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育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半个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在德国各高校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为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介绍德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中学习和借鉴创新能力培养和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以有助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高校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构建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基础框架。德国在推动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成立以大学为依托结合中小企业发展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开展创业和创新方面的研究。
其次,1978年成立创业文献数据库(ELIDA)。该数据库已发展为拥有超过22000种资料,出版以创业专题为主的系列读物①。
再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制度。首先在商贸和手工业培训为主的非全日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然后在全日制大学正式开创业教育课。据统计2002年创业教授席位在德国高校增加到39位,创业研究的领域逐渐从工商管理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形成了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结合各高校特色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如波茨坦大学偏重艺术设计的创新培训课程,柏林洪堡大学的高新技术创业理念培训,科特布斯大学的专业创新课程等。
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与高校相结合。首先,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大力支持。许多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拜耳等公司定期举行创意大赛,项目众多。从公司研究课题到社会公益创业等项目吸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参加,有利于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创新的动态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
其次,从资金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从1999~2001年,德国政府投入了4200万马克支持高校创业教育②。同时各大高校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创业基金,创办创新公司。根据经济业发展合作组织的调查,为了促进洪堡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把高新技术和知识一站式转化到市场,柏林洪堡大学于2005年自筹资金成立创业服务公司,到2008年收益已经达到450万欧元③。其合作伙伴包括:柏林Adlershof科技园、Juelich研究中心、柏林公共发展银行、技术培训中心、伯克利的TTB西门子等。
莱比锡大学自2006年成立创业中心,年平均投资50万欧元,另为生物技术和制药每年追加26万欧元的创业活动基金。到2011莱比锡大学年已成立250个公司,近3000名大学生和员工参加了此次项目④。投资方为欧洲社会基金、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萨克森州立经济、技术和交通部、萨克森州科学和文化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发展,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新研发思想,有利于促进产一学一研的良性循环。
创业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践。德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了微小企业的创办,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公益创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首先,德国的创业教育针对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学校,如职业培训中专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或综合性大学。职业培训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注重培养一技之长,更多进行生存性创业教育,而在综合性大学创业教育更注重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的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运作,对创业精英和高质量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柏林工大的大学校园孵化器便是促进这种知识转化的一个很好的实证。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富有创意的高科技设计或作品,或者市场定位准确的商业运作模式,都可以得到进驻孵化器的机会。进驻的创业团队从商业计划书策划到创办企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商业运作或技术支持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大学校园孵化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这样有针对性扶持成立的公司技术含量比较高,创新性强,走出孵化器时,有些创办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有些通过并购或重组转化到大公司,还有一些把知识产权出售给有意愿的公司。
其次,德国教授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对创业教育的目的及创业教育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Faltin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向学校和社会定期开办创业培训和年度创业峰会。他从自己创业经历中分析影响创业的因素,剖析在创业过程中各种创新理念形成的原因和模式,认为创业教育要强调创新思想的产生,充分挖掘创业者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理念并运用到商业模式中。这种强调创新理念,并培养人们在实践中发掘创业机会和创新思想的教学方式,深受大学生和社会创业人士的欢迎和肯定。
注重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建设。宏观的创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⑤。在优化经济创业环境后,初创企业享有平等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信息透明,银行低息或免息等;在政治环境方面私有财产权和专利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在创业文化氛围方面也有很多尝试和努力,例如强调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培养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表彰长期致力于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学术精英,柏林自由大学的Faltin教授曾获得德国总统表彰。
另外银行和大型公司积极成立投资基金,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最终成为人类创造文明史上的核心价值之一。”⑥这也是大学创业教育对人类文明发展应完成的使命之一。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在注重构建宏观社会创业环境的同时,德国的校园创业环境也得到优化和保护,从而对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作用。
创业孵化器定期组织创业知识讲座和创业培训,随时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技术和法律等多方位咨询,大学生在创业阶段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如入驻柏林工业孵化器的大学生每月有2600欧元的生活费(是柏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3倍多),这对创业和微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德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首先,加强对微小创新企业的研究,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微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创业教育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果缺少对微小企业的研究,创业教育便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战要求,使创业教育陷入盲目性。
其次,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教授席位制度,保证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质量。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要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加强与有实力公司的横向联系。
再次,德国不仅在创业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的教授席位制度,通过成立创业研究论坛促进创业研究,还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不断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开出一片沃土。
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高校采取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推动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校不仅要研究生存创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研究机会创业的质量和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和公益创业等课题的研究,逐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
培养创业文化环境。国家和经济发生深远变革是因为创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领导方式⑦。创业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创业机会开发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整个社会的创业意识;二、创业示范作用;三、特殊的文化理念。一些学者认为一方面创业活动发达的地区,由于创业者受到共同创业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更多的人勇于参加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创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的社会赞许性有助于有创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人成就自己的创业⑧。我国的温州模式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受到永嘉文化思想的影响,温州人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优势,成功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地区私有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加强创业文化的培养?
首先,建立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不仅需要强调创新改革,还需要全体社会力量长期的培养和发展。这包括社会对创业文化价值观的赞许,对创业失败的接受和创业信息的共享。
其次,政府需大力扶持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和机会平等,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规范性,以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再次,高校要营造一个由社会组织、高校与社会企业跨界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对参赛作品进行跟踪辅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注重实践,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创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即培养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⑨。
高校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以创业开公司为目的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教育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为人生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准备;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就业率,但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仅仅提高就业率而设立。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是个导向问题。对创业理念和内涵理解不够,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的创业教师对于“什么是创业”、“为何要进行创业教育”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应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业教育应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第一,借鉴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建立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第二,重视创业教育与高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高校的创业特色。虽然我国不乏知名高校为此做出不懈努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特色和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业中心等。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应普遍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注重理念创新和商业运作模式的融合。
第三,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院系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选修课,增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学》等课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从普及到筛选,再到重点扶持,把生存创业和机会创业教育区分开来,对于有创业冲动和潜质的学生进行精英式培养,满足创业启蒙和创业实践的不同需求,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努力培养有高新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意,促其成功。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渠道集结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选聘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邀请社会力量加入到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参与项目的选题和合作,选拔出部分应用性强的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五,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内趋力、冒险精神和超前行动力等心理特质的培养,鼓励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匮乏,大学生参与度和成功创业率低等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改进,完善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德国的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促进社会创新力量和高校间合作,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注释】
①④Heinz K.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t German Speaking Universities and Polytechnics. http:///DWD/_621/upload/media_1450.pdf
②王森:“德国政府支持大学创业-EXIST 计划概要”,《全球科技经济望》,2002年第3期,第30页。
③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riteria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http:///cfe/leed/43201452.pdf
⑤Scott Shane:2003“A gene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the Environment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 p.147
⑥ Faltin G.Creating Cultur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2001,2(1):pp.132-137.
⑦李丽:“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高教探索》, 2012年第4期,第57~61页。
一、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达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运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即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管理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校本管理”是我国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有我国特色的校园管理经验。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是管理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说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完成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校本管理往往意味着学校的管理权被下放至学校自身。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在校园里的表现更为明显。不论是授课还是日常的考勤,从学生选课到教学课程的进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的应用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效率。在学校管理当中也是如此,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了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虚拟与现实交汇所产生的差距,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管理理念的先进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引导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被全社会所借鉴。同样,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会被学校所借鉴。教育管理在很多方面与社会上的管理是相通的,许多社会先进管理经验稍加变通即可以应用在教育管理上,这就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经验也在与时俱进,进行着先进化的进程。
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虽然高校管理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新特性,但是这些新特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一)推动校本管理,增强以人为本的精神
校本管理将学校的管理权大部分下放到学校,校长掌握着相当程度上的管理权。所以高校校长应该充分地摆脱过去受上级指令操作管理学校的局面,充分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自,将整个学校的管理放到战略目标上来,由过去的关心某个放面转向对学校事务的全面管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管理的目标。同时学校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地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引进绩效管理以及绩效工资等多种激励方式,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学校的管理部门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尽量的为学校员工提供人文关怀与方便,将以人为本切实从口号落实到实际中去。
(二)继续推动管理理念与手段的现代化
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需要现金的管理理念的支持,高校要在保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提高。要积极地关注社会新型管理理念的出现,积极地展开相关的研讨以及论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来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朝着未来的先进管理模式看齐,着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打造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充分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追求教育管理的和谐
和谐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人们发展的一种合理模式。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要追求管理的和谐。和谐的教育管理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校园内部的和谐,校园内部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校园的规划建设,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息,改善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来完成。二是校园的外部和谐。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地提升学校自身的素质建设,积极地同外部单位搞好关系,树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同时要积极地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多参加一些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或者自己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相关单位或者兄弟院校合办一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外部形象与知名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与校园文化层次。学术水平及校园文化层次的提高都会为高校带来较好的外部和谐因素。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合作,共同实现校园教育管理的和谐局面。
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三个方面,高校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使教育管理更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促进高校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践行性。诚信教育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智育有所不同。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其内容是受教育者以前不了解的崭新的内容,受教育者始终处于被吸引的状态。而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更多的玄奥难懂的道理,解决的主要是“诚”与不“诚”和“行”与不“行”的矛盾。诚信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对诚信概念进行理解,更注重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实践,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诚信情感、坚定诚信意志、涵养诚信人格。因此,诚信教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践行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诚信教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诚信教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通常是以知为开端,并逐步实现情、意、行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几个基本环节,并且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往往同时起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就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没有情感的支持,认识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与“行”就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坚定意志,则会使“知”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不能坚持。
2.认同性。诚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激情,活生生的人,作为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力,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具有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些主体性的表现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的地位而泯灭。因此,诚信教育实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审控等自我教育过程达到净化心灵,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对诚信教育目的的价值认同。
3.高难度性。诚信教育的高难度性主要体现为影响主体诚信品质形成的渠道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它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又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养成高尚的诚信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前途与职业技能,因为职业前途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专修诚信品质课程,因为诚信教育除了在特定的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渠道去实现。而在诚信教育活动中,一般地说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并不具有超凡的新颖性,基本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不讲自明,而且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比单纯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复杂得多。特别是对某种已经形成的立场、感情和习惯加以改造,就更加困难。何况诚信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经验的体悟远远超出他人的知识传播与灌输。这是诚信教育比知识教育、工具和理性方面的各门学科的教育难度大得多的原因所在。
4.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指诚信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就诚信论诚信,只讲主观不讲客观,而是联系客观条件,结合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载体来做。这就与其他的教育不同,诚信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是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同时,人们诚信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起伏的,影响诚信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加上人们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思想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综合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手段,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状况,综合地开展诚信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
我国高校诚信教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诚信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使教育对象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和真的启迪,这是提高诚信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1.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诚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但是,目前在他律教育方面正面临着诚信道德认知教育少,他律约束不到位的局面,一是没有明确的诚信教育的目标。仅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上提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没有明确地提出诚信方面的层次要求,更没有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诚信教育的内容要求;二是诚信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所占比重较低,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既便是作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也少,讲解不深、不足;三是诚信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十分薄弱,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由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与诚信品德教育相脱节。在自律教育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诚信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仍然重视不够,对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定位研究,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把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与其它类型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形式区别开来,找到其确切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创办出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分类较多,如有根据专业性来分的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曾琳2005.2);有根据教育层次分的研究生音乐教育、本科音乐教育以及专科音乐教育(杨柳2003)。但上述分类均是以单一的指标来进行划分的,而且只从宏观上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划分。本文尝试从综合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学校类型等指标入手,把高等音乐教育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且各个子系统中又包括完整子系统的结构模式(图1)。其中系统Ⅰ和系统Ⅱ在文献中经常使用;系统Ⅲ是笔者根据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实际概括而成,它包括高等专业院校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四大类。在这四大类中,除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外,其它类型的音乐教育都与特定的高校类型相对应,而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则是涵盖多种高校类型的非专业音乐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从图1(见下页)可知,在系统Ⅰ、系统Ⅱ和系统Ⅲ中,虽然各自的划分标准不一,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交叉的。图1(见下页)显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属于系统Ⅰ的专业音乐教育,也属于系统Ⅱ中的本专科教育;但在系统Ⅲ中,它与高等专业院校音乐教育、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都不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它与高等专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学术价值取向、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价值取向,以及高等院校普通音乐教育的通识教育价值取向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特色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它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具有如下主要特色:
(一)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方面主要有如下表现:首先,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高职院校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其目标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综合性,单一的或高深的培养目标难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培养目标体现社会性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音乐既要表现时代精神,也要体现艺术个性,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既充分接触社会,体现社会发展的脉动,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艺术的个性特色。最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体现技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技能性,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但艺术的真正底蕴在于其内在的素质,高超的技能来源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样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培养规格的应用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在培养规格上着重于应用性。应用性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这种定位,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也充分体现市场的变化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注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能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需要。我国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过程的应用性体现不够,培养的人才直接应用到社会中仍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训过程,因此加大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实习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培养艺术通才。艺术通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是有机统一的,应用性要求在学习的内容上宽泛,即所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但在专业上并不要求过于高深,学生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然后以某一特长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一种“多学科、复合型、圆锥式”的人才类型(胡建华2003.12)。
(三)培养模式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多元性,单一的培养模式显然不利于完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按人才成长的规律有机组成的一系列教育过程的统一,它本身也是柔性的,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我国传统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基于专业教育的思路,在适应性上滞后于时代要求,在结构上过于刚性,新时期的社会变革要求重构我国高职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将以柔性化、综合性和个性化为基本特征。
1.柔性化
柔性化对应的词是“刚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社会的变化已超越了常规的时间计量单位,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变化的要求,传统的刚性培养模式显然力不从心。因此,重构柔性化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提高其社会适应性、跟上时展要求的根本要求。
2.综合性
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现了综合性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有广阔的文化视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要求音乐专业学科内容的综合,如专业知识(如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教育等)与相邻专业基础知识(如影视、戏剧、舞蹈等)的综合,专业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的综合,也就是说,逐渐消融知识之间的人为划分,合理重构知识结构,弥合知识之间的裂痕。
3.个性化
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柔性化是统一的,它本质上是要求“因材施教”。在高职音乐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音乐专业教育的特殊性,体现个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是指在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允许个体表现自己独特的禀赋,按个体的兴趣爱好与才艺特长,营造有利的成长空间,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在制度上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潜隐的“政策性保护”(事实上,艺术系已存在的一些特殊规定,如对英语要求的降低,录取中文化分数单独划线等)。(四)培养对象的普及性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它与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专业院校的“高门槛”入学标准不一样,在入学的门槛上较低,也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神,在培养对象上具有普及性。但是,从高等音乐教育总体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虽然具有普及性质,它与高等院校的普通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还是明显不同的。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普及性是相对于专业音乐教育而言的,它一方面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训练,受到专业音乐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也体现社会发展对艺术通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出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通才,这正是体现其特色的关键所在。如何把高等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机衔接起来,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到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训练,这正是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巨大发展空间所在。
(五)培养效果的即时性
从学生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的实际出发,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教学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新德育手段;立足现实职业情况,借助成人教育机构,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成人高校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成人高校的门槛不高,实际录取分数较低;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教师要想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性不大;学生由于基础差,上专业课听不懂,上思想政治课又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德育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2.集体观念弱,组织纪律性差。现在的成人高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从小备受呵护。特别是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娇惯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惯。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个人占有欲强,不喜欢别人分享他们的物品,也不会去主动关心他人。
成人高校本身的特点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在学生思想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学生形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很大改观,法纪观念淡漠,违纪事件时有发生。
3.专业设置不适合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成人高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专业提升教育,它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成人高校实施特殊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现代职业快速转换的需要。
而现在所谓的人才,已不仅仅局限于高超的技能,对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便包含职业道德素质。成人高校坚持专业为导向,吸引了大量学生,体现了学生与社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因此,成人高校的就业便显得尤为重要,要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就要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成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思路
1.以现实生活为原点,融通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教学琏。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预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我国成人高校的教学用书上提到“现代职业的发展呈现专业化、智能化、复合型、创新型的趋势。”①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特别是需要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希望耗费不多的培养费用从本企业内部就能选拔出自身发展需要的可用之才,社会、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给成人高校的教育带来一定压力。
成人高校除了要保障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际技能,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固然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但并非唯一场所,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定联系之中的,要想取得德育教育工作较好的实效性,必须融通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学琏,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2.改革教育方法,广泛宣传,努力扭转成人高校的不良影响。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使社会对成人高校学生是考不上其他学校的差生的思想得到扭转过来,切实解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成人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逐逐渐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些旧的观念。良好的校园文化宣传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的教育者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国家应该在法律、法规上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形成有利于成人高校学生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成人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高校作为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而学校氛围对于成功的实施良好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提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的教育琏条的衔接。专业教师由于注重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没有过多要求,可能造成学生无意识的模仿,破坏整个德育教育过程。另外,家庭因素也是德育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对个人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被孩子接受,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太子”、“公主”,从而养成了他们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不认同德育教育理论,也接受不了德育教育。所以,学校要想取得德育的实效性必须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融通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整个德育教学琏,才能使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取得成功。
3.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创新德育教育手段。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对人的素质提高、社会全面进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人高校的学生正处在接受新生事物、新知识的最佳时期。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同样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迅速普及带来了网络资源的丰富和网络资源共享的便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掌握了网络技术即是掌握了一门新的学习方法和生存工具,成人高校的学生在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在网上学到更多自已想学的知识。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不需要用真实的身份,能接触到各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大家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以就业教育为基点,是我国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钥匙。适合社会的人才不仅要技术过更,还要有优秀的工作品质,这也决定就业教育应作为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首先,必须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是开启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钥匙。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评价一个成人高校成功与否的关健,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
其次,针对目前社会提出的复合型人才、技能与创新同时兼备等理念,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实施德育的环节中加入相关的行业职业法律、法规,职业案件的授课内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了解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应该遵守哪些行业规范,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13-03\[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美国著名大学教育专业实习的有效经验与特色之研究”(CX2013B202)。
\[作者简介\]徐丽婷(1987―),女,山东青岛人,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国别教育比较;吴蓉(198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国别教育比较。
探究美国高校教育实习制度的基本特点,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初等教师教育最佳院校排名,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缩写为MSU)居第一位。该校初等教育专业实行五年制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幼儿园至小学五年级(K-5)全部学科及小学六至八年级(6-8)特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本文结合该校初等教育专业实习案例,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美国高校教育实习制度的基本特点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教育实习目的解析:基于专业理念的维度
教育实习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将实习教师培养成为合格的课堂教学者、管理者,更要从宽泛的专业化理想和信念上提高其专业素质,重构教师专业素养的知识基础和能力。\[1\]
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学术项目及政策委员会于2006年通过八项教师教育标准(见表1)。在此基础上,该校初等教育专业强调以下五项内容:对学科内容及“理解性教学”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对全部儿童以及包含多样性的班级及学校做出民主承诺,学会如何在班级及学校中建立研究共同体,学会如何参与完善教学、学校、教师行业的实践,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表1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标准\[2\]
〖XB,HT10.H,J*2;Z2〗序号标准标准内涵1通识教育开展有效沟通;进行价值观教育;明确权利与责任;尊重差异;尊重共同性;联系政治经济环境;形成全球视野;关心学生2科目教学进行自由探究;有效呈现学科内容;开展理解性教学;寻求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和真实性;注重知识的运用;促进自主学习3融入学生并予以回应尊重,关心与沟通;调整课程;激励与参与;包容、适应并因材施教;评估及调整4课堂组织形成共同价值观;追求平等与包容;组织民主调查;教给学生沟通的技能;参与形式;组织活动;评估及调整5学校设备的使用教室设计;使用多种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以技术促进学习;以技术加强评价;监控技术问题;设备维护;评估并调整6融入教师及学校遵守政策规定;促进校本实践;参与问责;建立研究共同体7与监护人及社区进行沟通维护学生利益;了解家庭结构差异;融入家长及监护人;利用教学社区资源;进行社区沟通;儿童权益宣传8专业发展履行教师职责;培养教师素养;提升教育理念;协调工作关系;教学反思;教学探究;评估及反馈以教师教育标准为导向,与培养目标相一致,MSU初等教育专业实习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师候选人获得成为今日之学校中的一名优质、高效的新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养成富有成效的实践习惯。就专业理念而言,其教育实习强调价值观教育,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无疑有助于实习教师将职业道德、文化观念及法律等社会规范内化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个人情意,形成先进的专业理念。另一方面,该校注重培养实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多样性开展教学的能力,倡导理解性教育方式,强调实习教师的“教”与学生个体的“学”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基于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实习在未来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亦有助于实习教师完成社会规范由内化为个人情意到外现为教育行为的转换,实现其专业化的构建及潜能的开发。
二、教育实习课程解析:基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美国高校普遍注重教育实践,教育实习长达1学期甚至1年,教育实习学分比重高达10%甚至20%。此外,美国高校注重教育实习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既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横向维度的结合,又注重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在纵向维度的内在关联。
以MSU为例,为达到教师教育标准及专业培养要求,该校初等教育专业开设教师教育序列课程(见表2),除课堂教学时间外亦对现场活动时间做出明确规定,在横向维度实现了教育实践与理论指导的结合。大三学年,开设课程TE301,每周现场活动时间为2小时,要求学生与一名儿童研究对象进行不少于45分钟的直接交流,参与语文学习相关活动,并利用剩余时间就此进行分析;大四学年,课程TE401/TE402每周现场活动时间为4小时,要求学生进行特定科目课程的规划与教学、小组或个体指导,协助开展评估活动,收集并分析儿童的书面作业等;实习学年,除开设TE501/TE502教育实习研讨会外,仍开设四门同步课程TE801~TE804,并且各门课程均设置每周3小时的现场活动时间,以帮助实习生回顾、拓展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课堂实践,开展基于标准的规划、教学及实践评价。\[3\]表2MSU初等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
〖XB,HT10.H,J*2;Z2〗学年课程名称学分实习设置一/二三四(秋)四(春)TE150反思性学习;TE250社会机构中人类的多样性、权力、机遇TE301学习者、学习与情境教学TE401对不同学习者的学科教学TE402教学实践设计33456作为课程TE301的先决条件・主题:语文(作为全部学习的基础)
・30小时/学期,平均2小时/周・科学、社会研究教学法(TE401);
数学、语文教学法(TE402)
一、研究生群体特征及思想概况
自1978年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在校研究生已经成长为一股人数庞大、分布广泛、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力量。归纳起来,目前研究生的群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源结构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招生政策的调整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生源结构日趋复杂,由过去主要以本校应届生为主,到现在的外校应届生、辞职考研人员、在职学习人员、同等学力者与本校应届生平分秋色的局面。研究生在教育背景、社会阅历、婚姻家庭、年龄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在面对社会问题及思想波动时的个体差异也很明显。他们的主体意识高度觉醒,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更为多元的倾向,这就构成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挑战。
2.政治修养欠缺,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尽管研究生大都受过多年的理论教育,但是他们尚未真正形成以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不能用辩证、全面和历史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为数不少的研究生不具备客观、正确地分析评价政治的能力,并且普遍存在模糊和错误的政治观。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有些研究生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道德评价采用双重标准,知行难以自觉统一的问题,并进而对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研道德素质产生冲击,表现为部分研究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缺失以及科研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失范等。
3.独立意识强,思想教育难度大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更具独立性,强调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作为高知识群体,他们经常接触学术研究的最前沿,思想开放,善于独立思考,对于所获得的信息大都要通过内在思考才可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由于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研究生在对待外部世界问题上都有自己有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并且他们已经历过大学阶段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和情感上不愿接受研究生阶段的“再教育”,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存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也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西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生源地以西部为主,生源结构与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水平和教育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还有差距,这使得西部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时缺乏足够吸引力,无法招揽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踊跃报考西部院校。由于生源地以西部地区为主,导致生源结构与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虽然近些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已获得历史性突破,但西部基础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质量不如东部等发达地区是不争的事实,受其影响,西部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也要逊于发达地区,由此导致西部高校研究生在科研及就业上相对发达地区院校的研究生处于劣势,这对学生的心理自然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由此也加大了西部地区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压力。
2.教育投入不足,地域经济对教育支持力弱
西部各省的社会经济水平总体赶不上东部发达地区,虽然西部大开发工程实施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加以扶持,但西部教育的资金、人才缺口依旧很大。2007年西部12省区中央及地方教育经费投入总计1900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的19.36%,平均每省区投入158亿元,还不到同期江苏省教育投资的四分之一,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8.29%。由此造成西部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资金投入难以保证,研究生的科研经费和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对学校及教育体制难免更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同时总体较弱的经济实力、和较低的工资导致科研学术资助及毕业生就业的本地安置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对投身西部建设缺乏热情,毕业后争相涌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谋求发展。西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争取具备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留在西部工作,既要“教得好”还要“留得住”。这“去”与“留”之间的矛盾实质上也成为决定西部社会发展速度的关键一环,由此进一步加大了西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为抢抓机遇快速追赶,“唯科研至上”的负面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转向产业化、信息化、集团化,社会资金与教育实体间的利益关系趋向多元,校园网络开始大范围普及,大规模的院校兼并重组对教育资源配置做出了重新调整。为了抢抓这一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西部高校通过多方动员、积极谋划、突出重点,在业务教学及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高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思想政治工作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工作方式传统,方法简单,专业德育队伍建设也不完善;研究生培养中重学术研究、轻思想教育,唯科研成果至上又进一步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的偏颇。
三、加强西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特点与困难,加强西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本着立足自身潜力,积极开拓渠道,扩大教育实效的原则进行。在这之中要重点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活动的操作性和参与性都较强,实效性好,很适合西部院校开展研究生德育教育。在这方面一些西部院校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如西北大学的“黑美人艺术节”、四川大学的“学生社团文化节”、西北工业大学的“航天科技文化活动月”等校园文化活动,无论是组织筹划还是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水准,已朝着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在校研究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教育素材丰富的有利优势,积极帮助由应届本科直接考上的研究生增加社会阅历,对已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在职或辞职读研人员加强指导,为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及个人思想问题提供思想上和政策上的指导,使其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
三是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已经在高校科研、管理及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又使得网络很容易为各种有害信息所利用,所以要切实加强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西部一些高校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如西南交通大学的“扬华素质网”、兰州大学的“萃英在线”、西南政法大学的“红歌网”等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对各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是要努力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研究生由于生源结构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科研的同时还担负着家庭、工作的担子,负担过多既影响了学术科研工作的开展,还容易使学生背上思想包袱,并进一步对其价值取向和学术态度造成不良影响。西部高校家庭生活困难学生较多,加之研究生高昂的学费,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加大对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留在基层、留在西部、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五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管理体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通过完善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科学规划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专职研究生德育队伍的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深造,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与研究生生活、科研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和改进西部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西部实际,准确把握西部地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充分利用地域现有优势,克服当地教育经济基础薄弱的不利因素,积极寻求投入低、实效好的工作途径,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西部社会经济进步和民族复兴大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9):39-41.
[2]方燕.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8):4-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与现实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积极拓展多种有效途径,以便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特点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可以说,学生的政治方向主流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和思想文化空间的拓展,导致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客观现实,以及所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就业观念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
1.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2.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渴望情感需要和异性接触是一种普遍现象。
4.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交往实际和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都得到协调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1.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围绕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经常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拓宽学生公寓管理渠道、创新公寓育人新模式。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过学生工作经验且热衷于辅导员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直接进驻学生公寓担任“公寓辅导员”。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党团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学生公寓的楼长、层长以及宿舍长,协助“公寓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共同构成大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有助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深入性;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和引导;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成才的意识与能力。
3.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高等院校是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重要平台。⑴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专题网站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不断增强针对性,不断提高艺术性,不断提高点击率。⑵建设校园主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⑶建立校长电子信箱、在线互动、心理咨询等网上交流平台,及时掌握校园网舆情,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及时消除负面影响,确保学校稳定。⑷要培养一批网络教育的大学生骨干,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展正面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⑸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校园网BBS的管理,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⑹要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以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
4.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必须及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进行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大对心理咨询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安排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为培养心理健康、品质优秀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保障。
5.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他们今后溶入社会环境、发展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合作共事思想 、保持健康情绪,促进学业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交往的核心内容,一是沟通,二是合作。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日常交往活动,要把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真诚与人相处,以诚交友,宽容他人;学会团队合作共事,学会善解人意,学会赞美,学会换位思考。
6.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面对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学校既不能不闻不问不管,也不能单纯去“堵”,而是要进行教育引导。应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好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正确的恋爱是应对对方负责任的。面对失恋进行自我调节,千万不要丧失理智,更不要走极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要轻易相信网恋,更不要轻率的与网友见面,以免被“恋人”骗钱劫色,造成轻则失财失身、重则丧命的严重后果。
7.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高校的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帮困助学体系,应以奖、勤、贷等“造血型”的帮困措施为主体,以助、补、免等“输血型”的帮困措施为补充,让学生因刻苦学习而得奖,因勤奋劳动而取酬,靠信誉而得贷。同时在“助、学、免”中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温暖。既要为特困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又要使他们自觉地培养自立、自强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8.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高等学校要从新生入手,给予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指导,指导大学生根据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即要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发展方向,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高等教育对人才发展后劲的需求和未来的适应性、提高择业竞争能力和择业后的发展能力。同时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直接的就业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要吸收社会上的专家学者、校外知名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就业师资逐步走向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入学新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将新生入学教育做成一个持续的、分阶段的、按步骤实施的教育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入学后的自我感知和引导教育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校,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奠定大学学业收获的根基,而这个过程要贯穿于大学第一学年。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思想、不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大学之前的学习缺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了解,这使得他们具体行动的能力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实际行动中有时不能正确地判断相关问题。
(二)追逐世界潮流,但责任感淡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潮流的追随者,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推崇变革创新,在他们身上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同时,很多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现实甚至偏向功利,一些学生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将来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很多事情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重视个人利益,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乐于参与实践,但判断能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尝试的群体,他们向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却涉世不深,没有经验。因此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他们往往难辩好坏,不分真伪,很多事情都会去尝试。另外,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经常简单化、片面化。
(四)自尊心强,但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束缚,有很强的自尊心,习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问题。但他们却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
(一)生活环境变化与人际交往困难
新生入学后会进入新的环境,这时候,一方面新生自身想融入环境而表现出强烈的交往意愿,另一方面自己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加之之前家庭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得其不能主动结交朋友,从而阻碍了彼此的交流,导致了孤独感的出现,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心理。其次,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来更加容易地跟世界沟通。一方面获取信息资源更方便,甚至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很容易跟周围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进行交谈。另一方面,学生的沟通不是通过传统的媒介来开展的,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只有统一的符号,缺少了情感、神情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在真正社会中成长。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新生将大学想象的过于完美,进入现实的大学以后,却发现与理想的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误而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有些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想象不符而存有失望。这些新生无法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打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失去以前积极进取的心态,变得怨天尤人、碌碌无为。
(三)不适应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
大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每学期都在不断变化着多门课程,同时课程大多是大班上课,课程多、进度快、讲课粗略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而且,许多学生习惯了中学时的“填鸭”教育,不能主动钻研、分析书本内容,更不懂如何自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将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而当老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新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迫于学习压力而陷于苦读书的境地。
三、入学教育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网络的益处扩散和行为纠偏,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的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通过辅导员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发表正能量言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及时抛出正义观点,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使他们能够认清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校史、校风教育
校史、校风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认识到各项优良传统以及建校以来的各项成绩、荣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将他们融入到学校特有的风格中。通过校史教育使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校情、概况、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校史、校风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上进心。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以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将来的职业适合种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要做好的各项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深切感受到就业、择业区别,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这样就使新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更有针对性。
四、入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规章制度
新生入校后,学校虽然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学习时间,讲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条款众多,学生不能有效牢记所有的内容。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利用点滴的具体事例对相关条款进行指导和分析,使新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学校的制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为人做事风气,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学习的中心地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课余兼职、知识讲座、资格认证等种类繁多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拓展空间去充实自己和锻炼自己。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虽然面对众多的活动内容,但学习始终是不可动摇的中心主题。应该通过学生集体自习、学习经验交流、中期考试、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形成学习氛围,固化学习习惯。
(三)注重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仍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学习、活动仍旧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实践证明:在团结、学风浓重的班级中,学生们能够拥有归属感,开朗、积极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较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组织他们熟悉班级同学,建立班级意识,带领他们尽快形成有各自特点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以上就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新生的特点和由此引出的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些见解。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更积极、健康、充实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可靠、顶用、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丽颖.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关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2):130-132.
[2]张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J].铜凌学院学报,2007.
[3]丰硕,张智昱.高校学生入学教育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2006.
[4]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3,7(2):6-8.
[5]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6(90):49-50.
[6]李荣光,王发棠.浅谈高校新生人学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7-141.
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就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今天,党和政府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敌对势力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加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我国的思想阵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感。
一、明确内涵,进一步把握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思想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社会转型带来的的新变化,给我们今天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其广泛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包括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众多改革。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事物的发展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并认真探索其规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
(1)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已经出现明显的的多样化,这已经让新时期的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其实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来讲,会对人们在效率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自立意识的增强上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所谓的“社会存在”,也会让今天的人们在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上发生变化和产生影响。
(2)今天人们在生活追求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美德也开始在一些人头脑中发生淡化现象。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生活追求在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生淡化,人们在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严重扭曲。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找出这个规律和特点,及时纠正师生的错误思想。
2、其次,我们要了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宏观环境提出的新挑战。主要是三方面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二是科技全球化的挑战。三是市场经济的挑战。
(2)学校周边及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以前学校四面围墙,学校生活远离了社会,学生的信息渠道单一,上学不用缴费,毕业不用愁分配。而现在就业方式双向选择,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既要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利益调整要引导师生积极而有效地反对“西化”、“分化”的图谋和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3)师生思想特点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今天的广大青年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思考中选择,又在选择中思考。虽然在政治观念上是积极、健康的,在思想上大多数人还是向上的,但是思想特点的变化已经表现的十分突出。他们的时代精神尤为明显,传统的东西在思想上保留得越来越有限,更多的表现为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主体意识等,所以今天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科学精神、理念信念、公德意识、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去加强和研究。
二、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教师和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是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来自外部及内部的一系列挑战,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不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对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创新教育方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重视教育的成效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具有鲜明的痕迹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如70后的保守和思想传统;80后善于思考,不甘寂寞;而90后处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期,物质丰富,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社会普遍认为他们在家受父母宠爱,好逸恶劳,不太考虑别人,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等。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之前我还不得而知。但自08年起当面对的学生开始不断被90后充斥的时候,我对他们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首先,我看到的是具有很强自律性、独立性的学生。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即一个人前来;入学之后本以为我们遇到的是一群小皇帝,对学校生活一无所知。然而出生于网络时代的他们,早已“运筹帷幄”,在网上咨询好了各项大学生活“秘笈”。比如在百度大学吧,到处都是新生们的帖子。从咨询入校手续的办理、宿舍的安排,到学校的饮食、选课攻略应有尽有。“通过论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一位大学新生如是说到。实际上,不仅是学校的事情,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他们都善于从网络寻找解决方案。的确,我们忽视了网络的效应,这也是我们70后和80后所不能比拟的条件优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90后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善于挑战自己,个性张扬是90后大学生的性格“标签”。
二、90后的高校教育
曾经有人跟我说过,现在的大学生缺乏信仰,思想幼稚,过分追求一种肤浅的休闲文化,迟到旷课,学习态度懒散等。而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确实发现这种思想的存在。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90后的身上,只是90后面对更多的社会诱惑,再加上不羁的个性,很容易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这就需要加强老师的引导。在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得知,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其实更加现实,对自身的需求也很清醒。他们认为大学课堂枯燥,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内容陈旧而且跟不上时代。有些老师习惯于把他们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比较,找出他们的毛病,而这些正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传道解惑对90后而言,仅仅是基本的要求,亲和力才是第一要素。“吸引我的,除了这门课本身,更重要的是老师这个人。如果我不喜欢,我怎么能上好你的课呢?”有些学生如此直言不讳的评价老师。这就为老师在大学里的能动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90后们对生活的要求虽高,但面对的社会压力也更多。因此,他们在技能学习、社会求生方面的诉求就会很多。如果现有的条件满足不了他们,他们就会另辟途径寻找出路,而一旦疏于管理,又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删减教学内容,增加技能培训等,发挥大学的塑造、培养功能等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方面。
三、90后的创新意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有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共同点,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具有“多样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现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做好高职生的思政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1.1“多样性”:高职教育思政教育学生来源问题
“多样性”是高职院校学生来源面临的基本问题。大学扩招使在校生生源质量发生着变化,作为大学招生最低层次的高职院校,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在校生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有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是最后批次招生,学生进校时的录取分数有着较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有较大的差异性且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被原所在学校认为是“差等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缺乏自信,存在厌学情绪,追求不高,到高校来只是应付父母或者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后去混社会。他们对自己没有期望、缺乏远景规划,生活迷茫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学校生活,导致思政教育的难度增加。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行一定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现代大学生。
1.2“职业性”:高职思政教育需强调的基本特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科教育培养研究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别。突出“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的思政教育要与其“职业性”的基本特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与就业零对接,以较好的状态服务社会。
1.3“应用性”:高职思政教育需让学生明白的特性
“培养学生掌握……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基本技能,能完成……方面的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着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在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主要特点,而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导,构建教授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1]。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能胜任某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关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紧紧扣住“应用性”这个特性,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基本特点,结合其专业特性,选择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育,满足其职业应用性的特点,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4“实践性”: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需突出的特性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要求,高职院校教育需突出实践教育,其中实践教学课时量不得低于课时总量的50%。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互并重,共同推进教育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思政教育不能只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渗透思政教育。在“实践性”中贯彻渗透思政教育能更有效地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突出其“职业性”和“应用性”。要求我们在突出“实践性”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的内容结合其专业特点满足其职业要求,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职业生涯自我规范,更好地完成职业工作任务。
1.5“开放性”:高职思政教育组织活动需明确的特性
高职思政教育具有“开放性”,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育活动较多,与外界接触较广泛。高职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就业的导向,在教育过程中需依托于行业企业,且与之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并存在交叉教育的特点。由于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范围、时空都有所拓展,思政教育资源也得到了丰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除了做好校内的常规教育活动外,更应该注重在校外实习实训、在企业定岗实习、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中与校外企业行业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正是由于“开放性”的特点,高校院校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教育力量及教育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其实效性。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功能及作用
2.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在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用以解决社会矛盾及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人的行为,指导人的活动,思政教育能使人正确展开行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思想中的精神要素驱动物质性要素的变化,它作用于物质性要素并能够对物质性要素产的成果具有预见性[2]。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培养什么养的人?为谁培养人?培养的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何贡献?如何发挥正面效应?这些都是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营造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校园,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发挥思政教育的相关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2.1.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思政教育需实现的最主要的功能,正确的引导才能使思政教育准确地向既定方向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定的价值体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人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在青少年时代。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及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区分是非曲直,明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
2.1.2政治功能
政治功能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思政教育的另外一个主要功能,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我们教育的基本要求。不管现在西方思想如何的影响,国际政治风云变化形势如何走向,我们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进一步加强,同时需要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相适应。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政治目标就是稳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政治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实现要求,思政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符合国家政治要求,以党的政策方针为准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会而服务。
2.1.3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又以主要功能。经济是由人创造的,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积极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3]。思政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从而推进经济建设工作。思政教育培养的学生的正确的“三观”形式的较高觉悟及素养能让其在实际的工作中确保经济建设向着社会主义大方向发展提到得到相应的保障。采用各种教育内容及方法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确保学生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也是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与社会经济功能精密相连的体现。
2.1.4美育功能
美育功能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塑造较完美的人格魅力,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样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即广泛性和复杂性,这样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比其他专业教师更艰巨的教育任务,需结合专业学科的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思想道德品德情操,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礼记章句》中提到的“盖其为教,优游和顺”就能较好地体现“和”的思想。我们要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渗入人文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品德情操的塑造,使我们的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质同时具备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
2.2思政教育的作用为构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一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促进发展,当前党和国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发展。这样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的观念向倡导和谐促进发展的方向发展,培养符合当代要求的和谐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观念更新与和谐发展的主渠道,和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系统地推动与协调整个教育活动和整个教育过程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4]。思政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发挥“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准确地判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大学生要拥有正确的工作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思想道德品德,才能为以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素养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正确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以及人与各种事物的关系,正确认知并处理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能与一切分裂势力做斗争,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创建和谐社会。
自身及外界的多种因素以至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他们自己都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这样导致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卑、厌学、应付父母、混文凭等情绪。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及心血对于学生实施分层分级的教学,帮助完成学生树立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主动向学的蜕变。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具有优良思想品德、具有人格魅力的当代大学生。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次的任务。这样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组织教学时注重其“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规划”、“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具备团队精神能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这样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人为善的和谐合作精神的学生,才能在创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太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与改进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44.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