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07-31 09:22: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红楼梦的历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红楼梦的历史

篇1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曹雪芹自述,这是依托他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制作方法】

风干栗子:取新鲜栗子择净,放于布口袋中,悬挂于自然通风处阴干后即可取用,食用时去壳服食。

栗粉糕:鲜栗子、糯米粉、白糖适量。将栗子去皮壳,煮熟,打烂,与糯米粉、白糖适量拌匀,制成糕状,外撒上桂花少许,上笼中蒸熟即可服食。

【历史溯源】

栗粉糕见于南宋《武林旧事》一书,足见以栗子制糕为时甚早。《清稗类钞》载:“栗糕,以栗去壳,切片晒干,磨成细粉,三分之一加糯米粉拌匀,蜜水拌润,蒸熟食之,和入白糖。”清・袁枚《随园食单》也有“栗糕”条云:“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烂煮之,有松子香。厨人不肯煨烂,故金陵人有终身不知其味者。”贾府用新栗制糕上加桂花,当系极讲究的美味佳点。

【中医观点】

栗子,又称板栗,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每年8~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仁用。栗子是我国的传统特产,在果品中,栗子的栽培历史最为久远,在陕西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便有栗子的踪影。栗子的食疗及药用价值亦堪称上品。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腰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泄泻及肾虚腰膝无力,小儿筋骨不健等。《名医别录》言其“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千金・食治》言其“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新修本草》言其“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滇南本草》言其“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证俱可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栗子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颗顿愈。”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慈禧太后最爱吃栗子,御厨们为了保证老佛爷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栗子,便将栗子加工磨成粉,再佐以冰糖等佐料,制成小窝窝头,每餐必食。慈禧虽届耄耋之年,仍皮肤细嫩,光滑润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栗子有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作用,老年人常吃栗子,可防老抗衰,益寿延年。

篇3

【中医观点】白砂糖,又名石蜜、白糖、白霜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晶体,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出产。冰糖为白砂糖煎炼而成的结晶体,其性味、功效与白砂糖相同,但其滋补作用较白砂糖更佳。中医认为,白砂糖性味甘、平,入脾、肺经,有补中缓急,润肺生津,解毒疗疮之功,适用于中焦虚弱所致的脘腹疼痛、肺燥咳嗽、干咳痰少、水火烫伤、溃疡久不收口等。《新修本草》言其“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本草纲目》言其“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赤砂糖,又名砂糖、红糖、黑砂糖,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赤色晶体,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出产。中医认为,赤砂糖性味甘、温,入肝、脾、肺经,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肝之功,适用于瘀血内阻引起的恶露不净、腹痛,或月经不调、痛经等。《本草求真》言其“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用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本草纲目》言其“和中助脾,缓肝气”。

篇4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野,除了小说中展现出的诸多历史文化外,还有宝黛悲凉的爱情故事以及大观园中那些楚楚动人的女子们的不同命运,可谓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红楼梦》中的人们生活年代是模糊的,曹雪芹称“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需要把小说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各个要素形象化、具体化,《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服饰造型在影视剧中承担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也承载了传统礼文化的传播。

一、古代服饰体现的礼文化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这并不是说礼仪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因为,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礼治的社会规范,“礼不行则上下昏”“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制,但同时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也明显地存在,礼制的规范不仅体现在皇帝制定的各种朝纲制度上,而且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以及衣着打扮也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服饰来体现“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在古代社会,要让人们遵从礼教思想,无疑要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入手,那么,古代的服饰就是历代帝王进行礼教的一个媒介。《易・系辞下传》中的“黄帝、尧、舜垂裳而天下治”,就把“衣裳”与“治天下”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制度的制定意味着服饰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一制度大致出现于夏、商时期,直到西周时期才逐步完善确立,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服装的形制从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2]

人们生活的四个基本要素“衣食住行”,“衣”是最能够将礼制物化的途剑因为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无声的语言。[3]因此,通过服饰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人们贵贱有别。《礼记・玉藻》中记载了天子、诸侯、君子这些不同地位的人的服装和配饰,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所着装的不同。

中国历朝历代对服饰都有严格的限定和区别,建立严格的服饰制度以便于人们显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如有逾越或触犯便会受到惩罚,因此服饰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唐朝之后,黄色象征着权势,皇帝的龙袍多为黄色;到了明代,服饰制度中规定龙、凤这样的图文专为皇权家族所用,其余人均不能僭越,否则就是“犯上”,要受到惩治。“服饰被圈入礼制的框架中后,就已经跨越了个人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人们的服饰从面料、款式、色彩、纹样等各方面,都以奠定帝王至尊的基础来拟定,被冠之以‘礼’,不同的阶层穿着不同的服饰,不允许随意穿戴。服饰在驱寒保暖、蔽体遮羞、美化的功能之外,完全附属于等级制度。”[4]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涉及不同阶层的人物,通过服饰造型、人物行为、语言等体现贵贱有别。其中服饰除了在塑造剧中人物形象上发挥作用外,在与礼制的关系上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贾家是世家大族,为了体现他们“簪缨世家”的地位,《红楼梦》中对服饰的描写或多或少也体现了等级社会中的服饰制度,隐含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内容。

二、《红楼梦》电视剧中服饰传播的礼文化

服饰作为影视剧创作中重要的组成元素,除了具有日常服饰的基本作用外,还承担着塑造人物形象,丰富影像语言,体现出艺术审美性、表意象征性和流行传播性等基本特性,《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体现,电视剧中通过服饰之礼表现人物之间的等级关系。

担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服装设计的是当代杰出视觉艺术大师叶锦添,叶锦添曾担任多部影视剧的美术指导和服装造型,在美术、设计、影视三种艺术中游刃有余,能够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完成影视剧的服饰造型。叶锦添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的提问时回答道:“红学家跟我讲过一个东西,他说《红楼梦》的服装不是历史的,它是独特的。用历史来衡量《红楼梦》的服饰是不对的。像宝玉的箭袖是清代的,但蟒袍又是明代的。尤三姐葱绿的抹胸又像是唐代的。《红楼梦》其实是一个时空跟细节的混搭。”[5]所以在新版《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服饰是融合了汉、唐、宋、明等众多朝代的服饰特点完成整部剧中人物的服饰。以下主要从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四种礼仪来分析剧中服饰传达的礼文化。

(一)吉礼

吉礼,主要指祭祀之礼。吉,古人训释为善、福。《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写道:“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中国人崇敬祖先,以孝顺亲长为美德,祭祀之礼便是吉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电视剧《红楼梦》第25集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情节体现了祭祀之礼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心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在进行吉礼时通常穿吉服,吉服分为六种冕服:分别为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根据穿戴场合的不同,穿戴者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品级的礼服,其上衣下裳上面的图案纹样的数目便有所不同。

在《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情节书中并没有详细的服饰描写,而是对祭祖的礼仪有比较详尽的描写,对于服饰的描写只有在《红楼梦》书中第53回写道“在贾氏宗祠,正堂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蟒衣是明代一种特有的服饰制度,在明代获特赐的大臣可穿蟒袍,“腰玉”便是腰间系着镶了玉板的腰带,也象征着等级的权威。电视剧中宁、荣二祖的遗像以全景出现在画面中,衣着红色圆领官袍,并没有像书中记载的“披蟒腰玉”。电视剧中除了对二位先祖的服饰表现外,贾母的服装颜色以黑色为主,衣服上有金色的凤绣,几位夫人的着装大都以金色为主,只是表现出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敬,而家中男人的着装大都还以日常着装为主。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对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礼仪有较为详尽的表现,电视剧中以旁白介绍整个祭祀礼仪的流程,除了人物分主祭、陪祭、献祭外,祭祀供品的传序也都有所讲究,供品摆放完毕后,由贾母拈香下拜,一切井井有条,无不体现长幼有序之特点。

(二)凶礼

凶礼,主要是指丧葬之礼,是遇到凶丧祸患时吊唁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扎;以吊礼哀祸灾;以W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是说凶礼共有五类,即丧、荒、吊、W、恤。丧礼,是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仪,包括殓殡典馔和拜踊哭泣等礼节。”[6]丧礼的服饰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红楼梦》中描绘到很多人的死亡,像周太妃和作为贵妃的元春是《红楼梦》中最高地位者的死亡,称为薨,百姓要举国齐哀,服国丧,还有大观园中诸多人的死亡,如贾母、秦可卿、林黛玉、贾敬、林如海、尤二姐、尤三姐等,丫鬟晴雯、金钏、瑞珠之死。而秦可卿和贾母的丧礼在书中算是较详尽的,在电视剧中也同样如此。

贾母寿终而去,子孙送终、穿衣、停床、搭孝棚等,家里家外都是白色,贾母儿孙的丧服便要穿戴斩衰。斩衰作为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是把粗麻布直接斩断做成的丧服,这是晚辈为长辈、妻子为丈夫而服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珍在贾敬死后,守的也是此礼。齐衰因缝边较为整齐所以称为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一种丧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6集、第7集中,秦可卿的葬礼上,贾蓉为她守的便是此礼。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比齐衰精细,是次于齐衰的一种丧服。小功是用细熟麻布制成,是次于大功的一种丧服。缌麻是五服中最精细的,也是分量最轻的一种丧服,用细熟麻布做成。

丧礼中除了服饰有如此讲究外,丧礼的场面、规格也体现着死者的身份地位,一般停灵时间越久,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越高,在新版电视剧第6集中,秦可卿死后停灵期间,夜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场面庞大,出殡前一晚家中所有人“坐夜”相陪,出殡时更是有北静王设棚路祭,秦可卿的丧葬之礼充分体现出当时官宦之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路祭往往表示对死者有较高的敬意,在《t楼梦》第14、15回中写北静王设棚路祭秦可卿,与贾政等人见面这一情节中有对北静王的服饰描写,“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在这一段的描写中,簪缨、蟒袍、江牙海水、坐龙、碧玉都体现了北静王达官显贵之势。北静王所戴的王帽“又称堂帽,金底,上铸金龙,缀金黄色绒珠,后边有两根朝天翅,两耳垂金黄丝穗,北静王戴的洁白王帽,是吊祭时的特定王帽”[7]。在新版电视剧第7集中,北静王所着服装与书中记载并不一致,北静王的服装以白色为主,突出对秦氏的悼念,而电视剧中北静王头戴的王帽也并非书中记载的王帽样式,第7集中着重表现了北静王与宝玉的对话,北静王大多以中近景出现,也没有完整地表现出北静王的着装。

(三)嘉礼

“嘉礼,按照《周礼》的说法,是亲睦兄弟、男女、朋友、宾客和邦国万民的一套礼仪制度,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贺庆六大类。”[8]《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表现婚礼的场景不算多,略有表现探春远嫁、迎春屈嫁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算是重要的一场,在第43集中,宝玉和宝钗穿上婚服完婚,宝玉、宝钗大婚的目的主要是为宝玉冲喜,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虽然婚礼仓促,但婚礼的大体礼节都有。

《礼记》中有关婚礼的记载是经过六个程序,第一道程序是纳采,由男方向女方提亲,并获得女方的许可,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43集中,王夫人去找薛姨妈就是“纳采”,询问薛姨妈的意见。第二道程序是问名,主要指问清女方的姓名、八字并请人占卜是否合适。第三道程序就是纳吉,若占卜结果为吉,男方把占卜结果告诉女方,就可以结婚。第四道程序便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中,称为放定,也叫纳征,聘礼包括礼单和通婚书。女方一旦接受了聘礼便视为婚姻成立;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43集中,当薛姨妈答应婚事之后,选定凤姐夫妇做媒人,吩咐了薛蝌办泥金庚贴,填上八字,送给贾琏,问好过礼的日子,这一系列行为就是问名、纳吉、纳征,这一系列的婚礼程序都具备。第五道程序是请期,需要男方择定日期举办成亲仪式,并让媒人向女方请示日期。最后便是迎亲,新娘、新郎举办婚礼仪式,新娘告别娘家,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婚姻大事”,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从社会等级制度是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也是因为这样的礼节致使宝黛钗三人的悲剧发生。

婚冠之礼是嘉礼的表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除了宝玉、宝钗的婚礼外,元春省亲这一情节也较好地体现了嘉礼。在古代,见面礼节也是嘉礼的一种,在第8集中,元春元宵节回荣国府省亲,荣国府内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迎接贵妃,贾母、王夫人、邢夫人都穿着朝服,头戴品级大冠站在门外迎接元春。

在明代,诰命夫人是指受有封号的妇女,多指朝廷官员的母亲、妻子,诰命夫人享有朝廷仪节上的待遇,在重要场合穿戴的冠服也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诰命夫人在迎接元妃时必须严格遵守服饰制度,按照品级进行穿戴。在第二次修改命妇服饰后,“大概基本形制是:朝服――头上戴山松形假髻,假髻花锢装饰,身上穿真红大袖衣,珍珠蹙金霞帔;常服――珠翠角冠,金珠花钗装饰,阔袖杂色衣,衣边为绿色。然后按照品级不同霞帔装饰各不相同。一品金线绣纹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装饰,下坠玉坠;二品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装饰,下坠金坠;三品金绣大杂花霞帔,珍珠翡翠装饰,下坠金坠:四品金绣小杂花霞帔,翡翠装饰,下坠金坠;五品镶嵌金线大杂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纹、色彩鲜艳的画绢装饰,下坠金坠;六品、七品镶嵌小杂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纹、色彩鲜艳的画绢装饰,下坠银坠子”[9]。

由于《t楼梦》在写作时刻意隐去年代,所以在元妃省亲这一情节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诰命夫人的服饰,在电视剧中也是表现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诰命夫人身着真红大袖衣,身披霞帔,头戴凤冠,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是明代时期诰命夫人的衣着。

元春下轿后,衣着黄色贵妃服装,头戴凤冠,显现出朝廷贵妃之势,从电视剧中元妃的衣着看,便是明代皇后的服饰等级,皇后凤冠上是“金龙”“翠凤”;皇后凤冠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后大衫是黄色;皇后霞帔绣龙;大衫霞帔自妃以下是礼服,而皇后大衫霞帔是常服,皇后礼服是翟衣,由这些明代皇后的服饰制度来看,元妃所穿戴的就是皇后的服饰级别。

贾赦、贾政、贾珍、贾蓉觐见贵妃时都身着朝服,并且都是隔着帘子给贵妃请安,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便作为元春父亲的贾政在见到元春时也要先行君臣之礼,再有家礼。在电视剧中,贾赦、贾政、贾珍、贾蓉所着服饰是洪武二十四年改制后的朝服,也是明代最具特色的区别官阶秩序的重要标志――补子。“补子的图案用以区分文武官员等级,具体来说就是,文官袍服绣禽,武官袍服绣兽。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an);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xi,chi);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鹤鹑。武官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这些不同的禽纹兽纹被设计在方形框架内,置于圆领团衫的前胸后背,下围装饰着金、玉的腰带,既便于区分品级也显得十分壮观。”[10]

在第8集元春省亲这一情节中,元妃、诰命夫人、文武官员都是按照明代官服的等级制度着装,通过不同等级的服饰制度来限制人们的身份。

(四)宾礼

“宾礼,待宾客之礼。涉及天子和诸侯之间、诸侯和诸侯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国和外国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各种规范和仪式。”[11]《红楼梦》书中第53回写道“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家受礼毕,便换衣裳歇息”。在当时朝贺、祭祖、受礼这先后顺序是不能变动的,不然就是失礼。相对应书中53回的电视剧第25集中,贾母进宫朝贺,除夕辞岁,剧中用旁白说道“次日五鼓”,也就是元旦清晨,贾母等人进宫朝贺,即给皇上、皇后、元妃拜年,无论是除夕辞岁还是春节贺岁都属于国礼,只是剧中没有给出贾母等人去宫内朝贺的具体镜头,但此时贾母等人朝贺的服装是与迎接元妃省亲时所着服装相同的。除此之外,在电视剧第38集中,元妃染恙家中亲人去宫中探望,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也皆按品妆穿着,只是家中的男性都在宫门外请安,不得入见,这都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除了这些,《红楼梦》中还体现了一些士相见礼,最为突出的一幕就是在电视剧第7集中,贾赦、贾政、贾蓉和贾宝玉在秦可卿的丧礼上路遇北静王,于是贾珍、贾政、贾蓉三人迎来北静王,以国礼相见,北静王并赠给宝玉一串n_香念珠,作为敬贺之礼。除此之外,还有宝玉、贾琏、湘莲和薛蟠等见面时的情景,贾雨村和冷子兴见面时行礼的情景等,总之,宾礼主要是人与人交往时需要遵照的各类规范。

三、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向来与“礼”联系密切,不仅在色彩、服饰纹样、配饰上体现出等差有别,而且在服饰的制作理念上也都体现出中国的礼文化,《礼记・深衣》中对深衣推崇备至,认为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古代深衣很好地体现了自然规律,生活合乎四时之序,身合人间正道、权衡规矩,有天道之圆融。除此之外,中国服饰与礼仪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无论是古代的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还是现代社会中的婚礼、丧礼、成人礼等都同样讲究服饰的得体,不同的仪式场合需要穿着相对应的服饰。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表征,是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语言,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服饰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续保持我们“衣冠上国”的荣光,如何构筑我们的文化认同,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20.

[2]郑煦卓.中国古代“礼治”思想下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1(6).

[3]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叶锦添回复质疑.网民望政府干预新红楼人物造型[N].青年周末,2008-7-19.

[6]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1.

[7]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8.

[8]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3.

[9]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5

【历史溯源】

葡萄,又名草龙珠,蒲桃,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尤以新疆吐鲁番地区所产的葡萄味甘品优而驰名中外。葡萄的故乡在地中海、黑海沿岸。据《西域传》记载,我国的葡萄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并广为传种、繁衍的。

葡萄酒是以葡萄加工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已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埃及在4000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一幅有挤压葡萄方法的壁画,说明当时已种植葡萄并挤汁饮用。

【中医观点】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脾、肺、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生津液,止烦渴,利小便之功,适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盗汗,腰膝酸软,热病烦渴,声嘶咽干,小便淋涩,水肿等。《神农本草经》言其“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名医别录》言其“逐水,利小便”。《滇南本草》言其可“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气,滋肾液,益肝肾,强筋骨,止渴安胎”。

【营养分析】

篇6

初级鄙视开启嘲讽,高级鄙视直接动手。所以袭人只能口头嘲讽林黛玉常年不做针线活,而王夫人直接把晴雯扫地出门。

都是为奴作婢,也分三六九等,家生子鄙视外头买来的,外头买来身价贵的鄙视便宜的,身价低的鄙视一切学唱戏改行的,尽管她们大多生得好,众人眼里已是风尘失足,哪怕当个丫鬟也有几分从良低人一等的意味。

据统计,妙玉鄙视的人最多,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杯子脏了要丢掉,嘲讽宝玉喝茶驴饮,嘲讽黛玉不懂雨水和雪水的区别,是个大俗人,曾被王熙凤嘲讽“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薛宝钗此次逃过一劫。但她不像其他人,今天看不惯这个土,明天看不惯那个穷,一个“俗”字贯穿了她的鄙视链。这种鄙视固然充满优越感,却不是嫌贫爱富,贫穷如邢岫烟,也曾引为知己,只以雅俗、品位论英雄。

已婚妇女代表王熙凤说贾宝玉“出门干正经事像傻子”,和姐妹丫鬟玩又怕得罪人,男性代表兴儿反击“成天疯疯癫癫,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没有刚气”,连鱼目都称不上的婆子也不甘示弱加入嘲讽,傅秋芳家的婆子评论他相貌虽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

而刘姥姥则是被鄙视最多的人,出场以来先后被贾府以看大门小厮、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为代表的下人们和以林黛玉、妙玉等人为代表的主子们鄙视,但作为鄙视链底层的刘姥姥居然也有鄙视对象,她看不起吃软饭没本事的女婿:有钱就乱花,没钱瞎生气,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

篇7

笔者对《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植物种类作了粗略统计,可以使我们领略到,曹雪芹这位古典小说家,丰富的植物学知识。鉴赏他如何利用艺术手腕,将南北方不同地理分布的植物;乔木、灌木、草本、花木等形态各异的植物种类;水生和旱生,观赏和药用的不同植物。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用文学的语言,描绘的栩栩如生,至少是31个科,38个属,51个种类的植物,把它们巧妙的融合在典型的环境中,利用植物的不同观赏特性,为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创作出典型的环境,恐怕是第一个。

把自然科学中的树木,把古代园林建筑、树木主要用作配景;第1次突出树木作为园林建筑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很好地与古典小说这个社会科学相结合,因之尽管“大观园”是个艺术典型,是个空中楼阁,纸上园林;却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园林建设的楷模。

1.“大观园”里植物名录

(1)松科:油松;(2)柏科:园柏(桧);(3)蔷薇科:蔷薇、玫瑰花、月季花、木香花、荼蘼花、桃花、杏树、梨树、西府海棠(4)忍冬科:忍冬(鸳鸯藤);(5)杨柳科:垂柳、白柳、旱柳、柳树;(6)榆科:榆树、白榆;(7)毛茛科:牡丹、芍药;(8)桑科:桑、薜荔、柘树;(9)蓼科:朱蓼;(10)睡莲科:荷花;(11)豆科:合欢花、葛;(12)禾本科:斑竹(湘妃竹)、凤尾竹、芦苇;(13)锦葵科:木槿;(14)梧桐科:梧桐;(15)石榴科:石榴;(16)凤仙花科:凤仙花;(17)芭蕉科:芭蕉;(18)襄荷科:姜、豆蔻;(19)鸭趾草科、杜若;(20)木犀科:茉莉花、桂花;(21)唇形科:藿香;(22)水松科:水松;(23)五加科:通草;(24)金缕梅科:枫(枫树);(25)松萝科:萝藤;(26)菱科:菱;(27)伞形科:蘼芜;(28)木兰科:玉兰;(29)银杏科:银杏(白果树、公孙树);(30)芸香科:花椒;(31)茄科:枸杞。

“大观园”里植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所列出的植物,基本上是生长在“大观园”这个艺术典型里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对联、药方乃至蔬菜等等,所涉及的植物,实在是艺术中的艺术,未包括在名录里。

第17回:“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苣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烃草,这一种是玉铬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赫姜藁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选其中几种列入名录。还如第11回里:“黄花满地,白柳横坡”。白柳是肯定的,然而开黄花的草,灌木那就太多了,也无法考究什么种类了。再如第62回,香菱与芳官、蕊官、藕官、董官草堆中斗草的一段: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蔓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苴官说:“从未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显然香菱手中难有夫妻蕙这种草花,然而大部分是口述,如果把这些‘知情的草木’也都列入名录(有的名录中已有),未免是真实的植物种,反而空泛了,事与预违。

名录中有的只列出了一个植物种,如银杏,但作为庭院观赏的主要是3个品种:即垂枝银杏,裂叶银杏,黄叶银杏。也有在未指明的情况下如竹子,列出了斑竹和凤尾竹2个种,这是根据《红楼梦》里典型环境需要的结果。

毫无疑问,南方因气候条件更适宜植物生长,所以南方的植物种较北方要丰富的多,复杂的多。然而由南方向北方移植某种植物,一般要比北方向南方移植困难些。从地理纬度看,由南向北是3°,由北向南是3~5°之间。所以《红楼梦》反映在植物南北综合艺术上,也是南方的植物要多一些。就以《离骚》、《文选》中提到的水松而论,不论是指乔木落叶的水松,还是指绿藻植物的水松,都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其乔木的水松,更属于南方的树种,为我国特产,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之泽畔、河豪一带,耐湿而不耐低温。再如药用价值很高的藿香,就更是我国南方的、多年生的,芳香草本或半灌木植物了。因此说这个名录是一个粗略的统计名录,实际远远不止这些。

2.大观园”里的青松、竹子和红梅

2.1“正殿”前的青松

《红楼梦》第17回:“说着,大家出来。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纤,青松拂檐……”青松,北方通称油松,北京栽植历史悠久,风景林、公园、庭院内高地到处可见,尤其故宫的油松老树,比比皆是。因其树姿雄伟,枝叶繁茂,适应性强,环境性能好,郁郁苍苍,多姿多彩,斑然可爱;尤其临风长鸣,诚有虎啸龙吟,万马奔腾之概,为松的特殊美,是园林建设不可缺少的树木。

在人民生活习惯中,常常笼统的把常绿针叶树都叫松,然而这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言而论的常情,即都是指当地的乡土树种。就松而论,在北方就是指油松。《红楼梦》“正殿”前,即“大观园”前的青松,是已经指出了松的树种。可是在第23回:“园子东北角上,娘娘说了,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估且不说,这是一种打算,然而这里提到的松,在北方当然是指油松,而在南方就是指“马尾松”这个乡土树种了。油松在南京城内是极为少见的,诚然在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也有分布;但是,马尾松在北方却没有自然分布。近年来,在公园内才引种栽植,于是“大观园”从青松来看,倒象在北京。

2.2“潇湘馆”里的竹子

《红楼梦》第23回:“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大观园”里写竹子的地方不少,从第17回:“……盘旋竹下出……”;“……千百竿翠竹遮映……”;第35回:“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窗……”;第40回:“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这竹子已是绿的……”;到第108回:“一丛修竹,倒还茂盛。”,“几竿翠竹箐葱。”而潇湘馆则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到“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由盛到衰,似乎只有翠竹倒还茂盛和箐葱。

曹雪芹也正是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而“栽植”了竹子。那么在我国竹种繁多(30个属,300多个种)的情况下,应当是那种竹子更适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呢?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翠竹茜纱的潇湘馆看,应该是凤尾竹(四川称观音竹。至于是花凤尾竹,还是斑叶和斑纹凤尾竹呢?不必考究)。这种竹子,竹竿丛生,高约2-7m,每节密生小枝,细小纤柔,弯曲下垂,枝叶娑娑秀丽,是生在南方暖地上的竹种。此外,还应当有斑竹(即湘妃竹)潇湘妃子虽然与娥皇、女英辈不同,然而眼泪却是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这与斑竹的典故默契。斑竹子属于观赏竹种,行色都甚为美丽,且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斑竹抗寒性较强,能耐18%的低温,在浙江一般都栽植于宅后。

“潇湘馆”里,至少要有这两种竹子。从它们地理分布上看,生长在南京的“大观园”里合适。但也正因为这样,北京没有自然分布,恰好把它栽植在北京的“大观园”里,尤其斑竹耐低温,从北京地区的历史资料上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远比现在的气候条件好得多,现在北京各公园、庭院、风景林,特别是真实的“大观园”里,竹子的长势良好。因此,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里,栽植的竹子也应当是箐葱繁茂的。何况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些植物种地里分布问题。为创造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匠心独运地去推进艺术的综合。

3.“栊翠庵”中的红梅

《红楼梦》第49回:“……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为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梅,常见有深红色、白色和淡红色。胭脂一般即指深红色的梅一红梅。它属于落叶小乔木,株高4~10m间,蔷薇科。梅开花较早,是早春著名的观赏植物,花香浓郁。梅花是我国古老特有的花木,“诗经”中就有关于梅的记载。它的自然分布区域较广,原产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各省都有分布,东南各省栽植也很普遍,无论山区、平原均可适生。著名的赏梅胜地很多,为江苏南京的梅花山。梅花有较长的寿命,前些年在湖北发现的一株晋梅,经鉴定已活1650多年,超过了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那株隋梅(1300多年的树龄),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梅花了。我国人民对梅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主要是因为梅花有着刚毅耐寒、傲霜斗雪的性格。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以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等不同文学式样来赞美它,所以把梅花定为“国花”还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曹雪芹以他对梅的深刻理解,极其精湛地把栊翠庵门前的红梅描写的淋漓尽致,从梅的香气、姿态、颜色、数量乃至梅的品格,可谓至极!不仅显现了栊翠庵非同一般的尼庵,更令人沉思的是庵中的妙玉,又非同一般的尼姑。红梅在渲染环境,衬托人物性格上,发人深省。

梅,曾经是“大观园”在南在北的争论植物之一。《红楼梦》古典小说,毕竟不同于诗词和绘画作品,还是要有一个不至太超自然的范围较好,否则真实性也就可疑了。所以大略的考究一下红梅的地点(尽管是意念的)问题,也不算多余。从上面梅的引文中,十分明白的是红梅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十数株的红梅。恰是即指寒香的来源,又指红梅的地点位置——栊翠庵内,妙玉的门外,当然是露天的,且比较集中的,是一眼望去的十数株的一个概数,不是室内,也不是盆(或缸)栽的。

篇8

一、《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特点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每回皆以八字的对句构成,形式整齐划一,同时兼具音韵美,运用叠音、叠韵等手法使之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十九回)。

除其形式特征外,其章回目录还有上下句意群分段处一致的特点。基本句型为“3+2+3”“3+3+2”“3+1+4”“4+2+2”“4+4”,且上下句对仗工整,词性到词义皆相对或相近。“3+2+3”的意群划分句型为《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基本格式,如“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十二回),该句型每句三顿,每顿字数为两个字或三个字,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此外,大量运用借代、谐音、双关、典故等多种修辞手法是《红楼梦》回目的又一特点,如“滴翠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二十七回)。这无疑是章回目录中增色添彩的部分,但对于译者而言却是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将在一N文化中不言而明的东西,在无法加注、也无法进行文外翻译的条件下将其丰富的寓意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受众读后并且能领悟其中的蕴藏之美,这无疑非常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底。

二、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1968年,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率先提出“释意理论”这一概念,1984年,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合作出版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正式确立。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译者应脱离原语外壳,抓住意义实质。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其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原语的意义和思想,实现“得意忘形”。

释意理论从语言层次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分为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其中,篇章层次将注意力集中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交际意义的等同性,只有“意义对等”才是翻译表达追求的效果,也是衡量翻译的标准。释意派区分了“词语对应”和“意义对等”两个概念,“词语对应”只适用于数字、称谓、专有名词等少数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翻译来说是行不通的。释意派同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人的认知参与的交际行为,基于此诞生了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释意理论将“意义”作为翻译行为中的核心对象。释意和翻译都要围绕意义展开,如果不经历这一阶段,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只是语言间的机械代码转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三、释意理论下对《红楼梦》章回目录德译的评价

古典小说的章回目录的主要功能是概括全章的内容或本章的主要事件,使读者在读到回目标题时就能了解本章大意,引起阅读兴趣。此外,回目翻译与小说的正文翻译也不尽相同,回目作为标题,所占篇幅不应过长,也不宜进行加注等文外翻译。

(一)释意理论对《红楼梦》回目德译的适应性

虽然回目的翻译也强调对形式的要求,但当内容与形式发生冲突时,由于回目的篇章概括性特点,《红楼梦》德译本的译者在必要的时候舍弃了形式,为内容作出让步。在施华慈和沃斯勒的合译本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释意理论关照下,这种注重传递其原文“意义”的翻译处理。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19回)

译: Zu traulicher Nachtstunde spricht Hsi-j?n ein ernstes Wort; in stiller Nachmittagszeit entstr?mt Dai-yü ein sü?er Duft

在这一章回中,宝玉偷跑到花袭人家去探望她,凸显袭人善解人意的性格,古时也有用“解语花”来形容聪慧可人的美女一说;而后一句对应宝玉和黛玉在潇湘馆中玩闹,宝玉闻到黛玉袖中有奇香,便闻个不停,尽显宝、黛初恋的柔情蜜意。从该回目的德译来看,施华慈的翻译明显抓住了本回的意义核心,花袭人的劝诫和林黛玉的自生奇香。原文用“花”和“玉”分别代指花袭人和林黛玉,可能是考虑到“解语花”和“软玉生香”的双关之义,而施华慈在译本中直接用音译的方式道出了二人的姓名,直接表明了本章的两位主要角色和她们所实施的行为,并用两个带有形容词且相对应的时间状语zu traulicher Nachtstunde和in stiller Nachmittagszeit表明事件发生的情境,即“情切切良宵”和“意绵绵静日”,在传达回目本来意义的同时,打破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外壳,这对缺乏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德国读者而言,无疑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自然带来更流畅的阅读体验。

例2: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第45回)

译: Zwei Freundinnen wechseln Freundesworte; in einer Regennacht entsteht ein Herbstdicht

本回讲黛玉秋日里犯病,宝钗前去探望,黛玉心生感动,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互诉真心,成为真正的知己,之后两人的相处便情同姐妹。宝钗走后,独自一人的黛玉在秋霖脉脉里不禁黯然伤怀,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金兰”在汉语中指牢固契合的友情。后也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成语“义结金兰”。在施华慈对本回目的翻译处理中,将“金兰”译为朋友,“金兰语”用一个自造的组合词“Freundesworte”,即“朋友间所说的话”来代替,将德语回译回来可以译为“两位挚友互诉衷肠”,这也圆满地传达了原文的核心要义。笔者认为,施华慈对“风雨词”的翻译处理则更为巧妙,此处他没有强行将“风雨词”直译为“Regengedicht”来与前面的风雨夕“Regennacht”作语言形式上的对应,而是考虑小说原文中黛玉的秋思之苦,译作“Herbstgedicht”,即“秋辞”,如此一来,更渲染了秋日寂寥和黛玉内心孤寂的氛围,使本章回目真实的意境呼之欲出,也体现了对原文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尊重。

释意理论中同样强调了翻译过程中人的认知参与的重要性。释意学派认为,意义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对原语语言含义的理解,更需要译者的认知补充(complements congnitifs)。释意学派认为,意义是语言含义和人的认知知识融合的结果。例3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翻译中译者的认知参与的价值。

例3: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27回)

译:Beim Pavillon Tropfendes Grün jagt eine Yang Guee-fee nach schillernden Schmetterlingen; am Grab der Blüten weint eine Dschau Fee-y?n um die welkende Pracht.

本回讲述了《红楼梦》故事中两个经典的场景“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而在回目中分别用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美女杨贵妃和赵飞燕来指代她们,薛宝钗和林黛玉在体态和气质上的差别立刻跃然纸上,《红楼梦》书中常有“钗肥黛瘦”的具体描写。译者在处理此回目的翻译时,分别将“杨妃”和“飞燕”的音译名补全成“Yang Guee-fee”和“Dschau Fee-y?n”,f明译者自己的认知知识库中有与此相应的背景知识,杨贵妃和赵飞燕是中国古典美人的代表,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她们的全名进行音译,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说,显然比只音译“杨妃”和“飞燕”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在《红楼梦》的回目中,出现了很多黛玉和宝钗的别名。译者并不是只用音译法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不同别名所蕴含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此处将“林潇湘”译为“Die Kaiserfrau vom Hsiau-hsiang-Flu?”,是译者考虑到林黛玉的雅号“潇湘妃子”进行认知补充的结果,此处运用了字译加阐释的方法,补足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欠缺,笔者认为这同样是恰当妥帖的翻译。

(二)释意理论下对《红楼梦》部分回目德译的批评

施华慈和沃斯勒在处理《红楼梦》的某些回目翻译时,更偏向异化的翻译,他们尽可能保留了异己的文化因素,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了新的文化体验,满足了对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期待,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学误读及文化冲突的现象,从而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4: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琼卿夭逝黄泉路(第16回)

译:Yüan-tschun wird für ihr Talent in den Ph?nixmusterpalast aufgenommen; Tjin Dschung mu? in der Blüte seiner Jahre den Weg zu den Gelben Quellen antreten

笔者认为,此处施华慈对“黄泉路”的翻译还有待商榷。“黄泉路”在中国的神话和道教典籍中指人死后通往黄泉地府的路,属于中国文化专有项,在德语中并无此意象。所以,施华慈将黄泉路字译成“den Weg zu den Gelben Quellen antreten”,即“踏上通往黄色泉水之路”,这明显只是释意理论所批评的语言含义层面机械的代码转换,并未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语的真正含义,实现“意义对等”。德语读者无此背景知识,其在阅读完该回目的标题后,并不会立刻如中国读者一样,想到秦钟的夭亡,只有在通读完整章内容后才会理解。这就造成回目内容和意义的缺失,降低译本的可读性。

释意理论主要产生和应用于口译领域,在该理论视角下进行《红楼梦》的回目翻译分析时,重点是追求其“得意忘形”,但是在回目形式的美学翻译上有所欠缺。

例5: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34回)

译:Von Gefühlen bewegt, rührt Bau-yü seine Kusine; im Irrtum befangen, r?t Bau-tschai ihrem Bruder.

篇9

2、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薛宝钗、史湘云、李纨、王熙凤、巧姐、妙玉、秦可卿和林黛玉十二人前世为金陵十二钗,来自于太虚幻境;

篇10

第五十回姑娘们联诗制谜时,因天气寒冷,李纨捧过手炉来,探春亲自斟了暖酒,奉与贾母。贾母便饮了一口,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贾母道:“这倒罢了,撕一两点腿子来。”于是李纨要来水洗净了手,亲自撕了递与贾母。这鹌鹑有“动物人参”的美誉。

【制作方法】

炸鹌鹑:活鹌鹑10只,生菜200克,芝麻50克,鸡蛋4个,面粉75克,精盐3克,绍兴黄酒30毫升,胡椒粉15克,香油150克,葱、姜各适量,花椒粉一小碟,番茄沙司一小碟。将鹌鹑宰杀,去毛杂,洗净。用刀剔出鹌鹑脯,去筋,用刀背拍松剞上花刀,用盐、黄酒、胡椒粉、葱、姜腌渍片刻备用。将鸡蛋除去蛋黄,留蛋清放在盆中用蛋抽将其抽起,加入适量面粉搅拌均匀。将鹌鹑脯逐个粘上面粉,然后在抽起的糊中拖饱满,并在一面糊上芝麻,入烧热的香油锅中炸酥透。生菜洗净消毒,平铺在餐盘四周,中间放上炸好的鹌鹑,撒上椒盐、番茄沙司即成。

糟鹌鹑:将鹌鹑去毛,除去内脏,洗净滤干水后放入陶钵中,加入精盐、花椒拌匀,腌渍三天,而后去掉花椒,将鹌鹑挂在通风处晾两天,达七成干即可。将晾干的鹌鹑块盛入水坛内,倒入白酒,放甜酒糟拌匀,密封10天即成(密封时间越长,味道越香)。吃时从坛内取出需用量(每块黏附有甜酒糟),盛入蒸钵内,加入适量猪油,上笼蒸熟即成。

【中医观点】

鹌鹑,为雉科动物鹌鹑的肉,又名宛鹑肉、鹑鸟肉、赤喉鹑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痢,湿痹等证。《食疗本草》言其可“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食经》言其可“主赤白下痢,漏下血暴,风湿痹,养肝肺气,利九窍”。

篇11

灰条菜

【中医观点】

灰条菜,又名狗尿菜、猪菜(台湾)、灰苋菜、粉仔菜、灰灰菜、白藜、灰条草,为藜科藜属植物小叶藜的全草。过年至清明节前采收,晒干或鲜用均可。中医认为,灰条菜性味甘平,入肺经,有清热利湿,止痒透疹,解毒杀虫之功,适用于风热感冒、痢疾、腹泻、龋齿疼痛、外用治皮肤瘙痒、麻疹不透等。

【营养分析】

每百克灰条菜嫩茎叶含蛋白质3.5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克,钙209毫克,磷70毫克,铁0.9毫克,胡萝卜素5.3毫克,维生素B10.13毫克,维生素B20.29毫克,维生素C0.9毫克等。灰条菜全植物含齐墩果酸、L-亮氨酸及β-谷甾醇。花序含阿魏酸及香荚酸,叶含草酸盐。需要注意的是,服(食)用本品及其他同属植物过量后,在强烈阳光下照射,可能引起日光性皮肤炎或瘙痒;如茎端有红心红叶更易引起反应,因此,有过敏史者应避免食用或少量食用。

豇豆

【中医观点】

豇豆,为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夏季餐桌上常用菜蔬及食疗佳品。中医认为,豇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健胃补肾,利尿除湿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脾虚带下,肾虚滑精,湿热尿浊,小便不利等。《本草纲目》言其“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和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频”。《本草从新》言其“散血消肿,清热解毒”。《四川中药志》言其“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夏季暑湿重,人们常感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肢软乏力,而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经,可健脾利湿,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湿困脾胃”的食疗佳品。夏季常食本品,可有效地预防暑湿证。

扁豆

【中医观点】

扁豆,又名蔽豆、藤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秋季豆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其花、种皮亦可入药。扁豆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引进我国约在汉、晋之间,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李时珍《本草纲目》言“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地,入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并言其“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药品化义》言其“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和”。《会约医镜》言其“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滇南本草》言其“治脾胃虚弱,反胃吐令,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本草图经》言其“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扁豆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赤白带下以及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呕吐、腹泻、胸闷等证,为夏季祛暑利湿,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扁豆衣为扁豆的种皮,性味功用与扁豆类似,唯效力逊于扁豆,但毫无壅滞之弊是其特点,用于脾虚泄泻、浮肿等证。扁豆花,为扁豆的花,有化湿解暑之功,主要用于夏季感受暑湿、发热、心烦、胸闷、吐泻等证。

葫芦

【中医观点】

篇12

蒸羊羔

【历史溯源】

据《本草纲目》记载:隋朝的大总管麻叔谋有次患病,隋炀帝令宫廷太医去诊治。太医看过病后,要麻叔谋吃蒸羊羔。结果非常灵验,一个疗程未到,麻叔谋的病就好了。宋朝的黄庭坚、坡等人也喜欢吃蒸羊羔。蒸羊之法在《齐民要术・饮食篇》已有记载,清代《食宪鸿秘》详记制法,均可参考。

【制作方法】

将未见天日的羊胎外衣用刀轻轻划开,放出羊水,将羊胎用清水洗净,用刀剖开羊腹部,取出内脏,择净羊胎上的乳毛,放置盆中用冷活水冲泡2个小时,洗净血水,去掉黏液。炒锅置火上,放入开水,将羊胎浸烫至羊胎皮绷起时,再用冷开水洗净,沥干水分后用盐、白酒、胡椒粉将羊胎里外擦匀备用。水发银耳去蒂,择洗干净备用。用一紫砂锅,放入鸡汤、鲜奶、盐、鸡精、葱、姜、银耳和羊胎,用棉纸封住砂锅口,上笼蒸烂,上席时拣去葱姜即成。

【中医观点】

“牛乳蒸羊羔”成菜味道咸鲜醇厚,色泽乳白,为补益佳品,可大补元气,宜用于老年人大补,故贾母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

贾母为什么不让宝玉等人吃牛乳羊羔呢?因为羊羔系禀受精血结孕之品,尤擅补虚。与宝玉同龄的公子小姐们正血气旺盛,无需大施温补。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中医的“补”是对“虚”而言的。所谓“虚则补之”,也就是说,有“虚”的人才需要补。像贾母这些年过七旬的老年人,即使平时健康无病,但他们的器官组织使用了几十年之后,总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若平时患有慢性病,那更容易出现某些脏器的功能损害,所以中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虚的情况,对他们进行适当调补是在情理之中的。通过进补,可以达到促进代谢、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但宝玉辈们,他们正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之中,生机蓬勃,欣欣向荣。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人为的、随意地加以改变。身体健康的青少年脏器功能和生长发育是正常的,所以根本不必进补。如大施温补,无异于火上浇油,弄得不好还会给青少年带来发育障碍和疾病。

羊羔,即尚未出世的胎羊,古人认为“胎羊肉”有补肾益精之功。羊肉,自古以来就供食用和药用,是食补药物的代表,具补虚损,益气血之力。中医认为,羊肉性味甘、温,入脾、肾经,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适用于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等。《别录》言其“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悸”。《脾胃论》言“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凡味与羊肉同者,皆可以补之。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也”。《日用本草》言其“治腰膝羸弱,壮筋骨,厚肠胃”。《千金・食治》言其“主暖中止痛,利产妇”。

【营养分析】

本品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钙、维生素B1、B2和铁等。据分析,羊肉所含的铁质、钙质均高于猪肉、牛肉,故而对肺部疾病,如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亏虚、体虚畏寒、腹部冷痛、营养不良、阳痿、腰膝酸软等有明显疗效。但羊肉性温,外感时邪或内有积热者忌食。

鹿肉

【制作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