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
1、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环境相对较好,竞争性行业环境好于非竞争性行业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19.2%认为“较差”或“很差”,54.9%认为“一般”,总体评价值为3.04①,略高于中值3(见表1,下同)。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综合经营环境状况给予较为积极的评价。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环境得到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17,其中认为“很好”或“较好”的比重为31.9%,比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重高18.1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评价值均未超过中值3,分别为2.82、
2.83和2.88,其认为“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均低于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重。
从不同行业看,对经营环境某些方面的评价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竞争性领域、竞争不完全的领域以及涉及行政性资源分配的领域,包括房地产业、建筑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某些方面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不够完善,其评价值均低于中值3。相对而言,这些领域受地方政府干预更多,企业经营者要花较多的时间与政府各部门及其人员打交道,需要负担较多的集资、摊派或其他非税上缴,而且用于政府和监管部门人员的非正式支付也多于其他行业。
2、基础设施环境相对较好
基础设施条件是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得到评价最高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的总体评价值为3.60。其中60%以上认为“很好”或“较好”,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评价较高,达到3.69,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排名最后,但也达到3.41,说明各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环境较为满意。
3、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秩序日趋成熟和完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评价相对较高,不过对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评价则相对较低。
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6.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4.6%认为“一般”,只有8.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38;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3.54,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从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保护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认为“一般”,16.5%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1。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评价值最高,为3.30,西部地区最低,为3.10;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的评价值为3.23,要高于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0.1%认为“一般”,13.1%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35。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3.41,最低的西部地区也达到3.22;从不同经济类型看,上市公司的评价值为3.47,要高于非上市公司。
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1%认为“一般”,32.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2.90,中部地区最低,为2.5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1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6.7%认为“一般”,36.5%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1。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为2.81,中部地区最低,为2.5。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和执法效率情况评价一般,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公检法部门如何完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执法环境充满期待。
4、对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增加政策透明度较为满意,期待完善行政执法环境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企业经营者总体评价相对较好。调查结果显示,4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6%认为“一般”,14.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最高,达到3.37,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地方政府对企业是否干预过多看,调查结果显示,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2%认为“一般”,13.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33,相对较好。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4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地方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2.3%认为“一般”,26.3%认为“较差”或
“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3,略高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7.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4%认为“一般”,25.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7,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08,相对比较正面;而其他地区均明显低于中值3。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认为“一般”,24.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7,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3.08,相对比较正面;而其他地区均低于中值3。
关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4.5%认为“一般”,34.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5,明显低于中值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情况相对好一些,评价值为2.84,也未超过中值3。
5、企业融资难问题尚未缓解
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0.6%认为“一般”,仅17.7%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44。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相对较好,评价值为2.60,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是否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调查结果显示,2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少”或“较少”,40.3%认为“一般”,30.4%认为“较多”或“很多”,总体评价值为2.95。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评价值为3.08,其他地区均低于2.80。
无论从贷款难易程度看,还是从贷款是否要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看,大型企业融资环境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好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7.4%认为“一般”,17%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5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的情况相对略好一些,评价值为2.65;中部地区次之,为2.60;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仅分别为2.37和2.51。
与从银行贷款情况正好相反,小型企业从民间融资比大中型企业容易,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容易。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从银行和民间均很难融到资金,但中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民间融资难易程度的评价明显好干对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的评价。
6、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情况比较严重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难”或“较难”,36.6%认为“一般”,仅12.6%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总体评价值为2.51。从不同行业看,服装业的评价值仅为1.91,纺织业为2.31,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33.1%认为“一般”,55.5%认为“较难”或“很难”,总体评价值为2.43。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评价值为2.51,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三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容易”或“较容易”,37.7%认为“一般”,50.5%认为“很难”或“较难”,总体评价值为2.4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四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
调查结果表明,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冗员的情况下,技术、管理和熟练劳工的短缺反映了当前比较严重的人才结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完善我国教育、培训体制,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期待。
7、律师、会计师服务情况较好,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3.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5%认为“一般”,14.2%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8。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评价值最高,为3.27,其次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行业协会在产业协调、制定技术规范、人员培训、信息传播、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当地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1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地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帮助“很好”或“较好”,41%认为“一般”,39.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69。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评价值较高,也只有2.77,其次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仅为2.55;从不同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医药制造业这四个行业的评价值相对较高,均超过2.8。
从当地技术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1%认为“一般”,34.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72。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评价值较高,为2.82,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最低,仅为2.52。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28.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6%认为“一般”,18.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7。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评价值高达3.24,而其他地区均不超过中值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律师、会计师服务情况较为满意,期望尽快培育和完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市场。
8、期待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经营、发展有明显的正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26.5%的企业经营
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2%认为“一般”,21.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2,略高于中值3。其中东部地区评价相对较高,为3.14;其他地区均低于2.84,这些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地诚信环境“较差”或“很差”的比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多7.4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建议
1、经济体制改革成效较为明显,期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迫切期待垄断性行业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对于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45.6%)、产权制度改革(27.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7.8%)、国有企业改革(25.8%)、投资体制改革(25.7%)、政府职能转变(24.6%)、财税体制改革(21.9%)、金融体制改革(20.9%)、土地制度改革(20.8%)和垄断性行业改革(5.9%)。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尚未见效”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有所增加,到2006年选择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66.8%),比2004年提高了29.7个百分点;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与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认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比重更是从2004年的45.9%降为2005年29.8%,到2006年进一步降到27.8%。调查结果表明了上述改革的艰巨性及企业经营者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更多期待。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70.7%)、垄断性行业改革(49.2%)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3.7%)②。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0.9%)、财税体制改革(25.2%)、金融体制改革(20.5%)、产权制度改革(15.9%)、国有企业改革(15.3%)、土地制度改革(13.5%)和投资体制改革(9.9%)。
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排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二位,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打破垄断的迫切期待。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更加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分别比国有企业多14.4和8.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加关注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多17.6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的企业看,企业越大越关注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越小越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见表2)。
2、国企改革首要的是进行体制改革,同时注重冗员安置和配套措施的完善
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首选“传统体制”(56.7%),其次是冗员安置(37.6%)、配套措施及环境不完善(32.7%)。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依次是:经营者动力不足(28.4%)、垄断者利益(27.6%)、员工积极性不高(25.1%)、政府干预过多(24.9%)、经营不善(18.7%)和缺乏有利的舆论环境(10.6%)等(见表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宏观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有重要作用。要想使宏观经济策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对财政策略和货币策略进行相应的分析。如何将经济策略更好的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
一、宏观经济策略概况
所谓的宏观经济策略就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运用相应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以满足一定政策性目标。宏观调控就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也就是公共财政,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的弥补市场损失,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分配行为或是相应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策略是以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目标的。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就业,也可以指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物价稳定就是指整个经济社会总体物价的稳定,其一般是通过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进行衡量的,只要是价格水平相对稳定即可;经济增长就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健、均衡的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国际收支的赤字或是盈利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二、宏观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货币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所谓的扩张性货币策略就是市场需求较冷的状况下,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有所增长。这种策略在需求增加或失业增加的状况下,也会采用货币策略。一般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有两种,一种是降低存款准备率,一种是降低再贴限现率。无论是哪种手段对都会对市场供求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对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就需要一个变量,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降低的成本,就应该从企业资本、劳动力两方面着手,不仅要提高资本的比重,还要降低劳动力的比重,同时也要积极的吸收资本,进行相应的资本储蓄,但是这里的资本储蓄,必须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此外,还要结合公共关系的需求,对生产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谓紧缩性的货币策略就是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对相应的需求进行抑制。紧缩性货币策略,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抑制总产出的目的。但是总产出过少也会减少国家收入,甚至会抑制经济发展,会给企业造成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产品进行适当的调节,并适当的降低资本成本要素的比重。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吸收劳动力,适时的对产品进行更新、对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用资本储蓄或是银行投资对相应的产业进行调整,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
2、财政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财政策略包括扩张性财政策略和紧缩性财政策略。扩张性财政策略就是在经济运行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刺激消费,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方法以增加人们的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当市场上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就采用这种策略。一旦政府采取这样的经济策略,企业就应该将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策略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企业就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采购到到市场销售环节与客观要求相一致。企业要知道在这时期,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应该及时对相应产品的数量及品质进行相应的调节,以便在保证利润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要明确现有的扩张性策略是暂时的,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的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规律、消费心理,对产品更新换代,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这些新的策略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扩张性策略却有促进性作用;紧缩性财政策略就是政府在经济较热情况下,政府通过支出或是税收等方法,来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国家一旦采取紧缩财政策略就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是中小企业。紧缩财政策略不仅会减少资金外贷,同时也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状况,且短时间内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有步骤的对相应策略进行调整,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有计划的减少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产量。要不断的研究产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升级,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将相应的产品投入市场。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呈上升趋势。在经济策略中,宏观经济策略是比较重要的,其不仅包括货币策略,也包括财政策略。这两种经济策略对企业管理都有促进作用,通过这两种经济策略,企业通过经济策略中的相应规定,能正确的把握供求关系,根据相应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促进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冰娜.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13
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业绩下滑、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现金流不足,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种种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应用化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形势,通过危机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和创造机遇,取得逆境发展。
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建国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经历了多次“发展——调整——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如果每一次调整都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形势,新一轮调整已经拉开序幕,大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状况,必须从容应对,迎接挑战,逆风飞扬,取得更大的发展。纵观百年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平坦的,也经历坎坎坷坷、几度沉浮,但走过坎坷终会有阳光大道。没有过不去的坎,面对困境,只有及时调整、适应变化,方能保持持续发展,能挺过难关就是好的企业、好的干部、好的员工。面对困境,百年企业靠的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善抓机遇,迎难而上;靠的是同心协力,凝聚人心,团结向上,共度难关,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坚定信念,愈挫愈奋。只要行动迅速,措施得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向着百年企业的目标迈进。
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
应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环保第一要务”的原则,立足防范,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努力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环保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一是制定安全责任制并逐级分解到个人,明确共同目标,落实各自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力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环保奖罚金额,提高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安全环保风险意识和责任心,保证安全环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检查工作,把“三废”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到实处,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严肃工艺纪律、保证生产环境清洁环保,以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工艺、查设备、查隐患、查落实为主要内容,对生产工艺指标、劳动纪律、项目建设、危化品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员工培训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检查,查处隐患及时整改和处理;三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处理并进行责任追究,对违章操作人员严肃处罚,对管理不善、监督不严、工作不力者追究责任,对酿成事故、给环境造成影响、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更是给予严重处罚,并追根溯源,不管事故原因牵涉到谁,都根据责任大小一并处理,使全体员工时刻关注安全环保工作,保证生产稳定运行。
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
生产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加强对产品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降低消耗和成本。一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根据原材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时量、本、利决策,以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品结构,安排产量计划。以利润为中心进行成本管理策划,推行成本倒算制。用倒推法促成本管理,严格考核,超罚节奖;二是向内使劲,树立长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减少各类费用;三是加大用工制度改革,科学合理使用劳务工,降低工资成本。加大工资奖金发放比例,根据经济效益及时调整;四是深入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提升班组建设水平。以“过程控制”为重点,以各岗位“主要工控指标”为比较对象,以生产厂为单位,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实现“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标;五是扎实开展对标管理,促进各项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以“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为主题,有效开展对标管理活动;坚持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对标,将活动延伸到部门、班组和岗位,形成层层有指标、人人有目标的对标链条,使产品成本、主要消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原料大幅度涨价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是围绕产品多元化,产品向深加工、专业化、高附价值方向发展,使产品从单品种向多产品、多品种方面转移,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及时跟踪行业和相关产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第一时间的推广应用,突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全公司积极宣贯节能工作的意义,倡导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节能增效工作,积极实施挖潜技改项目,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围绕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原料路线优化改造的问题,尽快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做好小改小革工作,组织和动员全公司员工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改小革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用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价值。
2.数据说明。本文把民营企业定义为“非国有非外资企业”,主要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因此得到了以上公式。所有数据来源于1994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由于采用的是季度数据。计算数据时,为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各变量均以1994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转换为实际值,得到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为了统一GDP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之间的单位,利用商务部网站1994年~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3.实证检验原理。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宏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该过程是通过以下两个过程实现的,考虑下面的回归:
是合理的,随机干扰项也是一个白噪声(WhiteNoise),且模型参数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估计SVAR模型等同于估计含有协方差约束的联立方程模型,并由AIC或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该模型可以分为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部分。在SVAR的实际应用中,自举方法是脉冲响应推断统计的基础,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脉冲响应的置信区间,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小样本推断常常可能比用渐近理论更为可靠(Krtzig,1998)。另外脉冲响应系数的渐进方差解析式也相当复杂(Lutkepohl,1991),而用自举法构造置信区间,就不需要准确的方差表达式,这样就可避免求解明确的解析式。本文遵从这一建议,在残差的基础上使用自举法为脉冲响应构建置信区间,再进行方差分解,过程如下:
首先估计出模型,如果将残差估计值记为ut,可以计算出离差u1-u,…uT-u,随机生成自举残差,记为u*1,…u*T,并用其代替离差。对于P阶模型,从预先给定的样本值y-p+1,…y0开始,可以用u*t递归地计算出自举时间序列。在用这种方法得到参数估计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估计模型并决定相关的量,不断重复这些过程,就可以得出相关量的经验自举分布。从这些量的分布中就可以得到脉冲响应分布、分位数和置信区间了。
二、实证检验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表1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变量LnGDP、LnEX、LnIM和LnXM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无法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需要检验是否存在一阶平稳。
表2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变量d(LnGDP)、d(LnEX)、d(LnIM)和d(LnXM)是平稳的时间序列。LnGDP、LnEX、LnIM和LnXM是一阶单整序列I(1),进一步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表3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等式。
由表4可知,变量LnEX、LnIM、LnXM与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说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某种长期影响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均为3。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检验结果表明:LnGDP与LnEX、LnIM、LnXM之间存在双方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经济增长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互相有积极促进作用。
2.OLS模型参数估计。
LNGDP=6.871043724+0.6536427568*LNEX+0.6336759861*LNIM+0.4954658435*LNXM+ut
(0.732885)(0.427435)(0.681751)(1.274853)
[3.343401][1.592434][0.963743][0.474543]
R2=0.976213,AdjustedR2=0.974427,DW=0.787134,F=1137.952
括号内为各系数的标准差,中括号内为t值。t检验全部通过,R2的值很高,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方程表明,长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都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民营企业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平均每增加1%,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0.50%、0.65%和0.63%。
3.SVAR模型结果与分析。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GDP变动的相对比例,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两倍标准差情况下的偏离线。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图表示GDP对GDP、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的冲击的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GDP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反馈,这说明GDP与前期值有很强的相关性。到第五季度上升到最大处1.81%,之后缓慢下降,说明GDP与前期值的相关性的强度在短期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减少。第十季度收敛于0。
第二,民营企业进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上升,在第六季度达到最大值1.79%,说明在短期内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刺激作用。第六季度后缓慢下降,第九季度收敛至0,之后继续缓慢下降为负值,但幅度很小,说明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在长期内并不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正向的刺激作用,但负面效应也不大,总体来说在长期的影响较小,呈现围绕零点上下波动的状况。
建立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不得续任,不能实现任期目标的必须离职,约定期限内不能扭亏转盈或明显减亏的,对经营者班子要进行改组。
(二)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切组织的激励与约束,最后要落实到人的激励和约束上来。对经营者的激励有:月工资、奖金、年薪制、拥有股份、经营者的社会地位等。
1.经营者的激励方式
第一,工资激励。也称基本工资。因企业家劳动是高级劳动,其贡献也比一般职工大得多,因而其工资比一般职工高得多,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最高与最低工资差别越大,反之越小。
第二,奖金。
第三,年薪制。对经营者的报酬收入制定,直接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党的“十五大”提出,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再与按劳分配和要素分配相结合。据此方针,可考虑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
因此,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步和积极地实行经营者报酬年薪制,可试点进行,逐步推开。
第四,让经营者适当拥有股份。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家的重要投资方式是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股息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为使企业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让企业家持有本企业的投票,是许多国家公司的普遍做法。许多美国大公司给予经理一种可以固定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若公司经营得好,股票市价上升,经理便可用低价买进价值较高的股票。
2.经营者持股方案
凡是实行股份制的公司,可考虑实行“经营者股权人格化”方案。即当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有方,使企业获良好经济效益时,可从企业赢利中,获得一定份额的股份,作为其优秀管理才能的回报。具体做法可在经营者完成利润目标的前提下,按利润的一定比例(3~10%)提奖转为经营者个人资本入股。经营者个人总的持股比例累计不超过企业总股本的10%,利润提奖入股的资本,不论经营者是否在本企业,10年内不能转让,使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长期挂钩,抑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这种经营者持有企业股票在一定时期内不得转让的做法,使经营者个人利益与本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息息相关,对激励经营者切实关心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3.经营者年薪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尽
心尽职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年薪制的问题早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是改革实践和企业分配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由于经营者年薪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制定和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工作中,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经营者责任、贡献、利益相一致的原则。一方面必须给经营者下达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经营目标,每年同经营者签订相关经营目标责任书,并认真进行考核;另一方面要在分配上充分体现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使经营者的责任、贡献、报酬真正统一起来。
第二,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进行年薪制设计时,按照利益与风险共担,当前与长远兼顾。经营者的年薪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经济效益越好经营者收入越高;完成得不好,要进行处罚,扣除部分年薪,直至扣除风险抵押金。
第三,坚持确定年薪指标合理合情与企业的历史现状相互兼顾的原则。在确定年薪收入的水平上,既要考虑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又要考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不可比因素以及企业具有的历史沿革过程。既突出效率优先,又注意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差别。一方面使效益不同的企业拉开档次;另一方面,又要照顾不同类型的企业,使经营者得到比较合理合情的收入。
第四,坚持先考核、审计,后予以兑现的原则。在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与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基础上,由所有者及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审计,根据考核和审计情况兑现年薪。
4.企业经营者期权激励机制方案
股票期权作为企业对经营者实施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国外已发展的相当完善,对企业有效管理运作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我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自1996年以后在一些地区才出现萌芽的,如上海贝岭、上海金陵以及武汉的一些商业类上市公司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初浅的尝试。1999年10月,中国开始进入股票期权试点阶段,认股权作为股票期权的一种实现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尽管成文的法规制度尚未出台,但很多高科技企业及改制企业在经营与分配方式中已引入期权概念。
然而,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还刚起步,由于法制环境、
市场条件、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因素,此机制在我国运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障碍。
(1)期权激励机制的设计
根据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可设计以下期权方案:
第一,直接从国有股或法人股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期股由于股份性
质无法转变,而且不能变成流通股,经理人员拿去后不能兑现,也就无法产生激励效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其别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分析。现阶段,政策环境的局限成为影响多数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就意味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稳定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成因分析。一是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生产盲目性大,而且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经营常常发生亏损;还有许多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民营企业偿还贷款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影响其贷款信誉。二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鉴于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着时间紧、期限短、额度小等特点,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从风险、成本、收益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判,往往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放弃民营企业,实施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的贷款政策。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注意到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贷款策略,如一些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提出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重点发展客户,但是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在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二、改善我国民营企业金融环境的建议措施
第一,建立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尽快将涉及信贷和担保的民营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凡进入征信系统的企业,有关银行机构在审批企业贷款以及进行资产保全时,需要到政府部门查核企业资料的,经审核后,可直接到有关部门核查。通过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有效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成本。
第二,切实改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各银行应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实地调查分析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判断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将企业资质状况等纳入评级指标体系。对一些与银行有较长合作关系、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民营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支持信贷力度。另外,各银行机构应根据人民银行实施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政策,考虑给予优惠利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进一步创新信贷方式。银行机构在运用传统的贷款方式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应注重挑选成长性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贷款创新,如“仓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贷款”等融资品种;对民营企业的大型或成长型技术项目,应探索“银团贷款”、“风险融资”等融资品种,并根据民营企业客户的不同需要,为其度身订做金融产品,提供结算、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全方位的金融套餐服务。
第四,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仍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但是由于体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要降低贷款发放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有效地引导居民资金流向效益高的投资领域,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运用。
第五,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还应从加强其自身管理水平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效益。二是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企业内部融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三是加大民营企业信用管理。
另外,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必须广聚人才,尽可能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1 经济增加值以及工业增加值概述
1.1 经济增加值概述 经济增加值(EVA)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由美国Stern Stewart & Co管理咨询公司提出来,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衡量标准。EVA的核心是衡量价值,它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成本,既包括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也包括了资本成本,其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能弥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1.2 工业增加值概述。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1.3 企业内部考核指标混乱。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很庞大,内部部门很多,而每个部门都各自为政,有自己的业务考核体系,当然,不同部门运用不同的考核体系可能会因地制宜些,但这样一来,各个部门之间的衡量指标就会不同,这会造成企业公司指标的财务混乱,也会加深各部门的矛盾。
1.4 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不高。目前,我国的会计表的失真现象及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可以使市场信号失真造成政策制定的失误,可以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的角度讲,可以对企业进行误导,使企业的决策失误失去市场机会,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同时也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使内控系统秩序失控,会计秩序混乱,滋生腐败和犯罪。
1.5 企业库存量过大。现代企业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压力大,这使得很多企业为了不断货,提高自己的供货能力,大量积压货品。虽然这样可以降低企业风险,能够及时提供买主货品,但这样一来企业的工业中间值会增加,那么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就会减少。
1.6 企业自主创新性低。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然而我国企业大都是追随者,没有自己的专利与技术,这样一来,企业赚取的只是生产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价值,这样虽然工业中间值会降低,但工业总产值相应也会大幅度降低,二者之差工业增加值较之自主创新型企业就会逊色很多。
2 从经济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角度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2.1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也就是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而是鼓励企业的经营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这样就能够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用经济增加值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可见,经济增加值指标非常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技术进步,这对企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2 终结企业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综合性成长指标,仅用一种财务衡量指标就连接了所有决策过程,并将公司各种经营活动归结为一个目的,即如何增加经济增加值,而且,经济增加值为各部门的员工提供了相互进行沟通的共同语言,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更加有效。经济增加值终结了公司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
鉴于我国企业的大多数企业内部存在多种业务考核体系,使用的衡量指标甚至很不一致,经济增加值提示我们应终结企业的多种财务指标的混乱状况,以此来减少内部部门、员工间的矛盾,增加员工的相互沟通,提高信息的流畅程度。
2.3 尽量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而经济增长值指标已经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其数据仍来源于财务报表,仍依赖于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若提供的报表不町靠,就会导致业绩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增强实施经济增长值指标的效果很重要。反过来,从经济增长值看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报表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4 清理库存,增收节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工业总产出越高,工业中间值越低,工业增加值越大,而库存量如果过大,就会增加工业中间值进而降低工业的增加值。
目前各地区国企库存快速上升,应引起企业领导高度关注。建议企业全面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增加自有资金,同时建议政府和监管部门加紧引导国有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保证企业经营必要开支的情况下,严格压缩运营成本。要号召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树立节约美德,做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这不仅是克服当前困境之所需。也是谋求长远发展之必要。
2.5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工业增加值理论,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即工业增加值,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企业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工业增加值就会相应提高。
人是创新之本,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来愈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角逐上。可以说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有了成功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要以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和凝聚人才,要以团队引进和以才引才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为企业所用。另外企业还要加大引进人才支持力度。最后企业还要进一步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政策,做到工作上具体指导,生活上周到关怀,项目上优先扶持,整合资源、健全机制、优化服务、强化考核,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只有这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才能提升。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技术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HPLC)也叫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能检测色谱柱流出组分及其量的变化的器件。指机械的、电子的或化学器件,用于区分、记录或指示环境中某一变量的变化,如温度、压力、电荷、电磁辐射、核辐射、粒子或分子等。)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监测项目指标的监测;一方面是针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监测;另一方面是利用其高效分离的技术特点在对水体中污染物质总量的监测的基础之上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进行分类定量监测。
(一)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
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主要是针对日常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重点监测。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及其本站的实际监测条件,对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包括了重金属元素(铜、锌、砷、汞、镉、铬等)、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特殊元素(硒、氯、硫等)。通过如上监测对水体的日常污染状况进行把握与评价。同时,传统污染物的监测还包括了对特定企业排污点的污水监测,作为其环保达标的重要依据。
(二)对水体中的有机物
在传统的污染物的基础之上工业以及农业淋容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水体中造成一定的有机物污染,在针对有机物的污染监测过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在精度与效率方面达到要求。在此方面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有机物进行定型的同时进行定量的监测。主要监测的项目包括了,工业有机污染物(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有机物等)、农业有机物(如杀虫剂、除草剂、消化抑制剂)、特殊有机物(微生物代谢物、医疗污染物、生活污水等)。针对如上的有机物监测一方面能够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鉴别污染物种类进而对排查污染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的监测
同种化学元素的不同存在价态以及形态对其生物毒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铬元素在水体中存在三价与六价之分,其中三价铬毒性较小且对在较大浓度范围内对人体有益,而六价铬则表现为较强的生物毒性,在较低浓度下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在水环境的监测过程中传统的六价铬的监测方法是利用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反映进行检测的。这种检测方式由于收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较大误差,进而使得对水体环境的判断失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同时监测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进而对水体的污染物及其毒性进行更好的定量分析,为后续的环境评价与治理奠定基础。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特点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为全自动检测仪器,在避免了人为误差出现的同时降低了机械误差。而机械误差经过标准物质的校订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就决定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过程中误差较小。同时,在另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原理上同样优于传统的监测方法,以火焰原子吸收测量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为例,其以火焰原子激发的峰值为测定浓度结果,在测定过程中的波动式消耗会使得测量结果较实际浓度偏低的现象。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则是利用全部曲线的面积来代替相对体积内的总量,在计算优化方面更具备准确性。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效率本身,样品从进样到出结果仅需要30秒作用的时间对于单向测定,此时间还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多重测定效率。在针对多项目的测定过程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可以单次进样多指标共同检测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进样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3、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连续进样机制,在前一样品转移到检测室后,后一样品既可以做进样处理,在监测相同的项目指标的情况下,连续进样与单独进样的监测效率提高越30%。
此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实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定性的监测。一方面省略了定性检测的二次步骤,另一方面降低了样品前处理的难度与过程。进而,降低了监测的时间。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主要表现为对监测物质的广泛性,其监测项目几乎涵盖了水体环境监测的所有基础项目。包括了重金属的测定、营养元素的测定、其他离子的测定、不同价态的测定、有机物的测定等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其针对有机物的测定方面还可以细致划分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测定、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氯联苯和卤代化合物的测定、苯基脲类化合物的测定、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污染物种类,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与监测目的进行合适的项目选择。
四、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前景
(一)与评价软件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评价软件连用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数据收集功能以及数据计算功能。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数据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电脑的评价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通过与评价软件的连用可以达到在监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进行合理的评价结果输出的方式。进一步使得环境监测具有高效化与准确性。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其可能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评价软件的评价功能对超标样品进行筛选。在测定前利用标准物质对环境标准进行测定。而在测定的过程中利用评价软件的筛选功能自动对超标样品进行报警或者标红处理,而对于未超标样品则可以采用忽略的处理方式。最终的数据输出结果为超标样品编号与浓度。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强度。
另一方面是利用预设的国家标准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权重针对同一样品的权指标测定项目进行评价报告的生成。在测定的过程中自动的对比国家环境标准,进而生成科学的环境评价报告,为后续的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与质谱仪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只能够定性的分析被监测物质,或者通过对吸收光谱的设定来测定特定物质的浓度,而对于未知物质的监测则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测定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在同一样品测定的情况下测定未知样品中的特定物质种类以及物质浓度。方便并拓宽了水环境监测的广度。
(三)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
1、内部审计视角下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政策背景
我国政府曾于2009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增设了“重大违法行为检查”章节,并且对违法行为的类型和企业内部审计对策等方面均作出了具体规定。自此,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被重视程度和查处力度都有所增强。2010年6月,我国审计署对外正式作出申明,要对已结案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告,以希望对我国各企事业单位起到警示作用。此外,2011年6月30日,审计署又对外下发了审发办(2011)112号文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并提出要加大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提倡防腐倡廉。
通过上述政策,不难发现,我国政府近年来正逐年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处罚的力度。企业,一直都是我国的经济主要来源和命脉,企业运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企业本身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能对资金和社会资源进行独立分配。然而,也正因为此,企业一直都是会计违法违规问题的易发区和高发区。
2、企业会计违规行为的内涵
会计违规行为产生于企业的会计活动之中。是指企业的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出于获取高额利益、逃避纳税、谋取私利等目的,利用自身权责,通过周密策划与安排,在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或披露等过程中,故意制造、编造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实现自身目的的行为。
会计违规行为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的违反了国家或企业现行的相关规定。常见的会计违规行为主要有:篡改/伪造会计账面记录、操纵会计人员行为、粉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披露中故意漏报重大不利事项、会计记录中虚构交易或事实、虚增企业资产价值等。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违规行为发生频繁,比如“银广夏”事件、“广东健力宝集团”事件、“郑百文”事件等,均是较典型的企业会计违规行为。通过这些事件,人们不难看出其后果之深远、之严重。因此,会计违规行为是企业所必须遏制的行为。
企业之所以会发生会计违规行为,一方面是囿于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等,而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我国企业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模糊,而且在相关财务与审计制度方面也存在缺陷,而宏观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相对弱化。这些因素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我国企业会计违规行为的发生。
3、我国企业会计违规行为的诱因
3.1、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弊端,缺陷明显
一个企业公司治理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关注其董事会是否能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是否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由于内部权力过于分散和变动,其内部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很多企业的内控机制也只不过是“空有其表”,对管理层的监控力度很弱,给管理者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企业的内控机制实际是由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共同构成。其中,通过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处理程序进行有效监控,有利于企业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因此,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具备严谨的财务工作流程、财务人员高水平的稽核能力,以及能够独立行使职权的内部审计。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实际中,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全部具备上述因素。同时,由于企业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旦企业存在会计违规行为(比如管理当局恶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将很难从技术层面予以辨别真伪。
3.2、现行的会计体系尚不健全
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总是不能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匹配,总是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并与其业务处理要求存在诸多差距。此外,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总是以标示历史信息的财务数据为中心。相较于企业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实际滞后,并且无法揭示出企业当前的财务风险。根据现行的会计规则,企业可以在实际收到货款前将款项计入收入。对此,很多企业常利用这一灵活做法,将企业实际无法获得的现金收入列入账中。随着企业的发展,现行的会计规范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企业自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随自身发展,企业的很多重组行为、融资业务等都日趋复杂化,依照现行会计准则所制定的财务报表很难及时、准确、真实的反应实际业务情况。
3.3、企业内外部审计部门/机构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会计违规行为频发,还有一个显著原因是由于企业内外部审计部门/机构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使其对会计违规行为无法做到及时查处和规避。导致内外部审计部门/机构不具有完全独立性的主要原因是审计部门/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属于企业本身,并由企业负责供其薪酬。倘若企业领导提出相关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很难拒绝或违背。其次,目前我国的外部审计机构多为自负盈亏,而企业则是其供养者。面对向其提供业务收入的企业一方,审计机构自然也无法拒绝对方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审计部门/机构的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会计违规行为也自然得不到有效遏制。
4、内部审计视角下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应对建议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企业之所以会存在诸多会计违规行为,首要原因是我国企业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不到位,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偿不充分;其次是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不足以形成惩戒;再者是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还有待改善。
4.1、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追偿相关人员的责任
若要从根本上遏制企业会计违法行为,首先应建立企业的责任追究机制,并开展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对此,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既能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我国当前的规范制度,又能宣扬会计违法行为的危害和处罚力度。同时,企业可以再具体的培训中将“重大违法行为检查”章节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与考察内容。此外,企业在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同时,辅之以《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规划中关于“反腐倡廉”的要求。再者,企业在对单位的部门管理者等人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会计法》作为其必修内容。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企业财务人员和非财务人员都能了解到会计违法行为的危害,获悉一旦出现财务违规行为,将会面临重大的处罚,甚至还要追求其法律责任。在此影响下,将会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明确个人责任,严守岗位职责,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能够对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
4.2、加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形成惩戒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之所以会计违法违规行为频发,甚至在国家加大了对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之后仍然有很多人“顶风作案”,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目前我国对会计违法违规定位的处罚力度还较弱,不足以形成惩戒。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企业若做到真正杜绝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此,企业可以在实际的会计工作检查中,要突出“严”与“大”。其中,“严”即指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则指处罚力度要加大。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将“人”与“事”结合把握。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企业的上级部门,如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还应在查处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中给予必要的配合。
4.3、改善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
除上述措施之外,笔者建议我国企业还应改善自身的会计监督机制。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应尽到外部审计监管的职责,通过外部审计考察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和内部会计监督情况。同时,应围绕企业的财务程序,重点检查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有无会计违规行为,将会计违规行为遏制在“摇篮”之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第二,企业自身则应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建立会计内部监督机制。该机制要涵盖资金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往来账项清查核对制度、盘点清查制度、财务支出权责审批制度等。并在具体的制度建立中,严格把握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朱丽.会计市场及其规范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
[2]陈放红.关于完善财务会计行为规范的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12(06).
[3]杨玉玺.浅谈企业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J].黄金.2013(06).
结果: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诱导期透析患者的依从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明显提高了诱导期透析患者依从性。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血液透析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28-02
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保证健康教育内容全面、深入,避免护士因学历、经验、知识水平等差异造成健康教育内容的遗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血液净化中心诱导透析3周以内的患者66例,病情稳定,无智力障碍。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18~77岁,中位年龄40岁,血管通路状况:静脉置管58例、内瘘4例、动脉穿刺4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初中以下22例、高中29例、大学以上11例。原发病:慢性肾炎17例,高血压肾病20例,糖尿病肾病28例,痛风性肾病1例。随机分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个案调查:由责任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详细了解病情,透析和治疗情况,调查病人对透析方案、饮食控制、用药、心理、血管通路维护的依从性。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1.2.2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制定:查阅文献,参照国内外血液透析相关健康教育的最新文献,结合诱导期透析患者特点和具体需求制定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
1.2.3评定标准[1]。①未按时透析次数达10%以上为透析方案不依从;②二次透析间期体重超过干体重2.5kg为饮食控制不依从;③未按时按量服药,出现未被药物控制的临床症状为药物不依从;④血管通路护理不当为血管通路保护不依从;⑤发放心理问卷调查表,评估心理依从性。
1.2.4健康教育路径[2](见表1)。
2结果
诱导期患者不依从现象普遍存在,心理是否依从对其它方面的依从性有很大的影响,健康教育路经中反复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性;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经后文化水平低的依从性好;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比随机健康教育病人的依从性好
(P
3讨论
3.1心理依从性决定其他依从性。有调查表示42%诱导期血透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4]。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通过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发放相同的调查表发现患者的心理依从性都有所改善,实施路径的患者改善状况优于前者。通过本调查发现心理依从的患者其他发面依从性都符合要求。
3.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病人依从性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病人的依从性。通过表2发现实施路径教育患者依从性优于教育常规的患者的依从性,由于健康教育路径中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有效评价,对一些健康知识反复教育。护士操作中遵循这个路径,没有遗漏。另外因为路径表是跟随患者病历的,不同护士教育时都能了解前面患者接受教育的情况[5]。
参考文献
[1]王兰,全蕾.健康教育对腹透病人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90一291
[2]刘昆.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0.3.(1)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65-02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不断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些企业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肯定外商投资企业为我国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其在实践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违规经营的现象,客观上提出了需要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要求。监管部门如何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商投资企业违规经营的现象
(一)不严格遵守国家工商管理的规定
具体表现有:一些投资方未按合同、章程的规定缴付注册资本;未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财政、税务、外汇、海关登记;少数企业未经审批机关批准擅自变更经营场所、经营范围、董事会成员等;经营期满不申请延期,企业地址迁移不办理登记,不参加年检或逾期年检以逃避监管;企业到期或解体后,未按照规定进行清算主动申请注销等。
(二)存在利用不当方法逃、避税的情况
一些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就堂而皇之地开始经营,不依法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和申报,造成所谓的“漏征漏管户”;一些企业经营规模不大,没有自己的房产,采取租赁经营,开始能正常运转,而一旦遇到市场或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经营不下去,只要投资收回,就不按法定程序注销,或从人间蒸发或转移至其他地方,导致税款流失;也有一些企业人为摊派费用,虚增资本,人为做成账面亏损;还有一些企业擅自设立分公司,转移公司生产经营和实现利润,达到逃税的目的,虚亏实盈现象严重。
(三)企业内部管理相对混乱
董事会未能履行正常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定期召开会议,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未经投资方同意就单方面决定,造成双方矛盾,导致纠纷;部分合资企业人、财、物产权不明晰,资金、职工任意调配;一些企业为防止员工流动,从其劳动报酬中扣“押金”、“违约金”等,一些企业不及时办理职工社会保险,或存在社保缴费基数不足或延期的情况,超时加班现象时有发生,加班工资的计算也存在一些问题。
应该承认,违规经营是跨越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较大型的企业法制观念较强,较少出现违规违法现象,出现违规经营是少数外商投资企业。但是,仍然应该高度关注,及早防范制止。
二、外商投资企业违规经营的原因分析
外商投资企业发生违规经营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现行政策不完善
现行法律对违规处罚的力度偏轻,对因违规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其法人代表可以再设新的企业,现行法律对此没有严格限制,某种程度上放纵其另起“炉灶”;少数外商投资企业法人代表素质不高,由于存在所谓的“优越感”,缺乏遵纪守法经营、接受监管的认识,漠视法制。
(二)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总体上是有成效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散、弱、难”的情况。“散”主要表现在涉及外资企业管理的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多头监管、信息不共享、监管不通气,缺少综合牵头部门的问题;“弱”主要表现在监管手段单一且力度不足,满足于突击抽查,缺少事前预警、常态跟踪机制;“难”主要表现在极少数外商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对其实施监管有无法可依的情况,还表现在个别地方保护主义包容说情、有法不依,跨地区执法不同步等方面。
(三)企业内部缺乏监管和有效制约
外商独资企业的自主性较强、灵活性较大等特点使其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方式,也是我国外商投资的最主要形式。由于没有中方合资者的监督,转移公司生产经营和实现利润,人为摊派费用,虚增成本,做成账面亏损逃税的现象相对突出。
三、促进外商投资企业规范经营的对策建议
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行为,重点应强化服务与监管两个方面,在寓监管于服务、寓监管于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工夫。只有对违规经营企业管理到位,才能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政府服务应该体现在对合法经营者的优质服务和对违规经营的有效监管并重两方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依法行政,强化优质服务
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强化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产生更多的优质外商投资企业。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现金管理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现金创造能力,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现金的能力;二是现金偿债能力,指企业通过经营获取现金偿付债务的能力。加强企业现金管理、提高创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金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来源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扣除非付现成本后(包括折旧和摊销等),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正,标志着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较强,是一个经营运行质量较高的企业,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就有了保障,将来进一步发展也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当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出现零或负数时,企业的现金已不能满足日常经营需要,更不可能积累生产经营资金,补偿非付现成本,这样企业今后的经营风险就加大了,长此以往经营状况无法改善,就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
国内外的很多优秀企业会结合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上下游的链条上加大自身优势,采取OPM策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现金是企业资金链条不发生断链的重要保证
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不注意偿债能力管理,或不能按照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良性循环,不断的获取现金,增加资产,那么股东、债权人就可能对企业失去信心,企业就难以得到维持经营的资金支持,一旦不能到期按时还债,发生债务危机,就会发生资金断链现象,诱发严重后果。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利润指标表现不错,但因流动性不足、现金支付困难而破产倒闭的企业为数不少,教训极其深刻。究其根本,企?I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现金是企业经营的“血脉”,是评价企业创造出的利润能不能真正得以实现的重要指标。
二、对我国企业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
结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和我国客观实际,现就我国企业加强现金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现金导向”。企业价值管理是核心,但利润、现金、风险和成长都是价值的驱动因素,成功企业无一例外都具有很强的现金创造能力,现金的背后是竞争力。不论是企业界、金融机构,还是国家监管部门等,都必须改变重利润轻现金的观念。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摒弃单纯的“利润导向”,转向“利润导向”与“现金导向”并重,引导企业树立现金为王的理念,提高现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改变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创造现金能力指标。考核是指挥棒,一旦国家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重视企业创现的能力,将利润指标结合经营净现金一起考核评价企业,就会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关注利润的同时,关注获取现金的能力。另外,在高管的绩效薪酬考核方面,要贯彻创值、创现、延期支付三个原则,谨防“白条超额利润”。
(3)控制好企业的“三金”增长,提高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控制三金的增长,即做好存货、应收款、预付款的管理工作,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