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03-01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极富湖湘特点、时代特点和特定的地域文化,其精华的发扬光大可以充实、扩展、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研究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特色地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彭跃农在《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阐述了湖湘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如欧阳军喜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再如殷忠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从中吸取力量,获得涵养。

(2)极少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硕博士论文中部分涉及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如《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等。

(二)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2013年以来,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凸显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的时代责任。这对于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民族文化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背景下,探究如何弘扬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培养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理清湖湘文化的渊源、发展脉络;理清湖湘文化的独创性、价值观念、鲜明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认真汲取湖湘文化的精华和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湖湘文化“淳朴重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让湖湘文化成为培育现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文章,重点做好创新性措施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1)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2)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3)弘扬湖湘文化并融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及措施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拟采用但不局限于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及先进做法,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

(2)案例研究法。以过去几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湖南本土兄弟院校如长沙民政职院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利用湖湘文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案例,以科学分析原则为指导,分析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的湖南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

(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证研究,检验目前利用特色地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期通过实证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事实支撑与路径选择。

(四)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对于体验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具有重要价值。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拟解决以下问题:

(1)把湖湘文化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开展湖湘文化传统宣传学习活动;

(2)积极深化研究探讨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载体途径和方式方法;

(3)把湖湘文化优良传统有效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的深度融合,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达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篇2

“大众4t5'’的路径

一、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遇到的问题

人的思想转化规律、认识规律和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长期性的。

曾经说过:“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首先,人们只有在认识和实践之间反复转换的过程中才能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

再者,人的思想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行为准则化,认识大众化上也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

同时,以社会发展现状来说,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加上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会引起社会生活、经济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变动,而政策、体制、法律、管理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过程。

目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化遇到的问题包括:

(一)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融入大众的生活

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提的很多,也被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和分析,但其仅仅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真正融入大众的生活,并未被大众所熟知、掌握和运用。

(二)忽视环境自我教育功能

环境是联系主客体的载体和中介,对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良好氛围,使社会逐渐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这无疑会提高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接受水平。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忽视环境的自我教育功能。

(三)理论不够凝练,很难被大众熟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概念的规定未对其的解读、阐释加以合适的区分,由于使用了过多的解释性的话,以致使人难以记忆,难以接受。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尚且很难做到一字不落地将其记下来,对于大众而言就更不可能了。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

理论因为能够解决和满足大众的现实问题和需要,所以被大众所掌握。科学彻底的理论总是来源于大众并随着大众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发展。任何一种脱离实际、孤立封闭的理论都必将被大众所抛弃。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使其投入大众之中,使之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和掌握,并积极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只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工作,使其成为人们思想行为上的共识和准则,才能为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基础。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活化

日常生活往往被我们看作最稀松平常的事实,从而缺乏对之加以凝视的效果,德国的胡塞尔曾说过,“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化”的世界,日常生活的“非课题化”表明我们对熟知的世界缺乏真知,缺乏一种反思的维度,而是将其直接作为理所当然的事实接受下来。因此,我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成了我们的陌生领域,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使教育融入人们的生活,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生活化,为之创造生活的条件,让受教育者在日常活动中体会、比较、鉴别和接受。

比如,首先,可以建立并规范各种礼仪制度,开展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其次,要重视精神文化产品,因为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情操。要注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内涵,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有效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追求。

(二)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时代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忧患意识有着一致性,民族精神的塑造与传统伦理中的爱国主义也有着必然联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化就离不开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在吸收传统文化时,要坚持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盲目批判和继承,要批判抛弃传统伦理中糟粕,继承发展传统伦理的精华,同时还要在继承发展传统伦理的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要批判传统伦理中的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抛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官本位”等观念中的糟粕。但是对于传统伦理中的精华部分,比如,诚实守信、戒奢节俭、尊老爱幼、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养性之道;敬业乐群、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我们要继承和发展。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升道德品质和修养境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凝练

篇3

中图分类号:G4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26-02

一、前言

科技在发展,经济在提升,由此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等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观念等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人、激励人、凝聚人、鼓舞人,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引入现状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入和强化有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引入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进行强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从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引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不足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在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个别高校,有时不太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或者是仅仅流于形式,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教学及其作用的发挥。还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形式简单化、内容简单化、教育教学口号化。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认识不足的表现,进而无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教育内容不完善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除了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思想呈现多样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采用的是进教材、进课堂的教学方式,一些内容并没有有效地融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不完善,影响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

3. 教育教学不够深入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家明确表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心灵。但是,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时停留在理念的诠释、基本理论的讲解等上面,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解析,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单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无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无法让大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当前社会中的思潮非常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等产生着一定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若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深入的教学实践,则无法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社会中复杂的形势,对大学生自身问题分析处理能力等的提升和培养会产生抑制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强化

要培育大学生知荣辱、爱祖国、能创新的优良品格,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远的人生境界,促进大学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开阔大学生的人生视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整体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上面的不足和问题之外,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或者体系,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效果无法有效评价。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且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强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首先需要让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然后进一步进行认同的升华,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当前社会现状、存在的变化等的反映,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建设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掌握其内在的精神,并加强社会实践,学会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2.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包含了众多的思想观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兴盛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和研究,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较大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教育教学、发展建设中,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融入,需要对其形成、建立的机制和规律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等进行研究。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受到不同思潮和思想的影响,为了增强民众的爱国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身需要具备科学性。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成为精神支柱,成为行动向导,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社会现状等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完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对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奠定了基础。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振奋起大学生的精气神。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教学有时往往存在表面化现象,有时可能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引导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需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完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很多的内容,其自身具有完整性,其中包含的内容具有科学性、辩证性、主导性、多样性、民族性等多种特征。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完整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强化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十分珍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更趋吻合。在当前的社会中,各种思潮不断产生,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等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需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2]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1.

[4]王晓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

[5]胡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为视角[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篇4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38-03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青春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取向将决定整个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引导他们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主体长期共同努力。高校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本文试图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宣传,丰富文化实践等途径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效果。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立足文化传承,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深入体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思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轻诺必寡信”“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以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友善理念等等,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

二、改善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环境文化是文化内核的物化显示和涵育载体,蕴含文化品格的良好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5]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基础。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造型别致的艺术雕塑、历史积累的语录事迹、庄严肃穆的校徽校旗、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等,它们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字段对道路、楼宇、雕刻等校园景观进行命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建筑景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总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中,学生置身其中感受美丽与文明,领略自由与和谐,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从而自觉约束言行、提升修养、健全人格。

三、强化文化宣传,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会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在宣传和普及上下功夫。经过长时间发展,无论是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为代表的校园传统媒介,还是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均已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的舆论导向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途径的选择上,要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灵活应用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学生日常接触较多、互动及时方便的网络平台和工具,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仅会激感的共鸣,还能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息息惦念的成长成才问题相结合,才能激活他们内心的积极情感,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篇5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这些都明确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解决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才能保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手段。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传播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多元文化思潮涌现的大背景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校教育有效地传承下去,才能保证社会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正确性。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学校教育承担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与掌握方面,还需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全面育人,从而把学校教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当代学生共同价值信仰的有效途径。当代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人们获得各种信息和表达观点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观察视角、认识水平和利害关系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观点,舆论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这些不同观点往往会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因而,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共同的理想信仰,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生的意志。

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的“五心”情感教育的特点。

“五心”情感教育,是以“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具体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学校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针对当代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

“五心”情感教育在践行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导向性是指以交流、启迪、培育、引导、激励等方式,使大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五心”情感教育不仅充分尊重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品质,发展了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教育,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引到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来,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从而保证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2.具有显著的人文性。“五心”情感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能激发人们向善的品性,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感恩。“五心”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大学生在这一人文精神的熏陶下,面对物欲横流的物质化世界不至于迷失自我,或者因身心浮躁、焦虑和脆弱而导致内心世界不和谐。因此,在情感教育的浸润下,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体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愉悦。

3.具有强烈的兴趣性。情感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享受教育所带来的快乐,感受教育的独特魅力。“五心”情感教育通过“两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回归生活世界体验情感等方法,全方位、立体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情趣品质,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净化。

4.具有强大的驱动性。“五心”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把外在的政治要求变为身体力行的自觉行动。同时,此过程能够使学生摒弃消极情感,激发积极情感,从而使个体的情感转化为进行各种有益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五心”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触动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在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驱动力。

三、“五心”情感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具体化和大众化。

“五心”情感教育涵盖了“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从五个维度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具体化、大众化。因此,“五心”教育缺一不可,要以整体推进的认知方式使学生把握其全部内涵。培养爱心——爱国爱家爱同胞。学会关爱他人,对弱势群体富于同情心,爱护环境和自然,立志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孝心:孝敬父母,对父母长辈的辛勤培育、教师的教诲、同学朋友及他人的帮助怀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培养恭敬心:学会尊敬和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不自高自大,不奢侈浪费;培养责任心: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学会无私奉献——爱工岗位,社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并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培养羞愧心:以学思结合的精神学会反思自省,自己做错了要感到愧疚,要勇于认错并改错。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根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四、以“五心”情感教育加强高职思想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1.体现“五心”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育”情。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五心”情感教育的开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校训强调了知识与力行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而学生品行道德与专业技艺也是同等重要的,都应有良好的声誉。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名言,使师生以之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进行努力——对同学要有爱心、对师长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视同父母般的孝心和恭敬心。学会“美人之美”,对因别人比自己强心生嫉妒通过自省而产生羞愧心,对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产生感恩之心,从而激发学生立志努力学习以报效学校和祖国培养的责任心。

2.开展“五心”教育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激”情。《学校弟子规实用教程》校本课程创新了德育教育模式,它以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力行中体验、感悟并激发其“爱心、孝心、恭敬心、责任心、羞愧心”,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学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使高高在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亲和性和实效性。正如学过本书的学生所言:“过去我们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直到学过《学校弟子规实用教程》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具体去做。”换言之,弟子规教学是“五心”教育的具体落实。为此,课题组以培养学生“五心”为目标,以一年中能与弟子规之孝、悌、谨、信、爱、亲仁、学文等主题相契合的节日设计了十六个“与节同行”的主题活动,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五心”教育内涵,在活动情境中激发他们的“五心”情感。

3.教师以“五心”教育“言”情。思政课教师无疑是“五心”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两课课堂教学,结合具体事例的宣讲“言”情,培养学生的“五心”情感。如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进行观影《钱学森》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学习钱学森感人的爱国事迹的同时汲取榜样的力量;而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上的《局势分析》讲座,学生受到了理国的教育,激发了“责任心”和“爱心”(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到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当前社会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应该热切关注、积极参与。

4.学校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关”情。大学生正值情感不稳定、不成熟期,再加上入学前接受的以分数论优劣的功利化教育,使得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教育表面化、形式化,情感培养与学业进步失衡,人机对话代替人际交流。凡此种种,都使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不成熟,耐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对迈进高校大门的学子进行情感管理,关注、关心他们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具备健康心理可以为人生护航。遭遇心理暗礁时应及时向老师倾诉并以良好的心态排解,这样才能拥有光明灿烂的人生。

5.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生”情。情感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情境可以激绪,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生命践行活动中生成正面的“五心”情感。例如组织曲艺系的大学生结合“五心”内容自编相声、快板或鼓曲等,并于重阳节到天津市第一职工养老院进行敬老爱老演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向老人们奉献“孝心”、“爱心”、“恭敬心”,送上温暖的社会“责任心”。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感受到付出所带来的身心满足,这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有效。

五、“五心”情感教育推进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文化建设。

“五心”情感教育立足于当代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现代体验式情感教育模式,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之中,在推进中取得了以下成效:

1.强化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情感教育职能,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关注并疏导不良情感。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管理工作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与疏导是其职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情感与心理承受力相关,与鲜活的生命相关,绝不可掉以轻心。因此,通过对学生情感动态的实时关注、正面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积蓄情感的正能量,从而为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业保驾护航。

2.营造了优美的“五心”育人校园环境。通过校训、展板及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五心”育人校园环境中得到无声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生在“人在画中游”的校园环境中,感悟“五心”、体验“五心”、提炼“五心”、收获“五心”。还能调动学院、系部、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以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为中心,将“五心”情感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3.将“五心”情感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精品活动上,有效丰富了高职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以“五心”情感教育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校园,使大学生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公民道德素质,为党的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好了未来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准备。

4.“五心”情感教育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当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至今仍然是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五心”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提炼,与当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谓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具体化、大众化。“五心”情感教育使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当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因此,积极开展“五心”情感教育无疑会发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双重作用。

5.通过“五心”情感教育促进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教学,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发生“质的变化”。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在舞台上表达饱满真实的情感,而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表现。因此,开展“五心”情感教育对我院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专业上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五心”情感教育,如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院举办了“唱红歌”拉歌大赛、优秀文学作品朗诵大赛。受过“五心”教育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演唱与朗诵,艺术表现力及舞台人物形象塑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永广.反思与构建:高职高专情感教育问题微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2]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

[4]张中飞.情感教育的人学解读[J].浙江学刊,2011(6).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6]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坚持“三性”[N].人民日报,2011-12-1.

篇6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不仅面临着教育系统本身的挑战,而且青少年自身也面临着心理的多重选择和冲击。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复杂,形势严峻,给青少年自身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想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就必须树立科学教育理念、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内容、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第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也就是既坚持主导文化又兼顾其他多元文化,使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两者相互补充来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认同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教育指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猎奇心理、他们的求知欲望都非常强烈,仅仅只用主导文化来引导他们,难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在尊重青少年个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用多元文化来开阔他们的思维、满足他们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第二,积极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也就是既坚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坚持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采取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以承认和认可青少年自己选择为基础,以帮助青少年分析并引导为手段,使得青少年可以自己发现丰富的多层面的社会,进而自己选择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一定要结合青少年自身感官的反应和社会实情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硬式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网站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价值观的讨论中来,真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种观点的交流中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各种价值的利弊取舍。

二、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内容

第一,树立的科学信仰。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理论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的科学信仰,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少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帮助青少年树立的科学信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信仰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入青少年头脑,在学习增强理论认同,在学习中掌握理论观点。帮助青少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自觉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坚持共同理想的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帮助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目标。在共同理想教育中,应引导青少年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共同理想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理想。强化青少年在行动选择中承担起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地把为国家作贡献、为他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三,提高道德素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目标。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巩固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正确的看待荣誉与耻辱,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地认识,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清醒地辨别,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

篇7

一、小学美术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把生命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学习美术,如对于一个很平凡的美术教学素材――蜡烛,可以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意义以及崇高 的价值观,即短暂却无私奉献的一生,可以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真切的感情于绘画之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利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轮廓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美术教学应有人性化的选择、精神化的诠释以及从科学价值观的角度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最后是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绘画的技巧。没有注入情感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没有价值的作品。古往今来,多少画家的作品无一不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融入了画家的真挚情感于其中,这样的作品才能震古烁今,具有举世无双的价值。如凡高的《向日葵》,在凡高所处的时代,向日葵这个绘画素材毋庸置疑是他思想最恰到好处的表现,向日葵是一种向阳的花朵,在凡高的思想中,他是向阳的,但是现实的种种与他思想的相悖让他走向了与向日葵短暂花期相似的道路。正是这种饱含情感的作品与高超的绘画技巧的结合才成就了凡高的作品之声誉。这也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小学美术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教学课题以及素材的选择要具有生命价值的内涵

以小学美术课堂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让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无形的方式恰到好处融入其中。从小学美术教学课题以及素材的选择方面来看,可以通过挖掘与生命价值相关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素材,创造性地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形成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美术教学实践中彰显生命教育

美术教学实践是十分注重人文教育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时刻彰显生命教育。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绘画,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助人为乐,学会随时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虚心向同学学习,乐于接受他们的批评,培养同学之间融洽的合作精神。

第二是在绘画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渗入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如在进行色彩绘画的讲解时,可以先让学生踊跃发言来表述自己对各种颜色的认识,以及对各种色彩的情感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颜色进行一个浅显易懂的生命的诠释,让学生学会在绘画时把自身的感情以及情景等融入进去。

第三是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让学生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切身领悟生命的神圣。如在美术课本中有一个关于服装设计的课题,可以把这节美术课设计成一个带有环保性质的美术课,要求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使用环保材质的服装,倡导学生爱护环境,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3.在教学赏析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绘画,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以一种积极全面的眼光来欣赏艺术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踊跃发言,老师适当评论的模式进行美术教学欣赏,感悟蕴藏在艺术之中的生命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审美情趣。

篇8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渗透与传承

引言: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对于各个领域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民族文化起到传承和弘扬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的重要课程,在小学教育整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民族文化,是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重要的课题。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在西方文化渊源流入中国的过程中,难免对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一些定力不强的人多少有些崇洋,对本国的民族文化不够重视,认为民族文化历史太过久远,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已经过时了,这种论调一度制约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其次,学校教育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的不到位。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一些民族文化就是靠教育才得以发展下去,但由于一些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民族文化意识,导致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自然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没有确切的认识,也不清楚民族文化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艺术表达方式的综合,是随着历史积淀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的人们智慧的积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集体标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融合民族文化的元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深入感知民族美术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关爱民族文化,保护美术遗产的积极性和热情。我国近些年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理论,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小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学校及教师的不可忽视的责任。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学会观察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民族文化作为美术艺术的土壤和泉源,它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一些画家们都是在民族文化感受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历代美术大师都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基础表达,蕴藏在自己的画作中,我国悠久的艺术发展史验证了民族文化在美术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关键。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其传统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部分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对于美术教学的文化属性不够重视,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应用理解不透彻,加之学校在美术教学上投入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相对于其他学科相差很多,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佳。首先,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学校要组织美术教师进行民族文化学习和深造,掌握民族文化精髓,进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文化性。其次,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引入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以民族文化为基点,强化美术教学,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些民族文化博物馆,带领学生欣赏一些美术遗产,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对于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3.2注重艺术欣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教学的基础方式是模仿,教师在教授学生绘画线条及绘画基础理论知识时,将一些线条的使用,和一些简单静物的绘画做好演示,学生以模仿为主,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就要强化美术方面的积累,具体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是加强艺术欣赏。首先,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各民族不同的美术作品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讲解不同民族绘画风格,作者画作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例如,山西剪纸也是民族艺术的一种,一些节日运用红纸剪出很多寓意吉祥的动物。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为学生订购画册,为学生创造民族艺术欣赏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观察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小学生民族艺术审美素养。

3.3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实践作品上,美术教学不单单教授绘画,还有一些剪纸、叠纸、手工等课程,美术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美术教学的关键。例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名为《红色的画》,红色是我国传统艺术中运用较多的颜色,我们经常称之为“中国红”,代表着丰收、喜庆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例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红蜡烛等等。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以红色为主题,可以绘画,也可以做剪纸、手工作品等,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结语:

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加深,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美术中渗透民族文化,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姜影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万宝中心小学

篇9

国内外关于“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研究”有关的课题研究和论文也比较多。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生活韵味的民间现代绘画艺术。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绘画、雕刻、剪纸艺术的特点。因此卓尼地区进行“家乡美-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很有必要。

一、卓尼地区进行“家乡美-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

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卓尼藏汉杂居特殊地域,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资源,关于“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研究”还是个空白。发达地区绘画艺术教育实践开展得比较早,成果鲜明,而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绘画艺术教育还相当滞后,因为受经济条件、地域的制约,卓尼藏区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未能被重视和运用,使卓尼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缺失。藏族地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等艺术文化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家乡美———卓尼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整合运用研究”对传承、发扬和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卓尼藏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刺绣等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搞这项校本课题的目的是挖掘和开发本地区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资源,形成一定的绘画教育体系,将其资源有效地运用于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中,使学校绘画艺术教育贴近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对学生起到“家乡美”人文教育,提高青少年学习绘画的兴趣,为传承和发扬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绘画、雕刻、剪纸艺术起一定的奠基作用。

篇10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篇11

岭南文化深厚悠久,是中华文化最为珍贵的一分支线,岭南文化中的广东文化是其主要部分。广州也叫做羊城,历来作为广东经济化、历史文化的中心,在长久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儿童画的创作往往承载了儿童心灵的教育、儿童想象力的培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蒙等意义,所以将具有地域特点的优秀羊城文化融入儿童画的培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的原因

在现代的儿童教育中绘画能力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得到大力培养,那么如何将我们优秀的文化因素融入到这一教育中来值得详细思考。考察儿童画中渗入岭南文化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先天的遗传以及后天的耳濡目染。在生物遗传学上讲,某些父母的后天培养起来的素质会通过基因遗传到下一代。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荣格提出过“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他说一种同类文化或者同类精神的沉淀物会在某一种族中代代相传。因此祖辈受到羊城文化熏陶的人其后代肯定在某些方面具一定地域特点,这在其儿童画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体现。另外,在洛克等“环境决定论”的文艺理论家看来,后天的环境最终是造就一群人的性格和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其中包括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结合以上两点说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耳濡目染最终影响了生活在羊城文化下的儿童的成长,其文化心理在儿童画的创作中会有所表现。第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羊城文化包含着很多有益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教师的灌输和不断融入,最终将会改变而儿童的心理,让更多的学生向着真、善、美方向发展,从而落实好百年教育的大计。

2、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与创新

2.1.羊城元素带来儿童画创作的新素材

素材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元素,好的素材能够使创作变得新颖,从而更大的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儿童处于人的生长起始阶段,处于对自热和社会的启蒙阶段,对其绘画的培养应当以丰富的素材来认知和陶冶。广州作为南方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因此绘画的素材具有多样性。首先从自然环境方面来讲,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炎热,临近南海,降雨量充沛,植物丰富。这给儿童进行实地观察提供很多便利,虽然儿童画很大一部是想象出来的,但这类想象都是有一定的实物作为基础,广州的自然条件为其创作提供自然素材。其次从人文建筑来讲,岭南地区是中国最早与外商联系的地点之一,因此西方文化、东南亚文化、内陆中原文化都在这里融合。这使得广州既有老楼古祠,又有异域的碉楼,还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这些特色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因此又成为儿童绘画教育的一笔很好素材。

2.2羊城元素的融入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时常强调艺术的综合,例如著名“诗画一体”论和“画乐论”等等,都是在说明着艺术的某些相通性,因此在儿童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羊城的优秀特色文化对其进行综合培养。第一,用当地的具有特色的音乐进行学生情感的培养,例如运用粤剧或者广府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这些音乐,让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将自己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得到音乐上的陶冶。第二,借助PPT和视频等形式将羊城的民间手工艺品、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风情等给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浸润下逐渐形成一定民族心理。其过程包括欣赏和绘画两部分,最终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想象加工把所看所感画出来。第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民族元素的渗透,例如在课堂绘画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讲一个当地流行的传说故事,或者一个真实而又意义的事件,最后学生讲所听到的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绘画出来,当然老师所讲的传说或者事件必须是健康而又意义的。通过以上三点的创新教育,能够很好地将岭南羊城的文化融入到儿童的绘画培养中了。

3、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意义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重视儿童的教育正是重视国家的长远发展,儿童画是一个有效培养儿童想象力方式,利用好这种方式有很积极的意义。第一,从儿童的方面讲,在绘画中渗透进羊城文化的优秀元素,可以让学生感受羊城魅力,加之羊城本来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各种文化因素的激荡碰撞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想象,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第二,从社会方面来讲,羊城有自身的优秀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在儿童绘画教育中不断渗透羊城元素,最终让其发觉到羊城优秀文化,从而自觉的进行热爱和继承。第三,从绘画的发展来看,岭南画派在画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自觉的引进西洋画法,具有强烈的改革精神,这都与岭南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儿童绘画在绘画中渗透这种文化进取思想,最终必然致使新成长起来的画家们也发扬这种精神,为岭南绘画的不断发展的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儿童画的教育和培养对羊城乃至整个国家,都是十分具有意义,我们不容忽视这样良好的教育方式,任何具有地域性的优秀东西都应该得到传承,而传承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进行儿童画创作中渗入岭南羊城文化元素的认识与创新研究 ,不光对学生还是对当地都是由有必要的一项。

参考文献

[1]杜宪勇. 论儿童画的独立创作[J]. 艺术教育,2011,10:120-121.

[2]许英蕾. 儿童画创作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03:78-80.

篇12

一、美术的主要分类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常常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二、中国的传统美术

中国的传统美术是美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包括中国画(国画)、抽象国画、内画、书法等。(1)国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被称为中国画,是五四以后相对西方绘画而产生的,又称国画 ,按表现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竹、禽鸟、畜兽、虫鱼、宫室等画料。按表现手段和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画法。按幅面样式,可以分为立轴、横卷、册页、扇面等款式。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运用线条、墨色和轻重彩色,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并用,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阴阳向背;并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取得巧妙的构图效果。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也比较自由灵活,即可以用“以大观小”法,画重山叠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法,画长江万里。中国画物别讲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不但主张要“外师造化”,中国画在画面上还题写诗文,加盖印章,将诗文、书法、篆刻融为一体。(2)内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内画毛笔的发明,是内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内画毛笔与原来的竹笔比较,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宜书宜画,极大丰富了内画艺术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山东内画艺术家们,从60年代开始创作了《水浒108将》《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洛阳兴殿图》《百子图》《百兽图》《百美图》《百鹤图》《泰山雄姿》等一大批内画艺术珍品。这些作品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题材进行创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层次分明、刻画细微、工整蕴藉,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工艺技法各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内画艺术特色,被国内外收藏家、爱好者和国际烟壶协会誉为“山东画派”。(3)书法: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而且也作为写汉字的方法。中国书法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有篆书体、隶书体、草书体、楷书体、行书体、燕书体等六种基本书体。书法美的基本因素是点画,其次才是由点画组成的结体。故书法用笔至关重要,是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等矛盾关系的掌握和运用,须讲究指忌浮滑轻薄。就能篇而论,书法美在于字里行间气势、节奏、韵律及其所传达的意兴情绪。各种书体均讲究结构横直安排有致,顾盼呼应;布局疏密得宜,首尾连贯。

三、美术的意义

首先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似,它具有教育意义,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从而增强审美素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这无疑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它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又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