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3: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情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些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在规划上,严格实行“四统一”、“两结合”,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配套、统一生产品种;实行作物生产外销与内需相结合,产品批发与零售相结合,走“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凡设施农业达到建设标准的村(组),每栋奖励农户5000元,水电路配套全部由县乡负责解决,有利地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2.树立样板,典型带动。大力实施“三地”、“四棚”建设,即做到县有示范基地、乡有示范点片、村有示范户棚。示范基地把大棚建设、滴灌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技术人员的培训、病虫害的防治、茬口的安排等各项措施组装配套。示范点片把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以及良种良法在点片上配套。充分发挥干部的指挥棚、党员的带动棚、科技人员和科技户的示范棚的“三个示范”作用,切实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在一些农民接受程度暂时不高的乡村,通过1~2个示范户的大棚种植和示范,引领带动周围群众,使设施农业的种植技术逐步由点向面上扩展。
3.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该县通过“行政+技术”,即“政技”结合的方式,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建设。一是制定大棚建设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印发不同品种蔬菜的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合理安排果菜种植结构。三是统一育苗和技术服务,提高育苗质量和生产水平。四是落实技术人员承包指导大棚生产责任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五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良种、技术及产后销售服务。
三、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1.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实现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逐步向多样化、高效益转变。
2.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设施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加工、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了全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据调查,2009年全县有3000多劳动力从事温棚蔬菜生产,有近500名农民参与蔬菜的贩运和销售。
3.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设施农业变一季生产为多季生产,一季增收为多季创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随着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民的增收渠道也随之扩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据测算,当地日光温室亩均纯收益平均达到1.5万—2万元;大中拱棚亩均纯收入平均达到6000—8000元以上。每亩年均纯收入是种植玉米的6倍。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使群众看到了科技生产力的实效,已成为晋西北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突破口。
四、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设施农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一是农民自身技术水平普遍低;二是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服务不到位;三是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突出表现为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2.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1)农户资金积累少,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多年来,农民自我积累微乎其微,大多数农民维持日常生产仍显得捉襟见肘,对设施农业无力投入,而政府投入又少,难以把蛋糕做大。2008年,偏关县投入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2009年,投入增加到1000万元,这对于保吃饭的偏关县财政来说,为扶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而对于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资金需求明显不足。同时,政府在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中,只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金投入,对其衍生的原材料供给、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没有扶持或者甚少扶持,导致投向上对产业链其它环节的盲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规模、建棚质量和生产效益。
(2)金融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晋西北处于边远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发展相对滞后,使得该区域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风险较高,况且设施农业是一次性投入高,多年受益的项目,与一般支农贷款期限相违背,造成设施农业贷款困难。以偏关县为例,截至2009年9月末,该县设施农业贷款余额仅为470万元。近年来,人民银行虽然提供了多种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规模和服务功能还十分有限,信贷投入总量无法满足设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3)其他融资方式较少。晋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由于受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等上市条件的限制,涉农企业很难通过股市融资来获取企业发展资金。同时,受本地投资环境的影响,招商引资的力度严重不足,民间投资发展也较为缓慢。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制约了该区域设施农业的发展。
五、相关建议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一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濮阳县设施农业面积0.362万hm²,其中日光温室0.6万座、0.067万hm²;塑料大棚1.1万座、0.08万hm²;小拱棚0.215万hm²。濮阳县设施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区六园”示范带动的发展格局。“一区”即:以子岸、五星、胡状、柳屯等7个乡镇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重点区域。“六园”是:以子岸乡西掘地村为中心的丝瓜示范园;以柳屯镇陈村和七娘寨为中心的芹菜、茄子示范园;以城关镇近郊为中心的大棚叶菜示范园。二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初步估算,设施农业年产值3万元/667m²左右,是普通种植业的10倍以上,五星乡安寨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村发展温室大棚近百座。三是培育了品牌。引导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定、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品牌。目前,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个,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7个,注册“濮绿”“天希健”“翠绿”等商标3个,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设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目前仅子岸乡西掘地、五星乡安寨设施农业园区就解决就业200人。五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在种植业方面是先后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氮后移技术、立体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发展循环节能型农业,推广了秸秆氨化技术、沼气清洁管理等先进技术,受到了全县农民的欢迎。
(三)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
按照“产业规模化、技术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理念,濮阳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种农业发展模式。1.企业承包模式。由企业出资租赁承包农民土地,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2.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良种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统一标准分散组织生产,以实现生产标准化。3.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由合作社组织社员按照统一技术规程开展生产,合作社全程搞好服务。目前已有绿源合作社等7家按规程开展生产,合作社全程搞好服务。目前已有绿源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参与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333.33万hm²,其中百亩生产基地7个,千亩生产基地2个,带动发展农户3600户。4.蔬菜传统种植专业村改造模式。按照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的生产设施、种植模式、管理规程、生产技术等进行改造升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由于受部分农民自身意识、家庭状况等原因的制约,特别是缺少劳力户和劳保户仍想从事最简单的种收劳动,一些外出打工户担心土地流出后承包经营权改变,不愿把土地流转出用于发展高效农业。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二)传统种植因素问题
高效农业不同于常规的传统种植,需要基础性投入较大,尤其是起步投入较大,生产过程都是细活,技术要求高,客观上存在着市场风险。因此,一些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传统农业思想,担心投本大,难以及时收回,担心技术难以掌握,生产效益低,怕吃苦,不愿意创新,不愿意承担所谓的“风险”,仍在传统种植中徘徊,因而造成不平衡性加大。
(三)资金问题
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濮阳县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效农业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濮阳县又是省级贫困县,农民经济收入低,仅靠农民出资,农民不愿参与,只有上级财政投资,农民出力,才能完成高效农业的前期建设,且保证工程质量。政府如果出资为农民搭建好舞台,农民就会积极劳作、全力经营。沼气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投资建好沼气池后,农民倍加珍惜,积极学习沼气使用技术,精心管理沼气池,才使得全县沼气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建议上级财政对高效农业的前期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关键环节上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四)市场化程度低
农户蔬菜的销售主要因为种植户缺乏劳动力,还是靠菜贩子上门收购,价格也是由菜贩子来定,农民相对比较被动。虽有销售渠道,但农产品在销售、加工环节的利润严重受损。市场销售环节的缺位,使高效农业的效益大打折扣。高效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
各职能部门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成规模园区、专业村倾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成立技术专家组,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开展融资渠道,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品品质
1.组织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走出去,考察、筛选新的品种,力争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精细品种、特色品种上有所突破;建立一批设施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依靠良种的引进提升品质,提高全县蔬菜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引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品质,通过农产品品质的提高,打响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3.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工作。
(三)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只有不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才能解决农民发展种植的后顾之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企业扶持,技术部门给予指导,尽早尽快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格局。
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平安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业基础格局。
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胜利举办秋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农家乐示范点”生态建设示范点”环境优美乡”等称号。
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规范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别和不足,主要表示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激进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单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乡村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以及大等4个功能开发,根据各个的产业特色,东着力打造“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社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社区两委制定了发展目标及规划,紧跟党委、政府发展高端特色农业的思路,多次召开社区议事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民大会,宣讲发展现代农业和成片连片经营的方针政策,高度统一认识,正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招商工作中,社区两委紧密团结、分工负责、强力突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几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粮食、大蒜、有机蔬菜、花生、特种动物养殖、生猪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社区建立了益键大蒜专业合作社,腾飞粮食专业合作社,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泰兴花生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现规模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化农业,建成占地贰佰余亩的天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社区两委,深入扎实地做好相关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社区两委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政之所兴在民心”的工作思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始终牢记群众满意为标准,心中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户种植科学化程度显著提升,近期对内蒙古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等四盟市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设施农业金融支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加有效提升金融支持效果给出意见建议。
一、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取得较好效果
1.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经营得到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在不断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壮大、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自身业务经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经营指标均有了跨越性的突破。设施农业的全速发展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11月末,仅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地方法人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511.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10.7亿元。在县域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存贷款总量占县域比仍维持在30%以上。2.富民产业拉近鱼水关系,实现了政、农、银三赢。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农民与地方政府、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拉近了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间的距离,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纷纷向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靠拢,有效巩固了顾客群体。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强劲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其他产业,农用机械、农机具、化肥、种子、农药、育苗工厂、商贸流通、运输等多种配套服务产业链迅速崛起,各设施农业产地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3.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设施农业改变一定空间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反季节生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防治土壤退化和潜在土地沙漠化;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有效性,一定程度缓解了内蒙古地区干旱缺水的矛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1.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造成资金筹集难。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与其他农牧业产业比较,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后与设施农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不断扩大形成矛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设施农业提供信贷支持的贷款额度小、贷款手续繁琐,难以满足设施农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同时,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交通、水利、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之建设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需要尤其是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支持。2.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工作总体规划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欠缺,棚室建设过于零散,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运输、水电成本相对提高,同时不便于技术指导和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尤其缺少保鲜、包装和营销类企业。市场建设滞后,销售渠道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总体效益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在产业经营中得利微弱。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销售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整体生产能力不高。3.设施农业种植户把握市场规律能力相对较弱,抵御产品价格风险能力不足。设施农业从棚体基建到作物产出一个闭合链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后期农产品价格与产值是设施农业种植户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受农户传统种养意识、农业科技知识欠缺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年年种植年年亏损的恶性循环怪圈和获益呈现年好年坏,逐年更替的变化特点。鉴于前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承担较大种植风险和价格风险,种植户仍坚持以期实现成本回收。4.农户农业科技知识欠缺。设施农业是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集资金、技术、劳动力于一体的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种植方法,已经不适合这个产业的需要,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掌握较少,习惯于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等客上门、地头销售的经营方式。虽然几经培训,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没有熟练掌握温室栽培的基本技术规程,不具备实用技术的操作能力,病虫害防治水平低,遇到恶劣气候,管理经验欠缺,导致受灾严重。管理粗放,制约了棚室效益的提高,对设施农业规模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主要措施
(一)以高效利用禽畜粪便资源为纽带的沼气工程能源生态模式
1. 以“猪沼果” 山地果园生态模式和“猪沼菜”为主的庭院生态模式
沂源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山地果园“猪沼果”和庭院“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猪沼菜”生态模式生态模式。在山地果园重点推广了“猪沼果”生态模式,创建了“猪沼果”生态能源示范区,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一座风力扬水机。以户为单元,以山地果园和庭院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圈及厕所,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现已建成“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
在农户庭院重点建设“猪沼菜”生态模式,猪沼菜”1200多个。其中还有“一池三改”生态模式,建成示范户 2800多户。全县已建成沼气池8500个,发展“千池乡”7个,建成“百池村”70个,生态示范村56个,实现了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2. 猪-沼-电生态模式
**大有良种猪繁育有限公司运行猪厂粪污处理,日处理养殖场粪便约20t、废水80m3/d。日产沼气1000m3的usr(1000m3)反应器1座,年发电量49.5万kwh。生产期内年均销售收入57.09万元,年均总成本17.77万元,利润39.32万元。
3. 畜-沼-粮生态模式
高青县唐坊镇农户以粮食和秸秆喂猪、牛和鸡,而猪、牛和鸡粪进入沼气池发酵后变成肥料用来种粮,而产生的沼气用于取暖、照明,沼渣可作饲料添加剂,沼液又可喷施农田作物,防病虫,形成多元化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畜—沼—粮”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民家庭生活方式,通过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达到了农民增收、净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唐坊镇已有36个村普及了这一模式。
(二)以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大棚瓜菜增产幅度20-3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1500-2500元。目前临淄区有80%的蔬菜大棚推广应用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该区政府XX年秸秆反应堆技术每亩大棚补助900元,XX年提高到每亩大棚补助1000元。
2. 秸秆养藕 周村萌山湖荷花生态园,利用作物秸秆和发酵菌产生二氧化碳作为气肥,为藕提供营养并增加其产量,亩增效益30-50%,该区已推广1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XX亩。
3. 淄川区胶王路沿线有关乡镇玉米秸秆还田、青贮或固化等技术。
三、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 种植业产量较高与效益较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种植业生产效益较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浪费现象较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 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覆盖面小。根据立地条件及经济负担能力,目前沼气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高青县是山区县,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一池三改”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项目资金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和农业节能工作的更好开展,沼气用户仅占可发展规模的1/4,许多积极性高的村和户因受经济能力所限无法铺工建设,建设户用沼气并配套太阳能的户更是寥寥无几。
3. 产业化经营滞后,后续服务跟不上。目前,沼气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农村沼气正处在兴起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而且农村能源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发展。
4. 种植业分散与规模化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经营模式与日趋规模化的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农作物秸秆为例,一家一户的作物秸秆集中起来,为规模化养殖提供饲草饲料困难较大,原因如下:一是秸秆密度较轻,储运难度大。二是秸秆价格较低,不能引发农民的销售积极性。三是秸秆收获时,也是三秋大忙时,农民无暇销售作物秸秆。四是秸秆收获季节性强,受贮存条件的限制,规模化养殖场不能贮存足够的秸秆。五是养殖废弃物未能充分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效益,造成了污染环境。
四、建议
1. 抓政策推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导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要立足于大农业范畴,种、养、加相结合,统筹规划。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和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2. 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典型,建立集“种、养、加为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区,创品牌,为群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引好路,踩好点,助推农村经济上档次,上台阶。沼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是建设循环农业、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3.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抓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标准及高起点建设,抓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各级政府应加强循环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让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集中培训主要是组织各乡镇技术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总结交流经验,分散培训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边施工、边讲解、手把手的传教。通过选派村技术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建设质量的督促与检查来保证使用安全和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4. 加强农村能源用产品的科研及市场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投入力度,构建促进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
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
嘉峪关节水农业总面积为6.45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为5.524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2348万亩,设施农业占土地总面积的4.2%;喷、滴灌面积为1.2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为21.8%;覆盖地膜面积为4.08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为74%。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西红柿、蔬菜、洋葱等,三个村多年平均引水量约为1000万立方米左右,为典型的城郊型农业。2012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5.5243万亩,灌溉工作简单、高效、节水、节地、省时、省工,已经被农民群众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共压缩小麦玉米带田、洋葱等高耗水作物共1.6万亩,种植蔬菜、番茄、制种玉米等低耗水作物共0.824万亩。
二、金融支持节水农业的措施
一是加强“窗口指导”,增强金融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近年来,人民银行始终把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切入点,在每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指导意见》中和年初金融工作会议上,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的支持作为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及节水农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措施。在全市各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议上,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信贷支农的政策,通报全市金融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的发展情况,要求金融机构以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为重点,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业发展进程,加大对农业及节水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了保证金融部门在支持我市农业及节水农业发展上资金需求,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用足用好用活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对各商业银行因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造成流动性紧张的给予头寸再贷款支持,对农村信用社因支持农业及节水农业造成农户信贷资金紧张的,结合实际积极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创新工作思路,根据农业及节水农业信贷需求给以优惠贷款利率。
三是积极构筑银企交流平台,有效支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交流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积极为金融机构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嘉峪关市宏丰公司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有效缓解了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对辖区农业产业化及节水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加大信贷投入突出支持重点。近年来,嘉峪关金融机构针对嘉峪关市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方式粗放的实际,把节水灌溉与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整体作用,以发展节水农业、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有力地支持了发展节水农业。在信贷支持上,一是支持了嘉峪关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酒钢宏丰公司发放节水灌溉项目贷款。从2004年开始,辖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发展银行重点扶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酒钢宏丰公司综合农业开发项目,目前已发放贷款余额8.68亿元,已建成年产5万吨葡萄酒生产规模,在戈壁荒漠开发建成5万亩葡萄园生产基地,并全部采用以色列节水滴灌技术,在节水项目上,重点支持了酒钢宏丰公司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项目,在贷款上采取5%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二是近年来嘉峪关市金融机构累计投向节水型项目信贷资金1.1亿元。支持政府部门压缩玉米、小麦等耗水量大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耗水较少的蔬菜和饲草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标准节水技术;三是信用社贷款1200万元支持全市三乡农民搭建2363座2363亩蔬菜大棚温室,安装了膜下滴灌设备。贷款120万元支持特色林果业走可节水发展之路,利用膜下滴灌方式种植优质葡萄、李广杏、李光桃等水果,即节约了水资源,又涵养了水分;四是支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酒钢宏丰公司种植优质牧草1160亩,亩均用水量比种植其他作物下降30%。
三、取得的成效
(一)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节水农业基础设施
支持衬砌干渠24.24公里,支渠60.86,斗渠126.45公里,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地表水和5处水源地以及湿地水源地泉水量合理利用,现已修建大草滩水库、双泉水库、迎宾湖、安远沟水库、拱北梁水库、九眼泉湖等11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7153万立方米。完成田间配套面积5.5243万亩,占农业种植总面积的85.6%;新建高效节水面积0.9277万亩,占农业种植总面积的14.4%。
(二)增加水源供水和工程调蓄水能力,为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条件
通过进行双泉水源工程三期截引扩建,增大了泉水的溢出量,使泉水溢出量由0.5M3/s增大到0.925M3/s,溢出总量达到每年2917万M3,为双泉开发区产业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水源。围绕酒钢非钢产业基地建设和提高工程供水能力而建设的11座小型水库,每年可增加调蓄水能力7180万立方米,在充分利用水源、减少资源浪费的基础上,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水资源条件,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矛盾
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共节约用水500万立方。农业用水在全社会用水中的占40.3%,较2011年下降2.8%。
(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
小麦玉米带田已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番茄、制种玉米等节水作物,农民淘汰了高耗水作物,同时,引用了“膜下滴灌”等新节水方式,减少了投入,提高了效益。
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全县辖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64万人,总面积2 933平方公里,山区和丘陵面积占96.6%,常用耕地40万亩。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河南省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个深山县和7个库区重淹没县之一。
贫困山区的显著特征是地域偏僻,耕地资源奇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突出。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南召县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国家提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战略方针,为贫困地区搭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强劲持续发展的不可缺的要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农户则是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托力量。然而,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农户的“经营理念”还是“庄稼活不用学,别人咋干咱咋干”。
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县、乡财政困难,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多数农民还不富裕,制约着水利、科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些公共服务的开展。过去建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病虫害测报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设施都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服务。
2.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生产经营粗放,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对各乡镇中的2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竟然达到40%以上。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多为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大部分耕作等生产作业靠人力,种子多乱杂,施肥不讲方法。
3.农业生产化程度低。实际上是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出来的产品只能在农贸市场和地摊上销售,由于生产是盲目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好价钱,甚至能不能卖出去,都只能碰运气。
4.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薄弱,农产品质量下降。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农、林、蚕、牧、水等推广站合并为农业中心,合并以后,人员少、懂业务技术的更少,工作经费短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农药、激素、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许多农产品质量下降、口味差、营养下降,甚至有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5.农业生产效益低。尽管近年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1.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深入到村组,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__年以来,__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__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__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__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__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__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__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__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__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
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沙坡头区始终围绕“建基地、培龙头、兴科技、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粮食、苹果、硒砂瓜、设施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2013年,沙坡头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 780hm2,硒砂瓜种植面积达33 347hm2,经果林种植规模达到10 000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60hm2,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321.64万只、30.05万头、3.9万头、33.98万只和1.16万头。
2 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充分发挥沙坡头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硒砂瓜、设施蔬菜、苹果和养殖业为主的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引黄灌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南山台扬黄区经果林产业带、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四带一区”农业产业格局。今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粮食创高产计划,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区4个、千亩展示区9个、百亩核心攻关点12个,落实总面积5193hm2。
2.1.1 设施蔬菜产业
沙坡头区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小拱棚蔬菜和供港外销蔬菜为主,涉及9镇、62个行政村和2.4万户农户,建设形成以镇罗、柔远、东园、腾格里沙漠为重点的7460hm2的设施蔬菜产业带,种植日光温室蔬菜5467hm2、小拱棚瓜菜960hm2、大拱棚207hm2、供港蔬菜827hm2。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和稳定设施农业面积,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建设提质增效示范点10个,累计改造旧棚8135座,建设阳畦地拱棚1071座,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的95%以上外销。
2.1.2 硒砂瓜产业
今年,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33 347hm2,其中落实增施有机肥14 967hm2,条覆膜种植20 400hm2。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产销售企业信息平台等经济调控和行政干预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三统一”控水、“四推行”控肥和一瓜一标、一年一印等品质品牌保护措施,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14 467hm2,核心区平均单产1238kg,667平均产值较非核心区增加117元左右,实现了产销两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1.3 清真牛羊肉产业
以夏华、正通公司和佳昊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以生态移民区为重点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培育专业合作社6家,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3个、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场(小区)2个,种植优质饲草68 000hm2,扶持发展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
2.1.4 奶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沙坡头区的奶牛养殖总量有了大幅增长,基本构筑起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初级形态。截至目前,已建养殖园区(场)12个、机械化挤奶台15个,新扶持建成沐沙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存栏奶牛2300头。当地已与黄河乳业、夏进乳业、伊利乳业和娃哈哈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牛奶收购价在4.2元/kg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市场潜力较大。
2.2 畅通营销体系,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过多层次、大范围地召开产销对接洽谈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抱团闯市场,着力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了服务本区市场、抢占外省市场、覆盖全国市场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格局,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坚持以打造品牌、扩大销售、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宣传保护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名牌、创名企、创名家的“三创”活动,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自治区名牌产品9个,通过品牌创建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达到了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3 壮大经营主体,产业链条延向深领域
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在解决农产品难卖、连接市场、活跃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沙坡头区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更深领域延伸。经营主体涉及蔬菜瓜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机械服务等多个领域,服务方式也已延伸到技术信息、物资配送、加工、销售、保鲜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领域,现代化产业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822个,其中龙头企业有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4个、专业大户3327户、家庭农场298个。
2.4 完善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再提高
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始终将民生水利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33hm2、新增耕地5040hm2,节水灌溉面积达12 133hm2。今年,在常乐、镇罗、柔远等镇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780hm2,通过土地流转和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单种玉米较常规种植节水率、节肥率分别达到58.40%和26.00%,为实现水权转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范围达到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进行调研,以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以及牛羊肉排酸、种猪生态养殖繁育等特色种养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新技术42项、推广新品种68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同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步伐,加大对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的针对性培训,建立“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富”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各类示范点,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向效益型方向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薄弱
硒砂瓜及设施大棚连年种植,轮作倒茬不够,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长环境逐步恶化,致使病虫害频发和产品品质下降,经济效益较低。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部分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大,不愿土地流转,因而农业规模化效益体现不足。
3.2 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沙坡头区鸡产业禽流感疫情频发,造成产业整体萎缩。生态移民区群众经济实力差,基础母牛饲养成本高,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肉牛补栏进度缓慢。
3.3 农业投入不足
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上,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滞后,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活动的开展。此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农户融资困难。
3.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从事产业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技术推广和效益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
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掌握核心技术较少、市场开拓力不强,部分种养户仍然沿袭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低,生产经营农户和个别企业小而散、小而乱,相互封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们将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扩规提质、科技兴农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为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进程。
4.1 以创新观念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三带三区一地”的目标,在壮大特色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上找路子,进一步优化引黄灌区优质粮食和设施农业产业带,壮大扬黄灌区经果林产业带,提质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培育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
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发、农资、小农水等国家和自治区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力实施13 333hm2高效节水现代农业项目,改善农业生产综合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已注册的农业品牌,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区20 000hm2,追施沼渣沼液核心保护区1333hm2。同时,对通过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品,要逐渐完善产品标准化生产档案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
4.4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