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2: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由于数学是研究数量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感官认识和具象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感知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更愿意进行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分析,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
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很容易形成教师对学习速度相对较快的学生更加青睐,而对学习效率相对较低的学生则没有过多的关注,很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差生更加的不自信。同时,很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解决学生不完全掌握数学知识和定理的问题,但事实上,大量的习题练习反而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由注重教学结果转为注重教学过程为主。关注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对自我教学素质的提升。如笔者在讲解任何数学知识和定理时,都会考虑到班级学生学习程度差异化的问题,遇到重点难点详细讲解,力求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切忌一概而论,而可以多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后,自然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种互助和谐的行为。划分学习程度差异性的标准则是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程度,与一般的以成绩定论所不同的是,这种划分方法更多的是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浓厚度为主要标准。
二、师生角色调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关系。这一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加。因此,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角色调换,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由引导为主,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合作探究。笔者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课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前面,无论是介绍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还是讲解勾股定理的公式和实际运用,都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提问时间,鼓励每一位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质疑、创新,同时通过倒推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勾股定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师生的角色调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从旁引导和辅助。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知欲,在学生在对勾股定理的自我摸索和探究中,也更容易对于勾股定理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了自我涵养。学生在思考和提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互助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获得与众不同的教学经验,对将来的同类教学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效仿作用。因此,角色的调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益事。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罗列一长串的数学题,让学生进行运算,在不熟悉学生熟练度和掌握度的情况下,又进行相关知识和定理的讲解,让学生总是处于一种学习疲惫的状态当中,并且,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很少会讲到与数学知识以外的内容,课堂也因此显得干瘪而又无趣,也容易脱离实际,与生活脱轨,造成数学与现实生活无法合理衔接,学生自然对数学无法产生基本的喜爱之情,“简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苦不堪言,同时,初中数学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单一的讲解数学知识和定理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对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追本溯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力。如许多数学知识和定理都涉及到相关历史背景、人文情怀或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等,笔者都会将相关的知识融入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知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丰富学生的见闻,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辅助作用。在生活中涉及到与相关数学知识和定理有关的内容,笔者也会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形影相随。讲解三角形的稳定原理时,笔者就采用了多种方式丰富了教学课堂。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会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原理呢?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了一段埃及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金字塔有什么特点,他们发现,金字塔的稳定性就在于是三角形为支撑的。然后,笔者阐述相关原理,同时安排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三角稳定事例,并说出它的原理。在分组的合作交流当中,学生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原理,如自行车的三脚架、屋顶、衣撑杆等等。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大大加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除此之外,笔者也为学生扩展了“金字塔原理”,使数学知识与逻辑思维的培养成为了学生多元化学习的另外一种方式。
四、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方式多元化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只有单一的方式,围绕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创新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新鲜感和新奇感的同时,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另类的活力和动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教师和学生两者互动,缺乏辅助教学手段的帮助,因此,课堂显得较为的干瘪、枯燥,学生在单一的教学氛围中,也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尤其是数学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抽象的思考,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也就成为了一件吃力的事情。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则将数学课堂从知识传输转变为知识和思想的交换和传递,不仅仅是教师作为主导者讲授,学生也可以自由提出自我的见解和意见,对数学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探索,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或某几种,只要是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都值得进行尝试。笔者在讲解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方差与标准差》时,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是重点和难点,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组活动、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方差的内涵和运用,学生在声像、视听、文字等多种要素结合的教学课堂中学会了计算方差,以及方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数学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并能够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协同合作,共同进步,为推动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现在,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所学的科目多了,每天又要完成很多的作业,负担在不断地加重,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后又得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他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又有多少个学生喜欢题海战术?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质量,已成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敬佩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上的数学课;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而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及掌声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敢问敢答,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课堂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推进,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教育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学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知识的形象化、直观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可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特别是讲几何时,应加强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用多媒体的声、色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静止内容动感化,枯燥内容生动化,重点内容突出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比如,学到圆与圆的位置时,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红色的大圆和一个与之相离的绿色的小圆,把它们慢慢相对移动过来。在移动过程中,大圆和小圆从开始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1个交点0个交点。通过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共有五种。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便于学生形成有意注意,又有助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果能把生活中富有趣味的数学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我们学到多姿多彩的图形时,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建筑物或包装盒抽象于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学到轴对称图形时,用多媒体根据轴对称原理把一个图形经过多次翻折,便会得到各种漂亮的图案出来,让人赏心悦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美、色彩美,给予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中去,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3.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
在课堂上,教师都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完成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快速完成作业,然后随机抽出几个有代表的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机上展示,全班同学都能清楚的看到被展示的学生的作业情况,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如果是一题多解时,就分组完成,各组派一代表上去分别展示。这样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老师知道班级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又可以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另外,课堂上正常要进行知识的巩固,如果老师在黑板上抄出练习题,就花费时间较多;如果老师在课前就准备较多的习题,在课堂上利用投影机展示出来,那么就节约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就可以训练到更多各种各样不同的题型,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形象化、直观化,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教师应该确实要用好它,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精讲巧练,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重要的还要懂得精讲巧练。这就需要教师要付出较大地努力,除了要求教师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外,还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充分理解、熟悉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数学思维情境。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其中方法之一。教师给学生练就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并且先从低起点,小步子来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这样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情况,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兴趣也高涨,此时再层层深入,学生就感觉不难了。例如,我们讲到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要特别注意公式a2-b2=(a+b)(a-b)中的a、b是表示两个数,a2-b2是表示两个数的平方差,如果不注意就容易搞错成只要有平方的项就符合。所以设计练习时先从低起点开始,a、b表示的这两个数先从单个具体的数字到单个字母,再到单项式和多项式,比如设计第一类型练习是62-42,第二类型练习是m2-n2,第三类型练习是a2m2-b2n2,第四类型练习是4m2-9b2,第五类型练习是(a+5)2-(b-5)2等,循序渐进地安排与设计,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合作、比赛的活动方式来完成,这样学生学得轻松高兴,信心百倍,兴趣浓厚,教师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在合理地安排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巧练,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
四、思考与启示
2011年杭州市中考英语命题以《英语课程标准》和《2011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为依据,以极大力度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对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设情境化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教材内容、教室的场地、学生生活经历、实物等,创设多种多样的、便于学生展开联想的教学情境。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间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况下,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地习得英语,促进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语用能力。
2.增加听说材料的刺激量
“听、说、读、写”四要素中最为基础的是“听”,外界刺激最能引起注意的也就是听。学生学习英语时,让“听”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视听资源,增加对学生听的刺激力。如教学指令、课堂用语、影像材料等。
3.训练英语思维的习惯
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具有挑战性的训练。课堂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主阵地,教师在创设最佳语言环境的同时,只有充分利用好语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说实践机会,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上,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用多种形式的操练和活动为载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语言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4.扩大课堂教学的视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在教师指导下,对指定话题如谈旅游、谈购物等,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同学间用英语进行QQ聊天;或进入网上英语角或英语聊天室,实践语言。又如,教师也可把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英语角等学生实践语言、感知和体验生活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角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五、结束语
2011年杭州市英语中考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回归了语言学习本质,较好地检测了学生的英语素养。这无疑对以题海战术代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脱离语境的语法记忆代替语言感悟过程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对初中英语教学及复习迎考将起到很好的反拨与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Chomsky,N.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Oxford:Blackwel,1980.
[2]国家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学案是教师实施有效指导的关键,没有好的导学案,绝没有一个高效的课堂,所以教师要研透文本,为课堂提供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导学案,勾画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路线图。编写的过程要关注三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将知识点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既然以问题为引领的学案是学生自学合学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有高品质的引领性的问题。为此,对于学案的核心性的问题,可以多角度、多形式提问,多材料体现,在学案中把问题组团呈现,体现专题化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组团探究,组团验证落实。在设计团“问题”时具体注意三个方面:1、问题从哪来,问题怎么排,问题怎样呈现。2、习题从哪来,习题怎么排。3、框架问题怎么来,框架问题怎么排。尽量避免出现“问题游击”,走出问题黑洞,练习的设计也可打破常规的按题型分类的呈现方式,而以问题为核心,填空、选择、简答等多题型一起来呈现某一个知识点。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要体现在对自主学习环节进程的把握上
知识内化需要宁静的思考,学生的深度参与需要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考需要足够的时间。所以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教育专家说,有消化反思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知识需要“落座”,落座之前需要游移,学习需要反思和回味。一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既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也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落住了多少这就启示我们要把落实进行到底。要小步幅、快反馈,强矫正。张老师在他的书中讲到过一个及时反馈的例子,说是把学生分作三组,前八周第一组的每天反馈情况,第二组的每周反馈情况,第三组的不反馈。结果好坏排列是一二三。后八周反过来,第一组的不反馈,第二组照旧,第三组的每天反馈,结果统计是第三组变得最好,第一组的最不好。这个例子给我们很大的警示:在学习,考试、班级管理等方面都要及时作出反馈信息。同样一节课中,我们也要及时的对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思考、做好落实,课堂上要走走停停,这样便于学生抖去糟粕,理顺知识,催发顿悟,有助于培养爱思考、会提炼、有条理的人;能够帮助优秀学生在课上及时复习与提升认识;能够帮助学困生在课上迈过一个个沟沟坎坎,这也是培养优秀生、减少学困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说课堂上不能一味追求大容量而导致学生没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教师要巧妙的“留白”。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要体现在培训学生提高认知能力上
一是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在明确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好学习策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二是指导学生及时吸取教训。之所以这样做可以借用一句话讲: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张素兰老师说:错误是疫苗,是资源;只知对不知错,算是半对,既知对又知错,才是全对。搜寻错误等于搜寻资源。无数的事实证明,教训中的营养不可小觑。因此,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点、易忘点、升华点要及时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可以让每个学生预备一个错题本,积累日常错题。实践证明:在错题中淘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四、教师的有效指导体现在及时点拨上
(1)教师适时巧妙点拨,实现学生的拓展提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是两回事,点拨比讲解更有效。以前,在课堂上,小组合学后我总是不放心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不厌其烦跟学生再次讲解,结果令我很困惑。比如,我讲了几遍去绝对值符号的题目,学生还是不明白?这症结在哪里,我难以确认。后来,是张老师的方法帮我解开了疑惑,这个新方法是:“展示时,谁弱谁先说”这样,在说的时候问题暴露出来,再点拨也就有的放矢了,我从“讲师”转变为“点拨者”,从认识层面上,我学会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我知道了解决问题应该学会优化方法,方法改变一小步,成效变化一大步。从实践层面看,我的及时“点拨”相对于“讲解”,课堂收效更大。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效应进行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数学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际生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好知识背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知识产生背景不仅包括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这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对原有知识继续归纳引导,同时提供新的知识铺垫,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在吸取新教学手法过程中,忽视情境的引导与铺垫。尤其是“预习—交流—展示—训练”模式,从预习案——预习——交流——训练。整个过程多半给学生,但知识背景的阐释、情境的营造、知识过程的严密推导等被一些老师放弃,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导致一些老师用画面的切换代替传统板书的推演。教学成为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互动减少,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其实,传统板书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弃板书就是放弃教师对过程的推演,放弃师生互动过程的时空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敢发挥必要作用。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效度作为保障,表面上的热闹无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单纯的学生组织化学习难以把思维引向深入,隐形的知识形成过程被淡化,不利于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所以,在改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地发挥教师在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科学引领学生思维,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背景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营造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而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展与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来为新知识奠基,创设这样的情境:(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再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提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记不清楚。”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一位同学给出了一幅图(图1)。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学生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能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再次,可以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进行教学的切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计算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某日最高气温为15度,夜晚最低气温下降了20度,请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知识陷阱,引出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素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如“实数的估算”中,书上设计了一个估算活动——公园有多宽,这个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关联系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全部用公园多宽这个情境串联起来,苏建公园的宽度、花坛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首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又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直观、实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也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朗读“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提问: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学生马上提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
3.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提升出来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识。缺乏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或者知识形成过程不到位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是散乱的,是知识的堆积。
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在学生的思维中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激发调动,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主导演练或者学生自主推演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推演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应该尽力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亲自动手的工作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试图找热闹、快节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独立思维的火花早早就会熄灭,很多合作活动会草草收场。所以,教师要有深层思维的意识,要精挑细选一些问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应用性与隐蔽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其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都有疑惑,抓住这个机会让有疑惑的学生代表上台亲手折叠图形,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澄清疑惑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宽容。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有疑惑、有弯路,只有经过了这些以后,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透彻。所以,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错误与纠正中厘清概念与原理。
最后,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寻找教学的起点,即热衷研究学生对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基础,让学生的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情感的激发、主动性的发掘、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断归纳规律,形成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立体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利用实际背景还原现实模型
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与经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手段。在新知识的形成以及构建学习结束以后,如果我们把这些归纳出来的抽象数学知识重新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我们要通过生活背景还原数学模型的目的。
现在,数学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日趋多样化。因为数学的概念、命题本身就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它必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其应用性却往往隐藏在现实情景背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思维牵连与内在联系,发掘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02-01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它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秉承注重思维过程、生活经验、开放建构和整体联系的知识观,倡导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和体验性学习的学习观,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当今社会,初中生大多时间都要在课堂学习知识,因此,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做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呢?这需要孩子、父母、老师共同努力。
1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师自身的心态问题
一是心理盲目自信。教师自身固有的心理暗示,也是一种心理寄托,总认为讲了做了学生就能听懂、记住、会做,自己心理就平衡,否则就放心不下。考前拿到题目,看似熟悉的题目,认为学生一定会做,但考试结果还是一塌糊涂。基本的运算、等式的变形、定义、定理都错漏百生、含混不清。二是备课不充分。有些老师自认为初中的知识对于他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备课与否,对于课堂教学不会有多大影响。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三是为教授目的而急功近利。题目一条一条地讲,课本内容一点一滴地传授,生怕知识结构不完整,还要把知识拓展延伸。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课堂时间不够,还要拖堂上课,生怕遗漏一个环节,但学生课堂上什么也没有记住。另外,还有题海战术、差异教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2学生与家长方面的问题
学生:初中生虽不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贪玩好耍,但是他们并未完全脱离孩子贪玩的天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不强,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强,没有尝到数学对自己的好处,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长: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社会,社会节奏加快,父母肩上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大多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忙于赚钱,往往对孩子的关心也只限于物质方面的给予,精神和心理方面便有所忽略. 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而父母关心的也就是成绩这个结果而已。
2 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如何在40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产生最大的效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关键,追求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课堂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价值,培养兴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知识技能了.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学生才会刻苦努力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去了解学习它。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觉得数学知识像大道理般抽象难懂,初中知识在生活中一般都很难运用得到,因此,觉得初中数学无用,从而也无法对它产生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慢慢从充分备课、把握教学难度、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2.2建立师生关系,提升自我能力
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有着浓郁的兴趣,反之亦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一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正所谓爱屋及乌,老师让学生喜欢,相应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也相应的会被学生所喜欢,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这样一个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让他们养成这样一种“学习――思考――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学数学课堂交流的意义
1.1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将非正式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发现认识差异,调整、理顺、激活思维,使学生之间思维差异互补,达到完善认识结构,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的。因此,数学交流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途径,更重要的是形成数学学习的驱动力。
1.2数学交流有利于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认识的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数学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同时,提供民主、科学、成功等参与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踊跃讨论、争议、发表意见,提出疑问,深刻反思等,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3数学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校的数学学习不仅是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事实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讲,数学交流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了认识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主要组织形式
2.1师生谈话式。
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入,启发学生,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个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
2.2分组讨论式。
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介入小组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课堂交流的组织与实施
3.1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中。
3.2组织4人小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交流验证结论,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组织好4人小组)4人小组讨论,学生前后左右便于交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体验了新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激发了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掌握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平等地参与小组的交流活动,或提出问题,或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给予帮助。
4.课堂交流应遵循的原则
4.1民主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智力与智力因素出现最活跃状态——表现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表现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正如前苏联学者雅各德钦所说:“重要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因此,实施教学交流,必须提供民主、学生、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行教学民主、学生自觉参与交流。贯彻以下原则:第一,教师平等地与每一个学生交往,注意自觉的语言或行为示范作用,以真诚的爱心唤起学生的信心;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但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能够接纳不同意见,特别是当学生的结论超出了教师精心的预设时,更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欢迎学生在某一方面超越老师;第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激励自己的创造思维,发挥学生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相互激励作用;第四,在数学交流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反思、回顾、评议,批评地听取他人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自觉矫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五,留给学生较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4.2自主活动化原则。
教与学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统一体,数学交流强调学生是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于主体。数学主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它特别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创造性地学习,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内在动力也得到有效激发。
4.3趣味化、生活化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数学学习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在生动情景中展开的,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标准等。但我们坚信,只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交流的组织形式也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和存在各自的薄弱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各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另外,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层次要有区别,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例如,把作业分为A(基础题)、B(中档题)、C(提高题)三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主动地、有效地学习。
二、抓好“三基”教学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它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定义:完整叙述,突出关键词句,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对易混概念加以分析剖析,弄清联系和区别;(2)学习公式:做到一推(即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二熟(熟练公式的语言叙述,熟练掌握公式的字母表达)三用(正用,逆用和变用);(3)学习定理:要分析证明思路,明确条件和结论,总结定理的基本应用;(4)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数学转化思想,数学应用思想……配方法、换元法、消元、降次、待定系数法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思维
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以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1.新课引入的优化。在引入新课时,精心设疑,创设悬念,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渐入佳境。
2.知识教学的优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成功的关键。初中数学课堂的启发式教学有引趣启发、激疑启发、演示启发、设陷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分解启发、引申启发、转化启发、归纳启发等,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都应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1.养成教育。通过渗透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实际应用,加强数学学科社会功能教育,端正学习目的;增强课堂教学艺术,着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教学评价手段对学习的作用,适当鼓励、表扬,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根据数学学科严谨性特点,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
2.爱国思想教育。在数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恰当介绍中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巨大的科学贡献,逐步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再三调整,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作为一门重要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然而,学生对数学课程仍然不感兴趣,除对口升学的班级外,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只开设一年,而且周课时只有4节、3节或2节,甚至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数学课程。学生的基础现状,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时数的局限织在一起,使数学课程从教材编写和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显得矛盾重重。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基础太差。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使得基础稍好的学生都涌向普通高中,导致大量“差生”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约30-40%的学生基本计算都不会,如把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基本公式不记得,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更谈不上什么数学逻辑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码能力。
(2)教材有问题。尽管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但是整个课程内容及知识目标基本上还是与普高相当,职教特色不是很强。
(3)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为中等职业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太差,再怎么努力都是徒然,把数学教学当作一种任务来应付,仍然简单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本来在初中对数学学习就没有兴趣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以后对数学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改革设想
(一)关于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①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②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认为这个定位与我国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基本相适应,只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达到这个基础,编写教材时应及时地补上;至于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我们认为只要上数学课就有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会合理地把握一个“度”,不能要求过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这些学生还得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养成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和心理准备。
(二)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一定要与学情实际相结合,这是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很切合实际,只是关于某个内容放在哪个模块存在争议,相对学生基础和教学时数,新大纲基础模块内容太多。
基础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社会人”服务,体现普通公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编写基础模块时应该强调生活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必须纳入课程中来,如购买彩票已经进入大众生活,因此“概率”初步应该纳人基础模块中来,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关于数学教师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比普通中学数学教师更加强烈的课程开发愿望、意识和思想。无论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教师都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必须针对自己所教的对象和专业,按照职教的培养理念,开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造者。其次,由于中等职业数学教材分成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由专职数学教师教授,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章节顺序,以适应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职业模块最好由相关专业教师教授,因为专业教师熟悉专业课程,易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所举事例更加专业化,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这部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改革必须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及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进而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喜爱,逐步扭转难学、怕学、厌学的现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原有基 (下转76页)
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现在很多人都明显感觉到,职业界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动物科学专业这一块,学生在较早的学习阶段所学的很大一部分专门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信息更新量太快,因此,学校有必要与当地生产部门保持相互合作的关系。
实践证明,再小的畜牧业企业,一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宠儿,而再大的畜牧业企业,一旦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就有可能被市场抛弃。所以,这些企业更有理由与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以企业资金为前提,以研究机构和学校创新成果为基础,加快当地该企业的发展,该企业增加研发的投入的同时,还可提升科技效益。
动物科学专业主要是围绕进行动物营养与饲养这方面进行学习,为满足人们现代对高档肉类的需求,它的基本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动物遗传变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繁殖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优量的动物产品。学习的基本上是一些理论知识,实验也只是一些简单基础的实验教程,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不强,更别说创新的能力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去向主要是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和设计、推广和开发,经营和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在这一方面,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比一般的人更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动手能力强。学生长期呆在学校,没有走进相关企业,对这些企业都是一知半解,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在学校时没有得过锻炼,算是生手,很多事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走产学研结合模式,让学生们走进加工企业与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参与日常的工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也为日后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为研究机构注入新的血液,为企业提供创新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把知识性教育转向素质性教育,把提高知识水平变为发展人的能力水平。我们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四大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这四大要素成为全程的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型课堂教学,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导、诱导和疏导,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深化巩固,并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克服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以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背什么、练什么的弊端,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的同时,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各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加快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目标教学,并围绕目标教学,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提高创造性智能。同时,应该根据学校具有的设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手段,加强形象直观教学,鼓励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目标教学的要求。我们数学教研组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在数学教学方法中体现“活”字,教师教“活”,学生学“活”,课内外有效结合变“活”,进行了探究教学、启发教学、发现教学、目标教学、自我辅导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探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积极倡导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中把学生时时处处都看成是被传授、被解惑的对象的陈旧教法,过去本来是有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知识就是力量”变成了“知识就是负担”。现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讨论探究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课堂中,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讨论问题,讲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究求知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传授。
四、着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90-02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与惊愕,并能促使集中注意力和开展探索的行为。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就有助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植入情景模式
教师应从课题目标出发,根据学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掌握新知识搭建一个理想的阶梯。问题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组织学生预习后提出。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提得恰当、自然、有趣或有启发性,要有梯度和连续性。其目的是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发展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讨、研究和创造的积极性,
开启他们的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
二、课堂中植入情景模式具体实施
1、幽默和谐是情景模式有效植入的前提
如有的教师通过一道摆图形的习题,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究得到了一个规律5n+2,教师据此引入:“我们把5n+2这样的式子叫做代数式,谁还能举几个代数式的例子?”
生:“3+x”师:“很好。”
生:“8x-3?”师:“对。”
正巧有学生说出“x+2=5”这个带等号的式子,教师没有马上评判,而是故意问学生:“这是代数式吗?”学生们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那你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专门指着一个说不是的学生问。
生:“它中间有等号,应该叫等式。”师:“他说的对吗?”……整节课上,教师的语言幽默,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己突破,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好像原来代数式的这些知识就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了,教师只是帮着他们挖掘出来。
2、开门见山,突出主体,立即切入正题
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浙江版《数学》八年级(上)“确定位置”一节时,教师提出: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如:确定学校、家庭的位置,确定地图上城市的位置,在棋盘上确定棋子的位置,在海战中确定舰艇的位置……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并掌握确定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又再如,在学习浙江版《数学》八年级(上)“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节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好,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家铺有地板砖吗?
生齐:铺有地板砖。
师:那你家铺的地板砖是什么图形呢?
生甲:正方形。
生乙:正六边形。
师:很好,我们经常能见到各种建筑物的地板,观察地板,就能发现地板常用各种正多边形地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出示投影、展示各种地板图片) 。
师:这些地板漂亮吗? 生齐:非常漂亮。
师:很好,这种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也说明了学习这堂课的背景。
3、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浙江版《数学》九年级(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节时,可设计这样教学情境:师: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同学们各自进行思考、动手画图)
师:怎样才能判断你的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猜想是不够的,必须有根据地进行推理。(这时候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特别强烈,经过几分钟的讨论,相互交流;部分学生找到了的答案,并大胆地尝试证明过程,从而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的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4、故事激趣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或做小游戏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浙江版《数学》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教师告诉大家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多少粒米? 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质疑,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
5、让学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下面的情境植入就非常有效:
师:同学们都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你知道怎么得到的吗?(每四个同学围成一桌进行探索、讨论,并不断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多个方面去思考、探究,最后让学生展示和解释自己的成果。)可得如下形式:
(1)对角线分割 连接点在内部 连接点在边上连接点在外部 四边形内角和
(2)引导学生利用类比,再让学生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很快地就得到)
五边形内角和
(3)六边形内角和
启发学生由边数较少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归纳、猜想,从而得n边形内角和:180×(n-2) 180n-360° 180× (n-1) 180° 180× (n-1)-180°在学生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n-2)*180°。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多种方法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思维情境。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1)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2)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学完“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设计习题:如图,∠C =∠D = 90°。请再加一个条件,使ABC≌BAC
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较深。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教师在小结时,引导学生概括本堂课所学内容、重点、关键时,最好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为学生创设出思维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模式有效植入的策略及其载体已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学习的情境,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学习情境。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模式有效植入是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注意了问题情景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造成一种气氛和环境,这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且情景交融,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满足,这同样也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唐瑞芬.数学教育国际透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4.
[2] 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0-25.
[3] 黄佑生.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湖南教育,2011.(1).
[4] 韩双莹.浅谈“参与式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J].当代素质教育,2011.(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教学即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师生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等方面做了粗浅探究。
一、实施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想的价值和可修正性,得出假设的激活效应;增强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重心要下放。要把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难上来。对学生资源要及时回收,教师再加以有效整合,形成众多的“生成性资源”,整合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并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一)转换师生的课堂角色。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二)重视师生平等,进行有效互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互动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自身众多优势因素的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在师生平等的课堂上,学生才能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与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才能和教师一起和谐、融洽地交流、沟通,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此外,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语气要多用商谈的语气,在商谈中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用“请你试一试”、“相信你能说好”之类的话鼓励学生,使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所以说,师生和谐平等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三)创设问题情境,适时互动。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说问题情境创设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情感性、适宜性、探究性、简约性、发展性。完美的问题情境加上适时的师生互动,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交流、合作。
(四)创设条件让师生间相互评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交而不往”,相互之间有“交”而无“往”等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互动主体之间缺乏彼此评判。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判,而缺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判;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诉”,而无彼此互动式的分析与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的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互动中达成相互理解,离不开彼此评判。彼此间的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理解,达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