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发展的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逐渐的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详细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组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改善经济发展分配方式等众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改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方式,进入从整体上增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手段。我国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号召下正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旨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改善经济结构,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开发与经济创新能力,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丰富经济发展管理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奠定夯实的理论指导基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增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全球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从节约环境资源、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中吸取传统经济发展的精髓,填入时代化元素,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反馈方式,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能力。经济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法,通过自身带有的法律约束性,不断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进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率和成果,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也为完善、修订经济法提供了实践反馈。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要将其转变紧密与经济法相结合,增进二者互动互馈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指导,及时纠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反馈,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极度紧缺,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要想改善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学发展我国经济的创新型理念,以求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科学转型。因此,我们更应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研究,冲破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冗杂障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逐一研究,并通过与经济法的紧密互动,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传统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体现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润回报,低成果反馈等众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优化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同时,促使个体局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而促使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经济法的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为其转型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经济法的出现可以及时调节我国经济市场的相关经济行为,是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沿着正确转型的道路,不断实践发展转变理论。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又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果反馈,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完善我国经济法发展,还可以从分本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
在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首先,应该从二者的基本内容出发。经济法作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强调国家政策与原则,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行经济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切实权益,改善我国生态健康发展问题,节约可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经济法的规定和号召下,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对于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企业单位的劳动法、企业法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获取要求做出了明确的法规规定,劳动者应该具有其职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劳动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也明确了对劳动者工作劳动能力的保障,引导劳动者注重自身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以往的经济法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然而正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过大,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体现出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现象。所以,要想进一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就需要弱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营造积极、放松的工作劳动氛围,促使劳动者可以在快乐、愉悦的劳动中激发自身劳动工作潜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当前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我国经济法能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明确指导,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创建、改革经济管理体系中,应该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存在潜能考虑进去,对劳动者的能力进行具体要求规范。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实施的关系
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为更多的劳动人员提供了就业发展机会,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观的成就,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主体经济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得益于经济法的实施和完善,经济法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实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法的完善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单位法律意识出发,制定出长期规划性法律法规,进而通过法律对企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为企业单位制定规划路线,以及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为不同行业提供良好、完备的法律指导。其次,应该及时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并通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后,纳入相应的经济法中去,及时出台这些法律法规。除此之外,经济法的发展实施,应该注重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不断丰富产品的功能,以求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最后,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对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相应完善,对公司法、劳动法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求不断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单位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和相应理念,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可以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反馈,与此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存在互动的关系。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减轻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劳动者能力素养的综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国经济法中,应该注重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并通过经济法发展方式转变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发展经济法。
作者:董丹妮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熊靓.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研究[J].市场研究,2016(10):21-23.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煤炭资源是世界范围内存储量最为丰富的能源,由于其成本低、可开采量大,因此在工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炭采掘业发展较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经将煤炭作为优先发展企业。我国是能源大国,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到了70%,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十分稀少,因此煤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主导地位都不会被改变。
1.制约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制约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对煤炭企业来说,生产规模大、产品多元化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较长的煤炭产业链能够将各煤炭企业连接起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对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煤炭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就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导致资源被严重浪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经营的道路,产品结构单一,开发能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个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趋激烈,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而企业最看重的往往是利润,‘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影响至深,在实际作业中,煤炭企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他们只在乎自身利益,并没有为后代着想。煤炭企业必须转变目前的经营模式,建设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煤炭企业,以技术为先导,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单一结构生产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果不加快转型,在新时期下,甚至会成为阻碍煤炭企业发展的罪魁祸首。
1.2制约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首先,煤炭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意识,对循环经济在市场中的作用予以肯定,由于我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受到传统产业模式的影响,面对新形势,很难一下子彻底转变,煤炭企业要不断完善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转变目前的单一生产结构,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不断开发煤炭行业新产品,以技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进行市场调配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此外,政府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管,那么煤炭企业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就会失去方向。如果煤炭企业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过度开采,就会引起地质变化、环境污染。有些环境问题并不是当时就能突显出来,而是我们后代的生存环境会受到影响,从长远考虑,转变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2.国外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
首先,美国政府对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的政策,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给予肯定,对煤炭企业的关注和监管力度十足,并将此上升到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高度。
其次,美国政府和美国煤炭企业大量投入资金,用于煤炭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煤炭副产品的处理工作,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洁净煤技术、煤炭零排放技术等都是美国政府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这些先进的技术为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煤炭企I的循环经济发展。无论煤炭企业的规模大小,也无论地区的偏远程度,都能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对矿区的治理等工作,并且提高了煤炭企业的自觉性,从根本上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动力保障。
第四,美国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将社会各方力量吸引进来,在共同推动下,促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美国民众、行业组织以及科研院所都积极地投入到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
3.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3.1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从宏观上来说,煤炭产业属于产能过剩产业,大量煤炭资源的开采,虽然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出现了煤炭产量过剩的情况,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老矿区,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和监管力度。首先,国家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煤炭企业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勘探力度,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为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其次,对现有的安全保障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煤炭企业需要加强的安全保障环节,煤炭企业要严格按照核定能力开展煤炭作业,保证老矿区的煤炭生产得以接续,最大限度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第三,新开的煤矿必须结合矿区内煤炭资源的实际情况,对煤矿的规模予以设定,与全省煤矿大基地建设规划相适应,对于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要严格禁止,不予申报;第四,地方政府要对辖区内的煤矿进行全面走访,发现不符合国家标准、环保要求、严重浪费资源的小型煤矿,要予以停业整顿和取缔;第五,加强对煤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薪资和福利待遇等手段,吸引更多的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人到企业中来。
3.2建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
资源和环境属于人类共享,煤炭企业在技术上实现了循环,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会转化为经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其一,政府通过建立制度的手段对煤炭产业的参与者进行规范和限制,制度的建立要从量方面着手,即以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行业规范等为主的非正式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不断明晰经济主体的利益。其二,政府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逐渐引导煤炭企业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3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关键词: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区域布局,资金供给,人民币汇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效益。
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使我国工业发展依靠进口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以上,铁矿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1998年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6年的69:31。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上升,加剧了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工业生产成本上升。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加快。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是个必然趋势。
三是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超出了当前的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从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
四是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人民币汇率不断变化。银行贷款利率的多次上调,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
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即在追求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以减轻环境污染,都会增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六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通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技术标准措施,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上述变化不是暂时的、个別的,而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制约和影响到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应对这些变化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使工业发展转移到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益的基础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居民消费品零售物价上涨了4.5%。这种高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转向经济过热,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继续实行从紧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选择是,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率高4-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20%左右。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