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共管理哲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0年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整个中华民族也因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要进一步科学持续地发展,除了需要在诸领域更多地创新拓进、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充足的能源,以及更成熟的管理经验等等要件之外,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的大发展,更需要一种哲学,需要一种正确的思维,需要一种思想,需要一种和新世纪的要求相符合的思路。
特别是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要导向作用的政府公共决策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二、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国际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复杂化的新形势;国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将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回答。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科研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1〕,积极发挥科研管理者的热情和智慧,充分体现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一)转换角色,由被动变主动
科研管理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并以向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主要的工作职责。在服务和管理两者关系的认识上,重服务,轻管理〔2〕。孰知,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服务的质量。科研管理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应该跳出行政事务的狭隘范围,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从社会科学研究与本单位的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更多地探讨有益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科研管理的目标、方法和措施,要有利于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实现科研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
(二)拓宽视野,树立前瞻性的认识
作为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科研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阶段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应该对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利弊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科研管理者,不仅应具有甘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对科研管理工作前瞻性的认识。
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建立重大项目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机制
重大项目是一个带动学科的发展与建设的很好的途径,在项目的制定和立项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促进老学科的发展、培育和创建新的学科。因此,一个重大项目的立项,往往是对一个老学科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可能培育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或是一个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同时,要优先解决学科建设中关键的或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现实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持续性的重大项目研究支撑和推进学科建设,以形成学科建设与项目实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3〕。
(二)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传统思路,完善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制
我们一方面强调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另一方面,成果的推陈出新也同样离不开宣传和推广〔4〕。由于对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缺乏认识,致使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存在简单片面化的认识。社会科学成果与科技成果相比,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由于其不像科技成果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往往是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维因素来实现,因此应重视其转化的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5〕。同时,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在做精已有的成果、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成果宣传、转化渠道,还要进一步扩大学术论坛的影响力和提升内部专报(刊)的质量。科研管理部门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应发挥引导、协调、规范、服务等职能,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生产力的发展。
(三)扭转“重立项,轻结项”的现象,加强课题督查力度
在一些高校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存在一定的“重立项,轻结项”现象。近年来,随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增多,各级课题的立项数目不断增加,特别是院校一级的课题,为进一步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要鼓励年轻人踊跃申报。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部分科研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研究进度、方法、经费的使用等把握得不是很准确,特别是对课题实施中的难度预期不够,资料掌握得不充分,导致课题不能如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重视本单位课题立项数而忽视结项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课题的管理上,不仅要强调课题的立项率,而且更应重视课题的结项率。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或抽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监督检查的力度,在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成果的时效性。
(四)进一步完善课题结项制度
目前课题结项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公开发表,另一种是通过专家鉴定。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新的结项考核办法,或者多种方式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对课题成果进行考核,鉴定成果等级,避免一种方法带来的片面性〔6〕。另外,目前课题结项追求目标和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管理。课题的中期检查意见应作为课题结项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课题的最终成果两个方面相结合,专家鉴定等级和成果发表等级相结合,以便对课题成果质量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和成果质量的同时,争取多出科研精品。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目前存在的现状主要是: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日常繁杂的管理工作,所以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上可以利用的时间非常少,而业务学习对于整个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对于科研管理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提供的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从科研管理工作的长远角度来看,应该“以人为本”,把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重视起来。
(一)建立一支懂科研规律、擅长科研管理的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的科研管理队伍,一部分是原来从事科研的人员,一部分是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新引进的人才,近几年引进的人才基本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要想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业务熟练程度,就需要实现这几类人员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科研管理工作不同于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它需要管理者深入把握科研的内在规律,熟悉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具备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直接进入科研的能力,并且对科研有全方位的认识,以避免管理工作完全依靠行政指令而带来的僵化。同时应重视队伍中年轻人的力量和作用,虽然他们在业务熟练程度上比较欠缺,但是在理论及信息化方面比较占优势,对一些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技术手段能快速地掌握。因此,年轻人具有比较大的潜力,是科研管理队伍重要的后备力量。所以,倡导科研管理队伍配置的多元化、合理化,是科研管理队伍尽快成熟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处理好人才的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科研管理人员的使用和能力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使用本身就是培养,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培养,又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只注意使用、不注意培养的做法是不符合人才使用原则和现代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7〕。所以,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定期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了解社会科学前沿动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同时,尽可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开阔视野,开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完善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应专门设立优秀科研管理人员岗位奖,奖励那些在科研管理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管理工作。因此,完善的激励制度,也是促进合理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促进科研工作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信息在科研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日益渗透,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因此,管理信息化始终是科研管理工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直接进行项目申报、结项、查询,科研部门进行科研信息,提供科研成果下载等功能,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不仅简化了工作程序,而且保证了数据填写的规范程度,加快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其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过程的动态管理。随着科研项目的日益增多,加上有些科研项目研究的周期都较长,通过人工对这类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在研究进度、资金监管等方面的情况显然都比较滞后。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便于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的动态管理。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决策评估的信息支持力,增强科研决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外,信息化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对新形势、新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因此,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任丽慧 单位: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洁蕾.当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4-35.
〔2〕倪敏,吴敏玲,梁崎.关于构建高校和谐科研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1):77-78.
〔3〕吴团英,金海.转换管理机制推进学术创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3):79-84.
〔4〕谢建新.把脉科研滞后根源破解成果提升困局———基于地方社科院科研发展维度〔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3):92-96.
小学教务管理可以说纷繁复杂,那么,如何提高教务管理的实效性呢?笔者建议把握好以下五个“着力点”。
一、提高管理艺术,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看教务主任是否掌握比较科学的管理艺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展现他们的才能。不仅如此,还要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认识教学规律,并坚持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经验,端正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比一般教师站得高、看得远,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入更合理、更新的领域。
人际关系方面的修养。正确处理好与校长的关系,校长侧重决策和指挥,教务主任则侧重组织实施和协调。这个关系是比较明确的,教务主任一定要维护班主任的威信,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校长的关系,因教务主任在学校中具有中介性,获得基层信息比校长自然要多,如有的教师对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表示不满,甚至在教师或学生面前发牢骚。当学校领导批评教育他们时,他们就有情绪、有意见,影响工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合格的教务主任应默默地帮助相关教师提高认识,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切不可在校长面前“添油加醋”奏教师的本,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糟。摆正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务主任应是教师的朋友与贴心人,在监督老师工作的同时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师生的指正批评,应持诚恳、虚心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此系教务主任能否在师生中建立威信,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落实课程方案,优化教师任课安排
本学期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落实课程标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确保每周一节书法课,规范作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一、二年级每周26节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0节课,每节课40分钟。根据学校现状,尽力发挥教师资源优势,让相应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相应的科目教学,每位老师担任的课程不超过三门,尽量不安排老师担任本班的技能科。
三、重视教学反思,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首先,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记录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第三,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第四,记录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第五,记录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求每节课后要有反思,学校适时进行经验交流,真正使教学反思成为提高自己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将反思贯穿教学整个过程中。
四、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
为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加快熟悉教材教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挑起大梁,教务主任要配合学校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每位青年教师都有一位指导教师,并签订合同,制订辅导计划,落实辅导措施,定期开展上课、备课、钻研教材等辅导活动。平时努力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锻炼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在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才,使他们成为教学骨干的同时,对学校中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教研能力强的教师加强培训,努力创造机会,推荐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听课、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提供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提高他们在校内、县内的知名度。学校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先导性的学习骨干教师,他们的教学都具有创新性,别具一格,适合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他们成了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带动了全校的课改深入发展,为全体教师做出了示范。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大坝工程,这都为我国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防洪、水利灌溉、生活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人口生存,经济发展等种种因素,水利工程一直是我国的建设中的一项艰巨任务。由于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不合理,一是对环境有不小的影响,再就是水利工程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有人与自然的问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总的来说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更是哲学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是迫切的,这将有利于从哲学的高度总体把握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更合理的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管理的哲学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的哲学内涵就是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地关系,工程哲学就是人类依靠自然,并在不断的适应自然,而且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合理的改造自然,从而更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对自然地认识论是研究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的哲学。从今以后,人类应努力构建水利工程与哲学的新视角,荷兰的著名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岑曾说过人类活动应推动地球进入一个新时代,那就是“人类世”。在过去,为了发展经济,人类在无知的状态下,盲目的改造了自然,未来人类将会更加科学合理的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构建人类与自然地新型视角。
二、水利工程管理的哲学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反复的实践、认识的结果,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水利工程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的生存依附于水,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水利工程的建设。人类从最初的依靠自然,认识自然,进而提出了“征服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遭到了自然地报复和惩罚,于是在深入认识自然之后,人类又回归到重新认识自然,反思自己的行为,又开始遵循自然规律。再有水利工程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水利工程建设就是人类为谋求福利在改造自然,因此,在构建水利工程时,首先应该考虑人类这一因素。例如在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前,如果涉及到移民,就要考虑是否可以恢复或复原移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样做要付出的代价。因为建设水利工程也是要冒风险的,如果一项决策不妥的话,将会引起地质问题,势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正如,我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总结自己的感受时说的“坐飞机哲学”。坐哪一架飞机的风险更小,事实上,水利工程建设也存在“风险论“的认识问题,每一项工程,都会有风险,只是大或者小的区别,这就要决策者权衡利弊,全面评估。水利工程管理还须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衍生出主次矛盾,在分析一个问题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正如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水利工程管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及到了很多的关系问题,如,工程与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地问题,生态平衡与失衡的问题等等,各个矛盾息息相关,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在遇到问题时,只要找出其根源,就可以迎刃而解,还要通过协调之间的矛盾,力求达到平衡。最后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还要讲究方法,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层次性很强这一特性,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在分析问题时,通过将问题逐一,将其化整为零,问题简单化,最后各个击破。
三、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哲学问题
中国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士潘家铮曾提出了水利建设的哲学问题:照镜子哲学、坐飞机哲学、服中药哲学、握鸡蛋哲学、吃砒霜哲学、做体检哲学、管孩子哲学、吃螃蟹哲学,潘院士深入浅出的将辩证的哲学思维与严谨的水利工程技术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指出了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问题。照镜子哲学,镜子具有两面性,我们分析问题也要从问题的正反两面去辩证的思考,结合现时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坐飞机哲学,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要把握好主要矛盾,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寻求问题的平衡点,通过协调来求得平衡;服中药哲学,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要综合全局,统筹管理,要有辩证的思想,还要依照国情,寻求良方;握鸡蛋哲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要死搬硬套,要灵活变化,根据当地的事情,合理的设计;吃砒霜哲学,对于一些问题,不要轻言放弃,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挽救;做体检哲学,水利工程建设像人的身体一样,无论是在开始建设前还是到竣工之后,一定要定时检查,及早的解决安全隐患;管孩子哲学,水利工程建设要有一定的规范来加强管理;吃螃蟹哲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少不了运用新技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实事求是。
四、哲学护航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人类新的发展观,又是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对它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生态持续性,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必然影响着生态平衡,但必须把它限制在大自然可以容纳的范围内;资源持续性,资源是属于当代人的,也是属于后代的,当代人应该不浪费,不盲目的开采;当代的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有保证子孙后代有足够的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发展中保护自然,应该从各个方面行动。社会持续性,社会是一个和谐整体,必须保证社会各个系统间的平衡,不能让某一系统超前过快的发展,也不能让某一系统滞后而限制了总体的转型发展,必须让各个子系统间相互平衡,相互协同。人类要从一个“知者”变为一个“知者”。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自然是我们的福祉,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人类正确的工程观。
总之,工程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也为验收交户后水库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发挥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起到极为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设的同时,既要考虑工程质量,也应为水利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提供适应发展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潘家铮.设中的哲学思考.[R]2010年
[2]段世霞.哲学视角下的水利工程管理.[D].郑州.2010年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以及企业对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Demsetz,1998),确定各种外生变量的投入就可以决定其产出。这种静态优化的观点导致忽略探寻模型内生变量,比如企业家的缺失、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力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资源优化、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强调“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1997)。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贾晓慧,2008)。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解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股东利益至上”的核心观念。这种理论逻辑必然决定企业仍然只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最终且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经营为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弗里德曼就曾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项活动”。
这种责任观强调企业仅对股东负有责任,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经济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何损害该责任的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该观点忽略了社会各种形式的组织对企业的支持、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承担的责任,因而是短期而狭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加速的工业活动不断改变着社会,企业活动对人们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废气、废水和工业垃圾等负外部的结果层出不穷,单一狭隘的企业责任理论备受挑战,受到实践的冲击。人们质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员工和消费者支持的企业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资源,其经营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但只需要维护其作为“经济细胞”的责任吗?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贾晓慧,2008),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赞同。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陈宏辉、贾生华,2003)。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更包括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一系列个体或群体,如人类的后代、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专有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Blair,1995)。
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经营的轨迹,从很大程度上说,管理者的价值观将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反应。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企业更需要持续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如果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没有道德底线,不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一些内部成本外部化、社会化,以损害社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必将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经过五十多年积累的三鹿乳业因为三聚氢氨,其过百亿的品牌价值就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而杜邦、默克在经营中志存高远、心系社会而安然渡过百年。运用传统社会责任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虽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大增,但从来没有一个自私和不诚信的企业能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维护参与各方利益协作体的关系,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更适合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容易塑造出伟大的公司。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也提出:“企业也要流道德的血液”。社会是企业的载体,当代的管理者应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来构建其社会责任感理念。
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从事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随着年龄、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机会从事中层和高层管理工作,担任未来的管理者。
第一,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一个好的专业培养体系不仅注重对专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应看重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对人才而言,精湛的技能仅仅是实现其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工具,而职业道德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联接的保障。如果人才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没有道德底线,专业技术越娴熟,对企业和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可怕。在一次针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中,84%受调查单位均表示“接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石铮,2008)。惠普、联想等知名企业进行新员工招聘时,也都强调“德为先”。作为衔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注入和强化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能培养出有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行为的基础,解释了对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八至二十二岁左右,处在青年期的中期。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理发育条件,但因为过于保护的环境和单纯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意志力薄弱,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分析,更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加以扬弃,观点和情绪不稳定和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心理建设充满着反复的冲突和矛盾,处于价值体系探索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重要阶段,输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观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聚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其一言一行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管理者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来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分配和统筹企业资源,做出经营行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有莫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可以因为管理者具有长远发展目光而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如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企业历经百年风雨而仍旧基业常青;也可以因为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一时贪念而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对环境永久的损害,如最近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和上海的“血铅儿童”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损害公众安全,这样的企业势必无法长存。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明日的管理者,在求学阶段输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的稳定、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大有禆益。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一个基点,即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举措
首先,凡是开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感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未来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管理者责任观和管理行为离不开大学阶段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以企业管理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一门技能,因此更需要在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接受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意识到为社会输送既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又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两者均不可偏废,尤其在现代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相对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在管理者的发展中,总是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一个过程,管理工作也随着从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工作向不确定性、复杂性、挑战性工作过渡,越向高层发展,则需要的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思考会越多,只有每个阶段都发挥出色的管理者才能成功攀至顶点。但管理者无一例外都是从初级管理者开始建立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管理实践体系,因此这个阶段面对标准化的工作,成功完成任务更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和职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当然,这种严谨的培养体系和看重人才道德的特色从长远来说也会为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更稳健的形象和更高的声誉。其次,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组织活动上,对于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或过少。在大学阶段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应该是高等教育机构尽快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实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路径,增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具体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德才兼备”的培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从大学生入学时到毕业前的“四个关键层次”来实施。
1.建构意识阶段。把握好入学阶段,宣讲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主。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向我们充分地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临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对未知的新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着遐想。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引导,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在专业介绍这个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导入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并着重介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体系,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工商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工商管理技能,更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和铺垫。另外,宣讲活动还要能够采取板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和广播等形式不断向大家传递“双轨制”体系的要求、做到人人皆知。
一、管理哲学视域内的“管理”
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哲学就其本质特征与功能来说,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1](P10)。这种反思一方面是“批判”,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建构”。在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主流的现代管理日渐暴露出种种弊端的情况下,找出一种适应当今复杂易变环境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着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2006年7月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通过改善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做好大学生的管理育人工作,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受现代西方管理模式即过分迷恋数字与技术的影响,今天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工程”指标,产生了许多繁琐的、令人敬畏的模型与符号。如今天的大学在“工程思维”中处处充满“进度”焦虑和指标压力,大家所见是项目、课题、经费、论文,而看不见学者的淡定、研究的从容。大学的文化与大学的精神,都被格式化为“工程建设”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在每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身上,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名目繁多的量化标准处处可见。这种过多地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的机械化的管理,只能导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疲惫。管理者尽管能够运用诸如结构改组、财务重整、人事更换、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来解决管理危机中的个别问题,但诸如团队的使命、向心力、和谐合作精神等柔性目标却难以实现。
我们不否认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以管理活动的实践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其不断丰富。但是从管理哲学的视角看,管理是直指人心灵的一门艺术。艺术在于管理,其对象是人,管理要能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带来幸福与成就感。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所谓管理艺术。管理者必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仅凭背诵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就如读了游泳的书并不意味着会游泳了。所以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最终是管人,管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有个体差异的人,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事的完成来实现人的提升与发展,因此,管理的本质是沟通,必然地包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工作任务的繁杂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即由学工部(处)、团委、教务处或研究生处三条线通过院、系再到年级、班级,由学工部(处)或后勤部门到学生宿舍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承接点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仅是教育和管理者,而且是几乎事事都要做的“保姆”。从而使本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事情却落到了辅导员头上,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都得去管,工作范围的宽泛性,造成了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本职工作常常难以履行,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难以实现。
2.工作职责范围广,任务重。平时工作常常夜以继日,周末节假日也是很少休息,若半夜遇上突发事件,更不言而喻了。有调查显示,70%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比超标准配置,有的学校为1∶350―500不等。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紧张、繁杂工作之中,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出现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低,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复杂性变化,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难点和要求。
凡此种种,会引起辅导员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头晕,以致于全身酸痛、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在认知上,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上,对工作失去兴趣并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忧郁、焦虑和烦恼等;在意志上,工作中碰到困难就绕着走,不愿钻研;心理的转变反映在行为上,表现在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缺乏进取心。这种倦怠心理的存在,无论是对辅导员本人还是对高校学生工作事业,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
3.职业角色忽视带来身份认同的缺乏性。目前,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具体化。辅导员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求广泛又要求精专,因此,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致于不同高校在招聘、任用辅导员时对其任职资格难以有一个统一、清楚的规定,使得辅导员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上的地位都难以提高。从理论而言,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而在现实中往往不被认同,特别是高校管理部门更是,把辅导员视为一般工作人员,他们处于多重管理之下和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学校各级机构都可以向其下达工作任务,某种意义上成了学校各部门的勤务兵、学生的全职保姆,被认为其工作谁都能做,人人可为,具有可替代性。
4.辅导员职业规定多元性。辅导员的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往往与特定的境况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辅导员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一种职业的要求便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规定具有更大的多元性,以及在统一的规定上具有更大的模糊性[2](P39)。
三、基于管理哲学视角的提高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性改变,宏观方面取决于现行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转变,它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运作。辅导员的角色兼具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同时其管理活动又是学校管理环节上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探讨的是微观方面,基于辅导员职业根本要求上的路径选择。
1.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由控制转变为引导。以往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服从,并且以惩罚为主、正面表扬和激励为辅,缺乏尊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管”,通过“查”、“压”、“控”的手段对待学生。以这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对待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强调个性的大学生,容易引发其逆反心理,并且会对学生自我良好个性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可见,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思维上是机械式的,在方式上是强制式管理,忽视自主管理、民主管理,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大事,就是把学生工作做好了[3](P88)。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关注自己(培养主体性、自主性)。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自我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事实上严管只能治标,育人才能治本。大学生是成年人,思维能力、思想水平、心理素质、自制力、判断力等方面都基本成熟,因此,对其管理的重心应在“理”上。其一,辅导员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将校纪校规、国家法律“本土化”,化为切合自己所带班级实际的,被同学们易于理解、乐意接受的班规或者要求,使利益需求制度化,利益表达正常化、合理化。这对处理学生工作中的贫困补助发放,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等实际问题大有帮助;其二,推行党员和群众民主评议班委会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作风和行为处于监督之下;其三,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信息公开栏、QQ群等网络媒体,定期了解学生动态、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这样既避免了疲于奔命,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2.辩证对待“教育”与“管理”的关系,管理中渗透人本精神与人文理念。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当中渗透着教育,管理与教育本就应该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策略,而且管理应该是为教育服务的。然而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用适当的管理来保证教育和促进教育是一回事,把教育看成管理或者基本上是管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真正的教育中,管理只是辅助手段。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是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因此,简单的管理,只是让学生屈服于暂时的现象之下,教育却能引领学生走向真正的学习。
因此,高校辅导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目标价值观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管什么和怎样管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找准出发点,也就是找准了学生管理的方向。高校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管理中,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学生管理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是现代教育和管理思想在高等学校的体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大学教育也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只有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独立自主的发展。
3.积极培养学生“三自”意识,实现教育价值追求:完善素质、提升人格、启迪天性、激发潜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自意识”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置,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的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管理、主动健体、主动参与,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从事自觉的活动,驾驭自身的发展。人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级动物,其主要特征是善于思维,永不满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还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促进多方面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认知系统,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上;另一个是情意系统,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在学习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智力因素不产生积极性,只有非智力因素能产生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三自意识”,不仅能使学校教育取得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们将来受用一辈子。
4.高校辅导员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其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地位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关系到管理的有效性,更影响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威性。“身教”重于“言传”,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处处起表率作用,建立自己的威信,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和鼓舞学生。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魅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满“爱心”。爱学生就要爱所有的学生,既要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又要爱有缺点、有缺陷的学生,既要爱顺从听话的学生,又要爱有个性的学生,特别要关爱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宽容的胸襟、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还要关心那些学习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克服困难,直面人生。(2)干实事、讲实话、讲实效。尽职尽责,乐于奉献。(3)树立睿智者的形象。改变过去僵化、机械、教条的“传声筒”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创造新的受学生欢迎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进行管理。(4)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效益、时间等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沉稳、乐观;要培养四种新能力,即思维能力、制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
21世纪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其本质特征。高等教育肩负着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其基础和保障,只有渗透人文关怀,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才可能不断创新,培养出真正的四有新人,高校也才能承担起科教兴国战略赋予自身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彭新武.管理哲学的问题及其当代性[J].哲学动态,2007,(2).
[2]赖浩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4).
中图分类号:C93-02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哲学”这一词的出现,始于英国学者谢尔登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管理哲学》一书。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西方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广泛引入,国内哲学界掀起了从哲学的视角研究管理的热潮,从此管理哲学成为我国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和新的学术生长点。
1“管理哲学”的含义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管理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争议,但最主要的争议表现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
1.1学界对“管理哲学”四种界定
什么是“管理哲学”,对于这个问题管理哲学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界定:第一种是把管理哲学看作是一种“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第二种是把管理哲学等同于系统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种是把管理哲学等同于管理学原理,管理哲学就是管理理论和管理中的普遍原则(谢尔登,1923;泰勒,1911);第四种是把管理哲学看作是指导管理行为,特别是指导高层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哲学,即企业最高主管为人处世的基本信念、观念及价值偏好(霍金森,1978)。
以上几种观点都是从不同侧面对其作了不同的界定,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深刻揭示出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具有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
1.2“管理哲学”的全面界定
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范畴。黎红雷教授认为,所谓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人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这个定义的内涵包括:第一,管理哲学是管理人的世界观。这说的是管理哲学的本质属性;第二,管理哲学是一门领域哲学。这说的是管理哲学在哲学中的地位。第三,管理哲学是元哲学。这是说管理哲学在管理学中的地位;第四,管理哲学是哲学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这个界定比较合理,因为最主要的是它揭示了管理哲学的本质属性,回答了“什么是管理哲学”。管理哲学的努力方向是从管理学中的人性化研究逐渐转向管理哲学的,并推动管理哲学将“人”确立为核心问题。
2管理哲学的学术使命和社会功能
2.1管理哲学的学术使命
管理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哲学学科,它的学术使命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
2.1.1研究对象
管理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它研究的是作为管理学建立之前提的基本理论假设,目的在于揭示管理人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知识,为管理实践者提供正确的指导。而管理学则属于实证科学范畴,它直接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人们提供有关管理活动的方法和原理。管理哲学是依据哲学思维的根本特性反思人类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管理学的现象描述、管理学的因果解释、管理学的理论构建、管理学的概念系统,等等。
同时,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对思想的思想”。所以,管理哲学首先要批判反思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管理思想或管理理论本身,这是由哲学的根本特性决定的,也是其最主要的任务。而管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具体的管理实践,并总结人类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把管理学看作是对人类现实管理实践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对关于人类管理活动的理论的思想,那么,管理哲学则是对管理认识的再认识,对管理思想的再思想。
2.1.2研究方法
管理哲学与管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学术使命。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比如系统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正因为如此它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学派等,比如科学管理学派、人本管理学派等。从以前科学管理理论开始,到现代寻求管理定量化、最优化、标准化的努力一直没有降温过。由于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西方管理方法的引入,使得把这种追求发挥到了极端。但是,现代管理活动中更多涉及人的管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却是难以按定量化进行,因而科学的方法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需求助于哲学思辨的方法,即寻求管理哲学,管理哲学具有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管理哲学批判反思的对象。
2.1.3研究目的
对于研究目的方面的学术使命主要表现在: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社会管理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管理哲学研究的则有两方面目的:一是它通过对人类管理实践的反思,为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一种哲学方法支撑;二是它在对人类管理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管理世界的哲学观,达到对人类管理世界的一种整体性把握。相比管理学研究目的,管理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的智慧,其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各种管理学知识体系进行批判和反思,其直接对象是管理学知识的前提逻辑,试图把管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来批判和反思具体管理学知识的逻辑体系。
2.2管理哲学的社会功能
管理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哲学学科,在面对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趋势下,也必然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52页)的新问题,但它却具有以下特定的社会功能。
2.2.1推动具体管理科学的发展
在管理活动的历史上,管理思想从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是以管理哲学的进步为标志的,或者说是管理哲学创新的结果。从管理实践创新的角度看,管理哲学是管理科学走向管理艺术的必经之路。管理实践创新的实质,是掌握了先进的管理哲学的管理者对管理科学的创造性应用。而如果没有管理哲学的指导,管理科学将失去活力,因而不会对管理者有多大的帮助。所以,学习管理知识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固然重要,但掌握一种先进的管理哲学更为重要。
而管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哲学的指导,管理哲学作为管理的思辨是构成管理学体系不可缺少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的管理哲学指引下,才能克服各种现有的管理理论的缺陷,才能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哲学依据。
2.2.2指导具体管理实践活动
在前面,笔者引用黎教授的观点已经对管理哲学作了相对全面的界定,也就是说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完善。而“管理的发展必须与人的精神、心理、情感、价值判断、信仰、社会文化和风俗等结合起来考虑。管理者需要管理精神、管理文化、管理艺术,而不仅仅是管理技术。”对现代管理实践来说,这些东西恰恰是其需要弥补的地方,所以,现代管理实践活动迫切需要管理哲学来指导。管理哲学作为对人类管理方法论的批判和反思,其理念内在地反映了管理活动中更需关注人、更需关注人文关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2.3促使哲学的新发展
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科学的管理哲学才能够建立起来。但二者的关系又是相互的,它反过来会丰富和发展哲学,从而促使哲学的创新发展。我们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是哲学只有为现实生活所指引的哲学,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而如今哲学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保持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具体科学的紧密结合,并在此种结合中形成各门哲学的应用理论分支。“管理哲学如同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等一样,在我国都只能是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哲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管理哲学“其着眼点是为了哲学重心的转向、变革的实现和创新路径的选择,因而是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总之,管理哲学必须根植于管理实践的管理学土壤中,以各种管理理论作为自己的反思对象,从中概括出管理哲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从而承担起特定的学术使命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兰芬,王永明.论管理哲学的学术视野及其功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从哲学思维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展开工程管理的最关键内容与根本性目的在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发挥其在推动工程发展与创新,深刻践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性指导职能。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新时期的工程管理思维应当立足于哲学高度,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工程发展需求,着眼于对工程管理的创新性思考,在此过程当中不断规范哲学性工程管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借助于此种方式适应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要求,这也正是工程管理哲学研究的关键与根本所在。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哲学视野下保持工程增长的理性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与发展挑战,这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同样如此,最为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工程投入的持续提升,工程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工程数量的持续增加。可以说,工程投入的持续提升成为了工程规模与工程数量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当中,工程规律与工程数量的提升应当以社会大众福利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在恰当的工程建设承受范围作用之下确保社会大众在严格自律与自控等约束行为下的相关需求能够得到有效实现与充分满足。从工程增长的理性角度上来说,最为直接也是有效的手段在于针对那部分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性扩大工程规模的行为予以严格制止,针对“华而不实”的面子性工程予以坚决取缔,在这一过程当中,工程管理哲学应当针对工程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内容均给予系统且全面的关注。
二、哲学视野下确保工程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分析
在改革开发持续推进,现代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之下,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然而这些发展与进步却在不同程度上的牺牲着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严峻的形势之一。很明显,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长久性存在势必会对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整体稳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而言,单纯意义上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单纯意义上为生态环境保护而停止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同样是不可取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如何寻求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工程发展之间的稳定关系已成为哲学视野下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持下,围绕工程绿色、循环以及节能减耗展开研究与探索也因此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三、哲学视野下确保工程管理的以人为本分析
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稳定生存与长足性发展而言,工程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哲学视野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与基础就在于“以人文本”,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充分证实了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在工程管理思想的引导之下,“以人文本”思想的引入要求工程管理针对工程行为活动展开理性研究与系统分析,在此过程当中充分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借助于此种方式逐步提高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工程管理哲学研究范畴下的工程建设根本性目的需要与社会大众切身利益充分结合,以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满足为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当中促进全社会参与人员共同分享工程管理硕果。
四、哲学视野下确保工程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保护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方面的问题:社会大众所处生态环境中的各类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的,不合理的开采与应用将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基于哲学研究高度下,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社会大众物质财富增长与利性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同时也针对社会大众物质财富实现及增长过程当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其应当在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发挥其相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节约的推动性与监督性作用。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工程项目也应当借助于有效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且高效开发,以节约意识的强化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确保工程管理引导下现代工程建设工作发展与完善的长期性与健康性。
五、哲学视野下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分析
从哲学思维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工程管理所面临的最关键任务在于实现工程项目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的持续且稳定提升。新时期的工程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特殊形态的多目标管理,这也就决定了在工程管理过程当中,其针对质量湖边以及矛盾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处理应当基于对辩证思维的认知与应用。工程管理不仅需要针对工程投资、建设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等问题加以关注,同时也应当借助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合理控制确保整个工程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这才是工程管理哲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价值所在。
六、结束语
新时期的我国正处于现代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革新阶段,发展机遇的空前与发展过程中严峻的挑战始终存在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工程管理工作而言,长期性的自然资源及能源资源超负荷应用、区域性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自然环境破坏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诸多问题均是现阶段工程管理开展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集中问题,同时其也是研究基于哲学视野工程管理的根本原因所在。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哲学视野中工程管理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成虎.韩豫.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02).36-40.
[2]盛昭瀚.游庆仲.李迁等.大型复杂工程管理的方法论和方法:综合集成管理——以苏通大桥为例.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25.(10).193-197.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格体现,是其在从事学生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的道德行为选择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道德特性,是学生管理人员道德意义上的整体性存在形态。也就是说,当学生管理人员开展学生管理活动的时候,能够通过对自身与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自我的角色意识,并根据自我角色意识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做出行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不断地重复出现而形成了其独有的道德特征。这种道德特征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他并不需要刻意地追求这种表现,但他的行为却总会表现出连续一致性。
2传统观念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人格的影响
(1)道德为上。
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理想强调道德的主体精神和自觉精神,“仁”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而“仁”就是“爱人”,孟子后来概括为“仁者爱人”,“爱人”是君子所应具备的首要品格。在儒家看来“仁”、“仁人”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同时也是传统行政人格的内在追求。
(2)身正为基。
中国传统人格的合理内核是强调内在的道德品格提升,学生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用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来管理学生,自己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就能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内驱力,构筑一道无形的道德防线,有效影响和管理学生,始终保持崇高的道德情操,自觉履行各种职责,以身作则,维护教师的崇高形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并为良好的管理道德风气的形成做出贡献。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人格塑造的途径
3.1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格
学生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是学生管理人员自觉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而达到的人格境界。其实质是将外在强制变为内在自觉的过程。参照古代哲人的“修身之道”,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践经验,应着重把握以下几条:
(1)坚持学习。对我国当前的学生管理人员来说,就是要通过刻苦学习,弄清高校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为学生服务的信念和决心,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道德知识不只是见诸书本,而且见之于社会实践和他人的示范式行为之中,因此要更加注重学习道德典范和他人的经验。
(2)反躬内省。人格修养需要一种自省力。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学生管理人员要勤于自觉反省,勇于自我批评。
(3)慎独不怠。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儒家也主张“君子慎其独”,强调的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以及由此达到的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崇高境界。能否“慎独”,是检验学生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成熟的道德人格的试金石。
(4)实践锤炼。道德修养离开了社会实践,只能是虚妄的海市蜃楼。因此,学生管理人员要能够经受复杂环境的考验,在本职岗位和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在长期的实践磨练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进而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3.2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理论包括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评价标准和内容。向学生管理人员传授灌输这些理论,能提高其识别善恶和选择行为的能力。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求人们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需要结合管理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反复不断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管理人员的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等自我教育能力,来督促道德习惯的形成。
3.3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开拓创新
理想的学生管理是一种以服务作为出发点和目的的管理行为。这种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实践是高校的需求、学生的需要。因此,强化服务意识是学生管理人员人格的灵魂和核心。它要求学生管理人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钻研业务,甘于奉献。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同时也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集中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做好本职工作。为学生,要求有高度的责任感。一是要真心诚意。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排忧解难。二是要深入学生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勤服务需要更多的学生公寓管理者(包括楼管、门卫、保洁人员)。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管理的质量,把好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关就显得特别重要。管理人员的素质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就是年龄、学历、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等,这些硬件很容易达标。软件就是职业道德、精神面貌、工作态度、语言素质等,这些软件条件就不是那么容易达标了,需要在人员招聘后的培训中反复地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地督促和检查,才能逐步提升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管理者的素质的提升是更值得我们重视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下面我们就试从管理人员的语言素质这个角度谈谈我们的看法。
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有句名言:“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经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沟通交流目前越来越成为学生公寓管理方面的有效手段之一,良好的沟通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能极大提升管理效率。而因缺乏及时沟通而造成的恶性事件,过去时有发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被动。而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工具,所以管理人员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败。
当今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已今非昔比。他们不但要在课上求知,更要求在课下学做人,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宿舍度过,直面我们的后勤管理人员。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成材、成人,我们认为管理者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感情、进行彼此沟通交流并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也是管理人员与学生沟通的纽带。管理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工作中很多时间是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因此,管理人员的语言素养比其他职业的语言素养显得更为重要。言为心声,语言也常常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良好的愿望和诚挚的关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庄重、严谨、热情、幽默的言语,可使学生感到温暖,增强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力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管理人员要想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语得体
言语既然是交际现象,展现交际过程,就必须做到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任何夸大其词,或是不看对象,词不达意,都会影响沟通,妨碍相互间的交流。例如怎样称呼别人,这中间就大有文章。称呼得体,对方会感到亲切、愉悦;称呼不当,对方就会不快、愠怒。使用好的昵称会拉近距离,可以称呼学生的小名或去姓只呼名,也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亲切地称他(她)“帅哥”、“丫头”、“姑娘”“运动健将”、“电脑高手”等,这些都会让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少一份疏远。同时交流中言语也要注意分寸,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说话的程度应视对象和交际目标而定。多赞美鼓励,少批评。(不得不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教育专家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卡耐基说:“任何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对学生的一句赞美,甚至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对学生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亲切的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学生身上有一丝闪光点,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来一点赞美和鼓励,但切忌过分,否则容易走向反面。例如两个学生争论问题,某一方从全局考虑,作出某种让步,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这时你可以真诚地称赞他说:“你真大度。”赞美对方,说他如何才华出众,聪明能干。如果这些恰恰是他的不足之处,对方的心理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学生犯点错误,是经常的事,管理人员选择什么样的批评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我们认为,批评学生不仅要有恰当的批评方式,更要有恰当的批评语言。言语上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能上去就责备,甚至处分,这样处理问题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分析事情的起因,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言语。批评的方式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要使学生引以为戒,这样的批评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例如某某同学晚归,当你问清缘由做好登记工作后,你可以用诚恳而亲切的语气告诉他:“孩子,今后要注意,不要晚归哟!不是我们怕辛苦嫌麻烦,而是担心你呀!晚归会给你的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会影响你和同宿舍同学的休息。再说明天还要学习呢!早点休息,别让阿姨替你担心,好吗?”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行之有效的。
二、言语真诚
其实言语得体也是出于真诚,话说得恰到好处,不含虚假成分,能说不真诚吗?然而真诚还有它另外一面,那就是避免过于客套,过分地粉饰雕琢,失去本来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与人交际,谦逊礼让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地“请”、“对不起”,未免有虚伪的嫌疑。比如说新开学,管理者和学生又见面了,如果还过分客套,搞得学生难为情,这就很难说是真诚。这里缺少点什么呢,缺少直率和坦诚。言语真诚是待人接物很重要的语言技巧。人与人相处,彼此之间需要真诚,需要关爱,和谐公寓的建设更是离不开真诚的关爱。例如在宿舍的门厅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随着天气的冷暖交替,你会听到:“同学们,天气变啦!要注意增减衣物,谨防感冒!”“谢谢阿姨!”四六级考试时,你会听到:“不要急,要细心,别忘了戴耳机、准考证……”放假了,你会听到“孩子们,旅途注意安全……”等温馨的提醒。
在宿舍的楼道里你也会听到:“同学小心,别滑倒,慢一点儿……”“阿姨,您辛苦了!您把楼道打扫得这么干净,我们都不敢踩啦!”“噢,没关系,阿姨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为了让你们感觉更舒服呀!”管理人员真诚的提示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般的温暖,也换来了学生真心的认可和尊重。
三、言语委婉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沟通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应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模式。说话有时要直率,有时要委婉,这要视对象而定。直率时不直率,委婉时不委婉,同样达不到沟通效果。
当然,言语委婉并不容易做到,它需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如运用什么语气,采用哪一种句式等,都应认真考虑。既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又要有丰富的汉语知识。委婉这种方式用得好,批评的意见可以使对方听得舒服,同样的内容可以让对方乐于接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起对方的兴趣和热情,其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直言快语。例如,某学生带了盒饭进宿舍,按规定是不允许的。如果管理员不问缘由,武断地说:“喂,同学,谁让你把盒饭带进来了!快拿出去!”学生会非常反感,曾经有学生愤然地把盒饭扔在管理员面前就走了。如果管理人员换一种语气说;“哎呀,孩子,今天怎么啦?为什么把盒饭带进宿舍来了?身体不舒服了吗?来,今天既然带来了,就在阿姨这里吃吧!不好意思啊,阿姨也是按规定办事,其实这是为你们的身体健康着想,这些在外面卖的食品,其卫生也实在让人担忧啊!”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同时还会多一份感动。
四、言语幽默
幽默,是一种关于笑的艺术。已故著名修辞学家张弓先生曾经指出:“幽默是轻松愉快地风趣地对待某些可笑的事物。”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可见,幽默其实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的重要积极因素。这是一种较高的语言素质,我们并不要求每个管理者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只是提倡大家尽可能在和学生交流时有些幽默感,以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幽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在工作中,管理者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学生的领悟。在良好的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使学生在笑声中明辨是非,增长智慧,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一些调查证实,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人的特征中,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管理者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
五、适当运用体态语
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沟通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脱离了非语言配合的孤立言语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体态语是人体借助身体器官和动作行为来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变化而构成的一个图像符号系统。它能辅助言语表达,有时还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表情、情绪、动作、姿势等态势言语对沟通的顺利展开极为重要。例如与学生交谈时,应面带笑容,表情和蔼,充满着关爱,态度温和谦虚,语气亲切友好,谈吐文雅有度,音调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一定要使学生听明白。例如:当某某同学满面春风来告诉你他竞选上学生会干部时,这时你不仅要给予表扬,给予鼓励,还要给予肯定而赞许的目光。又如当某某同学神情暗淡、精神沮丧时,那么管理人员一定要上前主动与同学搭讪,仔细观察,耐心询问,为其排忧解难。这时你可以握住学生的手,给他力量,给他温暖,或者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头或是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予安慰和鼓励。这些方法在工作中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韩非子说:作为国君不亲自操控他的权柄,却想参与臣下该做的事情,睡着了也是正常的了。
读书体会:领导者应掌握权力的中枢,但所谓的中枢,就是赏罚的权限,掌握好后,只要默然地以威势折服人,这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态度;换句话说,《韩非子》否定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的领导方式,因为这样会事倍功半,尽管自己的身心俱疲,也没什么效果。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就事无巨细,全部揽上身,结果确实如他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除了赏罚的权限外,还有哪些事情是中枢呢?除了他以前提到的对下属的二柄--“刑和德”以外韩非子又举例说:
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不乐也。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战不辑睦,亦子之罪。子有职,寡人亦有职,各守其职。”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之荫于街者莫援也,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一、人本管理
什么是管理?泰罗: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们用最好的方法去做。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有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西蒙:管理即制定决策。德鲁克:管理是一种有技能、有工具、有技术的工作或知识,是一种行动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可以直接运用于管理的有关技能、技术、工具和知识等所谓的“显文化”,也包括管理者对价值、风格、信仰和传统的理解等所谓的“隐文化”。由于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的不同,对管理内涵的有各种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点,人是管理的主体,包括对硬件的管理(技能、技术、工具)与对软件的管理(人的综合素质、价值观);而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对这两者的权衡轻重关系,但又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如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资本充裕,但企业管理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工人工资低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把工作程序细化到每一个工人身上,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研究,得出最高效率的操作方法,然后要求工人只要负责各自岗位的工作并按照他规定的方法去完成。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说基础上的,认为人们的工作的唯一动机就是经济利益,以效率至上为目的,让工人机械地完成任务,他重点注重对硬件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工人的素质的培养;但在当时确实对美国的工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影响着其他国家工业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
到了梅奥,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代表,认为人也社会人,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社会人固然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要,但并不仅仅如此,他在工作生活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需要。因此,要调动积极性,还须从社会、心理等方面去努力。梅奥的管理思想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加入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后来很多学者都从他的管理思想出发进行深入的探讨。人除了其自然属性外还有其社会属性,人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无论是社会的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来创造出来的,随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人的社会因素将越来越被看重,而且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从事的对某一系统的协调活动,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生活有序化和高效率的一个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某项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因此,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管理决策和目标的实施,任何管理组织的运作,任何管理章程和办法的执行,都要依靠人,可以综述为是一种人本管理,北宋著名学者苏询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商界有言:盘物先盘人,得财先得心。
在中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下,人本管理比制度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任何企业的效益都是人创造的,人本管理是做人的工作,即提高人综合素质与培养人的一种企业价值观。如以海尔的人本管理认为:企业即人——人不是一台机器,企业是以人的思维模式来生产经营的;企业靠人——是人力资源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为人——企业应时刻为员工着想,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
二、企业管理与文化
美国《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的作者埃得加·沙恩认为,企业文化是若干由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群体在它学会怎样解决对外适应和实现内部团结的问题中所创立、发展和形成的。如果这个模式运行良好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将其意思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根本职能在于解决某一组织在适应外界和实现内部团结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彼得斯和沃特曼把企业文化概括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策略,为企业全体员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创建一个优良的坏境氛围,以帮助企业整体地、静悄悄地进行管理活动。
1.管理也是一种文化
管理思想的发展既是文化的一个过程,又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又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文化有其民族性与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因而其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如早期的美国企业是在新教个人伦理和近代科学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其企业管理文化渗透着美国独特的自由与平等观,而日本受中国“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其企业管理文化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人的尊重,是一种人本管理,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丰田企业是其文化的最好体现。
2.文化对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成员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励职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美国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则比较注重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而这些“软”因素与整个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美国人在发现这些差别后,又回过头研究美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发现美国成功的企业也同样注重这些“软”因素。他们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中的这些软因素是管理的核心因素,也是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