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0: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形成“小专题”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小专题”研究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我们以小学数学某个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4个“小专题”(简便计算教学小专题研究、概念教学小专题研究、图形与几何教学小专题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小专题研究)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般来说,小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第二步,规划研究过程;第三步,分析研究资料;第四步,总结研究成果。
2.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师教学研究的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让教师们有交流的话题,为教师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研究的“小专题”,那就都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可以都围绕着这个“小专题”开展教研:上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做观点报告、写教学论文、写反思、写教学案例。
长期开展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意识自然增强。而把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小专题”研究才是真实的,最有效的。
3. 在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4个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不管哪个范畴的数学教学,都可以用“先试后教,精讲善练”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常态课堂教学要凸显三个要素:一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做到内容要精,设问要精,讲解要精,板书要精,并要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二是以“20+20”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教师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新授内容,并用20分钟进行综合训练;三是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以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促进科组建设
教研活动是为教师服务的,是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可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标。以“小专题”研究,开展科组教研工作,明确了科组每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思路。
1. “三个一”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讨论学法,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围绕着一个“小专题”做研究,教研课就有了主题,就有针对性的研究,教研方式也随着改变了。我们会围绕一个“小专题”进行“三个一”活动(即一人上课、一人评课、一人讲座)。会为了研究一个课例进行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借班上课、越级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与其他学校结对交流等。科组的“小专题”教研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数学老师更专业地成长了。
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学者与教育专家的重要研究课题,有关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与创新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鲜有人把体育教学艺术与体育课学习效果联系在一起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以职专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解析何为体育教学艺术,并且分析在体育教学艺术中职专教师如何灵活运用艺术手段组织教学及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体育教学艺术概念及特点
体育教学艺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它指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遵循教学原则,合理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将自己的创造性与课堂的规律性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艺术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教学艺术方式方法,融合教学背景、教学设备、学生特点及人的性感情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加强体育课学习效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首先,它是审美性与具体化的结合。体育教学中的艺术是师生凭感官可以直接具体感受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另外,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人以美的享受。其次,它是娱乐性与感情性的结合。体育教学艺术独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区别于文化课的严肃讲授过程,体育课中师生都要融入他们所共创的欢乐融洽的环境中去,也就体现出了趣味性、娱乐性。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与情感发展水平,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教授合适的技术要领。再次,它是创造性与个性的结合。艺术教学要注重发散思维,注重创新,同时要因材施教,针对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把握新世纪体育教学新特点,以此完善与提高体育教学艺术。
2职专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
分析过体育教学艺术及其特点之后,我们认识到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进行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职专教师而言,要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和完善教学艺术手段,形成健康积极的课堂风气,使用学生喜爱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兼顾创新性与规律性,打造自己别具一格的授课方式。笔者主要从三部分分析应当如何恰当地运用体育教学艺术,及其对职专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提高。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的艺术
教学内容与课堂安排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在准备阶段,职专教师要采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意愿,为接下来的讲解与教学打下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后,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及注意力逐步上升并处于中高等阶段,教师开始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动作要领,并且亲身示范,引领学生跟学,要求学生对新动作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然后学习下一步动作,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和运动负荷,以学生注意力为导向,认真多遍讲解本课的重点难点并加以练习。在本节课将要结束阶段,由于学生体力意志力下降,注意力不再集中,教师要安排一些体力耗费量小、活跃气氛的游戏或者活动,使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欢乐与魅力。
2.2组织管理艺术
组织管理艺术是要考察职专教师个人的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不同于其他科目,体育一般是室外教学,场地较大,组织能力尤其重要。教学过程中,职专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随时注意其表情与眼神动作,如果学生有厌烦、为难的表情,教师要用恰当的体态、动作、语言、示范等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做到示范规范优美,语言生动准确,以此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能够正确并且准确地学习课程、掌握技能,从而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增长其才智。另外,教师自身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最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参与最新的体育活动,同时引领学生经常参加观赏并且组织体育活动,使学生融入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要“学”,更要达到“乐学”的境界。
2.3教学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艺术精湛,在教育、交际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简练、优美、准确而又幽默的语言在教书育人方面十分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不仅可以讲解动作技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建设,使学生不仅可以强健体魄锻炼身体,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学”逐步转为“乐学”。此外,教师正面、积极、幽默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也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3职专体育教学艺术对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
3.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学是根据大纲计划、课时多少与教材内容,由职专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又要具有创新性与艺术性,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主动以最短时间、最少精力取得最大效率。另外,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洞察力,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对各教材进行筛选与比较,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根据教材内容的简单和复杂程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
3.2组织管理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体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职专教师不仅要仪表恰当,形体优美,动作规范,而且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及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合理安排练习密度与节奏,充分利用布局合理的场地,把控整体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与观赏体育活动,更新他们自己的知识库,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激情,塑造自强自信的自我,达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体育实践,从中收获的学习效果。
3.3教学语言表达与学习效果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或学得不扎实,就会对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如果这些学困生在班级里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我通过对班里的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很多学困生的成绩都不好,而且作业经常完不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很低。很多老师在碰到这些学困生时通常缺乏耐心,不注重对他们心理特点的研究,有时候会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自身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让他们走出不想学习的阴影。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我认为探索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或学习积极性很差的学生。学困生存在于每一个班里,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好了,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任务。那些学习成绩落后、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
转化策略是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去喜欢学习的方法或活动。做什么事都要对症下药,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要制定不同的转化策略。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合适的转化策略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方法和过程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困生提供表现的空间和时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其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磨练意志、迈向成功。
案例分析,要以点带面,探索转变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总结、推广。
2.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
学困生的心理状况,不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原因。
(2)操作性研究
①在数学课堂上多创设条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②每节数学课都巧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情感。
③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尽量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④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在公共场合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
3.研究对象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小学学困生。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我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班学困生的心理,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施阶段: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①分析后进生学习数学不积极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②进行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
③建立课题博客,认真阅读书籍,及时上传读书笔记。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学困生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结题阶段: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年有余,现已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了学困生不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的原因,在课堂内外探索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并根据实践研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1.对班级内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
(1)客观因素
①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很广泛。网络上的很多信息对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他们无法正确分辨信息的利弊,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退、打工潮的撞击,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②家庭教育存在着差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当今社会家长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有很多家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很多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差生”。
③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而教学评价却依然很单一。现在的数学课本中很少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并总结结论。这时老师就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这样的课堂为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提供了自己探究的平台,而让那些知识薄弱的学困生彻底成为了观众,无法真正参与到其中。再加上现在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只用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优生和学困生很明显地拉开了距离。
(2)主观因素
①学困生学习兴趣低,他们缺少独自面对困难的自信,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单独解决困难、克服困难。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然后就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继而放弃,最后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往后的学习中,他们就彻底自暴自弃了,一点也不求上进。
②学困生的知识过于零散,而且无序。学困生对于已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并运用好,从而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样就造成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不上,跟不上新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习分化,就会导致学困生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③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新知识,而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让他们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索
(1)学困生转化的前提是为学困生建立档案,了解其原因。
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就得先调查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教育情况,为每位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并对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和家庭情况进行分析整理。要结合学困生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及其生活环境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等心理特征,掌握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学习成绩状况,为制定转化策略提供依据,为不同的学困生制定相对应的转化策略。在为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时,我们通过教师家访、问卷调查、单独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知识储备、家庭生活条件、对待日常学习的想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学困生建立的档案有《家庭情况调查表》、《学困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学困生思想状况调查表》并且保存了学困生转化前后的各项作业。我们通过这些对每个学困生不想学习数学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相对应的转化策略,帮助学困生走出厌学的困境。
(2)转化中要一直心存爱心,用爱来转化学生。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要时刻信任自己的学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困生对自己充分信赖。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帮助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学困生充满爱心、信心、耐心。当他们对所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时,要及时热情地辅导他们;当他们犯错时,不能带着情绪上来就批评,要压住心中的火气,选择适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要容得下他们经常犯错的行为。
我们班一个学困生A,父母离婚后跟随父亲生活。他父亲平时也不怎么管教他,但该学困生一犯了错就对他进行暴力毒打,A经常被打得伤痕累累。A在其父亲的暴力行为影响下,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架,还经常说脏话,上课静不下来,时常扰乱课堂秩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作业每次都不完成,考试成绩也很差。有一次,A因和同学产生了一点小矛盾,为了解恨就把同学打了一顿,而且还把该同学的书包、衣服都给剪破了。老师把其父叫到学校来后,其父一脚把A踢倒,让其跪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迫儿子向全班同学低头认罪,嘴里还不停地说:“社会上的人都欺负我,你们班学生也欺负我儿子……”碰到如此家长,该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困生该如何转化?如何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爱,没有了爱就好比池塘里没有了水。从古到今,真正的教育家对待他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满怀爱心,为他们付出毕生的精力。对学困生A,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加大了情感投入:在学习上我让班里同学平时多帮助他、多和他交流;在生活上我经常和他交谈,了解他每天的生活状况,并细心观察他平时的学习行为、当他犯错时我不再一味地批评他,而是给他更多的宽容、开导、教育;当他有进步时,我就抓住时机在全班面前表扬鼓励他,给他一定的自信心。而且在平时我经常教育全班学生改变对他的看法,平时多和他交流,让他感受到同学们还是喜欢他的、这个集体还是很关心他的,也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格外关爱。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学困生A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愿意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上课的时候他也能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数学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数学成绩在逐渐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而且在下学期每次测试成绩都在90分左右。当他的家长看到儿子的进步时,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实践证明,爱心对学生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帮助学困生转化的核心。但学困生对老师往往时时戒备,时刻提防着老师,对老师的爱不予理睬。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对学生所有的关爱以及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困生和老师在情感上能进行交流,学困生那紧闭的内心世界才能向老师敞开,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才不会白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暖,用真情感动他们,用爱心去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唤醒他们内心的自信,让他们释放出他们隐藏的能量。
(3)课堂上多鼓励,让他们多参与其中
心理学认为,学生渴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多鼓励学困生,给他们自信,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在帮助学困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调整学困生的座位。很多学困生上课听讲不认真,爱做小动作,可以把他们安排在老师经常注意的位置上,让他们心里有压力要认真听课。学困生的同桌安排学习成绩好、爱帮助同学的学生,让他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帮助帮助。
二是课堂上多关注学困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提问学困生,提问既可以让学困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又能检验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为学困生本身基础知识就比较薄弱,如果提问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在学困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样不仅给了学困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也给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三是认真批阅学困生的作业。学困生的作业是反映他对新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最真实的反馈,老师通过批阅学困生的作业可以了解他掌握的情况,决定是否要单独再进行辅导。而且在批阅时评语要尽可能地写详细些,比如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等等。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4)及时激励学困生,提高其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①作业评语多些鼓励。作业评语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批改作业时老师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尤其是对学困生,他们更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恰当的评语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你做得真棒”、“进步真快”、“你的想法很棒”等评语,一句短短的评语所起的效果有时胜过与学生谈一次话。当学困生的作业有错时,可以写上:“你能知道这道题错在哪里吗?”然后教师再针对错因对其及时进行指导。作业有进步时,加上几句鼓励的批语,鼓励他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收到转化的效果。
②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对于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更加注意对他们的评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的地方。课堂上适当的表扬鼓励,可以极大地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相信自己可以的”,“你的见解很独特”,能够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③对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根本,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困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好,对学习有了一点兴趣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抓住这个闪光点并及时地鼓励。被教师们公认头疼的学生B,做什么事都很拖拉,比较懒惰,课堂上很少发言,学习中只是死板地被动接受知识,一点也不愿意动脑去思考问题,成绩总是跟不上去。但那次学校手抄报比赛她获得了一等奖,让大家刮目相看。教师以此为契机,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宣传表扬,并鼓励她:若能在学习数学上刻苦努力,就更优秀了。她听了之后非常兴奋,对学习数学有了很大的兴趣,也有了十足的动力,产生了很强烈的求知欲。从那以后,她在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而且课下也经常来问问题。加上教师及时的鼓励表扬,并在课下多加辅导,她进步很快,本学期每次检测都在82分以上,期末检测取得了93分的好成绩。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可以唤醒学困生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充足的动力。
(5)家校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他们管不管无所谓,忽视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差很多时,往往他们对孩子埋怨指责,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很好地拉近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步调一致可以很好地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稳步提高,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6)加强辅导,打好基础。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任务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差。基础打不好,学习新知识肯定跟不上,时间一长就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因此,帮助学困生把基础知识打牢,提高其基本技能,才是转化学困生的保障措施。
①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课下帮学困生补习补习。
对于学困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上把每一节课的知识全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后辅导就成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重视课外辅导,势必会给他们造成前后知识衔接不牢固,时间长了,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将会越来越差。因此,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转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在课前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为新课学习铺垫好。学习就像盖房子,基础打不好,房子就盖不高。因此,帮助学困生打好基础,是其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对学困生来说,学习新知识之前,帮助他们把之前相关的知识复习一下,可以为他们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是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教学工作的结束,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对学困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老师要更加注意,要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重现新知识的获得过程,对学困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当天的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
三是淡化分数的概念。对于学困生成绩,教师要淡化分数,让学困生不再对测试产生恐惧心理。每次单元测试时,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知识、最乐意接受帮助的时候。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穿梭于几位学困生之间,适时予以点拨,学困生掌握知识的效果非常好。
四是测试后为学困生“开小灶”,帮助他们重树信心。测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不能让分数成为最终的目的。测试后,如果“学困生”卷面答题不理想,可以先不给他们打分数,与他们进行交流后,再出一张题型相似、难度相近的试卷,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珍惜第二次机会。当他们取得优秀成绩时,认识到“我能行”,也会和学优生一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②同学、老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帮助学困生掌握新知识。
学困生很多时候不愿意向别人请教问题,他们内心都很自卑。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与学困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可以及时地解决学困生遇到的难题。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困生讲解新知识、检查作业等学习任务,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同学,而且还减轻了老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学困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同学的关心,增进了他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友谊,自己也在他们的帮助下取得了进步。
五、研究成果
1.初步成果
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10名学困生中,有2名已转化为学优生,4名基本脱困,还有4名在进步之中。研究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努力去研究。
2.结果思考
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我对大多数学困生能在学习上取得如此进步感到很欣慰,付出的汗水没有付之东流。有收获但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1.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数控专业理论教学时间远远超过实践教学时间,而理论知识又无法及时更新,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企业实际使用知识的差异。例如笔者学校数控编程课程只讲FANUC 0i系统,没有涉及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西门子系统和三菱控制系统。此外,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庞大杂乱,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是蜻蜓点水式学习,没有突出数控专业特点,无法满足企业需要,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2.教学模式单一,无法适应职业学生特点
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通常是被普通高中教育淘汰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抵触。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数控专业教学仍处于教师说和学生听的状态。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此外,由于学生原有文化基础薄弱,对新知识的接受比较慢,使得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解完完整的数控常识系统,导致学生对于数控机床的了解和操作熟练度不够。
3.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到位,学生角色转变遇到障碍
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推动校企合作,但是还仍然存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或根据学校的方便来安排教学,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需要,不能适应企业管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遇到障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教师,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走形式,而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渠道不畅通。
二、提高数控专业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结合学生能力确定课堂内容,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教师要多思考、多创新,不同的知识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时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比如微课、互联网教学、课件视频等,用新颖、直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专业系部要科学规划课程设置,突出本校专业特点,加大专业重点课程实训课时比重,使学生学有所长。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就要改变原来一节课40分钟的观念,应按照教学任务安排课程时间。一次教学任务,时间可能是180分钟,也可能是2天。所以职业学校课程安排可以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一周一轮,也可以按照课程进度分段实训。
其次,教师制定的教学任务要能够在学校现有实训设施基础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突出本校专业特色。
最后,进行师资培训。学校和对口企业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培训教师,逐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配备。
3.深入企业调研,制定有效的教学任务
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选择应尽量符合企业的需求,这需要进入企业进行调研。有效的教学任务不仅包含企业需要的技能知识,也包含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合作与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
随着武术国际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武术教师、教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体院体育系武术专业的学生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武术专项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武术推广的质量,最终影响到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校体院武术专项教学现状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应对措施,为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合格武术人才提供参考和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高校体院体育系武术专项的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书籍和学术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1.2.2访问法。
对8所高校体院体育系武术专项教师8人进行访问。
1.2.3问卷调查法。
对8所高校体院体育系武术专项学生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3份,回收率96.1%,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达92.5%。
1.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学习武术的情况
2.1.1学习武术的动机明确,对武术较感兴趣。
体育系学生喜欢武术,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选修本专项的基本动机,由此可见学习动机比较明确。一半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武术较感兴趣,不少学生愿意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其中41.3%的学生喜欢武术占第一位,18.8%的学生对其它专项不喜欢或对喜欢的项目不开设专修(部分体育系不开设乒乓球、体操等专修),只得选修武术。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出现了在一种主要动机下多种动机并存的状况。53.8%的学生对武术感兴趣,只有11.2%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可见经过武术专业课的学习,多数学生对武术较感兴趣,这有利于学生保持较好的心情学习与训练,提高武术专项水平。
2.1.2专项技术水平较低,理论知识欠缺,专项能力不高。
武术专业学生中仅有19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学生在武术课开设前对武术了解很少,只有18名学生在专项课开设前学过武术,在短时间内专项技术水平提高幅度不大;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虽然85%的学生上课时能积极认真学习,但课余时间专项技术训练较少,专项理论学习不够深入。41.3%的学生认为专项能力提高不大,这是因为专项基础差,而体育专业改革又要求减少课时量,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能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从而对专项基础重视不够。另外,课余时间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少,这是造成学生专项能力不高的又一原因。
2.2教师教学情况
2.2.1武术专项课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技术理论水平较高。
通过访问武术专业教师,我们的教案基本上做到了准备齐全,任务具体,组织教法清楚。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部分武术专业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书育人、技术理论水平及对学生关系的评价是好的。7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和蔼可亲,能以理服人。75%以上的学生认为武术专业教师技术好,理论水平高,能教书育人,这说明体育系武术专业教师总的情况较好。
2.2.2武术专业课教法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术专业课采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大多采用单一的模仿教师动作的方式。学生在单独练习时较少采用娱乐性、电化教学等其他学习方式。
2.2.3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可以适当增加相近专业的知识。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体育系武术项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是长拳、南拳、太极拳、传统拳术、刀术、剑术、棍术及散手项目,所涉及的武术专项技术和理论知识比较全面。多数学生建议武术专选课可以适当增加跆拳道、摔跤、泰拳等技击项目的知识。
2.2.4教学场馆不能满足训练要求。
一是部分院校场馆有限,学生人数多。部分院校武术教学场馆容纳人数有限,若几个班同时上课,就会出现“拳打不开,器械不敢用”的“拥挤”现象,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部分院校场馆平时很少对外开放,不利于课后复习训练。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专项水平,除了正常的课堂训练外,还需要课外进行复习巩固。场馆开放时间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外训练的质量,不利于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喜欢武术,对武术感兴趣、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是吸引学生选修武术的主要原因。学生选修武术的动机呈现多样化。学生武术专项基础差,技术水平较低,理论知识欠缺,专项能力水平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平时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专项训练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3.1.2专选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技术理论水平高,基本上采用模仿教师动作的教学方法,较少利用电化教学等手段。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武术场馆、设施等不能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
3.2建议
3.2.1建议增加专项课时数或通过延长专选时间等方式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加一些关于跆拳道、摔跤、泰拳等技击项目的知识,以此扩展专业知识面。增加武术专用场地,配置完善的教学训练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和训练环境,多开展武术活动,增加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
3.2.2各高校应结合体院的实际条件和师资力量,采用多样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武术人才的需要。
数码技术对生活、生产与经济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生产形态都无法比拟的。走在全球行业前列的国家,每年近百亿美元的经济利润都由影视动画、数字艺术品、游戏及周边产品创造产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在日本每年至少有 30万人接受数字动漫教育。目前,我国各高校也在积极建院设系,但却出现了专业热、就业冷,社会市场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特别是许多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开设数码艺术专业时并不考虑自身条件的优劣,盲目拷贝其它院校培养计划,同时又缺少市场实践的指导,呈现出学科同质化倾向,无法实现真正的人才输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对数码专业的学科建设及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二、突出自身特色,不可盲目跟风
数码媒体艺术是一个融合文理、涵盖面广的交叉性学科,而许多地方综合性院校学科内容设置宽泛,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专业定位,很多学生入学之后求学目的盲目,最终不能加入到数字艺术行业的实践中。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部分高校的该专业教学趋于成熟,并且具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北京电影学院中的数字动画专业侧重影视商业方向,教学直接与产业结合彰显出它们的特点和优势,而这些优势需要深厚的相关学科资源去支撑,不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校可以相互模仿和建立的。
数码领域的知识技能更新快,且都是实践先行,院校在做专业建设时应该结合数字艺术前沿趋势,根据自身学科基础,结合生源情况突破传统研究方向的局限。地方综合性高校生源的绘画造型能力有限,在动画这种“画电影”的专业中学习就显得比较吃力。数码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是将数字技术在文化、商业、艺术、教育等领域应用的综合叉学科 [1](图 1)。综合性院校应抓住这一特点,多关注交叉性强、技术媒介新的方向领域。工科优势学院更适合游戏设计、数字媒体的开发与制作等注重后期与技术创新的方向;交互艺术设计、网络艺术等设计创意型的专业更值得文科优势院校考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引领,根据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特点、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凝练学科方向,不盲目模仿与跟风才有利于自身学科特色的建立。
三、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教育目标需通过课程的实施去达成,不同性质的课程需要合理的将内驱力优化组织在一起。
(一)结合数码专业特点创新基础教学。在绝大部分综合高校的数码专业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的并无差异。我们强调基础课程的普遍性,但也要注意与专业结合的针对性。例如在《设计素描》中,动画方向的课程需要加强短期速写、运动速写训练(图
2
),并且可运用《魔戒》、《千与千寻》等影视中的经典速写原画案例分析绘画方法,这样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的服务终端,明白自己的实践目标,更好的服务于日后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与影片的分镜头设计(图
3
)等工作。我们还可以尝试将传统架上纸面媒介的造型训练与数位板绘画的屏面媒介相结合,在素描、色彩、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等课程中引入数码技术,利用屏面媒介和 PS、PAINTER等软件,摆脱材料、制作技术、概念等各个方面的局限,实现同样的造型能力训练目的。课程因教学的目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就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在基础课的训练中尤需如此。
(二)课程交叉与合理设计
地方综合性院校具有文理综合的多学科优势,课程体系要扬长避短、合理构建。首先需建立不同层面课程的合理链接,从基础课、技术性课程到专业方向性课程要有渐进性结构,避免脱节。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多渠道寻找文、理、工的相关学科支持。利用文学赏析、计算机设计开发、新闻传播等选修课建立公共课程群,完成与人文学院、计算机学院、音乐学院的交叉学科的互动。同时,核心专业课程结合基础优势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方向设计。例如“交互艺术”课程在中国美术学院造型新媒体系主要强调纯艺术品与观众的互动;而清华美院则以网页互动为主,运用于信息服务设计,各有侧重。在多类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中打破学科壁垒,知识的荟萃定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会受益非浅。
(三)技术基础与艺术终端
在综合性院校中由于大多没有纯艺术造型学科和深厚艺术底蕴,就常以培养能够熟练操作软件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理念比较 “急功近利”。然而数字技术更新速度极快,传统的“模式化技能教学”只是一种短浅的人才输出,学生常会由于后劲不足败而下阵来。在我国六、七十年代一批艺术修养和绘画功底深厚的工艺美术师利用最传统的手绘制作方式创造出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经典影片(图 4)。而今,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许多便捷和新的可能性,但我们却没有能再创辉煌,众多数字人才成为了数字技术外包加工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康奈尔大学艺术系教授陈小文,谈到美国教员很少教软件,通常是利用软件教授创作与艺术观念。对于数码艺术而言,技术的确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能否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衡量数码艺术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综合性高校的数码教学还要充分注重与传统文化、地方艺术资源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本土文化精神的高技能创新性人才。
四、强化师资、落实教学实践
综合院校数字艺术教育的另一严峻问题就是缺少专业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 [2];学生的学习远离真正的产业实践,人才培养呈现“低质化”现象。
首先,引进“实力型”教师对专业的长远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数码艺术是新兴专业,其教师队伍中也以年轻人为主。然而在综合性院校中由于办学需要,大部分老师是由其他相关专业配合学科建设而转入的,有着自身的专业局限性。在后期人才引进中,也多是刚从校门毕业的“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市场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却被学历拦在门外,这样的师资无法给予学生最前沿、最实际的指导。所以普通综合性院校要真正立足于选拔人才,摆脱学位、职称要求的羁绊,引进“实力型”教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
其次,几乎所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专业实践课,但此课程大多都未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普通院校缺少参与业界项目制作的实习机会,学生脱离实践就很难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更难达到创意和创新。建议在三、四年级的核心课程中,将专业竞赛与教学相结合;与企业合作,采用工作室学习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性、竞赛创作性、市场项目性实践空间。例如通过参与电视台合作项目,学生可全面接触编、导、演、辅等工作的行业规则与设计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法再像模式化学习中的“纸上谈兵”,而必须将整体设计思路贯穿于前期市场调研、素材收集与创作、后期市场推广这些设计实践的始终,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做”紧密融合于教学各个环节中,才能使学生不仅富有优秀的创意,更能够动手来实现这些创意。
数字教育的大开拓将支撑数字艺术产业的大发。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数码专业若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要审视自身,合理专业定位,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与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数字人才。
注释
【基金项目】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青年项目课题“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方向分流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Q00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3-01
目前汽车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大,人员分工更细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更高。如何抓住中部崛起及汽车工业作为湖北省第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机遇,以服务于汽车后市场为宗旨,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汽车行业服务第一线工作,能从事汽车运用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研究的重中之重。
1.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对企业进行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人才需求调研,了解到目前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1)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品格,平时加入人文素质培养,及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员工。
(2)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把企业文化引入到学生实习中。重点进行低、中级别的岗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工作岗位。
(3)鼓励学生多参与学院组织的学习、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
(4)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并引导学生定期自省,落到实处。
(5)强调汽车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英语水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修炼自己,提高学习能力。
2.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确定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22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如何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就业岗位及其能力要求,人才需求,汽车后市场现状及人员结构,从而确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汽车行业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汽车检修、机动车保险实务的核心能力,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专业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为:学会做人与做事,系统化培养汽车运用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是:校企合作,联手行业内知名企业;内容选取基于典型岗位任务;教学组织是:学做一体;评价方法是:技能与素质评价,通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软硬兼施,包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网站建设等;通过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质量。
(2)专业教学模式。实施三合一:以汽车检修、理赔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以汽车检修、理赔工作项目为目标,课堂与车间合一;以汽车检修、理赔工作技能为手段,实习与顶岗合一。
3.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3.1课程和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方向、车辆保险方向和车辆公估方向。基于岗位分析,设置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其中包含汽车构造、汽车保险与理赔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3.2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1)团队管理。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以建设一支专兼师资比达1:1以上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一批集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于一身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专任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教学,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师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制度和机制研究,在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引进和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和业务进修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国内外进修和交流、企业锻炼培养1名具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脱产或课余时间兼职到汽车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资格要求。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教师进行轮回培训。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汽车维修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从本地区汽车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能在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3专业教学环境和条件
(1)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功能要求,精心设计施工,建立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强化汽车实训基地功能、彰显特色。优化实训教学场地,包括发动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变速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汽车维修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汽车商务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通过与汽车4S店和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去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企业承担培训任务,达到双赢的局面。
(2)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和教学资料建设。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像和动画。教学资料包括校本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案例、任务工单和仿真软件。
3.4 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和机制
(1)管理体系。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专人负责,加强过程控制,严把质量关,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建设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武术是我国源远流长和最具大众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培养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了培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而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课程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需在课程教学规划、管理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武术课程教学应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予以重视与强化
武术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内容。武术教学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培养其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有重要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基本现状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受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开设武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课时比重较少。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存在着随意性、单一性和枯燥性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对武术教学的观念有失偏颇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如在本人对湖南省1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调查中,仅仅只有5所学校开设了武术散打课程,并且师资力量薄弱,课时量少,并大多数只是作为第二专选课程开设。套路教学同样也不容乐观,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教学课时等方面都难以保证武术教育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二、重视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加强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由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我国基层中小学学校现行的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出现了诸多新形势与新动向。如不少青少年纷纷到武术馆校学习武术,并以追逐跆拳道等外来体育文化为时尚。而同时,我国的武术文化和教学在国外却广受欢迎,新加坡等部分东南亚国家还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美国和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推出的武术文化教学和交流活动得到了追逐和崇尚。实际上,世界很多教育发达国家都保存着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容,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美国的篮球等。而我国从高校到中小学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理念问题及其导致的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教条,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一方面应该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如将传统的武术内容体系适当加以改造,如武术健身操的学习推广,就非常简单易行容易推广,另外可以适当增加跆拳道、空手道等多元武术文化内容教学,拓展学生视野,在了解和比较中增加对武术的兴趣。
三、结合现代审美和时尚需求,拓展武术多元教学手段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相比羽毛球、健美操、篮球等大众项目,武术是一项枯燥乏味、喜欢而不愿练的项目。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起面孔讲大道理、大要领,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无助感和厌烦情绪。而如果教学中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审美,将武术与现代音乐、舞美和健身运动加以结合,从而使传统的武术教学与现代青少年时尚审美相结合,将明显增加武术教学魅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和形式上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传框框,如以示范或其他电教工具展示动作形象、特征、过程的全貌,让受教者建立动作概念的教学方法;示范有完整、分解两种,电教工具有图片、电影、幻灯及其他相关电子课件等。另外还可通过传统文化熏陶、表演赛、游戏等诸多形式拓展教学手段。如教师能打破常规的教学语言,合理而恰当的使用那些简短、精辟、幽默的武术谚语,把原本复杂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形象、生动,易于所接受,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很关心武术的功用,对此,运用“自古拳术三大用,防身、健体与防病”、“少时练得一身劲,老来健壮少生病”等谚语来介绍,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容易。
四、试点武术段位制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激发学习动机
高校武术段位制可以借鉴《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位内容和晋段形式来教学。目前国内复旦大学最早试点了高校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其长期实践表明,该校以前一直沿用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的“老三套”教学模式,由于内容单调,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武术课段位制开通后,学生上课热情大步提升,考段风靡校园。据统计,复旦体育(武术)课在改革前的选课率只有70%,而采用段位制教学模式后,选课率达到了150%,大部分学生都是冲着段位证书来选课。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上海市长江第二中学、上海市观澜小学都已经开展了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试点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这种段位制模式将武术课分成了拳术、器械、太极、传统、攻防技能等5大类10个项目,教学内容来自《中国武术段位制》二段技术的套路与攻防技术。即使没有任何武术基础,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能通过学校向武术初段位评审委员会申请,安排晋段考试。从这些学校的经验来看,目前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和推广,并根据自身学校特征和所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实际需要加以创新。
五、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区域地方民族民间武术文化课程资源
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地方高校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主要面对所在地区周边省市,完成可以充分挖掘区域内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武术文化资源。如吉首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将区域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民间武术气功等融入了武术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成效。我国是中华武术文化百花齐放的大国,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都有富有地域特色的武术功法和修炼方法,地方高校完成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和系统挖掘整理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教学资源,一方面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扩充武术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价值。通过系统地开发和教学推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富有兴趣和成效的学习后将对于地方基础教育中推广民族民间武术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8-02
实践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使实践教学能够发挥应有的成效。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美术资源,掌握美术学科研究的前沿内容,并不断的对高校的美术教材进行完善,从而使美术教学实践课程能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高校需要注重对实践场所以及实践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设施。此外,在完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要对美术实践教学的考核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使考核制度能够与教学同步发展。
一、 高校美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
通过对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可知,其设置的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而且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来编排的,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却比较缺失。同时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较随意,没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探讨,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成为常态。
(二)教育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利
高校美术教学中陈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对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够了解,所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要求存在差距,导致各企业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不认可。美术教育不仅是对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是对艺术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并没有将前沿的美术科研成果以及艺术欣赏水平等与教育内容相融合,使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将面临的实际问题,无法做到与时代同步发展,也无法满足美术专业的市场需求。
(三)教学方式老化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教师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只注重单方面的讲解,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培养;而且教授的知识过于泛泛,使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比较广泛但是缺乏深度,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职业性不强。所以,教师的教学观点有待转变,应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实践技能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实践环境和指导不足
美术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技术性以及艺术性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但是目前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画板为实践教具,这种枯燥、单一的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考核制度不完善
纵观目前高校美术专业的考核制度可以看出,仍然以理论考试为基础,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在考核成绩的界定过程中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要参考,忽视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这对学生的考核是片面的、不公平的。这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测,更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美术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 高校提升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美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一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有效提升,进而使学生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和美术市场的需求。所以,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美术行业的发展。
(一)有利于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
加强高校美术实践教学能够促进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转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使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而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率
实践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以实践来辅助和检验,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美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延展和扩充,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有效方式。高校的美术教育需要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美术实践技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以及市场需求的能力。应加强学生融入社会,展示自我,运用美的视觉去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而学生的这些技能都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支撑。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艺术,能够具有良好的艺术批判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体验能力。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作者的灵感与情感发生碰撞,从而通过主题精神的指引运用视觉媒介,将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而对艺术的理解、批判、鉴赏、体验以及创作都需要有实践的支持,因为实践的经历和体验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的性格更加完善,从而提升学生对社会以及自然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进而将生活中的美转化成为创作的灵感。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心境以及所处的环境,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如果学生缺乏对生活实践的体验,那么将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实践能够奠定学生的艺术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成长以及艺术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高校美术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想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良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的能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当代的社会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借鉴前沿成果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所以美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将这些美术资源融入美术教学内容中,不仅能够满足各地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为美术实践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场所。
物质生活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也使得现代艺术领域不断的扩展,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美术艺术同样面临着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不断拓展的现状。所以高校教师需要能够及时了解美术艺术的发展动态,进而对美术教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构,充分汲取现代艺术思想、理念以及思维,并将美术教学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美术的发展历程,更能够立足于当代,加深学生对美术艺术的认识。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艺术观以及文化意识,使高校的美术教学也能够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美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校开展美术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成果展示以及交流学习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写生实践基地以及展览画廊等。在写生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基地的地域、民俗、风景以及人文历史背景等,学生只有融入该地区的环境背景中,才能更有灵感,进而创作出更精彩的画卷。
(四)完善考核制度
传统的美术考核都是通过对学生的考试作品和理论知识进行评分来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真实情况,所以转变考核理念,改善考核制度是必要的。在美术实践考核中需要将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表现纳入考核的整体成绩中,并从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评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从而使考核更加全面、合理,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高校美术专业实践课程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美术行业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辉,杨浩峰,刘忠军,等.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04-204,210.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专学校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实用型的技工人才,因此它具有专业性。而数学是基础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热情也没有能力。另外,因为中专学校普遍存在“操作能力重于学习专业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提高技能、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进步是为了就业”的观念,更让数学课在所有的课程中失去了立足之地,被很多学校以及学生所忽视,造成“老师上课讲得不生动,学生在课下听得无聊”的现象。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招生困难导致中专学生质量有所下降
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的高职院校、独立学院都在大量扩招,使得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开始向这些学校转移,留给这些中专学校的生源很少了,当前存在着招不到人的情况。部分中专学校本来可以容纳几千人,但每年只能招生到20%的学生,部分学校因招生人数少已被合并到其它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专学校设置的招生考试已经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有的已经被取消,招生门槛越来越低,这严重影响了在校生的质量。从在校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出现了在学校混时间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很重视学习,但是基础不好,听不懂课堂的讲授,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偏向理论性的课程,形成了畏难的心理,最后发展成自暴自弃,彻底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就读中专院校就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所以应该重点学习具有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的专业课,而对于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是没有必要学习的,所以完全不重视数学。
2.中专数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一些中专数学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考虑到中专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以及接受能力,讲授的内容过度的抽象。而且还有一些数学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在某些学校里,还存在着所有的数学教师的教案都是一样的,长此以往,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同时,中专学校的数学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记忆教学,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少联系到实际的应用,不能把数学和学生的专结合起来,这就会造成学生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比较远,是抽象的,时间一久,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最后造成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下降。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抗拒心理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缓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抗拒情绪。一旦学生没有信心学好数学,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就不可能学好数学,所以,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来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关心,加强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培养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尽量发现学生具备的潜力以及闪光点,随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认真的讲解,绝对不允许不耐烦现象的出现,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勤于思考的性格,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2.加强中专的师资培养,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的师资力量,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虽然现在注重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但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以及主导作用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中专学校,在当前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教学骨干。鼓励数学老师走出去多交流,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数学课与各门专业课的之间的联系,然后按专业方向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体系。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一,教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机构进行优化。课堂结构通常来说主要包含引入、复习、深化、传授、反馈等多个环节,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环环紧扣每一个环节并且不断地深入,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掌握该怎么样处理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掌握该怎么样才能牢牢的记住学到的知识,并且也有利于学生亲身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二,对于课堂教学当中的课堂提问环节,数学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及优化,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讲授内容。科学的操作方法是鼓励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去那种教师设计问题,然后教师回答的模式。所以,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里,学会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以及进行创新的能力。
4.因材施教,全面照顾学生
每个受教育的集体都存在一个个体差异的实际问题,当前的中专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当中个体差异还特别大。有少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要了解的多一些,掌握比较牢固,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还有一部分同学甚至是不懂。在数学课上,个体差异就导致了有的学生跟紧课堂,同老师互动,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表现欠加,不认真听讲,自己忙自己的。另外,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对数学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也不一样,等等原因,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例如不管是学习好与坏的学生,都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通过提问的难易让他们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设计不同的数学案例来加强其学习数学的动力。具体而言,就是数学老师根据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495万人)增加64万人,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的历史新高,比2008年增加了52万,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压力还将持续增加。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实在不容乐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曾报道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今日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同比基本持平。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几年前高考报考专业中一度看好的计算机、法律、医学等专业,如今面临就业难的窘境。
就计算机专业的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及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较为广阔,但在历经了各大高校、高职高专、中专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以及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短期计算机培训班的蚕食之后,计算机人才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IT人才又面临紧缺问题,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及专业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归根结底,“供大于求”和“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失衡”,而供需结构失衡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部在召开的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教育内部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地方,一些地方和高校仍然存在盲目扩招的冲动,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亟待提高”。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的一般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结构改革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要想使自己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拥有立足之处,我院必须面向社会和市场,勇于改革和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结构,改革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分析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现状,得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2)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就业需求;(3)教学计划顾此失彼,很难突出专业特色;(4)教育整体上滞后于技术的发展;(5)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我院提出“面向市场,立足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六个方面进行改进。
2.1专业定位
本科教育是具有专业性质的基础教育,不同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适当的层次性分工是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必要条件。我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到IT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2.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差异化的要求,结合本专业办学定位,我院采用“2+1+1”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以公共基础课和本专业基础课为主,使学生为将来的考研、就业和培养再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横向分流,按照学分制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另外,学院积极创建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双管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年级结束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再纵向分流,准备就业或考研,四年级以选修课、实习、毕业设计为主。这样既尊重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其在兴趣和爱好下主动地学习,又保证了学院对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2.3教学管理模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创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否能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通过选课来实行学分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院的选课制发展尚未完善,因此改革与完善选课制,以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要解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选课制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教师和课程,并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选课制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实行选课制后,学生拥有较大的自,有利于出现一个活泼生动的教学局面,但这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适应选课制的要求;(2)建立和健全教学评估与检查、学分基点、考查考试、课程建设等配套制度,优化管理,避免教师迎合学生,降低教学标准,完善奖惩制度,建立课程的优胜劣汰机制;(3)推动整个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建立科学的选课体制,既保证学生的选课自由,又保证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
2.4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计划必须既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保证学科专业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专业要在教学计划明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突出专业内核、凝练专业主干、扩展知识领域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同时要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积极构建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发新型实践教学平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实践途径。
为此,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将课程体系设置根据选课制的需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本专业必选课和本专业限选课等模块,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合理设计选修课的知识结构,注重课程的先后关系,尽可能设计一些模块选修,为学生的选课提供针对性指导。另外,在专业培养方面,确保有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还要满足他们的知识扩展和兴趣培养。
2.5教学方法
目前我院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阶段,为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科教学模式要适应灵活性、多元性、伸展性的要求,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组织实施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建立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术活动为一体的三元结构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重学、重思、重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我院已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视频资源库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6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
(2) 建立专业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
(3)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学科、学术水平。
(4) 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提高计划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向青年教师倾斜制度,坚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通过各种努力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5) 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专业精神、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完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3结论
目前我院结合上述教学体系结构改革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试用于2008级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多元化发展,建立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创新活动、教育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建立校内创新基地,邀请企业进驻,企业导师、学院教师与学生共同研发企业项目,并在上海、北京、无锡等地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50多名学生参加了公司的项目实训,参与实训的学生100%就业,就业质量较高。深知教育改革对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会继续努力,将改革贯彻到底,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金国华.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 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7(2):82-84.
[4] 李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张小峰,黄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147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WANG Li-xin,LI Xiao
摘要: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要进行实践教学评价,通过符合实际和规律的评价,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本文对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构建全面的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活动进行监督和跟踪,保证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本科院校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42—02
收稿日期:2014—07—29
作者简介:夏师(1973—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学院数学与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随着人们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的加深,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少学者对实践教学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以百色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教学和改革,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展开研究。
一、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2006年,原来的右江师专升格为本科高校,形成了百色学院。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研究,百色学院形成了创建“多科性应用型区域中心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由原来纯粹的师范专科教育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百色学院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特别是完善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行为和思维习惯所致,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有很多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评价缺乏认识
长期以来,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重视数学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培养好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常常忽视实践教学评价。事实上,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评价的目地就是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缺少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将得不到监控和改进,也就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都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教学评价。
(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现在百色学院很重视教学质量,也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认识的问题,教学管理还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管理为主,用理论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来评价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不能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我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每学期都有期初的教学材料检查,期中的教学检查、同行和学生的评教,期末对学生的考核等教学评估,这样的教学评估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对于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和实习则完全视而不见。比如,学生参加的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就不被算在一般的教学评估里,而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却是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完全有必要建立一套包含课内外实践活动的、健全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
首先,实践教学评价的对象不全面。评价对象主要以学生为主,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的过程则缺少评价。其次,评价的内容不全面、不系统,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评价指标主要以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为主,对深层次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都没有给出评价。最后,评价的主体不全面。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而学生、用人单位等则很少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评价。
二、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尝试
针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对应用数学专业进行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尝试。在改革中,主要考虑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性、全面性、可操作性。
(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组织与落实
好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便于评价的组织和落实。由于我校将教研室定位为教学的基层组织,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活动由应用数学教研室组织进行,评价主体由实践指导教师、同行专家、学生组成,评价对象则是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这样,就将实践活动中最直接的参与者纳入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使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利用评价体系的反馈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体现了实践教学评价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实践教学活动力求全面,应包括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要服务于培养应用数学专业人才这一教学活动总目标,对人才培养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进行课程评价。
我们依据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实践教学活动,确定了要评价的实践活动,具体如下:实验课类型,包括数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数学微格教学、中学数学课堂试教、板书设计、会计学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金融模拟实验;实(见)习活动,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包括教师技能实训、数学建模实训、证券模拟实训;毕业论文;课外竞赛和考试,包括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技能资格等级考试。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指标设计
我校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设计考虑了评价的过程性与可操作性。实践教学评价如果只追求理论的完整而不易实施,那么,在实行时将会草草了事。因此,实践教学评价的指标设计既要考虑评价的指导性,又要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结合我校已有的开学初要交教学计划、期中要进行教学检查和期末要进行考核的特点,我们将实践教学的过程分成三部分,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将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都统一起来,形成了具体的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是实践教学期初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条件;其次是实践教学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教学教师指导情况、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和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最后是实践教学结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实践成绩的反馈、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的总结。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动态量化在最后的实践教学评价打分量化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将各评价指标简单进行加权平均得到量化的方式,而是使用评价专家小组进行评价指标调查,得到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后,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来量化打分。由于每次专家评价的侧重点不同,这样的方法能对实践教学进行动态量化,可以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经过这样的动态量化评价后,再结合实践教学中的一些专项检查活动,我们就达到了利用实践教学评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这样的实践教学评价也避免了单纯为打分而量化的尴尬。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2]杨芳,李福英,邹安全.CIPP评价模式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