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德育范文

时间:2023-07-28 09:20: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数学德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数学德育

篇1

1 精心设计教学,适时渗透德育

学习内容不仅体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数学学习内容中的公理、原理、公式、法则、推理过程、计算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家等诸方面都包含着理性、严谨、细致、坚韧、审美等道德因素和道德价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数学内容中的道德因素,发挥其对学生思想、充分信念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在情境引入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我充分利用“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哪个福娃最受欢迎的两个相关报道”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进而引入第一节课“统计调查”。在例题讲解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给出例题:一块长8米,宽6米的草坪,被踩出一条路。①同学们分析一下,走斜路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分别是什么?②走斜路比走远路近了多少?当完成题目的解答以后,追问了一句:“通过数学计算,我们知道,走斜路可以少走4米节省了时间,但踩坏了草坪,是否值得?”简单的一句话,使平时有类似行为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2 结合数学实际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地蕴含着辩证思想,如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数的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在讲解相应课题时,适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世界观。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可讲述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4 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在数学学科中,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也有着丰富的哲理知识。针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属于对点位置进行划定的工具,利用几何中的“点”同代数中的“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序实数同平面点的对应,通过两个坐标点来确定一个点的平面位置。因此,可启迪学生,我们身处的社会就像一个无形坐标系,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就好比平面内的点,都必须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通常个人的定位参数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两种,而确定位置的高低与好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因素,个人是否能定位到社会上的某程度位置,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可告诫学生,中学阶段的你们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和社会有着清晰、正确的认识,树立好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通过努力的学习终有一日会成才。

5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攻克难题

5.1 数学是一门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学好的学科,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起步时期,在学习生活中都必然会遇到困难,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力,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灰心、不动摇,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深思熟虑、追求真知、不懈努力的优秀心理品质。通过有意识布置有难度的课外作业,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攻克难题。

5.2 数学教学重视思维的拓展与创新,注重技能的形成过程,所以我鼓励并帮助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帮扶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从中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6 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篇2

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改把德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给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想当然认为,德育只是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的任务,数学是自然学科,没必要进行德育,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教学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以下是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培养数学良好习惯,进行习惯渗透

习惯很重要。良好的习惯一生受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数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理性且逻辑严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数学特点,对学生加强德育。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我结合学校教室的实际情况,运用勾股定理,设计了“如何用卷尺检验教室的窗户是不是直角”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并抓住这一例子教育学生,数学定理看上去比较抽象,但都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外,数学题做起来比较难,很多数学问题有时还要靠辅助线来帮助解决问题。在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面前,粗心大意、不肯用功者就不会成功。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解题的过程中,也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不怕失败、迎难而上的信心和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心细如发、细微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过程渗透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些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会起到很好的德育作用。

比如我们平时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很难发挥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行动起来,针对发现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在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讨论总结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意识。以小组合作学习法为例,这个学习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一起学习,互相合作,共同受益。学生在双赢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学习,会意识到个人与集体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同进步的关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我们在培养初中生合作意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别人的学习成绩,从而养成合作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抓住数学教学中的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三、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进行内涵渗透

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依据教材内容,深入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分析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

在某些定理公式教学中,可适当补充发明者及发明过程等数学史。例如我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就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同样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和科技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外,在初中教学中遇到一些时间问题时,我就结合《今日歌》《明日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很多德育的素材。

不仅在教材上,在我们平时练习的题目中,也可以在充分运用教材德育因素的基础上,将它们适当加以拓宽、加深,进行德育渗透。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进行活动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我们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让学生受到教育。

如在学习有理数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学生分别扮成正数、负数和零,分别上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学生不仅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又如在讲《同类项》这节课前,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

(1)让几位学生拿着纸板站在讲台上(纸板上写着xy,-y,-3.5等单项式),然后将另一些写有单项式的纸板发给其他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根据单项式的特征来找朋友。

(2)让学生思考:你找朋友的依据是什么?

在讲明多项式的定义找好朋友之后,我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还对定义进行延伸,让学生明白朋友在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要学会团结。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家故事比赛、数学趣味问答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五、联系现实生活实践,进行实践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中数学中的德育渗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否则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更应立足生活实践,充分把握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课堂导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是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的和小明说的一样。然后我就问同学们小明为何算得这么快,小明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里。最后我告诉同学们,小明之所以算得如此快,并不是他比你们聪明多少,而是他善于学习,用一种数学方法来算的,如果你们学会了,也会算得这么快。这时,学生就会对这堂课的数学知识产生很大兴趣,听讲也很认真。在这样的情况下,达到了把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起来的目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很重要。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充分把握好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初中数学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100―01

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中也蕴含了显性、隐性两类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具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功能。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个实例,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整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

三、利用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篇4

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是教学目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努力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使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之中,除了对自身严格要求外,还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具有内蕴的思想素材,拟定德育渗透计划,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必须保持良好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敏捷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外,还应具备正确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尤其应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学生总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从而产生肯定性的感情,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性的源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不断摒弃邪欲杂念,控制逆反心理,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师必须始终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关爱学生出发,培养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学生的需要,是他们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在他们的言行、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顽皮学生,要做到不歧视、不放弃。德育工作必须着重教育他们立志向学,勤学苦练,完成学业。学知识、长才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树立信心体现在相信自己的决心一定能够实现,对搞好学习具有坚定的信念,并形成理想,使信心更为充足和牢固。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实际,阐明学好数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形势,畅谈理想,要教育学生从小就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三、利用数学原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如学习函数图象时可以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引申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刻苦努力学习。

四、利用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矛盾和对立,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下好基础。如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五、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能使学生在数学发现中获得美的感悟,这些美妙的经历会让学生感到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是隐敝的、深邃的美,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揭示。例如像勾股定理这样许多公式中透露的和谐美、几何中许多图形的对称美、黄金分割的奇异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思维美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留意自然界中的一些有趣的事实,树叶及人体是对称的,雪花是六角形的,蜂房是正六边形的,车轮是圆形的,在蜗牛背上有螺蚊线等,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六、利用教学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比如说开展一些数学网络课、活动课等等。例如,在讲到基本初等函数时,我就带着学生去网络信息中心,让学生跟着我一起用几何画板画图,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亲身去感受高科技在数学方面的应用,结束时要求同学们清理材料,规范关机断电。从那次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自然地激起学生要好学上进,建设社会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中督促他们平时要勤奋学习,多下苦功。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可或缺,也是真正落实“以德治国”“以德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就书本内容而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在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我们必须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也才能培养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篇5

数学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出门购物需要计算,在家看表和时钟时需要读数,吃饭时摆对碗筷,喝药时分准剂量等等日常生活细节都要运用到数学.同时数学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常常把它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数学课堂上透过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法、严谨的思维、有趣的规律.通过这方面的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体验一代代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发展进程中,他们是如何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严谨精神,创造了许多数学成果.从中了解到数学家一代代的传承与突破,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从这些数学家身上领略到更多的高贵品格和数学精神.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的途径,如何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品德教育,并进行扎实有效的德育渗透呢?下面是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常常运用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书本上的数学理论知识都是一代代数学家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些科学理论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师经过课堂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启发,学生就会了解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映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也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了,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有效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教会学生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数学教材就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古今中外那些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通过讲解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初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沿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壮大而拼搏的信心.

三、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

(一)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的独特个性

1.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数学的这种特性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又从数学中感受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请你帮学校的总务主任算一下,学校计划花5400元钱买篮球和排球,共准备购买138个,其中每个排球30元,每个篮球50元,问两种球各买多少个?题目以发生在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2.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这种独特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如何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能力,分享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锻炼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及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教育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及积极探索精神.而在传统数学教育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填鸭式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而没有掌握知识,也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个性教育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例如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障碍的设计就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双边活动相结合,其基本教学结构,如以下程序组织活动:1.创设教学“障碍”.其基本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有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有效性和启发性的障碍,让学生有意识进入探索问题的情境,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下一环节探索排障做好心理准备.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如下函数的图像:(1)y=x2+2x-3;(2)y=x2+2x+3;(3)y=x2-2x+1.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些是一个?有些是两个?而有些又没有?”通过设疑巧妙地设置了教学“障碍”.2.引导探索排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推到高点,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一系列的探索步骤,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回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从易到难,有效迁移,指引已初步激发探索心态的学生,根据客观条件,寻找最佳方案,快速、独特设计排障途径.在上述问题中,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提出“金点子”,引导学生探索排障途径,先让学生动手解如下方程:(1)x2+2x-3=0;(2)x2+2x+3=0;(3)x2-2x+1=0.再根据上述方程根的情况,结合每个方程“Δ=b2-4ac”的运算,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对比,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Δ=b2-4ac的值与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的关系是怎样?”3.培养创造意识.这是教学“障碍”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这实际上是前两个环节的延续、发展和升华.学生通过动机、心智训练,已由被“他人激发”转向“自我开发”,进而跃迁到感知和领悟层次中,利用现有条件,已知的信息,对已有的设想方案进行集中、筛选、归纳、模拟,设计出一种新颖的、独特的、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篇6

二、培养数学良好习惯,进行习惯渗透

好的习惯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则会收益终生。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以及结果的验证等都是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与规定的,一旦稍有疏忽,则会使整个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数学学科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理性且逻辑严密。因此,在教学时,数学教师也可以有效地结合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探究“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结合班级教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勾股定理,设计了“如何用卷尺来检验我们教室的窗户是不是直角”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再抓住这一例子来教育学生。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定理看似比较抽象,但是都是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定理都是来源于实践,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另外,有些数学题做起来比较难,有时候需要靠辅助线来帮助解决问题。在这些比较难的数学题面前,如果我们粗心大意了、不肯用功去专研的话,就不会取得成功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会学生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也要锻炼学生在解题时有这样一个意识:不怕失败、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要让学生们在解题的实践过程中养成心细如发、细微求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们的这些德育渗透教育都是可以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展开的。

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要仅局限在课堂上,要和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或者是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探究“七巧板”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适当地开展活动课,要精心设计活动课,要明确活动课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的。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能够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并且还能够写出确切的解说词呢?活动开始,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发挥合理的丰富想象,设计出的作品多达30多幅,解说词同样精彩。开展这种活动课,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此外,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喜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的故事等,都能够对学生进行无形的德育教育渗透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49-02

在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挖掘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探索加强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充分发挥数学这一科的德育功能。大家都知道数学主要解决数量间和空间的关系,属于抽象思维,学习起来给人感觉是枯燥乏味。这一点不同于文科方面的内容,文科比较形象生动,活泼有趣。无论怎么去看待数学这一学科,它都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其德育功能。这在新课标教学中也早已明确有所规定,所以,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要作为重点的对象。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以操作的。这主要是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而在数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比如四大发明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这样就使学生们就产生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热爱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历史。所以,可以用古代的一些数学发明创造表明我们祖国的伟大,让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感到高傲和自豪。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远远早于西方的负数,解方程。当代的伟大数学家陈景润所研究出来的陈氏定理等,这些都能引发起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和鼓舞孩子们的进取学习精神。在现代科技领域里,我国数学科学同样也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众多科学家的伟绩。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数学家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发奋读书、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因此我更加注重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去设计教学方案,研究和探讨数学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这一学科进行思维训练,充分发挥数学的这种功效,数学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着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有其独到的见解,扩大他们的思维视野。

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作风

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儿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标准都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为内容,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四、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我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提高了环保意识,无形中受到德育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63-01

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按照数学教学所蕴含德育因素的不同特征,可分为两类:显性德育因素和隐性德育因素。数学教学通过图片、幻灯、录像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德育的体验,其中各种语言文字、数学符号、科普报告、学生活动等称为显性德育因素。数学教学的大多数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德育色彩,但这些内容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仍然会默默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隐含的德育因素,这就是隐性德育因素。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会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必须的数学知识,又要净化其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育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任务:德育的任务是端正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运算能力等。当然初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并毫无关系,它们在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上都有相同之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学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学则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两者关系来看,德育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先导,他能使枯燥、空洞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和直观,而且充满感染力。数学教育则使德育教育有了依托,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他们容易接受高尚品德的影响,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如果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增强其识别能力,那么他们的未来是很危险的。课堂教学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学生阶段也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期,在教学中如果经常地给予其关怀、帮助、鼓励,及正确方向的引导,学生就可能会从挫折、失败中振奋起精神,克服困难,更加刻苦地学习,反之,就会因困难的积累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由此可知,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

1.从数学资料、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的数学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不明显,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科学计数法和近似数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感受认识,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在求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时是这样说:“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求得底面积,再乘高,就求得长方体的体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牢固,又可以从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为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的理想。通过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数学典故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此类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很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还可通过选取我国综合国力在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飞速上升,祖国经济建设的美好前景等类型的例题及习题等,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从数学语言,文字符号的既简单又具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甚至解题方法的精巧。从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既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母的统一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另一方面从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的教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等。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则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可讲述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数学实践的需要,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9

“德育”为五育之首,因此,新课标把德育教育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奠基工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在传授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教学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而目前,极少数数学教师能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认识数学教学中德育浸润的特点

1.内隐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像政治课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善、恶、美、丑,而是要求教师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整体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又可以培养他们意志的坚韧性,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3.层次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是以教材为载体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二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进行德育渗透。

4.受限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受数学教材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知、情、意、行道德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使智育和德育水融。

二、数学课德育渗透的原则

数学学科是逻辑性、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科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结合其学科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针对性原则。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渗透德育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计划性原则。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数学教师要制定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紧扣教材,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融入教材。同时,德育不能搞一阵风,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世界观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都要经历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反复渗透,才能见成效。

3.科学性原则。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绝不能随心所欲,想讲什么讲什么,必须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思想教育的要求,科学、规范地贯彻。

4.适度性原则。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是关键。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将其上成政治课,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导致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5.以情育人原则。数学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知识传授中渗入形象化的情感,德育教育定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功效。

三、数学课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适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仅以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例谈德育渗透。教师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一块破碎的玻璃,提出问题“怎样把这块三角形玻璃补全”,从而对学生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进行训练。此外,还可采用数形结合、图形变换、一题多解等进行变式训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知识运用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30-01

一、基于数学史的发展历程的爱国德育教育

同其他学科分支一样,数学也是基于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最早是由于先民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治理洪水、灌溉良田、推算历法、计算收益田所发明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并在长期实践与总结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所学的学科――数学。作为数学最早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我们应感到自豪和骄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申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数学这一学科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从《周髀算经》到《九章算术》,从“圆周率”到“勾股定理”,都可以作为向同学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提升民族自豪感、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的良好素材。比如在讲到“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通过“勾三,股四,弦五”来告诉同学们,我国有关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论的发现要早于西方国家好几百年。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量阅读我国数学史,并将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事例讲授给同学们,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一切对于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与改造的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从认识中总结经验然后进行再实践,然后再认识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应培养学生实践的意识与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

1、实践意识的培养

如前文所述,数学是基于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将实践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事物抽象出来的学科。比如据史书记载,最早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与发现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因此勾股定理的最早提出并不是单凭意识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我们的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后所总结出来的。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说明实践是一切意识形成的源泉,并举出一些类似于“勾股定理”的事例进行论证,让学生有一个实践出真知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2、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恩格斯认为数学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其中包含了很多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小数与整数、有理数与无理数都是对立的表现形式,但又相互统一于数的概念。当讲到数的基本认识时,以最简单的数字1为例,当给它加0.1时便由整数变成了小数,当给它减20个0.1时便由正数变成了负数,当给它加10个0.1时又由奇数变成偶数,这明显是一个由于量的变化引起了质的转变的典型事例。同样,数学老师可以在教科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数学所存在的矛盾关系,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的形成也起源于物质实践,我们应知道数学的理论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数轴的讲解让学生们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客观性与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相对运动关系告诉同学们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告诉学生质的变化的前提是要有量的积累。同时要注重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识培养,数学的形成过程就像一部历史书记载着人类发展的实践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的认识了解数学中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实践与意识的观念去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的同时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世界观。

四、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所囊括的知识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比如正数和负数就是对立统一的,对立表现在如果一个数是正数那么就不能同时也是负数,因此它是对立的;但同时假如没有了正数这一概念那么负数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它是统一的。同样数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唯物主义观点,比如运动与静止、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等等。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打下基础。

比如在讲解“追击问题”时,要让学生首先有一个运动与静止的意识,然后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一问题;又比如“点连成线”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时作为老师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一言一行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清晰的调理、辩证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了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性,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为人,也成为了学生做人的标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更为久远。

五、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作为一门理论严谨的学科,数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小数点”的悲剧。因此,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应将社会实践与数学学习相结合,一是要了解数学的应用领域与应用前景,二是要把严谨的科研态度传输给大家。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学与加工制造类、管理类相关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加工过程的尺寸计算,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收益问题都需要经过精密计算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以实现由认识到再实践的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思维缜密,品德高尚的有用人才,将数学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在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讲求策略,不能机械的灌输,要提高学生自我领悟能力,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反复渗透。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技术过硬,品德高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政治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有意的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生活作风是十分必要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大,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勋坏用数学。”社会上流传着“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合数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些反映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数学家对祖国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的感人事例。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激励他们勤奋向上,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刻苦学习数学的动力。使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的学习结合起来,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革命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客观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因素,教材中“数的概念的扩充”、“角的概念的推广”,各种定理,法则的发现,所有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有意渗透这些观点对学生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诸如函数中的“常量与变量”、“直线与曲线”等等,在教学公式与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较多的学生对未知的问题感到棘手,我就略加点拨,指出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体现的“抓主要矛盾,问题就迎刃而解”的哲学思想,所以学生解二元―次方程组时,就采用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使学生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教材中多处提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经典著作以及他们对于中国和世界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我在给初一学生上代数课时,介绍我国清朝数学家李善兰首次把“algebra”译成“代数学”,从此我国正式使用“代数”一词,它对算术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讲“方程”时说明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最早出现,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在讲“圆”时,介绍了我国古代《周髀算经》记载“周三径―”。数学家刘徽在公元三世纪用“割图术”求得丌的近似值为157/50,到南朝祖冲之父子对数学的贡献,尤其是其密率:355/113,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好的结果,比十六世纪进入欧洲人得到同样的结果早了一千多年。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介绍了“杨辉三角”等这些我国古代史上的重大发展,是以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伟大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以这些数学家为榜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勤奋学习,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严肃认真、刻苦学习数学的思想品德

篇12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素质构成大体可分为基础层次、智利层次和伦理道德层次,其中伦理道德层次是人才素质的最高层次,对个人来说,是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目的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智慧难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数学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效果更大更持久。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数学的思维风格向来以辩证、清晰、简约、深刻著称,因之,从提高思维素养方面来说,数学对完善人的精神品格,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效果更大更持久。当然,教学内容及数学活动过程,为德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另外,党和国家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行为上甘当表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严于律己,以自己文明的言语,端庄的仪表,从容的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内容上注重实效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及所处的青春期阶段特点,在初中阶段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1.以“五爱”教育为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加强基层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还应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让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适当渗透社会主义民族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民主法制教育;2.个性品质的培养: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结果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表述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任何修饰性的词汇都是多余的,数学的一个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实生活中,浮夸之风、华而不实之士大有人在,在同学身上,抄袭作业、心浮气躁、应差了事等也不乏其人,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数学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加强德育的渗透将有助于纠正这种不正之风。

四、方法上讲究策略

(一)以史为鉴,激发自豪感。我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数学成就,在教学中可适时地向学生作些介绍。比如在讲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祖冲之的用分数近似地表示圆周率等。还有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的事迹,比如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一生完成论著八百多篇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还有祖、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有中国剩余定理、祖公理、“割圆术”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对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

(二)以人为鉴,增强自信心。我们通过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生介绍,介绍数学大师陈景润、陈省生等,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为国争光的思想。还通过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鎏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学生的信心大增。

(三)热爱科学,学点辩证法。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与实践。让学生领悟到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以下一些辩证的观点:如: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些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2000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