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哲学范文

时间:2023-07-30 08:51: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思想政治哲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

篇1

1引言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被提出来了,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更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并能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能为生活服务。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课题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回归生活”理念,高中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验是生活化教学活的资源。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学习和探究各派教育观点,深刻剖析和评鉴教育相关理论体系,弥补国内教材研究中过多采用思辨性的纯理论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2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丰富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教学日益生活化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教育在发展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国内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加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生活,主张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2],笔者理解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生活的存在之处,即为教育发展之处。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使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在“做事”中培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充分论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要来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种理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在《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中指出生活性品质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品质,指出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3]

3.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希腊时期,国外对生活化教学就已有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实践中,教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斐斯泰洛齐的“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的告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理论都传递着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着人类教育教学经验的内容,论述着不同时期教育与生活,不断增强着教育指导人们生活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4]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对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备受教育界推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与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4.1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个“含糊又复杂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在《辞海》中释义“真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把内化的东西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作为本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学科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本学科的特性和本学科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生活化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世界产生联系,把理论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质的理解,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释义理解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从而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问题,生活化学习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间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5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实现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特质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化教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1)随着教材观念的改进,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经典式”、“材料式”样本教材逐渐走向正统,成为权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不摆脱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跟想象设计教学情境,使生活化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笔者希望立足于当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教材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引发对教材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教材过分注重为教师服务,教师仅限于“教教材”,而忽视“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脱离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生活实际等问题……都凸显着教学生活化与教育教学当前实际之间的矛盾,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构建

6.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让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寻找适合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既要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不可空泛地谈论生活化。树立体现层次性较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能力和行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理论性强,将生活的实例与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更易于学生将学习哲学理论知识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擅长及薄弱领域,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进程,使教学资源更具生活化,体现人性化。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整合教育资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设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动态生成的过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使教学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哲学精神。

7结语

生活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者更应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动手去探究生活,使课堂变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融入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庆男.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4](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思想,以期可以达到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爱病患、关怀社会的作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单单依靠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近来,的“人文关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摆脱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后,宣扬个性发展、追求个人平等和现实幸福的需要。在资本快速集聚并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和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所带来的“物化”问题已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呼唤“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营造人文氛围、关注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造诣。

一、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解析

所谓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中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关注人自身,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关注,立足于人的成长,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以期达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医学虽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应具备一份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总是去安慰”的心灵疏导师。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

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是实施教育实践的群体或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将理念、思想作用于客体,以期起到影响、提升客体的作用。此处的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不仅仅指高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诚然,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作用。但家庭作为学生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应坚持正面的导向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起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则作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医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医疗行业的舆论导向也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关怀的效果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抵制社会的阴暗面,弘扬医学大爱。是对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主体性要求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因素,避而不谈家庭对医学生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民性、全员性。期待家庭和社会给予高校医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三、医学人文关怀的客体

正如马恩所论述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类的集合,具有特定属性的群体。但是每个个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因此,一方面应该把握其在发展中的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总结其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促进其进步。医学生学业任务重,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和心理负担。在面上如何进行正面的引导,解决了一个量的问题,考虑了全面性。但是,面对个性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所属阶层差异的个体,又要顾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依托,这是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马恩看来,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同时,也必然是自我教育者。客体和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选择、去实施。

四、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建设与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注重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得了解他们的具体利益诉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因此,必须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并积极提倡和引导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原则。既然人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那么关怀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显然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医学人文关怀更应以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以仁心、仁爱、仁术去服务于更多的病患为导向,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r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是学生满足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主体价值是通过客体对象的价值来体现,主体追求到的客体的价值越大主体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育者。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教育的过程对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五、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高校人文关怀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因地制宜”。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实施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平等,而是适用于差别原则。教育要考虑到个性因素,给予缺乏人文关怀与关爱的孩子更多的雨露。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时,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并且实质上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双方之间地位的实际平等也保证了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2.以人为本原则。人文关怀表现为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追求人的生命的圆满和人性的提升为要旨,充分实现人的存在感为目的。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将归结于人的发展,必须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特定社会制度中,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帮助作为其发展的土壤。最后,个体在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人文关怀友好氛围的过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影响,同样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作用。这种关怀可以传递到每个个人,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行业的整体风貌、社会的总体风气。

3.交往实践原则。我们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区分为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区分其实也不是必然的。有人将两者都界定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探讨“主体间性”。这是基于二者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影响,共同受益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原则是要求主客体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就活动的目的、进度、效果等达成一致,以期取得效果。这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

在而今以经济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社会,提倡人文关怀,特别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呼唤,是从功利物欲向高尚境界的升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人文关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现在关怀了他们,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还为患者在情感、心理、等层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在医学教育中理清人文关怀的几个要素、贯彻思想要义,并创新实践方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533.

(2)黄正泉,王键.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

(3)周薇.社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113.

(4)李林海.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Philosophic Interpret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XIE Xiao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18

思想政治教育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课程,能够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社会知识,增强其思辨能力。小学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想思想品德教育方向倾斜,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美德教育;初中政治课程增加政治内容,但总体上内容较为单一;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诸多基本知识,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内容都纳入其中。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于知识背诵,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特征明显,思想政治课堂呈现老师讲解、学生背诵、考试“三分天下”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学校教育也相应的做了一些改变,较多的考虑到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仍然比较传统,无法与新时代的教育方式相挂钩,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我们应该看到,虽然高考改革举步维艰,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缓解,高考对于高中教育改革的负面牵制作用仍然显著,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考试为本”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本文就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做了一些探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要想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还是要转变教学理念。

因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思想为指导的,一定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社会思想,而社会思想又将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在落后的思想指导下,不可能采取新潮且高效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含唯物论哲学思想内容,教师在教授学生哲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将这些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更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事教育事业。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另一方面来自于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动态保持时时关注,利用网络、书籍以及专业培训等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视野,以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二,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有了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教育方式进行大胆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背诵和考试高分,狭隘的教育目标和短视的教育方式只会把孩子变成高分低能的“怪物”,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孩子人格、品行、“三观”进行塑造的重要课程,重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是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在社会上生活而设立的课程,应该更加突出实践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借鉴大学教育的某些实践经验,如大学中的模拟联合国和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大学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以模拟的形式参加法庭辩论的践形式,在模拟过程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大脑中储备的法学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力量。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哲学、社会学,甚至是思想政治内容都可以通过模拟辩论来得以实践,通过情境化的模拟现场,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实践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书本知识,实践使简单背诵的知识内化为持久的记忆,同时,实践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力,使得学生理解和背诵书本知识更加容易,其他形式的课堂辩论也可以作为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此外,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的一定范围内围绕某个思想政治话题开展问卷调查,这种社会学调查方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在探寻问题、总结报告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是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让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实践得以内化,才能避免教育的“虚伪性”,反驳“教育无用”论,从而培养出高分、高学历、高素质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的教育生活化其实就是强调教育实践性的升级。

篇4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经济生活》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价值、价格等社会经济关系;《政治生活》是掌握我国政治环境与背景;《文化生活》是知晓我国传统文化的蕴含;《哲学生活》是理解规律、辩证法、唯物主义等哲学基本常识。不难看出,虽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大学科,但是均和生活息息相关,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主要还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去发现、理解、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现象。

由于高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的储备能力还较欠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点生涩难懂,照本宣科很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失去学习兴趣等不利情绪的产生。为了能够打破传统教条式教学的模式,结合2003年教育部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设置,各地高中开始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并逐渐应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用综合探究活动的现状分析

目前,各地高中结合自身条件正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积极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首先,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进行了更新,在新课改下政治教材的每个单元学习完毕后,都会有综合探究的内容,供学生和教师进行课堂讨论。

但是,在教学模式上,由于仅仅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师单方面传授讲解知识,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探究活动的根本目的被忽略了,反而是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这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由于没有体现探究的过程,仍然是传统的由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而且课程内容更显得难以理解。故很多学生在这样模式下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兴趣,甚至认为综合探究活动只是课程名字比较好听而已。

(二)理论学习脱离生活实际

单纯地照书本后的探究活动就行讲解,没有充实实际生活的材料,让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很难理解。而且,由于三观的形成还欠缺,对很多抽象的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就显得更加生涩难解。

(三)难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如今的高中的硬件设施都十分先进,一般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最多是利用PPT代替原先的黑板板书。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高中教师一般都要面对学生高考升学的压力,多以应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为主。多年以来,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未尝接触过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综合探究活动又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容易出现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入门道,最后讨论结束,教师宣读一下探究的结论,十分形式主义。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综合探究的创新性应用探索

面对难以理解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尤其是综合探究部分的教学方法上,本文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创新性课堂应用综合探究活动的过程:

背景假设:课堂教学内容是以华西村的变化,来理解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一)教师假设情景,引导问题

在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前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师播放准备好的关于华西村变化的视频材料,然后布置课后思考问题,为综合探究活动课作准备。

思考问题:1. 华西村是如何做到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的统一的?

2. 在什么情况下,效率和公平才能统一?

(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自学,主动研究

在课后是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复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家长沟通,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独立思考,最终对思考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答案。

在综合探究活动课开始阶段,由教师先介绍探究课的流程及目的,使学生知晓课程目的,提高效率。然后再对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问题进行剖析,谈及个人的观点。然后并不对其作任何解释。再随机提问几个学生,询问其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作解释。最后,留下10分钟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刚才所讨论的几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三)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根源

将班级30个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进行分组讨论。每位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以及对之前教师和学生提出观点的意见。在激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教师全程关注,遇到错误观点时应及时指正。最后,由每组学生代表发言表述各自小组最终看法。

(四)教师借机引导,拓展升华思想

篇5

高中思想政治是从学生的思维上根据日常琐碎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的经验要以生活为依托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诠释书本知识理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业已具备的好奇心,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和理解学生,发展师生教学相长的关系。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反之,生活经验支撑书本知识。本文根据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的普遍授课情况加以分析,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

一、通过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学进去”即指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学习兴趣能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能够激励学习者的好奇心,鼓励学习者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以一定的兴趣去开拓。纵观当今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很多课堂都是枯燥乏味、无趣单调的,很多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课堂实则为学生“养精蓄锐”的时间,根本原因在于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在授课时没能联系实际,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老师讲的学生不能感同身受,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原型与实例依托,学生难免会打盹,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是学生通过另一种形式在向教育者提出意见,这就要求老师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现在老师一般都是学生的长辈,与学生的父母年龄差不多,也有很多较为年轻的老师,他们的生活经验一定比学生多很多,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向学生传达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授课效率,以学生学会知识、利用知识、讲出知识为学习目的进行教学。例如,在高中哲学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跟学生讲一个小事例。老师上课时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苍蝇趴在窗户玻璃上张望,可是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却怎么也飞不出去,这个故事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哲学知识呢?学生就会思考,看到希望却够不着,这不就是哲学中所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哲学原理吗?于是老师针对这个故事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交流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交流学习。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诸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比如,在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买东西时候的场景以及状况,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这个道理。如果学生不能深入体会或者是透彻理解,老师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模拟现场。一个学生充当买东西的人,另外一个学生充当卖东西的人,买东西的学生可以还价,但是卖东西的人却说,价值摆在这里,价格不合理,不能卖。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体会这一知识的应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结合课材,在质疑中学习

传统教学中有个较大的误区,就是老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听。只是听老师的讲解从不提出质疑和不同的见解,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对老师来说,作为知识的引领者以及教授者,不只要熟知课本知识以及框架结构,对整体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详细的把握,最重要的是要学生活学活用,对所学的知识展开联想,提出质疑。要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老师说的就都是正确的,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主动思考的过程,老师可以在学生主动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讲解。很多知识的区别只有一线之隔,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应用上,很多学生会产生质疑,比如,数学知识、英语知识、艺术学科以及哲学知识,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是普遍性,哪一个体现特殊性,很多学生会提出质疑:数学、英语、艺术等这些有确定范畴的知识是特殊性,而哲学知识是普遍性,因为哲学知识能应用于所有的事物中。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哲学是根据普遍真理积攒总结出来的知识,是特殊型的体现,通过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在质疑中学习,使学生真正地学进去。

四、“学进去,讲出来”与作业结合

新课标下的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中,充当讲解者的并不一定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老师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再讲解出来,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只有学生自己组织好语言将知识通过生活内容讲解出来,才能真正地理解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讲出来的作业。比如,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你认为怎样才能安全度过经济危机?或者一些类似于你作为一名投资者,怎样解决商品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等。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充分结合所学的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一起讨论和分享,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起到知识复习和运用的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种虔诚实在的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内涵并且运用才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初衷与真正目的。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教材鼓励他们对学习过程提出质疑,开拓思维,灵活地应用,最后创造机会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讲出来,做到学以致用。“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将学和讲紧密联系,达到“学进去”“讲出来”这一教学目标,让我们全体师生向着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篇7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 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 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48-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教学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合作学习是“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学生共同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学面对新课程改革,就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实破。“合作学习”无疑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些实践,对合作学习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

一、开展合作学习对高中政治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观要求思想政治课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学生的公民思想道德和主体性素质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和幸福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通过学生的公民素质全面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和谐生活的建构。新课程理念下,成功地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公民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而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也是高中政治课的最高价值追求。因为我们不仅要为高中毕业后学生的升学打基础,还要为高中毕业后学生的就业打基础,我们要在学校这个“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培养出训练有素的接班人,而高中政治课合作学习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贯彻落实,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体系相呼应。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合作学习的目的为通过多样化和全面性的具体教学活动,不断地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技能,为国家锻造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二、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科学的分组方法

在合作学习的分组中,我们一般坚持异质与同质相结合的分组方法,即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一般是开放性的,一个问题可以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等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比如,2001年春季京皖高考政治题: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年来,国际市场上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原合理载畜量的百分之五十。在草原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拔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论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这道题目最适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具体问题分析、事物普遍联系、认识过程……等哲学的角度;从价格、税收、建立专项基金……等经济学的角度;从国家职能、民族团结……等政治学的角度;以致从政治、经济、哲学三者关系等综合的角度加以论述。针对问题分组就要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分配,有的学生偏向于哲学的爱好,有的偏向于经济学,有的偏向于政治学等,按不同偏好、兴趣、性格特征等进行差异分组,促进小组各成员得到最大发挥和发展。

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的构建又始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变化。因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仍然是教师。教师在整个小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出色的组织者、高明的设计师、积极的参与者、客观的评价者、智慧的反思者等。比如,在复习《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都普遍感觉到本单元内容较多,仅仅按照书本顺序重新讲解一遍的话,肯定达不到有效复习的效果。于是,在复习课前,将构建和组织第二单元知识框架的任务分配给班级若干个小组尝试完成。老师也降低身份,成为班级中某一个小组的成员之一,共同参与第二单元知识框架的构建与组织。各个小组完成之后,再组织若干学生对所有的框架建议进行评价与整合,最后课堂上呈现的框架结构是全班学生与老师的共同智慧。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让师生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平等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产生彼此间的互动效应,也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政治学习环境。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们教育渴望达到的目的。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然而离开了课堂,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合作的意识,更不要说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应该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讲到“公有制与私有制”时,将学生们分成两组组织一场辩论赛。学生们都纷纷参与到比赛中,查阅各种书籍,上网搜集各种资料,为了各自组的荣誉而献计献策,讨论发言稿,确定辩手。经过充分准备,辩论赛办得很成功,取到了比预期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上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设计主要目标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构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迫切。

所谓高效课堂,简单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教师转变观念,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思想政治课上教师累、学生烦、效果差。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观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者,是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形象地说,教师就是一堂课的主持人,课堂是学生发挥才智的舞台。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两的参与重于一吨的说教”。可见,单靠教师的说教,思想政治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德育要以美好的学习生活为基础”,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思想政治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让学生自觉地去体验感悟。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想要构建高效课堂,精心创设“互动场”,实现有效互动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实现有效互动的效果呢?创设情境,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是前提。下面以我的一节课为例来谈谈如何优化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生活处处有哲学”是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开篇课,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我精选了两个趣味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把木梳卖给和尚;二是: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悬赏1000万美金,解决拥堵现象。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他们认真地思考解决的办法,讨论、研究,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方法。课堂顿时趣味盎然。

可见,利用趣味案例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形象生动地说明抽象的道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利于高效课堂

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切实的教育活动,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自身特点而言,就是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搞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直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调查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比如讲到人口问题时,就应该让学生回去做调查,了解人口问题实际上的严重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当讲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时,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到街上搞宣传,为人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所学的知识也派上了用场,对学习就更加有积极性了。所以,搞好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兴趣,而且能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四、进行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讲练结合,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讲,不是说评书、一言堂,而是师生思维同步,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问题就少讲;对重点、关键点,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则精讲。练,也不是把一节课全部知识梳理完再做练习,而是边讲边练,讲中有练。每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就紧跟一个习题。这个习题可以是选择题,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主观题;可以是考查知识再现的题,也可以是能力应用的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达到了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目的。

综上所述,当今的思想政治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追求。这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勤勤恳恳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总结,在总结后改进,我们就一定能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更高、更完善的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42-01

1 对高中政治发现探索性教学的一般论述

第一、高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发现探索性活动,让政治的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提高高中学生的发现探索性教学,必须立足于对高中学生本身的发现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动课堂,让老师监督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利知识应用到政治学习中,提高政治发现探索性能力。第三、高中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主要是把高中学生看成一个实际的整体,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部分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个人的发现探索性能力等。另外,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发现探索上,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不仅要提高高中学生政治的文化课程,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表里如一,从内到外都有政治教育做后盾,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 高中政治发现探索式教学目标的确定

2.1 知识目标

举一个简单的高中政治的例子:以哲学课程的学习为例。A.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1)哲学的由来;(2)哲学的发展变化;(3)哲学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观点;(4)哲学的分类;(5)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B.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命题;(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哲学的两大基本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哲学的意义;(6)哲学的影响。C.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哲学的初步学习,对问题进行的实际应用:(1)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发现探索一下我国经济全球化体现的观点;(2)结合当今热点问题——,用哲学理论进行分析;(3)我国近几年少数民族出现了动乱,结合哲学中的相关的信息进行解说;(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用哲学的知识进行阐述;(5)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我国实行对方开放的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 。

2.2 能力目标

A.哲学上通常将:对待问题要进行全面、具体、辩证的分析,形而上学的去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例如,对待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哲学上的观点了,还有许多现实因素。B.哲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对待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问题,就必须将以前学过的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相关知识也要一并用上,这样才能达到具体、全面的目的,让政治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C.有些问题,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是,受教材的限制,并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的解读,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搜索网络,寻找热点资源,用实际例子与政治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开阔知识,提高政治学习的发现探索性。

3 高中政治发现探索教学模式的开展

任何发现探索性的教学模式都有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高中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教学模式更是如此,简单划分为几个层次:首先、要及时地进行发现探索性思维,现在的政治教学大部分是这样的,教师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会为主,这两个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转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相互转化,老师把学习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并以政治的教材为基础,将学案作为载体,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模拟情境,摆出发现探索的问题。其次,老师应该采用新的发现探索性学案,对学生的政治学习进行整合,较为广泛应用的发现探索学案就是合作性的发现探索,这种形式主要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案,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分类,并选出标兵作为榜样,提高发现探索教学水平,学生通过目标的推动,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对发现探索内容从根本上得到诠释。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分组形式组成的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满足课堂上的发现探索升华,还可以渲染一种积极地学习氛围,让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活动鼓励学生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我国的热点问题出谋划策,用政治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的意识都要及时从传统观念中跳出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而学生自己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

1.学科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环境教育,在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素养等方面有相通之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知识的普及,我对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环境素养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环境教育的另一个契合点是实践性。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增强他们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2.交叉的学科内容

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与环境教育内容交叉的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把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四大模块之中,同时以时政热点专题的形式,进行生态观念、环境道德、哲学依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

教师依据教材上的知识内容,针对面临的环境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特点而进行有效的渗透教育。为此,作为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理清思想政治课教材上的知识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寻找两者的理想结合点,使教材上的知识能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要求更能进一步深化教材上知识,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在经济生活模块消费及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教学中,可着重让学生理解:我们必须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参与社区环境建设。设计一个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生活方式。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定胜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分析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4-0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指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是由原来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发展到今天的,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学科把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没有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形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知识”是什么,在教育学里有许多定义,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奥苏伯尔的认知观、加涅的认知论和梅耶的知识分类。而现代教育和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布卢姆,则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个知识维度去分类。能力目标涵括了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应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学生潜能。第三维度的情感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体验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态度是指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的认识,价值观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意义及总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我们前进。

二、三维目标与公民实践力的关系

公民的行动力又指公民实践力,它包括应用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应用具体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思政课呈现为独立的学科课程模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它的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公民实践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则会乱用某学科知识去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这样难以形成思想政治W科独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I卷39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会写到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学生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运用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分析、支持某种论断。再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是具体知识目标的考查与运用,是考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学科能力目标是指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包括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而学习力侧重于具体学科学习及研究方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和构建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力侧重于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价、综合的能力和调用学科知识说明、分析、评价、论证、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学科思想方法包含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及应用批判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习力和思维力的内涵来看,这两种能力最终要落到实践力去,无论是处理信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者应用辩证观点的能力都是为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服务的。

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道题首先要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材料的信息,学生要知道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要调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论证“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最后应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要求学生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并不是两种观点都要论证。这一道题考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是为实践力服务的,学生所掌握的能力最终要回到公民实践力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和展露个性。接受是指倾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态看周边的人和事;反应是指对政治学科内容表示默许、赞同;形成价值是指接受、喜爱政治学科倡导的价值观;信奉是指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

如“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和“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两道题都充分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三观、四有、五爱的合格公民教育的再现。“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体现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体现公民对乡愁文化的认可,更体现公民的爱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体现倾听不同意见而不是粗暴打断,用开放的心态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在给予某一选定的情景下,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争论;在某一情景下人们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公民的公共参与,只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脱离公民实践力,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要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培养。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他们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支撑、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要求有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能调节和控制知识目标,也调节和控制能力目标。如果我们离开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认知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教育也是水中望月,更谈不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能力的培养,离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才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支持某种论断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三维目标为例,若没有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会无序,更谈不上三观、四有、五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公民在谈论问题、解决分歧或者两难选择的问题中会有各种态度、立场,如果公民具备学科知识,并有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他会有根有据地表达和主张个人信念,为某一立场辩护。在参与政治生活上,则会减少纠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公民的实践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凸显和强调学科能力,但是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果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他难以成为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这是最终归宿。

高中政治课要求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假、优劣、利弊的审视,在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时,展示个人的情感态度。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l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要求高中哲学的认识论知识,从三维目标去分析,是支持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排外或者一味引进。我们学习了高中哲学模块,形成批判质疑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运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只具有思辨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哲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只会停留在支持或者反对,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那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难以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