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31 09:23: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业园经营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业园经营管理

篇1

笔者所在的蔚州公司是一家以煤炭生产销售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该公司逐步形成了“地下办矿,地面生态,山坡植树,矸石制砖,林间养殖,文化旅游,煤层气化,疏干水入库”的转型发展格局。2012年,该公司与地方政府工农联建占地5000亩,总投资1.6亿元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发展集温室蔬菜生产销售、深加工、育种、采摘、观光、科技试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

为更好地确定蔚州公司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经营模式,蔚州公司成立调研考察组,对山东寿光、廊坊永清、张家口张北和康保地区种植的大棚管理模式进行了调研考察。笔者作为调研考察组成员之一,带着“假如我是农业产业园经理,将如何搞好产业园经营管理”的思考任务,就国有企业投资设立农业产业园究竟采取何种经营管理模式,作了一些粗浅探讨。

一、对蔚州公司农业产业园经营方式相关问题的思考

1.蔚州公司农业产业园的特点

(1)复杂性。蔚州公司农业产业园是由企业投资设立,属于国有制,不同于私营企业,既要考虑到社会责任,也要考虑到长远发展,还要和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战略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与所考察的单位相比,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2)不灵活性。由于蔚州公司产业园属于国有制,在劳动用工、经营销售等方面既需要考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也要考虑薪酬分配制度的总体平衡,这就决定了在将来的经营运行模式上不及所考察的单位灵活。

(3)长期性。由于蔚州公司主业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这个传统的煤炭企业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相关管理经验几近为零,专业技术人员极其匮乏。缺乏农业园管理方面的先进人才,也无产业园管理经验,而且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借鉴,因此只能边运行边摸索,这也就决定了该项工作的长期性。

(4)艰巨性。由于暖棚建设标准和规格,相对民营企业简易的暖棚来说,相应投资成本高于同类民营企业(单位);且国有企业存在更高的用工风险和用工成本。另外,作为当地大型国有企业,该公司同时肩负着造福地方、扶助地方百姓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所以收回成本的难度高于民营企业。

2.农业产业园经营模式的选择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1)管理、技术和人才因素:管理经验和技术、人才匮乏,决定公司选择的经营管理模式不能过于超前、一蹴而就,应立足当前实际、循序渐进,边学边干、边积累经验边改进完善。

(2)国有企业的特性:肩负社会责任,就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国家和百姓对国企的特殊要求,促使公司必须最大限度规避用工风险。

(3)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作物的日常管理是一种“良心活”,要求管理者具备内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管理模式选择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4)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在谋划公司运作的同时,需与地方农业部门联系进行咨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国家财政补贴。

二、蔚州公司农业产业园经营管理模式建议

从被考察的几家大棚经营模式看,各有特点。总体分析,采用公司+承包(外包)的形式有利于公司效益的提高,现对蔚州公司产业园的运作方式分析如下:

1.成立蔬菜经营公司

(1)蔬菜经营公司主要负责提供籽种、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品质验收、对外销售、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及对不适合承包大棚的经营管理(观光棚、试验棚等)。

(2)蔬菜经营公司定位于利润中心,对产业园的成本进行控制,实现高价销售并进行产业园的日常管理。

(3)对蔬菜经营公司的考核以利润为中心,配以成本、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进行考核。

2.生产组织模式的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在生产组织模式上以下四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由所属单位进行承包。这种承包方式承包人员由所属单位进行调剂,工资关系仍留在所属单位,在相关单位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就公司层面来说,人工成本可降到最低,有利于富余人员的安置。二是由公司对应的扶贫村村民或村委会进行承包。面向周边村民进行承包,每人确定保底工资,增产部分给予奖励。这种承包方式,可优先由公司承担的扶贫村进行承包,有利于地企关系的协调和扶贫任务的实现,并且对扶贫方式也实现了由“授鱼”向“授渔”的转变。三是鼓励蔚州公司职工自主承包。蔚州公司地处农民较多的蔚县,当地好多职工都是农民,有种地基础。如果在职井上职工有愿望,自愿报名,愿意承包大棚致富,公司在政策上可给予一定鼓励。四是由蔚县境内的其他农户进行承包。按承包大棚数收取承包户承包费,承包户在蔬菜经营公司的指导下生产,接受蔬菜经营公司六统一管理,蔬菜经营公司按市场价收购承包户蔬菜,对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实现市场销售。

通过以上四种生产组织模式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目前大体可采用两个阶段的生产组织方式:

(1)近两年内建议采用以所属单位承包为主、村民(村委会)承包等其他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相对稳妥,主要适用于新兴产业管理经验、技术、人才相对较少的现状。所属单位承包可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便于生产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此外,尝试村民(村委会)承包,提高村民对蔬菜大棚的认知程度,起带动作用,同时为以后大规模承包积累数据。

(2)两年后采用以本单位职工、村民(村委会)承包为主、社会人员承包为辅的经营方式。随着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蔚州公司产业园已基本可以独立运作,蔬菜经营公司全盘管理产业园事务,所属单位可逐步从产业园退出,集中精力负责主业生产,产业园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大棚承包的主体放在周边农户,帮助周边村庄脱贫致富,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2

随着精益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与企业效益。但是将精益思想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却非常稀缺,大多数企业非常注重对生产成本的节约,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然而,人才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精益化管理,能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精益人才管理及其意义

精益管理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日本的丰田企业,在企业中,要求准时化生产,这就促使在生产中消除了一定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准时化生产到了美国,成为了“精益思想”。将精益思想用于生产中,就要求没有造成资源浪费。后来精益化思想逐渐从生产领域进入了管理领域,挖掘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浪费现象,通过节约成本的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将精益化管理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用精益的思想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杜绝人才浪费现象,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当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浪费时,这种浪费既是显性浪费又是隐性浪费,显性浪费主要表现为大材小用、消极怠工、人才流失,隐性浪费主要表现在用人不当和认知偏差的间接浪费。对人力资源进行精益化管理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第一,消除人力资源浪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在过去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中往往注重对生产成本、生产时间等进行管理,加强利用效率,提升生产效益,却往往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人力资源的浪费不仅仅是人力本身的浪费,而是没有对人才的价值进行开发,没有应用到合适的岗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其他资源的浪费。第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前提。企业除人之外的所有资源都是通过人来进行利用的,当人力资源没有进行精益化管理就会造成企业其他资源的浪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成本、资源、时间、技术等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当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而是将其放置在小部件中,这就造成了企业的总体资源的浪费。第三,精益人才管理是实现精益生产的保证,当人力资源没有进行精益化管理,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导致了精益生产的效率不高,让精英人才来推动生产的运行,制作合理的方案,实行时间、成本、资源的优化,为提升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中的浪费现象

1.小材大用

大材小用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浪费中的一种隐性浪费,会对整个企业的效益造成损失。当企业管理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时,假公济私,结党营私,设置门阀,这就导致了没有实际能力的人员参与了企业生产。传统上认为小材大用不是属于资源上的浪费,但是企业的各项工作和事务都是通过人才来运行的,当人员“在其位不谋其职”或者“肉食者鄙而间焉”,在一定的岗位上或者没有实际的能力或者没有一定的责任心,这就造成了在工作中效率低下,在相同的时间和成本上取得了很小的收益,这就是资源浪费的症结所在。一般小材大用并不是员工个人的问题,而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问题,明知其非才而用之,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的表现。例如历史故事《失街亭》中,马谡并非有才之人,而诸葛亮用其守街亭,街亭失守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在美国一家电器公司中,为了选好接班人,公司共用了四年时间对十几位候选人一一考核,最终确定了人选,这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和精细化管理。

2.人才潜能浪费和大材小用浪费

很多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成本、资金、管理模式、市场调研,却往往忽略了对员工的潜能的开发。其实对人才潜能的开发是对企业成本的节约,人的潜力有百分之九十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如果企业忽视对员工潜能的开发,对员工定位没有前瞻性和实际性,有很多企业直接规定员工完成规范的任务量,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在考核机制上提升其积极性,造成了动作的机械重复。一些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这就导致员工实有其才,而因力不足而失之,倘若对其进行培训试用,让他对新的环境能有所熟悉,定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很多企业经常出现大材小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企业注重工作经验,限制具有才华的大学应届生进入企业工作。注重对外来人才的提升,却对具有能力的下层员工提升到管理层上。有些人才由于性格因素,不喜欢阿谀奉承,导致了企业没有对人才进行重用。

3.消极怠工和人才流失

当企业管理出现了问题,对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上没有做到位,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好,企业员工会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念头,在工作中出工不出力,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下降。人才流失也是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企业内的员工在企业工作期间提升了能力或者掌握了技术后却投入其他企业,导致这种后果的因素除了员工的道德问题,还有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当企业没有合理选拔人才时,员工看不到希望,会自行离职;当员工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收入后,也会自动离职。所以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到物尽其用,适者生存。

三、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转变人才观念是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神保障

要想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行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精益化管理思想,要一改过去的粗放性的人才使用导致的人才浪费,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各项信息、数据的分析力度,建立工作档案,对员工的能力及工作积极性进行分析,将员工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将合适的人才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加大考核力度,对于员工的业绩做出分析,确定人才。要加大对员工工作状态下的观察,做到员工提拔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要改变计划经济的铁饭碗政策,将市场化管理引入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杜绝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在员工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开发员工的劳动效率。既要杜绝显性浪费又有杜绝隐性浪费,使用精益化管理提升员工的使用效率。

2.准确用人是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准确用人是实现精益人才资源管理的核心,企业要重视对各部门管理者的任用,管理者在企业中虽然在人数上非常少,但是在领导部门做好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管理者不称职时,部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益,其影响程度非常重要。所以企业要加强对所任用人员的准确性,完善对下级员工的考核制度,对于具有能力的员工加强培训和锻炼,将考核得到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测定。准确用人,就是要做到让人才站在适合他的岗位上,不能出现“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的情况,防止人力资源浪费导致的其他资源的浪费。在对管理者的任用上尤其注意,当管理者出现以下情况下,部门员工会消极怠工。第一,管理者没有魄力,没有管理能力,导致了员工对管理者的不服,产生“这人也能当领导?天妒英才吗?”的疑问,导致工作不积极。第二,管理者没有落实奖惩制度的公正性,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按劳分配制度被破坏,多劳反而少得,员工积极性降低。企业要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对看中的人才放在重要位置进行锻炼,要重用人才,不能错误地认为人才的任用会提高经济成本,要相信,人才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3.做细基础工作是实现精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

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工作,做到细致化和精确化,要做出正确的工作分析,将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工资标准、人员培训和绩效考评等工作做到客观和真实,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衡量员工的具体工作才能以及职业素养,是将员工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人才浪费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除了工作分析需要精确化之外,绩效考核也一样重要,将绩效考核做到精细化,才能准确得知员工的基本水平,为员工的升迁、工资待遇提供合理的数据参考。待遇与职位变故与员工息息相关,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考核之后能够因材施教,对员工做出相应的培训工作,对员工提升职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手段。

4.激活人的潜能是实现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激活员工的潜能主要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好激励工作。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就要求企业按劳分配,将薪酬与员工的劳动成正比,实行物质奖励和奖金绩效等奖励,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做到精细化。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斗志与激情。此外,激活员工的潜能需要一定的培训工作做出铺垫作用。

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一定的效率,就要与企业文化建设挂钩,将精益化有效融入到企业的价值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充分的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企业的生产效益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员工的生产效率,人才浪费将会导致在资源优化上产生不合理,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利用精益化管理,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将有用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合理的价值,才能做到避免人才浪费。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比较多,有消费者的需求、投资的流向、生产力要素和环境变化等,在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当然,人力资源与人口有本质上的区别,人力资源是指可以从事生产的那部分人员,而人口是指生产的服务对象和消费主体的总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核心。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人口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来实现的。当人口尤其是人力资源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对社会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本文利用前人推导出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变化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模型,对海南省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二、经济贡献的数学模型

设Y(t)为国民生产总值, P(t)为总人口数,则人均国民生产值y(t)为

Y (t) =Y(t)/P(t)(1)

若Yi(t) 为各个产业的生产总值,L(t)为总人力资源,Li(t)为各个产业劳动人口,则有,Y(t)= ,i=1,2,3为各个产业数,Y(t)/P(t) =Xi(t)为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中,i=1代表第一产业,i=2代表第二产业,i=3代表第三产业。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并求导,得

由式(2)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劳动人口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口增长率若长期为负,则也会产生问题;所以进入稳定时应有 =0;若各产业的劳动人口不变,则有 =0。此时若要求经济继续发展,即 >0,必有 >0。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的质量。若各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不变,则有

为常数,

上式两端取对数,求导得

因为 ,所以进入稳定态时,应有式(2)等于式(4),即,

(2)式即可化为(5)

从式(5)明显看出,当经济发展进入稳定态后,其增长可完全由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因素来测度。对第i产业来说, 其中 第i产业的劳动力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用代表, 第i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用θi代表。借助式(2)便可利用统计资料进行各类因素来测算。

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海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海南省的经济状况为研究载体,通过1999-2009年的有关原始数据测算产业结构、劳动力配置、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计算各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按照上面推导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可得各产业劳动力变动及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计算结果,可以对海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做比较深入的定量分析,也可以分析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产业和人口增长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

四、分析与结论

(一)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海南省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化,有着产业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仅占9.29%,第二产业为33.1%,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62.51%;其次,从产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仅占29%,劳动力比例却占到53.13%,第二产业的产值仅占28.2%,劳动力比例却占到11.36%,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大约为42.8%,劳动力比例却占到35.5%;第三,从劳动生产率来看, 海南省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10年间, 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第三产业,并出现差距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有所改善,第二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源结构有了更好的改善,所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从表2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始终是负值

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的负增长效应基本稳定,这说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虽然维持每个人生存的成本在增加,但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开始起到平衡的作用。总体来看,虽然海南省平均人口增长推动了每年使人均GDP 的提高,但是第二产业人均劳动贡献率最高,对推动GDP增长作用最大。因此,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人力资源在各产业的分布,应当以加大力度引进工业技术与科技人才为主,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为辅,减少第三产业人才的引进。这样才可以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国家战略奠定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怀柔县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变化

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实证分析[C].管理

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届全国青

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论文集.大连,2001.

[2]简新华,于波等.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3]毛志锋,米红.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J].

篇4

为使教育过程“所学”与就业岗位“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使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我们在石家庄选取了6所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20余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500份,企业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教师问卷240份,学生问卷469份,企业问卷138份。另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认识: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产学研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企业和学校方面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出现“两层皮”现象,表面上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如火如荼,形式多样,实际上大多都流于形式。

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之一,想从学校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竞争力,又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舍得在学生的培训方面花钱,这就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合作只停留在合同或协议上,没有真正地深入合作。

学校虽然在重视程度上高于企业,但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问题、科研能力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仅仅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看作是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途径而已,教学过程仍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

(二)不能实现相对的“共赢”,致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热情大打折扣。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存在相对“共赢”的前提下,深入合作才有可能。然而,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有求于企业的相对较多,大多高职院校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企业希望能从高职院校获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学校对企业的服务,似乎这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建设中,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企业的能力也有限,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实现相对“共赢”,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热情大打折扣。

(三)不能均衡发展,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现状不佳。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薄弱,院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各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现象,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关注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而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这样的非重点专业的产学研结合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产学研发展现状不佳。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对策研究

只有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地发展下去。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从舆论导向上提高政府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氛围;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再次,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明确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担负的义务;最后要加大对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

(二)提高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就是明天企业的员工,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服好务。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要切实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联络,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展开。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进行,高校还应建立起一套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倾斜。鼓励教师主动和企业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去,了解最新行业发展情况,增强服务企业技术能力,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于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获得并成功完成的科研项目应进行科研政策倾斜,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已经或将要建立的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应加强运行管理,确保企业在学校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业现代代战略步伐,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加快“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步伐,充分发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聚焦要素、推动创新、扩大就业、转型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辖区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为推进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工作,针对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普古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行概况

目前,普古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已有省级重点园区1个(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省级园区3个(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园区、华龙农业观光园区、羊场现代高效石榴产业示范园)。

1.1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4月28日,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覆盖的普古乡、淤泥乡、保基乡,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2013年成功申报成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2017年在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考核中分列第23名、21名、19名、45名,属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景区2015年成功申报并进入贵州“100个旅游景区”,在2016~2018年省政府组织的景区考核中排名分列第46名、第10名、第1名,2018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目标,确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产业发展定位,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以蓝莓、刺梨、猕猴桃、蔬菜等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建设特色农产品及肉类产品加工厂,并依托区域内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奇秀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开发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大健康旅游度假胜地,实现生态美,农民富。园区主要以种养殖、农家乐、花卉、精品水果、农业观光、旅游、科技示范等类型,采取集体、企业、政府参与投资的经营模式。建设有旅游接待中心、江源洞景点、水上快艇、银湖科技展馆等,建成温泉洗浴中心、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索道、观光栈道、天生桥彝风古文化等项目,带动景区特色农家餐馆、农家乐、农家超市共110余家,解决了近700人就业,带动农民及返乡农民务工670人就业创业,解决245个留守儿童和280个空巢老人问题。农民利用土地、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入股公司和合作社成为股东,特色农业产业蓝莓、刺梨等产生效益,使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000余元,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每年10万余人次的游客到娘娘山旅游度假、观光,促使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解决就业1300余人,产业发展带动10000余人从土地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产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直接受益,解决贫困户1472户,贫困人口2450人脱贫,入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7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4600元,人均增收近1万元,累计带动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到2020年娘娘山创业园建设项目投产后能实现年产值6.72亿元,年收入2.84亿元,年利润1.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带动普古乡6千多户2.4万人,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1.2万户4万人,带动周边淤泥乡、松河乡、坪地乡等近5万人的发展,覆盖贫困户4千余户。市级人社部门、就业局在园区开展技术培训400人次,县级人社部门、就业局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农民120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为种养殖技术、酒店服务、乡村旅游、文明礼仪等,通过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聘为园区固定工人在园区务工,主要参与园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劳动时间8小时,月平均工资超过2200元。

1.2高原画廊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2013年12月5日,规划示范园核心区土地面积64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涉及大拨米、中心村、中合村等7个村,辐射带动全乡面积111平方公里农业经济发展。该园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项目规划建设分为观赏区、示范区、体验区和经济区4个功能园区,建设有田园风光(十里画廊)、老故居、烈士墓园、偏岩古驿道、龙潭口溶洞,白雨洞,山眺望等。园区主要发展本土优质红米种植、原生态绿色蜂蜜养殖,有蔬菜基地、中药材种植园、核桃基地、苗木繁殖基地、绿壳蛋鸡散养区,黑山羊养殖、杨家岩洞原始水拌酒厂等优势产业,此外还种植了“栀子花”及20公里景区公路沿线“软子石榴”等;园区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以农旅融合为发展目标,按照绿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高原画廊园区通过示范点带动农户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完成土地入股4万余亩。园区通过“土地入股、全民参与”及接纳农民务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万余元。高原画廊园区属种养、观光、体验、科技示范类型;示范带动创业发展种养殖大户25户,就业623人,接纳农民务工5千余人次,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种养殖;劳动时间均低于8小时,平均月工资超过2200余元。园区自成立以来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次,“法律进村”培训3次,“红米种植及病虫害防治“专家讲座2次,累计培训2600余人次。园区以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就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解放劳动力,园区建设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探索农旅结合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华龙农业观光园区

该园区位于旧营乡新寨村,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规划范围包括旧营乡新寨村、鸡场坪镇七棵树村和刘官街道淹五寨等,规划总面积2.76万亩,其中核心区1.55万亩,拓展区1.21万亩。园区划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核心区主要布局在旧营乡新寨村,以种植车厘子及休闲娱乐为主,种植特色经果、蔬菜、花卉苗木等;拓展区布局在鸡场坪镇七棵树村、刘官街道办淹五寨,主要以发展特色种植为主,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为辅。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建设、特色精品种植产业建设、特色种植产业建设、特色生态养殖业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带动华龙园区核心区600余户2000余人,实现年户均增收2.6万余元。

1.4羊场现代高效石榴产业示范园

该示范园项目经营主体是贵州布依文化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园区总占地面积10486亩。已成功申报成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目前种植红如意软籽甜石榴标准化生态示范基地3325亩,其中羊场乡2500亩,两河新区375亩,新民150亩等。其中大棚示范展示园20亩,挂果大树示范园50亩。园区将依托羊场乡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设高品质的集休闲度假、生态农林、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民俗风情的布依文化生态产业园,最终实现“春天是林园、夏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乐园”生态农业示范园。

2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篇6

二、产业园区在乡镇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羊流镇工业园区的带动下,羊流镇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周围的乡镇,在为周围的乡镇提供就业、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其他乡镇的经济发展,比如带动了果都镇工业园区的建设等等,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优秀人才缺乏。

由于羊流镇基础设施不像城市那样健全,再加上人们受向城市发展的观念的束缚,即使当地的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工资,也很难招到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像光明起重机有限公司这样的中型企业也很难招到几个大学生,对于优秀的技术人才一般是自己培养,但这对企业来说不利于注入新鲜的血液,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二)融资渠道困难。

由于羊流产业园地处乡镇远离城市,附近只有山东农村信用社与中国银行可以借款,可以融资的渠道较少,又加上产业园内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使得融资更加困难,尤其是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融资的困难更让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三)产品类型单一,附加值不高。

产业园内多以生产起重机和链条为主,产品类型较为单一,遇到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极易受到冲击,从而产生较大的效益波动。同时由于起重机跟链条的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近几年来产品的利润逐渐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四)企业领导自身素质较低,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产业园内很多的企业老总都是当初外出打工,在羊流镇政府的积极号召下回乡创业的农民,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眼光不够长远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羊流产业园的企业在经营中带有浓厚的家族化管理色彩。

家族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建之初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的,但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家族化管理方式在人力资源、决策机制、产权管理、授权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

三、破解产业园区发展难题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园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廉价的信息网络,加大对优秀人才的福利待遇,尤其是要建立工业园区通向新泰市区的免费班车,为优秀人才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才可以白天在园区工作,晚上的时候又可以回到市区休息。二是在政府的协助下积极与银行合作,重视自己的信誉,努力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坚持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三是有能力的企业可以不失时机地实施多元化战略,研究开发新的机械产品,改变产品种类单一的局面;学习世界先进机械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生产技术,并积极与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建产学研研发基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四是园区内的企业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企业高层领导也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比如进入大学校园进修和参加必要的培训,可以上网搜集与本行业相关的资料,了解行业动态。五是要允许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购买企业股份,对本企业有特殊贡献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可以赠送企业的股份,以提高高级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让出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的权限,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可以通过上市、合并等手段实现向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4]。

篇7

产业管理体制不科学

一是管理分散。很多高校虽然设立了产业管理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产业管理部门与后勤、财务部门的职责划分并不明确,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各个部门均有涉猎,管理体制不顺仍是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为了平衡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主管校领导,这无形中增加了产业管理部门工作的难度,加大了协调成本。为避免矛盾。各个部门均“各司其职”。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少创新,即使面对全国红红火火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也无动于衷。管理分散还容易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发挥优势资源的整体优势,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企业。在教育部的要求下。绝大多高校都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原有校办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距离真正的企业自主经营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许多高校现行的产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摆脱“行政管企业”的传统模式,学校依然处于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并没有真正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股东”来发挥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校办企业的法人代表、三会成员及经营层主要负责人均由学校任命,企业经营受学校干预,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企业的特点。更不符合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事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学校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和风险,这些由于管理模式导致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高校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人文社科类产学研互动机制不完善

高校科研成果众多,这些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阁。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理工类的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而人文社科类成果如何转化为社会利用至今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运作模式,人文社科类产学研的互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成为目前影响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要建立完善的人文社科类产学研互动机制,需要高校建立一套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体系。尤其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依据主要是科研成果的数量,考核科研成果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被SCI、SSCI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收录,而基本不会考虑科研成果转化的情况。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体系,无法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创业的积极性。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校办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校办产业依托学校丰富的优势资源与自身发展资源匮乏的矛盾。一方面,学校拥有各种优势学科,在教学科研领域拥有一大批企业管理的专家,拥有众多相关领域的学生资源,校办企业依托拥有众多优势资源的学校来发展。其优势不可谓不突出;另一方面,在校办企业内部,缺乏懂管理、懂经营的专业人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与高校发展校办产业的特点分不开的。高校企业创办初期正处于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新的教育体制和企业制度比较模糊,而国家财力不足。各院校的教育、科研经费严重短缺。为了缓解经费矛盾,改革者们提出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办校办企业,用所得收益补充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等费用支出。因此,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责,高校办企业只是学校的副业,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优先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富余部分用于办企业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学科研与校办产业之间的这种矛盾亦有加剧的趋势。校办产业的这种从属地位,使得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高校文化产业中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不多。这些小规模企业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高校对自身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这已经形成共识。除此之外,大学还承担了一项重要职能,那就是社会服务职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这里所说的社会服务是狭义的,是直接为社会服务,主要是指将创造出来的知识广泛地传播和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既是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必然选择。高校不仅要适应社会不同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还引领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特点来确定学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

在目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在有效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基础上,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模式,实现高校与社会企业的有效链接,在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发展平台的同时,推动校内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社会化程度较差

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一方面,高校之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有效合作。各个高校文化产业雷同,不仅无法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还造成同业竞争局面。另~方面,高校发展文化产业很少借助社会力量。这些都成为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拥有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但是如果不借助懂市场管理和经营的社会资源,是无法发展壮大起来的。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

英国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以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交给其所属的文化相关部门,如英国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等;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行使相应的权力或承担相关的责任。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机制改革,英国逐渐形成了三级文化管理体制:第一级是政府层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所属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第二级是与各级政府对应的、作为准自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艺术理事会;第

三级是各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如电影协会、旅游委员会、广播标准理事会等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植,英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

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社会其他领域一同协调发展。因此,通力合作、协调发展是英国文化管理的特色。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使英国发展出一套全球范围内最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艺术社群与文化组织以及商业、工业之间。贸易、教育与文化政策之间构建了十分完整的产业链。英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说明,高校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孤立地进行。高校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加强与各种文化组织及商业、贸易等有关领域的协作,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为推动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同时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谋求自身大的发展。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将韩国文化产业推入濒临破产的境地,迫使韩国政府重新思考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从国家意志高度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并制定多项政策加以支持。在韩国政府采取的诸多措施当中。由高校直接参与,发挥作用的主要有两项措施,对我国高校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韩国政府规划文化产业园区。为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韩国政府规划了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及1~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是产、学、研联姻。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上,韩国政府采取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的方式。国家给予各文化产业园区一定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各支持200亿韩元(在2至3年内分期拨款),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各支持50亿韩元,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各支持300亿韩元。

二是韩国政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为达到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目的。韩国政府通过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加强院校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等措施,鼓励创新。2000年至2005年,韩国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重点是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说明,高校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高校可以依托本校优势资源,同时结合本地区区域经济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其次,高校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的机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的机会,开展培训工作,在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壮大学校的培训产业。

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营造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高校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高校如果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有所作为,就有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营造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潮中来。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发展特色高校文化产业群

我国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采用了英、美、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一贯做法,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具备条件的特定区域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外部环境。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盘活存量,吸引增量,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校应该紧抓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园区这一政策带来的机遇。切实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依托本校的学科特色与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来,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构建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与桥梁。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3年7月份开始筹建文化科技园,后经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审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科技园。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涵盖组织建设、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一个以出版发行与版权贸易、数字内容、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广告会展、金融投资、咨询、高端技术、电讯运营、教育培训为主打专业方向的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区,其中留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事业部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借助现代技术,采取公司运作,实现高校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各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校办产业健康发展的管理分散、管理手段行政化等难题,通过规范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整合高校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精力、有重点、有计划地扶持一些有发展潜力和前景、能体现本校特色的支柱性文化企业,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经营主体。

对于高校的图书出版业,应该抓住当前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进行企业改制,尽快完成出版社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公司的转变;并对业务重组,调整企业管理体制。统一归口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出版集团,形成编、发、印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高等学校文化产业的战略突破。

同时,以图书出版和教育培训为代表的高校文化产业,应充分依托高校文理科学科综合的优势,加快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采用高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带动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在教育培训行业,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培训进行改造,逐步转向“数字化”教育,建立涵盖从早期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教育产品的一体化价值链。

内引外联,加强合力,推动高校文化产业的跨越性发展

2005年4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这是国家第一次对投资参股文化产业作出如此详细全面的规定,该《决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规范文化领域引进外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改委、商务部于2005年8月联合制定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允许外商以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书报刊分销等企业。这些政策规定的颁布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对于高等学校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高等学校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借助社会力量。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拓宽融投资渠道,解决高等学校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瓶颈:另一方面,合作方可以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团队,解决高校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困难。借助社会合作者的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经验,借船出海,实现互利共赢,加快高等学校文化资源及科研成果的输出和转化,做大做强高校的文化产业。

北京世纪谨勤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此方面所做的大胆尝试。世纪谨勤公司设立于2007年8月。是由人大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设立之初,公司的股权的构成为“4+2+4”,即40%的股权由人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控制。20%的股权分配给相关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教师,其余股权则由核心经营管理团队主要成员持有。股权结构的社会化和多样化,整合了学校平台、专家资源和专业化的市场管理团队,形成了一个多方共同实质性参与、责权利明晰的经营实体。这种经营模式同时也是对人文社科类产学研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篇8

抢抓国内外航空产业加速发展和国内低空开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航空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加快航空零部件园区建设,加强对园区的运营管理,强化对入园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全力打造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目标思路

积极探索航空零部件园建设投融资和运营管理新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筹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方式,由公司法人承担航空零部件园的建设和运营,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开园,力争年实现入园企业12家。到“十二五”末,实现入园企业超30家,航空产业年产值达300亿元的目标。

三、组织保障

(一)园区建设和引企入园协调服务机构

为加快航空零部件园建设,加强对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在市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小组内,下设园区建设协调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园区规划、征地、拆迁、报建等相关事项,提供企业落户、规划用地、建设方案等服务,协助入园企业办理工商登记,现场为企业协调解决厂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二)园区建设、运营及管理机构

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投融资模式,航空零部件园建设和运营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由市国资公司承担航空零部件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资、投资和建设,负责该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服务,并承担为园区企业生活配套商业、住宅等设施的建设开发和经营管理。

为加强对园区国有资产管理,成立航空零部件园区管理委员会。园区管委会与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市国资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履行对航空零部件园区行政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其主要职责是:拟订航空零部件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审核入园企业投资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制定园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工作规定,负责协助办理园区土地出让或出租手续,落实市政府对航空产业园的财税政策,履行国有资产监管职能等。

四、建设资金来源

航空零部件园及园区商业、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占地4700亩,产业园区的土地征用、补偿、平整以及园区地面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约7亿元,为产业园配套的生活和商业设施的开发建设约投资3亿元,合计投资规模为10亿元。

按国家对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该项目由市政府投入项目资本金2亿元,其余8亿元资金按照“借、用、还”为一体的信贷模式,由市国资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筹措。

五、项目运作摸式

按照自求平衡的原则,建立园区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商业运营模式,市国资公司通过土地投资开发经营的方式,最终实现项目投资的保值增值,具体方式是:

(一)航空零部件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分三期建设产业区,由市国资公司负责实施项目土地平整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即“七通一平”,同时,将与入园企业协商参与其厂房投资建设。

(二)由市国资公司依法受让航空零部件园4700亩建设用地(包括1200亩配套商住用地),并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在扣除征地、拆迁等实际成本后,市政府将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补贴)给市国资公司。

(三)依据园区规划和入园企业建设需要,市国资公司(园区管委会)与入园企业签订入园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并按市政府政策规定的优惠价格,通过土地二级市场,供地给入园企业。

(四)市国资公司实施对商业、住宅配套设施的土地经营和开发,所得经营收入用作弥补园区产业区建设项目运作的的资金缺口。

六、政府政策支持

鉴于产业园区近期的实际收益与园区土地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严重倒挂。为实现产业园区投入产出平衡,市政府通过以下途径给予政策支持:

(一)出让1200亩商住用途的土地给市国资公司,用于园区配套的商业、住宅开发,并全额返还该宗土地出让的全部收益和税费。

(二)依据园区建设项目以及入园企业实际缴纳的税费金额对市国资公司给予全额奖返。

(三)对园区用于开发建设的贷款,其实际发生的银行利息由市财政安排资金贴息。

(四)市政府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作为航空零部件园建设项目资本金。近期由市财政先安排4000万元,用作一期工程项目启动资金。

(五)争取上级政府对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补助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

七、时间进度安排

(一)年1月底前,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设方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组建航空零部件园项目部,人员进驻园区着手项目前期准备。

(二)年2月底前,浮梁县政府对园区前期投入情况进行清理,向国资公司移交园区前期建设相关资料。协调当地拆迁、征地、开工建设等具体事项。

(三)年3月底前,逐步落实项目资本金,与国家开发银行沟通落实项目融资事项,配合贷前调查评审工作;完成园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项目立项审批工作;着手建设工程设计招标,落实设计单位。

(四)年3月底前,国土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征地报批手续,浮梁县、市林业局等部门实施征地、征收补偿工作,办理用地规划和项目开工建设手续,施工队伍进场。

篇9

一、园区名称定位

名称:××・综合素质教育产业园

定位:一站式优秀教育培训资源集聚中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展示平台,点单式教学模式探索基地。

(一)价值

1.学生主动性。在产业园里,学生可以选择园区里自己想要的课程和老师,中途如果不满意,可以更换课程及老师,不用顾忌费用能不能退的问题(费用统一由园区运营商收取)。

2.优秀师资利用最大化。园区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主导制订课程和学习计划,师资力量是按照需求和能力优胜劣汰,越优秀的老师,学生就会越多,越平庸的老师,学生就不愿去听课,教学相辅相成,师资不断优化更新。

3.一站式的便利性。园区有种类齐全的培训机构,学生在这里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这避免了现在赶趟儿似的送孩子去培训的窘境,同时园区提供充足的停车位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如陪同人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购物、休闲、用餐以及健身等活动,便利的价值处处体现。

4.家长参与或加入学习活动。传统的培训方式是家长送孩子培训后,家长就离开或者外面等,园区有O置很多针对家长的培训学习,包括专业知识、亲子教育、学历晋升、技能培训、心里辅道等等,使得家长能够利用空余时间充电学习。家长自身得到提升,也可以感染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5.学以致用,发现自己潜能,提升信心和学习动力。传统的培训教育经常是学过就忘,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园区配备大量展示平台,比如音乐剧话剧舞台、运动场、演讲或辩论会场等等,结合与其他学校的比赛或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综合学分制的运用,结合社会及公益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这块内容是园区的重要价值诉求,目前的培训教育甚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严重,园区参照了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推行综合学分制,也就是园区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有学分,可以参加园区内外的社会及公益活动争取学分,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有各种奖励,如奖学金、现金等价券(可以在园区的商业配套中当现金使用或者抵学费等等)等,提供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

7.线上线下的同步结合,名师名人资源的共享运用。名师是重要的教育稀缺资源,园区通过兼职授课或者外部交流等形式,邀请名师或者名人到园区授课或讲座,同时线上同步开展(线上通过扫描APP软件二维码,交费即可进入视频授课,也可以互动交流,费用按照总价和人数确定,如一小时课费为1000元,如线上有1000人点击进入,则费用为1元1人),教育资源共享。

二、园区选址规划

教育是一个社区结合相对紧密的区域,因此园区选址有一定要求:

第一,不能太偏,交通相对便捷,车程5分钟左右,停车必须方便。

第二,不能接近中心区,园区无法承担高额的土地成本,停车极其不便,市中心区域不适合做该项目,尤其适合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发达开发区。

第三,周边小区较多,年轻人群比例较大,城市化过程中的开发区的人口结构中年轻人群较多,外来工作人员比例较大。

三、园区的建筑规划参数

占地面积:约40亩

容积率:2.0

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教育培训用房:37500平方米(含教师公寓12500平方米),主要用于项目教学及教学配套内容,如培训教室、操场、舞台剧院、多媒体训练场、教室公寓等。

配套用房:12500平方米,主要为服务于项目的配套服务,如食堂、餐厅、休闲咖啡、健身娱乐、便利超市等等

产业园需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立项,经规划、国土等多部门确认,即使是闲置土地或者厂房进行使用性质变更,也需要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审立项,报各关联部门批准更改使用性质,才能进行规划建设。

四、项目的商业运营模式

(一)园区统一经营管理体系

园区设立运营团队,统一运作产业园,包括招商、策划、客服、物业等等。在完成项目定位后,引入符合园区定位及周边需求的优质培训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主要内容:

第一,费用由园区统一收银,园区与教育培训机构按照40%∶60%的比例分成(分成比例可以视项目地段或者招商情况而定),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结算(如以月结算或者以季度结算)。

第二,项目里的基础装修投入,包括培训教室,都由园区负责实施(培训机构个性化的装修由其自行实施),但教育培训机构需缴纳一定的装修保证金。

第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学习内容,更换培训机构和课程,园区按照实际学生学习课时与培训机构进行结算;如果培训机构及其师资力量一直不被学生认可,园区可以要求培训机构优化课程、调整师资,甚至有权与其单方面解除协议。

第四,园区对培训机构实行考核制,以结果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为辅,一般以年为单位,按照培训机构的实际入学课时和人数,以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两个基本维度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鼓励创新,保持竞争力。

第五,园区鼓励学生的独立自理以及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实行综合学分制。学生除了学习优异可以获得学分外,参加园区的劳动(如食堂洗碗、扫地),对外获得比赛荣誉、做社区义工、好人好事等,有相关依据均可获得学分,这些学分既可以有精神鼓励,也可以化为物质内容,如充抵学费,用作园区商业配套的实际现金等价物。

总之,园区统一经营管理,费用统一收取,可以优化培训师资资源,非租赁式并且提供基础装修,可以大大减轻培训机构的资金压力,对于其专心教育、致力业务很有作用。对于园区管理方来说,这种商业运营模式,可以更好地引进和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颠覆了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设置特教机构,提升社会责任感

目前,特殊教育,尤其是针对智力障碍、行动障碍的群体来说,是一个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园区将设立超过1000平方米的特教培训机构,并且配置适合特教的各种教学资源,凸显园区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获得政府的资金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三)配套用房的y一规划和招商运营

配套用房以来作为产业园的补充服务内容,单独设置于教学楼之外的建筑,主要以商业配套为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项目的收入。整体上,项目的配套用房由园区统一规划、定位、招商及后续运营,引进与产业园定位及人群结构相符合的配套商业,如便利超市、休闲咖啡、健身中心、餐饮购物、儿童游乐等等,主要是为园区家长、学生及工作人员提供便利商业服务。

(四)教师公寓的设立及统一经营管理

教师公寓是针对园区工作的教师而转向设立的,作为项目的配套服务,为在职教师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教师公寓,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留住优质师资资源。教师公寓除了服务于园区的教职工人员之外,如有多余,可以对外租赁,补贴园区收益。

五、项目的基本收支测算

总体上,项目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教育培训机构分成收入(按照40%:60%与教育培训机构分成);二是配套用房租金收入。

成本:一是建设成本:总投资1.2亿元,财务成本按照7%计算,一年840元,折旧按照40年分摊,每年300万元,合计1140万元。二是管理成本(按照7个人项目团队,保洁保安外包,物业费能耗费的收益假定正好平衡保安保洁费用)150万元,推广费50万元,维修改造费30万元,合计年成本230万元。成本总计:1370万元。

篇10

经济学家发现,基于地理临近、产业联系和互动协作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非集群所不具备的低成本、高效率、知识溢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品牌经济等集群效应,是加快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洞见,使得国际经济发展组织和各国政府大力建设各种各样的产业园区,并寄望于将其培育成为产业集群,从而获得集群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2011年底开建的国家广告产业园,其建设初衷也在于此。它希望借助于广告产业园的建设,改变区域广告产业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粗放型野蛮生长的状况,并基于广告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初衷能否实现,就取决于广告产业园能否科学、顺利地从规划建设到开园集聚,最终发展成为产业集群。所以,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发展既是其建设的初衷,也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那么,国家广告产业园如何才能实现集群化呢?

一、规划建设阶段的集群化意识

国家广告产业园不是广告产业自然集聚形成的,大都是各地政府规划建设的,因而就有可能在规划建设阶段,使其具备广告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从而为其集群化发展奠定客观基础,并缩短其形成广告产业集群的过程。集群化意识在规划建设阶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广告产业园集群化的目标设定

广告产业园的经济学逻辑是产业集群,那么,其发展的最终目标必然是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广告产业集群,这样清晰、明确的目标设定是统领园区建设和运营的总指针。但浏览了32家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官方网站和推介资料后发现,明确地表明了集群化发展目标的只有南京园区“重点打造广告创意设计、广告制作、广告传媒等全产业链企业集群”①和沈阳园区“打造完善的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广告传播的广告产业链条和广告产业集群”②。由此可知,大多数广告产业园在发展目标设定上并没有体现出明确的集群化意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或者经过许多年的运营发展也无法达到广告集群的产业层次,甚至像某些产业园一样趋于解体。正如《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评估报告》所言――“对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认识不够”“导致园区建设存在运营方向模糊”等问题③。

(二)地理区位的广告产业集群化条件

适宜的广告产业园地理区位应该选择在具有一定的广告产业自然聚集的地方。因为这样的自然聚集区,必然具有内在的吸引广告产业集聚的种种客观条件,其向广告产业集群演进就有了内在的动力,再加上人为的政策、公共服务等有效供给,易于快速向广告产业集群演进。

如果没有自然形成的有一定基础的广告产业集聚区,广告产业园的区位选择就要考虑与广告媒体、广告需求量较大的企业总部区地理临近、交通便利的城区。因为广告产业是向广告媒体和企业广告主提供服务的商业服务业,不是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艺术品的艺术创意园区,所以它具有向广告媒体和企业广告主集聚的特性[1],它不能够待在郊区,而是要待在距离广告媒体和企业广告主较近的地方。

广告产业园也可以选择在广告产业链上的强势节点企业附近,比如广告材料生产基地、广告材料市场、大型广告企业等,借助其强势节点对于其他节点企业的吸引力,吸引关联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化或轮轴式的广告产业集群。

广告产业园还可以选择在产业集群要素比较集中或影响力较大的集群要素附近建设,借助这些集群要素对于广告企业的吸引力而形成广告产业集群。比如临近广告教育与研发机构、临近关联产业园等。迈克尔・波特就认为:“一般而言,当新的产业集群围绕着大学研究机构或先进的研发集中地时,它们的发展最有效率。”[2]

(三)广告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园区空间和环境规划

广告产业园是一个以广告类企业为主的集聚发展空间,应具备符合广告产业特点并有助于集群化发展的办公、休闲、交流等房屋结构、公共空间、时尚氛围、创意环境等。

鉴于中国本土广告企业大都规模偏小,广告产业园应有一定数量的小户型写字间;办公场所的创意化设计也是广告企业的普遍要求,所以,超高空间的户型也会受到企业的青睐,他们更易于营造立体化的办公格局;咖啡厅、茶座等已成为广告企业办公的标配;园区楼内、楼外等公共空间的环境装饰也是体现广告产业的创意特色、营造时尚创意气氛的主要载体。这些空间和环境的规划都要有集群化意识,为园区的集群化发展提供适宜的硬件和软件匹配。

(四)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公共服务保障

自然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在初期往往只有物业性质的公共服务,没有针对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需的广告专业公共服务体系,因而自然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的演化时间通常较长,成功率较低。广告产业园这种人为建设的产业聚集空间一开始就应该有齐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一般性的物业、商业、交通、餐饮、金融、住宿等公共服务和规划、建设高水准的、针对园区拟招入的广告企业所需要的广告专业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体系既是吸引广告企业入驻的诱因,又是促进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快速成长,进而加速集群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二、招商阶段的集群化标准

所谓招商阶段的集群化标准,指的是按照集群化发展的目标,设定拟引入的广告企业必备的条件、类型和数量比例(集群的产业基础是尽可能完整的广告产业链,因而引入什么类型的广告企业就决定了广告产业园产业链的基本特色),支撑广告企业高效率运营的数据服务、营销咨询、公共关系、会展策划等关联企业的入园条件和数量比例,构成产业园区集群化体系的广告研发、人才培训、广告交易、广告制作、行业协会等要素的入园条件和数量比例等。只有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招商,入园的企业和机构才是广告产业园集群化发展所必需,也才能够使有限的园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保障集群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现有的32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和试点园区中,大都没有设定严格的入园企业和机构的标准条件,其结果正如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专家评估组所评价的那样“部分园区业态杂糅,广告产业链结构混乱”“园区对入园企业标准的制定和考量有待加强”④。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是没有真正理解广告产业集群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体系,还停留在广告产业聚集的层面上。二是急功近利,政绩驱动,不管广告产业园以后的发展去向,满足于短期GDP的增长、就业人数的增加等繁荣景象,无视广告企业的成长,广告产业是否向高级模式发展和业态提升。如果不改变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发展就会变得越发艰难,因为引入的关联性弱的企业和机构已难以迁出,有限的办公空间被占用,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被耗费,而真正是集群化发展所必须引入的企业和机构需要的办公空间与公共服务资源却难以满足。长此以往,积重难返,广告产业园就会越来越非广告化,集群化的集聚力也会日渐消解,不仅无法实现集群化的发展目标,还会走向解体。

三、运营阶段的集群化培育

在规划和建设完成之后,随着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逐步引入,公共服务平台开始逐步启用,广告产业园就进入正式运营阶段,集群化发展也随之进入了由静态规划、硬件建设、软件配套到动态的维系、培育过程。这个过程时间较长,有专家认为至少要在10年以上。因此,广告产业园进入运营阶段之后,其职能不仅在于维系已有企业和机构的持续存在,更重要的是把基于集群化规划建设的空间、服务平台、入园企业和机构,凝聚成为广告产业集群,获取集群效应。为此,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节点强化,增强企业间的专业化、关联、协作和黏性,避免“集而不群”

许多产业园尽管集聚了不少的企业,但由于相互之间没有技术、经济等联系,或者同类节点间恶性竞争,长期处于集中运营而达不到集群的层次,集群特点体现不出来,集群效应更是无从谈起。广告产业园不是企业的简单集聚,而是相互之间因为技术、经济等的密切联系而形成专业化分工深化、相互协作常态化的生产经营生态族群和共同体。

欲破解可能的“集而不群”,需要引入缺少的广告产业节点,比如大数据服务企业;需要把特色节点重点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和大型企业,借以强化园区的内聚力,比如中原广告产业园重点培育新媒体和数字营销企业。

(二)集群要素体系的不断优化运行和高水平服务,促进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的多重成长

广告产业集群要素包括营销等关联产业、培训等支持机构、广告公共服务平台等共享设施,以及园区运营机构,这些是广告产业园集群化发展的必备支撑要件。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集群保障体系的运营状况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发展进程。

广告产业演进的一个基本方向是整合营销传播和数字化,所以,没有这些关联产业的进入并就近合作,广告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就不能保证。作为广告产业园运营方的管理机构,应该保障广告公共服务平台的顺利运行,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和活动,形成创新氛围、促进知识溢出和共同发展的成长环境。

(三)加大新技术应用和理念更新,推动园区向数字化和集约化升级,从而保持园区产业的先进性和成长性

数字化和集约化转型升级是中国广告产业当下面临的双重时代命题,而建设广告产业园既是集约化转型升级的一种产业集约化路径,也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和产业依托。为此,必须加大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广告新技术应用和服务,确立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观念创新和方式转变。

传统广告服务的方案谋划和决策,建立在对有限样本过去式的追问上,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洞悉与把握程度不够,决策的可靠性不够。也正是由于这种技术的缺陷和遗憾,传统广告致效的重心放在了依靠广告人个人智慧的策划和创意上,其艺术性、策略性虽然被肯定,但科学性一直备受质疑。由于互联网产生的海量信息催生的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从技术的角度为广告运作提供了即时性、动态性的全样本数据,广告决策的科学性得以保障。但是一个个企业独立使用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服务,将增加经营成本,而以广告产业园提供面向园内所有企业的大数据服务,既能够提高广告作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

广告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不仅要求把企业资源集中在自己能够做得最好的业务方面,实行深度专业化,还要求把共性的商业和专业服务委托给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低成本运营,而这些也只有在园区整体上培育成为广告产业集群时才能实现。所以,推行广告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是培育广告产业集群的题中之义。

(四)重视园区品牌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培育,内增集聚力,外增吸引力,不断引入集群化发展所需的优质资源

广告产业园集群化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内部集群动力和集群机制的形成,但也需要不断地从外部获取新的优质的集群化资源,持续地在外部获得广告产品和服务的庞大市场。这些都需要广告产业园作为一个区域广告产业的聚集发展综合体,塑造和推广一个深受社会、企业、广告媒体熟知、信赖、推崇的广告产业服务品牌形象。

从目前的32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和试点园区来看,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标识系统、品牌定位,以及用以招商和品牌推广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但缺乏系统化的品牌培育战略和持续性的品牌化活动。品牌的推广也较少使用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和新兴的门户网站、社会化媒体等。所以,制订长期的系统化的品牌建设方案,通过一个个品牌化活动使品牌形象得以确立,应是广告产业园不能轻视的战略问题和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发展是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的必然要求,但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发展过程又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有可能出现种种集群风险,而使其一直处于集聚过程或停留在聚集阶段,无法企及集群化的最高层次。要避免各种风险的产生,顺利地实现集群化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在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树立集群意识,贯彻集群理念,开展集群实践,并长期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2014年“新媒体公共传播”学科方向招标重点课题“广告数字化重构中公共传播特性的彰显――基于公共传播与数字传播的双重视角”(课题编号:XMTGGCBJSZ06)]

注 释:

①《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园区简介”》.http:///archives/detail.php?id=about.

②《沈阳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功能定位”》.http:///col.jsp?id=101.

③国家工商总局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专家评估组:《广告产业园区评估报告》,2014年4月。

④国家工商总局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专家评估组:《广告产业园区评估报告》,2014年4月。

参考文献:

[1]颜景毅.市场驱动型广告产业集聚区个案研究――郑州金成国际广场广告产业集聚区的实证考察[J].中国广告,2015(1).

篇11

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基本概况如下:

该产业园分为两个区块,建成区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占地86亩,由四栋高层、一栋多层商业配套服务大楼和一栋多层园区管理与广告服务平台大楼组成,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二期位于一期西面3公里处,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已于2014年开工建设。中原广告产业同管理办公室和高新区全资公司郑州中原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既负责园区的招商、企业服务、对外联络和品牌推广,也负责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还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经营管理。目前,已有动漫、互联网、广告传媒公司等广告及关联企业240多家企业入驻。①

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概念分析

广告产业园与其它产业园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服务产业、关联产业和后起园区上。服务产业指广告要服务于有广告需求的其他产业比如房地产、酒店业、餐饮业等等;关联产业指广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媒介、市场研究、公共关系、营销、直销、活动等的配合才能完成;后起园区指广告产业园开建于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后,其发展乃至业态都有可能与先期的产业园区发生关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广告产业园的运营会涉及服务的产业、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产业园区。

所以,我们可以参照一般产业园的运营模式定义给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下一个定义:为了保障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资金的合规使用、规划设计的集群化标准、政策等资源的创新集成实施、招商工作的顺利进行、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以维持园区的良性持续运行,实现广告产业集群的培育、广告产业示范、广告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所选择采用的管理模式、演进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总和。演进模式用来区别国家广告产业园不同的起步和业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运营模式内涵。

国家广告产业园现有运营模式评析

通过浏览现有的32家国家广告产业园网站和“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与运营培训班”等提供的相关材料,笔者将各国家广告产业园自拟的运营模式归纳如下:

1.多数属于政府高新区等园中园,并由其下属全资公司运营和管理

这类园区还可以分为高新区投资运营和民企投资高新区运营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投资与运营一体化,便于整体谋划;第二种模式投资与运营分离,其投资方以销售和租赁写字楼为目的,运营方以维系广告企业正常运行以及培育广告产业集群为目的,其间的协调和合作有一定难度。

2.部分园区由民营企业投资和运营

深圳、海南等少数园区的投资运营皆由民企承担,经济利益的考量与扶持资金的获得与服务于当地广告产业发展的使命存在一定的矛盾,运营方可能获得利润回报,但广告产业可能有增长而无成长,园区处于“集而不群”的状态,实现广告产业集群培育目标的动力不足。

3.个别园区由国有媒体或文化园区投资运营或融合而成

重庆园区、武汉国家广告城、广州国际媒体港,分别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长江出版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投资运营,与媒体产业融合发展,有媒体优势。这是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一种演进模式。

潍坊、芜湖、大连、长沙、成都等由原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称或新增广告产业园区而来,有与广告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文化创意产业,易于形成觇模、融合发展和培育广告产业集群。这又是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一种演进模式。

4.共性特征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所在地的省、巾、区级政府和工商部门都成立有主导、支持和协调工作性质的领导小组,出台了注册、入驻、获奖、经营补贴等减免税、奖励等政策。

绝大多数园区属于园中园性质,由政府原有园区所属的仝资子公司运营管理,而写字楼建造的投资方大都属于民营企业,少数由政府全资子公司投资建造。

尽管是国家资金扶持和主导的人型项目,但由于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推进较快,人们对其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所以,发展思路和运营模式人部不足很清晰,也不是很全面。

5.运营模式分类

2014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组织的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专家评估组提交的《广告产业园区评估报告》,按照开发建设与市场运营模式,把广告产业园区分为“政府开发+政府建殴+政府运营”、“政府开发+民企建设+政府运营”、“政府主导+民企建设+民企运营”三种模式。这种分类方式仍然是管理模式的概念。

影响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设计的主要因素

1.政府不缺位不越位

政府主导性质要求其运营力量不能缺少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参与,但必须清晰地界定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规划设计、建造、开园、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角色,也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绝对化和普遍化,因为国家广告产业园最终要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广告产业集群和依靠市场维系的运行机制,而这些都是市场的问题。

2.可持续和企业化是谋划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基本考量

从2011年底到现在,国家资金扶持的三年时间已经结束,大多数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搭建完毕,企业入驻已有一定的规模,接下来的正常运行和集群化发展所需费用从何而来?这应该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3.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建构的基础

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来说,成功的运营模式既不能缺少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参与,更要结合本区域的广告资源状况和广告产业使命,比如海南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就是园区统一承接海南特有的蓝色(海岛旅游)和绿色(热带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品牌化服务,然后分别委托给不同园区广告企业完成。

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运营模式描述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为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设计一个可行的运营模式:

1.管理模式

管理主体: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全资公司“郑州中原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根据需要,随后可以引进民问资本组成国有与民企合作的股份公司。

参与方:河南省广告业发展领导小组、河南省工商局中原广告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工商局、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及其广告产业园管理办公室、郑州高新区工商分局、河南省广告协会、郑州市广告协会、河南中原广告研究院、建设方郑州仟禧置业有限公司、入园广告企业代表等政府、工商部门、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企业五方组成。

管理机制:由五方代表组成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联席会议,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议定重大事项。下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与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附设机构广告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设立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督察办公室,由五方代表组成,设在河南省工商局广告处。

口常运营:由郑州中原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全权承担,自负盈亏。国家扶持资金和高新区配套资金由高新区管委会委托公司使用。

管理主体的职责:按照有关规定合理高效地使用国家扶持和高新区配套资金,负责招商、品牌推广、企业维系、与国家工商总局广告司产业发展处对接、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各种集群化培育活动的进行、业务开发、自我维生机制的建立等事务。

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指导,企业化管理,企业、行业协会、研发机构五方参与的合作管理。

2.演进模式

在原有动漫企业迁入的基础上,整合迁入高新区原有广告、网站、网络技术公司、网络市场服务公司及关联企业人驻,由此形成产业园一定的企业规模和以动漫制作公司、传统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再借助于减免、优惠、补贴、奖励等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价格优势等,招入省内外大型广告公司、大型关联公司(市场研究、大数据、公共关系公司、营销公司、影视制作公司、设计公司、会展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广告支持机构(研发机构、广告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数字广告和数字营销机构等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价值以及高成长性的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必备的结构要素、完善的产业链、以数字广告和服务于河南优势产业商品化和品牌化的专业性广告公司为园区的产业特色,以广告产业和数字广告研究为比较优势的广告研发品牌;在二期开园以形成广告新材料、新设备研发、生产与交易为重点的产业形态的同时,不断推出和完善产业集群培育的人才培养、学术研讨、广告竞赛、业务合作、创新大赛、技术推广、展览、联谊等各种活动,最终发展成为我国中部独具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广告产业集群。

3.商业模式

篇12

创建于2011年的新天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为900 公顷,园区以江苏九龙山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运作,现有后白良种场、丰润生态、厚源现代等入园企业11 个,耘沣稻麦、绿源稻米、森洲彩叶、大林果品等5 个合作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416.6 万元。新天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区的独特运作模式为句容市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之路。

为把新天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企业集聚、技术装备先进、生产技术领先、创新能力突出、经营管理现代、优质高效集约的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句容市农委委托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从远景到现实结合,编制了《句容新天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种苗繁育为主导产业,以特色园艺、优质稻米、农业休闲、农林科研、技术展示为辅的综合性园区。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 年的时间,使新天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形成五区二园一中心的格局,即:种苗繁育区、蔬菜良种繁育区、优良乡土树种繁育区、优质稻米繁育区、休闲农业区;百果园、百菜园;农林研发中心。

句容市农委采取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等措施。去年,新天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已建成标准农田266.7 公顷,苗木、草莓、草坪等各类种苗基地200 公顷;U型渠11600 m,新建排灌站4 座,建设涵洞涵闸36 座;水泥路9800 m,砂石路8000 m,农桥18 座;新建连栋温室2 栋4000 m2,组培室700 m2;钢架大棚20 公顷,滴喷灌400亩;完成生态养殖厂房建设6000 m2;河道整治15 万m3;园区架设输电线路4200 m;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建成了农业气象观察点、田间物联网两个项目;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接待餐厅、园区门楼、停车场、办公区自来水等工程建设;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苏州高效生猪生态养殖、协锦生物有限公司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江苏省林科院乡土树种研究所的乡土树种种苗繁育、富硒大米等项目相继落户,共引资近7000 万元。 近两年,园区参加的《欧亚种葡萄避雨设施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和《无公害大棚草莓标准化栽培暨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获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句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园区以种苗产业为基础,实现种苗生产周期化、立体化、工厂化,围绕优质苗木、特色蔬菜、时令鲜果、优质大米、种苗基地建设,推广了铁皮石斛、稻鸭共作、富硒大米、大棚草莓、网纹甜瓜、鲜食玉米产业,防虫网、遮光网、喷滴灌、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等新技术的应用,创出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