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3: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文化旅游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景观的设计实质是对乡村土地空间资源的优化生态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恢复更新的再生设计。通过合理布置旅游景观的空间组织、维持和发展旅游景观的异质性生态系统,进而创造一个自我净化调节的生态系统。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不能盲从,一方面应在对地域特色以及特殊意义的景观要素进行有目的的保护,保留当地地质地貌地形、乡土植物、景观肌理和一些细部的景观元素;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与提炼当地乡土特色与文化元素,为传统物质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提供丰厚的地域文化背景与文化景观基础。
二、乡村旅游景观生态设计保护措施
三里镇风景秀丽,千亩茶园茶香萦绕,每年观光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可参与体验和可以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的景观较少,景点设施老化现象严重。茶文化生态园景区开发多以观茶园、品茶为主,围绕茶文化做强茶叶经济,但在景区的互动与体验项目上设计不足,多为“冷休闲”项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景观元素的协调
1.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三里镇茶叶生态园景区功能分区的目的在于构筑景区内观光、休闲度假和谐的空间组合,通过车道、步道将功能区连接,并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与区域隔离形成观光与休闲度假人流的疏导;功能区要严格遵照生态保护措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尤其加强对茶园、水体、林地的保护措施;在各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开发与安置的关系,保留一部分景区内部民居作为旅游接待设施,在其他区域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等相结合,和谐发展。
2.保护水体环境、动植物环境保护重视对本区域水文景观的保护,收集数据研究旅游区环境容量并设定限定值,机动灵活地截留蓄水调节景观效果,避免对水资源的掠夺性、过度性利用,保护珍贵的湿地自然资源,采取筑巢引鸟、放养等措施,创造良好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地。
3.低碳减排景观区域规划使用电瓶车、自行车等环保型交通工具,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普及电力、太阳能等无污染能源,降低乡村传统能源使用,例如燃煤、燃木等低级污染型能源利用现象。
4.垃圾处理和环卫措施在景区设立垃圾转运站,将产生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并用车把垃圾送到镇区的垃圾填埋场,使景区内无暴露垃圾,不焚烧垃圾。垃圾桶设计要有艺术性,并有专业环卫人员及时清理。规划地内厕所均按生态化旅游厕所标准建设,主要集中在游客聚集区域,游道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简易生态型卫生间。
(二)凸显乡土本色,兼顾第三产业
笔者认为,应保持乡村古朴、原始的地方特色,避免大量人工景观,充分考虑茶文化生态园景区内的文化底蕴、资源特色等因素。此茶叶生态园景区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从资源规模和地理位置各方面考察分析都有着良好的基础,但此茶园景区主要以观光功能为主,缺少体验性、宣传,在此基础上,设计能够凸显三里镇茶文化的景观,例如对柏园村进行差异化的主题定位,将传统农业“农、林、渔、牧”生产通过设计成体验式、参与式景观,形成景区良性发展态势,进而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生态设计法在大悟茶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现
(一)大悟茶文化特色
首先优化现有茶园景观环境,将茗道厂房改成为一个既有参与体验又有宣传功能的“制茶工坊”,通过仿真模型道具还原茶农赏茶、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的每个场景。然后通过浮雕、塑像、小品等景观元素生动展现茶与民俗文化、茶与历史名人、茶与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游览的每个空间转换中逐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大悟禅茶文化体现
茶文化往往与禅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大悟黄龙寺的修缮和保护融合了佛教文化元素,在景观功能上也增加了佛教观光功能,并衍生禅茶的养生功能等。重修黄龙寺的方案是保留旧址不变,按照建筑中轴线向东西延伸,修建山门、十八罗汉殿和天王殿,形成寺庙规模气势;将现有的水塘改造成一个放生池,并在黄龙寺左侧山坳处修建素芳斋,进一步体现黄龙寺的禅茶文化内涵,并且修建禅茶园和竹林精舍,使之成为佛文化朝觐、祈福、品茗、修心养性之地。
(三)大悟民俗山水文化体现
擂鼓台是景区现有较为成熟的区域,主要景点包括一线天、万丈岩、晒布石和擂鼓台。规划在提升景区现有旅游硬件的基础上,通过石雕的方式讲述“杨八姐擂鼓台点将”“智斗铁头王和尚”的故事。
(四)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营建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景区的形象展示窗口,不仅承担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要顾及景区的经济效益。重新设计改建现有景区大门,修建茶文化广场、“两树一车”、设计铺设草坪砖的生态停车场、完善旅游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修建鄂北民俗建筑,设计集商贸、服务、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民俗商业步行街。
广西是产茶大省,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近年来,广西以游览、科技展示等方式开展了茶文化旅游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不少问题。深入研究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茶叶经济发展,实现茶文化旅游业的腾飞,并拉动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1.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地理优势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多地少,茶叶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区中,接受日照时间长,除桂北等少数地区之外,年平均气温可达19℃—22℃。在这样的环境中,广西茶叶年生长期达10个月以上,茶叶的采摘时间较长,甚至在12月份也可以采摘茶叶。且包括广西在内的华南茶区,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等多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及其丰富。
1.2旅游资源优势
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桂林山水名贯古今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丰富的水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园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各具特色,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产业。基于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及人们的推陈出新,广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丰富,东西南北各有所长。
1.3政策优势
广西政府对茶文化十分重视,茶产业规划已于2008年通过评审并组织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广西的茶产业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扶持来促进茶产业发展,打造“桂茶”特色品牌。近年来,广西还经常举办大型的茶叶、茶艺展示和交流等活动,主要茶叶产区也推出了自己的茶文化节庆,活动期间,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客商来观摩、采购,无形中为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2.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的意义
2.1茶文化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化产品,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的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潮流。茶文化旅游消费是最大限度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众所周知,茶是健康饮品,且具有药用价值,是旅客在旅游途中的最佳饮品。因而茶文化旅游顺应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生活,并将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档次。
2.2利用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本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本地区与外地的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精神文明意识。
3.广西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3.1对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认识不够
广西茶文化从唐代即开始发展并形成了深厚的底蕴。茶树、茶产地、饮茶习惯等茶文化的研究是广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依托,且少数民族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但人们对广西茶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许多茶文化产品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和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没有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开展更广泛、层次更高的茶文化旅游。
3.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山地较多,旅游基础设施能力的发挥受地形地貌限制,可接近性差。同时由于广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不甚理想,使旅游项目开发资金有限,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茶文化旅游开发时,园区道路条件较差,茶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且分散。
3.3茶文化旅游活动缺乏特色
目前广西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开发不多,大部分都是围绕茶叶研究和生产,以游览、科技示范、休闲和品茶为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多为游园采茶、品茶观艺等方面,多具雷同性,没能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将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
3.4品牌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
广西的茶品牌很多,但由于宣传的深度与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另外广西的茶多是作为原料供应给省外茶商,不但经济效益低,也不利于茶文化品牌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展。
4.关于发展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4.1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全面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相结合的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完成重点景区的道路、标识系统、供水、供电等设施基本完善配套。
4.2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和提升旅游活动的内涵,参照国内外茶文化旅游的经验,跳出“走马式”观光旅游的局限,开展茶专题旅游,增加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并通过与旅行社等的合作,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开发茶文化旅游专线,或者在区域内将茶文化旅游线路纳入游客行程中,以吸引游客,增加景区收入。
4.3加强茶文化形象设计和宣传力度
应通过茶文化旅游形象的设计,树立广西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形象,培养人们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可通过举办和参与茶文化节、博览会等活动,并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西茶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结语:广西茶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亮点,深受游客青睐。广西茶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应全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茶文化的挖掘力度,优化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提升茶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宣传力度,使广西的茶文化旅游向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1-2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长,也让旅游资源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方式也在随着这种增长而适应游客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而我国茶业的历史还应当追溯至四川。"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就可以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一带就已经将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
正因为四川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加之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推动使得四川茶业的兴盛。四川茶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让之颇具特色。休闲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消费热,而有关于茶文化的休闲旅游无疑是人们热衷的方式。这样的旅游热也为后来茶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下了铺垫,而在四川省的各个旅游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上也各具优势。
一、研究现状
(一)从休闲旅游的角度体验茶文化旅游
茶叶生长的环境一般是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而作为休闲旅游的茶文化旅游区来说,吸引游客的首当其冲也应该是环境优势。以四川省老峨山茶文化旅游区为例,老峨山拥有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距离目标市场的适中距离,以及游客旅游需求由传统的3S游(阳光、沙滩、海洋)向3T游(徒步、自驾、登山)的转变,都使得老峨山旅游区成为了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及登山游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这也是所有茶文化休闲旅游区所必须具备的。
茶文化休闲旅游既是经济消费,也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茶文化旅游这一方式已逐步从以往的观光式旅游转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为一体文化旅游,旅游方式的改变也才能促使游客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从而带动四川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二)从茶文化旅游产业角度的探析
茶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进程加快。比如,杭州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加快了一堤、一村、一区的建设,并提出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安溪县借助铁观音发源的“王说”“魏说”传说,以试验茶园、假日旅游区、生态茶山为场地。用茶歌、茶艺表演、茶菜品尝等形式为游人提供全方位的享受。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产业,它可以是将茶业资源和旅行相结合的一种旅行方式,也可以是将茶文化作为吸引物让游客去了解、去认识、去接触、去欣赏的主题文化旅游。而最重要的是要让旅游者在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茶产区的茶文化的内涵,让旅游者的这次旅行能达到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三)从打造茶文化旅游地形象品牌上开发
旅游业已经成为很有文化品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产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四川“深入挖掘茶文化旅游,雅安打造茶家乐”,这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所做的旅游形象地的设计。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就需要作出不同的对策,对于在成都这样一个休闲之都,这样的休闲文化旅游更是值得研究和发展。在成都地区的七区十二县,高中低档的茶楼、茶馆、茶园共有一万多家,成为街头巷尾的一大靓点、仅成都的新津县就有500多家,遍及乡村。“四川茶馆冠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就是其最好的概括。在四川,则要抓住休闲、惬意、舒适的观念来进行形象地的设计,和泡茶馆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悠闲”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从专做茶文化之旅精品线路方面的探析
茶文化之旅可以说是我国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不少茶文化旅游规划相继出台:如中国茶叶、佛教文化及龙井之源(杭州―新昌―宁波)、中国茶叶、瓷器、民俗民居和绿茶珍品之地(杭州―景德镇―婺源―南昌)、中国茶叶、佛教文化、乌龙茶之乡(杭州―厦门―安溪)等。近年内,各地陆续兴建很多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如福建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四川宜宾叙府龙芽科技园、湖北宜昌邓村观光茶园、江苏茅山茶博园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无疑把散落在祖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由点而线穿连成面,形成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旅游画卷。这也将这些旅游点结合成一条条旅游精品线路,便于游客的观赏与参与,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在《茶文化旅游略论》一文中,作者按照地区将中国的茶文化之旅分为几条线也不失为很好的参考作者将其分为:西南探源之旅(西南山区茶树古、茶马古道黑茶浓);华东绿茶之旅(虎跑神泉龙井爽、虎丘石泉碧螺美、皖南美景毛峰醇、茅山秀丽雀舌鲜);乌龙品茗之旅(武夷峻岩红袍奇、安溪茶都观音韵、宝岛高山乌龙香)。这样的划分又开发出了新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研究评价
在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也使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学者们的研究历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了。
(一)研究区域的局限
大多数案例只是针对一些旅游品牌知名度高,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区,而对于那些具有开发潜力的茶文化旅游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正是这些刚刚开始开发的旅游区更需要合理的理论作以指导。不能只注重眼前人们的需求,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当人们对某一景点的美或是旅行产生疲劳的时候就会寻求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应重视有开发前景和潜力的旅游地的开发。
(二)研究开发出的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
很多的研究只是高谈阔论的一些空对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旅游地作以分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认清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而是盲目的开发,一味的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不具有当地的特色,也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分析,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也就没有开发的可行性了。
(三)研究方法运用的不恰当
在目前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中,很多已经注意到要涉及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但是却未能真正的融入到开发中去,理论和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在研究成果中,关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缺乏定量的把握和实证的分析。
三、思考
(一)对于茶文化休闲旅游的思考
茶文化休闲旅游这种方式是一种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旅游方式。无论是从对茶产区的旅游观光,或是在茶产区的放松逸情,游客的亲身体验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体验不仅仅只是表面上观光游览,而是要让游客在旅行中真正体会到茶文化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方式的内涵所在。比如可以在采茶的季节,让游客参与到采茶、炒茶、制茶的环节中来,同时和茶歌、茶舞、茶道、茶艺、茶礼、茶俗结合起来但关键是要突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特色,提高吸引力和可参与性。
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区的经验。如推广采茶戏,采茶戏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有观赏性、新奇性和娱乐休闲性,可以满足旅游者进行审美、求知、猎奇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采茶戏是我国评选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借鉴经验和推广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同时在移植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不能用商业化的模式让文化本身的内涵丢失。
(二)对于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思考
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思考。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和推广,有弊的一面要及时发现并改变。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所创造的收入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无疑推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最直接的就是提高茶叶的销售量,以及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和开发,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好的一面,如过度商业化,在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效益便会忽略茶文化旅游本身的意义。
(三)对四川茶文化旅游地的形象设计的思考
中国的茶业始于蜀,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对这样一个地方进行旅游形象地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其文化特色――古老的巴蜀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是平民化、是大众化,也许只要一说到四川一说到成都,大家都会想到泡茶馆,或者用“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来形容成都,这就是四川的茶文化,在这里你能品的不仅是茶,更是人生百态,因为茶馆里的人形形,扮演的角色也形形。这里没有任何伪装,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告诉来这里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这和“懒惰”二字是绝对没有直接关联的。悠闲和安逸只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正是这里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留恋于此的原因。
(四)对四川茶文化精品线路的思考
川茶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丰富多样,可以开发成旅游线路的茶文化资源也是多种多样。重走茶马古道应当是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一条探险之旅,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这三条茶马古道的发展与茶马贸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让游客历史上茶马互市的背景更能体会到茶马古道上马帮人的艰难。这样的线路具有很大的针对性,适合那些勇于探险和猎奇的游客。而针对于大众游客,范围还是应当放在旅游景区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设计不同的线路,如老人和小孩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旅游需求,针对老人主要是休闲和放松愉悦身心,而对小孩则应当着重于求知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候仲凯,何卓静.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科技创业,2009,(02);150-151.
[2]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06) .
[3]魏丽英.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
[4]胡国强.今日的四川茶馆[J].贵州茶叶,2002,(01).
[5]王镇恒、王云、朱世英.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1,(10).
[6]闻哲.川茶*茶馆*茶馆文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03).
[7]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05,(02).
[8]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06).
[9]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17).
[10]刘枫.切实推进中国茶文化事业的发展[J].学会,2007,(01)
[11]王小丹,肖玉蓉.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8,(04)
[12]李迎军.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14)
慢游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停留更长时间以获得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1]。慢游独有的节奏慢、体验深度化等特性与茶文化旅游特征有着众多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讨慢游这样一种新思路,将有助于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
1茶文化旅游与慢游理念的联系性
1.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1.1.1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2]。
1.1.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的界定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姚国坤认为:“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活动”[3]。马海云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分支,它将茶文化相关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和深度开发,使旅游者得到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旅行”[4]。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以茶文化为资源载体,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借助现代旅游开发的理念,为旅游者提供茶区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茶俗观赏、购物等围绕茶文化要素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慢游的内涵
慢游,首先是从国外出现并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国内对此种旅游方式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描述,比如通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发现,有关慢游的文献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游”的口号表述上,对于慢游深层次的研究较为匮乏。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慢游的文献,本文认为慢游是指通过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游览过程中追求慢节奏体验和观赏方式,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加深旅游体验,获得更多旅游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1.3两者之间的联系茶文化与慢游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
一是节奏方面的联系性。从茶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体验茶文化的方式较多,但体验茶文化不是一种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静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生态茶园观光,还是茶艺观赏,亦或是茶道养生等都需要游客节奏舒缓、平心静气,而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的特点之一。这与慢游的慢节奏旅游形式有着明显的契合点。二是参与体验性方面的联系。慢游要求加深旅游体验,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这与茶文化旅游活动当前的开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联系。慢游的出游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也追求环保意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对于产茶区的生态环境就有较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诉求联系。慢游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游的载体正是基于茶文化内涵,旅游者在茶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茶文化来展开,其文化诉求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比较符合慢游的特征。由此可见,慢游和茶文化旅游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慢游的旅游形式将茶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加深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体验,提升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展茶文化慢游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茶文化慢游这种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旅游产品开发应重视节奏慢的要求
慢游的基本特征在于节奏舒缓的游览方式,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茶文化旅游要开展慢游形式,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体验节奏,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而是通过环保的“慢”交通工具、线路节点的精心设计、游览内容的丰富多样等方面来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2.2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慢游要求旅游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重视低碳减排。所以,慢游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或降低旅游碳足迹,在游览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或减少对游览区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按照慢游理念对交通工具采取低碳化标准,比如:景区观光车以电动车为主,或者开展骑行游览,以及步行游览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以畜力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减少机动车进入景区,从而降低旅游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游过程中也注重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力度。另外,不只是关注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为了使游客更真切的体验茶文化,还必须对原有的茶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保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2.3深度体验性的要求
深度体验是慢游的核心理念。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心理内驱力的影响,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都有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的条件,让旅游者能够全心感受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多设计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比如采茶节、采茶歌舞、茶艺修学、茶道养生等旅游内容,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与情感过程,达到与茶文化产生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游客有可能获得深度旅游体验,满足其慢游中了解和融汇地域文化的体验诉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游是旅游者在追求形式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一些观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游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所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做好多元化的处理,加强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设。
2.5社区参与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将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给旅游者,这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本地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参与,因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鲜活性的文化载体。此外,社区参与不仅能提升茶文化的体验氛围,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茶区旅游扶贫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
3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的几点建议
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除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3.1积极引导慢游意识
当前,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而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群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慢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国内传统的旅游者而言还缺乏了解,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机遇,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激发旅游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导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对慢游理念的宣传,借助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媒介诸如互联网、节庆、会展等渠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旅游者关注和了解茶文化慢游产品。
3.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
现阶段我国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游客环保意识淡薄这样的顽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茶园景区的开发要求,同时也是慢游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旅游者的环境保护宣传,避免和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只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理想的景区来迎接四方来客。
3.3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鉴于我国众多茶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等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一些较高开发价值的项目,以便带动当地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3.4打造适合慢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特色,创新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出适合慢游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
3.5倡导和实现低碳旅行的慢游理念
在交通系统方面,为了营造茶文化慢游的有利条件,需要对旅游线路展开科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慢游交通工具,减少因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慢游专线,将慢节奏和沿途风景相结合,提升旅行体验。总之,鉴于茶文化旅游与慢游形式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慢游的发展是复杂的,茶文化如何正确地展示给游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轶,唐佳,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2012(06):118.
[2]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