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共管理常用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着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2.公私合营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计划和准备建设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在利益的转让下,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突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体育锻炼需求,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中常用的BOT模式意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是一种融资方式,多运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该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中的应用是指政府与私营机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公共体育场馆项目的筹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在双方协议商定的期限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权的利用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之后,该体育场馆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政府,用以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公私合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民间资本进入推进了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短缺而人均体育场馆消费低下的尴尬局面,而且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局面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旧局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二,产权明晰,提高管理效率。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产权的不明晰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但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为了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会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第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必然带来新的维护管理技术的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雇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是国家的一些分支机构。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着产业经营、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既要履行服务的职能,也要履行经营的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毕竟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与其社会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公共体育场馆部门自身转变观念: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体育场馆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中必须认清公益性的主体地位。体育场馆的国有性质和建设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决不能搞成纯企业式经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不等于削弱甚至否定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公益的重要性,体育场馆经营是为公益服务的,更要确保其公益性的实施。
1.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已是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趋势,为了有助于日后的统一管理,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列的管理办法。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包含怎么解决民营化带来了公益性淡化问题。
2.国家的价格规制的政策的约束
私营部门取得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能会做出高于合理价格水平的场馆服务消费价格。首先对于这一点国家要实行相关的价格管制规定,约束其抬价行为。作为经营者应该明白经济效益是需要社会效益来宣传的,所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实行优惠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的层次,实现双效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是公益性实现的间接形式。
3.定期提供免费开放时段
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收益应该是最大的目标。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定期向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时段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二是吸引潜在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三是虽然免费,但服务质量不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获得好评。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切实体验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好方法。
4.体育赛事的优先举办权
有些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出租场馆接一些演唱会、展销会等商业活动,反而削弱了场馆本身体育职能需求。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的职能是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所以体育场馆应合理应用,一方面发挥其公益的性质以满足群众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经营职能,通过举办比赛等维护体育馆的正常运营,而不是一味的从商业角度出发而改变了体育馆的本身最基本的服务职能。
5.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区别对待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馆。比如税务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国资部门将收取的“国有资产占用费”返回给公共体育场馆;国土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有偿使用、转让金”方面按公益性标准优惠收取;市水电部门按公共事业或较优惠的水电费标准收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王国尊陈融: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剖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6,6
[3]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引言
“5S”最早起源于日本,它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对日本企业产生的贡献是经过实践确认了的。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在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时处于领先位置,跟诸多日本企业将“5S”看作是企业本身的文化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国度,其本身与日本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在借鉴彼此的先进技术经验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将“5S”管理思想应用于其本身的现场管理中去,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系统的依赖程度也在持续增加,这对电力建设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而电力施工作为电力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场管理水平将对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升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上,而用“5S”管理为载体来提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二、电力施工中“5S”现场管理的内容
“5S”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这五个单词的统称。
1.整理
电力施工涉及三个专业: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和输电线路架设,因此具有工艺复杂、现场材料设备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整理”就是将施工作业现场内的众多材料、设备按其存放要求和条件等分区域存放,并把暂时不需要用到的东西搬离工程现场,集中并分类予以标识管理,使当前工程施工现场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设备整齐、有序,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2.整顿
整顿就是将现场需要用到的材料设备按用途、种类和使用频率作进一步的区分,并对其进行定量、定点的标识,按不同专业的作业需求存放在随时可以取用的地方,以节省材料和设备的调配时间,在确保施工作业效率的同时创造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
3.清扫
上文中已经提到,电力施工涉及到三个相关专业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一道工序结束后,都必须对现场进行及时清扫,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确保现场的材料设备保持完好, 及时发现材料、设备准备不到位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缺陷的地方并予以完善,以免对后道工序或其他班组的施工造成干扰。
4.清洁
清洁就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后的现场整洁、有序的状态予以维持,更重要的是找出造成工程施工现场混乱的根源予以排除。例如材料设备的胡乱堆放往往是造成工程现场混乱的源头,找出源头并予以排除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工程现场的整洁、有序的状态,以保障工程进度和施工的安全。
5.素养
电力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多个施工队伍和工种班组共同参与,而这些参与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给作业现场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从上到下的全体人员明白“5S”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不同的作业要求制定各项标准供大家遵守,让大家都能参与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工作中去,进而养成遵守标准的习惯。
三、“5S”现场管理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效益
1.提高效率
对电力施工企业而言,“5S”现场管理就是对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作业环境。良好、有序的作业环境可以使现场工作人员集中精力、节省时间,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5S”现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减少寻找和调配材料设备的时间,保障了工程进度。因此,推行“5S”现场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2保障质量
“5S”现场管理就是培养全体人员都有很强的现场秩序维护意识,相互协调,共保质量。优良的工程质量来自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作业人员素养。对于工程建设而言,作业人员的素养一直都是中国工程企业的软肋,也是制约我国电力建设工程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瓶颈,“5S”倡导提高全体现场工作人员素养,是提高电力施工质量的核心和基础。材料设备胡乱堆放会造成工程现场混乱,在运输或库存中存放不合理就不能做到合理调配,一些材料设备存放时间过长还可能发生生锈、变质等问题,导致质量降低,严重时甚至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通过实施“5S”现场管理,实现对设备材料的集中有序管理,进而降低材料设备发生损害的几率。
3.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电力施工企业通过推行“5S”现场管理,能极大地减少人员、设备、场地、时间、资源等几个方面的浪费,有效降低电力施工的建设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真正做到靠管理出效益。
4.缩短工期
通过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来规范作业现场的秩序,电力施工的现场管理就会一目了然,避免因为材料设备调配不当等造成的作业人员无法按进度作业的问题。现场工作人员素养的提高,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使作业周期相应地缩短。
5.提高安全系数
工程建设业尤其是电力工程建设一直都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5S”现场管理就要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现场作业环境。实施要点是:建立健全各项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对全体现场工作人员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全员参与来降低事故隐患发生的几率。整理、整顿、清扫,必须做到布置合理,施工设备和工器具、需要安装的各种电气设备以及需要架设的线路设备都要分类归放,现场内应保持宽敞、明亮、整洁,物流、人流和工序有条不紊,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6.改善和提高企业形象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其形象在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较低的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又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创造出更高的工程品质。
7.改善现场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
“5S”现场管理可以明显地改善现场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而精神面貌的改善就能使企业的形象得到提升,形成一种自主改善的机制。“5S”管理提高了每一个现场工作人员的素养,使他们会主动、积极、协作、负责地为工程作业的有序开展付出自己的心血和精力,使工程组织充满活力。
8.促进科学物流
具体到电力施工而言,物流是指施工材料和设备、需要安装的电气设备以及需要架设的线路设备能够根据作业需求实现有效调配的过程。“5S”现场管理就是要建设科学的物流系统,实现材料设备的高效调配。
四、提升“5S”现场管理应用效果的策略
在面对“5S”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时,要求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以提升其整体的现场管理水平。
1.成立相应的推行组织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要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就必须让全体现场工作人员对“5S”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拥有实施的信心。最好是由企业领导担任“5S”管理活动推行的主任,确保对活动有一个整体性的安排,然后由工程现场的具体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以全面负责具体的推行活动。为了让“5S”现场管理活动具有权威性,还可以对现场管理部门的组织进行重新设计,将管理活动细化成一道道具体的事件处理流程并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加以明确到相应责任人,从“5S”管理成效的评比到最终的奖惩都做到有据可依。
2.拟定具体可行的方针及目标
在拟定方针和目标时,应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现场管理水平和工程所在地的电力工程建设环境,确保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开展系统化教育
电力施工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定期组织所有人员学习“5S”管理方法,让所有员工认识到“5S”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分析在“5S”实施前后的工程现场的作业环境和秩序的变化,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电力施工施工作业现场也应不时召开“5S”会议,不断地总结施工作业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使“5S”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4.让“5S”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对电力施工企业而言,应该培养现场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所有员工都能严格遵守规则,并进一步将“5S”打造成先进的企业文化。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电力施工企业经过有效开展“5S”现场管理,不但使其现场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切身收获到了实行“5S”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保东,池洁.精益5S现场管理方法的理论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 145-147.
[2]王红娟.论“5S”活动在现场管理应用的必要性[J].公共管理研究,2013(2): 46-48.
关键词:公共关系 无偿献血 招募
1 血站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血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的组织目标、组织规模、组织管理机构和组织社会形象,其目标明确,成员之间密切协作,内部管理规范,内外信息互通,物质基础保证,内部层次分明,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它能进行人力汇集,组成一个集体;进行人力放大,形成一种新的合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尽快完成组织目标;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形成一种吸引力、凝聚力。
1.1 注重血站形象建设 血站内部的价值观念、公德意识、服务质量、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组织素质和风格等构成了血站的内在形象,而血站的名称、品牌、特征、行为方式、环境、建筑设施等构成了血站的外在形象。内外形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它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公众对血站的美誉度,影响无偿献血的招募工作。加强血站形象建设需要血站全体员工自上而下时时刻刻不懈的努力,但形象毁誉也许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1.2 采取环境适应策略 一个组织很难直接改变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并在适应中按照自己的理想逐渐改变环境。在无偿献血招募工作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站自2009年开始的无偿献血宣传“四进”战略,即进机关事业单位、进社区农村、进学校、进医疗机构,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大中专院校学生、军人、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他们对献血的意义认识深刻、荣誉感强,我们着重营造“无偿献血高尚”的人文氛围,使这部分较高层次的献血者的自尊心、光荣感和自豪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对于外来打工者、农民兄弟、社会无业人员等则应侧重于免费检查身体、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等方面的宣传发动。
1.3 加强血站文化建设 建筑、设备、材料、资金、环境和各种文化设施是血站的实体文化,也就是表层文化。规章制度、体系文件、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构成了血站的制度文化,即中层文化。具有血站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组织精神、组织哲学、组织道德、价值观念和组织风尚等则构成血站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血站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可以说血站每一位职工都是血站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血站每一项工作都渗透和代表着血站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