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篇1

1.人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2.人为,培养全面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最早实用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7.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二、辨析题

1.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由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又哪些?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6.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强若盛衰。

7.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这时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技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传授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8.体育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9.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篇2

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强有力手段。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这项根本任务决定了必须实施以职业活动、劳动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而校企合作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地培养适应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多种培养方式中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

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就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建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走校企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这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模式在我国也得到了成功验证,深受学校、企业的认同和欢迎,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笔者所在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些案例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重视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在计算机专业方向很早就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1.与企业进行课程置换。2004—2011年计算机软件专业方向与北大青鸟APTECH公司进行启蒙星课程置换。2004年至今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与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进行课程置换。下面笔者就各种合作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简要分析。

2.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企业联合培养。2009年计算机软件方向与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读高二学生21人在快快项目组参与平台开发、数据生成。2010年计算机软件测试方向在读高二学生40人在金山软件测试中心,接受测试专业培训,上岗工作。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从笔者所在专业校企合作的案例来看,校企合作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何实现双赢,让企业从合作中获利,同时避免让学校成为供应低价劳动力的场所;如何让学校在合作中获得先进技术支持,同时避免企业像做慈善一样只付出资源,无法得到回报,笔者有一些想法仅供探讨。

1.成立校企合作研发工作室,培养教师成为企业型教师。实训设备预算充足的学校(有钱的),可考虑与创业公司合作,小型创业公司的特点就是资金少,对成本控制要求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与其形成优势互补。把学校教师安排其中,作为企业的一员和创业型公司一同成长,等公司长大了,就可以再与其他小型创业型公司合作,把校企研发工作室做成小型创业公司和企业型教师的孵化器。试想,以企业型教师为主体进行工学结合模式教学体系开发,凭借教师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教育教学沉淀,及对学生基本素养、学习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情况的了解,该教学系统肯定能避免工程师开发出的“技术型”,“貌似可爱交互型”教学体系,是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举办校内生产经营性合作实训基地。实训设备预算不足的学校(缺钱的),可引进企业将生产车间、设计室、产品研发室、业务部等建在校园内,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的办学模式。学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和经营管理团队,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和研发能力,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

总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切实举措就是校企合作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多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1.

[2]王秀清、马俊哲.强化产学研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郭兵.保定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篇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 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 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 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 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在科学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定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对就业者会提出更高的技能素质要求。因此,毕业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和迁移。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1.3 必备技能:社会性技能 社会性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仲裁,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从业者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等之间,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组织协调等。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应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要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2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的必要性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矛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1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职生敬业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错位率高;动手能力较差,技术不够精湛,知识匮乏等,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把培养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最为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

3 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就业,面向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转贴于

3.1 以市场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培养人才,以市场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新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3.2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它就业者发展的空间又极大的影响作用。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者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强弱,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的有无和意志品质类型等诸多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两课”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各类竞赛等,以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查活动,组织名优企业的参观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3.3 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采取灵活办学形式 优质的教学条件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应提供设施完备的教学手段,增强师资队伍,增加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并且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应不断完善,用人机制方面也应不断提高等。另外,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采取多种办学形式。①校际合作,学校与学校直接合作办学;②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③“产教结合”;④“订单式”培养;⑤“顶岗实训”。

这些办学形式,不但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提高了学生就业率,更重要是的为企业培养了高质量的高技能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技能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途径,高校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突出自身的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为头等大事,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时间不一、组建方式不同,加之所在的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良策,努力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但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再加强技能素质培养方面,也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创造素质等的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58-6.

篇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 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 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 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 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在科学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定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对就业者会提出更高的技能素质要求。因此,毕业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和迁移。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1.3 必备技能:社会性技能 社会性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仲裁,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从业者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等之间,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组织协调等。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应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要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2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的必要性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矛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1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职生敬业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错位率高;动手能力较差,技术不够精湛,知识匮乏等,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把培养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最为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 

3 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就业,面向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3.1 以市场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培养人才,以市场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新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3.2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它就业者发展的空间又极大的影响作用。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者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强弱,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的有无和意志品质类型等诸多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两课”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各类竞赛等,以及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查活动,组织名优企业的参观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3.3 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采取灵活办学形式 优质的教学条件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应提供设施完备的教学手段,增强师资队伍,增加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建立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并且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应不断完善,用人机制方面也应不断提高等。另外,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采取多种办学形式。①校际合作,学校与学校直接合作办学;②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③“产教结合”;④“订单式”培养;⑤“顶岗实训”。 

这些办学形式,不但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提高了学生就业率,更重要是的为企业培养了高质量的高技能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技能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途径,高校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突出自身的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为头等大事,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时间不一、组建方式不同,加之所在的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良策,努力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但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再加强技能素质培养方面,也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创造素质等的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58-6. 

篇5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初中生的一项信息技术与必备的技能。初中信息技术是属于科学劳动技能方面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更是应该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努力。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二)信息常识

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三)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四)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

(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3)学生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

(4)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

(5)学生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总目标,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是为了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使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集声、光、色、图、动画于一体,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其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可以综合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等多方面的协调操作。

篇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各个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所以,职教工作者一定要正确理解和科学处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关系,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的含义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简言之,工学结合就是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有效实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又是实现工学结合导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所谓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就是校企双方围绕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部分,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内容的合作活动。

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的特点

(1)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体化。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就是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是有衔接点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近期的或者远期的、明显的或者潜在的利益,否则企业是不会与学校合作的。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如果校企合作不利于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话,那么校企合作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和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之间的重叠部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比如,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解决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等等的方法,而企业又可以给学校提供实训的基地、实训的师资、实训的设备等等。

(2)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企业的工作业务流程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需要将传统的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将人才的培养过程要细化,而这样的细化过程正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一个工作业务流程。所以,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就是要有效地整合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流程,是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业务流程的有机统一,两者是互补的。学生可以在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去企业工作实践,实现学习和工作实践的相互促进。

(3)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一体化。学生的就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学校的教学就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因此,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就需要做到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应该突出与强化某一职业、某一工种、某一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完成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其工作岗位的需要,而且也能有效的防止学校按专业、按班级批量生产人才的弊端;同时,也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4)学校的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需要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具体化成各项目标明确的任务,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好自己即将工作的情况和实际。比如,教师编写的职业技能课程教材、讲义、教案可以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过程和对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实现相互促进的目的。

总之,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的复合人才。2015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统筹,聚焦教学中心工作,尤其要突出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及考核评价等环节的主动创新和积极变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定位的权威表述,它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简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的,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在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观念上,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充分彰显自身特色。

但是,当前不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还不太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管理及教学过程没有充分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新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地体现和落实。

(一)转变对教学过程的基本J识

一是转变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认识。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作为主体的老师对作为客体的学生的引导、教化和改造的过程。现代观念则认为,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双主体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种语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就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就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求者和实践过程的体验者;教师就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成为教学实施与学生智能开发的设计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还是老师自身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树立并践行这样的理念,高职教育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二)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

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必须改革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和方法体系为牵引的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针对行业实际和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人才素质能力结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与教学要求的计划性、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处理好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现有条件可能性的关系。如,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利用社会力量,科学拟制教学计划并严格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转变教学着力点的基本认识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教学内容的着力点上实现了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向,但对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和自学能力的重视依然不够。必须进一步在实践中有效调整教学着力点,实现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给学生足够的体验与实践机会和思考空间,使之成为会学、会用、会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系统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改革的成效与进展对整个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影响。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依据与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它既不同于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改革上,必须确保学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必须注重专项技术的学习、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社会性原则,即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实际,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代性原则,即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新成果、新要求;科学性原则,即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有利于学生身心、个性发展;职业性原则,即教育内容的设置与改革,要以技术能力、职业素质为重点,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综合性原则,即内容设置与改革要按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

(三)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和力度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或在职人员学习、掌握某种生产或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等而实施的教育”或“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管是哪一种界定,职业教育均指围绕某一职业,为谋取或胜任职业工作而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持续的各项相关教育活动。

三、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

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必须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改革创新。

(一)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创新

要按照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个性和潜能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法创新。要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思考。积极推广以现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健全以赛促教促学机制

通过自主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交流、竞赛,引导高职院校教师聚焦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教学,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任职的需要。

(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把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基本保障,把产教融合作为职教的基本理念,并以此建立起完善的以产教融合促进职教发展的机制体制。这意味着,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制度化、常态化。这是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政策依据。传统的高职实践教学虽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与厂企的实际需求联系并不紧密。要改变这种状况,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四、改革完善考核制度

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改变过分注重理论考核的传统做法,坚持以能力考核为主,设计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方面突出操作性

建立以岗位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考核内容,突出对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既考知识,更考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更充分理解应当学什么、怎么学。

(二)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多样性

采取笔试、口试、技能操作,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或采用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考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制度设计上注重科学性

确立课程结业考核与过程考核的考核制度,课程成绩包括课终考核与过程评价成绩两部分。同时,制定完善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细则,建立考试分析制度,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并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蓉容. 论多媒体教学的缺点及应对方法[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29.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种生产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让中职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中职计算机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现状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时不再设置统一的分数线,以我校为例,我校从建校以来一直是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由于招生地区范围广,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初中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有的从未接触过,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玩游戏、聊天、听歌的基础上,并未系统地接受过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这使以后的课堂教学难度更大。

2.教材同实际应用脱节,造成学生兴趣不浓厚。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以应用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目前没有非常适用的教材。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用得最多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虽然配有《上机指导与练习》,但是案例过于简单,缺乏实用性,对于一部分在初中时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和挑战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3.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低。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基础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中职学校后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普遍的认识是“打游戏、上网”,当在机房上课的新鲜劲过后,便产生懈怠感,不知道学了这些能做什么,渐渐失去兴趣,把时间用来玩手机、睡觉等,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低。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与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无心问学,在学习当中稍遇困难就退缩、排斥,久而久之,对学习愈发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睡觉和玩手机成了学生课堂的必然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个教学模块,尽量照顾各阶段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对于程度稍好的同学,准许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安排时间和练习,鼓励这些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帮助其他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同学;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即使安排的课堂练习不能完成,也要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根本就不做还是初学操作不熟练导致的。针对前者,要及时询问原因和引导;而对于后者,则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转变教学思路,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早已不适用,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任务驱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有很多优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时,程度相对好的学生极易形成派系而忽视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反正小组有同学会做,自己则开始打游戏、玩手机,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动态,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3.引入“竞赛”机制,提高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好强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我曾经带过两周的打字实训,打字本身是很枯燥的课程,可要想提高打字速度就要多打多练,对于十几岁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每天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练习打字无异于是一种折磨,时间久了,不仅会导致教学效率低、学习主动性差,课堂纪律也无从谈起。因此,我在实训中引入了“竞赛”机制,每天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评,进行成绩统计,对连续三天都在前几名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一个作业本或者一枚小小的书签。通过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经常下课了还坐在电脑前“劈里啪啦”反复练习,其实学生并不是在乎奖品的本身,而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4.加强教师队伍学习,倡导“双师型”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时刻紧跟专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相关专业知识,多在业余时间钻研教学技能、提高实际业务水平。另外,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之间多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多进行一些技能竞赛,这样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加快了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建设。只有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才能构建一支良好、过硬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武马群.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

篇9

偏失2:盲目化倾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当前,一些学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形下,盲目增加硬件设施投入,甚至于负债建设。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本校情况,追赶潮流,讲究排场,忽略了必要的软件配置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电脑及其网络设备的使用率过低,甚至闲置,导致有限教育经费的隐性浪费。在中小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是必要的,但这种建设应和一个学校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等紧密关联。

在信息时代,电脑及其网络是现代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不能视其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苹果机发明者史蒂夫?乔布斯认为:"技术解决不了教育难题……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在解决教育问题。"事实上,任何时域,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因当时"最现代"的技术手段介入而"尽善尽美",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和传统教育技法携手并进,才能促成教育的真正发展。因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盲目化倾向并不利于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偏失3:不均衡化倾向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当今世界上,每20人中才有1人上网,其中60%的使用者在北美洲,而这一地区的人数仅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目前美国95%的中小学和74%的教室与国际互联网联通,平均每5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我国平均每120名中小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不均衡化现象日趋明显。纵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已启动信息技术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边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却大多无法接触电脑,离网络建设的现代化需求更是甚远。不均衡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偏失4:纯工具化倾向

篇10

“十八”大提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坚持教育创新”,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数以亿记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大事。农村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的生产、管理等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逐步提高办学效益,才能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努力创新办学思路

1、扩大办学规模,追求规模效益

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规模普遍偏小,规模效益低下,通过原地扩建,撤并、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进而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2、加强骨干专业的现代化创新

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即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从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中职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才能使中职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时,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整合专业劳动中介机构介入毕业生安置工作,实行市场运作,一是可以减轻学校毕业生安置的压力,二是更加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推得出。如对于与传统产业部门和行业有关的专业,如纺织、煤炭、农业、林业、加工业等,因其市场容量相对缩小,需要能力相对过剩,要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专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并办好办学条件好质量高、基础牢靠、规模较大的专业。对近年来增长较快,趋于成熟,市场需求逐步上升的专业,如家电、汽车、服装、电子等,要在正常竞争的基础上,提高规模效益,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形成集中优势或辐射中心,以带动相关学校的发展。对于尚未起步或处于上升期,潜力巨大的专业,如通讯、生物、新材料等,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就学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市场需求量大,故可以市场导向为主。

3、改革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应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灵活办学,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改变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状况,给学生自主,有的善动手,让他们多学些技能,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有的学生有意自主创业,就给他们提供创业教育;有的人准备升学,就提供相关条件;有的学生愿意先工作或创业,积累实践经验或取得一定收入后再继续学习,学校可允许暂停学习,这样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选择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实行开放式办学

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教育相结合;面授课程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校、点合作,产教一体化,将课堂伸向市场。如发挥农科教示范基地作用。农科教结合广建示范基地是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客观需要,基地因地制宜,上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横联地方农业、科技单位,下辐射到千家万户,集人才培训、项目试验、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为一体,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的生产基地。通过建立或参与建立各级各类市场,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同时便于教学和实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办学能力。

二、大力提高办学效益

1、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学质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调整质量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当前,重要的是要使职教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术资格标准办学,对学生所学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因为二十一世纪是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世纪,凡是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国民的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都很强,欧、美、日等国之所以强大,无不与其重视对学生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紧密相关的。

2、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校应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训练标准去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队伍和为“三农”服务的科技人员。

总之职业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新变化,注重科学管理,切实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11

本研究采用自编《小学生劳动技能调查问卷》,经试测修订后的问卷除学生基本情况外,包含劳动态度、劳动机会、劳动知识与技能和劳动品质四个维度,其中前三个维度涉及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与社区劳动四个方面,劳动品质维度则以学校劳动中较为典型的值日情境为内容进行设计。在样本选择方面,考虑东中西地区分布,从北京、山东、山西、河南、广西、四川六个省(市)随机选取12所小学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681份,回收有效问卷1656份,有效率98.5%。有效被试中,男生841人,女生778人(其中有37人性别信息缺失);城市地区学生1105人,乡镇地区学生551人。此外,三、四、五、六年级有效被试分别占总样本数的22.4%、27.7%、32.4%和17.5%,问卷题型以封闭式回答为主,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的劳动态度总体良好

小学生是否爱劳动呢?调研结果表明,九成小学生认同“劳动光荣”和“劳动重要”,七成小学生觉得自己爱劳动,八成小学生责任意识和助人意识较强,小学生的劳动态度总体上是良好的。本研究中,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包括小学生的劳动喜好和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与看法。首先,在劳动观念方面,九成小学生觉得劳动光荣(91%)、掌握劳动本领重要(90%);七成小学生觉得自己爱劳动(72%)(见图1);其次,在劳动喜好方面:在自理劳动方面,六成小学生喜欢洗自己的袜子(62%);在家务劳动方面,七成小学生喜欢在家拖地(72%);在学校劳动方面,七成小学生喜欢在学校做值日;在社区劳动方面,如果有机会,近七成学生喜欢参加社区里的义务劳动(68%)。这表明,当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积极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劳动能力奠定了基础。但还有两成小学生虽认为劳动光荣,可是自我报告并不热爱劳动。这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有关系,需要循序渐进引导,不能操之过急。

调研还发现,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责任意识和助人意识总体上也比较突出。为了解小学生的劳动品质状况,本调查以在学校值日为典型情境,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考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助人品质、责任心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回答“在学校值日的时候,如果和你在一起值日的同学生病没上学,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80%的学生选择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替同学做值日”,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12%的同学选择了“找别的同学来帮忙”;7%的同学选择了“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

其次,在回答“如果你不是值日生,但是有值日生请你帮忙做值日,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77%的学生选择了“不管是谁请,都会热情去帮助”,表现出良好的助人品质;1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这位同学帮助过自己,就帮助他”;6%的学生选择了“如果喜欢这位同学,就会去帮忙”;其余的学生选择其他。

最后,在回答“在学校值日的时候,如果和你在一起值日的同学去操场玩耍而没有值日,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50%的学生选择了“坚持独自做完值日”;47%的学生选择了“先把玩耍的同学叫回来,再一起做值日”;1%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去玩,不值日了”,其余的学生选择其他。

在完成小组值日任务时,五成同学不会被其他人的缺席干扰,表示会坚持完成任务。另有接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先把玩耍的同学叫回来,再一起做值日”,这表明这部分同学考虑到了管理、监督和提醒不完成任务的同学,具有一定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生的劳动机会整体缺乏

小学生的劳动机会是否充足呢?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劳动机会整体缺乏,其中,传统手工劳动机会严重缺乏。围绕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包括值日和手工劳动)和社区劳动,本次调研设计了部分劳动机会问题对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自理及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区劳动几方面共有22个项目。小学生“经常”参与比例达到与超过六成的项目仅有4项。此外,半数以下的小学生“偶尔”或“从来没有”参与的项目有15项。可见,小学生劳动机会总体上是缺乏的,而且手工劳动机会严重缺乏。相较而言,小学生在学校值日的机会、自理及家务劳动机会多于其手工劳动机会和社区劳动机会。(见图2)

小学生整体劳动机会缺乏,这与长期以来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关系。同时,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科成绩,忽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理劳动及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有关系。

(三)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均衡

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怎么样呢?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均衡。小学生对贴近生活且技能简单的劳动技能掌握较好,如会独立扫地、拖地、整理房间的学生接近或超过了90%,而对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太紧密或技能较为复杂,需要专门设备与工具、同时涉及安全问题的技能,如切菜炒菜、使用针线及缝纫机、十字绣等技能,掌握状况不佳。例如,66%的学生会做一些剪纸手工,64%的学生会用螺丝刀拧东西,54%的学生会用针线缝沙包,50%的学生会用针线钉扣子,而会编一些中国结、使用缝纫机及做一些十字绣的学生不足30%。(见图3)

此外,与小学生的自评状况相比较,实际技能掌握状况并不乐观。例如,91%的学生自我报告会独立拖地,但仅有44%的小学生将拖地步骤正确排序。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受到阅读能力的限制,知道怎样做但没能正确排序,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还需要注意,会拖地和能把地拖干净也有差距。“会”说明其基本知道相关劳动常识,但不等同于完全掌握该项劳动技能。因此,不能简单将小学生自我报告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等同于其真实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

(四)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具有城乡、性别差异

调研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具有城乡、性别差异,女生的劳动技能好于男生,城区学生的劳动技能好于乡镇地区的学生。本研究选取了小学生自评问卷的第三部分“以下事情你会做吗”,即劳动技能自我报告部分,将20道题目的选项赋分,“会,可以独立做”赋3分,“需要大人协助”赋2分,“完全不会”赋1分。赋分后将各题目得分加总,即为小学生劳动技能得分。以城乡、性别为自变量,进一步考察了部分影响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因素。

1.城区优于乡镇。调研以小学生家庭来源(城区、乡镇)为自变量,以其劳动技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显著优于乡镇地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城区平均数54.82,标准差7.66,标准误0.23;乡镇平均数51.72,标准差7.47,标准误0.32;T值为7.807***,***p

2.女生高于男生。调研以小学生性别为自变量,以其劳动技能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的劳动技能显著高于男生的劳动技能(男生均数52.33,标准差8.06,标准误0.28;女生均数55.31,标准差7.04,标准误0.25;T值为-7.933***,***p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家长放手还孩子劳动的机会

调研发现,小学生的整体劳动机会比较缺乏,尤其是家务劳动、手工劳动机会严重缺乏。我们的孩子知道劳动光荣,知道掌握劳动本领重要,但是参与劳动的机会却太少,真正掌握的劳动技能也不足。目前,不少家庭存在剥夺孩子劳动机会的现象,当孩子们主动选择做家务的时候常常会碰壁。调研访谈中有孩子们反映,当自己兴致勃勃想学十字绣、编中国结的时候,家长往往是婉言劝阻而让孩子们去学特长班或者英语、奥数班,这就自然减少了孩子们体验与学习劳动技能的机会,长久下去,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大学仍然不能自理就积重难返了。因此,学校有责任做好家长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家长明确劳动重要的观念,把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置于孩子全面发展和立足社会的高度;二是引导家长及早放手,把收拾书包、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日常劳动机会适时还给孩子,在生活中养成孩子勤于劳动的习惯。同时通过小步子、多循环、及时表扬的方式教孩子逐渐学会相关劳动技能。

(二)开发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劳动技术教育缺乏的现象客观存在。无论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乃至拔尖创新人才,都应以加强中小学生职业陶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为基础。学校教育首先要从立德树人和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其次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探索新时期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学校在开发劳动课程内容时可结合以下几点:一是阶段性,即各学段各年级的劳动课内容要与各年龄段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二是生活化,即在劳动相关课程中体现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三是因校制宜,即在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之上,结合城乡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将某些劳动技术教育项目如串珠、编中国结、茶艺、刺绣、蔬菜种植、果园劳动等开发为校本教材。当然,学校还要结合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和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配备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材料以及劳动技能教育专兼职教师,并保证适当的劳动技术教育课时。

(三)探索学生劳动品质与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

篇12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