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0: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历史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与题海战术而言,大学阶段应让学生汲取广泛的专业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年大学生活作为踏入社会前的演练,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时间并不充裕,从当前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课程来看,其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可谓捉襟见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从目前教学状况看,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色是知识灌输,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以一节课40分钟而言,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更多的是灌输知识,以一人讲解为主,很少提及学术研究。在遇到争议性问题时,教师也很少介绍不同观点,或者虽提及学术分歧,但是不做详细阐述和分析,导致学生往往只能接受历史观点,失去了独立思考某一历史问题的机会。当然,历史学教材也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就目前大学历史院系采用的教材而言,知识点是这些教材的关注重点,在争议性问题上,这些教材没有给出相关线索,甚至一字不提,这样也导致了学生阅读教材时没有思考的机会,个别学生虽然有所思考,但是代表不了整体的无意识状态。梁启超曾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等词语在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而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与梁任公的趣味教学显然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历史学教学变成了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类似,学生考试时只要背题库或者课堂笔记,就可通过课程考试。由于缺少启发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历史著作。除个别学生会与老师互动,并主动阅读历史典籍外,很多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接触历史,如百家讲坛、历史剧或历史小说,而不是踏实阅读严肃的学术著作,于是一个可笑的现象便出现了,不少学生入学两三年尚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更可笑的现象是,这类学生中有的竟然会在专业课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反映了教材、课堂教学的问题,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考试机制、试卷设计的问题,等等。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依赖老师的全权负责,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自学积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紧时间进行观点分析,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学会思索,进一步展开课外阅读,甚至进行学术研究,这才是大学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正道。
(二)市场影响,就业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教育界所受冲击也愈加明显,而与市场疏离、以基础学科自命的历史学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历史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难。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市场大潮下,历史学不是显学,由于跟经济挂靠不紧,历史学相较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而言,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第二,社会能够提供的对口专业岗位稀少。由于文史哲分家,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新闻、记者等相关工作,多数从事师范教育,少数进入文博单位。由于毕业生逐年增加,师范岗位吸纳能力有限,文博单位又号称“清水衙门”,历史专业毕业生处境十分尴尬。第三,由于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专业人才缺口大,国家对这些学科不断增加投入,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投入不多,这也导致了历史学教学质量滑坡,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综上种种原因,导致历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情绪波动较大、求职焦虑感增加。由于他们普遍对就业前景不看好,因此很难潜心专业学习。为了给求职增加筹码,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选择其他热门学科学习,或者为跨专业考研孜孜以求。部分学生为了专心学习其他专业,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种种现象表明,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授课老师因学生心不在焉而降低教学热情,学生因老师“冷淡”而疏离专业学习,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是目前大学历史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三)结构失调,专业让步
由于市场等因素,导致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备受争议。争议焦点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专业课比重不合理。就历史学而言,传统历史学教学文史哲并重,但是当下历史学教学由于1952年大分科后,历史学与文学和哲学愈走愈远,且由最初的疏离感增加变成今日的壁垒森严,基本上历史系不会设置文学和哲学课程,中文系和哲学系也不会专门设置历史课程。由于课程设置以及壁垒问题,很多学生想要去外系听课也变得不够顺遂。除了不合理的文史哲壁垒问题,仅就历史院系的专业课设置而言,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课程门类众多。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公共课、通选课,这些课程对于讲课内容、讲课形式、考试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授课老师也常常不知所措。第二,专业课让步于公共课。近年来,由于出国热和就业导向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疯狂学习外语,甚至逃课学习外语或第二专业。其中部分学生固然是为了早日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但是即便是这一原因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由于公共课设置较多,专业基础课不得不给公共课让路,这就造成专业课课时不足,导致学生工作后认为大学教师传授有限,不敷使用,因此产生埋怨情绪。虽然说毕业生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不足未必是因为大学专业课设置不足,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说明了专业课对于毕业生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
(四)形式单一,讨论不足
这里说的是授课形式。从目前的状况看,大学历史院系本科教学中一个明显的通病就是灌输为主,缺少师生讨论机制。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属于研究生阶段授课模式,大学本科生尚处于知识接受阶段,不适合讨论。另一部分人认为师资力量不足,且大学虽有图书馆,但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复本资料。此外,多数大学的古籍资料室对本科生限制开放。这些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大学本科教学讨论课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学图书馆复本不足,古籍资料室拒绝对本科生开放,这些确实不是朝夕可改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些不能成为讨论课缺失的借口。有些老师认为讨论课就是事前布置书目,令学生课余阅读并做笔记,课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其实授课教师可以将某个案例布置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力所能及地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思考,又避免了一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和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灌输式教学是最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模式。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便是老师在课堂上“阅读”PPT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少学生会选择睡觉或其他方式逃避学习,部分学生则直接逃课。由于各学校针对逃课实行了点名制,学生逃课会造成课程考试不及格,并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及就业,从而减少了学生迟到、早退甚或逃课的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好的办法么?显然,这种办法将本已疏离的师生关系变成对立关系,其损害的不仅是某个老师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代年轻人的求知热情。
二、改进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的警钟已经长鸣,关键是多少人听到了这种声音,又有多少人是充耳不闻,甚至不以为然。笔者揭出这些问题并非要鼓吹整体改革,事实上,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不仅耗时长久,且效果也未必如预期一般理想。所以,与其将美好愿望寄托于整体改革,不如从实践上努力改进历史学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教学水平考核比重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一般由国家制定,这一制度如果能够重新考量,那自然是意义深远,但是这种改革恐怕呼声远大于行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不如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比如增加教学水平的考核比重。事实上,每个老师都有教学热情,都希望自己的课程能够受欢迎,而教学质量下滑,跟我们缺少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相关。由于缺少这个机制,所以很多老师在无科研压力时对教学得过且过,有科研压力时则以科研过重而对教学敷衍塞责,从而失去了责任心。因此,当务之急是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老师拿出足够的时间专心教学,并对执行不力者进行惩罚,从而提高历史学教学水平。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和讨论“平分天下”
就课堂教学而言,应改变照本宣科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将西方自小学就开始实行的讨论课引入大学课堂。每次上课教师都要准备一个案例,事前将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公共网络、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资料室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安排10~2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评价和分析进行再评价,剩余时间再由教师进行历史事件脉络梳理,最后将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这样既兼顾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为配合开展课堂讨论,学校应将资料室对本科生开放,同时让老师提供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参考书目,由学校购买足够多的复本。同时,大力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将部分参考书的电子文本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下载使用,及时阅读和讨论。
(三)增加专业课程,减少辅助课程
4年本科教学时间,对于历史学教学来说,非常有限,所以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课程为主,同时增加断代史课程。目前的现实是,首先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变成大学本科历史学教学两大主干课程,课程设置的时间最多;其次是专题课以选修课模式出现,对于两大主干课程而言是辅助课。但是由于灌输式教学以及通史课自身的局限,导致很多历史问题无法在课堂提及,部分争议性问题也无法呈现。这种两大主干课大包大揽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起很多师生的不满。笔者认为,可以缩短两大主干课程的课时,将两大主干课程变成通论性课程,主干课主要是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历史概况。在主干课之外,学校应大量设置断代史课程,将具体问题放在断代史中进行细致分析,增加断代史课时,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讲出水平、讲出特色,可谓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2.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要明确
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The history academics' ability is comprehensive to measure to review of research
Lian Gui-li
【Abstract】The history academics ability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dition of one result test not only hard completely true reflection student study of result, variety measure to review a method is establishment at rightness past foundation education of summary and self-reflection foundation top adopt of reform measure, establishment and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mutually orientation of study measure to review system and method to have become nowadays an education reform of a big a little bit hot.
【Key words】History;The daily check measure to review;The examination test measure to review;The performance research measure to review;Grade point system;Comment system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比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综合测评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习测评体系和方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测评方法,以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的趋势。
1.学生学习测评的内容和种类
传统的单一成绩测验难以全面地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这一缺陷已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建立多种测评方法是建立在对过去基础教育的总结和反省基础上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学习测评的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对学生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能力等非认知“行为”的评价。
成绩测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测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控制、调节和加速教学,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学生态度、兴趣及能力的考核,并无正确、错误之分,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的实施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效果,这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
(二)学习测评的种类
对学生学习的测评是教学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按照教学历程及教学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教学中评价和教学后评价。
2.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主要方法:日常检查测评、考试测验测评、表现性研究测评。
(一)日常检查测评
日常检查主要包括作业、课堂练习或检查、课堂提问等内容。
(1)、课堂提问的种类及测评研究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学习测评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普遍的方法。按照美国学者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的六个水平目标划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较高层次的问题,也有较低层次的问题,有复合型问题,还有发散型问题,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敏捷性。
(2)、课堂提问的策略要求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层次,并不是不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味增加问题的难度,而是通过恰当的提问,适当的问题设计,不仅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并理解这个过程。在课堂提问时可以运用以下几方面策略:
①提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做到目标、教学和问题的统一。
②要避免太一般的问题,例如用“是”或“不是”,“行”或“不行”来回答的简单问题。
③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同学参与,以各种不同方式提问,注意学生的参与广度。
④在提出问题时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及其能力的限度,提高问题的质量。
⑤鼓励学生说出问题的思路。
⑥根据教材的内容,增设开放性问题,提倡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考试测验测评
考试的形式可以分为闭卷、半闭卷和开卷考试。就考试试题而言,又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不同题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题目。考试测验的试题除了要按照最基本的命题原则以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取材要新颖,富有时代感,紧贴学生学习和生活,捕捉社会的热点问题。
(2)试题可以设计开放性试题,提倡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培养学生开放、发散思维,着眼于知行统一。
(3)试题可以尝试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宋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帮助学生学习答题技巧和分析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性和创造性。
(三)表现性研究的测评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者研究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测量与评价我们称之为表现性研究测评,它是适应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新的测评方法,表现性研究测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它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察学生学习的成果,能起到传统考试测验难以考核到的技能。
1、表现性研究测评的具体形式
表现性研究测评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方式:
(1)口头表述:反映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如演讲、课堂辩论等。
(2)情境表现: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真实的体验,可以局部或者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要求学生的表演。
(3)实验或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实验或研究调查去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此项任务可以由下完成也可由小组合作进行。
(4)研究课题的交流和展示: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研究课题的选项、开展研究、研究结果的汇总、撰写研究报告、制作电子文本或制作作品进行交流、答辩。研究课题的评价要强调学生在研究中的分析、综合、交流合作、实践、自我展示、搜集处理信息等能力。
2、表现性研究测评标准的确立和实施。
在确立标准时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测评标准要坚持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2)对量化标准用可观察到、可测量到的和可用数字化的行为或成果来确立测评标准。
(3)要按逻辑顺序列出所要评定的研究过程及作品的具体实施步骤,可采用整体评分和分析评分相结合的方法。
(4)评价标准要使用简短的描性语句或评语来评定学生在实际表现中可被接受的最低或最高表现水平。
(5)对研究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个性等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对预先确定了的数值的陈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来进行测量。
(6)制定测评标准时可先检查是否已有现成的表现评价工具,若没有,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形式自行编制。
(7)在对学生的表现性研究进行测评时,应考虑项目合作者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习评价更真实、有效。
3.对学生学习测评的处理方式
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有评分制和评语制。目前我们最常用的百分制就属于绝对评分;相对评分则是指学生的分数或等级在整个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如标准分数、百分等级等属于相对评分。
评语制是用简洁的评价性语言进行评定的结果,它可以弥补评分制的不足,对于难以用数字化评定的内容,可以通过评语反映出来。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3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要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高中历史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以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学案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准确解读历史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内容鲜明、条理清楚的、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把握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要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板书、三案(学案、教案(导案)、练案)等媒体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
我们的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杜绝走向习题化的弊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的被动接受局面。精心设计学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教师一定要坚持执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落实历史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体现出梯度化,设计学案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会慢慢爱上历史课。
(五)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历史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地去看,减少学生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予以汇总分类,留到上课时再做统一解答。
(三)自主学习检测
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p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四)知识点拨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经典体验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试题(高考、联考、模拟等试题)2-3道,让学生感知、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它由解题思路和答案两部分组成。
(六)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学、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反馈
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要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符合高中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的独立学习。这一自主学习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历史课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探究文本,在学案三维目标、学案重难点、学案方法的指引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历史教材亲密接触,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为两步:(1)对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指出错漏处,并相互启发,解决独学时的部分疑难。(2)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形成相关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历史知识的重点,突破历史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整理历史笔记,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
总之,在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案,多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学案导学,让学生实践、练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