会其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学会歌曲,感受三拍子,歌曲最后一句旋律音准的掌握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神奇大峡谷,大峡谷里弥漫着一种神奇的味道,你听!大峡谷里传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播放格罗菲《大峡谷》组曲《日落》。

老师听见了空旷的大峡谷中的回声。

听说呀,这峡谷中还有一座神秘的音乐谷,音乐谷中有许许多多神秘的洞口,有一群热爱音乐的孩子,被神奇的音乐谷深深吸引着,今天,他们相约一起出发,走进这神秘的音乐世界。

全体女生起立,做做小向导,带领咱们一起走进音乐谷。

动作1:

手上升 三拍 手放下 三拍

播放《法国号》伴奏。

师:音乐谷里真是太漂亮了!走着走着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他们发现音乐谷的墙上有着这样的三个标志。

出示题目:

1.这是什么意思呀?

2.出示课件字“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出来”。

刚刚小朋友们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出了三个圆,大圆表示的声音比较的响,而小圆则比较的轻。

那强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在音乐中,声音的大小我们用强弱来表示。(出示课件“强弱弱”)

3.拿出你的小手,用强弱弱的力度再次表现这三个圆。

4.过渡:刚才呀,是我们班的女生带领咱们走进音乐谷的,接下来,我们邀请勇敢的男生们,带领我们大家继续向音乐谷前进!

播放《法国号》伴奏,座位上律动。

动作2变换:

双手 叉腰 叉腰 ……

二、图谱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儿有一间小房子,做好准备,老师邀请一位最勇敢的小朋友来敲开大门,带领我们一起进去看一看。(出示课件“门”)

师:怎么回事?我们敲了半天都没有人开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哦,原来这门上有这样一段符号,课件“假如你能用动作表现出这段符号”,我将送你一件神秘的礼物。原来呀,房子的主人想来考考我们。

1.图谱: ・ ,,・ ,,・ ,,・

①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②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规律?你想怎样来表示呢?两个相同的符号你又想怎样来表示呢?

③你听,小屋子里传出了美妙动听的旋律。

2.过渡:顺利过关,只听见“ga zi”门开了,小屋的主人真的送给了我们一件礼物,哇!还是一个会说话的礼物呢!你听是谁在不停的唱歌呢?你能听出来有几句吗?[生:法国号] [生:4句](播放《法国号》)

三、歌曲

1.在歌曲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嗡巴巴)

2.强老师呀,也很想来唱一唱这4句话,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哪2句话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一三相同]

3.回答的真不错!小朋友们,请你用听到的“嗡巴巴”的声音来唱一唱相同的两句话。

4.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我来唱第二句蓝块里的“嗡巴巴”。

5.最后一句绿色的色块呀,老师想加上些动作,你仔细观察,这最后一句的法国号有什么特点?(下楼梯,一个比一个音要低)学生一起加动作单独唱最后一句。

6.接下来,让我们完整的合作一次,小朋友们用法国号“嗡巴巴” 的声音演唱1、3两句完全相同的乐句,老师来演唱第二句,最后一句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演唱,好吗?

7.当优美的旋律加上好听的歌词,就成为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出示歌词谱)。小朋友们,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8.强老师也想加入到小朋友中间来,唱一唱。歌曲中所有“嗡巴巴”的部分请小朋友们来唱,其余部分,请听老师演唱,而最后一句,让我们一起做出下楼梯的姿势唱出:那就是我的法国号。

9.最后一句和前面的三句完全不同,唱的是什么呢?前三句是询问的语气,而最后一句是回答,清楚而自豪的告诉大家,流畅的将它表现出来呢?你会不会呀?唱给老师听听。

10.音乐谷里有着奇妙的法国号的声音,那你们有没有见过法国号的样子,听过法国号的声音呀?

11.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法国号的自述吧。

12.小朋友们,强老师告诉你们,其实呀,法国号的声音一直弥漫在咱们的音乐谷中呢,还记得这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们欣赏的大峡谷中的回声吗?那段音乐旋律就是法国号所演奏的,给我们一种宽广、辽阔、神秘的感觉。

四、拓展

1.在神秘的音乐谷里,还有哪些神奇的故事发生呢?请欣赏《彼得与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

2.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出来,法国号表现的是谁呀?

三支圆号一起演奏,表现出狼的阴险,凶恶的形象。

3.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这个故事的结局,聪明的彼得能不能战胜凶恶的大灰狼呀?(揭晓答案)彼得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大灰狼。

4.神秘小屋的主人教给了强老师一支优美的舞蹈,同时他委托我教给我们在座的每个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用最优美的舞姿来祝贺勇敢的彼得战胜了凶恶的大灰狼。

5.仔细观察老师的舞蹈动作,你会像老师这样的来跳舞吗?

6.现在我想邀请一位表现最棒的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合作,其它的小朋友我们全体起立,请你跟我们这样做,和你同座位的小伙伴合作,让我们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五、小结

森林里的小朋友非常的开心,因为今天他们又学到了许多的音乐知识,当然音乐谷里奇妙的洞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只能讲到这里了,希望下次我们再相聚在这里。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思】

一、“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本堂课我设计了“对比圆的大小”、“转圆圈”等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音乐新课标所体现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自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体验、理解音乐,如今教师就是一个设计者的角色,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通过各个活动的参与,学生会觉得许多知识和答案是他们自己探寻、体验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得到的,这样他们更有种满足感。

三、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篇3

美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对美的追求一直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肯定了音乐对人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现在,音乐已经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体验和表现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根据新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学实践要求,我认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把音乐教育的本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在制订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最后的教学评价的每个环节中。

一、树立科学的审美教育理念,制订音乐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淡化音乐知识的教学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启迪、激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之前在教学二声部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一课时,我把教学目标制订为:1.练习以和谐、均衡的声音,学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体会和声的效果和表现力;2.通过歌曲教学体会母子亲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对于没有经过合唱专业训练的学生而言,二声部歌曲的演唱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解决学生演唱歌曲的音准、音色和和声效果上。整节课勉强唱会了歌曲,但学生和我都筋疲力尽,对歌曲表现也感到索然无味,不仅没达到体会母子亲情那种美,培养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情目标,还加深了学生唱二声部歌曲的畏难心理。课后我反思教学,发现自己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陷入了学唱歌曲的拘囿中。现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同样是《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曲的教学,我首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做了调整:1.学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体会母子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情;2.通过学生练唱歌曲二声部,让学生感受并喜爱和声的和谐美。在教学时让学生多听范唱,充分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后再学唱,学生在体验和妈妈的深切感情中学唱得更加投入、更加感人。在练唱二声部时把高低声部喻为自己和妈妈,引导学生和谐、融洽的美的音色,学唱的效果远远好过干巴巴的练唱。所以,音乐教师在备课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将审美体验作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审美教育与知识教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在兴趣引导下,把音乐课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

美国近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在兴趣引导下才能更专注地学习,更能体会音乐中的美感,所以我在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时都把“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衡量安排恰当与否的标准。

记得在一次《彼得与狼》的欣赏课上,我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和录音同步的形式,先设置欣赏课的审美情境,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听故事、设疑提问的手段分段欣赏,在学生能分辨出彼得、爷爷、小鸟、小猫、小鸭、猎人和大灰狼的主题音乐,听懂音乐,认识了解各种西洋乐器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会讲这个故事,并选择自己想扮演的各个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在欣赏课中学生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表演、创造的兴趣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篇4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演唱时基本上能不喊唱,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而且基本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演唱时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喜欢,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学不好。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分为十二课,包括演唱、听赏、演奏、听赏与跟唱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4、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歌曲表演,听赏。

  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六、教学进度表:

  课文学习内容

  第一课《春光好》演唱《小鸟,小鸟》唱一唱《春风与布谷鸟。听赏《新疆之春》

  第二课《校园里》演唱《在我和你之间》活动《我们学校亚克西》听赏与跟唱《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第三课《鄂豫皖小曲》听赏《湖北小调》听赏与读谱《凤阳花鼓》演唱《编花篮》演唱与活动《手拿碟儿敲起来》

  第四课《沙漠之旅》演唱《我跟阿爹拉骆驼》听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唱一唱《美丽的黄昏》

  第五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第六课《众人合伙力量强》演唱《一根竹竿容易弯》活动《给下载的音乐存档》听赏与跟唱《团结就是力量》

  第七课《童年时光》演唱《红蜻蜓》听赏与跟唱《观庙会》听赏与跟唱《五颜六色的童年》活动《即兴接唱》

  第八课《灿烂的阳光》演唱《七色光之歌》唱一唱《太阳出来了》听赏《峨眉山金顶日出》活动《拉歌调》

  第九课《天山风情》听赏与活动《玛依拉》听赏《掀起你的盖头来》演唱《一杯酒》读谱与演奏《依拉拉》演奏《颂祖国》器乐:吹竖笛

  第十课《音乐家莫扎特》演唱《渴望春天》听赏《法国民谣变奏曲》听赏《土耳其进行曲》活动《模仿与创作》音乐家故事《风雪中来,风雪中去》

  第十一课《夏日情怀》演唱《夏令营》听赏《快乐的萨丽哈》听赏与跟唱《和风》演奏《进行曲》

  第十二课《音乐七巧板》综合活动《音乐七巧板》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2

  新学期中,我会根据学校制定的工作计划精神,紧密结合我校音乐课改的新实际,目标明确、步骤具体、措施落实、积极稳妥地做好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并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力求民主、开放、高效,立足于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一、教学方面: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研究、指导、服务出发,重视调研、指导、协调、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研究”为基础,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并与同事一起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不断的加强自我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教研方面:

  我会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并做好教研记录,及时反思,并把教研中接受的新思想和新认识及时的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教科研方面:

  1、积极探索音乐新课程实施规律、途径、方法,深入研究音乐实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2、以课改为契机,强化教师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念和音乐教育行为,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争取早日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

  3、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评价理念,探索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方法和操作技术。

  4、探索以音乐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新型教研模式,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位音乐教师的潜能和发挥学科中心组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树立科研意识,形成科研成果。

  学校音乐老师工作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学习的方式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师生之间互不相识,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2、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动,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本年级有四个教学班,每班有70多人。由于班级人数多、年龄小、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又由于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较多,所以学生的音乐素质肯定会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学生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材特点: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

  2、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

  3、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课后——“音乐小花在开放”包括:今天表现真棒、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

  四、各方面要求:

  (一)发声基本要求:

  1、培养练声的兴趣。

  2、歌唱姿势要正确。

  3、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唱歌。

  4、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唱歌。

  5、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u韵母。

  (二)读谱知识:

  1、知道音有高低。

  2、知道音有长短。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的形状,知道各唱几拍。

  3、知道音有强弱。

  4、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换气记号。

  (三)视唱:

  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能打出x、x——、x—、x等节奏。

  (四)练耳:

  1、听辨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统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

  2、听辨音的长短,比较全音符与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长短。

  3、听辨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比较ff与pp、f与p的强弱差别。

  (五)欣赏: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2、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3、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

篇5

在音乐教学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热情高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果学生仍毫无反应;中学生上课时唱歌扭扭捏捏,脸红声小,课后唱歌优美动听,声情并茂。分析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极不情愿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课堂上不自信,不敢在众人面前大方地展示自我。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自信地展示自我呢?

为此,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举办“音乐party”,就是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小舞台”。在“音乐party”中,歌声不断,笑声不断,同学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不好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在时展的今天,学生获得音乐方面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学生除了从课堂上获取对音乐的认识,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光碟、磁带等方面获取歌曲,学习音乐。现在许多家长都在课余让儿女们学习唱歌、舞蹈、乐器等才艺,可是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并不多。那么在班级中举办“音乐party”,恰好就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交流的平台。

二、“音乐party”的重要性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为乐。”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从这些话中我们知道音乐的重要性。中学生可以通过许多途径获得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那么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呢?“音乐party”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它能起到很多方面的作用。

1、调节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邀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音乐party”是学生发展音乐兴趣,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舞台。现在的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不仅上课要认真听讲,而且下课还有很多作业,还要面对考试的压力,这些都压得学生透不过气,那么如何去调节自身的心理呢?举办一场“音乐party”就是一剂很好的良药,他们可以进行歌唱、舞蹈、器乐的演奏,也可以进行音乐知识竞猜比赛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还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

2、融洽师生关系,增进情谊

在“音乐party”中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退居幕后,学生才是主角、表演者、主持人,带着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实践的主体。让学生参与“音乐party”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合作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在“音乐party”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并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出谋划策,教师甘做学生的助手、陪衬、配角,用自己的身教、言教启迪学生,师生之间在平等合作的过程中增进情谊。

3、展示自身魅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举行“音乐party”的过程中,学生利用这个舞台,找到了一个参与体验的机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享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快慰感、成就感,使学生在掌声和天真无邪的笑声里获得愉快与满足。

4、学生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

“音乐party”是学生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一改往日枯燥、严肃的考试局面,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每个人尽力地把自己的节目表演的最好,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好的评分员,因此他们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表演,客观地给其它同学做出公正的评价。为了评价得深入、准确,学生自然会对相应的音乐技能进行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

三、“音乐party”的实施步骤

要举行一场成功的“音乐party”,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活动地点

学校大会议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学生所在班级。

2、活动时间

第1―2周定方案,定主题;第3―14周排练;第15周彩排;第16―17周邀请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来参加“音乐party”的演出和评比。

3、活动要求

(1)开学初要制定“音乐party”的活动主题,如:多彩的中学时光、我的家乡――上饶、红色歌曲PK赛、音乐知识竞猜、影视歌曲大比拼、我爱记歌词等。

(2)要选定1―4位“音乐party”主持人。

(3)要求人人参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选内容、自选表演形式、自选合作伙伴、自选节目负责人、自选时间排练。

(4)成立策划组、评委组、纪律组、场地布置组、摄影音响组、服装道具组等。

(5)对上报的节目进行认真筛选,最终节目单由节目策划组、主持人、文艺委员统筹完成,并上交音乐教师进行审核。

4、活动内容

(1)节目范围: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展现当代中学生风采的节目。以教材内容为主,以课外、自己喜欢的歌曲、自己改编的节目为辅。

(2)节目形式:包括唱歌(独唱、齐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合唱)、舞蹈、小品、相声、诗朗诵、英文歌曲、音乐故事、戏曲、魔术、音乐剧、校园剧、乐器表演、时装表演、集体舞、徒手操等。

(3)节目要利用课间十分钟、课余、周末积极进行排练,老师定期指导检查。

5、评价规则

制作自我评价表、同学互评表、教师评价表,并投票选出音乐party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台风奖、文明观众奖等并颁发奖状、奖品。

四、“音乐party”的形式

“音乐party”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哪种形式要看具体情况,下面笔者简单的例举几种形式。

1、“音乐pany”与语文课结合

“音乐party”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可以适当的举行,不能过多,这样才能让音乐放出异样的光彩。例如,当语文教师讲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后,可以让学生举办一场以“月亮”为主题的音乐party。在这场音乐party中,学生演唱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之上》、音乐故事《二泉映月》、贝多芬《月光曲》和舞蹈《明月几时有》《弯弯的月亮》等。通过举办这场“音乐party”,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还补充了语文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探索月亮的兴趣,更丰富了学生的素养。

2、“音乐party”与课本剧相结合

在新教材中,许多语文、英语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过程中,课本剧与音乐互相配合、互相补充,音乐推动课本剧故事情节发展。例如,在学完课文《狼》后,教师可选三位同学表演,其中的两位表演两只“狼”,另一位则表演屠夫。演“狼”的学生出场以演唱齐秦《狼》中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开始,当屠夫发现这两只狼非常狡猾、贪婪时,可以播放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最后屠夫再劈死两只狼。

3、音乐故事会

在举办“音乐party”之前,让学生收集音乐故事,然后举办一场以“音乐故事”为主题的“音乐party”,例如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悲歌散楚《四面楚歌》的妙计;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的故事;洗衣盘里抢出来的名曲《蓝色的多瑙河》;耳朵先生聂耳的故事等。

4、外国歌曲“音乐patry”

现在科技发达,中学生也喜欢外国歌曲,可以举办一场以“外国歌曲”为主题的“音乐party”,例如英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Do re mi》《雪绒花》、日文歌曲《樱花》、朝鲜歌曲《阿里郎》、意大利歌曲《桑塔露琪亚》、印度舞蹈等。

5、电视节目“音乐patry”

还可以模仿《我爱记歌词》《快乐女生PK赛》《非常6+1》《星光大道》《开心辞典》等电视节目,把它运用到“音乐party”上。

篇6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培养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责任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欣赏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反复的语言讲述不符合音乐审美规律

音乐艺术中的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艺术的美不能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可是,在中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按自己理解用语言来描述或解释音乐,这些解释带给学生的只是语言词汇,约束了学生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欣赏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的语言给人的感受,而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2.过多的听赏使学生失去兴趣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特别重视音乐欣赏课中的“听”,因此大量收集音像资料,不惜花整堂课的时间用于反复的“听”音乐,使得学生不但没吸收音乐知识,反而因为过多的听赏而注意力分散,没了兴趣。如在欣赏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时,音乐教师往往会播放大量进行曲来让同学整堂课的听,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征。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进行曲的基本速度和情绪,而其他相关的音乐知识,如乐器的编配、进行曲的风格与意义,根本没有得到透彻的分析与了解。整堂课地听赏音乐,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参与的地位,无论是听觉还是思维都会“罢工”。

3.审美教育变品德教育使教学走入误区

在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把“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混淆,片面地认为审美情感就是道德情感,把欣赏课当成思想品德的说教课,对学生大量地阐述乐曲背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欣赏爱国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会让学生反复体验其中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滔滔不绝地讲起爱国故事,一再强调让学生领悟歌曲的意义。四十五分钟下来,学生犹如上了一堂政治课,头晕目眩。这种片面追求音乐中的品德教育,忽视音乐的审美功能的教法,偏离审美教育的方向,最后将走入教学误区。

二、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对欣赏课的错误认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和师资、设施的限制,再加上班级规模的庞大,教师把音乐课习惯于上成唱歌课,把会唱几首歌、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当成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而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的教师则按照唱歌课来上,即反复地听几遍乐曲,稍微讲解一下,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习。教师对欣赏课的认识普遍存在偏见,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农村小学。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加上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不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中。

2.对审美价值认识的不足

就传统的音乐教育来说,“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确实能为学生带来不凡的影响,能让音乐教学更科学、更实用,也更符合音乐的本性。但是,当前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审美”一词盲目推崇,只是为了响应号召而空喊的一句口号。在实践过程中审美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部分音乐教师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是混淆的。有些教师在教案中会写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实。有的甚至把歌曲中的道德情感当审美体验来进行大肆的渲染,背离了审美的真正含义。教师对审美价值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值得我们反省。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但是,新课程改革近1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律动法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节奏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觉。用律动来导入课程,可以有效地揭示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律动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身体动作或舞蹈的形式表现音乐的律动,因为他们天真、幼稚、无拘无束,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则适合采用击掌打节奏、挥手、对唱等形式,但是在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变换形式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欣赏歌曲《嘎达梅林》时,可以让学生在后半拍上击掌,并不断随歌曲变化的力度,以增强乐感。中高年级的同学心理发育比较成熟,可以采用如互问问题、赛歌的形式进行。律动法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规则与注意事项,若学生情绪控制不住,就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2.讨论法

讨论法经常运用于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律动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等。

讨论,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如果能在集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则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漫谈音乐感受时,也会积极地表现自己以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同时也是他们释放情感、表达观点的有效时期,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欣赏乐曲《彼得与狼》时,可以讨论乐器的编配是否合理,或讨论每个乐段中所包含的动画情景等。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讨论法不仅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而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

3.联想、想象法

音乐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给学生音乐联想的自由空间,启迪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想象,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音乐形象的形成。但是学生在对乐曲发挥自我想象时绝不能胡思乱想,而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这样才能培养综合素质。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往给予人精神,使人振奋、鼓起勇气向困难斗争的意境方面去联想、想象,而不是让学生偏离主题,往颓废不振、消极或其他不相关的方面想。联想、想象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判断、理解和评论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直观法

在欣赏教学中,直观法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接受音乐知识或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好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利用实物展示、图片或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欣赏《金蛇狂舞》时,为学生展示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白毛女》时,播放其中的部分经典片段;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为学生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在学生享受直观上的体验时,教师应配以相应的歌曲讲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虽然采用直观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确保教具的完备性下进行。

5.自由创作法

自由创作法是以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满足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创作欲和获得成功感,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相互之间有互促互进的作用,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自由,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当中,在音乐创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音乐欣赏课不同于唱歌课,它少了教唱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环节,课堂气氛易受到影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知识讲授与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环境,接受着枯燥的音乐知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受到影响,这是我们值得所反思的严重问题。当前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吸取教训,进行自我反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深入学习音乐中审美概念,总结经验,有意识、有组织地为学生安排多样欣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主动参与音乐教学,逐步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和各种能力,使音乐艺术教育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7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因此,人类的本能――聆听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审美活动之一,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日益追求音乐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是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教学的反思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聆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现象一:公开课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生动细致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等。欣赏音乐时,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就周到地配合音乐做生动全面的讲解,等到听完以后,才问学生:“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作品表现了什么?”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师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则会是这样的效果吗?

现象三: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竖笛伴奏。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他学生伴奏,音量的悬殊,合作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导致合作效果较差……

“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对“有效聆听”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对“有效聆听”理念的再认识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从广义的教学层面来说,是指学生实际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联系到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有效聆听”能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即有效聆听能从某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使学习轻松、高效,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新课程指出要注重有效聆听。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聆听、接受,就失去了音响的意义。而聆听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实践与研究

1.挖掘“听”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1)听“情绪”。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每一段旋律都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但往往音乐所外露的情感又都是多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听者在欣赏音乐时心境不同,对于不同听者,他们所感受的音乐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等,唤起学生们的情绪,使之产生碰撞和共鸣。例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这部作品时,我首先在欣赏前给学生们讲述了创作背景,这部作品是他初到美国时,看到美国繁忙紧张的大都市生活,又想到故乡后写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从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从演奏乐器的不同中感受到了当时美国动荡的环境和作曲家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果没有创作背景的讲述,那么学生可能听完音乐也不会知道为什么要用《自新大陆》这个题目,新大陆到底是哪里,而简单地描述后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这样的音乐作品在课本中有很多,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我讲述作品背景后,并结合对音乐元素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他们在聆听时就不会再茫然了。

(2)听“文化”。

音乐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所要表达的精神与风貌肯定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多元的渠道,收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例如:在欣赏《牧歌》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欣赏教学“讲乐曲,听乐曲”的旧模式,将欣赏教学紧密联系音乐生活,联系社会文化,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将音乐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花了大量时间挖掘教材内容,充实教学内涵,收集与《牧歌》相关联的音乐,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牧歌,其中有我国东北地区欢快质朴的《小放牛》,云南地区诙谐自然的《放马山歌》,还有美国电影里幽默轻松的《孤独的牧羊人》等,学生们在欣赏了各个不同地域的作品后,总结出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风格也不同。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充满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相关联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民族性格特征、人文历史背景等,加深了对每个地域不同音乐的印象,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通过文化内涵的比较,较快地分辨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注意“听”的方法,传递音乐魅力。

音乐教学中的“听”有别于其他场合的“听”,它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听赏。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听”的方法尤为重要。

(1)把握聆听重难点,培养聆听习惯。

完整聆听可以整体感觉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在完整聆听后要抓住聆听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难点、重点乐段进行聆听,要注意完整聆听乐段,而不是一句一句地分解听。相对完整和连贯的聆听首先要尊重音乐作品,也要培养学生聆听的良好习惯。

例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完整聆听需20多分种,但完整聆听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完整聆听,就不知道故事发展的变化。为了分清每个角色的特点,采取分段聆听,分辨演奏乐器,了解体验音乐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将完整聆听与重难点聆听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体会音乐情绪。

(2)抓住音乐基本元素,表现音乐之美。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力度、速度、曲式、配器等方面表现,而小学音乐欣赏课应怎样利用这些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应结合听、唱、动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音乐元素中体验音乐的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在欣赏课上如何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我常常选择“唱”,而让唱变得有趣味也是相当不易的。

例如:欣赏《乒乓变奏曲》的教学片段

师:瞧,这些可爱的乒乓球也来了,你们能认识它?学生被课件中乒乓球代表的音符所吸引。

师:请你跟着老师的琴声把第一乐句演唱一遍。(第一遍)

师:请你看看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再来演唱一遍。(第二遍)

这一遍的学唱先请学生分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再进行学唱。

师:请你加入顿音记号随老师的琴声演唱。(第三遍)

学生在演唱第三遍的时候加快一点速度,自然就把顿音记号表现出来了。

师:你们唱得太好了,最后请大家根据乐曲速度演唱。(第四遍)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遍的演唱很到位。

教学中我采用谱例,形象、客观,使得每一遍吟唱都比较顺利,再加上课件把两个乐句上下对称排列,帮助学生很清晰地分辨出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了“唱”这一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都能准确地把听觉内化的内容表现出来。由于每一遍演唱都有要求,学生吟唱不乏味,激发了学习兴趣。

(3)以趣激学,强化聆听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完全运用放松的听赏,把听到的音乐唱出来的方式。运用感知运动式听赏,以身体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边听边唱做动作;运用联想想象式欣赏,随音乐进行,进入回忆、联想或者想象,然后根据语言、文字、色彩、图画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运用认识记忆式欣赏,要求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内容之中,描述听过的音乐等。这些综合方法的运用,不但会激发不同学生的聆听兴趣,更能进一步增强聆听效果。

如拉威尔所作的长达16分钟的《波莱罗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这一首纯音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首陌生的国外作品,耐心地聆听是需要考验的。如果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有效欣赏,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这节课的导入时运用幽默的语言从数学生近视眼人数到做眼保健操,再让学生听辩新版眼保健操第二节的背景音乐和《波莱罗舞曲》的异同,让学生感到原来这陌生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要欣赏的作品之间的距离,进入理性欣赏状态。B.引用在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中,有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讲述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右脚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波莱罗舞曲》,这个节目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学生观赏视频聆听,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我巧妙运用这些片段,让学生以多种途径进行聆听感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解读内涵的欲望。

3.遵循“听”的原则,促进听觉发展。

(1)尊重聆听的个体性。

音乐欣赏虽是集体聆听,但因欣赏者水平差异便有了明显的欣赏层次的个体差别。这是因为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所以决定了音乐欣赏感觉的模糊性质。音乐主要诉诸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聆听同一音乐作品,感受必然不同,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乐曲的感觉也可能不同。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结构精细、情感复杂的人呢?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视鲜活个体的存在,不可扼杀不同个体产生的主观情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