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教育主要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教育主要特征

篇1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篇2

探寻真谛:劳动是什么?

在“每月一事”开启之初,老师带领学生全面认识“劳动”。

低年级学生从绘本中寻找“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美丽鲁冰花的“花婆婆”,从剪羊毛开始到制作成一件羊毛衣服的勤俭牧羊人“阿利”,会做木工、会缝围裙、会烤蛋糕、会补轮胎的“小海狸”,孩子们感受到“劳动最美丽”。

中年级学生则在温习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王禹的《畲田调二首》、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名篇名著中,感受劳动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中的价值,发现劳动的伟大。

高年级学生则沉浸于古往今来勤劳人物的探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成史家之绝唱,诸葛孔明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随后,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解父母的工作”调查活动,请父母拍工厂工作照片,讲劳动故事,用心感悟父母的勤劳美德。孩子们发现,劳动很辛苦,劳动需要付出,但是劳动最光荣。

行动见证:我们在劳动

中……

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勤劳习惯的培养,更有其现代意蕴。

1.梳理劳动岗位,形成阶梯式劳动认领项目

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可以开展哪些劳动呢?学校德育处联合少先队大队委,把校园里可能由学生完成的公共服务、劳动项目进行了梳理,分为“校园小管家”“生命守护员”“卫生小使者”“用餐小帮手”“安全小卫士”等五大劳动服务岗位,讨论制订了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服务人数,形成了阶梯式的劳动认领项目:

适合低年级的劳动项目:是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简单劳动:比如教室生物角、图书角的管理,包干区的卫生保洁等;

适合中年级的劳动项目: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定协调能力的或者需要特殊才能的劳动:如体育馆、音乐室等各个功能教室器材的整理;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工作人员;校园小导游等。

适合高年级的劳动项目: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劳动、需要一定体力的劳动:比如养殖热带鱼、盆景植物等;学校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场地布置、桌椅搬运等。

除了校级劳动项目,各个班级也根据具体情况,认领班级劳动项目。

2.融入生活元素,构建劳动教育机制

(1)发行校园劳动创业“星

光币”

校园内劳动项目那么丰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持续的劳动兴趣呢?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第十一章《经济学的天空》中,介绍了他在教室里通过开展工作薪水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理财理念、经济责任的做法。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决定:把学生的劳动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模仿人民币面值,在校园发行校园流通币,因“星光教育”是我校特色,故取名为“星光币”。

“星光币”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量性评价,也是对学生劳动积极性的正面奖励。

(2)成立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

学生们通过劳动获得星光币后,如何管理自己的星光币呢?我们模仿现代社会生活,继续为学生搭建劳动服务平台,筹划成立学生自己的“银行”。

星光币不能只存银行,积攒了星光币,要让它流通起来,发挥星光币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有人提议搞一个“拍卖行”,让学生把自己的私人藏书、个人集品等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用星光币进行拍卖。还有人提议开一个“商店”,让学生可以直接用星光币购买学习用品。

3.以隆重的典礼,启动勤劳好习惯“每月一事”

4月30日,全体师生集中体育馆,举行了“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启动仪式暨“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成立典礼。

于育强副校长详细讲解了校园劳动项目及认领方式,我为“星光银行行长”、星光拍卖行的“拍卖师”、星光创业商店的营业员授牌。

至此,我们从劳动内容,到劳动实施、管理评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机制。而我们星光币劳动创业教育的价值也直指核心素养:如热爱劳动、珍爱生命、合作担当、问题解决、健全人格等。

4.以勤劳的方式,擦亮每一个日子

【学生画外音1】

劳动创业岗位设立后,同学们都领到了自己的岗位。二(2)班的施艺侬就是一位称职的花草养护管理员。虽然她只有二年级,但是自从当上花草养护管理员以后,她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园丁。只要天气晴朗,她就会把底楼楼梯间的每盆花草放到太阳下面,让植物们享受阳光,并且定期浇水,把枯掉的叶子剪掉。在养护中,她发现有些植物似乎不是太喜欢晒太阳。于是,她又去请教科学老师,了解哪些植物不能晒太多太阳,哪些植物不需要一直浇水。自从当上小园丁后,施艺侬能够叫出很多植物的名称,还知道它们的各种不同习性。

【学生画外音2】

二楼棋桌和书吧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学生们在课间或者放学后会在这里读读书、下下棋,但是刚开始时总有同学会把书和棋子随便乱放乱摆,虽然老师们利用晨会课进行了规训,但是收效只是一时,没过几天就会又成老样子。自从有了书吧棋桌守护者以后,每次从边上经过都会发现书和棋子摆得整整齐齐。书吧棋桌管理员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天天要去整理几次,每次下课都会跑过去看看,但是我们慢慢发现这样太累了。于是我们调整了策略,给习惯好的同学以一元星光币作为奖励。果然,效果好多了,很多同学也慢慢养成了使用完以后主动整理的好习惯。”

每周五,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星光拍卖会”火热举行,拍卖程序完全仿照真实生活。从登记拍品,到展示、介绍拍品,小工作人员们备足了功课。这一天,星光银行的工作人员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星光创业商店更是“生意红火”。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挥洒汗水,在幸福成长中收获美德。

反思感悟:问耕耘,也问

收获

“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是以学校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教育,它以自由开放的劳动项目认领方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中,把劳动教育融合在学校的德育体系中,突破了“为劳动而劳动”的单纯劳动教育方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0-02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个性,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谈谈自己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精心设计,富有艺术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经济性,应因地制宜,经济实用,而不应盲目追求时髦、高档。

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五化”,即绿化,美化,硬化,净化,静化。要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办成花园式单位。

我校从1996年开始大搞校园环境建设。现在我校校园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道路两旁种植细叶雨贞、四季青做绿篱带;新砌了池塘,池上修建了凉亭;移栽了几十颗古香樟、桂花树、广玉兰等;修了桂园、梅苑、竹园、养心园等十处绿化园艺区,区内铺了曲径小路,点缀上奇石,安上石凳、石椅。

在建设学校优美环境过程中,我校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参与,如挖池塘、植树、栽花、种草等。学校将园艺区划分为各班责任区,在园艺师的指导下进行养护工作。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让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学生获得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的认识和愉悦感、成就感。

1998年我校被评定为邵阳市级园林式学校。1999年我校获邵阳市文明学校奖牌。

2 加强校园舆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抓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加强校训教育。校训凝聚了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历届办学人的思想结晶,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我校将校训“厚德、博学、求真、创新”八个字做成铜牌大字,安装在教学楼墙上,师生一进校门,抬头就能看到。学校印发了校训说明,每届新生入学都要举行校训专题教育,举办校训演讲比赛,经常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演讲,阐释他们是如何实践校训、是如何在校训的教育和激励下取得成功的。

书写永久性的标语,树立警示牌。如公民道德规范二十字,“八荣八耻”,“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对祖国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做文明师生,建文明学校”,“生命需要呵护,文明重在养成”,等等。

撰、刻楹联。学校请书法雕刻名家撰、刻楹联,如教学楼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教楼前楹联“科学乃真学问,人情即好文章”,食堂门前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

每日一句人生格言。人生格言是前人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具有巨大的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我校向全体师生征集人生格言,然后进行评比,选中的发给证书。对选出的人生格言分门别类,如学习篇,道德篇,励志篇等,每日公布在教学楼前。每班也每日一句人生格言,由师生本人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毕业时将师生三年中的人生格言汇编成册,成为学生最珍贵的毕业纪念品,是他们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财富。学生选择人生格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也反映了学生的人生态度、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与情趣爱好,便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弘扬正气,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

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标,制作校歌,统一校服,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讲学,等等。

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制定长远奋斗目标和年度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二00二年学校制定了创办市示范高中的五年奋斗目标和计划,到二00七年胜利实现,学校成为邵阳市示范性高中。

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3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课余活动,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成立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摄影组等,由相关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春游活动、登山活动、野炊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五四文艺汇演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 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5 加强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

随着校园网络的出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容、教育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已逐步体现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高速地传输,网络交互性、实时性日益增强,已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对学生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以体现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台(学校电视台)、三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健康辅导网站、校园文学网站)、五页(学校主页、科组主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专题主页)”为主题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觉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有社会责任感和能力较强的现代人。

篇4

1.畸形消费,挥霍浪费。一些中学生追求“吃要高档,衣要时尚,花钱要大方”的理念。外出郊游,衣帽鞋袜,光鲜亮丽;食品饮料,一应俱全;高级食品用来逗小动物取乐,整瓶“雪碧”用来冲手去污。自己过生日,花费几百上千元,或开“派对”,或去“卡拉OK”;同学过生日送礼物,非名贵不出手。“追星族”观看明星演出,一张门票几十上百,一次不落。

2.爱慕虚荣,比富摆阔。少数中学生崇尚大款大腕大亨,羡慕金钱、别墅、宠物,眼睛盯着老外,衣着追求名牌,互相斗富、显阔,一比父母地位,二比家庭财产,三比住宅豪华,四比家具高档,五比衣着名贵。一见时髦精品,强逼父母买下,拿到别人前炫耀;高级游戏机慷慨出借,以示潇洒。

3.养尊处优,好逸恶劳。极少数富贵家庭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浪费奢侈,不愁金钱,不愁前途。而一些小康人家的孩子,家境虽不阔绰,但家长却百般呵护,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生活自立能力。在学生宿舍里经常可以看到“爸爸爬上爬下挂帐子,妈妈低头弯腰铺席子,孩子一旁坐着嗑瓜子”的现象。

4.追求享受,丧志。“少年不知愁滋味。”反正钱是父母挣的,幸福是家庭赐给的,自己生逢其时,命大运好,何不到人间“潇洒走一回”。在这种心态下,极少数的中学生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思长进,丧志;养成懒散、怠惰、松垮、疲沓的坏习惯,不能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学习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害怕、藐视艰苦的体、脑力劳动。

二、中学生“富贵病”的成因

中学生“富贵病”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也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与学校缺乏正确的消费教育的关系最大。

1.社会根源。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生“富贵病”实际上是社会所存在的消费病态在中学校园的折射、投影,它是这一社会病态在一部分中学生身上的不良反映。(1)错误的舆论导向。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经济增长的势头和日渐积累的财富诱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这本是正常现象,只要引导得当,合理的消费反过来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可惜近来我们的社会舆论出现了错误的导向:淡化了艰苦奋斗的宣传教育,将本来应适度的消费变成了鼓励消费。有的报章杂志、电影电视甚至公开宣传高消费、超前消费,这种宣传助长了享乐、挥霍浪费的社会风气,对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是极大的诱惑。无怪乎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艰苦传统教育时,一些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现在还讲艰苦奋斗?”(2)社会病态消费心理的感染。目前,社会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不是想着如何去回报社会,而是大手大脚地花钱,露富斗阔比排场。他们把追求物质生活当作自己至高无上的目的,捞现钱、重实惠、图眼前,成了其人生哲学。于是,这些人消费品款式常换常新,层出不穷,以时尚为荣;商品以名牌为贵,越贵越显出身份;花钱越多越大方,越出足风头。这种畸形的消费方式,刺激了部分中学生的消费心理,造成了他们的“富贵病”。(3)商品广告的消极影响。商品广告中展示的消费时尚性和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选择。由于中学生的可塑性强,在受到各种各样诱惑的情况下,意志薄弱往往脱离自身和家庭的实际,跟着市场感觉走,追求不符合其身份的生活方式。

2.家庭影响。俗话说“家长是子女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出现的“富贵病”有家庭消极影响的因素:(1)放任:这种家庭大致以暴发户为主。家长赚了大钱,或为追求更大利润,东奔西颠,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或追求自身享受,纵情声色犬马,置子女教育于不顾。这些孩子长在灯红酒绿的氛围里,看惯了家长挥金如土的派头和财大气粗的架势,养成了骄奢逸、刁蛮任性的坏习惯。(2)宠爱:这种家庭一般以小康人家为代表,他们的钱袋不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样羞涩拮据,便再也不让孩子过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清贫生活,拼命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玩好,他们对孩子的种种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不怕过多,唯恐不足。于是,无止境的物欲的满足,养成了孩子不良的消费心理和习惯。(3)隔代教育:不少家庭的主男主妇忙着赚钱做工忙生意,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教育。大多数祖父母一则年迈体弱,二则文化素质较差,三则护犊心切,老来安慰,只知呵护,不加训责,剩下的只有百般依顺,万种温情。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很可能导致孩子莫名的优越感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心理和行为。

3.学校消费教育的滞后。学校消费教育工作的滞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手段的单一,这些都在客观上容忍和助长了中学生的“富贵病”。商品经济活动及其行为方式,以它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贯穿力,影响着校园的童心,与学校主流――深层次文化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少教师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有些迷茫、慌张,不知所措;一些教师则缺乏教育经验一时又无所适从,使不出劲来。由于对中学生缺乏及时导向,中学生在消费意识上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他们就以迷茫的眼光注视着社会和人生,跟着感觉走,不知不觉染上了“富贵病”。

4.中学生特有的心理反映。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称为“半成人半小孩”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辨别能力不强,易出现盲目的从众现象。必须看到,目前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很不好的风气,不少人崇尚能赚会花的理念,好摆阔炫耀自己,这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困惑。他们实际上搞不清楚是对还是错,只是感到那么多的人都这么做,那肯定错不了,也就有样学样了。

三、矫正中学生“富贵病”的主要对策

“富贵病”出现在中学校园的时日虽不长,但带给我们的忧虑却非常大。它的感染者虽在学校里,但根子却深植在社会上、家庭中。因此,中学生“富贵病”的矫正不是学校单方面治疗所能奏效的,我们要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负有矫正“富贵病”的直接责任。

1.加强国情教育,使中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国情。无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也居世界前列,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因而人均水平比较低,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然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第一点,对第二点则有所忽视。对此,我们应加强国情教育,使中学生懂得我国国情,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富国强民的根本保证。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处在富足的环境中还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脱离国情盲目超前消费是有害无利的,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2.加强经济常识教育,使中学生懂得科学地消费。对中学生“富贵病”的矫正,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即决不是制止中学生消费而让他们做苦行僧。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那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再是我们所提倡的消费观,我们需要的应是适度消费。为此,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的经济常识教育,使他们懂得消费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把盲目、过度、有害的消费行为逐步扭转到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轨道。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43-02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需要个性,世界之大没有完全相同的山峰,人口之多没有毫无差异的个性。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是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的教育。”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总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我们认为认识学生不同的个性,努力挖掘每个人的才能与天赋,激励学生自我表达,尊重其个人体验,在艺术教育中尤为重要。当今的美术教育担当着发展人格的重任,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在需要。

首先,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是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美术教育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的有力的原动力,对此,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儿童速写训练”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知识结构,全方位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注重智力开发和培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以往的美术课,教师总是一味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使孩子们原有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但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儿童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引导儿童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观察事物局部,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那么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就能够享受自主活动快乐的“高峰体验”。针对这一特性,笔者经常拿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来调动他们的各个感官系统,使之同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也不例外,要能发挥自己的天性、创造力,画他们自己想画的、真实的一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儿童生活中抓好题材,激发其兴趣,组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玩中画、画中玩。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想象和创造,教师应大胆、开拓地设计活动。如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去公园、菜市场写生,让学生不仅只会运用手中的笔和纸,还应学会利用自然材料创作。通过学生收集废弃物然后通过想象自己动手制作,原本不要的东西经过这么一加工就变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或是装饰品了,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自然材料的属性,体会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体验到创造天地是那么大,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也将变得与天地大海一样广阔。所以,教师不仅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还要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长善极失,善于挖掘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就好比要将蛰伏的独特点、“闪光点”挖掘出来,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大的、轻松的活动环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激发儿童充分的想象,将无形的感觉用线条、颜色、图形来表达,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胆地画出心中所想,如学生创作的“奇怪的鱼”、“多功能的立交桥”、“未来的游乐场”、还有他们创作的“水果鱼”、“21世纪的能源站”、“新式挤奶器”,等等,都充满着孩子们美好的愿望与创造。所以,教师要多留给孩子一些想象的空间,并保护这些宝贵的想象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在想象、创造的同时,培养孩子们广泛的观察能力,积累感性经验、合作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交际能力强、接触面广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开阔,想象力丰富。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带领他们走进人群,走进闹市、画修鞋的、买菜的、工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并鼓励他们大胆地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注意观察人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引导孩子发现人是活动的、是有感情的,每个举动、每个表情都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感情。通过交往和观察,让孩子热爱这个生活的环境,热爱周围的人们。只有真正有了这种热情,才能使儿童产生绘画的欲望和激情以及创作的灵感。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能更充分地发展创造思维,挖掘儿童的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个性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来说非常重要,是现代化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如果用音乐来比喻传统教师是一个独奏者,只要熟悉并使用一种乐器即可,现代教师则是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仅要熟悉各种乐器特色,更重要的是能配合乐章的发展,适合引导各种乐器演奏,以充分表现乐章的优美旋律与丰富内涵。因此,这就为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多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从一个教书者魅力转身为一位教学研究者。如果我们多一份“教学”思悟,多一份“自然”实践,多一份“科学”探究,更多一份“专案”教研,如此,你我将“神七”般飞越课堂,体验童心灿烂的心灵原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

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

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篇7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05-03

素质教育是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个性人格、开发智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培养态度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社会与家庭的配合推进。构建“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是探索学校、社会与家庭合作育人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于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价值追求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在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破除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是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初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饱受诟病,“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根本所在。应试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脱离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教育倾向,既违背了学生自然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也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此,政府着急,学校纠结,教师困惑,家长焦虑,学生郁闷,社会迷茫。

实践育真知,实践强素质,实践出人才。自古至今,实践促成才的例子举不胜举。古有李时珍,学医写典周游各地,他历尽千辛万苦先后走访现今的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亲自采药,亲口尝药,亲笔记药,最终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成为造福千万患者的一代名医。今有莫言,因受“”影响小学五年级辍学,放过牛,讨过饭,做过临时工,后参加,做过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也在部队喂过猪、种过菜。他感悟生活,笔耕不辍,先后写出《红高粱》《蛙》等多部(篇)文学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人民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急需实践平台支持,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价值为之凸显。首先,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锻炼平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家长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在学校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再满足于仅仅接受书本教育。学生对社会生活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兴趣特长,需要接受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通过亲自组织、策划、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真正实现全方面发展。其次,社会实践促进校内外共同育人格局形成。坚持长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能逐步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其品牌能在社会中赢得美誉,能与家长建立信任,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内教育教学紧密相联,社会实践效应是激发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外部动力,起到提高校内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联合育人,形成合作育人的格局。第三,社会实践契合了小学教育新课程综合改革的要求。学校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和优化富有自主性、活动性、社会性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正好能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使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内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充分吸收。

二、“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建构例析

正是基于上述的价值追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

模式的名称为“小学生・大课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以下简称“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小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小学就读的孩子们;二是指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面前,每个人都是微小的,都需要在社会中虚心学习、实践成长。“大课堂”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素质教育的课堂不仅包括教室、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社会,教与学都不能脱离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是校内外课程的统一;二是指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环境,学生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实践锻炼,经受社会考验,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活动时间安排。每周有半天或两周有1天教师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或星期五一整天,既不影响校内教学也不占用师生双休日。(二)主题内容设计。学校以学年为周期,每个学年设计一项主题内容,一年级为走向自然,二年级为走向文化,三年级为走向科技……这些活动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社会教育资源,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是走向自然,学校从南宁市园林局了解到,我市现有14座街心公园,各有不同的景观,教师就在一学年时间里组织一年级的小学生逐一游览14座街心公园,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绿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发他们树立好好学习、建设美丽南宁的理想。(三)活动组织管理。第一,宣传动员。学校首先在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广泛细致的宣传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分管这一方面的副校长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进行说明,消除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误会,疏通部分家长以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心理障碍。教师、家长和学生思想上达成共识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第二,组织和管理。“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以校长、书记为总指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指挥长,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作为主要成员,其他任课教师和行政员工为辅助力量。全体教职员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三,组织协调。我们统筹安排、全面协调。对内我们紧凑、科学地安排各科目课程,教师致力于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对外我们处理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实践单位、社区、家长等各方关系,构筑和谐的互动空间,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安全和经费保障。每个班每次外出实践,学校都派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至少两人全程组织跟班,同时还招募5位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7位成年人全程负责,学生的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活动所用的交通工具,先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才向公交公司租用,司乘人员的证件也先由交通警察部门查验核准,确保交通运输合法安全。活动经费由家长缴纳班会费为主、学校适当支持为辅、社会赞助为补充,所有活动开支均由各班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志愿者统收统支,学校不直接介入。第五,活动资料整理。每一次实践活动和每一个学期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分类收集整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有关资料。学生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制订的计划、采访记录、交流材料、照片、总结心得等;教师方面的资料包括教师计划总结、对学生材料的阅读札记、批阅记载、指导建议等;家长方面的资料包括参加活动心得、活动建议、实施过程的监督意见等;社会方面的资料包括实践单位介绍、接受采访谈话记录、实践单位的评价、活动建议等。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小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强化了学习动机,增加了审美体验,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家长们更加了解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理解了学校突破常规设置“大课堂”的用心,增强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共识,感受到参与活动合作教育孩子的愉悦,从而更加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们活化了专业科目的知识,提高教书育人技能,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也得到愉快的合作体验;学校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大课堂”育人思路,整合了学校与社会的综合资源,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和社会的理解与好评;社会也通过这个模式平系了学校,参与了教育,与学校合作共赢。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成效显著,几年来多次向教育局、教科所等上级领导汇报,与区内外的教育同行交流,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大家认为,此举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义务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实践思考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引发了笔者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第一,更新理念,实践活动课程化。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多是临时组织的,不够系统化、主题化和科学性。教育者必须要在观念上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强化应试教育提高应考分数,而是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就是以“激趣、启智、悟理、导行”为基本理念,遵循整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从师资投入到系统协调,从主题内容到开展形式,从时间保证到经费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配套使之课程化。

篇9

一、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探究

(一)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理论模式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功能。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或者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个体的心理社会化。涂尔干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即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涂尔干主张道德判断应以社会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主张个人委身于社会,反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涂尔干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讲授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应作为道德生活的指南来发挥作用。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一整套具体的行为规范,或者仅仅是学生掌握道德推理的过程、发展其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而是要使学生能够按照一整套规范去行动,即传递和培养道德行为举止。

涂尔干把科学和历史定位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课程体系,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它们是关于真正生活的,而道德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他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否认美育的德育功能。

在德育方法上,涂尔干强调教育学生是一个不断强迫的过程,从小强迫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长大后就会变成与生俱来的习惯,从而就会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因而,他把在一定年龄阶段采用某种灌输的方法看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他认为,在德育中,通过解释和理解使遵守道德原则变成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行动,也就是自律。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有道德三要素,即纪律精神、献身精神和意志自由。应当说,涂尔干对于“有道德的人”所作的规定是比较全面的。①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模式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理论模式。他认为,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德育力量,科学地确定了德育工作目标,形成了自我教育、劳动教育的独特的德育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以学校为中心,优化社会关系,整合德育的大环境。首先,要优化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班集体内部关系、人文化的校内自然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能产生最佳的影响。要在了解和爱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力培育班集体内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要使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人文化,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其次,他强调要提高家长的文化和教育素养,优化家庭关系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长品德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为此,他提出了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他认为,应当把社会纳入自己的德育体系,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力量,并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识别、抵制这些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免疫力。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苏霍姆林斯基坚持“道德中心说”,坚持德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主张,要以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活动为基础,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寓品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显露、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所构建的德育模式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三)体谅德育模式

体谅德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是英国道德教育专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会关心,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校园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麦克菲尔系统、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在具体德育活动中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观。体谅模式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作用,将情感置于道德教育的首位,充分展示出体谅模式的一大特色。体谅德育模式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名为《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的系列教材及其教师参考书中。

体谅模式的主要理论观点表现在:首先,麦克菲尔指出当代学校过于强调积累知识了,以致过于忽视解决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当代学校德育应当面对这个实际,改革德育。其次,建立了道德成熟量表。他按照学生反应的成熟程度分为:不成熟反应、试验性反应、成熟性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高,学生成熟度也在增长。

麦克菲尔坚信体谅关心学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麦克菲尔指出,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并在关心中获得快乐。体谅模式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他坚信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学生获得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榜样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③

体谅模式强调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二、国外德育模式建构理论之现代启示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德三要素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剖析它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

第一,理性地思考道德领域的问题。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人的规范组成的总体,是真实的、可观察的,只有对道德进行理性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也才能寻求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在他看来,这些理性因素就是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也就是道德的三大基本要素。他认为,理性的方法是研究道德不可缺少的方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涂尔干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告诉我们,教育是要将个人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其中,“个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教育要让“个人”既能在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只有发展个性特长,才能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形成。

第三,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虽然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自律精神涉入不多,但是其重要性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道德自主、自律的公民。道德的自主、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归宿和道德践履的保障。

第四,适时变换道德教育内容。涂尔干认为关于真正生活的科学和历史能导向理解和面向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理解社会生活和道德的复杂变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涂尔干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认识是相对合理的。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确实需要灌输方式来教学,但是灌输并非教育的唯一方式,教育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④

(二)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在继承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诸因素的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对指导我国当前高等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谈论的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力,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与目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其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正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必须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为辅助,使学生受到专业素养和气质性情的熏陶,在提高教学现代科技含量的同时,大力加强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第三,多元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谐教育应当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应只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要采用个性化的、个别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谨慎的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尊重与对他们的要求和对他们的信任相结合,给予学生二次评价的机会;要把对知识的评定与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定结合起来。

第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尊重、欣赏、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和谐教育。⑤

(三)体谅模式对我国情感教育模式建构的启示

第一,体谅模式提供了目标逐层分解深受欢迎的教科书。体谅模式提出了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性和体谅他人的动机,到培养较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复杂的社会意识。目前,“学会关心”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之一。一些学校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我国目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育”、“陶冶教育”、“爱国情感教育”等都是重视情感教育的实践,这些模式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第二,体谅模式在目标上注重情知统一。体谅模式倡导从学生实际解答中评判成熟度,把促进学生社会成熟度作为教学依据,使情感教育与发展道德认知力结合起来。我国当代的情感德育模式一方面继承“重情”的传统,另一方面应借鉴体谅模式“情知结合”的特色。

第三,编写了生动的、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的教材。体谅模式及《生命线》丛书自70年代在英国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并在北美等地引起广泛反响。80年代末英国编制国家课程,继续以《生命线》为蓝本,推广德育课程试验,也收到很好的成效,麦克菲尔编制了一套寓理论、游戏、思考和行动于一体的德育课程,无疑是一大贡献。实际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为各门学科标准设置了情感态度目标,我国情感教育模式在这方面已有所尝试,“爱国情感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将“爱国”情感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⑥

通过对体谅模式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体谅模式具备理论观点、目标、实施条件、操作程序四种因素;二是体谅模式对于我国正在构建的一系列情感教育模式有可借鉴之处。

注释:

①张崇脉.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2,(4)59-61.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71,66-67.

③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J].学术研究,2000,(5)64-68.

篇10

追求和崇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文明素养不仅是个人高尚品格的体现,它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和稳定。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文明素质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一环。因此,新时期仍要以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既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教育、引导和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实现精神上共同富有”。其中“精神富有”的内涵就是要求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宁波,当前和今后时期,文明素质始终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宁波高校承担着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应当成为全宁波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和辐射源。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宁波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宁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

2013年8月—2014年2月,课题组遴选了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高校,遴选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效问卷调查并对100名老师、市民采访调研。通过调研,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1.自身文明素质意识较高,但对不文明行为的容忍度较大

根据调研发现,9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整体较好,但个别人素质较低。87.8%的大学生认为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97.5%的大学生上网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不发不文明的图片或帖子。75%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会主动让座。82.5%的大学生遇到小偷行窃的违法行为会主动去制止或报警。81.5%的大学生会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宁波市大学生在基本行为和礼仪上都能保持高度的文明意识。

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比较宽容。例如,调查发现41.5%的大学生对身边同学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有52.9%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体现,应该严惩,但仍有42.5%的大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在考试中作弊,觉得无所谓。76.5%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排队时别人不排我也不排。8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寝室卫生状况一般或比较差,但平时很少打理。这些数据反应了大学生内心对文明素质的认识普遍较高,但在行为上比较“放松”。

2.文明素质内涵偏低

文明素质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等方面,还反应在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味、欣赏能力等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宁波市大学生文明素质内涵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热情不高,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经典了解不多,大学生们对社会上明星的追逐明显胜过对学术、经典的热爱,这点从宁波各高校举办讲座中学生参与的冷热程度上可见一斑。调查发现,同时举办不同类型的讲座,84.1%的大学生会选择当前知名度较高的明星,话题人物,一些具有深厚学识的学者的专业讲座则受到冷落。二是审美情趣不够,美学意味不高。据调查,62.1%的宁波市大学生平时所读书目大都是“成功之道”,考证之类的“功利性”比较强的书籍,对于一些具有浓厚美学意味的音乐剧、宁波地方戏剧、高雅文学作品并不感兴趣。

3.其它不文明现象的表现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仅有12.9%的学生从不逃课,而逃课的理由中有46.2%的大学生选择“睡觉”。一些教师反应,有少数大学生不仅不懂得正式场合的礼仪知识,而且连一般场合的接人待物的礼貌也没有,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老师的意识都没有。

二、大学生文明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你认为当今大学生文明素质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多项选择)进行调查时发现,91.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风气”选项,90.2%的大学生选择“家庭和教育原因”选项,65.2%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和个人习惯”。

1.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思想意识必然要经历一场革命。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商品经济发达,社会不断发生巨大变革。宁波的开放程度很高也使一些西方负面思潮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眼界,影响他们的思想。一些市场经济的某些运行规律比如“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竞争规律”倡导优胜劣汰,鼓励强者,有部分学生将此等价于精神生活。另外,“极端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思想也影响了青年学子,他们在走向人格独立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行为的盲目性,导致了大学生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

2.学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应试教育,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围绕“分数”这个指挥棒转。教育界曾多次强调加强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教育的过程颠倒了,分数以外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摆到了次要位置上,只要分数好就一好百好。这必然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有影响。长期以来,社会上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失衡,对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不利。部分宁波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也常常忽视基础学科建设,而着力“服务地方”能创造产值的专业学科建设,这些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宁波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3.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缺点

宁波市大学生整体构成逐渐从80后过渡到90后。这一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缺少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加上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让他们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社会公德心,不愿为公共事业牺牲个人利益。宁波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的学生,他们自小受教育的条件更优越,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又陷入了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的误区,过于注重技能学习而忽视道德培养。总之,这一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文明素质培养上的“缺位”。

三、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对策

1.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理念

⑴学生为本。“学生为本”源于“以人为本”,与主体性教育思想相契合。坚持“学生为本”理念,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尊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文明素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早在2002年,宁波大学就提出了这一理念,2005年又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深化了这一理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提出了“学生的示范才是真正的示范”的学生观。这些均体现了在甬高校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新理念。

⑵德育为先。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就必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精湛、思想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尽快提升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保证。对在甬高校来说,坚持“德育为先”,也体现了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和“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的新时代精神。

⑶实践为重。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提出了复合性要求,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当前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应该“知行合一”。在甬大学生对文明素质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与道德的层面,还应该落实到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生活中。

2.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

⑴对浙东文化、学术经典的挖掘。在甬高校大学生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经典,《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这说明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在甬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文明素质中应该注重弘扬区域文化精神。宁波拥有浓厚的浙东学术传统,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在甬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文明素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宁波帮”精神的教育意义。对在甬大学生而言,宁波区域特有的“宁波帮”文化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文明素质财富。应该深入挖掘“宁波帮”创新创业的精神,加强对在甬大学生自信自强、艰苦创业的教育;挖掘“宁波帮”爱国爱乡精神,加强对在甬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教育;挖掘“宁波帮”中“诚信”精髓,加强对在甬大学生诚信、责任意识的培养。

⑶美学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注重对在甬大学生的美学教育,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模式让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艺术走进校园,培育富有美学内涵的校园文化。另外,要结合宁波本地创业实践传统,在实践中融入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无意识”地接受文明素质教育。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践与学业的结合和促进,不能因为实践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本业。

3.创新文明素质教育的平台

⑴体制机制的载体平台。对在甬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平台,理顺责任机制,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同时,在甬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教育不应该忽视社会的协同参与。通过宁波市开展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应该统筹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形成各方共同支持大学生文明素质建设的良好局面。

⑵实践教育平台。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为大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浙东文化学术传统中的“知行合一”观念也蕴含丰富的实践教育意义。在甬高校大学生普遍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自我。在甬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条件,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融入文明素质教育。

⑶网络教育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G手机的广泛应用,在甬大学生几乎都开通了微博、拥有QQ,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交往的另一个世界。对在甬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教育不能忽视这个平台,而是应该把它作为文明素质教育的一个大平台。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主题网站,打造特色网络教育品牌。目前在甬高校大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以及辅导员大多开通了微博。这些做法发挥了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也使网络成为了具有无限潜力的文明素质教育平台。

⑷社团、多校联动等校园平台。在甬高校大学生社团数量不少,一些高校还建立了社团联合会,每年开展社团巡礼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培育大学生文明素质,这些社团同样可以成为文明素质教育的一个基地。在甬高校不少社团富于文化内涵,以戏曲类社团为例,就有宁波大学戏曲社、宁波工程学院吟风戏剧社、浙江万里学院小百花戏剧社等。各类社团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活动,同时也对大学生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文明素质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甬各高校还可以在文体艺术、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方面,通过联合举办,促进交流,共同提高,推动活动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顺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人类文明的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3]张岂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4]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5]王义道,金顶兵.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6]韩廷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1

大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范文1一、班级概况

本学期,我们班级又新进来了两名女孩,所以班级人数由原先的36名增加为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新来的两名女孩子均有上过幼儿园的经历。经过幼儿园两年的生活,幼儿对于在园的生活已经是十分的熟悉了,对于一些生活的常规也能够说是了如指掌了,各个方面的本事都得到了比较有效的发展,在认清幼儿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明白不足的存在,现将优缺之处进行梳理:

提高:

1、进入大班后,有初步的自豪感、职责感和荣誉感。

2、幼儿的身体发展状况良好,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3、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幼儿的参与热情比较的高,并能大胆的用各种形式进行表达表现。

4、性格开朗,思维比较活跃,理解本事较强是我们班级幼儿的特点。

5、有较强的探索欲望,能初步的比较周围事物的不一样特征,有必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同伴间有必须的合作意识。

不足:

1、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貌习惯的养成上,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2、幼儿间相互学习的主动性,幼儿的决策本事等相比较较的欠缺。

3、语言表达的大方、连贯性、艺术性方面还有待培养。

4、数学逻辑智能,推理运算本事方面还需培养。

5、幼儿的社会交往本事的培养需要进一步的关注。

6、游戏水平还要进一步进行提高。

7、艺术表现力。

欣赏本事也相对欠缺。

二、学期目标:

本学期,我们二位班主任教师针对班级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园务计划和年级组计划,拟一份贴合本班实际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班级计划,并付诸于实践,使我班能构成尊重、关爱、礼貌、和谐的班级氛围。现将本学期的班级目标制定如下:

1、良好的午餐、午睡等生活习惯的继续养成。

2、安静倾听、主动探索、进取思考等学习习惯的继续培养。

3、关爱同伴、礼貌乐群等行为习惯的继续引导。

4、培养幼儿间相互学习的主动性和决策的本事,构成喜欢共同探讨的氛围。

5、引导幼儿能大胆用语言表达表现自我,并注意语言表达过程中的连续和艺术性。

6、在生活中游戏中学数,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智能,和推理运算的本事。

7、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本事。

8、游戏中能自主丰富游戏的情节,并进行有效的交往。

[由Www.QunZou.Com整理]

9、加强幼儿艺术的表现力和欣赏本事的不断培养。

三、具体措施

1、经过个别化学习活动以及游戏等不一样的途径,发展和提升幼儿各个方面的生活技能。

2、借助“礼貌世博”的契机以及“礼貌班级”评选这样的平台,督促幼儿各种习惯的养成。

3、经过班级“每日之星”“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的评选活动,提升幼儿的自我约束力,提升幼儿相互学习的主动性。

4、结合各种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引导幼儿学会关爱和感恩。

5、经过“我是爱心小天使”“最负责的值日生”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职责意识。

6、以创造性的运用新课程修订本为主线,开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题活动。

预设主题:

我自我

我是中国人

有用的植物

过冬

7、关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主体性,注重将“幼儿生成”的资料进行有效的筛选,充实主题的资料。

8、充分体现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效,在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并不断根据主题开展的进程增添和更换环境的资料。

9、充分利用个别化学习活动引导幼儿进取探索、发现,并习得、积累相关的经验。

10、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充分挖掘、利用家庭和社区内更多的有效资源,为我们的日常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服务。

11、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数的渗透,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智能,和推理运算的本事。

12、经过自主性游戏的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的进行,日常教师的经常性引导,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述本事。

13、经过“未来之星”的评选等活动提升幼儿艺术的表现力和欣赏本事。

14、保证自主游戏活动的时间,游戏资料的设置以教师根据主题预设及幼儿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游戏材料丰富并能引发幼儿产生替代物;游戏情节能向纵深发展;交往本事得到不断提升。

15、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并经过早操的学习、开展材料丰富,资料多样的体锻活动发展幼儿各种动作和技能。

16、家长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开展,经过不一样形式引导家长能支持关注幼儿教育,并能进行科学的育儿。

大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范文2暑假过后,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来到幼儿园,我们班的孩子们一转眼变成了幼儿园的大哥哥大姐姐,新的学期新的期望,新的学期新的挑战。我们将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幼儿园的工作思路,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陪伴幼儿一齐度过有意义的一学期。

一、班级情景分析

幼儿情景分析:

我班现有幼儿38名,其中男生19名,女生19名。从本事上看,经过中班一学年的学习,班上每一位孩子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对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充满兴趣,有较为明显地求知欲望;对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常规、资料,构成了必须的行为习惯。在语言方面,幼儿对早期阅读、认读常见汉字的萌芽了兴趣;在艺术方面,幼儿在绘画、手工的技能、唱歌、舞蹈、节奏等方面取得较好发展,更有个别幼儿在大肌肉动作、对体育器械的均有较为出色地发展。

但同时也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游戏的活动规则末真正渗入幼儿的思想、行为中,幼儿做事、工作时不能较好的遵守活动要求,活动中规则意识较差;其生活、学习习惯欠佳;语言活动在形式资料上不够丰富、多样;数学活动开展不够,尚未全面落实到幼儿的活动中。

家长情景分析:

在平时的接触与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很高,不仅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资,并且都寄予了很大期望。但工作的繁忙有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势必对孩子的了解减少,并出现教育子女中教育观念的偏差。

班内成员分析:

我班三位教师,我作为班主任,工作经验已有10多年,工作认真,能够勇于承担班里的各项工作,协调来自园里、班里、家长的各种教育信息和要求,小周教师虽参加工作不久,但对待工作热情高,思想活跃,教态端正,能被幼儿理解和喜欢。保育员大周教师工作热情很高,耐心、细致,保育工作做得很到位,熟悉幼儿的健康保健知识,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有较强的操作本事,是孩子们喜欢和家长们放心的好教师,工作中我们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二、幼儿发展目标

(一)、健康领域目标:

1、有节奏有精神地走,能灵活地向变速走。

2、听信号变队形,做早操。

3、明白换牙的卫生常识。

4、跑步姿势正确,会变速跑,躲闪跑和接力跑,会肩上挥臂投掷近距离目标。

5、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6、能迅速有序的穿脱衣服,较熟练的整理床铺和自我的物品。

7、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识,主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能主动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8、掌握安全使用生活用品,游戏材料和体育器械的方法。

(二)、社会领域目标:

1、初步了解团体与个人的关系,懂得错误的行为会给他人和团体产生不良影响。

2、认识解放军,初步理解战争、和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主动参加节日活动,感受浓厚的亲情,友情与民俗氛围。

4、尊敬长辈、关心同伴,主动照顾体贴他人。

5、了解社会中的多种规则,明白团体荣誉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

6、认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具有学习兴趣。

7、能正确地对待自我和他人的优缺点,并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8、有初步的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语言领域目标:

1、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懂得轮流发言的规则。

2、运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正确使用声调和语调。

3、能有表情的朗颂诗歌,辨别声调和语调的不一样,体会其情感的含义。

4、在团体生活中,能进取主动回答教师的体问,能用描述性语言,连贯,完整,有序地讲述图片的资料或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5、能与同伴进行协商,讨论,具有初步的语言评价本事和概括本事。

6、能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具有必须的必编、续编、创编的技能。

(四)、科学领域目标:

1、能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方向,体会空间方位的相对性。

2、感知闪电等自然界变化,能做简单的天气记录。

3、运用多种器官有目的、有顺序,较完整地观察事物带本质的特征,

4、、在成人的指导下,能经过科学小实验或查阅资料来解答疑问。

5、了解浮沉现象,初步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保护自然资源组成知识。

6、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变化规律,初步构成类的概念并进行多维分类。

7、了解阳光、空气、水等对人类的作用及危害。

8、学习正确书写数字。

(五)、艺术领域目标:

音乐:

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较有表情的唱歌,能完整地唱几首歌,

2、喜欢模仿创编歌曲和动作。

3、喜欢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模仿动作、跳舞的做游戏。

喜欢用打击乐器的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节奏。

美术:

1、绘画:继续用各种线条和简单形状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尝试使用各种绘画方式作画。

2、泥工:鼓励幼儿按照自我的意愿大胆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

引导幼儿学习独立取放泥工材料、工具。

3、手工制作:鼓励幼儿利用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按照自我的意愿和想象大胆表现。

尝试用各种材料、工具、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

三.卫生保健

抓好班级日常的保育工作,做到认真仔细。细心照顾幼儿每日的饮食起居,继续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儿的自理本事有所提高。帮忙幼儿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及安全知识,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督促生活教师搞好班级卫生,每一天做好清洁、消毒、通风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幼儿的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

整理好室内外的环境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3.同时加强幼儿的卫生教育。

重点强调个人卫生:不能把脏东西放入嘴里,以防病由口入。

4.加强幼儿自理本事的培养,如扣纽扣、穿裤子和鞋子、整理游戏材料等。

5.在日常生活中异常关照年龄偏小和体弱幼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使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6.做好幼儿的服药登记工作并做好记录。

关注每位幼儿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急时处理。

四.环境创设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经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还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及我园《创设与教育环境相适应环境的研究》方案的实施,我们在活动室环境资源的创设和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认识到环境不再是"美化"、"绿化"、"儿童化"等外在的装饰,而是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环境,开始创设环境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进取主动与环境交互中得到身心和谐发展。

物质环境:

(1)以人为本,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家园互动、生生互动,继续进取探索适合小班幼儿参与的环境创设形式,创设以美术创新为特色的环境。

(2)根据主题、教学资料、季节更换墙饰,创设开放性的环境,如主题日记,涂鸦站,展示角等,使之切切实实成为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

心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成长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

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构成尊重、信任、友爱、和谐的气氛,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学会包容,学会谅解,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一种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自愿、自觉地去克服自身的不足,获得主动发展。

五.安全工作

我们始终都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

1.加强日常活动中的安全管理。

重视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如晨间安全检查、午睡间和户外游戏的巡视,保证幼儿一日活动不脱离教师的视线。

2.在日常活动中穿插安全教育、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帮忙幼儿掌握一些自我保护技能。

3.提高自我的职责心,细心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我们要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下欢乐成长。

六.家长工作

1、进一步开展家长委员会,鼓励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委员会,商讨户外亲子活动。

协助班级做好各项工作,协调家长间、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成为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桥梁。

2、开展一次家长会,重点介绍我班的特色、幼儿的一日生活、本班幼儿普遍的发展水平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鼓励家长提出合理化意见,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举行户外亲子活动。

3、开展半日观摩活动,使家长切身体会到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

了解教师工作情景,增强与教师的相互理解,增进情感联系。

4、开展家长义工活动,多鼓励家长热心参与到我班组织的活动中来,为我班的教学活动添砖加瓦。

5、定期与家长沟通。

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幼儿的短暂时间与家长接触,了解和介绍幼儿在园情景,相互沟通提出提议等。

6、做好幼儿的成长档案,向家长介绍每一阶段的教学资料及需要家长的配合。

每月书写幼儿在园的情景,使家长了解近阶段幼儿在园的表现。

七、班级特色

(1)继续深入开展科学认读课题活动,举行"我是认字高手"比赛

(2)开展特色活动拍球比赛

(3)开展幼儿卡拉OK赛

(4)开展"拼图比赛"

(5)开展"跳绳比赛"

八、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布置班级环境,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2、布置新的家园联系栏资料

3、商讨第一主题的各项计划和成长档案

4、商讨年级组特色活动及各班特色活动

5、学习新操节

十月份:

1、商讨家长会资料,召开家长会

2、年级组一课三研(美术)

3、根据主题创设班级环境

4、鼓励家长带孩子外出找一找美丽的秋天

5、商讨成长档案资料

6。准备家长半日活动

十一月份:

1、更换家园联系栏,推出"我是小记者"栏目

2、介绍秋季防病的文章、做法

3、特色活动"拼图比赛"的宣传与开展

4、开展家长半日活动

5、开展亲子运动会

6、特色活动"拍球比赛"的宣传与开展

十二月份:

3、开展"天冷我不怕"的活动,和家长一齐鼓励幼儿按时入园,坚持锻炼

4、做好"迎新年"环境布置准备

3、特色活动"跳绳比赛"的宣传与开展

一月份:

1、召开庆"迎新年"联欢会,鼓励家长踊跃参加

2、更换家园联系栏资料,推出"宝贝在成长"栏目

3、特色活动"我是认字小高手"的宣传与开展

4、请家长为孩子安排丰富的寒假生活、注意孩子在假期中的安全

5、幼儿期末发展情景反馈

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将经过不断地完善,充分利用这一学期的时间,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大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范文3幼儿园大班班务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景分析

幼儿情景分析:我班现有幼儿39名,其中男生17名,女生22名。从本事上看,经过中班一学年的学习,班上每一位孩子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对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充满兴趣,有较为明显地认知;对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常规、资料,构成了必须的行为习惯。在语言方面,幼儿对早期阅读、认读常见汉字的萌芽了兴趣;在艺术方面,幼儿在绘画、手工的技能、唱歌、舞蹈、节奏等方面取得较好发展,更有个别幼儿在大肌肉动作、对体育器械的均有较为出色地发展。但同时也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游戏的活动规则未真正渗入幼儿的思想、行为中,幼儿做事、工作时不能较好的遵守活动要求,活动中规则意识较差;其生活、学习习惯欠佳;语言活动在形式资料上不够丰富、多样;数学活动开展不够,尚未全面落实到幼儿的活动中。所以,本学期重点:在常规中充分发挥游戏教育的优势,结合我班实际情景全面促进幼儿发展。目前本班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年龄特征和成人的宠爱包办等,个别孩子在生活自理本事和卫生习惯上与本事强的幼儿存在很大的差异,有部分孩子比较胆小、不够大胆自信。

班内成员分析:我班两位教师,我作为班主任,工作经验已有9多年,工作认真,能够勇于承担班里的各项工作,协调来自园里、班里、家长的各种教育信息和要求,小雅教师虽参加工作不久,但对待工作热情高,思想活跃,教态端正,能被幼儿理解和喜欢。保育员沈阿姨工作热情很高,耐心、细致,保育工作做得很到位,熟悉幼儿的健康保健知识,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有较强的操作本事,是孩子们喜欢和家长们放心的好教师,工作中我们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二、幼儿发展目标

(一)健康领域目标:

1.有节奏有精神地走,能灵活地向变速走。

2.听信号变队形,做早操。

3.明白换牙的卫生常识。

4.跑步姿势正确,会变速跑,躲闪跑和接力跑,会肩上挥臂投掷近距离目标。

5.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6.能迅速有序的穿_服,较熟练的整理床铺和自我的物品。

7.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识,主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能主动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8.掌握安全使用生活用品,游戏材料和体育器械的方法。

措施:经过日常的晨间活动及平时的体育游戏来到达预期的目标。

(二)社会领域目标:

1.初步了解团体与个人的关系,懂得错误的行为会给他人和团体产生不良影响。

2.认识解放军,初步理解战争、和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主动参加节日活动,感受浓厚的亲情,友情与民俗氛围。

4.尊敬长辈、关心同伴,主动照顾体贴他人。

5.了解社会中的多种规则,明白团体荣誉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

6.认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具有学习兴趣。

7.能正确地对待自我和他人的优缺点,并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8.有初步的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措施:经过日常的参加节日活动等来到达预期目标。

(三)语言领域目标:

1.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懂得轮流发言的规则。

2.运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正确使用声调和语调。

3.能有表情的朗颂诗歌,辨别声调和语调的不一样,体会其情感的含义。

4.在团体生活中,能进取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能用描述性语言,连贯,完整,有序地讲述图片的资料或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5.能与同伴进行协商,讨论,具有初步的语言评价本事和概括本事。

6.能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具有必须的必编、续编、创编的技能。

措施:经过语言区来到达预期的目标。

(四)科学领域目标:

1.能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方向,体会空间方位的相对性。

2.感知闪电等自然界变化,能做简单的天气记录。

3.运用多种器官有目的、有顺序,较完整地观察事物本质的特征。

4.在成人的指导下,能经过科学小实验或查阅资料来解答疑问。

5.了解浮沉现象,初步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保护自然资源组成知识。

6.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变化规律,初步构成类的概念并进行_分类。

7.了解阳光、空气、水等对人类的作用及危害。

8.学习正确书写数字。

措施: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拓展幼儿各方面本事的发展。

(五)艺术领域目标:

音乐:

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较有表情的唱歌,能完整地唱几首歌,

2.喜欢模仿创编歌曲和动作。

3.喜欢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模仿动作、跳舞的做游戏。

喜欢用打击乐器的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节奏。

美术:

1.绘画:继续用各种线条和简单形状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尝试使用各种绘画方式作画。

2.泥塑:鼓励幼儿按照自我的意愿大胆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

引导幼儿学习独立取放泥塑材料、工具。

3.手工制作:鼓励幼儿利用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按照自我的意愿和想象大胆表现。

尝试用各种材料、工具、方法进行拼装、拆卸、制作。

措施:经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美工区来到达预期的目标。

三、具体措施

1.在一日活动的各个五一节中注意各类学科知识的渗透教育,并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进取良好的社会情感。

2.加强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

3.适当的增加知识学习的比例,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和本班的班务计划的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勇于创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4.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拓展幼儿各方面本事的发展。

5.整合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的、灵活的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注重对幼儿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取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的自我表现与人际交往。

6.结合教学主题设置丰富的活动区和教育环境。

设置有特色的游戏环境,开展受幼儿欢迎的游戏活动

四、保教工作

抓好班级日常的保育工作,做到认真仔细。细心照顾幼儿每日的饮食起居,继续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儿的自理本事有所提高。帮忙幼儿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及安全知识,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督促生活教师搞好班级卫生,每一天做好清洁、消毒、通风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幼儿的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

整理好室内外的环境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3.同时加强幼儿的卫生教育。

重点强调个人卫生:不能把脏东西放入嘴里,以防病由口入。

4.加强幼儿自理本事的培养,如扣纽扣、穿裤子和鞋子、整理游戏材料等。

5.在日常生活中异常关照年龄偏小和体弱幼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使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6.做好幼儿的服药登记工作并做好记录。

关注每位幼儿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家长工作:

1.进一步开展家长委员会,鼓励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长委员会,商讨户外亲子活动。

协助班级做好各项工作,协调家长间、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成为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桥梁。

2.开展一次家长会,重点介绍我班的特色、幼儿的一日生活、本班幼儿普遍的发展水平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鼓励家长提出合理化意见,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举行户外亲子活动。

3.定期与家长沟通。

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幼儿的短暂时间与家长接触,了解和介绍幼儿在园情景,相互沟通提出提议等。

4.做好幼儿的成长档案,向家长介绍每一阶段的、教学资料及需要家长的配合。

六、安全工作

大班幼儿已具有简单的安全知识和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本事,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本事较差。为了搞好班级安全工作,保证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针对班级实际情景,特制订安全工作计划如下。

首先,班级保教人员在思想上必须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做到工作到位,时刻注意孩子活动情景,不离开幼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1.进取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晨间接待和检查工作,了解幼儿当天情绪和身体状况,杜绝幼儿穿拖鞋、带危险物品入园。

加强向家长宣传晨检的重要性,鼓励幼儿愉快理解晨检。

2.每一天认真检查幼儿出勤情景,做好出勤登记,对缺席(请假)的幼儿及时了解原因。

3.做好户外体育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活动场地、器械的安全,提醒幼儿检查穿着,消除不安全隐患,让幼儿简便参与活动。

4.盥洗时,保育员应保证盥洗室的干爽,排除积水,防止幼儿滑倒。

教师注意维持盥洗室的良好秩序,防止幼儿碰撞及玩水。

5.教师应加强课间巡视,加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幼儿构成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

首先,让幼儿做到课间不追赶、不爬高、不作危险动作、不玩危险物品,不乱吃东西,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口内。其次,教育有团结友爱,不打人,互相帮忙,遇到不安全的情景及时向教师汇报。

大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范文4随着炎炎酷暑渐去,收获金秋之至,新的学期又来临了,为了使自我本学期的工作进行的有的放矢,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特拟定工作计划如下:

班级情景分析

本班幼儿有33名是从中一班升上来的,5名幼儿是新插入我班的,共有幼儿38名,男孩21名,女孩17名。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教育,他们已经熟悉园内的作息时间,并建立了初步的常规意识,礼貌及卫生习惯也得到了巩固,生活自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他各方面的本事都有了不一样水平的提高。他们身体健康活泼开朗,大部分孩子能有意识遵守班级常规,对违规行为,孩子能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大部分幼儿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本事有了增强,一些孩子易兴奋不大稳定。社会交往方面幼儿能主动的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友好相处,讲礼貌。能遵守幼儿园一日生活规则,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沟通,大部分幼儿能主动地向教师问早问好。对于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平时常规较好,活动时大部分幼儿进取、活跃。但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如:在上课方面,有些幼儿上课时经常管不住自我,老是同别人说话,影响大家,每次上课都要教师提醒多次;有部分孩子自理本事和整理活动材料方面欠缺,幼儿做事的主动性还需要不断提高。语言方面部分孩子倾听习惯欠佳,不能听别人发言完就插嘴,尤其是对同伴的发言,没能认真倾听,要不就是时间不长。部分孩子参加

活动互动主动性不够,有依靠感;个别孩子习惯还很不好:喜欢打闹、不会谦让,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家长缺少和教师交流。本学期是孩子入小学前的关键一年,我们期望能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孩子的综合本事培养。具体措施:

一、班级管理方面

1.班级教师相互配合,做到保教一致并经常交流好的教法,共同开展好工作。

2.每周不定期开展班级活动主题,鼓励孩子进取参加活动,培养小主人翁主角。

3.做好家园的联系工作。

利用班级宣传栏、成长的故事、博客、面谈、电话联系、家访、等手段与家长进取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情景;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和家长交换意见并相互配合,共同应对。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是我们班十分关键性的一年,所以我们将认真抓好各项教学工作。

1.认真完成本期大班各科教育教学目标。

能根据孩子学习特点进行活动引申。

2.创设语言环境,让幼儿多听、多讲,经过开设《蒙氏阅读》课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尽量用完整语言说话,增强孩子的口语表达本事。

3.加强班级特色教学。

本学期,我班将以阅读、科学主题、民间游戏为班级特色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本班孩子学习特点制定出贴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周计划和周目标。

4.供给幼儿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

鼓励让每个幼儿能参与班级活动,并进取发言;让每个幼儿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保育工作方面

孩子健康,是一切目标实现的关键。本学期我们会更加做好班级幼儿卫生工作,合理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加强室外体育锻炼:

1.做好班级的各项消毒,以防病毒感染。

班级保育员必须要按消毒制度来开展工作,按时消毒幼儿餐具、午睡室和活动室,班级物品要摆放整齐,坚持桌面、活动室的四角无杂物,让幼儿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2.培养好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以防幼儿病从口入。

教育幼儿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不要玩水,不要把手指含在嘴里,不要把脏东西放进嘴里,不要随便把东西塞在鼻子或耳朵里等等。

3.开展多样的户外活动。

(1)利用晨间、游戏时间进取开展体能训练活动,要求活动中要坚持动静结合,让幼儿有足够的活动量。

(2)在活动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可根据活动资料来进行分组或团体活动,并注意活动场地的选择。

(3)要多关注体弱幼儿,适当增加他们的活动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并注意及时给他们抹汗和更换衣服。

(4)做好幼儿活动的护理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幼儿增减衣服,活动前注意提醒幼儿喝水等。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先讲规则,并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如:跑步时,眼睛要看前面,不要跑的太快。假如不细心摔倒了,要先保护好自我的头和脸等,然后才能让幼儿活动。

四、幼儿德育和劳动教育方面

本学期,我们要继续加强孩子品德、习惯培养:

(一)团体生活

1.要学会解决小朋友之间的问题,能宽容、谦让,与同伴友好相处。

不打人骂人,不为一些小事吵闹或报告教师。

2.同伴做错事时,能够请教师来批评,但不应幸灾乐祸。

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不讥笑同伴的缺点和错误,更不能讥笑同伴的生理缺陷。

3.自我做错事,能勇于承认,不强找理由,要诚实,不撒谎。

做了错事,也不必沮丧,改了就好。

4.要借用别人的东西,应有礼貌地请求,同时注意爱护。

用完后,立刻送还,并向人家道谢。别人向自我借用东西时,应乐意地借给他人。

5.自我不细心碰撞了别人,会说“对不起”,别人碰了自我,当别人道歉后,会说“没关系”。

6.理解别人帮忙时,要学会道谢。

7.走路时脚步要轻。

在团体中行走,要注意不要碰撞小朋友。

8.在团体生活中,能按要求参加团体活动,要常常想到小同伴。

团体用的东西,不专捡好的,拿到什么就用什么,从小养成对事物不斤斤计较的好习惯。

9.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

如“您早”、“您好”、“请您”、“多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二)游戏活动中

1.在游戏中,明白不应当和同伴争夺玩具或独占玩具。

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应当共同使用。能和小朋友友好合作地开展各种游戏。

2.在游戏中应遵守规则,学会作自我控制,不能随心所欲,大声叫喊或自由走动。

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能总是支配其他小朋友。

3.游戏中要关心同伴,互相帮忙,若是同伴跌倒,要主动扶他起来;

若发现同伴有困难,只要自我能做到的,就应当热情帮忙;自我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应立刻报告教师。

4.游戏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和同伴的优缺点,巩固优点,克服缺点,提出提议,使今后的游戏开展得更好。

(三)上课、作业时要做到

1.上课时,要注意听讲,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自我要发言时,应先举手。

2.要敢于在团体面前发表自我的意见。

发言时,态度大方,发言声音要响亮。

3.作业时,不东张西望,不做小动作,不打扰影响同伴的学习。

(四)其他活动

1.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爬踩桌椅,不在墙上乱涂,坚持公共场所卫生。

2.爱护花草树木,不能乱踩、乱折,不用手去摇晃小树。

3.坐在椅子上,不要摇晃椅子,不把脚跷在椅子上;

也不要坐桌子或随便坐在地上。

4.来园时,要向教师问早、问好;

离园时要向教师说“再见”。

5.客人来了,要向客人问好,给客人让座;

客人走了,要与客人道别。

6.同人家交谈时,要认真听,眼睛看着对方;

要等对方把话说完,自我才接话,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话;别人问话时,要有礼貌地回答。

7.听到别人叫自我,要答应一声,不可不理不睬。

8.凡是要进别人的房间,应先敲门或叫门,得到允许,才能进去。

9.要敢向父母和教师提出自我的愿望和要求,并应好好地讲,不要随便发脾气,更不要无理吵闹。

五、环境创设

(一)教室环境的创设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求异创造表现离不开物质材料,我们将拓展思路,在选择和使用材料上加以开放,支持与提高了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本事。教室的环境要体现课程化,环境是课程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幼儿求异表现的时空。为幼儿供给丰富的材料和作品,是他们参与教室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过程。

(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努力创设开放式的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