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管理常用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着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2.公私合营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计划和准备建设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在利益的转让下,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突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体育锻炼需求,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中常用的BOT模式意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是一种融资方式,多运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该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中的应用是指政府与私营机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公共体育场馆项目的筹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在双方协议商定的期限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权的利用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之后,该体育场馆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政府,用以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公私合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民间资本进入推进了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短缺而人均体育场馆消费低下的尴尬局面,而且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局面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旧局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二,产权明晰,提高管理效率。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产权的不明晰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但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为了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会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第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必然带来新的维护管理技术的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雇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是国家的一些分支机构。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着产业经营、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既要履行服务的职能,也要履行经营的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毕竟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与其社会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公共体育场馆部门自身转变观念: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体育场馆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中必须认清公益性的主体地位。体育场馆的国有性质和建设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决不能搞成纯企业式经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不等于削弱甚至否定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公益的重要性,体育场馆经营是为公益服务的,更要确保其公益性的实施。
1.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已是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趋势,为了有助于日后的统一管理,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列的管理办法。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包含怎么解决民营化带来了公益性淡化问题。
2.国家的价格规制的政策的约束
私营部门取得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能会做出高于合理价格水平的场馆服务消费价格。首先对于这一点国家要实行相关的价格管制规定,约束其抬价行为。作为经营者应该明白经济效益是需要社会效益来宣传的,所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实行优惠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的层次,实现双效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是公益性实现的间接形式。
3.定期提供免费开放时段
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收益应该是最大的目标。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定期向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时段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二是吸引潜在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三是虽然免费,但服务质量不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获得好评。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切实体验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好方法。
4.体育赛事的优先举办权
有些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出租场馆接一些演唱会、展销会等商业活动,反而削弱了场馆本身体育职能需求。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的职能是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所以体育场馆应合理应用,一方面发挥其公益的性质以满足群众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经营职能,通过举办比赛等维护体育馆的正常运营,而不是一味的从商业角度出发而改变了体育馆的本身最基本的服务职能。
5.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区别对待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馆。比如税务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国资部门将收取的“国有资产占用费”返回给公共体育场馆;国土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有偿使用、转让金”方面按公益性标准优惠收取;市水电部门按公共事业或较优惠的水电费标准收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王国尊陈融: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剖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6,6
[3]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引言
“5S”最早起源于日本,它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对日本企业产生的贡献是经过实践确认了的。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在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时处于领先位置,跟诸多日本企业将“5S”看作是企业本身的文化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度,其本身与日本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在借鉴彼此的先进技术经验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将“5S”管理思想应用于其本身的现场管理中去,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系统的依赖程度也在持续增加,这对电力建设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而电力施工作为电力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场管理水平将对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升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上,而用“5S”管理为载体来提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二、电力施工中“5S”现场管理的内容
“5S”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这五个单词的统称。
1.整理
电力施工涉及三个专业: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和输电线路架设,因此具有工艺复杂、现场材料设备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整理”就是将施工作业现场内的众多材料、设备按其存放要求和条件等分区域存放,并把暂时不需要用到的东西搬离工程现场,集中并分类予以标识管理,使当前工程施工现场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设备整齐、有序,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2.整顿
整顿就是将现场需要用到的材料设备按用途、种类和使用频率作进一步的区分,并对其进行定量、定点的标识,按不同专业的作业需求存放在随时可以取用的地方,以节省材料和设备的调配时间,在确保施工作业效率的同时创造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
3.清扫
上文中已经提到,电力施工涉及到三个相关专业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道工序结束后,都必须对现场进行及时清扫,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确保现场的材料设备保持完好, 及时发现材料、设备准备不到位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缺陷的地方并予以完善,以免对后道工序或其他班组的施工造成干扰。
4.清洁
清洁就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后的现场整洁、有序的状态予以维持,更重要的是找出造成工程施工现场混乱的根源予以排除。例如材料设备的胡乱堆放往往是造成工程现场混乱的源头,找出源头并予以排除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工程现场的整洁、有序的状态,以保障工程进度和施工的安全。
5.素养
电力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多个施工队伍和工种班组共同参与,而这些参与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给作业现场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从上到下的全体人员明白“5S”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不同的作业要求制定各项标准供大家遵守,让大家都能参与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工作中去,进而养成遵守标准的习惯。
三、“5S”现场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效益
1.提高效率
对电力施工企业而言,“5S”现场管理就是对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作业环境。良好、有序的作业环境可以使现场工作人员集中精力、节省时间,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5S”现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减少寻找和调配材料设备的时间,保障了工程进度。因此,推行“5S”现场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2保障质量
“5S”现场管理就是培养全体人员都有很强的现场秩序维护意识,相互协调,共保质量。优良的工程质量来自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作业人员素养。对于工程建设而言,作业人员的素养一直都是中国工程企业的软肋,也是制约我国电力建设工程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瓶颈,“5S”倡导提高全体现场工作人员素养,是提高电力施工质量的核心和基础。材料设备胡乱堆放会造成工程现场混乱,在运输或库存中存放不合理就不能做到合理调配,一些材料设备存放时间过长还可能发生生锈、变质等问题,导致质量降低,严重时甚至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通过实施“5S”现场管理,实现对设备材料的集中有序管理,进而降低材料设备发生损害的几率。
3.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电力施工企业通过推行“5S”现场管理,能极大地减少人员、设备、场地、时间、资源等几个方面的浪费,有效降低电力施工的建设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真正做到靠管理出效益。
4.缩短工期
通过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来规范作业现场的秩序,电力施工的现场管理就会一目了然,避免因为材料设备调配不当等造成的作业人员无法按进度作业的问题。现场工作人员素养的提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使作业周期相应地缩短。
5.提高安全系数
工程建设业尤其是电力工程建设一直都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5S”现场管理就要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现场作业环境。实施要点是:建立健全各项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对全体现场工作人员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全员参与来降低事故隐患发生的几率。整理、整顿、清扫,必须做到布置合理,施工设备和工器具、需要安装的各种电气设备以及需要架设的线路设备都要分类归放,现场内应保持宽敞、明亮、整洁,物流、人流和工序有条不紊,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6.改善和提高企业形象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其形象在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较低的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又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创造出更高的工程品质。
7.改善现场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
“5S”现场管理可以明显地改善现场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而精神面貌的改善就能使企业的形象得到提升,形成一种自主改善的机制。“5S”管理提高了每一个现场工作人员的素养,使他们会主动、积极、协作、负责地为工程作业的有序开展付出自己的心血和精力,使工程组织充满活力。
8.促进科学物流
具体到电力施工而言,物流是指施工材料和设备、需要安装的电气设备以及需要架设的线路设备能够根据作业需求实现有效调配的过程。“5S”现场管理就是要建设科学的物流系统,实现材料设备的高效调配。
四、提升“5S”现场管理应用效果的策略
在面对“5S”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时,要求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以提升其整体的现场管理水平。
1.成立相应的推行组织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要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就必须让全体现场工作人员对“5S”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拥有实施的信心。最好是由企业领导担任“5S”管理活动推行的主任,确保对活动有一个整体性的安排,然后由工程现场的具体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以全面负责具体的推行活动。为了让“5S”现场管理活动具有权威性,还可以对现场管理部门的组织进行重新设计,将管理活动细化成一道道具体的事件处理流程并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加以明确到相应责任人,从“5S”管理成效的评比到最终的奖惩都做到有据可依。
2.拟定具体可行的方针及目标
在拟定方针和目标时,应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现场管理水平和工程所在地的电力工程建设环境,确保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开展系统化教育
电力施工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定期组织所有人员学习“5S”管理方法,让所有员工认识到“5S”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分析在“5S”实施前后的工程现场的作业环境和秩序的变化,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电力施工施工作业现场也应不时召开“5S”会议,不断地总结施工作业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使“5S”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4.让“5S”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对电力施工企业而言,应该培养现场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所有员工都能严格遵守规则,并进一步将“5S”打造成先进的企业文化。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电力施工企业经过有效开展“5S”现场管理,不但使其现场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切身收获到了实行“5S”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保东,池洁.精益5S现场管理方法的理论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 145-147.
[2]王红娟.论“5S”活动在现场管理应用的必要性[J].公共管理研究,2013(2): 46-48.
关键词:公共关系 无偿献血 招募
1 血站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血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的组织目标、组织规模、组织管理机构和组织社会形象,其目标明确,成员之间密切协作,内部管理规范,内外信息互通,物质基础保证,内部层次分明,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它能进行人力汇集,组成一个集体;进行人力放大,形成一种新的合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尽快完成组织目标;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形成一种吸引力、凝聚力。
1.1 注重血站形象建设 血站内部的价值观念、公德意识、服务质量、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组织素质和风格等构成了血站的内在形象,而血站的名称、品牌、特征、行为方式、环境、建筑设施等构成了血站的外在形象。内外形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它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公众对血站的美誉度,影响无偿献血的招募工作。加强血站形象建设需要血站全体员工自上而下时时刻刻不懈的努力,但形象毁誉也许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1.2 采取环境适应策略 一个组织很难直接改变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并在适应中按照自己的理想逐渐改变环境。在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站自2009年开始的无偿献血宣传“四进”战略,即进机关事业单位、进社区农村、进学校、进医疗机构,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大中专院校学生、军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他们对献血的意义认识深刻、荣誉感强,我们着重营造“无偿献血高尚”的人文氛围,使这部分较高层次的献血者的自尊心、光荣感和自豪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对于外来打工者、农民兄弟、社会无业人员等则应侧重于免费检查身体、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等方面的宣传发动。
1.3 加强血站文化建设 建筑、设备、材料、资金、环境和各种文化设施是血站的实体文化,也就是表层文化。规章制度、体系文件、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构成了血站的制度文化,即中层文化。具有血站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组织精神、组织哲学、组织道德、价值观念和组织风尚等则构成血站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血站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可以说血站每一位职工都是血站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血站每一项工作都渗透和代表着血站的文化。
为了使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首先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由施工单位领头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技术管理的部门,在施工现场由总工程师和先关的技术负责人经过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符合工程要求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当工程开始了实际工作后,应该由项目部总工牵头,配合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参与,结合现场的实际进度和环境要求,编制一系列具有可实现性、可操作性的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
1.2认真执行图纸会审
建筑施工规模庞大,动工后再返工耗时耗力,因此在施工前期,就要做好对图纸的审核工作。审核时要进行会审,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图纸的设计意图,确定质量合格标准,针对图纸中存在疑问的地方仔细分析,重点部位专门编制施工方案,并向现场操作人员仔细讲解,实际施工时技术人员也要在场指导。参与图纸会审的人员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这些人员将来也将担任管理工作的主体。会审时,设计单位要向其他各方仔细讲解工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一些构造的建造目的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酌情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还可以在合同相关条款约定前提下,对图纸中有关执行的“四新”要求的质量标准等进行技术洽商等,以便形成书面文件用于指导工程实施。
1.3坚持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工作时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工程开工前必须要完成技术交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参与施工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能够熟练的完成自己工作要求的操作,并能够及时灵敏、正确的对施工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故进行处理和补救。技术交底工作一般都是逐级进行,先由技术总工向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必要时可以扩大到班长、组长),然后由现场主管人员向各班、组管理人员交底,最后由班组管理人员向工人交底。班组管理人员是最基层的管理层,班组管理人员一定要向施工人员说清楚施工的任务和难点,并提出安全需求和质量要求,帮助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工程建设。
1.4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
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较大,使用的材料种类众多,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建设单位在事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可以指定某一家材料供应商的材料,也可以由施工单位来选择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必须要明确写出材料的数目、质量要求,并注明违约的惩罚措施。材料进场前要先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检查材料的使用说明、保存说明、生产许可证、生产批次等说明书。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重复检查的材料,检验过程应该有监理单位在场,将检测材料送往具有检测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所有检验合格后材料才能进场或入库。
1.5重视技术安全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应该从细节着手,过多的管理措施未必全部奏效,只有保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种安全措施被彻底的执行,才能使危险降到最低。为此,必须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让参与生产建造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负起责任,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必须对相关负责人有所惩戒,并进行及时的补救。安全故障可能造成许多经济损失,如电梯口、通道口、楼梯等位置,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处理,设置相应防范措施,在现场进行施工的人员必须要佩戴安全帽等劳动保护用品,以免发生危险。
(1)专业监理工程师要求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5台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50kW以上的承建商及时编制、申报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核。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应详细,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①施工用电设备清单,列明设备的型号、规格、数量、额定功率、电压、相数等。
②详细的施工用电负荷计算书。
③配电箱、开关箱、开关(含漏电开关)、电缆电线的选择原则。
④完善的配电系统图、配电设备平面布置图。
⑤线路敷设方式及安全防护措施。
⑥防雷及接地保护设计。
⑦安全用电及技术管理措施。
(2)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对承建商的施工临时用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形式要求存在问题的承建商进行整改。若存在严重的用电安全隐患则提请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发停工令要求承建商停工整顿,防止发生用电事故。
(3)施工用电安全要求: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
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中必须采用TN—S系统。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接地PE线连接。专用保护接地PE线(简称保护PE线)应由变压器工作接地线引出。
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作相线或零线。
正常情况时,下列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应与保护PE线连接:
①电机、变压器、电器、照明器具、手持电动工具的外壳。
②电气设备传动装置的金属部件。
③配电屏与控制屏的金属框架。
④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
⑤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敷线的钢索、起重机轨道等。
施工现场所有的用电设备,除与保护PE线连接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电气设备每个接地点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相连接。严禁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接地点。
施工现场内的起重机,井字架等机械设备,应安装防雷装置。
配电屏(盘)或配电线路维修时,应悬挂停电标志牌。停、送电必须由专人负责。
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木、脚手架上。电缆干线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电缆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及引出地面从2m高度至地下0.2m处,必须加设保护套管。橡皮电缆架空敷设时,应沿墙或电杆设置,并用绝缘子固定,严禁使用金属裸线作绑线。固定点间距应保证橡皮电缆能承受自重所带来的荷重。橡皮电缆的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2.5m。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
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配电箱和开关箱的金属箱体、金属电器安装板以及箱内电器的不应带电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与保护PE线连接。保护PE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
配电箱、开关箱必须防雨、防尘。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必须可靠完好,不准使用破损、不合格的电器。
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闸”制,严禁用同一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二台及二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使用于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漏电保护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配电箱、开关箱中导线的进口线和出口线应设在箱体的下底面,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进、出线应加护套分路成束并做防水弯,导线束不得与箱体进、出口直接接触。移动式配电箱和开关箱的进、出线必须采用橡胶绝缘电缆。进入开关箱的电源线,严禁用插销连接。
2.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1)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完善审核及审批制度,建立用电档案。
(2)向专业电工、用电人员针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注意事项及技术内容,进行技术交底;并应在技术交底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注明交底日期。
(3)临时用电工程竣工后,由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建立施工用电安全检查检测制度,定期作好检查检测记录。
(4)制定电器维修制度,加强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并建立检查和维修记录,记录维修设备名称、原因、技术措施、处理结果、维修人员、地点、时问、验收人员等。
(5)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对临时用电各部位的操作、维修,分别落实到人; 禁止无证上岗或随意串岗。
3.电气防火措施
(1)根据使用环境正确选用不同绝缘种类导线,设计导线线芯的载面应满足允许载流量、允许电压降、导线机械强度三项基本条件。
(2)配电线路必须安装可靠的保护装置:线路安装完毕后,必须用兆欧表测试导线线间和对地绝缘电阻,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3)在扑救电气火灾时坚持‘先断电、后灭火’原则:在特殊情况时,为防止失去灭火战机,可采用相应的灭火设施(如:二氧化碳、121l、四氯化碳、干粉灭火剂等)。
设置禁止烟火标志,建立电气防火队伍,经常组织进行电气防火知识教育和宣传,提高用电人员的防火意识。
4.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人员职责
(1)掌握安全用电基础知识和所有用电设备的性能。
(2)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检查电气装置和保护设施是否完好,严禁设备带‘病’运转。
(3)停用的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
(4)负责保护所有用设备的负荷线,保护零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
(5)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妥善处理后方可进行。
5.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交接班时必须做好以下方便的沟通
(1)供用电设施投入运行前,用电单位应建立、建全用电管理机构,组织好运行、维护专业班组,明确管理机构与专业班组的职责。
(2)用电单位应建立、健全供用电设施的运行及维护操作规定;运行及维护人员必须学习这些操作规定,熟悉本单位的供用电系统。
(3)用电单位必须建立用电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用电安全负责人。
(4)用电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场需要用电时,必须提前提出申请,经用电管理部门批准,通知维护班组进行接引。
2)接引电源工作,必须由维护电工进行,并应设专人进行监护。
3)施工用电用毕后,应由施工现场用电负责人通知维护班组,进行拆除。
4)严禁非电工拆装电气设备,严禁乱拉乱接电源。
5)配电室和现场的开关箱、开关柜应加锁。
1 长尾理论
1.1 长尾理论的提出
2004年10月,“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了一个网络经济的新概念——长尾(The Long Tail)。此概念很快发展成为一种新经济理论,用来描述Google、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阐释互联网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1.2 长尾现象
长尾现象最初来自对一些成功的互联网营销商的观察。图1是在线音乐销售商Rhapsody公司的数字音乐销售统计表,从图1中可以发现,该公司和传统音乐销售商店一样,都有相同的符合“幂指数”形式的需求曲线,头部是排行榜前列的流行曲目,尾部快速下降的部分代表不太流行的曲目。深入研究发现:图1中的浅色部分,即排名在40000首以后的歌曲仍有源源不断的需求,这是一般非在线音乐零售商所无法提供的,包括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s)也是如此,沃尔玛在40000首之后的销售记录几乎为零。而在Rhapsody,位于排行榜第10万、20万、30万、40万的曲子仍有点播,这就是长尾现象。网络书店亚马逊,搜索引擎巨头Google,在线音乐销售商iTunes 等都存在类似的现象。
图1 Rhapsody 公司的长尾分析
长尾理论给互联网商业经营带来的重要启示是,不要只盯着主流市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不过,这些商机要想得到实现,还必须满足一些条件。长尾理论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得产品的存储和物流成本降到足够低的程度,也就是说,产品的数字化程度要很高。
1.3 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
按照传统的二八定律,20%的消费者购买80%的某一类商品,而80%的消费者只购买另外20%的商品,公司只要将精力集中于这20%的客户即可保证公司正常的运营,而对其余的80%的客户则可不予重视。而安德森的研究却发现在互联网的长尾市场上,有90%的产品在传统市场上是买不到的,但它们却带来销售额的25%和利润额的5%。同时在传统市场上没有利润空间的产品却占到了长尾市场产品总量的8%。因此,长尾理论认为这其余的80%客户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安德森认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长尾理论颠覆了原来的20/80原则。20/80原则强调的是少数重要原则,即20%的人群带来了80%的价值,而长尾理论则强调在后面的那些被认为不能带来盈利的尾巴里寻找盈利点。
2 图书馆工作中的长尾现象
长尾理论提出后,引发了图书馆界对长尾理论的热烈讨论。图书馆界的基本观点是: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就是长尾,只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成功的眼球效应,商业世界才发现它的价值。
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图书馆的传统用户正在流失。OCLC在2005年底推出的《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调查报告中指出:被调查者中有84%的人首选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 的人从图书馆网站开始;被调查者认为,搜索引擎比图书馆辅助搜索有更高的质量、更多数量的信息和更快的速度。部分学术信息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也在逐渐降低,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200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调查表明:46.5%的学生喜欢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学习资料,而只有21.9%的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虽然在资源长尾的构建中花费了巨资,但却依然没有阻止用户注意力的外逃。与此同时,Google、Amazon等互联网公司通过资源聚合、减少摩擦、激发潜在的用户需求,成功地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注意力凝聚在自己的网站上。
所以,必须分析图书馆的原始长尾和Google、Amazon这类长尾公司的差别所在,以便重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重新吸引图书馆用户,使他们的注意力回归。
2.1 读者群体的“长尾”
长尾理论与图书馆提倡的普遍服务原则、关注公共信息利益、消除“数字鸿沟”不谋而合。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当前读者的阅读倾向越来越个性化,即所谓“每本书都有读者”,图书馆无论在“长尾曲线”多远的尾端都有读者。
2.2 资源使用上的“长尾”
由于图书馆与二八定律的关系,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实行三线典藏制。利用率很高的图书存放在一线书库,这些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50%~60%。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存放在二线书库,其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20%~30%。而那些利用率最低的图书的借阅量不会超过总借阅量的10%,由此就造成文献资源的“长尾”。同样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利用上也存在“长尾”。一方面用户觉得馆藏资源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图书馆因文献和数据库使用率不高而苦恼。其主要原因是由馆藏资源覆盖面受限制、各类数字化资源检索界面不统一、检索需要一定的技巧等造成的。读者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缺乏易用性,需要很多时间去探索和使用。
2.3 资源需求上的“长尾”
随着电子资源的发展,电子资源的使用总量应是逐年增加,但每个资源的使用频率分布,每个读者获取的数量也是差距很大。中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用户的需求表现为一个长尾。该调查对我国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过去5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SCI和CSCD)发表的学术论文引用过去10年内的外文期刊种类和频次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读者使用的资源呈现一个长尾,图书馆只管理高端的头部。此外,期刊引用的年代分布也呈长尾。
3 长尾理论对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图书馆应该如何应用长尾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工作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长尾理论。
3.1 新的服务理念
长尾理论与图书馆提倡的普遍服务原则、关注公共信息利益、消除“数字鸿沟”不谋而合。图书馆在服务环境、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满足读者需要放在第一位。图书馆开发长尾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围绕读者来进行资源建设,应用长尾理论来吸纳新读者。图书馆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很好解决二八现象,把80%的文献揭示给读者,充分提高读者的资源利用率。
3.2 立足读者需求,互动读者服务
图书馆发展的立足点来自于读者的需求,这早已是中外图书馆学界的共识。了解和重视读者的需求,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关键。图书馆服务也越来越注重面向读者服务的资源整合与流程重组,寻求以信息服务及读者和作者这些元素为结点,通过有限路径将它们联系或整合到可识别和交流的范围。要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吸纳读者的智慧来补充和改进图书馆服务,形成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读者将通过自主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图书馆关注读者的反馈并改进服务工作。
3.3 注重资源组织与揭示
根据长尾理论的供应聚合原则,要有足够长的“尾巴”,让用户获取需要的资源,这需要有足够多的产品形成数量聚合。图书馆要了解读者的实际需要,建设满足读者需求的资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揭示和组织。资源的揭示包括馆藏印刷型资源、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电子期刊等,也包括免费资源的组织和揭示。资源的揭示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积,需要从读者的情报心理和情报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按照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分类组织,从多个角度对资源进行揭示,以便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资源。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仅有资源聚合是不够的,必须提供有效的检索机制。图书馆可以通过有效的排序、推荐,引导读者沿着发现的路径,实现供应和需求的有效匹配。长尾理论重视潜在资源的挖掘,图书馆应该提供聚合信息供应和需求的技术和环境。网络信息资源应该尽量收集齐全,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而对于收费数据库等资源,则可充分利用网络条件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目前图书馆的资源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深层的无缝链接。各种电子资源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知识组织体系,不同的馆藏目录、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都有各自的知识组织方式和检索系统,读者很难从一个入口获得全面的图书馆馆藏信息。因此,深度揭示馆藏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引导读者挖掘自己需要的资源,从而使资源得到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利用。
3.4 优化馆藏结构,提供虚实结合的服务
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呈多元化,既有传统的纸质型文献,又有大量的数字化的文献以及各种格式的多媒体资料。图书馆传统印刷型文献和现代数字化信息资源应该有机协调统一起来,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科学有序地整合,同时以广泛的资源共享为基础,依靠地区、国家及国外信息资源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知、共建与共享,构建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图书馆要通过多种检索途径来方便读者的信息获取,加大不同文献的获取可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快速流动。图书馆了解长尾理论将能够服务更多的读者,对现有的实体服务改进,以便更好地服务现有读者和吸引新的读者。图书馆利用网络实现电子资源、馆际互借、信息推送、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等个性化服务,让每个读者找到适合的资源和每一份资料找到适合的读者。图书馆要建立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读者服务,通过个性化服务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其主要手段包括:个性化定制、个性化信息检索、信息推送服务、互动式信息服务、网上文献购置推荐等。图书馆只有将实体与虚拟服务相结合,才能提升读者服务工作的价值。
3.5 建立资源导航,引导读者利用资源
图书馆有义务和责任对读者进行科学引导,引导读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向读者提供喜欢的文献选择。引导读者注重即时文献传递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引导读者从使用传统的搜索引擎转向专业的信息检索。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访问,积少成多成为长尾的一部分。图书馆要与读者共同建设资源,主动推介资源,引导读者发现资源,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加强网络资源整合,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3.6 加强图书馆的推广活动
图书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网络对社会的冲击,图书馆的使用率在逐年下降,入馆人数也在逐年萎缩。严峻的现实必须考虑图书馆的价值重估,重新评价图书馆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推广的目的就是要以读者为导向,充分挖掘读者的阅读愿望,通过系列的形象识别来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读者分为现实读者和潜在读者,图书馆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使大量的潜在读者向现实读者转化,让文献得到最好的利用。图书馆推广需要对广大的读者“长尾巴”加以特别关注,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推动潜在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
4 结 语
关于长尾理论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深入,这一理论的诞生为图书馆工作模式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对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理念来说也有很多的启示,同时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为图书馆提高资源的利用和发掘资源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服务模式。我们要在实践工作中,重视长尾理论的应用并不断更新,以整合图书馆现有的各种资源,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全方位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军兰.长尾理论与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07(4):30—33.
[2] 韩瑞珍,刘 纯.长尾理论及其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8(1):93.
[3] 卜华白.长尾市场商业运营模式[J].企业管理,2007(1):100.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现场的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而施工阶段现场的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关键环节。
1.建筑工程现场应用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筑工程的实施阶段是将前期工程的投资、设计阶段和投标阶段的资金具体使用到具体工程中来的一阶段,它是对资金的具体使用阶段,这一阶段在整个过程的造价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它从工程的施工开始的买卖原材料、技术人员的招聘使用、一般员工人数的多少和工资的多少等方面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若稍有不慎,从施工开始至施工结束的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环节出错,那对整个工程来说都有可能是功亏一篑的损失,所以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对工程中的各项费用的预算和规划要根据工程所处的地域、所需要的材料、工程的性质、参加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及其突发事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以上实施工程中的各个模块都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保证各个模块都能顺利而有效地运行,通过有效地管理,从而减低实施工程阶段的成本,分别为工程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的估算做一个补充和留有更大的预算空间。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建筑项目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加强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合理管控资金,实践项目中要从经济、技术、组织、合同等多方面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进行动态管理。
2.1严审、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制定合理工期是项目实施阶段控制成本的关键
合理工期是项目施工阶段的时间资源,在项目管理中逐步凸显出工期价值。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实际生产工作中,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最大限度的压缩工期,降低工程投资成本是施工单位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根本保障。正确处理好施工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是整个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成本、工期的基础保障,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合理优化是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2.2把握市场动态,压缩材料成本是控制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核心
降低材料成本主要体现在对采购材料的价格控制与用量控制。采购材料要把握市场动态,采购材料前相关部门要做好市场考察与询价工作,在波动的市场价格中选择最佳时机来购进材料,实现对采购材料的价格控制。与此同时,强化施工现场的材料用量管理,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市场采购,依据合同现场对材料质量、数量进行验收,对每一个独立的工程量进行造价追踪,收集实际值,将工程造价实际值与项目设计预算成本相比较,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工程实施阶段明确进行施工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管理职能及具体任务,加强材料的管理,避免材料的浪费。
2.3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科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加强设计变更与工程签证的有效管理是建设单位的科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内容。实际工程中建设单位要制定项目的《工程变更设计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现场经费签证,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同时留档备案。建设单位要强化现场施工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或减少设计变更,以达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将企业投资成本控制到最低,为企业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4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严格已完工程子项目的工程量计量
项目施工图绘制完成之后,合同管理人员深入了解施工前的工区实际情况,与造价人员做出详尽的施工预算,做到施工合同款的合理确定。材料设备价格是决定工程项目造价的核心因素,对材料的选货订购要实行招标,以此选择最质优价适的材料设备,实现设备材料合同款的合理确定。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项目子项目在支付工程款时要强化对工程量的计量,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计量程序及付款比例对施工阶段工厂造价进行科学的控制。
3.在建筑工程现场实施工程造价的管理策略
工程实施阶段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涵盖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及结算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招标、施工与结算环节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工程实施阶段项目工程造价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
3.1强化工程项目的招标管理,选择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标投标
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评标过程中,审查投标单位报价要加强总报价和单项报价的综合评审,保证评标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通过招投标制度的竞争环境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到最佳水平。与此同时,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依据,工程项目启动前必须签订严密的施工合同,强化合同管理,一切施工活动都需以签订合同为前提,施工期间一切费用支出均以合同为依据,保证施工活动的科学、合理化。
3.2 细化施工现场管理,控制预算的合理支出
工程项目的工程实施阶段,建设材料的成本控制是工程造价得以控制与管理的前提条件,实际项目中现场管理人员要伴随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把握市场动态,掌握第一手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外部市场材料价格信息,为工程施工阶段材料采购提供有力依据。与此同时,严把工程变更关、严格现场签证管理,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之内,将技术、经济与管路进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的进行工程项目投资的造价控制。
3.3 工程项目加强结算管理,严格把好项目审核关
工程竣工结算工程量的审核与结算须以项目合同为依据,坚决依据合同执行工程竣工结算,对工程预算外的支出费用要强化审核环节,超出预算部分相关单位必须出具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强化工程项目竣工阶段管理来严格控制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为企业获取最大限度利益把好最后一关。
综合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策略要强化项目招投标管理、严格把控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结算造价管理,通过将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总结与建议
建筑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子系统,影响着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核心。建设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显示出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经济法规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平。工程实际项目中强化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观念,完善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措施,创新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策略,从技术、经济、组织与合同等方面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为企业带来最大限度的投资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08年全国“两会”,教育公平又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大讨论热点。教育公平按照实现过程,依次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两会”期间也曾明确指出,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一是坚持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三是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在高校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以及过程公平中的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普遍被人们重视,并在长期的努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建立奖惩制度工作中,教育公平的体现却不明显。
一、公平理论的提出及其含义
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做出相应比较,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相反,如果感到不公平,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怨恨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来降低不公平感带来的压力。
二、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公平理论是适用于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的管理学理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正逐步被突破。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提高素质,标志着教育思想的一次次飞跃,也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充分体现。相应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其范围进一步扩展,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以为然的学生事务变得引人注目,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学生管理”逐渐有了更为广泛的涵义,除了“管理学生(人)”,还包括“管理学生工作(事)”;除了强调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也正在向服务者的角色进行转化,要求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法制化等。新的教育形势启示我们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引入公平理论,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奖励先进,惩治落后,同等待人,不偏不倚。因此,需要管理者将公平理论引入教育管理过程,树立高度的公平、公正意识,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的平等关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和学生只能绝对从属和依赖的局面,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公平理论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三、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措施
1、强化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公平意识。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公平理论至少还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内在的人格上的平等,而这往往是我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一面。在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应该将个体人格的平等放在首位。当代的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愈发鲜明,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以公平、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公平科学的管理意识,是实现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公平发展,实现让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首先应树立公平的评价观,明确教育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应切实树立公平意识,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消除歧视,关爱所有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公平的发展。只有管理者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和信任的关系,学生才可能敞开胸怀,也只有如此,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当前各个企业生产和工作中坚持不变的方针,在发电企业工作中要实现快速平稳发展,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生产。在发电厂安全生产管理和实践工作中,安全是常见的概念形式,如何正确的把握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工作重点,也是安全生产追求的最高境界。
1 安全理论
安全来源于对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解释演绎,是现代化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属于安全管理中的系统化结构形式。在发电厂工作中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状态却是影响其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和趋势。因此抓紧安全工作还需要从人和设备双方面入手。随着国家安全指标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给企业现场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实际困难。解决这一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更是发电企业生产的根本保证方式。
2 安全型企业
安全型企业,是指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等)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生产大监督和违章积分、曝光管理办法等)运转正常,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无任何人身、设备、电网、火灾、污染等不安全事故发生,生产一直保持安全、健康、稳定的状态。
3 安全理论在发电厂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安全理论,发电厂实现安全型企业应遵循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杜绝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检修维护质量,消除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通过改善作业现场环境及劳动安全防护,消除运行操作和检修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3.1 人员安全
生产人员(包括安监、运行、点检、检修、维护、外包工程人员等)必须完全具备能够适应火力发电厂生产系统要求的生理、心理条件,具备在生产全过程中很好地控制各种环节安全运行和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故障及意外情况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首先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纪律水平。
3.2 设备安全
设备安全是安全的基础。没有可靠的设备健康水平作基础,就不可能实现安全生产,更谈不上安全。设备管理的核心是点检定修,深化点检定修是发电厂实现设备安全的根本途径。在做好设备选型、安装等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定修工作效果,推行设备绩效管理,深化设备点检管理。一是在加强运行巡检和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精密点检和技术诊断,实行设备劣化倾向管理。二是通过精密点检数据分析,定量地确定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劣化程度,确定设备的性能和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状态检修,实现对设备安全预控的目的;同时做好生产设备技术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技术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技术监控网的作用,对发电生产的技术状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测监控。通过精心检修、精细管理,打造设备质量精品,确保设备和系统能够在规定的运转周期内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设备的安全。
3.3 运行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和运行规程,杜绝人员误操作,使所有设备和系统都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发电厂的运行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两票三制”展开,要充分发挥“两票三制”在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利用“两票”管理系统,抓好“两票”的标准化工作。日常检修和定期工作中涉及的操作要全部使用标准票,用标准票规范运行人员的操作行为,避免发生误操作事故,使“两票”真正起到“生命票”的作用。电气操作要通过电子“五防”系统、监护、唱票、复诵、录音等手段,保证操作的正确。
3.4 劳动和环境安全
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行业规定的劳动安全条件和必需的劳动防护用品,并采取措施对生产人员进行可靠保护,保证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彻底消除各种不安全、不卫生因素对现场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危害。
3.4.1 劳动安全
对发电厂现场作业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涉及劳动安全的主要作业有电气、高处作业、机械、起重、特种作业等,在这些作业中使用的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规定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为作业人员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以达到劳动安全的目的。
3.4.2 环境安全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时间环境、物理化学环境、自然环境和作业现场环境。要努力通过改造使企业的生产空间、平面布置和各种安全卫生设施、道路等符合国标要求,实现空间环境的安全。实现时间环境的安全,要做到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备定期试验报告及点检劣化趋势分析来决定设备的修理和更换时间,同时必须遵守((劳动法))’使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工作,避免疲劳作业。
3.5 管理安全
安全管理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控制,使其符合安全生产规范,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管理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要从传统的“事后管理”逐渐转为现代的“事前管理”和“过程管理”,即通过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事前管理和过程监督,控制现场作业人员的各种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系统的各种不安全状态,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局面可控在控,并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各种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
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都是建筑行业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这样就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建筑企业竞争力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甚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市场竞争力的高低,所以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方面。为了使建筑的质量提升,我们列举了以下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混乱的操作顺序以及施工工序造成了工程质量的降低。由于在施工之前已经对每个工序进行了有序的排列,已经良好的安排好了施工时间,因此施工工序的紊乱严重影响了建筑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建筑企业要良好地安排好施工工序,要严格依据计划好的施工流程来安排工人,尽量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且由于某些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为了追求私利而降低对材料的要求,购买质量不达标的材料,甚至少用料,用差料,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施工人员不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造成了施工工艺的降低,进而无法有效地保障施工质量,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用的建筑施工中都存在此类现象。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使用了钢筋混凝土这种强度较强的材料,因此只要混凝土的质量降低了,就会衍生一系列的建筑安全问题。所以相关人员在施工时要严格保证混凝土的高质量,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这也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安全的关键。【1】由于当下我国建筑行业在混凝土的工艺选择方面存在较大缺漏,导致了混凝土质量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最后,建筑行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建筑质量管理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但是在我国的相关行业制度中,缺乏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在实际管理上,通常以常年施工积累下来的经验为主,致使安全突发事故频发。建筑工程管理这种专业性强的工作无法仅仅依靠经验来施行,这种依靠经验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建筑质量,同时也拖延了工程进度,企业也由此蒙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对策
首先,实际施工必须要依照原先设计好的流程与工序,不折不扣地完成。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情况复杂多变,工程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多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工序上出现疏漏容易使整个工程的质量降低。有关人员要有看穿全局的眼光,避免由于验收单位不满意而出现工程返工的情况,这样就使企业蒙受大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对于此类事件,我们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疏忽进行检查,其中包括了材料的种类、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设备的选用等方面,只要在严格查处这些方面因素的有力保证下,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物的质量。上级部门也要对施工人员施压,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操作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接下来的建筑工程施工;选购质量较高的施工材料,并且以实际需求为基础来调配材料,有效地保证材料选用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材料的购置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有关规定来购买,避免出现相关人员在其中谋取私利的情况出现,买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完善施工技术,由于新时期的建筑工程项目给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瞬息万变的施工技术给施工方带来的不小挑战。施工企业要以精湛的施工技术来达到较高的工程质量,避免出现安全问题;选用质量较高的施工设备,品质较低的施工设备直接降低了工程质量。【2】在工地上配专人对工序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每一道工序都或多或少的导致了最终建筑物的质量,因此配备专人对工序质量进行检测,能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保证了每一道工序的高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也要注重以工程本身为主,工序鉴定不能盲目而缺乏方向。在施工过程中,要不定期的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抽查的范围涵盖有工序操作质量,以及产品的质量等方面,这种抽查可以是不定时的,也可以专门挑选时间进行,目的是测量实际操作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应更改,以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
其次,施工要选用高质量的混凝土。考虑到混凝土在我国建筑行业施工中应用的范围之广,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避免由于混凝土质量不达标而造成的建筑工程出现瑕疵。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涵盖了骨料质量高低、水泥的好坏以及添加剂的选用。要选用质量高的骨料,就要分品种、规格、产地对骨料进行抽样检测,对没有通过检测材料要坚决抛弃不用;结合到制造工艺来选用相应添加剂,并考虑到添加剂与水泥之间的适应性,谨慎地选用添加剂的种类;在施工过程中,要以施工要求为基础,选取适合的浇筑方法与浇筑时间,并严格掌握好浇捣时间,避免混凝土成型出现错误,在其成型前择机进行两次压实,将内部的气泡排出。在最后进行验收时,模板拼接要仔细缜密,防止出现漏浆的情况。【3】
最后,完善健全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并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遵守定下来的制度。由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只有构建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建筑物施工的质量。因此切实有效管理制度的出台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对企业的竞争力也有较大的加成,助力了企业的腾飞。
三、总结
改革开放正在进入关键阶段,社会经济的大踏步向前带来了更大的城市建设规模,在这样的浪潮中,建筑行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中,表面的繁荣下隐藏着我国落后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相信有了建筑企业的足够重视,施工单位的贯彻执行,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建筑能够拔地而起。
参考文献
1 现场施工临时用电常见的问题因素
1.1 客观因素。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实施难度大的项目。 它最大的特点是“临时”:施工场地是临时的,建成竣工就转移;施工人员是临时的,,不同工种轮番作业,工人流动性大;施工机具是临时的,不同的分部工程所用的设备、机具各有不同, 用完就撤;甚至施工供电设施也是临时的,随着施工的进展, 供电设施需要经常拆装移位。临时性强、用电量变化大、设备流动位置不确定、环境差、危险性大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的实施难度。
1.2 主观因素。首先是工人的安全观念问题。当前, 很多工程项目不论具有多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中标, 基本是由在劳务市场上招聘来的民工施工。这些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用电的不安全因素,缺乏用电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其次,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专业电气技术人员缺乏;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编写不全面、针对性不强, 不能指导施工;现场电器设备没有及时进行检查、维修、更换,而是照搬硬套旧工程项目的用电线路、电器设备;电工没有严格、认真地执行规范、标准的规定,仍然按照习惯进行临时用电的安装、使用。本文就目前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存在的常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2 现场施工临时用防控措施
2.1 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临时用电管理制度。为适应专业化施工及加快工程进度的要求,一个工程项目一般均有多个施工企业进入现场施工。工地现场通常存在着安全意识薄弱,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安全措施不符合规范要求,各施工方之间协调不利等诸多不安全因素。而这些多是用电事故发生的“导火索”。因此,建筑工地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临时用电管理责任制,确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为总承包单位负责制,进入施工现场的一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 分配电箱、开关箱、手持电动工具、电焊机等) 等必须经总承包单位检查合格方可进场使用。建立日常的安全用电分级检查机制,即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检查、现场电工的自查和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建设单位和监理公司也应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协调、指挥、监督的作用。在具体落实中,应该做到:①临时用电线路及设备的绝缘必须良好,电源线须用橡胶套双层绝缘软电缆,一般要求架空敷设。②临时用电线路经过搬运通道时,如为架空敷设,应高于可能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最大高度;如为地面敷设,应加以保护措施。③线路敷设应不靠近潮湿的场所和热力管道,在与热力管道交叉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应加保护措施。④临时用电设备现场应就近装设可在紧急情况下断开电源的带漏电保护装置的开关,并串接刀闸开关使各临时用电回路有明显的断开点。⑤所有开关、保险、行灯、变压器等在室外使用须有防水措施,保险丝容量选择应适当。临时用电设备摆放要有防止被高空落物砸伤的措施。
2.2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用电安全教育。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知识的普及,无论是建设方,还是监理单位,尤其是施工单位要重视临时用电的安全,对作业人员应针对环境( 高温与潮湿) 等因素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临时用电安全教育和交底,应在项目部及各施工班组设立意外伤害急救人员,急救人员须经过触电后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并根据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对触电事故发生后的急救进行定期演练,熟习急救程序,以减少触电死亡事故的发生。
2.3 加强用电管理。安装、巡检、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操作属于特种作业,特种作业由于对操作者本人及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因此需经过国家规定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在取得操作证后方准其独立作业。电工作业时应正确穿戴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施工现场用电设备在 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 及以上者,应编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的内容有:①现场勘测; ②确定电源进线、变电所或配电室、配电装置、用电设备位置及线路走向;③进行负荷计算;④选择变压器;⑤设计配电系统:设计配电线路,选择导线或电缆;设计配电装置,选择电器;设计接地装置;绘制用电图纸,用电总平面图、配电装置布置图、配电系统接线图、接地装置设计图;⑥设计防雷装置;⑦确定防护措施;⑧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2.4 设置安全电箱与用电线路。配电箱、开关箱应采用冷轧钢板或阻燃绝缘材料制作,钢板厚度应为1.2~2.0mm,其中开关箱箱体钢板厚度不得小于1.2 mm,配电箱箱体钢板厚度不得小于1.5mm,箱体表面应做防腐处理。配电箱、开关箱外形结构应能防雨、防尘。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进行编号,并标明其名称、用途,配电箱内多路配电应作出标记。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均应设置电源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即为电线进入电箱后的第一个电器。隔离开关应采用分断时具有可见分断点,能同时断开电源所有极的隔离电器,不能用空气开关或者漏电保护器作隔离开关,不得使用石板开关。
3 结语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用电点多面广,并具有潜在性危险品,用电事故频率高于其他事故频率
近年来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施工现场存在用电安全隐患的地方还没有彻底消除。因此,在施工现场,从管理人员到具体作业人员时时刻刻都要重视施工用电的安全,加强安全用电知识和普及、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施工现场真正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