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0: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而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如何改变经济转型、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一、实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方面
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中国化是要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提出我们要结合自身国情认识低碳经济。首先要承认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自身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冯之浚(2009)认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而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关系,综合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不仅为了因对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是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岳瑞锋,朱永杰(2010)在1990-2007 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一文中,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1990-2007 年间各省域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以GDP来衡量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如果将碳排放等环境指标反映进去,往往经济强省都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我国主要的GDP 份额和大部分人口仍然处于“高排”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急需发展低碳经济。
许涤龙,欧阳胜银(2010)运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反映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呈阶梯式分布,以东部沿海发展最好。
庄贵阳(2010)认为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解国际压力且结合国情的双赢选择。虽然,我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仍存在很大难度,需要跨越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二、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
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模型,以能源结构、效率和经济发展作为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字型。
邹博(2011)通过选取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证明,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呈正向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呈U型关系,最后分析了我国如何控制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三、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鲍健强(2008)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而正因为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最后提出了我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发展低碳工业;四是建设低碳城市;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郭印,王敏洁(2009)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社会呈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国际碳排放协议不断完善等趋势。从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出了我国多层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加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优化能源结构,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等方法。
任奔,凌芳(2009)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入手,结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提出了包括强制性法规标准,经济激励措施和发展碳交易等政策措施。同时介绍了国际上的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技术和炭捕存技术。
刘传江(2010)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一文中首先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进程,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制约或影响,从发展态势和规律上理解低碳经济的四个层面,达到从高碳经济向零碳经济转型。此外,还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确定发展目标聚力关键技术、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湖南省低碳经济转型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11BZZ179
一、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宏观背景
低碳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上,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全球经济复苏,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新工业革命”,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对于世界环境的保护我国责无旁贷。在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环境创设上,我国碳排放量高,环境污染严重,对发展低碳经济十分重视,但压力很大。2006年至今先后出台气候变化评估方案。“十一五”提出发展新型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指标。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人口多,污染大,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区域推广普及。湖南省人口密集度高,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正符合条件。
二、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一)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达72% ,农业的能源消耗比重仅为3%,其他行业能源消耗比重为l4%。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比重为10%。可见,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工业耗费能源和资源的最大的产业的形势下,加快转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提出,以经济发展为主,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动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低碳产业本身存在优势。低碳经济,特征为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小,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的经济形态,成了所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十一五”时期,湖南按照国家节能降耗控制目标要求,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二)湖南低碳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低碳产业的发展给湖南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迅速,连续5年保持11%以上的GDP增速,但是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也在加快。湖南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油等能源为主,可见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湖南的十大优势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产能过剩。湖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在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能耗水平仍较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三、关于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在取得的成效基础上,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湖南省在低碳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成立了学术团队。学术团队与湖南省株洲市政府、资兴市政府开展了创建低碳示范城、低碳经济工业园等合作项目,与湖南省经济委员会合作,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此外,学术团队为湖南大学MPA学员、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开设了《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专题课程。
(二)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合理编制发展规划
其实,适应国家新的政策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在。构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蓝图,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湖南省政府制定出台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要切合本省实际,低碳产业的统计和考核指标,要求全省统一,并要具有引导性。在统筹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加快低碳产业的区域布局,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发展在各县的试点工作,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在政策上给予试点县优惠,从发展产业入手并先行先试,构筑可以推广借鉴的样板。
(三)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发展方式转变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和宏观调控政策,控制高耗能项目上马,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企业振兴和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抓住这轮经济周期中的历史性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千方百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快重组步伐。对政府官员实行低碳绩效考核,考核其对技术改造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使他们与企业一道共同推行低碳经济,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总之,低碳经济是一项利国利民新生事物,政府要加大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力度,营造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社会意识。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实现科学发现新的经济模式,强调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
[2]吴晓青.过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A
[3]王国平;;杭州如何建设低碳城市[J];现代城市;2010年01期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新世纪人们提出的一种环保而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念先进,重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防止全球变暖,使生活更加绿色化。面对日益减少的能源,除了大量开发和研制各种可再生能源外,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低碳经济背后的茶文化旅游,是低碳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其目的和理念与低碳经济一致,旨在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以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引领旅游发展的潮流。
1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中国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主要是以大量的旅游资源为主,由此可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旅客之所以要旅游,一方面是为了观赏美景,另一方面是为了放松心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行出游成为许多人经常做的事情,尽管可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但却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为了实现绿色旅游,发展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茶文化旅游是很有必要的。低碳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之所以迫切需要建设和推广,第一,中国的许多旅游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现有情况预估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产生。资源浪费的主要表现是对环境进行破坏,使得环境无法修复。第二,大量非环保产品的使用,使得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人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就使得这些非环保产品破坏了环境。第三,目前,中国的旅游行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遭到旅客的涂抹和破坏。中国的旅游业之所以可以蓬勃发展,无外乎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资源利用范围较为广泛,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低碳排放,因此,在低碳经济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起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秀的茶文化鼓舞和引导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对其他产业形成示范作用。由此而见,发展低碳茶旅游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够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以真正成为低碳减排的楷模。
2低碳茶文化旅游促进旅游观念的变革
2.1旅游生产观念的变革
目前,中国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不断上涨,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有利就有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问题也频频呈现,如服务质量不高、环境遭到破坏等等。旅游本应倡导低碳旅游,这与旅游业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施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会培养人们逐渐拥有低碳生活的意识。首先,应考虑到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认真规划,合理开发,使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第二,倡导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旅行的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第三,旅行社要尽量为旅客选择绿色旅行出游方式和绿色景点,一方面可以使旅客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欣赏到美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会促使大家更加向往低碳环保的生活。实施低碳茶文化旅游时,就可以带领旅客去云南大理、西双版纳、福建武夷山、侨乡安溪等著名的茶叶产区,使大家一边感受文化,一边改变观念。
2.2旅游消费观念的变革
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会使更多旅客选择低碳旅游的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时尽量不使用小汽车,而是以坐火车、徒步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第二,在旅游景点自觉遵守景点秩序,不乱涂乱画,不乱扔果皮纸屑,文明出行,保护环境;第三,住宿时尽量采取自己的洗漱用品,不浪费资源用品;第四,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践行低碳生活。当消费者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亦随之彰显。
2.3旅游政策观念的变革
低碳茶文化旅游更多的是要依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使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低碳旅游,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技术,以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号召,推动旅游业迈向低碳化、绿色发展。同时,政府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低碳旅游和环境保护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推行互联网技术,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3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旅游业,并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这既是在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作为“无烟工业”,旅游业的低碳排放是许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则是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最佳结合体。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茶源于自然,诸如云南等产茶大省,既是旅游的好地点,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云南大理白族的回味无穷的“三道茶”,都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目前,人们对于旅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遍的旅行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旅客的需求,他们更向往着私人定制的出行方式。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茶文化相融合,发展低碳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就可以满足这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安徽黄山的茶乡风情旅游、云南普洱、丽江、香格里拉的茶马古道特色旅游,都可以充分彰显专项定制的茶文化旅游优势。中国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是将茶文化的资源与旅游融合进行开发,一般依托茶区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和当地的名茶以及茶文化,使旅游充满娱乐性、休闲性和文化性,以满足旅客多元化的需求。并且,茶文化旅游可以有效推动当地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茶叶不仅是中国人的国饮,更可以通过茶来调剂生活,如载歌载舞的茶舞、悠扬动听的茶歌、精湛高超的茶艺,都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当茶文化旅游不断开发后,以茶文化为主的一些内容亦会逐渐为更多人所知。但是,由于一些人对茶文化旅游没有计划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并遭到破坏,使茶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劣,大大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
4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4.1科学规划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必须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秉承低碳、环保的原则进行开发和规划,确保景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景区的特点,在进行规划的同时,还要进行资源的优化与科学的测量,确保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规划时,要遵循茶叶景区的道路和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旅游项目是否充足,是否有具有亮点的项目。总之,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4.2开展示范推广
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实施牵涉到多方面,因此需要以示范推广的形式,促进各大茶区的旅游建设。不同的茶区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示范的方式,抓住茶区的特色,发展专项旅游,进行大力推广,因此会有一些著名的旅游示范景区。这些景区多以茶叶为主,具有不同的茶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或古老、或自然的方式成为茶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经典,使旅客既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又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自然风情。
4.3选择合适的运营方式
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需要结合不同的茶区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运营方式,才能够真正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有些茶区以产业的经营方式规模化为发展方向,有的茶区则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进行运营,还有一些茶区从单一的生产、加工、销售茶叶转为复合型经营,并以当地旅游业为先锋,大力发展茶区产业经济。这些茶区为了促进当地茶叶品牌的推广,不断通过当地景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茶文化综合开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明确主题,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与此同时,还大量生产制造了关于茶的一系列工艺品,如茶纪念品,茶具等具有当地茶区特色的纪念品。
4.4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低碳茶文化旅游并不是倡导高消费,而是使旅客自觉按照低碳模式出行和旅游,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理念,也符合低碳旅游的要求。漫步于茶区,观赏茶艺表演,在农家居住,都是良好的绿色消费方式。使低碳旅游深入人心,使绿色消费成为常态,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返璞归真,从而达到环保、低碳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有助于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带动茶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低碳、环保、文明的旅游方式。低碳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还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引领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作者:全婧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2]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改革,2011(2):62-68.
[3]张宁,侯志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旅游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1(4):135-138.
[4]李晓娜.提倡低碳经济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06-107.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吉林 长春 130033)
[摘要]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有了很显著的改善,如能源节约、工业降耗、优质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等方面,但仍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活耗能逐渐增加和缺乏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的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低碳城市建设。
[关键词]低碳;能源;产业结构;战略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8-0045-04
一、引言
2003年英国政府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UK Government,2003)[1],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损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后,低碳经济革命在各国陆续展开,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与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努力联系在一起,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的目标。这一目标要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吉林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振兴吉林,全面开展了“提速增效”活动,坚持把节能工作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的重点内容,通过启动和实施一系列节能的办法和措施,使吉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能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 2005年~2009年,GDP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吉林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逐年分别为1.468、1.419、1.357、1.289和1.209吨标准煤,2009年此指标环比下降6.19%,是“十一五”以来降幅最大的,从2005年开始累计下降17.6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联合2010年上半年各省区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表中,吉林省降幅最大,达到5.55%[2]。
2005年~2009年,吉林省万元GDP电耗分别为1,044.75、990.91、957.23、885.93和811.13千瓦时,环比降低率逐年为5.15%、3.39%、7.49%和8.64%,2009年底累计降低率达到22.55%。
(二)工业降耗成绩突出
吉林省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2009年,分别下降4.41%、6.13%、6.69%、8.19%,“十一五”前4年累计下降23.35%,节约能源1,300万吨标准煤。按升序排序,吉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5年排名全国18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到2009年底排名第12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3]。这表明吉林省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的阶段性指标,工业经济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好又快地前行。
(三)优质能源开发进程加快
吉林省境内的长岭―长春―吉林输气管线的投产成功,将使长春市和吉林市获得更充足的天然气气源。这一项目的投产也标志着吉林省实施的“气化吉林”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吉林省加大了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力度,相继在吉林省启动了大型气田的勘探开发。随着两大公司“长岭气田”和“松南气田”建设的启动,吉林省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困扰多年的“气短”难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计划到2020年,实现市、县、镇天然气管网的全面贯通,使天然气管道覆盖率、天然气气化率、工业用气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新型能源发展迅速
吉林省清洁能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吉林省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吉林省风电装机由2005年的7.9万千瓦增长到2009年的152.6万千瓦,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三。2009年,吉林通榆40万千瓦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的风电项目,它的开工建设高起点地拉开吉林风电建设的序幕。另外,2009年,吉林省生物质发电新增1.5万千万,垃圾发电新增3万千瓦。吉林省还积极扶持并不断扩大太阳能相关产业的规模,2009年7月,位于吉林市昌邑区的总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厂建成投产。众多的新能源的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将极大地缓解吉林省的资源对外依赖,并逐渐改善吉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
三、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吉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方面的多种问题和挑战。
(一)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石油
相对于全国而言,吉林省在能源消费上更多地依赖于煤炭,而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消费虽有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始终不能替代煤炭资源。因此吉林省的能源结构呈现以煤炭消费为主,石油消费为辅,多种其它能源共同利用的态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吉林省的能源利用结构间接的决定了吉林省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中碳含量很高,CO2的排放量也必然高居不下。近几年,吉林省对煤炭能源消费的绝对量不断地增加,已经由2005年的4,510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9年的5,945万吨标准煤。2009年底,吉林省煤炭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率为78.7%,而全国水平为70.4%。
(二)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见表1)。
由表1可见,2001年~2009年间,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上升。与此相对应的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耗也有显著的特征,其中第一、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比率基本稳定在3%和13%上下浮动,在总体趋势中处于较低水平;而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率从2004年开始就居高不下,基本稳定在70%左右,第二产业的高能源消耗主要归因于重化工业在生产中的碳排放。由表1还可看出,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体相当,然而在能源消耗的比率方面却大相径庭,二者最低时差35.35%,最高时二者差54.35%。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电力、冶金、煤炭、建筑等行业上。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历史形成的吉林省现实产业结构,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也相当大。
(三)能源总体利用水平落后
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高利用比率与低利用效率,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能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吉林省工业能耗最高的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吉林省的这些行业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也不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二是能源利用机制落后。能源利用机制与地区的产业机构状况、能源自身的市场结构、地区资源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吉林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对于第二产业的依赖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缓慢。截止到2009年底,吉林省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66%,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高达67.63%。吉林省需要重点对第二产业中能耗高的重点行业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进行能源高校利用的积极引导。三是能源利用理念落后。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当今碳气体高排放的罪魁祸首。随着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的生产过程将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而实现生态生产的源头就是对煤炭等主要能源的替代。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必然让位于太阳能、氢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吉林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使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生活消费耗能逐渐增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活消费耗能量也随之增大。由表1可见,2009年生活消费及其他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达到了16.62%,高于去年4个百分点。2009年吉林省平均每百户冰箱、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88.72台、50.57台、6.22台,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88%、68.23%和30.40%。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大,而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9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5.95辆。相应的生活消费耗能量也从2005年的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09年的937.3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五)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吉林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吉林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四、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并非单纯的强调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而是以节能减排为出发点,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理念贯穿于具体的生产、生活当中,促进传统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新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力度,从而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如下战略选择:
(一)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领低碳经济发展
在国家战略方针指导下,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把吉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过机转化”和“过腹转化”实现加工增值,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与支柱产业相结合,吉林省工业基础坚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业是吉林省的两大支柱产业,食品、医药、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吉林省的三大优势产业。但是吉林省的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伴随着能耗的低效,这就要求重新对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进行规划和定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再次,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大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装备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增强其竞争实力。在汽车制造领域重点推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体系、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石化行业重点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生产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在生产和物流领域的服务功能。
(二)以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吉林省的低碳经济下的先导产业应结合原有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优势,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低碳经济机遇下,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汽车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既包括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等领域,又包括吉林省具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生物产业,以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建设长白山生物资源种质基因库,延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能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要着力构造光显示、激光、光电装备、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及半导体器件、软件及外包服务等六大产业链。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继续发展水电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适时发展核电。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型汽车产业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以影视、出版、软件、动漫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形成竞争有力、富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发展长白山生态型旅游产业、跨国旅游产业,使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三)以低碳城市建设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实现吉林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城市的低碳化:一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提倡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二是要发展低碳建筑,在推进“暖房子”工程同时,新房地产要推广节能技术,推广新能源利用。三是加大宣传,鼓励居民行为减碳。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如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如塑料袋。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aw Carbon Economy[EB/OL]. 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Feb. 2003.
[2]国家统计局. 关于2010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公告[EB/OL]. stats.省略/tjdt/zygg/gjtjjgg
/t20100902_402669207.htm.
[3]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工作 实现工业经济优质发展[EB/OL].省略news.省略/xinwen/dbxw/zxzl/pages/e27ecb83-98c4-4df5-
a737-b6d4ecc40c16.aspx.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of Jilin Province
Ji Minghui,Xu Zhuoshun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重要的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比如稀土、钾盐等资源的存储量占据全国总量的90%以上;汞、锰、石棉等资源的存储量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以云南为例,锡、磷、铜、铅、锌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资源开发的方式恰当,将会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含的种类比较多,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中草药资源等都包含在生物资源的范畴之内。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呈现出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地域性显著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长江,其发源地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今,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建成多座水电基地,水能发电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能源,有效的改善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旅游资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比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的游客,同时闻名于国外,招来了大批的国外游客,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将国内大小名山的特色融为一体,并且蕴含了大面积的森林,其中还有许多珍稀的动物,是非常珍贵的森林公园。除了自然旅游资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具有很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民俗、传统节日、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
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面临的挑战
(一)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在过去,长江上游的森林总面积为3250公顷,时至今日,森林总面积只剩下463公顷,减少了85%,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森林的总面积正在不断地减少,由此所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受到过度放牧的影响,草原的面积也正在大面积的退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森林和草原面积的减小,导致大量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由于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一旦形成,治理难度非常大,现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治沙的难度。此外,土地沙化面积的增大,导致大量的沙子进入湖泊当中,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珍稀动物及濒危动物,然而随着人们不合理的开采,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最终导致其分布区域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有些濒危动物已经灭绝。在云南及四川省,生存着大量的珍稀动物,然后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得生态平衡被打破,分布在这两个省份的生物物种灭绝了很多,有的生物物种大量的减少。
(四)水资源污染及短缺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再加上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水污染十分严重,进而产生了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常年处于缺水的状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据了很长时间的主导地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2000年,广西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1571万吨,到了2010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到了222439万吨,十年间,工业废水给广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之后,对空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逐年增加,尽管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降,但是总量依然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
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劣势
(一)优势
1.结构调整具备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进入地区的企业具备先进入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并且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大,并且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最为符合的低碳经济的路子。
2.碳汇资源丰富。
森林具备吸收及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将森林该能力的大小称为碳汇,森林面积越大,碳汇能力越强。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总面积占据全国总面积的大部分,因此,具备丰富的碳汇资源。在广西,森林总面积为125205公顷,位居全国前列,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3.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加,我国越来越重视碳排量的多少,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二)劣势
1.环境脆弱。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多为粗放型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及设备上的限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这类型的工业碳排放量比较大,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2.人力资源匮乏。
从平均受教育水平来看,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会由于人才的匮乏而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3.能源结构单一且煤炭消费比例高。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据了总量的大部分,由此导致能源结构比较单一。另外,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低碳产业,真正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根据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的低碳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农业方面,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并且具有地域垄断性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矿产品加工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的优势,现今,已经拥有一些相关的企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冶炼基地,并积极地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加工产业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产业链;第三,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带动很多关联产业的发展,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将民族地区的特色凸显出来,比如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等。另外,南方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云南省和四川省,二者可以共同来开发泸沽湖旅游资源;第四,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非常的丰富,尤其是水能,这都是清洁的绿色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二)制定相关的措施促进二者的结合
首先,鼓励技术创新。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企业中,技术及装备还比较落后,不利于发展低碳产业,同时,这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其次,政府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资金及技术都比较缺乏,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这个机制的指导下,地区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84-02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实现湖南省科学跨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战略制高点的需要。从长远看,低碳经济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城市化、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9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再次引起全球关注,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自“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后,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胡鞍钢(2008)提出,低碳经济是“绿猫”模式的新内涵。鲍健强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朱四海(2009)则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龚建文(2009)则提出,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型社会”建设意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它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协调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一致性
低碳道路或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通过提高效率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经济要做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突出低碳或无碳排放。“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在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废物排放等各个领域,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性措施,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费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 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节能减排。因此,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相辅相成的。
2.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
“两型社会”建设涵盖的范围虽然比低碳经济宽,但宽的方面也是低碳经济的相关方面,也与其有着密切地关联。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树立低碳观念,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必须发展低碳能源、培育优化低碳产业;必须开发低碳技术。此外,提高能源利用率等都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客观要求。而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节能减排三重效益,也可以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重大,能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
3. “两型社会”建设是低碳经济的动力保障
促进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来创造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重点扶持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发展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低碳开放经济概念是窄的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是广的低碳经济。
三、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代价、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采取有利于社会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
1.发展低碳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组成,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08年底,全省1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株洲、长沙、湘潭分别为第11、12、14位。“两型社会”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利用的全过程控制环境问题,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不仅仅在过程的末端进行污染控制,这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发展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长株潭城市群如果能够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上一批新型能源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形成和发展一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将为缓解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可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绿色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新经济体的崛起必须开创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之路。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对低碳经济理念和原则达成共识,长株潭城市群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具体实施低碳经济,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探索、试点、交流、合作与推广。谁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得好走得快,谁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就拥有国际竞争力。
3.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耗总量大、增速快,另外,由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发展不均衡,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增加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的投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是长株潭城市群“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措施。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发展政策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即要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推动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国内外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传统的钢铁、石化和乙烯等高耗能、污染较重的夕阳产业继续向外转移,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传统制造业由于低成本优势的丧失也有向中西部转移的需要。长株潭城市群在中部省份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具备大力承接国际和省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潜力。因此,长株潭城市群要有选择的去承接,多吸收既能大量创造就业机会又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的产业,对于那些虽然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坚决不能承接。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长株潭城市群目前的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急需改变。因此,政府应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淘汰技术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整体效率和发展质量。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培育力度,尤其在技术开发应用领域,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
3.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长株潭城市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为此,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浪潮中,应抓住机遇,努力把传统的高碳产业结构转型为低碳模式,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加快低碳城市群的建设,实现经济过程的循环化,生活方式的公共化及空间发展的紧凑化,使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和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79-87.
[2] 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26-28.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8402
1 低碳及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目的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低碳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实际上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高碳排放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持续的影响,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3种情形,第1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2种情形是零排放;第3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3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有多种方式来实现发展,而每种发展的路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一定硬性约束。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为了指导低碳经济实践,建立概念与政策之间的联系,必须设立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在21世纪,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给多数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困难,研究生态价值观,对于理解哲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国加快科学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2.1 生态观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低碳经济体现了关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解”的真理性,对于人类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我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来自于的生态自然观。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问题尚未凸显,马克思并没有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深刻预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价值,形成了的生态价值观。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以免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前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同样人类要达到与自然地和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2.2 科学发展观与低碳经济
面对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现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和发展观,进而找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自然观的实质,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被发展的客体,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将会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环境哲学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境况下人们不得不考虑“人如何才能在自然界自处”的严峻情势下形成的全新的“生存智慧”。
在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不仅包含主客体关系,而且还包含整体与局部、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自然界是系统的整体,而人不过是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局部的要素而已。从逻辑上说,系统整体之中的局部要素不可能成为系统整体的主体,因此人不可能把自然界系统整体作为他的实践对象,人只能作为自然界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要素在系统整体规律的决定下参与整体的运动。在人与自然界整体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这就需要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起对自然的责任,建立起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观。
2.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的继承与发展,是把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协调好气候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工业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人类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从长期的发展目标看,低碳经济和中国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倡导的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需求和相应的碳排放权利,这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征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3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1 发挥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任何能够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碳汇林”和碳捕获与封存。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已基本定型,碳汇的潜力较为有限。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历史上毁林和植被破坏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造林来增加生物碳汇,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力。“碳汇林”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其规划和建设都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相一致。
3.2 倡导低碳化消费,抵制奢华浪费
(1)推行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2)推行绿色交通,即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绿色交通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之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使用和轨道交通系统两者协调发展。这种理念是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3.3 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着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应为:逐步降低对消费比重,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一、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内涵
(一)低碳经济内涵
北京、上海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H7N9病毒的快速变异,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课题。为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只有从低碳的视角发展经济,方能有效应对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低碳经济为人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推进了工业文明向着生态经济文明的方向科学发展。实际上,低碳经济建设可促进能源应用效率的优质提升,并开创了良好的清洁能源体系结构。其发展总体目标在于促进能源技术的全面更新,发展体制的优化健全,不遗余力的降低煤炭石油高碳资源的应用耗费,进而通过低耗费、小污染发展市场经济。我国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推进低碳经济面临着较多屏障影响,因此只有在经费与技术层面下大力气,方能抑制碳排放总量的持续上升,实现同发达国家的全面对接。
(二)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确保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始终位于低水平行列,具体涵盖城市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低碳经营与消费,进而创建节约型、友好型、生态型、环保型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建低碳城市应遵循低碳生产的科学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低碳消费。同时应调控高碳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优化经济结构体系的全面调节,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应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开发洁净能源、研究环保技术,应用持续性、环保型设计完善建筑业发展,创建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工程,实现资源的合理回收,并发展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城市
(一)维护宏观利益,明确权责义务
我国氮排放总量的日益提升,在考量我国特定国情的基础上,应分析现代贸易以及经营投资导致的转移诱因,特别是高碳产品的经营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应有必要令出口对象对产品形成的碳排放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这样方能降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面对的国际市场压力。从事低碳经济国际交流合作阶段中,应维护宏观利益,以持续发展为基准,全面做好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的审核管理,进行减排投入成本的精准核算,提升碳排放经济交易的清晰度、透明性。应明确自身权责义务,预防清洁机制变为经济发达区域一种相对廉价的低碳发展与节能建设手段。
(二)全面重视低碳经济,扶持技术创新
低碳行动开展的越早,越能在经济发展中赢取主动,并面临较少的经济损失。由我国当前国情来看,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条件约束以及能源应用问题。为预防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及能源设施构建阶段中形成资金以及技术的锁定,应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创新与更新转变。应真正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杜绝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做法。应探寻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良好结合点,进而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节、完善城市布局规划,推进技术创新、巩固基础发展,为低碳经济的更新、低碳城市的持续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三)优化政策机制,创建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区
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优质政策的扶植,因此应优化政策机制,征收碳税并实施碳交易。碳税税率受到能源碳量以及热量的影响,能源不同,形成的税负有所不同。相关单位应给予有效的配合,完善税收管理策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低碳经济税收管理系统。同时,应多措并举,推进技术创新,扩充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应设置低碳基金,例如清洁发展、绿色环保基金,进而为低碳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应扩充资金筹集途径,优化运作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研究推进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引导企业积极应用研究低碳经营模式。再者,应强化国际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协同发展,加快低碳技术建设步伐,创建优质的环保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为汲取经验,探究有效方式,应创建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区,可在我国东部以及西部区域优选试点,通过政策制定广泛的吸引制造研发力量的投入,将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产业进行优化改造,对于无法改造的应予以淘汰,进而真正构建示范城市区域。还可在电力行业、建筑交通、石油化工、冶金生产等污染显著、能耗较高的行业进行率先试点,应用低碳技术实现全面优化更新,真正创建出低碳环保城市与优质经济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是应对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开展试点建设,创新低碳技术,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方能提升实践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化生态环保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近些年,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过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在无形中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大城市的总面积占据了地球的百分之一,对能源的消耗量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大城市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所以,要想调整全球的气候问题,就必须从大城市入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推广“低碳”的发展理念,这就是解决气候问题的目标。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城市开始采取低碳城市建设的方法,但是这种建设方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 我国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城市正在向我们展示着它将面临的种种问题,在社会发展和地区发展过程中,城市都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地,也应当成为发展低碳建设的主阵地。从我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直至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速度很快,已经从一千七百多万人增长到了六千二百万人,在这个阶段内,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也由百分之十上涨到了百分之四十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有四亿多农村人口转向了城市。到2050年为止,我国城市化的现象将变得更加严重,最高可能超过百分之七十左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也没有达到如此快的速度。
二、 我国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煤炭能源的消费过高
目前,在我国的统计系统中,所有有关能源的数据中,都没有对城市层级进行统计的相关数据。不论在哪个地区,城市都是主要耗能集中地,我们在对城市能源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使用全国的能源数据作为参考,这将会对城市能源数据分析产生一定的帮助。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出现了消费不合理的情况,在所有能源中,煤炭的消费占最重的比例,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煤炭的消费比重就占百分之七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能源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煤炭仍旧占百分之六十八。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其他一些新型能源发展速度过慢,这给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 与低碳城市的规划不相符
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还是刚刚起步,就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城市规划理念而言,并不能达到低碳城市建设所要完成的目标,其中的差距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居住区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大,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在设计居民小区时,都会将其设置成封闭型,从而把公共交通阻挡在居民区外,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这样无形中就鼓励私家车出行,使城市交通变得拥堵,特别是增加了城市能耗量并且增加了尾气的排放。第二,城市用地过于单一,在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巨型的居住区,对于混合型用地考虑较少,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逐渐减少,造成城市中钟摆交通的情况,也增大了城市交通拥堵,使交通的能耗量有所增长。第三,郊区在开发时,密度较低,在城市的郊区部分,底价相对较低,所以郊区的开发力度也比较弱,在部分情况下甚至出现密度非常低的别墅型住宅区。与此同时,为了考虑交通的经济性,一般在城市郊区公共交通网络比较少,这就造成居民出行不便必须使用私家车的问题。
三、未来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第一,要对一些高碳产业进行管理,尽量保持其向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要将交通、化工、建材、钢铁等一些高碳的产业逐渐规划为链条产业,要将一些已经在产业链上的产业“低碳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建筑、化工、石化等一些耗能较高的行业作为实践的试点,在其中引入低碳技术,并且对其进行改造,使这些领域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我们除了要对高碳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外,还应当将高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使产品、产业向着利润曲线的两端扩展。在产业链的前端从知识产权入手,在产业链的后端从品牌的销售入手。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的方向迈进。
(二)不断开发新能源
我国的现阶段,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推进速度飞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能源的需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大。由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要想使我国国内的生产总值有所降低,减少我国国内碳排放量总值,就应当在城市中大力开展低碳城市建设,而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则是转变能源结构,不能将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结构,而是应当增加核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率,改变总体的消费量和生产量,将会对低碳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随着我国从高碳模式向着低碳模式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的能源结构在短期之内也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个转变的时期内就需要我们通过绿化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在城市中,可以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就可以显著的封存和吸收城市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在城市中规划大量的绿化带和绿地。除此之外,在城市中楼顶的利用率很低,可以将楼顶开辟出来并且种植绿地,这样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的面积,优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节省了绿地所占的城市用地,使城市的碳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楼顶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大量的将楼顶开发成“空中绿地”那么不仅可以给建筑物保温,而且可以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使城市的热岛效应有所降低,而且美化了城市建设。
三、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城市开始采取低碳城市建设的方法,未来我国还将不断改进我国的能源结构,提高绿化水平,调整空间布局,使我国真正走向一条低碳城市建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书铭. 城市低碳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杨阳.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园林水景营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3]胡伟. 天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效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创建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体系。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是造福于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自从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后,主要是从意义和途径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没有得到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而在创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时,必须要保证低碳经济具备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低碳经济在具备着理论基础后,也要对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进行有效研究,以此促进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经济学奠基。在早期许多经济学思想中,都相应的含有低碳经济思想,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GDP的产生,人们就已经走入一个误区,认为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GDP的增加。而在世界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并根据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不仅是关注一个国家的经济,也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进行研究。世界主义经济学是造福人类,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全球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相关学科比较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四种经济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是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研究。循环经济是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有效结合,构成有效的经济系统,是自然和经济和谐发展。按照生态经济,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指导。绿色经济的提出在20世纪英国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具备着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造福于人类。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及高效率。生态经济是让人类需要服从生态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对生态化进行循环。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消耗量。这些与低碳经济相关学科都会让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以高碳的排放量。
3.站在气候经济学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在《气候经济学》中就说明了气候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随着温室效应现象日益加重,全球经济的发展受到重要影响。低碳经济表明了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碳的排放量,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4.站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上看待低碳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人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保护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对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影响,所产生的损失进行有效估算。并让破坏者明白自身的破坏行为是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代价。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有效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低碳经济是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上,将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期构想
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研究。低碳经济会涉及到较广的范围,有着广泛、综合的视野。在研究低碳经济时,首先要将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将各类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并要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进行全面了解,并要充分了解针对碳排放量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其次在环境经济学基础上,要有效分析低碳经济所波及到范围,并对碳循环及成本进行分析。最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超标,大都是由少数国家在排放二氧化碳时,没有合理控制,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因此,在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时,可通过相关制度学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三、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分析
1.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可以有效改善“刺激消费”和“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通常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是经济消费的主要人群,使消费逐渐转化为享受消费。在现今世界,如果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依然是利用物质消费手段进行促进,那么就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消费方向向良性方向发展,能够使物质消费逐渐向精神消费转变和发展,让精神消费取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低碳经济丰富了经济学内容。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与低碳经济相关工具。比如碳交易、碳期货及碳货币等方面。而且这些概念都得到较为成熟的发展,而且还得到不断的丰富。并且相关的经济学科也对低碳经济相关工具进行重点研究,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经济学内容。
3.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并随着低碳经济衍生的相关理论,都是国际经济的主要部分,将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行有效拓宽。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济学之间有效相应关系,经济学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在对国际经济学进行研究时,可以利用相关理论,对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本国的国家收入和支出进行平衡,建立完善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保证贸易金融体系能够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融合在国际经济学体系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4.低碳经济合理解决了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在交易环节中,为了减少交易中的各项支出,利用低碳经济理论通过界定产权的相关办法减少支出。在交易支出中,政府机制会受到限制,无法发挥处于更大作用。在处理各国之间的温室气体环境问题时,并且温室气体也无法界定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环境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低碳经济中的相关工具,比如碳交易、碳贸易及碳关税等工具,对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总结
在低碳经济研究中,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时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保证低碳经济具备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分析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时,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丰富经济学内容。并可以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解决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在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研究中,可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商丘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资源与环境,2011,36(07):556-559.
[2]丁斯奥.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探索[J].商业经济,2013,34(02):113-115.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78-01
一、低碳包装设计概述
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低碳包装设计的概念也被设计界提出,并逐渐得到了推广。具体来说,低碳设计指的是:设计师将产品包装的各个设计环节中的碳排放量,例如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加工过程、物流回收等控制在最低水准的一种设计方式。基于低碳理念的产品包装设计,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能量的低损耗及碳排放量的控制作为产品包装设计的前提,以产品包装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优作为根本目标,完成产品包装设计的所有流程。
目前,国际上对低碳产品包装设计的衡量原则以5R作为标准,其主要内容为:
(1)在产品包装设计中降低材料的用量:要求在保证产品功能和美观程度的设计基础上,尽量降低产品设计中的材料损耗。
(2)提倡产品包装材料的二次使用效率:提倡对使用过的产品包装进行二次回收,对其中能够再次使用的包装材料进行处理并继续使用,进一步减少资源的浪费。
(3)获取产品包装废料中的剩余价值:对不能二次利用的产品包装废料进行焚烧和降解处理,并从中获取材料新的价值。
(4)进行产品包装材料的再循环处理:回收并处理使用过的产品包装,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制作成新的产品用于社会生产的其他领域。
(5)在产品包装设计中降低能源损耗:要求设计师在整个产品包装的设计流程中,将能源节约摆在第一位,尽力避免由于资源损耗所造成的能源浪费。
二、低碳背景下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在产品包装材料中进行低碳化处理
1.选择多功能的包装材料完成产品的包装设计。例如,巴西Bobs快餐品牌店在2011年新推出的汉堡包食品包装设计图,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决定使用一种“可食用材料”来包装汉堡,从此人们可以不用打开包装,直接涂上番茄酱一口咬下去,同时此举也产生更少的垃圾。这种针对食品的多功能材料包装设计,可谓低碳包装设计的经典范例。
2.选择低损耗、轻量化的材料完成产品的包装设计。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尽量采用低损耗和轻型材料,并通过科学改进及合理的结构设计,实现产品包装质量的高可靠性和高强度性。如可口可乐公司旗下著名饮用水品牌——“冰露”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的低碳饮用水包装设计实物图,该包装由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采用了高科技环保轻量材料构成,瓶身重量仅为9.8克,重量降低了35%,相应降低了35%的碳排放量,此外,瓶中的饮用水被喝完后,瓶身还能够轻松扭挤,节省70%以上的回收空间。
(二)在产品包装结构中进行低碳化处理
1.采用减量化的产品包装结构设计理念。通过对产品包装外形结构的合理设计,实现产品内容与包装外形结构的合理配比,从而实现低碳化设计的效果。例如披萨饼的外包装,如采用八角形的包装盒则比采用传统方形包装盒要节省15%的包装原材料,即减少了15%的碳排放。如此减量化的包装设计处理,使得碳排放得到了合理地控制。
2.采用多功能的思想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应通过合理的包装结构配比,使产品包装在发挥基本功能之余还能产生其他作用,使得包装材料得到二次利用,避免丢弃造成的碳排放。例如Yves Behar公司设计的儿童饮料包装外壳,儿童喝完瓶中饮料后,瓶子还能成为全新的智力玩具。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