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行为范文

时间:2023-07-28 09:21: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贸易融资行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贸易融资行为

篇1

一、小微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一)高风险性

小微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通常会面临着较高的非系统性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无法确定市场接受能力与市场接受时间;资金风险,对于小微外贸企业而言,资金不足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影响;经营风险,因为小微外贸企业的管理者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会造成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等。

(二)资产结构的不稳定性

通常开展国际贸易的小微企业,其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例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其融资可抵押性相对较差。大部分小微外贸企业往往会通过其人才资源、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来体现企业价值,但是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这类无形资产的处理相对严格,因此小微外贸企业很难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这部分无形资产体现出来,并且传统的财务报表也无法完整、准确地披露出人力资源或者客户资源等指标。

(三)融资成本高、效率低

小微外贸企业一般具有规模较小、经营不稳定、产品单一等特点,其资金需求相对较小、时间急、频率快,主要以流动资金为主,这势必会加大其融资的风险性,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也必然会增加其融资成本。从银行审查程序来看,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金额少、手续复杂、缺乏必要的抵押物,银行需要更高的风险控制,融资审批程序繁多,效率相对较低。

二、小微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增速整体滑坡

自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限制国外商品进口的措施,最明显的在于我国陆续受到了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制裁,这对我国各类企业均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小微企业更是遭受重创。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同时下降的大背景下,各个小微外贸企业的生存成为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必然导致其偿还银行债务的意愿与能力大幅下降。

(二)小微外贸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原材料与能源价格日益飚升,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减,小微外贸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再者,受新劳动法的影响,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在失去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后,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然会大幅降低。此外,我国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这对出口型小微企业而言,其利润空间又被进一步的挤占,而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小微企业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位置,很难实现成本转移,因此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部分企业出现了减产、停产或倒闭的现象。

(三)小微外贸企业急切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小微外贸企业的订单量急剧下降,难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由于小微外贸企业的风险收益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因此其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大银行在国外投资的各类证券产品价值很多大幅缩水,银行的收益水平也有所降低,其为了维持贷款的最佳收益率,必然更愿意向风险低的大企业投入贷款,这对小微企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同时,我国小微外贸企业有效资产相对不足,再加之其管理不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信用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其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小微外贸企业的负担有所加重

土地也是影响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年增加的小微外贸企业落户均需要相应的土地,但是一些地区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建设相对落后,导致一些小微外贸企业不得另寻他路;并且城镇土地使用税有所提高,无疑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征地需要缴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附着物补偿费、土地闲置费等各种费用,这些均增加了企业的征地成本。此外,在小微外贸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十分突出,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85%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拖欠问题,这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会产生严重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由于资金拖欠导致上涨8%。

三、应对小微外贸企业国际融资信用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小微外贸企业信用体系

1、建立小微外贸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由于小微外贸企业存在综合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融资需求旺盛、额度小且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所以银行要以个人信用为基础进一步健全小微外贸企业信用体系,制订出与小微外贸企业特点相符的信用评估办法与标准,要求评估办法与标准可以全面、科学、合理的反映出小微外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偿债能力。分析小微外贸企业财务报表过程中,其经营范围、经营者的素质与能力、结算方式、市场潜力等非财务指标也要作为重点审查的对象。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单位,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小微外贸企业信用档案中心,专门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企业进行风险评级与授信额度核定。对外贸企业而言,还款的首要来源为企业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而第二来源则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赢利能力,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授信额与业务记录为参考。此外,要进一步建立起小微外贸企业信息库,信息库中包含小微外贸企业的资信情况、产品情况、交易情况以及货款结算情况等资料;鼓励小微外贸企业灵活采用托收、信用证以及汇付等结算方法,适当选择投保出口信用险来化解资金风险。

2、建立健全小微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逐步完善小微外贸企业信用担保立法与信用担保制度,进一步解决小微外贸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以政府为担保主体,其它诸如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企业互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为辅的多层次信用担保市场体系,提升小微外贸企业的社会信用度与信用水平,拓宽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其融资机会;建立小微外贸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与风险补偿机制,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担保为辅助,提高各级各类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工作,保证其发展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充分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引导性作用,适当提高出口信用担保的比重,利用信用中介的杠杆效应,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银行资金。

(二)建立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后续要进一步健全相关配套的法律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加快相关金融立法工作,尽快完成国际金融票据、货权、抵押权、担保、信托等行为的权利责任法律界定。积极、主动的发现现有法律体系存在的漏洞与问题,防止由于国际惯例与中国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使得银行与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法律风险。此外,各项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也不能忽略,比如调整信贷政策,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引导,将一些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经济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巨大的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保证其获得更多的融资优惠,实现其发展与壮大。

(三)小微外贸企业要提高自身参与的积极性

1、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对于相而言,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要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就要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起,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健全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现代化制度,摒弃不规范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与落实,提高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实现信息公开与规范经营;第二,进一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刻用制度约束提高自己的承债能力,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信性,为自身赢得更多的融资机会;第三,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规范经营,自我约束,不断在经营与管理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诚信度;第四,不断提高风险意识,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风险。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到的各项风险,小微外贸企业要有充分的认识,转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思路,将出口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提高风险控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比如信用证、保理等手段。此外,还要对国外客户的资信进行全面调查与管理,建立起有效的伙伴档案信息库,将国际贸易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第五,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企业自有品牌,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2、增强信用意识

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个企业的运作与发展与其信用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小微外贸企业也要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在能力范围内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级,提高银行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的意愿。当然企业要取信于银行必须付诸实际行动,比如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提高财务报表的详实性与透明度等,并且要与银行进行积极的沟能与交流,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使得银行可以完全掌握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确认其风险可控制性,从而放心的为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小微外贸企业自身也要善于借助“外力”增强自己的信用价值,加强与其它大企业的联盟,依傍大企业这棵“大树”提升自己的融资能力。此外,小微外贸企业在归还融资贷款、支付费用的过程中,做到守时、守信,不断提高信用等级,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永芳.从信用缺失角度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财经界,2012(7)

[2]李建培.信用问题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6)

篇2

0.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就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上尚不能与外资商业银行比肩,而这种差距的存在间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着一些问题。国际贸易融资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下面笔者就其问题与对策展开深入探讨。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1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尚不够深刻。在现实情况中,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占总融资业务的比重比较低,传统融资业务仍然是主流。同时,在具体的业务处理方面,业务人员不熟悉操作流程,业务经营的专业性和谨慎性比较低。另外,一些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也是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无从得到发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对新型融资产品的敏感度较差,传统的融资方式仍然占据主流。虽然融资创新在当前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视,但是因为结构贸易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比较复杂,所以商业银行大部分的融资业务仍然保留传统形式。最后,商业银行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方法。盲目授信、不按章程授信等行为在商业银行中比较多见,而这些行为是由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方法的缺乏所造成的。在贸易融资行为中,银行的有关部门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融资程序。

1.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问题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方式、流程等并不熟悉,缺乏正确的认知,所以一些融资问题也随之而产生。一方面,因为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不了解,所以一旦需要运用融资手段解决资金问题时,企业往往没有有效的融资手段,同时也因此而丧失拯救企业命运的机会。另一方面,进出口企业之间复杂的债务债权关系导致了严重的货款拖欠问题,而这一问题使得商业银行融资的风险大大提升。除此之外,一些企业借国际贸易融资之名而行换取资金作他用之实,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变成坏账而无法回收,同样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

1.3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大环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国内尚不具备完善的法律及规范,法律建设滞后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在融资行为缺乏法律作指导的情况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会出现各种矛盾纠纷,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另外,进出口政策体系不完整、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也是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我国当前的国际贸易融资政策而言,很多中小企业被排除在优惠政策之外,融资难的问题几乎只发生在中小企业身上;同时,因为缺乏社会信用机制,很多企业在银行信贷活动中不守信,不按时还款。

2.完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

2.1完善内控体系与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与制度是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措施。随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的逐渐提升,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而建设的内控体系与制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的稽核管理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坚决落实每项工作制度,保护内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同时,还要重视内控本身所带来的风险,设置第一责任人以防止事件发生之后相关人员互相推诿。最后,要将内控体系、制度的完善工作与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向结合,通过考察实际来对内控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2.2规范授信审批流程及其管理体系

规范的授信审批流程和管理体系能够加强国际结算部门与信贷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从而有效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规范授信的审批流程,使银行对客户做出整体性的考核与判断,审批流程中,审核与贷款相分离。第二,严格审核客户的有效资料,并据此对客户做出全面的评估,从而把控各个风险点。第三,规范授信管理体系。实施差异化管理,即对资信优秀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审点放在企业相关的法律和贸易合同上。

2.3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商业银行抵御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以及操作多元丰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要求每一位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使用方法,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业分析。除了对基层员工的培养与训练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同时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进而对员工实施高效的管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重视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及培养,要求从事国际业务的工作人员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大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风险分析能力。

2.4加快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

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获得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创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需要利用国内的研发资源,推动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如果是想在短期内获得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成果,则可以从产品研发部入手,在各种科研信息及资料的帮助下研发出不同用途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但是这种创新方式所需研发成本过高,而且也很容易被模仿。为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之间可以加强合作,或者银行与专业机构之间加强协作,从而使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用,开发出更多的产品。

3.结语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牵涉到银行、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协作与配合,不断更新融资管理理念与融资方式,降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从而使国际贸易融资获得高回报,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征翰.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探讨[J].品牌,2014(09)

[2]陈雪.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4(15)

[3]叶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29)

篇3

(二)缺乏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应用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自主选择,即使选择,也受传统方式的限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拥有的资产数量与市场提供的潜力极不适应,银行更习惯于操作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管理人员无法深层次的认识国际贸易融资,不能明确、充分地意识到国际贸易融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小企业来说接受不了偏高的新型贸易融资方式的要求,这些都使贸易融资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缺乏了解,大多是从银行获利贷款。随着近年来国家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其贷款成本,导致企业目光纷纷投向了民间融资,更加压缩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比例。

二、造成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困境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融资主要依托于国际结算并在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贸易融资的种类和操作流程直接由进出口商所选择的结算方式来确定,企业资金经过结算环节的融资,促使其加速周转,并使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脱离了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基于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而且兼具了与进出口环节紧密相联的银行和商业双重信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面临了更多的风险因素,因而面对更多的困难。

(一)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信用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状况是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50%以上不够健全、完善,且大多数的信用度较低。中小企业的信用较低主要是商业信用不足、企业信用缺乏档案记录等多方面的反映。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缺乏资本等。

(二)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国际贸易融资属于风险业务范畴,涉及国家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银行按照《巴塞尔协定》的有关规定,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因为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较短,没有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更没有将承担风险的各个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也缺乏统一测量各类风险的标准。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设计风险的复杂性,但都是可预测和防范的,而实际上,科学有效的预测方法和防范措施并没有得到具体应用。

(三)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贸易融资业务由于专业性较强,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日常操作中对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中国银行业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严重馈乏限制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而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缺乏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使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受到阻滞。我国虽然早已开展了福费廷、国际保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等业务,但皆因从业人员的水平限制,而阻碍了这些业务的发展。

(四)缺乏健全的中国贸易融资法律规范中国金融立法的严重缺失导致金融业务的发展明显滞后。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缺乏业务中涉及的抵押、信托等行为权利与责任的明确法律界定。现有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与国际惯例不符情况。金融立法的不健全,使银行和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留下了更大的风险隐患,影响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发展。

三、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在政策的实施上要有可预见性、稳定性和连贯性,其中可预见性是关键。要严厉惩罚失信行为,使守信的人可以得到收益,这样诚信才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同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因此,企业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

(二)中小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中小企业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国际贸易融资所涉及的风险,应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思路,可合理运用不同的结算方式科学的控制风险。同时,通过全面调查国外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降低风险。

篇4

(二)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以实际生产需求为主。2013年至2014年1季度,被调查的辖内19家主要铁矿石进口企业进口铁矿石11145万吨,其中5家钢铁贸易企业进口铁矿石132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1.9%,铁矿石进口方以钢铁生产企业为主。除5家钢铁贸易企业外,14家钢铁生产企业铁矿石转手交易量占比为7.6%。以铁矿石转手交易为背景的进口贸易融资占比并不大,纯套利性的贸易融资量不会太多。

(三)银行对企业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风险敞口较高。对辖内19家主要铁矿石进口企业调查显示,全部存在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2013年至2014年1季度,这些企业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额累计475.8亿元,占同期铁矿石进口总额932.9亿元的51.0%。其中,融资额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进口押汇(融资额占76.1%)、海外代付(融资额占15.7%)、信用证承兑①(融资额占5.0%)。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利率一般为3%-4%之间,期限大多控制在90天以内。

二、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增长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

现阶段,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并未对跨境资金流动产生明显影响。银行为钢铁企业办理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的期限多在90天以内,而且从对银行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占铁矿石进口的比例超过50%,但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本季度变化对下一季度贸易付汇影响并不明显,即本季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额较上季度增加,本季度货物贸易付汇并未出现下降;而本季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额较上季度减少,本季度货物贸易付汇并未出现上升。主要原因是,进口信用证承兑时未产生跨境资金流动,只是确认在到期日付款。信用证款项支付时,客户可以使用自有资金支付,也可以使用银行融资资金(如进口押汇、境内银行代付等)对外支付,也不会对将来跨境资金流动产生影响。只是海外代付会延缓当期跨境资金流入,但其规模有限且波动较小,并不会对跨境资金流出产生大的冲击。2013年以来河北省钢铁企业的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波动并不大,运行较平稳,并未对货物贸易跨境支出产生明显影响(见图3)。但从银行对铁矿石贸易融资的风险敞口来看,铁矿石贸易融资的占比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一旦国外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迅速贬值,铁矿石进口价格下降,届时,很可能出现铁矿石进口贸易融资大幅萎缩,国内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三、相关建议

(一)细化贸易融资政策,区分不同企业资质进行分类管理。贸易融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经济行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防范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应适当加以引导。在实需的前提下区分不同企业资质(贸易型、生产型)制定不同的贸易融资政策,既满足企业财务运作的需要又防范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管理,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贸易融资产品的出现似乎一直与人民币信贷规模紧张挂钩,为了实现对信贷规模的有效管理,对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需制定出明确的管理标准。具备什么样资质的企业可以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是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根据经济形势进行灵活调整。

篇5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随之迅速发展,以国际贸易票据、凭证、单据等作为介质的融资方式极大程度的为进出口方提供资金便利,加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融资期限灵活、资金周转快、还款来源有保障、与国际结算操作紧密联系等特点,一方面银行基于同业信用可实时把控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可基于其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寻找贸易产业链,发展其上下游环节的融资业务,拓展利润来源,同时带动其他业务的全面发展,有助于银行提升综合效益。因此,国际贸易融资成为银行创造利润的一项重要业务品种,成为金融行业争相角逐的沃土。但是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强、受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大,存在潜在的风险,这为金融机构如何规避风险、合规经营、稳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优势

国际贸易融资之所以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日益受到进出口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其在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准入门槛等方面,都较一般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有优势。

(一)调整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提升盈利能力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扩大银行收入来源,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及收入构成。一方面,银行可以从贸易融资中直接获取表外业务收入。商业银行可以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开立信用证、办理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等业务,收取手续费,增加表外收入;一方面,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进出口方垫付资金,加速企业资金周转,获取融资收益,同时调整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此外,基于对客户以及客户业务的了解,通过为客户度身定制资金方案,并提供咨询服务,让客户对银行产生依赖,对客户资产负债进行合理捆绑,将有利于银行稳定客户资源,提高与同业的竞争力。

(二)加速商业银行发展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

随着当前国际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金融一体化速度加快,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然导致只有适应时展需求的银行才能生存。国际贸易链接着国内与国外的资金与物流,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改革、发展、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不被淘汰,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层面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更多地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三)有效改善企业的流动性需求,满足发展动力

当前的国际贸易融资为企业提供的并非单一的融资渠道,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模式,基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可为客户提供多渠道、多样性的融资方案,实现全面的客户营销,将客户的应收账款盘活,同时实现融资收益。这种融资依托贸易的真实性和连续性,突破了传统企业授信的局限性,只要客户应收账款质量符合要求,商业银行可核定其授信额度,实现融资,满足企业流动性的需求,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

目前商业银行银行最普遍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票据贴现、福费廷、进出口押汇、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定制。

(一)福费廷(Forfeiting)

银行对出口方的应收账款进行买断,提前收到款项。一般情况存在于出口方收到进口方开证行的延期付款通知后,向出口当地银行进行的融资活动。若款项到期时,进口方违约拒付,银行对融资方无追索权,极大程度地保护了出口方的利益。

(二)进口押汇(InwardBills)

银行对进口商在进口付汇时的资金融通。在开证行收到出口方寄来的单据,审核相符后,进口方以货运单据作为抵押,向开证行要求垫支货款,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进口押汇延长了进口方付款期限,减少了资金占用时间。

(三)出口押汇(OutwardBills)

出口押汇又称信用证融资放款,是基于信用证业务出口方的融资。出口方在货物装运后,将全套单据交给当地银行做抵押,用其信用证下的应收账款做还款保障,要求银行办理抵押贷款,银行在扣除利息及手续费后将其应收账款提前支付给出口方。如开证行拒付,则银行可向出口方追索垫款。

(四)打包放款(PackingCredit)

也就是信用证抵押贷款。是银行对出口方在装船出口前的融资,出口方在收到开证行开出的信用证后,可将此信用证正本抵押给银行,取得融资,用于出口方装运前的生产或采购等费用支出。在货物装运后,出口方将货运单据等交给银行议付或转做出口押汇,取得资金归还银行本息。

(五)国际保理(factoring)

是由保理商或银行参与并为进出口贸易双方提供融资、担保和服务的一种国际结算方式。指在以商业信用出口货物时,出口方发货后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提前取得货款的行为。保理商买断出口方的应收账款,所以无追索权也是保理项下融资的特点。

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尽管国际贸融资有诸多优势,但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仍表露出以下问题。

(一)前期调查不够、风险把控意识不足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为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造成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操作风险的发生主要是银行调查人员对业务主体的客户和市场了解程度较低,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如未使用足值、易变现的抵押质押品做担保,或对客户的评级授信出现偏差所造成。信用风险的发生与银行调查人员对客户信用等级未能进行客观评估有关。另外,国家风险、法律风险等也是造成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出现的因素。

(二)管理体制漏洞,职能不清

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国际业务信贷额度与国内信贷业务脱节,未实现同一客户的统一信贷规模控制;有的商业银行对跨境人民币信贷业务管理职能划分不明确,统计口径不清晰,将跨境人民币业务时而归入国际业务统计口径,时而归入国内公司信贷业务统计口径,或产生管理镂空,内控效果不甚理想。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要利用先进和专业的技术手段,是对整个业务操作过程实现监督和管理,从宏观上看,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此外,我国在关于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还不够,无法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完善的防范管理体系来解决。

(三)综合型人才缺乏,素质欠缺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具备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领域的专业人才。国际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银行业务,但通常商业银行将国际业务作为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负责国际结算和其衍生的贸易融资业务。独立从事国际结算的员工并不具备营销能力或信贷管理专业知识,而从事信贷的员工往往也不具备国际结算及相关贸易法规的专业知识,这都将为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造成瓶颈。

(四)国际贸易融资法律环境尚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有的业务甚至是多种行为的综合,这需要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滞后于业务发展。当国际贸易产生纠纷时,国内法律不能有效保护有关方的合法利益时,主张依据国际惯例,如UCP600、ISBP等,但此类惯例又缺乏强制性,不可超越法律的范畴。例如,银行承兑的信用证哪种情况下法院可以进行止付等具体情况。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对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设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建立客户信用分析体系,制定信用等级标准,对同一客户实行统一授信,防止欺诈风险发生。此外,还应注意汇率风险的对冲,避免银行出现外汇敞口。

(二)合理运用风险控制工具

首先,要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全行信贷业务的体系中去。由专业人员负责结合融资对象的财务能力和综合实力进行业务的全面评价。其次,要将国际贸易融资客户的信息建立一个系统的数据库。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评定风险等级,加强对其业务的追踪统计,定期更新信贷额度,检查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最后,运用金融工具转嫁风险或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来进行担保,同时鼓励进出口方积极投保。这样既可以保证客户自身收款的安全,又加强了银行办理贸易融资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对风险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三)充分利用资源,高效定制方案

篇6

商业银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要与国际接轨,也就是说需要拓展国际业务,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是其中的重要业务。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如担保难等问题,而想要商业银行能够继续发展,就需要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在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对融资工作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才能继续发展。

一、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统规范的标准。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的新商品的开发力度是不够的,而且由于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标准,所以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就不够规范,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国际贸易融资的新品开发力度小,而且标准制定不够完善。

(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影响业务操作效率和质量。国际贸易融资借助于开发的商品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资金的支持,但是如果工作人员对于贸易融资的认识不足,或是认识有偏差,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不高。而且目前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很多人对该业务的认识不到位,最终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纠正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认识,才能保证业务的开展顺利。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首先需要具有开展业务的资格。但是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权的考核十分的随意,标准不高,审核不严格,比较随意。由于标准不一,就导致某些支行分行不具有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的资格,这不仅会给购买融资产品的客户带来风险,也给商业银行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

(四)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发展,就需要有流动资金,而流动资金不足的时候,就需要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但是申请的过程中,是需要有担保。而担保是具有连带责任的,所以,企业想要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首先要找到可以担保的人和企业,这样才能保证顺利的得到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担保选择也比较难,因此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五)贸易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银行在操作业务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开展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资金流动,也能够帮助企业,让其资金链不断。但是目前关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存在法律漏洞,这就容易导致银行的融资行为触犯法律,商业银行可能会背负法律责任,并被罚款,这样反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

二、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时俱进,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观念,只有不断的推出新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才能打动客户,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人购买产品,也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更具有优势,同时也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提高实力,而且在国际市场中能够占据一定的位置。

(二)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由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和发展有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优化业务的资源配置,尤其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能够理顺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行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目前国际市场的情势,来制定国际贸易融资的工作内容和管理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继续发展。

(三)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需要有授权的。因为原先的授权标准较为混乱,所以导致业务开展的不顺利。因此,想要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顺利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要有适应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继续发展。

(四)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由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有人作担保,所以,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担保方式,这样可以保证融资业务顺利完成。同时还要丰富国际贸易融资的内涵和内容,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由于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还存在漏洞,因此想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继续开展,就要保证法律不断的完善,解决法律漏洞,才能保证融资的合法和减少风险。

结束语: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想要增加商业银行的实力,首先就要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国际市场接轨,而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开展涉外业务,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来说十分的重要。因此,在解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问题之后,商业银行可以继续的发展。也对商业银行占据国际市场具有帮助,所以,解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国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为开展国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积极推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对于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某银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贸易融资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分层管理原则。选定核心企业分层次、分区域试点,即二级分行组织选定在本区域内的核心企业,省分行选定在全行范围的核心企业。二是交易风险和客户风险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变为对交易风险和客户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监控。三是效率原则。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一、国内贸易融资产品介绍

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包括国内保理、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和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卖方融资、买方融资、国内订单融资、商品融资、应受租赁款保理、退税应收款融资等10类产品。

(一)国内保理业务

国内保理业务是指境内销货方(债权人)将其因向境内购货方(债务人)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某银行,由某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国内发票融资

国内发票融资是指境内销货方(借款人)在不让渡应收账款债权情况下,以其在国内商品交易中所产生的发票为凭证,并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由银行为其提供的短期贷款。

(三)国内信用证

国内信用证是指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付款承诺。国内信用证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

(四)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

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指银行应卖方(国内信用证受益人)的申请,以其收到的信用证项下的预期销货款作为还款来源,为解决卖方在货物发运前,因支付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资金需要而向其发放的短期贷款。

(五)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

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是指银行有追索权地对延期付款国内信用证项下应收账款进行的融资。卖方融资业务分为议付和非议付两种类型。卖方融资(议付)是指银行在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条件下,扣除议付利息和手续费后有追索权地向受益人给付对价的行为。卖方融资(非议付)是指在信用证及其项下单据存在不符点或不能确认单证一致的情况下,在受到开证行(保兑行,下同)的到期付款确认书后,有追索权地对国内信用证项下单据进行的融资。

(六)国内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

国内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指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要求,与其达成国内信用证项下单据及货物所有权归我行所有的协议后,银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向其释放单据并先行对外付款的行为。

(七)国内订单融资

国内订单融资是指银行为支持客户(卖方)按期履行订单项下业务,向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短期融资,用于满足其在货物发运前支付原材料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的资金需求。

(八)商品融资

商品融资是指基于银行委托第三方监管人对借款人合法拥有的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进行监管,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而进行的结构性短期融资业务(不包括期交所标准仓单质押融资)。

(九)应收租赁款保理

应收租赁款保理是客户(出租人)与承租人形成融资租赁关系的前提下,客户将融资租赁合同项下未到期的应收租赁款债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收取租金并向客户提供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及应收租赁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十)退税应收款融资

退税应收款融资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因出口贸易或国内贸易中产生的退税款未能及时到账而出现的短期融资需求,以退税应收款为还款来源,向符合条件客户发放的短期融资。

二、国内贸易融资与传统流动资金对比分析

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三是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

三、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分析

国内贸易快速增长为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36.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19.6%。随着传统信贷市场竞争日趋饱和,贸易融资成为中外资银行争相切入的市场热点,谁能尽快抢占这一新兴市场,就能取得未来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竞争对手分析

国内主要银行均开办了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各行各有特色,有相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产品。

(一)中国建设银行

供应链业务(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金银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法人账户透支、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仓单融资、保兑仓融资、保单融资。

(二)中国农业银行

贸易融资业务产品: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应收账款融资、提货担保、订单融资、国际保理、打包放款等。

(三)中国银行

国内贸易金融产品:授信开立国内信用证、国内信用证议付、国内信用证买方押汇、国内信用证卖方押汇、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国内综合保理、国内信用证打包贷款、国内信用证等。

(四)深圳发展银行

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商票贴现、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保理、动产抵(质)押、贴现、经销商融资产品、未来提货权质押、先票后货等。

(五)招商银行

贸易链融资产品:保兑仓业务、仓单质押担保信贷业务、动产抵押(质押)贷款、国内保理业务、鉴证贷款和鉴证承诺、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提前兑付、买方信贷卖方付息业务、卖方信贷买方付息业务、汽车销售商融资业务、商品提货权融资业务、他方代偿业务等。

(六)民生银行

贸易金融产品:应收账款融资、物流融资、信保融资、国际保理、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池融资、国内保理等。

五、国内贸易融资业务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

中国 的定位。

转贴于中国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中国

中国  国内贸易融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结算基础:最大的结算银行(人民币结算市场占比40%以上)。

客户资源:最大的人民币贷款行(6万户公司信贷客户,其中小企业客户3.3万户)。

存量优势:改造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存量替代潜力巨大(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约1.2万亿元)。

渠道优势:机构网点分布广,可随供应链延伸提供全过程、一体化配套服务。

科技优势:信息科技领先,贸易融资电子化服务和管理具有较好基础。

产品优势:基础产品体系日渐形成。

弱势(weaknesses):

认知度:企业对国内贸易融资认知度不高,认为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相比,需提供的资料多,手续繁琐,不可背书转让,不实用、便捷,主观上不接受国内信用证结算。

价格:各行的核心竞争客户,企业询价,例如去年底对云铜股份营销我行:开证0.5‰,融资利率2.35‰(总行设定);光大:开证1‰,融资利率1.3‰(还有议价空间)我行无价格优势

产品:国内贸易融资是一项新业务,遇到的问题较多。

机会(opportunities):

全国有2300户国内贸易融资客户,6万户公司信贷客户,300万公司客户,超过1500万户工商企业。

威胁(threats):

交易风险:交易不能实现,导致贸易融资出现风险。

企业资信风险:融资主体不愿意和不能偿还融资的风险。

单证风险: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融资面临信用证下单证的风险。

法律风险:属于新兴业务,面临较多尚待明确的法律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环境变化,商品价格波动导致交易履约意愿下降。

关联风险:利用内部的关联交易,虚构贸易背景套曲银行融资。

六、国内贸易融资产品的核心价值

从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向交易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三个转变:

(一)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

(二)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

(三)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

银行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监控要适应贸易融资业务的要求,实现由关注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风险控制到关注操作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

对于银行:1.开拓新的信贷市场。2.逐步替代一般流动资金贷款。3.深化信贷结构调整,减少经济资本占用。4.丰富融资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收益水平。5.依托交易链拓展客户群。6.与企业交易过程结合紧密,有利于及时进入和退出。

对于客户:1.克服资信准入门槛的约束。2.利用银行信用支持的杠杆效应,小企业可做大生意。3.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可向交易对手提供更优惠的交易条件,有利于竞争客户和业务5.依托供应链关系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客户关系。6.流程简化,业务办理效率较高。

七、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品牌定位及延伸策略

品牌定位:打造国内第一贸易融资银行。

延伸策略:

(一)加大激励考核力度:纳入分行绩效考核、灵活的规模管理、继续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让利和优惠。

(二)明确贸易融资的政策:将试点政策、加快发展意见、项目供应链等政策进行整合;改变业务不均衡的现状。

(三)加大传统流动资金的分流改造力度:营运资金贷款10%、周转限额贷款20%、临时贷款30%、小企业周转贷款的30%的转化比例要求。

(四)加快业务创新:基础产品、子产品、组合管理、第三方合作、联动机制的建立。

篇8

虽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急剧下降,但是对外贸易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2010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全世界第一。现在,全世界国际贸易总额在7万亿美元左右,并且以每年9%的增长率增加,而这当中近一半是由贸易融资服务所贡献的。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小企业更需要靠贸易融资以促进发展,因此其所面临的国际贸易融资难问题也更加明显。国际贸易融资有着自偿性特点,和普通的资金贷款方式比较起来,能够有效解决贷款难以回收的问题。同时,在国际贸易融资中门槛较低,审查程序也比较简单,能够有效增加银行方面的收入来源,优化资金收入结构。[2]近年来,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让中小企业得以从贸易方和第三方机构中获得融资资金。也就是商业银行并不会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是提供信用保证,以提高贷款对象的信誉度,让其从其他地方获得资金来源。银行在进行承兑融资时,主要是在企业远期汇票中承兑,让银行变成汇票承兑人,提高汇票自身的流动性。从中可看出银行仅是在汇票上签字,无需垫付任何资金,借助于信誉而让企业获得资金。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但便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资金,同时也能让银行在资金调度方面更为灵活。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供应链贸易融资更为显著。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银行方面在获得整个供应链详细状况以后,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资金。在这一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而其他企业则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因此供应链融资实际上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和之前的融资形式有区别的地方在于,银行不再单纯关注某一企业运营状况以及财务情况,而更加注重企业在供应链中是否运行稳定以及整体的运营能力,假如供应链非常完整,运行也很稳定,那么银行便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融资。现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中突出的趋势是,先前在国际融资中所用到的方式方法逐渐运用到国内融资中来。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小企业不但需要开拓更多的新市场,同时还需要继续开发并运用好国内市场。因为国际贸易起步较早,发展的也相对成熟,因此可以为国内贸易融资提供很多参考。在国内贸易融资中所出现的信用证便是将国际贸易融资经验应用到国内贸易中的很好说明。特别是在结构性贸易融资产生之后,有更多的创新性融资形式被挖掘出来,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从而也会极大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3]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量很大

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中,复杂程度更为明显,融资项目也比国内融资要多,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因为中小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所需经过的环节很多,因此前期所需投入的成本也很高,但是有利于长远发展,以后也会获得更多利润。从中可看出,中小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融资金额就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实力都较弱,如果想要获得资金,那么融资是必然的选择。不管是出口类型的企业,还是进口类型的企业,如果缺少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必然会陷入资金无法有效周转的困境,企业也无法得到长远发展。如果中小企业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那么其健康有序发展也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需求量。

2.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会受到制约

因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所需的资金量很多,所以只能借助于银行进行融资。但是现在银行方面对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限制条件很多、要求也高,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受到非常多的制约。(1)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因此在进行银行融资时渠道较窄。我国银行部门在中小型企业融资时要求很严格,如果中小企业达不到银行的要求标准,那么就无法得到银行融资。(2)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可用的方法很少,依然是运用传统的融资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尽管银行金融体系持续得以完善,然而中小企业、银行在融资方面依然选择传统的融资形式,所以就会导致中小企业与银行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金额无法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同时,中小企业能够选用的银行融资渠道也非常有限。

3.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融资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融资力度都不太大。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经济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连通的整体,局部的经济动荡就会造成全球经济动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干扰,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经营规模、资金实力均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其运行风险也不断上升。所以,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资金运转不良的现象,多数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归还银行方的贷款,间接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银行方面为了降低借贷风险,便提高了融资门槛,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都无法达到银行出台的新的融资标准与规定,也就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使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渠道变得更窄。[4]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实行结构性贸易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风险

一般来说,贸易融资主要是对于客户实行短期的融资,其形式通常包括打包放款、提货担保以及出口信贷等形式。但是在近年来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将借贷方式与金融衍生工具结合起来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体系迅猛发展,具有很好的效益型、流动性、安全性。在结构性贸易融资中,将风险分散与资本市场技术结合起来加以利用,可按照国际贸易方面的要求而设计出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条件。运用结构性贸易融资方法,可确保融资双方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融资资金,同时也能有效控制融资成本。结构性贸易融资主要有资金结构、风险释缓结构两部分。资金结构一般包括融资形式、还款形式、利率大小;风险释缓结构主要包含担保、风险平摊、保险等。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而言,可运用结构性贸易融资方法,利用资金结构、风险释缓实现平衡发展,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从而让银行方面更加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担保。[5]

2.完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体系

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其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贸易双方、技术平台商几个方面。在供应链中,除了核心企业以外,差不多都是中小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融资其实也是银行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融资体系。在之前的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的信贷业务,形式为“一对一”,而在供应链融资体系中,信贷形式变为“一对多”。由于受到核心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也能够获得较多的贸易融资金额,可与供应链中其他主体之间实现共赢。运用供应链金融方式可让银行、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都降低到最先范围内。当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时,由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所具有的担保作用,所以银行就可充分掌握中小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真实性,从而确定是否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同时在进行贷款之后,银行方面也能够及时了解贷款资金的具体流向和物流情况。

3.有效控制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融资过程有着自偿性。自偿性大小对银行而言也尤为重要。要想提高自偿性水平,银行方面就需要对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加以识别并进行有效控制。(1)控制资金流。银行方面要对融资单据进行严格审查,依此有效控制资金流。当中小企业获得融资金额之后,银行要做好后期的资金追踪工作,保障资金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贸易中。(2)控制贸易物流。尽管运用单据能够对于贸易物流加以控制,然而由于单据诈骗案例在国际贸易中屡见不鲜,因此这一方法可靠性不强。因为物流公司对企业贸易物流情况掌握的非常充分,所以银行方面能够和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从而对于中小企业贸易物流加以监督管理。(3)建立起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相一致的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风险防范体系。现在,我国银行方面尚未有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需求的信用评估体系,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效率,同时也难以有效防范融资风险。[6]

4.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现在,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实力强大的企业为其进行融资担保。企业要想得到银行方面更多的融资资金,就需要有大企业为其做担保,而这也是最为欠缺的,对那些没有在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融资非常不利。信用担保机构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减小银行融资风险,但是怎样确定银行与担保机构两者之间的风险比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国的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比例已超出95%,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会极大地降低担保机构的担保意愿。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让政府承担起担保重任,并专门下拨一笔资金用于担保。当地政府需要建立担保基金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风险,并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方面的信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难问题。

篇9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篇10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现状分析

从国内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我国各银行融资业务无序竞争进一步导致了风险的加大。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各银行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我国缺乏高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相关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从国际方面看,现在信用风险仍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首要风险。某些国外客户的欺骗行为会给我国银行带来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目前银行相对重视企业财务因素审查,而对企业销售前景、管理水平、市场潜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审查则不够重视,这就可能导致因银行不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而造成融资风险。再则,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各银行纷纷仓促对外承揽业务,对部分自有资金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下、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风险认识不足,没有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把握其资信状况和企业运营趋势,埋下风险隐患。银行自身技术手段落后,内部管理不力,违规操作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性较强,需要有相应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体系运行系统加以支持,这就促使银行对内部营运机制进行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整个业务在相互衔接、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高效运转。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各家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特点、外贸、外汇等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从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篇11

一、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表外业务尽管当期不改变资产负债状况,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或有负债并影响未来银行经营。本文的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为企业对外贸易提供的外汇融资服务,这类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将表内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在外汇管理领域突出表现为各种代付类跨境贸易融资。主要包括: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出口进口代付以及上述产品与远期结售汇搭配的组合融资产品等。根据商业银行在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中的角色不同,本文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分为三类,并从跨境资金收付角度分析此类业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境内银行居间+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境内银行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优势,为境外银行和境内企业提供居间服务,并不提供融资和担保,该类业务纳入居间业务统计和管理。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有出口海外代付和进口协议付款[1]。

1.出口海外代付。类似于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但区别在于出口海外代付的融资来源于境外银行。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合作银行将融资款项支付给出口商,待出口商从境外收到货款后再通过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融资本息。该产品于2011年初在江苏辖内首次出现,此后规模迅速增长,主要以人民币形式为主,之后在银行的大力推广下扩展至外币形式。“出口海外代付”融资资金流入和偿还流出均申报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从境外银行及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项下,融资资金流入时引起跨境资金流入增加,还本付息时造成流出增加。随着“出口海外代付”业务量增长,资本与金融项下净流入增加,并造成该项下资金大进大出。如果是外汇形式的“出口海外代付”,企业可能将融入的外汇资金结汇或用于对外支付,还会引起当期结汇增加或贸易购汇减少,增加贸易净结汇规模,加大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缺口。

2.进口协议付款。在境外融资利率低于境内的条件下,境内银行指定其海外分行先向境外供货商支付货款,融资到期后境内进口企业将本息支付给海外银行。“协议付款”的融资主体为境内企业,银行是中间人而不是第一还款人或担保人,因此90天以上进口协议付款不占用银行的短债指标,而占用企业的短债指标。协议付款从2010年开始在江苏辖内发展起来,且发展非常迅速,币种以美元为主,但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形态的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协议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二)“境内银行担保+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境内进口企业以进口项下应付款项从境外银行获得融资,境内银行为企业提供担保,在境内企业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承担还款责任,属于银行内保外贷业务。典型业务有委托付款和进口代收保付。

1.委托付款。进口企业委托境内银行向其海外分支机构提出申请,进口企业向境外付款行承担第一还款责任并由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的条件下,在托付或电汇付款结算方式下,由付款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先行支付进口货款或服务项下付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该业务不受境内银行外债指标约束,委托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的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2.进口代收保付。在进口代收结算方式下,境内银行应客户申请,担保其将履行在进口代收项下的付款责任。该类业务属于担保类表外业务,具有境内担保、境外融资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境内银行担保情况下境外出口商即可在境外获得出口项下的贸易融资,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代收保付业务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三)“境内银行开立远期信用证+境外银行提前融资”

境内银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开立并承兑远期信用证后,由境外银行根据协议向境外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实现远期信用证项下境外融资,融资成本由境内企业承担。主要产品有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和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

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是指开证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并约定对跟单汇票承兑,开证申请人承担贴现利息和费用,由贴现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向出口商银行或出口商即期付款的付款业务。该项业务会引起实际进口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系汇票为远期,按即期付款。付款银行同意即期付款,贴现费用由进口商承担。该项业务与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类似。

二、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主要特点

(一)银行占主导地位

结合政策环境、汇率及利率走势,各商业银行总行及时研发各类嫁接型或是创新型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这类产品多是打通境内外市场,赚取汇差和利差双重收益,银企双赢。银行是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主要推手,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运作的具体流程并不了解。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为银行获取,银行不仅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而且通过全额质押业务吸收大量本外币定期存款[2]。

(二)以套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收益为主

银行跨境表外业务随着人民币汇率和境内外利率走势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在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三季度,境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较小,而人民币汇率单边快速升值累计幅度达18.7%。跨境表外业务以进出口押汇、远期信用证等传统外币贸易融资业务为主,通过这类融资方式实现早结汇和晚付汇以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在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中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利差开始走高,2010年中期境内外利差扩大至2-3个百分点。而人民币汇率则稳定在6.82-6.83元的水平。这一阶段贸易融资主要是追求利差,主要产品是境外银行代付类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境外银行代境内企业支付进口期限组合产品。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纳入银行短债指标,银行开始为企业大量办理“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海外代付”业务,实际融资期限超过90天。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将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组合纳入指标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进口押汇”等形式的组合融资可以在规避管理的同时延长融资期限。2011年以来境内外利差约2.5%至4%之间,监管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假借出口贸易融资之名而从境外低成本借入资金,银行通过全额保证金、协定存款等理财方式,可确保企业获得1%至1.5%的无风险利差收益;而银行方面,除获得利差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外,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定期存款。

(三)利用本外币监管差异,发展本币贸易融资

目前,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呈现松紧不一的格局,本币业务管理相对宽松,人民币海外代付类业务且不纳入银行短债指标管理。多家银行依托其香港分行向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将香港作为货币兑换和融资的平台。日常监管中发现,境内A企业通过境内B银行,获得境外C银行发放的出口代付融资8000万元人民币,折合1262万美元。A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时,使用了17笔金额合计1336万美元的出口报关单作为该笔融资的交易基础,经查,其中14笔金额合计1201万美元的报关单已于申请融资日前收汇。A企业存在利用已收汇的贸易单证虚假融资的行为。

(四)规避银行监管规定,发展表外融资业务

2009年起,海外代付业务凭借不占用信贷指标和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2012年8月,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纳入表内管理后,代付类产品规模受到贷存比限制,各银行创新推出了居间和担保业务。如中国银行协议融资、工商银行出口代收保付等,融资款提供方为境外银行,境内银行在融资中仅起中介和担保作用。这类业务与代付类业务尽管融资作用相同,但不纳入表内管理。如江苏某集团公司转口贸易信用证大多为80至90天之间,且通过延长信用证承兑期等方式,实际付款期限均在120天以上,有效规避银行90天以上信用证短期外债余额限制;再如银行出口项下境外贸易融资因不涉及同业代付仍旧纳入表外核算,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负债比例限制[3]。

(五)更加注重境内外银行机构间联动

创新型贸易融资多是境内外银行联合为企业提供的融资,资金提供方多为境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境内外银行合作既发挥了境内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又利用了海外低成本资金。前述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协议付款等居间业务等都是海内外银行机构联动实现的。

三、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放大了市场价格信号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程度

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在客观上会放大价格信号对资金流动和结售汇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时期,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人民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进一步延迟了企业购付汇时间,加大了当期结汇和远期购汇;而当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甚至出现贬值时,企业呈现“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外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了套利机会,降低了企业的结汇意愿,进一步加大了当期购汇和远期结汇。

(二)造成货物贸易项下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

进口项下全额保证金质押的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延付担保等产品,延迟了当期的进口支付时间,形成了进口延付。在境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此类套利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产品规模的增长,助推了货物贸易项下延付行为,造成进口货物流与资金流偏离,加剧了顺收顺差差异。贸易项下境内融资组合产品,通过获得境内外汇贷款替代当期的购汇行为,造成货物贸易项下购汇与对外支付偏离,加剧顺收顺差差异。当境内外融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融资余额的变动对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往往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弱化外汇监管效果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诸多表外融资组合产品为规避短债指标限制,将延付期限控制在90天以内。相较于外汇监管的人民币跨境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民币形式的境外借款和融资性对外担保等不受短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限制,因此,此类业务的结算币种由从外币转向本币。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以非融资性对外担保之名行内保外贷之实,规避了原先需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融资的额度限制。在监管中发现,银行在设计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时,并未考虑到融资背后的贸易真实性,仅仅是从资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角度出发,部分企业的贸易融资和还款并不具备贸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

(四)影响外汇资金有效配置

从实践来看,获取跨境表外融资的大部分企业资金都较为充裕,借贸易融资之名,银企共同运作境内外资金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实现银企综合收益最优化。但从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看,有限的外汇资金并未投向进出口加工型企业,而是投向省属大型外贸集团,使得跨境资金流远远大于跨境货物流,实质上产生金融脱媒现象。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如果将业务发展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规模扩张和以套利为主的产品创新上,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利润空间将逐步收窄,商业银行的此种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

(五)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汇率双向波动加大,银行外汇头寸中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将不断增加。企业在多家银行循环融资,在不同银行间借新还旧,一旦在一家银行的套利资金链断裂,数家银行将面临企业授信融资信用风险。此外,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不受银行外汇贷款规模限制,若无限度扩张代付规模,到期时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或变动方向逆转,银行将面临远期合约平盘亏损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对跨境表外融资业务设定一定的宏观容忍度,区别对待合规经营和违规套利行为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是理性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管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基本原则应给予一定的宏观容忍度,防止银行跨境表外融资行为加剧跨境收支波动风险、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减少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微观经济秩序、统计和决策活动的干扰。对合法合规的企业财务运作和违法违规套利行为予以区别对待。对企业财务运作主要通过调控套利空间和贸易融资授信期限进行管理;对纯套利行为主要通过管控信用杠杆、授信期限、套利成本等系列措施限制其负面影响。

(二)控制套利空间,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政策协调

第一,相关部门应从宏观调控层面,评估政策导致的套利空间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统筹和协调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政策等,避免出现过大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差异。第二,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加强本外币监管政策、银行表内表外业务、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政策的协调,防止不同领域的监管力度不一。统一外汇管理项下有关跨境表外融资管理口径,约束规避监管的套利行为。扩大银行短期外债管理覆盖面,将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境内银行居间担保业务、非融资性对外担保类贸易融资产品等均纳入银行短债指标余额规模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赋予不同权重,根据全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各行国际业务结算量以及外汇业务合规性情况确定余额指标,确保银行在额度内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明确贸易融资项下外债或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口径,将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或有负债业务纳入内保外贷余额管理。第三,相关部门应创造有利实业经营的良好环境,促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压缩经济主体的套利动机和空间。

(三)运用外汇头寸管理等措施调节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信用杠杆总水平,有助于将套利活动控制在宏观可容忍度内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发〔2013〕20号文规定外汇贷存比超过参考贷存比的银行需相应增持外汇头寸,但存在未考虑境内贸易担保类业务、跨境贸易融资及担保以及中小银行因外汇存款来源匮乏需增持头寸等问题。建议可综合考虑外汇贷存比、银行境内外贸易融资(含担保)总量/银行经办的贸易总量以及其它指标综合判断银行信用杠杆总水平,将银行的信用杠杆指标控制在合理水平内,防止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脱实向虚。

篇12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表外业务尽管当期不改变资产负债状况,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或有负债并影响未来银行经营。本文的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为企业对外贸易提供的外汇融资服务,这类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将表内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在外汇管理领域突出表现为各种代付类跨境贸易融资。主要包括: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出口进口代付以及上述产品与远期结售汇搭配的组合融资产品等。根据商业银行在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中的角色不同,本文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分为三类,并从跨境资金收付角度分析此类业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境内银行居间+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境内银行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优势,为境外银行和境内企业提供居间服务,并不提供融资和担保,该类业务纳入居间业务统计和管理。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有出口海外代付和进口协议付款[1]。

1.出口海外代付。类似于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但区别在于出口海外代付的融资来源于境外银行。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合作银行将融资款项支付给出口商,待出口商从境外收到货款后再通过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融资本息。该产品于2011年初在江苏辖内首次出现,此后规模迅速增长,主要以人民币形式为主,之后在银行的大力推广下扩展至外币形式。“出口海外代付”融资资金流入和偿还流出均申报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从境外银行及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项下,融资资金流入时引起跨境资金流入增加,还本付息时造成流出增加。随着“出口海外代付”业务量增长,资本与金融项下净流入增加,并造成该项下资金大进大出。如果是外汇形式的“出口海外代付”,企业可能将融入的外汇资金结汇或用于对外支付,还会引起当期结汇增加或贸易购汇减少,增加贸易净结汇规模,加大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缺口。

2.进口协议付款。在境外融资利率低于境内的条件下,境内银行指定其海外分行先向境外供货商支付货款,融资到期后境内进口企业将本息支付给海外银行。 “协议付款”的融资主体为境内企业,银行是中间人而不是第一还款人或担保人,因此90天以上进口协议付款不占用银行的短债指标,而占用企业的短债指标。协议付款从2010年开始在江苏辖内发展起来,且发展非常迅速,币种以美元为主,但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形态的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协议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二)“境内银行担保+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境内进口企业以进口项下应付款项从境外银行获得融资,境内银行为企业提供担保,在境内企业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承担还款责任,属于银行内保外贷业务。典型业务有委托付款和进口代收保付。

1.委托付款。进口企业委托境内银行向其海外分支机构提出申请,进口企业向境外付款行承担第一还款责任并由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的条件下,在托付或电汇付款结算方式下,由付款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先行支付进口货款或服务项下付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该业务不受境内银行外债指标约束,委托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的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2.进口代收保付。在进口代收结算方式下,境内银行应客户申请,担保其将履行在进口代收项下的付款责任。该类业务属于担保类表外业务,具有境内担保、境外融资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境内银行担保情况下境外出口商即可在境外获得出口项下的贸易融资,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代收保付业务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三)“境内银行开立远期信用证+境外银行提前融资”

境内银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开立并承兑远期信用证后,由境外银行根据协议向境外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实现远期信用证项下境外融资,融资成本由境内企业承担。主要产品有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和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

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是指开证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并约定对跟单汇票承兑,开证申请人承担贴现利息和费用,由贴现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向出口商银行或出口商即期付款的付款业务。该项业务会引起实际进口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系汇票为远期,按即期付款。付款银行同意即期付款,贴现费用由进口商承担。该项业务与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类似。

二、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主要特点

(一)银行占主导地位

结合政策环境、汇率及利率走势,各商业银行总行及时研发各类嫁接型或是创新型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这类产品多是打通境内外市场,赚取汇差和利差双重收益,银企双赢。银行是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主要推手,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运作的具体流程并不了解。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为银行获取,银行不仅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而且通过全额质押业务吸收大量本外币定期存款[2]。

(二)以套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收益为主

银行跨境表外业务随着人民币汇率和境内外利率走势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在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三季度,境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较小,而人民币汇率单边快速升值累计幅度达18.7%。跨境表外业务以进出口押汇、远期信用证等传统外币贸易融资业务为主,通过这类融资方式实现早结汇和晚付汇以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在2008年三季度至2010 年中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利差开始走高,2010年中期境内外利差扩大至2-3个百分点。而人民币汇率则稳定在 6.82-6.83元的水平。这一阶段贸易融资主要是追求利差,主要产品是境外银行代付类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境外银行代境内企业支付进口期限组合产品。 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纳入银行短债指标,银行开始为企业大量办理“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海外代付”业务,实际融资期限超过90天。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将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组合纳入指标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进口押汇”等形式的组合融资可以在规避管理的同时延长融资期限。2011年以来境内外利差约2.5%至4%之间,监管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假借出口贸易融资之名而从境外低成本借入资金,银行通过全额保证金、协定存款等理财方式,可确保企业获得1%至1.5%的无风险利差收益;而银行方面,除获得利差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外,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定期存款。

(三)利用本外币监管差异,发展本币贸易融资

目前,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呈现松紧不一的格局,本币业务管理相对宽松,人民币海外代付类业务且不纳入银行短债指标管理。多家银行依托其香港分行向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将香港作为货币兑换和融资的平台。日常监管中发现,境内A企业通过境内B银行,获得境外C 银行发放的出口代付融资8000万元人民币,折合1262万美元。A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时,使用了17笔金额合计1336万美元的出口报关单作为该笔融资的交易基础,经查,其中14笔金额合计1201万美元的报关单已于申请融资日前收汇。A企业存在利用已收汇的贸易单证虚假融资的行为。

(四)规避银行监管规定,发展表外融资业务

2009年起,海外代付业务凭借不占用信贷指标和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2012年8月,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纳入表内管理后,代付类产品规模受到贷存比限制,各银行创新推出了居间和担保业务。如中国银行协议融资、工商银行出口代收保付等,融资款提供方为境外银行,境内银行在融资中仅起中介和担保作用。这类业务与代付类业务尽管融资作用相同,但不纳入表内管理。如江苏某集团公司转口贸易信用证大多为80至90天之间,且通过延长信用证承兑期等方式,实际付款期限均在120天以上,有效规避银行90天以上信用证短期外债余额限制;再如银行出口项下境外贸易融资因不涉及同业代付仍旧纳入表外核算,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负债比例限制[3]。

(五)更加注重境内外银行机构间联动

创新型贸易融资多是境内外银行联合为企业提供的融资,资金提供方多为境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境内外银行合作既发挥了境内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又利用了海外低成本资金。前述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协议付款等居间业务等都是海内外银行机构联动实现的。

三、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放大了市场价格信号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程度

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在客观上会放大价格信号对资金流动和结售汇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时期,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人民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进一步延迟了企业购付汇时间,加大了当期结汇和远期购汇;而当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甚至出现贬值时,企业呈现“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外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了套利机会,降低了企业的结汇意愿,进一步加大了当期购汇和远期结汇。

(二)造成货物贸易项下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

进口项下全额保证金质押的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延付担保等产品,延迟了当期的进口支付时间,形成了进口延付。在境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此类套利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产品规模的增长,助推了货物贸易项下延付行为,造成进口货物流与资金流偏离,加剧了顺收顺差差异。贸易项下境内融资组合产品,通过获得境内外汇贷款替代当期的购汇行为,造成货物贸易项下购汇与对外支付偏离,加剧顺收顺差差异。当境内外融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融资余额的变动对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往往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弱化外汇监管效果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诸多表外融资组合产品为规避短债指标限制,将延付期限控制在90天以内。相较于外汇监管的人民币跨境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民币形式的境外借款和融资性对外担保等不受短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限制,因此,此类业务的结算币种由从外币转向本币。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以非融资性对外担保之名行内保外贷之实,规避了原先需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融资的额度限制。在监管中发现,银行在设计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时,并未考虑到融资背后的贸易真实性,仅仅是从资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角度出发,部分企业的贸易融资和还款并不具备贸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

(四)影响外汇资金有效配置

从实践来看,获取跨境表外融资的大部分企业资金都较为充裕,借贸易融资之名,银企共同运作境内外资金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实现银企综合收益最优化。但从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看,有限的外汇资金并未投向进出口加工型企业,而是投向省属大型外贸集团,使得跨境资金流远远大于跨境货物流,实质上产生金融脱媒现象。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如果将业务发展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规模扩张和以套利为主的产品创新上,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利润空间将逐步收窄,商业银行的此种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

(五)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汇率双向波动加大,银行外汇头寸中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将不断增加。企业在多家银行循环融资,在不同银行间借新还旧,一旦在一家银行的套利资金链断裂,数家银行将面临企业授信融资信用风险。此外,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不受银行外汇贷款规模限制,若无限度扩张代付规模,到期时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或变动方向逆转,银行将面临远期合约平盘亏损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对跨境表外融资业务设定一定的宏观容忍度,区别对待合规经营和违规套利行为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是理性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管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基本原则应给予一定的宏观容忍度,防止银行跨境表外融资行为加剧跨境收支波动风险、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减少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微观经济秩序、统计和决策活动的干扰。对合法合规的企业财务运作和违法违规套利行为予以区别对待。对企业财务运作主要通过调控套利空间和贸易融资授信期限进行管理;对纯套利行为主要通过管控信用杠杆、授信期限、套利成本等系列措施限制其负面影响。

(二)控制套利空间,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政策协调

第一,相关部门应从宏观调控层面,评估政策导致的套利空间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统筹和协调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政策等,避免出现过大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差异。第二,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加强本外币监管政策、银行表内表外业务、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政策的协调,防止不同领域的监管力度不一。统一外汇管理项下有关跨境表外融资管理口径,约束规避监管的套利行为。扩大银行短期外债管理覆盖面,将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境内银行居间担保业务、非融资性对外担保类贸易融资产品等均纳入银行短债指标余额规模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赋予不同权重,根据全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各行国际业务结算量以及外汇业务合规性情况确定余额指标,确保银行在额度内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明确贸易融资项下外债或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口径,将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或有负债业务纳入内保外贷余额管理。第三,相关部门应创造有利实业经营的良好环境,促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压缩经济主体的套利动机和空间。

(三)运用外汇头寸管理等措施调节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信用杠杆总水平,有助于将套利活动控制在宏观可容忍度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