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市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疗保健市场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疗保健市场研究

篇1

前不久中山医院建成了国内首栋集医疗与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并投入使用。中山医院某主任医师表示,从长远来看,诊疗费用上具有优势的中国,未来推行医疗旅游也有相当竞争力。

医疗旅游的中国趋势

“国内旅游项目的设定基本上以路线为基准,分为国内旅游、国外旅游、周边旅游等,按照功能性分类的形式目前还是比较少。”中国海洋国际旅行社周小姐称。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丁京生称:“实际上很多人出去玩没有达到休闲的目的,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都很疲惫,回来后不能很快地投入工作,甚至会对身体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肠胃不舒服、感冒发烧、血压不稳、一些小的外伤等等。”

所以,丁主任提出,医疗旅游,以保健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是很值得推崇的。

据东一信达市场研究与营销咨询机构专家李东辉介绍,医疗保健旅游可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偏重于保健,内容包括在旅游中安排登山、漂流、滑雪、野营,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温泉浴等健身活动;另一个方面是偏重于医疗,旅游服务行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合作,根据旅游者的身体情况及病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科学的旅游治疗安排。由导游、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共同带领 ,边游山玩水 ,边讲授有关的保健知识和运用保健方法,包括配合使用中医保健理论和药膳,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治疗。

医疗旅游的中国攻略

目前,我国的中医保健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受到国外人士的关注,并且已有很多中医院专门为国外游客开设了医疗保健中心。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消息,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中医院、丽水中医院、杭州胡庆余堂等多家医院都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日本等地的上千名游客。

东一信达市场研究与营销咨询机构经理侯胜田称,具体开发实施医疗保健旅游特色项目时,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做起:各地旅行社与医疗单位合作,针对旅游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组织相应类别的旅游团体,并为他们安排科学的治疗方案。除此以外,还可以尽可能地提前联系好所游览地点的知名医院和风景名胜管理部门,在旅游者游览和进行治疗时给予特殊照顾。

另外,随着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及中药美容疗法在发达国家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在安排旅游计划时,对尝试以中医药保健为目的的“健康游”也十分感兴趣,或在游玩后接受中医康复治疗,或在旅途中学习中医保健知识等。

篇2

新的医用一次性非织造产品市场研究报告表明,美国原为最大的无纺布产品消费市场。但未来数年,欧洲可能在医疗非织造行业方面高速增长。发达市场的增长预计因人口老龄化提高以及产品创新而持续下去。亚太地区则成为无纺布一次性产品增长最快的市场。

据美国《纺织世界》预测,在2017年前,世界发展中地区的非织造产业增长将达7.2%。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是熔喷无纺品,占全球无纺销售额的48%。增长最快的非织造布种类是水刺非织造布,仅在2011年就增长达21.8%。这种增速将一直延续到2017年。

不仅如此,美国权威市场研究院表明,世界非织造工业还出现其他发展的趋势。 首先,亚太地区是最大的无纺品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1%,而最具驱动力的中国本身将在2017年占世界46%的市场份额。

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制造能力无与伦比,同时非织造布的消费比率也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造装备的现代化,世界业界相信,这种增长势头会十分强劲。尤其是中国,未来几年,随着政府对医疗保健系统的整顿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一次性医疗非织造布市场前景可能很乐观。从产品细分看,失禁产品拥有最大的市场。鉴于失禁患者越来越渴望过积极的生活,因此,年长者对非织造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要求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使用简单、舒适、安全。手术非织造布制品业也将是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

原为巨量消费的地区,如北美和西欧仅占全球无纺市场的20%。尽管如此,这些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增长率也将改观,这主要得益于新品的市场开发与利用。如建筑市场和制造业的非织造布需求也十分可观。无论如何,经济的改善和制造业及建筑业的良好发展必定刺激非织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3

摘要:保健产品的功能和种类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进一步了解保健品市场,获取更多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需求及要求的信息,特做了以下市场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正逐步升级。而保健产品的丰富多样化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此次调查对象包括各年龄阶段,涉及到各阶层。

二、消费状况

(一) 购买目的及用途。有( 43.1% )的被调查人表示购买保健食品自己用。有(34.7%)的被调查人表示作礼品送人。

(二)对保健品的看法。有( 43.7%)人表示自己偏好名牌产品,有(24.6%)人表示偏好广告产品,有(53.2%)人表示更愿意接受性价比高的产品。

三、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概念模糊。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分不清保健品是药品还是食品。保健品只有特定保健功效,而没有治病的功效。

四、总结:

第一、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效,适用于特定人群。一般食品不具备特定功能,无特定的人群食用范围。

第二、保健品的真伪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在我们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应当注意一下几点:①、购买保健品确保通过正规渠道[1]购买。②、先看有无卫生部的 小蓝帽 这是国家为让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标志。③、 看GMP认证标志:GMP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强制项目。

第三、我们应该注意产品的信誉,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联系老客户的同时加强产品的创新,为未来的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保健品调研报告范文(二)

报告名称: 全国保健品市场研究报告

调查地点: 全国

调查方法: 综合分析

调查时间: 20xx年

调查机构: 夸克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内容: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从原 先的功能单一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保健,保健品功能层出不穷,种类也多种多样。在目前保健品市场受到绿色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化潮流的冲击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是值得生产厂家的关注的。

夸克公司在本篇研究报告中,通过综合公司历次有关保健品方面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保健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及保健品市场的总体状况,为各生产厂家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市场上保健品层出不穷,广义的保健品应该包括:保健类食品和保健类药品这两大 类。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保健品,即保健类药品(我们简称之为 保健品 )。我 们把狭义的保健品市场分为四类: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这也是目前保健 品市场主要的四类产品。

一类城市不同年龄消费者保健品消费趋势

二类城市不同年龄消费者保健品消费趋势

消费者消费保健品时关心的因素

场环境及前景预测

在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上,从1995年起,一类城市(以上海为例)和二类城市(以杭州 为例)的年平均每人医疗保健费用支出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

无论是一类城市还是二类城市,保健品的消费比例都很高,均达到半数以上, 未购买 也未服用 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见表一)。可见保健品消费已趋向大众化,保健意识也有明 显提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仅35 55岁女性的补钙产 品消费量就有近3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电视广告是认知保健品的主要途径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针对服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我们就其家庭收入、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购买季节等因 素从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的季节性等方面对一、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

消费能力:一类城市强于二类城市一类城市的保健品消费比例要高于二类城市,且消费 比例与收入基本呈递增关系。这与目前保健品市场价格偏高以及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有关联。 从一、二类城市纵向比较,年收入18000元以下被访者服用过保健品的比例,一类城市明显 高于二类城市;收入较高者消费比例都处于较高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0 元以上的家庭消费比例高达79%。

消费动机:一类城市 自我服用 ,二类城市 馈赠亲友 一类和二类城市 购买过但 未服用过 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 服用过但未购买过 的曲线则是上扬的。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 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 表达或传递感情 为目的。而这两类城市里曾经购 买或服用过的人群年龄分布是相对平均的,二类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类城市来说相对年轻。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就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 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 自我服用 之外,其他三种 方式均是为 传递或表达感情 ,而一、二类城市又有些差异。一类城市自己服用的比例很 高,二类城市则更注重于感情联络。

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 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 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二类城市(如宁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 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保健意识而言,一类城 市高于二类城市。

消费心理:关心功效、价格、服用方便及口味保健品的服用者较为慎重,一、二类城市 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的人群比例分别达到81%和80%,表明保健品的消费种类目前依然 是以药品保健为主,此类产品的说明书的内容对消费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保健品调研报告范文(三)

一、报告内容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从原 先的功能单一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保健,保健品功能层出不穷,种类也多种多样。在目前保健品市场受到绿色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化潮流的冲击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是值得生产厂家的关注的。

夸克公司在本篇研究报告中,通过综合公司历次有关保健品方面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保健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及保健品市场的总体状况,为各生产厂家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市场上保健品层出不穷,广义的保健品应该包括:保健类食品和保健类药品这两大 类。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保健品,即保健类药品(我们简称之为保健品)。我 们把狭义的保健品市场分为四类: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这也是目前保健 品市场主要的四类产品。

二、 市场环境及前景预测

在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上,从1995年起,一类城市(以上海为例)和二类城市(以杭州 为例)的年平均每人医疗保健费用支出都以超过30%的速度递增。

无论是一类城市还是二类城市,保健品的消费比例都很高,均达到半数以上,未购买 也未服用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见表一)。可见保健品消费已趋向大众化,保健意识也有明 显提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仅3555岁女性的补钙产 品消费量就有近3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电视广告是认知保健品的主要途径

电视是消费者信息来源最多、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广告是以其媒体导向性强、直观等特 点,成为消费者最易接受的媒体广告形式。对于保健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中对症状的描述会 引导消费者结合自己本身的状况去选择,找到自己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的契合点。在这 一点上,一类城市和二类城市是相同的(详见表二)。

三、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针对服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我们就其家庭收入、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购买季节等因 素从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的季节性等方面对一、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 析。

消费能力:一类城市强于二类城市一类城市的保健品消费比例要高于二类城市,且消费 比例与收入基本呈递增关系。这与目前保健品市场价格偏高以及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有关联。 从一、二类城市纵向比较,年收入18000元以下被访者服用过保健品的比例,一类城市明显 高于二类城市;收入较高者消费比例都处于较高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0 元以上的家庭消费比例高达79%(见表三、表四)。

消费动机:一类城市自我服用,二类城市馈赠亲友一类和二类城市购买过但 未服用过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服用过但未购买过的曲线则是上扬的(见 图一、图二)。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 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表达或传递感情为目的。而这两类城市里曾经购 买或服用过的人群年龄分布是相对平均的,二类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类城市来说相对年轻(见 表五)。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就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 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自我服用之外,其他三种 方式均是为传递或表达感情,而一、二类城市又有些差异。一类城市自己服用的比例很 高,二类城市则更注重于感情联络。

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 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 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二类城市(如宁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 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保健意识而言,一类城 市高于二类城市。

消费心理:关心功效、价格、服用方便及口味保健品的服用者较为慎重,一、二类城市 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的人群比例分别达到81%和80%,表明保健品的消费种类目前依然 是以药品保健为主,此类产品的说明书的内容对消费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产品所描述的功效是否确实,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一类人群高达68%(见 图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保健品市场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广告宣传言过其实 的现象。

当被询问到对最常使用的保健品的满意之处时,除了功效、价格外,一类城市的被 调查者有20%提到了服用方便,而二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有26%提到了口味,11%提到了包 装,而只有9%提到了服用方便。可见,一、二类城市的消费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紧张度不 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四、购买习惯分析

购买主要地点: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主要 地点,也是保健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医院则是消费者最少购买的地方(均不到5%)。这表 明,无论对于生产厂商还是消费者来说,对保健品的定位均是介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相比 较而言,二类城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超市,比例达到65%,药店的选择只有20%。

购买数量:多数倾向于每次购一瓶或一盒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倾向于每次购买一瓶盒保健 品,如一类城市这一比例达到73%,这跟保健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存在着一定的试用心理有 关。

促销:买一送一、专家咨询者多

保健品的促销方式较多,其中以买一送一和专家咨询为主;从比率看,对消费 者而言,专家咨询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有最强的刺激。原因可能在于二类城市消费者的保 健意识相对较弱,同时说明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识更侧重于保健药品,对其功效更信赖专家 的观点。

五、品牌状况研究

我们就目前市场上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等四类产品,进行消费者知晓 度的研究对比。

经过对比发现,一类城市的保健品的整体知名度高于二类城市,这可能与媒体在一类城 市投放量大有关。另外,一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所知道的保健品的品牌明显多于二类城市。在 具体的各类品牌中,美容类和洋参类的品牌知名度一类城市明显高于二类城市。而个别品牌 当中,昂立和万基的品牌知名度在一、二类城市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补钙类产品异军突起,在对比中我们发现巨能钙在二类城市享有绝对的知名度。 被调查者第一提及率达到13%,总体提及率达到85%。与此相同的是红桃K,在一类城市 没有被提及,这可能跟红桃K集团的目标消费群集中于二、三类城市有关。

六、结论

虽然生产厂家目前不断推出各类保健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各类产品的广告也 打得铺天盖地,但由于保健品的种类多得几乎已经可以覆盖所有人群,使得消费者保健品的 消费进入成熟期,开始由冲动性购买转向理智型消费,消费群体也已由以前的单一型转向多 元化。

面对此种状况,厂商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的变化。 夸克的研究人员提醒厂商:

1.由于人们对于保健品的消费还存在着谨慎的态度,功效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 因而,解除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担心,是目前的保健品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 避免夸大的宣传,大力宣传有关保健知识,在消费者心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 的。

2.在媒体习惯方面,电视广告仍是消费者获取信息最快、最多的方式,但不一定是最 可靠的信息渠道;专家咨询是最能够刺激消费的方式,表明这是消费者信任度最高的方式。前者能提高产品知名度,后者能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厂商如能把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 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赢得消费者。

篇4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beans预测,至2011年医疗电子用半导体产值将超过40亿美元,以家用市场成长速度最快,平均年成长率高达12%。另一研究机构BCC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从2007年的146亿美元,至2012年时成长到204亿美元,年成长率(CAGR)将达到6.8%。辅助复健、治疗装置、监视/传感器与遥测装置等,成为家用电子医疗市场的大头,光以血糖测量仪来看在2007年就有70亿美元商机,而到了2012年将成长到89亿美元;而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装置,预估更将大举成长25%。

全球医疗电子市场的热闹,受到以下趋势所影响:(1)人口老龄化。(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于增进健康照顾的期望持续增加。(3)保险公司和雇主在医疗开销的支付和保险范围逐渐消减,但受保人或病患需缴纳的费用却日益增加。(4)日新月异的科技可针对许多症状较轻微的疾病,给予早期分析、预防与治疗。

其中,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也是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报告指出,公元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达6亿人,预估至2050年将增至20亿,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21%。人口数最多的中国,同样也将拥有最多的老年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估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1亿4千6百万,增加到2亿9千万人。

BCC分析报告也指出,若以区域性来看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百分比,美国与加拿大目前是最大、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占有全球市场的34.2%;而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在其医药总产值中各占一半的欧盟占28.9%;包含中国在内的其它二十个发展中国家,则占市场比例的22.8%。

从生病了才看医生的治疗,到预防疾病的预防,在电子科技的推波助澜之下,保健医学将是未来的显学。不但大型的医院用治疗仪也逐渐朝便携式、经济型家用康复治疗器的方向发展,例如,全自动体外电击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生育监测仪(Ferfility Monitoring Device)等;每个家庭也会将家庭医疗与保健视为必要的投资,选购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就像选购电视与冰箱等家电般平常。

以上种种因素,让家用医疗电子设备被美国《财富》杂志预测为21世纪前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的第一名,也成为半导体厂商抢进的重点市场。

全球半导体厂商积极投入

目前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主要供货商包括强生(Johnson&Johnson)、罗氏诊断(Roche Diagnostics)与拜耳医疗保健事业(Bayer Healthcare)三大龙头,并且都拥有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其中强生更以37%的市占率稳居首位。近年来,全球半导体、硬件与软件等代表性的大公司动作频频,进行垂直整合的计划性投入,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等厂商,已开始将焦点移到家用医疗电子市场,希望以高新技术与成本优势切入原本封闭的医疗产业,局势渐渐有所不同。

先是英特尔成立数字医疗事业部(DigitalHealth Group),并与美国微芯科技(Microchip)宣布成立医疗产品部门,再与医疗器材制造商合作,陆续发表医疗用相关感测芯片与技术;德州仪器也于2007年初,在其高效能模拟事业群下成立医疗/高可靠性产品线,集中所有可用于医疗电子的相关产品;飞利浦在新加坡成立亚太第一座医疗诊断设备学习中心,强化在亚太地区对先进医疗保健的投入;而韩国三星集团旗下的三星首尔医院,则广泛应用了三星电子自行开发的医疗系统。

半导体厂商目前着墨的医疗应用领域包括移植设备(心律调整、神经刺激、药物供给和肥胖治疗)、便携式设备(诊断影像、氧气治疗和病人监护)、家用设备(生理监视器、疾病管理、康复、遵守监督和医疗信息终端)及安全设备(耗材鉴定和数据保密),以及无线技术(如Bluetooth和IrDA)与RFID等。

为了能尽快进入医疗市场,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松下、摩托罗拉与飞利浦等大厂,也共组开放性业界联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希望通过合力建构统一标准来解决互通性问题,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医疗技术与质量。该联盟勾勒了包括健身、疾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系统的市场远景,认为这些系统都将相互连接并通过PC、手机和数字电视连接到网络,预计在今年年底推出第一批具备互通性的相关商品。

根据专业研究机构Databeans最新的报告内容,2007年医疗半导体市场由Toshiba、意法半导体与德州仪器等大厂所独占。然而随着更多新兴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其它供货商正逐渐分食这块市场大饼(如表1所示)。由于产品设计对于更小尺寸、更低功耗与更高速度的要求提高,因此传感器、电源芯片、数据转换器等为是医疗电子需求最大的半导体器件;而信号调节和处理、接口以及无线技术,为最看好的新兴产品领域。预估2008年电子医疗的销售总额将达到30亿美元。

然而,产业链若要完备当然还需要软件厂商的支持,其中以甲骨文(Oracle)及德国思爱普(SAP)最为积极,持续研发多项相关软件平台,希望符合各硬件大厂所推出的医疗产品及规格,解决互通性的问题,促进市场成熟。

诊断与治疗为医疗电子现阶段最主要的应用范畴,不过快速成长的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才是半导体供货商最看好的商机焦点。尤其在开发中国家市场,家用医疗设备是逞可能成长更为快速。开发中国加经济起飞、所得翻升数十倍,但人们花费在在医疗的开支也相对的节节高升。然而,传统的医疗基础设施不一定能满足现有需求,而且建设与医疗成本皆高昂,人力资源也不一定足够,因此有市场分析师认为,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可能如手机般,以跳跃式的成长,在短期间内获得实现。

家用医疗设备将走消费性电子路线

篇5

医药市场营销模式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竞争的变化及人们对市场营销理念理解的不断加深而处于不断变化与创新的过程中,了解目前医药市场营销新进展的主要领域与形式,合理运用医药市场营销发展的新模式,对医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

一、DTC与DFC营销模式

DTC(Direct-To-Consumer)是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它包括任何以终端消费者为目标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对医药市场而言,终端消费者可能是患者本人、患者的朋友或亲属,也可能是医疗服务人员或公众。

在我国,在DTC营销模式中,DTC广告是影响OTC(非处方药)市场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处方药自2002年12月起禁止在大众媒体上宣传。OTC药品可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广告,可以进行品牌宣传、培育品牌忠诚度,从而极大地刺激消费者对OTC药品的购买量。此外,消费者教育活动的普及增强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消费者对轻微病症进行自我诊治的能力。同时,消费者对药品及其价格的高度关注必将引发OTC药品市场的价格竞争。

DFC(Direct-From-Consumer)是与DTC相对应的市场研究方式,是指企业直接向药品的最终用户收集信息的营销模式,企业通过DFC方式,了解患者偏好、需求、反应等心理和生理信息,及时得到患者的反馈和建议,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与患者建立更长久的关系。

这类DTC与DTC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实际上是一般商品的普通营销策略,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药品营销特别是处方药营销中的应用。由于药品不能简单等同一般商品,它关系国民生命安全,因此营销方式也就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更强有力的控制,许多针对最终消费者的营销行为受到限制。所以在其他普通商品营销看来普通的DTC与DTC模式也就变的不普通。因此,本节讨论的DTC与DTC模式内容主要是国际上盛行的药品营销方式,希望对制药企业的药品营销有所裨益。

二、国外DTC与DFC营销产生与发展现状

美国的药品D TC营销应该是目前全球发展得最为成熟的。1983年,美国出现第一个DTC处方药广告, 1985年,FDA取消了禁止直接而向消费者作处方药广告的禁令。1997年8月,FDA宣布放松对药品广告促销的限制,颁布了《工业指南: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广播电视广告(草案)》,规定媒体广告应包括有关药品有效性、副作用、禁忌证等的简要说明,或者提供可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进入21世纪后,DTC营销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今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品牌药,无论销售额大小,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已成为其成功上市或品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策略之一,并且对DTC营销也加大了投入。其他欧洲和亚洲的药品消费市场,对药品营销的限制比美国更严格。由于近年来消费者自主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医疗支出不断上涨等压力,欧洲各国对DTC营销的态度也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在日本,目前其DTC营销也在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在新西兰,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是被允许的。加拿大现在仍然禁止处方药的DTC广告,但由于其毗邻美国,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以及其它英文媒介,美国的DTC广告已跨越国界来到加拿大。目前,加拿大的一些政府官员也逐渐开始支持允许处方药作DTC广告。

三、DTC与DFC营销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1.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因特网的大规模普及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获得大量医疗保健及药品信息的途径,为DTC营销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发展载体。

2.消费者对医疗保健信息的需要。随着自我医疗保健意识和有效治疗意识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病理及治疗方法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得消费者参与自我健康决策的要求大大增强,消费者已经由过去有病才会去看病买药的“被动型”转变为无病亦要确保健康的“保健型”,DTC营销成为了针对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咨询服务工具,了解新药基本信息的途径;还可以自由选择各类医生及各种药品并主动参与自身的保健和治疗。另外,消费者已经开始对关注药品的零售价格感,DTC营销正好可以满意消费者的需求。

3.制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制药企业纷纷增加DTC药品广告的投入并把DTC药品广告作为抢滩医疗保健市场和扩大知名度的手段,确保产品现有生产份额,扩大本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

4.各国政府态度的转变。医疗保健费用的持续攀升,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正成为其沉重的负担。DTC广告为“买方”的购买决策提供信息;治疗药品的数量繁多,DTC营销竞争会给患者带来实惠,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信息选择和参与平台是必要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对DTC营销的态度逐渐有所松动。

四、DTC与DFC营销模式在药品营销中的应用

1.通过DTC广告让消费者提高对该产品认知度和忠诚度

DTC广告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其形式包括电视、广播、印刷品、电话、邮寄广告等,但广告的作用是教育,但关键是在广告中将产品的名称、生产企业、用途、用药风险等消费者所关注的信息反映出来,使消费者对该药品及生产企业产生一定认识,达到一定的认知度,努力与消费者建立感情联系。DTC广告一定要抓住消费者心理,突出产品的特点,制药公司增加药品的DTC广告投放,可以让消费者熟悉自己产品并且对该产品有个认知,树立企业形象,从而提高消费者读该产品的忠诚度。

2.通过DTC网站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

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直接面对消费者,为消费者提品信息及其经销动态,为群众提供医药咨询服务,同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医师和患者的反馈意见等。我国医药企业应当充分借鉴外企的经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搞好DTC网站建设。许多制药公司在网站上为消费者制作了高度互动、朋友式的网页,网页的内容包括常见病的全套教育材料、医疗服务人员的信息、自我诊断的方法等。患者在网上搜索到该网站,了解疾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Internet为制药公司提供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机会,一些DTC网站还具有广告的功能。此外,DTC营销组合还包括消费者教育、口碑营销等传播模式。

3.现场销售是终端促销的主要推广方式

现场销售是OTC药品在前期市场启动阶段的主要推广方式,OTC药品的销售大部分是在零售药店,对于消费者来说,药店不仅是药品的购买场所,更是获得用药咨询的地方。所以,可以在药店进行现场咨询,通过宣传诱导,促进销售,为消费者提供相关的药品信息,使终端销售走向专业化、多元化。同时可利用海报、POP售点广告、挂旗等在药店内进行宣传和教育,并加强对药店店员的教育和药品的陈列理货工作。

4.知识营销提高市民的科学健康理念促进市场需求

知识营销指针对医药商品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以及潜在消费者的需要,通过互动形式进行医药商品知识的传播,达到由品牌宣传和商品知识传播来促进销售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社区居民设立健康课堂、科普讲座、建立健康卡、赠送科学书籍,与媒体合作举办科普知识竞赛,虽然这些活动不夹杂产品的促销,也不要求参加者购买产品,但通过提高市民的科学健康理念,拉动了市场需求。

5.运用DFC模式进行患者信息收集

DFC营销模式,弥补了传统医患关系下信息收集不足的缺陷,它可以同时满足患者、医生和企业的需求,从而实现医药市场“三方共赢”的局面[1]。按照DFC模式,企业可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收集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反馈给医生,这些直接来自患者的数据为医生提供了便捷、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费用,也减轻了疾病痛苦;另外,企业通过DFC模式,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偏好、需求、反应等心理和生理信息,就能更好地进行市场细分、选择与定位,与患者建立更长久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6

移动医疗不仅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备受医卫行业关注的原因还在于其高端、便捷的技术以及惊人功效:如果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就可以用来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随着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如远程监测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持续时间更长、更加可靠的心电图(EKG)传感器,也将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在通信产业链方面,2011年医疗应用下载约4400万次。而据ABI Research预计“移动医疗”应用的全球下载量的增长将两倍于营收的增长,到2016年时,全球范围每年的应用下载量会超过10亿次。

在行业信息化需求上升和3G网络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国内移动医疗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中国联通为例,去年围绕其推出的医疗行业应用就有上万个,服务的用户更是过千万人次。而从产业方向来看,除医护人员的移动办公、120急救调度等移动应用外,向个人用户的健身娱乐、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正在被开发和推广。

更为重要的是移动医疗是卫生部重点关注项目。以北京地区为例,2005年7月,国内首个床边移动护理系统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此后,地坛医院使用重点病人管理系统监测病人安全状况,儿童医院采用婴儿管理系统进行婴儿身份与健康状况管理。在全北京近60家三级医院中,目前只有几家医院已经实施和使用移动护理系统,北京地区移动护理市场潜力可见一斑。从2012年开始,北京肿瘤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始引入移动医疗系统。

涌动的产业链条

全球移动医疗市场持续升温,GSM协会的报告显示,5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移动医疗产业链中的医疗设备厂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收入。移动医疗发展的强劲势头,拉动各相关产业向前发展,也吸引着更多企业投身移动医疗市场。产业链上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等众多参与者。

传统的大型医疗设备厂商,诸如GE和西门子是最先动起来的一环。早在2009年,GE就宣布了其“健康创想”战略,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60亿美元用于医疗技术创新,其中移动医疗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作为目前最为轻巧便捷的超声设备,Vscan一问世,就被GE全球CEO杰夫-伊梅尔特在旧金山web2,0会议上隆重推出。这款轻巧、便宜的手机式超声仪,和几年前25万美元一台的超声控制台功能相差无几。目前GE在全球已推出了24款产品。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一规划中,中国团队针对中国市场已经或正在开发的产品有17种。

除了GE,电信运营商业也早早涉入了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均针对移动医疗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中移动与贵州省共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了全省42个县、371个乡镇、1428家医疗机构,全省1000多万农民真正实现了不用翻山越岭去报销,“在家门口就可以刷卡看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对此评价:“这种创新手段,可打造成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贵州模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更好地造福民众”。

在内蒙古,12580健康导航业务提供了医疗信息查询和医疗机构电子化服务;在广东,手机客户在12580预约挂号时,可用手机支付挂号费,在收到二维码后,到医院自助终端刷码打印挂号凭证即可就诊;在天津、江苏等地,当地医院与移动共建的“医患通”平台,整合了呼叫中心、视频探视、移动诊室等多种功能;在上海,患者用手机拨打120求助,手机呼叫120立即寻址系统可在5秒钟内完成定位。

运营商的大力投入,使得移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SP)也迅速动了起来。从国外成熟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历程看,能够形成差异化的移动增值服务,大多具备两大特性——跨行业的优势资源以及独有的成熟技术。例如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手机导航服务,事实上正是移动通信与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融合;而在欧美已经成熟的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业务,大多也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强强联合的产物。

SP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脉动,恰恰符合上述两大特征,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跨行业资源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将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前进的诱发动力。中卫莱康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惟一授权执行机构——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公司的独家合作伙伴和心脏远程监护服务的惟一指定供应商,依托卫生部覆盖全国的900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起独立的服务响应中心,能24小时不间断地为用户提供心脏远程实时监测服务。其技术部负责人介绍说,远程心脏监护技术主要由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等几部分构成。信息采集技术是在传统医疗器械的基础上根据移动特性修改的,已相当成熟。中卫莱康代表性产品“心博士”远程心脏监护仪的一个重要工作原理就是将通过单导采集到的心电图样本压缩加密后,通过GPRS发送到专门的监护中心,再由监护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SP拥有了分市场蛋糕的切刀。而运营商则借助与SP的收益分成,为医疗信息需求者提供无线数据资源的检索,然后收取服务费。

跨界,App来袭

在移动医疗领域,各种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类似Vscan的硬件设备上,更是体现在普通通信设备的软件创新上。相比之下,一款智能手机加上一个付费的6元软件,其实现的功能与市场上上千元的专业设备不相上下。此外,智能移动电话的普及为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基础。据国际电信联盟等组织统计,目前约有64%的移动电话用户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2年,所有边远地区的居民将会有一半拥有移动通信设备。德国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2guidance预计到2015年,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将使用医疗保健类的移动应用程序。而在国内,来自IDC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国制造——手机操作系统》显示,2013年国内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传统手机。因此,围绕着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安卓、苹果和WP8等移动操作系统迅速形成了各自的移动医疗APP开发者群落。

春雨移动医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将现实中碎片化的医院专家资源聚合起来形成为网络服务,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服务体系。目前博士诊所项目提供两种服务。其中一种是病人用语音、图文的形式上传患病资料,三甲医院医生提供免费的延时语音留言咨询服务。用户还可以预约医生时间,通过电话实时咨询,每次通话15分钟,推广期优惠价格为60元/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春雨掌上医生提供的博士诊所的项目,所有医生均来自于北京三甲医院的知名在职大夫。

很快,对移动医疗APP开发颇有青睐的,不仅仅是个人开发者,一些规模化的公司也开始加入进来。相比那些自由开发者,以公司为主体的开发变得似乎更加容易——团队的架构,让开发的进度更快,软件BUG更少,服务更加具体,更为重要的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让团队度过软件盈利的空白期。“掌上120”,就是基于公司开发团队的一款产品,北京图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产品的母家,其负责人指出,“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医疗领域的程序开发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内容,如何整合专业的医疗内容知识并在终端上进行良好地展现是难点。这是个人开发者很难超过公司团队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了解到,目前图胜网络旗下拥有有问必答网、120健康网、放心医苑网以及爱医医等多个医疗行业网站,这使得其在医疗软件开发上,有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数据积累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障碍么?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GE也正在尝试利用手机、网络的平台开发一些更加面向大众的医疗健康工具。记者了解到,GE与在线健康社区网站MedHelp联合推出了免费的“Sleep on It”睡眠类手机应用程序。这个自测管理工具可把睡眠跟踪器与手机闹钟结合到一起,通过跟踪人们的睡眠模式,计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够最有效恢复体力的睡眠时间,制定出有趣的睡眠质量月历。

这不是GE与MedHelp的首次合作。他们曾联手推出一款针对准妈妈的“I’m Expecting(在孕中)”程序,它不光能记录孕妇孕期的体重增长及孕症,还可以通过“I’m Expecting”把问题张贴在社区,获得其他热心准妈妈的回答。最有乐趣的就是每个月给自己不断增长的肚子拍照,上传到专门的相册。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经是最受准妈妈欢迎的下载应用。

前进中寻找突破

今年3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移动医疗产业大会上,业内人士给出的预测是,未来两年国内年移动医疗IT市场直接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级水平,发展速度超过26%。在产业链条各方涌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切好这块蛋糕?

来自欧美的经验是否可以借鉴?此前,针对美国移动医疗,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了一份文件——由于移动医疗应用软件开发势头强劲,FDA将加强其管理。记者了解到,FDA设置了联邦医疗应用规定的舞台,对推出的一些应用——特别是那些诊断和治疗病症应用作出一定限制。但对某些健康应用的管理,比如饮食习惯和锻炼疗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限制,他们更多的技术同行将受到广泛的监督。此外,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将解决移动医疗应用立法问题,其中包括医疗设备用户付费法案。

篇7

调查方法:综合分析

调查时间:年

调查机构:夸克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商务在线

报告内容: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从原先的功能单一型发展到今天多元化保健,保健品功能层出不穷,种类也多种多样。在目前保健品市场受到绿色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化潮流的冲击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是值得生产厂家的关注的。

夸克公司在本篇研究报告中,通过综合公司历次有关保健品方面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保健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及保健品市场的总体状况,为各生产厂家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市场上保健品层出不穷,广义的保健品应该包括:保健类食品和保健类药品这两大类。但我们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保健品,即保健类药品(我们简称之为“保健品”)。我们把狭义的保健品市场分为四类: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这也是目前保健品市场主要的四类产品。

一类城市不同年龄消费者保健品消费趋势

二类城市不同年龄消费者保健品消费趋势

消费者消费保健品时关心的因素

市场环境及前景预测

在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上,从年起,一类城市(以上海为例)和二类城市(以杭州为例)的年平均每人医疗保健费用支出都以超过%的速度递增。

无论是一类城市还是二类城市,保健品的消费比例都很高,均达到半数以上,“未购买也未服用”的比例均不到三成。可见保健品消费已趋向大众化,保健意识也有明显提高,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仅—岁女性的补钙产品消费量就有近亿元。与此同时,保健品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电视广告是认知保健品的主要途径

电视是消费者信息来源最多、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广告是以其媒体导向性强、直观等特点,成为消费者最易接受的媒体广告形式。对于保健品的选择,电视广告中对症状的描述会引导消费者结合自己本身的状况去选择,找到自己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的契合点。在这一点上,一类城市和二类城市是相同的。

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针对服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我们就其家庭收入、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购买季节等因素从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的季节性等方面对一、二类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

消费能力:一类城市强于二类城市一类城市的保健品消费比例要高于二类城市,且消费比例与收入基本呈递增关系。这与目前保健品市场价格偏高以及消费者的保健意识有关联。从一、二类城市纵向比较,年收入元以下被访者服用过保健品的比例,一类城市明显高于二类城市;收入较高者消费比例都处于较高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家庭年收入达到元以上的家庭消费比例高达%。

消费动机:一类城市“自我服用”,二类城市“馈赠亲友”一类和二类城市“购买过但未服用过”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服用过但未购买过”的曲线则是上扬的。消费者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主要对象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主要是以“表达或传递感情”为目的。而这两类城市里曾经购买或服用过的人群年龄分布是相对平均的,二类城市的消费者较一类城市来说相对年轻。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就保健品的消费途径进行了调查,发现保健品的消费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即自我服用,馈赠亲友,给家人服用和送礼。除了“自我服用”之外,其他三种方式均是为“传递或表达感情”,而一、二类城市又有些差异。一类城市自己服用的比例很高,二类城市则更注重于感情联络。

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依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但同时也有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季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二类城市(如宁波)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表明现在保健品消费的季节性已经开始淡化。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就保健意识而言,一类城市高于二类城市。

消费心理:关心功效、价格、服用方便及口味保健品的服用者较为慎重,一、二类城市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的人群比例分别达到%和%,表明保健品的消费种类目前依然是以药品保健为主,此类产品的说明书的内容对消费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产品所描述的功效是否确实,这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一类人群高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保健品市场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广告宣传言过其实的现象。

当被询问到“对最常使用的保健品的满意之处”时,除了功效、价格外,一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有%提到了服用方便,而二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有%提到了口味,%提到了包装,而只有%提到了服用方便。可见,一、二类城市的消费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紧张度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购买习惯分析

购买主要地点: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主要地点,也是保健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医院则是消费者最少购买的地方(均不到%)。这表明,无论对于生产厂商还是消费者来说,对保健品的定位均是介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相比较而言,二类城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超市,比例达到%,药店的选择只有%。

购买数量:多数倾向于每次购一瓶或一盒大多数的消费者都倾向于每次购买一瓶盒保健品,如一类城市这一比例达到%,这跟保健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存在着一定的试用心理有关。

促销:“买一送一”、“专家咨询”者多

保健品的促销方式较多,其中以“买一送一”和“专家咨询”为主;从比率看,对消费者而言,“专家咨询”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有最强的刺激。原因可能在于二类城市消费者的保健意识相对较弱,同时说明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识更侧重于保健药品,对其功效更信赖专家的观点。

品牌状况研究

我们就目前市场上洋参类、补钙类、美容类和机体调节类等四类产品,进行消费者知晓度的研究对比。

经过对比发现,一类城市的保健品的整体知名度高于二类城市,这可能与媒体在一类城市投放量大有关。另外,一类城市的被调查者所知道的保健品的品牌明显多于二类城市。在具体的各类品牌中,美容类和洋参类的品牌知名度一类城市明显高于二类城市。而个别品牌当中,昂立和万基的品牌知名度在一、二类城市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些年,补钙类产品异军突起,在对比中我们发现巨能钙在二类城市享有绝对的知名度。被调查者第一提及率达到%,总体提及率达到%。与此相同的是红桃,在一类城市没有被提及,这可能跟红桃集团的目标消费群集中于二、三类城市有关。

结论

虽然生产厂家目前不断推出各类保健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各类产品的广告也打得铺天盖地,但由于保健品的种类多得几乎已经可以覆盖所有人群,使得消费者保健品的消费进入成熟期,开始由冲动性购买转向理智型消费,消费群体也已由以前的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面对此种状况,厂商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的变化。夸克的研究人员提醒厂商:

由于人们对于保健品的消费还存在着谨慎的态度,功效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因而,解除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担心,是目前的保健品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避免夸大的宣传,大力宣传有关保健知识,在消费者心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在媒体习惯方面,电视广告仍是消费者获取信息最快、最多的方式,但不一定是最可靠的信息渠道;“专家咨询”是最能够刺激消费的方式,表明这是消费者信任度最高的方式。前者能提高产品知名度,后者能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厂商如能把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赢得消费者。

篇8

一、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需求

1.物质消费

农村老年人物质消费水平较城市老年人低,主要消费项目有饮食、衣着、日用、交通、通讯、燃料等。农村地区食品价格低于城市,农村老年人进食营养补品比例低于城市。通讯费用成为一项新的支出项目,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部分农村老年人也使用上了手机,提升了社交的便利度的同时,也多了一项开支。

2.精神文化消费

老年人有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如与朋友亲属的社交往来、打牌下棋等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也有对艺术兴趣如琴棋书画等爱好的研修,参与这些精神文化活动,就有相应的精神文化活动消费。不同于城市老年人为了培养兴趣而花费教育投资,农村老年人在这方面的投入甚少,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多为消遣娱乐型,学习提高型和自我发展型较少。

3.医疗保健消费

随着健康养生观念的深入,老年人的日常保健消费有增加的趋势,而患病老年人的医疗消费则更缺乏消费价格弹性。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具刚性,正是由于老年人处于高患病率的人生阶段,对医疗保健消费的需求最为突出。

4.服务性消费

服务性消费如护理消费、家政服务消费等。雇佣家政服务人员虽然不如城市普遍,但农村家政服务市场也呈现规模愈大的趋势。除了家务劳动外,提供农事劳动是农村家政服务的一个特点。农村老年人对雇佣家政服务的态度不再像以往那样保守。老年人更加向往健康、丰富的养老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理能力下降时,老年人用于服务性消费的花费将增加。

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1.老年人自身劳动收入

老年人健康状况良好时,经济收入更多依靠自身劳动收入。低龄老年人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比例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老年人自身身体条件的变化等原因,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比例下降,依靠自身经济来源生活的老年人比例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而减少。

2.家庭成员经济支持

子女及其他亲属提供经济支持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对于停止劳动收入的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在老年人自身经济供养能力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家庭供给的老年人比例迅速提高。

3.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

新农保试点覆盖地区,农村老年人根据自愿原则,参保家庭中的老年人享受到了养老金待遇。2012年,在国家试点的基础上,我国17个省份的444个县自行开展了试点,国家试点和自行试点地区共计超过全国总县数的85%。由于现阶段实行广覆盖和可持续的目标,新农保暂时只能“保基本”,相对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新农保带给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还显微薄。

4.其他经济来源

以社会保险和救济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比例虽然很低,但也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的趋势。以生活在农村的单身老年人为主,经济来源的主体通常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这些老年人,其中一人单独生活的老年人占这些老年人的56.02%,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占74.46%1。

三、 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经济的影响

1. 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及增长状况

外出务工农民工资增长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率过半。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31元,2009年为2061元,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加532元,增长21.9%。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较多。2010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1690元,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同比增长21.2%。

2.外出务工农民向流出地汇款情况

外出务工农民对流出地的汇款行为是家庭成员间的利他性的体现,汇款对于家庭收入具有积极影响2。根据李强的调查数据,得到的汇款占总收入50%以上的农民家庭,比例达46.3%,汇款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民家庭比例仍达22.3%。而且,汇款呈现出持续性,成为农村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此调查中汇款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平均值约为40%。

3. 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实力

据相关调查数据,一个家庭在外打工的家庭成员越多,则家庭收入越高;农村家庭收到的汇款越多,则家庭成员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外出农民工的汇款是农村家庭的支柱,对农村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外出务工农民的汇款是留守家庭成员消费的资金来源之一。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人与自然矛盾突出带来的生计活动受限,加之市场缺失带来的资本可及性差,使得汇款对于农户生计的意义至关重要3。

四、 农民外出务工与农村家庭养老经济供养

1. 农民外出务工对家庭养老功能的不利影响有限

尽管家庭成员外出有可能加重老年人负担,如夫妻二人同时外出,或成年男性外出,都使家庭中的老年人承担家务劳动的负担加重了,很多留守老人甚至不得不承担起照看孙子女的重任,有些老年人不得不负责家庭中的农务劳动。但事实上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并未因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外出务工而下降。

2.家庭经济收入提高有利于改善家庭养老经济供养条件

家庭经济收入提高,有利于提升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功能,有利于改善对老年人的直接经济支持。农村家庭中子女外出工作意味着更好的收入,无论增加的收入有多少直接用于老年人,但家庭成员间的密切联系及利他性相处原则,都使老年人从中受益。现实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往往比经济实力不足的老年人生活得更舒适。

3.家庭经济收入提高补偿生活照料不足

家庭经济收入提高还为家庭养老的另外两个功能——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由于外出务工使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难以实现,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购买家政服务或养老服务的能力增加,这对由于空间分离带来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不足起到有益的补偿。由于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家政服务在农村已不新鲜,家庭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家庭购买家政服务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9

虽然移动广告收入在今年上半年14%的增幅低于去年同期23%的增幅,但IAB指出,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网络广告市场正在从衰退中恢复。网络广告开支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所有广告开支的增长速度,据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和Kantar Media称,上半年整体广告开支增幅不足1%。电视广告仍然是传统广告媒体中表现较好的一个领域,但它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数字广告。有线电视广告收入增长了4%,达到109亿美元;广播广告收入增长了3.3%,达到111亿美元。

注重效率的广告仍然是市场的主流,甚至夺走了品牌广告的部分份额。这类广告的主体是搜索广告,尽管搜索广告在整个网络广告收入中所占份额已经高达48%,但上半年的搜索广告收入仍然同比增长了19%,达到了81亿美元。这意味着搜索巨头谷歌仍然引领着网络广告市场。

上半年的显示广告收入为56亿美元,同比增长4%,它在整个网络广告收入中所占比例由36%降至33%。虽然IAB没有特别说明,但这部分收入增长速度的减慢主要是因为通过广告交换中的实时竞价系统的高效率广告条广告比以前更多造成的。

IAB高级副总裁Sherrill Mane在电话会议上说:“品牌广告开支正在向网络广告转移,但是转移的速度比前两个半年期稍慢了一些而已。”对于Facebook等对品牌广告客户有较大依赖性的公司来说,这可能一个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商品广告开支上半年仅增长了4%,并且这部分开支在数字广告总开支中所占比例仅为5%。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品牌广告客户并不认为网络广告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对象。

上半年数字视频广告收入增长了18%,但Mane称这个增长幅度仍低于预期水平,原因是优质的视频广告位并不多。

IAB的这份研究报告没有将社交网包括进来,因为IAB中的社交网成员并不同意那样做。除了Facebook之外,很多其他的社交网仍然是私营公司,它们认为将社交网包括在这份报告中会泄露太多关于它们的营收的信息。

报告还发现:

1、医疗保健广告开支激增81%,达到11亿美元。

2、汽车广告开支增长29%,达到22亿美元。

篇10

戴尔计划收购医疗IT服务巨头Perot

本报综合消息9月22日,戴尔宣布将以39亿美元收购全球医疗领域IT服务巨头Perot。这将是戴尔历史上最大的一起收购案,戴尔官方表示,两家公司将投入40亿美元进行相关业务整合,戴尔希望可节约6%~8%的成本。

按Perot总股本计算,戴尔将为其每股股票支付30美元。这一数字大约为Perot 9月18日收盘价的两倍多。

Perot是全球最大的医疗IT服务提供商,拥有1000多个关键客户,去年总营收28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医疗保健领域,1/4来自政府服务。员工总数大约2.3万名,1/3以上在印度。

戴尔正在试图快速弥补在服务方面的不足。自迈克尔•戴尔于2007年重新出任戴尔CEO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产品多元化,超越PC范畴。但目前,PC业务仍占其营收的60%,服务业务仅为10%,远远落后于惠普和IBM――IBM第二季度服务营收为9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39%; 惠普则于2008年5月以139亿美元收购EDS,其2009年第二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近100%

“确实,卫生保健和政府机构有一些大合同。如果戴尔在服务方面实力雄厚,将处于优势位置。”投资银行TM Capital副总裁加拉德•扎金认为,戴尔可以通过收购小公司,扩大其服务业务来补充Perot业务;市场研究公司Robert W. Baird高级分析师杰森•诺兰德则认为,整合拥有2.3万名员工的Perot公司对戴尔而言绝非易事,预计戴尔不会在服务领域再收购人数众多的公司。

网友评论:拥有庞大PC业务的戴尔,短期内不可能效法IBM模式,走向纯粹的服务模式。这意味着,它的利润仍将远远落后于对手。

需求仍在

全球安全软件市场收入将增长8%

本报综合消息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上周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09年全球安全软件市场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45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8%。随着经济复苏的迹象开始出现,2010年全球安全软件市场销售收入将到达16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3%。

推动安全软件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数据安全、隐私、保护IT基础设施、防御日益高级和有针对性攻击的需求。地区分布上,东欧是增长速度最快的,2008年的增长率是35%; 其次是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这些地区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虽然北美和西欧继续在全球安全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分别是46.4%和29.9%,但是这两个地区的市场份额最近几年一直在下降。

从软件厂商的情况来看,赛门铁克仍是这个市场的领先者,占全球安全软件市场份额的22%。McAfee是五大厂商中增长最强劲的,2008年的销售收入增长了20.5%。

微软也在9月21日证实,其免费杀毒软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MSE)正式版将于数周内。MSE是Windows Live OneCare的升级产品,今年6月,微软在美国、巴西和以色列推出MSE测试版,下载数量仅限7.5万份。据权威杀毒软件评测机构AV-test随后的测试结果显示,MSE查杀率高达100%,且误报率为0。

网友评论:安全市场最大的增长机会应该来自于软件服务、基于设备的产品和中小企业市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安全方面处于追赶模式,因此中小企业有关安全的预算比例会更高些,所以,中小企业市场应该是安全软件厂商在未来不可忽略的市场。

好于预期

2009年全球PC出货量同比跌2%

本报综合消息Gartner公司近日预测,2009年全球PC出货量将同比下滑2%,好于此前预测的同比下滑6%; 2010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2.6%。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移动PC销售获得动力,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上,以及台式PC销售的恢复增长。但与此同时,Gartner预计PC定价将继续下滑,2010年PC支出预计基本与2009年持平。

8月份,全球PC出货量较Gartner此前预期高出了3%,主要得益于欧洲笔记本电脑需求回升以及中国内地市场销售持续强劲推动,而鉴于我国台湾省电脑厂商销量强劲,PC库存处于稳健水平。

据Gartner预计,第四季度全球PC单位出货量将同比增长,但该机构的预期仍不如英特尔CEO欧德宁那样乐观。欧德宁预测,今年PC销售量将与去年持平或小幅增长,刺激PC市场回弹的主要原因是PC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伴随PC市场需求的复苏,LCD显示屏、笔记本电脑电池、DDR3 DRAM芯片等诸多电脑部件也都出现了涨价和供应短缺现象。

Gartner研究部门负责人乔治•谢夫勒认为,定于10月22日的微软Windows 7不会对第四季度的PC需求造成重大影响。“最好的预期是,Windows 7可能刺激家庭及小企业需求小幅增长; 但我们预计,在2010年年末以前,多数大型企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机构不会对这种最新操作系统显示出强劲的需求。”

网友评论:PC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表明PC市场已经迎来生产高峰期,市场状况看似稳定,但PC厂商很难将成本上升转化为价格上涨。Windows 7的对硬件需求并不是很高,不足以推动市场更新换代。

好消息

高盛提高2010年全球IT开支预期

本报讯投资银行高盛上周提高了2010年全球IT开支的预期,并且预计在线广告在2010年将恢复两位数的增长,从原来预测的2%提高到4%,主要原因是GDP和企业利润等宏观经济指数有所改善。高盛预计今年在线广告开支将下降4%,但是2010年的在线广告开支将增长15%,广告市场的经济复苏和广告开支向互联网转移是推动增长的主要因素。

英特尔展示首款22纳米制程技术芯片

本报讯(本报记者孙定发自旧金山)9月22日,英特尔CEO欧德宁在IDF 2009上首次展示了22纳米制程技术可工作芯片的硅晶圆。这个测试电路包括SRAM和逻辑电路,将用于英特尔未来的处理器中。

坏消息

微型博客绝大多数消息为无聊信息

篇11

市场预测前景广阔

从近日全球移动通讯运营商沃达丰(Vodafone)的M2M Adoption Barometer 2014报告中了解到,现在M2M技术的部署对比同期竟然上升了80%,而有超过五分一的公司已成功部署了支持M2M技术的设备。

尽管各种市场预测对M2M 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William Webb认为实现机器联网还缺失了重要一环――具备低成本(2美元的硬件费,2美元/年的联网费)、长达十年的电池寿命以及全方位覆盖三大特征的广域无线解决方案。

William表示,成本、电池寿命和覆盖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在某些应用中,这些问题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自动售货机等。“我们将看到在这个细分市场中的一些增长,但这仅代表着M2M总体市场中最多10%的份额,甚至可能更少。”

截至2013年全世界M2M连接总数达到1.89亿,其中亚洲市场占比40%,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区M2M市场。2010年至2013年,亚洲新增了5500万M2M连接数,而中国加了近3900万的M2M连接数,成为全球新增市场的主力。

而在国家政策导向、关键技术研发、相关标准推动和产业化推广等方面M2M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政策方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在后续产业发展进程中,要继续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

技术方面,现阶段对于M2M关键技术的研发已经从多层面同步展开。首先,针对M2M整体架构的研究普遍基于物联网架构进行改进和完善,为M2M整体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针对M2M终端设备的研究主要包括设备抽象描述、功能拓展、通信模块优化和设备标识识别等工作,目的是使M2M终端设备能够更好地独立运行并完成数据交互,为M2M应用提供底层支撑;再次,针对接入网络的研究基于通信技术、传感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致力于为M2M设备提供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最后针对M2M环境中存在的泛在异构性(异构设备、异构网络、异构应用),中间件的研发能够提供不同协议之间的转换接口,实现异构体系之间的兼容和互联互通。

标准方面,CCSA早在2009年完成了M2M的业务研究报告,2012年,工信部了《M2M业务总体技术要求》系列标准,规定了在提供M2M业务时,对通信网的业务功能要求、系统功能架构、系统逻辑功能模块、计费要求、接口要求、业务安全等技术要求。

行业应用呈现差异化

对于中国政府对M2M的大力支持,William认为每个国家的M2M会因为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比较严重,那么交通管理就会相对重要。在某些重视农业的国家里,辅助农民的应用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在美国,医疗保健的成本非常昂贵,因此能够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的M2M解决方案就应该更早在美国出现。

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恰恰智慧城市应用是M2M有明显发展趋势的应用。

William介绍说,智慧城市是共用无线基础设施的数以千万计的不同应用的集合。“哪些应用将会是最重要的目前还不清楚,而且这个可能因不同城市而异。但目前一些早期的应用已经出现了,包括智能停车、智能垃圾桶、智能路灯、智能交通等。”

智能停车是指在每一个泊车位都配有一个传感器,它可以探测车位是否空着并把司机直接引导到空的泊车位。智能垃圾桶能够在垃圾桶即将装满的时候自动发送信息,优化垃圾收集的时间,达到节约开支的效果,并确保垃圾不会外溢。智能道路照明能自动监测路灯的开关操作,优化它们开启或关闭的时间以达到节电效果。智能交通能够随着车流的改变自动调整红绿灯的切换时间,可以应用在例如体育赛事结束后大量人流离开体育场时的自动响应。

篇12

中图分类号:F71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89-04

1.现代服务业的理论认识与界定

所谓“现代服务业”,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既体现为新型的服务模式,也包括由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高增值度等特点。例如传统的银行业、商业与运输业,在采用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提高其技术含量之后,就逐渐演变为现代银行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配送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业、教育服务等则都以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作为主要服务内容,属于知识密集性行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中的生产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与管理资讯、资金融通、品牌行销、物流配送等广泛的上下游服务支持,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因此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本身产生知识的增值,更能通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提升与品牌拓展而形成乘数效应、产生更大增值。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并无明确的行业划分标准;而根据上述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分析,结合台湾地区的行业标准分类,本文将现代服务业的研究范围限定于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等行业,既包含生产业,也包含消费业,尤以前者为重要。生产业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的中间投入,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台湾现代服务业中相关生产业的发展及对外投资趋势,在当前背景下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消费业对于活络内需经济、促进劳务出口(主要是旅游观光行业)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2.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考察:从结构面到政策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逐渐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1981年的新台币(下同)9 06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 448亿元,实质年均增长率7.48%,占GDP的比重也由1981年的49.99%上升到2007年的71.06%,占比超过七成;近年来服务业增长率有所下降,仅维持在4%上下,但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50%。在吸纳就业方面,2000年以来服务业就业人数基本都在550万人以上,就业比重达58%,且有年均1.06%的增长;劳动生产率超过农业与工业部门。显示台湾已逐步完成工业化过程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具体来说,对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外贸易、政策整合等角度加以分析。

2.1内部产业结构

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及所占GDP比重如表1所示,各行业增长率及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近年来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业①占GDP比重较为稳定,分别维持在6%、10%、2.5%、1.8%和3%上下,其中运输仓储及通信业与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略有下降,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的比重则略有上升。与此相比,批发及零售业(18%)、不动产及租赁业(8%以上)、政府服务(10%以上)等传统服务业占有更大比重。2000~2007年,各类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6%、3.8%、5.2%、3.11%和3.24%,与GDP及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3.8%和3.4%相比,几类生产业的增长较快。

2.2就业结构

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及所占就业总人数比重如表3所示,其中运输仓储及通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近年来超过6%,其后依次是教育服务业(5.5%以上)、金融及保险业(4%上下)、医疗保健服务业(约3.3%)、专业科学技术服务业(3%上下)和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1%以上),上述六类行业的就业人数约占到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一半。

进一步,通过计算各行业的就业人口吸纳率,可以衡量各行业在吸纳新增就业人口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所谓就业人口吸纳率,是指某行业新增就业人口占新增就业总人口的比重。2002与2003年服务业整体的新增就业人口吸纳率高达100%以上,显示在经济总体萧条、制造业失业率上升时期,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所起到的显著作用;2004~2007年间服务业的吸纳率基本也都在60%以上(仅2005年略低,为22.4%)。上述六类行业的吸纳率并不稳定,其中运输仓储及通信业在2005年的吸纳率高达78%,其余年份则保持在一位数;金融及保险业在2002和2005年的吸纳率较高为9.9%和12.8%;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在2002和2007年的吸纳率较高为25.4%和20.7%;教育与医疗保健服务业在新增就业人口吸纳方面表现较为突出,2001~2007年二者的平均吸纳率分别为11.3%和9.1%,远高于二者的就业比重;而文化休闲服务业则呈现就业人数不断减少的趋势。

2.3 对外服务贸易

虽然受制于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性,服务多无法采取商品所常用的国际贸易形式,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实现全球布局,因此逐渐衍生出若干种国际服务贸易形式。由于缺乏相关统计信息,目前可用的服务贸易资料只能取自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有关劳务收支部分。虽然没有行业分类信息,但考虑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具有更强的跨境交付可能性,可以将劳务收支简单视同现代服务业的对外贸易加以分析。

由图1可见,1991年以来台湾劳务进出口额呈不断上升趋势,劳务出口收入额由1991年的84.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9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8.62%;劳务进口支出额由1991年的16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3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70%。虽然一直处于劳务收支逆差状态,但逆差额则在不断减少,显示现代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在逐渐增强。

2.4政策整合

为了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及履行加入WTO之后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用以推进岛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国际环境接轨并增强国际竞争力。

岛内金融业在施行混业经营与监管之后,“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对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各业法规予以修订,放宽经营弹性、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强化问题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给予并购租税优惠;并制订《金融服务法草案》,整合金融各业管理规范。旨在建构金融安全网、强化金融体系健全稳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降低金融市场运营风险,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来台开发业务,并推动岛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财政部”亦通过对相关税法的修订,检讨金融商品业务税制,促进税负合理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租税环境,增强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在运输、仓储及通信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新闻局”、“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等部门,针对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电信和广播电视通讯传播管理等事项,制订或修订相关法规,推动相关事业发展及新兴科技的引入,保障消费者权益与市场公平有效竞争,促进多元文化均衡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金管会”、“内政部”等部门对于《会计师法》、《技师法》、《建筑师法》等法规予以修订,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提升其专业水准,完善执业方式与制度,保障相关利害人权益,强化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永续经营。

针对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消费行业,教育、卫生、内政相关部门亦籍由对相关法规的修订,建立服务机构弹性调整机制、提升资源整合运用效率,规范从业资格、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营造各类机构(如公、私立大学)公平竞争环境,以期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各业良好发展。

3.台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第一,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岛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渐趋成熟,而包括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在内的生产业则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面临全球竞争压力升高,以及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产业倾向于采取专业分工的经营策略,所需服务向外购发展,亟须外部服务业的支持,以取得更专业、有效率与精致化的服务,与产业内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进行分工,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各类服务活动与功能的区隔却越来越精密,由此推动台湾服务业向专业性、整合性方向发展,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品质,目前涉及的范围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众多形式。作为中间投入型的支援产业,台湾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断增强。

第二,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台湾现代服务业以城市或科学园区为中心的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城市区域在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相对完善,资金、信息、人才较为聚集,加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信息传递突破了空间限制,使得城市的许多主要机能如财务控管、生产管理、研发、设计、行销策略等指挥控制中心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拥有完善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设施的城市,利用所掌握的先进创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资讯产业,也易于成为国际化城市以及全球资讯汇聚的中心。台湾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以台北都会区为最,台北已成为金融、网络服务、专业咨询、市场中介、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汇聚中心,各类服务业在此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畅通、人力资源丰富、行业之间相互支持的优势,从而实现提升经营绩效、进行全球化布局的目标;其次如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都会区域也都聚集了一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但专业化的重心略有不同。

第三,全球化布局逐渐拓展。受台湾制造业代工经营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台湾缺乏自有品牌及行销渠道;其对亚太(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跨境投资,多为运用当地低廉劳动力与土地,与当地的生产网络关系薄弱,所生产的产品也未必以当地市场销售为主,因此对于因研发生产及开拓投资地消费市场所需的生产并无旺盛需求。台湾代工厂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高,但却未能同步带动岛内其他相关服务业如行销企划、广告、市场调查、全球通路物流、顾客服务、公关、专利权法律服务等的同步成长。随着台湾制造业几波次的大规模外移,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台湾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萎缩,要求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国际化水平,跟随制造业步伐而实现全球化布局。截至2006年底,台湾对海外服务业投资5 450项,占对海外投资总项数的47.39%,服务业投资总额292.7亿美元,占对海外投资总额的59.94%;而2000年至今服务业投资总额即达185.54亿美元,占比68.84%。可见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台湾对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服务业当中,金融投资及其辅助业对海外投资规模高居榜首,投资金额202亿美元,占海外投资比重41.37%,而运输仓储及通信业与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的投资比重都在4%左右。

4.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的相关策略

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对祖国大陆投资,既可以促成已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制造业企业与其上游的生产业在融资、研发、管理和行销等各个方面形成专业化分工,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与市场风险,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产业竞争力;更能通过知识外溢效应的发挥,为当地的服务企业提供在经营、管理及品牌行销等方面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推动本土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同时也为完善大陆各地区的商务服务环境、培育市场消费潜力、增进地方就业等发挥作用。

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分类,服务贸易的开展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而上述积极影响的实现,以服务提供者在境外设立商业机构、为当地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方式最为明显。这一点与制造业领域注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非单纯从国外进口货物的策略是一致的。因此,要吸引台资现代服务业将资金、人力等关键生产要素转移到大陆地区发展,必须明确台资现代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中的考量因素,并对地方投资环境予以自我诊断和系统完善。

第一,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优化区域行政环境。包括政府管理体制在内的区域行政环境是影响台商投资经营的重要乃至首要因素。为了改善区域政策与行政环境,应及时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放弃政府机构“条块分管”的管理模式,确定统一管理现代服务业的政府协调政策、制度和监管机构,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强化对台资服务业项目投资的引导、支持与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工作导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障地方政策法令的合理性、稳定性和透明性。

第二,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合理引导台资流向。不断推进各地区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市场化进程,同时根据现代服务业中不同行业门类的性质,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引导台资流向各地区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打破现有的行业垄断与所有制垄断,推动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对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吸引台商投资以及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鼓励台资流向产业关联度高、知识密集度高的物流、通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生产行业,充分发挥其先进模式的作用以及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并有效利用其知识和技术外溢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引导本土企业与台商在会展、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并加强政府指导与协调;防止台资向投机性质较强的领域集中。

第三,进一步培育制造业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对于制造业有较高的依赖性。生产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动力即在于追随台湾岛内制造业客户企业的外移步伐,巩固客户群体并拓展市场份额,从而保持并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对多”性质的服务提供商,加之服务产品的可复制性,只有面对较多的客户群体,才能确保服务效率和赢利水平,因此(台资)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成为台资服务业流向的重要指针。可以预期,一个地区吸引台资制造业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未来吸引台资服务业的比重。同时,推动现有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升级,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或转型,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可行思路。

第四,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机制。现代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且在跨境流动中,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可以把技术、销售、生产环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成本最低原则异地分设,而必须是集技术核心、管理经营、服务内涵为一体的整体引进,同时还要根据消费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创新,因此对于高素质、专业化服务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较熟练的人力资源的空间聚集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应重新对地方人才工作的目标加以定位,推进人力资源配置、保障与激励机制的全面革新。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重视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企业岗位培训事业,力求培养大批能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胜任一般工作的从业人员,以及培养一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保有与引进机制的不断优化创新,规范现代服务业的从业资格认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化和智能化水平。

第五,加强区域现代服务业合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运营突破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使现代服务业的运营网络、产业关联及其乘数效应得以在更宽广的区域内发生。大陆各地区在吸引台湾现代服务业投资过程中,应认识到现代服务业的上述低地域依赖特征,重视区域间的合作联动;不仅要考虑自身的需求与优势,更应对跨区域的生产布局与地域相对优势有系统性的把握,科学研判台资现代服务业未来在大陆地区的网络格局与关联模式,由此尽早制定出与周边区域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引资过程中的有效合作战略与实现途径。

第六,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为台湾现代服务业在大陆发展提供保障。外资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和逐利性,台资也不例外,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台资服务业的进入,会加速地方台资企业独立生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降低其根植性以及与本地企业的关联,减少台资企业正向外部性的发挥;通过竞争抢夺当地市场份额,形成对当地服务产业的挤出效应;台资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通过企业联盟乃至企业购并,在融资、贸易等方面变外部交易为内部交易,绕开政府在相关方面的限制规定,导致政府的调控意图难以实现,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持和掌控;等等。因此必须对台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以及当地服务业的承受能力加以全面评估和衡量,加强对台资投向的引导和规范;建立和完善对现代服务业的经常调研制度及其信息的检测、预测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服务业利用台外资风险的监控与预警系统,及早化解可能的市场风险与负面社会影响。维护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

注 释:

① 由于统计分类的原因,医疗保健业中包含对社会福利业的统计.

参考文献:

[1]张传国.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积聚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2]苏美祥.加入WTO对台湾金融服务业的影响[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2).

[3]王惠,殷存毅.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祖国大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亚太经济,2004,(5).

[4]贾妍.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战略实例剖析[J].商业时代,2008,(30).

[5]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

[6]代文.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R].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