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31 09:2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医院市场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区医院市场前景

篇1

赢得好的开始

时间倒流至1996年,那是陈海斌的创业初始之年。“为什么会选择创业这条路?”对于这个千万人问过他的问题,他说只是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因为年轻的岁月里一直有着自己做一点事的想法,也许这就是梦想。

在那之前,陈海斌曾是一家上市医药公司的前身――上海某医药公司团队中的一员。当时在珠海工作的陈海斌被高中同学叫到一起创业,加入刚刚成立的这家医药公司。他们的项目就是当时颇为先进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这是该公司负责人在某生命科学院找到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在合作方式上,该公司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陈海斌担任总经理,负责开拓市场。

正是这样一种产品和简单的合作模式让陈海斌当年供职的那家公司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此时正是1995年。次年,陈海斌内心的创业梦越来越强烈了,他怀揣着几年打拼积攒下来的20万元来到杭州创业。他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照搬原有的公司模式,开拓浙江市场。

“很多人在创业初期会很辛苦,我因为复制了别人的成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陈海斌说,在创业后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和40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创业团队成员达40多人。没有想到,危机就在企业迅速成长的时候来了――1998年,国家的一张“医院暂停使用PCR检测技术”的禁令让陈海斌的事业陷入绝境,原因是当时PCR检测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很多临故。

最困难时选择了坚持

这是一次致命的事业低谷,因为业务锐减,当时40多人的团队最后缩减至七八个人,出路在哪里?

陈海斌选择了坚持,哪怕没有业务,他依然继续保持与合作医院之间的走动。当时,有医院的工作人员问他,除了试剂之外,他能不能提供一些诊断机器或是服务?当时,正值某品牌仪器在寻中国,陈海斌拿下了权。“这一次,我是带着医院的需求去找项目的,相当于是手握订单去找上游单位,特别顺利。”陈海斌特别感激当时的合作单位,他说是客户给了他企业的第二次生命。

当事业出现转机的时候,陈海斌的危机意识也更强烈了。“经历了上一次危机之后,我明白做企业必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眼光一定要向前看一步。”陈海斌说,当时该品牌在其他国家都是直销的,只有在中国是的,如果哪一天中国的市场成熟了,这个品牌很可能直接取消他的权。这就是业务最致命的弱点――被动!

陈海斌开始思考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考察后,他的独立实验室王国之梦越来越清晰。“我们认为独立实验室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行业,而且市场竞争也不激烈,市场前景很大,而且跟我们原来做的业务在渠道上可以共享。因为独立实验室的业务是一个B2B的业务模式,是为医院服务的。医院的客户既可以是原有品牌仪器的客户,也可以是外包服务的客户。”陈海斌坚信自己的市场判断,于是独立实验室的“服务+产品”模式诞生了。

可连锁复制的独立实验室

2011年,迪安诊断成为医学诊断服务外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后,加快了发展的进程。

篇2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纵观我国住宅近30年的发展,由福利分房时代,到大中套房型时代,再到中小房型时代,住宅一直都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正处于楼市调控,房地产转型时期。未来,随着调控持续进行,以及住宅大批量建设致使市场趋于饱和,住宅设计难度加大,势必会出现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住宅。

1、住宅发展方向

未来,住宅发展走向将更加趋于多样性,主要包括五大类:

1.1小面积住宅,以保障性住宅为例,仅仅满足必须的人居空间,面积较小。大城市中心城区稀缺的土地资源以及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得小面积住宅的这些区位的市场前景广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暴露出当下相应的社会问题——社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由于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住宅市场可能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住宅将向奢华和微小住宅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集聚高端水准的奢华物业产品;另一种则是瘦身家族的成员,将小空间利用的研究进行到极致。一方面,由于独门独院的别墅产品,与国家集约化用地相矛盾,高端住宅产品开始向高空发展演变为:空中花园式住宅、舒适大平层等。未来,新建的小套型主要集中在靠近城市中心的位置。另一方面,微小房型将每一处空间的利用价值挖掘到极致,实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2智能住宅,是将各种家庭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与建筑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从而实现住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家庭遥控管理或与外界进行联系的住宅。由众多智能楼宇形成智能小区,其旨在通过高度集成的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把社区的保安、物业、服务及公共设施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和最优化管理,使小区内居民可以24小时与社区医院、学校、超市、娱乐场所等处联络。

1.3工业住宅:也可以说是工厂制造的住宅。住宅工业化是国际住宅产业发展的趋势,它是一场革命,其推广将加速我国住宅产业发展,使得住宅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住宅品质全面改善,实现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完善的住宅质量监督体系和保证制度等。另外,世界各国都面临能源紧张的局面,新材料新技术,尤其是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实际运用。

1.4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文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是想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建筑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四点,即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这种健康、有益、节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住宅。如今,单靠空间的“大”,用料的“贵”,已经不能称之为奢华,回归自然的生态建筑便是奢华。

1.5老年住宅:即转为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居住空间。根据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老年人群有较多的继续,并且和子女分局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将出现针对性较强的老年住宅。除了最基本的住宅建筑要求外,老年住宅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环境质量良好、交通便捷、并且有安全措施(如专门的步行道路系统,与过街天桥通道等有有链接,以保证购物、逛公园、去一些必要的公共办公场所及社会服务性场所的出行安全。)同时还应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与人交流的场地需求。

2、小面积住宅

在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上海漕河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园区公租房建筑方案设计要求中,提到了创新套型的研究和设计要求——在套型平面设计上,首先要满足对于现阶段作为公租房的使用要求,而未来通过合并改造后,要求实现由小变大,成为舒适商品房的变身可能性。

项目概况:上海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2002年选址于上海“三城七镇”中的浦江镇(约100平方公里的浦江镇正逐步建设成为意大利风貌城镇),园区比邻浦江中心镇,距人民广场17.5公里,距浦东机场直线距离约31公里,距虹桥机场约18公里,距徐浦大桥/外环线约3公里。2008年底将建成的轨道M8连接城市中心,在园区内设有3个站点。园区交通便利,处于整个上海市的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

本规划基地为上海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的综合配套区,位于上海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中部偏西,由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浦星路、立跃路、陈行路、召楼路围合而成,基地范围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地表平均高程4.3米。

在本项目房型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分三个方向进行:1.内部可变形式;2.相邻拼接式;3.上下层组合式。

2.1. 内部可变式:

以改房型为例,单套房型总建筑面积为56.10平方米,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可以自由分割城一房、二房、甚至三房。

2.2 相邻拼接式:

将同层相邻房型组合在一起,设计中以该组合方式为主。

2.3上下层组合式:

将上下层房型组合在一起,考虑到结构复杂性以及结构的造价问题,暂时摒弃了该种组合方案。

当然,这只是随着时展过程,为顺应业主居住要求不断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住宅发展过程中,微小住宅的出现已经宣告了小面积住宅的设计进入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3、微小住宅

小面积住宅还包括微小住宅,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出现了胶囊公寓这种旅宿形式之后,小空间居住单元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2010年北京也出现了“胶囊式”的公寓。而要将其作为一个家庭居住单元,未来还需要再深入的改善研究。

微小住宅既可以利用复合式空间形式来实现其有限建筑面积中的多项功能要求,又可以利用立体可移动空间做文章,巧妙地实现每一个小空间的复合式使用功能。

4、结束语

总之,创新永远是时展的声音,富含较高艺术成分的个性化设计在未来市场上必不可少。套型设计更加优越、新颖,住宅形式更加趋于多样性。创新的套型设计还需要结合社会文化,分析消费者特点,赋予产品鲜明的个性。另外,住宅在平面功能上提出了的复合型要求,立面造型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当然,住宅产品无论面积大小,其终端应该是趋于服务性产品,设计及物业的高品质服务水准才是住宅市场所追求的终端产物。

参考文献:

【1】 冯果川《意义的产生——以普通住宅户型设计为例的日常研究》《建筑师》2013年9月

篇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2

The Policy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eparations

Li Zhe1, Chang Nuan1*, Li Li2

(1.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Hospital prepar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aranteeing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meeting med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existing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medicine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eparations policy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n, we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ospital preparations;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为了满足诊疗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经过一系列研究与审批过程,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仅供自己医院或限定单位使用的药品。中药院内制剂历来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深受百姓欢迎。而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对于保障中药院内制剂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院内制剂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历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1 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发展沿革

中药制剂的应用源远流长,历代中医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临床应诊时,常常运用丸、散、汤、膏等剂型。如在战国秦汉年间形成的《内经》中就已有丸、散、膏、汤等剂型使用的记载。《伤寒杂病论》中就药物剂型较《内经》时代有了更大的丰富,所用剂型种类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医籍和简牍所载医方内容,计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栓剂、阴道栓剂等不同剂型。同时亦说明当时中药制剂工艺技术是何等的多样化、复杂化,为今天中药制剂政策规范标准提供了历史参考依据。当时的中药制剂大多是古代太医院及诊所自己配制后供患者使用,这可视为院内制剂的最初形式,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对于院内制剂的规范标准政策并没有统一,更不像今天国家对医院院内制剂所要求的那样系统规范统一,当时不过是完全依靠各个医家、药工自觉行为,按照传统制作工艺进行自发生产,在国家层面的监督行为并不完备。直到公元659年,才诞生我国第一部(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该书由唐政府组织编辑并正式发行,体现了唐统一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医药学的更高要求,以及唐统治者皇帝唐高宗李治对医药学的高度重视。当时以设立的“尚药局”、“尚药监”等机构为基础组织条件,责令由开国功臣英国公李积、太尉长孙无忌领衔,苏敬等20余位专家集体编撰,同时诏令在全国各地征集道地药材,绘制药图,编写班子本着“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的编写原则,对于前代药物总结“详采博要”,对当代经验则“下讯众议,订群言之得失”,在各方支持下,不到两年就撰成了图文并茂、充分反映当时药物学发展水平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1]。该书虽然为药物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一些中药制剂内容,如银膏、卤砂、密陀僧等药用制品。银膏是一种用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的膏剂,用于补牙。从这些有毒的中药制剂应用中可以体现当时中药制剂水平。但当时很多中药制剂并没有在其应用安全性上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限制,甚至一些药物直接来自炼丹术,除了能治病以外,还被唯心地蒙上神秘色彩,一些统治者们妄想炼丹成仙,长生不老,结果不仅没有长生不老,还常常因服食丹剂中毒身亡或终身残疾,仅唐朝皇帝因迷信服丹而中毒身亡的就有6个。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对于中药制剂毒性作用不能完全掌握控制,因此,这些药物的应用安全性亦得不到法律限制。但同时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肯定会得到一部分医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制剂政策发展。

宋代加强了医事管理,改进了体制,在太常寺属下分设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御药房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医疗事故的责任制,如凡利用医药诈取财物者,以匪盗论处;庸医误伤致人死命者,以法绳之。元代政令禁售毒药、烈性药和堕胎药品,其致人于死者,买卖双方均处死刑。这些政策对于规范中医医疗行为,改善中药制剂市场,保证用药安全有一定价值。宋金元时代有“御药院”、“尚药局”、“惠民局”、“广慧司”等机构[2]。其中“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需用。“尚药局”为最高药政机关。“惠民局”管理经营药物制剂和售卖。“广慧司”为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专设有回回药物院。北宋施行王安石新法时,按“市易法”,由政府控制药品贸易、国家专利。1076年由太医局创立“熟药所”,可为较早的国家级面向百姓的“中药制剂厂”,1103年增为5所,另设“修合药所”,也即国家级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厂”2处。11年后前者改称“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医药和剂局”。且于此期间由太医令裴宗元、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等将药局所收药方加以校订,编成了《和剂局方》,成为该局的制剂规范,后经多次增补,丰富内容,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该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对于后世中医院内制剂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到了南宋,于临安改名为“太平惠民局”,不久在淮东、淮西、襄阳等地均仿照成立了“惠民药局”,且一直延续到元代。

明清时代中医制剂不像宋代那样由政府主办,但是全国各地炮制中成药的大小店堂很多,比如仅安国就存在明嘉靖年创办的三槐堂、明万历年创办的体延堂和瑞生堂、明崇祯年创办的永和堂,以及清宣统年开办的永德堂、明槐堂和永春堂等,都是当时颇具名声的中成药加工店[3]。不少药店经营一些畅销全国的名牌药品。说明当时政府对于这些中药制剂的管理政策相对宽松。

2 院内中药制剂审批情况及对于当前中医发展的影响

2.1 院内中药制剂管理日益严格

这一方面促进了院内中药制剂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于实践中院内中药制剂的审批带来困难。中药制剂在生产上市前,要经过一系列研究与审批过 程[4]。一些三级小中医院一般都设有制剂室,并能生产各种院内中药制剂,其制剂验方均为当地医院老中医及专科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由于当前国内外面临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医院对院内中药制剂的申报,除少数三甲医院几个制剂品种申报审批外,多数医院未见申报。而一些社区医院,多数为一级医院,因为规模小,更是不具备申报中药院内制剂的资格。

2.2 院内中药制剂管理与中医临床现实矛盾重重

第一,几乎所有医院中药制剂项目的审批过程,均不能充分反映中医药的规律、特点和疗效,审批一个院内中药制剂,几乎与审批一个西医新药过程相同,难度大,研发周期长,从而导致审批一个早已历史上应用数百年或数十年安全性和疗效非常肯定的院内中药制剂需要10万元左右的成本,造成了院内中药制剂开发成本高。此外,物价部门对院内制剂的利润空间有所限制(不能超过5%),导致医院在院内制剂的投入上无钱可赚,必然会给中小医院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使这些医院只好放弃对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制申报。

第二,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完全解释中药院内制剂的理论特点。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化学药物的研发思路及管理规范套用于中药,使得中药新药的开发难以体现中医药特色,局限于很狭窄的范围内,而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复方制剂又不能体现新药的创新和进步[5]。药监局制订的管理办法中,不仅未考虑中药制剂的特殊情况,还忽视了大多院内制剂系中药复方组成,其原理主要根据中医药理论,很难以现代医学理论去阐明其药理、临床疗效等科学事实。

第三,院内中药制剂来源于历代医家对人体和疾病诊治的探索过程,不断探索,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淘汰,能保留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中药制剂多数疗效肯定,已经受到临床实践的检验,很多中药制剂在审批以前临床观察年限或病例数量实际上远远比当前药监部门短短数年或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各种监测数据丰富,经受得起历史的再次考验。倘若真得完全依靠现在管理制度,对这些中药制剂,特别是院内制剂加大限制,势必制约和阻挠中医事业发展。中、小医院只能单独依靠汤剂来治疗疾病;在中医专科建设方面,中、小医院研制的院内专科制剂将难以应用,大医院存在的“名医”、“名方”、“名药”,在中、小医院得不到发扬,因为无院内专科制剂的支持,中、小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将困难重重;一些疗效尚可的院内制剂,也面临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问题,甚至面临被重新审核下去的危机。

3 对策及建议

3.1 转变政策观念,重新认识中药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中药院内制剂从总体来说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应当切实转变政策观念,重新认识中药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中医院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院内中药制剂是特色专科建设的必须保障。院内中药制剂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医院生存发展极其重要。中医院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院内中药制剂。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制药工业的影响上。医院制剂是新药开发的源泉,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绝对离不开院内中药制剂研制的支持。允许中医院院内常用、急需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在通过临床验证的基础上,扩大使用范围,鼓励更多的院内制剂向新药研制的方向发展,是对院内中药制剂审批区别于新药的研制标准。

3.2 建议药监部门对当前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系列管理文件作适当的修改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药院内制剂存在的问题,保障中药院内制剂的健康发展,应当完善院内制剂的管理,结合实践情况,对于当前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系列管理文件进行适当修改。

3.2.1 完善中药院内制剂室的建设 结合目前我国一、二级中医院及社区医院的现有状况,综合考量包括资金投入、管理、效率等方面,并不建议在现阶段在每个医院都建制剂室。考虑对各县(市)级中医院需要研制的院内中药制剂,有限度地扩大院内制剂调剂使用范围,适当下放调剂使用审批权。在原有国家、省级审批的基础上,对非特殊制剂调剂审批权可下放至地级市。在完善审批手续后,可以先选择几家已建有制剂室的中医院,统一交由该制剂室委托加工。

3.2.2 建议政府将院内中药制剂的审核和批准职责及权限分开 在管理办法中专设中药院内制剂管理方案,以体现中药制剂的使用历史和特点规律。医院作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临床基地,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见解,在各科临床中都积累了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方药,有充足的处方(或制剂)来源[6]。同时将院内制剂的审核权限交给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由中医管理局召集专家组,审核申报的院内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价后再交于省药监局审批。

3.2.3 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分类注册制度 建议分为不含限制使用饮片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含限制使用饮片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和非传统新剂型中药制剂3大类。对第一种中药制剂实行备案制;对后两种中药制剂实行注册制度。

3.2.4 完善对于院内中药制剂的利润加成方式的规定 建议对院内中药制剂的利润适当放开,至少允许按照中成药的利润加成。建议当今政府学习历史上,宋代惠民局、和剂局成功的制药经验,允许中医院的制剂室为患者小批量单独加工传统的中药制剂,缓解当前看病难、药价虚高等社会医疗难题。

3.2.5 充分挖掘发现民间中医药的精髓 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民间老中医(其资质认定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审查)与有条件生产院内制剂的中医院联合开发、申报,所开发的产品限于在该医院和其所在的诊疗机构内使用。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发现民间中医药的精髓。

总之,新《药品管理法》等系列文件的出台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药院内制剂规范统一,提高了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生产质量、配制条件和配制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显示了国家对医院制剂工作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建设的要求,保障院内制剂的使用安全性,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部分中医院或社区医院院内中药制剂严重萎缩,中医药科研受阻,中医传承发展受到挑战,造成中医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审批过程复杂。加之其不能完全摆脱现代科学理论的评判,众多中药制剂因审批困难而放弃使用,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必要对上述文件提出建议性调整,以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61,77.

[2]陈峰,曹彩,刘新民.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战略研究系列(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1-9.

[3]杨见瑞.祁州中药志[M].2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

[4]王方升.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09,23(1):52-55.

篇4

有一次,柳清答应送两部理疗仪到一位姓张的老先生家,当她按时间赶到楼下时,发现电梯坏了。那户人家住在大楼的十五层。是打个电话,改天再来?还是爬楼梯,按约定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柳清选择了后者。当张老先生看到气喘吁吁的柳青拎着两部理疗仪出现在门口时,不禁感慨:“这年头,像你这样讲信用又肯吃苦的女孩子已经不多了!”试完产品后张老先生即购买了一台,并告诉她,自己患有风湿病多年,非常怕冷,天一凉膝盖就疼痛难忍,要是有一种暖腿和暖身体的产品,又可以带着四处走动就好了。

风湿病、关节炎、腰腿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柳清想起她接触的妇女和老年人许多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心想,如果能生产出像张老先生所说的这类产品,市场前景该是多么大呀!

妙招频出 “怕冷补”热销羊城

李柳清将开发保暖用品的信息反馈到厂里,引起了厂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技术部门就组织了相关的人员着手研究开发,经过数月的攻关摸索,无数次的论证试验,一种新型保暖袋终于在 2003年12月底研制成功了。该产品只有 6cm×12cm大小,内装一种特殊液体,只要用手几次扳动保暖袋内置的发热导片,就会在3分钟内产生400C―600C的热能,可持续2―4个小时,携带方便,且可以无数次重复使用。第一批样品正式下线的那夭,厂长将柳清叫到身边,说:“这个产品是你的创意,我决定将它交给你全权负责推广,你是我们厂的销售精英,可别让我失望啊。”柳清非常愉快的接受了厂长的委托,干医疗器材要销售这么多年,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行,也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

柳清马上着手准备了一系列的筹划工作。为了产品能一炮打响,迅速抢占市场,柳清特地请来以前一起推销医疗器械的朋友,共同商讨市场推广方案。大家提议给产品取一个生动的名字――“怕冷补”,并以一句极具关怀的用语彰显产品的亲和性“怕冷不?怕冷就用怕冷补!”他们还招聘了一批销售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组成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今年过节要收礼,收礼要收老怕冷补”的宣传广告,掀起抢购热潮,从1月20日到2月28日,仅1个多月时间;柳清和她的销售队伍就销出了“不怕冷”5000多个,净赚了6万多元。

加盟招商 小女子再铸辉煌

迅速构建一个高效、快捷的营销网络,李柳清在一些全国性的报纸媒体打出招商广告,推出超低价的加盟政策:不限地域、不限城市等级,任何人首批进货 100套以上即可成为经销商,享受15元/套的优惠进货价(零售价35―50元),一次性进货300套以上可享受9元/套的进货价格;有能力的经销商还可以申请区域独家权,自主开发当地市场,独享超大的利润空间。

宁夏的张先生到广州出差时,无意中看到了“怕冷补”的广告,立刻被其独特的卖点吸引住了。自己的老父亲就患有风湿病,常常靠热水袋来驱除凉气,有了这“怕冷补”以后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张先生当即买了一个,回家经老父亲使用后,感觉效果特别好,老父亲的身体和精神渐渐得到改观,引得父亲的许多朋友纷纷向他打听,千叮咛万嘱咐下次去广州时给他们也捎上一个。张先生粗略统计一下,预订的竟达二十多个,何不趁这机会给自己谋个第二职业?他马上给李柳清打来电话,订购了100套“怕冷补”,结果单靠口碑宣传,不到10天产品就销售一空。张先生心里有了底,又进了500套,这次重点面向机关单位做团销,作为离退工人的福利用品,不到一个月产品又销售完了。张先生做服装生意的表妹看到这个产品不错,也加入进来,没想到一个月的收入竟比卖服装都高,她毫不犹豫地转让了手头的生意,一门心思做起了“怕冷补”的经销商。

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经销商宋小姐是做保暖内衣生意的,2月份到广州进货时,看到“怕冷补”加热保暖效果不错,价格又便宜,就进了100套,打算作为赠品回去搞促销,结果引来许多专程前来购买“怕冷补”的消费者。精明的宋小姐迅速洞察其中的商机,马上进了600套产品,一方面自己销售,一方面批发给一些同行,仅仅一个月就盈利近2万元。前阵子,宋小姐预计随着天气的转冷,产品销售将再掀,已经与李柳清签订区域独家权,准备在这个冬天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

研发新品 做大保暖产业

篇5

一家从事中医行业的民营企业,只能创造这么大的能量吗?这并不是孔医堂一家民营中医诊所面临的尴尬。

“适合中医学科的模式还没有找到,现在中医的发展状况已经证明:这个学科不适合医院模式,同仁堂的药店模式也过时了,适合不适合医馆模式呢?还不确定。”徐文波的思考很具代表性。在固生堂的涂志亮看来,中医要想发展好,核心在于要首先解决“谁来埋单”的问题。

京朋汇董事长邱琳在投资界盛会--“里昂全球资本论坛”上,听到的全球性医疗企业和睦家的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居然是政府补贴和商业保险补助。若没有数年后拿到政府补贴,并与商业保险绑定,和睦家即使进入中国后,各项收费标准一直超出医保范围100倍,也根本难以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的生存只能靠什么?我觉得是需要靠技术,以及自己找准市场定位。对我们来讲,能够活下去并且走出来都不容易。”京朋汇董事长邱琳坦言。

这一次英雄所见略同,不管是IT出身的孔令谦、投资金融行业出身的邱琳、西医健康管理出身的涂志亮,还是媒体出身的梁冬,中医诊所都采用了相同的模式:诊所作为根基和平台,在诊所之外,由企业来为大多数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埋单。他们试图利用中医擅长“治未病”的优势,用健康管理的思路来探寻让中医能够健康成长的新商业模式。

医疗是根基养生为盈利

几家新生诊所,不约而同选择同样的发展模式,必然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传统民营中医诊所一直势弱,固然是起因于一些历史、文化的复杂纠葛。但眼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传统诊所的模式已经无法解决“谁来埋单”这一根本性的生存问题。

大多数人的医疗消费预期,都寄托于医保和社保,而中国医保资金使用的现状是:在中西医的配比上,中医得到的医保分配资金,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传统中医诊所甚至国立的中医医院,都是在和社保和医保分配比高的西医医院“抢病人”。且不说正处于病痛中的病患,有多少人信任中医疗法,只在社保医保埋单,还是个人掏腰包这一件事上,中医就大大落了下风。

而公开数据表明:70%的医保资金是给了50岁以上的人,其中又有50%是给50岁以上的人做手术。中国人80%的健康投资,用于临终前的一场大病。但早在两年前的调查数据就显示:中国有97%的人,愿意把健康投资用于对疾病的预防,而不是临终前的一场大病。

像邱琳这样从投资金融行业进入中医的“外行人士”,得益于他们曾经不同的背景,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另一群人--在中国的比例已高达70%的亚健康人群。

邱琳验敏锐地观察到,国家在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上的改变、中医医疗机构得到扶持的态势逐渐显露、商业医疗保险开始接纳养生和理疗项目成为保险范围。

这是一个进入中医行业的好时机。

因此,投入中医行业时,邱琳的京朋汇和固生堂、御源堂、孔医堂等,虽然都以中医医馆起家,但一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思路。从邱琳的京朋汇医馆,布局的设计就可见一斑:医馆入门左侧是诊疗区,右侧是会员养生区,两个区域各行其是,在后堂又浑然一体。这与固生堂将诊所分为门诊区和VIP区的格局大同小异。

虽然是外行人,邱琳却因为自小热爱中医而对此有深刻研究。甚至已经拜师在国医大师李济仁长子张其成的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所以,邱琳的医疗加养生两只手的思路,背后有她个人对中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在她看来,中医不仅治病,更能鼓励人的身心调养,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健康是每个人先天的资源,如同每人的财产,跟我们的车一样,需要后期去妥善维护和管理。而中医颐养天年的一些办法和理念,是管理自己健康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京朋汇成立之初,邱琳的理念就是用中医的自然疗法和颐养天年的理念,去管理现代人的健康。

“健康管理”在西方提出来不过20年,这个命题至今未得到妥善解答。

曾在爱康国宾从事多年西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固生堂董事长涂志亮,对此深有体会。本来,西医体检被各大企事业单位作为福利,提供给员工是件好事,但却造成了大多数职员的“恐检症”:每当体检完,各项不正常指标会让企业士气大减。许多企业甚至在体检报告发放后一两周之内,再也没有员工加班。

在病症显现之前,用一张写满各种不正常数据的体检结果,宣告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西医的作用仅止于此。如何使不正常指标恢复正常,这正是治未病的中医所擅长的。

因此,不只是京朋汇、固生堂和孔医堂,在以医疗为根本、健康管理为创新模式的理念上,不谋而合。

他们首先集结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医生,坐镇医馆,提供日常的问诊看病业务。然后,通过派驻医生的形式,把诊所开到了企业的办公现场。

中医体检企业埋单

其实,把医馆开到企业办公现场,深入企业做员工的健康管理,并非邱琳他们的首创。早在四年前,正安中医馆创始人之一的陈晓岚,当时所服务的英智健康管理中心就为普华永道北京公司提供员工健康咨询服务。

四年前,在普华永道北京公司所在的财富中心写字楼内,英智健康管理中心使用了四十多平方米的场地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他们根据普华永道北京公司三千多员工的年龄段、性别、工作强度,做出了年度体检项目建议,并帮助其员工组织、预约每年的疫苗接种。而员工一旦生病,英智的健康咨询医师会先进行病情判断,常见病症则告知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者告知选择适合治疗的医院及科别,并帮助预约。除此之外,每个月还开设一期针对性的健康讲座,为员工做健康答疑。

而孔医堂,如今的企业员工健康顾问的思路,与当时英智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咨询服务的思路异曲同工。唯一不同的是,孔令谦曾经的IT背景,让他在这件事上的思维更系统和IT化:孔医堂已经进驻数家大型央企,根据企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流程,来分辨未来哪几大类疾病高发。然后,根据现有几类的预防措施,给企业提供一些流程干预的建议。而企业,只需要为此给每个员工付出几十元钱。

“我等于给企业做ERP,做一个流程再造,我们做的是企业员工健康规划,最多为员工做一做中医体质辨析,不看病。”孔令谦说,“因为中医有一个信条,叫医不自荐。”

孔令谦甚至请来用友软件副总裁高作义,希望能将孔医堂以现代科技手段去做放大,基于中医诊所平台来做增值业务,比如健康咨询、客户端等盈利。不仅如此,孔医堂还计划搭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因为孔令谦的IT行业背景,孔医堂在公司最初的骨架设计上,已经显现出IT企业的模样。

也正因为创始人背景的不同,京朋汇和固生堂则希望能深入企业的不只是健康咨询,而是更像一个小型的社区医院,会从诊所派驻医生,在办公现场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治疗、理疗等服务。京朋汇已经开始在联想集团内部实现这个想法。

固生堂则在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上,往前多走了一步。除了在一些国企内部派驻医疗团队成立企业保健室,还会把诊所里的名中医,以出诊的方式去企业内随诊,给员工看病、配药、煎药。煎好的药放在保健室冰箱内,员工按需按时服用。而且,员工还可以在工作间歇,花15~20分钟时间,在保健室做理疗。

此举在企业内大受欢迎。不只员工获取了应有的健康管理福利,企业也间接收益,用三五百元就赢得了人心和士气。而对固生堂这样的医馆来说,进驻企业也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对我来讲没成本,场地是企业的,人力成本企业埋单了。比我自己开店简单,我自己开店还有房租。”

涂志亮一语道破天机。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市场,之所以被固生堂、京朋汇、孔医堂等,当作核心市场来经营,是因为在根本上解决了“谁来埋单”的问题。不愿自掏腰包的员工,和本就有体检预算的企业,以及希望以此解决生计问题的中医诊所,皆大欢喜。

相比一年以前,涂志亮主打礼品和高端路线的思路,如今让企业来为员工和客户埋单,进驻国企、航空公司和银行等VIP室服务的想法,显然更加清晰、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中西医融合是长远之计

虽然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新盈利模式,但模式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中医要想长久发展,也要解决其诊疗手法和理念上一些与时展不再吻合的问题。

“中医已经失去了很多市场,现在来诊所看病的少,调理之类的多,大病的、急诊的在中医诊所内几乎绝迹。一个是因为我们技术力量不够,再一个政策和大家的认识有问题。”在邱琳看来,“中医现在的确是叫好不叫座,因为大部分人是不接受中医的,认为中医是忽悠,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看不到中医的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很重要因素,在于原来中西医结合出了问题。”

中医和西医,原本是两个理论基础完全不同的体系。西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本质为对抗理论的寻证医学,而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和人文学科基础上的,本质为整体观和谐共生的辩证医学。但从前的中西医结合,是用西医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和统领中医学科。

这对中医的伤害之深,略微懂得中医的人都能够分辨出来:整体观的中医学科,现在也如同西医般,有了妇科、儿科、心脑血管等科室的划分。优秀的中医必然应该是全科医生,一个人就是一个医院。但如今能称得上全科医生的中医,已寥寥无几。

实际上,在徐文波看来,虽然两个医学体系各自为派,但“大家都是为了患者着想,都是为了救死扶伤”。而西医有先进的技术,中医有更为适合现代人健康的治未病的理念。两者在诊疗手段上的优势互补,那一定是患者们的福音。

中医辨证,讲究望、闻、问、切,对人的感觉的依赖性很强。而现在的医生,过多依赖现代医疗技术,望诊变成了B超、核磁共振,听诊变成了心电图……五感已经完全达不到曾经没有技术辅助的医生的敏锐程度。

中医这种技术上的退化怎么解决?“用现代科技带动中医。”徐文波说,“有的时候中医代替不了西药的作用,心脏的支架之类的,在古代就是死症,必须要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带动。中医应该知道擅长什么、到底治什么、到底干预什么。”

她认为,西医的一些手段恰恰可以为中医所用,来弥补不足。比如:西医只需简单尿检即可确诊患者是否怀孕,那中医就没有必要把精力花费在去研究怎么通过号脉确诊怀孕。

用西医的技术手段检验,配合中医的理论辨证、治疗。这种思路,被徐文波作为她的新诊所--东源文际医疗的指导思想之一,正在得以实践。

其实,并不是只有徐文波一人意识到中医“技术”的重要性。邱琳的京朋汇,把中医古法的艾灸之术,结合现代的一些设备和医疗技术,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艾灸疗法。曾有身患“带状疱疹”的患者,通过这套艾灸设备进行治疗,七天内便痊愈。京朋汇类似这样治疗方法上的核心技术,已经有11项申请了专利。

篇6

大儒巷长不过一二百米,这半个多世纪来,苏州医疗器械厂(六六公司前身)在这里传出的新闻让越来越多的的人记住了这条小巷。在这些新闻中,要算这条最让人引为自傲:一代伟人晚年做白内障手术的一套眼科手术器械就是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这套手术器械还先后为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和柬埔寨的宾努首相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

世事沧桑。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如今,苏州医疗器械厂已改制为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的六月六日是垒国的爱眼日。把公司的名字取名为“六六”,为的是凸显公司“服务眼科,真情爱眼“的宗旨。如今,苏州六六视觉不但成为中国眼科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头羊,而且站到了世界眼科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前沿。

坚持技术创新老枝焕发新芽

长期以来,眼科医疗器械一直是苏州的地方优势产业。苏州六六视觉的员工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眼科医疗器械的每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出了赶超当时同际水平的眼科手术器械,结束了我国眼科手术器械依赖进口的历史;七十年代成功开发出裂隙灯显微镜,从此,我国再也不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昂贵的同类产品;八十年代手术显微镜的研制成功,推动了国内以显微外科为特征的现代眼科临床医学的发展;九十年代开发成功的人工晶体,为我国大规模开展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复明的跨世纪工程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眼科医疗器械的四次大的发展都凝结着苏州六六视觉一代代员工的心血和智慧。

在每次发展中都突出体现了苏州六六视觉员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公司董事长周永耀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早年就在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唐南之的指导下,一起研制成功为主席做自内障摘除手术的眼科器械。1983年他在招投标中胜出任厂长后,就把“为眼科服务,创世界一流”作为企业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企业任凭发展中遭遇多大的风风雨雨,始终坚持既定的的宗旨和精神不动摇。到上个世纪末,企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共开发出50多项新产品,绝大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有代表世界眼科四大先进技术的同光路手术显微镜、人工晶体、玻璃体切割器和显微手术器械等高新技术产品。其中同光路手术显微镜是江苏省第一个通过的火炬计划项目,人工晶体质量完全可以同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这两项产品都被评为国家级重大新产品。九十年代末开发成功的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瞄准世界一流抢占现代眼科制高点

当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眼科医疗器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眼底病领域最大的进展是玻璃体手术、AMD的研究和眼底病的影像诊断技术的采用。

为抢占现代眼科医疗器械的制高点,苏州六六视觉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断断续续开发了30年的眼底照相机,去年终于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完成了试制和三次改进,获得了国外客商的认可,并在去年6月的科技部组织的“蓝车工程“上展出,受到好评。该产品具有可自动跟踪拍摄、清晰度高等特点,质量胜能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英国一家在全世界有1千多家眼镜连锁店的公司意向要求定购400台。这种眼底照相机非专业的医生也都能掌握操作要领,拍摄后供专家阅片,及时诊断,再采用药物控制或治疗眼病。国家卫生部要求将这一设备装备到农村基层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因此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去年该公司还研制成功高速玻璃体切割器,填补了国内空白,经广东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山东眼科研究所等单位临床使用反映很好,而且价格可大大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去年,尽管遭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苏州六六公司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开发速度之快、质量技术水平之高,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共21项,其中有4项转为正常生产。还有10多个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新产品,除了眼底照相机、高速玻璃体切割器外,还有白内障超声波乳化仪、SOM2000E电磁锁手术显微镜、非球面折叠式人工晶体、视网膜细胞显微镜等新产品。今年墨西哥就有70台订单。SOM2000DX手术显微镜被评为2009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折叠式人工晶体、SOM2000D手术显微镜两个产品被评为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其中非球面人工晶体是迄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型号,填补了国内空白,已获得美国检测机构认可,并已申请国内检测机构检测。

过去,我国防盲治盲工作主要着重白内障的防治,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国际眼科学会将二十一世纪防盲治肓的重点转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260多万,为世界第二,如果不加干预,到2025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千万。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20-65岁的成人出现新型失明的主要原因,患者占糖尿病人的比例达到1/5。因此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的唯一有效的办法。研发成功的全自动眼底照相机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用于早期治疗糖尿病眼病,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视网膜细胞显微镜也是早期诊断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器械,国家给予高度重视,把它列入“863计划”高科技项目。经过3年多艰苦攻关,苏州六六视觉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已拿出原理样机,第四季度将通过项目验收。同时正在开发更为先进的激光扫描、高分辨率的视网膜细胞共焦成象系统。

半个多世纪来,苏州眼科医疗器械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机械技术、光电技术等多方面高新技术的应用,到自主创新研制国际尖端产品的发展历程,如今,苏州六六视觉不仅同国际眼科医疗器械的发展接轨,而且站到了现代眼科医疗器械发展的最前沿。

实行“五个结合”拓展新天地

实践证明,苏州六六视觉的发展创新之路,也是一条政、产、学、研、医结合,共同拓展新天地之路。

苏州六六视觉是江苏省高科技企业,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去年被评为“中国百佳创新示范企业”。董事长周永耀是全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劳动模范,也是一位专家型的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瞻远瞩,群聚英才,重视构筑人才高地,汇集了一支善于学习、善于攻坚的高素质科技团队,其中有硕士生31名、博士生2名、还有一大批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工。他们在技术创新中担当起战略项目的研发,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苏州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成果都凝结着国内许多眼科专家。教授的心血,他们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智囊团”。包括为主席做白内障手术的那套器械,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手术显微镜的研制。以及后来同

光路手术显微镜的研制等等,都是眼科专家们给企业带来了国际眼科发展的信息,并一起参与研制。公司每年举办的六六视觉科技研讨会,已成为公司的一个品牌,与会的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的领导。国内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和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研讨会是名副其实的“神仙会”,成为交流、追踪世界现代眼科研发最新信息的一个平台,成了公司科技人员学习的极好机会,接受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学习新知识。国内眼科界一流专家和教授对器械的具体指导、建设性意见,成为科技人员创新的宝贵财富。

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长期而有效的合作,也是苏州六六视觉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早年该公司与浙江大学长期合作,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从1996年以来,公司又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筹建眼科诊断和治疗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多个项目的合作研究。在视网膜细胞显微镜的研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派了2名博士生和一批研究生参与课题,卓有成效地解决了一些尖端技术难题。现在苏州六六视觉的不少技术骨干都是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