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31 09:2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导 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为代表的规范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两者就公共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加之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的学术地位、研究范围、主题等方面认识的分歧,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sup>[1]</sup>和“思想危机”<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1979年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针对西蒙的理性实证方法,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组织的研究中,引发了实证方法论和后实证方法论之间的争论<sup>[3]</sup>。第三波以倡导方法论的整合为主要特征。1986年杰・怀特(Jay White)提出后经验论哲学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证、诠释与批判三种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则认为成功的研究应该整合经验主义传统的量化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质性研究<sup>[5]</sup>。中国台湾学者江明修<sup>[6]</sup>、颜良恭<sup>[7]</sup>等人则使用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论及其整合问题。

上述争论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荣,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争论中,学者们辩论的主线是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规范、诠释和批判)的对立和融合: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实上,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亦非单纯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人工物”。虽然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思想从公共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西蒙认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没有在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解释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该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说明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厘清其基本逻辑。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学术、咨询和实务问题的解决三种形态)本质是在进行技术设计活动,即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凡是寻求合理手段实现特定目标的思想、程序、知识和技艺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则是产生技术知识的核心环节。正如西蒙所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的教授是科学学科的任务: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关于人工物的知识的教授是工程学院的任务: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性质的人工物,如何设计。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订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如此解释的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Profession)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像建筑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一样,主要关心设计过程。”[8](p.103)

1968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作了系统的考察,他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范式的三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在库恩看来,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范式”是一个比“理论”和“理论框架”含义更复杂、广泛和多样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论框架的含义外,还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信仰、解题规则、实验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义<sup>[9]</sup>。

本文所说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意指:将公共管理活动看做“人工物”的构造活动,并据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解题(研究)逻辑。换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是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哲学范式)、学术传统和主要议题(社会学范式)、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构造范式)三个层面的统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孙同文.台湾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质、标准、议题与知识成长:方法论的观点[J].中国行政评论,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学、全球化 [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3.

[18]吴颖年.台湾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硕士论文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2006.

[1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M].李黎,郭官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张福昌,[日]宫崎清.设计概论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杨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设计导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陈良华,张P.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J].会计研究,2011,(2).

[27]凌峰,刘建一.从设计科学视角探寻管理理论与实践隔阂的解决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M].平新乔,莫扶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学:设计与问题解决 [M].黄曙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 [M].孙柏瑛,张钢,黎洁,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篇2

2设计管理的目标

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进行项目目标控制,即质量、投资、进度目标控制。通过设计管理使设计质量、工程投资、设计进度满足项目的整体合理要求。在业主技改团队的领导和项目管理单位的策划下,通过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协调和管理,实现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早期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工程进行中正确处理和控制设计变更以及与设计相关的其他问题,最终配合业主实现整体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

3设计管理的工作程序

设计管理应在业主方技改团队的领导下进行。设计管理单位负责协助业主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现场服务和竣工验收各环节的设计要求、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设计资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同时,做好业主和设计单位之间、专业咨询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就设计难点和技术课题的推进开展技术协调工作。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提交业主代表,由业主代表召集有关各方(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确定,包括甲方、设计管理方、项目管理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供货商等),协商讨论后形成会议纪要,由业主签发,下达给设计单位(或相关单位),设计管理单位协助业主督促和检查设计单位(或相关单位)执行。对各阶段的设计需求、设计成果等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编制目录供查阅。做好各类与设计有关的会谈、洽商的记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追朔性。定时形成设计管理工作小结,项目竣工验收后形成设计管理工作的总结报告。

4造价控制管理

设计阶段是投资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动态控制,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各种设计文件中的有关投资部分进行分析,严格执行设计标准,推广标准化设计,使工程设计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用限额设计、价值工程等理论对设计阶段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使施工图预算控制在概算内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对设计投资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审核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包括项目运行维护费);在设计阶段审核项目的施工工艺合理性、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的可能性;审核限额设计(包括各专业限额设计成本控制)的落实情况;以性价比指标优化设计方案或调整项目投资指标;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沟通等。

5进度控制管理

对设计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审查设计单位所编制的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设计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一旦发现偏差,及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措施,以加快设计工作进度,同时控制设计质量,使设计错误和变更不发生或少发生,尽可能使设计图纸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按规定时间提供,从而使工程项目在拟定的进度目标内实现。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和设计特点,协助业主编制合理的设计进度计划,并协助业主检查和督促设计进度的落实。审核设计人员提出的详细设计进度和出图计划,并监督执行。研究分析招标采购、施工进度及分包合同结构,与设计人员协商,使设计进度满足招标采购和现场施工要求(及时提供招标图及技术条件)。通过提请业主召开设计协调会等有效手段,讨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设计人员的困难,督促设计出图进度。根据设计特点和要求,及时提醒业主确认有关设计条件,协助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分析可能影响设计进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设计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设计文件提请业主尽快组织审定,及时解答设计人员的提问及其他事宜。进行设计进度跟踪管理,并提交各种进度控制报表和报告。

6质量管理

设计管理的质量目标是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满足业主要求、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符合施工(安装)的实际要求,设计质量达到项目总体目标要求。质量管理重点是:在方案设计阶段,重点审核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及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标准;初步设计阶段,审核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施工图设计阶段,重点审核是否满足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着重对设计输入和设计过程进行检查和控制:a.确定项目设计要求和标准,参与分析和评估项目使用功能等问题;b.审核设计是否符合业主对设计上的特殊要求,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c.审核设计图纸(含说明)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有关设计规定要求和标准,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d.对设计各系统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优化意见;e.审核施工图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各专业设计之间有无矛盾;f.组织设计文件协助业主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查报批工作;g.协助业主做好施工阶段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的管理,对各类变更提出技术决策建议;h.参与设计方案讨论和优化、各设计阶段初始业主和设计单位的协调会议及设计方案汇报和设计配合。加强过程管理。

7设计的优化控制管理

设计优化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前期狠抓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论证及工作计划的事前控制;后期狠抓各设计阶段产品(设计文件)审查验收的事后控制,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优化的前期控制内容是:明确设计的原则和要求;采用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的相关原则,做好合同相关条款的细化;要求设计方提供图纸设计工作流程、审批原则等;深入调研和总结烟草行业类似工程的建设经验,充分做到取长补短;重视和积极参与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论证,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优化在设计文件审查验收阶段应重点抓好“推行新技术”和“设计挖潜”。设计管理单位应注意采用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运用项目管理的“施工图剖析法”,从设计图纸上深入挖潜可节约的投资。

8设计变更的管理

设计变更控制的原则是确定变更性质及分类,严格控制被动变更,正确处理合理变更,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做好设计变更后果的预测和处理。设计变更主要分为:业主提出的变更;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在明确变更类型的基础上,设计变更的控制应从设计变更数量和具体设计变更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主要内容为:控制并减少设计变更数量;严格每次设计变更的控制;严格履行设计变更控制的审批程序;落实设计变更结果的责任承担;严密跟踪设计变更的结果,记录、备案、归档(纸介表单及电子文档);认真总结设计变更的经验教训。

9设计的组织协调管理

设计管理单位应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包括:a.协调设计单位与相关设备制造商间的关系,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提出建议;b.协调设计单位解决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保证设计质量和进度;c.做好勘察和设计单位之间的技术协调,使勘察任务书和勘察成果符合项目特点和设计要求;d.协助业主协调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关系;e.协助业主处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设计文件的审批事宜、将确认审核意见及专家咨询意见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督促其逐条落实;f.联合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图设计的交底,审查施工图交底会议纪要;g.根据同业建设经验和项目特点,协助业主梳理重大技术课题,开展专项课题,及时参与调研和论证,协助业主形成技术创新成果。

10设计跟踪服务管理

设计管理单位,应做好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a.项目核心团队要设立专责人员,负责联系设计单位工作。b.组织设计单位对项目各相关方进行培训和现场设计讲解。c.组织实施设计信息管理。d.组织设计方参加工程竣工现场验收。e.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服务工作进行考核。f.按月、季度形成设计管理工作小结,竣工验收后形成设计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11设计信息及资料管理

11.1设计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信息的合理分类、编码,制定信息管理制度,促进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文档系统,以客观记录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知识管理奠定基础。

11.2基础资料的获得由设计管理单位负责搜集解决国家、地方及行业设计管理、设计规范及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等。

篇3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desig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81-02

0 引言

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是建筑工程实施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所以,必须要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真正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性能。

1 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工作就是建筑的设计工作,设计的质量和业主与现场施工两个主体的联系和密切。设计是不是高质量的,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质量,因此,做好设计管理至关重要,和项目的成败有很重要的关联。所以,在建筑工程的准备阶段,一定要对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进行研判和计划,因为设计管理工作是建筑设计方案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同时,设计质量的高与低也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和后期的效益。建筑工程的管理在建筑设计中的位置很重要,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要保证投资金额的科学和合理,如果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金额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估算,就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的施工成本,所以,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之前,一定要先拟定一份任务书,以便于有效的管控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同时,最好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图的设计质量,这是完善施工项目的整体造价的一个关键的工作。此外,对于设计环节的专家会审工作,一定要更加的重视。比如,在设计方案形成的环节里面,对于各个设计方的意见,一定要多多的吸取,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分析建筑工程的布局、技术、功能等各个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主要因素

设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建筑工程设计的关键因素。素质是提高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概念,设计人员素质的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因为设计人员的技术等级、对业务的熟知程度、职业精神等基本素质将直接决定工程设计质量的优劣。随着建筑工程在国内的快速发展,设计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建研究学习型团队,整体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充分发挥设计团队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设计队伍。因为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的人员素质决定着工程设计的优良。

3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

3.1 方案审核 方案审核是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审核是工程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工作。在方案审核进行的时候,主要工作是要针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一个全局的审核。

3.2 对设计方案经济需求的分析 设计方案的好坏,不仅体现在施工技术方面,也体现了在经济效益上,只有经济效益高的设计方案才是值得考虑和选择的方案。因为,一个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要做好经济需求分析工作。

①成本问题:设计方案要同时考虑到建筑的外观、实用性和功能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在目标的成本范围内,要注意选择最好的设计方案。比如,建筑外墙的装饰材料,不同价格的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不同的玻璃幕墙的成本不一样,它们的外观和性能也是不一样的,要综合考虑。②整体效益:第一点中提到的要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问题,但是如果一味的削减成本,却没有考虑整体的效益,也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下降。因为如果过度的节省开支,材料的质量和施工的质量都没办法保证。比如,建筑楼层之间的楼板厚度决定楼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只考虑要节省开支,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或者直接使用低质量的材料,都会对建筑的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建筑安全性。

3.3 施工图的审核 施工图审核的前提是设计方和施工方在确定了设计图的相关事宜之后,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的设计要求,制定出详尽的施工方案图纸,施工方案图纸直接影响后期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和全面的审核,尽量确保施工图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对于施工图纸的审核,首先要确保施工图纸符合设计方的要求,避免偏离最初的预期;其次,要审核施工图纸中的各项指标,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指出,并修正。

3.4 图纸的会审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所谓的图纸的会审,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施工之前,进行专家会审,会审的参与人员除了一些专业人员,还要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参加。图纸会审的主要目的和效果是可以通过会审这个模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中使用各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分析、找出图纸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尽量的避免图纸中的问题影响建筑工程后期的施工,例如,针对消防设施,如果发现了设置的位置不符合建筑的整体功能,在会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集众家之所长,分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修正原图纸的消防建设方案。

3.5 设计的变更 建筑设计方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在工程施工进行的过程中,发现了设计的方案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就要进行设计变更。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当设计不够科学,或者设计的材料需要变动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况。

设计变更的进行需要设计部门对其进行分析和审核,综合考虑设计变更之后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方案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设计的变更的前提是要确保设计单位和业主之间的意见一致。双方一般考虑最多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容易出现分歧。因此,要尽量避免设计额的更改,而这就需要在前期有效地加强设计管理的力度和合理性。

4 设计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树立设计工作的核心。任何一项设计工作。都必须有一个核心,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而言,这个核心单位的功能就是要从下项目能、设计进度、设计质量、项目造价等各个方面向业主负责,所有的专项设计单位都必须服从于核心设计单位的管理,同时核心设计单位要负责各个专项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负责各个专项设计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协调,负责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筑工程在具体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应当组织各个职能部门进入相关工作,才能保证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充分满足各个部门的需求,使世界方案尽可能地符合物业、营运、市场销售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尽量减少在施工开始之后的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③设计方案的修改。不同的单位对于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时候在设计单位与业主之间会因为修改图纸而发生纠纷,因此,加强设计管理的力度尤为必要:要求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图纸或者方案的修改;设计方案的深度加工交给工程项目的总包方负责,能够密切结合施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设计与实际施工脱节的现象。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是建筑工程后期施工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因此,必须要抓好建筑工程的设计关口,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水平,从而为建筑工程的后期施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航.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韩飞.建筑工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

篇4

关键词:

民办社工机构;危机管理;参与及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而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正处在经济艰难转轨和社会深刻转型的一个历史性时期中.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发生碰撞.这些剧烈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我国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随之日益突显.公共危机是指由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1].政府部门因其职能属性、权威性以及对资源额掌控程度通常被认为是处理危机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公共危机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工作.这一系列都涉及公共资源的调配,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而正在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以其职业优势、能力优势、效率优势、成本优势等必将在危机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其中广东近800家,数量之最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22%[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说明它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政府和企业并不擅长的职能.

1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可行性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NGO等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以此来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3].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一定自由程度内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福利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容易出现运转不灵,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会造成工人失业、市场垄断、分配不公和公共物品缺失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市场失调.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机制,由于行政程序的繁琐,极易从制度内部滋生低效.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都有其不足之处.在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新的方式,一定程度的放权社会,即“小政府大社会”的倾向.这是还政于民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政府要加强和社会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社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从治理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依据.治理指的就是指公共管理的总体模式,涉及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综合[4].换而言之,在处理各类公共事件的时候,不再是由单一主体(通常是政府相关部门)来统筹规划和决策,而是要求多个主体,如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等一同参与.根据其要求,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除了完善自身制度、完成自身责任的同时,要将民间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整个管理过程社会化,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建立互助合作机制.

2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2009年《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出台,表明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出现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升民办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是必然要求.伴随着该《通知》的出台,民办社工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线城市,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机构.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08年开始探索,到2010年广州开始部署20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民办社工机构,以“家综”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专业社工的作用,提供专业综合服务.市、区两级为此投入四千万元,加上专项项目,2010年的投入达到558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5].2012年,在党的十报告中也突出了对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切.“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指引性话语出现在了十报告中.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各个民办社工机构借此有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截止到目前,广州市目前共有267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占据全省超1/3的比例.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11.11亿元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约占当年全国资金总投入的47.3%).民办社工机构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东目前取得社工资格证的超过3.3万人,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6].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推广范围由局部地区向全国多省市拓展,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受,其优越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转型.从原来的基层帮扶等传统工作,慢慢发展为包含救助、应急管理、公共福利等多个领域.

3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一)“民间性”属性和职业优势

近年来发展快速的民办社工机构都是发端于民间,具有很强的民间性.民办社工机构大多定点于社区,长期致力于社区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具备很强的基层执行力,所以在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民办社工机构能够及时将基层信息传递给所需部门,如政府应急办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构建起民众和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网络.社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手段来服务人的职业.因此,由于其职业属性,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于广大群众和服务社会是其最基本的诉求.应对公共危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民办社工机构发挥其助人的职业特点,加之其“民间性”的角色和群众基础,能够很好地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缓解居民心理压力、树立共同信念的作用.

(二)专业技能的能力优势

民办社工机构种类繁多,但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这些都是在最初成立时就确立的,而且它们会依照此要求来招收符合相关理念的员工.社工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或法律专业出身,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对策.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开展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当前形势,结合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来提供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的经验积累为他们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提供了强大的行动力.同时对于那些复杂的、非例行的公共危机事件,民办社工机构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有别于传统行政部门,运用它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区经验常常能够在此类问题上带来新的转机和解决方法.

(三)及时应对的效率优势

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因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对效率的要求特别高,应对一定要快速、准确,让民众有信心.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对社区层面的各类形势有深入的了解,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群众基础,在危机潜伏时便更容易发现危机的苗头和根源,为危机预警提供信息.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民办社工机构在开展应急服务的同时也能收集各类信息,快速有效的将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指示及时地传递给社区居民,通过自身的联系网络和社区走访,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稳定居民情绪,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

(四)资源整合下的成本优势

政府组织在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时往往能体现其独到优势,但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繁杂的行政层级和定势思维,容易出现应对过缓或者决策失误的现象.政府组织一旦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必定会动用不少人力和物力,提供整齐划一般的服务,这其中往往充斥着低效和资源浪费.民办社工机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草根性的优势来整合各类资源.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可以动用自身的社会渠道,积极地募集资源和召集相关社会力量,比如平时所积累的大量志愿者资源、公益人士等.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扎根基层,平时也开展各种应急知识的讲座、海报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工作,争取时间,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损失,做到低成本的资源整合.

4结论与展望

根据治理理论的内容,公共危机的管理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应该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其中是一种必然要求,它们作为新生力量将为危机管理带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面临公共危机时应当加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分权于社会.民办社工机构应该明确自身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起与政府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民办社工机构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时间尚短,在制度的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民办社工机构应当不断加强与各个团体(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突出其内部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等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者:赵田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广东民办社工机构超过780家居全国首位[EB/OL].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