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31 09:2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市场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市场现状

篇1

许多人对电子银行的理解还是不明确,有的会简单地认为网银就是电子银行。其实,网银只是电子银行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依托先进的网络信息电子技术,为客户提供一种自助式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微信银行以及各行其他具体研发的电子银行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面向公众开放的通信通道和开放网络,通过特定的自助服务设施或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多功能服务。

2 分析电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发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保持高速发展,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客户量和交易金额也迅速增加。电子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将使商业银行采取更加有力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使用电子银行的人数已达3.32亿,并且以2%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电子银行业务中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金融银行业务转型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据艾瑞咨询的《2014中国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研究报告》,2013年商业银行在个人网银交易规模的市场份额分布中(见下图),工商银行占比为36.3%,位列第一,其次是农业银行,占比为23.0%,中国银行占比为9.4%,建设银行占比为8.1%,招商银行占比为4.8%,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网银交易规模占比均低于4%。由此可见,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抢占电子银行市场份额。

在网络的全球化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刺激下,电子银行迎来了春天,达到井喷式发展,电子银行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新宠和法宝,是现代商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额从2010年到2012年翻了两番,各银行电子银行的替代率普遍超过70%,电子银行已成为金融交易的主渠道,手机银行更是以300%的速度在高速增长。个人网银柜台业务替代率达56%,企业网银替代率为65.8%。电子银行正逐步代替传统银行业务,进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模式。

3 电子银行日趋完善,服务价值凸显

随着相关行业监管体系的建立和明确,供应商及商品品类的发展,银行电商平台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搜索、导航、返利、比价等浏览访问入口平台的接入,技术运营、仓储物流、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专业电商平台服务商与基础服务商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电子商务产业链日趋完善。且由于发展历史与战略定位等因素,相较于传统电子商务,电商平台服务商在银行业电商产业链中的价值与地位更加凸显。电商平台通过嵌入中国的商业银行APP连接商户与用户,为商户提供新的销售渠道,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安全、可靠的网购平台。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快速电商化,提升用户黏性和价值,增加业务收入。

4 电子银行未来发展目标市场分析

随着移动网购市场的飞速发展,电子银行电商平台在一、二线城市基本实现了覆盖,典型电商企业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的扩张战略的布局。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呈现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一些人开始选择退出经济中心地区,而开始流向郊区和农村――即所谓的“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越高,逆城市化的趋势就越明显。除此之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消费市场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潜力巨大。可见,农村市场将是未来电商行业的发展的大市场,各大银行将会瞄准这一市场,力争抢占先机。对于农村市场的挖掘,首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2013年商业银行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图

数据来源:综合企业公开财报及银监会统计信息,根据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

2014.8 iRe5earch Inc.ire5earch.com.cn

4.1 电子银行在农村发展的困难

第一,农村有电脑普及率低。农村的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电子银行业务开通和办理是以无线通信和互联网为特定媒介,移动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和熟练使用程度制约着电子银行在农村的发展。第二,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水平不高,思维陈旧,对于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存在畏惧心理,十分保守,从而造成电子银行推广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在农村很多人对电子银行不了解,也不会使用。这使得电子银行的营销人员在做宣传、推广的时候,很难打开局面同时也是处处碰壁。第三,安全问题。在大部分的农村中,电子银行属于新事物。在网上支付,属于虚拟的,不能真实的手把手交易,人们接受程度不高。此外,由于一些新闻、报道有关负面案件和我国电子支付的手段本身不完善,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正在探索阶段,更使很多人对电子银行业务缺乏信任,认为那不安全,为了自身利益,大多人宁愿选择在银行排队,也不愿意使用电子银行。第四,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滞后。农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发达,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民在网上购物后,往往还必须亲自到有物流网点的地方去取,如需送货,必须额外支付一定的费用,导致了网上购物的便捷愉快与收货的麻烦不便相冲突,部分村民就会减少使用网络消费而选择传统的集市购买。

4.2 如何推动电子银行在农村市场的发展

4.2.1 推广理念

针对农村市场进行电子银行产品的推广,对象为农村居民,这一群体淳朴老实,追求实在,辛勤劳作,大多靠务农实现自给自足,对农村、农业有着莫大的联系和依赖感。对此,提出“农银一家亲”的理念和“生财有道,帮理‘银’”的理念。

“农银一家亲”理念是以“家”为情感切入点,村民的生活离不开农村,农村就是村民的家,电子银行针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帮扶,给予关怀与实惠,就像对待家人一样的亲切。表达银行对他们的情感关怀,以此对农村客户进行情感培养,发展农村客户的情感偏好。

“生财有道,帮理‘银’”这一理念的确定,是因为农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滞后。通过电子银行,为农村及农民提供一些挣钱的渠道,深入基层,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与客户互动,解决客户问题,建立实际的联系,从而发展为忠诚客户。

4.2.2 推广措施

第一,重长远利益轻眼前利益,注重宣传推广。农村市场比较分散,宣传方面会比较困难,但是,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行为的前提,只有先使消费者认知,产生情感后才能促使其产生行为。而且农村消费者比较注重实惠,一点小恩惠就能吸引他,所以,在进行宣传时不要过多在乎眼前的利益,尽可能多给客户一些小礼品或其他优惠,不仅吸引新客户,还能留住老客户,进而培养成为忠实客户。

第二,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推荐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如比较偏远的地区的人就可以介绍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解决其路途遥远的问题。对于中高端的个人工商户,因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介绍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进行自主投资理财。

第三,重视人才培训。电子银行作为新兴金融业务品种,各个银行全体员工应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业务的开办、推广和普及。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并以培训为契机,对农村特有现状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并达到熟练运用、高效推广的目的。

篇2

[DOI]10.13939/ki.zgsc.2016.03.088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农业、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最重要课题,而农业种植受天气影响大、农村居住保障制度差、农民日常生活环境差等因素使得农民的财产时刻存在着较大的损害风险,每年农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种植、养殖损失、居住财产损失高达两千亿元人民币以上,因此农村需要构建更为合理的财产保险制度,以此来保障农民的财产安全,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受意外事件的过大冲击。为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也为了提高财产保险在农村市场的开发,有必要对农村财产保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据此来加大农村财产保险的推广力度,更大范围地保护农民的财产安全。

1 农村地区推广财产保险的重要性

1.1 更好的抵御农业灾害

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农作物收成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面积减产都会在部分地区发生,即使有政策性的农业保险赔付,但却不足以弥补农民因灾害而受到的损失。如果能够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商业财险作为农村市场的有效补充加以推广,农民的收成将很大程度上得以稳定。

1.2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稳定性

农民的收入来自于打工和种植、养殖业,而主要财产以房产、车辆以及存款为主,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等保障体系难以全部覆盖整个农村,而在财产保险方面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外,其他商业性保险基本无覆盖,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就会导致农民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如果商业财产保险能够在农村市场加大覆盖,则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稳固,意外事件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冲击将进一步降低。

1.3 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在需求

当前城市商业财产保险市场已经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但是农村除政策性保险外,商业保险市场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农村对商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以及农村近些年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商业保险在农村推广奠定了基础,因此推广农村财产保险是立足于农村实际需求前提下的保险市场自我扩张需求的表现。

2 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现存在问题

2.1 农业财产保险制度不完善

国家于2012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该法规将农业保险定位为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由于该条例是政策性的,每年由中央,省,地方和农户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摊保费,农户可以交非常少的钱就可以获得基本保障,当前中国所有乡镇都有政策性保险覆盖,其中包括水稻、玉米油菜等种植业以及能繁母猪、育肥猪等养殖业。但是当前政策性品种的保障金额达不到农民的需要,需要配合商业险的保险来补充。但是农村特点往往是多样的,各级政府补贴的是大宗,而部分农民自己有特色的往往得不到补贴,有需求无市场。因此国家层面针对农业的保险制度尚不完善,还需要商业性的财产保险来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2.2 农村财产保险经营主体缺乏

当前农村的保险市场的主体主要是以人保、中华为主的国有企业,网点较少,农村认识到财产保险并选择财产保险的机会甚少,农村市场主体的匮乏使得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缺少足够的竞争氛围,因此在服务质量上无法实现有效的提高。农村财产保险的风险高、索赔范围广,因此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接触高风险的农业财产保险,对农民而言,过高的财产保险同样不能接受,这就导致收入较低的农民不愿意参与财产保险。

2.3 农民的财产保险观念滞后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对国家、政府仍存有依赖思想,认为大的风险有国家承担、政府救济。由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时间短,对农村市场开拓不够,加之保险宣传缺乏深度与广度,农民对此缺乏深入的了解,产生了保险不合算、保险公司为赚钱的错误认识,对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存有疑虑。再有乡镇企业虽然存在众多险患,但由于长期产权制度不明、政企难分,经营承包者一味追求暂时的效益,对职工人身风险、产品责任风险、企业财产风险存有侥幸应付心理。

3 构建我国完善的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对策

3.1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靠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不能仅靠政策的引导作用。政策和法律相比,容易受国家政治、经济等情况变化的影响,随意性很大。政策的随意性使得制度安排随时都存在中断的可能性。农村财产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它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从国外农业保险立法的背景和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乃至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来考察,农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其立法的意义远超出一般的商业规范性法律制度,应根据我国的农业财产保险的发展情况,在《农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构建能满足农村保险市场符合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3.2 坚持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其他互助互保形式并存

以财产保险为主的农村商业保险在经营体制上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营的现状,要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的竞争机制,就要允许多种形式的财产保险经营主体并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推动合理竞争,才能促进农村财产保险的发展,才能保障农民财产的安全。发挥国有保险公司在农村业务规模大、具有从业经验的优势,发展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和人队伍,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开发适应农民需要的险种,开辟新的市场。并允许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互助合作保险,提高农民互助互保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保险市场更加丰富,更加在保障农民的权益以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改善保险服务。

3.3 提高农民财产保险意识,提升农村财产保险服务质量

向几亿农村人口传授保险知识,逐步增强他们的保险意识,彻底根除小生产者的思维定式,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农村保险普及率有所提高,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农户将是主要的生产和消费的单位。但是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分散,因此对保险知识的宣传难度大,农民对财产方面有经济补偿需求,危机共济的功能对农民的安居乐业是一种长效机制,但现在我国广大的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向几亿名农民普及保险知识,逐步增强他们的保险意识,彻底根除其小生产的思维定式,起着积极的意义。

4 结 论

综上可知,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既需要考虑到农村对财产保险的实际需求,又需要考虑到农民对财产保险认识不足的现状;既要考虑到财产保险推广农村市场的巨大利益,又需要考虑到高质量财产保险对农村生活稳定的重要性。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符合商业利益的需求,但是其开发的前提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稳定性,提高农民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在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过程中,要本着长远规划、农民与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以服务农村的意识来开展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713.5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70-02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现状

1.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1)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10.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6.3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20;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28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7.7元。城乡收入之比为2.71;2000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79。从2000年到2005年,城乡收人之比由2000年的2.79扩大到2005年的3.22,城乡收入之比一直呈上升现象,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2)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是2.19,到2005年扩大到3.11。其间,2000―2005年连续五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保持在3.0以上。这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

2.农村消费层次低

在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支出中,食品占了大约一半的比重,为45.48%;其次是居住,占14.49%;再次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11.56%;其他类的支出都较小,不到10%。说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的支出较低。

3.通信消费增长迅速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村生活、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由于固定电话初装费逐步降低,加之电信部门不断推出刺激消费的新业务、新举措,各种通讯工具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大幅降价,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迅速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交通通讯的支出才占总支出的1.44%,1995年是2.58%,而到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5.58%,到2005年更是达到了9.59%。

4.全国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全国不同的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不同的差距,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比其他地区大,其次是东北地区,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较小。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577.7元,从2000年一直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3000元以下,2000年是2253.4元,2004年是2936.4元,到2005年为3254.9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2.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都是以私营个体的小店为主,规模小而又分散,形不成体系,建设规模小,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这种商品流通状况导致了农村商品流通混乱,流通成本非常高、售后服务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有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假冒伪劣产品很多。

3.农村基础设施差

农村的水、电设施落后。一是电力供应紧张,电压不稳定,而且电费高,农民难以承受;二是农村有自来水的家庭很少。多是自家打井用水。因此,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农村中的使用率很低。另外,农村中大商场很少甚至没有,都是一些小店铺,商品种类很少。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消费。

4.消费观念和传统习惯约束了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消费结构失衡。农民消费支出首先考虑的是:吃饭、建房;其次是子女教育和婚嫁;最后才是家用电器、文教娱乐等其他消费。而且一些消费风俗非常不好:一是对于婚嫁大操大办,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二是人情消费大幅增长,现在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人情费用迅速增加,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三是农村居民习惯于量入为出,很少有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借贷消费。这些消费习惯,延缓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

消费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扩大消费。因此,要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要提高农民收入,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开发式扶贫、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农产品能否卖出去以及能否卖个好价钱,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因此,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农民普遍对自身的养老和健康问题非常担忧,这些担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只有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放心去消费,农村消费品市场才能得到全面启动。因此,为广大农村居民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对于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消费

篇4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学者研究得出若有一个较好的金融系统则有利于经济长期的增长,若金融条件较为落后,则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改革进程不同,所以金融业中有很多非市场化的现象,为金融抑制,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广泛存在,因此金融组织对农村的服务正在弱化,从而抑制农村的经济增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逐渐出现“双轨制”的特点,从而可以使金融资源进行二元制的供应出现二元制,一方面为政府主导强制力量在农村形成到正规的金融部门,另一方面为农村中大量非公有制的部门获得的信贷支持,必须依靠资金投入进行生存发展[2]。所以说农村一些非公有制的经济部门必须凭借内源的融资,或者对正规的金融部门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短缺,使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

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没有得到功能上的完善,对于基金、资金、期货以及保险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资源配置、价格发现以及风险对冲上也并不完善[3]。而正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得到相关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村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也存在着欠缺。因为农村市场上的产品缺少创新的动力,导致产品涉及面窄、种类少以及服务的范围较小。金融市场在机制方面得不到完善,竞争机制不充分,脆弱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政府对金融发展也没有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

2.缺少有效供给

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一直有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正是由于供给不足导致避险、融资和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完善。农村与城市在金融资产的需求和供给上有较大差异,所以资金不足这个问题也受到较大的压制。有时政府职能还得不到较好发挥,财政资金有不到位的现象,都使农村金融出现缺乏供给的现象。

3.政策制度不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方面,政府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利民政策,但是对于呆坏账的核销问题、财政的贴息问题、专业担保问题以及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上没有明确的政策,而且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力度较小[4]。在监管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资本的充足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准入原则都缺少监管力度,而且农村的信用环境、体系建设、金融市场上都缺少积极的监督和引导。货币的政策方面,信贷规模以及流动性的比率在需要给予特殊安排。其中还有一些与金融联系较为密切的产业,包括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都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三、相关解决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

农村的金融系统中需要使监管力度得到加强,根据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管,从合规性的监管向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进行监管的转变,使监管制度更加开放和透明。健全农村金融的监管法律,使其逐渐完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方面的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使农村精通的监管效率得到提高,每个行业能够得到自我管束的实现,对内控制度和行业反战进行相关的建设。正确引导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其向企业内的控制制度进行积极的建设。并要求农村金融提高信息的社会披露度,促进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督。

2.建立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的较大难题为资金供需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农村的金融机构,并对农民进行合理抵押品的寻找,其中对土地抵押的为农地金融,这种金融能够为农业进行长期贷款的提供。当农地金融的制度建立完善后,农村居民就可以对土地给予使用权的抵押,用此进行土地债券的发行,这样能够使社会资金得到积极的利用,对农民进行低利率的贷款,使其能够享受到成本低中长期的贷款。该种制度可以对农村中长期的资金不足问题给予相应的改善。同时金融机构的农民融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从而使农业生产的落后情况得到提高,增强农业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

3.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

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要发展民间金融,因为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要对社会关系进行民间金融制度的发展,通过相关的引导监管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对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农户以及农民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在“三农”的发展中给予配置,使农民能够更加便利的贷款。继续对小额贷款等机构的发展,对小额信贷的发展进行鼓励,由扶贫部门和金融部门给予宏观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有稳定发展的专业队伍,能够对农村的贫困人口给予金融信贷的服务,对信贷资金进行良性运作的促进。

结束语:

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的发展较为缓慢,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缺少有效供给,政策制度不完善。主要问题就是在我国农村缺少资金方面的供给,农户与农业的融资较为困难。通过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制度,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的金融市场采用相关对策,使农村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都得到改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明加,张建业,刘宝富,张照新,刘江海,王佳轩.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17(02):123-124.

篇5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政策、商业和合作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尽其职,三者之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承担对它们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这种体系和改革方向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不过,这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时有反复。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结构性缺陷。如:空间结构缺陷;经营主体缺陷;金融服务种类缺陷。

(二)功能性缺陷。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资产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金蓄积功能弱。

三、我国农村金融内部结构不稳定

(一)农村金融供给状况:农村金融非农化矛盾凸显

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机构的非农化,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基本不设置网点,在县一级也出现撤退现象,而作为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网点设置方面也逐步向城市发展。二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表现是资金从干渴的农村流向城市,其途径有以下三条:一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金流出;二是邮政储蓄流出;三是以农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流出。

(二)农户金融需求状况:农户金融需求抑制严重

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同时农户在实际生活中在存款方面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尤其是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以后,在农村尤其是乡镇网点减少以后农户在存款方面的选择余地就更少了。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以及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四)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五、分析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经验:

(一)合作金融体制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组织形式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的共性:坚持合作制的办事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由入股社员拥有,民主管理;实行多层次合作,各层之间均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建立较为健全的自律组织。

(二)土地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对增强农民的受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农民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府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国政府不仅制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直接出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四)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农村金融体制较为完备的国家,无不是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约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体系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五)市场机制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依靠市场来调节和配置资源是其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及其运行中,虽然各国政府在不同层面、不同力度上给予了支持,进行了干预,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靠市场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体制是其共性。

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模式的优点是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日本模式的优点是利于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全面实现国家政策目标,适合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但缺点是执行成本比较大,而目容易产生金融抑制和道德风险;韩国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有可能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综合美日模式的优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国家财力也相对有限,因此我国应建立间接扶持为主、直接扶持为辅的"馄合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从抽样农户的基本情况看:一是电子银行业务量逐年递增。我行根据农村地域特点,在原有借记卡宣传推广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了短信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特约商户POS机等业务,其中尤以手机银行业务增长最快,上河湾镇四个村的年平均增速为37%,卡伦湖镇四个村的年平均增速为24.5%,整体平均增速为3075%;其中网上银行由于还处在宣传推广的初始阶段,相对增长乏力,上河湾镇和卡伦湖镇注册网银的农户年平均增速为2.5%,近一年网银交易户数占抽样户数不到2%。二是收益贡献份额逐年攀升。随着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收益份额也在逐年增长,其中银行卡业务已成为中间业务的主要来源之一,截止到2015年2月,我行上河湾支行和卡伦支行的银行卡存款份额分别占各自项存款的12.8%和105%,且银行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达62.1%。三是电子银行使用率和经济水平相关。从年龄结构观察,使用电子银行80%的抽样农户年龄分布在20~40岁;从收入层次观察,年收入在5万~10万元的农户,使用三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占72%,两种以上占83%;年收入在2万~5万元的农户,使用三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占31%,两种以上占53%。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农村电子银行业务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户对电子银行业务需求不断提高。样本农户中有84户表示在未来两年有使用手机银行的打算,占到抽样户数的70%,有43户在近一年内与他人有过手机转账的经历,占到抽样户数的35%,有87户使用借记卡存取款,占到抽样户数的80%,有2户使用过网银交易,占抽样户数的2.5%。

电子银行产品使用率存在差异,且受地域和经济水平影响较为明显。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幸福村,近两年使用电子银行的频率较高,在抽样农户中使用两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的有11户,6人在近一年内使用过手机银行转账,使用银行卡存取款的农户占抽样户数的89%,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干沟村,则有4户使用两种以上电子银行业务,且使用频率较低,只有2户注册过短信银行,一户使用过手机银行转账,且多数人还沿袭用存折进行存取款的传统方式。由此可见,在经济落后区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存取款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在经济较好区域,对电子银行新产品的使用率显著增强,同时,使用银行卡进行日常业务办理的需求上升,而存折的使用率明显下降。总体上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电子银行业务需求占比呈上升趋势。

2影响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

2.1思想认识不足,业务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大型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市场份额竞争压力少了,出现小富即安的思想,抢占市场、拓展业务的干劲小了,尤其是对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重视不够,如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以来,多数所辖乡镇注册登记户数不足百户,且网上交易仅在1%到2%之间,多数乡镇网点营销的积极性不高,推广力度不到位,究其原因是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够,主体人员任务不明确,绩效挂钩考核不到位,使此项工作摆不到应有位置。

2.2市场培育能力差,缺乏售后服务理念。

目前农村市场现有的金融机构,大部分为邮储、农行及农商行或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局面,电子银行农村市场的培育各家还都处在简单的营销推介阶段,尤其是柜面营销,往往只注重能给自身带来直接收益的手机银行、短信银行,而不注重其他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一些客户虽然注册登记了网上银行,但没有进行跟踪回访,部分客户遇到操作困难时,无法得到支持,极大挫伤了客户的使用热情,导致客户开户后放弃使用,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浪费,没有形成综合营销和可持续培养的大格局。

2.3客户结构不突出,针对性营销不足。

从整体看,我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农村市场还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轨期,客户结构的细分不够,低端客户多,高端客户少,年龄结构划分不到位,中青年使用比例大,存在两头轻中间重的分布格局,由于客户结构细分不足,分层营销能力不够,不能体现出差异化服务,造成资源流失。

3完善电子银行市场的对策建议

3.1理念转型,科学定位电子银行市场

把电子银行摆在业务拓展的突出位置,加大人员培训,使全员认识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提高我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村地区电子设施布放力度,完善和扩充现有网上银行和自助缴费功能,增强各类转账交易功能,大力拓展手机银行业务,弥补农村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延伸我行金融服务地域和服务时间;设立专职产品经理,正确处理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关系,形成上下协作,相互配合的营销理念,调动全员营销电子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服务转型,不断提高客户体验度和客户粘度

篇7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的发展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升温来之不易。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市场的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问题仍然突出。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94.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660.7元,比2003年增长了88.4%;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1598.7元、211.8元、678.8元、174.0元、360.2元、314.5元和246.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80.4%、92.0%、120.1%、113.0%、121.7%、33.4%和112.4%。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87年以来,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一直是城市快于农村。2004年以来,代表农村消费市场的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与城市市场相比,差距趋于缩小。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2004年为4.1个百分点,2005年为2.1个百分点,2006年降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也基本维持在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1-5月份,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政策作用的刺激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达到20.2%,快于城市2.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27.2%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6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一是基本生活资料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二是住房需求增长较快,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0年的17.8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增长了1.8倍。住房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楼层由平房向两层甚至多层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住房向庭院式、别墅式方向发展。建筑材料也由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1990年农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1.2平方米/人,2007年为12.6平方米/人,相当于1990的10.5倍。三是家庭日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快速增长并迅速普及。2007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94台、46台、26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如空调、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四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特别是交通通讯开支增速明显。交通通讯消费成为农民消费新亮点,交通通讯费占农民整个消费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1.44%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10.19%。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65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为11855元,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1%。农村消费市场增速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缓慢,1998-2007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比全国约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消费市场占整个消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53.4亿元,占全国的67.6%,至2007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082.0亿元,仅占全国的32.9%,比1978年下降3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分析表明,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城市将近20年,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居民消费崇尚节俭,购物偏好低价,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低层次性,消费倾向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的特征,而诸如娱乐、卫生、健康、生活品质等带有享受和发展性的消费需求则明显不足。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现象也十分明显。反映消费结构状况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2007年达到43.1%,意味着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高达43%以上,而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45%。具体来看,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但食品开支中的肉蛋奶、副食等产品等的消费支出比例却很低;在衣着、家庭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开支不足,且大多以低质、价廉的产品为主。另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错位以及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较大等方面,2007年中低收入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04.5元,而中高收入家庭开支则在4800元以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内部消费的不平衡。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我国农村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3,但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消费潜力很大。当前,农民消费满足率低,以家电耐用消费为例,2007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每百户拥有量的68%、27%和47%。据估算,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并且,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摩托车是生产、生活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也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政策,农村消费市场潜能得到开启,政策效果较为明显。然而,要真正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非易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态势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整个消费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农村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一直在下降,只有个别月份有所上升,今后,这种总体趋势仍将难以改变。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上涨到4140元,年均增长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6280元上涨到13786元,年均增长14%,农村比城镇低5个百分点。并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GDP增速。二是持续增收难度大。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目前,全国尚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硬化路面所占比重不足50%;有45%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还有6000-8000万人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2%的村庄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未普及,手机信号差,网络设施缺乏。由于生活基础设施较差,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

(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一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供销社日益萎缩,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现有的农村集市“乱、小、散、脏”问题十分突出,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二是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食品流通的主渠道,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三是缺乏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缺乏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较少。四是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般来说,产品售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地级市或县城,农村产品维修很不方便,制约着相关产品的消费增长。五是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市场成了“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假食品、假日用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严重。

(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成为影响农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尚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其一,教育负担重。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较高,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负担明显过重。其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突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化程度不高,报销范围与报销比例偏低,而医药费长期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农民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统计数字显示,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已经占到贫困人口的50%,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一些家庭的消费意愿。其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家庭养老仍是农民养老的基本形式。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这也影响了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民以及他们子女的消费需求。

(五)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一是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

二是消费习俗落后,部分消费方式不科学。一方面,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举债消费。目前,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办婚事的费用支出一般至少要两三万元,多则十来万元;在农村奢办丧事盛行,丧葬所需费用也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此外,农村招待客人离不开烟酒,据估算,农村家庭每年仅烟酒消费支出就达2000-5000元。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水、电、路、气、房”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据测算,50亿元财政投入可以带动1000亿元的资金投向农村,这对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的作用相当大。通过货币政策、金融手段等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农村,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范围与标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大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实施全面扶贫政策,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提高非传统农业的比重,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用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农户+企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验模式,解决好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提升农村土地收益。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征地费用,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好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约有1.5到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加强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增加农村商品统一配送品种;鼓励“万村千乡”承办企业利用农家店在送工业品下乡的同时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促进农产品流通;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促进产销衔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在农产品重点产销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监控等实施建设;开展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企业建设下乡产品销售网点、物流配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支持体系。

2.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加大农村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突出重点商品、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集中执法力量,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增强农村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切实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加大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力度,接受农民消费者监督,通过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建设,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1.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一方面要号召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俗;另一方面,也要号召农民由“怕花钱”向“敢花钱”、“会花钱”转变,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还要号召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通过教育宣传、制定新的消费政策,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2.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消费一些低质价廉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没有消费意愿。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入农村市场调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根据农村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生产质量可靠、功能单一、包装简单的商品。提高服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法制,把打假力量延伸到农村,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将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等政策统一整合为一个制度,支持解决60岁以下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力度,对各地已经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积极予以支持,在没有开展的地方要支持加快建立,支持解决60岁以上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统一政策制度,支持解决所有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面广、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J].人民网,2009-6-16

2.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胡静林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 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财税改革纵论文集,2008

篇8

目前,天津农村农民使用的各类机动车中,摩托车的保有量是最高的,然后是三轮农用车和四轮农用车,轿车数量偏少,只有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才有。这是对目前天津农村市场的总体的一个判断。但是近年来,私家车的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在逐渐的替代摩托车和农用车。天津农村汽车市场特点有:

(一)市场潜力巨大,现在农村居民拥有的交通工具仍然落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高,他们对机动车产品消费需求也在不断的升级。

(二)市场区域分散性强,农村居民居住地偏于分散,且道路设施,需求情况等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城市那样的产品和需求集中。

二、天津市农民购车特点

天津农村市场目前已经受到各大厂商日益重视,但是相对而言农村消费水平低,产品利润率有限。空间较大的车型是比较受欢迎的车型,多功能、激动、灵活,油耗低,维护费用、运行费用低等,这些特点更是农民购车注重考虑的方面,但是往往存在的缺点是功率小,动力性、舒适性、安全性较差,但是价格普遍偏低。天津农村农民购车时对于汽车产品总体需求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要求汽车产品功能要齐全,具有多样化功能,因为他们需求是很实际的,购买的汽车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

(二)要求动力强劲,结实耐用,和农村的生产实际,和道路状况要相结合。

(三)要经济实用,性价比高,和农民的收入要结合起来。过高的价格在经济上承担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四)功能要有差异化,效率要高,要适合天津市农村地区对汽车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五)维修保养要方便,售后服务也要方便。

三、天津市广大农村普遍喜爱的汽车产品

与天津市城市汽车市场不同,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于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阶段,即比较强调汽车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其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价格、载运量、耗油量等因素远胜于噪声、乘坐舒服性、操控方便性、排放污染等因素。因此,天津市农村普遍受欢迎的汽车产品如下;

(一)价廉。在保障汽车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偏低的车型更受欢迎,基本功能和质量相近的汽车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价格相对低的产品。

(二)实用。强调汽车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使用环境,而对其车型要求不高。比如不少农村的道路为乡村土路和砂石路,摩托车较轿车在这些道路上的通过性更强,且价格便宜,这就是摩托车在农村所占比例大的原因,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正在逐渐消失,轿车也在逐渐代替这些车。

(三)简便。天津市农民在购买汽车的时候考虑价廉、实用的同时也会考虑简便,他们会更喜欢要求汽车实现其基本功能,而无需过多奢侈功能。对于汽车空调、CD播放器、安全气囊、尾气处理等设备会觉得增加了汽车价格的同时并没有太大的实用性,而是更偏向于与生活中生产有益的功能将会更受他们的青睐。

四、从调研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篇9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27-02

进入夏季后,雷雨天气不断增多,养殖场遭雷击造成人员及畜禽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13年青岛西大洋村一处海参养殖场,一名职工遭到雷击身亡;2013年7月29日15:00湖北省保康县养殖场,18头生猪遭雷击致死,30多头生猪受伤;2014年7月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21头种猪遭雷击致死,损失40余万元。2014年7月,湖南株洲茶陵县枣市镇养猪户,171头生猪遭雷击致死,110余头受伤,养殖场主也被雷击中受伤。以上案例说明农村养殖场在雷电防护措施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必须提高对农村养殖场防雷工作的认识,积极研究相关防雷技术,确保农村养殖场的防雷安全。

1 农村养殖场防雷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防雷现状

养殖场防雷系统涉及面大、分布广泛,防雷管理工作难度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以下现象:首先,养殖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多数位于较空旷的位置;其次,养殖场内设施设计不规范,不符合防雷技术要求,导致易遭雷击;再次,养殖场职工缺乏基本的防雷常识,对雷电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雷电防护知识;最后,对防雷政策法规不了解,不知道防雷检测由哪个部门管理,不知道建筑物和设备如何检测和维护,发生雷击事故后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1.2 原因分析

养殖场多采用轻体钢结构,利用金属屋面充当接闪器,未考虑雷电流泄流、闪电感应、闪电电涌侵入、跨步电压等,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防雷措施进行雷电防护。

2 防雷措施

2.1 直击雷防护措施

养殖场多数采用了轻体钢结构,屋面采用彩钢夹芯板(0.3~0.8 mm)。因此,直击雷防护措施主要有3个方面。

2.1.1 接闪器。当养殖场屋面彩钢板厚度均在4 mm以上时,可利用彩钢板直接接闪,但小于4 mm,应增加接闪带及避雷网,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 m×10 m或12 m×8 m的网格。避雷带优先采用镀锌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 mm。

2.1.2 引下线。架设养殖场只有接闪器,并没有和地网可靠连接,计算接闪器的电位[1]:

UX=i×R+L0×H×di/dt(1)

式(1)中:i―通过引下线的雷电流,取20 kA;R―接地电阻,取5 Ω;L0―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取1.67 μH/m;H―测试点距大地的高度,取10 m;di―通过引下线的雷电流,取20 kA;dt―波前时间,取2.5 μs。

可见,瞬间风杆的地电位抬升至233 kV,由于屋面没有和地网可靠连接,巨大的雷电流极有可能通过相邻的物体泄流入地,因此良好的泄流通道(引下线、接地体)对养殖场的防雷安全至关重要,引下线优先利用建筑柱内主筋,如无法利用时,可采用直径不小于8 mm镀锌圆钢。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间距不大于18 m,上端与钢结构顶的金属、彩钢板或接闪带相连,下端与接地体可靠焊接。

2.1.3 接地体。首先将基础钢筋或水平地圈梁作为自然接地体,或用40 mm×4 mm的镀锌扁钢将其连通,并采取等电位联结。如果是已建成的养殖场,则最好围绕建筑物一周敷设人工接地体方式(40 mm×4 mm热镀锌扁钢)埋深不小于600 mm,如土质不好,建议更换成土质好的土,并与引下线可靠连接。

2.2 防雷电感应措施

将养殖场内的金属物采用40 mm×4 mm热镀锌扁钢埋地并与接地体可靠连接,为了防止雷击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所产生的高电位对人员或禽畜发生反击,计算防雷装置与被保护物的间隔距离[2]:

Sal=I×Ri/ER+(L0×Hx×di/dt)/EL(2)

式(2)中:I―雷击电流(kA),取I=20 kA;Ri―接地电阻(Ω),取R=4 Ω;ER―电阻电压降的空气击穿强度(kV/m),取500 kV/m;L0―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量(μH/m),取L0=1.67 μH/m;HX―防雷装置地上高度(m),取1 m;di―通过引下线的雷电流,取20 kA;dt―波前时间,取10 μs;EL―电感电压降得空气击穿强度(kV/m),取660 kV/m。

则Sal≈0.11 m,因此应将养殖场内距离小于10 cm的平行或交叉大件金属物做均匀的多点跨接,有条件的场所可将栓禽畜的绳索更换成绝缘材料绑到金属物体上。

2.3 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

当有线路进入养殖场建筑物内时,应采用电缆穿金属管埋地(≥15 m)引入,且金属管应两端可靠接地,并做好等电位连接,不宜将架空线直接引入房内。

在配电箱内安装电源浪涌保护器分级保护,如集成化较高的养殖场应在控制器模块电子组件、信号电缆终端等采用信号浪涌保护器保护,信号线路SPD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和特性阻抗等参数,选择插入损耗小、分布电容小、与纵向平衡、近端串扰指标适配的SPD。

2.4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预防

当雷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如雷击养殖场建筑物时,强大的雷电电流会在高大导体上产生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人或禽畜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时,将受到这种触摸电压的电击,发生触电事故;或在雷击时,当人或禽畜在接地极附近时,两脚或身体跨度将处于大地表面的不同电位点上,易遭受跨步电压。显然,当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超过一定数值时,将导致人体或禽畜触电事故[3-5]。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要求,并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的,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引下线3 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 kΩ・m,或敷设5 cm厚沥青层或15 cm厚砾石层。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 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 μs冲击电压100 kV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3 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3 结语

本文依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的要求,对此类事故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结合农村养殖场的现状,防雷技术设计既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因此为了减少雷击带来的危害损失,应当积极宣传相关知识,从而确保农村养殖场的防雷安全。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北京:标准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S].北京:标准出版社,2012.

篇10

有形市场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一度出现过主要为乡镇企业产权交易服务的交易平台,2004年,福建省永安市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林业要素市场;2008年,成都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综合性的农村产权交易所。截至目前,全国有800多个县(市)、13000多个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有1200多家依托林业管理部门设立的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以成都、重庆、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一批综合易所相继成立。

综合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现状

第一,注册资金规模差异大。继2008年10月成都市正式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后,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等也投入运行。近几年来,浙江、江苏、云南、天津、山东、广西、山西等多个地区相继建立综合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但规模差异很大。较早成立的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成都、杭州、上海等地的农交所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昆明农交所注册资金2050万元,规模较大的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注册资金3000万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注册资金达到5000万元,北京农交所注册资本则高达5500万元。

第二,交易品种多少不一。各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可交易的产权品种多种多样。涉及的产权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到农村房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以及农业生产设施如农机具、渔业船舶等,甚至包括农业知识产权、农产品(活体畜禽)所有权、农产品期权等各种产权。品种较少的如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只有3种,而昆明泛亚农村产权交易所、温州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都超过10种。

第三,以营利性为主。部分农村产权交易机构为公益性法人。如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由重庆市政府出资成立,定位为非营利性事业法人。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定位为非营利性企业法人,并承担建设市、区、乡镇三级交易平台和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职能。但大部分农村产权交易机构为营利性法人,如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由成都市国土局、房管局、林业园林局、农委下属事业单位分别按照50%、25%、12.5%和12.5%的比例共同出资组建,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方式,股东会下面设董事会、监事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营。昆明泛亚农村产权交易所定位为公司制企业法人,目的是在全市构建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的信息交流网络体系,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是由北京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设立,股东会下面设监事会和执行董事,并在14个涉农区县设立分支机构,以完善信息收集、市场开拓等功能。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是由天津市农委、宝坻区人民政府、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有全资股份制企业,股东会下面设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性质为国有独资公司,通过构建市、县、乡三级覆盖的交易市场体系,专门从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

第四,交易半径小。除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和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定位为既服务辖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又面向全国之外,其他交易市场基本以本地为主。如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主要面向北京市范围内的农村产权;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以成都范围内为主,其他个别产权相对完整的品种(如农机具等)市外、省外也可以交易;昆明泛亚农村产权交易所主要任务是构建统一的昆明市农村产权交易的信息交流网络体系;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湖北省鄂州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杭州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等也主要是面向本地。

总体看来,近几年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了农村产权流动,发挥了一定作用。比如,截至2014年3月底,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396.86亿元,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10326宗,交易金额209.43亿元;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766宗,交易金额116.84亿元。截至2013年底,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组织各类农村产权交易1669宗,交易金额99.69亿元,涉及农村土地面积98.16万亩;联合金融机构为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实现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金额11.47亿元,其中单笔最高金额达5500万元。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自2010年以来,已完成8200余宗交易,交易额逾3.8亿元。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自2010年以来,已成交各类产权交易项目158宗,成交金额9亿元。上海农业要素交易所自2009年9月18日成立以来,挂牌交易项目1000多宗,累计成交金额20亿元,其中土地资产及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额15亿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产权资源要素高效、合理、顺畅流转。

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农村产权交易的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均已有所发展,在实践中也发挥了明显作用,但从进一步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主要集中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需求到底有多大,各地一哄而上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有没有必要?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厘清,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职能,农村产权交易面临哪些法律与制度障碍?是不是所有的农村产权都要进入市场交易,价格如何确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遍地开花式地建设农村产权有形交易市场并无必要。

从农村产权交易范畴看,目前多数地区涉及的产权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林权。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看,截至2014年6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8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8.8%。这些交易大部分由农民自发进行,只有部分发生在场内即全国800多个县(市)、13000多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从林权交易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发生集体林地流转面积1.92亿亩,占已确权林地的7.12%,这些交易也只有部分发生在场内即全国1200多家依托林业管理部门设立的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从部分学者对浙江安吉、龙泉、遂昌等地县级林权交易中心的统计资料看,林权交易市场出现交易量萎缩、交易机构效率低下、交易程序复杂、林农转出意愿低等诸多问题。

实际上,很多农村产权交易所自成立以来,集体资产股权、集体实物资产和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知识产权等交易很少,有些只起到登记备案的作用,对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并无多大的补充或替代作用,因此,通过产权交易取得的收益也十分有限。部分地区甚至要求所辖区域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必须到交易市场挂牌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农村产权的交易费用。而建立交易市场成本较高。比如林权场内交易中心,按照要求需要设置办公场所、配置办公用品、配备专职人员,一般来说县级林权交易机构年度平均支出需要20万~30万元。若场内交易过少、交易机构收益很低,交易机构就难以维持。比如温州市首家涉及土地、林权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瑞安市中禾土地流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仅仅存在了两年多,就于2013年申请吊销营业执照。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河南省济源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也只交易了几个小额项目。这警示我们,建立有形交易市场,要从实际交易需求出发,切忌跟风、赶时髦。

第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进一步厘清。

农村产权交易包括资产评估、交易信息、价格发现、组织产权交易、签约、交付、执行等多个环节。这个链条主要由市场机制来主导。在这个链条之外,需要严格的制度来保证链条的完整和顺畅。这些至关重要的制度,包括政策法律支撑、政策法律信息咨询、产权确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核实变更登记、产权抵押质押、纠纷处理和仲裁等。一般说来,这些制度保障环节属于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的范畴,主要由政府和社会中介来完成。在市场发育初期,这些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可由政府来提供。但随着市场发育成熟,部分准公共服务,如政策法律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产权抵押质押等,因为有一定的盈利性,则可以由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而政策法律支撑、产权变更登记、纠纷处理和仲裁等与政府管理职能直接相关的纯公共服务,属于核心的制度保障,则仍然应由政府承担。这样,市场、中介和政府的行为边界就得到厘清。

从目前情况看,亟待政府发挥作用的不是投资建设产权交易市场,而是保障纯公共服务,并培育中介机构、完善准公共服务。政府的主要职能,一是修订法律,赋予产权完整权能。部分地区上市交易的农村产权不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有些产权交易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这不仅抑制了交易价格,而且埋下很多隐患。二是推进确权颁证。一些地方农村产权确权困难、进展缓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确权工作远未完成;部分地区用来交易的宅基地土地证和房产证还是旧有证书,上市交易存在漏洞。三是明确农村产权处置办法。尽管部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中明确了司法处置程序, 但鉴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很难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对农村集体产权进行处置。四是培育中介机构,完善准公共服务。农村产权评估成本高、评估收益低、第三方评估中介不发达,这些问题也需要加快解决。

篇11

笔者所在的乐亭县地处沿海、土地面积1038km2,辖14个乡镇553个行政村,人口50万,素有冀东农业大县之称,农村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京唐港的带动,曹妃句的辐射以及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拉动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村,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运网络。已开通农村营运班线27条,营运客车63辆,占总数的69%和68%,平均日发班次244。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已建乡村客运站12个,简易站及候车亭29个,招呼站牌130个,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为活跃城乡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客运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共服务期望程度的日益提高,难免出现一些与其不相适应的问题。

1.市场调控不到位,运力运量失衡。一是运力大于运量,造成争抢客源,沿街揽客、倒客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运力发展过胜,带来运力资源浪费。二是运力分布不均匀,热线过热,冷线过冷,造成热线客运班车密度大、农民乘车非常方便,而冷线客运班车较少,尤其是乡镇之间往来,只能通过县城中转或换乘其他运输方式,农民候车时间长、“乘车难”的问题在偏辟的沿海村仍没有彻底解决。

2.运输效率低,客运优势得不到发挥。(1)农村客运受季节影响,客流量不稳定,农忙客流量小、农闲客流量大。据调查,客运旺季实载率在62%以上,淡季则在39%左右,实载率偏低。(2)路况差、车速低。一些道路运行能力差,车辆不能按运行时的承诺到达停车地点,时间一长人们失去等车的耐心;也有的为揽客途中故意放慢车速,能耗增大,多拉快跑的优势难以发挥。

3.运力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多,人口流动性大,乘车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乘车质量已成多元化趋势,方便、安全、快捷、舒适是人们乘车的标准。农村客运车辆老化,使人们出行的舒适程度大大折扣,单一的中普客车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4.安全措施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一是目前客运市场安全工作存在重企业驾驶员安全教育,轻车主的安全教育及乘客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证件的审验和静态管理,轻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管,重各自为政,轻相互配合的弊端。二是社会上一些出租“黑车”在未办理经营许可,未购买承运人责任险及法定险种的情况下进入客运市场,扰乱了客运秩序。埋下了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交通、公安等部门多次集中整治非法载客出租“黑车”,但要彻底根治尚需时日。

二、加快农村客运市场发展途径

1.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市场发展

为使农村客运健康发展,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方参与、互相合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客运服务质量,安全状况,经济效益的改善。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一方面通过严把准入关、车辆技术关、从业资格关,促进市场有序发展竞争,另一方面加快从业人员和经营者质量信誉考核制度的政策步伐,改变过去“重准入,轻退出”的管理弊端,实现优胜劣汰,提高管理效能;二是增强农村客运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首先是优化运力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使农村客车由目前单一的中普车型逐步实现高、中、普齐全,大、中、小配套的运力结构,使农村客运市场运力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并鼓励高档次、低能耗、环保型客车投放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乘车需求。其次,在加强市场调查,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线路的不同竞争状态,收益水平,划分线路类别,将农村客运线路划分为发展线,跑和线、延伸线、空白线及热线、冷线,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向农村客运发展。向农村冷线发展。

2.加快站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站、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在客运站点选择与建设上,应与当地农村集市相结合,建设一批方便群众有利管理的客运站点,形成以站带线,干支相接、长短配套、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一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通过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为农村客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牢固树立路、站、运一体化思想,将农村客运站点设施与农村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二是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本着既合理使用,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建设资金。站点建设的规模应与客运线路布局、客流数量相匹配,为实现路、站、运一休化创造条件。逐步形成县乡有客运站、乡有候车亭、村有招呼站的农村客运网络。

3.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发展农村客运,需要客运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创新,才能保证农村客运班车开得通,留得住,有发展。(1)农村客运集约化。集约经营无论从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优越于个体经营。鼓励农村客运以股份、融资等多种形式的集约经营,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注重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参与市场竞争。(2)客运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农村客运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有章可循;签订客车文明服务公约,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文明行车,规范服务。(3)农村客运公交化。根据农村客运特点,实行定点定时发车,定线定班循环运行,以方便农民乘车为目的,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4)经营行为规范化。交通运政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交通的高度,定期组织司乘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交通法律法规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依法经营和文明服务意识。(5)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化。农村客运应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在“三定”管理的基础上,可尝试集日班车、隔日班车、直达班车、定线不定时发车等运营方式灵活运营。

4.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安全效益。

安全是农村客运发展的生命线,是一项系统且细致的工作。为确保农村客运安全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加强经营者和农民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驾驶员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处置判断、注意力的培训和考核,加强对车辆维修管理及例会检查,完善技术,加大投入强化运输过程的动态监管,三是将安全工作贯穿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从业人员和经营者质量信誉考核,使安全真正成为从业人员和经营者的生命线。同时,实行动态的激励和约束,对服务质量好,安全水平高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于服务质量差,安全管理落后的经营者取消其优惠。四是要与各有关部门形成各司其职,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以确保安全工作科学化。

篇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新一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作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一、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

常德市位于湖南北部,下辖武陵、鼎城、桃源、汉寿、澄县、石门、临澄、安乡、津市九个区县市,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属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约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人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偏远山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芬不齐。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优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镇”、“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武陵区东江乡图书馆、芦山乡图书馆,鼎城区桃树岗乡图书馆、灌溪镇图书馆、富贵坪村图书室,桃源县茨树娅乡图书馆,澄县大堰挡村图书室,汉寿县周口乡图书馆、丰家铺乡图书馆、太子庙乡图书馆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常德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图书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二、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川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人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人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津保证。

3.增加投人。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人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

二是社区办馆。如常德新东街社区、红卫社区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三是主动积极联络社会知名成功人士,发动他们回家乡捐资兴办馆室。从农村走出去的知名成功人士众多,他们爱国爱乡,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支持,只要我们做好工作,一定会得到这些知名成功人士的大力支持,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四是站办站管。购书经费和管理员的报酬由镇文化站负责,文化站对管理员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

五是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乡镇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上级馆见习,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上级会共图书馆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进行有层次、分阶段地建设和系统化地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的服务水平。

1.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乡镇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肯投人,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白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对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与协调,把服务工作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