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7-28 09:2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乡规划与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乡规划与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 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通过几年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剩余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因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历史欠帐多等先天因素,及户籍管理、生产经营、土地产权等城乡二元制度缺陷,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县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三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在此情况下,仅仅依靠农村内部的改革与发展,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不仅降低了农民变市民的成本,而且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从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增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产业、科技、资金和信息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支持“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现实选择。

( 二)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人口,由此带来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内需市场; 另一方面,又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笔者所在的临沂市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 年以来,我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 个百分点,每年有16 万农民转为市民,带动100 多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及3 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年均拉动生产总值约4 个百分点; 另外,城镇化本身有利于规模经济产生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 三) 新型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优化经济发展布局,促进集约式经营,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将会带动商贸流通、餐饮、交通邮电、信息、社区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效益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孕育成长的过程,是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优化提升的过程。

( 四) 新型城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城镇化进程越快、水平越高,全市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越多,生活质量就越好。在中央、省对民生社会建设空前重视、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实施城镇化战略已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有效途径。

二、当前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城市领导农村发展的空间矛盾

由城市来领导和管辖农村发展的主要的空间矛盾在于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统筹发展的主要对象,但实际上统筹规划的出发点和决策都是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而非是统筹农村、城市情况一起决定,发展过程中严重倾向在于城市扩张对村镇发展,由于行政主体是城市,对村镇规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必然造成农村空间结构的改变,例如各种土地结构变性、经济或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些变化针对整体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村镇规划和管理方面主要矛盾,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这方面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规划管理的实施受到了进行规划管理的其他因素权限,这其中所缺乏的就是合理的政策关系以及机制衔接。

( 二)农村土地结构变化

城乡规划属于政府行为,以政府、社会作为主体,其对象载体就是土地,土地规划只是实施土地利用的一个技术环节,村镇规划中也涉及了的土地利用方面的内容,但是其受到了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耕地保护制度,耕地需要在总数保持一定比例,但是村镇不可能根据自身情况对土地进行利用;

2、在村镇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实际内容给予农村土地利用一个合理发展的空间;

3、村镇的上级政府设置或改变土地用途、以及设计实施其他规划的物质载体,这种现象对于农村发展极为不合理,直接原因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利益不均衡,所以城市统筹规划公正和公平的利益分配需要确定相应的政策关系和机制衔接。

(三)农村整体规划的空间矛盾

1、农村区域的面积广阔,其中村镇规划作为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在实际过程中农村规划需要服从并遵照城市的规划来设计和实施;

2、村镇规划中并没有完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所在区域进行合理规划调整,而且是在规划实现得到过程中,许多规划具体项目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例如资金、审批环节和程序等等因素制约;

3、在规划项目的实时过程中,尤其是不违背上级规划而且没有在上级规划中明确规定的项目时,需要根据的相应的规范依据、政策支持以及机制衔接,所以在你实际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操作中,根据实际规章程序的进行,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命令计划都是执行不到位,原本可以实施的计划项目因各种审批条件或待批时间原因的推迟,使得原本计划进度受到影响;

4、部分村镇规划自主调整规划和新增项目可能有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规划的思考

( 一)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政府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而市场是资源高效配置的推动器。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机制,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之路,在充分发挥政府编制发展规划、创造制度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核心推力作用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机制优化城乡人力、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从而成功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区域开发、市场运作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 二)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核心是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为此,

1、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优先把有稳定劳动关系、长期举家工作、生活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工作和收入的流动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使居住证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依据,从而剔除黏附在户籍关系上的城乡间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

2、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引进多元供给主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性,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覆盖面;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筛选和评估机制,做好进入、价格、质量、退出等方面的监管,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

3、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投入; 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

4、市民化必须建立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增强非农产业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 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作用;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带动就业; 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 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 三)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为此,要优化布局,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 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控制开发强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要传承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

( 四) 构建多元的城镇化融资渠道

1、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集中用好各类城镇建设、城镇规划、区域发展等专项资金,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间接投入方法,撬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发展;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扶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业,鼓励引导设区市、县( 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搭建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市政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引进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租赁、保险资金运用、资产证券化等形式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

3、放宽市场准入,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BOT、TOT 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城市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当前制度体系所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确保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2

(1)城乡生态环境的概述

城乡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城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广义的城乡生态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人的意志,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于生存和发展人工环境。它既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人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城乡生态环境的一员。城乡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融合而成,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矅

(2)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联系

城乡生态环境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对象,城乡规划的对象是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它们都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人口、社会环境是城乡规划的物质基础。城乡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规划管理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效果。城乡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从城乡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乡有限的空间、环境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古到今在城乡规划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都以提高城乡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宗旨。城乡规划决策系统是指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主要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审批管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使城乡建设和经营管理更经济,而且是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如工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布置绿地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它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集中回收与治理。

2、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矅

(1)局部地区的成果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已迈开了城镇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全局。生态学应用的缺失是现实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该身体力行的理想。生态学在城乡规划的应用,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实践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更侧重于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矅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要准确的把握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旨,重点是要了解城乡生态环境本身的特点。首先城乡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工培植的绿树和花草,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植被不同。城乡里的绿化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只是一小部分。防治水土流失靠的是树木的根系紧抓土壤,还可以防风沙。但是在城乡规划中,城市里是不方便种植参天大树的,通常人们都会选择柳树、松树来替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美化了环境,实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却不显著。其次城乡主要是人们的密集区,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大量的垃圾就会产生。尤其是塑料袋、塑料瓶、还有各类化学药品,无法在空气中自己降解,都会严重的危害城乡的生态环境。如今政府提倡垃圾废物分类处理,政策很好,但是实施起来难度依然很大。甚至很多老百姓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哪些是一直都以扔掉的,导致了多功能垃圾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上只能改变表面的环境,深层次上还需要人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公共来完善城乡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篇3

1.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编制滞后于建设

在近年来的城乡规划区的规划建设中,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原有道路系统功能和建设用地的位置及规模,已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总规的调整和修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案的制订、评审修改等一系列过程。这对于规划本身科学性、合理性是必须的,但由于总体规划的调整及修编,造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缺乏上层规划的指导,而无法做深做细,造成对于具体的微观控制严重不足,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出现了薄弱的环节乃至断层,造成规划管理工作的被动。规划设计在相当程度上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追求物质空间结构理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缺憾。加之有的规划编制单位不能深入实际,随着近两年的“房地产热”及政府的经济状况拮据,村庄的搬迁不能及时地实施,造成农民大规模违规建房而无法控制,以致今后村庄搬迁无望,只能调整规划。

1.2城市土地垄断措施不力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建设的平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近年来,由于县级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另外还有大量经营性建设用地走向市场和农村进城读书人员增加,都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城,同时,由于政府长期以来缺少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一级土地市场的刚性约束手段,一些居民为了增加收入,利用区域优势,以要求解决自己居住问题为由,纷纷抢占地皮,乱搭、扩建、乱建房屋,私买私卖,牟取暴利,还有些村民甚至把分到户的土地随意高价出卖,扰乱了土地市场,也给规划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3规划管理技术手段不具体

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宏观控制,而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因为县级城市规划经费紧张的原因而存在编制上的不足,致使规划管理部门无法将其作为管理的依据。加之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地方性新的《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也都没有出台,因此就没有过硬的技术手段对建设项目进行控制。

1.4规划决策不够科学民主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政府的职责,城乡规划行政作为一项政府职能,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大系统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还是整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环境保护,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日照、绿地布局和公建设施,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控制“非公共性”利益主体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体现空间资源使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因此,政府对于城市规划的决策,常常涉及多因素、多结构、多种关系的综合性决策,仅凭领导者个人的才能、经验和智慧或对城市建设的良好愿望进行决策,是难以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的。

2.加强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有效措施

2.1严格规划审批

严格执行市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规划的地块,一律不批任何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技术规范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受理;城市规划区内以及市域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建设项目审批由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市长一支笔审批。各镇(处)按规定的权限对本辖区内的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村民住宅建设以及其他建设项目涉及镇(处)的,由镇(处)提出初审意见,各镇(处)行政主要负责人必须按本区域规划进行审核再上报审批。

2.2严肃规划设计

土地储备机构在对地块进行储备前必须要有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土地在招拍挂过程中,规划设计条件必须作为一项前置依据。规划设计条件中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特别是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一经确定,不得擅自变更,因涉及公共利益确需变更的,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由市规划委员会集体审批。经批准提高容积率的建设项目,必须向国土部门补交国有土地出让金差价。

2.3规范建筑管理

加强建筑安全及建筑节能管理。由市住建局牵头,监察局、城乡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房产局、工商局、安监局、公安局、城管执法局、招投标局、城司和人防办参与,对在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每季度向社会公示一次。禁止未批先建、少报多建。同时建立健全“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公示后一年内市招投标局不得受理综合评价不合格或列入“不良行为记录”的市内外企业投标报名,市住建局不得受理其年度准入备案。加强对房产开发企业的管理,对没有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的,禁止房屋销售。由市房产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依法查处未经批准的商住项目虚假宣传及预售活动。建设项目综合竣工验收由市住建局牵头,监察局、城乡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房产局、公安局、工商局、城管执法局、招投标局、城司和人防办参与。未取得综合验收的项目,不得擅自交付使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产籍登记手续。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优良工程奖励分值计入企业信用档案。对获得前三名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本市级工程招投标中予以加分。

2.4土地征收补偿

强化土地收购储备,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坚决实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与农户私订征地协议,或以租代征形式非法使用集体土地。市国土部门代表市政府行使征收土地主体职责,负责宣传征地政策、签订征地协议、组织报批材料。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土地统征前期事务性工作及土地储备。各镇(处)和村级组织负责收地,履行征地协调、落实征地补偿的职责。同时要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性收储制度。市土地储备中心要制订年度收储计划,与镇(处)签订《控制性土地收储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责任,控制性收储期间,土地仍由农民耕种。控制性土地收储范围应向社会公示。广泛宣传、定期公布和严格执行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城市规划区内所在镇(处)负责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构筑物,实行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两种形式,停止宅基地安置方式。引导村民到统一规划建设的安置小区居住。实行政府指导、镇(处)主体、镇(处)村(社区)分配落实和物业化管理新模式。被征收房屋的评估及监管由市房产局负责组织。安置房建设综合成本价由物价、房产部门审核,报市政府备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支撑各行各业。当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国土、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国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的理念,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路径,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

1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应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进行城郊生态网络建设可培养人们对城乡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清晰意识和关注,有助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坚持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本,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要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同城市建设相协调, 达到以乡促城、和谐发展的目的。

2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城郊生态网络建设

城市市区与郊区(含近郊及远郊乡村)不仅是构成一个城市市域的实体,而且两者存在的特殊区位关系,决定了两者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紧密而广泛的联系。城市市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郊区乡村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依附于市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显著大于市区,是促进市区存在的基础,这一点却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认定与重视。郊区除了向市区提供劳动力、食品、水源、建设用地以及游憩休闲空间之外,还发挥着调节市区环境质量的作用,正是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弥补了市区生态环境的缺陷,对改善市区人群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而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中,认真研究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科学规律,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除了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美化外,还必须进行城郊生态网络建设。城郊一体的生态网络是城市市域绿地系统与城郊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 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 是由不同景观形状特点的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点、线、面合理组合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景观生态系统,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郊生态网络建设事关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百年大计,应当结合城市扩容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生态网络工程建设成一道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精心设计的工程。即把城郊生态网络工程建设贯穿于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充分考虑市区绿化与郊区绿化的关系,使二者具有合理的数量比例,实现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上的相关互补特性。通过城郊生态网络建设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要,这样既能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效益和质量,又能省时省钱省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郊生态网络建设中,主要任务与主体工程都在郊区,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承担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把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结合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进行。

3 构建城郊生态网络的途径与方法

3.1 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生态网络建设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及管理部门只重视城市市区的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忽略了对城郊结合部农村的规划及建设管理,或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城郊结合部的农村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使得这些“都市里的村庄”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公建设施、环境保护及园林绿化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有些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又由于受城郊分管、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城区对郊区的规划和建设无权管理,而郊区建设管理部门又习惯于用管理农村村庄的传统方法来进行建设管理,起点低,缺乏科学性和超前性,加之城郊结合部农村片大面广,村庄相对分散,给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难度。由于规划及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城郊结合部农村的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科学性、超前性不够,不少地方只重视建房屋,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考虑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3.2 加强农村村庄的绿化与美化,并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

城郊生态网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要做好“面”、“线”上的工作外,还必须要抓好“点”的建设。对于多数农村来说,村庄绿化美化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 一是绿化覆盖率低、质量差、水平低; 二是有相当数量的村庄还没有绿化。为此要明确城乡绿化目标,即城镇绿化要向高标准的生态园林方向发展,乡村绿化要向城镇园林化迈进。城镇绿化应力求建设城郊一体、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景观优美的城郊生态网络系统,乡村绿化要形成村庄林围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的格局。同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和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将城郊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各级领导部门和干部把该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并达到预期效果。

3.3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发展绿色产业活动中,建设既有生态效益又有观赏游览活动功能的风景旅游点和发展经济林业都是非常可取的做法,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项迫切需求。目前许多农村都把发展经济林业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并已取得很好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经济方式能够带动郊区经济的繁荣,可促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

3.4 加强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郊生态网络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因此它同时也是蕴涵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城区而且在郊区都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又有相当数量本身就是古典园林或与传统园林共存。进行城郊一体的生态网络建设,有利于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及对其所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是体现历史文脉特点和独有风貌特色的一项重要建设。因此,就城郊一体生态网络建设的内涵而言,它不仅仅是建设范围的扩大,即在空间上横贯整个城市(市域),而且它涵盖了传统与现代园林的内容,又在时空上纵穿城市的发展历史,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并展示新时代园林文化的风采。

3.5 加强对城郊生态网络的投入与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地方人民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城郊一体生态网络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是一个健全的网络系统。由于这个系统是在大自然中的,对环境作贡献的系统,这个系统娇嫩脆弱,破坏容易建设难。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一些房地产商千方百计到生态区域内抢滩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对城郊生态网络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一些村民对生态网络认识不够,有意无意破坏生态网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稳定执法队伍,严格执法,切实做到建设好一片,保护好一片。

参考文献

[1]彭镇华,江泽慧.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所以说,这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和城乡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

1、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制定

组织开展土地管理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组织编制土地立法规划,组织拟定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和行政规章;负责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的使用解释工作,研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草案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办理依法由国土资源部受理的行政复议工作;组织开展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1.2、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出让、转让、租赁、授权经营及划拨等各类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及其他变更土地登记工作;研究解决历史遗留和新出现的土地权属问题的政策界限,负责确定土地权属,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开展土地确权、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开展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变更调查及土地条件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负责对土地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时提供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等监测数据及分析成果;开展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及其变更情况的统计工作,及时开展统计分析,提供耕地变化为主的土地资源利用统计数据。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环节的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也发展迅速。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乡镇过程对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城乡规划建设中离不开土地的管理。通过分析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提出如何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方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所以说,这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和城乡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

首先,在当代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相关内外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该规划系统环节的稳定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城乡规划系统的健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利益,甚至为求利益不折手段,而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比如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地的破坏等。对于土地这一无形资产来说,它的价值基础是比较大的,往往开发商需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加上资金的周转期比较长,就使得很多开发商不顾气候和土质等问题,直接进行开荒,不予环境的适应性全面考虑。一边退耕还林另一边却毁林开垦,导致占补不平衡,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我们的生存要素。其次,城市规划建设过程的深化,离不开对其土地管理环节的优化,这是城乡规划建设系统得以稳定发展的需要,由于其土地管理环节的缺乏,就不能确保其城乡规划体系的健全,就容易导致一系列的难题的出现,目前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土地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当中使用到的技术也很多,这也就使的一些开发商为节约开发成本而偷工减料,使用不合理的技术,导致了土地管理质量的降低,影响了城乡规划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第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影响土地管理环节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其在我国土地开发的整理工作中发挥着向导和主渠道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力度有限,难以包揽土地开发这笔庞大的资金,所以需要拓宽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主体。

第三,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的规划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土地利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进行适当地调整,但事实上很多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做表面文章,实质上一成不变,与现实脱节。但灵活性不代表可以随意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稳定,而这正也是现实中所缺乏的,规划的不稳定既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同时也无法达到保护耕地及发展经济的目的。

3、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需求,土地效益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规划建设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两个部门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合作就是资源,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两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可有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中因两部门各自为战所致的、规划实施难、和、土地效益低、的问题。

3.1.1、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通过工作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的实时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动态、工作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使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更好地实现融合。

3.1.2、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重大问题快速应对和磋商决策机制等,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合作重点和既定目标。

3.1.3、加强业务协作,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两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合理制定规划和配置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规划实施难、、土地效益低、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对策,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两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通力合作、高效协调、优势互补、互援共助、的良好局面。

3.2、 实施科学严谨规划,提升土地利用效能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增值是无限的。土地要增值、城市要发展,就要向管理要效能、向规划要收益。为此,城市规划应当兼顾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促进城市发展为核心,力求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3、做好编制工作

对于土地管理工作,要做好土地的利用规划,做好一切编制规划的事前工作,编制规划报告,使其有效地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以保证土地的正常使用,保证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3.4、用全局的观点考虑

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和完善土地规划功能,使其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速度相协调,以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并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杜绝形象工程。从城市的科学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联系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化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规划。

3.5、充分考虑城市现有景观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在编制规划时,要对城市现有植被、地貌、水系等景观资源的现状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并根据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保护,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自然状态良好或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要重点保护。此外,还应学习一些优秀城市的规划理念,听取一些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园林规划、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制定出更加科学严谨、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规划。

4、结束语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也承载着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价值的实现也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土地管理工作应紧跟时代形势,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做好相关工作,切实解决好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莉.浅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华北国土资源,2012,01:57-59.

篇6

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条件为基础,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依据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与动力学原理,对区域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在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区域生命支撑系统,促使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朝着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各功能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把城乡建成自然环境优美、人居环境适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宜居区奠定基础。

一、生态功能分区

(一)自然生态功能保护区

为保护区域生命支撑系统,除已经建立的古城湖风景区、蟒河公园、锁蟒湖风景区、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将水源地及分布在市域内的重要丘陵划定为自然生态功能保护区,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留地形式加以保护和恢复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留地的面积率。具体范围包括: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孟州市区正南,通过移民大道与207国道相联,距小浪底水库18公里,距洛阳40公里。面积约16万余亩,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万余亩。保护范围:核心区为大坝以南;过渡区为大坝以北,吉祥路以南;实验区为吉祥路以北至大堤以南。

锁蟒湖风景区:位于孟州市西北部赵和镇境内,位于孟州、沁阳、济源三市交界处的蟒河中游,因地势宽阔低洼,形成天然湖泊。保护范围:核心区为芦苇滩,向外依次为过渡区和实验区,并沿锁蟒湖向外200米。

自然保留地:把境内的西部丘陵地区坡度大于25°的地区和黄河湿地滩区,总面积约105.6km2,划定为自然保留地。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强化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和维护原生态的湿地景观,使地带性山地植被类型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脉络。

水源保护区:把分布在境内的主要水库,列为全市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禁止设置排污口。在水库周围设立缓冲带,实施高标准绿化,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二)景观生态建设区

为保持区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将市域内的西部丘陵、交通道路、河流水库等划定为景观生态建设区,作为生态廊道分等级实施绿化工程,提升全市生态资产的保有量,美化孟州大地景观。

西部丘陵育林绿化带:沿着市域内西北部地区,恢复建设集生态防护、旅游观光、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立体生态景观,构成基干林带、果林、观赏风景林等综合绿化林体系。

交通网络绿色廊道:将市域内交通网络按等级进行绿色廊道建设,绿带宽度和种类配置与交通功能相适应,力求与道路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协调,起到联系区域景观生态斑块的功能。

地表水系景观带:境内拥有的老蟒河、新蟒河10余条溪流及大小水库构成区域地表水系生态景观,保护水系水质,建设滨水绿带,增添区域生命气息,完善区域生态系统的血液循环功能。

(三)人文遗迹保护区

孟州历史悠久、人文遗迹众多。为有效保护境内历史文化遗迹,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将韩愈陵园、段西文化遗址、古城湖、马桥、快活林、十字坡和古县衙等人文遗迹,岳云宫、观音堂、金山寺、城隍庙、宋家祠堂、冯异冢等宗教、宗室地区,连同周围的缓冲区一起划定为人文遗迹保护区。

韩愈陵园: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孟州市城区西北6公里处的韩庄村,座北朝南,洛常公路北侧,紫金山之阳山半隅。重点保护范围:自大门向南扩180米,向北扩100米,向东扩100米至耕地,向西扩140米至沟边。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界向南扩100米,向北扩140米,向东西各扩50米。

古城湖:位于孟州市西北13公里处的槐树乡桑洼村古城。保护范围:古城墙(省级文物保物区),沿顺涧湖区向外100米。开发利用情况:正投资修复。目前,北门楼、天王望都阁、古官道、临水榭、东周文化苑、狩猎园已经修复和建成。

(四)生态农业区

将分布在境内的乡村及农、林、园、牧、渔等农作区,划定为农村与农业生产区。其主要生态功能为城镇之间的隔离带,保持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居住地。对已经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遵守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农业用地和各类生态用地。对农业生产实施反哺,建立优质水产、无公害蔬菜、观赏花卉、园艺休闲观光等现代化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二、环境功能分区

(一)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

II类水环境功能区:市域内的白墙水库、顺涧水库,划定为II类水环境功能区,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水质标准。

III类水环境功能区:市域内的其他小型水库,作为农业灌溉和备用水源,全部划定为III类水质功能,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质标准。

IV类水环境功能区:除划定为V类功能区外,境内其他河流包括老蟒河、新蟒河、涝河和猪龙河流域等划定为IV类水环境功能,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V类水质标准。

V类水环境功能区:市域内的污水排放沟渠划定为V类水质功能,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V类水质标准。

(二)空气环境功能分区

一级环境功能区:包括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的一级标准。

二级环境功能区:包括市域内所有城镇建成区和乡村地区,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的二级标准。

(三)声环境功能分区

1、类功能区:包括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执行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1类区标准。

2、类混合区:包括市域内所有城镇建成区和乡村地区,执行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混合区标准。

交通干线:市域交通干道、城区大定路、黄河大街等主要道路两侧,执行国家《交通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88-93)中的标准限值。

三、生态保护与控制区策略与措施

(一)市域可开发区域

1、市域可开发区域分四类:一般城镇建设区(即城镇建设用地),一般集镇建设范围,中心村建设范围,超低强度建设范围。

2、在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中,容积率不得大于0.2,建筑密度不得大于15%,建筑高度不高于2层,檐口高度不超过8米,绿地率不得小于65%。

(二)生态保护区与生态控制区

1、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所有的库区水面和黄河湿地(西部丘陵地区),除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以外的环水库、湿地500米范围,以及现有的和规划的林地(包括苗圃)。

2、生态控制区域为镇域范围内河渠水体、农田、果园等规划的非可开发用地,以及沿水库、湿地的超低强度开发范围。

3、在生态保护区域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除市政设施以外的已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应该逐步迁出。

4、在生态控制区域内,除正常的村镇建设活动以外,禁止新的开发项目,特殊项目需严格审定。

(三)环水库自然景观控制区

1、为环绕白墙水库、顺涧水库,除划定的超低强度建设区和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外的200米范围内地区。

2、环水库自然景观控制区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和建设项目。

(四)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控制区

1、为环绕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除划定的超低强度建设区和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外的200米范围内地区。

2、湿地自然保护控制区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和建设项目。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积极发展生态型社区,结合社区居民点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社区居住卫生环境;大力发展庭院绿化,美化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篇8

Abstract: in the "people-oriented"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hal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planning content of.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urban construction case, the sanit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layout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sani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layou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量化和细化,这不仅能够使规划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公共政策的层面更能体现出调节公共利益的作用。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也是缓解城市人口生活环境的一种途径。但是,在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进程中,既要对未来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合理规划,也必须对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利用,从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对整个地块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合理配置,确保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能够充分体现。

一、马鞍山某区城乡环卫公共设施现状

1.1 公共厕所

马鞍山某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约有公共厕所33 座,其中一类4 座,二类26 座,三类3 座,一类厕所仅占12%。城区中还存在三座三类公共厕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街道乡镇区的公共厕所数量分布差异悬殊,部分乡镇镇区范围内没有设置公共厕所,这给外来人员带来了很大不便。乡镇及村公共厕所等级都较低,部分村还存在较多露天粪坑。

1.2 垃圾废弃物收集点

城区垃圾收集点多为小型的垃圾房,密闭式,缺少排水系统。乡镇垃圾收集点数量较少,部分行政村没有集中收集点。市区主干道废物箱设置基本合理,但其它街道及各镇区的一般街道地段设置间距过远或没有设置。另外,大多数镇的废物箱还缺乏必要性日常维护管理,存在质量较差、容易损坏等问题。

1.3 垃圾转运站

该市主城区共有22 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中9 座压缩式、4座吊装式、2 座拉臂式、7 座简易式。11 个乡镇中有3 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其余各乡镇均没有简易垃圾转运站。

1.4 环卫工人作息点和环卫工人宿舍

该区仅有环卫工人宿舍3 处约200 间左右,缺少环卫工人作息场所和工具间。长期以来从事露天流动作业的环卫一线工人严重缺少集中点名、学习、更衣、避雨、停放小型车辆、工具和休息的场所。部分工人利用垃圾转运站或基层环卫机构作为休息更衣场所,大部分工人的小型清扫保洁、清运工具均要班前班后自行携带,遇到风雨或应急事务都没有地方躲避,这给环卫工人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该区所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于2007 年9 月被建设部评为国家一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总库容261 万平方米,填埋场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填埋场库区总容量87.6 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350—400 吨,使用年限约8 年,于2003 年基本填满。二期工程于2012 年开始建设,预计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量为400 吨,预计使用年限12 年。

二、该市城乡环卫公共设施规划

2.1 公共厕所

该市主城区各街道公共厕所配置数量须结合其未来的发展功能及对公共厕所的需求程度进行设置。该市主城区,远期规划37 座,需新建12 座,其中一类8 座,二类4 座。其余街道,也充分考虑其各自特点,进行公共厕所的配置与规划。同时,在商业区、市场、根据人流量适当增加流动公共厕所,以解决公共厕所紧张问题。乡镇集镇区公共厕所数量应按公共厕所设置标准的下限配置。新建公共厕所应按二类以上标准建设。各旅游风景区应设置不少于2 座公共厕所,等级达到二类标准及以上。在旅游业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公共厕所数量并提高公共厕所等级,从而使各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提升该市区风景点形象。各中心村(行政村)至少设置二类标准公共厕所2 座,可设置在文化中心或集市、候车区等人流集中地。各自然村因人口规模不一,因此可按服务区域进行公共厕所配置。建议逐步取消乡镇及农村的露天粪池。

2.2 垃圾回收箱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回收箱。中心商业街区,回收箱设置间距为80 米。在主城区主干道、次干道及有辅道的快速路等近期拟新建道路和主城区已有的主、干道侧箱设置间距宜为150 米。在该市主城区逐步推行分类收集废物箱,新增加的废物箱以分类收集废物箱为主。乡镇垃圾回收箱按照上述配置原则根据各乡镇总体规划中道路及广场设置情况进行配置。在主干道、繁华街道两侧宜按80 米间距设置,支路宜为300 米。生活居住区、商业金融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间距适当调近。

2.3 垃圾转运站

篇9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乡和城乡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就城乡规划如何实现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1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城乡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规划即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控制,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美观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在外部形体上协调建筑与城市控制性规划、城市文脉、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针对城乡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乡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为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城乡建设存在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只有有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城乡品牌、推动城乡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2 重视城乡规划管理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建筑设计、城乡管理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城乡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乡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乡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乡管理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乡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乡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3 城乡规划管理中应结合建筑设计的运用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难度。城乡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乡空间,我们对城乡空间进行分析及规划,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乡的历史,展望城乡的未来,因此在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对城乡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乡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乡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乡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乡环境,必须与城乡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同等重要。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4 正确处理城乡规划管理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4.1科学对待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管理是一种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乡规划管理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亚德的观点,城乡规划管理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管理发展到综合管理。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不但要注重城乡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乡规划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乡建设的好坏与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乡规划管理是城乡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乡规划管理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因此,在批准城乡规划管理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4.2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对城乡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振宇.促进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契合有效途径[J].江西建材,2012,01:41-42.

篇10

中图分类号:Y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73-01

1.城乡规划中土地管理存在问题

1.1 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不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欠缺全面统筹规划,城乡规划建设缺乏地区个性与特性,规划偷工减料,基本上是照搬其他城乡规划的形式,最终影响城乡规划建设质量,欠缺生机活力,还很有可能为日后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2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不到位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布局混乱,土地管理不到位,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不高,城乡规划的许多细节都没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一致,只是简单套用常见的城乡规划模式,而且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善,没有对公共设施服务区、工业区、生活区及商业区进行有效划分,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1],阻碍城乡的统筹发展。

1.3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

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协调,各项管理工作衔接不紧密,严重降低整个城乡规划建设质量和土地管理水平,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

为有效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存在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做好城乡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必须把握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优化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管理不全面

任何一项建设规划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因此,在进行详细规划建设时,必须全面考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尽可能将破坏降到最低。但许多开放商没有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只顾虑投入资金大且资金周转期长,在城乡规划建设时常常不顾气候和土地的影响直接开荒,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该区日后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2 土地管理质量低

由于土地管理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开发商在规划城乡建设时,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选择偷工减料,应用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降低土地管理质量,拖慢城乡规划建设步伐。

2.3 政府资源有限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管理者是政府,因此每一项城乡规划项目都必须得到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对于大型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还会适当进行投资,以推动城乡建设的进行。但我国经济水平有限,在管理土地资源的城乡规划建设时,虽持支持态度,但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本来预期效果极佳的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因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而被延迟或取消[2]。

2.4 城乡规划不稳定

在规划城乡建设项目时,一些项目开发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缺乏全面认识,经常在城乡规划建设初步开展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随意调整城乡规划,导致城乡规划稳定性一降再降,也破坏了城乡规划的权威性,最终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时有发生。

3.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对策

3.1 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路线。对存在的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建筑的不良情况要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加强土地资源执法管理工作,促进城乡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3.2 加强部门协调和沟通

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机制是保证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健全城乡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间联系与沟通,促进各部门协调和联动,促进城乡发展统筹兼顾。其次,在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此外,由于绿化环境对城乡规划建设有重要作用,兼有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乡景观等功能,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3],适当增加各种形式的绿地面积,提高城乡绿地覆盖率,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

3.3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土地利用发展,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转变土地管理方式,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

各类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规划都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最终制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相符合,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计划安排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及时作出恰当整改,核减用地规模。唯有如此,才能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落实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2)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基础设施

篇11

TU98

众所周知加强城乡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虽说如今的城乡早已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但从科学的战略眼光来看,要想实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在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找到合理的方法与策略,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一、 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性

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不断加强村镇建设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把城镇建设规划成为繁荣富强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后,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城乡建设规划的合理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扩大内需,更大程度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进而推动城镇经济更快增长;有利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促进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与法制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经济、生活纠纷,净化社会空气,维护农村稳定。由此可见发展城镇建设不但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趋势。

二、 分析城乡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认识深度不够,固守一种建设模式。对城乡建设规划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一城的小范围上,长期走一种固定保守的建设模式,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高度认识到加快城乡建设,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总体深入的规划。目前城乡建设规划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起点低、执行难,规划随意性大,没有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地结合地方特色对小城镇进行深入规划,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政府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合理的引导,深入规划在先有序建设在后。

3、社会保障制度普及过慢。个人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乡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上。城镇是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普及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也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建设发展。

4、信息不灵致使民众建设积极性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城市的教育、经济、文化都比村镇好,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城市打工、经商等,留下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信息不灵等原因,使得多数群众在城乡建设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人人有责,片面地认为城乡建设是政府的事,积极主参与城乡建设的热情不高,这就要求有关单位要宣传城乡建设的重要性,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鼓励民众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

5、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够,体制不健全。城乡建设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和健全的体制,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有的甚至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盲点多多,服务不到位,也就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好建设发展中的细节问题

6、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卫生环境不达标。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村镇普遍存在脏、乱的现象,村镇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有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少配套不齐全,严重制约了城乡建设面貌一新的梦想。此外,城镇布局分散,产业发展缓慢。就拿郑州市来说,从城乡建设实施以来,已从以前小规模的地域扩展成为大地域繁荣的都市,收编了许多周边的小城镇。但从根本上来讲,多数周边城镇布局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经济集聚功能差,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相当一部分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三、针对以上问题略论策略

1、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找寻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建设规划模式。建议组建高质量的规划团队,认真总结国内外城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立足高起点的规划建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出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的新方案,不搞重复建设,结合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为长远发展留余地。

2、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周边城镇规划要搞好“六个结合”。即与区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民众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总之,城乡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做出有深度的总体规划方案。

3、建议加快普及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到城镇中去,逐步建立适应城乡建设需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让村民意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4、加大宣传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建议城乡规划发展中心要联络各方势力,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树立建设家园人人有责的新思想。城乡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由于人们住惯了世代相传的庄子,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难免发生问题,所以有关人员在进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时,要高度注重调查研究民众意愿、加大宣传、广听建议,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民众生产、生活需要。

5、建立健全完善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首先,在理论上要考虑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等? 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其次,有了健全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有关单位要加大执法力度,服务到位,及时督导并合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6、合理分配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每年安排下来的用于补助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专项资要合理分配,统筹安排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并将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建设规划范围,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论:综上可知城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高度重视到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后,我们要立足当前,发展长远,统筹安排,结合省、市、县、乡的总体部署深入规划,广听意见,海纳百川方可加快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问题

【1】 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5年05期

篇12

中图分类号:TU201;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90-01

0 引言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对城乡地区的规划越来越关注,而且城乡的结合也逐渐的扩大范围和面积,城乡建设的人员都明白,要想城市建设得到有序的发展,以及乡村经济的如何得到提升,他们就要严格的注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我们国家在城乡规划方面相对于过去也更加重视了。而且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代表着很多意义,比如一个重要的景观建筑的设计风格会对人们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进行定格。建设人员在对城乡建设时需要找寻着他们二者之前的巧妙联系,只有统一融合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才能让建设的城乡整体的建筑效果变得正常有序,如果做不到这些,让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脱节,很可能会造成混乱的和不一致的城乡规划。所以我们国家在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实践中要能够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1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两个知识体系

城乡规划是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而且它也要考虑在同一个城乡地区中资源和经济该如何共同发展,同时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需要考虑的。而建筑设计仅仅是设计的范围,建筑设计是依据建设任务以及工程技术进行工作开展的,而规划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具体操作问题就是由建筑设计来解决的,虽然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必然要与规划的方案,工程的标准以及材料的准备进行有效的融合。社会发展的进步动力来源即为他们二者的必要结合。

1.2、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应该实现一致性效果

如何让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城乡规划的最终目的,社会如何发展以及如何进步这需要城乡规划来进行推动,而且城乡规划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国际环境下对城乡进行大范围的土地规整可以让经济更为发达,社会的分工合作更为明确,但是对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却反而越来越远,如何对这种局面进行改善即如何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最为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城市和乡村可以共同发展,这一想法的实现和操作就是对社会资源的过渡。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建筑设计可以将以上的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进行调整。能够完美有效地遵循城乡规划的需求和特点是建筑设计所能做到的优势。城乡规划时需要把建筑理念置于实用主义的上方,需要以实际的需求为主要标准。

2、实现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途径

2.1 建筑设计必须要满足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

我们了解到,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着城乡规划的进程。比如工程地的条件,当地的交通情况等。在任何工程的实施中都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而城市建设最根本的考虑是这个城市规划的实际要求,所设计的建筑依然符合所建造地区的基本要求。城市规划无可厚非的会遇到土地征收,环保问题,维持生态平衡等问题,建设人员只有坚定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确保建筑设计时当地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即可。但在某些情况下,适当的放弃与保留也是可取的。城市规划所占用的民居以及人们的安置是这个工程所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总而言之,在建筑设计实施时,协调好施工的时间和空间是必然的,保证空间设计时对时间的实际需求。

2.2 注重对城乡规划整体效果的表现

建筑设计的功能需要在城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显著的展现出来,我们需要依靠建筑的合理的设计使得城乡规划的整体效果明显增强。现在很多建筑设计师都会考虑因地制宜,通过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各种具体情况来对当地进行园林设计和景点设计,特别是可以设计出更具有风格特色的的标志性建筑,这样的建筑设计可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远方来此的人都可以直观的感知当地的人文风情以及风俗文化。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建筑设计的方式进行的城乡景观的规划也就孕育而生。

2.3 实现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细节的有效结合

城乡规划所关注的是现存事物的有效融合,而建筑设计所更为注重既是建筑本身的风格和特点。城乡建设开展的时候,建筑物与环境的结合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建筑整体框架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实践操作时,要时刻警惕着建筑物与规划之间冲突的产生。在展现建筑整体风格以及凸@文化元素时,实际运用与视觉效果是需要完美统一的,在这两方面的考量上尽可能要多角度的考虑采光效果,通风情况以及视野的广阔性等细节,每一格适宜的设计方案设计者都是需要经过综合的考虑的,这样既能保障建筑本身的运用价值。城乡规划中所涉及到的视觉效果和实用价值往往需要通过建筑设计师来将它呈现出来。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效结合需要对各个细节进行充分的考虑。

3、结语

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很大程度由它的建筑物的设计直观的展现出来了,因为建筑物是当地形象的一种固定且有长久时间性的展现形式,尤其是建筑物的设计是对当地的风俗文化的延续和释放。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有效推动可以通过城乡规划时所建造的标志性建筑来进行。建筑的统一和延伸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存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主要成分即为城市规划的有力推动,解决城乡规划中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可以通过城乡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结合,尤其他们两者的结合对于我们国家的城乡一体化的最终实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门丽君.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3,03:31-33.

[2] 凌亚邦.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的意义[A].中国科协年会(分3)组委会.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科协年会(分3)组委会:,2006:6.

[3] 秦松旺,徐建军.城乡规划如何实现与建筑设计的结合[J].城市建筑,2013,24: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