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危机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司金融危机解决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司金融危机解决方法

篇1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1.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篇2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篇3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64-05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2008年3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有着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另一家面临破产清算危局的证券业巨头美林证券公司,则以约500亿美元的“甩卖价”被美国银行收购 (500亿美元相当于美林2007年初价值的一半)。在短短的6个月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华尔街是美国金融业的基础,两大金融巨头同时轰然倒塌,震惊了世界。世界各主要股指应声跳水。然而,坏消息远不止如此,2008年9月16号美国政府提供850亿美元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9月25号摩根大通公司以19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华互银行)的部分资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华尔街风起云涌,成为继去年次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严重的动荡。“这是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如此评价[1]。无论从规模、影响程度还是持续时间上,格林斯潘的评价都显得不过分。“华尔街 9・11”不仅戳破了一个硕大的金融泡沫,更将美国金融业的荣光与傲慢一扫殆尽。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在全球蔓延,并开始对实体经济进行伤害。

要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还要从其前身――美国次债危机谈起。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过程中,根据借款人不同等级的信用水平,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条件,美国房屋贷款分为三级:①优级(prime loan)、②近似优级(ALT-A)、③次级(sub-prime loan)。优质抵押贷款指借款人的FICO信用积分 达到620以上、DTI比例低于55%、LTV按揭成数比例在85%以下的贷款;低于此标准的抵押贷款则称为次级抵押贷款。

2001年,布什政府为替代网络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将房地产业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发展,其中,把主要满足占人口多数比重的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阶层)的住房需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同时,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不含次级贷款)的合约利率也从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2]。宽松的政策和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那些无法获得优级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大量通过次级贷款购买住房,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和信用等级较高的购房者也利用次级贷款融资。首先,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了购房者借款买房的动机,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美国房屋价格强劲上升。美国房屋价格从1995年开始逐年提高,上涨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涨速度急剧提高,同比增长最高曾超过15%。其次,上述政策直接导致房屋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2003年达到40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2006年起,增长放缓。次级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近15%。最后,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了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或避税等因素,这些机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即次级贷款证券化。2001年以后,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飞速发展[2]。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一年内维持不变。与此对应,房屋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达到 6.7%。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形成压力。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3月,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随后明显下跌。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l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 2l%,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韦加斯下跌了 23%。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3]。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则爆发了次债危机。

次级贷款危机引起次级贷款发放机构以及相关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投资者的损失,这些信息反映在这些机构的股价上,且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对股市造成冲击,而且这些机构可能是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场,加上各国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冲击波及到其他国家的股市。同样,公司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也与之产生联动。因此,次级贷款本身的风险使得危机]变为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探析

这次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还在不断蔓延中。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造成泡沫经济,最终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危机,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导致过多的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崩盘,并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的配置无效率。那么造成这次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正是市场配置失灵以及政策制度设置的偏差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

微观经济理论阐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使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虽然,1945年~1973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资本主义都占支配地位。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于危机中的滞涨问题束手无策,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①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②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 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③社会福利急剧减少。④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 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⑤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⑥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4]不管是管制的资本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都笃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但是,事实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并不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市场失灵的状况时有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一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此外市场调节往往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运行失衡。市场调节也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共的收入分配,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对经济系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调节造成分配不均、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工人和工会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缺乏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应政策和计划,导致工资不升反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有关研究统计,西方国家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l%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l‰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资本收入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有效消费需求。

其次,西方经济学早已论证随着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厂商的利润却不断下降,并趋向于零。而马克思早就提出,资本家活动的动力是获取利润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得每一单个资本家不得不在两个方面进行搏斗:一是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剩余价值而同工人进行斗争;二是在流通过程中,为以利润形式实现剩余价值而同其它资本家进行斗争。不管是何种斗争,最终都迫使资本家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上升,利润率不断下降。此外,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和贫困在劳动者一方积累,促使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厂商的产品积压,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率。对发达工业经济体所做的研究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润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至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反复出现了突发的复苏。但直至2000年,利润率仍未升回到在“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在经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维持着资本主义最长的一次繁荣的那个水平。利润率在美国的最高点是在1997年左右达到的,但这个最高点仅仅比1973年~1974年的战后首次大衰退开始之时的利润率水平稍高一点[4]。正是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极大制约了厂商对生产进行投资,进而投资需求不断减少。

马克思很早就曾指出过,只有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卖出去,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正常运转。这只有在人们支出商品的所有收入――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但是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下,由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家没有对利润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劳动者的工资却相对于资本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社会的总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总有效需求不断下降,因而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源[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政府进行干预,鼓励资本家支出他们的储蓄――途径是改变税率和利率,这使得投资对于企业而言更为有利可图;或者是政府借钱自己进行投资;再或者是向消费者发钱,鼓励他们进行消费。这些方法在短期内偶尔起到了作用[4]。但是,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具有内在的限度。政府借的钱最终必须要偿还。否则币值会下降,通胀随之而来。如果以向利润征税来偿还支出,这会削弱对投资的激励;如果向消费者征税来偿还,这会降低他们的购买力[7]。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没有从社会根本制度方面从社会关系方面去铲除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再次积累爆发,再加上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滥用,引发了通货膨胀。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滞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产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劳动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他们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而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不适应这种消费模型,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质押;而后是本世纪的前五年,拿房产质押。特别是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美元,来变相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款,为其超额消费买单。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私人部门债务占GDP之比急剧上升,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354%,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从2001年起也急剧上升,在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超过之前的39年的水平[2]。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8]。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资本家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通过两个渠道: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市场秩序,在全世界范围内猎取利润,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金融化向全世界转嫁这一利润率危机。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本质原因。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所以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鼓励竞争,鼓励各种创新。在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的状况下,在投资需求不足,大量资本需要寻求新的利润点的状况下,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重要资源等资产投资市场无疑成为最佳的解决工具。拥有大量资本的银行机构无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增长,所以银行具有了制造各种资产市场泡沫的内在动机。所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低利息的货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鼓励金融创新,放任市场的自由竞争。

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上现代金融市场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对此监管缺位,则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是造成次级贷款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之一[9]。另外,由于对次级贷款借款人缺乏统一的界定,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级贷款的法律,只在“掠夺式贷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义下监管,成为次级贷款市场的另一制度缺陷。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流动性差,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为此定价,只好在一定假设下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10]。事实上,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贷款及其债券的评级出现了严重缺陷,使得其评级结果大大偏离了贷款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总体说来,当前金融市场定价主要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收益,但是预期收益的惟一成本就是不确定风险,由于市场体制的缺陷,未能对不确定风险成本进行内化,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导致市场的失灵。

总而言之,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以及一些制度偏差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由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一步引起厂商利润率不断下将,制约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动力。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一是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予以支撑;二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因此,采取了低利息等政策,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实现。最终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再加上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缺失,进而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过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造成泡沫,并进一步]化成金融危机。具体的发生路线的直观解析见图1。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利润率下降,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途径有三个: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点本身是没有错误,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要重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市场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利润危机;②从产业角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这一点本身也是没有错误,但不可能依赖独立于生产性行业之外的投机的市场,而应该更多地在生产性领域或者服务于生产性领域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③要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需求,以增加厂商利润。

2.关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动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鼓励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而应该是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从社会根本制度层次,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解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要以市场分配为主,政府政策为辅,来调整劳动者收入,增加劳动者收入,进而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3.关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一些新兴的市场工具创新下,要特别注重新兴行业市场的体系完善,特别要注意风险等成本的内化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特约报告员.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J].时事报告,2008,(10):8-20.

[2]曹红辉.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EB/OL].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网:.2008-12-22.

[3]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2-34.

[4]克里斯・哈曼,嵇飞译.次债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7):17-23.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141.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3-485.

[7]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嵇飞译.次债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7):10-17.

[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53.

[9]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三季度 [R/OL]. pbc.省略/huobizhengce/huobizhengce/ 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2007-11-08.

[10]赵江波.解析“次贷危机”中的CDO[J].决策&信息,2008,(4):13.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ing1,Chen Xu2

篇4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从2006年初开始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导致股市剧烈震荡。这场因“次贷业务”引发的金融风暴,目前已经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全球经济正步入衰退。这场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界人士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企业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特别是对于金融机构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的和“不合理”的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进一步加剧经济震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所以,救市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修改目前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美国参众两院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公允价值,真的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一、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对于公允价值,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美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的市场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出的价格。”(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IAS2:《存货》)

(二)公允价值使用的意义。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预防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金融工具总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投资者只有准确地认识市场价值的走势,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例如,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金融机构利用会计计量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掩盖问题贷款。由于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的判断失误,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引发金融危机。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使得投资工具价值得到公允的体现,合理的反映金融市场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在吸取那次危机经验,为了预防金融市场风险而引入的。

2、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相关性和有用性。财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进行会计计量时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交易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而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从合约的签订到实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合约不经履行,成本就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历史成本入账(按照某一时点上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入账),而且入账价值保持不变,就不符合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特征,违背了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原则,无法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虽然,公允价值被引入会计准则即伴随广泛的争议,但是从风险预防与财务信息质量控制的需求出发,会计计量原则的主流是肯定公允价值的。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界人士提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但是,从二者关系上看,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公允价值只是“温度计”,而金融工具价值好比人体温度,前者只能“如实反映”后者的高低,而不能决定其高低。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真实的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做到信息透明性。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认识目前的问题。所以,如果因此次金融危机而改变会计准则,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正如一个人发烧,我们藏起体温计,而不去服药,不能自动退烧一样”。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这种虚假“健康”信息,最终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崩溃,使经济陷入长时期的衰退。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信用消费监管失灵。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的房贷市场爆发危机所引起的。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超市购物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信用消费在美国非常普遍。特别是一些大宗商品交易,消费者都是分期付款,例如房地产消费。但是,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当他们通过信用消费买房时,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到危机爆发前,大约有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房贷金融机构放松了对购房贷款业务的监管,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通过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很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大量涉及到次级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失控也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十多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规避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创造了大量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在美国次级贷款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次贷机构为转移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通过“风险转移”的方法,将次贷业务转化为证券再卖给投资者。次级贷款机构大约将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与此同时,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放松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与监控,使得“AAA”的信用等级的次贷债券泛滥成灾;以及投资机构的监管手段远远滞后于次贷投资业务的发展进程,使得投资机构也失去了对次贷业务风险的敏感性。但是,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只是被拆来拆去、换来换去卖到了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在这过程中,不但没有使得社会实际财富增加,反而使得本来只是存在于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伴随着次贷债券的投资行为,被传导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引发次贷风险被无限扩大。所以,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在危机四伏的金融世界里,“蝴蝶效应”引发毁灭性的全球性金融灾难。

(三)通货膨胀。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时代结束、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陷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只是单纯的以降低利息方式去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又在市场上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投资市场”来代替“网络经济泡沫”成为推动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但是,这种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反而造了一个更大的泡沫。

在美国政府长期政策扶持、美联储长期的低利息政策,使得美国房地产投资市场迅速发展,刺激社会消费激增。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危机逐渐被积蓄起来,投资市场流动性过剩,引发社会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政府被迫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得次级信用贷款者还款能力下降,大量的次级贷款无法收回,引发次贷机构的倒闭与次贷投资业务的亏损,形成此轮金融动荡。

事实上,此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贷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对购房贷款资格监管引起的。在美国宽松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下,在房地产市场上形成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成为了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当“次级抵押贷款事件”暴发后,冲击波传导到了“次级债券”,又引爆了“次级债危机”。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于次贷危机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导致的。恰恰相反,应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提高会计准则在揭示、控制风险方面的功效。

三、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

现在的金融危机原则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在投资风险膨胀的今天,公允价值计量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让管理层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金融危机的解决只有从危机本身产生的根源来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一)恢复市场信心和信任。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次级信用贷款者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引发的,是金融市场上的信贷出现了问题。信贷一词来自于信用和信任,在借出资金时如果没有把握收回,金融市场就会失灵和信用市场就会失效。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在于诚信而是我们不知道资金真实的缺口,公众会失去对市场的信心与信任,缺乏投资信心,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解决方案则在于恢复信心和信任。

1、建立存、贷款担保制度。政府为中长期存、贷款提供担保,以缓解银行间的惜贷与存款者挤兑气氛,缓解公众紧张的投资情绪,保证市场的流动性。

2、金融机构重组与政府持股。通过资本重组及其他“适当手段”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整合金融市场的资源。政府将以购买优先股方式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提高金融机构的质量。

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自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二是强化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协调。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然而,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是各自为政,监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本国国内因素和利益考虑。为保证国内利益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与协调。

(二)政府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一套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贷款回收监测为辅的风险预警系统,监管部门根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高低与贷款回收情况,把金融机构划分为几种状况,监管当局据此采取不同的预防性监管措施,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风险和危机的控制。

监管部门根据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责成金融机构的资本在低于规定标准时采取内部的纠偏行动,以改善金融机构资本状况。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施早期救助,避免金融机构破产,降低金融风险。

篇5

一、引言

08年爆发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现在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小。回头总结国内钢铁工业面临的问题正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占据重要地位的行业,对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制造行业的上游原料供应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钢铁出口也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

根据我家统计局最新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粗钢产量为56784万吨,同比增长13.5%,我国钢材产量为69244万吨,同比增长18.5%,生铁产量为54375万吨,增长15.9%(stats.省略)。中国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要比第二、第三、第四三个国家产量之和还要高。随着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使得钢铁行业资金链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钢铁行业在中国的地位日益上升,首先由于中国的钢产量居高不下,中国钢铁行业消耗的能源量非常大,影响上游的国内能源企业,对国内的能源需求很大,造成了中国的每一美元GDP中,能源的消耗量居高不下,中国现在GDP的发展规律就是以大量的能源来交换告诉发展的经济,随着中国经济消耗的GDP的数量日益上升,中国的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其次由于铁矿石供应大量依赖国外进口,所以钢铁行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巨大,导致钢铁行业不够稳定,随着金融危机势头远去,中国在在铁矿石进口中的劣势又现,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绝对劣势,最近面对国外其企业铁矿石价格近乎翻番的增长,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最后,中国的钢铁行业,粗钢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非常大,粗钢产量与钢材产量的比例为0.82:1,缺少工业附加值,缺少精加工的程序导致国内钢铁企业虽然产量很高,但是利润率很低,同时对环境的污染巨大。钢铁行业的经营现状对中国钢铁企业的资金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铁矿和山东省耐火原材料公司四家法人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公司经营范围为:钢铁冶炼、加工,钢材、水渣生产、销售,许可证批准范围内危险化学品销售(禁止储存)、煤气供应及自营进出口业务。(省略)由于济南经营方向与国内大多数钢铁行业很相似,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济南钢铁的资金链也承受了巨大压力。

二、金融危机下钢铁行业资金链现状

所谓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良好运转需要的资金循环渠道,是指现金――资产或产品――资金的循环过程。企业想正常运转,必须保持资金链的通畅。资金链的流通速度低,现金积压轻则导致企业失去获利的机会,重则导致企业破产。中国的钢铁企业要健康的发展,必须打造良性的资金链,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行业竞争力。由于大中型钢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所以良好的资金链的打造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金融危机增大了钢铁企业的资金链的压力。

1.铁矿石供应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大

由于中国本土大多的铁矿石品质不能达到现行的应用标准,中国钢铁行业的铁矿石大多要从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进口铁矿石。但是近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激增,中国海关总署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总量达6.28亿吨,相比2008年4.436吨,同比增加42%(customs.省略)。铁矿石的进口激增导致中国钢铁行业在铁矿石谈判中更加被动,将更多的受到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组成的铁矿石三巨头的更多加价压力。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customs.省略)。铁矿石价格由于中国的旺盛的需求,即使在经济危机时也没有明显下降,在这个经济的影响渐渐减小的时候,铁矿石的价格更是进一步蹿升。

由于三大铁矿石公司进行串联,所以现在国内依靠进口铁矿石进行生产的企业大多受到铁矿石价格的影响,铁矿石价格现在成为导致中国钢铁行业成本激增的最重要的原因。

济南钢铁公司的铁矿石也来源于进口,这点使济钢集团的成本大量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资金只能购买更少的原材料,济钢集团必须将资金更加的集中到购买原材料上来,这就必然导致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升级的资本相应减少。

2.煤炭价格上升

金融危机到来之前的几个月,煤炭价格达到一个顶点,这一段时间钢铁行业的成本极大地提升。又由于煤炭价格的变动程度很大,所以钢铁行业企业大多不大量囤积钢铁成品。由于煤炭价格上升,导致资金链的周转速度减慢。

3.企业效率低

中国的钢铁行业的企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焦国华、江飞涛、陈舸等几位学者采用对国内57 家钢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行业中规模经济的现象并不明显。

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含量偏低,国内钢铁企业大多进行粗钢加工,前文已经说过,粗钢的产量占钢材总量的大多数。作为初级加工的粗钢生产,其利润率是很低的,相比于日本等国家的钢材精加工和精密仪器的制造,中国的钢铁行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日本平均水平。同时代价也是很高的,由于国内钢铁行业利润来源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人口红利以及不太严格的检验制度,钢铁行业对国内环境的污染也是很大的。

还有,中国钢铁行业机械化水平低,随着中国平均工资水平的上升,钢铁行业的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由于国内工人福利水平上升,工人的非工资薪酬增加很快,随着这种趋势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愈加明显。

三、建议解决方法

钢铁行业的资金链在经济危机下,面临很多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循环速度下降和成本上升。笔者通过走进济南钢铁进行实际调查,结合实际进行总结,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法。

1.国内钢铁企业购买矿石时组成联盟

钢铁行业在国际采购时曾出现国内企业与矿石企业私下达成交易,损害中国钢铁企业整体利益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力拓实践之后,中国钢铁企业正在逐步建立整体联盟模式,这样能够尽量增加钢铁企业在铁矿石市场上的筹码。

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相互持股的情况,济南钢铁集团股份中有很大比例是由国内其他钢铁巨头持有,利用该优势,济南钢铁业应该积极组织并参与铁矿石购买的攻守同盟,以求增大在铁矿石购买中获得的利益。

2.促进产业升级

首先,促进进行钢铁进行深加工,初步加工到粗钢之后,引进或者创新高级的生产供给,进行生产精密的钢材和精密仪器,促进钢铁深层次加工,增强利润率,同时降低了对于铁矿石的价格弹性,将主动权留在自己手里。

其次,适当增加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是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机械化程度就更要高,企业进行合理地计算,运用科学方法计算人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以初始投资代替细水长流的工人薪酬。从长远上降低企业的成本。适当的减少工人冗余,济钢这样中等水平的钢铁企业,却要养活2万左右的职工,企业负担过重。

3.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

在经济危机时期,钢材的需求量下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生产力,适当的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进行其他可以生产的其他产品的生产,例如过去利润率比较低的产品,现在可以进行生产,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人工和生产能力。进行差异化生产,旺季的时候全力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淡季生产附加值相对少的产品。

济钢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生产能力,按季节调整企业生产能力,比如旺季的时候将小批的运量外包,淡季时候则运用公司自己的运力完成。

篇6

1、研究的背景

2007年-2009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次危机又名金融海啸与华尔街海啸。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2008年9月份失控,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金融业的危机渐渐导致了其他实体经济的衰退,对国际贸易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出口公司要么停产,要么直接宣告破产。面对这样的难以预知的危机,江苏省服装出口业也经历了一场极其残酷的考验:2007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49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73亿美元,而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江苏省服装出口形势出现衰退。此时,作为全国服装出口的龙头,提升服装出口量显得极为重要。

2、服装出口贸易概述

2.1出口贸易的含义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

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订立合同阶段;组织货源阶段;履行合同,处理争议阶段;核算效益,总结得失。简单来说,可分为报价、订单、付款、备货、包装、通关、保险、提单、结汇这几个流程。

2.2出口贸易的特点

出口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说,它的交易对象不一样,顾客主要是国外客户,量相对较大,程序相对繁琐,信用在交易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纷争的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仲裁,而国内则大多通过诉讼来解决。

与进口贸易相比,出口贸易是售出产品,需要罗列产品的优势,并且需要主动寻找买家,如果买家拒收,则有可能人才两空,承担有比较大的风险。

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顾名思义,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也是全国服装业出口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低廉。我国的劳动力先对低廉是造成服装成本低价的主要原因,这也为我国服装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就在于大部分产品的质量不高,往往会存在掉色、退毛、缩水等问题。再有就是,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的程序虽然较以往有所简化,但仍过复杂,这就造成其通关时间变长;由于江苏并非沿海城市,其运输时间也稍长。

3.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机会分析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逐步加强给江苏省丝绸、旗袍等服装的出口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良好契机,相关企业可抓住此次机会,加大丝绸、旗袍等服饰的广告力度,从而提升江苏省整个服装业的出口量。

3.4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威胁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在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后,出口量明显萎缩,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抗风险的能力偏低。

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品牌的强势竞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导致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

4、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经过分析发现,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并进行了分析。

4.1利润率降低

江苏省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目前普遍面临一个问题:企业的利润率降低,均值为4.04%,而我国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则为8.9%。利润率的降低直接导致许多企业相继歇业或者倒闭。

利润率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结算货币的贬值、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原材料与工人工资的上升。

4.2流动性资金缺乏

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有所加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 3月18日宣布年内第3次、2010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已上调至20%。信贷紧缩,企业可贷款数量减少,短期借款是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数量减少,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生产量下降、员工工资难发等问题。

4.3订单减少

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08年江苏省全年服装出口额为173亿美元,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下降约8%。江苏省出口的服装中,大部分为普通服装,面向国外中下、低收入人群,价格十分便宜,往往几美元便能买到。低价格占领市场,靠的是低价格,但量必须上去,利润才可观,生存能力才足够强。

4.4抗风险能力过低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江苏地区大批服装出口企业倒闭,要么老板跑路,要么申请资产清算。这些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且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经不起一点风浪。事实上,加在我国纺织品服装身上的不仅是特保措施,还包括技术贸易壁垒、SA8000以及原产地标准等非关税壁垒。

5、相关的对策研究

5.1改变支付体系与进行资产整合

人民币的升值为其成为国际化货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贸公司,特别是服装出口企业,为防止人民币升值给其带来的利润损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或者选择其他一些汇率相对稳定的币种,如英镑等;在外汇市场上做好风先防范,如购买一份远期汇率合约;在签协议的时候,规定固定汇率,或规定若汇率发生大幅变动,则货款提升或下降。

资产整合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人力成本。

5.2扩宽流动资金面与借贷通道

面对目前的紧缩政策,企业不可能去改变这一现状。可以用长期借款来弥补短期的流动资金,也可从民间借贷方面入手,现在的投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班林立,可选择其中一家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另外可计提风险准备金,以备流动资金不足之需。

5.3提升综合实力

篇7

贾通志(2011)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贷款的新出路,清收并盘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原本只是信用风险,但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何自云(2010)深入研究了不良贷款对中小企业的不良影响,他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容忍度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加重。孙浩然(2011)提醒我们正确看待不良贷款的“双降”,对其内在的隐患提高警惕。谨防因不审慎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扩大、将不良贷款挪用于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以及风险集中等导致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影响银行的有效经营,从而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国内对不良贷款的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不良贷款警戒率、不良贷款定价模型以及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蔡中华,白学清等(2008)计算得出我国实际不良贷款额,并进而计算出我国实际不良贷款率,再与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比较,分析我国不良贷款的真实风险。谢冰(2009)分析了7个宏观经济因素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会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的结论。综上可见,在定性研究方面,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已经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定量方面的研究则颇显不足,尤其是在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上,大多停留在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如GDP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等,没有考虑到借款人自身的因素。借款人贷款数额、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资金成本等都因素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生成。同时,国内学者对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并分析不良贷款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研究设计与模型分析

1.测度方法与变量选择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借款人因素进行研究:企业景气指数、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或贷款数额(还款能力)以及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即主要考虑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违约可能性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则会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额;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者是贷款利率较高都可能导致违约,从而提高不良贷款的发生额。在剔除了存在自相关以及不显著的指标后,本文选取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两个指标,与不良贷款余额进行计量检验。各变量界定如下:不良贷款余额(亿元):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其本质是银行经营中的一种潜在损失或者成本。按照贷款的“五级分类法”划分,可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将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种贷款称为不良贷款。金融机构各项信贷供给(亿元):主要指金融机构发放的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中长期贷款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企业景气指数:又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用纯正数形式表示,以100作为景气指数临界值,其数值范围在0—200之间。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不良贷款数据自2004年开始对外公开,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04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3季度,样本对象为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数据为不良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供给以及企业景气指数的季度数据。数据至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中国银监会网站以及中国金融年鉴(2004年至2011年)。表1不良贷款余额、信贷供给和企业景气指数。

3.实证分析(1)协整检验为了让变量之间更好的拟合,本文采取了对数的形式。LNNPL、LNEBI、LNCL分别是不良贷款余额、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的对数。首先做回归分析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注:LNNPL、LNEBI、LNCL分别是不良贷款余额、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的对数形式通过单位根检验,可看出LNNPL、LNEBI以及LNCL三者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一次差分系列是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可以对他们做协整检验,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的关系。表3协整检验结果从协整检验的结果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2)自回归检验不良贷款可能受到不良贷款前期余额和前期信贷供给的影响,因此,将其滞后2期值作为自变量;景气指数是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因此,也将其滞后2期值作为自变量,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自回归得出以下结果。LNNPL=0.054LNNPL(-1)+0.239LNNPL(-2)+2.067LNEBI(-1)(0.21)(0.89)(2.47)-0.21LNEBI(-2)+1.12LNCL(-1)-2.106LNCL(-2)+9.581(-0.21)(0.61)(-1.08)(1.87)注:括号中的是t值,5%水平的临界值为1.96从自回归模型的t检验结果可知,前期不良贷款额、前期信贷供给对不良贷款没有显著影响,前期企业景气指数对不良贷款有显著正向影响。(3)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了解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根据AIC、SC和HQ准则选择滞后阶数为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下:表4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的水平上,企业景气指数是不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10%的水平上,信贷供给是不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1%的水平上,企业景气指数是信贷供给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企业预期经营状况良好,从而增加了贷款需求,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长,因此,究其原因,不良贷款的产生可能源自于企业家过分乐观的预期,也可能是因为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不善。(4)回归分析对不良贷款余额与企业景气指数、信贷供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LNNPL=18.98+1.40*LNEBI-1.34*LNCL+0.20*D0708(11.39)(4.84)(-24.10)(4.09)R2=0.96F=230.77P=0.00注:括号里的为t值,在5%水平上临界值为1.96其中,LNNPL为不良贷款额的对数;LNEBI为企业景气指数的对数;LNCL为信贷供给的对数;考虑到2007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设置虚拟变量D0708,2007年1季度到2008年4季度为1,其余为0。回归结果表明,括号里面的数值表示的对应截距和解释变量的t值,均大于1.96,回归结果显著。同时R2达到96%,拟合结果较好。不良贷款与企业景气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景气指数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额变动增加(或减少)1.40%。同时,不良贷款与信贷供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信贷供给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就减少(或增加)1.34%。虚拟变量与不良贷款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2007年~2008年之间,由于某些原因,一个时期内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增加0.20%,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结果分析

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和企业景气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李宏瑾(2008)曾说明的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一致。通常我们会认为经济的繁荣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和更强的还款能力,从而伴随着不良贷款的下降。然而,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原则,经济越好,不良贷款率就应该越高。经济繁荣时,企业扩大融资来扩大生产,银行放松警惕扩大信贷,不良贷款额就会上升。相反在经济萧条时,银行紧缩银根,对贷款人的信用水平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不良贷款与信贷供给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通常我们所认为的信贷扩张会引起不良贷款增加的结果相悖。我国自2004年以来,不良贷款额总体上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后,不良贷款急速下降,而信贷数量一直保持上升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赵洪丹、丁志国和赵宣凯(2009)认为不良贷款额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在统计局里显示的不良贷款是经注资、剥离、清收之后才登记上去的,因此数量明显比实际的少。同时,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母数值,即信贷供给,从而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不良贷款率在2008年第4季度之后急速下降,因此出现“双降”现象。但实际上不良贷款是从银行的账面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真正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处理实际上非常的少,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在我国不良贷款与信贷总额是负相关关系。最后,D0708虚拟变量与不良贷款是正相关关系,表示在2007年初到2008年末之间,不良贷款显著上升。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重创,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

三、不良贷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02-02

金融创新好比一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能在金融产业中起到传统避险工具所无法起到的保值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市场参与者遭受到严重损失,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如何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本文对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述评,并指出其中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学术动向。

一、研究文献述评

1.金融创新的动。金融创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归纳起来,以往学者主要集中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因素是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自由的环境。第二个因素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而进行各种金融创新活动,来降低风险成本与损失。第三个因素是随着全球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金融需求日以多样化,迫使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

在第一个因素中,辛树森对突破金融管制的历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他提到,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融管制结构和内容逐渐显得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金融集团的形成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金融集团不受传统银行的法律管制,避开许多严格的监管约束业务发展迅速;金融创新也包罗万象。爱德华·肖和罗纳德·李金农都对当时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要想获得理想的经济发展绩效,就必须打破金融抑制。第二个因素中,李玉泉提到理性人厌恶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人不愿意承受风险。也就是说,平衡风险与回报是金融机构赢得客户、取得利润的关键,为此,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增大企业的价值惠泽个人投资的效益。第三个因素中,许会彬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前,商业银行是政府的重要监管对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机通过金融创新来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随着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蚕食,迫使商业银行一方面游说政府放松管制,一方面不断进行自卫型金融创新活动。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套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小说里的一段话来描述金融创新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爱他,就让他沾沾金融产品,因为它是天堂的魔法石;如果你恨他,也让他沾沾金融产品,因为它是地狱的敲门砖。而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相关研究中,郑惠文指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很多时候,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姚宏提到,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过度的金融创新为迎合投资者的需要越来越脱离传统的金融业务支持,原生金融产品的风险通过这些金融杠杆被放大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原本为了避险而存在的金融创新反而成了风险的策源地。

3.风险防范的相关研究。对于应该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李玉泉指出,应该注重控制金融创新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监管,并且提到巴林银行对其证券交易监控不力,是导致1995年巴林银行巨额亏损直至倒闭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的依法监管、行业的自我约束管理、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是整个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对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刘莉指出,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任何一点都不能疏忽,秉承“谨慎、全面”的原则进行金融监控是至关重要的。姚宏建议金融市场进行时常的环境扫描。然而,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创新、不断发展的行业,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风险的触点,更需要进行频繁的环境扫描。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政府政策的出台往往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果能在成功解读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就能及时抓住风险中的机遇,至少可以保全自身。朱巍提到,要加快金融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金融立法。王玉琴提到,在金融风险有预症的时候,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自信心就开始了徘徊和迷茫,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应尽快恢复人们的市场自信心,正如总理所说的“信心是最重要的,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在中国,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专家主张趁此机会开拓国际市场,大举收购国际知名金融集团。这样的做法恰恰应了沃尔特·巴杰特在《漫谈爱德化·吉本》的描述:在一些特定的时期,总有许多愚蠢的人拥有许多愚蠢的钱。每间隔一段时间,这些人的资本——我们称之为国家的盲目资本,出于与当前的不一致的原因,特别巨大而冲动。它在找人吃掉它时,出现了“资金灾”,当它找到某个人时,出现了“投机”,当它被吃掉后,出现了“恐慌”。然而,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并不能阻挡金融国际化的脚步,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是如何运用水,如何建造舟。总之,金融创新宜采取“控制风险先行,稳步拓展业务”的策略,切忌急躁冒进。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研究的各种文献中风险防范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风险防范的出发角度太片面,泛泛而谈。现有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整个金融市场的角度去分析风险防范的种种解决方法,集中在深化金融体质和政府法律监管这些比较层面的问题上,而没有对各个国家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只是一概而论,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体质和社会历史,它的解决方法也不同,即从更为深入具体的层次来研究风险防范的文献比较少。

2.目前,大多文献集中在金融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反应措施,很少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金融机构是一个统称,它涉及众多与金融相关的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典当业、租赁业等,同一金融风险对这些行业的影响是极其不同的。比如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于银行业的冲击是惊心动魄的,几乎命悬一线,AIG、美国国际集团、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公司等在此危机中几乎未做挣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次贷危机对证券业的影响却非常有限,危机之后,证券市场的调整是由于宏观政策的打压使然,其实与金融危机并无太大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每个行业所受金融风险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即从单个金融机构应对金融风险、分析防范措施等更为深入的问题来研究的比较少。

3.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现在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仍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能够综合反映金融创新的条件约束、金融市场的内部规范、政府监管的深入程度,法律条文的控制力度等要求对金融创新如何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而这样的一个模型能把金融风险防范的各种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分析视角。

三、 未来学术动向

1.对金融创新风险的客观性进行分析研究。金融市场的交易既不是实物交易,也不是货款交易,而是以保证金为担保的信用交易,就其属性来说,是一种财务杠杆作用很大的交易方式,金融创新产品的价格稍有小幅度变动,就会引起投资价值的大幅度增减。同时,投机者作为金融市场中最活跃的力量,为了竞相谋取更多的差价收益,利用各种投资技巧选择和制造价差空间,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操纵市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由此,金融创新的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其形成因素之复杂、集中程度之高、危险之大是一般现货市场所不及的。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有重要意义。

2.对金融风险本质的研究。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细数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事件,我们似乎也可以将这句经典名言引申到各国的金融领域。当一国经济平稳运转时,其过程大致相同;然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经历各有特点。然而殊途同归,从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到经济崩溃,其实导火索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动金融体制本身的缺陷,同时人们的期望和市场信心受到冲击,可能久久难以恢复。回顾历史,在不同时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引发金融风险的始作俑者也有所不同,从商品到土地,从贵金属到虚拟货币,这些始作俑者在从古至今的不同时期引领着不同的人群走向同样地疯狂。现存的大量文献对每次不同始作俑者的研究可谓淋漓尽致,然而追寻其在不同历史舞台上的表现,也许我们可以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并将其归结为一处,即金融风险的本质。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尚在实践摸索阶段,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辛树森.许会彬.个人金融业务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姚宏.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 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4] 郑惠文.后金融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金融经济,2010,(3):14-15.

篇9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企业构成了我国主要的石油经济体系,三大石油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16.36亿美元、1,105.20亿美元、160.38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分别名列第17位、第24位、第469位。但是,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在经济总量、资源占有、赢利能力、经济规模、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2008年受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公益金与成品油倒挂(由于进口及国际油价的变动导致原油的价格高于提炼后的成品油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三大石油公司利润比上年下降了31.3%。石油企业物流就是石油石化产品(含天然气)从勘探、开采、炼油、石油化工到产品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发生的采购、仓储、运输等的物流活动。石油企业物流管理就是对上述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及协调。

二、我国石油企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目前的物流还不具备现代物流的特征,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储运,远没有赶上全国物流发展的态势。(表1)

三、解决方法

1、针对石油企业物流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1)树立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切实开展实施;(2)摈弃重视显性成本,忽视隐性成本的落后思想,将石油物流整个过程当成一个系统,不追逐单个元素的成本最优而是整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加快自身的物流业发展步伐,构建以石油石化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3)加快物流的硬件、软件建设;(4)制订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方案;构建供应管理库存物流运作模式,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强化物流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5)树立第三方物流的管理思想,立足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外包物流业务,逐步放开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多地采取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实现资源的整合、效益的最大化。

2、针对物流落后基础设施的意见。(1)充分利用经济政治机遇,将第三利润源切实建立起来。当前金融危机使石油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这个消停期整装待发,将是有潜力企业首要做的事;经国务院会议研究决议,物流业已成功进入了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这个良好的政治大背景,可谓现在对物流的建设将会是石油企业未来保持自身经济实力的关键时刻。一切都没定型,一切都可以从开始塑造,塑造的好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大投资替换、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立起我国石油企业物流体系;(2)石油企业应将竞争对手当作合作伙伴,针对外来威胁,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合作,构建整体的国内石油物流体系,消除“大而全”、“小而全”,“诸侯割据,自成体系”的局面,建立联合采购、运输、配送、仓储基础设施和联合信息系统,强调各系统资源的整合,发挥供应链中各环节的集合效应,各企业对库存物资和自有车辆可以进行有效的调剂与调配,从而形成互补,减少物资的库存和运能的浪费;(3)将我国较为丰富的石油物流资源经过整合使之产生“拳头”效能,并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实力,共同抵御外部竞争的冲击,为切实实施“做出去”战略提供可能。

3、针对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起到了内部沟通联系、引导协调、管理控制、缩短物流管道、辅助决策分析、支持战略计划和价值增值的作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要求BPR(企业流程重组)向BT(企业转型)发展,MRP(物料需求计划)向价值链管理的发展,DSS(决策支持系统)向VO-M2IDS(面向虚拟组织的人机智能化决策系统)发展,结合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在物流设施选址、物流路径优化等方面的应用,UML建模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销售时点系统(POS),电子数据交换(EDI)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从而实现石油企业的单证格式化、报文标准化、处理自动化、软件结构化、运作规范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

4、针对物流人才问题。(1)国家应颁布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物流专业的设置以及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提高;(2)企业应该与高校联手合作,投资于相关高校与其一起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级物流人才;(3)企业当前拥有的物流相关人才应根据自身需要将经验的积累与在职教育培训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4)国有石油企业应该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将真正的有能力的物流相关人才引入企业,促进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前景展望

可以想像在这个非常时期,如果以石油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能够得到好的规划和发展,收益和受益将是巨大的。物流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为经济恢复提供良好的后劲力量。现在结合国家振兴政策的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做出重大贡献;物流产业发展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优化配置物流领域中的各种资源,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效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对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唐立新)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一、前言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大约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达3,800万户。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除了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都有限。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要想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企业外部融资体制,即市场融资体制。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内因

1、中小企业素质普遍不高,信用观念较弱,信息不透明。我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企业将贷款贷来的资金作为自己资金使用,银行给这样的企业发放贷款就很难如期收回,导致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大型企业。目前,银行中的不良贷款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要想贷款常常得不到银行的支持。这也令中小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差。中小企业不能像上市公司那样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来直接融资。中小企业要想直接融资绝大部分要靠个人的能力私自解决,但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融资的结果往往也不够理想。如果向大的财团融资,如果对方看不见收益率及回报率是很少会把资金借给你小小的企业,而且现在民间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稳定,财团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其他的可以有所收益且风险小的项目中去,谁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就使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

3、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物,担保融资能力不足。无论什么企业担保或者贷款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中小企业的抵押品有一定局限性,除了土地、房产以及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等。所以,能贷款的数目也不是很多。当企业出现资金困难时,超过70%的企业选择通过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抵押贷款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形式,但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存在个体经营、私营经营模式的规模小、负债大、固定资产不多等情况,而且信誉普遍不高,这就使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产生了很多顾虑。

(二)外因

1、政府因素。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偏向于大企业以及国有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大型企业能够容易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得到资金,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却相应被提高了许多,中小企业要取得贷款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因此,这也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问题所在。

2、金融机构因素。企业可能会经常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在自身发展比较好的时候,银行可能会主动上门提供贷款,但当企业真正急需资金的时候,银行却用种种条款把企业拒之门外,虽然对银行这种行为表示愤怒,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也是盈利机构,它们也要计算自己的贷款风险和收益。所以,银行更愿意“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而且银行贷款时间效率很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多为临时性资金需要,对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但是现在的金融机构为了加强风险控制,强化了贷款的审批程序,程序繁杂,需要的时间也有越来越多,往往是贷款批准后已经错失了商机。现在我国缺少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原来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了。

3、信用担保体系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营担保机构受到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并且担保成本高,在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成本中不仅要支付银行的利息,还要支付各种抵押登记、办证、评估资产所花的费用,还有按银行要求参加的财产保险费用以及风险保证金的利息等,这也为融资带来了困难。

4、法律体系因素。我国法律相对来说很少有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很多法律条款也相对存在一些局限性。

三、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

(一)中小企业完善自己的能力

1、银行贷款始终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贷款难,并非银行不想放贷,而是由于企业信用缺失和市场风险太大,银行承受不起,所以企业自身必须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自己的信用,并尽可能将自己的有关信息透明化、公开化。

2、中小企业也需要将财务信息的透明和真实作为融资的基础工作,提升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整体的信用形象。

3、中小企业协会内的中小企业应加强互助合作,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先进的企业则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相互间提供贷款担保。

(二)金融机构应针对中小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银行该有银行家的胸怀和眼光,不能短视于目前的大企业和大项目,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1、商业银行需要多推出一些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创新产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如自然人担保贷款,担保可采取抵押、权利质押、抵押加保证三种方式;票据贴现融资,票据持有人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资金;应收账款融资等其他有效的融资方式。

2、对现有市场中已经成熟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全盘转型为中小企业银行。政府要支持中小企业,设立专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是各国通行做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本身就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对现有市场尚未成熟的政策性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业务领域内扩展其功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3、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结合我国的法律、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开拓道路。比如,加快创业板市场的正式推出,弥补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的遗憾;其他金融机构加强与中小企业协会、社会信用评级机构等的联系,推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服务。

(三)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1、政府要完善对自身的监管,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一己私利,限制对某些中小企业贷款,或者默许一些企业逃避债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况。如果发生以上情况都会对市场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2、政府应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加强对地方审计局及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做出正确评价。

3、我国政府可参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出台的法律,例如美国先后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小企业法案》等几十种法律,通过立法来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政府要公布一切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和程序,不能让这些政策给部分人权利滥用提供空间。

4、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引导,帮助建立中小企业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测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规范其信用行为。

5、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对整个经济环境做好引导工作,从行政手段、政府号召转向经济手段的引导,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四、总结

解铃还须系铃人,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自身要寻找突破口,要从自身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摸索出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困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综合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结构、银行信贷投向结构以及银企资金需求结构等多方面的矛盾,特别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这种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困境,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我相信经过政府、企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帮助,还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反省以及努力,从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局面一定会有所不同。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曙光,刘坚,刘家军.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J].经济与金融,2007.7.

[2]曹雯.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成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商业文化,2008.1.

[3]田清.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思考[J].安徽农村金融,2006.2.

[4]张卫国,冉晖,张琳.团体贷款: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新方式[J].经济导刊,2007.12.

篇11

一、明年工作计划

1、要有突破和亮点 突破,一般可以从今年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今年的主要问题已经在总结中分析清楚了,公司领导也早已看在眼里,要集中精力抓一个问题,虽然一个市场问题可能是成千上万,但是只要解决了一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正确的方法、严密思维、准确有效的措施努力在突破中创造出新的销售增长点和亮点。

   

市场、销量、品牌还需要厚积薄发,一年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上一个台阶,而且是说到做到了,第二年你再写这样的报告,领导就相信你,就能得到应有的支持。这样的市场年终总结报告是领导最愿意看到的报告,也是最具实效性的报告。   

2、要全面。将总体的目标任务分解成各个阶段、各个区域的子目标。将任务落实到人(经销商和对应的销售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好用表格、数据说明,力求仔细、认真、全面、准确。或者可以用附件的形式详细说明,但是年终总结一定是少不了明年的打算,如果公司的习惯是单独行文的,那么在报告里只要把简要的打算、主要的思路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3、要到位。目标需要有措施的支持,通过什么措施、配置什么资源,达成什么目标。先落实有把握的目标,期望达到的目标要另行说明,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让领导感到不踏实、不到位、不放心的感觉,自己也容易搞糊涂,误将理想当现实。

   

二、 当年市场工作总结

1、特别说明。若是成功的经验,对公司其它市场有指导意义的,需要简洁、生动的表述成功的典型案例或经验, 可让公司宣传鼓舞士气或在其它市场推广。若是区域市场运作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或严重的问题,需要对不足之处和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如网络构建问题、销售队伍问题、新产品开发问题、消费者沟通和启动问题等,要找出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分析清楚问题出在那一个环节段上,如广告促销火候不到,差几成。    

2、情况概述。客观地表述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要用数据说话。快过年了,公司又将迎来新的一年了,各公司都开始在做销售年终报告了,分享年终销售总结!

   

比如:今年 公司下达的 销售任务指标是多少,实际完成了 销售任务多少,超额完成任务或离任务的差距是多少,达到人均消费者多少,与去年相比增长率是多少,各项经用开支多少,完成利润多少。市场占有率多少,与去年相比增长了多少,产品见货率多少,是提高还是降低了。经销商 网络情况如何,a类、b类、c类各有几家,销售队伍情况如何等等。只报大账和特别需要说明的数据,不需报细账,否则成了数据分析报表。

   

3、简要分析。针对上述的事实(数据),简要分析其原因,是行业形势、竞品原因、公司政策、还是其它原因所致。

篇12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也越来越重。但由于政策的限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中小企业现存问题

2.1发展局面不容乐观

2.1.1创业条件难

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创业的门槛很高,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由于收入水平不高,所以一般人根本办不起企业。

2.1.2准入时间长

企业登记注册所需时间长,注册登记的审批环节复杂繁多,这可能会使企业失去最好的发展机会。

2.2融资困难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对于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一般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

2.3技术落后

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其竞争也在加剧,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其资金限制,并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革新,这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小,其经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2.4管理问题

2.4.1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上,一般都是老板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化,这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走向歧途,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2.4.2管理人员的构成很复杂

尤其那些家族企业,如:有和老板一起创业的,这些人的习惯性做法和随意性的工作态度很难改变。又有公司请来的技术人才,他们搞技术垄断,谁也不能管。还有老板请来的管理人才,这些人很想把企业搞好,但他们的号召力和权力又很有限。权利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各怀私心,这使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缺乏凝聚力。

2.4.3缺乏远期发展目标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有时只看到短期利益,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适当的规划,导致企业生命周期短。

2.5金融危机的冲击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加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逐渐陷入了困境。首先,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急剧萎缩,这使主要市场是国外市场的中小企业直接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其次,由于产品出口的减少,使得产品转为内销,国内的产品竞争力度大大加强,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艰难。

3、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3.1从宏观调控上分析

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国家应从制度、政策上予以扶持,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3.1.1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家已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如:“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融资难的问题。

3.1.2加大税收调控力度

中小企业在发展上一直处于比较弱的地位,国家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与扶持,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

3.2从企业内部分析

3.2.1健全管理体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即凝聚力对于企业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3.2.2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地发展下去,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必须要有恰当的发展规划。利益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但短期利益不能与长期发展相违背,否则将得不偿失。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范围、规模、市场状况等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如果仅仅制定长期目标也是不可取的,要将长期目标细化为每一时期的短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

3.2.3健全财务管理

资金少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调整资金的结构,力争用最少的资金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融资压力。

4、结束语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令人堪忧,要使中小企业健康长远地发展,必须要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共同治理,即国家要予以一定政策上的扶持,企业自身也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