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2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2602
1 引言
关岭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降水充足,森林覆盖率46.51%。全县总面积1468 km2,以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35个少数民族为主,是国家级贫困扶持县之一,脱贫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下经济是依托林地资源,在科技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林地生长的动植物或微生物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就关岭自治县当前形势,其中林地面积816.55 km2(2015年统计数据),利用好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林业脱贫攻坚、“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标以及提高当地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 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发展状况
2.1 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调查
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经营体制大多为“合作社+林业产业+农户”体制,经营模式有林―药模式、林―草模式、林―蔬模式、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经济作物模式以及以上模式的复合模式。例如,水韵生态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承包农户土地50亩,种植经济作物火龙果,并在林下开展野猪养殖,目前已有存栏野猪40余头;再比如华阳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经济作物四月李30亩,开展林下养殖八德灰鹅,目前已有800余只。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调查,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年效益已达1445万元(表1)。
2.2 关岭自治县2016~2020年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关岭自治县2016~2020年计划总投资为人民15650万元(部分资金来源于退耕还林还草资金,部分资金为农业项目资金),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办)建设林下经济基地10.2万亩。其中,林草结合模式9.7万亩,林药结合模式0.5万亩,林草结合模式为经济林下套种紫花苜蓿(或黑麦草、鸭茅草、三叶草),林药结合模式为林下套种桔梗。经济种植核桃42株/亩、蜜糖李56株/亩、枇杷42株/亩;牧草种植白三叶草0.7 kg/亩、花苜蓿0.8 kg/亩、黑麦草0.6 kg/亩、鸭茅草0.7 kg/亩、桔梗1 kg/亩。
林下种植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稳定边坡、石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显著的生态效益,有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此外,项目建设需要大量劳动用工,增加就业选择机会,可给项目区退耕农户增加直接经济收入,项目建成后,经果林5年可到达盛产期,对推动全县精准扶贫有极大的帮助。
3 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发展总体有着良好的势头,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3.1组织规模小,数量少、经营体制单一
近年来,随着林权制度的改革,国家乃至省市都积极倡导发展林下经济,纵观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的发展,调查中发现组织规模都相对较小且数量少,经营规模都在20~2000亩之间,大部分在1000亩以下,带动农户能力有限;经营体制多为“合作社+林业产业+农户”型,关岭自治县现有林地122.4825万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用地面积宽广充足,就目前而言,农户直接参与承包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对较少;此外,善于发现市场需求、整合资金的农(林)龙头带动型企业几乎没有。
3.2 林农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林下经济发展与全县各地林农思想认识有直接的关系,林农参与积极性高涨和专业合作社的积极引导,势必会成为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方式,林农缺乏对其认识,短时间内看不到经济效益的收入,绝大部分林农不愿发展除了传统农业经济之外的林业经济方式;另一方面,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存在一定的风险,大部分林农不愿意冒险。
3.3 相关资金、技术匮乏
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和想法,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只好作罢;此外,关岭自治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大部分农户为贫困户,经济困难,对他们而言发展林下经济只是“纸上谈兵”。已经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社,还是使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效率低下、技术落后再加上相对资金的匮乏,难以形成规模化。
3.4 市场开拓、风险防控力度不足
就目前关岭自治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合作社调查中发现,产品都是被动的等待收购,基本没有自己本身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和特色产业。在林下经济技术、市场风险防控层面也几乎为空白,都是粗放式经营。
4 关岭自治县发展林下经济相关建议
4.1 加强行政引导、扩大规模、鼓励多种经营体制发展
通过加强行政组织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及时出台具体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补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引导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下经济的投入建设,扩大规模,鼓励农民积极开展林下经济建设,发展“合作社(公司)+农户”、“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业产业+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体制,因地制宜依据不同乡镇、村的林分、海拔、土壤的条件开展林-菌、林-禽、林-畜、林-药、林-蔬、林-粮、林下旅游等模式。
4.2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
充分发挥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的作用,通过现场参观、实讲培训等方式方法,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利用关岭电视台、报纸、新媒体普及林下经济的经营体制、模式以及政府政策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编制《发展林下经济技术指导手册》,组织乡镇林业站技术员参观,学习培训相关技术到各村,对农户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不断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4.3 多渠道整合资金以及开展技术培训
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户私有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把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此外,亦可出台相应发展林下经济贷款政策,鼓励有关金融机构将林业经济资产作为抵押贷款给有意愿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来筹集资金;鼓励有关外商企业来县投资,与当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县林业相关部门加强对林下经济技术的培训,发展一支专业性的林下经济人才伍,定期、定点开展结对帮扶,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提高农户、企业经营林下经济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
4.4 积极开拓市场,加强经营风险防范力度
一方面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乡镇政府要积极统计自身辖区内的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产品等信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外传播,吸引相关行业内的产品需求企业以及消费者;另一方面要建立自己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搭建农户-企业(龙头企业)-市场之间完善的桥梁及销售平台,全方位寻找销售渠道。
目前,关岭自治县林下经济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农民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重视,其发展前景广阔,势必会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合作社)获利、政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瑞盟,韦 彦.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1):21~25.
(一)县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08年底,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占全国的1/3左右。
(二)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2008年,全国百强县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出口总额占2/3。人均GDP3.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495元。
(三)全国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国县域大概形成了三类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第一类是广东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的较大份额。第二类是江浙模式,即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通过块状经济振兴县域的好路子,目前江苏和浙江县域经济已占70%左右的份额。第三类是山东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取得巨大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供应不足。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产比重约25%,而2008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1.7%。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总体特征。
(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理解发展工业化仅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个别项目能耗高、污染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
(四)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县级政府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除少量经济强县外,县级政府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调控经济的手段不强,自主加强公共服务的能力普遍较弱。
(五)县域经济的体制束缚仍较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强。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因机构层级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往往倾向于调配市域内资源来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资源不够。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问题正日益显现,农用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仍受诸多制约,而“农地入股”试验也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偿债”风险。在企业改革发展方面,虽然县乡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县域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制定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有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方向、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支持的基本框架,从总体上引导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此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政策推进的重点。在我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弱化等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促进县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为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
县域经济的内涵理解为:“1、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具有二重性;2、县域经济史典型的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3、县域经济以农业、农村经济为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其发展方向。”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机构功能萎缩,数量大幅减少。
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起,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效益目的而大规模撤并了县域金融机构。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模式,严格授信管理制度,使得县(市)级支行基本丧失了实质贷款权。
县域资金短缺,信贷资金外流。
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每年吸收的资金运用到县域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少。县域金融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忽略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认识, 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对接不够, 协调发展方面不足。而且农村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上划资金等渠道陆续被抽走, 使资金不断由农村等落后地区流向城市发达地区,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信贷投放。
县域中很多企业信用度不高,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大量贷款本息被悬空和逃废,这严重挫伤了银行信贷再投入的积极性。 转制后,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真实,使得银行很难把握贷款企业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防范,导致银行不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
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由于发展起步晚,相对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县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制约了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的发挥。银行金融机构,认为县域经济存在弱质性, 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很低,在遵守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导致了信贷在县域地区的集中投入。
2.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其运行效果不佳,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供给抑制状况。他认为主要原因是:1、商业性金融供给缺失;2、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合作金融支农乏力;4、邮政储蓄分流, 加剧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5、民间金融的“非合法化” 难以填补县域资金供给缺口。
3.信贷投向集中,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由于县域经济中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不高,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比较困难。其表现为一是县域企业的发展不规范;二是县域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缺乏稳定的经营;三是不规范的内部管理,不健全的财务制度以及不透明度的监督;四是县域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弱,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
四、推进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县域金融支持问题,应从县域经济中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考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的金融需求。
应加大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建立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收缩而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高其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建设县域金融配套设施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压力。
2.加大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和配合,将各种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金融扶持制度;改良现有的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支持县域金融方式;加快建立更为有效的政策扶持体系,切实做好“三个统筹”;稳步落实好“三个区别对待”;兼顾各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农村小金融机构的问题,出台具有阶段性特点的扶持政策。
3.健立信用担保机制,创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各种互助基金,来分散信贷风险,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贷款难等问题。同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支持央行整合跨部门信用信息工作,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4.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平衡发展
央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使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企业融资方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工作,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共同、平衡发展;制定合理的县域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利率。(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陈泽浦、秦宏,《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齐鲁学刊,2008年第4期
[3]曹洪军、马雯,《关于县域金融姜缩若干问题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
[关键词]
重大工程;县域经济;结构优化
一、引言
县域经济连接着乡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总量上看,全国县域经济总量是全国经济总量的50%,从人口上看,占全国总人口的70%人口为县域人口,从人均GDP看,县域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数的70%,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1],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但是,相比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幅员面积巨大的西部边远地区县域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西部边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国家的社会稳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特殊类型如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王维平、刘书明(2011)指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2]。赵新宇、郭欣(2009)揭示了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指出了县域经济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3]。郭思文(2014)结合寿光市产业结构现状,作出了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等相应对策[4]。针对四川等西部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特色经济、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刘得扬、朱方明(2011)针对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对策和建议[5]。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2005)总结了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6]。郭志刚、贾善和(2006)认为县域经济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会有效增强区域的竞争力[7]。王緌、陈国先(2008)提出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并指出了发展四川县域经济的新思路[8]。陈钊(2006)认为四川丘陵地区县域产业发展带有封闭性,应加强与中心城市的协作,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9]。林鹏程(2006)认为四川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应实现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10]。张白平(2007)认为应该利用民族地区的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1]。同时,对于重大工程与县域经济关系研究方面,只有张建全(2005)《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源头丹江口县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一文分析论述了工程实施对县域经济的影响[12]。这些研究对四川省整体县域经济的特点、发展不足和发展的趋势的研究较多,学者们针对县域经济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部分研究以一些具体县域的调查为研究基础,提出了相关县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启示;但研究四川等西部地区边远县域经济的成果较少;更难见到重大工程与县域经济关系研究文献。
三、重大工程建设对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1.重大工程是一种外部力量对于经济处于长期低迷的状况,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指出:在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促使人均收入提高和下降的两种力量,由于这两种力量的均衡而造成欠发达经济体陷入恶性循环,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此时,如果有外来强大的刺激力量打破这种均衡,落后经济会由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的机会。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重大工程对于四川等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力量,能有效刺激四川等西部省区的边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以,研究四川等西部边远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重大工程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对四川等西部省区的边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社会首先经历农业和初步工业化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再上升到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最终实现发展重心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经济阶段,这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从而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西蒙.库兹涅茨在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的著作中指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经济生产中生产结构和经济生产中其他方面的结构,都是总体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罗斯托指出现代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长发生的原因不能脱离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被许多经济学家所认同,现代经济增长不仅是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成长、演进的过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多数县域尚处于以农业为主农业和初步工业化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经济总量小、第一产业比例较重,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象,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粗加工、高耗能企业多,金融、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共同特征,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其经济实现飞跃增长的瓶颈。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发展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经济措施成为欠发达县域的共同方向,但是由于缺乏外力作用,仅靠县域自身的力量这些措施往往难以实现,成为纸上谈兵。
3.重大工程对汉源县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作用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市,是省定贫困县、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国家重点工程-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汉源县境内的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瀑布沟电站自2004年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投产。电站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对汉源县经济起到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中重要的外部力量的作用,汉源县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都实现了飞跃。农业方面,瀑布沟电站建设淹没了汉源县大量优质农田,使粮食减产,但是,农业生产总值没有因此下降,2007年至2012年农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1340万元、79721万元、79346万元、85868万元、96202万元,101711万元,其原因一是在新集镇、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便于进行农村土地集约化耕种,二是为了电站的建设需要施工方在库区修建了骨干公路网,为汉源县实现“村村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方便了各村农产品的运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第三,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推行“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联营模式和“超市+协会+农户”等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在电站建设的外力作用下,农业空间布局与结构调整有了资金和条件。
工业方面,瀑布沟水电站的建设对汉源县工业发展首要影响是建立了规模化的工业园区,并使淹没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同时促进了企业间协作和产业的配套,创造了工业集聚的特殊条件;其次,工业企业获得了搬迁赔偿资金,并在重建中实现了企业改造与技术进步。利用电站建设淹没企业重组复建机遇,工业企业得以向园区集中,在园区内实现向新型化工业发展:完成了技改和降耗任务,优化资源环境,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和资源消化减量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第三,利用企业的迁复建建机会,强制淘汰了作坊式企业和“三高”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有效促进了工业的低碳发展。汉源县工业发展在资金和政策的保障下以企业迁复建为契机,以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工业园区载体建设为基础,以产业项目为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了汉源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电站建成后,水库形成的汉源湖水面有84平方公里,在四川甚至西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汉源在拥有多类型旅游资源的同时,更拥有得天独厚的湖泊资源优势,在周边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雅安市众多旅游城镇中,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和特色,成为雅安市的湖泊旅游基地。电站的建成为汉源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雅攀高速的通车更促进了汉源县旅游的高速发展。以2001年至2012年的财政收入和GDP数据形成的汉源县历年财政收入和GDP趋势图如图1所示:由上图可以看出:在重大工程实施的期间和之后,汉源县财政收入和GDP实现了更快的增长,即经济发生了飞跃发展。同时,表1是汉源县2008年至2013年历年三种产业比重表:从上表看出,2008年至2013年第一产业农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逐年增加,结构调整比较明显。
四、启示和对策建议
汉源县经济飞跃带来的启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会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重大工程的实施对县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重大工程对欠发达的县域起到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中所指的外来强大的刺激力量,使其冲破了“临界点”,由此获得持续、快速增长的机会。汉源县在抓住重大工程建设机遇的过程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农业稳县,县域经济的农村性决定了其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走产业化、特色化农业道路,提高农业效益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二是工业强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三是旅游富县,以水电站建设形成的巨大人工湖景观为依托,以“雅西”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整合县域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经验对于相同类型的县域经济具有普适性意义。
(一)应该看到的是,汉源县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尚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工业产品价值链短,技术含量低。主要的工业是采矿业、矿产品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虽然建成了省级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得以向园区集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完成技改和降耗任务,消灭了“三高”产业和作坊企业,但由于工业企业技术含量还较低,产品尚处于初加工阶段,附加值低,因此工业总产值偏低,企业利润率较低。2.服务业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现代服务业。汉源县现有的及较具备发展前途的是服务业是旅游业,但旅游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者数量的激增,道路、停车场、酒店等设施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形成了旅游发展瓶颈。金融业、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针对上面的不足,可以采用以下的对策建议: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矿产品开采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是汉源县的传统产业,引入高新技术,推动加工产业向工艺制造、精深提炼等高端环节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工业企业结构。要精心扶持优势企业,形成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增强县域内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支持企业
的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和企业,形成和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引导企业争创品牌。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塑造汉源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矿产品区域品牌,以及建材业、化工业等区域品牌;加强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创建的宣传工作,将汉源品牌推广至全省、全国。3.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交通、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是支撑,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是新生动力。房地产由于历史原因在汉源县尚未进入市场,应加快土地市场规范,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金堂.“十二五”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点[J].发展研究,2011(6).
[2]王维平,刘书明,产业政策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J].南方经济,2011(7).
[3]赵新宇,郭欣.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09(4).
[4]郭思文.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山东寿光为例[J].中国市场,2014(20).
[5]刘得扬,朱方明.西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6]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以城乡一体化为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5(9).
[7]郭志刚,贾善和.产业集群助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16).
[8]王緌,陈国先.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开放导报,2008.8(4).
[9]陈钊.推进四川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6(2).
[10]林鹏程,四川仪陇:农业大县如何县域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6(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进一步巩固全县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果,按照“监督有威、帮助有为、促进有效”的原则,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加快我县由食品和医药经济大县向食品和医药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实施阳光政务工程。认真履行向社会作出的“十项承诺”,全面落实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制、ab角制等便民服务措施。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按照市局的要求,加快食品药品监管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努力做到公正、公开、便民、高效。
二、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围绕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畅通药品举报电话(9600111),加大联合执法和跨区执法力度,深化与企业联合打假机制,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损害市场主体利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积极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推动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三、积极推进医药科技进步。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四、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跨区域、跨行业涉足食品药品领域,实行跟踪服务,促进多元发展。对优势企业要实行重点帮扶,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技术难题,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积极推进专业化协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创新市场组织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协调发展。
六、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从支持“三农”入手,积极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开展深加工业务,拉伸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促进中药材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七、鼓励发展农村药品零售业。进一步简化初审程序,放宽准入条件,取消距离限制,实行“零距离审批”,积极鼓励连锁企业、单体药店进村,促进各类药品经营企业合理布局。
八、加强药品质量认证监督。按照因企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严格执行认证标准和要求,强化对企业认证前的技术指导和认证后监督把关,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医药经济运行素质。
九、深化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政府推导、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态,改造嫁接传统营销网络,鼓励食品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农村、进社区,加快现代食品流通网建设。积极支持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配送中心,引导有实力的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社区延伸网点,鼓励发展大店、名店、特色店,完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企业的信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及考核奖惩机制,扎实推进“诚信药店(药房)示范点”创建工作,培育守信典范,惩戒失信行为,对诚信度高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诚信度差的企业加大检查频率,逐步在食品药品行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信用环境。建立和发挥县药械协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
十一、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增添检测设备,改善药品检验检测机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业务,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公共信息网建设,充分发挥政策、信息、技术优势,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十二、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按照市局“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的要求,加大对食品药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为食品和医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依靠科技进步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保定市各县(市) 经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河北省内的较发达的县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保定市GDP总额为2720.6亿元,省内居第五位,就整体而言,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推进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农业在占比分布不均
比如涿州、高碑店市的非农产值比重较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较小,农业在这两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明显;而定州市农林牧渔产值占比相对较高,达到达到35%,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2.乡村人口比例大,城镇化水平低
几个经济相对落后县市的乡村人口比例都较高,除涞源和涞水外,其他几个县(市)乡村人口比重都在90%左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这些 农业劳动力比重也远高于其他县市。
3.县域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受产业结构层次低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保定市县域经济中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地区差距的扩大使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地 向发达区域流动,将会影响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实现。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较。对区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和人员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政绩,造成部分项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保障乏力。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申报企业研究中心,利用好中心资源、平台、机制对产品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创造性,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创建科技发展平台。
真正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体现经济价值,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推进技术创新,在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求突破。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专家参与我市关键技术研究,参与或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抓好一批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牵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示范和推广。要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与奖励,完善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制度,把真正能体现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最高水平、最具特色科技成果评选出来并加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亮点。
3.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我市太阳能、纺织等优势领域,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形成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规模。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信息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上求突破。要依托各工业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向科技园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董正信,田雅娟.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J].经济论坛,
2008(6).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发货、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回收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物流活动模式。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很大,然而建立在传统行业基础上的现行税收政策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不适应,亟须进一步优化。
一、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河南省政府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机遇和困难并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良好。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腹地,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处,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 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 河南省已建成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 2011 年,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5 000 公里,位居全国第 1 位,实现94% 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 此外,河南省拥有 3 个一类口岸、9 个二类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B 型保税物流园区。可以说,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是我国多方向跨区域的交通要冲和多种交通网络交会的枢纽地区,也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战略枢纽。这些都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2. 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速度快。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 年,河南省社会物流总额超过 500 000亿元,增长 31. 1%,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16 个百分点; 全省物流业完成增加值 743. 5 亿元,增长13. 6% ,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0. 5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 33. 8%,进出口货物物流总额增长 18%; 全省货运量增长 19. 3%,总量位居全国 第 三 位、中 部 第 二 位; 货 物 周 转 量 增 长16. 1% ,总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
目前,河南把物流业定位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逐步增强。
3. 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规模小。
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益难以显现。据悉,河南省现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 3 200 户,其中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企业的道路货运企业 914 户,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 28. 6%; 年缴纳营业税 50 万元以上的道路货运业纳税企业 76 户,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 2. 4%。截至 2012 年 7 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确认了 8 批近 2 000 家企业为试点物流企业,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而在这 8 批试点物流企业名单中河南只有 58 家。与中西部省会城市比较,郑州有竞争实力的物流企业不多,规模普遍低于重庆、西安和武汉的物流企业。
4. 中原经济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
中原经济区现有物流企业在物流库存管理、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的业务开展不足,大多数物流业企业只从事传统的、简单的物流服务业务,如运输和仓储服务等,使物流企业的进入门槛偏低,效益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是物流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专用物流通道和多式联运、仓储配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资源缺乏有效配置; 二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低,如有些中小企业还没有进入电子商务网络,ERP 等物流管理软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是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直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对现代物流业适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可减轻现代物流业的税收负担,也能够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进入,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的发展。
1. 调整物流市场产品结构。
目前,中原经济区市场上物流产品供给失衡,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征,即传统物流产品供给较多,现代化的物流产品供给少; 商贸物流产品供给多,生产性物流服务供给少; 低端产品供给多,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少,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资源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有效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将有助于物流市场产品供应结构的改变,促进市场均衡发展。
2. 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了其自身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物流成本高企的原因,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劳动力、燃料、土地使用成本的刚性上涨,这些要素的价格都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又都是无法主观去降低的。物流成本高企的另一原因是物流行业税费偏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现代物流业的税收法律制度,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利润空间。
三、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
1. 流转税税收优惠政策。
( 1) 列入国家试点物流企业名单的物流企业享受差额缴纳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 2) 对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快递企业,其从事快递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统一使用快递业务专用发票。
( 3) 自2012 年1 月1 日起,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
( 4) 保税物流中心( B 型) 外的企业报关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企业可凭出口报关单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 免)税; 物流中心外的企业从物流中心运出货物,海关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 5) 对保税物流中心( B 型) 内的企业在物流中心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物流中心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物流中心企业之间或物流中心与出口加工区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 6) 物流企业在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投资用于自营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购置的进口设备,可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 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 1) 对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新设立的基地航空公司,自开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金的河南省留成部分,实行前三年补助100% 、后两年补助 50% 政策。企业所得税从有税源入库年度起计算。
( 2) 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6 万元( 含 6 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 50%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 3) 对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指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项目) 的投资经营所得,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可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 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止,对物流企业自有的( 包括自用和出租) 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 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中的税收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物流业税收政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税收问题,阻碍了现代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物流业存在重复纳税。
物流业重复纳税主要体现在营业税方面,在租赁业务、网络分包业务以及业务等领域体现的更为突出。其中,在租赁业务方面,试点物流企业已不存在营业税重复纳税问题,但河南省纳入试点范围的物流企业所占比重极小,而非试点企业不能享受该政策,造成新的不公平。在网络分包业务方面,按照我国营业税法的规定,企业按照整单的金额缴纳营业税,外围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协议上的价款也要全额缴纳营业税。在业务方面,物流企业在从事业务时,会包括一部分本应由客户自己负担的报关费、检疫检验费、运输费用等,在缴纳营业税计算营业额时,各级税务部门又不予以扣除,出现重复纳税情况。
2. 物流企业税负过重。
( 1) 营业税。我国物流业的营业税税率是3% ~ 5% ,税率并不高,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我国物流业技术含量低,是劳动密集型微利行业,毛利只有 4% ~5%,缴纳 25%企业所得税的税后利润仅剩下 1% ~2%,并不高的营业税税率对物流业来说却显得税负过重。
( 2) 增值税。我国已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物流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钢板、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费用仍不得抵扣,加重了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
( 3) 房产税。按照我国现行法规,缴纳房产税时要区分两种不同情况,一是房产自用时,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适用 1. 2% 的税率; 二是房产出租时,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适用税率 12%。然而,物流企业出租仓库的租金收入,除了按以上规定依法纳税外,还要缴纳 5% 的营业税,税负达 17%,并有重复纳税问题。
五、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2011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要求根据物流业的产业特点和物流企业一体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统筹完善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减轻物流行业的税收负担。笔者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对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1. 明确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 1) 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自给自足的物流模式成本高、效率低,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功能,力争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外部化中有所作为,鼓励企业剥离自有物流资源,克服中原经济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需求不足的制约。
( 2) 鼓励发展农村物流。中原经济区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加工集聚区,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农村物流分散、物流技术落后、农资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成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物流体系发展的瓶颈,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农村物流业务。
( 3) 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大型物流企业优势明显,如在服务的优质化和远距离运输设计等方面表现突出。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应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 4) 鼓励物流企业购进先进设备。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设备上投入不足,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物流设备升级,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缓慢。税收优惠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更新设备,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2. 流转税优惠政策建议。
( 1) 在中原经济区物流业所有企业、所有业务中,全部实行营业税差额征收,取消税收试点,使所有的物流企业享受公平税负。
( 2) 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仓储、租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营业税税率由 5%降低到 3%。
( 3) 中原经济区传统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仓库及其附属设施免征营业税; 中原经济区传统工商企业向专业物流企业转让自有固定资产免征营业税。
( 4) 对所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物流企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而不是仅限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
( 5) 对中原经济区所有农产品物流免征增值税。
3. 所得税优惠政策建议。
( 1) 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作为小型微利企业,不受小型微利企业的人员、收入的限制,直接按 20%的税率纳税。
( 2) 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的研发费在税前列支; 中原经济区物流行业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办法。
( 3) 对中原经济区新开办的物流企业享受为期 1 ~2 年的免征所得税优惠; 对经营货运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 10 年以上的,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 4) 对参加中原经济区重点物流园区建设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二免二减半”的优惠政策;对物流相关的兼并重组企业给予“一免一减半”
的所得税优惠。
( 5)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现代物流企业实行三年或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款。
4. 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 1) 对中原经济区新引进的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集团总部,经有关部门批准,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 2) 中原经济区物流企业所属仓库,不论是否出租,均以房产余值计算缴纳。
参考文献:
[1]薛 钢,郭扬虎。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研究[J]。 中国财政,2007,( 1) :51 -52.
[2]王冬梅,鞠颂东。 中国物流业税收负担水平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 1) :25 -27.
[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 河南省政府网,2010.
[4]马海涛,肖 鹏。 中国鼓励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现状剖析与优化思路[J]。 财政监督,2011,( 8) :12 -15.
[5]孟宵冰。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J]。江苏商论,2010,( 6) :80 -84.
[6]任常军。 论我国物流业税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 24) :72 -75.
[7]吴 静。 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J]。 物流经济,2010,( 3) :34 -39.
一、引言
1.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级城市单位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限明确。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还接受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2.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农业和其他各业之间的关系,兼顾县、乡、村三个层次以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
(2)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不可能封闭起来自行发展,而是要发挥县域经济的整体优势,通过县域内和县域外两个市场发展农村经济。
(3)发展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二、禹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200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26 个城镇化重点发展县(市)之一。2003年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做为重点发展。连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竞争力100强,位列第86位;2008年更是以最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位列第68位,并列河南省第二位,中部地区第3位。禹州市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依托资源优势,能源、建材、机械、陶瓷,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并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农业效益和产值不断提升,畜牧业比重增大,同时形成了中药材、红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禹州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文化资源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前列。
2.近年来禹州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出口型企业发展日益缓慢
禹州市共有外贸企业34家,出口产品的80%在欧美市场。据海关2009年统计,至9月底禹州市实现出口6602.8万美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下降了22个百分点,增速下降惊人。禹州市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订单不足,无活可干的尴尬局面。出口型企业发展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
(2)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发挥
禹州各类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就目前发展水平来看。原煤、旅游业等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域内有五十多个景点,可许多景点缺乏宣传,旅游形象的重视力度不够,旅游环境的清洁度优雅度比周围的洛阳、开封等地要逊色得多。
(3)机械制造业发展缓慢
据调查,禹州市铸造及机械加工集聚区之一的火龙镇,共有铸造企业126家,目前全镇铸造企业库存各种铸件产品达10万吨以上,铸造产品价格均已下降了15%-20%,企业总亏损达2000万元。仅铸造行业一项全镇税收在第一季度预计损失近200万元。禹州市有机械制造企业560余家,主要生产分离机械、矿山机械、汽车配件、农机配件、建筑管件等。但钢材、生铁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影响,有大幅下降趋势,使库存量大的机械制造企业损失严重。
(4)煤炭企业产销不畅
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火力发电量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工行业煤炭需求不旺等不利因素凸现,造成煤炭市场疲软,价格下滑。近两年来,全市煤炭库存已达150余万吨,其中永锦能源公司库存达45万吨,平禹煤电库存达30万吨,新龙公司库存达20万吨。
三、基于县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禹州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1.深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深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2.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
把谋划项目放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首位,围绕钧瓷、中医药、旅游三大特色产业谋划一批独具优势项目,围绕结构调整谋划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围绕发展方式转变谋划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3.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禹州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作为指导我市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投资的主要依据。
4.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工作
深入实施改制攻坚年活动。特定改制攻坚年,强化改革攻坚意识,认真开展排查摸底,将能改未改的企业全部列入改制工作台帐,力争成熟一个、改制一个。
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思考
1.大力发展禹州市特色工业
煤炭工业是禹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增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煤炭总量的有限性必须要求我们考虑长远,这就要着力解决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近期来看,就是要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真正的使原煤出口发展为煤炭工业品出口,提高利润率。就陶瓷工业,必须以扩大品牌优势为主,改善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禹州市的陶瓷生产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就需要大力弘扬禹州钧瓷文化,着力分析钧瓷的市场价值,对钧瓷生产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禹州市机械制造业已经有多年发展历程,虽然规模上亟待扩大,但必须在技术水平和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研究方面下大功夫,同时提高品牌竞争能力,要扩大与省级重型机械制造单位的交流,努力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
2.深入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改善城市环境
禹州市地大物博,旅游业有着极强的发展潜力,但是未开发项目居多,旅游市场也尚未打开,游客依然为禹州本地人为主体,这就要继续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使旅游业规模化,正规化,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同时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以使在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市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3.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农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虽然禹州是以工矿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但发展集约农业迫在眉睫,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成为重中之重。
5.加快禹州市高新区建设,加快引进高水平人才
加快必须以禹州市城东新区和西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同时搞好颍河治理和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扩大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
五、结论
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以个性化体现差异化,是一个县域经济体实力的象征。禹州市作为河南省重点发展的县域经济体,利用其自身有力的资源和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组织结构内部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加快本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资源节约化,对本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县域产业规划中,我们的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角色和位置的选择进一步影响到了县域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姚菲静 饶 芬: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政策建议[J].科技智囊,2007年.
[2]王海波: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其途径探究[J].魅力中国,2010年10月.
[3]朱孔来 马宗国 花迎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抓好八方面的重点[J]. 经济师,2010年第9期.
[4]禹州市发改委.禹州市发展和改革刊[J].禹州市发改委资料,2010年.
为此建议: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15-03
中国“十二五”规划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战略性工程,离不开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其中,税收作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域经济是衔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连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重要纽带。
一、税收调控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性分析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江苏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长期处于全国的第一方阵,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和相对发达密不可分。2009年末,江苏共有县级市26个,县25个,全省县域行政区划面积7.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4.7%;县域总人口(户籍人口)4 778万,占全省的64.4%;地区生产总值18 538亿元,占全省的5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 612亿元,占全省39.3%;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 913.07亿元,占全省的42.8%;进出口总额1 433亿美元,占全省的4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 208亿元,占全省的41.4%。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抓好县域经济事关经济发展大局。
(一)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税收调控
税收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不偏离轨道的手段,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税收调控来实现。如税收调控经济运行的功能,可以充分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和质量保证上面;税收调控资源配置的功能,可以充分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控制“三高”上面。
(二)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导税收调控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不断地调整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组合,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税收调控的主导,税收调控最终是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控制“三高”等目标就对调控收入分配的要求;又比如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就是对调控资源配置要求。
(三)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税收调控目的是相通的
税收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面性,税收调控对象的针对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税收调控的刚性对应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柔性。从三个对应关系来看,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如调控经济运行与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和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又如调控资源配置与控制“三高”的关系等。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通、主导和依赖的关系。
二、从税收的角度分析制约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税收来源于经济,江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地方税收带来了充足的税源。2009年,江苏县域地税税收收入总量突破700亿元,总量为“十五”期末2005年的2.55倍,2005—2009年年均增收超过100亿,年均增速26.4%,高出全省增幅3.1个百分点,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年均增长21.3%、31.3%、41.1%。县域税收占比由2005年的33%提升到2009年的36.3%。
(一)税收增速与经济增速长期倒挂,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虽然江苏县域经济与税收均保持着较快增长,但税收的增速明显快于经济的增速,也快于周边县域经济的强省浙江和山东。2006—2009年,江苏县域GDP年均增幅为19.4%(现价),地方税收年均增幅为26.4%,税收增幅高于经济增幅7个百分点,而同期浙江省县域税收年均增幅只有16.2%,山东省只有19.3%。其中苏北五市的县域税收平均增幅高达38.3%,高出同期经济增幅18.9个百分点。
由于产业结构、统计口径等多方面因素,税收增长在一定程度内高于经济增长是合理的,比如从反映经济税收协调性的税收弹性系数看,其系数在0.8~1.2之间应处在合理区间。但近五年江苏县域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平均弹性为1.36,其中苏北地区五年的平均弹性为2.05,说明这其中必然存在着非经济自然增长因素。以增长最快的苏北地区为例,由于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方财力规模偏小,县乡财政担负着广泛而重要的公共再分配职能,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县(市)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或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对地税部门下达的税收增幅偏高,加之单一的收入考核导向机制,导致税收计划与实际税源相脱节,既加大地税部门组织收入压力,同时也使税收计划与依法组织收入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据调查,近年来苏北地区大部分县(市)政府下达的地税税收计划增幅超过30%,少数县(市)政府下达的税收计划增幅超过50%。税收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势必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县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虽然近年来江苏县域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自南到北,梯度落差较大。从反映经济综合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看,2009年,全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县域GDP比值为3.8∶1.7∶1,人均GDP比值为5.8∶3.3∶1,GDP排名前五位的苏南四县(市)总量超过了苏北全部县(市)的总量。从单体来看,强县、弱县间的差距极大。全省人均GDP最高的昆山市(68 420元/人)与最低的灌云县(3749元/人)相差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江阴市(251.2亿元)与最低的东海县(2.33亿元)相差107倍。从三大区域税收收入占比看,苏南14个县(市)税收占比近六成(57.5%),而苏中和苏北37个县(市)的税收总量占比不足全省的50%,收入总量仅为苏南的3/4,苏南县域税收平均规模为29.36亿元,分别为苏中、苏北的2.7倍、4.7倍,最高昆山市(80.76亿元)与最低的洪泽县(3.87亿元)相差近20倍。全省县域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县域税收持续稳定增长
现阶段,江苏县域经济虽然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与全省产业构成相比,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份额仍然较高。2009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仍有1/4左右的县第一产业的占比高于20%,部分县农业社会的特征仍比较明显。由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009年全省县域地税税负为5.7%,低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
从税收的行业构成看,县域税收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依赖过大。2009年,全省县域税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大行业占比为45%,高出全省两大行业占比3个百分点,比山东高17个百分点、比浙江高10个百分点。其中:苏北县域税收中两大行业占比高达五成以上(54.3%),高出苏南五市两大行业占比14.3个百分点,两大行业增收贡献份额高达73.8%。可见,目前县域税收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大投资拉动型产业依赖过大。
三、税收促进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初加工,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仓储、培训等服务收入,可全部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合作社成员取得的股息、红利、盈利返还一律免征个人所得税。农民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其中农机可由国家凭农民购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退税给农民或财政直补;对化肥、农药,因面广量小,退税手续烦琐,仍可继续实行免税,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适当降低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将农业产品、食用植物油、自来水、居民用煤炭制品、天然气、煤气、石油液化气等老百姓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由现行的13%降至10%或10%以下,减轻医药物品的税收负担。
2.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取得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开展农业质量和环保标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规划、策划、咨询、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以花园、果园、茶园从事生态旅游项目,在一定期限内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将涉农服务免征营业税政策,扩大到所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对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长期减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
3.完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中,新兴产业领域的优惠手段较为单一,延期纳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手段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充分使用上述手段。新兴产业的有些资产更新换代非常快,甚至二三年就出现新产品,应放宽该类设备的折旧年限,规定可在更短时间内提取折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缺乏关于再投资的优惠制度,为了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再投资,应作出这方面的规定。
(二)实行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共进的税收政策,推进平衡发展。
税收政策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机制,调节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以获得整体效益最大化。
1.引导优势产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充分利用苏北的资源禀赋优势,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深加工,建设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安全水产品养殖基地和海洋捕捞渔业及海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湿地旅游、生态旅游、海岛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集中建设石化、钢铁、造船、能源等临港产业以及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提高苏北发展内生力。其次,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苏南高薪技术企业发展,在苏南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促使苏南产业升级。最后,加强苏南、苏北之间的产业转移承接,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苏北转移,对产业转移产生的投资成本差异,以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方式进行弥补,以进一步提高苏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降低税负,吸引生产要素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行对农村积极有效的减免政策,特别是中央税的减免,真正体现国家的实际扶持。实行吸引投资的税收政策,对投资于农村地区的企业,适当提高折旧率或折旧额,对外来投资者以来源于农村地区的税后所得再投资于农村地区的,实行全额退税的鼓励政策。对吸引人才的专门补贴实行个人所得税免税优惠等。
3.放宽税收管理权限和分成比例,促进农村自我积累和发展。在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分成比例方面,中央财政应给予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更多的优惠,以促进农村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三)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
1.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吸纳了社会上大多数就业人员,成为县域就业主阵地。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建议推行差别税率:在所得税方面,根据纳税人的效益规模或者企业规模实施不同的税率,规模大的适用基准税率,规模小的适用优惠税率;实施所得税累进税率,对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施较低的税率。在流转税方面,按企业的规模实行差别税率,规模小的实行较低的税率。规定起征点,对所得税或者流转税规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
2.加大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力度。税收应加大支持促进就业创业的力度,落实并延续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政策,如可以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适当提高或者将增值税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从增值税制中淡出,降低增值税征管成本;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中的微利企业所得税税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如将现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标准放宽到低于5万元或低于10万元的标准,或者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一律降至10%,以照顾微利企业,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对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可比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给予税收优惠。
(四)构建绿色税制,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
1.调整资源税。一是要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广义的资源概念不限于矿产,还应包括水、森林、草原、滩涂等。二是要对部分资源品种改变计征方式,首先可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2010年6月1日,中国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改革试点,对新疆石油、天然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为5%。建议在新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条件成熟时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推行。三是要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现行资源税税负是多年以前制定的,随着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目前税负明显偏低,难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2.开征环境保护税。在费改税的基础上,推动环境税立法,重点考虑对污水排放、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征收。污水排放属于费改税,同时相应考虑设立碳税、硫税税目,择机进行开征。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是针对化石燃料使用征收的税,旨在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碳税开征已成为中国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完善中国环境税制的客观需要。
3.完善消费税。消费税是中央税,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但中国消费税名不副实,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对企业征收,对消费者而言,属于隐性税收,调控功能被隐蔽和弱化了,应进一步完善消费税政策。将消费税政策逐步显性化。消费税是价外税,对消费者征收,就能起到明显的奖惩作用。中国消费税对企业征收,一提高消费税,企业就会涨价,消费税对企业行为的调节就会弱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书瑶.赋税导论(简本)[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4] 汤贡亮.中国税收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5] 欧阳坤,许文.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4).
[6] 匡小平,吴智峰.中国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及财税调节对策[J].税务研究,2009,(2).
[7] 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0,(10).
[8] 丛明.建立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制与税收政策的路径分析[J].涉外税务,2010,(9).
[9] 郑新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J].宏观经济论坛,2010,(18).
2003年以来,中央持续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2004】66号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经过十年左右的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日渐成为支持“三农”事业、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满足沿边沿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需求的重要力量。立足云南省实际,探索县级农村信用社发展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作用日益显著
(一)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
2003年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通过整章建制、清收不良资产、化解历史包袱、推动增资扩股、强化稽核审计、完善内控制度、搭建网络平台、防控金融案件等措施,改变了过去管理体制混乱、经营持续动荡、运营业绩较差的局面。县级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管控能力大幅提升,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面积亏损的不利形势,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作用日益显著,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截止2014年,全省农信社历史亏损挂账共9.53亿元已全部消化,15.98亿元央行票据全部兑付,实现县县盈利。
截至2014年12月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含县联社、农合行)资产总额为7147.7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为5593.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3318.95亿元。到2014年,云南省农信社包括昆明市、曲靖市2家市级联社和14个州市办事处、125家县级联社、4家农村合作银行、2313个机构网点,在职职工2.11万人,全省农信社股金总额达到148亿元;金融服务覆盖云南省上千万个人客户和近13万法人客户。根据2013年末数据,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共实现利润11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4.91%,拨备覆盖率为232.19%;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888亿元,余额和占比居云南省第一位;林权抵押贷款新增12.5亿元,规模居云南省第一位;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46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客户数占全省一半以上;“贷免扶补”贷款余额57.2亿元;高原特色农业贷款余额455亿元。
(二)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明显
云南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县级财政压力较大,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和农业种植户经营分散,工业发展乏力,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作为云南省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雄厚、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确定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网点优势,不断适应县域经济和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推动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对于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扩展县域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和金融服务深度,加大金融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二、实证分析的样本选择、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一)样本选择与理论基础
本文以云南省60个县级市、县为研究对象,60个样本县(市)选自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对县域界定为不包括市辖区的县和县级市。由于本文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部分州市的州府所在地为“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条件较好,但亦不在样本选取的范围之内。按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依据2013年云南省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排名情况,将此60个样本县分为三类。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0个县作为第一类,经济发展为中等水平的20个县作为第二类,经济欠发达的20个县作为第三类。在总体60个样本县以及三类各20个样本县的选择上,力图尽量均匀覆盖全省16个地州,在每个州市样本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均衡。
依据为经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该生产函数模型的全微分转换形式可以较为清晰地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具体地:Y=AX■Z■,两边取对数形式,1nY=1nA+α1nX+β1nZ经全微分转换: ■=■+α■+β■
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对数生产函数形式针对全样本县、经济发达县、中等发达县、欠发达县构建对数转换线性模型:
1nY=A'+α1nX+β1nZ
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记为:
Y■=A+α■X■+β■Z■+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所选取样本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处用各样本县的GDP值(万元)表示,i=1,2,3,..,60;t=1,2,3,..,7。X■表示农信社在金融支持规模和效率上的影响因素;Z■表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Y■的除县域金融因素外的其它各类控制变量的自变量矩阵,β■为转置系数。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考虑到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因素,重点考虑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政府公共资源投入(地方财政支出,万元)。按照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就业情况(社会总就业人数,人)、县域科技投入(科技支出,万元)等几方面因素原本应纳入模型,但由于数据质量以及可获得性等原因未纳入。对外开放和国际投资及贸易因素、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往往也是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云南省沿边沿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省情,以及县域经济农业为主、封闭单一的经济社会模式,本文略去以上三类因素。
X■表示反映各县农村信用社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指标,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等方面。鉴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是“支农”、“支小”的核心力量。村镇银行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全省仅有36家,且大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州市地区,分布较为不平衡(如昆明市辖内仅8个县区有村镇银行10家,而普洱市全辖10个县仅有1家村镇银行)。本文在金融力量方面仍着重于农村信用社,重点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两个方面选取指标作为建模的考虑因素。在金融发展规模方面,存款规模是县级农村信用社最具优势、最主要的资产规模衡量指标,也是决定农信社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力量与地位的决定因素。在金融效率方面,存贷比是衡量金融机构存款向信贷资金转化效率比例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资金利用效率和周转速率;资本利润率则能比较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的综合运营水平、成本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资金转化效率以及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选择存贷比、资本利润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对实证结果的影响,资产规模、净利润、金融机构从业人数等其它反映机构规模、人力资源和运营效率的指标,未作为变量体现在模型之中。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的《云南省统计年鉴》、《云南省金融稳定报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以及WIND数据库等。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应用2007-2013年共7年间云南省60个县经济增长和农信社发展情况的数据,选取6个指标,包括420个截面单元、2520个观测值,构建农信社对于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的面板数据模型。
(三)模型建立
对于短期面板数据而言(t=7,i=60),60个样本县的经济情况、农信社发展情况由于云南省自然、地理、交通和资源情况差异巨大,即对于不同的个体县,所取的6个变量值差异较大,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先建立60个县的整体模型,再分为三类即县域经济发展较好、中等、较差,分别建立模型,比较结果。本文数据期选择从2007年至2013年,由于2005年8月省联社成立,通过央行再贷款、剥离冲销坏账等措施开始推动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县级农信社经营状况在2005后几年中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因此,可将2005年后启动的农信社改革视为整体的政策性利好,在时期截面上(period-sections)对所有样本县具有统一的外部因素冲击和影响,因此,本文拟建立面板数据的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在本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的Hausman检验和F统计量检验也证明了建立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要比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更合理、更科学。
对于本文所构建模型定义如下:
yit =β0 +β1 xit +β2 zt +εit, i = 1, 2, …, 60; t = 1, 2, …, 7
其中β0为常数,不随时间和截面单元变化;zt表示随不同时期截面(时点)变化,但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令αt =β0+β2 zt,即
yit =αt+ xit'β+εit, i = 1, 2, …, 60; t = 1, 2, …, 7
对于每个截面,β为回归函数的斜率,为51阶回归系数列向量;Xit为51阶回归变量列向量(包括5个解释变量);截距项αt包括了那些随不同截面(时点)变化,但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变量的影响,因截面(时点)不同而异;εit为误差项(标量)。以上即为本文构建的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的过程、结果与解释
本文使用Eviews6.0计量统计软件,数据以2007年为基期,进行了GDP指数平减,并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限于篇幅,数据处理后的统计性描述不再制表列示。在完成所有60个样本县2520个数据的处理、输入并建立截面单元堆栈数据(stacked data)格式后,首先进行相关性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以甄别建立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构造和计算F统计量,可以得到建立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比构造混合回归模型更合理的结论;Eviews6.0可以直接进行Hausman Test并给出相应统计量,针对60个样本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反映时期随机效应的Chi-Sq统计量值为51.434400,可以认为拒绝存在时点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模型在相当程度的概率上存在时点固定效应。
(一)60个样本县总体的面板数据回归结论
图1即为Eviews6.0给出的针对60个样本县、420个截面单元共2520个观测值的计量结果以及主要统计量。可以看到,县域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农信社存款余额、存贷比等自变量对各县GDP的解释效果较好,t检验结果显著,回归方程的R2值较高,拟合效果较好,具有相当的解释性;各统计量情况表现亦较好,这体现了面板数据模型在大样本、长时点、多截面方面的数据处理优势。
1、在时点固定效应上,2007、2008年的截距贡献值为0.2913、0.2180,较好地解释了农信社改革(以明确管理责任、坏账冲销、剥离不良资产、再贷款等)整体带来的正向外部冲击,促进了农信社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2009、2010年值出现小额负值,2011-2013年负值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可以解释为随着县级农信社资金规模、综合实力日益壮大,富余沉淀资金开始有自本地区流出冲动,“脱农”、“脱小”苗头隐现。
2、从实证结果可见,县级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存款余额指标)对于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的弹性系数为0.4753,是第一大贡献因素,即在给定的固定时点截面、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存款余额指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0.4753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云南省广大县(市)农村地区对于资金、对于金融的迫切需求。农信社金融发展效率(存贷比指标)对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的弹性系数为0.3551,是第二大贡献因素,即在给定的固定时点截面、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信社资金转换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0.3551个百分点,这也同样体现了县域农村地区对于信贷资金、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渴望。
3、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系数为0.3255和0.3191,仍然为主要的贡献因素。这也反映了云南省经济发展依然属于投资拉动型的传统模式,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依赖过多过甚。
4、农信社利润水平(资本利润率指标)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系数为负的0.0694,影响较小,但方向为负。农信社的利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县域农村地区的资金价格,反映了“三农”事业、“小微”企业对于低成本信贷资金的迫切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高的融资成本对于县域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
(二)第一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好)面板数据回归结论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的相关解释与上例相似,回归方程的R2值较总体回归情况有所下降,部分解释变量的统计量表现变差(如资本利润率),显示出在样本数和观测值减少的情况下,模型的解释力度变弱,但依然有相当的说服力。2009至2011年的时点固定效应为负,但2012、2013年的时点固定效应对于截距项的影响又变为正值,可解释为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于富余资金有较强的吸引力。实际上,省联社的社团贷款非常乐于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优质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其弹性系数为0.3684,反映了较强的县域经济实力和较大的工业发展规模,说明投资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起到决定性作用。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影响作用因素居于次要地位,但仍大幅高于财政支出的贡献度。资本利润率指标仍为较小的负值。
(三)第二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中等)面板数据回归结论分析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等的第二类样本,可以看到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转换效率指标对于县域经济的贡献作用非常明显,大大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拉动的贡献度;2007-2010年的时点固定效应为负值,2011-2013年则为正值,体现了第二类中等县农村信用社、县域经济在发展步伐上虽落后于第一类,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增速较快,如从2009年至2013年时点固定效应贡献值连年递增,2013年达到0.2149的最高值。
(四)第三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差)面板数据回归结论分析
对于第三类样本县,可以看到虽然相比总体、第一类和第二类样本,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转换效率指标对于县域经济的贡献力度较弱,但仍然非常显著,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仍然居于主要地位。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影响作用较小,体现了第三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工业发展落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地方财政投入指标弹性系数为负值,显示财政单薄乏力,财政收入困难(甚至仅仅维持“吃饭财政”状态)。时点固定效应自2009年至2013年连续递增,体现县域经济、农信社近年来持续发展,但增速较第二类样本县慢,亦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
综上各项分析所述,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转换效率对县域经济增长都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工业实力较强的样本县(第一类),农信社的金融支持作用要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但仍居次位影响因素;在县域经济中等发展(第二类)、发展较差(第三类)的样本县,农信社的金融支持作用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欠发达、不发达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实体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实力弱小的现实情况,以及广大县域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截面的时点固定效应在三类样本和总体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看,可以从增加县域农村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有效信贷供给、增加“支农”“支小”资金投入、减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利息负担、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县域“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四、农信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沿边、沿疆的实际情况,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现实问题,本文就此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县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部分农信社资金流向异地甚至省外,未起到支持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壮大的作用。县级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部分地区本地优质客户或企业不足,“支农”、“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不少资金出现沉淀、闲置,部分地区县级农村信用社资金或通过“约期存款”形式上存省联社获取收益,或通过省联社“社团贷款”形式集中向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授信,宝贵的信贷资源并未应用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而是变相流向异地甚至省外。
2、县域地区抵押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存款规模难以转化为有效的信贷资金投放。出于审慎经营和控制风险,县级农村信用社进行企业、农户授信和贷款往往都要求提供明确的抵押或担保。多数农户和中小企业因为缺少“有效”的足值抵押品和担保,很难达到农信社发放贷款的条件,较难得到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各项财产险、灾害险的投保比例较低,企业和农户保险意识不强,林权、土地使用权、果木所有权等作为抵押利权亦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农村信用社出于“道德风险”的考量,也倾向于谨慎授信,出现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局面,有效信贷投放往往低于实际需要水平。
3、县级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的滞后和金融服务手段的匮乏,制约了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主要以存款、贷款以及日常的现金、结算业务为主,金融电子化建设较为滞后,支付结算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对高效快捷金融品种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的现实需求,使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县级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1、发挥自身存款规模优势,切实满足新型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县级农信社要从自身优势和经营战略出发,结合区域特色和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大力推动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支持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有针对性地挖掘本地潜力企业,培育优势客户,积极支持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2、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拓宽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推动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加快转化为有效信贷投放,加大信贷资金支持本地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积极尝试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规模。对有特色、市场广、信用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合情适用的贷款及授信模式。扩大信贷抵押品和质押物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推广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业务范围;探索本地区中小企业、中小农户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实际应收款项、可靠预期现金流作为抵押向县级农村信用社申请获取贷款资金。
3、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县级农信社要提高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延伸金融服务内涵,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在支付结算、征信信息、财务管理等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针对县域不同企业、行业和农户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满足当地企业和农户实际需要的合规金融产品,在为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评价―以青海省县域为例[J].西部金融,2013,(8):56-61。
[2]陶建平,田杰.县域农村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收入效应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4-28。
[3]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3):99-105。
[4]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J].世界经济,2010,(2):37-50。
[5]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1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the County-level Economic Growth
――A Case of Yunnan Province
CHEN Xia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