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31 09:23: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行业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

篇1

一、引言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规定。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结构的逐步调整,分业经营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局限于狭小的范围,无法更好地实现范围经济,盈利水平进一步下降。具体表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要求商业银行实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而我国的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缺乏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国际竞争力不足。第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格局逐步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使商业银行从其传统的盈利业务,即贷款业务中获取收益的机会逐步减少,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等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我国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限制,无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无力推动企业改革进程,获利受到阻碍。最后,分业经营也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从市场需要出发开展金融的广泛创新,竞争力及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总之,在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时期,分业经营使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无法取得收益的增加。

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固守分业经营无法体现经济效率,只有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经营多种金融业务、涉及多种金融市场的“全能银行”,才能有效地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模式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综合银行制,以德

国、瑞士等国为代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业务部门;第二种是金融集团制,以英国、日本及美国为代表,在金融集团下设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分别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

混业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收入,增加非利差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即商业银行提供的投资业务、金融工具和利用自身资源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等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而分业经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发展缓慢、收益少,而且所能提供的金融工具的品种单一且功能不完善。

混业经营不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降低经营成本,还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现行的分业经营使得效率低下且管理松散的商业银行得到制度保护而不被市场淘汰出局,日益积聚的风险最终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而混业经营则能按照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培养出讲究效率、管理科学的现代商业银行,而这正是金融体系真正稳定安全的基础和前提。

在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状况,结合各自的资金、网络等特点,充分发挥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金融业务,这为金融机构盈利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将经营成本控制到较低状态。与之相反,在分业经营制度的制约下,金融机构无法充分地享受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能带来的利益,经营成本相对上升,最终不能很好地实现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同时,实行混业经营能够使资源共享,效率提高,成本降低。通过并购,可以撤消大量重复的网点,共享包括客户、硬件、人力等各类资源,变外部竞争为内部竞争,使赢利水平发生质的变化。

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也将减少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首先,安全性将相对提高。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收益、信誉等所有经营发展免受损失的可靠性程度。银行并购之后,规模扩大、存款来源增多、融资渠道拓宽、资本充足率提高。其次,流动性将相对增强。一方面,并购后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变现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并购后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丰富,筹资渠道增多,经营成本下降,更有利于拓展新的客户群体,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再次,风险性将相对分散。银行并购后,经营业务的领域更加广泛,金融产品的种类增加,相对风险也将分散。如果一种业务品种出现问题,将因其所占比例有限,不会给银行带来致命打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客户数量增多,单个客户经营不善或恶意逃债,会因其占客户总量的比例较小,给银行带来的资金损失也将会相对减少。

当然,实行混业经营也会使监管难度加大。银行并购后会产生少数超级银行,这些超级银行市场占有率很大,有可能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进行市场控制,与金融监管提倡的公平交易形成对抗,不利于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些超级银行如果形成垄断,更会降低市场效率,阻碍市场发展。而且,合并后的银行,也势必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经济性

首先,在资本要素方面,金融业的生产要素可以细分为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包括货币供给体系中各层次的货币、有价证券以及各种抵押票据等形式的“货币”。对于这些金融工具来讲,随着资金流动性的降低,资产专用性逐渐上升。但是,由于多元化金融工具和各种交易市场的存在,这些非人力资本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实物资产来讲,资产专用性程度还是要低很多。金融机构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办公室、电脑设备、通讯线路,甚至是交易平台等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通用性都非常强。在人力资本方面,由于金融业的服务对象是类似的,且经营金融业务所需的金融资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各类金融服务人员的知识积累也必然是趋同或者是高度相关的。

其次,金融业务是一种与信息具有最密切联系的经济活动。金融机构的信息来源包括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等。由于金融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趋向,以及与经济有关的各种非经济变动等方面的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过程是相似的。尽管由于业务操作程序的不同,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在信息利用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但是这并不构成严重的信息专用性问题。不仅如此,金融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息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再次,广泛开展的金融创新已使得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大幅度降低,其实践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的经营才能不仅没有专用性,反而具有更强的互补性。同时,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竞争也使得许多企业家更为重视创新以及与商业银行家的合作,这导致了企业家才能表现出了进一步的一致性。

从总体上来看,金融服务业较低的资产专用性,使其可以节约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的建设费用。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可以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这就为其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在现代金融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业的广泛应用使现代金融业的生产要素更加趋同化。在传统金融服务业需要花费很高的交易成本才能实现的金融服务,在一个网上综合金融业务平台就可以完全满足。

四、结论

将中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之一。

1.混业经营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做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我国在金融市场领域已经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这些都是在对金融市场理论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向混业经营方向所迈出的前进步伐。

2.混业经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信贷资产举足轻重。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业务范围的狭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若实行混业经营,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实现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从而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

3.混业经营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和中小机构,这就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投机性。实行混业经营,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可以介入证券市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证券市场上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的比值,大大降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增加稳定性。此外,银行可以通过较为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其他各类投资者,改变其短期投资行为,促使证券市场在合理的平准水平中稳步成熟起来。

4.混业经营是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现实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涌入我国。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会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它们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利用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提高和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我们应在加强专业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强化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通过实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来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型金融机构。

5.混业经营有助于逐步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实行混业经营后,银行介入证券市场必然会使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的效力相应增加,同时也必然会扩大中国几证券市场的容量规模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其原因是由于商业银行会对证券市场发生作用,且更直接、更有效。这也将促进中央银行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篇3

国外学者方面,罗伯?帕森认为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改革,进行转型性发展,探索多层面的经营策略,从而来应对多变的市场格局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国内学者方面,刘良认为在网点经营改制方面应该优化网点布局,改革网点管理制度,从而提升网点效能,促进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网点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一些商业银行各个网点进行走访与调查,发现其网点的经营方面具有的主要问题如下:

1.网点布局不合理。网点的布局不太合理,从农业银行网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老商业区,老经济区等地方。然而近几年,城区发展的方向逐渐向外移动,边缘地区新建大量小区,但是网点的建设和调整却滞后于优质资源的整合步伐,与太原市的城区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导致新型的区域网点稀少。

2.网点人员配置不全面。部分营业网点没有设置业务咨询区域和配备专门相关的咨询人员。对于客户的相关咨询缺乏专业人士的解答与引导,使得客户在办理相关的业务中存在一些不便。经过走访与调查发现太原市农行小店区南内环网点没有配置大堂经理,导致缺乏对客户的有效识别与维护。

3.网点功能不高效。市内各个分行网点内部的自助机具,以及一些现代的金融服务性工具,如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其使用效率较低。据调查,农行2008年一季度共办理业务36964543745笔,其中柜台业务276845733895笔,占77.3%;自助业务82324545笔,占22.66%,其中:电子银行122869笔,电话银行545678笔、自助业务649586笔,分别仅占全行柜面交易业务量的3.2%、1.3%、18.2%。

三、营业网点的现存问题的原因探究

通过对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调查与走访,发现其网点经营方面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缺少有效监督内控机制。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层次的划分和具体分工有些不太合理,存在管理者不负责,不尽职,工作态度懒散的情况,从而使得单位的相应规章制度难以完全落实到位。

2.考核机制和惩处机制不完善。银行内部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与指标,相应的激励机制欠缺,物质精神奖励不足,惩处界定不清,动力推动的效应也发挥不够。经过调查发现太原市工行杏花岭区桃园北路支行在激励机制上有些不尽完善。

3.员工培育机制不完整。员工内部培训欠缺,员工形象塑造不足,致使网点员工工作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相关工作技能,服务质量欠缺。通过走访与调查发现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支行的实习员工并没有进行统一着装,影响了网点的外部形象,给顾客视觉上带来了一些杂乱的感觉。

四、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1.科学的进行网点布局与选址。商业银行网点的布局主要影响要素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观察到,多种综合要素都会影响到网点。以成本效益原则,网点精简原则为主要的行为指导标准来符合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客户需求。

2.注重网点员工素质培养。对网点员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有效培训,定期组织其进行业务学习与技能考核,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给员工提供充分发挥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督促其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

3.完善人员配置与管理。根据网点具体的业务性特征和服务的岗位设立相关的位置与岗位,明确具体的职责。其次每个网点相应的配置大堂经理和专业的业务询问人员。

篇4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

(二)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纵观全球,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分业经营模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起步时间较晚。从时间上观察,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金融比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二)品种少,结构单一,业务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在利用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尤其八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虽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有420多个品种,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已达2万多种。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与国外银行强大的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系统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此外,从事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这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业务的“瓶颈”。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人才,其从事的业务更集中于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

(四)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许多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加之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不高,业务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与发展中间业务密切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使许多商业银行无法进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期货、期权业务的开展受到制约。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工具创新型中间业务的瓶颈。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就以下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改革,加速其发展。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相互包容。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最近几年,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尤其是在业务方面进展加快,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3、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

4、转变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所突破,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5、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优秀人才。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网点作为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平台,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客户的心理体验,其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更是决定了他的长远健康发展。特别是面对外资银行逐渐进入中国、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和竞争压力更加增强。据此,做好商业银行网点的综合性经营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一、国内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规模效率低下和经济结构单一。究其根源,是各商业银行多年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营业网点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却忽略了对其结构的改善及经营质量的提高。虽然此种现象在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及亚投行成立的大环境下有所改观,但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依然没有深入改革,转型工作依然没有落到实处。这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灵活度也有明显差异。

目前最明显的表现是,网点经营结构单一,即使是在相对较大的营业网点,同一窗口、同一柜台,依然无法提供本网点的所有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因此,使得原本就相对稀缺的商业银行资源无法优化配置,利用率就无法明显提高,不能产生相应的规模效率。传统的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在一些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方面,无法得到优化与提升。表象是商业银行的单项功能较高、渠道效能相对低下,人员综合专业水平不高、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其实质是商业银行网点综合性经营管理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普及,网点的人工服务没有及时满足人们对银行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的心理需求。

二、国外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情况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不仅标志着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后的第五大世界货币,更加标志着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高。此外,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正式开业,加速了中国通过确立货币国际地位引导国家地位的内涵表现。相对于国外一些银行网点经营管理所走过的历程和经验,我们依然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借鉴。

(一)物理性网点是渠道重点

上世纪80年代左右,欧美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纷纷缩减物理性网点的建设,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步伐。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运营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银行的盈利却没有增长,顾客与银行的关系日渐疏远,忠诚度明显降低,满意度不断下降,金融产品的销售成功率逐渐降低。因此,物理性网点的渠道建设再次回归国外银行业的重视。

(二)银行业务模式不断重塑

传统银行业务的中心是储蓄与贷款业务,而当前的银行业务更多的是注重个人理财的咨询和金融类产品的销售,银行业的利润来源重心逐渐有了明显的改变。目前国外银行中冠有客户服务官、个人金融顾问、金融规划经理或个人银行家的销售顾问或销售经理基本占到各银行网点员工总数的65%以上甚至是更高,这些销售经理通过提供咨询服务逐步实现了产品的销售,保证了银行利润的获取。

(三)内部环境设置不断优化

网点内部环境设置成为研究的重点。过去更多的是注重坚固性和安全性,目前国外银行更多的是注重透明开放的展示性与对客户私密保护性的均衡。这种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的达到良好的交互性与服务效果。同时,在内部分区方面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通常必备的五个分区包含了柜员区、自助区、顾问销售区、客户等候区和产品展示区,通过合理的分区旨在合理优化人力资源,减轻柜员压力,促进产品销售的最大化。

(四)扁平化管理方式是主流

为了优化组织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决策效率和基层执行力,扁平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国外银行业管理方式的主流。这种扁平化的管理,在一些国家甚至只分为总行和网点两级,总行负责经营决策、信贷审批、产品研制、技术支持与后勤服务,网点则负责具体目标的执行及产品的销售。这与国内总行、分行、支行的管理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三、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运营模式不适应性的具体表现

(一)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篇6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中的定位

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各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市场上的角色定位如下表:

表中:A=商业银行;B1=保险公司;B2=养老金公司;C=证券公司;D=资产管理公司;E=基金公司;F=信托公司等。目前,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格认定,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制度中承担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三项职责。

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行业现状分析

1、政策层面的制度机遇

2013年,我国企业年金的政策制定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有关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信息披露、合同备案、数据交换等多个文件,对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及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均在深度推进中。

2、经济层面的支持保障

(1)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企业年金需求。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以北京市为例,从2007 年到2012 年社会平均工资从4 万元增长至6.3 万元,涨幅57%。

(2)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年金业务发展。2013 年12 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3 号文),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税收制度与国际惯用的EET 模式接轨。

(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市场情况分析

1、受托市场分析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快速发展,2009 年至2013 年3 季度,受托管理基金规模从907.44 亿元迅速攀升到3413.87 亿元,增量超过2500 亿元,增幅达到276.2%。

2、账户管理市场分析

2009 年至2013 年3 季度管理个人账户从1116 万户增长到2002.3 万户,增长886万户,增幅79.4%。2009 年至2013 年3 季度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个人账户数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个人账户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3%,略高于全行业的复合增长率1.6%。

3、托管市场分析

2009 年至2013 年3 季度托管基金规模从1974.89 亿元增长到5793.87 亿元,增长3819 亿元,增幅193.4%。2009 年至2013 年3 季度国有商业银行托管基金规模也呈现直线增长态势。

综合以上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市场领先优势明显;在企业年金托管市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但必须时刻警惕股份制商业银行挖转存量优质客户才能继续保持目前的优势。

三、商业银行年金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分析

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

(一)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可能是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因为保险公司以年金保险的方式最早进入了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所具有的优势还包括:强大的机构网络和商业营销能力;雄厚的精算及成熟的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技术;较强的帐户管理优势。

(二)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的主要优势首先在于投资领域。一方面,证券公司对股票、可转换债等产品一直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争取投资管理人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拥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众多的营业网点,因此在争夺账户管理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基金管理公司有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严格的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这使得基金运作透明度相对较高;其次是基金管理公司具有以投资组合方式管理巨额资金的能力和经验。

(四)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在我国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市场中可以承担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甚至是托管人的职能,基本不存在担任角色方面的政策限制。

四、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建议

(一)积极参加职业年金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职业年金业务可采用“统一管理、集中操作、属地服务“的经营原则,做好组织推动工作,促进业务平稳发展。结合企业年金业务运作经验,构建职业年金业务组织架构,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业务提供各项金融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竞争情报工作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情报已成为继资金、人力资源、产品之后的第四大生产要素,“控制情报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失去情报就会失去一切”已成为银行业的普遍共识。包括掌握企业年金业务竞争环境、掌握同业竞争对手和客户信息、构建竞争情报搜集渠道、对竞争情报进行整理加工并最终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三)要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客户的维护工作

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切实做好账户管理、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托管报告基础服务工作,加强托管系统建设,认真细致的办理每一笔业务,加强风险控制,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篇7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强烈,外资商业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如同一般性的企业一样,面临着如何立足于市场,如何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使其抓住激烈竞争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地位。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银行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永远屹立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本配置率,助推我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升银行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内、国外学术界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借鉴王朝军等人提出的银行竞争力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有效提高其竞争力给予若干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王朝军等学者针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本文就每项指标选取相应变量进行度量,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经行实证分析。针对市场能力指标,选取存贷比率进行刻画;针对流动能力指标,选取流动性比率进行刻画;针对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及利息收付率进行刻画;针对经营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充足率进行刻画;针对安全能力指标,选取不良贷款率进行刻画。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大型商业银行,即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数据来源于2008年、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各银行年报,显示如下:

(1)市场能力指标。就本文选取的四家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较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较低。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单设的政策型银行的作用突显,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性业务与政策型业务逐渐分离所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具有逐年增加的势头。

(2)流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其流动性比率较低,但差距逐年缩小。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规模相对较大,调剂资金头寸的能力较强,同时具有较高的国家信用作保障,相应地可保持较低的流动性比率。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能力逐年增加。

(3)盈利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和利息收付率指标较中小商业银行偏低。主要是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成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态势已日趋明朗,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差距逐渐减少。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4)经营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较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较高。并且,两者的均值都未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数值。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日趋增强,经营稳健性逐渐体现。就整个商业银行而言,其经营能力逐日提高。

(5)安全能力指标。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低的较快,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其对不良资产的消化。然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较为偏高,表明其资本金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表明其安全能力正逐渐完善提高。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推动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已日趋提高。但要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还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完善。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调整,培育四大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同时,积极促进各类型、各规模的银行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行的比较优势,实现多赢。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关注员工自身发展需求,营造保持员工积极稳定工作的环境;改革旧式薪酬分配制度,优化现有分配方式。

深入挖掘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创新、改革管理体制等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殷雷.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2.

[2]单莉.商业银行规模与竞争力关系研究――兼论加入WTO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9

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商业市场的客户经理,需要正确把握客户的心理需求,用专业的服务素养赢得客户的信任,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打动客户,影响客户的决定,最终赢得客户的信任。

1 商业银行优秀客户经理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愿意对运营绩效负责;能够在发展市场营销技巧以及在鼓励他人去完善新的方法等方面比别人看得更远;能够努力做到对事情有预见性;善于向他人表达其观点和看法;具备根据本职工作进行广泛而深入思考的能力;一旦确定了基本目标和策略,能很快将其付诸行动;能够有效地利用银行内外的一切资源;能与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能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其建议提交给高层管理者,能有效地说服别人接受其建议并且能知道如何从其它部门获得必要的支持;能主动向上级管理者提供关于业务状况的重要信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管理部门来询问;懂得如何去了解客户对产品和营销活动的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比如敬业爱岗、守信、遵纪守法、办事效率高、经营作风稳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

2 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的措施

2.1通过培训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专业技能

传统填鸭式、培训+考试、学行/分行文件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培训的需求了,现代培训更应当注重互动式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型模式。此外,除了邀请外部金融专家学者授课,也应在商业银行内部推广老客户经理对新客户经理的“传帮带”制度,让个人的知识不断转化为组织的知识。甚至商业银行还可以着手组建内训师队伍,让各条线的总经理、优秀分支行长、优秀客户经理分别承担相应的授课任务,确保商业银行内部经验和知识的有机传承。

除了培训方式和讲师队伍外,培训内容是最重要部分。想要切实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培训内容需要涉及全面。除了传统的产品、业务专业知识培训,还应加强各种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的培训,如针对成功或者失败的营销项目进行实例剖析和研讨等。此外,还可邀请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家定期围绕那些没有被风险管理部批准或者获得批准的案例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掌控能力,也有助于加强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的“换位思考”和沟通交流。

2.2通过日常工作管理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科学的日常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经理的整体素质。日常管理可以包括工作日志、基础资料整理、周期性总结计划等内容。工作日志管理,要求客户经理每日工作日志,对一整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记录,记录问题和收获,通过管理客户经理工作日志,了解其工作状态,及时给予肯定或调整,解决他遇到的问题,长期以往,客户经理的能力会有明显提升。对于银行工作者来说,很多经受的资料的都很重要,每日整理清楚各种基础资料,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通常情况,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是有任务要求的,指导、监督客户经理每月按照月度营销流程编制营销工作日计划,并检查、监督客户经理执行,指导客户经理开展营销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服务措施与拜访计划,每月对客户经理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客户经理根据目标计划开展工作,更能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2.3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有助于激发客户经理对本职岗位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实现指标的动力。业绩考核关键是要做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考核指标的制定有五大原则,包括具有弹性、可以度量、双方同意、可以实现和有时限性,即对总目标要分段分解。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考核指标主要有收益、各项银行业务指标、客户关系的发展,要细化对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的管理,并通过参考零售客户对客户经理的评价来评估服务的好差,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估客户经理的工作,将其工作与收益绑定,刺激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经理每年度进行考评,对客户经理上年度的工作绩效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优胜劣汰,进一步促进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2.4通过个性化指导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综合能力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作为一支营销团队,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而每个客户经理在团队中的表现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仍然会有存小异的地方,这就需要对每个客户经理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客户经理虽然有统一的专业素质要求,但毕竟性格迥异,有信心不足型的客户经理、优秀型客户经理、缺乏干劲性的客户经理、骄傲自满型客户经理、虎头蛇尾型的客户经理等等,他们面对的银行客户和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针对客户经理的不同状况给予个性化指导,才能有效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客户经理是银行服务的关键人物,是商业银行服务窗口中的窗口,对于维护客户、挖掘客户潜力、拓展客户、提升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目前金融形势严峻,除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在占领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非常需要一批整体素质较高的综合型客户经理。银行可以通过培训、日常工作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获得这样一批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游智.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研究[J].魅力中国,2013,26,6364

[2]徐青.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之营销服务模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8284

[3]李静秋.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管理[J].市场周刊,2013,11,130131

[4]王芳.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培养与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3,9,3233

[5]张军.组织实施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贷款管理服务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7,94

篇10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迅速采取行动

(一)成立风险化解团队,摸清担保关系

存量信贷客户一旦出现担保风险苗头,要迅速成立由经营部门、法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平台行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风险化解团队,加强客户与保证人关联关系以及担保链结构方面的调查,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旁敲侧击关联企业、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等方法,摸清担保关系及担保额度,绘制出担保保证关系示意图,厘清其中复杂的关联关系,尽量做到隐蔽问题明朗化。

(二)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户施策,多措并举

在处置过程中,团队成员要树立“逐步化解风险,不退死,不死退”的指导思想。对于处于担保链条中企业,逐户分析其目前经营状况及偿还能力,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分别采取立即回收、到期后回收再贷、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变的前提下追加担保措施、分次还款等方法,用时间来慢慢提升企业自身化解能力,以防“多米诺骨牌”效应凸现。

对于互保、连环担保关系复杂,融资总额较大的担保,对形成担保的主要保证链条进行切割,实现“大圈化小”,降低圈内企业保证担保方式集中度;或对担保风险传导的高危环节进行预警,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尽快隔离风险,防止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对于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但是有市场、有客户、有核心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企业,不盲目抽贷、压贷、缓贷,可通过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最大限度保全商业银行债权。

对借款人满足信用贷款条件的保证贷款,充分体现“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信用类信贷产品(如建立商业银行的“信用贷”系列子产品:“善融贷”、“结算透”等),并将提高企业综合贡献度、扩大产品覆盖率作为风险补偿措施。

对于一些较难压缩融资总量或增加有效抵质押物的担保贷款,可以考虑采用信贷产品改造的方式,即对传统的“流而不动”的流动资金保证贷款进行改造,转变为对应物流、现金流的贸易融资等风险较低的产品,从产品上控制融资风险,降低风险暴露。

对于借款人偿债能力不佳、保证人担保能力不足、关联关系复杂或圈内企业存在违约记录的担保贷款,可以将担保贷款风险化解与潜在风险贷款退出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相结合,通过多收少贷、只收不贷等措施积极压缩收回担保风险融资。

对于市场发展前景不佳,甚至属于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或资金无盘活希望、有贷款诈骗嫌疑,甚至躲避还贷、逃废债务的,商业银行要及时采取诉讼手段,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三)充分借助当地政府与协会的力量

处置过程中应充分借助政府、企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单位的力量,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制定详细的工作预案,对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按步骤、有次序、讲策略、多方法,有理有节。既站在区域大局引导政府按照有利于商业银行来制定政策,又要在关键时刻亮明商业银行的态度。通过他们的资源及力量,为企业出谋划策,寻找出路,既可以防范出现区域性风险,又可以确保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受损,起到双管齐下之成效。

二、齐心协力、多策并举,共同化解担保贷款风险

(一)贷前调查阶段

在营销环节,经营部门调查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企业时,应采取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企业如实提供对外担保信息,通过查询人民商业银行信息征询系统、实地走访、与企业主面谈等方法,多方了解企业的担保状况。对第三方企业保证人,要严格准入管理,加强保证能力评估及动态监控,通过对保证人情况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分析借款人和保证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借款人在他行融资担保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等方法,全面掌握企业在他行贷款的担保情况及或有负债情况,分析客户所在担保的总体风险状况。

在客户准入时,应将控制对外担保作为前提条件,严格执行企业客户准入管理要求的规定,“对外担保接近或超过其净资产半数的过度担保客户列入高风险客户,在新客户营销时应予以回避,对存量客户再次合作时只能减额办理。

要把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授信额度控制和贷款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转变风险管理中过度依赖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做法。比如,单个企业客户的贷款需求必须有真实交易背景作为支撑,根据企业销售规模与经营周转速度合理核定贷款额度,其贷款额度必须有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覆盖。

业务部门在确定客户授信方案时,要大力提高抵质押贷款比例,合理控制保证贷款占比,对超出代偿能力的保证贷款,要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及时追加抵质押等增加更为有效的担保措施,提高第二还款来源的风险缓释作用。加强与政府、协会、优质保险公司的合作,通过风险补偿金、履约保证保险等,完善风险分散机制。对客户的对外担保进行总量控制,将企业的对外担保控制额作为授信的持续条件,在业务申报书中进行明确阐述。

(二)信贷审批阶段

篇11

    (二)管理会计理念已被引入商业银行管理体系 根据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需求,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分析的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而管理会计能够更加灵活地提品、部门、地区以及员工等预算、决策、考核等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反映、评价和引导最终实现经营者的管理目标和战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已开发出管理会计系统,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管理理念也已引入,有望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方面的优势,引导业务发展。

    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西方财务管理理念中财务管理是一个涉及经营活动各方面的综合性管理过程。从财务管理的环节和方法角度看:财务管理职能应当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职能。西方财务管理中倡导财务是业务伙伴的理念,要求财务人员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提供支持和帮助,提供专业意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职能已从财务核算、成本控制向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方面转变,但仍主要偏重于事后分析、监督,财务预算工作还不够细致,尚未全面参与到财务决策等事前管理工作中,特别是财务决策职能发挥不足。

    (二)成本管理理念尚未全面建立 从广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成本不仅包括费用、固定资产,更包括利息支出、同业往来支出以及税金等业务支出,在引入巴塞尔协议后,风险成本和经济资本成本也引起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却普遍存在着一种观念,认为成本管理仅仅是财务资源成本节约,只与财务人员相关。特别是在业务人员中普遍存在“重指标,轻效益;重规模,轻风险”的现象,为了业务指标完成,仅看到账面收益,很少考虑资金成本、资本成本等,对于风险成本和经济资本成本甚至不理解。事实上,每位员工、每个工作流程都涉及到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财务流程和财务人员,成本管理工作应该渗透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流程。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预算管理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效益最高的领域。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财务资源配置方法大都采用“存量”加“增量”的预算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承认存量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收入或净营业收入等指标按一定比例挂钩一定的增量费用。一般来说,存量费用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合理因素,最终的结果是资源没能用在“刀刃上”,未能引导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于历史沿袭原因,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网点大小、配备资产数量和设备效用最大化等问题较多依靠历史经验或人为判断,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进行评判,配置中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较大,不利于企业形象的统一和财务资源的预算管理。

    (四)税务管理未能发挥事前筹划价值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税和营业税及附加等。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均能按照国家税收制度规定依法纳税。但目前的税收管理行为大部分为事后被动管理,即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并缴纳税款,未能做到前期主动管理,即在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产品开发、业务创新等管理工作中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在税务专业方面的优势提供专业意见,谋求税后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

    (一)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提升财务管理职能 要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人员“重核算、轻决策”的理念,必须建立以支持决策为主的管理型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管理紧密渗入到日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以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特别是要对创新项目、战略性业务、重大支出项目等要建立投入产出分析制度,在业务决策阶段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出合理化建议。财务决策需要的信息量大,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回归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结合资金时间价值分析等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预期业务量、影响效果以及与此相关的直接、间接投入等因素,判断项目的可行性,提升财务决策能力。

    (二)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实施科学的全面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成本管理(TCM)以优化成本投入、改善成本结构、规避成本风险为主要目的,要求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决不是简单、机械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即获得最高的企业价值。因此,必须把全面成本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首先需要在全体员工中培养全面成本的理念,让每个员工自觉将成本管理贯彻到工作中;其次要创新成本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实现产品、业务、单位以及员工等的投入与产出评价体系;最后才能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投入的科学化和产出的最大化。

    (三)创新预算管理方法,提高经营效益 主要包括:(1)实行“零基预算”管理模式。“零基预算”是在编制财务资源预算时,不考虑以往资源使用的情况,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确定各项财务资源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是:在财务资源配置时区分财务资源支出的性质,主要可区分刚性的日常运营开支和弹性业务营销支出。对于刚性较强的日常运营开支寻找与费用支出相关联的因素,通过测算费用支出与关联因素之间的比例,确定财务预算。而对于弹性较大的业务营销支出,应遵循“多做多得”的原则,直接选择重点业务指标或经济利润等指标作为营销费用配置的依据。具体分配时根据业务发展的难易程度、重点等确定一定的比例挂钩财务资源;比例的选择可根据资源总量灵活选择单一比例、超额累进或超额类推等类型,充分激发经营单位的积极性。(2)建立预算标准化制度。在资产配置上,要改变物品配置的人为因素,商业银行应根据本单位下属部门、机构的类型,对常规使用资产或物品(如信息设备、办公设备、监控设备等)配置制定标准,并根据配置标准制定资产预算。对于网点、自助银行的面积、装修费用等应该结合开展业务类别、业务规模和目标利润等业务指标建立“本量利分析”模型,测算达到盈亏平衡点所能支撑的成本支出,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支出标准,通过标准化的预算实现成本控制。预算标准化制度将使有限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便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篇12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A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A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简单起见,一些银行干脆分配其所有资本金的18%-25%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银行整体的层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四、经济资本的作用

1.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账面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并影响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2.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一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Ral)。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银行家信托集团(Banker’s Trust Group)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此后,许多大银行都纷纷开发RAROC方法,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RAROC作为部门、人员、业务条线的考核指标已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

3.贷款定价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均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实施经济资本体系的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来确定贷款的定价水平时,贷款的风险越大,为该业务配置的资本金越多,为了使这笔贷款赢利,它必须满足最低的资本报酬率标准,即要使该业务的经济利润或经济增加值为正数。

其中风险成本相当于贷款中的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于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RAROC用银行的资本底线回报率来代替,就可计算出为取得资本底线回报率,银行对贷款索要的最低价格:

贷款价格=RAROC×经济资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

4.决策市场进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