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

1.1导师遴选标准。导师为本院承担有课题的科研骨干担任,包含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课题涉及口腔肿瘤、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力学、颌面部发育等多个研究方向。面向全院。大一至大五的所有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以学生自愿的原则参与,尤其是鼓励低年级的本科生积极参与,以贯彻本校“早接触、早实习、早科研”的三早理念。1.2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招生要求后由学生根据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1~3名导师进行面试。面试环节包括简历制作、演示文稿制作、自我介绍、导师提问等,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随后导师表明招生意向,学生根据面试结果再进行选择,实现了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1.3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举办1次,故培训时间至少为1年。待下年培养计划开始时学生可自由选择继续跟随当前导师或更换其他导师。初级阶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参与组会,了解导师当下课题的进程;中级阶段鼓励学生进行综述的书写,追踪研究进展,提出科学问题,书写开题报告,进入实验室参观学习实验方法,协助导师课题的完成[6-8]。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承担导师课题的子课题,自主选择课题方向、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课题后期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统计分析、论文书写并进行投稿。实验经费可来源于导师课题经费及大学生科研设计大赛的奖金。

2导师制本科生培养计划的经验分析

2.1招生数量。在招生数量方面导师多担任科研、医疗、教学,甚至管理多重职务,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故应控制其指导学生的数量,每年不应超过2名。由于导师能在本科生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研究生作为导师制的辅助可弥补这一缺陷。研究生应选择研二、研三及博士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年级研究生。研究生可在文献检索、综述书写、实验技能、统计方法等多个环节给予本科生帮助,以减轻导师的负担,也使本科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本科生也可协助研究生完成其课题,成为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小助手。2.2加强沟通的必要性。本科生在接受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应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导师对自身关注度不足的情况下更应主动联系导师,主动要求新的学习任务。当在科研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及时向导师请教。积极参与组会,珍惜每一次与导师交流的机会。2.3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本科生单独立项时应格外注意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科研项目不宜过大、过难[9]。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实验技术支持,尤其是科研经费的数目和来源。本科生由于自身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对整个科研过程做出精准的预估,导师应在其立项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口腔医学本科生不应局限于口腔医学范畴,更应参与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为今后的科研道路提供更广阔的背景。导师也可来自于其他学院,可以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医学相关学院,也可包含物理、化学、生物跨领域基础科学学院。2.4本科生科研培养形式的多样性。单凭导师一己之力本科生很难得到系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在本科教育中提供文献检索、统计学习、生物实验技能等基础课程外,学院还应定期举办科研训练营作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辅助。在科研训练营中本科生不仅能在文献检索、统计方法等方面得到进阶学习,还能聆听科研精英的宝贵、真实的科研经验,了解当前的科研前沿及热点。2.5考核制度。由于缺乏明确、详细的考核制度,不同学生在不同导师的带领下在科研能力方面的收获差距巨大。随着项目的开展,加强对学生文献阅读、综述书写、开题报告书写、基础生物学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将进一步督促导师和学生双方更好地完成科研培养工作[10]。

篇2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6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new social norm,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cultivating mode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draws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university,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th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很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在国外,以美国高校为代表,首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制定本科生科研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不同形式的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北京大学自1998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创造学校的科研创新环境。

2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社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与未曾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①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层级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包括此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导向性。高校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主动进行知识积累重构、培养自主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协作等能力和严谨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②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锻炼自主独立学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形成开创性思维,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普遍共识,许多高校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培养情况与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培养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但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来看还很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相关机构以及制度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多处于自发自愿的无序状态。

3.2 学校重视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不便量化的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学生参加竞赛或者二课活动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类型繁多,但大多项目缺少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不高,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深度和广度涉及不够,实际培养的效果也无关紧要,多流于形式。另外,任何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资金,有些只是小额度的资助,可以说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师生参与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多数老师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和自身的科研任务,在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低。在没有浓厚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氛围里,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较低,近年来,与本科生的人数相比较,科研创新活动的范围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该活动中受益。③

4 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创新成为社会新常态,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

4.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促进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指导、评定、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党政领导、校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工作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院系层面设置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配备或制定专门人员对接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避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拓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4.2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加大实验室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动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及教授们直接互动,有助于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找到更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④同时在学校创办期刊上开辟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专栏,拓宽交流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4.3 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师层面,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并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科研创新鼓励措施,将学生、评奖、申请专利等科研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评奖,以及免试攻读研究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注释

① 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31-3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80-02

一 培养与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最早提出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是美国高校,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向“创新性人才”转变,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重视。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在开展某种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并已制度化和规范化。

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素质教育”,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清华大学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的大学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机制,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被视为“培养并形成大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2.有利于促进教育理念的变革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与我们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向学生灌输已有知识存在很大差别。在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中,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而非原来的、简单的机械式的接受,主要工作是引导启发而非传统灌输。这对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

在传统教学中,高校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承,把知识不断传承下去,而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除了传承知识,理应不断发展创造新知识,即通常所说的科研。科研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应是衡量高校教师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通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方面的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才能做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往往会受到学生思维的启发,进而推动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看,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如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比例不合理,理论课所占比例过大,实践课比例相应过小,许多专业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课,其结果就是造成当前我国相当数量大学生动手能力低;(2)相应学科知识比例失调,在有些高校尤其是一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是因人而设,而非因专业而设,有些高校因师资原因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回避,这必然导致某方面课程过多,而有些课程过少甚至空白的境况,使得学生知识结构十分不合理;(3)课程与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我国高校目前的课程,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造时形成的,几十年来几经调整、变化,仍未脱离旧套。其结果使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生需求脱节,这使得很多学生都认为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根本就无用武之地,因而恶化成学生厌学。

2.围绕科研能力培养与提高,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问题,会衍生出其他很多问题,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整个高校专业教学的成败问题,因此,必须对专业课程设置加以优化,其原则是:顺应国际潮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围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方式有:(1)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性,科学合理安排专业实践课,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就这一问题提供指导性标准,至于实践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各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但不得与指导性标准相悖,专业实践课不得流于形式,必须真正体现“实践”特性,结合专业理论课安排专业实践课,使专业实践课既有利于巩固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学成果,又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专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内容优化主要通过教材来体现,那种几十年用同一版本教材的局面必须加以改变,教材内容必须体现本专业学科知识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组织编写了相当数量的面向21世纪教材,高校在专业课程内容优化方面应力争做到内容的先进性、国际性与时代性,进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水平;(3)课程设置优化,必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即不能仅追求学科或知识体系的完整,还需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尽可能两者兼顾,另一方面,还需通过课程设置来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兴趣,这里主要是要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充分释放学生兴趣爱好,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 优化高校专业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优化并不等同于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优化主要是指某一门课程的合理与科学化,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从整个专业课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也就是说课程内容优化是个体,教学内容优化是整体。 教学内容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专业要求设置专门的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模块,以强化专业化训练,在专业培训中,这方面课程要有适当的比例,其学分比例不能少于总学分比例的1/3;(2)突出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学校要为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提供必需的硬件设施,如师范专业教学,学校可建立满足师范生教学需要的微格教学教室,并与部分重点中小学建立课堂视频同步直播系统,使师范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在在线观摩室见习、研习一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和仿真训练;(3)各专业要专门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各专业把自主创新学习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围绕各专业教学问题开展自主创新学习,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

2.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

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从头说到尾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限制,强迫学生接受某种理念与观点,这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因此,要围绕培养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优化教学方式,这里主要是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去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而非原来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抑制,学校管理部门应鼓励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如案例教学法、探讨式的教学方式、漫谈式的教学方式等,同时,为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展尽可能提供条件。

另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优化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机构、指标体系、评价模式与信息反馈机制都必须做相应的改变。

篇4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

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

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

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

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

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

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

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篇5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对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均有重要作用。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的,介绍了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完善激励政策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 科研能力;本科生;人才培养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培养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对学生知识灌输较多,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充分激活,创新能力欠缺,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有差距[1]。我国的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实施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些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

参加科研活动、锻炼科研能力,与本科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可以给本科学习提供更大的兴趣、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而学习则是科研思想产生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既是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又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掌握科研方法、熟悉科研程序,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有利于提高院校的整体水平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没有教学,高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科研,高校将失去竞争的资本。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2]。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得以有效推进,而教师的科学研究恰又是高校整体水平得以提高的助推器。

1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1.1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

坚持改善条件、提升实力,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实验中心和实践中心在时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并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旋律,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教师科学研究的主场所。在自主建设的同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提升科研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平台。如我校整合了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先进数控技术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先后与19家企业合作共建了30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如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Siemens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BoschRexroth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海德汉数控测量实验室,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共建了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与培训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等等。通过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共建,进一步充实了实验室的装备条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建设水平,创新了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1.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转变

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专题研究、阅读报告、综合设计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机械、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师和课本的步骤做。另外,在实验环节,以综合性实验为手段,由实验指导变为实验引导,精心策划实验课题。实验课题的设置不仅仅只是验证性的,更应该是探索性的。在实验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将一个课题细分成几个模块,每个同学负责完成特定的模块,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符合科研项目完成过程的特点,即每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都是由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完成的。如我校本科生的一项综合实验,指导教师经过题目构思、难度比对,最终给出“循迹小车”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仅给出了该实验课题的目标、期限,以及完成该实验课题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但并不给出开展该课题的详细方案,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与验证。学生按照三人一组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分析课题的组成模块,例如:小车循迹模块、电机驱动模块、逻辑判断模块等。小组成员需在三天内完成各模块的方案构思、软件仿真,然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这一过程,指导教师可以评估各小组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小组答辩通过后再按照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各个模块电路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掌握示波器、信号源、万用表等调试设备的使用,以及构思一些常用的调试方法来解决调试中碰到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课题的实现过程中,探索式的实验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一探索性的综合实验,学生得以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1.3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使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科研、参与科研、到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有的学校采取的是教师立项学生参与,有的学校采取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立项,有的学校是二者兼而有之[1]。无论哪种模式,其结果都使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都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除了采用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外,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尤其是教师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的研究,促进师生之间科研交流,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接触学科前沿,明晰学科发展动态,对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邀请站在科技前沿的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1.4完善激励政策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本科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实践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等。通过这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主动性,保障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

2结语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重视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多种措施并举才能真正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52-15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①因此,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受到产学研脱节和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多,任务重和设备不足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②③这里,特别针对大学生科研能力低下的普遍现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组织安排和考核方式提出了改革方法和建议,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试图找出有效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改革之路。

1 影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1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近年,高校普遍扩招突出了大量生源与有限教资力量的鲜明对比,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十多项毕业设计的不正常现象。同时,由于开设班级较多,许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工作。再者,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还要兼顾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必然导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其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精力投入不足,很难保证定期对学生的指导,也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科研能力低下

本科生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④(1)基础知识匮乏或掌握不到位。如电气专业本科生对特殊电机的应用范围等专业性知识更是所知甚少,只是通过指导教师的介绍,进行简单的了解,从未亲自对设备进行操作与分析。(2)科研文献检索阅读能力不足。毕业设计中需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了解有关发展动态,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最后才能确定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仅就文献检索一点来讲,就存在学生过度依赖指导老师,放弃主动出击检索的权力。本着求实求证的态度认真阅读的学生更是少数。

1.3 学校实验设备不足

很多高校由于经费短缺无奈面对实验场所紧张,试验设备短缺等尴尬局面。相对于众多学生,能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较少,维修不及时的情况下,实验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另外,有些设备过于简单,完成一般验证性教学实验尚可,但要提高科研水平,就需要有一定探索性的实验,很多院校根本不具有这样的试验设备。

1.4 毕业设计选题盲目

设计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学生能否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依据。

指导教师提前拟定并指导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只能望文生义,不能保证所选课题就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教师拟定题目中,也存在诸如:选题陈旧,缺乏新意,又或者:太过超前,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等问题,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

面对教师提出的预选研究题目,很少有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与教师在选题这个环节上缺乏充分的交流,这也是毕业设计后期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以上几个原因影响了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2 培养本科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提前进入科研角色

毕业设计大多被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就业、补考准备离校等事项,时间匆忙而又仓促,想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很不现实的。

按照大学课程体系的一般设置,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并接触专业方向教师。 可以在此时就开始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若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就可以与教师互相协商,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内容,提前着手文献检索,学习,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如此一直持续到毕业前期的时间安排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规划、设计和撰写论文。这样就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时间基础。

2.2 分组强化文献阅读

分组讨论学习是改进工作流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学习形式除了容易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外,更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软件技能或科研文献等资料的阅读学习。强化文献阅读的分组主要有两种:基础学习小组,主要解决课堂知识掌握不牢以及基础软件使用生疏等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科研讨论小组,主要学习研究课题最新动态及其主要发展方向、研究方法等科研问题。

以教师参与分组讨论阅读文献的方式推动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生能了解大量文献资料,既可弥补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不足,提高其科研学术水平,又训练其科研素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3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建议一:科研课题中的基础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学生在其毕业设计中得到的新颖想法,也能给教师带来很多启发,帮助教师打开思路。这有益于教师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建议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设计扩展科研工作。在选定了设计题目之后,指导教师可以依照题目为学生设计科研论文的撰写。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传授科研论文的方法,既可以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又可以将结果修改完善并发表为科研论文。

2.4 改进完善考核方式

篇7

1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分析

1.1爱好专业却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

身处综合性院校,以我对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爱好专业却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包括问卷在内的调查也得到一组数据:认为有必要上文化课的占33.5%;认为没必要开设文化课,只上专业课的占42%;认为多学一点能文化课为以后的就业和考研有帮助的占6.5%;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而愿意在专业课上投入时间更长的占2.4%;而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上课也是睡觉或者玩手机的占2.1%;其余的人则认为学校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不管是在专业艺术院校还是在综合性高校,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教学问题。“文化水平的高低将会决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工匠还是艺术家”,毫无疑问,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深深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1.2富有创造性但往往过于个性化、感性化

研究表明:艺术生往往就是“右脑发达”者,即富有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艺术设计从来不乏创新和个性。但是结合本专业来看,过于个性化、感性化而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不见得是好的。例如,教师安排给学生的设计作业,有些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过于强烈,导致作品艺术感的丧失;有的学生擅自更改线条或图形,忽视教材中的理论规定,仅凭喜好就随意改变作品,感性色彩太过浓厚,缺乏对问题理性的思考。学生需要深刻理解创新的真正含义,科学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学习与实践途径。

1.3注重设计实践而科研意识薄弱

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非常侧重于学生的设计适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在课程设置上对理论课程的轻视,学生对整体艺术课程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习的精神状态,更是打击了科学研究的兴趣。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查阅、整理专业文献和相关资料,连论文格式都茫然不知,科研意识极其淡薄,科研能力严重滞后。

2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之现状

2.1重设计、轻论文的现象严重

综合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较于其他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作品的创作,还需要督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是毕业设计说明的撰写。从我所了解到的几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情况来看:非常注重设计作品的创作和表现而比较轻视毕业论文的整理和写作。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设计选题较为类似,甚至几个学生选同一个相对简单的课题。二是论文写作立意不深,论据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三是缺乏充分的人文理论及精神情感,写出来的论文不“美”,内容干涩、无味。四是基本功即基础理论知识匮乏,论文写作中内容词句表达不清,甚至对“关键词”和基本格式都不知道。种种问题显示,虽然艺术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独特性,但在设计教学的同时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是一门让教育更美好的“艺术”。

2.2忽视科技、科研项目的申报

科技、科研项目作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注重。作为一名从事艺术设计一线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我发现大部分院校特别是综合性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没有规划,缺乏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更不用说根据科研项目等级来划拨资助经费了;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来分析,大部分同学对科研项目申请、立项的概念、程序和要求都不是非常了解,而项目成员间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研究不积极,从而导致项目申报难以成功或是结题困难甚至被取消项目。

2.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在平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也与在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进行锻炼与思考息息相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正是这样一种提高自己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自己及同事进行项目申报、立项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本专业学生对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参与度不理想。学生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如何与学生共同来研究项目等都值得去仔细思考。

3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1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1)引起重视和理解。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的接收老师讲课的内容,认为科研仅仅是老师自己的事情,老师也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长久以来,由于设计专业学生在搞科研的时候都是自己搞自己的,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规划,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加上没有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地研究训练,从而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艺术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到科研活动中去,所以最后的成果也是参差不齐,水平低下。在种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引起重视,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和特色、艺术规律及教师的项目课题研究经验,对学生进行与学科紧密挂钩的专业研究指导。例如,除毕业设计作品以外更加重视设计论文的撰写,教会学生来完成收集整理设计资料、阅读设计文献、分析设计要求、撰写论文摘要、修整论文格式等科研步骤,进一步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的诀窍,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2)讲究方法和引导。为了调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从站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教师人手更新教学观念并制定鼓励学生日常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制度,如在毕业设计课题申报时将纵、横向项目引入其中,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课题老师指导下帮助老师从事资料搜集、分类整理和比较分析等工作。还可以学习和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导师制度,这样更是有利于对学生科研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研究,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尽早确认毕业课题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形成专业学习氛围,带动学风建设。

3.2建立、健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搭建科研平台,优化学生管理。缺乏科研平台和管理是设计专业学生在研究成果方面未能达到满意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性院校一般都设有教务处等管理部门,但往往缺乏一个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如果能设立这样一个部门,就可以单独对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科研的服务和管理、协调工作,如组织学生自己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立项和评审、筹集研究经费等;加强艺术设计学生科研基础建设,以各种科技竞赛为依托,搭建参与实践比赛的平台,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比赛;建立艺术设计学生科协组织机构,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艺术设计学生科技活动的场所设备,为艺术设计学生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2)结合研究项目,完善课程体系。科研项目研究通常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和配合,老师在给学生分配研究任务时,不仅要兼顾到学生的基础水平,也要对项目涉及的新的知识和困难进行及时指点和解决。这样就可以结合研究项目,充分考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和学科交叉性,完善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并反过来为设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服务。

(3)培育科研氛围,推进奖惩措施。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研进行管理和指导,还需要制定缜密的教学计划,将科研工作纳入其中,适当增加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学分值;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中将科研活动当作重要问题提出来,让其有意识地去关注科学研究;同时利用综合性院校交叉学科间丰富的知识储备优势,不间断地开展科研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并建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适当量化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资金扶持和学分激励;还可以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等级评价,加分表彰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3因材施教,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必须通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达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科学研究正是强调在实践中总结和学习,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师生不断地在项目中动脑、动手,反复探索,以解决设计需求为中心进行创新、创意。教师带领学生在科研中通过接触更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能、技术,使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57-02

大学经历了历史发展和现代超越的阶段,被人们赋予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较为公认的职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的三种职能都密切相关,我国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目标,对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期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但是,根据目前的实践来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还未形成成熟可行的体系,培养途径也缺乏科学的梳理和总结。因此,以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合理的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并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一、加强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

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1]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2]。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3]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

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

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4]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3.开放性项目和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针对理工科本科生设立开放性科研项目和实验室,接纳本科生尽早的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实验室中来,是目前有些高校促进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举措。开放性科研实验室既可以给本科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也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题、最快捷方式。[5]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系统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障下对部分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指导,不仅仅有助于本科生自身的提高,也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待于学生、导师、培养单位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赵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78-181.

[2]谭寨璐.关注研究生学术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46.

篇9

Tan Xiangwen; Xu Jinhua;Wang Zongbao; Wu Duansheng

Liu Xin;Yao Feng

(①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②School of Pharmacy and Life Scienc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摘要: 实验动物学对生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着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ffect of support and promotion in life sciences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have been performed and explored. The reforms deal with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sures, and examination manners. The basic approach was to excite students' research interest, focus on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A good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s has been obtained.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 教学 本科生 科研能力

Key words: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teaching;undergraduate student;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02-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高等教育法》把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生培养的学业标准重要目标之一[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校本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活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3]。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狭义是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科研能力有了更广义的要求,即除了能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外,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调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要素[4]。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融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直接影响着许多生物医学研究课题的确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结构与功能组学的研究等重要研究都离不开高质量实验动物的广泛应用。对于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养成科学思维,掌握动物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十分重要。作者长期从事实验动物学理论与实验课的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改革,就如何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理论教学注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活动需要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每一门课的教师都应当将创新的思想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在自觉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促使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实验动物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形成其独有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这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培养科研意识,是每一位实验动物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1 编写合适的教材教材是科学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实验动物学尚无全国通用统编教材,2001年我们组织了省内10余位实验动物科技人员,在原来内部教材《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上,编写了《实验动物学》(200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作为教材。该教材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博国内同类教材之长的基础上,根据作者自己多年来从事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经验,尽可能反映实验动物学最新研究进展,将有关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去,为上好实验动物学课程、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后我们又编写了《实验动物学实验指导》(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实验动物学技术》(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等著作供学生参考使用。2008年,《实验动物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1.2 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从2001年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使教学过程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便于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图片、精心设计制作的动画演示,图文并茂,既反映了课程特点和知识点的要求,又充分的反映了学科的特点和趋势,使枯燥复杂的实验动物环境、实验动物饲养过程、动物科研实验变得简单易懂而且非常生动,如克隆绵羊一多莉的诞生,在PPT中插入视频演示,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目前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每个老师都制作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课件,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风气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多媒体教学使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1.3 讨论法教学,强化本科生科研意识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以期取得好的实验结果。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能。我们积极开展了实验动物学科学研究,形成了以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及水生实验动物育种及应用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科研特色,同时我们参与实验动物生产与供应、动物实验管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环境质量检测、实验动物许可证年检等事宜,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有着深刻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本科生科研意识不充分、科研兴趣不浓、科研能力不强的特点,结合经典的科研实例或围绕作者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有意识提出科研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强化互动性,在解答疑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2实验教学着力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思维

实验教学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强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理论课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以为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或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奠定良好基础[5-6] 。实验动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我们在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使实验动物学实验的教学水平和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1 改革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些实验内容为验证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如常用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雌雄性别鉴别、编号标记方法以及外科手术方法等,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如红鲫遗传学标记方的法检测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查找资料,选择相应的材料,确定实验方法,得到最终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判断,从而突出了技能训练,将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中,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调动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了动手机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有些实验无法用实物或不便于用实物演示,或是场地、仪器的限制,我们增设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SPF动物饲养操作,因是屏障环境,受场地限制,我们制作了光盘,通过观看光盘中教师的实验演示,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直观的掌握更多的实验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时的有效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动物实验涉及动物伦理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善待动物,注重动物福利,在使用实验动物进行教学、科研、检定时必须符合“3R”原则,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学生树立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

2.2 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效果的检验,通过考核,能科学检验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知识的水平,恰当衡量学生动物实验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环境保护与善待动物的精神[7]。实验动物学为考查科目,少数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实验课程不注重动手能力,最后考试的时候搞突击。为此,我们改一次闭卷考试定成绩为闭卷考试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定成绩。实验成绩采用将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各占50%。平时实验成绩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操作考核方面,以实验带教老师为主考,学生每2人一组,考核内容以动物实验基本操作为主,如常用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麻醉,器械的使用等是否准确、规范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开展动物实验研究的能力,也培养了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

2.3 加强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积极争取学校、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动物实验平台已获批准,将极大改善实验室条件,为大学生实施科研训练提供保证。为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还有计划送实验教学人员外出培训进修,以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此外,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

3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确定,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即大学生能够根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构建适应于时代需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课题。本科生导师制借鉴了研究生导师制的经验,是一项帮助本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督导学生学业,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纵向管理体制。每名导师可带大约3―4名本科生。导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授学科特点和科研方向,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可以指导所带学生的毕业论文。

3.1 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作为主持人申请科研项目,如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通过申请科研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全程参与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无论哪种模式,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经费预算、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方面较大限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2 实施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选题、开题、实验实施、数据分析、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环节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结语

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由原来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型转移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上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面向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科研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进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促进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使实验动物学教学真正适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涂敏.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本科生抓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168,170.

[2]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154.

[3]易晓明,赵琨.加强在校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1.

[4]周霞,王晓兰,蒋建军,王静梅,马勋.谈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8(2):9-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44-01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同时,也从数量上的需要上升到了质量的竞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本科学历已经成为从事幼教行业的敲门砖,更是幼教机构招聘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条件好的幼教机构都只招聘具备本科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的技能。

1 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科研能力现状

从我国目前幼儿园的科研能力现状看来,大部分从事在教育前线的幼儿教师,不具备或者是缺乏科研能力。据调研显示,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培养科研能根本就没有必要,少数教师支持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另外,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均衡现象,对学前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只限经济发达的地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幼儿园,很多都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而基本硬件设施不到位的幼儿园,搞科研也是不现实的,也是一种奢求。从小的方面看来,也就是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来看,科研能力也是不足的。很多的高校并没有着重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是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只有少数高校比较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出对专业技能的培训。

2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和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需要

现在,很多的幼儿园教学方法有很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刀切、统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容易捆绑住幼儿的手脚,限制幼儿潜能的开发,也最容易错过幼儿发展的黄金时期,使幼儿不能全面发展。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会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种自身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挖掘幼儿的各种潜在能力、磨练幼儿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此期间,既要保证幼儿个性的培养,又要注重全面发展,不但要有准确的判断力,也要有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幼儿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在客观上都会有助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2 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要

经济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改善,迫切想要接受到高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高考,而是过渡到关注人生的起点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的心声。在这种心理需求下,人们开始把目光放在幼儿教育,不仅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力求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全面优化的成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专业技能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一切就会变有可能了。如果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并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来研究来发现幼儿成长的规律,并且,能够根据个体差异,研究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科研能力,是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强有力保障。

2.3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时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就是其中一项要求,也是教师立足社会的内在需求。所谓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是教师更新知识,加强专业技能的历程。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正确审视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断完善,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一种能力。从学前教育本科生自身发展的情况来看,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必须借助科研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

3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3.1 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掌握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是一项重要且长久的任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一步应该是掌握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研方法,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并列入教学计划。另外,开设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相关课程,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能力,为以后自主科研奠定扎实的基础。

3.2 打造科研环境,树立科研意识

基本的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另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幼儿,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记录,收集材料,从科研的角度解决问题。同时,研究幼儿研究的问题不宜过大、过深,尽量研究具体的问题,没必要有很深的理论,而是更加注重在实践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3.3 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另一方面,在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研究时,还要在布置的课后作业中体现出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在实习中深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内容,在实践中多练习自由选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最后利用毕业论文对科研学习做一次全面的总结,便于学生查缺补漏。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26-03

引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转向多元化。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不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更是时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财经类院校相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实验课内容较少,动手机会少,更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乐娟和任正德,2012),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已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从导师制角度进行研究。王根顺和王辉(2008)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1+2’+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施秀剑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主要有小组会议、个别谈话和电话或短信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情况,指导的针对性更强。马龙海和蓝宝江(2012)则从教师角度研究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他们认为大学教师应激发本科生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引导本科生专注于研究主题,阅读相关高质量文献,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提升其创造力。二是从发挥科研平台作用角度进行研究。王巨克等(2012)就如何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杜鹃和刘良民(2011)也认为应积极利用大学科研平台,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其科研能力。三是从其他方式展开研究。唐洋等(2013)将差异化战略引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差异化人才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王继夏和杨洞晓(2013)则对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学生自身、课堂教学、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国家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有利条件,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对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改变本科生尤其是财经类本科生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专业知识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对高年级财经类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一是通过本专业老师开设的系列科研讲座以及研究专题课程,让高年级学生逐渐熟悉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进而培养其查找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科研团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或暑期实践计划等,大学生可以更深入接触社会,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开展工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借助于本科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让一部分专业基础较扎实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提高了其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以及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校而言,其意义体现在:一是本科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在为教师和学校完成科研任务、取得较高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以及课题的最终结题,也有助于课题主持人腾出更多时间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三是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进一步进入本校及其他院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素养不足,科研能力较低

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而宽广的知识面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外在条件。由于高年级本科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主要忙于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学习,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本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加之高年级本科生未经过系统和长时间的文献阅读,难以掌握国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最新发展,导致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明确清晰的研究思路,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机会和训练机会少

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将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毕业设计,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高的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公开的想法较为强烈。但由于缺乏对高年级本科生行之有效的科研训练指导的机会,进而阻碍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没有高度重视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完整计划,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二是财经类高校的教师评定制度不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科研指导。因为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教仅注重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其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投入为充分考虑,使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的激励降低。再者,从学校层面讲,对高年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弱,设立的项目较少,竞争过于激烈。除了大学生创新基金之外,高年级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而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则较多。

(三)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包括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未考虑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有机结合,未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升科研能力。

(四)现行就业环境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部分高校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源,而采取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为割裂了科研与就业的关系。同时,学校的对就业的过度重视使大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错误思想,上大学伊始便开始四处寻找实习机会或兼职,影响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多元化需求下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发挥导师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是指本科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专业、学业等角度指导学习,侧重于学术指导,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辅导等,当然也负有育人功能,在生活上也应积极关心学生,帮助其更快成长。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导师忙于自身学业或教学等工作,对学生疏于指导。鉴于导师制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从当前的单向选择逐渐过渡为双向选择,实行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模式。具体做法为: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甄别确认教师的指导资格,公布符合指导条件的教师名单,公开指导教师的个人学历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指导人数、参与的社会活动等;接着,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进而提出申请,并报请学院批准。当申请学生超过导师有指导名额,则调剂到其他导师名下。

导师的选择时间可以从大二开始,因为此时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目的。双向选择结束之后,导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等其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基础挑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数据的搜集和计量分析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并挑选优秀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扩大视野,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紧紧抓住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利时机,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观察经济现象、调查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热点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培训和外出进修,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二是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突出公司经济这一特色。通过跟兄弟院校交流考察调研等途径,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以利于更好把握经济学发展方向及学术前言;同时,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也可以适当吸引一批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争取建立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三是努力推出一批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的科研项目,以经济学院科研团队为引领,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升能力和拓宽视野为宗旨,强化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其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热点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为了更好地借助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科研部门对创新基金进行管理的同时,学院也应加强对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等,调动导师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是对于参与了学生项目研究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等评定时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对于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和暑期实践计划等项目的学生,除了学校给予的经费之外,学院可追加一定的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争取产生更多优秀成果。此外,学院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设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更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历层次合理,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上佳平台。其中,经济学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密切,学院领导和老师也一直致力于营造学生科研氛围,有助于我们发挥学院自身优势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依托产学研项目,实行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为高年级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

结论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强盛不衰的持久动力,而高等财经类院校又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才能让其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从而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才能为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娟,刘良明.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48-49.

[2] 乐娟,任正德.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4):48-50.

[3] 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3):42-44.

[4] 施秀剑,蒋索,赵翔.导师制在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和评价[J].科技信息,2012,(19):4-5.

[5] 唐洋,聂绍芳,牛佳丽.差异化人才培养中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52-54.

[6] 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4-48.

[7] 王巨克,罗学刚,王楠,戴炳业,张同存.依托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轻工教育,2012,(2):66-68.

[8] 王继夏,杨洞晓.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3-126.

Research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Senior

Undergradu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LI Yong-gang

篇12

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科研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重要。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其中普遍认为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科研实践机会,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1]。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2]。

环境工程专业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学校的该专业,由于其依托的学科不同,以及服务的领域和对象不同,常常带有其各自专业特色。以南京工程学院来说,以电力行业为依托,环境工程专业带有电力行业特色,培养目标是能在政府部门、电厂、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从事设计、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现以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1.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技能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实验教学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主要验证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使得教学与实验充分融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但是,如何通过实验技能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目前很多高校对此还欠缺考虑。将科研性实验引入学生课程实验教学中,更新实验方法,突出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例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出了不同于课本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如何找出发生现象的原因,并如何避免,这就是一个科研探索过程。

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

在开设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并完善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体系,以突出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后,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经教师指导后,独立进行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例如,我们在开设环境监测课程时,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天印湖水环境调查”,该实验是来源于教师的一个科研项目。具体工作从查阅文献、湖泊的采样点设置、水质指标的选择、水质指标监测与分析、数据处理至最后水环境调查报告,都是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调研方案、实施方案到撰写调研报告整个完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科学研究的思路。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仅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通过与实际项目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到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跟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从而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可融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课程,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做调查分析、文献综述、小型学术报告会等,初步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

二、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创新

1.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毕业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教师可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把握好方向,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3]。但是科研课题一般都有较高的难度,即便经过分解后对本科生而言也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防止题目过难。故将一个科研项目合理拆分为内容相对独立的部分,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做适当的调整之后,才能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选题不仅要跟科研项目结合,注意选题内容和难度要适中,更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那些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关的题目。从而使得所选毕业论文的题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且能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学有所用。目前,环境工程系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是指导教师的纵向或横向课题的内容,学生的论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充分体现了我们南京工程学院“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实践证明,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切实可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的途径。

2.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过去的学习模式,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很少自己主动地去思考,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过基本的实验技能培训后,选择一些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学生从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得他们能够有机会涉足该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和成果,切身从事科学研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4]。目前环境工程系教师的课题基本都有3~5个学生参与进去,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表现出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常常主动要求分配新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懂的就自己上网查资料或请教教师,主动学习,进步很快,在参与课题过程中涉及他们还未学习的课程知识,他们也是主动自学,力求自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科研过程,学生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接触了真正的求知过程,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科研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是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校每年都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自选老师指导。这种实际的科研项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对日后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撰写项目申报书,然后学校组织专家答辩。课题立项后,学生开始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确定至最终方案的实施。学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成果鉴定,以培养学生的韧性和责任心。在这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就随之得到很好的提高。例如,2012年带的大二学生做的创新项目“农田土壤营养盐的渗漏估量及测定”中,首先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业施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等;然后设计实验方案,来定量估算农业施肥量对于地下水水质的相应关系;接着设计实验模型、监测水质、处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项目结题报告、答辩,完成了整个科研项目流程。

三、目前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及,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一,从学校角度来说,当前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学生难以开展科研活动;另外,学校对学生科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学生科研的积极性。第二,部分教师对学生科研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其指导工作不到位,没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第三,从学生自身来说,缺乏一定的坚韧、钻研等科研精神,不能完成科研任务等。基于以上不足之处,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教学上的改进

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基于宽广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上,要优化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向。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实用技能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