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3: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与课文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与条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情感教育的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中去,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思考文本内涵与情感,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度解析文本内容,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思想、个性特点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地教学情境中深度感知作者渗透到教材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般来讲营造教学情境的有效形式主要有:多媒体展示、幻灯片播放、音乐烘托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需求灵活选用恰当的情境创设方式。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山、水美景图片及外国游人如织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欣赏景色的过程中便能深刻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有限,要想让他们透彻体会蕴含在教材文本中作者丰富的情感,仅仅依靠一两次简单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他们用有感情的方式反复朗读,从而逐渐读出并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思想,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与主旨,最终获得情感上的提升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告知学生朗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朗读活动中,让学生可精准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并可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进行交流与碰撞,最终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就可用朗读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显著提高情感教学实效。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经典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接着为学生介绍雷锋叔叔的生平,然后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情感与思想有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激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读出作者对雷锋的思念与赞扬之情,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与可贵之处,最终主动向榜样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在实践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9-01
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每一位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更为理想的阅读方式,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这样才能为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探寻出有效的途径。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潜能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就好比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快速掌握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质疑、分析、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问自答、分组交流、教师总结点评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当然,在训练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胆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阅读情况加以引导。《桂林山水》是冀教版语文第七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桂林山水的美好景色,表达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可先让学生讨论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借鉴。讨论之后,学生突然提出两个让我没想到的问题:一是文章题目叫《桂林山水》,作者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呢?这样与题目矛盾吗?二是作者在文章中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的,能不能按先分后总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放在课文最后进行总结,这样不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吗?针对这两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加以总结:一是以《桂林山水》为题,是作者借用古诗文中的内容,为了便于表达中心主题;至于第二个问题,也可以按照同学们想法来写,只要能突出文章中心就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评价,而不能抱着教参不放,或搪塞过去。学生若能善于质疑、主动学习,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阅读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几种活动。一是结合新教育实验,组织学生阅读规定的课外书,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然后进行读书笔记评比;二是开展朗读、诵读比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三是开展课内外阅读知识竞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的水平;四是组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存在的困惑,由教师进行解答。为了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在班级摆放一个“阅读疑难与解答”的笔记本,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下问题,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加以总结。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改变阅读态度,他们不再厌恶阅读,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学生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的形成。
三、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交流促进学生个性阅读
首先,让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人们常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家长,若能和自家的孩子一同阅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为了推进学生的个性阅读,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规定了相应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将这些阅读内容作为检测考查的内容。比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要求三年级学生上学期阅读《三毛流浪记》《长袜子皮皮》,下学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书。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要不断增加。学生要更好地完成这些阅读内容,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当然,在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也给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带来许多难题。但只要教师能结合实际,想方设法,就能让家长帮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效果。其次,让家长进课堂探讨阅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聆听老师的教学,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有许多启发。有一次执教三年级《丑小鸭》一课,家长们听后,不仅被这则童话故事打动,更重要的是还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孩子现在基础差,但只要坚持阅读,将来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完成规定的阅读量,也能形成独特的阅读习惯和个性,提高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进行了大量实践。若能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个性阅读习惯,让他们进行大量阅读,他们就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体验与众不同的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个性,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预先了解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因此,课前预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通过预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内化了简单易懂的知识,对不明白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教师作出解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通过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理解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前预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新知识的掌握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工作。
2 基于预习的教学模式
2.1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
注意预习要求的明确性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前提,主要因为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通过教师的帮助和预习指导,使学生在具体方法和步骤的指引下促进能力发展,让学生明白在预习阶段需要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知道目前阶段预习要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由低年级刚刚进入中年级,对自学生字生词感到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指导时应把要求具体化,细化学习步骤,例如在课后生字表上标出生字部首,明确重点单词,如“坝”、“傣”等生字。
2.2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
中年级语文与低年级语文相比,教材版本的设置及书面作业的要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指导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适应能力,预习要求要循序渐进,注重预习要求的层次性,只有明确了预习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能理解透彻。例如分析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其课文内容都全部标注了拼音,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学习。但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改革深入,要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难度,如分析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教材,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教材取消了注音,课文中只标注了比较生疏字的拼音,其中有拼音需要标在括号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由此可知,在预习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预习要求的层次性,以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2.3注意预习要求的思维性
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思维活动的起步阶段,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在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预习要求中,可以针对课堂质疑,阅读课文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预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学生可以提出“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针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通过学生进行自主尝试解答,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扎实体验思维活动全过程。除此之外,对于预习要求的思维性,还可以通过学生读文后质疑,读文后的质疑,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望,也满足了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心理需求。
2.4注意预习要求的坚持性
每接手一届新的学生,我都会被他们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气得直挠头。“武、式、丧”总多加一撇,“绒、或”的一撇又不知丢到哪里了,“爽、转、考”的笔顺容易写错,“嫩、懒”的最右边总是弄混,还有“立即”的“即”与“既然”的“既”根本就不分。这些字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2500个会写的常用汉字。虽然错别字在不断出错、纠正、再出错、再纠正中逐渐减少,可是还有阅读与习作如同两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
课堂上,在我的引领下,学生勉强能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需要老师点拨,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就更离不开老师了。课堂检测时,学生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就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在课外阅读中情况也不容乐观,班级中最多有一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积极主动的阅读兴趣。
习作始终是令学生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到了六年级下期临近毕业时,学生的习作能基本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但离“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就差得远了。每到上习作课,学生的习作基本上与生活和个人的真情实感没有联系,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要么是搜肠刮肚地抄那些在作文书上看到的优秀习作。
连续六年的毕业班教学使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为什么每一届学生到了六年级都会出现这些错别字?为什么他们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窄?为什么他们的笔下总是写不出真实的情感?我已经习惯了这样六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烦恼。
我想改变
面对小学升初中的压力,课堂上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多读书、勤练笔,而学生却是一副懒洋洋的表情。想想家长焦急的眼神,我一直在思考:在小学六年毕业之际,怎样送出一批令人满意的学生?
教六年级这几年,我和同事一直在尝试改变,但效果总不理想。2012年6月,校领导和毕业班老师座谈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张振敏校长说:“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但向低年级推卸责任可不是解决之道呀!不如你们向郑州师范学院的张家胜教授和她带领的团队请教请教吧!”
趁着张教授和她的团队每周三到我校听评课时,我向专家请教。张教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向我提出这样的建议:“你近几年一直都在教六年级,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清楚,你能不能下到三年级试着教一教?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识字量很大,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作开始起步,从三年级找突破口,然后一直送到六年级,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听了张教授的话,我觉得顾虑重重。从高段到中段,从12岁到9岁,这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学段、3岁的差距,更是对我自身的一个巨大的考验。教熟了的年级备课毕竟轻松,重新换年级就意味着新的挑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干好了自然不必说,干不好的结果就是“瞎逞能”。面对挑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
2012年8月底,开学初,我正式向学校提出要求:“今年,我要尝试着教三年级。”
我的收获
带着问题,我走进了三年级教研组。开学初的集体教研,我和老师们一起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决定把三年级上学期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培养阅读兴趣和习作起步的引导上。开始上课了,我发现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三年级的孩子,刚从一二年级大量识字的学习要求,提升到现在不但要识字,还要大量阅读,更要学习写整篇文章的更高要求,真是很难为他们。但在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三年级的孩子同六年级的孩子比起来,识字量小得多,我就让学生先交流怎样识记生字,对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再重点讲解。三年级的孩子记得快,忘得更快,我就根据遗忘规律,每学一课就进行一次默写,错别字在下一课第二次默写,一单元学完后,针对本单元的易错字第三次默写。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作为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汉语言,从古代最早的私学发展至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律和方法,那就是要读、要背、要写。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小学三年级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一直到高中毕业的所谓讲解和分析,大都是不需要的。在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上课经常看课外书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参加考试,数理化成绩自然很差。但语文成绩不会差。一个班级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用这些时间让学生读课外的名著和杂志,考试成绩不但不会下降,反而有提高。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告诫我们理科的教学方法,绝对不能拷贝到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加辨析企图用理科的方法来走语文的捷径,最后自然是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
这种状况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困惑:语文训练要不要做?语文老师还能做什么?这里,笔者想先说清楚两个问题:第一,虽然语文是更加个性化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数理化有着根本不同的学科特点,但是因为考试,它们的知识也就有了共性,这里所说的“共性”,就是共同的解题技巧、方法、思路和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说共性是骨架,是答题的方向和框架的话,那么个性就是丰满框架的血肉,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二,大家常常有高分低能的偏见,其实,老实说,成绩好的那些学生能力真的低吗?分数低的学生能力就会高吗?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本质上能力和分数应该是统一的。搞素质教育当然不能惧怕应试,但也决不能为了应试而扼杀学生的情感、思维天性。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加强语文训练就显得必要和刻不容缓了。
为了避免语文训练中单纯的做题会把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笔者以为科学、严谨的训练是语文训练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文训练的科学、严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训练要有系统性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几易其稿,这些变化有进步的地方:新教材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加大了阅读量,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但对比老教材,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删去了老教材中很多的训练点。
大家都有共识,即使按照新教材一课一课去认真教,就算教得再扎实,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不会有多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三年都做一样的题,考一样的试,说一样的话。如果各个学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学情,在大纲框架体系内,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周期,制订一个“语文训练纲要”。明确哪一学期训练什么内容,哪一学期考查什么能力,哪一学期达到什么目标,循序渐进,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语文训练要有趣味性
因为高考题型相对稳定,所以高中语文训练题的题型也就有据可依,每次训练老练那些高考题型。老是那么练,谁都会厌烦。教师应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经常给学生换换口味。
让训练充满趣味。比如字音,一般以选择题题型考查学生,训练时就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可以改为考改错题,可以把学生的作业拿来让学生改错字,可以鼓励学生从报纸杂志、从街头广告中找出错字,制订计划,一个周期统计一次,并予以奖励。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改错本中找资料出题,同桌交换做题,共同评改。对多音字的积累要在应用中巩固,比如讲“埋”这个多音字,可以造句说“他死了,要把他埋(mái)葬好,否则他会埋(mán)怨我们”。
三、语文训练要有针对性
在练习设计上,大部分教师认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或者有时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设计练习,总之教师投入到练习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常常是随意为之,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或者是机械重复,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我们可以按学习的内容设计练习,还可以按学习的过程设计相关练习,如准备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
四、语文训练还要着眼训练习惯
张志公先生把习惯表述为“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语文教学中要同时训练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总让人觉得力不从心、隔靴搔痒。因此,听,成了听老师讲;说,成了老师一个人说;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说、乐中写,最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一、精心组织活动进行习作练习
每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喜爱活动,尤其是具有新意的游戏活动。我抓住这一特点,把他们的兴趣中心引向写作,并及时加以巩固,使他们形成持久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时,我首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传话”游戏。充满欢乐的游戏把学生的兴趣提高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时,我及时将学生的兴趣向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游戏中紧张快乐的场面、参加者的动作、神态说一说?”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并且几乎都能有条理、如实地口述下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老师三言两语交待了写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学生便专心地投入到习作中。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消除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畏惧心理。
二、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事物的分析与思考,写作题材的选择与确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事件,在事件发展中诱导学生分析、思考。心理学家认为,只有亲身参与的活动、事件,印象才最深刻,也最有向人叙述的价值。因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练习写小动物的时候,我让家里有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亲自观察了动物的外形特征,很快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愉快地学习写作
低年级学生对作文缺乏整体认识,一开始就让他们作文,无疑会让他们感到茫然、困惑,使他们产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以至影响到今后的作文。低年级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喜欢动、喜欢做、喜欢说,无所顾忌。针对这一特点,我认为在低年级应采取“做做、玩玩、说说、写写”的作文教学法,这样既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说写的兴趣。如在三年级写“观察日记”作文时,为让他们了解写作方法,我特地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先自己玩玩具,引导他们观察玩具的结构、形状、颜色等等,学生玩得开心、看得仔细。接着引导他们说明各自玩具的特点,再进行习作,使学生写出的作文各有特色。
四、激励评价,提高写作兴趣
抓住文本言意特点
文本言意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一般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言语内容而忽略言语形式,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理解出现偏差,不清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提高审美的乐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从“写什么”“如何写”两个方面,对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作一番细致的解读,不能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思想分析,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如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把握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指向易被忽略的标点符号、对比同一主题不同课文的表达等。尤其要找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切入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一课的第8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自由读这一段,划出段中的关联词语,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并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再让他们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说一说并写下来。如此教学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句式训练的目的,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有机统一。
这几年来,我在参加全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总觉得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有点力不从心,研讨时,许多老师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行探讨。
一、困惑:课堂“启而不发”
老师们反映:课堂上,尽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想把课上得精彩些,可老师讲课时,学生正襟危坐;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无人举手,课堂上除了几个优秀生“应和”,其余时间,老师都在唱“独角戏”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各校不同年级的老师,也深入课堂听了很多老师的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模式“老生常谈”
由于我们农村教师受环境和物质条件限制,参与教研机会很少,现代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十年如一日,面对如此“固态”的教学模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逐渐被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上课不再敏感。
(二)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教学目标设定过高
在走访调查中,我镇小学生百分之七十是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家庭教育和辅导几乎为零,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在备课时,尽管设定了许多教学目标,但真正在课堂实施时,按一般的中等生水平上课,都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教师要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以至于课前设定的许多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慢慢地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教师上得无激情,学生学得乏味。
(三)教师的对新课改的“错位理解”
新课改后, 为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我们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生情出发,也“东施效颦”在课堂上组织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演等,总之,热闹非凡。但一节课下来,能真正参与学习的学生不多,课堂偏离了重点,失去了重心,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多半无果而终,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下来,许多学生觉得“事不关己”,课堂也仅仅是几个优秀生的“舞台”。
(四)教师课堂中的“越位教学”
在教学中我主张 “文不熟读,不开讲”,课堂上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反复朗读,想象,激活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才能让他们深刻体悟出文本的内涵。但由于我们的课时一周就有七节语文课,加上早读节,个别老师还要拿来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足。可老师上课时,又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一开课,便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学生不读熟课文就去理解文本,无法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也就无法感受学习的乐趣,这种“越位教学”违背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启而不发也在情理中。
二、反思
就以上问题,对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找准每一课时的定位
在教学中,要针对本班学生基础,找准每一课时的定位,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教学三年级时,第一课时我先是落实好生字新词的训练。首先让同桌的学生一起把课文读通顺,用笔画出带有音节的生字新词;然后同桌互读,纠正,动手给生字注上音节,跟同桌说说你怎么记住生字的;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上黑板写出自己能很快记住的生字,并告诉同学们识记这个字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读、写、说、练,生字新词在课堂上能很快掌握下来,学生有成就感,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少讲多读,追求有效、简单的教法
探求 “简约、有效”语文课堂是当前一个探讨课题。语文课堂如何体现简单呢?一是要摒弃错位的课堂理念,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表演课;二是要把握好重点,“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有的放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落实好教学训练点。例如在今年2013年的“名师八桂行”的观摩课上, 这些课堂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抓住精要问题,穿针引线,留够时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三)优化学习小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好中差搭配分组,保证组内的互补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主要从两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合作:第一,小组合作学习都有个明确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考、讨论,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第二,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初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让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读一读,议一议,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的潜意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探讨,乐于交流。
学期初我就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要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我针对对照高效课堂四个要件认真备好课,明确一节课的实际教学目标,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什么知识,获得多少知识,估计能用多长时间获得,课前需不需要预习,课后有没有必要留作业去做,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我觉得“先学后教”的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给别的小伙伴当小老师,教师不妨放手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或许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能说到点子上呢,老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会更有兴趣和热情的,就算有些孩子说得不对的话,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有难度学生实在想不出的话,老师再教给他们方法。最后在上完课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平常我在课堂上一般都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作业,先做完的学生就先当面批改,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这种做法也许有些局限性,就是可能只是找到部分优秀的学生存在的一点问题,因为先做完的一般是优等生,其他学生还有什么错误当堂就看不到了。不过我会把没来得及面批的学生作业收起来再批改,集中改完后就汇总整理一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再上课时在全班反馈纠正错误。但有些学生可能速度非常慢做不完或者不会做的,我就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找时间辅导他们了。即使这样做,还是离高效课堂所说的“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差很远,就是不能继续坚持下去,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有些困惑。
二、利用激励教育,实验实施“日记课题”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写日记,对小学生来说,是引发其写作兴趣的一种极好的练笔方式。但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提写日记,就皱起了眉头,似乎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所以我在这个学期就尝试消除学生对日记的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教给其方法,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日记其实并不难。我创设各种情景,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1、先说后写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有计划地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从别人那儿听到了什么,从电视和广播中都看到听到了什么。由于这些事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学生基本能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说的兴趣浓。这时再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学生就能轻松地接受。
2、先看再写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根据这个特点我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怎样观察事物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初步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并且知道了观察不仅仅限于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嘴巴尝……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的细心观察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还是收获。通过指导和练习,学生学会了写景写小动物的方法,以后毛茸茸的小鸡、急速飞翔的燕子、淅淅沥沥的小雨、银装素裹的冬天,都成了孩子们愿意看愿意写的事物。
3、先做后写
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忆深刻。所以我采取先做后写的办法,引导学生写日记。如玩“擂台赛”,让学生主动上台献艺:唱歌、跳舞、武术、诗朗诵……孩子们台上台下十分投入,活动结束后,大家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回味:活动的时间、地点、谁参加了活动?有哪些同学参加了擂台赛?表演了哪些节目?比赛结果如何?你有什么感想?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了日记。以后在开展“运动会”、“庆元旦”等活动中后,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同学写日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日记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