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艺基本礼仪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例1]甲公司2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1000万元,购入乙公司20%的股份。购人时乙公司除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外,可辨认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全部相同。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万元,公允价值400万元,预计剩余使用年限10年,预计净残值0,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乙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合计5000万元,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合计5200万元。除下列两种情况外,其他因素不予考虑。
(1)假定购入后,甲公司对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甲公司对该项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下简称“成本法”)该项投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七条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即在初始投资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不需要调整。
(2)假定购入后,甲公司参与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甲公司对该项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下简称“权益法”)该项投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乙公司(成本)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九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甲公司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5200×20%=1040(万元)
确认营业外收入=1040-1000=4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40
贷:营业外收入
40
二、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后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例2]承例1,假定乙公司20×7年实现净利润300万元。
(1)成本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后不作会计处理。
(2)权益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长期股权投资》第十条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调整乙公司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实现的净损益
300一(400-200)÷10=280(万元)
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280×20%=56(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56
贷:投资收益
56
三、被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后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例3]承例2,乙公司20×8年2月25日,宣告现金股利200万元。
(1)成本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七条规定,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因股利200万元小于净利润300万元,故转回的投资成本金额为0。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应冲减的投资成本=200×20%-0=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
贷:投资收益
40
(2)权益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条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长期股权投资应冲减金额=200×20%=40(万元)
借:应收股利
4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40
如果自被投资单位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已确认“损益调整”的部分,应视同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四、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变动会计处理差异分析
[例4]承例3,乙公司20×7年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涨,增加资本公积100万元。
(1)成本法:根据有关规定不作会计处理
(2)权益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三条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2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
以上是关于成本法和权益法在会计处理上的主要区别,对于因追加投资或者因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导致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的会计处理,再举例说明:
[例5]甲公司20×5年l月1日,以银行存款500万元,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购入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45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和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甲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
20×6年1月20日,甲公司又以银行存款1000万元,购入乙公司20%的股份,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5000万元。取得该部分投资后,甲公司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改用权益法核算。乙公司20×5年实现净利润400万元。甲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其他因素不予考虑。
甲公司会计处理:
(1)20×5年1月1日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2)20×6年1月20日追加投资,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追溯调整原来投资成本
原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份额~500×10%=450(万元)
由于初始投资成本500万元,大于原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不需调整。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调整
应调整留存收益=400×10%=4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40
贷:盈余公积
4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6
被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的调整
由于本例,未涉及现金股利问题,不做处理。
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变动的调整
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500-400=100(万元)
甲公司应享有的份额=100×10%=1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lO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
(3)20×6年1月20日,追加投资1000万元
确认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000
贷:银行存款
一、引言
根据当前学校有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来看,这三者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叉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样,不仅会使得相关的学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教学负担还会对以后的实践操作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根据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中用到的教材来看,这三者存在的交叉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存在的交叉内容体现在: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算及决策、经济批量等方面。另外一个交叉点体现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方面,具体包括产品的销售以及利润的预测、资本成本的计算以及经营杠杆等内容。从上述的描述来看,管理会计成为了交叉内容的中心。这种交叉现象不仅会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误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能正确地运用科学的会计与管理的知识来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难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误导如果成为传统将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从而大大降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讨论当前三者的交叉内容以及提出相应的综合办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将会针对三者的交叉内容讨论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再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综合办法。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及企业的会计及财务活动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
二、三者交叉形成的原因
1.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交叉形成的原因。根据会计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成本会计的出现要早于管理会计。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企业以及规模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社会对成本会计的高度重视。这个时候,成本会计已经逐步和财务会计结合起来形成了基本的记录式的管理会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本会计逐渐吸收了行为与管理科学等学科的优点从而成为了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学科。而管理会计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得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由于其发展历史的相似性以及整个变化过程的相似性必然导致其内容上的大面积交叉现象。2.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上的交叉形成的原因跟上文描述的内容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从今天企业中的实际运营来看二者在内容的涵盖上的确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来看,它们二者往往是针对相同的内容具有相同的处理和分析办法。所以,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了二者在内容上的交叉。3.各个学科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在当今的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当中,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者针对这三个领域产生的具体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不仅仅包含学术上的思考与未来方向的探讨还包括实际应用过程同其他领域结合的研究。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三个领域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广泛,所以也就导致了这三者在交叉的内容上也越来越广。
三、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解决办法
1.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合并。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进行合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二者在其产生历史上存在严重的交叉现象。不仅如此,管理会计是建立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现代的科技使得各个领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所以,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优化。具体的合并方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教材以及学术界的合并的问题。可以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也只存在这一门学科而不是两门。相关的知识可以将二者交叉的部分划分到新的学科当中而对没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对于学术界,相关的学者只要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即从而不需要区分自身是否属于管理会计还是成本会计,另外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也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这二者的结合,建立一个部门即可同时把相关的具体工作进行有机地整合,再将具体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手中。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大批的人力资源的节省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通过实现降低管理成本和会计成本实现利润的有效增长。2.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综合。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在交叉内容综合上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二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侧重点的区分。因为二者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同时又需要实现二者的共同协调工作对企业的有利影响。所以,二者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各行其是、各司其责,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成本的降低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的综合办法是:成本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应该集中到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搜集与统计。也就是说,成本管理会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日常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内容集中的重点是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财务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内容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的资本经营和企业的资本活动相关的管理。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二者在对象和内容上也要有所区分。成本管理会计需要侧重的是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和反映以及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对未来的规划的活动。财务管理内容需要侧重的对象是对上述所提到的过程的一个监督和管理的作用。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将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的区分做以下总结:成本管理会计主要负责的是短期的决策等内容,这些内容包括销售和利润的预测、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预算以及经济批量的核算等、对企业利润的预计以及存货等的核算和管理。而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的投资决策、资本成本的管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计和划分等内容,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内容是直接对企业的货币进行管理和监督的。
四、结语
本文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三者的发展历史出发探讨了其它两者同管理会计的交叉内容,指出管理会计是这三者交叉的核心。然后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实现有效的综合即成本管理会计,最后再将成本管理会计同财务管理内容实现一定程度的综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短期的核算和管理,而财务管理内容集中的是对企业的货币进行长期的监督和管理。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领域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牛彦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6):40-41.
1、成绩单院系老师那里有,教务处或下面的学生处也有。
2、档案室的成绩单是电子版的,不过最后毕业的时候是以教务处的成绩为准,其他处的即使与教务处系统里面登的不一样都会按照教务处的,如果是需要打出来的成绩单,还需要院系和教务公章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导语】
说明:考生参加考试报名时请先以有效证件注册账号,该账号在本系统所有考试项目通用,不需重复注册。
点击进入:丽水2018年专升本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点击查看:浙江省2018年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工作实施细则
点击查看: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计划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2.020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造成发展差异的原因复杂,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不可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毋庸置疑,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即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层次人力资本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哪些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明显?不同区域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有什么差异?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1异质性人力资本及其衡量
异质性人力资本指在技能、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力资本。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存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也是不同的。人力资本的专业化促进了分工和技术进步,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规模报酬递增(Schultz,1961[1];Becker,1985[2])。异质性人力资本,例如技术知识资本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性,可以产生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式(Romer,1990[3];Lucas,1988[4])。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C-D生产函数来表示:Y=AKαHβ(1)其中A表示技术进步,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H为人力资本投入。考虑人力资本的异质性:H=H1+H2+H3+……+Hn(2)则:Y=AKαHβ11Hβ22Hβ33……HβNn(3)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lnY=lnA+αlnK+β1lnH1+β2lnH2+……+βNlnHn(4)研究中衡量不同区域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一般用3类方法: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指标法。成本法是用与人力资本发展相关的支出来衡量人力资本。例如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角度计算人力资本存量(钱雪亚,刘杰,2004[5])。收入法是以预期个人终生收入的现值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例如从收入方面估计人力资本价值(朱平芳,徐大丰,2007[6])。教育指标法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人力资本之间的差异。常见的方法有利用平均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胡鞍钢,2002[7];欧阳峣,刘智勇(2010)[10];周均旭,江奇(2012)[11];蔡武,陈广汉(2013)[12]);或者用中学生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及政府财政的教育投入来代表人力资本存量(赖明勇等,2002[8]);也可以用基于教育综合指标的评价来测度人力资本差异(岳书敬,2008[9])。从指标选取角度看,以上方法对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分析都存在一定不足。收入法和成本法都是利用测算出来的人力资本存量来衡量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一种用量的标准替代质的标准的方法。教育平均水平无法体现极值问题,即可能存在的两级分化问题,而受教育水平分类统计则无法同时反映区域人力资本在整体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从对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试图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拟合出相关的生产函数,通过对函数中参数的测算来进一步分析问题。近年有大量研究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例如,魏下海(2010)[13]认为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存在差异。陈仲常等(2011、2013)[14-17]检验了总量人力资本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外部性。李雪艳等(2012)[18]建立包含人力资本结构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证明提高异质性人力资本份额、提高异质性程度均可促进经济发展。高远东等(2012)[19]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类型人力资本作用经济增长的机制、显著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罗勇等(2013)[20]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集聚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韩海彬(2014)[21]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检验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见,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单一的面板数据分析法难以区分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为了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上的差异,本研究中对不同省级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区域差异分析
本研究使用教育水平分类指标来说明不同区域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投入,以测算出来的区域固定资产存量为物质投入,将GDP作为产出指标。GDP数据利用历年CPI指数进行平减,得到物价平减后的可比数据。固定资产存量的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某年资本存量等于上年存量减去折旧,加上该年新增加的资本。借鉴靖学青(2013)[22]的研究,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得出2004~2013年分省固定资产存量的估计数据。其中,折旧率取10%。相关变量数据量较大,篇幅所限,难以在文中全部展现。其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1。用Eviews7.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算结果见表2。X1=ln(固定资产),X2=ln(小学学历人数),X3=ln(初中学历人数),X4=ln(高中学历人数),X5=ln(大专及以上人数)。为了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在不同区域上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过程中增加了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针对通过检验的变量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可以看出,对于所有区域(31个省级区域),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解释度最好。根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类。第一类区域,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这些区域有: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第二类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只有负面影响:辽宁、江西、广东、四川、陕西、山东。这些区域中有负面影响的人力资本均为小学学历人力资本。这说明,对于这些区域而言,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已经明显对经济增长有负向拖累影响。第三类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只有正面影响: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海南、重庆、贵州、新疆。第四类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内蒙古、江苏。这两个区域出现负面影响的人力资本也是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可见,对中国不同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作用最明显的还是物质资本的投入。大多数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没有解释度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了,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在多个省份的回归模型中表现为负的系数。说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在拖累经济增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时,将人力资本细分为不同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可以区分出不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不同区域,起主要作用的人力资本是不同的。对中国不同省级区域经济增长解释度的还是物质资本的投入。大多数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没有解释度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了,小学学历人力资本在多个省份的回归模型中表现为负的系数。说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在拖累经济增长。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对各级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使低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向高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跃迁。尤其注意加大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投入,因为职业教育直接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2)设法解决某些省级区域的人力资本困境。从区域差异可以看出,大量地区(15个省级区域)的经济增长目前还是主要靠物质资本的投入来拉动。部分地区(6个省级区域)的低水平人力资本存量较大,以致拖累经济增长,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以上这些地区占到中国省级区域2/3以上。缺乏高水平人力资本支持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也难以到达高效率的生产状态。(3)促进人力资本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高水平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同时,不同水平的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本,促进异质性人力资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SCHULTZW.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3):1~17
[2]BECKERG,MURPHYK.TheDivisionofLabor,CoordinationCostandKnowledge[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2,107(4):1137~1160
[3]ROMERP.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71~102
[4]LUCAS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3~42
[5]钱雪亚,刘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39~45
[6]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7,(9):84~95
[7]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2,(5):1~10
[8]赖明勇,包群,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2,(6):9~17
[9]岳书敬.我国省级区域人力资本的综合评价与动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4):36~37
[10]欧阳,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26~35
[11]周均旭,江奇.人力资本质量、异质性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2,(8):44~47
[12]蔡武,陈广汉.异质型人力资本溢出、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6):24~32
[13]魏下海.异质型人力资本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劳动经济评论,2010,(11):76~90
[14]谢波,陈仲常.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4):37~43
[15]陈仲常,马红旗.人力资本的离散度、追赶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的异质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6):21~35
[16]陈仲常,谢波.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性检验———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3,(1):68~75
[17]杨帆.多维驱动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交叉外部性及其增长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13,(7):3~11
[18]李雪艳,赵吟佳,钱雪亚.人力资本异质性、结构与经济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5):82~88
[19]高远东,花拥军.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2,(1):39~50
[20]罗勇,王亚,范祚军.异质型人力资本、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2):31~43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这一阶段的要务,在这一形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和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因此,培养本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愈发显得紧迫重要。
二、理论依据
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Young Yun Ki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存。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在行为上采取得体的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行为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认知能力获得的知识做支撑,情感能力做铺垫,即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和大三学生为对象,共170名学生。之所以同时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大三学生已学过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而大二学生还没有接触此类课程,希望通过这一对比考查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的有效性。
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和问卷调查为研究工具。测试卷以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为基础,由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分别与Kim理论的三部分对应,测试的每一部分都有10个小题,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每小题3分,第四部分每小题4分。满分100分。
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和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反馈。本问卷共8个问题,问题1-3是关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4-5是关于大学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整体情况,6-8着重于阻碍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3.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在笔者所带班级展开,测试时间为30分钟,问卷调查时间为15分总,提前告知学生此次调查仅用于研究,与学生成绩毫无关系,要求学生真实回答。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测试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测试170份,其中165份有效。整体来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表1为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情况。
笔者又根据测试与Kim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的对应情况,逐个分析学生对理论中包含的三种能力的每一种的掌握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受试者对认知能力的掌握相对最好,行为能力的掌握相对最差。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这一维度的得分率要低于认知能力的低分率,而行为能力的得分率位居最后,因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行为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认知能力获得的知识做支撑,情感能力做铺垫,即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因此,这一能力培养难度最大。
大三学生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尤其在认知能力方面,说明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
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大多数同学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持积极态度;大多数同学认为在大学英语课上获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有限;半数同学认为思维模式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及多数同学更愿意以看电影等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教学建议
1.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
测试结果显示,学习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大三学生比未学习过此课程的大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而且两个年级受试者得分率最高的是认知能力,同时认知能力是后两种能力的基础,而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能非常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目的文化的了解,即认知能力的提高。
2.加强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听说课上,根据不同章节与内容,如问候、教育、邀请等讲授包含在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内涵和准则,在教学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时,根据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向学生讲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还可开设一些拓展课及选修课,如《西方文化入门》、《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
3.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
鼓励学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如欣赏英文原声电影、角色扮演、演讲比赛、英语角等,也可多邀请一些英美国家人士来学校开讲座,与学生交谈等。
参考文献:
[1]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ad aptation.Thousand Oaks,CA:Safe Publications,Inc,2001.
[2]高一虹.Z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12-1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013年1月2日,我有幸通过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来到了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这是一所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高校,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因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位于距离市区较远的普尔曼小镇,这里空气清新,人口稀少,没有过多的喧嚣。但是,由于其历史较为久远,因此周围分布有各类超市和餐厅,同时校园有对学生教工免费开放的公交车,学生生活相对国内高校更方便和舒适。
我在到达华盛顿大学的第二周开始连续多次旁听了该校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结合多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写成了本文。本文不仅分析了两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上存在的差异,更期望通过分析这种软硬件差异折射出了两国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差别,希望对国内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1.中美本科课堂硬件差异
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EM154教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座椅摆放与国内高校不同。教室中所有桌椅可以移动,学生围坐在桌子旁,自由组成小组,上课时学生可以面对老师,也可以背对老师,并没有像国内高校中桌椅固定,学生一律面向老师而坐。
EM154教室面积大约在250平方米,当时上课学生人数为30人,每个学生桌面空间较大,学生大多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教室开通无线网络连接服务,随时可以上网查阅各类资料。而国内高校大多数教室没有无线网络服务,学生很少带笔记本电脑上课。
2.中美本科课堂软件差异
在软件建设方面,在我旁听的这门课程中所有学生都加入一个叫Basecamp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所有学生都可消息,上传资料,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消息,上传资料,回答问题。这样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也就是说,除了上课见面的时间外,其他时间同学们也可以自由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流。
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别是在Charles Pezeshki的课堂上,他并不拘泥于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他的问题往往较为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旦回答出问题,他就立刻给予肯定,并且能及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立刻提高,学习情绪饱满。
但是,在中国高校本科课堂中,老师还是凸显出中心角色,老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看待。老师成了宣讲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较为低落。
3.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通过对比中美本科教育中软硬件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过去有学者就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比较过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从软硬件角度进行比较的文献很少。[1—2]
首先,在美国教育界比较公认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权利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另外,他们并没有限制本科学生的自由,允许本科学生出去调研,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严禁本科出去开展调研工作的。另外,国内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就是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指挥,学生无形中被认为是整个“学校等级制度”中的低层。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很多诉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希望学生能够多提出问题,及时回答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问题会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他们认为“最愚蠢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然而,在国内一些老师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打断教学进程,过多的问题会使老师无法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教师将完成教学计划看做是其教学工作的核心,并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学生被培养成为不会提问题的人,他们只是默默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
再次,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在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中,学生被分成6组,每个组6人,要求完成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企业给每一个组分配一个项目,提供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到企业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能够完成企业提出的任务。在这样的实际锻炼中,学生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协作工作。然而,国内一些高校比较在乎教育成本,他们会认为投出资金让学生外出调研会增加教育成本,另外,很多企业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因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本科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一项现实的工程任务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中美本科教育不仅在软硬件方面存在差异,而且透过这种差异我们能看到两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差异。这不是说美国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想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希望本文能给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41-03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审计市场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2010年,全行业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375亿元,增长18%,不仅高于行业2009年2.5%的增速和主要国际会计公司网络平均2%的增速,也高于同期GDP10.2%的增速。就前百家事务所来说,2002年其业务收入为44.3亿元,到2010年,就增加到231.04亿元,增长速度超过四倍。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业务收入更为惊人,2002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成员所合计业务收入为16.9亿元,约占百大事务所总业务收入的38%。到2010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成员所达到95.2亿元,约占百大事务所总业务收入的41%。面对国际四大在中国的扩张,中国通过引导和推动国内事务所以合并的方式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已成为政策制定者、行业管理者和业界领导者的共识。但事务所合并后,在“做大”的同时是否能真正“做强”,这还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效率相关。何种原因造成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差异,以及如何缩小与高经营效率事务所的差异,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关于事务所经营效率差异影响因素的争论
讨论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国外学者Cheng,wang and weng(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1994年台湾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与经营效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营业收入越高、成立越久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越高;收入集中于单一业务,会计师比率越高,培训支出金额越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越好。可见,事务所的发展时间、行业专长、人力资本等对经营效率有着正向影响。
Banker,Chang and Kao(2002)分析了美国某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五个分所的经营效率,特别对该事务所经营效率提升是否因其在1998年投资巨额资金于信息技术所导致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IT投资确实影响了事务所的经营效率。随后,Banker et al.(2005)以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变化,认为生产力的提升来自于技术进步。
Dopuch,Gupta& Simunic et al.(2003)运用DEA方法分析由六大事务所1989年的审计生产相对效率,研究以客户具体特征为投入,以劳动小时为输出变量,研究表明不同人力资本每小时平均收入随着非效率而增加,从而证明了公众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生产中的非效率以及不同人力资本在效率方面的差异。
Knechel,Rouse and Schelleman(2009)对1991年307个审计合约分析事务所的经营效率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事务所审计大型客户、历年制客户与自动化生产的客户时,较有效率。当事务所提供税务服务或客户有子公司时,审计较无效率。可见,他们认为客户特征对事务所经营效率是有影响的。
国内对事务所的经营效率研究得更少,许汉友等(2008)利用DEA法对20家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效率进行了研究;此后,林孝伦(2010)除了针对2004年与2008年度资料分别分析各年度中国前百大事务所的经营效率外,还比较了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变化,但研究发现,事务所合并后,规模扩大了,经营效率并没有预期的显著提升,即做大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做强。那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事务所的经营效率呢?
总的来看,审计师特征、客户特征以及审计技术的变化和审计市场环境都对事务所经营效率有影响。基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典型的依赖人的智力型行业,而且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中,物质资本所占比重很小,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很大,所以,探讨人力资本对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很有必要。
三、人力资本对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
1.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内涵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产业。其经营效率就是指事务所投入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利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给客户提供一定质量水平的鉴证服务或其他信息服务,并取得报酬的过程中,既定质量水平下的报酬产出与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经营效率可分为投入导向下的经营效率和产出导向下的经营效率。简单地说,投入导向下的经营效率,就是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投入要素越少经营效率越高;而产出导向下的经营效率是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越多经营效率越高。
2.人力资本基础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者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理论,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一般认为,通过对可消费资源的节约,进行智力、体力和其他素质的投资活动,可以积累人的能力,并且该投资在以后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不可分离性,即与其载体不可分离,它会随着载体的死亡而消失。二是累积性,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知识、经验和能力是不断持续积累的。三是异质性,即不同载体的知识、生产经验和技能有差别。此外,同一载体,在不同的时机、环境、场合,其行为表现可能不同,即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和结果是与载体的主观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力资本的管理虽与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同,但是以其为基础,关键是将“人”作为资本进行管理,将“人”的管理与资本投资回报结合,即根据人力资本的相关信息加以管理,以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对人力资本管理时,既要注重量,也要注重质。值得注意的是,对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投资当属教育投资。
3.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首次提出交易费用概念,后威廉姆森等人系统研究了该理论,他们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交易费用本质来说都是对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但有些是交易所必需的,如为达成交易的信息搜寻费用等;有些则纯属于浪费,如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对交易的损害等。有些情况下,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使交易无法达成。因此,交易费用能影响经济效率。
4.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对交易费用理论(其集大成者是威廉姆森)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制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具有有限理性,不可能预见所有的或然状态;况且,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各种交易事项的不确定,也使得制定完全契约缔约成本和证实成本太高。因此,不完全契约存在是必然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必然不能规定各种或然状态下的权责。因此,事前的契约总会有遗漏或未加规定的权力,这就产生了剩余控制权。当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称分布,且同为一个主体拥有,产权才具有稳定性,这时若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财产所有者是有效率的。所以,该理论认为契约的绩效取决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这就要求把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不可或缺的一方。
(二)理论分析
1.人力资本存量对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如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和能力差异,意味着不同的潜在效率,不同的事务所经营效率。换句话说,如果事务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则代表较高的效率。目前,对事务所综合评价时,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就是事务所包含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当然,不仅要关注人力资本数量,还要关注人力资本结构,因为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人力资源具有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对事务所的产出贡献是不同的。事务所拥有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越多,事务所的审计效率越高。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容易对复杂事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审计业务中,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越有利于事务所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存在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事务所内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对其他人力资源也具有影响,会带动事务所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
2.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对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事务所经营效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静态的人力资本存量,更取决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而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有三种类型,下面从这三种类型分析各方面对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1)人力资本投资对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在实际应用中能否产生高效率,首先取决于其技术知识类型和含量是否适合于经济社会的需要。而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形成和提高人的经济活动能力的一种投资行为,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一般而言,教育投资越多,则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反之人力资本积累就少,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针对事务所来说,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教育培训投资,会带来事务所经营效率的提高。通过培训,原有的注册会计师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其知识、技能和经验得到提高,更有助于个人潜在的效率发挥,对整体事务所来说,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事务所的经营效率也越提高。
(2)人力资本配置对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事务所契约中主要以劳务利用为主。而购买劳务要比购买物品的情况复杂得多。再加上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性更使得无法采用“事前全部讲清楚”的合约模式。因此,事务所契约的不完全性尤其严重。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合理的产权安排将会使事务所人力资本潜在效率得到激发,进而提高事务所的经营效率。具体来说,事务所合伙人、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均有着不同的效率。对组织中具有专门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如行业领军人才等赋予所有权更会提高组织中的效率。国外学者Banker et al.(2003)和Chen & Lin(2007)的研究均表明,合伙人的生产效率较高,且不同的人力资源效率不同。Cheng et al.(2000)研究得出,事务所雇员比率对审计师运营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3)人力资本有效投入对事务所经营效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主观努力的影响,个人实际产生的生产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亦与努力程度有关。如果努力程度不高,即使人力资本投资恰当、配置合理,也不能产生高的效率。
审计行业是高度依赖人的行业,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及个人差异,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经验以及职业判断能力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无法确知对方的交易能力、交易动机和心理偏好以及全部信息,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选择理性,从而导致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如注册会计师付出的努力与应有的努力程度不一致;当事务所激励不当时,会出现“搭便车”、偷懒等行为,从而使事务所的经营效率低于预期水平;更有甚者,当违规成本低于违规收益时,再加上审计质量难以观测,事务所有可能出于自利动机,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些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行业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行业的总体投入水平,造成事务所经营效率水平低下。
四、结语及建议
人力资本既是引起事务所经营效率差异的原因,也是提高其经营效率的手段。既然人力资本存量及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能提高事务所的经营效率,那么事务所应当坚持以人才求发展的经营思路,注重人才吸收及培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健全人力资本制度安排,激发各层人力资源的投入水平,提高事务所经营效率,并在竞争中获胜,真正实现事务所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26.
[2] 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 契约与组织:一个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曹强,陈汉文,胡南薇.事务所特征、行为与审计生产效率[J].财务与会计,2008(11):84-91.
[5] 许汉友,汤谷良,汪先娣.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效率之DEA分析[J].会计研究,2008(3):74-81.
[6] 陈建凯,陈汉文.公司特征、审计需求与区域性事务所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9):62-66.
[7] 林孝伦.会计师事务所经营效率分析:中国之实证[Z].2010.
[8] Ting-Wong Cheng,Kuo-Liang Wang,Chih-Chiang Weng.“A Study of Technical Efficiencies of CPA Firms in Taiwan”,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2003(1):27-44.
[9] Banker, R. D., H. Chang, and Y. C. Kao.“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ublic accounting firm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6(2):209-222.
从劳动力成本差异来看,这个因素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因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一种常识性解释。只要两地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存在着差距,就会出现产业转移。实际上,这是把国家之间与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混为一淡了。在一国内的两个地区之间存在着工资差别,这个差别主要是通过劳动力流动来缩小的。这是由劳动力与资本所有者都在分散决策的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风险要比企业进行转移带来的风险大所决定的。由于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会带来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的缩小,所以,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一般不会导致产业的相向转移。历史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说,日本的地区收入不平等是在1955年至1961年期间上升的,随后在1961年至1975年期间下降,一些研究将这种变化归结于劳动力流动。德国的一体化消除了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限制,使东德劳动力向西德大幅度地流动,这导致了生活水平的趋同和经济集中,从1990年到2007年大约有170万东德居民流入到了西德,大约占了东德1700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德国一体化后,西德的企业并没有大量地将产业转移到东德。根源就在于此。如果工资差距是在两国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两国之间劳动力流动成本远远高于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这才使得产业转移替代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以美国为例,在1820年至1914年期间,移民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从9.6%提高到了14.6%。这完全是因为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然后在1914年至1950年,从14.6%下降到了6.9%,这种下降被认为是限制移民政策的加强导致的。最后是在1950致2000年期间这个比重又上升到了9.8%,原因是交通运输成本的继续下降,而移民政策没有太大的变化。劳动力跨国流动较少,使得国家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长期存在并拉大。比如说,在19世纪初期,最富裕的国家同等劳动力的真实工资最多等于最贫困国家的3倍,如今则至少是15倍。可见,国内不同地区间是一种“产业少流动而人多流动”,而跨国之间是“人少流动而产业多流动”。因此,不能把国际之间的要素与产业流动规律生搬硬套到国内环境上来。对我国来说,在东部雇用一个劳动力大约每月需要1500至1800元左右,在中西部地区大约是1200~1600元左右,这种差距根本不足以促使产业发生大规模地区转移。
在政策优惠差异与劳动力成本都不能成为产业转移的基本推动力的条件下,产业转移却在发生。我把它主要归结于地价。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看法?在这里,需要把地区间地价如何拉开差距以及它如何导致产业转移的机制说清楚。我认为,阐述这个机理需要从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手。航运、铁路、公路、机场以及通讯是连接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贸易、要素流动与资本转移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个前提,任何经济联系都不容易发生。19世纪美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的增加就是在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条件下发生的。随着交通设施与通讯条件的改善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首先是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会向高收入地区流动。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受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的收入水平较高、知识外溢性较大以及获得就业的机会较多等因素影响,我国的许多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运输成本降低的幅度越大,劳动力流动的距离也会越远。流动的结果导致了大城市、沿海地区、特别是这两个方面因素叠加起来的沿海大城市,诸如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经济集聚度大幅度上升,这些城市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远远超过了人均产值的差距。当然,与国际主要大城市相比,这些城市的地均产值差距也要比人均产值的差距要大。例如,2008年,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GDP不过是广州人均GDP的几倍左右,但是香港与新加坡每平方公里GDP的产出却是广州平均水平的10倍和14倍左右。
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渭武高速公路是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的重要组成路段,途经临洮、渭源、漳县、岷县、宕昌、武都到达甘川界罐子沟,是甘肃省南部唯一纵线,在全省高速公路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甘肃岷县为泥石流多发地区,2012年5月10日岷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致使53.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1.09亿元,给群众生命财产,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失。
泥石流是该公路工程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之一,据现场调绘统计,沿线发育泥石流近百余处,多数泥石流较稳定,对线路影响不大,可布设桥和渡槽形式通过。而茶埠泥石流为一条特大型稀性泥石流沟,对线路影响较大,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安全。
1 泥石流发育条件
1.1 地形地貌条件
该区地处西秦岭北支褶皱带上,整个地形呈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复杂陡峭,河谷纵横,山体破碎,滑坡、泥石流极为发育。洮河两岸及支流为主要泥石流发育区。
1.2 气象水文条件
该地区位于温带半湿润气候与高寒湿润气候的过渡带,气温低,多年平均气温5.7℃,最低-26.3℃,最热31.5℃,相对湿度为69%。降水量较丰富,年降水量大于600mm,为多雨区。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60.8mm,日最大降水量为61.5mm,1小时最大降水量54.0mm。岷县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9月,期间降水量占全年总量78%以上,其雨强完全可以满足激发泥石流的条件。
该区地表水系分属黄河水系,其主要河流为洮河干流及其支流迭藏河、纳纳河等。洮河两岸发育多条冲沟,多为沟道泥石流。
1.3 地层地质条件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新近系B组泥岩(Nb)、二叠系下统B组炭质板岩(P11-b)和泥盆系板岩组(D3Dc2a)地层。受构造影响,节理断层发育,岩体十分破碎,多呈层状碎裂结构,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1.4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该区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支秦岭海西褶皱带,受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和祁、吕、贺兰山字型前弧的共同影响,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该区主要的地质构造有:大草滩复背斜、岷县―宕昌复向斜、岷县北断裂带,复杂的构造致使岩层近直立展布,揉皱现象明显,岩体完整性极差。
2泥石流分布位置、规模及范围
茶埠泥石流发育在洮河支流纳纳河及耳阳沟内,纳纳河河谷较宽广,河水流量较大;耳阳沟平时河流流量较小,但若遇暴雨,流量呈百倍增加。该沟泥石流爆发周期为3~4年,规模大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最近一次大规模爆发是在2012年5月10日,河谷严重淤积,堆积体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堆积厚度2m~5m,长度近2公里,下游数户居民房屋被冲毁。
3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分析
3.1基本发育特征
茶埠沟主沟谷长度约为25km,发育数条支沟,流域面积约为22km2,主沟沟道相对高差为550,平均比降为2.3%,泥石流形成区沟道面积约为6.5km2,两岸山坡平均坡度约为37º~43°,其上均覆盖一定厚度第四系松散物。根据茶埠泥石流的发育现状和形成特点,可将沟域划分为泥石流物源及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
物源及流通区:分区面积12.5km²,低中山斜坡区,两侧斜坡坡度较陡,两岸山坡平均坡度约为37º~43°,沟道标高约2320m~2830m之间,高差510m,总长24km,沟道纵比降2.1%,坡度较陡,沟道呈“U”形谷。沟道中主要为卵砾石层夹杂碎石,卵砾石层磨圆差,碎石成分以板岩碎块为主。
3.2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1)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茶埠泥石流所在沟谷植被较差,表层岩体风化严重,加之受岷县-合作区域断裂及次级断裂的影响,岩体十分破碎,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广且厚度大,沟谷内滑坡发育,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充足,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2)适宜的地形条件
茶埠泥石流流域地形陡峻,坡面冲沟纵横,高差较大,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势能条件。该沟上游支沟岸坡坡度大于32°的有72条,占总数的95%以上,水流的面蚀作用强烈,大量的表层物质被侵蚀,源源不断补给给沟道,增加了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
4泥石流对公路工程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4.1泥石流对公路的影响
拟建公路以高架桥的形式跨越茶埠泥石流沟口段,一旦大规模爆发将直接威胁拟建公路C4K233+850~C4K234+700段的安全。
4.2治理措施
对于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措施有: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控制泥石流运动、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预防泥石流危害等防护工程体系。
针对本工程,建议采用控制泥石流运动和预防泥石流危害相结合的防护措施:
1)泥石流排导
针对泥石流堆积区,在泥石流流通段采取排导渠(槽),防止淤积,使泥石流顺畅下排。排导槽可以有效的排导不同规模的泥石流,避免小规模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刷。排导槽的纵断面设计可借鉴速流结构,以防止泥石流体在出口处溯源淤积。根据经验,排导槽的纵坡须大于1%,不宜超过35%。
2)设置防撞墩和桥墩围护
对跨泥石流段桥墩采用耐磨材料进行加固和围护,防止泥石流对高架桥桥墩的破坏,增加桥梁的安全储备。
5结论与建议
1)渭武高速公路工程的主要不良地质之一为泥石流,该泥石流为稀性特大型泥石流,处于活动期,活动周期3~4年。
2)工程区的暴雨频发和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是该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
3)根据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特点,建议对下游泥石流进行排导,并在桥墩前设防撞墩,并对桥墩进行围护,防止泥石流对高架桥桥墩的破坏,增加桥梁的安全储备。
参考文献
企业是一个多经济要素参与的契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个别企业中的契约地位差异很大;从组织结构而言,在金字塔层级组织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主体,控制权利差异不同。由此引发出一个问题,人力资本是嵌入到企业组织中的,其价值发挥,既出自于自身能力,也受到其地位的影响。本文正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内部控制中的控制主体行为进行研究。
二、内部控制中的利益相关者主体界定
国外研究者,卡拉克森(Clarkson,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投入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而国内学者万建华(1998)从两个层次界定:体现资产专用性特点的、拥有企业正式的关系主体是第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而其它有形的利益相关者则被划入第二层次,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等。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都是具有资产专用性、承担一定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当中资产特质不同,各自在企业层级组织中的控制地位不同,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是解决内部控制中人力资本产权保护的基础。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的研究有多维分析法与米切尔评分法。多维分析法是按照不同的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米切尔评分法是从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个属性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的高低进行分类。本文采用米切尔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和内部控制的紧密程度联系起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相关者和外部相关者。
三、内部控制的组织层级研究
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内部牵制主要是强调员工之间必须是相互控制的,各自不能独立加以控制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划分为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而后到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实现了系统的转变和发展;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又明确指出风险管理是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为此,将内部控制由了八要素组成,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1.内部控制中第一层委托分析
在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相邻层级之间有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由于不同层次的委托人所处的层次不同掌握着不同的控制权力。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特别合约(周其仁1996)。投入企业的经济要素不同,利益相关者分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各利益主体在公司层级中的地位的不同,使得各自所具有的行为模式也不同,控制机制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采用不同的控制机制,设计出有效的内部控制。
股东投入企业的是物质资本要素,不能直接参与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股东承担的风险最大。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并存的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本及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特性,迫使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向人力资本所有者让渡部分剩余权力。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制约着人力资本。因此在现代企业中,就存在着第一层委托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同时也产生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多层委托关系,即经理层、管理层、重要员工、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委托关系。
2.内部控制中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层级性划分研究
经理层是在业务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具有一定资源配置能力的人员,它被界定为企业家型人力资本,他们为保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契约的有效实施,而具有利用资本经营能力的总称。
管理层控制了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人员投入企业的是以管理行为为特征的人力资本要素。管理人员能控制企业的决策与发展方向,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发挥重要作用。他是在经过高级管理教育、管理训练和管理实践磨练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将管理人员定义为是管理型人力资本。
重要员工投入企业的是一些与关键资源结合的人力资本要素。关键资源包括客户关系、专利技术、创造力等,重要员工是经过高级专业教育、专门训练和专业实践磨练才能具备的专门业务能力,因此,重要员工被定义为技术型人力资本。
普通员工投入企业的是简单劳动的人力资本要素。简单劳动是一种机械性的劳动。这些员工掌握的能力是经过初级基础教育可具备的基础性劳动能力,因此,本文将普通员工定义为生产型人力资本或一般型人力资本。
四、相关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从人力资本层次性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在人力资本的导向下,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中的控制主体研究,使得企业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完成,改变过去存在的股东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形成。“基本口算”一般是指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俗称“四表”),对基本口算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笔者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以及调研中常常发现,一年级新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很不平衡。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加减法计算练习,会进行1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计算,同时也还有不少学生20以内加减法基本不会计算。这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年级新入 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口算能力到底是怎样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改进我们的计算教学?入学之前的加减法口算学习对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有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进行了一年级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的方法
2.1调查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007年和2008年秋季一年级新入学的所有儿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中旬。 (调查时间之所以安排在9月中旬,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9月上旬,刚入学儿童的各项学习常规尚没有初步形成,甚至有少数学生书写数字还不会;另一方面,此时尚没有正式学习加法和减法,不会影响所测内容的客观性)
2.2调查内容
2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了四份口算测试卷,分别测试10以内加法(25题)、10以内减法(25题)、20以内进位加法(36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36题)。命题时依据随机原则安排题目呈现的顺序,同时考虑题目的典型性与分布率。其中,测试卷1(10以内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0题、小数加大数10题、两加数相等5题;测试卷2(10以内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lO题、差比减数小lO题、差和减数相等5题:测试卷3(20以内进位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6题、小数加大数16题、两加数相等4题;测试卷4(20以内退位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16题、差比减数小16题、差和减数相等4题。(测试题见附件)
2.3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试卷测试、观察、访谈等方式。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试卷707份(其中2007年265份,2008年442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过两年的调查,我们对有效试卷采用SPSSll.5工具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3.2描述与分析
3.2.1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基本了解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的总体情况。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年的调查结果中10以内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75.10%和77.80%,正确率则高达97.64%和98.36%;10以内减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52.50%和52.30%,正确率高达93.64%和94.08%;20以内进位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28.70%和34.20%,正确率达到85.97%和75.56%;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满分率仅为18.10%和13.80%,正确率为62.72%和36.58%。也就是说,在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尚未正式系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了。有超过一半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减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从标准差的值来看,10以内减法的离散程度比10以内加法大(两年中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3.66和3.67,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95和1.21)。20以内退位减法的离散程度比20以内进位加法大(两年中退位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3.04和14.40,进位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7.55和11.36)。
3.2.2 10g以内加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2和表3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以内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女115+2)与小数加大数(女112+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7.83%和96.88%,2008年分别为98.50%和97.75%),而两个加数相等(如3+3)的题目正确率则比较高(分别达到98.80%和99.00%)。
(2)10以内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7-2=5)与差比减数小(如7―5=2)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3.40%和93.10%,2008年分别为93.80%和94.20%),而差与减数相等(如8-4=4)的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95.60%和94.40%)。
3.2.3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4和表5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如8+5)与小数加大数(如5+8)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86,12%和86.06%,2008年分别为75.13%和75.63%),而两个加数相等(如6+6)的题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88.00%和82.00%)。
(2)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13-5-8)与差比减数小(如13-8-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64.31%和62.06%,2008年分别为36.38%和36.94%),而差与减数相等(如12-6=6)的正确率略高(分别为61.25%和35.50%)。
3.2.4正确率分布情况
从表6、表7以及图1-4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1),2内加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类似。前四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的人数比较少,而第五个分数段(21-25)的人数很多,这反映了新入学儿童大多数会
计算1O以内的加减法。
(2)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略有不同。总体上,进位加法计算的前六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21-25,26-30)的总人数2007年占总数的26.04%,2008年占总数的39.37%。而第七个分数段(31-36)的人数都超过了60%。退位减法的得分情况很不均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测试中,退位减法0-5分的学生占到了48.42%,比2007年的16.60%足足高了31.82个百分点,这表明2008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几乎不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4结论与思考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情况如下:
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强。由于儿童在学前的生活中经常见到10以内的数,学前儿童大多在家长和幼儿园里非正式地学习和接触过10以内加减法。具体有如下的几种状况:大多数儿童是依赖实物数数(包括扳手指头)来获得结果的,少数儿童能初步由逐一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极个别儿童已经通过多次口算而摆脱了实物依赖,能熟练算出得数。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弱。虽然从认数和数数的范围来看,入学前儿童似乎能数20以2内甚至1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的认数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儿童能从数的位值原则和计数原理的角度来认数和计算。所以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与10以内加减法相比,明显较弱。
通过学生测试时的观察以及个别访谈我们也发现,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策略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策略:逐一数手指,按顺序口头数数,通过扳手指接下去数,用数的组成或分成算,通过凑十或分解推算,直接提取记忆结果等。 (刘颂著,《不同计算能力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新人学儿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策略的运用,反映了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反映了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是其非正式的数学认知能力之一,对进入小学后的正式数学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
4.2思考与建议
4.2.1对教学的建议
首先,重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教学。6-7岁儿童的逻辑运算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并逐步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简单计算事实还未完全进入其长时记忆系统,其计算需要依赖于感知经验。(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儿童入学之前计算加减法,往往是依靠扳手指或借助其他实物数出得数等外部策略获得结果。因此,一年级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把认数与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教学时,可以在直观情境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归纳中逐步过渡到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按群计算,并逐步摆脱手指和其他实物,再通过训练,达到看见或听见10以内加减法,都能很快直接说出得数,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加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教学。小学生口算加减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张天孝著,《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在教学基本口算时,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在教学初期为了达到算法指导下的正确计算,可不作计算速度的要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与10以内加减法不同的是,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数的组成以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方法问题。尽管课程改革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大力倡导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但是,在教学时也要重视“基本算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基本原理;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要利用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算法。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不要求“一题多种算法”,以免互相干扰。
再次,科学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计算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计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适当训练的。口算,“原先是一个思维问题,一旦掌握了计算法则,经反复练习,也就成了记忆问题” (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基本口算作为一项基本功,在整个小学阶段要不断线地进行训练,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提供训练材料,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口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基本口算结构单一,数域范围小,有些教师容易忽视,或命题时随意性很大,易造成各题练习次数不合理,甚至出现易题多练、难题少练的现象。因此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训练的内容。针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在开始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思考过程的清晰度;一段时间后,适当增加练习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达到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和写出得数。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简缩思维过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动化的要求。
另外,依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以及对一年级数学老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尽管不少新入学儿童会熟练地运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但不少儿童尚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本质,他们大多在运用实物、数数心算和书面符号程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系。因此,在正式教学相关运算时。老师仍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4.2.2对教材的建议
由调查发现,新入学儿童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础比较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正确计算),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时。可以适当缩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用了36个页码(P40-P75)近3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用了60个页码(P14-P31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近5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也用了28个页码(P22-P49)20余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用了50个页码(P4-P53)近4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时,尽可能缩短10以内加减法的课时或者给予弹性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口算的练习量。增加训练的形式,以提高口算教学和训练的实效性。同时。由于“儿童掌握数群之间的逆反关系要难于掌握等量关系,所以学习减法难于加法”(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概论》),建议教材编写时,减法练习题量可适当多于加法。
4.2.3对学前计算教育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