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论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22-02
价值是谁创造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以及在其基础上展开的关于分配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在分配方面应该按劳分配;另一些人认为劳动只是创造价值的一个要素,因此应当形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理论。我们应当形成这样的认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的主体性。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之争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地认识这一问题的机会。
一、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及相应分配理论的概念界定
(一)广义价值论及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
广义价值论由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在他的著作《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以及《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原则》等书中都有详细的阐述。蔡继明提出:“根据广义价值论,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创造。”{1}也就是说,劳动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降格为一个生产要素,同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一同创造了价值。价值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分配理论,关系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有什么样的价值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理论与之对应。在广义价值论的基础上,蔡继明教授与谷书堂教授共同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所谓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即价值的创造)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2}这大体上也就是今天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理论基础。
(二)狭义价值论及按劳分配理论
当我们看到“狭义价值论”这个名字时,或许感到陌生,其实所谓“狭义”只不过是与“广义”相对应的一种说法,狭义价值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劳动不是一种生产要素,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3}。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学者坚持的分配理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即劳动作是为衡量分配的唯一的标准。
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辩论无解
(一)来自广义价值论的各种质疑
其实,所谓广义价值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它只不过是200多年前法国人萨伊所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的一个翻版,但毕竟取了一个新鲜的名字,于是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学者抛出了种种观点,并对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学者提出了种种质疑。
他们认为劳动价值论无任何逻辑一致性的证明,比如,蔡教授写到“亚当・斯密曾以鹿和海狸的交换为例说明价值决定,认为,1只鹿之所以能和两只海狸相交换,是因为捕获1只鹿和捕获2只海狸耗费了同量劳动,因此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但是,他马上指出,“上述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规律,只适用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之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而在土地私有制和资本积累产生以后的进步社会,价值就不是由劳动时间,而是由工资、地租和利润这三种收入决定了。”{4}由此,蔡教授认为在斯密的价值体系不是二元的,它其实仅存在一种价值理论,即生产费用论,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二元的价值论只是在不同的前提假设下对生产费用的不同规定。我们通常认为亚当・斯密是相对较早地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但是广义价值论者否认了斯密在研究之初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认可,以此否认劳动价值论在斯密那里的存在。而从历史的观点与阶级的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劳动价值论在亚当・斯密那里确实存在过,斯密之所以在价值理论上背离了他最初坚持的劳动价值论,无非是主体性在作怪。在斯密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时候,他所从属的资产阶级还不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还需要辛苦的劳动,社会的统治阶级是无所事事的封建势力,而为了论证资产阶级存在的合理性,斯密才坚持劳动价值论。而当斯密所从属的资产阶级进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在斯密的有生岁月了封建势力,成为统治阶级后,资产阶级不再需要辛苦的劳动,他们终于有了可以使唤的阶级――工人阶级,于是为再次论证资产阶级的合理性,斯密开始在价值理论上背离劳动价值论。因此,广义价值论者抛出的这个置疑其实是主体性的问题。
广义价值论者又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指的是功能性分配,也就是基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把各个生产要素所创造的收益转归各个生产要素所有者。广义价值论者认为这个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好一个“所有权”!谈到所有权的问题,笔者不禁要问:那个被你们叫作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者所创造的价值在谁那里?如果说资本所有者因其资本要素在财富创造中所作的贡献而昂首向前,那么劳动者为何尾随其后?因为劳动力并没有参与分配,它只是进行了可怜的交换;因为工资从来就不是收入,它只是成本。劳动仅仅是资本家手里的一种生产要素,它从来都没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它仅仅是作为资本家购买到的一种生产要素而获得了资本家所支付的成本价格。
(二)主体性分析
诸如上面的辩论有很多,但是无论有多少辩论,都会限于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都是无解的。作为一个劳动者,笔者是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者与学习者,初次接触广义价值论时,试图逐条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应《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那本书当中对劳动价值论的种种质疑。但后来发现,陷于这场无解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双方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着不同的主体性,对利益问题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
“主体性”的问题就是“我是谁”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置身于这个社会当中,不管你承认与否,你都具有主体性与阶级性,没有人是公平的使者,尤其是那些自称为是客观公正的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学者们更是如此。“迄今为止,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分别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者为主体。”{5}我们不应该流于谁对谁错的表面现象,应该对不同观点的提出者进行归类,首先明确一个学者的主体性与阶级归属,然后便可以明确他的观点的立场,他是为谁说话的。我们对现在的政治经济学者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代表资本所有者阶级的学者,与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学者。显然,当双方处于不同阶级主体辩论阶级主体利益时,辩论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不在于谁对,而在于你是谁。
三、走出辩论本身,接受理论与现实的考验
(一)强者为王
我们说不同主题之间就主体利益的辩论是无意义的,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谁主沉浮?强者为王!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在物质力量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精神上也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就是占统治地位的人的文化。是资本家还是劳动者最终能够掌握利益分配的话语权与主导权,这要看哪个阶级最终掌握了物质力量。中国历史上的“盐铁论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谈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重农抑商”,农为本、商为末,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是中国古代从来就有的,中国在封建领主制时期的周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发达的商品经济,《周易》中有大量的关于商业活动的记载,春秋时的齐国,以发达的商业而称霸一时,战国时更是涌现了诸如范蠡、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大商人。但中国的商品经济却在进入集权官僚制社会之后经历了与西欧的商品经济完全不同的命运,西欧的封建贵族们只看到了商业的发展会给他们带来金银财宝,而忽略了与这些金银财宝一起成长起来的另一个与之相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于是,在西欧商业资本发展成了产业资本,资产阶级桎梏他们的封建势力而成为统治阶级。但情况在中国古代却截然不同,封建势力害怕大商贾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重农抑商这一基本国策,在秦统一后大体确立。汉昭帝始元六年,由霍光组织召开了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也就是“盐铁会议”,“会议上,桑弘羊的重商主义与重农抑商主义就盐铁专卖与农商关系展开一场大辩论。辩论结果是霍光一派获胜,这同时也是儒家道统的胜利。至此以后,重商思想很少再有人提及,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由此确立。”{6}为什么以霍光一派为代表的重农抑商主义会赢得那场辩论的胜利,当时的封建领主的势力已经由于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各种分权政策而被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在社会当中不是物质力量的统治者。
(二)资本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与现实上的没落
那么回到我们这场关于广义价值论与狭义价值论之争,既然辩论本身已经没有意义,那么在辩论之外,究竟哪个阶级主体会最终胜利?我们要回到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去一探究竟。
以辩护论为方法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命已经渐趋终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护论的方法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经济活动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在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利他。我们说利他源于利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利己不见得能够利他,利己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道德的沦丧,因此个体的理性不等于总体的理性,你根本就感受不到看不见的手,因为它真的不存在。辩护论的方法还“将现行资本主义制度规定为自然规律的表现,是天然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人的自私本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个人私利的唯一的社会形式。”{7}从这一点上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未免太过于确定与绝对化了,那种宣称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终结制度的论断是极其露骨的辩护。辩护论的方法留于现象描述的方法,不探讨本质规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他们把经济体系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部分,有的加进中观部分,但都是孤立地看问题的方法,看不到个体与总体的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掩盖了矛盾。他们分析生产就是生产,分析消费就是消费。辩护论的方法还片面强调数学化,认为应用数学的复杂程度是检验理论是否有深度的一种重要的标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这种倾向在中国的经济学界已经越来越明显。刚刚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他们因为还未步入社会而不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他们当中有的人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在国外刻苦的学习使他们中的部分人掌握了高深的金融工程,但作为学生,就像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一样,他们同样不了解国外的情况。他们当中有的人毕业后回国工作,用的就是在国外学会的数学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种在不了解国情的情况下的置空的理论是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的。辩护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庸俗的实用主义,之所以称之为庸俗,是因为它为追逐创造财富这种有用性而不择手段。
资本主义的没落是资本的没落。资本曾经作为财富增长的手段,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那个时候,资本与人具有同一性。但是今天,当资本越来越投向既存收入,而不是投向新增收入时,资本是不顾劳动者而在虚拟经济领域牟利,资本的增长与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一致了。于是,当资本总体脱劳动时,资本不再同一于人。它已经再无合理性而言了。{8}
(三)社会主义经济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主义不是忽略个体,而是要实现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它是同一于人类的劳动价值论以及按劳分配的理论应该成为劳动者的理论,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弯路。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学因辩护论的方法而走向没落,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朝阳还没有出现。在很多打着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旗号名下提出的理论充斥着不合理的因素。但这一切的不足不等于说社会主义经济学没有前途,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经济学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它必须明确主体性、革新方法、发展理论。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经济理论必然成为社会上的主导文化。
注释:
{1}蔡继明.比较利益说与广义价值论.南开经济研究,1987(1);蔡继明.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2}谷书堂,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1989(2);蔡继明.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8
{4}蔡继明.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5}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一、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制度内涵
关于“讨论式教学”的表述,在很多学术期刊中都有所涉及。对于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或者主流的观点。这就导致实践中教师经常将讨论式教学与教学中的讨论法相混淆,误认为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的方式。其实,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讨论为主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学、中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本课题讨论的范围则限定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过程中。在高校的讨论式教学,笔者尝试加以定义:高等学校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在集体中辩论、探讨,达到互相启发、提高学习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方面的内涵:首先,要求讨论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不仅是偶然一现的兴致。也就是说,这种方式对课程而言具备稳定性和普适性。其次,要求讨论式教学方式具备可操作性。也就意味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具体讨论过程有所控制和掌握,引导讨论的方向和结论。再者,讨论式教学应具备艺术性。这就意味着,讨论式教学的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在主持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和讨论久而不决这两种情况,也要避免讨论过程与结果相分离。避免讨论过程热烈,但结论出台坎坷,甚至是结论与讨论不相符。避免在传统式教学过程中强加结论的行为。最后,讨论式教学意味着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将外在事物与内在知识相联系,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沟通,最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从实践看,课堂讨论自古有之。《论语》即为孔子与众弟子教学、讨论的思想的集锦。而西方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源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充满逻辑、思辨与辩论的《理想国》以对话的方式勾勒了一幅讨论的画面。而近现代的课堂讨论则主要源自欧美,后被很多大学作为经验引入。例如,在哈佛大学,对课堂讨论不仅是教学要求,更是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制度价值
1.化抽象为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平素了解较少的规定与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本知识并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更来源于生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如果处于大二、大三阶段,课程比较多,学习变成负担,只是被动聆听。这种忽视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将会导致上课变成除了听讲就是睡觉的折磨。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切入点,难以将知识与现实相联系,是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
2.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互动。根据相关教育理论,学生作为受众个体,只有当他感觉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调动积极性,才会有更好的参与度。开放式授课,教师并不局限在讲台上,而是随时信步走在学生中间,随机走到学生旁边。一个眼神,就可以和学生的思想碰撞。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消除上课的拘束感觉,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这种讨论式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事物本来面目的热情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结论,进而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同,产生成就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其他学生争相感受这一体验经历。
3.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开放式教学通常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布道者。抛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从各自角度思考,往往会提出一个在课前准备时未曾预料到的问题,经常在学生之间发生观点的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是本科学生难能可贵的经历和兴趣的激发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辩论和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通过辩论得出一致的结论后,其实是对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提升未来就业能力的需要。
三、运用讨论式教学方式的思考
作为财经类学校的法学本科课程而言,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手段之前,先要分析掌握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要素。通过多年课堂实践,可以将法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分为感性要素和工具性要素。感性要素主要是指对法学的基本认识,包括法律信息、法律分析、事实识别、法律的综合能力、法律理论、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而工具性要素则主要包括法律符号、法律方法、法律理论、法律过程、法律哲学、法律政策和法律设计等要素。毫无疑问,上述诸多要素中都有实质性学习内容。像这样基础的法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只能通过相互互动的课程安排及充满能动性的方法学习,如物权法、民法等。尤其是书本上的法律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人们在法律的作用方面采取更重视经验的研究方法。所以,在法律课程的设置方面,在打破传统法律教育可能和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法学学生之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讨论式教学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厘清讨论式教学手段与诸多教学手段的差异。
1.讨论式教学与多媒体手段、传统板书手段关系。多媒体手段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用形象的手段展示抽象的文字内容,可以用音频、视频、动画、图案等方式多角度地分解知识点。例如,在介绍物权法曲折的立法过程时,插入央视一段关于物权法立法的介绍,内容丰富、形象、翔实,角度新颖。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板书形式。在多媒体普遍适用的背景下,适当的板书更容易避免学生对大量应用多媒体产生单调感觉,强调重点,随机灵活。所以,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对于讨论式教学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
2.讨论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关系。讨论式授课绝不等同于案例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案例仅仅是一个偶尔出现的教学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主体。在现实中,还有更多知识点应该来自于现实或者理论争论之间的启发。通过现实中存在的事例,理论的焦点等,引导学生跨学科、跨部门理解物权法,拓展思维。这比案例式教学更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对于讨论式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数量、设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规划。
3.讨论式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授课准备过程中,需要精心在每一部分都挑选出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知识点设计开放式讨论的主线。这种开放式教学避免了传统知识点灌输的弊端,单纯的知识点灌输很容易在这种涉农问题上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及对法律的质疑。在农村,某些现实问题单纯靠法律是解决不了的。而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既给大家讲解了法律为什么要这么规定,要考虑绝大多数情况,还鼓励大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明白法律的应用绝不是一纸条文那么简单,让讨论式教学有更强的实用性。
任何资产本身都是无法准确估值的。这是因为,价格的本质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对价,这种对价关系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价值尺度本身的内在价值也在变化。交换一种商品,需要多少单位的另一商品,或多少单位的统一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交换意愿。这样来看,任何一种价格或者估值形式,都只是一种暂时性、主观性的现象,只能在波动中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但不能确定一个绝对的水平。
这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价格波动,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外汇等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以及石油、煤炭、钢铁、稀有矿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看到交易市场上,各种商品和资产的价格每天都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价格波动永远没有静止的时候。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所有商品和资本品的估值都是有着根本的缺陷的。这个缺陷就在于,任何一种价格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一种条件下的供求关系,而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供求关系摇摆不定,那么所有的估值行为都将随着市场波动而失效,甚至可以说,估值行为本身就是徒劳的。
估值失效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
客观方面,小范围、短周期、稳定条件下的估值是容易的,这是因为价格波动的参与变量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而不容易发生变化;而一旦范围扩大、周期加长、条件复杂多变以后,几乎所有的估值和预测都会失效。现实世界是无比复杂的,尤其是人类社会,它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且构造精微、规模庞大,任何人想要完全掌握全部的信息都是不可能的。社会现象与科学实验有着同等甚至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主观方面,人们在进行价值估算和价格预测的时候,常常忽视了人类认知上固有的缺陷性。这种认知缺陷性表现为,任何个体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对已有信息的思维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将信息处理的结果应用于实际操作的匹配度和及时性也是有限的。种种的认知缺陷导致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基于错误的认知进行了错误的估值、定价和预测。同时,人类本身的主观认知对客观世界的参与和干预,又强化了社会现象中人与社会互动的的主观易变性和相互干扰性。
这些客观的、主观的原因,都导致我们的估值行为无法取得完美的结果。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是无法预测的。它们的不可预测性,主要表现在短期不可预测性和长期不可预测性两个方面。
短期不可预测性的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的短期变量太多,根本无法及时统计,更无法综合处理和实践应用。那么就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而言,你无法预测一天之后、十天之后、两个月之后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无法预测一分钟之后、五分钟之后或者三十分钟之后的股票价格走势。所以,短期波动遵循的规律是随机游走,因其变量太多、时间太短,所以短期现象具有不可预测性。
长期不可预测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面临与短期不可预测性相同的长期变量不可知性,二是黑天鹅事件对概率分布的干扰和对客观进程的毁灭性冲击。长期现象所面临的变量的数量,与短期现象是相同的,但是这些变量在长期之中的运行是有周期性规律的,所以人们能够对某种变量的长期趋势进行有限的预测,但毕竟这种长期变化所依赖的条件纷繁复杂,而长期变化又是短期变化的积累,那么长期变化自然又具有短期变化所固有的不可预知性。同时,小概率但有根本性重大影响的黑天鹅事件的客观存在,又会不断地颠覆人们已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向,从而彻底改变历史。这些概率极小又反复出现,看似不可能却每每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黑天鹅事件,导致所有的基于以往统计的概率预测都统统失效,人们无法按照概率来对未来作出线性的规划,只能随机应变或者随遇而安。
所以由此可知,人类面对客观世界,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他们无论在认知还是在行动上都是无知和弱小的。价格波动是这种客观世界复杂易变和不可预测性的典型表现。
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
许多人对网络编辑职业认识存在误区,通过总结发现:一种观点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其同步化、平等化、高速化、裂变性和全民参与性等特性,形成了“全民编辑”的局面,网络编辑已没有存在价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熟便捷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将编辑流程变压缩并易操作,网络编辑变成了新闻素养不高、只会“复制”、“粘贴”的搬运工,网络编辑的存在价值远低于传统编辑。但笔者持第三种观点,网络编辑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美化工人”,而是建立在精湛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加坚定的职业操守和敏感的新闻嗅觉之上,对视觉感受、阅读习惯、文学品位的全面策划。
(一)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专业性得以保证。首先,网络编辑应具备传统编辑职业能力及专业素养。“‘把关人’理论这样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新闻信息和素材进行层层把关、筛选、加工与取舍,以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其次,网络编辑应熟知国家网络政策法规。网络媒体以网络作为载体,对于我国网络法规要了如指掌,对于网络自身携带的病毒要避而远之。再次,网络媒体环境下对网络编辑专业素养要求更高。网络时代,虚假信息大量泛滥,如果弱化舆论把关,后果将不堪设想。网络编辑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同时还要兼具更加强大的新闻内容考证及新闻来源确认能力。综上所述,网络编辑的知识储备不仅要“专”更要“全”,并且依然担任网络新闻的 “把关人”角色,保证了网络新闻的专业性。
(二)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闻的定义有很多,但是所有的新闻定义都离不开“新”这个特点。时效性就是新闻的一大显著特性。新闻的时效性即“事实变动的时间与新闻报道的时间差。时间越小,新闻的时效性就越强。”②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变更加重要,然而网络编辑从技术上成为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必要条件。同一消息放出后,编辑通过已掌握的数字编辑技术及网络设备,跨越与现场记者间的空间障碍,快速接受新闻信息后对其进行过滤、整合、设计,第一时间把新闻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随时更新、完善。
(三)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价值更加突出。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我们的新闻在群众中所发生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一条新闻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新闻价值的影响因素就包括了具体的新闻工作。
作为网络编辑的新闻工作就严重影响新闻价值的体现。记者们通过对新闻信息的发现、挖掘、表现后可实现新闻的价值,但网络编辑对新闻专题的策划可将新闻价值无可限量的扩大化。“专题策划就是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的报道。”新闻专题需依据网站定位、专题对象的价值、网站技术条件等进行策划。新闻主题策划使得新闻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有效的提高了网民的关注度并调动其积极参与性,新闻价值随之最大化。
(一)加强业务水平。网络编辑不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简单,还要负责网络信息的深度加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编整理,提供背景信息、有关链接、受众评论等内容,选取独特的视角和编排方法,赋予这些材料新的活力。网络编辑应当全媒体人才,网络传播需要运用文、图、声、像等多种手段增强传播效果。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会运用多媒体手段,根据稿件特点选择传播方式。因此,网络编辑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编辑作品的质量。
(二)注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成功之道的秘诀之一,在网络媒体中更是有强烈的需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将新比新,面对同一条消息,“新颖”,已成为各家媒体不谋而合的追求目标。的速度、内容的深度、选题的角度、标题的检索易度以及图片、视频的匹配度等都成为吸引读者眼球,满足信息时代受众摄取信息的特殊要求。
(三)提升职业修养。首先,网络编辑必须坚守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面对网络信息量大、难搜索的时代特性以及鱼目混珠的网络环境缺陷,为了控制好网上的舆论导向,网络编辑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的过滤及汇总。其次,一名优秀的网络编辑要有为作者、为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作为网络信息的编辑者、者,既要拥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最基本的素质。
参考文献:
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高度发达,各种性现象、性观念充斥社会,特别是西方性自由、性放纵也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而中国长期传统的性禁锢、性神秘和性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青少年对性不能正确处理和看待,出现了影响个人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大学生性教育问题必须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国外很多国家开展了多年性教育,发现只有进行性知识与性道德并重,关注人格的性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许多学者们已经认识到性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本研究试图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体系,进而编制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价值观量表,以期为以后的性研究作一些前期工作,为大学生的性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方法和程序
1.1 价值观的界定
心理学对价值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价值观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罗克奇(Rokeach,1968)认为,“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和存在的最终状态有关,……是一种持久的信仰。特殊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是指个人和社会偏爱选择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塞普尔(Super,1980)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此目标或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种相互联系,或者是一种物质条件。国内的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以上国内外研究者所倾向采用的价值观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分别从动机、信仰、目标、判断标准的角度来研究价值观。本文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想要达到的某种目标,此目标或者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种相互联系,或者是一种物质条件,它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了判断选择的标准,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
1.2 价值观的初步构建
根据价值观的概念,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个别访谈与开放式问卷初步确定大学生进行想要达到的各种目的,从而选择大学生价值观小样本问卷的题项。然后通过小样本试测来检验这些题项的适当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建,形成正式问卷。
1.3 开放式问卷的分析
选择苏州大学的学生200人作为开放式问卷的被试,通过大学生价值观开放式问卷调查表明:(1)大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性活动时,往往认为他们是为了爱情,生理需要,一时冲动,寻求刺激,传宗接代,快乐,年轻人的好奇心,想尝试一下,炫耀,个人自由,不想让对方失望,家庭生活以及为了其它目的(赚钱等)等;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认为是为了生理需要,的融合,一种冲动,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过程,表达自己的情感等。(2)经过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对于目的的理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爱情;寻求快乐与刺激,满足生理需要;在同伴前炫耀;一时冲动,满足好奇心;传宗接代及家庭生活;其它目的(赚钱等)。
1.4 小样本测试
用初步确定的大学生价值观的44个条目作为测试题目,问卷的条目来自两个方面:开放式调查和文献中谈及的各因素。把他们随机排列,编成初步大学生价值观问卷,采用Liken自评式5点评定量表记分。小样本由113名男生和133名女生组成,其中大一41人,大二140人,大三67人,大四2人。
1.5 小样本调查结果
1.5.1 项目分析参与项目分析的有44个题目,在因素分析前,先进行项目分析,其方法如下:计算出每个被试的总分,按照总分的高低排序,前27%处的为高分组,后27%处的为低分组,高低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结果不显著的项目删除。结果没有题目被删除,44个题目全部达到显著。
1.5.2 因素分析变量的线性检验显示KMO检验值为,92,表明数据呈较好的线性,经计算Bartlett’s卡方值为6446.43,显著性水平为.000,极其显著,表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作因素分析。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经验和因素分析理论对一些题项进行筛选,删除和修订一些不明确的题目,删除一些意义重复较大的题目,最后剩下34个题目。
根据以上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评定量表计分,依次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确定”,“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计分依次为5,4,3,2,1分。正式问卷的题项随机排列,以避免学生答题时受顺序效应的影响。
1.6 大学生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
综观以前的研究,并根据对开放式问卷和小样本测试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由爱情、婚姻、愉悦、成长、名利和同伴六个因素构成的。
1.7 正式问卷的施测
1.7.1 被试的构成 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六所本科院校,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728份,删除回收的其中呈“之”字形或全选某一或两个数值,或连续有五个以上没有选择的问卷等有明显随机应答的问卷;剔除L量表得分大于等于8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623份。取样尽量做到各年级、性别和文理的均衡,其中女生346人,男生265人;文科291人,理科323人;大一251人,大二94人,大三112人,大四152人。
1.7.2 工具和测量
问卷采用的是经过小样本测试后编制的大学生价值观问卷作为正式问卷。由于本研究涉及话题比较敏感,所以增加MMPI中的L测谎量表,对明显有意按照社会期望作答的被试进行排除。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编写了测试老师用的“问卷施测指导语和注意事项”随问卷寄发给主试。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分析问卷的信效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分析
参与项目分析的有34个题目,在因素分析前,先进行项目分析,其方法如上小样本测试,结果没有题目
被删除,34个题目全部达到显著,所有的题目参加因素分析。
2.2 因素分析
2.2.1 样本的适当性考察样本数据的相关矩阵分析,结果表明:KMO系数是,924,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9435.932,显著性水平为.000,这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存在的可能性,适宜于进行因素分析。在进行因素分析过程中,按照以下标准删除项目:(1)共同度小于0.35;(2)载荷小于0.35;(3)因素包含项目不足3个。
2.2.2 因素分析及命名 研究收回有效问卷623份,参与因素分析的变量34个。对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考虑到价值观各维度之间不应是彼此完全独立的,应有一定相关,因此采用斜交旋转,求得因素负荷矩阵。并根据以下准则来确定公因子的数目:(1)因素的特征根大于等于1;(2)因素必须符合陡阶检验(Screen Test),陡阶检验的碎石图;(3)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要能解释3%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题项;(5)因素比较好命名。最后,抽取出6个因素,包含34个题项。这6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7.497%。第一个因素包含8个题项,它们涉及的是表达男女朋女之间的感情,本研究定义为“爱情”因素;第二个因素包含7个题项,它们都与中的愉悦感受相关,因此可以命名为“愉悦”因素;第三个因素包含6个题项,都是与家庭有关,可以命名为“家庭”因素;第四个因素包含5个题项,它们是与金钱和地位有关的,可以命名为“名利”因素;第五个因素包含5个题项,都与长大成人相关,因此可以命名为“成长”因素;第六个因素包含3个题项,都是与同伴有关的,可以命名为“同伴”因素。
2.3 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来鉴定量表信度。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和分半系数见表1。
从表l中可以看出,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除了名利这一维度才0.48之外,其他的都达到了70以上,说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而分半信度也都达到,73以上,说明问卷的分半信度较好。说明大学生价值观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4 问卷的效度
问卷的效度考查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个指标。
2.4.1 内容效度一个测验要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二是测验题项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本问卷的各个题项都是来自于开放式问卷整理的结果和理论构想中界定的各因素,在正式问卷形成的过程中,多次请心理学研究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构想的维度一致,即大学生价值观可以分为爱情、家庭、愉悦、名利、成长、同伴六个维度。这些说明了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4.2 结构效度检验结构的常用方法是因素分析,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效度鉴别方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各个因素之间应该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有些因素可能并非必要;如果因素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因素测的并不是大学生价值观。
本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以及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因素与总量表的相关较高,而因素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这表明量表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在马克思时代,市场交易方式相对简单,市场空间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比较有限,充当世界货币的贵金属的价值比较稳定。与之相联系的,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及其作用力也比较易见,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不仅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原有的传统因素产生影响,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新因素。新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商品价值的决定更呈复杂化趋势。再加上信息化、全球化引发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市场主体与客体之间,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产品的出口营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非对称性,所有这些,是导致新时期国际价值变化特点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些影响国际价值变化的因素,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1 在新技术革命作用下传统因素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1)生产资料。在马克思时代,作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蒸汽机的出现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直接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发生重大变革,即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大机器在生产领域中的普遍使用,成为当时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在当代,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技术装备水平远非马克思时代的普通机器所能及。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生产资料的构成中不仅劳动资料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对象的范畴也在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对象。就劳动资料的变化特点来看,由于计算机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劳动资料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而且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展,即由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这就使得生产过程中这些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包括技术装备和劳动对象,必然对国际价值产生新的影响,表现在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还表现在由于劳动资料无形损耗速度加快、折旧期缩短而产生对产品价值的影响等。
(2)劳动力构成。在马克思时代,企业的规模较小,机器设备的技术含量较低,企业内部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数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极其有限,为机器生产服务的各类人员也主要在企业内部,很少延伸到企业之外,显示出当时劳动的特点是:以体力劳动、重复型的简单劳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型劳动为主,劳动者的组合结构以普通的蓝领劳动者为主。而当代,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企业的生产再也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普通机械上孤立地进行,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引领着企业的生产不断提高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致使直接生产过程发生了一系列质的的变化,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过程也发生了相应的质变,使当代劳动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特点――以脑力劳动、创新型复杂劳动以及企业内外部结合、生产型与服务型并重的劳动为主,劳动者的组合结构以白领劳动者为主。而作为当代劳动者主体的科技劳动者、管理劳动者和高级生产、服务劳动者所从事的高级的复杂劳动,对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影响作用,也远远超过马克思时代。
(3)劳动生产率。在当代,由于高新科技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马克思时代,对国际价值的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各个国家内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而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总量却在增长。产生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在于,从各个国家内部看,高新科技的应用引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大量增多,而且使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大为减少,致使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而从国际范围看,高新科技引发了许多新产业、新部门的开拓,许多新产品、新服务的提供,大大增加了国际价值的总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大量高级复杂劳动力的使用,会大大增加国际价值的总量;先进技术装备的使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增加产品总量的同时会消耗更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设备,使转移的旧价值增加,从而相应增大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这就是当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商品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双重影响。
(4)供求关系。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规模空前扩大,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商品在世界市场流通的速度、范围是马克思时代不可比拟的。但信息化、全球化也引发了世界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使由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波动更加明显地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其政府、商会和企业纷纷加强营销网络、进出口渠道的构建与维护,以促进世界市场流通渠道的畅通,客观上有利于国际市场商品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采取种种手段,对市场的供求施予国别政策和人为的影响,使国际市场供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灵。表现在有些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惜对出口企业进行明贴暗补,而对外则采取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将别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拒于国门之外,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进而影响了商品国际价值的实现过程。
(5)货币价值。在马克思笔下,世界市场上是由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的材料。世界货币作为衡量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外在尺度,其自身价值的变化,必然会对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产生影响。在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内在尺度不变的前提下,世界货币的价值变化与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变化成反比关系。而如今,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早已退出流通领域,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联盟组织的纸币替代贵金属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实际上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成为衡量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外在尺度。这些国家和地区联盟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采取措施使本币币值变动,从而引发国际市场的汇率波动,进而影响世界市场商品国际价值的变动。
2 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新因素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信息化、全球化不仅改变着原有的传统因素对国际价值形成的作用机制,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新因素。
(1)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实践证明,网络贸易显著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推进了国际贸易向快速化、简易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网络贸易领域中,参与交易的各方只要支付少量的网络通信费就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处理,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二是参与交易的各方无须中介的介入,只要借助于全球性开放的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联系与交易,大批的买卖瞬间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三是参与
交易的各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世界市场的行情和需求动态,对于出口商来说,可以根据世界市场的行情和需求动态来安排商品的生产和组织出口,使商品的出口能够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需求相适应,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体现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2)产业垄断。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明,垄断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世界市场上,垄断对商品国际价值的影响作用,也大体相似。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垄断出现了新现象,突出表现在信息产业自身的领域。由于信息产业是新兴的产业,信息经济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点,各国政府都把它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其发展,这就使得信息产业容易产生垄断。再加上特有的经济效益、高额的垄断利润使该产业中的垄断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以继续强化其垄断地位。这一切使信息产品的国际价值很大程度上受垄断企业的个别价值所左右,垄断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往往会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产品的垄断高价,使其大大偏离真实的国际价值。
(3)服务贸易。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货物贸易。与普通的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具有自己的特征,给服务产品的价值决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有些服务具有独享性。如数据信息处理、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等专业,涉及的是特定的主体和客体,部门之间、行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也难于用统一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二是大部分的服务具有不可贮存性。这是由国际服务的供给与消费几乎同步进行的特点决定的;三是贸易对象的两权具有可分离性。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到进口者手里,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发挥一次作用。但国际服务贸易则不同,其贸易对象的两权往往可以分离。如在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中,服务的出口者可以凭借其所有权,通过契约关系,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分别向不同的进口者转让使用权,使产品的使用权得以多次转让。由于同一服务的使用权可以多次转让,多次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调节作用也相应地发挥多次。
(4)组织干预。战后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组织,都有其共同之处,即通过成员国或地区政府间的协商,逐步消除区域内的贸易障碍,促进区域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在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内部,例如欧盟,不仅在成员国之间拆除商品、服务的贸易壁垒,实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组织内部推行统一的货币,从而使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与流通作用越出了各成员国的国界,商品的价值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国别价值发展为区域价值。区域价值的出现有利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过渡。然而,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对外却依然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从而客观上造成了统一世界市场的分割,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价值的形成。显然,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干预,对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发展和国际价值的形成,客观上产生着双重影响。
二、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马克思没能完成他所设计的按照由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到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顺序来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写作计划,也没能留下关于国际价值研究的完整理论表述,散见于其著作中关于国际价值理论的相关论述,是100多年前马克思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依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国际价值问题所进行的初步探索,所形成的有关国际价值的论述大多是基于他的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的应用和逻辑延伸。这些论述,不仅成为后人继续研究的有益借鉴,同时也为后人对国际价值的进一步探讨留下充分的余地。
当今世界市场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特点,也带来了国际价值的新变化,需要我们对这一系列变化、特点进行新的探索,以此创新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在新时期,创新与发展国际价值论,需要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研究信息化、全球化对国际价值带来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国际价值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不仅要研究当代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且要研究国际价值的决定与国际价值的实现,还要研究国际价值规律的具体作用等问题。
从国际价值的形成看。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生产资料、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货币价值等影响国别价值形成的传统因素的变化,同样是引发国际价值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在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国别价值产生影响,其影响可以是同一方向、不同程度,也可以是相反方向、相同程度等多种组合情况。由于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在空间上的延伸,对国别价值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同样适合于对国际价值的研究。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供求关系、网络贸易、产业垄断、服务贸易以及组织干预等一系列新因素的出现与变化。研究这些发展变化的新因素在不同时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方向、程度上对国际价值的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也是新时期探讨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看。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实际上是其在国内市场作用的扩展和延伸。与国内市场相似,在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样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影响价格的涨落,以此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总劳动量在世界范围的分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然而,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是,战后,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出现新的变化,即呈现出泛化、强化和更有效的特点。对这一系列新特点的深入探讨,是研究新时期国际价值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外,在新时期,价值规律的调节手段也有新的变化,即当今价值规律在通过供求关系调节世界市场的进程中,往往是通过利率、汇率以及利润率等具体的经济杠杆进行的。这些经济杠杆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世界市场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货币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世界总劳动量在各个不同生产领域的分配。对这一系列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的具体研究,是探讨新时期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从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看。一旦商品从国别市场进入国际市场,随着空间的变化,相应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优胜劣汰功能也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在世界市场上,由于较发达国家和较落后国家的生产率水平差距较大,他们的单位产品价值差别也较大,这有利于较发达国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同时较发达国家还可以凭借对市场的垄断,进行不等价交换,以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较多的物化劳动,获取超额利润。所以,马克思说: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的变化,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
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国家。在新时期,尽管国际贸易和各国间的经贸往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市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完善,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的功能依然未变,国际市场上不平等交换的机制依然存在。由于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在价值规律优胜劣汰功能和不平等交换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国际市场交易所实现的利润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也就不可避免,这也就是战后以来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南北差距具有不断拉大趋势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应地,也引发了战后国际经贸关系方面新的统治和依附关系。显然,研究新时期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考察国际贸易所实现的利润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的问题,这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论在当代的应用,也是对当代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探讨,它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又一条重要路径。
本研究以焉耆盆地1990年、2000年与2011年同一时期Landsat影像基本信息源。首先,利用焉耆盆地1∶10000地形图对2011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然后以2011年的图像为基准,校正1990年和2000年的图像,使该3景影像具有相同的地图投影方式,RMS校正误差均在1个像元以内。根据研究区的特点,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水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渠道、滩地)、湿地(经常积水或渍水,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草地、耕地(旱地农田)、城镇用地(城镇聚落、村落聚落)与未利用地(荒漠、沙地、盐碱地、裸岩)。在ArcGIS支持下按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建立解译标志,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图与相关数据。基于野外调查采样点的数据与研究区的地形图和土壤图,利用ENVI软件对遥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后得出3个年份的总精确度和Kappa指数等均大于0.84,其分类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国内外众多学者已重视并开展了不同尺度以及单个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单项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如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谢高地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参考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本研究采用谢高地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实际情况,对焉耆盆地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其公式为:式中:ESVk,ESVf,ESV———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f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区域总生态服务价值;Ak———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hm2);VCkf———k种土地利用类型、f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元/(hm2•a)]。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如表1所示。
敏感性分析方法
借用敏感性指数(CoefficientofSensitivity,CS)以确定生态服务价值随时间变化对价值指数变化的依赖程度[18],以此来检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是否适合本研究区。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价值指数分别调整50%,来衡量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如果CS>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相对于CS是富有弹性的;如果CS<1,生态服务价值则被认为是缺乏弹性的,比值越大,表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的准确性越关键。敏感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式中:ESV———总生态服务价值量;VC———价值系数;i和j———初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调整后的价值;k———土地利用类型;CS———敏感度。
结果与分析
1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对比1990年、2000年与2011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表2)可以看出,1990—2011年间,焉耆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城镇用地增加了7080hm2,年变化率最大,为4.93%;水域面积增加了3487hm2,年变化率最小,为0.16%,主要是因为水域总面积在土地利用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占15%左右),是研究区内比较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湿地面积增加了4934hm2,年变化率达0.50%;草地面积减少了10415hm2,年变化率达2.25%;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了14590hm2,年变化率为0.32%,由于未利用地在研究区土地利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约占50%),也属于比较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1990—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水域、湿地、耕地与城镇用地面积增大,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000—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增大,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总的来说,1990—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水域、湿地、耕地与城镇用地面积增大,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变化的绝对量最大,水域面积变化的绝对量最小。
2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
运用公式(2)—(4)计算焉耆盆地生态服务价值与功能(表3—4)。由表3可知,焉耆盆地生态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821400.0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867300.0万元,增加了5.59%,达45900.0万元,每年净增加生态服务价值达30.23元/hm2。1990—2000年间,焉耆盆地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动最大,变化率为37.93%,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动最小,变化率为5.72%。
2000—2011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动最大,变化率为14.94%,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动最小,变化率为2.17%。总体来说,1990—2011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动最大,其变化率高达47.21%,水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最小,变化率为3.31%。研究区内湿地与水域合计生态服务价值占研究区总生态服务价值的80%以上,表明湿地与水域在研究区生态服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是由湿地与水域面积的增加而引起的。139第6期麦麦提吐尔逊•尔逊等:焉耆盆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由于湿地与水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也远大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其中湿地面积净增加4934hm2,生态服务价值净增加27380.0万元,对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影响最大;水域面积净增加3487hm2,生态服务价值净增加14180.0万元,对生态服务总价值的增加的贡献也较大。
表4中各生态服务功能估算价值(ESVf)对研究区总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进行了排序,并获得了各生态服务功能对总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的变化状况。可以看出,各生态服务功能对区域总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娱乐休闲、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和原材料。废物处理与水源涵养为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价值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种生态服务功能类型。
3敏感性分析
利用公式(5),把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分别上下调整50%,计算了研究区1990年、2000年与2011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湿地和耕地敏感性指数呈增长趋势,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敏感性指数呈减少趋势,表明湿地和耕地的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变化会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产生放大作用,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产生了缩小作用。草地与未利用地的敏感性指数很小,均小于0.02,表明草地与未利用地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变化影响不大。耕地敏感性指数呈现先减少后增长趋势,表明高密草的生态系统价值系数变化在1990—2000年间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产生缩小作用,而在2000—2011年间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产生放大作用。水域的敏感性指数最大,均大于0.51,这是因为水域在研究区内的分布面积与生态服务价值较大。草地与未利用地敏感性指数的调整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估算的影响很小,即草地与未利用地的敏感性指数分别上下调整50%时,估算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率均小于1%。总体来说,不同年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的敏感性指数的变动小,而且均小于1,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结论
(1)焉耆盆地1990—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为水域、湿地、耕地与城镇用地面积增大,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变化的绝对量最大,水域面积变化的绝对量最小。
甲型h1n1流感是感受触冒时行邪气所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病”,“一岁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时行之气”。
笔者居住在晋西北地区,2009年秋冬时节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我们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临床上出现的症状辨证分型如下:
1 风寒证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肢节疼痛、流涕、咳嗽、喉痒,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九味羌活汤。
方用羌活解表,用作君药;防风、苍术发汗祛湿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痛、身痛;黄芩泄气分之热,生地泄血分之热,兼治兼证之热,又制辛温之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辨证要点:此型辨证当抓住恶寒、发热、无汗。
2 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甚、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为君药;荆芥穗、桔梗宣肺利肺逐邪为臣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功兼佐使;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
辨证要点:此型当抓住身热、恶风、有汗、不恶寒。
3 热毒袭肺
“夏伤于暑,秋必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恶寒壮热、咳嗽、口渴引饮、咽痛、目赤,脉来洪数,着衣则烦、去衣则凛,肌肤无汗,汗出淋沥则热始退。
治法:辛凉宣泄,清热平喘。
方药: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宣泄肺热,配伍石膏清肺而平喘为君药;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寒温宣降为佐使药。
辨证要点:此型当抓住高热、汗出、咳嗽、口渴。
4 外感风寒挟湿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身痛,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沉数。
方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方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升清降浊为君药;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为臣药;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为佐药。
辨证要点:此型当抓住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口不渴。5 外感风热挟湿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方法:清热祛湿解表。
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人,是指执行程序中,基于法定事由而将被执行人承担的义务转由与之有特定法律关系的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承担的制度。在民事强制执行中,这一制度可以最大限度、最有效率地实现债权人的权利,但由于其貌似违背了当事人参与原则即直接裁定未经审判的第三人承担不利的判决后果,因而在实践中极易引发争议,适用不当也容易造成执行错误,损害执行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司法机关的权威与公信力。正因如此,明确变更、追加被执行人规则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民事诉讼法》第21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意见》)第271-27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76-83条等,共同确定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但这些规定存在散乱、重叠以及制度疏漏、规则不妥等问题,已不能适用执行实践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执行程序中追加与变更当事人的问题制定一个系统、详尽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正在作此努力并已经起草了《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规范意图和整体精神颇值肯定。但该《征求意见稿》中的一些规定仍存在着些许缺憾,值得商榷或再加改进。本文拟以其适用的法理基础为视角对《征求意见稿》中变更、追加被执行人的类型范围及其妥适性加以评析,以期对该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一、基于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变更、追加
通说认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是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理论渊源。[1]《征求意见稿》中关于被执行人死亡或合并、分立、撤销以及出现债权转让、债务承担、案外人无偿占有执行标的物等情形下变更、追加被执行人的规定,正是这一法理的具体体现。
(一)既判力的概念解读
一般来说,终局判决一旦确定,该判决针对请求所作的事项就成为规制双方当事人今后法律关系的规范,如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事项再发生争执时,不能对该判决争议,法院也不能作出与之相矛盾或相抵触的判决。这种为确定的终局判决在内容判断方面的通用力或实质性确定力即为既判力。[2]
既判力理论源于古罗马法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当事人对既判事项的重复争执,维护法的安定性和司法权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判力的消极作用,当事人不能提出与既判力的判断相反的主张,法院也不能接受当事人提出的违反既判力的主张,也就是说不让违反既判力的当事人的主张进入后诉审理中,即禁止反覆;二是既判力的积极作用,后诉法院必须以产生既判力的判断为前提来作出判决,即禁止矛盾。
既判力包含着实体内涵和程序内涵。其实体内涵主要体现为,确定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实际上是对诉讼标的的实体内容(即民事法律关系或者民事实体权利)所作出的判断(既判力的实质确定力),在发生与此相关的后一诉讼时,法院应以前诉确定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为基础对相关的后诉作出判决;程序内涵则主要体现为,对于既判的案件,当事人不再讼或法院不再理,并且,若后诉判决与正确的前诉确定判决相矛盾的,则可适用再审程序。
(二)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和主观范围
1、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是指既判力及于什么事或对什么事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确定判决中的哪些判断事项具有既判力。此客观范围通常是指判决主文部分,而判决主文系指判决中对诉讼标的的判断部分,即判决结论部分。一般来说,既判力只对判决主文中表述的判断事项产生,而所谓判决主文的判断亦即对于诉讼标的之判断。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有严格的界限,仅限于判决正文中对诉讼标的的判断,而不包括诉讼理由。对于诉讼理由的限定,不是依靠判决的既判力,而是依靠“争点效力”。争点效力理论的最大优点就是既可以保持既判力客观范围仅限于诉讼标的的原则,又能够避免当事人以不同的理由重复诉讼和可能导致的矛盾判决,从而实现一次性纠纷解决的目的。[3]
2、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既判力的主观范围是指既判力对什么主体发生效力。一般来说,既判力原则上只及于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即原告和被告。因为民事诉讼中的纠纷有其特定的各方当事人,判决是以当事人之间的辩论为基础的,是为了解决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作出的裁断,对纠纷的解决具有相对性,因而只能相对地约束双方当事人,此即既判力的相对性。倘若既判力及于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则会侵犯第三人的程序保障权,违背当事人参与的原则。
(三)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根据既判力的相对性理论,执行当事人原则上亦应当限定在生效判决确定的主体范围内。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既判力的相对性理论并不能解决当事人诉争的问题,基于维护法的安定性、权威性及节约司法资源等因素的考量,在确立了既判力制度的各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均通过立法承认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可以向第三人扩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类型:
1.诉讼系属后当事人的继受人
诉讼系属后的继受人是指判决确定后继受为诉讼标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人,也就是承受原当事人地位的第三人。将既判力扩张至诉讼系属后的继受人的目的在于维持纠纷解决的实效性。例如在民事案件中,原告胜诉后死亡或将债权转让第三人,如果生效判决的既判力不拘束该继承人或受让人与被告之间的关系,该继承人或受让人势必须与被告再进行一次诉讼才能解决纠纷,这无疑增加了成本,殊无必要。故此,既判力的效力得以向诉讼系属后当事人的继受人扩张。通常而言,可分为两种情形:[4]
(1)一般继受人。一般继受人是指诉讼系属后,因当事人死亡或法人人格消灭而概括继受其权利义务的人。如《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执行当事人死亡、宣告死亡、宣告失踪情形下变更、追加继承人、遗嘱执行人或财产代管人为当事人,申请人合并、分立的情形下变更合并后存续或者新设的法人、其他组织为申请人等规定,正是属于这一情形。这类继受人,同时继受了诉讼标的及权利义务关系,当然应为既判力的效力所及。
(2)特定继受人。特定继受人是指受让诉讼标的的人。其继受的原因,或由于法律行为(如买卖或赠与),或由于法律规定(如代位清偿),或由于取得一般的管理处分权(如破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等。这类继受人的确定主要着眼于权利义务主体对诉讼标的的关系,因为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律确定的权利义务主体对于人或物的关系,而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脱离诉讼标的而独立存在,故受让诉讼标的的第三人,即使没有承受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也应为既判力的效力所及。
《征求意见稿》第8条、第11条第2款关于清算或破产程序情形下的变更追加执行当事人的规定,均系基于一般管理处分权的继受情形而作的规定,其规范精神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和既判力扩张的原理,值得肯定。
《征求意见稿》第15条(债务承担引起的变更、追加)规定:“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依法转移给第三人,第三人对转让协议书面认可的,可以变更、追加该第三人为被执行人。”此系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继受,且这类继受人属于单纯受让债务的特定继受人。通说认为,单纯受让债务的特定继受人,因债务根本上附着于债务人之行为,应当为既判力所及。我们赞同这种认识和征求意见稿的主张,但应强调的是:第一,由于债务转让关系到债权人的利益,倘若单纯受让债务的特定继受人没有履行债务的能力或者履行能力不足,则将实际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正因为如此,各国法律都规定了债务转让成立的条件,我国《合同法》第84条也规定:“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可以将合同义务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也就是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经债权人同意而“依法”转移给第三人的,该第三人才为既判力所及,此点至关重要。第二,依据《征求意见稿》的该条说明:如果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经债权人同意转移给第三人的,为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成本,在各方当事人对债务转移没有争议的情形下,有必要在执行程序中直接将该第三人变更、追加为被执行人。我们对此解释精神表示赞同。但应注意的是,如果系依法定条件而发生确定债务的全部转移,则发生的是被执行人的“变更”问题;而如果是部分转移,则发生被执行人的“追加”问题。此点差异,应当加以明确并宜在条文中分别表述,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5]
关于受让权利标的的特定继受人是否为既判力所及的问题,《征求意见稿》中未予明文规定。通说认为,在诉讼标的是单纯的物权请求权或者是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竞合的情形下,既判力应当向继受人扩张。如所有权人甲请求承租人乙交还租赁物,乙于诉讼系属后将租赁物转让于第三人丙,则甲获得胜诉判决的既判力应及于第三人丙。在诉讼标的为债权请求权情形下,既判力则不应向继受人扩张。如买受人甲基于买卖合同请求出卖人乙交付房屋,诉讼系属后乙将房屋转让于丙,此时,甲之胜诉判决的既判力则不能扩及于丙。
值得注意的是,确定判决的既判力虽可扩张于当事人的特定继受人,但如果特定继受人受实体法特别保护(如善意第三人),则不受既判力所及。对此,《征求意见稿》并未明确规定,建议司法解释对此类特定继受人是否可以被追加或变更予以确定,以规范各级人民法院的具体执行措施。
一、桥梁工程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境内某桥梁,东西走向,为了满通需要,在不改变已有桥梁的前提下进行桥梁加宽施工,在北侧重新建设桥梁。新建桥梁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桥梁的荷重能力为I级公路,大桥及涵洞的洪水频率为1/100,单孔双向,净空132xlOm,最高通航水位为3.334米,桥梁宽度为15.75米。
二、桥梁方案设计及造价编制概况
桥梁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为了使新建桥梁与现有桥梁的桥墩对齐,主桥主跨为143米,边跨为105米,此外,引桥桥墩与现有桥梁的桥墩要对齐,在施工中桥跨主要采用16mT梁。
桥梁造价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人工和材料的费用、机械台班单价、其他工程费和间接费费率等。根据山东省相关造价文件规定,人工费用为每人每天120.12元。桥梁施工中主要的材料是钢筋和水泥,它们的价格主要是参考青岛市当月的价格情况,其余的辅助材料则参考当月《山东交通工:程造价信息》公布的价格进行计算,还要与相关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造价。此外,在施工中的混凝土是按照商品成品价格进行计算。
2007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中规定了机械台班单价的计算标准,在进行机械台班造价编制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山东省执行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条例中规定:在桥梁施工建设过程中不变费用按照额定费用计算,可变费用班人工费要按照生产工人人工费进行计算,机械运行过程中消耗的燃料费用要按照材料费进行计算。此外,养路费和车船的使片用税按照相关的文件规定进行计算。
其他工程费和间接费费率根据二线城市的标准计算,在高原地区和风沙地区进行施工产生的额外费用不计入其他工程费用,但是由于工地转移而产生的费用则要计人其他工程费用。五险一金费率按照32.01%计算,主副食总路程运费按照5公里计算。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扣除规定费用的7%后再计算利润。此外,还要扣除直接和间接费用以及利润的3.48%作为税金。
三、基础工程造价
桥梁建设基础工程主要包括桩基础和承台两项,所以该阶段的造价编制主要由这两项组成。桩基础是从水下打桩上来,一般分为主墩桩基、附墩及过渡墩桩基等,分别为D250厘米、D150厘米。在桥梁施工进行时要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确定桩基的深度及大小,该项的造价编制内容主要包括桩基钻孔定额、混凝土浇筑及钢筋定额、水中埋设钢护筒定额、桩基工作平台定额等。此外,该项日位于青岛市城镇区域,基桩钻孔产生的废渣进行处理会增加费用,在施工过程中挖掘机、运输工具等产生的费用也有列入该阶段的造价编制。
承台施工费用计算主要包括承台构造的大小及钢围堰的面积,在计价时可采用相关文件规定的费用进行计算,包括承台混凝土及钢筋定额,围堰定额。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造价编制时,混凝土的价格计算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此外,承台在施工之后需要进行冷却,产生的费用也应该列入编制。
根据以上的造价编制方法,该桥梁项日基础工程造价为2432.9元/m2。
四、下部构造工程造价
下部构造工程造价编制中,可根据索塔砼、钢筋、钢绞线、锚同套筒、钢锚箱、避雷针套用定额计算,并且在施工中,南于混凝土运输产生的费用以及其他额外增加的费用都应该进行造价编制。此外,施工所需的电梯支架安装、使用、拆除所产生的费用也应具体考虑。
附墩和过渡墩的造价应该根据设计图纸的尺寸分别进行定额计价,不能混为一谈,避免出现造价混乱的现象。
根据以上的造价方法分析,该桥梁项日下部构造工程造价为32298元/m2。
五、上部构造工程造价
上部构造工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主梁、斜拉索、桥面铺装、伸缩缝、护栏、人行道、桥面排水等。在进行主梁的造价编制时,可以根据施工图纸对支架基础、支架的面积、预压支架的重量进行计价。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o号块的托架重复计价,还要注意边跨合拢段支架的计价,这部分造价容易被忽略。 该桥梁项日斜拉索是利用双索面扇形结构进行施工,一共有32根斜拉索以主塔为中心对称分布,左右各16根,斜拉索一般采用的是国内质量较好的成品,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的造价计算只考虑拉索的重量时,锚头和斜拉索防护材料的重量应该排除在外;而按照成品钢丝进行计算时,锚头、斜拉索防护材料、现场施工等费用都应该包括在内。此外,斜拉索减震器的安装应该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出现较大的造价误差。
根据以上的造价方法,该桥梁项目上部结构工程造价为5516.6元/r2。
六、结论
在进行特殊结构桥梁工程的造价编制时,造价人员应该要对桥梁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对于整个桥梁的施工过程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再进行造价编制,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造价不合理的现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拓展,水利建设的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就会经常遇到高边坡的情况,这样的地质因素和环境在工程中往往不能避免,因此就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并对某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以此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和交付使用后的安全性。针对高边坡的稳定性加固和治理,有多种措施可以使用,但是其复杂程度与安全性往往需要结合地质结构的特征才能体现,因此在施工中应因地制宜的对高边坡的加固措施进行选择,可以单一也可多种方式组合,主要的目标就是防止高边坡出现失稳的情况,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
水利高边坡治理的重要意义
通常在水利工程中,将大于30m的岩质的边坡称之为高边坡,如果边坡为土质则该定义适用与20m范围,这样的边坡所呈现出现的状态往往是一种临界状态,即在外部干扰下极有可能出现垮塌,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与使用中都需要长时间的对其进行监控,并采用措施对其进行治理,保证其稳定性。随着大坝高度的增加,边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并在工程安全中凸显。而一旦出现边坡失稳或者垮塌则会造成巨大危险以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工期产生了延误,成为制约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边坡甚至还会影响到工程的成败。所以有效的边坡治理措施与技术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合理的对边坡进行治理才能保证其稳定性,从而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以至于后续使用中大坝也是安全的。
水利工程中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
在水利工程中常用的边坡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种种,一种是抗滑结构;一种是锚固结构;一种是减压排水结构,这三种技术往往综合使用以保证处理的效果。下面就此进行分析:
抗滑技术与结构
1.1混凝土沉井结构:混凝土沉井是一种以混凝土框架为主的筒形结构,其分节布置,结构的设计因地制宜,根据沉井场地的情况进行设计与施工。边坡治理中,沉井主要起到的作用与抗滑桩和挡土墙相似。沉井的施工过程是场地处理、沉井预制、沉井下沉、封底等,其中沉井的下沉与封底技术不易控制。沉井下沉的时候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影响其施工质量与进度,所以容易导致技术不达标,为此在施工中往往需要保证其混凝土强度,并对摩擦阻力进行消除,同时控制其垂直角度。最后对其进行封底是也应保证严密,防止渗漏而影响其寿命,所以在封底前应清理地基层面,并保证混凝土强度。
1.2混凝土挡土墙结构:混凝土挡土墙是利用混凝的强度对滑坡趋势进行阻挡,可以有效的支撑滑坡体的位移,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同时结合有效的排水系统即可达到防滑坡效果。其突出的作用是控制滑坡体某个部位的位移,从而防止滑坡变形的拓展,从而实现控制边坡的效果。该技术的施工方法简单,且见效快,只要在设计中细化边坡的地质情况,和发展趋势,就可利用形状和深度、排水孔等保证挡土墙的支持力,进而控制滑坡的位移。
1.3混凝土抗滑坡桩:抗滑桩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桩结构,整个桩体不是插入地下而是插入滑坡层,进而与基岩层形成一个整体,控制高边坡表面的岩层滑动的趋势,从而达到稳定边坡的作用。通常其设置在滑坡体的前缘,有较好的稳定效果。在设置时通常将整个桩体的30%置入滑坡面下与基岩相互结合,通过混凝土的凝结膨胀效果形成稳定人造岩体结构,从而达到抵抗滑坡趋势的效果。
锚固结构与技术
2.1锚固洞结构:这个技术也是治理高边坡的主要措施。在锚固洞加固的过程中利用锚固技术从内向外,自上而下的进行逐层加固,且锚固洞的开挖应在严谨的地质勘测的支持下进行,以避免锚固洞开挖对高边坡的负面影响。
2.2喷混凝土+锚固技术:喷混凝土也是对边坡治理的措施,在施工中常常和锚固技术相结合,在边坡的表面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外壳,从而控制边坡的渗水与滑动,进而保证边坡的稳定。在施工中只需要将混凝土喷射到岩层表面即可完成施工,依靠连续机械化作业,其施工的效率较高。因为是靠喷射而成,所以要比木质结构稳定且价格低于钢材。如果作为永久性支护则应与锚杆相互配合,这样就减少了锚固洞对边坡的干扰。二者配合可以降低混凝土层厚度,减少锚固数量,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性。
2.3预应力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锚固技术上发展而来的,通过锚索的预应力对边坡施加一个人为的锁紧力,使之保证紧密的结合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预应力锚索将力传递给混凝土框架,从而使得整个系统保持稳定。对不稳定的岩层施加一个挤压的力,从而达到抗滑效果,从而保证高边坡的稳定。其优势较为明显:开挖扰动范围小,且可以在水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完成对失稳边坡的加固,同时利用修复技术对混凝土开裂进行处理,并将集中的载荷分散开来,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边坡处理技术之一。
减轻载荷与增强排水能力的措施
3.1降低边坡载荷:这样的措施就是对边坡的整体重量进行减轻,即利用开挖或者小规模爆破技术对边坡的部分结构进行挖除,以此减轻整个边坡的重量,由此达到阻止其发展的目的。其通常与反压措施结合使用,在减轻坡体载荷的同时将开挖的土石堆放到边坡底部,以此稳固边坡的坡脚,帮助其保持稳定,对于上陡下缓的边坡效果明显。
3.2增强排水能力:边坡的失稳往往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水对其的影响较为明显,因为降水或者地下渗水,都会导致边坡岩层之间的土质减少,进而降低了岩层之间的摩擦阻力,这样就导致了高边坡失稳,尤其是岩层松散的表皮很容易就因为降水导致其滑坡。因此在治理边坡的过程中,排水始终是伴随其他技术采用而同步开展的。通常是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治理,地面降水通常是依靠排水沟槽完成,将拦水与排水结合起来,保证地表水及时排除,避免其深入边坡;对于则根据其具体分层进行处理,有浅层和深层处理两种,如截水沟、盲沟、集水井等等。
结束语
综合起来看,高边坡的治理主要应从自然条件下的地质结构入手,对其施行阻挡、加固、排水等措施,以此保证边坡的稳定性,而多种控制技术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技术就达到防护与治理的效果,应因地制宜的综合使用,并在工程中注意创新,将多种方式的有点发挥出来,以此保证水利工程高边坡的长期稳定,并使之具备一定的抗震抗灾害的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工程的经济性与实用性,不能一味的最求稳定而丧失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工程效果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晨霏,孙方成,哈东辉.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J].才智,2011,(19) .
[2]聂新华,张仁.浅谈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问题的解决方法[J].职业技术,2011,(04) .
A.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B.能使企业营利得到充分保障
C.由政府作出最终决定的价格
D.既反映药品价值又反映供求
【解析】选D。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故D正确。A、B观点不全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C观点错误。
2.(2015·三明模拟)2014年入秋以来,很多农产品价格上涨。其中,有原料、人工等成本大幅攀升的因素,也有周期性的因素。这种现象说明()
①农产品的价格将更能反映供求关系
②生产者将得到更多的利润而扩大生产
③农产品需求弹性大消费者将获得更多选择
④市场机制在农产品定价中的作用将更好发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其原因分析,成本因素说明价值决定其价格,周期性因素表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因此这种现象说明农产品的价格将更能反映供求关系,市场机制在农产品定价中的作用将更好发挥,故①④正确;材料并未表明生产者能获得更多利润,故②不符合题意;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故③表述错误。
3.(2013·江苏单科)2013年4月中旬,纽约黄金期货价格连续两个交易日分别下跌了4.06%和9.27%,与2011年每盎司1 921美元的历史高点相比,国际金价回调超过28%。在此后的10天内,由于大量资金介入,黄金价格又从低位反弹,涨幅超过10%。这说明()
A.黄金价格的波动是由价值的变化引起的
B.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C.人们的投机行为、心理预期会加剧黄金价格波动
D.黄金的使用价值有限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4.(2015·南平模拟)进入2014年,我国钢材价格下跌态势依旧,上半年,重点统计钢企钢材销售结算价格降至3 212元/吨,相当于每斤1.6元,与超市白菜价格相差无几。钢铁为啥卖出“白菜价”?下列对其原因和依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A.能源资源消耗多生产成本高——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钢铁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D.市场调节失灵,缺少强刺激措施——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根据题意,B符合要求;生产成本高,价值大,价格要高,与题意不符,A排除;使用价值决定价格说法错误,C排除;材料所述结果正是市场调节的结果,D排除。
【
①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②该商品的生产者从赚钱到保本经营
③该商品生产者的个别效率从高于到等于社会效率
④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量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商品从产生到退出市场一般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价值越来越小,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价格从A点运行到B点,正好体现了该商品的价值量越来越小,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量降低,①④正确。②错误,题中没有体现生产者的特殊性。如果个别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的平均成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算价格到了B点,其照样有机会赚钱。③错误,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效率无关。
5.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选B。首先判断题目中某商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可知今年商品的价值为260÷(1+30%)=200元。所有生产者的产品都必须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甲生产者1小时生产2件,200×2=400元,答案是B。
【
A.2件 B.4件 C.8件 D.16件
【解析】选C。由“生产一套西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一件夹克的4倍”推出1件西服=4件夹克,同时4双皮鞋=2套西服,因此可以推导出4双皮鞋=8件夹克,虽然2014年生产西服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但皮鞋与夹克的比例关系并没有因西服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有变化,还是4双皮鞋=8件夹克,故答案为C。
6.(2015·龙岩模拟)2014年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6%,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食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在一般条件下,表示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关系的线条是()
A.线条a B.线条b C.线条c D.线条d
【解析】选B。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B符合题意,A排除;C为供给曲线,排除;D意味着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无关,错误。
【
①该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
②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
③该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
④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价格与需求的相关知识。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受供求关系影响,而从图中可以看出,供给量从S1到S2呈现增加趋势,但价格不变,说明成本降低,所以③要选,而成本降低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以①要选,故选B。图中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没有变化,②错误。图中供给量增加,生产该商品的企业一般不会减少,④错误。
7.(2014·安徽文综)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高能耗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一般会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种变动的图形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受绿色消费观和开征资源税的影响,消费者对高能耗产品的需求量会减少,①说法错误,②正确;对高能耗产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价格降低,生产高能耗产品的获利减少,生产者会缩小生产规模,高能耗产品的供给量会减少,③正确,④错误。
8.下图为某商品甲的价格走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价格,单位为“元/千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A点到B点,甲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②从A点到B点,甲商品的供给量会减少
③从B点到D点,甲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持续下降
④从B点到C点,甲商品的购买者可能会持币待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从A点到B点,甲商品价格走高,需求减少,其替代品需求会增加,①正确。从A点到B点,甲商品价格走高,利润会增加,吸引其他生产者来生产这个产品,供应量会增加,②错误。从B点到D点,甲商品价格先走低再升高,需求量也就相应先增加后减少,其互补商品需求也会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从B点到C点,甲商品价格不断走低,购买者会预计其价格还会降低,从而持币待购,④正确。
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假日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不少景区的黄金周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某些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在国庆节假期期间采取了降价的措施,结果导致了国庆节假期部分景区容量超载现象。下列图示对上述材料描述正确的是()
(其中,M表示经济收入水平;P表示景区门票价格;Q表示出游人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经济收入水平与出游人数成正比,故①正确,②错误;景区门票价格与出游人数成反比,故③正确,④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
【
(D1为政策调整前的需求量,D2为政策调整后的需求量)
【解析】选B。增加购机补贴,有利于刺激消费,导致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B正确。A、C描述的价格与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错误,D表明需求减少,错误。
10.商品甲(见图1)、乙(见图2)代表两类互不关联的商品。当它们的价格P均从Pl同幅下降到P2时,其需求量Q发生如下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如果经济整体不景气则甲商品的生产受到冲击较小
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则更适合扩大乙商品的生产
D.乙商品的价格与销售该商品的收益呈反方向变动
【解析】选C。这两种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其中,商品甲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判断甲是高档耐用品;商品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判断乙是生活必需品。如果经济不景气,人们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会减少,而生活必需品是必不可少的消费,故对乙商品的生产的冲击较小,而对甲商品的生产的冲击较大,A项说法错误;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居民的购买力提升,更适合扩大甲商品的生产,B项说法错误;如果甲商品价格上涨,它作为高档耐用品,人们对其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购买该商品的支出会减少,故C正确;乙商品价格上涨,它作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量不会迅速减少,销售该商品的收益会因为价格提升而增长,二者呈同方向变动,D说法错误。
【
A.甲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大幅下降
B.乙商品需求弹性大,更适合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
C.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则更适合扩大甲商品的生产
D.如果宏观经济不景气,则乙商品生产受到的冲击较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首先通过需求曲线进行判断,甲曲线平稳,属于高档耐用品,乙则属于生活必需品。故甲需求弹性大,需求受价格影响大,乙则相反,A、B、D皆不正确,选C。
11.2013年10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9月份的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总水平同比上涨3.1%。其中,蔬菜价格环比上涨6.7%,居住价格上涨2.6%。价格的变动()
①能够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②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不会产生影响
③能够调节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④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影响较小,也不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②③错误。①④是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CPI与PPI
(1)CPI是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可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2)PPI是指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它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2.(2013·广东文综)假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析】选D。A图表明D1变小,D2变大,且国产中低档品牌在价格和需求量上均高于进口品牌,应排除;B图表明D1变大,D2变小,且国产中低档品牌在价格和需求量上均高于进口品牌,应排除;C图表明D1变大,D2变小,且国产中低档品牌在价格和需求量上均低于进口品牌,应排除;D图表明D1变小,D2变大,且国产中低档品牌在价格和需求量上均低于进口品牌,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能力挑战题)资料显示,目前北京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后,每年缺水均在4亿立方米左右。据报道,北京三年后将喝上经淡化的渤海水。受海水淡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淡化海水的价格一直备受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预测淡化海水价格可能的走势并说明其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的决定与价格的影响因素。淡化海水价格,根本上由其价值量决定,初期由于其劳动生产率低、价值量高,因此其价格要高;随着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降低,其价格也会走低。组织答案应该先写出走势,分析理由时注意理论分析与材料分析有机结合。
答案:(1)走势:先高后低。
(2)理由: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受海水淡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淡化海水初期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较多,成本较高,价格就高。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淡化海水价格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
高油价必然会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请你为人们的出行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解析】首先,注意设问要求提“建议”,可围绕消费方式的改变,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根据经济生活知识提出。其次,提取材料信息“油价多次提高”“养车成本提高”。最后,调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点并紧扣材料分析。
答案:(1)日常上下班尽量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提倡步行。(2)短途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自驾车出行。(3)必须使用汽车的居民应选择使用小排量汽车或混合动力车。(4)在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学习和掌握一些节油的小窍门。(回答两点即可)
14.(26分)(能力挑战题)读表,回答问题。
2013年1~7月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2012年同期=100)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7月 101.8 103.3 102.9 102.4 103.8 104.0 1~7月 101.6 102.6 102.6 102.5 103.0 103.1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7月 103.2 103.9 104.8 104.1 104.1 103.5 1~7月 102.9 103.1 104.9 103.7 104.3 103.2 (1)与2012年同期比,上述表格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10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经济影响。(16分)
【解析】第(1)问,以上年同期价格100为标准,表格中指数都高于100,从而得出结论。第(2)问,从对居民和对企业两个角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