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篇1

一、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现实需求

2011年7月7日,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审计署决定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以及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实行“关键岗位重点盯防”。会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今后,在对各级领导干部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审计署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项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二是突出关键岗位,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三是突出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加强对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经济工作岗位众多,其中不乏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在经济监督上容易被忽视,导致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案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关键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很有意义。

二、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认识不足

某些审计人员认为只对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才有意义,对级别较低的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毫无意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对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作用不大;审计过程中只偏重于审查家底经费,查看与经费收支有关的账目,对其他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一些人事部门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考核,在部门领导干部提拔、调动、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模糊,造成相关人员思想难统一,给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加了不应有的阻力。

(二)先升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展开

一些单位在部门领导干部升任更高一级职务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使审计工作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如实反映其任职中的情况和问题,将违背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该同志的升任已成事实,且担任了更高的职务,将对审计工作不利,审计结果也起不到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起到反映情况,摸清家底的作用。

(三)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制定不健全,结果难运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提升、调动、免职三类即将离开原岗位的负有经济责任的有关干部。由于这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审计的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而现行的审计制度在审计范围、程序、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没有明确区分干部离任的不同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各方的风险责任等方面也没有具体区分这三类情况的规定。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对提升的干部按规定的内容审计外,其他情况审计人员只是凭主观感觉和一些经验,导致审计内容不规范,审计结果运用效益差。

三、完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认清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正确合理考核干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用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反映部门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的工作情况。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可通过审计结果,正确评价干部。一方面为合理、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正确评价免职、退职的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2、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即将离任的部门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违法乱纪、贪污腐化行为的抑制,可以促进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改变某些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对部门领导干部既是一种预警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能促使干部在任职期间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廉洁自律的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

3、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接任人的工作顺利开展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实地反映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的资产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这将给接任人尽快适应工作、搞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接任人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全面了解新单位的家底及情况,总结借鉴前任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出现问题和失败的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二)着力提高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

1、选择合适的审计时机

采取“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办法,再决定某部门领导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相关职务,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由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这样可以避免被审计对象利用职权进行干扰,打消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利于掌握真实情况和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审计机关作出真实准确的审计结论。

2、探索创新审计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时间紧、内容多,审计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真实性,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一是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从银行账户入手进行审计。二是审计查账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查离不开审计查账,同时也可以采取其它审计调查方法。三是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在被审计单位自查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被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同时也要求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作出承诺。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

3、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1)审计评价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用实际工作业绩与预定的可考核目标对比的方法来评价被审计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主观努力所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其工作业绩的客观因素。

(2)应进一步明确提升、调动、免职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以便审计人员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区别对待,达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3)改革失误和要区别对待。改革失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而非个人主观过失所造成。是指某些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侵害国家利益,致使国家和公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审计人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区别两者的情况。

(三)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评价体系

1、科学确定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制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结合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以任期审计评价内容为基础,可以将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归纳为经济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两个方面。

2、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客观、公正之目的。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应主要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工输入标准及其审查结果,靠系统测评。

3、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基数指标法、绩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定位到干部任免的关键问题,评价结果要求准确、统一。为此,要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从诸多审计评价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来作为统一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的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范经济犯罪,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廉政制度,更主要的是要保障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当然,保障措施多渠道,比如纪检监督、职代会监督等,但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是保障措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审计监督不仅限于财务收支的检查,主要是从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为此,审计检查的重点由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

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 审计目的的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的评价,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

2 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还包括一些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来全面评价。其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3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离职前,对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效性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对任职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实行任期内审计,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保护企业负责人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财经秩序的稳步运行,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同时也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三是推进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其行使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其失职、渎职、越权和,促使其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是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民主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面,是对企业负责人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凡是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检查其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一言堂”现象,是否存在营私舞弊情况,有利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三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象

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数年,但仍有少数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管理方面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2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强现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

国有企业虽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但现实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局部公开,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有效评价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与提拔,涉及干部人事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很难有效开展和深入。因此,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2 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

审计工作在当前难以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情况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为此,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作为干部评价的主要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

篇3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基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与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审计重点前移。以风险为出发点。在风险审计中更加侧重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重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审计证据的内涵不断扩大,证据的来源更加科学化。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科学的证件作为基础的。尤其是重视外部证据。这样可以避免单纯依靠内部审计结论的片面性,规避审计风险;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在新常态下领导千部违纪违法行为更加隐蔽,所以对于集体经济责任界定存在难度。尤其是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发展。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审计结论。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分析程序。并且将分析程序贯穿于整个风险评估体系中。

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容易出现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真实性等相关事项评价后。出现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的损失以及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价值优势:

有助于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由于在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式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关系到党政建设。然而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不足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例如基于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而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可能会产生审计主体出现损失,例如领导承担主体责任的可能性。因此将风险导向应用到审计中可以清晰识别出审计风险点。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不合理的审计问题出现。

化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审计内容比较多,根据工作经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出于“被审计”的限制,它们往往不会积极配合相关审计工作。例如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关问询等采取故意拖延或者不理睬的方式。再加上审计人员数量的局限,使得审计工作量比较大。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则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与评价实现了高效审计。首先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进行审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不仅对领导任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且还关注相关风险的管理。根据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单位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审计关头前移,做到了主动风险规避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模型可以将各种风险点清晰的展现出来,以此更好的突出重点监督与管理。便于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例如将审计风险点展现出来可以让被审计单位知道自己的风险,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构建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阶段。结合相关工作经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构建有效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基于经济新常态发生。领导千部违纪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及流程的日益规范,在经济审计中存在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目前的重点就是构建完善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力度。虽然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强化了对重点项目的审计。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因此作为审计部门必须要强化质量监督力度,重视证据的科学性与法治性;另一方面建立审计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基于风险防范的目标。审计机构要及时进行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做到依法审计,增强风险监督的能力。

篇4

1.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当中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将揭示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在推进所在单位职能履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和绩效水平,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

2.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关于审计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事业发展状况的考查;不仅要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要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不仅要关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管理,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既满足绩效审计目标又符合现阶段绩效审计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查阅帐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方法。

4. 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综合分析、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同时,要突出“四个重点”,即: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全过程,突出决策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这个重点,对决策绩效作评价;围绕资金流转过程,突出资金的核算、管理、使用这个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做出评价;以内部管理状况为基础,突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这个重点,正确评价其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和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对总体绩效的评价,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

1.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困扰绩效审计开展首要难题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首先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2.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难点。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一类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绩效,而缺少包括企业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产品、学习与成长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层次有待提高。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标准不仅要符合一般公认标准,还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这样,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建议

1.在稳妥中推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要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有所侧重,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比重。

2.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篇5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对其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反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客观地反映相关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揭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工作业绩、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一、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材料,除了具有审计报告的特点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审计成果的综合体现

这是由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决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监督其廉洁自律,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评价和任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完善干部管理制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反映了被审计对象经营合规合法性及管理能力

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其他审计报告最重要的区别。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可靠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在较长一段任期内的经营活动,能够发现年度或专项审计中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示其任期内一些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促使管理者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合规意识。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能够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发现被审计对象在经营活动中,是否注重合规经营,其经营理念和策略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检验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是否规范,可以揭示被审计对象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是否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借以判断所存在的经营风险的大小和程度,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尽最大可能及早挽回企业损失和声誉,为经营活动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内容必须完整客观并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对离任者负责,同时还要对接任者负责,帮助接任者弄清单位家底,核实盈亏。因此,对涉及经济责任的问题要查深查清,不留死角。对任何内容审计人员不可主观臆断,随意取舍,人为地缩小审计范围,擅自调节审计内容,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经过认真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反映性质严重的问题,一般性问题不作为重点予以反映。

(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具体进行分析评判,分清责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有关部门考核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所以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结合,成绩与问题结合。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审计反映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因此,要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为经济责任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及结果利用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要保证其机构设置上的独立性、权威性,在工作上给予支持,组织人事部门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合理安排批次,并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相关部门应通过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提供保障。

(二)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1. 通过建章立制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凡领导干部职务调整时,审计成果要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依据,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的不考虑干部任免。对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所在单位任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以防止出现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督相脱节的现象。

2. 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公开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是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给国家财产造成浪费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一方面可以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了解拟任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各级审计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要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该移交的要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要做好移交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相互监督案件线索的办理, 保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

4.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加强分析,改进方法,深化和延伸综合报告环节,提高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水平。一方面,应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分析,发现内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措施,用制度堵塞和防止漏洞,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和监督,为扼制风险从源头上提供经验和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被审计对象在一个较长的任期内,其经营目标、理念、策略的转变和发展,有助于总结和检讨干部的培养、成长的经验教训,人力资源部门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好好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产生良性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5. 完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审计问责以审计为突破口,落实行政问责制,是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作为对审计对象实行“问责制”的依据。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的问责法律,关于问责规章的制度仅仅是在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稍有提及。问责法律的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问责实践的需要,致使问责制的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完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

6. 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跟踪督察制度。要将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结果情况书面告知相关人员,责成被审计对象单位定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建立归档。此外,组织、纪检部门还应跟踪了解审计对象在新岗位的工作情况,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在新岗位有无出现在原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能使被审计单位,包括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受到财经法纪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财经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接任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防止和克服前任曾经出现的问题,有效促进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部门协调,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作为委托方的纪检、人事部门和作为受托方的审计部门, 其共同目标一致,这就需要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实行资源共享,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一档两用”制度, 审计机关与纪检相关的对口部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要实行联网, 保障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提高审计成果报告质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1. 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和一般审计评价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对象是领导干部,更具有针对性;其评价内容是任期经济责任,更具有特殊性;其评价结果是对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更具有严肃性。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应要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考核、评价两个指标体系。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差异很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研究探索能准确反映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领导干部经济业绩的科学指标,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要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

2. 要注重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要突出审计重点,力求把重要问题说清、说透,文字要简明易懂,专业术语尽量少用或不用。同时,审计事实必须有充足的审计证据作支撑,经济责任界定要准确,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充分重视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研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政策和准则、规范,切实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内容和标准和审计报告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持续地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婉毓《非现场审计方法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年5期第12页

[2]李正刚、阎桂洲《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十性》《审计月刊》2005年第9期第21页

[3]张建坤《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开发与利用》《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年5期第20页

篇6

综合运用上述“四种形式”,区审计局在对乡镇财务施行年度审计或专项审计查询时,从乡镇可用财力情况、财务支出构造、账表里当局欠债状况、资产购建措置状况、当局投资合规状况等几不吝啬面,对乡镇财务运转状况作具体查询,并对获得的根本数据和状况进行汇总和梳理剖析,将一些共性、遍及性的问题提醒出来,从微观层面深化剖析问题本源,然后将涣散在各个乡镇的单个、孤立的问题上升成面上问题,进步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

二、加大协分配合,构建监视系统

区审计局展开乡镇长(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一直发扬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成员单元的效果,经过按期召开区委、区当局指导和有关部分指导参与的联席会议,向联席会议申报审计任务展开状况,增强横向交流和信息反应,促进成员单元间的共同协调,出力处理审计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效果获得充沛应用。

一是审前查询时,由组织、纪检、监察等部分自动供应被审计指导干部的相关状况,并就审计顺序、内容、重点等提出建议。二是施行审计时,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结合召开被审计指导、被审计单元及职工参与的审计。组织部分宣读审计托付书,解说审计的目标和要求,纪检监察部分提上班作规律规则,审计组传递审计的内容、顺序和工夫布置,一起听取被审计指导干部的任务总结,听取干部职工对单元指导的状况反映。三是展开审计时,实时向联席会议成员单元反应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碰到的坚苦,自动争夺区委、区当局和纪委、组织部、监察、人事、财务等部分的支撑,增强对审计任务的指点,一起研讨宽和决审计任务中呈现的严重问题,为审计任务的有用展开奠基根底。四是审计完毕时,由区审计局向联席会议成员单元传递审计后果,组织人事部分根据审计后果状况作出响应处置。对一定性的审计后果,赐与表扬、奖励或选拔重用;对存在问题的审计后果,区别状况处置;对问题较多但不存在党纪政纪处置的,组织人事部分对被审计指导干部进行说话诫勉;对因任务掉误形成严重经济损掉的,组织人事部分对被审计指导干部进行降免处置;对严峻违法违纪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置。

三、改造审计理念,深化审计内在

乡镇长(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首要表现于效劳新乡村建立,维护广阔农人的正当权益,以报酬本,存眷民生政策的合理和落实状况。因而,区审计局在乡镇长(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内容、评价方法作了勇敢探究,跳出传统的财务财政进出审计形式,结实树立“悉数当局性资金”审计新理念,实在深化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

内在:一是具体精确界定悉数当局性资金进出规划,做到不重不漏,客观反映乡镇悉数当局性资金的进出全貌。二是依据资金性质对悉数当局性资金进行合理分类,强调前后年度

分类口径的一致性、可比性,在收入项目上重点存眷地盘等资本类收入,在支出上重点存眷农业、农业财产搀扶、乡村根底设备投入。三是增强对乡镇欠债的审计,尤其是指导干部任期内新增欠债和消化债权状况,促进乡镇财务进出均衡。四是经过对乡镇指导任期内悉数当局性资金的进出构造剖析,具体反映指导任期内组织财务收入的正当性,支出布置的合理性。凸起对乡村根本建立项目治理状况、乡村社会保证政策的落实状况、触及乡村农人的严重经济决议计划状况及乡村经济开展状况等四个方面,以资金走向为线索,以财务进出和经济运转状况为根底,以指导干部在新乡村建立中的职责为根据,重点进行监视。

在审计评价上,从职责角度精确界定书记、乡镇长的经济责任。乡镇党委书记的评价重点环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内部节制准则建立的评价;二是对严重经济决议计划及其

结果的评价;三是对廉政建立状况的评价。乡镇长的评价重点凸起四个方面:一是对财务预算执行的评价;二是对乡镇当局本级行政经费进出的评价;三是对内部节制准则和经济

决议计划执行状况的评价;四是对廉政建立状况的评价。

四、标准审计顺序,进步审计质量

为了不时进步乡镇长(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质量和结果,区审计局连系审计署6呼吁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准则和办法立异,提拔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程度。一是

篇7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大家都希望有一套可循的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我们对历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评价的要求进行分类,并按问题出现的频率实施量化分析。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数学相联系,其科学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进行量化,无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含量。

    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关键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重要性概念”进行审计判断。

    2、客观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

    3、谨慎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难以定性的事项应予如实描述。

    4、科学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科学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的标准、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5、历史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历史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6、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

    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尤其是在任期内对本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工程管理、重要资金运作应负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和专业知识水平,发表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并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科学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百分考核表”,实施固定分值与变动分值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分值的分配趋于合理。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科学性。

     3、全面实行集体打分,内外二次修正

    由审计小组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集体打分,列出基本得分表;然后由审计机关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小组以及审计小组以外的审计人员对一些指标和得分进行评定(第一次修正);最后聘请组织、纪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第二次修正)。

篇8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在我国整个审计工作中是一项比较重大的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对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了其它审计工作不具备的工作内容,展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在保证国家资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避免审计工作的风险,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审计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我国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其质量以及在实际中的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独立于审计部门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直接管理,根据国家现阶段所实施的法律法规对国家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该审计工作是在这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在其职责范围之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中进行的,需要调查这些领导干部在其日常的工作中其所在部门以及所在企业的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合理、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对于有关的经济活动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与监督,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概念。责任经济审计除了一般审计工作的特点与职能之外,还具备受托性、政策性较强、风险性较高以及审计期间与时间较长的特点,种种特点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必须服从于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与相关管理制度的作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范风险与杜绝浪费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也是检测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的一项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主要检查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且以此来确定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与资产损益是否真实准确,如有问题需调查缘由,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对责任人在任职期间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充分保证责任人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围绕相关的责任目标,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简化的同时对审计的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对相关企业与部门资产负债与损益的审计工作,该审计工作能够充分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还能够对其是否合法进行检查与监督,另外,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审核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任职初期与末期的企业资产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明显的看到责任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

第四,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审计工作,这项工作能够反映出审计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增减的变化、债权债务是否结清以及债权的变现能力与偿债能力,还能够检查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问题或者是是否存在风险的潜在因素等,针对审计责任人经手的债权与债务进行重点的审计。第五,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廉洁自律的审计,这项审计工作能够检查审计责任人在任职期间有没有的行为,有没有纵容其他工作员工的行为等。以上几点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时一定要抓住重点,结合实际情况,查看有没有违规的行为,把握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审计责任人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监督。

三、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篇9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议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和反腐败工作进入高压态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针对性以及重点内容、工作目标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审计理念转型升级。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但不能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前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思维理念仍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这个层面,审计视野不够宽阔,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反映的问题与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运用关系不大,最终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审计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应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审事转变到审人从审财务收支转变到审 工作职责和权力运用从审问题转变到审责任。

审计重点转型升级。目前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是把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审计内容表现为两个关联度不大:一是与领导干部个人关联度不大;二是与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关联度不大。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该紧扣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运用的过程和结果,应把重点投资、基本建设、大额财政开支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重大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个人廉政规定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监管情况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提高与领导干部个人权利或单位公职权力运用的关联度。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浅议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篇10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合理节约使用国有资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干部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的规定,增加了事业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对事业单位形成有力的监督力量,对于干部管理和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三、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本文分析的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基于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分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问题。

1.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由于领导重视不足等原因,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一般内设于财务部门或者纪检部门,将内部审计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多数时候账务处理与内部审计相重合,形成了 “形式主义内审”。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基础工作方面的人员,对单位管理、投资和外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不足,不利于对内部机构负责人进行全面的审计和评价。

2.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造成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现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是致使部分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章程、工作规范指南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审计人员只是依靠自身工作经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或者有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遵照执行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章程及工作规范等,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

3.未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运用一些审计方法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部门自身的一种自律行为,目的是为了强化审计质量。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也是审计的重点。通过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审计环节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预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保障审计效果。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保障。

4.先离任后审计问题比较普遍

“先离后审”是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时特殊现象,这一现象不仅违背国家“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也使得内部审计的结果利用不充分,其缺陷一是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功能,同时也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使得被审计责任人责任心降低,增加工作中出现非善意行为的可能性。

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1.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培训专职审计人员

事业单位负责人应理解、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设置独立审计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给予审计工作必要的支持。组织培训专职审计人员,并要求参加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精通经济业务、经营管理问题,还必须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手段,独立性强,政治意识强,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2.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范

事业单位应当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本事业单位的规模、人员、特色制定本单位内部审计的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都有章可循。建立内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对未能按照审计规范执业的内审人员追究其责任。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审计小组成员特长确定审计岗位和审计人员职责,确保在审计方案上控制审计质量。合理确定审计取证范围、使用规范的审计方法和明确审计取证责任是确保审计证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严格遵循“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经济责任审计动态化

篇11

浙江省审计厅于2012年1月印发了《浙江省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操作规程)。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了高校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与高校财务管理直接相关的是:第十条第三款审查资源配置市场化情况,审查评价学校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管理、下属单位管理、执行政府采购过程中资源配置市场化原则执行情况等;第十条第四款:审查学校操作行为规范化情况,检查的是学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内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重点关注了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审查评价资金管理政策、收费政策、助学政策等执行情况。

为了充分反映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获得审计人员对高校工作的认可和肯定,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体现到财务管理上,就是对财务基础工作的检阅和审视。现阶段,几乎所有高校都采用财务软件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产生了高度的依赖。会计信息处理后,缺乏专人对相关数据的跟踪管理和善后,忽视了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号)对事业单位财务基础规范化建设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但许多高校都没有真正的去做,或者有许多方面没有认真的执行。比如,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业务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结果,报销业务松紧尺度不一致;同一类型收入业务开具不同的收入票据,会计摘要表述的意思和会计业务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同一类型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会计科目中核算,同一会计科目核算了多种不同内涵的经济业务,经济业务超出会计科目核算的范围,记帐凭证错误更正方法不统一,频繁调整账户,影响帐户发生额的统计,所附原始凭证不能完整反映记账凭证的内容;会计报表之间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等情况。

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保障,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往会计处理比较多的是按部就班沿袭旧法进行,前人怎么做,后人依样画葫芦,既脱离了实际,墨守成规,又不能与时俱进,从业务的实质内容出发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因此,要抓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打破延袭过去的做法。高校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根据工作规范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是建立在扎实的会计基础之上的,没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就谈不上科学的财务管理,更经不起经济责任审计。

二、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审计内容

了解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审计内容,有利于高校日常财务管理的规范,也有利于在应对经济责任审计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操作规程》,在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十分重视审查各种制度建设情况和制度体系的形成。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体系,除了国家的相关法规以外,高校要有:《单位部门预、决算编制和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收费及票据管理办法》、《学生勤工俭学及助学金管理办法》、《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涵盖财务核算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严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寻,工作开展规范有效。

(二)资产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财务资产帐和实物资产帐是否相符;完工基建项目(房产)是否已入账或估价入账;出借、出租资产是如何管理的;科研经费及其他资金购置的资产有没有纳入学校资产进行管理;报废、报损资产有没有按规定报批;有没有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有没有定期进行资产清查。

(三)基建项目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基建项目立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资金是否已经到位;是否变相存在转移、侵占、挪用基建资金的问题;有元人为拆标行为;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是否在规定范围内;高校内审有没有全程跟踪监督;是否及时进行工程竣工决算;以前年度基建管理是否发生过违规问题。

(四)下属单位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高校和下属单位是否有经济合同规范两者的关系;股权资产是否清晰;是否对下属单位的财务作指导和监督,有没有存在对下属单位放任不作为的现象。是否存在长期亏损的下属单位。

(五)政府采购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看学校有没有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操作审批流程,需要纳入政府采购的设备、维修工程、服务、物业管理等是否已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零星采购有没有补报、调整政府采购预算。

(六)预、决算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1、预算编制环节:预算编制对象范围的完整性,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预算调整的合规性。2、收入预算执行环节:各项收入的入账及时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3、支出预算执行环节:支出的及时性、真实性、效益性。4、决算编制环节:决算编制报表的完整性、报表和账册的一致性、内容的真实性。高校的预算编制一般是通过“二上二下”的预算模式,并通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核通过的。完整性、真实性一般都没有问题,要注意的是预算调整的合规性,许多高校会因预算调整审批比较麻烦而不去审批。随意调整预算。收入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合规性,最要注意的是收入是否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收入有没有全部入账、有没有挂往来款。支出执行要注意的是否有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是否有调剂使用项目经费的行为。项目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有没有虚列支出等。决算报表的编制一定要源自单位的账册,和账册反映的信息一致,内容一定要真实。

(七)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查项目,审计重点关注:以科研合同、协议为依据审计项目经费到账情况;学校配套情况、支出及结余情况。在支出情况审计中重点关注:无预算或超预算列支招待费、劳务费、咨询费;以科研协作的形式转移科研资金;编造虚假名单套取科研劳务费;跨年度或列支和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设备采购没有通过政府采购等。

(八)专项经费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有否存在挤占、挪用、或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行为。专项资金结余的管理是否到位,以及专项资金绩效情况如何。

(九)收费及资金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收费项目是否按规定经审批部门审批,审批的收费标准和实际执行标准是否一致,涉及学生的培训收费等有否在物价部门备案,学生代管费是否及时结算、清退。联合办学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票据使用是否规范,收入上缴是否足额及时。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关注的是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十)助学政策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是否有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机制和管理机构。困难学生信息库是否完整,助困资金是否足额计提,助困岗位是否按规定设足,助困资金是否被挤占、挪用、虚列支出。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对此高度重视。

三、按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进行自律、自查、自纠

高校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了解重点审计内容以外,还要做到自律、自查和自纠。自律,就是要管好自己,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能从学校自身利益出发,放弃或违背了政策制度的约束。没有自律,即便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很好,也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自查:学校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并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自查工作,可以根据《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结合审计重点关注的问题,检查学校财务管理完成的程度、质量。并对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出不足,监督改进。如自查力量不足,可以请社会力量(审计事务所)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按国家审计的标准进行模拟审计,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无有效的解决和更正的方法,可和国家审计部门联系咨询,获得指导、帮助使之符加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自纠: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一定要进行纠正,只有认真纠正,不再重犯,自查才有意义,才能更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保持一致。

四、加强和经济责任审计组的沟通,获得理解和肯定

高校所做的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准备工作,只有得到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认可,才是有效的。高校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信息是经济责任审计组关注的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因为出发点不同(高校财务人员是处理经济业务,审计组成员是对高校财务人员所处理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对事实的认定也会有差异。高校财务人员一定不要藏着掖着,和审计组成员捉迷藏,打太极拳。要把处理这个会计业务的依据、背景、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来龙去脉一一同审计组成员详细解说、积极沟通,获得审计人员的理解,沟通才是处理分歧的最有效方法。

五、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契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法审计,是严谨负责的审计,是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指出不足的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和结论,都有法规制度作依据。高校要充分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契机,一方面用审计的锋芒为高校挑破存在的问题,去除病灶,积极进行整改;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审计的外部监督解决高校财务人员平时积累的难点和疑问,提高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12

1.认识不到位,使审计成效受到影响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由于被审计单位缺乏必要的认识,觉得只有在领导离任后才能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就导致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缺乏有效的配合,往往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程序存在简化及被迫取消的情况。同时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及对查处的问题进行定性时也会存在较多的麻烦,使审计判断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另外在审计结果落实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各单位对审计结果缺乏重视,不能积极对领导任期内遗留的历史问题进行有效的整改,很大一部分继任者都不愿意承担提纠错改错的责任,这样就导致处理处罚落不到实处,使一些应该处理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严重制约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2.审计的方法、手段单一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还是采用就账查账的手段进行,这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各行业对审计质量和深度的需要。这种审计方法和手段由于缺少量化的对比分析,审计结论内容也缺乏具体性,审计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的分析评论,往往只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在其他方法的评价上不仅缺乏量化对比分析,而且在评价上也不够全面和具体,从而导致审计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3.审计评价不规范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审计所到的具体报告来对领导干部进行客观的评价,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评价普通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不仅审计人员不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自身业务水平也不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程序、审计的关键点及报告披露的主要内容不能有效的掌握,从而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对策

1.抓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针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做出的重要经济决策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等进行重点的审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对与财务收支有效的经营决策、管理情况、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进行审查,从而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的反映。对国有资产存量的真实性、增减变动及资金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着重审查,有效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被审查者任职期间内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收益水平进行审查,看其各项经济决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任职期间所在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成本管理及财产流转等情况进行审查,看其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对被审查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2.客观公正,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和依法依规进行审计。做到客观公正进行审计评价,对领导干部的业绩和责任进行客观评价,全面看待问题,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客观环境及基础条件所带来的影响作用。在进行审计评价过程中,需要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对财务收支进行评价时,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来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明确审计范围,只对经营和财务数据得到核实的事项进行评价。

3.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通过制度来指导和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解决授权和立项不规范、审计内容不明确、评价标准和审计程序不统一等问题,以做到问题查清、责任到人、评价客观、结论准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涉及相关部门多,单靠审计部门难以独立完成。为此,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规定是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条件。在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挥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做到集中优势,整合力量,一起开展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寻求适应新形势、新特点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实施全面审计重点,但对部分重大事项,要结合领导干部任期履行职责情况,适当地有选择地向以往若干年份进行期外延伸审计。而把期中审计的责任评价放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全面客观反映期内经济责任的全貌,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准确地对被审对象进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察,必须依据审计项目,对所需掌握的账据数表等原始凭证进行全面核查,从中掌握经济活动的真实资料。

三、结束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领导干部反腐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机制,有利于我国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所以作为审计机关,需要坚持与时俱进行精神,依法履行审计职能,在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组织领导,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为我国反腐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