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科研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22-03
妇女与性别研究的蓬勃发展,是20世纪下半叶学术界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断发展的性别概念,挑战了传统固定刻板的性别价值和性别角色期待;在学术研究方面,妇女与性别研究更深入不同的传统学科领域,或颠覆、或重新建构学科版图,提出新的分析观点,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开设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传播知识理念。
一、学习的过程
参加“妇女教学本土化——亚洲经验”国际研讨会让笔者踏上了新的知识旅途。大学期间笔者接受的是传统学科的训练,没有社会性别理念。所以这次研讨会大致还是思想的启发,并未立志从事性别研究。会议上,学者们谈到了妇女学的国际化、本土化、民族化、主流化等问题。在谈到教学与研究时,他们着重讨论妇女学内部的结构如学理、知识、学科、课程、教学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学者们的探讨对初学者来说极具参考和启蒙价值。从那时起,笔者开始大量阅读性别研究方面的文献,性别研究宽广的学术架构和学术领域令笔者感到震撼。
笔者于2005年10月参加了天津师范大学举办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高级研修班”,2008年1月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妇女与社会性别第三期网络师资培训”。这两个研修班各有特色,同时又都突出了性别研究的跨学科性,强调社会性别的本土表现和重要议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学术的前沿性和本土的针对性。给两个研修班上课的老师来自海内外,从性别课程建设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及其亲身体验、感受的经验等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不仅使学员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也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资讯,这一切令来自国内各院校的老师眼界开阔。同时,还系统学习了社会性别理论方法,社会性别意识觉悟有了极大的提高和顿悟,逐渐有了社会性别的自觉和养成,使相关课程自觉地具有了社会性别意识。
学者们的到访和讲学,让笔者开拓了视野,从他们身上获取了力量的源泉,坚定了笔者从事性别研究和开课的勇气。如2004年,我国女性问题研究专家李小江教授来兰讲学两天,带来从事性别和田野研究的经验和信息;2006年9月20~21日,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王政老师为西北师大师生作了题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中的社会性别、阶级、种族”的讲座,王政老师语言风趣、思维缜密、论证严谨,特别是她提出的名为“赋权:改造社会性别等级制的关键”的议题引起了师生们深深的思考;2007年12月25~26日,浙江省社科院王金玲老师作了“引入一种新的视角:社会性别,学术前沿动态”、“女性社会学框架(主要知识梳理)”等四个专题的讲座,她南人的思维、北人的风格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问题促使我们超越经验层面,在更高的理性层面思考,比如妇女与、妇女与健康等。2008年1月,中华女子学院张李玺院长到访并和大家探讨了“女性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刍议”等问题,这些学术含金量颇高的专题极大地丰富和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课程建设。
2006年9月10~14日,西北师范大学召开了“性别研究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理论研讨会”。参会代表70余人,分别来自中华女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甘肃省妇联、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系统和高校系统。会议主要围绕“女性/性别学学科建设和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两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发言踊跃,各抒己见,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少数民族女性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前来开会的教师们,有男性也有女性,本人并不教妇女研究的课,但是很想知道女性主义是如何对她(他)们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这种方式,学术研讨会的聚会把妇女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扩大到专业的、已经在教课的教师范围之外。在西北特殊的地域条件下,通过合作与交流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横跨大学和学术机构界限的社区,说明灵活性、适应性和个人的信任以及一个清晰的教育眼光是多么的必不可少。同时我们也通过开展社会性别参与式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民族社区中传播社会性别意识;帮助少数民族女性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重新认识与定位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形成了一条从高校向社区辐射的有效途径,使得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深入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也使我了解到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状况,我又把这些经验和感受传给学生,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一、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现状
首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很多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只是兼上英语课程,这些老师的专业知识基础大都比较薄弱。有些老师在英语语音语调上都有不少问题,有的受方言的影响,一些音发不标准、甚至发不出来。而小学生基本不具备自学和辨析的能力,若教师的发音存在问题,学生也就照样学习了,日后纠正发音会比较困难。有些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并不十分用心,课上也只是简单教授学生几个单词,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上课初始还能学点知识,到了后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只是为了应试而教,会采取一些填鸭的手段,只要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就行,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较低。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大都不十分重视科研,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对英语词汇的变化掌握不多,科研能力有限。大多教师认为小学的教育,就只是重复性的上课,多年也不会发表与教学相关的论文,不搞课题研究,不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不参与教学研讨会,不研究小学生心理特征,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估,没有把科研当作教师的一项能力。
二、小学英语教师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其成因有多种,总结如下:(1)重视不够。首先,小学的英语教师所学专业不一定对口,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小学的英语教学,不少情况下只是让主课的老师代上英语课,这些老师本身已经有很繁重的课业任务了,再加上并非自己专业的英语,一人教授多门课程,根本无法专一研究一门学科,再加上对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视不够,势必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其次,小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没有牢固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英语词汇量小,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要做科研,十分吃力,有的小学教师甚至就是中学毕业,就连完成日常的教学都成问题。再次,在农村,小学教师通常是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加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于英语课程,只是应付了事。(2)待遇不高。首先,农村的经济、生活条件都远不如城市,在农村任教,教师们一人教授多门课程,课业任务中,待遇差,劳动与所得不成正比,这就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不高,没有其他福利和保障,这就很难吸引人才,很少有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愿意到农村的小学执教。(3)教育、学习资源匮乏。即使有教师愿意扎根农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出力,以农村现有的条件,教师也很难施展抱负。在农村,很少或没有可供教师进行教研的图书馆、实验室,至于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在农村根本不存在。这就无法让学生学好英语,而单一的课堂形式,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有个别教师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无法获得一手资料,很多有用的网络资料,在农村根本无法获得,而教师可以得到的资料也不足以支撑其教研活动。
三、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对于英语而言,指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改革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的。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的英语分为九个等级,其中小学要求完成一、二级的英语课程目标和内容;初中完成三、四、五级课程目标和内容了;高中完成六、七、八级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第九级是专为外语高中和特长生设定的课程标准。首先,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英语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也为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生能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日后的继续学习十分重要,英语是一门衔接性较强的科目,若学生在小学阶段无法达到既定标准,到了中学阶段,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力的提高成为必要,只有教师能够按照新课标授课,学生才可能按要求完成学业。其次,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与国际接轨程度在不断加深,英语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没有语言,交流无从谈起。要参与国际竞争,就不能让语言成为障碍。在英语学习成为普遍现象的大环境下,我国开始将英语的起点提前到小学阶段。这在英语人才云集的大中型城市并不难实施,但到了农村,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实施起来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训策略
要想让英语在农村的小学推广开来,必须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研能力,面对农村小学教师英语底子薄弱的事实,笔者对于如果提高其教研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转变思想、认识科研的重要性,这一点主要从校方和老师两方面下手。校方要重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将教研活动纳入工作日程,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教研的要求,制定目标和适当的鼓励制度,激发教师搞教研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本身,也要认识到在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不进步就意味着倒退,要让自己的教学跟上社会进程,尤其是英语这样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生的科目。此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加大对农村地区“三支一扶”倾斜力度,例如,服务期满的支教志愿者可以在继续深造、工龄计算、公务员报考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英语专业毕业生投身农村英语教学。最后,政府要适当给予财政支持,改善教学设备和英语学习环境。其次,要丰富农村小学教师的学习资源。学校应该尽量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多方面的资料,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力度。除了政府和学校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给予资助外,教师也要积极配合,利用现有的资料,互相合作,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开展一些类似基本功竞赛等可以提高能力的教研活动,多听课、多总结、多交流。再次,农村小学教师应多与中学、大学教师交流学习,尤其是英语课程,中学和大学通常比较重视英语教学,开展英语教学的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有多种多样的组织学生学习的途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若能和经验丰富的中学、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教学中定能事半功倍。除了交流学习外,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还应多参加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培训和专业培训,既从心理上真正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又从专业上进行强化。学校应定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轮流参加培训,包括短期英语课程培训、各类研讨会等,而基本功较差的或是转岗教师需要参加基本功培训、长期的基础性培训或是学历深造等。只有广大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拥有了较硬的专业知识,才谈得上进行教研活动。最后,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动力问题也是关键所在。虽然教师这一职业向来被称为神圣的职业,但它也具备普通职业的共同特征,教师也需要回报。因此,优化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负担、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也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专心搞教研的前提,只有让教师们没有课业负担和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全方面展开教研活动。
参 考 文 献
[1]龚奕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以浙江省武义县农村小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6):167~168
[2]李晓莉,杨国燕.关于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9(3):73~75
一、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滞后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科研起步相对较晚,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尚未来得及研究或研究尚不够深入。近些年来,不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很多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生源组织、就业安置、条件改善和规模扩张等方面,对教育科研认识不高、定位不准、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把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科研管理。由于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论文的数量虽有所增多,但真正从所教专业出发或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的理论不多,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总结上。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常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教育科研。随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师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过重,不少教师穷于应付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多门课程,无暇顾及教育科研或满足于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体会的总结上,造成学校管理思想和方法、教师的教育观点和理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本身教科研能力不强、水平有限。①科研与己"无关论"。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应属于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负责,职业技术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②教育理论薄弱。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中,相当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尽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也很有特色,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考,无法用教育理论来进行提炼而上升为理性成果。
第四,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科研工作的成绩没有同个人收入、奖惩制度和职务晋升有效地联系起来,整个学校没有或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也有些学校急于求成过急,将科研目标定得太高,脱离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员的科研能力的实际,使不少教职员望而生畏。
二、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科研意识
首先,努力使教育工作者:①对教育科学方法和教育科学过程有基本的了解;②对教育科学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有基本的认识;③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以示范带动全体。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应自己带头搞课题,以此做出表率,并及时把研究成果介绍个全体教师,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
再者,引导教师立足"校本研究",从教学反思入手,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性研究的开展使教师走出"教书匠"的角色,自觉地把科研当作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自我定指标、定任务。
(二)健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成立必要的科研管理机构,科研课题的立项、落实、检查、总结、鉴定等科研管理工作由教务科或督导室兼管。要加强教育科研,职业技术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研究室的作用,应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确定教育研究室成员的数量和职责范围,设专人管理,享受与同等部门职务一样的待遇。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统筹全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协调、督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科学地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并从经费、资料、设施等方面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条件,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将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融进各种制度和措施中,激发全体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以"外推力"触动"内推力",从而达到自觉学习教育科学,自觉研究教育科学的目的。
1、量化考核
(1)在以教师为本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对教师和学科教研室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并坚持每学期对教师、学科教研室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2)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套考核制度,加大了教学研究在整个工作质量考核中的比例,将撰写能力、教改实验和教研成果评比量化。由于考核评比中其他项目拉分差距不大,教学研究分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凡在考核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和学科教研室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并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评先、晋升直接挂钩,激励教师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创新。
2、科研激励措施
(1)学校教育教研部门应制定论文、教研、科研成果评比奖励条例。每年教师的论文、成果奖励申报表,交教育研究室审核,按不同等级给予一次性奖励。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校负责给予指导,其研究经费由学校适当资助,课题完成后,由学术委员会审定,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2)对学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教科研课题,在项目鉴定后可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教科研成果奖。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两个重要的功能,不能偏废一方。学校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充分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一、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都开始重视学校的科研功能。如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不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教学的科研人员;美国则将绝大部分国家科研机构设在大学,交由大学管理。而我国学校教育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压力,学校教学与科研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对待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误区,即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校为了自己学校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过分重视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就极为重视科研工作的参与,而相对忽视了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或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力量难与科研第一线的力量相提并论,有些专业基础课则交给年轻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教学。这对培养合格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迫切需要对此加以调整。
二、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学校教学与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却过分地重视科研而相对轻视了教学工作。如果想扭转这种局面,调整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统一,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综合化、一体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教学是中心工作,科研是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不能偏废一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措施。而要想更好地促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有必要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学校评估既要包括教学工作又要包括科研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方面的考核。通过相应标准的制订,促进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通过硬性标准的实施,形成学校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2.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教课,就不是教师;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科研是教师自我增长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教师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技,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再用于教学。这种“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就构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而使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对一个称职、合格的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就必须促使教师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有所发展,这样可以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更有助于教师职责的履行与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1.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多数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对教学活动采取的激励措施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二者在劳动付出与收益所得方面的差别也是存在的。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不可偏废一方,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
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教师的工作同一般教师的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在教学之外,学校教师必然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应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既包括科研工作又包括教学工作。作为教师,重点毫无疑问要放在教学上,对教师的奖惩、职称评定等应该侧重于其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工作应占的分量,联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恰如其分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学校及其教师既要重视科研又要重视教学,不可偏废一方。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出一个合乎公平的客观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促使教学、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66-02
数学实验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知识面广、覆盖学科多的实验课程。我校目前在电信、电力专业大二下学期开设数学实验指定选修课48学时,其中上机操作32学时,使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学实验典型案例》[1]。基于案例教学的数学实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学生反响热烈,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改善。下面,结合我校数学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谈谈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现存问题
数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对于MATLAB语言不熟悉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2)教学案例是五花八门的知识综合、令初学者有畏难情绪。(3)实验报告完成质量不佳。为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近年来认真分析了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对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教学理念
研究型教学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行动能力、全面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合作能力[2-4]。研究型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以学生为主体;融入研究的要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意义[3]。
以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对学术规范的掌握,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近年来,我们探索和实践了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学习、课堂研讨与实验报告撰写规范,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受益,创造出一种融洽、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现有的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一)高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学生人数增长较快。工科学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但由于高校工科建设独特的专业特点,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这许多不足和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设备的相对短缺与学校学生扩招的矛盾;学校规模扩大和各处教学实验场地的合理整合矛盾;教学项目增多与学生实验课时压缩的矛盾;设备利用率与设备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协调的矛盾;学生的自由时间与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同步的矛盾;学科发展互相促进与各实验室之间交流闭塞矛盾等。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如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加紧建设教室、实验室,整合教学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矛盾,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对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工科实验室实地调研
我们通过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走访和参观了多所国内“211”、“985”学校,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一是参观的高校管理规范,制度严格;二是设备先进,台套数多,有规模,人员素质高;三是社会信任度高,社会贡献率大;四是学生学习兴趣高,课时设置灵活,如有学校设小学期集中上综合性实验课;五是课题较多,学生参与程度高,成为小助手,小专家。
二、对高校工科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的分析
通过参观各类高校工科实验室,也结合高校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深入分析:
(一)教学科研思路较狭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脱离实践谈发展是不行的。
因此,作为高校的工科专业来说,更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拓宽办学思路,去工厂、去农村、去生产建设第一线,把部分实验搬到实践中,去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只有深入到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教学科研手段种类少、较单一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有课堂讲解,实际现场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研组讨论机制,幻灯演示,电影视频教学,生产现场实践等等。只有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右脑功能。
(三)教学科研设备规模小、技术更新慢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工科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是较为缓慢的,但发展势头很猛。学校应抓住国家建设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增加工科专业的投入力度,使工科发展提速。众所周知,由于工科仪器设备价格较高,场地需求大,学校的资金有限,我们可以尝试社会资金介入,如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定向向一些专业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免费实习场所、提供生产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学校在学生分配时可优先向这些单位输送推荐优秀人才。
(四)教学科研大型设备利用率较低,机制不灵活
近几年,各级各类高校利用各种贷款购置了一些仪器,学校也十分重视这些仪器设备的利用,许多高校也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购置时紧缺,使用时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五)工科之间联系少,不能形成合力
工科专业之间也有联系不紧的问题。如社会上有实际问题要解决,他们往往不可能找好几个单位,只能找一个单位谈,这时工科联系问题就出来了,联系紧密的话,可以互相协商,共同研究解决。实际情况是工科各学科之间互相了解很少,不知道对方在研究什么,研究的重点和强项在哪方面,结果会造成合力不够,不能接大项目,不能变成整体优势。
(六)与社会建设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基本建设日新月异。工科专业具有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十分适合与社会接轨。工科可以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在其他高校建立基地,不定期派人员进行交流,可以把社会相关技术人员请进高校为学生办讲座,做学术报告,加强交往。
(七)缺少与社会各行业接轨的平台
还有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平台建设问题。有的教师有很好的项目、技术、思路,却不知哪里需要;有的厂家需要某方面的技术或智力支持却不知资源在哪,联系方式、联系人是谁?教师本人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到处联系,只能守株待兔。接轨平台的建设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是制约工科发展的问题,解决好会使工科发展提速。
(八)与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在培养上技术脱节
学校在工科课程设置上存在滞后,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新技术、新装备层出不穷,高校工科教学要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有报道说某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又去上了技校学技能,这也反映出了课程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一切应从“人才市场”入手,不能闷头工作。我们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这里的“合格”就是指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九)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十分重要。由于工科的特点,许多实验项目要求多人合作,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如有的大型仪器,最少要求三人以上才能完成操作,没有团队不行;有的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知识,没有团队不行。团队建设的好坏,也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教学团队可以包含一部分的学生,让高年级学生参加进来,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教学相长硕果丰。
(十)教学科研攻关能力不强,社会贡献度不高
总理曾说过:“高校发展的规模、速度都不错,可是‘教育大师’却不是很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说过:“搞教学科研,要顶天立地才行”,这就是说高校不能仅有大楼,高楼,而是主要有一批“教育大师”,做文章做学问要顶天――就是要争取教学科研的世界先进水平,做文章做学问要立地――就是要争取教学科研要面向社会需求实际。
所以,工科的发展要有“教育大师”才行,都来努力争做“教育大师”。
三、改革创新高校工科实验室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有利于社会的事都要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先有思路,后有行动。要考察认清高校工科的实际情况,一切以高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总体思路,确定具体步骤,一步一步推进。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问题,不同条件,最大化地去试验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不断总结经验,创出一批新模式来。
(二)改变实验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在人、财、物上相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对独立各自按不同的方式运行,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是相对分割开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
我们可以做一些新尝试:
1、把教师分为A类人员、B类人员,简称教学A类人员、教学B类人员,根本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的传统,更好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成为统一的整体。
2、教学A类、B类人员均划入教师系列管理。
3、教学A类、B类人员可互相转化,每三年可申请变动一次,这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4、教学A类、B类人员的考核选拔同样标准、同样条件。
5、教学A类、B类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一人经过学习和培训考核均合格后允许同时持有A、B两证,待遇从优。
(三)课程体系协调问题,解决高分低能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教学科研要围绕社会需求来做。
所谓经常说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往往会表现为高分低能,可真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了,甚至有的会表现为高学历、低能力,学历和能力是不能直接划等号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提醒我们要改变工科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使它更符合社会实际,更合理,从而培养出复合型高素养的人才。
(四)教学科研技术问题
建设智能化无人值守全天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真正的能力,提高设备运转效率,提升技术实力。
工科实验室应利用新技术,可以建设几个无人值守全天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得到发挥,同时也解决实践课时相对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的矛盾,可以一举多得。
这就解决了学生自由时间与实验室时间不协调的问题,学生按规定步骤一步一步就可独立完成实验,显著提高学生的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五)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部分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把全校的大型设备建立IC卡管理制度,这些设备对那些被授权的人开放。任何人不得无理由拒绝。
2、给一部分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发放使用识别高级IC卡,这些教师凭此卡可进入全校任何实验室,申请使用大型设备。每年可设定用卡100次。
3、给其他老师发放大型设备使用识别会员IC卡,这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教学需要申请使用。每年可设定用卡30次。
4、每年学生凭学生证和任一位教师IC卡在相关教师带领下也可申请机时。
5、每年根据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发放设备操作人员课时开放补贴和下年度设备维护费,直接发放到设备具体管理人员账户,中间不做任何中转。
6、对使用积极效果好的教师可充值IC卡20次作为奖励,对长期不用的教师逐渐减少IC卡使用次数,直至收回。
四、加强社会交流平台建设问题,面向社会,使教师教学科研有的放矢
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建设,了解社会需求,使教师的教学科研瞄准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同时,在国内重要企业设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和大型企业建立联系,对提供重要信息的信息员给予奖励,对提供信息并成功设立课题的给予重奖。
五、工科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问题
建设一批顾大局、识大体、肯奉献、讲团结、说实话,干实事的优秀团队。只有建设团队,做到老中青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建设一批干实事的优秀团队才能保证后劲十足。一项课题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无疑团队是重要保障。
要讲奉献,讲团结,任人唯贤,对不能起到模范作用、学科带头人作用又不能胜任的应定期更换,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机制。
持之以恒,坚持发展,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的工科实践科研水平会有大发展、大飞跃。
参考文献:
1、赵霞.新时期高校实验室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5(2).
北京市育英中学
2015年3月,海淀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共同支持育英中学发展的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在育英中学加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校牌,将学校作为教科院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教科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育英中学发展提供全面指导和智力支持,在队伍培养、资源开发、课程建设等方面密切合作,不断探索构建科教一体化的学校发展模式。2015年,教科院成立了实验校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深入学校开展调研指导,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帮助学校梳理和确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教科研支持的着力点。在教科研支持中,把教科院的高端智力资源首先作用于教师,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成全、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1.开展课堂教学诊断,关注学生有效学习
教科院专家团队以“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为主题,先后进行六次覆盖全学科的教学视导活动,听评课总计达到222节,覆盖所有一线教师的课堂。教研员们每次听课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面对面评课,并以学科为单位向学校反馈听课意见,提出改进建议。专家评课时不仅关注教会学生什么,更引导教师关注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主空间;不仅要看教师是否讲清了知识,同时更要看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被学生接受;不仅看课时内容的完整性,更要看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有效性。学校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主讲、探究、评价)的备课、评课运作方式,两年持续改进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诊断研究使得教师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研究成为了教学工作的常态。
2.专家进课堂,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两年来,教科院学科专家走上讲台,上示范课 11节,为学生开设各类学科讲座15次,为学生做学科学法指导,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进与提高的策略。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也把有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拉近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距离,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每一次思想与方法碰撞的过程,都是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生发的过程。
3.让科研走进课堂,培养研究型教师
2015年开始,学校与教科院专家着力于研究把真实的教学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一体化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市区级课题。这些课题大多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在教科院专家带领下,重点开展的学科科研课题紧密契合中高考改革的导向,力图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
4.建立学科工作站,发挥资源辐射作用
1.题目难易适度
考虑到本科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不多,专门知识和理论基础有待加强,过于“精”和“深”的题目会使学生觉得难度大和无从着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研究型教学的开展。选择研究型教学内容时,我们考虑密切结合教材知识点,特别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结合遥感领域最新成果,选择适当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尚不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解决研究型题目的手段主要依托大学公共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查阅资料,分析现状,提出想法,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机仿真。例如介绍雷达图像军事目标判读解译时,我们引入美国的长曲棍球卫星及其拍摄的坦克目标的雷达影像,结合教材介绍的三种强散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从雷达目标散射特性出发,探讨分析如何提高判读效率和准确性。
2.兴趣吸引
在授课过程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教员从事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新灵感及时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将SAR图像车辆目标自动识别、小型化复眼成像装备等科研成果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拉近学生与最新成果的距离,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3.激励措施得当
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开动思维,灵活牵引,也需要学生热情参与,适当发挥分数(学分)的指挥棒效应是有益的尝试。在学生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中,目前是研究型学习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以后根据研究型教学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考虑适当提高前者的比重。
二、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型教学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探索也有不少创新,[6-8]主要是转换本科生的主体角色,由学生转化为科研人员,毕业设计课题转换为科研小任务,使本科毕业生能够主动参与团队科研活动,互动探讨,提高科研能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型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已经成为共识。
1.课题设计与知识储备
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三年多的本科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了一定的的基础。因而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型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应当让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创新精神、科研方法、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能够具备初步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笔者所在的教学科研团队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和目前所从事的科研任务,每年设计一个遥感信息处理专题,每个教师设计2-4个子课题,这些题目处理该专题下的具体小的技术问题,涵盖遥感图像校正、去噪、配准、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等具体技术问题。题目及其主要工作内容下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自由选择题目和导师。导师提前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特点,提供课题需要的部分资料,做好启动毕业设计工作的知识储备。
2.科研交流
在本科生进入课题后,导师应将其纳入所在科研团队,参与学术讨论、程序设计、文档撰写、阶段汇报等工作,使之成为科研攻关的一员。研究过程中,本科生可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及时和导师、其他研究人员交流解决。
3.研究生的辅助作用
高校科研的主体是教师和研究生,因而研究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辅助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高年级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已经受过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比较熟悉课题,研究思路较为清晰,研究工作有进展,具备辅助指导的条件。毕业设计题目若与研究生本身研究课题和团队攻关课题相关,则更为有利。研究生也是从本科生成长起来,对于整个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的过程更为熟悉,可以向本科生在更多细节问题上答疑解惑。
4.过程控制
良好的本科毕业设计离不开学校和导师对过程质量的监控。笔者所在院校从命题设计、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流程环节进行了时间和质量上的规范。这就要求导师在毕业设计全过程密切跟踪学生的研究进度,及时交流,适时提供帮助克服困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94-02
工业是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工科”学科涉及最多的产业。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一代应用型工人才的高等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研究生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是必然之路,与其他素质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更注重受教育者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同学科门类、不同类型的大学,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具有不同特性。
一、大学的类型划分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多样化将逐步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社会和教育自身双重选择的结果。高等学校分类是以高校的一些属性或特征为依据的,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定的规则,促进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和高等学校系统化,使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高校展开公平竞争,引导高校分类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高校分类由于不可能穷尽高等学校的所有特点和属性,因此只能是根据一些主要属性来进行。
研究国内大学的发展与类型划分,1996年上海智力开发研究所建议将我国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省部级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普通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类。1997年辽宁省教育研究院(邓晓春)建议,将我国高校分为科研教学型、本科教学型和专科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1]。2000年教育部院校设置处(戴井冈)根据大学学科设置的特征、学生培养层次、教师水平和学校科研活动开展情况,将高校分为研究型特点的大学、教学型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三种类型[2]。2001年清华大学(何晋秋)提出,我国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社区学院或二年制大学四种类型[3]。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按大学的科研规模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4]。2004年兰州大学(甘晖)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四种类型[5]。2005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马陆亭)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本科教学型学院、专科教学型学院四种类型[6]。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将我国高等学院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型大学、学士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四种类型[7]。这些划分各有特点;教育界基本认同现代大学是分层次的,相对一致的看法是,依据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把高校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型。分类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武书连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其实质是按大学科研程度的不同把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了更细划分。因此,如果除去专科学校,则本科及以上层次并冠名以“大学”的主要是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
二、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传统的工科是应用“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学科上发展起来的学科。通常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各个生产部门所形成的诸多工程学科称为工科或工学。
一些专家提出了中国大学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分类标准[4]。“类”反映大学的学科门类,按教育部对学科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数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学类、文科类、文理类、理学类、理科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划分涉及的大学科研规模,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每个大学的划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一般“类”在前“型”在后。例如:综合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学型大学,工科(学)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等。
工学硕士主要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在工学方面;工学研究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结合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课题开展,需要结合毕业后学生工作的要求进行。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勤奋学习,在工学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工科类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基本素质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即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并体现在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与团队合作精神之中。
三、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特点
我国整体上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发达的阶段,工科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需求量是各类中最大的。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其教学要以对于国家的建设起到大的作用为目标[8]。
研究生教育学生是主体;“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区别所在,其整个培养过程是研究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过程。应该说,研究生自身已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身心趋于成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较强,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和敏锐度较好,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较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猎取知识、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研究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更多地起场外教练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地是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研发现和体会,授之以渔,将学生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9]:一是技术层面,培养学生发掘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二是理论层面,培养学生理论思辨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融入到研究工作之中;三是思想层面,培养出独立思考、精神至上和具有普世情怀的学生。最终培养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有尊严地生活与工作的研究生。
四、建立研究生激励式学习的必要性
在培养过程中,不少研究生一方面不能适应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迫于就业压力与寻找更好的工作职位,比较多的研究生把找到好的工作作为第一目标;在科研方面,研究精力投入不足,不注重于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素质培养和科研论文的撰写,学术上表现出兴趣不浓等。一些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研究生学习意志不够坚定,学习的枯燥乏味与外界、网络等的诱惑产生反差,使得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进行学习难度大。因此,建立包含奖惩制度的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考核奖惩”再反馈到教与学的激励式学习方式是非常需要的;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分工与职责,使得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紧密相连,做好各自的工作,形成合力。在激励式学习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是期望的目标;周期性地进行“教学考核奖惩”,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要注意到,激励式学习需要各个环节有大的投入,才能使得闭环控制行之有效。
五、结语
当代研究生的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每个人都非常聪明和有个性,但高等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没有出现大幅度地提高。考虑目前情况,严格执行激励式学习的闭环控制标准可能导致教与学之间矛盾的激化,故需根据各学校研究生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具有1至2年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非常珍惜学习机会,有自己的学习想法、懂得学什么与如何学;研究生学习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硕士毕业后也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大学生工作1至2年,在接受工作的锻炼、确立了牢固的世界观后,再进入研究生学习,学习效果比较好;尤其是工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综合地,考虑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自身的主动学习做起是有效的策略,可以使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晓春.关于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结构布局的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3):15-23.
[2]戴井冈,贺绍禹,邱国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3):20-25.
[3]何晋秋,方惠坚,柏杰,薛澜,苏竣.对我国高等院校设置合理布局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15-17.
[4]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5]甘晖,王建廷,金则新,张兴福.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8.
[6]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101-107.
一、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门快速崛起的新型技术,它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以往的一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开拓了现行教学手段的发展空间,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使我们教学工作和科研可以遵循“低成本、高性能”的原则,从软件、硬件上展开,逐步实现教学系统的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以及三维交互系统的研制。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的实现方法
首先利用现有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和教学资源,包括各种相关技术专家和开发人员。本着自主研发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向,完成各类医学和生物学教学场景虚拟实现和模型建立,从而完成相应的模型数据库的建设,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科研方向和需求,逐步完善各学科教学课件的整合工作,包括医学诊治方案和试验场景再现的制作和标准化工作[2]。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医学与其它学科不同,针对的对像是复杂的人体。因此其操作回馈,除去视觉之外,目前还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即使在国外,亦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案例,要摸索的东西多。针对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的方案是立足现有条件,从实际使用的可能性出发,制作不必求全求大,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用VR系统实现作精、作透。对于能够模拟的,尽量模拟,无法模拟的,则想办法模仿。虚拟教学系统应遵循合理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本着实用性,高效性,前瞻性的原则进行开发和研究。
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该学习环境中去,以达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要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如手术仿真,影像系统仿真,电子病历模拟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3]。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如学生利用虚拟教学系统做实验,先阅读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说明和操作步骤,然后观察虚拟教学系统中的演示实验,再与模拟实验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交互“操作”,控制实验条件,采集实验数据,论证实验原理和规律,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随时可以由网上老师或计算机智能系统进行跟踪与纠错。
2.借助网络的虚拟化实现辅助教学。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借助于网络的虚拟化进行辅助教学,将是未来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方式。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情境和实际情境相结合,因为实际情境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等特点,这对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因场所等限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它有空间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一种可在课堂和实验室中就能找到的虚拟实现,还可以再现特定的环境。
3.构建虚拟现实的教学平台。
本研究结合虚拟现实和互联网技术,利用计算机教研室现有600台微机和6台服务器、创建.NET平台,在B/S架构上逐步开发出适合进行智能型的、交互式、分布式、图文并茂的教学软件,并通过互联网传输逼真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4.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远程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使一些应该开设的教学实验无法进行[4]。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图1 模块框架
三、虚拟教学系统实现的重点和难点
虚拟现实应用于教学中具有“减少实验经费开销”、“突破时空限制”等优点。在此基础上比较当前实现虚拟现实的几种解决方案,本项目并最终选择基于Flex的虚拟现实技术这一解决方案:利用3DS MAX进行建模、通过MXML+Action Script语言实现旋转、放缩等,并对该解决方案中的技术特性、方案可行性及应用于教学中的优势进行剖析;最后,借助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准备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和实施阶段),设计出一个虚拟教学系统,并结合结构学的应用案例对该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开发,为虚拟教学系统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开发途径和模式[5]。如对研究实体,通过3D MAX完成场景建模,再由VRML创建的三维虚拟现实场景,使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直接浏览并交互。模块框架如图1所示。
具体技术路线为:
1.在.NET环境和B/S架构上建立教学虚拟现实系统平台。
2.从计算机虚拟教学课件着手,到逐步实现不同学科的虚拟实现的过度。其中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声、图和影像的多维虚拟实现(其中包括医学影像,电子病历,LIS,HIS,RIS等。
3.逐步实现临床诊疗(虚拟手术,仿真影响神经元信号传导的因素等)的网络虚拟教学和远程仿真实现。
4.整合人工智能、仿真技术、图形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网络等多种技术于一体[6]。通过硬件设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实现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维信息通道获取信息的高级用户界面,从而为数字化教学的构想提供保证,填补一些国内在虚拟教学领域的空白,培养教研室科研队伍。
四、小结
虚拟现实技术是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并发挥神奇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时代。而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与现实社会逼真的虚拟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以自然的方式与学习内容交互,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15.
[2]任建.从教学媒体的演变看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J].电化教育研究,2012(8):12.
[3]林利,李春梅,刘畅.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构建临床诊疗实践教学辅助手段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169-170.
[4]胡万祥.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才智,2013(14):38.
[5]曾祥翊.从国际学者对话透视教育技术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1(8):9-15.
地处绵阳的我校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国防化学上有一流的人才和设备,因此我们可以联合开办国防应用化学方向,即与国防建设有关的含能材料(炸药)即硝基化合物化学,放射废物治理及放射分析方向,以满足西部大量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对这些方向人才的需求(注:我国仅北京理工大和南京理工大在开设该方向专业,但毕业生不愿到西部特别是一般离城市较远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工作,造成这些单位人才严重短缺,急需西部高校培养输送该方向的专业人才);我们已经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签定了正式的联合培养这些方向的应用化学高级人才的协议,并得到了积极和热情的响应,他们非常愿意并决心和我们一起将该专业办成全国一流的特色专业;我们已与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申报成功应用化学本科、分析化学硕士点办学资格。近年来我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了多项有关放射废渣固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获得了多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基金,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委派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楚士晋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后,双方的合作达到了水融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楚校长所研究的学科就是国防应用化学,因此一定能发挥地处绵阳的我校董事单位的巨大学科优势联合办学,将这个专业方向发展成全国有名的有特色的重点专业。
二、我校化学学科的现状
1.学科情况
化学教研室及现在的化学研究所,是我校最老的教研室之一,多年来承担全校基础化学教学任务,科研方向主要围绕材料学科开展。从1995年起共申报8次应用化学本科办学资格,直到最后一次于2002年申报成功,现有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硕士点,2004年度已申报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绝大部分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正按计划引进高水平人员。
2.实验室建设情况
化学实验室分为化学基础实验室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共计1200平米左右,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已不能满足需要,新化学基础实验室共3000平米正在新区兴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于2003年度批准立项,一期投资50万,能完成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对我校教学和科研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高技术测试设备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ICP光谱仪等还没有到位,精细化工实验室还未建设。
3.科研情况
多年来在生物大分子分子光谱学、纳米材料、工业废渣利用、化学建材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开发,200多篇,被SCI摘录10余篇,有数项科研成果已转化生产,为有关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绩突出。
三、适应我校发展的化学学科建设设想
1.化学学科建设
应明确化学学科在我校的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化学学科是我校理工学科的知识结构组成部分,更是材料、生物和环境的基础和支撑,本身又有广阔发展前景,是我校必须重点发展的学科,要让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欠帐较多,已不能跟上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毕业学生或对外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在社会上的影响。学校的大发展同样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责任和巨大的发展机会,理清我们的思绪,明确任务,制订好计划,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化学学科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成绩。在化学基础教学和学科发展方向方面,应做好基础化学课的教学,在学科发展和意见方向上,应研究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这些学科中的化学问题,对相临学科确实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并积极开展与这些学科的合作,相辅相存,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应用化学发展方面,办好应用化学的三个方向即应用分析、精细化工和国防化学。应用分析又称为工业和科研的“眼睛”,应把发展方向定为与我校相临学科紧密相关的材料分析、生物医药分析、环境分析和国防化学分析;精细化工方向应跟上国民经济发展,坚持在高新的新型化学建材、生物化工、药物合成等方向上;国防应用化学应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好协议,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一流的设备和人才,把这个方向办成全国有名的专业。研究生发展方面,在已有的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硕士点基础上,再申请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硕士点,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申报应用化学博士点。研究生论文研究应围绕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国防化学、分析测试、精细化工等方向开展工作,逐步的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深刻体会联合办学的“西南科技大学模式”的含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实现化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实验室建设
基础化学实验室:原有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已不能满足我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需要,经努力申报,已获批准在新区划拨了3000平方,具有相当水平的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方案已初步完成,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工作按计划于2005年建成。应用分析实验室:2003年度,申请获批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已投资50余万,初步建成能开出部分仪器分析和生物分离与分析的应用分析实验室,但一些对全校教学科研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分析测试设备还没有,这对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提升学校的档次很不利。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现阶段不太可能购买,因此应与地处绵阳的拥有这些设备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卫生防疫站、绵阳水务集团水质中心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保证我们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条件,并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精细化工实验室:精细化工属高科技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贡献巨大,绵阳千亿工程计划中,计划精细化工将贡献50亿/年,而目前仅10余亿元/年,这说明精细化工的前景,精细化工实验室的建立将使该方向学生就业分配和我校在该行业的地位作用及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创造必要的条件。目前该实验室还未建设,绵阳计经委有意出资30~50万在绵阳选单位共建绵阳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我校是最有希望获批的单位,如我校再配套30~50万,那么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就会在我校建成。同时应建立有关的实验基地,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按“产、学、研”的发展模式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国防化学实验室:国防应用化学含核材料与放射分析、炸药合成与分析、燃烧化学等,我校没有也不可能有能力建设该方向的实验室,但我们已和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谈好,由他们出设备和师资来完成该方向学生的专业课和毕业论文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信该专业由于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流的设备和师资会办成全国有名的我校亮点专业。校外联合共建实验室:前已述及,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投资建设上述实验室,这就要求我们应利用联合共建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人力和物力,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建立实习单位、聘用相关人才和有偿服务的形式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教学和科研上较大的收获,并与他们一起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3.化学师资队伍建设
化学目前的师资力量仅能维持教学任务,研究条件仅能基本满足少数教师的科研,形成少数学科梯队,大部分教师没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和条件,而是跟随其他学科有关教师做一些辅助型研究;学科内部沟通、配合交流和学术气氛还有待提高。面对越来越大的任务,要求我们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并以实验室和各类研究课题申报和开展为突破口,形成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领导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的数个学科梯队和群体,充分发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合作单位和外聘教授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形成化学学科高水平队伍和优良的学术气氛,在产、学、研多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