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这次活动设计在内容上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突出“做中学”,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现代社会密切联系,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能力。
活动目标是了解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认识中医看病的方法以及指导中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能治病和防病并了解它们的服用方法。
在活动准备期间,我进行了以下准备,请一位从事中医工作的学生家长;提供幼儿观察的中药(草根、树叶、果实、动物的壳等)和几种常见的中成药,如板蓝根等;几种常见的可以冲泡的中药:、枸杞和人参等。
下面我简要地介绍一下活动过程:第一,请中医家长为幼儿详细地介绍中医看病、开药及简单治疗的方法,在过程中让幼儿说出中医看病的特点;第二,让幼儿观察中药,看即看中药是什么样的、找即找中药里有什么、闻即闻中药有什么味道;第三,运用多媒体播放短片,让幼儿了解中药从哪里来,几种常见的中成药如板蓝根、三、牛黄解毒片等,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生病时吃过什么中药,中药和西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等。
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进行小医院活动,让幼儿扮演小中医,进行体验中医看病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教育孩子生病吃中成药时可以了解中药成分,启发孩子对中药的认识,增强对中药的感性认识,还要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吃药。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29-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健康,中医以其在养生方面的优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其问诊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与西医对待患者与疾病的态度不同。在医患矛盾日渐升级的今天,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和信赖度越来越低[1],各种关于处理医患纠纷的文章纷至沓来,但关于中医门诊医患关系处理方法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该研究主要就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问诊方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深度了解患者对于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心理需求,分析出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医生的沟通方式[2]。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200名在北京市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回收200份问卷,其中118例是女性(59%),82例是男性(41%)。年龄结构上,30岁及以下的86人(43%),31~40岁的31人(15.5%),41~50岁的42人(21%),51~60岁的22人(11%),60岁以上的19人(9.5%)。
1.2 调查方法
选取北京市国医堂、北京中医医院、北京鼓楼医院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4所中医医院的8名医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向200名在北京市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发放问卷并协助其完成。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剔除不合格者。
1.3 调查内容
此次研究就中医门诊看病现状、存在的医患沟通问题以及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的预期等问题对患者进行调查。
1.4 统计方法
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Excel进行录入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访谈调查结果
2.1.1 中医医生对影响患者满意度因素的认知
(1) 耐心宽容的态度。中医医师在面对患者时,大多会采用聊天式的沟通方式。中医医生认为应当耐心倾听患者陈述病情,不随意打断,这既是一种作为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涵养,也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的背景资料,对制定科学正确的诊疗方案有益无弊。另外,在实际的问诊过程中,对于患者适度的情绪发泄,中医医生大多能够采取容忍态度。
(2)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中医医师在面对患者时,大多会运用安慰性的语言。中医医生会运用安慰性语言以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以安抚病人不安的情绪,并且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病情、病因和治疗方案,让患者增进对医生的信任感。除此之外,中医医生认为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也可以起到有利于医患沟通的效果,如适度的微笑、交流时注视患者以及肢体语言等。
2.1.2 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特点
相比于西医,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关怀。西医诊病大多只注重日益发展的医学技术,忽视人的因素;而中医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思想的指导下,在重视医术的同时,也重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注重人文关怀。中医的四大诊疗活动“望、闻、问、切”实际上就是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诊疗方法更容易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可大大增强诊疗效果。
2.1.3 中医医生对门诊现状的认识
中医医师认为中医门诊现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门诊量大、医师资源紧张,问诊时间短。因此中医医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诊断,无法全面、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看病的效果;与此同时,繁重的工作,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会使中医医生有时难以抑制自身对患者疏泄出消极的情绪。这也是影响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2 问卷调查结果
2.2.1 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现状
如表1所示,在中医医生对患者有无安慰性话语的调查中,48%的人认为经常有,46%的人认为医生偶尔会说,6%的人认为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完全没有说过安慰性话语。在中医医生对待患者询问的态度调查中,38%的患者表示医生会耐心地解释,34%的患者表示医生会大致解释,23%的患者表示医生只会简单地进行解释,还有2%的患者表示医生会很不耐烦,不太愿意解释。综上,可知目前中医医生的沟通方式多表现为经常运用安慰性的话语和耐心地解释患者询问。
2.2.2 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的沟通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最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的调查中,54%的人认为医生的情绪语气对自己的影响最大,33.5%的人认为医生的谈话方式影响最大,11.5%选择了表达措辞,另有1%的人选择了肢体语言。
2.2.3 患者期望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
如表2所示,在患者所期望沟通内容的调查中,患者选择最多的是注意事项,有116例;其次是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有106例;康复指导和费用均有80例。
在患者期望沟通和被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60%的人选择了详细了解,38%的人认为只需一般了解即可,仅2%的人认为不需要了解。
在期望与医生沟通时间的调查中,49.5%的人认为5~15 min为宜,41%的人认为需要15~25 min,仅5.5%的人认为时间在5 min之内即可,另4%的人认为需要25 min以上。
2.2.4 患者对医患沟通最大障碍的认知
如图2所示,在对医患沟通最大障碍的认识调查中,51%的患者认为是沟通时间短,45.5%的患者认为是医生解释不到位,有26%的患者认为是医生的态度差,24.5%的患者认为医生询问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患者不愿作答,另有9.5%的患者认为不便于异性医生陈述病情与隐私而导致沟通困难。
2.2.5 患者对于中医门诊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与建议
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多表现在如下几点:医生态度不好、经常表现为不耐烦的语气和脸色;有些中医医生会打断病人陈述病情;对患者病因或病情的解释不到位;态度生硬,没有与患者深入交流病情;沟通内容和方式不能体现中医人文关怀的特色等。
然而,耐心倾听、眼神真诚、态度亲和、举止得体;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患者,详细解释病情,体恤患者的病痛;体现中医的特性,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等等是患者对于中医医生的建议与期待。
3 讨论
3.1 结论
从中医门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现状看,大多数中医医生能够做到态度温和亲切,有安慰性话语,但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意见也反映出有个别的中医门诊医生态度不好,语气生硬,神情淡漠,经常打断患者叙述病情。对于就诊患者来说,心理上往往带有一定的恐惧、痛苦、焦虑以及因受病痛折磨而容易产生的愤怒等情绪。因此,保持亲和诚恳、关切体贴的态度,详细解释病情,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满意度[3]。
从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中医医生沟通方式来看,情绪语气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十分重要。图1显示,过半的患者认为中医医生的情绪语气最能影响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的满意度。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如果医生的语气或说话方式不恰当,很有可能将这种情绪传染给患者,进而严重影响到双方的沟通以及医生的诊治[4]。
从患者期望的医生的沟通方式来看, 58%的患者希望医生可以跟自己沟通注意事项,53%的患者希望沟通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这表明患者也十分愿意与医生进行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但是由于患者医学知识缺乏,以致双方的沟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进行解说[5-6]。并且大多数患者希望在看病过程中医生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以提出更具个性化的诊治方案。另外,近一半的患者认为5~15 min最为适宜,41%的患者认15~25 min比较合适,基本上患者都认为目前存在着看诊时间太短的问题。这也不利于中医门诊医生采取患者所期望的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降低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
以上结果都表明,大多数患者是持着开放性的心态来看病的,愿意与医生进行较多的交流和沟通。对中医医生而言,中医看病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是其自身的优势,除此之外,医生在看病过程中最需要做到的两点就是耐心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措辞。这样病人才可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对医生详细地叙述自己的病情,让医生有充分的了解。就目前中医门诊存在的问题来说,问诊时间太短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医生与病人接触时间太短,在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就需要制定一个诊治方案,这势必会大大影响到诊治的疗效。
3.2 建议
为提高患者对中医门诊医生的沟通方式的满意度,笔者对医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 耐心的态度
在问诊时,耐心地倾听、得体的举止、真诚的眼神可以极大地缓解病人的一些生病的情绪,增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3.2.2 适当的语气和措辞
医生应吐字清楚、语速适中、语调平和[7],给病人营造一种舒服的语言环境,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的积极性,提高诊治的准确度。。
3.2.3 合适的诊疗时间
医生应尽可能地加长诊疗时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3.2.4 详细地解释病情
对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力求简洁明确、通俗易懂,有助于患者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对医生的信任感和配合度,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之,在中医门诊看诊的过程中,医生起着主要的引导的作用,医生的沟通方式对于诊治的结果、患者的满意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医生耐心的态度、合适的语气、详细地解释病情等积极的沟通方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看病的效果[8]。
参考文献
[1] 毛晓娟.骨科病区应用护患沟通标准样表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109-110.
[2] 姚建.沟通细节在改善护患关系和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147-148.
[3] 李敬旭.和谐沟通法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519-2520.
[4] 徐蓉.护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3):19-20.
[5] 袁灵雁,黄春雨.护士长即日沟通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10,27(2A):219-220.
【关键词】中医药;医改;潜力;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23-01
中医是中华的瑰宝,其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使其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由于内外多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医发展困境重重。新一轮医疗改革,无疑是中医药腾飞的好契机,医改方案中针对中医药的论述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它们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整个医疗管理体系的华丽大衣上面,显得十分夺目。乘着医改的东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中医药必然会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
1医改中中医药的优势
1.1简单方便,便于推广“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实,充分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医疗基础力量薄弱,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而中医因其临床效验显著、不需要贵重仪器设备的特点,可以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正因为如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在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把农村中医药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可以说为农村中医药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1.2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在人类征服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发展由天然药逐渐走向化学合成药,在疗效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反应。至使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药源性疾病的肆虐的问题。因此,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渴望于医药的反朴归真,而以天然药物为主的中医药学正与之合拍,并日益引起世界医药界的瞩目。
1.3费用低廉,决定商机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是新医改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在这方面中医药居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一个手腕骨折,用中医治疗,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几百块钱就可以治好,假如用西医,要花一两万,甚至两三万块钱。“一根针、一株草”不仅可有效防治疾病,而且能很好地减轻患者负担,使中医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也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称为“救命药”。
2中医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短缺成中医发展桎梏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2008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全国著名老中医更是所剩无几,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大夫也为数不多,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
2.2价格偏低使中医处境尴尬中医药可靠的疗效和低廉的费用,是其发挥特色优势的前提。但费用的低廉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在经济杠杆的趋使下,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
2.3“良药苦口”使中医难已普及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是吃中医汤药长大的,至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大多数人不愿意去接受中医药,主要原因就是一句话:“煎药麻烦,吃药太难”。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中成药问世,但是传统中医大部分还是以汤剂为主。
3确保中医药良性发展的主要做法
3.1诊断方法应中西结合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一凭知识,二凭经验。可经验这东西,可变性太大,很难把握。特别对于年轻的中医医生而言,为了提高诊断效果,不妨来个中西医结合:先做“四诊”,然后做必要的功能化验、检测,再开方抓药,这样治病的效率和效果会大大提高,而且自己的经验也会在两种诊断方式的比对中不断提高。
3.2治疗手段应多措并举从古至今,中医治病的手段都很多。如:吃药、针炙、拔火罐、按摩、推拿、刮痧、药浴、外敷、药酒等。可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在许多地方只剩下开方吃药了。我们许多中医院的大夫,即使会针灸、按摩、推拿等手法,在治病时也因此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而不使用这些治疗手段,甚至大部分中医根本不会,而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人们看不起病,这些治疗手段使用得很充分,而且见效快、效果好,群众对中医的认同性也相应比较高。这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3.3成药加工应有所突破中药饮片和制剂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在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比于西药,目前的中成药少之又少,而传统的汤剂很大程度上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至使现在看病选择西医的多而选择中医的少,中医成了许多人在西医治疗失败后的无奈之选。所以,应在中成药的开发再下功夫,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经费,保证药品质量,加快开发速度。让中药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的中医药虽然博大精深,却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医改政策的暖风,无疑会为中医药的腾飞保驾护航。但正如王国强在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中医药工作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只有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发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才能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效霞.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 (2): 98-99.
如今看病贵是有目共睹,而西医的发展方向是向微观世界发展,主流还是要靠药物治疗疾病。其特点是希望弄清一切疾病的生理异常,再找出能抑制的药物。中医则是在宏观病理、病因上,把人体系统疾病理论高度抽象化科学化,采用黑箱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对于许多原理还不十分清楚的疾病具有切实的疗效,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医理疗这一方向上,抚顺硕实医疗仪器研究所研究中医创新理疗系统工程已经进行了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完全依赖药物治疗疾病的历史,从而走出战胜疾病的新模式―中医理疗,这是解决药物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妥善办法。现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与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文件,吹响了大力发展中医药的进军号。大批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中医药的潜力与优势。因此要想发展中医理疗就要从观念上端正态度,真正支持科技进步,下大力气推进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中医理疗提供发展的平台。
中医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治疗疾病的两条道路,即药疗和理疗。由食用植物发展起来的药物疗法比较容易,因此发展成为主流,而用器械治疗的方法即理疗则发展较慢,主要方法是针灸、按摩、拔罐、刮莎等等;究其原因是:理疗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支撑,然而常规的医疗管理模式把权利都交给西医,认为中医看病的方法既不科学更无量化,加上中医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导致中医在传统医学的继承、发展、现代化和中药制备技术的现代化等方面进展缓慢,极不合理的中医药也要按照西医药标准,中医仪器也要西医批复注册,也是中医方面的高科技创新不能迅速得到推广与使用的根本原因。
发展中医理疗是个系统工程,中医理疗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广泛应用研究,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致力于中医现代化研究,更需要国家重视和大力扶植,作为民营科技企业虽然面临资金、人力短缺等问题,造成不能进行全面的多种类临床验证,但李秀实依旧执著的为这些梦想乐此不疲探索着。
执子之手 与子相悦
所有的爱都渴望回报,但它给你的爱不渴望回报;所有的付出都期待回应,但它期待的是患者病体康复时的张张笑脸。抚顺市硕实医疗仪器研究所,是一家民营高科技技术开发企业,于1999年注册成立,前身是抚顺市硕实专利技术研究所。
多年来公司在李秀实带领下,秉承“承启中华医学宝库结合现代先进科技, 研究新型治疗方法为人治病保健造福”的宗旨,以软件:独树一帜 创立《生理施气治疗》理论及实践,硬件:独辟一路 中华胜天阴阳五行气治疗仪调节阴阳治疗疾病为企业业绩特色,建立并设置专利研究室,进行专利项目立项、研究、制作、实验;专利应用室,对外接纳患者治疗各种疾病;长期进行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工作,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公司新增西部大开发杂志作为合作内容。由李秀实潜心钻研、自行研制的中医仪器“中华胜天阴阳五行气治疗仪”已经被国家授予专利权。
“中华胜天阴阳五行气治疗仪”是现代中医理疗仪器。其治疗作用的产生,源于本仪器产生的阴阳五行气作用于人体,贯通人体及内脏,提高人体的抗病及免疫能力来治疗疾病。系纯物理疗法,不需要任何药物,因此无任何毒副作用和损害;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效果好,治疗高难病方面疗效显著。它还可以治疗现代西医无法确诊的所谓“怪病”,即中医所指的“气症”;它具有气功、红外线、动磁、针灸、按摩等疗效。以五行分档对疾病施行辨证施治,不但可以补阳而且可以制阴;是个集中医特殊疗法之大成,同时具有热疗、磁疗、针灸、按摩、拔罐、远红外波、气功等等一百多种治疗作用的仪器。
一、仪器功能:
舒筋活血、通经活络、止痛化瘀、驱风散寒、除病祛邪、去肿消炎。
二、本仪器特点是:
治疗和保健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没有任何副作用。
三、主要治疗疾病有:
颈椎病、腰椎病、内脏病、头脑病、肢体病、外伤病、积水、肿涨、疼痛等。治疗长期疾病关节炎、风湿病只要坚持治疗可以治愈。对于刚患有的疾病感冒等治愈时间很快。
这项专利技术的产生,将使人们治疗普通常见病变得简单价廉,人们治疗疾病(除非急诊则)不必到大医院去治疗,因此专利仪器的市场需有数量巨大,随着社区医疗室的蓬勃倔起,它将会因方便、简易、价廉、治疗疾病种类多,无毒副作用而成为人们的首选。据不完全统计,市场需求量将达到五千万台。
本企业是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单位。
主要产品有:
1、中华胜天阴阳五行气治疗仪
2、中华胜天热磁保健鞋
省钱诀窍一:小病去小医院
三级医院由于机器设备、人力物力的运行成本都高于中小医院,所以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如普通门诊挂号费,三级医院一般是4元,二级医院3元,一级医院2.5元。手术收费标准差别更大。一级和二级医院这些基础医院,主要承担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急重症初步处理的任务,所以,大多数的常见病、小毛病完全可以在基础医院进行治疗。
省钱诀窍二:看病宜早不宜晚
有了病早治疗比晚治疗不仅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费用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老年人得关节炎的比较多,但大多数都是到了晚期才来治疗,其实通过早期加强锻炼外加辅助药物就可以康复,而且花费比较少。到了晚期花费动辄上万元,还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得不偿失。
挂号
省钱诀窍:先挂普通号,再换专家号
到医院看病,第一次最好挂个普通号,普通号也就几元钱,一般的专家号是10元,根据专家级别不同,还有的专家挂号费要几十元到上百元。第一次到医院就医的患者,治病的基本程序都要先经过一个基本的检查,包括对病史、病情的基本了解,进行物理或者生化的检验,所有的结果出来后,才可以对病人进行治疗。而这一步工作,临床医生都能够胜任。所以,第一次挂普通号就可以了,等到把所有的检查资料都备齐全,再去找专家。相对来说,这样可以省去相当一部分的挂号费用。
检查
省钱诀窍:首选基础设备
许多人因为对自己的病情抱着一种担心的态度,所以宁可到大医院做昂贵的检查,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其实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有许多病症的诊疗在一般医院就可以完成,尤其是检查这一块儿。比如要拍CT,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病症,那么花费上就有许多不同,如果拍个膝关节,可能要花费300元到400元,其实有些病症没必要拍CT,照张X光片也是完全能看清的。只是这个X光片也有价格区分,一般的医院拍X光片大概费用是几十元钱,如果到了三级医院就需要200元左右。
用药
省钱诀窍一:到药店买药
现在很多人看病大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
其实患者可以有许多主动权的。众所周知,在药店买药的价格要低于在医院开药。对于一般病症的药,患者完全可以要求医生只开处方,然后拿着单子到平价药店自己购买。
在杨希明家的日子里,笔者发现他喜欢吃素菜。他喝一碗西红柿青菜鸡蛋汤,吃一个馒头差不多就饱了,餐桌上的大鱼大肉都是给孩子们吃的。杨希明对笔者说:“我喜欢吃青菜、豆腐,吃杂粮、素菜会让心情变好。如果一个人经常吃素菜,一下子多吃荤肠胃也会受不了。”
杨希明一天吃4顿饭。早上7点多,他还没起床就喝两个鸡蛋,(生鸡蛋用开水烫开做汤),吃5片饼干。鸡蛋是自己家喂的草鸡下的,饼干是普通的钙奶饼干。早上9点,再吃早饭,这一餐主要是一碗粥,吃一块馒头就青菜。中午12点多,吃午饭,这一餐没有粥,主要是馒头和素菜。下午五六点是晚饭时间,晚饭以喝粥、吃馒头和素菜为主。
他吃的素菜主要是菠菜、油菜、白菜、山药,一天总共能吃4个鸡蛋。他还爱吃红薯,给病人看病的间隙吃点大枣、核桃、柿饼、栗子。如今,93岁的杨希明,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谁都想不到他生于1919年。
吃核桃能防老年痴呆
90多岁的老人大多患有老年痴呆症,杨希明的大脑反应却与年轻人无异。他说,目前还没有根治老年痴呆症的方法,只能预防。来他这里看病的人,他一直都做着统计,发现在中国70多岁的老人有30%出现老年痴呆症,80多岁的患者约有70%,90多岁的就快要百分之百痴呆了。在病人出现轻微症状时,如果抓紧治疗,还能让病情止步,但等90岁再去治疗已彻底失去机会。
杨希明透露,他和同学一起在50多岁的时候开始吃核桃、大枣、柿饼防止老年痴呆。这近四十年来,他每年能吃掉100斤核桃。他说:“核桃补肾健脑,大枣健胃补血,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症。当然,切忌吃过量,老年人牙齿不好,可以把核桃和大枣炒熟研成粉,冲泡喝下去,这样更容易吸收,比用嘴巴咀嚼吸收好。”
内养功练就平和心境
据他说,他30多岁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现在好,因为白天来看病的人很多,到了晚上他就特别疲惫。于是他夫人给他熬了一种粥,每天早晚喝一碗,3个月后他的精力明显比以前好很多,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还可以给人看病。就这样,他坚持喝了60年。
他长子也有60多岁了,从小跟着他一起喝这种粥,但从镜头后去像是40多岁的人。
一碗平常的粥有这么神奇的效果,真的很叫人心动,先把粥的熬制方法抄了下来:
主要成份:绿豆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薏米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这是1个人5天的用量)
烹制方法:1.先将绿豆、扁豆、莲子、薏米、大枣洗净,放进粥煲,加入一种黄色的水(后面详述),用大火煮沸,然后改小火煲40分钟。
2.再放入狗杞,煮10分钟,即可(枸杞一定要在粥快熬好前再放,以免药性丢失)。
药水配方:那么,那个黄色的水是什么呢?这是此粥最关键的一种成分——黄芪水。
为什么要用黄芪?
因为黄芪是中医中的五种大补药之一,有补气之功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而且现代医学发现黄芪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黄芪还可以泡水代茶饮。注意黄芪属温性,上火之人可以在黄芪水中加入莲芯或者绿茶,以起平和之作用。在这个粥里面,就有绿豆和莲子是寒性的,正好可以平和黄芪的温性。
怎么熬黄芪水?煮粥前,先用250克黄芪加入适量的水小火煮15分钟,将水倒出,再加入适量的水,再煮15分钟,将水倒出。再用这些药水去煮粥。
93岁无斑老人的童颜配方
已95岁高龄的广西名老中医黄英儒,看上去顶多60岁,已95岁高龄的他鹤发童颜,脸上连一颗老年斑都没有,而且仍在正常上班、给人看病。
他保持“鹤发童颜”的秘诀主要靠两种常见中药:黄芪加枸杞。
说到驻颜妙方,黄英儒笑笑说:“黄芪加枸杞,就可摆平美容养颜的问题。每天吃上15克黄芪,长期坚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购买时以内蒙古的棉芪最好。每天坚持服用15克枸杞,可养肾补肝,购买时以宁夏枸杞和新疆枸杞最好。”
黄英儒说:“养颜就是提前抗衰老。”在生命的巅峰期开始防衰老“唐代的孙思邈活了101岁,明代的冷谦活了150岁,为何名医多长寿?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在生命最旺盛时对衰老进行提前预防。”
女子最佳的防衰老时间是36岁,男子是40岁,因为30~40岁这段时间,是生命最旺盛的阶段,巅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自律神经问题。如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的治疗效果不错。一份研究结果被刊登在1998年的《美国医学期刊》上,研究方法是将患者分三组,一组吃同样的中药,另一种依体质给予不同中药,最后一组则是给安慰剂,结果发现前两组病人的状况都比安慰剂效果好。
不孕。中、西医合治是全球治疗不孕的趋势。2011年澳洲的研究显示,以中药调理治疗不孕4个月,比起吃西药或做人工受孕,成功受孕率提高了3.5倍。研究人员指出,中医长于精确掌握并分析月经周期变化,找出不孕的原因,并借由调整月经周期达到顺利排卵、怀孕的目标。
干燥症。像风湿、红斑狼疮或更年期等因素造成的皮肤干痒,中医可用滋阴的药让身体恢复调节水分的功能,让皮肤不再干巴巴。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中医可让过敏症状获得较好的控制。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吃中药可让鼻子畅通,而且不会产生昏昏欲睡的副作用。中、西医合作防治哮喘,比如运用刮痧、穴位按摩肺经(手上虎口的合谷穴),能达到控制气喘的效果,减少患者住院和急诊次数。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调理。目前中医尚无法根治糖尿病和高血压,但可缓解慢性病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糖尿病患者的手麻脚麻,以提升生活质量。中药可控制血压、血糖,防止疾病继续恶化、减少并发症,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减少西药用量,但不可能完全停药。
妇科问题。如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巧克力囊肿等。中医可调理改善,但要配合西医追踪检查。中医很擅长“调经理带”,调理月经周期及处理分泌物问题也是治疗痛经、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一定要配合检查,如肌瘤变得太大,就要考虑手术切除。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就西医而言,临床诊断依据是病人的表象特征和有形量化标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以解决局部性病变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而中医则不同,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判断,以人体是否出现了不平衡,如以五脏之间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确定是否有病,还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是全局性的,而西医则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医在治病理念上多采用“围、堵、压”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好得快,但副作用大,易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而中医多采用“疏、导、衡”的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能量,强降弱补、高减低升,达到机体康复之长远目的。笔者认为,在治疗中要确立中医的战略地位及西医的战术地位。比如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在发现之初对这种癌细胞导致的机体非正常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恢复期再应用中医药治疗,这样能使癌症病人复发率低并痛苦少,在生存质量高的状态下实现康复之目的。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西医强势而中医弱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带动西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还没有到达否定的程度,所以,客观地讲,西医的强势发展状态还将持续至少几十年。
.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合二为一。西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禁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越来越多,而可开发和研究的化学药品将越来越少,必然出现西药由化学向天然过渡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西医将与中医合并,最终实现互补双赢,完成医学的整体性结构的调整。西医治疗性药物将被天然的中药所代替,这一回归是自然的,也是客观的,它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将由目前的病变性治疗向倾向性治疗过渡,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放眼中医,面向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医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面就发展中医事业谈几点看法:
近日,由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委员会网络医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建立的,以网站为主要服务平台的网络自我诊疗系统正式启动运行,开始向广大群众提供自我诊疗咨询服务。这标志着国内首个以网络为媒介的医疗指导及自我诊疗系统诞生。业内专家认为,网络医学服务系统的建立,顺应了信息时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百姓传统的寻医问药模式。权威机构对上网看病人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0%的人认为上网看病方便快捷,上医院很耽误时间。另外20%的人认为,有时候到医院看病,医生的态度很不好,说的术语听不明白,问医生,医生还不愿意解释。上网看病,已经成为一些上网者乐于接受的看病方式。
济南市公务员张先生日前参加了同学聚会,一说起各自的健康,18个同学有12个人脱口而出:“我上网查了,我的身体情况……”大家分布在不同行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电脑。记者了解到,上网看病的人群主要为:一是图方便、省钱的人。上网咨询方便快捷,省了在医院看病的许多程序和费用。二是不希望熟人知道自己病情的人。一些有难言之隐的患者,往往选择网上求医。有一位男子疑心自己染上了艾滋病,在一家网站里咨询检测艾滋病的方法。三是寻求疑难杂症良方的人。因不少患者受本地医疗条件限制,便想通过网上寻求良方。但网上医生鱼龙混杂,推销药品或产品的人也不在少数。
现在,除患者自己上网求医外,医院和医院之间也通过网络为病人提供诊疗。如今,许多医院都建立了远程诊断中心。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例,遇到疑难病例,院方就可通过网络与北京许多大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会诊内容分两种,一种是影像资料会诊,将患者的影像(CT片等)数据传送到北京,北京的大夫再将诊断意见反馈回来。还有就是临床会诊,患者、主治大夫可以通过摄像头与北京的大夫直接交流。医院开设网络咨询,此举第一可以树立医院品牌,打响知名度;第二医院可以吸引新病人,并与老患者培养“医患感情”。
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殿杰告诉记者,医学是非常特殊、复杂的学科,完整的操作流程应包括诊断、治疗和愈后。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望闻问切。单凭网上互相发送资料就能给出治疗方案,这只能说明医生不负责任。实际上,网上看病已经违反了医学常规,所以任何网络咨询都不应该涉及疑难杂症和关乎生命安全的重大医学问题,而主要提供一些保健服务类常识、信息及其解释。一些临床医生也认为,每个人体质不同,相同的病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症状,只根据上网查询的结果简单地下结论进行治疗,一般的小病还行,严重疾病就很冒险。医生判断患者是什么病症,除了望闻问切,有时还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B超等。所以,上网自己看病只是治疗一些小病的辅助手段,正常情况下还是应该尽早去医院,以免耽误治疗的最好时机。
据《当代健康报》
近日,在沈阳市铁西区卫工街南十马路东北角人行道上,一张挂在墙上的旧白布上写满了字。主要内容是各种疑难杂症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治疗,上面包含了不下数十种病症,甚至包括癌症、心脏病、类风湿等,在每种病症后面都写明经治疗可以痊愈或永不再犯的字样。白布最下方写着李大夫的字样。
旁边站着一位50岁上下的男子,长相普通,此人就是“李大夫”。我们驻足观看后向其询问糖尿病是否可以医治,李大夫先是讲述了一番糖尿病的中医理论,然后告知“可以治愈,永不再犯”,治疗方法就是喝他所配制的药酒,“喝半年吧,大约60斤酒,保证痊愈。”
当询问其治疗费用需要多少时,对方直接回应“6万”。
我们又询问如果乳腺癌已经做过手术,目前已扩散该如何治疗,李大夫的回应也是“喝药酒半年,治疗费用8万,保证痊愈”。
而问其为何费用如此之高时,李大夫表示:“这还多,这只是你到医院治疗的零头,你们真是不明白。”对于其药酒的原料,李大夫说:“我用的药你们在药房根本买不到,都是我自己采的,都是最好的,最稀有的,你们根本看不到。”
我们接着又询问了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回答均是喝药酒,其中子宫肌瘤收费8000元,痛风收费4万,心脏病收费8万。其中不同的是喝的药酒原料有所不同。但并未看到现场有药酒之类的物品。此时还有几名路人停留围观,其中一名女子询问家人眼睛视网膜疾病,已经做过手术,目前失明,李大夫的回应则是:“你给我找来9999副羊眼睛,每天吃两对,准保你好。”随后,李大夫还说明了他治疗其他眼疾的方法,“近视眼我就让他吃猪眼睛,白内障就得用鹿眼,只不过不用那么多,我给120多个近视眼的学生治好了,那眼睛都跟刘晓庆的眼睛似的。”
“我和医院对着干,乳腺癌诚心磕头就能好”
在对话中,李大夫始终保持着很足的气势,不停地表达自己对医院的不屑和对去医院看病患者的气愤。
“我和医院对着干,我不是为了钱,我是为了我自己积德。”李大夫说,自己行医多年,已经治好上万人的病。另外,让他看病需要病人来,还有带着医院的病例和各种检查单据,还要带四张病人照片,“这些东西我得留一份,半年后你再拿医院的病例和片子来,到时候你再看。我这么做就是为了堵你们嘴,说我是江湖游医,是骗子。我家的病历我都做老了。”
我们问其是否有行医执照,李大夫干脆地回答:“我有,跟医院不一样,我犯法不归他们管。”
在一个小时内,有多名路人驻足,一般听过其介绍后,大都摇摇头离去。据家住附近的刘先生介绍,这个李大夫已经在此多年了,前一天,刘先生曾向其咨询妻子的子宫肌瘤如何治疗,得到的答复也是喝半年、大约60斤药酒,要治疗费2万元,“这不是骗人吗,一天喝半斤高度白酒,还要花那么多钱,这不扯吗?”
专业指导 上海中福会托儿所资深教师 陈昌
宝宝生病了,要不要去医院呢?
新手爸妈知道去医院看病需要准备些什么吗?
你会跟医生打交道吗?过来人爸妈的经历如何,愉快的、尴尬的、恼火的?
爸爸妈妈,和医护人员打交道,你会怎么样?本刊和新浪亲子频道做了联合调查。
看病小调查
1、你对儿科医生的印象如何?
A、好7.89%
B、不好34.21%
C、不好说57.89%
2、你希望医生能满足你哪些要求?
A、耐心解答你对该疾病的问题39.47%
B、给予实际有效的护理方法28.95%
C、尽快帮宝宝解除病痛30.26%
3、如果医生无法在就诊时解答你的疑惑,你会向医生要联系方式吗?
A.会25.33%
B、不会66.67%
C、无所谓,下次再问8%
4、你觉得医生会给你联系方式吗?
A、会7.89%
B、不会55.26%
C、不好说36.84%
5、你觉得带宝宝看病,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好医院人多,要排队,等待时间很长52.63%
B、医护人员脾气不好,没有笑脸,宝宝会害怕13.16%
C、对一般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放心28.95%
D、其他,比如怕开药、做检查等环节有问题5.26%
6、你有什么办法来缓解就诊烦恼?
A、多一个家长带宝宝看病,两人分工,比如一个负责排队挂号,一个负责带着宝宝57.89%
B、答应宝宝看病后带他去玩,或买他想要的玩具7.89%
C、在看病前或平时跟宝宝做去医院看病的模仿游戏,教他如何配合医生13.16%
D、了解相关医院的情况,并且对宝宝的常见疾病多一些了解,有备无患68.42%
E、学着换位思考,体谅医生并且尽量配合医生治疗宝宝13.16%
调查中,大家把等待时间长列为最普遍的一大看病烦恼。不可否认,现在去大医院,总是一个科室一天四五百号病人,四五个医生要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看完,也真是一项挑战。
而带宝宝看病。更是一门不大不小的“学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医生满意的不到五成,相信其中的问题也真不少。我们就一起来一次“看病之旅”吧!看看你的“学问”够不够吧!
准备篇――
为免到时看到“济济一堂”的景象让你乱了阵脚,你可要做足“功课”,节约下宝贵的时间。有妈妈说,去看一次病在医院起码待上3个小时,而大部分时间都“等”没了。怎样“浓缩”这些等待的时间?
了解看病的一般流程
一般看病都要挂号、看病、付费、化验(检查)、看病、打针、付钱、拿药。这些是必要的步骤,有时会反复数次,有的医院分设窗口。所以,初次就诊的你要把医院的看病流程尽量记清楚,下次再度光临就能“熟门熟路”。另外,初次看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打电话、上网查询
一般医院都有电话可以咨询,甚至有些医院还可以电话咨询详细的医生门诊时间。如果是上网的话,可以按照网页上的医院、科室等来搜索你所需要寻找的医院、科室、医生等信息。
各大医院也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医院的名称能查到相关信息。而且,现在有了更快捷的办法:想要省去那令人无奈的等待时间,网上预约吧!
网上预约的注意事项:
1 根据网站上的相关说明了解预约流程和具体能够获得的服务内容。
2 具体的预约就诊时间、预留时间等若有疑问均可与网站沟通确认。
3 申请注册、付费时,先将预约登记网站上所写的医院及专家查清。
4 查清网站背景,咨询其他过来人妈妈的意见,避免受骗上当。
5 网上预约的名额较少,是由各医院安排的。在预约后,网站一般还会发短信通知你具体的预约就诊时间。请务必准时。
实战篇――5位妈妈传授“看病经”
有句话说“久病成良医”,其实看病能积累不少经验,下面5位过来人妈妈都“身经百战”啦,各有各的“真知灼见”!
泳成妈:要打有准备之战
关键词:等待
带孩子看病,做好诊前准备很重要。比如耐心观察: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发病,持续了多久,症状如何,可以把体温、呕吐次数等记录下来;备好外出用包:装好奶瓶、尿布、呕吐袋、熟悉的小玩具、书等,拉稀的话还应带好便样以备及时化验;高效利用等待时间:找一个通风的窗口附近,给宝宝讲讲故事,做做安静的游戏,最好是有关看病的,这样能让宝宝更快地过渡到看病状态。像我女儿对字很感兴趣,我会和她在候诊室里一起认字。天气好的话,可以到室外,跟大自然多接触。要注意及时为宝宝补水,戴好口罩,不建议小朋友之间互相游戏。
“真知灼见”分享:
・错开高峰。一般高峰时段在早上8~10点和下午1~3点,可以在下午4、5点去看夜门诊。医生是轮流值班的。
・反复没治好的病,可考虑看专家或特需门诊。
可馨妈:医护人员要专业
关键词:输液
原本想就近,在家门口的社区门诊输液方便,可护士的态度让我失望。
那天去输液,女儿胆怯地躲在我身后:“妈妈,我怕疼!”“别怕,阿姨会很轻很轻的!”我安慰女儿。然而,忙碌的护士根本就没空搭理我们,只是机械地和着药水。“不要挡在我这里,到前面找个位置坐下来。”过了几分钟,护士走过来。“阿姨,你轻一点!”就在女儿央求她时,她居然一把逮住女儿的手将针插了进去。女儿被吓得大哭,我也被她的粗暴给激怒了:“你怎么这样?”她太忙,根本就没时间理我们。看到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她,我只好先安抚女儿。“妈妈,我的手疼!”原来,针扎得有问题,女儿的手一下子肿得老高。“麻烦你过来看一下!”我尽力克制着不满的情绪。护士看了看,不得不将针头拔下重新扎。“请你轻一点,她毕竟是个孩子,也是个病人!”原本不需要我提醒的话却要我再三强调我决定下次不来了。
“真知灼见”分享:
宝宝血管细小、好动,静脉输液时容易走针,家长要谨防穿刺点血流不畅形成肿块。
宝宝的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的,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每分钟20~30滴之间较妥。药水若滴得太快,宝宝会有不适之感。
拔针后,用药水棉花紧按针口5分钟,按压后不要揉按,否则会造成局部皮肤青紫。
烁烁妈:“看病游戏”驱散恐惧
关键词:恐惧
每次去看病,毫不夸张地说,儿子的哭声总要惊动整个医院。简直是震耳欲聋。儿子还极其不配合,医生
对他总是威胁加利诱的,检查结束,立刻毫不客气地把我们撵出诊室再下医嘱。每一次,我总像打一场恶战,精疲力尽。
如何使看病不再成为沉重之旅呢?
在看了《皮皮放屁屁》、《忙忙碌碌镇》之后,儿子对书中看病的情节很感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医生”的游戏,可以长期玩。我们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并时不时交换角色。
“说‘啊’,把舌头伸出来!”“嗓子疼吗?”“红肿!扁桃体发炎。”看病的程序就这样渐渐了然于胸了,儿子对医院不那么畏惧了。再则,宝宝的爸爸是医生,就带他去医院玩了几次,儿子对穿白大褂的人也消除了戒备心理。儿子很着迷于“医生和病人”的游戏,再来医院,儿子的表现好得超出我们的预想。
在儿童医院里等待的那种氛围让宝宝预支了许多痛苦。我会让儿子辨认医院里各种各样的车,因为他喜欢车,或让他注意某位小朋友,猜他得了什么病?怎么生病的?在编故事中让他淡忘不安与痛苦。这样“等”就不那么难熬了。
“真知灼见”分享:
・用游戏来驱散恐惧。
・投宝宝所好地转移注意力,让等待更平静。
・陈述病时,客观真实、简明扼要。
珑珑妈:找对好医生
关键词;专家
并不是说专家级别越高就越好,对新生儿和婴幼儿来说,临床经验丰富、诊断能力强、用药谨慎的医生比较好。我比较熟悉的王主任,从来没有因为珑珑生病而要求验过血、拍过片。所以,珑珑3周岁内看病少吃了很多苦。
一般好医生会让你对宝宝最早的症状、出现症状前的活动、饮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好转情况,吃奶和大便等情况一清二楚,要有全面观察的意识。尽管常去看西医,但西医也少不了观察宝宝的气色、精神面貌。小宝宝在病情较轻时也会乐于玩耍,如果医生对宝宝较熟悉,就能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在相熟的王主任出差期间,我曾带珑珑到其他医院看咳嗽。吃药一周后没好转,药没吃完,我又给她服用了两周,还是没好。王主任回来了,我把情形告诉她后,她大吃一惊,“这个药用一周就要去复诊了,你怎能让宝宝吃这么多药?”我这才意识到,我没问医生用药的周期、限量和复诊时间,而医生想不起来告诉病人也是常有的。
“真知灼见”分享:
・仔细观察、详实汇报。
・勤问、勤复诊,不要虎头蛇尾。
・尽量固定一两位医生求医。如不能固定,要告诉医生之前就诊、用药情况。
葱宝妈:让宝宝和医生“套近乎”
关键词:就近
早上8点,葱宝妈用家用体温计量得女儿的体温“38.5度!”葱宝妈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昨天,葱宝就开始发烧,经过一夜的睡眠和退烧药的药物作用,热度没有退下去的意思。葱宝妈决定立即上医院,于是带着葱宝和外婆一起上了出租车。
去儿科医院?还是附近的医院呢?儿科医院离家十万八千里,现在这个时间那儿估计人满为患了!就近去区中心医院吧!
不到10分钟就到了区中心医院。一溜烟地办完挂号手续后,护士给葱宝量体温。“40度了!先去打退烧针!”没想到,体温一下子窜这么高,小屁股上被戳了一针。接着慢慢等叫号,体温开始逐渐下降,其间葱宝妈还抱着葱宝到处转转,熟悉穿白大褂的医生。区中心医院的病^不多,等了三刻钟就轮到了。
“葱宝,叫阿姨!医生阿姨喜欢葱宝哦!”葱宝妈抱着葱宝进诊室后,就指着医生给葱宝介绍。听到阿姨这样熟悉的称呼,葱宝明显少了戒备。当医生在葱宝的胸前、胸后摸摸听听时,葱宝很配合。接下来,可能由于没有事先告诉葱宝要张大嘴巴,当医生拿着压舌板要看喉咙时,葱宝开始哼哼唧唧,抗拒了!医生说扁桃体发炎了,最好验个血。验血时,葱宝妈的惯用“伎俩”又派上用场,让葱宝叫阿姨,和阿姨握手,不经意间便抽了手指血。呵呵!还好,验血结果白细胞指标并不高,医生说热度已经下去了,挂水、吃药都可以。最后,跟医生商量了下,葱宝妈决定先配点药回家吃了观察一下,如发生多次高烧再来医院。为保险起见,临走还跟医生要了联系方式,如有什么异常能及时向医生咨询。
“真知灼见”分享:
・就医文件归档。把宝宝的医保卡、病历,包括以往的化验单等,专门放在一个小文件夹里,单独摆放。
・让宝宝熟悉医院和医生。只要医生允许,可以让宝宝叫医生、摸摸听筒,这样迅速拉近宝宝和医生的距离。宝宝都很“通情达理”的,家长只要事先沟通,宝宝会很配合哦!
专家篇――看病之中有“学问”
医生希望家长做的:
1 带齐宝宝的病史资料;
2 要带上宝宝,有的家长出于各种原因不带宝宝来看病会影响诊疗效果;
3 仔细描述病状,比如咳嗽多久,有没有痰,何时症状较明显等;
4 可用数码摄像机等现代设备在家中记录宝宝的一些发病情况,这是针对一些较难记录下来的特别疾病,如抽动症、癫痫等。
医生喜欢有“学问”的爸妈
要想让宝宝的病赶快治好,就要做有“学问”的,易与医生沟通,并能配合医生治疗的家长。有“学问”指:
1 有经验――一些带过宝宝的长辈带宝宝看病的话,会比较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并能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
2 有见识――一些较了解疾病常识、治疗方法等科学常识的家长,会保持较好的心态陪宝宝度过生病的日子。
给忙爸忙妈推荐好方法:
现在,爸爸妈妈都是大“忙”人,难得能请出假来带宝宝看病,祖辈自然而然承担了这一重任。问题来了,宝宝到底什么情况他们不清楚。先沟通。如果你要请老人带宝宝去看病,就得把病症交代给老人,这样就不会到时一问三不知,既节省时间,也能有助于诊治。
记纸条。在家把宝宝的症状记在纸上,看病时请老人带上交给医生。朱医生说,这样的记录比口头随意的交谈要简洁,而且有条理,一目了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耐心陪。宝宝第一次生病,爸妈免不了担心忧虑,此时爸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比如,感冒一次,会发烧,咳嗽,总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有时还会更长。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做的是,耐心鼓励宝宝抵抗疾病,在饮食起居方面予以调整,并且观察病情是否须上医院。
上网查。如今网络发达了,许多信息都可以即时查到。还有不少在线咨询病情的网络平台,使爸妈解决起宝宝的小毛小病来更得心应手。
另外,家里常备一本医学普及书,并同一两位好医生交朋友也是不错的方法。
中医提示:
中医中药对防治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疗效独特,并能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后调理。
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缓解期和发作期;
呼吸道的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
其他病症,如厌食、营养性贫血、多发性抽动症等。
看中医小常识
中医是以“望诊”为主,一般看舌苔、喉咙,对3周岁以上的宝宝会切脉。
中医会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等对症下药。中药怎么熬、怎么吃
汤药主要是以根茎类的中草药为主要材料熬煮,一般步骤为:浸泡――煎煮――浓缩。
煎煮时水不要放太多。
治疗感冒的药不宜煮得过久,煮5~10分钟煮沸即可。补益、调理类的药要煮半小时,分次服用。
治疗寒症的汤药需趁热喝,起清热效果的汤药需凉下来喝。
年龄越小,每次喝药的量越少,一天喝4~5次,根据疾病轻重来服药。
服药尽量选在饭前或两餐饭的中间,这样药物容易吸收,而且不容易呕吐,个别寒苦伤胃的药物要饭后服用。
中药一般比较苦,可加少许白砂糖调味,不要加蜂蜜,以免发生性早熟。
西医提示:
一些数字
儿童专科医院里一般依据的是肛温,比较适合婴幼儿,因为肛温能较准确反映体温情况。口腔量得体温36.3℃~37.2℃为正常体温,但易受哭吵、进食及吸入气温的影响,口腔测得体温一般比量得体温低0.3℃~0.5℃。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高热:体温为39.1℃~41℃;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中性粒细胞分类超过60~70%的,且C-反应蛋白超过8mg/dl以上的,提示有细菌感染。
一些情况
腹泻――
宝宝不同的大便性状,提示其不同的临床病理变化。
如果腹泻次数多,要谨防脱水,观察是否有眼眶凹陷、嘴唇干、前囟凹陷、尿少等脱水迹象。
如宝宝腹胀,要引起重视。
冬天宝宝腹泻后,还很容易继发肠套叠。可观察是否有以下情况:面色苍白,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呕吐,反复哭吵,果酱样大便等。
过敏――
家属是否有过敏史。
初次使用某抗生素后若出现皮疹、荨麻疹,甚至过敏性休克的,则表明宝宝对该药物过敏,应立即请教医生,并记录药物过敏情况。
对某些容易产生过敏情况的药物要慎用。比如青霉素必须经过皮试后才可使用。耳毒性、肾毒性药物都需在医生指导下慎用,轻易不用。
对过敏体质的宝宝来说,要特别当心,只要是外来物质都可能被机体当成异类抗原产生过敏反应,比如空气中的粉尘、花粉、油漆味,使用的药物、化妆品,甚至某些食物等。
特别参考:什么情况下,你必须带宝宝去医院,参见2009后1A赠阅画刊《你是宝宝的护理专家》
玩游戏,争做健康好宝宝
陈昌
在平时和宝宝做些游戏,帮助宝宝熟悉看病的情形,减轻对医院、医生的恐惧,更可以建立爱护身体的健康意识呢。
游戏一:宝宝长高了
准备材料:长纸条若干、蜡笔若干。玩法:
1 先用纸条做一个长高娃娃
把一张长条纸一折四。
让宝宝在纸的第一格上画上脸,正面是哭脸,反面是笑脸。
在纸的第二格的正反面画上身体。
在纸的第三格的正反面画上手。
在纸的第四格的正反面画上脚。
一个会长高的娃娃就做好了。
2 和宝宝一边折纸条,一边讲故事,增加趣味。妈妈讲故事,爸爸扮医生。故事开始了:
宝宝生病了,很难受。第一天,宝宝不吃饭,变小了一点;第二天,宝宝不吃水果,又变小了一点;第三天,宝宝不睡觉,越变越小……
后来,宝宝到医院去看病,神奇的医生给宝宝吃了一粒药,第一天,宝宝爱吃饭了,变大了一点。第二天,神奇的医生给宝宝喝了一瓶水,宝宝变得爱吃水果了,人又变大一点;第三天,神奇的医生给宝宝在身上轻轻地按摩了几下,宝宝睡觉睡得可香了,人越变越大,宝宝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宝宝可开心了,人人都叫他健康宝宝!
做完游戏,宝宝不爱吃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游戏二:保护我自己
准备材料:一张大大的白纸、宝宝运动和游戏时的照片、胶带若干、彩笔、娃娃、创可贴、纱布。
玩法1:做个特别的我
先和宝宝在镜子前照一照,摸摸自己的脸和手、脚,感觉一下自己的身体。然后让宝宝躺在白纸上,爸爸妈妈沿着宝宝的身体旁边画,画出宝宝的身体轮廓,接着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将胶带粘贴在墙上,让宝宝边照镜子边画出自己的五官和小手小脚,变成了一棵宝宝树。
玩法2:能干的我
鼓励宝宝先将生活照分类,哪些是小手干的,哪些是小脚干的,哪些又是小嘴干的?让宝宝根据照片上的内容,粘贴到相应的部位,感知身体各部位的重要性。如:小手可以剥豆、可以拿东西。鼓励宝宝将这些照片粘贴在小手上。
玩法3:受伤了怎么办
・通过和宝宝对话,让他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引导他思考。讨论:娃娃摔跤了?怎么办?你该怎么帮助她?
・准备创可贴、纱布等材料,鼓励宝宝学习操作包扎伤口、安慰娃娃。
・宝宝说说怎样玩才安全,增强安全意识。
让宝宝不怕看病的小人书
俞 燕
下面介绍的这4本书,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能让看病、拔牙、动手术这样的“大事”变得轻松有趣,甚至令人期待。不妨在宝宝生病时与他共读。
《第五个》
作者:[奥]杨德尔,[德]荣格
发条坏了的企鹅、少了一个转轮的鸭子、右手绑着绷带左眼戴着眼罩的布熊、背上贴着创可贴的铁皮蛙,还有最后一个:鼻子断了一截的匹诺曹,5个玩具坐在门口的椅子上。门开了,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门马上又关上了。门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谜底渐渐揭晓,原来是一间小小的玩具诊所,还有一个笑眯眯的和气医生……
玩具代入了孩子们的角色,孩子们想到候诊时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一定会产生十二分的共鸣,而教会孩子善待自己的玩具应该也是意料中的收获。
《我会把你治好的》
作者:[德]雅诺什
小老虎病了,好朋友小熊向他保证:“我会把你治好的。”小熊帮小老虎包扎,给小老虎做好吃的肉汤,让小老虎睡在丝绒沙发上,帮小老虎盖上豹皮被子,招呼朋友们来看望他……哪个小孩子不希望像小老虎一样“病”一次呢?不用去上学,所有的朋友都来看望,吃爱吃的东西,被精心地照顾,而且,最终只不过是“斑纹错位”类的小毛病。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作者:[日]五味太郎
鳄鱼的牙蛀掉了,只好捂着大嘴去看牙医。他非常害怕。牙医看到鳄鱼捂着大嘴过来了,他也非常害怕。他俩心里都在想: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
看完这本绘本,孩子们一定会乖乖地去刷牙,连鳄鱼都害怕的牙医谁不怕呢?不过,即便是真的需要看牙齿的孩子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勇敢地迈进牙医诊所,因为他们知晓了一个秘密:牙医居然也会害怕!
《玛德琳》
作者:[比]路德威・白蒙
玛德琳是一个顽皮的女孩,她不怕老鼠,还敢对老虎说:“噗――”可是一天晚上,玛德琳坐在床上哇哇大哭。救护车把玛德琳拉到了医院里,原来她得了阑尾炎。两个小时的手术过后,她的伙伴,另外11个小女孩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看玛德琳,看到玛德琳的病房里放满了玩具和糖果,她们都“哇”地叫了起来,玛德琳还骄傲地展示了她肚子上象征勇气的刀疤。结果,11个女孩子一起哭了起来:“哇――我们也要割阑尾炎!”
小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