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的思维方法

篇1

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他的智力因素都为思维服务,并为其提供信息资源和活动资源,如果没有思维的运转,信息资源与活动资源将一无是处.另外,大多数的智力因素都受到思维能力的支配,具备高思维能力的学生,其创造力会非常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初中教学工作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中,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智慧传承下去,使学生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更好的认识.初中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感受无限的知识,仅依靠机械地传授难以实现,所以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知识.

二、初中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1.假设法

初中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中,假设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利用假设法,学生能对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推理与判断,对假设法的恰当运用,还可以将物理题化难为易、化拙为巧.根据内容要素的不同,可将假设法分为过程假设、现象假设与参量假设.

过程假设,主要是避开习题中对物理过程所设的障碍,大胆地假设一个虚拟的物理过程,并将其代替习题中真实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问题的答案.现象假设,主要是对习题中隐去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过程进行设置,为习题中各物理量间设置联系,进行解题.参量假设,主要是在解题中假设一些物理参量,利用这些参量建立方程,然后在运算过程中消去参量得出答案.

例1 将质量为m1、比热容为c1的金属甲与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的金属乙混合制成合金,求这块合金的比热容.

分析与解答 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热量这四个物理量,是在物体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中发生联系的.因此,为了建立起这四个量之间的联系,假设对这块合金加热,设它吸收的热量为Q,升高的温度为Δt,设合金的比热容为c,则从甲、乙两金属各自吸收的热量考虑,得

2.等效法

等效指对于不同的物理现象、过程等在物理意义、物理规律或作用效果方面相同.等效法指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案或者设想,而使效果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而结论不变.

初中物理的解题中,一个物理过程或者一个物理状态,通常由许多因素决定.如果其中某一些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作用相同,那么这两部分的因素就等效,也可以互相替代.在这些因素的互相替代中,对于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的结果并没有影响.这种在等效的前提下,对某些因素进行互相替代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物理上的等效法.例如:“曹冲称象”就运用了等效法巧妙地称出大象的体重.

3.临界值法

物理变化过程中,经常会由某个过程转换成另一过程,或由某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状态.转换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临界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的物理量就是临界值.物体的前后状态由临界值来联系,它可以对两种状态的特点进行同时反映和体现,但是其有较强的隐蔽性.在解答物理习题时,要对前后状态的物理规律与临界状态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得到临界值.运用临界值法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中所给条件,依据相应的物理规律列出正确的临界方程,并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物理量.

例2 如图1所示,一个厚度均匀的薄木板长为2 m,木板左端能绕轴O自由转动,右端用一根绳子悬挂,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 N.现在轴O的正上方放一个重为20 N,大小不计的小木块,并使小木块在F=5 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绳子断裂时拉力F所做的功(木板重力不计).

分析与解答 绳子断裂是一个临界,分析木板受力如图2所示,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为T=10 N, 小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大小等于小球自身的重力,即N=20 N.对于木板来说,此时是一个瞬间杠杆平衡状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即可求出绳子断裂时小木块运动的距离s=OC,再根据公式W=Fs可求出拉力F所做的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篇2

物理学思维发展与数学息息相关,这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工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般的物理学家也是数学天才,比如高斯、爱因斯坦等等,他们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物理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进行描述、做图、计算、推导,所以数学在物理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的联系和应用。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不“滤”不“挖”,乱代乱套

乱套公式表现为不能从给定的物理情境中挑选出与问题有关的条件,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滤去与问题无关的条件,如:正方体铜块8.9 kg,放在面积为0.89m2的水平桌面上,求桌面受到铜块的压强.

解:F=G=mg,S=0.89m2,

P=F/S =G/S=mg/S=8.9kg/0.89m2=lOpa

其实0.89m2是多余的干扰信息,但这儿不加分析,把它当作了受力面积去解题而造成错解。

乱套公式还表现为对物理问题中的隐蔽因素不能自觉地挖掘和利用。如:某铁球体积为lOdm3、重88.2N,把它浸入水中自由静止时受的浮力多大。一部分学生不加分析地盲目代入公式:

F浮= p水gV排=l.Oql03Ч9.8ql0 - 2N=98 N

上面的解题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领会“自由静止”的意思,以及铁球可能是空心的隐蔽因素,认为铁球就是沉底而造成错解。

应对策略:要克服这种乱套乱代现象,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把公式与物理过程有机接合。不能以数学形式代替物理思维。在选择和讲解例题时,教师要作好示范,凡有可能都力求用图示或实验等形象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物理过程,然后再进行定量计算。当然,要克服乱套公式的毛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仅凭几个题的分析与解答是不够的,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培养学生本质地、全面地分析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2.不求变通,生搬硬套

硬套公式表现为在应用公式解题时,不善于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善于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如:三个完全相同的直量筒,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煤油、水和水银,那么三个量筒底部受的压强:

A、装煤油的最大;

B、装水的最大;

C、装水银的最大;

D、都一样大;

E、不能确定。

选D答案的学生很少。显然,他们在接触到液体压强有关问题时,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想到应用p =pgh,被p和h纠缠不休,难于得出正确的解答。

应对策略:要克服硬套公式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设专题训练,强调多解和求异,让学生在解题中总结,批判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思维转向灵活。

3.不顾事实,只顾计算

其表现为对解题的结果不从物理意义作分析、讨论,常常造成计算结果与物理事实不符合。如:一个“220V,1000W”电热水器,在额定电压下通电14 min,产生的热量全部被2.5kg,30℃的水吸收,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升高多少?

解:Q电=W=Pt=lOOOЧ14q60 J=8.4Чl05J

Q 水吸=Q电=8.4Чl05J

T=Q 水吸/CM= 8.4Чl05J/4.2Чl03J/kg.℃Ч2.5kg=80℃

答:水温升高80℃。

上面解法中,过程清楚,公式正确,但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是不会超过100℃的。对物理解题结果不讨论不分析,是数理结合意识不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加以克服。

应对策略:使学生在解题之后,还要联系物理概念和规律,看是否能反映物理事实。

4.不作迁移,难于解题

表现为:学生能解数学难题,但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析公式推导困难,未能把数学能力迁移到物理上来。在一本块上面放一块34cm3的实心铁块A,木块顶部恰好与水面相齐,在同样的木块下面挂另一实心铁块B,要使木块恰好全部浸入水中,铁块B的体积应是多大?

要学生解这道题,教师要作提示,部分学生才能写出下列等式:

F浮 /+A=G木+GA

F浮B=G木+ GB

但面对这两个等式怎样求解B的体积又束手无策了。事实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放A受的浮力F浮A比放B时受的浮力F浮B小p水gVB,即:

F浮B -F浮A=p水gVB

F浮B -F浮A= (G木+GB) - (GA+G木)

=GB - GA

=p铁 gVB - p铁 gVA

所以有:p水gVB=p铁gVB- p铁gVA

VB=p铁 VA/(p铁-p水)

代入已知条件即可解出VB,学生难解上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物理公式的洞察力和推导能力,数学技巧未能迁移到学习物理上。

应对策略:我们在讲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要重视数学形式的演绎和推导。事实上,教材中也有许多公式是需推导或可用推导得出的:如:Q=I2Rt,p=pgh等,在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要加强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的培养。

5.不顾因果,只用数学

其表现为:分析物理问题时只从数学角度讨论,忘记物理因果关系,把物理问题当作纯数学问题处理。如: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得:R=U/I,于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流成反比例,”对p= m/V则理解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等等,我们知道导体的电阻是它本身的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应对策略:要使学生养成用物理形象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讲解公式、教学例题时要注意阐明公式建立的物理过程和适用条件,这样,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物理公式定量计算,而且学会应用变式讨论问题。

6.不求统一,滥用符号

学生在遇到列方程求解物理量时,用x或y来表示未知量。大家都知道数学中的x可以代表任意未知量,但在物理中情况不同,每个物理量都使用特定的符号表示,一般不能互相代替。物理量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为了简洁和统一,单位也常用符号表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常会把物理量符号与单位符号混淆,如:电流不用I而用A表示,张冠李戴。

应对策略:学生在开始用公式解题时,教师务必严格规范,要求学生在审题中写出“已知”,把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用规范的符号语言记录,物理量和单位用规定的字母表示,字母脚标与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相对应。

7.不求规范,解题混乱

其表现为以下几种:①解题不写明解题依据,不习惯写变形公式。②列方程求解物理量不是先写出求解未知量的通式,而急于代入数据去计算,且常出现计算错误。⑧计算过程中不带单位,计算结果也不带单位,计算过程中物理量有平方的其单位不平方。④在一题中有几个过程或几个研究对象发生联系时,没有用必要的文字或符号语言作交代。⑤在一题中出现几个物理过程或几个研究对象时不习惯用字母的脚标加以区别,使得解题过程混乱不清。

应对策略:数学虽然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但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受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要学生把数学物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是单由学生可以自动完成的,还要物理教师加强引导,严格训练。

二、数学思维和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具体体现

1.利用不等式(组)求凸透镜的焦距取值范围

根据一定条件求凸透镜的焦距的取值范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困难,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来解这类问题,就会使问题化难为易了。

例如: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试求凸透镜的焦距的取值范围。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首先要求学生由所给成像的性质找到对应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成放大实像时,f 2f,再将已知条件代入上述关系式可得:

解得不等式组,得到4.5cm

答案:4.5cm

2.利用比例法来解物理问题

比例法就是用比例式来解物理题的方法,在解题中,依据物理定律、公式或某些量相等,成多少比例等,用比例式建立起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比例性质来计算未知量的方法。比例法解题在许多情况下是很简单的,只要比量的单位相同就可求解,不必统一为国际单位。

3.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物理学中应用广泛

在物理中常采用数学图像方法,把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如物态变化一章节中采用温度一时间图像表达物态变化中晶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的特点。涉及到的图象有晶体的(非晶体的)的熔化图象、水的沸腾图象等。图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简捷和概括力强的独特优点,它能将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篇3

1、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专物理的第一堂课,应将中专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区别,学习中专物理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告知学生,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2、适当放慢起始教学进度,是学生逐渐适应后在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习惯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中专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最后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3、研究初中教材内容,有初中物理知识顺利过渡到中专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中专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简要复习初中物理知识,随后指出初中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较多,如直线运动,初中研究的是匀速运动的规律,其速率不变,中专物理有是怎样呢?在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复习初中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目的是要由此引入中专物理新内容,重点是讲解中专物理知识。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

1、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造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能力。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一方面,形象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多物理规律都可以用实验演示。很多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具体或理想的模型之上。因此通过具体形象或图景去认识物理知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单从物理本身的这一特点上说,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另一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是学习物理必备的能力。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中专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中专学习阶段是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重要时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和开发智力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此,中专物理教师必须用新世纪的教育观点,积极构建适应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途径

1、引导课文教学

引导课文教学时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及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它是项目教学法的完善和发展。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学生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书本抽象的描述中刻画出具体的学习内容。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同时,给学生做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线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从而掌握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

篇4

一、做好中学物理与中专物理的过渡

1、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专物理的第一堂课,应将中专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区别,学习中专物理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告知学生,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2、适当放慢起始教学进度,是学生逐渐适应后在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由原来已习惯了的教学方法过渡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已习惯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慢节奏,少容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若一开始就进行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这不仅影响了中专物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要使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最后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3、研究初中教材内容,有初中物理知识顺利过渡到中专物理知识的学习。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中专物理的部分知识,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提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首先简要复习初中物理知识,随后指出初中物理知识的局限性或特殊性,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课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较多,如直线运动,初中研究的是匀速运动的规律,其速率不变,中专物理有是怎样呢?在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复习初中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目的是要由此引入中专物理新内容,重点是讲解中专物理知识。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应培养的能力

1、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造成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能力。它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形式。一方面,形象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多物理规律都可以用实验演示。很多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具体或理想的模型之上。因此通过具体形象或图景去认识物理知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单从物理本身的这一特点上说,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另一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是学习物理必备的能力。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中专教育中我们就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中专学习阶段是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重要时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和开发智力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此,中专物理教师必须用新世纪的教育观点,积极构建适应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专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途径

1、引导课文教学

篇5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物理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上。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学生如何克服面对的台阶和怎样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观点。

一、台阶分析

台阶1:思维方法上,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等的形式介绍而己。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去,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台阶2:能力要求上,从单一能力上升为综合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物理规律则要通过较多的推理和判断得出,如牛顿运动定律。因此,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高中物理学不好,其主要原因是此种思维能力培养的欠缺。

台阶3: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及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人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又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更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且重视纵横推理、判断、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死记和套公式的初中学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

二、帮助学生克服台阶

1.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都有“更要努力”的积极心态。所以教师要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以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却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己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3.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4.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6.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高一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选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单位应用、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比起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所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有更高的标准,学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努力,为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29-01

学生从初二接触物理,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物理后会觉得物理学习十分的困难,他们感到很困惑,上课虽然能听得懂,但是作业却不会,老师一讲很清楚,自己做又不是特别明白,他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考试成绩不理想,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通过对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对比,结合自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体会,对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衔接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物理的基础和方法,养成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对比课程性质不难发现高中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二、初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材都涉及力、热、光、电、原子等几个板块的内容,但要求层次不一样。初中以知道、了解的内容为主,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直观的物理现象。高中物理则涉及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并能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师授课方式的衔接

初中阶段学生比较小,课程要求比较低,教师上课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知识反复训练。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高中阶段课程内容较深,任务紧,老师不可能对学生一步一步的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引导学生物理过程,介绍物理方法,要求学生课后再进行整理与完善,学生进入高中后不习惯这种教学模式,学习就变得很被动。

四、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不具备自学能力,只能跟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去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课本上的内容是以记忆为主,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区别,他们的学习就会很困难,成绩很难提高。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初高中物理跨度大的问题,实现初高中物理零梯度的过渡,作为高中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2、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篇7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感觉学习物理困难。如果不及时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物理将越来越差劲,一提及物理就感到头痛,越来越讨厌物理,渐渐就与物理绝缘了。这就使一些初中物理学得很不错的同学,到高中后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别

1.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别。初中物理研究的物理现象形象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多半是以直观现象为依据的形象思维,涉及计算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只要代入公式就能算出结果。因此,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习惯背公式、代公式。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分析问题常常要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概念多,规律多,题目类型多,解题方法灵活,再加上科目多,如果再依靠初中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行。

2.学习内容上的差别。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比较直观浅显,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并且只要求定性地了解相关现象,并不要求定量地了解其本质。而高中物理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不但要从现象出发,更要建立物理模型,透过现象研究其本质。

二、有效过渡的措施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让学生顺利跨越,这是每个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2.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要讲的内容,做一些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加强新旧知识同化,顺利实现学生升级学习的过度。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是在教材理解方面、思维活动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还是在完成作业应用的手段方面,都与初中阶段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思考初中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异,切实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仔细捉摸高中课程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课程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减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困难。

4.在课堂上,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对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②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8

初高中物理的改革是依据当前的教育体系理论进行改革,其教育理念是:提升整体初高中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与素养,其三维教学的目标为:引导技能与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论证。提倡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降低中学生物理学科的难度性,深入探讨中学生物理教学的难题。

一、初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步骤

初、高中的物理教材编写的内容是一致的,都主要是“力、热、声、光、电”几个主要板块,但初中阶段探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的,简易的,静态的,让学生容易接受,而高中的探究的问题较为复杂,探究解决的过程常常是动态的、多个状态以及多个过程的。初中的教学模式是以直观的模式为主,物理课程的规律很大部分是来源于实践的,而高中的物理教学是从形象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

二、关于初高中物理难学的问题

大部分初中生进入高中以后,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了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导致了对物理学科的恐惧感,这种观念得以传播,更多的学生也就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尤其是女生,被这种错误观念熏陶,认为女生生来就学不好物理的,逐渐的也就产生了放弃学习物理学科的想法。现在各个中学大量的扩招,很多学生在初中的时候物理学科就学不好,上了高中之后,其相关的知识就很难衔接上,而且高中的学科又多,这也就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很困难,在很大程度上知识依赖于感性材料,而对理论上的探究与解析还不够,这也是学习物理科目难的问题之一。

初中物理的学科知识学的是科学,物理知识占据着很小的一部分,在上高中之前还没有完全形成这种概念,初中的物理学习几乎都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直观现象,对其理解的能力要求特别低,对智商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但到了高中以后,随着压力的增大,高中的物理都是相对复杂、抽象复杂的,对其思维的能力要求很高,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差别,从而导致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困难。

数学知识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数学应用于物理学科,学生对物理的感知力水平是对学好物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好物理的前提是学好数学,但是在高一很多的物理课的上所用到数学知识,在数学的学科中都没有学习过,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感与阻碍。教师的原因也是很大的,老师对初高中生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思考的还不够全面,老师常常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对学生的作业太为严格,考试难度加大,从而导致了考试的合格率偏低,有的学生甚至不及格,与初中的分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及意义

放缓教学的进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成果。在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对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于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先让学生充分思考,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才能达到掌握的目的。

大部分的学生觉得物理学科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却不容易学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和生活联系紧密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启发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改进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物理学家在探索道路上的感人事迹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慢慢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利用好教学上的链接点,老师应该知道学生从哪些点启发出去,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性。在解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成面的掌握程度,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认识新的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的知识掌握的目的。实施合作、研究、自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合作交流,小组研究,实验研究,自主预习等活动,把传统教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化为学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概括,抽象,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对较为感性知识的材料展开思维的加工,用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抽象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出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逐渐让学生养成会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就可以做到课前预习,标注疑难问题;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地思考、合理的记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及时复习巩固,做到解题规范,计算准确。让学生弄清物理概念以及规律,挖掘概念间的外延及内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在教学当中应尽量的给出一些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及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逐渐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融合,对其整体的思维模式进行提高,慢慢让学生适应对初高中物理的学习。

四、结束语

纵观全文,初高中教学的链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初高中的物理教师认真的进行教材的探究与学习,同时也要掌握好其课程的梯度,掌握好教学的衔接,这样就可以顺利的完成物理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9).

篇9

1.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

第一学期所学的(粤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力与运动,四章的基本内容就构成一个基本的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构建理想物理模型质点,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从速度等矢量着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讲述力与运动,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就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孤立、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线索逻辑性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距离、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则更为深入,从理想模型质点出发,点到点的移动形成距离和位移的概念,描述点点移动的快慢引入了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概念,接着总结了标量和矢量的区别,进而描述了速度的改变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知识的铺垫是层层递进的,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学知识体系。再比如弹力的形变原因和方向,摩擦力有无和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都是难点,“摩擦力总是要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发生在哪个面,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甚至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

1.3初中物理注重学科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学科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首先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其次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再次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初中物和高中物理学习产生差异的原因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难懂,教师也感到难教,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2.1定性的学习变为定量的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和教学都是对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遇到定量的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套公式,简单的运算,而高中的问题不光是定性的分析还要定量的研究和计算。

2.2学科的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物理的学部分都是建立在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基础上,在现实的生活中几乎都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们通过感知、形象思维获得知识;步入高中则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就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虽然经过修整,但是坡度台阶还是有的,比如理想模型的构建,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定律等,都从抽象逻辑思维给与学生很大的磨练空间。再者很多初中生秉承了初中的形象思维,进入高一以后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只会简单的套公式,没有定量的分析,所以出现一带公式就错的现象。

2.3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越来越显得更重要。

3.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3.1树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

篇10

高一物理的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面临的一大挑战,知识的深度、难度、广度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很高,加之江苏近年来的3+X的高考模式、单独命题而出现不同学科难度的不均衡性,以及高考录取的同一切分线,许多高一学生往往适应不了高中的物理学习,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这一学科,导致现在学生中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物理综合征。学生目前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一物理学习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心理障碍,给学好物理造成阻碍。我根据在物理教学中的经历并结合我所带高一年级学生(其中有男生640人,女生330人,共970人)的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常出现的几种心理障碍。

一、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下表是对有关畏难、心理压力方面问卷中两个问题回答情况的统计。

调查显示,610人觉得物理“很难”或“较难”,占62.2%;觉得学习高中物理的压力“很大”的有190人,“较大”的有500人,共占71.1%。可见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学习中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分析: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要建立物理情境或物理模型,多数还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刚上高中,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思维方式质的飞跃。大部分的学生成绩比初中退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思想包袱。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激烈的竞争、过大的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跨越学习物理的“台阶”更显艰难。

二、刻板的学习方法,惰性心理

下表是对有关学习方法、惰性方面问卷中两个问题回答情况的统计。

从问卷调查可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习上的非积极性即惰性心理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在实际的高中物理学习中许多学生还是教条地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刻板的学习方法,如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不能总结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从而在心理上有一种不知如何面对的感觉。物理学习的高要求使学生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不但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从而产生消极、低落的心态,直接导致不知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三、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我挑选了几道易出错的题给学生做,进行有关思维定势调查反馈,统计结果如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有许多人“上当”,对简单、基础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分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往往存在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也就是对物理知识的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彻,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是影响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四、性别心理障碍

下表是对有关男女生在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方面问卷中两个问题回答情况的统计。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好物理是女生很难跨越的一道槛,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女生在学好物理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男生大得多。

分析: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因而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不少女生越往向上攀登越感吃力,成为落伍者。加之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大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而畏缩不前。例如近年江苏省高考实行“3+X”以来,“X”科选读物理的女生较少,在理科普通班的女生则更少。可见,女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心态比男生差,心理压力更大,跨越学习物理的“台阶”更难。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希望通过以上有关学习高中物理心理障碍的分析,能引导物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习物理的学生调整好学习心理状态,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排除心理障碍等不良非智力因素,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让物理的教与学走进一片新天地,让高一学生顺利跨过“台阶”,让物理学习成为他们汲取知识的乐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18-01

很多学生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普遍会觉得物理偏难,这是应为高中物理很初中物理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存在一个过度的衔接。

在我们初中物理中以“现象”居多,且大多“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与日常现象、生活常识联系比较密切。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多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有进行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而高中物理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拓展,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不如初中物理那么密切;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应用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来探究问题。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学生方法和习惯、思维和能力要求都很高,我们应指导、培养学生,让他们对高中物理有全新的认识并乐于学习。

1.树立信心,增强抗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

2.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

高一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书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复习时则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消化,有些物理问题课堂上没有及时理解的,课后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讨教,或查阅资料。总之物理的学习重在分析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课堂是物理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寻找物理规律的活动过程。因此首先要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积极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而是科学研究的思维。

其次要在规律的运用过程当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规律是在运用中不断深化理解的,不可一味套用公式,要分析用什么规律,为什么要用这条规律,怎样运用,有无限制条件及注意点。当然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达题意,提高用物理图形表达题意的能力。

3.方法指导,落实怎样学习

首先,要切实理解每个知识点。理解的标准是“熟悉,清晰,准确”,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并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还要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认真阅读教材:教材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理解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②认真听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般会比教材更具体、更详细、更贴近学生。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③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其次,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最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学生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做好高中物理学习的准备

1)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中物理学习

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篇12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急需拥有高科技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抓起,这样学生日后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物理学科是一门可以体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型学科,而抽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因为物理成绩差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努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育改革愈演愈烈,最为突出的一点便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初中物理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讲是极为关键的。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气氛的轻松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必须先发挥教师的作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理解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教师要想让全部学生都能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就必须因材施教,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在正式授课前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游戏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大致的划分。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水平之后,在进行班级整体授课时,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能力过之或者能力不及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多是死记硬背来的,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还可能使学生越发失去学习物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某一节课的内容时,有的学生用半节课就“消化吸收”了,而有的学生情况则相反。因此,对于因物理思维不足而导致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予以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他们在鼓励中得以前进,慢慢地得到物理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在教学《加速度——小车实验》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学习。学生在实验中推理出来的结论是通过形象的实验获取到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教师要拓展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来拓展,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脱离。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对教材的研究[1]。初中物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十分清楚这点,在教学活动中将各部分内容贯穿起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教师可以将初中所有关于“牛顿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为后来的学习做了铺垫,又便于学生理解。在习题的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分析。教材上的例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但大多数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因此应让学生真正明白解题的方法,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切不可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倦于学习。

二、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留心生活

我国当下的教育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学生常常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认为教师的讲授毋庸置疑,因此也不会去主动观察生活。物理实际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无论是惯性还是电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其实从生活到课堂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这中间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2]。例如,在物理力学中讲到“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时,只要是在生活中比较细心的学生都会发现,汽车急刹车、骑车下坡等一系列情况都可以验证这一点。生活是科学的来源。在生活中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

在以往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课堂完全就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学生没有完全地参与到物理实践中。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况,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一节课教师只能简单地讲解完一部分知识点,效率极其低下,这对于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带动也十分不利。另外,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较高,许多学生受考试成绩的打击,进而形成了对物理的恐惧心理,甚至放弃物理。对此,学生必须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心理,可以尝试去发现物理的乐趣。只有热爱物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物理的学习中。

(三)学生遇到问题要积极求助老师、同学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向那些物理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看看他们是如何学习物理的。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学习的平台,教师和学生要勤沟通,多交流,这样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解决,达到课堂学习高效共赢的局面。此外,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学习计划,在遇到不理解的知识时要及时提问。勤能补拙,难懂的物理概念会在一遍一遍地学习中被攻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