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icu的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icu的护理措施

篇1

小儿重症肺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 病情比较复杂, 容易反复性发作, 处理难度非常大, 若不进行及时治疗, 会导致小儿内脏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等严重病症,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1]。为了进一步探究icu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干预措施, 为患儿提供更佳护理方案, 作者收集了许昌市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2013年1月本院ICU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均符合“小儿重症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2]。其中, 男孩69例, 女孩31例, 患儿年龄在2.5个月~3.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8.5±1.2)个月。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方法 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方法, 50例治疗组患儿接受全面的ICU护理干预, 对于小儿重症肺炎的 ICU 护理必须进一步掌握患儿发病的特殊规律, 及早发现与正确识别患儿不正常体征信号, 尽可能做到早发现、超前预防处理和及时抢救。肺炎的常规性护理已经无法满足ICU患儿的疾病需求以及医师的治疗标准需要。ICU小儿重症肺炎特殊干预护理中必须包括严密的生命体征观察、制定24 h全面护理计划、加强呼吸道清通与护理、保持患儿静脉畅通等, 并能够给予患儿一个周全护理与及时的救治。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病情护理 重症肺炎患儿病情复杂、不稳定, 很容易出现变化, 再加上患儿年龄较小, 缺乏自主能力。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疾病护理, 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 尤其是注意瞳孔与神智情况, 若发生惊厥、嗜睡等状况需要及时上报医生并进行抢救。若病情严重, 需要加强24 h护理, 认真观察、分析、记录病情, 为患儿抢救赢得时间。

1. 2. 2 建立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的穿刺动作要轻、准, 保护患儿血管。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低速过快, 保证匀速输液。适当输入营养, 及时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注意配伍禁忌, 严格控制药量, 密切关注用药反应, 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

1. 2. 3 呼吸道护理 此类疾病患儿自身免疫力比较差, 再加上张口呼吸, 很容易导致痰液粘稠、无法及时排出, 必须加强呼吸道护理, 促进分泌物及时排除。必要时给予湿化瓶吸氧, 严格控制氧流量, 有效改善患儿呼吸状况。保持患儿合理, 头高、脚底, 头部一般抬高15~20℃。可结合患儿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雾化吸入(30 ml生理盐水+100 U糜蛋白酶+8万U庆大霉素), 有利于痰液稀释。与此同时, 加强口腔护理, 若患者口腔黏膜出现变化, 需要立刻上报医生, 采取治疗措施。

1. 2. 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向家长讲清楚疾病的特点、治疗方式、护理重点、不良反应等, 消除患儿家属的担心与恐惧, 与此同时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向家长交代清楚。使患儿家属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正确评估疾病, 对疾病治疗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消除心理恐惧。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5例, 显效17例, 有效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治愈10例, 显效11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4.0%, 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 组间比P

3 讨论

重症肺炎指的是除了肺部疾病之外, 还累及患儿其他系统病变, 尤其在气温骤变或者冬春交替之际很容易发生, 是临床上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儿具有年龄较小、抵抗力比较差等特殊生理因素, 如果发生感染, 病情会急速变化。对于ICU小儿肺炎护理必须全面掌握疾病发展规律, 善于识别患儿不正常信号, 早发现、早抢救[3]。常规性护理无法满足治疗以及患儿的需求, 必须对患儿实施全面的ICU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加强24 h动态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 加强患儿呼吸道护理加强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给患儿提供全面、及时的救治。通过本文研究证实,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 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2±1.2)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17.1±2.3)d。

综上所述, ICU小儿重症肺炎患儿接受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 能显著降低患儿病死率, 促进疾病康复、减少治疗时间,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费用,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也浪费国家巨大卫生资源,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间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不等,28例为昏迷病人,6例为清醒病人。

1.2 院内感染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并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见表2)。

2.3 治疗与转归

通过治疗护理,28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见明显好转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1位,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在我国医院感染总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6%~42 %[3]。发生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加之许多ICU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O%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一定关系。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d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发生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3.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袭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穿刺、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5 消化道感染据调查,消化道感染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0.7%,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4]。特别是ICU的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肠道菌群更易失调,更增加了患者对胃肠炎的易感性。

4 护理相关对策

4.1 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三氧机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湿式拖地、湿式扫床等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并采取空气细菌学监控。ICU由于监护仪器和各种治疗设备集中,医护人员流动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5]。因此,应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在接触患者或使用器械后,应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实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瓶水。

4.2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对于病重、年老体弱、年幼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除常规监测体温外,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要观察口腔及咽喉部的变化,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为感染途径,定期消毒并做培养;若有感染存在,及时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标本的留取,血培养的留取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高热时采取,阳性率较高。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置。

4.3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挣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人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6]。

4.4 强化泌尿系的护理 在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正确,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长时间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

4.5 重视静脉治疗的操作环节 静脉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静脉插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帖,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则及时对导管皮下进行细菌培养。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尤其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更高[8]。因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对于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采集及送检,显得非常正确,可以降低假阳性率等,培养出正确病原菌,由此通过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检验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医院内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是护控医院感染系统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所以应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5] 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E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

篇3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高血糖症186例,发生率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龄12~70岁,其中60岁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结果分析

2.1 原因结果详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发生率在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有关,年龄高于60岁的发生率较高。与肠道外静脉营养具有相关性。而且与是否发生器官衰竭相关,合并器官衰竭的发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浓度范围定为 6. 1~7. 0mmol/L 和餐后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 ,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应激性高血糖的经典定义为血糖 ≥ 11. 1 mmol/L。事实上 ,对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其非常严格的定义为:入院后随机测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随机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在遭受感染、创伤或存在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糖代谢改变,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消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微生物在高糖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年龄与高血糖发生率相关,结果发现在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糖。同时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笔者也发现合并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还有肠道外营养和肠内糖的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显示葡萄糖输注速率超过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发生高血糖,因此对于高龄、危重症、合并多脏器衰竭者、肠道外营养的患者检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严格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末梢血糖是临床上快速、首选的方法。由于对患儿损伤小,而且快,大约从操作到结束1 min内可以完成。毕惠敏[2]研究显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最佳。进针2~3 mm,自然流出血为佳,防止血糖有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过高时测定是不可靠的。正确使用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发现胰岛素强化组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住ICU时间超过5 d及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为显著。胰岛素可以皮下和静脉注射,维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稳定,减少到每2小时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4 h后改为每4 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或在严重范围,如20 mmol/L,则需要30 min测1次。但关于血糖控制范围有很多争议,蒋惠芳等[4]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史,都应加强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的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学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注意血糖的检测,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4 小结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病史,在应激状态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影响其预后。故应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对其进行正确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防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40-02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2]。ICU中患者的护理工作较护理工作要繁琐、细致,需要护理人员更加细心、耐心。现就ICU护理工作中的噪音问题做如下报道。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监护病房63例患者,其中15例因内科疾病晚期危及生命情况进入ICU,48例因外科手术后监护或严重并发症入住ICU,年龄21-96岁,入住ICU前均无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等。

1.2分组情况63例患者中,31例为对照组,其中7例内科疾病晚期患者,24例外科手术后患者,其他32例患者归为干预组,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

1.3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护理同常规护理措施,无额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其他方面的保护措施;干预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护理外,给予心理护理,即患者入住前给予宣教,让患者从理念上熟悉监护病房的环境及将要给其实施治疗所用仪器的情况,给予患者玻璃屏风,隔离医护人员走路及交谈所发出的声音、其他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发出的声音、治疗所用金属器械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并且调整仪器报警声音,减少不必要的报警措施及频率等。

1.4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多组数据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法,规定P

ICU噪音来源于监护仪器、抢救仪器、工作人员走动及交谈、病人的及咳嗽、金属仪器的意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这些噪音无形中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例如血压升高、疼痛加重,产生焦虑、心律失常,失眠等不良后果。其中对照组5例高血压、7例心律失常、30例失眠、8例疼痛加重,21例焦虑;干预组,1例高血压、2例心律失常、7例失眠、2例疼痛加重,7例焦虑。对ICU患者针对噪音给予心理护理、隔离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产生的噪音,患者心理及生理上都得到的较快的恢复。3结论

ICU是为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及护理才将危重病人集中到一起的监护室。其中的监护及抢救设备均为医院一流水平,并且环境、消毒等措施也是医院最高级别的,但是噪音问题仍是监护室里的一大隐患,它在患者恢复的过程中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造成了无形的伤害[1]。ICU噪音的来源及危害:监护仪器、抢救仪器、工作人员走动及交谈、病人的及咳嗽、金属仪器的意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是ICU噪音的来源。

所谓噪音就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1]。噪音的危害有:(1)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基础。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2)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3)对人体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音对身体的伤害[3],例如①损害心血管。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使血压上升[2]。②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③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4]。

我院针对以上噪音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即患者入住前给予宣教,让患者从理念上熟悉监护病房的环境及将要给其实施治疗所用仪器的情况,给予患者玻璃屏风,隔离医护人员走路及交谈所发出的声音、其他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发出的声音、治疗所用金属器械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并且调整仪器报警声音,减少不必要的报警措施及频率等[5]。患者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疼痛加重的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通过此次回顾性分析可见噪音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危重患者。但是ICU监护室的噪音是可以控制或减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给患者打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参考文献

[1]张云娟.ICU监护仪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J].中外实用医学杂志,2003,5:48.

[2]刘晓玲.手术室噪音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9):45.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08-01

ICU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一种主要的急救手术方式是气管切开术,因为危重患者较低的抵抗力,较差的自理能力,对气管套管需要保留较长的时间,所以气管切开术一个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现对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8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男26例,女性22例,年龄31~79岁,平均59.4±5.8岁。气管切开时间6 d~3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综合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种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操作的严格化执行:保持定期消毒与监测,病房内安静,紫外线每日都能照射入内。进出ICU室的工作人员,在衣着上要着专门的工作服、专用的拖鞋、必须戴帽子和口罩,还要及时地进行洗手,对于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员,要禁止出入ICU室。如果病员感染了高度耐药菌或者其他特殊的病菌,要对其予以保护性隔离,住单间病房。对于病室,日均使用三氧消毒机进行2次的严格消毒,按时进行通风换气作业,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流动,病人要求无陪护。冷凝水和呼吸机管道等每天也都必须要更换。

1.2.2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的严密化:对于进入ICU病房的患者,要严密的对患者的血压、体温、意识、呼吸、脉搏、肢体活动的变化、对光的反射及瞳孔的大小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发现患者是否有脑疝、颅内再出血等先兆性症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的动作尽可能的轻柔,避免因为连续过度的护理操作产生医源性刺激,造成波动血压。

1.2.3气管切开操作后的良好护理措施:对患者的伤口进行严密的观察,观察是否有出血的现象,对于气管切开的局部位置,应尽可能的保持干燥和清洁,按照伤口敷料的清洁程度以及分泌物量的多少,决定换多少次药。正常情况下,每天换药1~2次即可,如果纱布被痰液浸渍,则要马上更换,对于切口周围,用使用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每天进行2次消毒操作。气囊压力保持的范围应该在低于2.45Kpa。气囊放气的时候,患者要平卧, 气管内的痰液要先被吸净,然后吸净口鼻分泌物,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因为痰多,使得气体测压不准,产生高压力或者因为发生了漏气,产生了坠积性肺炎。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结果

2.1两组的预后情况对比

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1.67%(22/24),对照组为79.17%(19/24)。两组的成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表1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1/24),对照组为16.67%(4/2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3讨论

ICU气管切开后,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一个并发症是合并肺部感染,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病情关系密切,比如有其他合并性疾病、高龄、较低的FEV1/FVC、有较长的吸烟史、营养不良等等;因为较长的手术时间,较多的术中失血,在手术后,长时间的采用抑酸剂、PCEA等等:这些就会减弱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使得其咳嗽能力被降低,使得患者进行深呼吸(清除痰液)的能力也被降低;如果患者术前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吸烟史,这些都使得患者的储备能力和呼吸代偿能力较差;在手术的负面影响下,比如伤口的疼痛等等,这些都会延迟老年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本研究对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按照具体的结果,可以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优势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得护理质量被提高,非常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4-02

医院重症感染的主要感染类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这主要与ICU患者病况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有关。此感染病症不仅延长了患者治疗及住院的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了病人的生命,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各种侵入性医疗设备(如各种插管、导管、内镜、透析装置和呼吸机等)的反复应用,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与病人自身有关。影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龄问题,由调查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发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差,加之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一般医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龄患者居多,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况重、肺功能减弱,织器官退行性变化,机体的防御功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等,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作为条件致敬病菌导致感染的发生。

1.2 与ICU入住时间有关。入住ICU时间长短与感染有明显的关系,一般,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感染机率较大;超过8天的患者,感染率达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种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症患者,而ICU患者又来自院内外各科室,常合并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使机体天然屏障遭到破坏,抵抗力明显低下,导致交叉感染。加之病况重,长时间使用各种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使这些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实施抢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种插管、导管、机械通气等应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变、微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导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与有创操作有关。有创操作的次数与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有创操作的次数越多,感染的机率也就越大。没有或只有1次有创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为36.8%,2次以上有创性操作的感染率为93.5%。对ICU患者实施的各种有创性监测技术如:气囊漂浮导管、动静脉留置管、气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均可诱发医院感染,这种侵入性有创伤口是导致感染发生的直接途径。

1.4 与医院感染病原菌有关。G-杆菌占主要地位,铜绿假单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盐阴性杆菌感染14例(5%);条件致病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动杆菌属感染41例(12.6%)、黄杆菌属2例(0.4%);G球菌感染出现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断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肠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当地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条件致病感染。

1.5 与空气、环境污染有关。由于ICU内患者与医护人员相对集中,从而增加了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造成空气污染,若ICU设置不合理,即变成了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与医护人员有关。医护人员的双手是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由于护士、护工与患者的频繁接触,可导致双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环节。

2 护理措施

2.1 做好基础护理。

2.1.1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痰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的患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

2.1.2 口腔护理。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护理时应注意清洁咽喉处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预防细菌下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气管护理。

2.2.1 鼓励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对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时吸痰,特别要设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轻轻扣击背部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从而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机率。

2.2.2 定时雾化可促进痰液及时排出。

2.3 做好心理护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体温升高、情绪焦燥等现象,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每个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及时排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4 强化规范性操作。医护人员应强化无菌观念,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强调各项检查操作、护理前后双手均要清洗、消毒。规范操作检查避免重复,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动作应轻柔,预防感染的发生。

2.5 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患者,一定要动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鼓励患者自行进食、饮水,保证机体营养,预防返流和误吸。病人进食后应抬高床头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进食与吸痰的时机,进食后30分钟不宜吸痰。必须吸时,采用半卧位,时间要短,动作要轻以免发生误吸。一般来说,肠道内营养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通过肠黏膜向肝脏和血液移行,并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2.6 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防范院内感染在医务人员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入院后医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科室负责人对院内感染控制要纳入议事日程,组织科内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控制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强检查落实。对监控人员要进行不间断技术指导和定期业务培训,加强对探陪人员的管理,促进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睡眠是人体生命的重生理过程,由中枢神经系统主动调节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行为,良好的睡眠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过程有重要的意义[1]。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长期反复睡眠障碍会影响ICU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影响患者的预后。随着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老年患者不断增多。ICU的老年患者由于环境变化、各种仪器的使用、疾病自身的影响等原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本文通过对ICU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ICU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促进其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0例,男49例,女31例,患者年龄在60~90岁。

1.2方法 对每位患者进行两次调查问卷,均在入ICU的第3d,及采取护理措施后第3d进行。

1.3结果 入院前2d有38例老年患者有睡眠障碍,采取护理措施干预后3d 29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消失。

2原因分析

2.1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住院时心情复杂,有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及由于患病而紧张、焦虑、恐惧,对疾病检查、治疗、经济负担、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各种顾虑等,这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睡眠状态[2]。

2.2环境因素

2.2.1噪音 ICU常见噪声包括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机械运转声、患者痛苦的、电话声以及医护人员的说话声、走路声构成了ICU病房内的噪音。国际噪声协会建议ICU的噪声白天不超过45dB,傍晚不超过40dB,夜晚低于20dB[3] 。

2.2.2光线 ICU病房白天和夜间常需持续照明,可导致患者对时间丧失正确认知,从而生物钟发生紊乱,加重睡眠障碍[4]。此外过多的视觉刺激还可导致危重患者的感知障碍。

2.3疾病因素

2.3.1疼痛 疼痛原因包括神经性疼痛、术后疼痛、慢性疾病的疼痛等。外科手术切口的疼痛刺激、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作时的心前区疼痛、重症胰腺炎剧烈的腹部疼痛等,由于危重患者的身体状态不能充分表达这些疼痛,如医务人员对疼痛估计不足,就会加重患者的焦虑、躁动和谵妄,引发严重的睡眠障碍[5]。

2.3.2舒适的改变 舒适度的改变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管道和监护仪及治疗设备,使患者有一种捆绑感,患者不敢活动,害怕管道脱出而产生紧张和压力,身体活动受限不能采取舒适卧位,从而使其产生睡眠障碍[5]。

2.4医护人员因素 频繁护理和治疗的干扰可影响患者的睡眠。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ICU护士应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环境及ICU工作特点,解释呼吸机、监护仪使用目的,有关报警的原因,向患者解释如何活动躯体不影响监护和治疗,并随时将有积极意义的信息透露给患者,尊重患者的感受,注意倾听、观察,再进行针对性的疏导,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6]。

3.2改善ICU环境

3.2.1降低噪音水平 加强对ICU医护人员进行噪音知识的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做到"五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移物轻。医护人员在使用各种仪器操作时动作应轻柔,放置仪器时尽量避免靠近头部。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调节报警范围,夜间减小报警音量[7]。要定期检查维护仪器设备,将转运声降至最低。另有研究显示[7], 夜间使用耳塞的ICU患者,可以改善其睡眠质量。

3.2.2改善光照 减少光线的不良刺激,调整室内光线,病房的灯光应使用相对柔和的光线,不要直射患者面部,关闭窗帘及走廊的灯光,应用加罩的壁灯或地灯,使夜间病房保持在较暗的状态,易于患者入睡,必要时提供眼罩,现已有多项研究显示患者佩戴眼罩能有效改善睡眠[8,9]。白天应拉开窗帘,让房间保持足够的亮度,尽量使患者白天清醒,使机体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性。

3.3合理应用镇静与镇痛药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止痛剂,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去痛剂联合应用。ICU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患者,往往需持续应用镇静药物以治疗患者的焦虑、烦躁和疼痛,保证患者舒适度。近年来,镇痛与镇静治疗成为ICU常用治疗方案之一,以达到保持重症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

3.4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尽量在患者清醒的时间里安排干预性操作,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患者睡眠的打扰。如无特殊情况当患者入睡时尽量少打扰患者休息,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对于昼夜颠倒的患者,白天应与患者多交谈,尽可能减白天睡眠。

3.5其他方法 研究显示[10]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可改善ICU患者睡眠质量。夜间的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应合理穿插于患者的自然醒觉时进行,努力减少打扰患者的次数。

4 讨论

ICU中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比较常见的, 睡眠障碍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80例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CU患者干预前睡眠质量较差,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睡眠障碍能起到改善效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了患者的睡眠障碍。因此,应重视ICU老年患者的睡眠护理,建立规范、标准的睡眠护理模式,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

测量并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干预,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制定出个性的护理计划。将改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重列入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范畴[11]。因此,针对影响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的睡眠因素,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改善其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郝秀丽.新生儿异态睡眠与疾病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9):1186-1188.

[2]李惠聪.肝硬化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1(22):188.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7):387-388.

[4]董秀云.ICU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44-45.

[5]张洁,丁艳琼,冯锦茶.全机器人心脏手术术后早期ICU 患者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918-2919.

[6]韩希芬.骨转移癌化疗患者睡眠障碍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06,27(21):127.

[7]于静.监护仪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及维修[J].中国实用杂志,2006,22(2):56-57.

[8]Richardson A,Allsop M,Coghill E,et a1.Earplugs and eye masks:do they improve critical care patients'sleep [J].Nurs Crit Care,2007,12(6):278-286.

篇8

关键词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ICU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45

作者单位:221004徐州市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

张娟:女,本科,护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出生率的0.8%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孕期病毒感染等各方面的影响致使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早期外科手术有助于减轻患儿疾病的发展,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但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抵抗手术的耐受力差,因而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本科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有6例患儿由于各种原因重返ICU。针对这种情况,本科室结合临床实际,认真总结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6名,男4例,女2例。年龄8个月~5岁。体重4~16 kg。6例患儿分别为3例室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缺损,1例法洛氏四联征。术前心功能Ⅱ~Ⅲ级,手术过程顺利,6例患儿术后第1次在ICU 2~3 d后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转到普通病房。由于各种原因患儿返回ICU时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

2原因分析

患儿本身对手术及各种治疗的耐受力差,重返ICU无疑增加了患儿及家属的负担,因此找出患儿重返ICU的原因,有利于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护理方法提供借鉴,减少重返ICU的几率,主要原因如下:

2.1体液摄入过多加重心脏负担由于家长担心患儿营养不足,术后给患儿饮食量多,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未控制好摄入量而增加心脏负担。

2.2肺部物理治疗不到位(1)患儿手术切口疼痛,不敢活动,翻身不到位,持续平卧位会导致如拍背吸痰等治疗不彻底(2)患儿不敢咳嗽,担心咳嗽时刀口疼痛及刀口裂开,导致有痰液排不出,拍背的力度不够。

2.3心理因素(1)患儿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害怕手术,心理压力增加,造成心率血压升高。(2)患儿在家长面前很任性,由于长时间大声哭闹造成肺动脉压升高。

2.4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1)患儿身体及营养状况差,皮下脂肪少,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及压疮。(2)手术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探视人员人多混杂,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3)患儿年龄小,手术切口痒时喜欢用手抓,造成切口感染。

3护理措施

3.1控制感染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2]。(1)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无皱褶、柔软干燥;定时翻身,将患儿置于舒适。皮下脂肪少的患儿,在受压部位垫硅胶垫,密切观察易受压部位,观察局部情况并给予按摩。(2)控制感染。可采取限制探视制度,避免给患儿带来易感菌。医务人员和探视家属都要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3)密切观察。患儿若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患儿此时抵抗力很差,必须及时处理感染。

3.2控制体液进出严格控制出入量,防止因过多摄入水分加重心肺负担而引起肺渗出、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血容量补充的原则是“少用晶体、胶体适当、出稍大于人” [3]。根据患儿体重计算出患儿的输液量及尿量,并记录患儿出入量,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的末梢循环,用手指压患儿甲床或足底,抬起后3 s内颜色恢复正常说明末梢充盈良好[4]。

3.3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是心脏术后的重要一环,正确有效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5]。为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注意吸痰的次数及量,患儿自行排痰能力差,若患儿可以沟通,教会并鼓励患儿自行咳嗽、咳痰;若患儿年龄较小,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拍背排痰。

3.4心理护理患儿进入ICU后,对周围环境和医护人员感到陌生,会出现恐惧、不安、焦虑心理[5],易哭闹,影响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及时通过抚触等措施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同时动作应轻柔,语言温和,减少患儿的陌生感,对家长也要进行心理护理,解释实行护理措施的原因,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更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4结果

6例患儿在ICU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5例患儿体征平稳,顺利转回普通病房,1例患儿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

5小结

通过对6例患儿重返ICU的原因分析提示护理人员:患儿因年龄小,多数无法用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患儿与成年人体质的不同,在家长的配合下,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妥善地护理。通过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使患儿得到较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穗.婴幼儿体外循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888-3890.

[2]母艳玲.5 kg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ICU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54-56.

[3]凌华.154例婴幼儿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ICU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6):108-110.

[4]李敏,欧松劲,古翠云.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呼吸监护[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3-4.

篇9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68例ICU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在21至85岁间,平均年龄57.85±6.68岁。患者出血部位:皮质下10例、全脑室5例、丘脑12例、基底部23例、脑干10例、颞叶下8例。

1.2 一般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要与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年龄、胃管留置、肺部疾病、意识障碍等状况进行统计。

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38例,不超过60岁的患者30例;有意识障碍者25例,无意识障碍者43例;留置胃管者45例,未留置胃管者23例;有肺部疾病者35例,无肺部疾病者33例。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研究得知,在68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6.8%。ICU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意识障碍、留置胃管、肺部疾病。如下表所示,从下表中可得知,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表1)

经研究得知,真菌是最主要的肺部感染病原菌,所占比例为24.3%。随后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7株、大肠埃希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粪肠球菌3株、阴沟肠杆菌1株。

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表2)

3 讨论

ICU脑出血患者在住院期间,若护理不当,极易出现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便会加重病情,增加疾病治疗难度。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常见的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胃管留置、肺部疾病、意识障碍。

3.1 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3.1.1 留置胃管

留置胃管会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患者留置胃管后,咳嗽反射能力下降,易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对胃肠道功能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且易对咽部造成刺激,使局部黏膜受到损伤,细菌会长期停留于咽部[2]。脑出血后,通常会使用制酸剂,导致患者胃内PH值上升,增加胃内细菌定植,易诱发肺部感染。

3.1.2 意识障碍

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反射与咳嗽反射均减弱,患者痰液排出困难,再加上脑出血患者常因颅内高压,引发呕吐症状,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而言,此时极有可能产生误吸的情况,引发吸入性肺炎。

3.1.3 肺部疾病

有肺部史的患者往往更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因患者抵抗能力弱,心肺代偿功能较差,且因脑出血,长期卧床,甚至处于昏迷状态,呼吸道内存在大量分泌物,并积压于患者肺底,此时诱发肺部感染的风险非常大。脑出血患者主要因肺功能差、大量痰液分泌等影响,易发生肺部感染。

3.1.4 年龄

肺部感染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防御功能、免疫力已经逐渐退化,患者器官老化,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因患者呼吸道内中大量分泌物无法及时排出,且活动受到限制,可能会产生坠积性肺炎。

3.2 护理方法

3.2.1 护理

取患者正确,降低误咽、误吸发生率。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舌后坠可能会阻碍呼吸道,导致患者缺氧,发生误吸、误咽的可能性较大。良好的护理可降低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取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将其头偏于一侧,放低口角位置,为引流分泌物提供条件[4]。在进食过程中,取半卧位,尽量不要说话,以免出现误咽、误吸状况。

3.2.2 饮食护理

患者在住院期间要通过静脉补液保持体内营养的摄入,当患者意识恢复后,要指导进食,患者需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可予以鼻饲,在鼻饲前,观察胃内是否留有胃管,控制鼻饲的温度与速度,鼻饲后,在短时间内,不能将患者随意搬动,尽可能降低吸痰率,否则可能会诱发反射性呕吐,从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形成[5]。

3.2.3 清理痰液

咳嗽有利于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与其他异物清除,是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指导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则需采取刺激吸痰措施,在吸痰过程中,要注重操作方法,若操作方式错误,会损伤患者的喉部黏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护理人员也要观察患者呼吸道通畅状况,了解吸痰指征。

3.2.4 机械通气护理

篇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87-01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重症病房(ICU)进行监护溶栓能够提高综合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在监护室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ICU在2006年5月~2009年3月之间共收治12例需要紧急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4~69岁,平均(60.22±3.27)岁,平均住院时间7.4d。

1.2 治疗方法: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转入ICU,按医嘱给予尿激酶溶栓,首剂100万u+0.9%生理盐水100ml,30min滴完;必要时追加25~50万u尿激酶。24h后根据病情情况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10d后改为100mg维持量,同时按医嘱进行血压、血糖等内科疾患对症治疗。

1.3 结果:溶栓后24h观察疗效,治愈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其中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0.33%,溶栓24h后复查CT发现有颅内出血3例。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保持病室清洁、舒适、安全,床单清洁平整;保持肢体功能位;建立翻身卡,每2~3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形成;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道分泌物者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如有舌根后坠,口腔中可放置口咽通气道,并及时清除口、鼻腔及气管的分泌物。对意识不清的患者,头部应侧位,必要时进行有效排痰;有明显尿潴留或尿失禁者,根据病情放置尿管。

2.2 心理护理:患者为急性发病,来势凶,发展快,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护士应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同时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溶栓过程中,护士应随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及时观察患者精神情绪的变化,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心理状况。溶栓后,应以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暗示疗法,排除患者对治疗期望值太高而产生的悲观失望甚至对生活信心丧失,必须做好心理疏导,沟通病情时多给患者讲有利的一面,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建立患者早期康复的信心。

2.3 治疗护理:患者入住ICU后,迅速建立监护系统,开通静脉通路,获取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情况,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类有关的化验检查,及时反馈给医生关于患者的整体情况,对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救治措施。①溶栓过程中,每隔15min观察一次意识水平、瞳孔情况和肢体活动状况,并进行出血倾向的观察,有无口腔鼻黏膜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在溶栓后的24h内前6h进行每隔30min还能够观察意识水平、瞳孔情况和肢体活动状况,6h后每隔1h观察一次。②血压的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70%有高血压。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溶栓12h内每30min1次,24h内1h1次,48h内2h1次,病情平稳后4h1次。同时应尽量减少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在溶栓过程中给病人特护,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减少因情绪因素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水平控制在140~160/75~90mmHg为宜。血压过高,按医嘱使用缓慢降压药,使血压逐渐下降。

篇11

ICU为临床治疗急重症的主要场所, 往往入住ICU患者病情较重, 患者周围由各项仪器包围, 且周围患者病情不同, 且操作为大多为侵入式操作, 使得患者患有ICU综合征, ICU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为患者抑郁、焦虑、恐惧、记忆力受损以及判断力受损等, 严重者甚至会因拒绝接受治疗导致病情恶化[1], 相关研究发现患者患ICU综合征可影响疾病愈合, 甚至由于神?紧张、恐惧、焦虑导致身体激素过速分泌, 加重病情或延长疾病愈合。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4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7例。实验组男39例, 女38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48.32±5.56)岁。对照组男37例, 女40例, 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48.52±6.16)岁。与患者沟通告知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已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 排除患有肝肾衰竭、心脑血管、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 避免由于参加研究影响疾病治疗的发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用预防ICU综合征综合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①改善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环境整洁。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机械通气的原因以及其必要性, 告知患者有另外的呼吸支持系统, 并将简易的呼吸囊放在患者视线之内, 以免患者担心呼吸机出现故障。对呼吸机储水罐中的水进行及时的倾倒,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室内光线避免直射患者或光线过强刺激患者, 且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2~24℃之间和湿度保持在50%~55%之间, 每日应更换床铺床单, 保持患者床铺整洁。②心理护理: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 适当的让家属接触患者, 可以给患者带来支持与安慰。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缓解患者内心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同时为患者介绍疾病的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大多数患者长期使用呼吸机会产生依赖性, 在撤机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已经可以自主呼吸, 并对患者进行正确呼吸方法的指导。③翻身、扣背:护理人员应每3小时给予患者翻身, 根据患者体重给予压力处实施按摩, 防止压疮发生, 且应给予患者扣背, 促进患者排痰以及锻炼患者自主排痰功能, 加强肺部锻炼, 每2小时应告知患者深呼吸, 自主排痰锻炼一次, 减少吸痰等侵入性操作, 若患者需要排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超过2 min, 避免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

1. 3 判定标准[2] 若患者出现以下症状, 则代表发生ICU综合征:①患者处于谵妄状态;②患者患有情感障碍、思维障碍、智能障碍或者行为动作障碍;③其他表现, 如失眠、头痛、便秘、腹泻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3例发生ICU综合征, 74例未发生ICU综合征, ICU综合征发病率为3.90%;对照组患者中27例发生ICU综合征, 50例未发生ICU综合征, ICU综合征发病率为35.06%。实验组ICU综合征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2

1  一般资料

   

2004年—2008年进入icu护士23名(包括轮转护士在内),年龄20岁~31岁;均为女性;本科3名,大专15名,中专5名;8名为学校分配后直接进入icu,15名为从其他科室抽调的护理骨干,工作时间最长者为10年。

2  培养方案

2.1  培训目标 

2.1.1  新毕业和低年资护士培训目标 

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各班工作流程、基础护理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常见病种护理常规及护理要点等;同时重视新护士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护理工作。

2.1.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除具备以上能力,还必须熟悉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掌握各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主要治疗药品的给药方法、常用剂量及毒性反应;掌握化验的留取方法及化验正常值;掌握科内常见操作的配合及抢救配合;加强此阶段护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2.1.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胜任各项护理工作;熟悉专科护理理论知识。

2.1.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目标 

可结合工作需要与个人特长,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达到护师及主管护师的任职水平。

2.2  培训内容 

配备专科教材,如《icu护士必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为培训教材,将计划中的培训题目分配给护士长及带教能力强的护士,按培训时间讲授,必要时单独讲解。具体内容如下:①icu的发展、现状,建立icu基本条件、布局及设施;②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各班次的工作内容;③icu常用仪器操作及专科技能培训,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的使用;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排痰法、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动脉穿刺置管术等术后的维护与护理等;④各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⑤护理应急预案及风险管理,如呼吸机停电的应急预案、非计划拔管的预防等;⑥icu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⑦icu院内感染的监控等[2]。

2.3  培训方法  

2.3.1  低年资护士及新入icu的护士培训方法 

要求3个月~4个月基本完成培训内容。第1周~第2周以见习为主,熟悉icu环境,如各通道的出入线路、物品的放置等,明确icu感染管理的要求,了解icu基本工作程序,各种规章制度等,护士长为培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其尽快融入icu护士角色中,引导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第2~第4周主要培训icu病人基础护理要求及方法,有专门带教老师带领进行晨、晚间护理,讲解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特点和要求,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方法、危重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等。第2个月培训内容为icu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护理文书书写等。第3个月~第4个月培训内容为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方法、各种特殊药物的配制、专用急救技能,如除颤、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的配合等。

2.3.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除熟练掌握上述培训内容外,科室每月安排相关专科知识集中业务学习,遇特殊病例可临时安排,由护士长或教学能力强的护士讲课,同时要求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

2.3.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相关科室参加短期轮转学习,如心电图室、麻醉科、大内科、大外科,以便更好的掌握各种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各专科护理工作能力。

2.3.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上级医院icu进修学习及参加各种类型的重症监护培训学习班,学习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技术及操作方法,尽快普及新技术、新知识,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

2.3.5  其他

2.3.5.1  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 

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护理查房,遇特殊疑难或涉及多科室的护理病例,邀请护理部及相关专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护理会诊,全科护士参加,会诊拟定的特殊护理措施及要求,要人人掌握并严格执行。

2.3.5.2  参加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积极参加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及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从病情、治疗、手术和护理方面进行分析,巩固护理专科理论知识,积蓄护理经验,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水平。

2.3.5.3  利用晨间交班提问,提高icu护士的专业能力 

护士长利用晨间交班时间就icu护理基本理论、专科相关知识以及病人的具体护理问题对全科护士进行提问。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实施提高了icu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了icu护士的预见性思维能力,促进了icu护士勤学好问、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的养成。

2.4  考核 

科室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分层次、分阶段考核,理论包括疾病护理常规、专科综合理论知识、各项核心制度、应急预案、护理风险防范知识等,80分以上合格;操作包括常用护理操作、各项仪器的使用、icu专科技术操作等,90分以上合格。同时结合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跟班带教中观察的情况、科室医生的评价等从劳动纪律、团结协作、思想品德、工作能力、责任心、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分优、良、差3个等级,考核优或良为合格,根据考核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  结果

经过培训,在23名护士中,逐步挑选出综合能力较强的12名护士从事icu护理工作并逐渐成为本科骨干,其余护士进入各临床科室并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